使徒行傳第十二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耶路撒冷教會勝過仇敵的逼迫】
一、禱告的原因――希律王的逼害:
1.殺死使徒雅各(1~2節)
2.拘禁使徒彼得(3~4,6節)
3.教會卻為彼得切切的禱告神(5節)
二、禱告的結果――教會的得勝:
1.神差遣天使救彼得脫離希律的手(7~11節)
2.彼得向教會報告後往別處去了(12~17節)
3.希律權勢的紊亂(18~20節)
4.希律最終的慘局(21~23節)
5.神的道更加興旺廣傳(24節)
三、巴拿巴和掃羅帶同馬可回到安提阿(25節)
貳、逐節詳解
【徒十二1】「那時,希律王下手苦害教會中幾個人。」
〔文意註解〕「那時」照理,『那時』應當是指前一章猶太地發生飢荒,安提阿教會捐款託巴拿巴和掃羅送到耶路撒冷教會去的時候(徒十一27~30)。但是根據史實,猶太地的飢荒是發生在主後四十七至四十八年間,而希律王則是在主後四十四年去世,所以在時間上似乎連不起來。所以較準確的說法,應當是指巴拿巴和掃羅一同教訓、建造安提阿教會的時候(徒十一25~26)。
路加將本章一至廿四節插入於十一章卅節和十二章廿五節之間,或許有兩個目的:(1)將彼得對猶太人職事的記載,在此作一個總結的交代,從此以後,專門敘述保羅對外邦人的職事;(2)藉彼得蒙天使拯救出監之事,引出『那稱呼馬可的約翰』,把馬可跟彼得並保羅的關係作一個清楚的交代(12,25節)。
「希律王下手苦害教會中幾個人」『希律王』指希律亞基帕一世,在位時期由主後四十一年至四十四年。他是希律一世(大希律)之孫,治理巴勒斯坦全境。他是亞基帕二世的父親(徒廿五13)。
『下手苦害』係描述希律王為著取悅猶太教的首領,乃動手加害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苦害』包括監禁、磨難、責打、戲弄、沒收財產和殺戮等。
『教會中的幾個人』就是指當時仍舊停留在耶路撒冷的使徒們(徒八1)。
【徒十二2】「用刀殺了約翰的哥哥雅各。」
〔文意註解〕「用刀殺了」即斬首,這是羅馬政權合法的行刑方式(太十四10)。猶太人只能以石頭打死罪犯(徒七58)。
據說使徒雅各被希律王砍頭殺死,是出於始料所未及,所以教會才沒有機會為雅各切切的代禱(參5節)。
「約翰的哥哥雅各」主耶穌曾經預言雅各和約翰將要喝祂所喝的杯(太廿23),意指他們兩個兄弟將會為著主的見證遭受苦難;雅各是使徒中第一位殉道者,至於約翰則遲至他年老時才被流放到拔摩的海島上(啟一9)。
使徒雅各是在十二使徒中,最先為主殉道,也是惟一在《使徒行傳》中記載其死的。這說出雅各的職事乃在於見證被殺的羔羊,同形於祂的死,這是一切職事的根基。
在主的三大門徒中(太十七1;廿六37),彼得的工作是轟轟烈烈的,約翰的著述是豐豐富富的;惟獨雅各似乎是沒沒無聞,聖經中未曾記載他所作的任何一件明顯事蹟,也未曾留下他所寫的任何一本書信。然而雅各首先為主殉道這事,使他在眾使徒中成為最有份量的一位。
〔話中之光〕(一)當雅各受害時,神並沒有像救助彼得一樣地差遣使者(徒五19;十二7~11)救他,這事說出了一個事實:神不一定會保護拯救我們,但我們不可因此而失去信心。
(二)神是否保護拯救我們,乃在於神的旨意;我們無論遭遇到怎樣的境遇,都有祂的美意,我們只管將自己安然交託在祂的手中。
【徒十二3】「他見猶太人喜歡這事,又去捉拿彼得。那時正是除酵的日子。」
〔文意註解〕「他見猶太人喜歡這事」可見雅各雖是被希律王殺死,實則背後乃出於猶太人的嫉恨和慫恿(參11節)。從這裏可見,撒但常利用兩大權勢――宗教和政治――來壓制神的兒女,並且這兩大權勢常是互相勾結、彼此利用的。
「那時正是除酵的日子」指逾越節七天的節期,這七天中猶太人須吃無酵餅,故又稱除酵節(出十二18~20;路廿二7);那個時候會有許多猶太人由各地前來耶路撒冷守節。
〔話中之光〕(一)眾人所喜歡的事,常是不符合真理的;一個刻意討人喜歡的人,常會作出傷害真理的事。
(二)希律王外表上看似有權,其實他因著要討人的喜歡,就作了『眾人喜歡』的奴僕,這樣的人在真理上一點也沒有自由。
(三)我們信徒要討神的喜歡,而不可討人的喜歡;我們若仍舊討人的喜歡,就不是基督的僕人了(加一10)。
(四)在「除酵節的日子」,猶太人本應齋戒沐浴,潔除罪污,以紀念他們的祖先從埃及地出來,得著自由(申十六3~8)。但他們卻徒守外表的儀文,內心充滿了惡毒兇殺的計謀。我們守這節,不可用邪惡的舊酵,只用誠實真正的無酵餅(林前五7~8)。
【徒十二4】「希律拿了彼得收在監裏,交付四班兵丁看守,每班四個人,意思要在逾越節後,把他提出來,當著百姓辦他。」
〔文意註解〕「交付四班兵丁看守」按照羅馬計時法,夜晚有四更,每更由一班兵丁看守,故共有四班。而每班則有四個兵丁(quaternion),其中兩個人須分坐在囚犯的兩旁,各用鐵鍊將自己內側的手臂與囚犯的手臂銬在一起;另外兩個人則負責看守住監獄的內門(參6節)。如此嚴密的看守法,一般只適用於特別重要的死刑囚犯,以確保不使其逃獄。彼得因曾莫名其妙地脫監(徒五22~24),故此時對他特別小心。
「意思要在逾越節後」『逾越節』在此處指整個七天的節期。通常在逾越節期間,因為有成千上萬的百姓擁擠在耶路撒冷街道,故執政者不敢冒然公開行刑,以免激發暴亂(太廿六5;可十四2)。
有些英文譯本將『逾越節』譯作『復活節』(Easter),這是因為主耶穌是在逾越節的安息日之後一天復活,故猶太人的逾越節,在基督徒眼中就成了復活節那一個週末(the Easter weekend)。
【徒十二5】「於是彼得被囚在監裏;教會卻為他切切的禱告神。」
〔文意註解〕「教會卻為他切切的禱告神」原文的字義並未著重教會為彼得禱告的時間有多長,卻強調禱告的殷切和深度;『切切』一詞,是指禱告的迫切和誠摯。『禱告神』原文是『向神禱告』;禱告的對象是神,並不是禱告給人聽的。
從本節看,教會似乎偏心,只為彼得禱告,而未為雅各禱告,以致雅各被殺(2節)。其實,並不見得教會沒有為雅各禱告,只是路加沒有記載罷了;並且由於雅各的被殺,更加激發教會禱告的負擔,為彼得『切切』的禱告神。
〔話中之光〕(一)彼得在監裏等待處決。教會既沒有能力拯救他,又沒有勢力拯救他。地上的幫助得不到了,可是天上的幫助還是能得到。他們切切的禱告神。神就差遣祂的使者去釋放彼得(參7~11節)。禱告乃是教會勝過一切黑暗軍兵的妙法。
(二)禱告是我們與神交通的連繫,是一座跨過深淵的橋樑,是帶領我們經過危險、缺乏的。
(三)禱告是我們屬靈的兵器。這兵器的能力浩大無比,但必須是在信心裏―─不只求,並且命令―─才能使用這兵器。神在地上所要的,並不是一些偉人,乃是一些敢證明神的偉大的人。
(四)我們的禱告是神的機會,是給神的工作鋪路。神的作為常受我們禱告的限制――我們多禱告,神就多作事;少禱告,就少作事;不禱告,就不作事。
(五)悲傷時的禱告,能叫你的痛苦變成喜樂;喜樂時的禱告,能在你的歡樂上加上一陣屬天的香味;危難時的禱告,能叫你得到屬天的幫助。禱告能給你一切神能為你作的。神說:『你願我賜你甚麼,你可以求』(王上三5)。
(六)教會若遇重大事故,個人禱告的力量不足,必須眾聖徒聚在一起,同心合意的發出教會的禱告,功效就能大增,難處也易解決。
(七)他們是「為他」禱告神;他們不是為許多事禱告,只是為著一件事禱告。教會的禱告,最好不要一次為太多的事項禱告,禱告的事項越單純,眾聖徒的禱告就越容易和諧。
(八)禱告是求告神,所以禱告該向著神。我們無論是為甚麼人或甚麼事禱告,我們的心都不要向著那人或那事,而要專一向著神。
【徒十二6】「希律將要提他出來的前一夜,彼得被兩條鐵鍊鎖著,睡在兩個兵丁當中;看守的人也在門外看守。」
〔文意註解〕注意,這裏用『兩條鐵鍊』、『兩個兵丁』,再加上第十節的『兩層監牢』,來描述仇敵加倍力量的看守。
〔話中之光〕(一)彼得在這樣凶險的環境中仍然能夠安心入睡,這是表明他知道神就在他的眼前,就在他的右邊;神若不許可,他的頭髮一根也不會掉。因此他心裏歡喜,靈裏快樂,肉身安然居住(徒二25~26)。
(二)彼得因有主同在,故能化監獄為天堂。主在哪裏,那裏就是天堂。
(三)雙倍的難處,往往會給信徒帶來加倍的祝福;難處越大,我們所經歷的拯救也越大。
【徒十二7】「忽然有主的一個使者,站在旁邊,屋裏有光照耀。天使拍彼得的肋旁,拍醒了他,說:『快快起來。』那鐵鍊就從他手上脫落下來。」
〔原文直譯〕「看哪,有主的一位使者臨到(或作出現)身邊,光照在囚室裏。天使拍彼得的肋旁,叫醒了他,…」
〔靈意註解〕本節所描寫的細節饒富意味:(1)『忽然…站在旁邊』表示神的拯救是在人意想不到的時候突然來臨;(2)『屋裏有光照耀』表示屬天的光照常是神拯救的先河(徒九3);(3)『拍醒了他』表示喚醒心靈;(4)『快快起來』表示催促快速付諸行動;(5)『那鐵鍊就他手上脫落下來』表示使人不再受到束縛。
〔話中之光〕(一)「忽然有主的一個使者…」這是神的方法。神的腳步常要等到深夜的時候,才漸臨近。我們看見,直到希律要提彼得出來辦他的前一夜(參6節),天使才來救彼得出監。掛末底改的木架豫備好了以後,才有亞哈隨魯王睡不覺的事情發生。
(二)也許在拯救臨到你以前,你還須經過最黑暗的時期,但是不要怕,神必拯救你!神也許喜歡讓你多等一會,但是祂不能忘記祂的誓約,祂必要實踐祂那不可更改的應許!
(三)信靠神的方法、神的時間,是最安穩不過的。
(四)神有一千把鑰匙可以開一千扇不同的門來拯救祂自己的孩子。所以讓我們忠忠心心的去盡我們自己那一分──為祂受苦──主自然會去盡祂那一分的。
(五)困難是神蹟的前期。如果是大神蹟的話,情形不僅是『困難』,並且是『不可能』。
(六)神最喜歡祂的孩子用手緊緊抱住祂,因此神常常給祂的孩子一些絕望。
(七)人的盡頭是神的起頭。神的手常是在人絕望的時刻才伸出來。
(八)當我們的心靈在酣睡迷糊之中,願神也來「拍醒」我們,使我們能清醒過來(羅十三11;弗五14)。
(九)只有心靈甦醒過來的人才能夠站立起來;沉睡的人乃臥在那惡者手下(約壹五19)。
(十)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僕的軛挾制(加五1)。
【徒十二8】「天使對他說:『束上帶子,穿上鞋。』他就那樣作。天使又說:『披上外衣跟著我來。』」
〔背景註解〕「束上帶子」當時人的衣服是長袍式的,白天用帶子將之束緊,以防鬆脫。到了晚上就寢時,就將帶子解開,才能舒服地睡覺。
〔文意註解〕「束上帶子」原文是指用帶子將衣服束上。
「穿上鞋」這是要他準備上路。
「披上外衣跟著我來」『外衣』是指較厚的外袍;披在最外層,以禦外面寒冷的天氣。
〔靈意註解〕本節的四個動作含意如下:(1)『束上帶子』表徵用真理當作帶子束腰(弗六14);(2)『穿上鞋』表徵用平安的福音,當作預備走路的鞋穿在腳上(弗六15);(3)『披上外衣』表徵披戴基督(加三27);(4)『跟著我來』表徵順著聖靈而行(加五16)、
【徒十二9】「彼得就出來跟著他,不知道天使所作是真的,只當見了異象。」
〔原文字義〕「所作」藉以成就,藉著發生。
〔文意註解〕「彼得就出來跟著他」『出來』是指從囚禁他的牢房中走出來,但仍未離開監獄(參10節)。
〔話中之光〕(一)我們許多屬靈的經歷,當時並不十分清楚,直到事過境遷,才恍然醒悟(參11節)是遇見了又真又活的神。
(二)我們在開頭的時候,雖然不知道主究竟要帶領我們往哪裏去(來十一8),但我們只管放心跟隨祂,屆時一切都必瞭然。
【徒十二10】「過了第一層、第二層監牢,就來到臨街的鐵門。那門自己開了。他們出來,走過一條街,天使便離開他去了。」
〔文意註解〕「過了第一層、第二層監牢」這話表示這座監獄從內監到臨街的大門,中間必須經過二道牢門;每一道門都派有獄卒嚴加防守,以確保內監安全。
〔話中之光〕(一)「鐵門…自己開了」擋在我們前面的困難看似無法突破,但當我們在信心裏舉步向前的時候,難處立即化解開去。我們許多的憂慮實在是多餘的。
(二)我們要緊的是多禱告,不住的禱告,隨時順從聖靈的呼喚與帶領,一直跟著往前走,屆時鐵門會自動開了,我們原來所驚怕的阻礙,完全消失了。
(三)親愛的,在你的道路上,也許也有鐵門阻塞你的前進。你像一隻籠中的鳥,一直在擊打門閂,可是非但得不到幫助,反使你非常疲憊,非常疼痛。你如果學會了秘訣,就不會這樣了。甚麼秘訣呢?就是相信禱告;這樣,當你來到鐵門旁邊,那門就會自己開了。
(四)天使帶領彼得直達到安全之地,然後才離開他。屬天的幫助從不半途而廢,總是幫助我們到底,直到我們能夠自由前進。
(五)信徒帶領福音朋友,總要帶到他得救,並且在主裏扎好根基為止。
【徒十二11】「彼得醒悟過來,說:『我現在真知道主差遣祂的使者,救我脫離希律的手,和猶太百姓一切所盼望的。』」
〔原文字義〕「醒悟過來」回到自己,清醒過來。
〔文意註解〕「和猶太百姓一切所盼望的」『猶太百姓』是指猶太教首領和硬著頸項不肯相信主耶穌的猶太人;他們極力支持希律殺害使徒的計劃,『盼望』能消滅基督教。
【徒十二12】「想了一想,就往那稱呼馬可的約翰他母親馬利亞家去,在那裏有好些人聚集禱告。」
〔文意註解〕「想了一想」原文是指一個人對一件事經過很嚴肅的思考。
「就往那稱呼馬可的約翰他母親馬利亞家去」這屋子俗稱『馬可樓』,據推測,主耶穌便是在這裏和門徒們吃最後的晚餐(路廿二7~11);主升天後一百二十個門徒聚集禱告的樓房(徒一13~15),也可能就是此屋。
路加似乎在此埋下伏筆,有意開始把『那稱呼馬可的約翰』的事,也介紹到《使徒行傳》裏面來(參25節;徒十三5,13;十五37~39)。
『他母親馬利亞』是聖經中五個馬利亞之一:主耶穌的母親馬利亞(路一27),抹大拉的馬利亞(路八2),馬大的妹子馬利亞(路十39),革羅罷的妻子馬利亞(約十九25),和馬可的母親馬利亞(本節)。
「在那裏有好些人聚集禱告」馬利亞的家是當時耶路撒冷教會聚會的地點之一。『聚集』原文含有『聚集成為一體』的意思。
〔話中之光〕(一)基督徒行事不可粗心冒失,凡事最好『想一想』――把一切的事存在心裏,反復思想(路二19),才能行在神的旨意中。
(二)信徒應當樂意常常把自己的家打開,提供給教會作聚會禱告、交通和傳福音之用,好與眾肢體分擔負擔並分享喜樂。
(三)馬可的母親因著提供自己的家給教會作聚會之用,結果神的祝福就臨到這家,使她的兒子馬可,日後成了主所使用的僕人(參25節;提後四11)。但願我們也效法馬利亞的榜樣,願意把家敞開,讓主使用。
(四)在教會性的禱告聚會中,我們不單是人要來,我們的心和靈也要來,與眾聖徒同心合意的禱告(太十八19),才能產生功效。
【徒十二13】「彼得敲外門,有一個使女,名叫羅大出來探聽。」
〔原文字義〕「羅大」玫瑰花;「探聽」聽從,順服。
〔文意註解〕「出來探聽」意指出來應門,即回應彼得的敲門聲。
【徒十二14】「聽得是彼得的聲音,就歡喜的顧不得開門,跑進去告訴眾人說:『彼得站在門外。』」
〔文意註解〕「聽得是彼得的聲音」顯然羅大在開門前先詢問是誰在敲門,以防被人侵入房子裏面。
〔話中之光〕人在喜出望外的時候,常會顧不得處理正事,雖然這是人之常情,但老練的基督徒,在喜樂中卻不忘形。
【徒十二15】「他們說:『你是瘋了。』使女極力的說:『真是他。』他們說:『必是他的天使。』」
〔原文字義〕「瘋」心智失常;「極力的說」(原文是一個字)繼續堅持,傾身靠住。
〔背景註解〕「必是他的天使」猶太人相信每一個人都有一位護衛的天使(太十八10;來一14)。
〔文意註解〕「他們說,你是瘋了」可見他們並未警覺到神已經聽了他們的禱告,因此對於彼得脫監的消息,不能置信。
〔話中之光〕(一)這些信徒為彼得禱告,卻不相信禱告已蒙了應允。我們也常常有『祈求』的信心,卻缺乏『祈求已蒙答應』的信心。
(二)雖然有禱告的話語,卻沒有禱告得著答應的信心,這乃是『自言自語』的禱告(路十八11)。
(三)神並不因我們缺乏信心,就不答應我們的禱告,所以我們無論有沒有信心,仍舊要禱告。並且我們的信心,乃是在實際的禱告經歷中接受操練,而逐漸增加並茁壯。
【徒十二16】「彼得不住的敲門。他們開了門,看見他,就甚驚奇。」
〔文意註解〕原文在本節開頭有『然而』一詞。
【徒十二17】「彼得擺手,不要他們作聲,就告訴他們主怎樣領他出監。又說:『你們把這事告訴雅各,和眾弟兄。』於是出去往別處去了。」
〔文意註解〕「就告訴他們主怎樣領他出監」目的是要讓眾人明白,一切都是神親手作的。
「你們把這事告訴雅各」『雅各』乃主耶穌的肉身兄弟,他在主耶穌被害以前原不相信祂(約七5),但在主復活之後曾特別向他顯現(林前十五7),可能因此而虔信,遂受眾聖徒的重視(林前九5),到此時已成為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徒十五13;廿一18;加一19;二9)。彼得在這裏顯然很尊重雅各的職事。
有解經家認為,耶路撒冷教會的治理權柄,此時已經從使徒手中轉移給了長老(徒十一30)。雅各可能經十二使徒設立為長老,所以他在耶路撒冷教會中,擁有最後決定性的發言權(徒十五13)。
「於是出去往別處去了」大概是暫時離開了耶路撒冷,去躲避希律的追緝迫害,以免影響其他信徒的安全。
【徒十二18】「到了天亮,兵丁擾亂得很,不知道彼得往那裏去了。」
〔文意註解〕由本節可知,當天使帶領彼得出監的時候,看守的兵丁們都沉睡未醒,這想必也是天使所為。
【徒十二19】「希律找他,找不著,就審問看守的人,吩咐把他們拉去殺了。後來希律離開猶太,下該撒利亞去,住在那裏。」
〔原文字義〕「住」逗留,持續在。
【徒十二20】「希律惱怒推羅、西頓的人。他們那一帶地方,是從王的地土得糧,因此就託了王的內侍臣伯拉斯都的情,一心來求和。」
〔文意註解〕「希律惱怒推羅、西頓的人」我們不知他為何惱怒,僅推知他或許以截斷糧食供應作為手段,迫使民眾臣服。
「是從王的地土得糧」推羅、西頓盛產木材,但缺糧食,須從加利利輸入,而加利利這時是在希律王的統治下。
「王的內侍臣伯拉斯都」『內侍臣』按原文直譯乃『管理王府寢室的人』,是王的近身隨侍。
【徒十二21】「希律在所定的日子,穿上朝服,坐在位上,對他們講論一番。」
〔文意註解〕「希律在所定的日子」按歷史所記載,當時希律選了一特定的日子,就是在羅馬皇帝革老丟的生日,藉口慶賀,實則聚眾教訓他們。
【徒十二22】「百姓喊著說:『這是神的聲音,不是人的聲音。』」
〔文意註解〕「這是神的聲音,不是人的聲音」意指將他當作神一般地稱頌。據猶太歷史家約瑟夫的記載,當時民眾向希律獻諂媚,恭維他,稱他為神。
〔話中之光〕我們敬重人不可過於聖經所記(林前四6),最要緊的,千萬不可將人當作神看待。
【徒十二23】「希律不歸榮耀給神,所以主的使者立刻罰他。他被蟲所咬,氣就絕了。」
〔文意註解〕「希律不歸榮耀給神」意指他在被百姓恭維之際,欣然接受;自以為是神,對神乃是一種的褻瀆。
「他被蟲所咬,氣就絕了」又據約瑟夫記載,希律當時忽覺內臟疼痛,纏綿五天後便死了。『被蟲所咬』或係指被某種寄生蟲所困擾,導致腹膜炎而死。
〔話中之光〕(一)無論是誰,若是偷竊神的榮耀,必定自取敗亡。
(二)撒但原為天使長,因為高抬自己,想要與神同等,所以被神驅逐,而成為魔鬼(賽十四12~15;結廿八1~2,6,11~17;啟十二9)。凡是主張『人成為神』的,就是重踏撒但的覆轍。
(三)希律以為生殺大權操在他的手中,而他自己卻敵不過一條小蟲。我們的生命都在神的手中,所以千萬不可驕傲,只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作這事,或作那事』(雅四15)。
(四)迫害信徒和教會的事,神決不會袖手不理;祂必定會過問,時候一到,祂就要為我們申冤(啟六9~11)。
【徒十二24】「神的道日見興旺,越發廣傳。」
〔文意註解〕「神的道日見興旺」『神的道』即『神的話(logos)』;『興旺』原文的意思是『成長、長大』。神的話是託付給眾信徒,信徒的人數越多、靈命越長進,神的話也就隨著越加增長。所以『興旺』不但是指信主的人數明顯增多,更是指信徒的生命長大成熟。
「越發廣傳」這裏在原文只有一個字,它含有繁殖(multiply)、增多(increase)、充滿(fill,abound)等意思。
〔話中之光〕(一)神的道不但不會因人的計謀而受抑阻,反而會加速其成長。
(二)苦難、窮乏的環境,常會成為教會成長的催促劑;安逸、舒適的環境,反而叫教會萎靡不振。兩千年的教會歷史證明,黑暗的權勢越是迫害、反對神的教會,反而更令教會越發興旺,福音越發廣傳。
【徒十二25】「巴拿巴和掃羅,辦完了他們供給的事,就從耶路撒冷回來,帶著稱呼馬可的約翰同去。」
〔文意註解〕「帶著稱呼馬可的約翰同去」他們是帶馬可去安提阿學習事奉主(徒十三5),這是年長的同工提攜、訓練、成全後輩聖徒。
叁、靈訓要義
【幾隻不同的手】
一、希律的手――苦害教會中的人(1~2節)
二、教會的手――為彼得向神舉手禱告(5節)
三、彼得的手――被鐵鍊鎖著(6節)
四、神的手:
1.差遣使者拯救彼得,使他脫離希律的手(11節)
2.差遣使者懲罰希律(23節)
【徒十二章的八個P】
一、Persecution逼迫――苦害、刀殺、下監(1~5節上)
二、Prayer禱告――教會卻為彼得切切的禱告神(5節下)
三、Peace平安――彼得被兩條鐵鍊鎖著仍能安睡(6節)
四、Power大能――神差遣天使拯救彼得(7~10節)
五、Perception領悟――彼得立時醒悟,眾聖徒逐漸明白(11~17節)
六、Perdition滅亡――兵丁被殺,希律被蟲咬氣絕(18~23節)
七、Prosperity興旺――神的道日見興旺,越發廣傳(24節)
八、Perfection成全――巴拿巴和掃羅帶著稱呼馬可的約翰同去(25節)
【三種不同的死】
一、雅各的死(2節)――作主見證人,為主殉道(『見證人』和『殉道』的原文同一字根)
二、看守兵丁的死(19節)――莫名其妙、糊里糊塗的死
三、希律的死(23節)――不歸榮耀給神,被神懲罰的死
【新約四大使徒的職事】
一、雅各的職事――見證被殺的羔羊,同形於祂的死(2節)
二、彼得的職事――見證神的道,勝過一切的攔阻,得人如得魚(4~11,24節)
三、保羅的職事――見證基督的身體,建造祂的教會(25節)
四、約翰的職事――見證蒙愛的生命,修補教會的破口漏洞(2節;啟一9~11)
【教會代禱的榜樣】
一、『為他…禱告』(5節中)――專一的禱告
二、『切切的禱告神』(5節下)――迫切的禱告
三、『在那裏有好些人聚集禱告』(12節)――持續的禱告
【教會禱告的力量】
一、勝過鐵鍊的捆鎖(6~7節)
二、勝過看守的兵丁(6節下)
三、勝過兩層的監牢(10節上)
四、勝過鐵門(10節下)
【信徒行事和信仰的原則】
一、『快快起來』(7節)――振奮精神;對於信仰須先有領悟
二、『束上帶子』(8節上)――把自己裝備妥當;在信仰上要進深
三、『跟著我來』(8節下)――付諸行動;要有信仰的表現
【從天使救彼得出監看屬天的拯救】
一、『忽然』(7節上)――全在於神所定的時刻,非人所能預料
二、『有主的一個使者,站在旁邊』(7節中)――俯就親近
三、『屋裏有光照耀』(7節中)――真理的光照,使能看清楚當走之路
四、『拍醒了他』(7節中)――愛的擊打,使之恍然醒悟
五、『說,快快起來』(7節中)――話語的激勵,使其振作
六、『那鐵鍊就從他手上脫落下來』(7節下)――神來的力量,使能從種種的綑綁中得著釋放
七、『說,束上帶子,穿上鞋…披上外衣』(8節上)――指引人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弗六11)
八、『跟著我來』(8節下)――步步引導
九、『過了第一層、第二層監牢…臨街的鐵門…自己開了』(10節上)――除去一切的難關
十、『出來,走過一條街,天使便離開他去了』(10節下)――直到完全脫困
【少年馬可如何被神成全】
一、受愛主的母親所薰陶(12節上)
二、被在他家中聚會的信徒們所看顧(12節下)
三、蒙使徒彼得的提攜造就(12節;彼前五13)
四、跟著巴拿巴和掃羅學習事奉主(25節)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使徒行傳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使徒行傳提要」末尾處
使徒行傳第十二章拾穗
【徒十二1】「那時,希律王下手苦害教會中幾個人,」
這件事的日期,由希律死於西元四十四年可以確定;這個日期與巴拿巴和保羅上耶路撒冷的時間之關係,引起許多辯論,因為很難確定賑災的款項,會否早在饑荒之前許久就送去(見十一29~30)。這裡的希律是希律亞基帕一世,是希律大帝的孫兒,他年少時相當不羈,後來該猶(Gaius)和革老丟(Claudius)二王,賜他的領域不斷增加,到了西元41年,他所承受的國土,已相當於他祖父的了。他竭盡能事討好猶太人,尤其籠絡法利賽人。──《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二1,2殺害雅各的希律王是誰?】
答:殺害雅各的希律王,名叫亞基帕一世——意思是由艱難而生,他是大希律(參五題)第一妻子馬利安尼(Mariamne)所生的亞利斯多布魯Aristobulus之子,因他殺了這位約翰的兄弟使徒雅各,以後受罰,就被蟲咬死了,時在主後四十二年,雅各乃為十二使徒中之第一個殉道者(參六三題2項)。——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徒十二1~2】在新約聖經中,第一個希律便是大希律,在位期間為主前四十一年至主前一年左右。這是馬太第二章所載的希律,耶穌誕生時他仍當權,他曾接見過東方來的博士,也曾屠殺兒童。大希律結婚十次。其家庭中在新約聖經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一)希律腓力一世。他曾置施洗約翰於死地;是希羅底的第一個丈夫。在馬太十四章三節;馬可六章十七節;路加三章十九節提及他,是用腓力的名字。他沒有官職。他是撒羅米(或譯莎樂美)的父親。
(二)希律安提帕。他是加利利與比利亞的分封王。他是希羅底的第二個丈夫,他曾同意處死施洗約翰。他也是彼拉多把耶穌送去受審的那個希律(路廿三7以下)。
(三)亞基老。他是猶太,撒瑪利亞和以土買的分封王。他是徹頭徹尾的昏君,曾被黜職,放逐。馬太二章廿二節提到他。
(四)希律腓力二世。他是以土利亞和特拉可尼地方的分封王,是該撒利亞腓立比城的創立者,也是依他的名字而稱的。新約稱他為腓力;在路加三章一節提到他。
(五)大希律另有一子,名叫亞利多布;他的母親是瑪利安妮;瑪利安尼是偉大的馬加比英雄的後裔,他為他自己的父親所殺,但是他有一個兒子,名叫希律亞基帕。這就是使徒行傳第十二章這一段的希律。
(六)為使這名單完備,我們要注明希律亞基帕乃是以下各人的父親:甲、亞基帕二世,曾審問保羅;也是保羅發表他的著名講詞的物件(徒廿五;廿六)。乙、百尼基,在保羅受審問時他同在的。丙、土西拉,是腓力斯的妻;腓力斯是保羅受審時的方伯(徒廿四24)。
從這家族歷史可以明白,這章
裡的希律亞基帕乃是馬加比與母親瑪利安妮的直接後裔。他在羅馬受教育,但是他竭力遵守律法和一切猶太儀文,盡心培養猶太人的優美特質,因此很受民眾擁戴;
他為要更受正統猶太人的愛戴,無疑地他決意攻擊基督教會和它的領袖。就在逮捕彼得時的做作便表現他想討好猶太人。逾越節是在尼散月十四日;那一天和以後的
七天都不許用酵,而這一周便稱為無酵餅日。在這段時間裡不許審訊,不許行刑,所以希律想延遲彼得的刑罰至這一周結束之後。這一次的迫害潮的可悲之處乃是它
並非起自任何人的主張──不管它是誤會的也好──卻完全是由於希律要得到民眾擁戴。──《每日研經叢書》
【徒十二1~2殺雅各的希律王為誰?與耶穌降生時的希律有何關係?】
“希律”(HEROD)乃是以東人“王”的尊稱,與埃及人稱王為法老,羅馬人稱王為該撒一般。
新約聖經中清楚題及希律者最少有三個:
一、大希律,即在主恥穌降生時屠殺伯利恒城男嬰的暴君(太二章),這大希律王即以後幾個希律王的父與祖。大希律曾娶十妻,其中四妻曾生子。
二、斬施洗約翰的首級的希律王,是大希律的第三妻子瑪他客(MArTHAKE)所生,此希律名安提帕(ANTIPAS),即路加福音三章1節所說分封王希律。此人奪弟婦為妻(太十四章1一12節)。
三、殺雅各的希律名亞基帕一世(AGRIPPA),乃是大希律第一妻子馬利安尼(MARIAMNE)所生亞利斯多布魯(ARISTO-BLUS)之子,以後被蟲咬死(徒十二章23節)。
四、在使徒行傳二十五章所說的亞基帕王,乃是希律亞基帕一世之子,稱為二世,保羅曾在他面前受審。
至於被殺的雅各,乃是使徒之一,為約翰的兄弟。以後耶路撒冷教會領袖中有雅各與約翰,不要以為這個雅各是約翰的兄弟,他乃是主那穌的兄弟雅各也(加一章19節,二章9節;徒+五章13節)。――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徒十二2】「用刀殺了約翰的哥哥雅各。」
根據我們對希律的認識,他迫害教會領袖的舉動,完全吻合他的為人。西庇太的兒子雅各被希律所殺;很可能是他縱容公會,而公會正在嚴厲地對付教會;不過這一點無法確定。於是,馬可福音十39的預言應驗了,至少對雅各而言是如此。──《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二2雅各有幾個?其出身行事如何?】
答:在新約聖經中提到有五個雅各的名字,除了一個雅各的行事是記載在舊約聖經中,其餘四個皆在新約內被記載,他們的出身行事經過情形列述如下:
①以撒的次子雅各——他的母親利百加,腹懷雙子,先產以掃,後產雅各,他的手抓住以掃的腳跟,因此給他起名叫雅各,就是抓的意思。關於他的出身行事經過情形,在創世紀中有了詳細的記述(太一2,創廿五至廿六)。
②馬利亞丈夫約瑟的父親雅各,聖經對於他的事情沒有什麼可尋的記錄(太一16)
③西庇太的長子雅各——他是十二使徒旨意,原以捕魚為業,後來跟從了耶穌(太四21,參六三題2項)。
④亞勒腓的兒子雅各——他也是十二使徒之一,可能就是稱為小雅各者(可三18,參六三題9項,五四題4項)。
⑤主的兄弟雅各——按教會遺傳說,耶穌的弟兄一生作拿細耳人(注),以當祭司的職任。耶穌復活後第八日,就顯給雅各看(林前十五7),雅各於五旬節後,終身住在耶路撒冷,執掌教會權柄,或成為教會的長老(徒十二17,十五13,廿一18,加一19,二9),他也是雅各書的作者(雅一1,
參四一一題)。從遺傳說,雅各原為基督的真門徒,亦常蒙猶太人的喜悅,稱為義者,在主後六三年,耶路撒冷將見傾危的時候,猶太的長老令雅各到聖殿的二層涼
臺上,向百姓說,拿撒勒的耶穌不是彌賽亞,雅各卻是不從,改口說,基督為神的兒子,為審判萬人之主,以致長老怒把他從涼臺上推下來,叫人用石頭打死,在猶
太教中有明文的人,大多不喜悅長老所行的事。
注:參拙著舊約聖經問題總解——六五題——六四頁。——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徒十二3】「他見猶太人喜歡這事,又去捉拿彼得。那時正是除酵的日子。」
「除酵的日子」:指逾越節前夕,尼西月十四日開始到同一月份的21日,為期一周。這段日子是被當成神聖的日子,所以不宜殺人。──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十二3~4】殺了雅各對希律大有益處,於是他繼續推進,去捉拿彼得。那時正是除酵節的日子,緊接著便是逾越節,因此這兩個節期常被視作一個。既是節日,就不能立即採取行動。這叫我們想起猶太領袖想捉拿耶穌時,也有同樣的難題(可十四1f)。他們採取最高的戒備,以防囚犯逃走;這些細節乃為強調彼得脫逃的神奇性。當時有四班兵丁,每班四個人,看守監犯。這解說與羅馬一貫的做法互相吻合,他們把一夜分為四更,依時換更看守。從這故事下面的話可看出,監獄是在耶路撒冷,顯然希律在節期間住在那兒(參路廿三7)。──《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二5】「於是彼得被囚在監裡;教會卻為他切切地禱告神。」
整個故事的中心教訓,藉這一句細心架構的話表達出來:彼得被囚在監裡,教會卻為他切切的禱告神。他們的禱告當然是求神釋放彼得。他們非常懇切的禱告,正如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一樣(路廿二44);這禱告流露出教會對彼得深切的關懷,他們不是以為,若要神答應祈求,就要表現得特別虔誠,苦苦哀求祂,說服祂。況且,若教會記得主怎樣禱告,他們也必會照樣禱告說:“不要成就我們的意見,乃要成就你的意思(參路廿二42)。──《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二5】「卻...禱告。」
禱告是我們與神交通的聯繫,是一架跨過深淵的橋樑,是帶領我們經過危險、缺乏的。
使徒時代的教會多麼美麗:彼得被囚在監裡,猶太人洋洋得意,希律操生殺之權,殉道場期待著使徒的血,可是教會「卻...切切的禱告神」。結果怎樣呢?監門開了,使徒自由了,猶太人失敗了,惡王被蟲咬死了,神的道日見興旺,越發廣傳。
禱告是我們屬靈的兵器。我們知不知道這兵器的能力呢?我們敢不敢用信心的權柄來使用這兵器─不只求,並且命令─呢?願神給我們膽量,給我們信心!神所要的,並不是一些偉人,乃是一些敢證明神的偉大的人。─
信宣
在你禱告的時候,你要小心,不要限制神的能力;不僅不信能限制神的能力,自以為知道神所能作的也能限制神的能力。你當期望那不能期望的──超過我們一切所求所想的。你每一次禱告,當先安靜,想一想祂所能作的,想一想你在基督裡的地位。─
慕安得烈
我們的禱告是神的機會。
親
愛的,你悲傷麼?禱告能叫你的痛苦變成喜樂。你快樂麼?禱告能在你的歡樂上替你加上一陣屬天的香味。你被內外的仇敵攻擊得非常危險麼?禱告能叫你得到天使
的幫助──他的一摸能使磨石粉碎,他的一瞥能將全軍打倒。禱告究竟能給你一些甚麼呢?讓我回答你,能給你一切神能為你作的。神說:「你願我賜你甚麼,你可
以求」(王上三5)。─ 法勒爾
【徒十二6~11】敘
事的人顯然認為,這故事從始至終都是神跡。有人可以反駁說,它祇是個傳說,尤其是故事中不少題材,與古代一些故事雷同,在第一世紀時,這類故事是人人皆知
的。因此,大可以說,在那個迷信的世代,信徒很自然也相信,他們的神與其它的神明一樣,能行這類的事。這一個觀點認為,本來是人為釋放的故事,在流傳之
下,添加了傳奇性的色彩。其實兩者都無法證實。相信超自然之事是真實的人,接受這個故事並不困難,因為它正如聖經及基督教歷史中其它類似的事蹟一樣。在這
個故事裡,沒有任何成份足以妨礙人採取這種觀點。──《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二12】「想了一想,就往那稱呼馬可的約翰他母親馬利亞家去,在那裡有好些人聚集禱告。」
「馬可」:是一個普通的拉丁文名字。
【徒十二12~17】他知道,在稱呼馬可的約翰他母親馬利亞家裡,一定有朋友在,便往那裡去了。那家的女主人,是用她兒子的名字來介紹的,這兒子不久就在故事中出現了(25節),而且他可能是路加對這件事,及其它早期教會事蹟的資料來源。有人推測,這間房子就是五旬節門徒聚集的地方(一13注),
不過並沒有肯定的證據。雖然那時已是深夜,卻有許多人聚集禱告。這是早期信徒在夜間禱告的一個例子。他們的禱告被叩門聲打岔了,有一位僕人出去應門。這裡
描繪的房子,在街道與房子之間,有一道門廊。開門之前,先問問是誰,是正常的慣例,以防盜賊進來。那使女一聽見彼得的聲音,驚喜得顧不得開門,便跑進去報
喜。可是屋裡的人不信她的話,先是說她瘋了,說她不過,就以為可能是彼得的天使。這個奇特的說法,一定是指一個人的“屬天”形象,與肉身的外形相同。猶太人相信人人都有保衛的天使(見太十八10,
與這信念相呼應),而且他仍相信,保衛天使有所保衛之人的相貌,這一點有一些證據支持(誠然比新約遲得多,而且很難解釋)。不過,這一次屋內之人的推測卻
錯了,因為那真是彼得本人。路加的話中並沒有暗示,這種天使的觀念基於純正的天使論,他很可能祇是引用了一個猶太人的迷信,但這不等於他也贊同。彼得終於
進了門,他連忙止住他們的興奮,快快解釋他獲釋的經過,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並請他們把消息報給其它信徒領袖,然後便連夜到別處躲藏去了。
這裡的雅各是耶穌的兄弟(可六3),後來成為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十五13,廿一18)保羅稱他和彼得、約翰為教會的柱石(加二9)。他曾見過復活的耶穌(林前十五7),所以保羅承認他為使徒(加一19)。
這樣看來,似乎他很早就已是教會中的領導者,後來也代替了彼得,成為教會公認的領袖。這裡的經文所表達的,可能祇意味他是彼得的代理者。我們不知道何以雅
各會取得這位置,而不是十二使徒之一。有一個可能是,他本人就是十二使徒之一,即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如此,他就不是耶穌的兄弟,而是堂兄弟)。更可能的,
就是他與耶穌的親屬關係,加上他本身的領導才幹,使他建立了教會領袖的身份。至於使徒們,多半因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彼得的際遇,而走避了;雅各本身可能也
在躲著。“眾弟兄”可能祇是指教會中其它的成員,但亦可能在此作專用語,指教會領袖。至於彼得,經文的意思可能祇是指他去躲起來,直等到可以平安回耶路撒冷之時(即希律去世之後)。加拉太書二1~10及使徒行傳十五章記載,他仍在耶路撒冷教會中;但除此之外,他在使徒行傳中就不再出現了。他有一次到過安提阿(加二11~14),可能就是這時候去的。有人提議說,彼得這時去了羅馬。或說這段敘述就是代表他去世升天,這些說法未免太虛幻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二13~15】「有一個使女名叫羅大,出來探聽,聽得是彼得的聲音,就歡喜顧不得開門,跑進去告訴眾人說,彼得站在門外。他們說,你是瘋了!」
有
些人告訴我,雖然他們想要信託主,但他們心裡仍然有著疑懼和憂慮。他們將請願陳明在主面前,並且抓牢神的應許,然而,疑惑還是不斷的出現。我很喜歡題起彼
得從監獄被釋放出來的故事。當他在敲門的時候,教會正切切為他禱告!弟兄們聽見敲門的聲音,就喊說:「這是他的天使」!
今
日有些人宣稱他們的信心,比當日聚集在馬利亞樓上禱告,那班門徒的信心更大。他們確實相信神要打發一位天使來,並將監獄的每一個門戶都打開。如果風吹來,
他們就說:「彼得在打門呀!」如果雨打下,「又是彼得在叫門哪!」這些人的信心太過於輕浮和武斷。這種信心,不一定是那真實的信心。因為甚至那些最認識神
的聖徒,他們的那種信心,毫無疑問地是必能帶下神的答應的,但他們仍小心翼翼,唯恐稍有疏虞,便中敵計而陷入錯誤裡。――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徒十二14】「聽得是彼得的聲音,就歡喜的顧不得開門,跑進去告訴眾人說:“彼得站在門外!”」
「外門」:指「門廊外的門」。──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十二15】「他們說:“你是瘋了!”使女極力地說:“真是他!”他們說:“必是他的天使。”」
【徒十二17】「彼得擺手,不要他們做聲,就告訴他們主怎樣領他出監,又說:“你們把這事告訴雅各和眾弟兄。”於是出去往別處去了。」
「雅各」:應該是指耶穌的弟弟「雅各」,這時他應該已經成為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所以彼得特別提到要通知他。──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十二17】在這段裡,我們看到第一次提及耶路撒冷基督教會的實際領袖。彼得教他們去把消息告訴雅各。這位雅各是我主的兄弟。關於他,有些神秘之處。在東方,長兄被殺後自然由他以下的一個弟弟繼任他的工作;可是我們從福音書中知道,耶穌的兄弟們都不信祂(約七5),而且實際上以為祂癲狂了(可三21)。終耶穌之一生,雅各都不是他的擁護者。可是復活的基督卻特別給雅各顯現一次(林前十五7)。次經的希伯來福音書說,耶穌死後,雅各立誓,要再見到耶穌才肯吃喝,而耶穌果然向他顯現。很可能耶穌的
生未能成就的,他的死卻成就了,而雅各看到他的兄弟死了,他才明白他到底是誰,而奉獻其生命去事奉他。雅各的改變是十字架改變人生命的大能的又一個偉大的
例證。──《每日研經叢書》
【徒十二18~19】第二天天亮,兵丁才發現彼得失蹤,那時他已逃離險境了。希律聞訊,對兵丁的解釋並不滿意,就歸罪於他們的頭上將他們殺了,這種
作法正合乎他一貫的行徑。他結束了在耶路撒冷的居留,就離開猶太(這裡是狹義用法,指耶路撒冷鄰近地區),到該撒利亞,該省的省城去。這一細節的記載,是
為下一段事蹟轉換台景。──《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二19】「希律找他,找不著,就審問看守的人,吩咐把他們拉去殺了。後來希律離開猶太,下凱撒利亞去,住在那裡。」
「拉去殺了」:原文是法律用語「帶走」的意思,可以是帶去關,也可以是帶去殺。不過依據當時的狀況與羅馬的法律,這些士兵恐怕是被處死的機率比較高。
「下該撒利亞」:約瑟夫提及希律是為了參加為革老丟設立的節日之慶祝儀式(五年一次,這次應該是西元44年的三月或者是八月)。平常希律王都是住在耶路撒冷城。──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十二20】「希律惱怒推羅、西頓的人。他們那一帶地方是從王的地土得糧,因此就托了王的內侍臣伯拉斯都的情,一心來求和。」
「從王的地土得糧」:推羅西頓人要從巴勒斯坦、猶太地一帶取得糧食,該處正好是希律王的轄區。──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十二21】「希律在所定的日子,穿上朝服,坐在位上,對他們講論一番。」
「所定的日子」:約瑟夫指出這日就是為革老丟舉行慶祝會的日子。──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十二21~22】當然希律的聲音決不會是神的聲音,這些百姓把希律王當作活的偶像,以他的聲音當神的聲音。後來主的使者就刑罰他,他被蟲咬死。神是不會使用一個殺害基督徒的人,來對人講話的。今天也有很多人,把那些傳異端人的話,當作是神的聲音。──
何曉東《新約聖經難題探討》
【徒十二21~22】猶太歷史家約瑟夫敘述在這典禮的第二天,他穿上銀布的袍進入會場。太陽反射在銀上,百姓高叫說到這到來的乃是神。馬上一種可怕的病症突然臨到他身上,他從此一病不起。──《每日研經叢書》
【徒十二21~23】所
定的日子必然是王接見他們的日子,剛好是在這節慶中間。到底這節慶是三月該城的周年慶典(西元四十四年,在那年逾越節之前;這樣,彼得脫獄就約在早一年西
元四十三年的逾越節之前了),還是西元四十四年八月羅馬皇帝的壽辰,就不能確定了。群眾召集,兩城大使亦出席,希律發表演說,然後百姓大喊說,這是神的聲
音,不是人的聲音。緊接著,他立刻被病魔所襲,這一點兩種文獻都相符。路加說這突襲來自主的使者,意思是指天然的災病。亦是出於神,而不是指有人形或屬天
形象出現(比較7~11節)。這裡所強調的是,神對於越份而掠取神榮耀的人,必有所責罰。希律的死因不肯定,“被蟲所咬”可以照字面接受(參瑪喀比二書九9),但也似乎是形容暴君死亡的一種慣語。依約瑟夫的描述,最貼切的症狀是盲腸炎引致腹膜炎,而古時醫療不發達,線蟲也可能加重了王的病情。尼爾(p.152)認為是一條蟲引起的瘤腫。──《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二23】「希律不歸榮耀給神,所以主的使者立刻罰他,他被蟲所咬,氣就絕了。」
「他被蟲所咬,氣就絕了」:約瑟夫說希律王肚痛五天后死去,屍體並生出許多蟲。──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十二24】「神的道日見興旺,越發廣傳。」
路加經常在兩個事件之中,簡短地概述教會進展的情況(六7;九31),這裡又是如此。他說明,雖然教會遭受攻擊,神的道卻繼續擴展(本句見六7)。這件事比逼迫教會的人遭到惡報更為重要。神的工作不因雅各之死,和彼得離開而停頓。──《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二25】「巴拿巴和掃羅辦完了他們供給的事,就從耶路撒冷回來,帶著稱呼馬可的約翰同去。」
這章的最後一節可以當作下一段的開頭,但也可以作為這一段的結尾;它總結了耶路撒冷的事,並預備了下一幕的佈景。這裡簡述巴拿巴和保羅完成了來耶路撒冷的任務,就回安提阿去。與穿插的故事唯一有關連的部份,就是因約翰馬可;他與他們一同到安提阿去。從歌羅西書四10,我們知道他是巴拿巴的表弟,這關係可以解釋何以他會去安提阿,後來又成為巴拿巴與保羅出外傳道的同伴。──《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二25;十三1耶路撒冷與安提阿,在使徒時代,各為何種聖工的中心?】
教會是在耶路撒冷開始建立的,所以耶路撒冷為初期教會的中心。在五旬節大會時(徒二章),有各國人士聽聞福音,福音於是由耶路撒冷傳出去。當使徒們選舉七位元服務的人員負責管理飯食之事的時候,其中有一位安提阿人尼哥拉被選上(徒六章5節),“安提阿”(ANTIoCH)之名首次出現在使徒行傳。
司提反殉道後,門徒因受逼迫而四散,有些人也走到安提阿只向猶太人講道,其中也有些信徒(可能是僑居國外的猶太人),也向希利尼人講道,於是在安提阿便有許多基督徒。“基督徒”一名,也就從安提阿開始聞名(徒十一章26節)。
教會中心的耶路撒冷於是差派巴拿巴到安提阿去訪問,巴拿巴則到大數找尋保羅一同到安提阿佈道。約有一年之久,奠定了安提阿教會的基礎(徒十一章22一26節)。
安提阿教會以後日漸興旺,慢慢成為“國外教會根據地”與耶路撒冷等量齊觀。不久,聖靈在安提阿要差遣人出去海外傳福音,於是安提阿成為第一個“海外佈道中心”(徒十三章1一4節)。巴拿巴和保羅是由安提阿被差出去海外傳道,他倆成為“第一對”海外宣教師,後來保羅兩次環游佈道,均以安提阿為大本營(徒十四章26節,十八章22節)。
今
日,任何地方均可成立教會,那教會所在地,可以比方為耶路撒冷。然後,教會應該在有基礎之後,向外發展,派人到另一地方去傳福音,那麼,這差派人出去別處
傳道的教會便可以比方為安提阿了。每一成熟的教會均應有安提阿的精神,開創新的教會,不應以一個教會的人坐滿禮拜堂為滿足。――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使徒行傳第十二章例證
【徒十二5】「彼得被囚在監裡,教會卻為他切切的禱告神。」
彼得在監裡等待處決。教會既沒有能力拯救他,又沒有勢力拯救他。地上的幫助得不到了,可是天上的幫助還是得到。他們切切的禱告神。神就差遣祂的使者夜間去拍醒彼得,領他過了第一層、第二層監牢,來到臨街的鐵門。那門自己開了,彼得就得了自由。
親
愛的,在你的道路上,也許也有鐵門阻塞你的前進。你像一隻籠中的鳥,一直在擊打門閂,可是非但得不到幫助,反使你非常疲憊,非常疼痛。你如果學會了秘訣,
就不會這樣了。甚麼秘訣呢?就是相信禱告;這樣,當你來到鐵門旁邊,那門就會自己開了。如果你能像當初的教會那樣懇切禱告,你就會節省許多精力,免除許多
煩惱。困難也能勝過,逆境也能順利了,被撒但所捆綁的人也能得到釋放了。─
選
【徒十二7】「有主的一個使者,站在旁邊,屋裡有光照耀。天使拍彼得的肋旁,拍醒了他,說:『快起來。』那鐵鍊就從他手上脫落下來。」
「約在半夜,保羅和西拉,禱告唱詩讚美神...忽然地大震動,甚至監牢的地基都搖動了。監門立刻全開,眾囚犯的鎖煉也都鬆開了。」(徒十六25~26)
這是神的方法。神的腳步常要等到深夜的時候,纔漸臨近。我們看見,直到希律要提彼得出來辦他的前一夜,天使纔來救彼得出監。掛末底改的木架豫備好了以後,纔有亞哈隨魯王睡不覺的事情發生。
啊,我的魂哪,也許在拯救臨到你以前,你還須經過最黑暗的時期,但是不要怕,神必拯救你!神也許喜歡讓你多等一會,但是祂不能忘記祂的誓約,祂必要實踐祂那不可更改的應許!─
梅爾
神有智慧的策略對付任何困難,神以不移的信實對待信靠祂的,神有不變的公義堅持祂的旨意,我們還怕甚麼呢?借著一個同坐監牢的囚犯,借著一個夢,神就把約瑟從監獄裡提到王宮裡。所以信靠神的方法、神的時間,是最安穩不過的。─
戈登
神有一千把鑰匙可以開一千扇不同的門來拯救祂自己的孩子。所以讓我們忠忠心心的去盡我們自己那一分──為祂受苦──基督自然會去盡祂那一分的。─
麥唐納
困難是神蹟的前期。如果是大神蹟的話,情形不僅是「困難」,並且是「不可能」。
神最喜歡祂的孩子用手緊緊抱住祂,因此神常常給祂的孩子一些絕望。
【徒十二10「鐵門。」】
在
我們面前有鐵門。前兩道門我們不大在意,但對鐵門難免懼怕,鐵門是指困難,父母不讓我們去國外傳道,環境限制我們實現計畫。有些機會好像鐵門一直關閉著,
恐怕這一生也不會開放。彼得在睡覺或醒來的時候,心中甚多憂慮對鐵門有驚怕的心,這至少擋住他的去路,想不到它自己開了。我們許多憂慮實在也是多餘的。
在
我們還沒走到,或是正要面對的時候,我們感到身心全然疲乏無力。但是在幽暗之中,發現門竟然是開著的。電車的路線從起點至終點好似能看清楚,可通行無阻。
如果司機等著,他永不會發動;但是如果他駛去,到時路面仍可行車,有時交通阻塞,仍可逐漸行駛的。我們起來跟著天使走,有時走到陰暗之處,好似苦難重重,
這是我們驚怕的,但到時仍可走過去。往往我們最怕的到時卻完全消失了。
我們總要多禱告,不住的禱告,我們隨時順從天使的呼喚,將腰帶束起來,一直跟著走,就有看不見的引導者,拿著鑰匙,可開所有的門。
── 邁爾《珍貴的片刻》
使徒行傳第十二章綱目
【彼得得釋放(徒十二1~24)】
一、希律使彼得下監(1~4節)
二、教會為彼得祈禱(5,11~17節;詩五十15;雅五16後半)
三、天父賜彼得平安(6節;詩一百廿七2後半;四8;來十三5後難6;賽廿六3)
四、天使將彼得搭救(7~10節;伯五9,12)
五、真神為彼得伸冤(18~24節;羅十二19)
──
丁良才《經題模範》
【希律王的逼迫】
羅大歡喜的顧不得開門;眾人甚是驚奇
一、希律王用刀殺了使徒雅各
1.希律王下手苦害
2.使徒中最先的殉道者
3.與主的死相似
二、彼得被收監和天使救他出監
1.教會為他切切的禱告
2.天使救他出監
3.馬利亞的家
三、希律之死
1.希律不歸榮耀給神
2.他被蟲所咬,氣就絕了
3.神的道日漸興旺,越發廣傳
── Chih-Hsin Chang《An Outline of The New
Testament》
【使徒行傳第十二章】
一、被囚與蒙救(十二1-11)
二、恢復的喜樂(十二12-19)
三、可怕的結局(十二20-25)
──《每日研經叢書》
【使徒行傳第十二章】
一、教會受逼迫 十二l~5
二、天使救助彼得 十二6~19
三、希律的受罰 十二20~25
──《中文聖經注釋》
【神的保守(十二1~25)】
一、使徒被囚被殺(1~11)
二、彼得被囚獲救(12~19)
三、希律受神刑罰(20~25)
──《新舊約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