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一1】「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道”它關聯到一個動詞,這動詞在英文翻譯裡一點也不顯眼,但在希臘文裡是十分突出的,但不在其動詞本身,而在於它使用的時態。
“道”在希臘哲學中logos這字是常用的字。這是不錯的,但我不相信約翰使用這個字時,只是受到希臘哲學的影響。他受的影響倒是來自希伯來哲學,這是很重要的區別,伯尼博士(Dr. Burney)的書《第四福音之亞蘭原文》(The Aramaic Origin of the Fourth Gospel),他證明了約翰福音的思想是屬於亞蘭文(當時希伯來人通用的語言)方式的,而不是希臘文方式的;並且他發現這本書必定是一個巴勒斯坦猶太人的著作;並且作者寫此書時決不會遲於主後七十五年。因此他主張此書作者的想法是屬於希伯來人的。當約翰使用希臘文裡的logos時,他必定是得自希伯來文Memra這字的啟發。這個字具有希臘哲學的意義,但更是合乎希伯來哲學。
希臘文的這個字它所指的乃是整個思想領域,是隱藏在每一具體東西背後之抽象觀念。其觀念或許可用“智慧”這個字來表達。希臘哲學家認為智慧是在一切工作之先,且是一切現象原先的本體。
“有”(Was)說出是一種繼續的狀態。“太初有道”是一種繼續存在的事實,“道與神同在”也是繼續存在的事實。“道就是神”是恒存的事實。因此未完成時態乃指沒有辦法用我們所謂的時間來衡量的一個存在的狀態,時間僅是從永遠所劃分出來的一小部分,為要説明有限的東西達到永世的榮耀。此處所用的動詞,把我們帶進沒有時間的境界裡,“太初有道”這句話主張智慧的存在。“道與神同在”這句話說出智慧的位格化。我姑且使用這個字,而且當我們使用這個字時,我們不是想到我們自己,應該想到那位“無限的位格”。若是我們把“位格”想作是屬於人的境界時,是相當受限制的。同樣的,“道就是神”或可以希臘成語譯成“神就是道”。這就是說智慧的性質,就是這一“位”的性質,“智慧”在祂裡面藏著。──《摩根解經叢書》
【約一1~2】在第1節與第2節中被翻作“與”之希臘文的介係詞是很顯眼的。它的原文是Pros而不是Meta,不是Sun也不是 Para,這些都可以很正確地翻作“與”。但是它們彼此之間有清楚的區別。Meta是指“在……中間”或“之後”,Sun是指“緊密的聯繫”,Para是指“在……之旁”。Pros不僅有親密的意思,而且有連續性的親密以及聯合行動的意思。祂是與神同在,亦即面對著神;面對著神,就是說在一種特久性的親近和互相合作的行動中;面對神,靠近神,與神一起行動。──《摩根解經叢書》
【約一1,14太初有道,道成了肉身,怎樣解釋?】
答①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的「太初」與創世紀一1節的「起初」二字同為一詞,如呂振中譯為「起初」甚合原意(英譯本用beginning),但從神本身而言沒有起初,所以在這裡譯的「太初」,是指在造天地以前的「太初」,是沒有時間限定的,因祂是從亙古永遠就有(詩九1,2),並且在祂創造一切以前,就顯示了基督(約一3,十七5,24,箴八22,23,西一15-17),基督就是這道,考希臘原文這「道」字是(),乃是有位元格之陽性字,其含有思想,意念,言語,或表達心意與觀念的意思,誠為儒家所謂道者言也,言者心之聲也,神的智慧,豐富,意念,以及一切都充滿在基督裡(林前一24,西二2,3,9),特別是在道成肉身以後,將神的思想,意念,都表明出來(約一14,18,十四9-11)。道與神同在——乃是跟為顯明聖子耶穌與父合而為一,原為一體的,而將基督的位格與神性說明出來(約一18,十30,十七5,23,約壹一1,2),故此可知這道基督,祂亦就是神了(來一3,林後四4,約廿28,羅九5)。
②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這是指明耶穌基督,祂不是被造者,乃是神永生之道,神自己在耶穌裡成了肉身為人的意思(來二14,約壹四2,約貳7,腓二6-8),祂是具有現時人性所有的根本要素,就是有一個物質的身體,和一個有理性的靈魂(太廿六12,26,38心裡兩字原文作魂字,路廿三46——靈魂二字原文作靈字(注),像我們一樣,具有人的一切常情之表現(帖前五23,路廿四43,約十九28,可四38,路十21,十九41,來一9,十二6,可三5),但在祂的人性內含有與人不同的特點,那就是祂由超自然的方式而成孕,是藉著聖靈成孕,從童女馬利亞所生(太一18,20,21),這是神的權能和恩典的神跡,因此是沒有原罪(遺傳罪),和本身罪,是完全無罪性的道成了肉身的基督(路一35,廿三4,14,來四15,約壹三5),來到世界,住在我們中間,行使了神的權能和權柄(林前八6,西一16,約五19,22,27,一12,十28,可二5,10,三15,十六15-18),可知祂不但是有人性,而且是有神性,祂是真人,也是真神,是神人完全兩性在一個格中的聯合(約一18,十30,十七21,22,廿28,西二9),這是神在肉身顯現極大的奧秘(提前三16,參羅十一33,34,西二2)。
注:心——太廿六38,()有氣,呼吸之氣,生氣,生命,活物,聖靈,心,心靈,精神,魂,靈等意思。
靈——路廿三46,()有風,氣,靈,精神之意。——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約一3】「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
“萬物都是借著衪造的”原文中Panta這個字翻作“萬物”是十分正確的,但它不只籠統的指所有的東西,乃是指著一樣一樣分開的東西。“萬物都是借著衪造的”,意思是:這道是神行動的代理者,每一樣東西都是借著這道而創造的。此外,還有要說明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借著衪造的。”這句話指明,創造的過程也是借著祂。原先萬物是因著祂而被造的,並且若沒有祂,創造就不會有進展。──《摩根解經叢書》
【約一4】「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這生命就是人的光。”“生命”這是指那豐盛的、無限的、奧秘的生命。這生命在人裡面,就成了人的光。神創造世界的時候,人是不同於其它被造之物的,惟獨他能擁有這光。人類是被造之物中第一個,也是惟一能夠明理的;惟有他能仰視神的臉並與祂交談。這就是人性在整個被造之物中最獨特之處。“這生命就是人的光。”──《摩根解經叢書》
【約一5】「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光照在黑暗裡。”單單“黑暗”這一個字,就說出了一切人類失敗的光景。當保羅說到作耶穌精兵的聖徒,所面臨的爭戰時,他就指出有一位是“管轄這幽暗世界的”。這是保羅對這世界的看法。約翰也是如此。他看出在整個人類歷史中,這黑暗始終存在。但他說,“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這裡的“接受”,根據我們現在的用法,也有“暸解”的意思,但這不是作者的本意。還不如解作,“黑暗從來沒有消滅光”。光到處都有,但人並沒有行在其中;不僅從前的歷史如此,今天的情形亦然。光充滿各處,但人行在黑暗中,並不順從這光。人普遍都有良心,來分辨是非,這就是光的照亮。在箴言中有這樣的話,“人的靈是耶和華的燈。”不是神的靈,而是人的靈,是耶和華的燈。在人的靈之本質中,存有分辨是非的良心。這種光從未被黑暗消滅過。──《摩根解經叢書》
【約一6,15約翰有幾個?其出身行事如何?】
答:約翰John——意系神的禮物,神的恩賜God’s
Gift,在新約聖經中,提到有五個約翰,其中除了三個是為跟從主而出名的門徒之外,其他兩個出身行事經過情形如何,沒有詳細記載,無可考也。
①施浸約翰——是祭司撒加利亞的兒子,母名以利沙伯,是主母馬利亞的親戚(路一36),父母二人在神面前都是義人,遵行主的一切誡命禮儀,無可指責。約翰的出生,有天使的報信,是應驗了先知的預言(路一5,6,11-20,賽四十3,太三3),他漸漸長大,心靈強健,住曠野的時候,傳天國的福音,最為克己,穿駱駝毛的衣服,吃的是蝗蟲野蜜,淡酒濃酒都不喝,從母腹裡被聖靈充滿了(路一15,80,太三1,2),凡是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曾承認他們的罪,在約旦河裡受約翰的浸(太三5-7,可一5)。約翰來就是要為主作見證(三11,12,約一6,7,15,19-34),耶穌也到約旦河受了他的浸(太三13-17),曾經稱讚過約翰,論到他的話很多(太十一7-13,廿一25-27,52,徒一5)。使徒彼得是以約翰的洗禮為福音的起點(徒一22,十33),使徒約翰的門徒(約一35,40,徒十八25,十九1-4)。約翰曾因責備希律王娶自己兄弟腓力妻子的罪而被斬首,他的門徒就把屍首領去埋葬了(太十四1-12)。
②使徒約翰——是漁夫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的兄弟(太四21),母名撒羅米,可能為基督母親馬利亞的姊妹(太廿七56,可十五40,約十九25),家資富有,曾以自己所以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可一20,路八3)。約翰為大祭司素所認識的人,原為施浸約翰的門徒,聽見他說耶穌是神的羔羊,就跟從了耶穌(約十八15,一35-40)。後來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約翰和雅各在船上補網,就招呼他們,他們立刻舍了船,別了父親,跟從了耶穌,為耶穌所選立為十二使徒之一(太四21,22,可一19,20,太十2,十四33),當主釘十字架時,他竟站在十字架旁邊,並受託付將主母接到自己的家裡(約十九26,27),主復活時,他往墳墓那裡觀看(約廿一7),他與彼得醫治瘸腿的人的時候,被拿受審判受到官長一番恐嚇,就把他們釋放了,繼續放膽為神傳道(徒四1-21),關於約翰其他行事情形,請參閱六十三題。
③馬可的約翰——是耶路撒冷人馬利亞的兒子,稱呼馬可的約翰(徒十二12,十三13),他是馬可福音的作者,可能是從彼得那裡通道歸主(彼前五13),關於馬可行事情形,請參閱五八題。
④彼得的父親約翰——他又稱約拿,是伯賽大人,其子以捕魚為業,曾被主呼召跟從主(約一42-44,廿一15,太十六17,四18-20),為主所選為十二使徒之一(六十2,參六三題),關於他的父親行事情形如何,聖經未有記載。
⑤大祭司審判時的約翰——這人當大祭司在耶路撒冷審判使徒彼得、約翰的時候,他也在那裡,可能是祭司長亞拿的親戚(徒四6),關於他的行事情形,聖經別無記載。——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約一9】「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生在世上的人”亦可翻作“來到這世上的”,可能是指“光”,也可能是指“人”。
在文法上,它可以指這兩樣。它的意思可能是:那光要照亮每一個來到這世上的人;或者是說:照亮每一個人的光,將來到這世界上。整段話的思想無疑的是指明一
個事實:這光現在正臨到這世界。它指出有一個光,照亮每一個人。而此處所強調的事實乃是:這光正以新的方式進入人類歷史中。一個新的起頭已經開始,一個新
的創造正在進行。──《摩根解經叢書》
【約一10】「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他造的,世界卻不認識他。」
“衪在世界。”就著某一意義來說,祂是在每一個人裡面。(“世界”亦可譯作“世人”,下同)“世界也是借著衪造的”,並且“世界卻不認識衪”。底下又說,“道成了肉身”,因此“衪到自己的地方來”。此處的希臘文是中性的,並且有人告訴我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祂來到祂自己的國家,就是巴勒斯坦。但我想它有更廣大的意思。祂來到祂自己的世界中,但是“自己的人倒不接待衪”。這裡所指的是一般的世人,不僅是猶太人,而是祂自己所造的人。這是有關祂的降世與被拒絕的故事。──《摩根解經叢書》
【約一12】『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
『接待』這個字的原文,在馬可福音十二章十九節翻作『娶』。所以我們接待基督,不是今天接待,明天就請祂出去。我們的接待乃是像人娶妻一樣,是終生的事,是生命上的聯合。
【約一14】「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
這裡有一個相同的名詞“道”,但動詞是不同的,不是“有”或“是”,乃是“成了”。這個字並非指某種新事物的起頭,乃是指已經存在的東西,只不過出現時成了新的。“道成了”,這是一個動詞,另外一個動詞是“住”,按字義講,乃是支搭一個帳幕的意思。
“道成了肉身”是存在的新型態。──《摩根解經叢書》
【約一14 “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一語,是否表示主耶穌在世貧窮,所以要住在人們家中?該語原文何意?】
“住”字原文是“支搭賬棚”,並非一般的“住”,乃是採用當時猶太人出遠門的習語,在曠野支搭救帳棚來住宿,同時也盡招過路遠人的義務。
所以這句話應該這樣譯:“道成肉身,在我們中間支搭帳棚”。不是因為耶穌 貧窮,無處棲身,所以要住在我們家中,乃是我們這些浪子無家可歸,所以他在我們中間支搭帳棚來收留我們,使我們在他的帳棚中蒙恩。這帳棚就是教會。――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約一15~17】這道與第一個創造有關,是起始的。在過程中繼續發展時,這生命的源頭在人裡面,就是光。這道關聯到一個新的開始。有一個人是從神那裡差來的,名叫約翰,他來是為光作見證;有一個“光”,已經來到這世界。凡接受祂的,祂就建立一個新創造,凡接受祂的,都成了神的兒女。當祂在肉身上支搭帳幕時,“我們也見過衪的榮光。”
在這裡有兩個見證人說了話,一個是先鋒約翰,是希伯來系統的最後一個人,另一個是使徒約翰,是新時代信息的傳遞者。舊的是從那位更古老的出來的,因為“太初”是在律法之前,“道與神同在”。現在這“道”──在每一方面都是最起初的──“成了肉身”;祂是那位“在我之前”的,因此新時代是與永恆相聯結的。──《摩根解經叢書》
【約一17恩典真理「律法本是藉著摩西傳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
世人都犯了罪,結果只有死(羅5:12),但沒有律法,人對於罪是不清楚的,律法能叫人知罪(羅3:20;5:13,20;7:7)。世人雖然有良心在裡面起律法的作用(羅2:14~15),但不足以表明神的要求,和人所當盡的本分,直到摩西所傳的律法和誡命才有清楚的指示。根據這個標準來衡量人的罪,雖然世人之中,也有義人與惡人的分別,但按神的絕對標準來說,沒有不犯罪的人。因此律法向全世界宣告了神的旨意和要求,也顯明了人的罪惡和虧欠。
這樣,人就沒有希望了,只有被定罪滅亡了。是
的,憑自己是沒有希望的。根據律法,人沒有法子在神面前稱義,只是按當時的情況比較,才能說自古以來各時代也有義人。若不是神找出拯救的途徑,人是完全滅
亡了,但感謝神,祂差祂的獨生子降世,帶來恩典和真理,使人可以得祂的救恩,知道祂的旨意,有永生的門路和榮耀的盼望。
從耶穌基督降世到今天兩千多年之後,人不應當再在黑暗、罪惡之下,走死亡之路,乃應當到祂那裡得到恩典和真理,這是每個人的前途和命運之所繫。如果置之不理,就太可惜了,他必永恨不已。──《每日天糧》
【約一17】「恩典和真理都是從耶穌基督來的。」
這
句話,乃是約翰福音的鑰節。在全本的約翰福音中,你一直可以看見這雙重的重點:一面是真理,一面是恩典。真理通常總是有所要求,而恩典卻是來應付真理的要
求。第八章記載那位元正在行淫時被捉拿的婦人,在那裡真理照耀出來了!主沒有對那婦人說:「你沒有犯罪,你是對的。」祂沒有向那些自以為義的猶太人,暗示
那婦人沒有犯了嚴重的罪行,也沒有顯示自己對此事漠不關心。不,祂的話乃是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約8∶7)真理在這裡顯明出來了:這婦人實在犯了罪,並且按照律法,她必須被石頭打死。但恩典同時也在這裡,當眾人從老到少一個一個都離開了的時候,祂轉過身來對那婦人說:「我也不定你的罪」。所以,從全本的約翰福音裡,你可以發現真理總是調配在恩典裡,相輔而成。――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約一18】「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
“從來沒有人看見神。”按字面意思說,乃是“沒有人曾經看見過神。”但現在,“只有這位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衪表明出來。”許多權威古抄本把“獨生子”寫作“獨生神”。沒有人敢斷定約翰到底怎麼寫,因為有的古抄本這樣寫,有的那樣寫。這是沒有關係的,因為“生”說出兒子的名分以及彼此的關係;而無論約翰怎麼寫,其觀念都是一樣的。神的兒子乃指與祂具同一性情的那一位。祂將神表明出來。
“在父懷裡的”這幾個字標明一個限制。它說出這位子將祂父親顯露出來的事物,與這句話──“在父懷裡”所
表達的美麗、溫柔有關,祂來所要啟示的,乃是神的心。祂來並不是要啟示神的智慧、能力和威嚴,這些事都在大自然裡啟示出來了,雖然我們從未全然認識它們。
因為這些事我們現在不可能完全明白,我們將來在永世裡還要用心觀察它們。但耶穌來到,乃是將神的心表達出來,祂是從父的懷裡來啟示祂,就著這一點來說,這
是一個有限的表達。本來這表達該是無限的,因為沒有人能測量或揣摩神的心;但這裡是指祂從父的懷裡說話。
在此,約翰使用了一個具有啟示性的動詞,“將父表明出來。”“表明”是個美麗的詞。就著某些意義來說,按照一般人的普通知識而言,這個字已經夠好的了;但如果我按照希臘文翻譯的話,這句話就成了“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衪批註了”。甚麼是批註?乃是將原來晦暗的意思顯明,使人看出原意。批註乃是把原先一直存在,若非被顯明出來,人就看不見的內容,顯明出來叫人看見。──《摩根解經叢書》
【約一19】「約翰所作的見證記在下麵:猶太人從耶路撒冷差祭司和利未人到約翰那裡,問他說:“你是誰?”」
「見證」:此字略帶「法庭上作證的意味」。
「猶太人」:在約翰福音中往往指對抗耶穌的宗教領袖,及符類福音提到的祭司長、文士、法利賽人等。
「利未人」:利未的後裔,他們被委託管理會幕和聖殿有關的特殊任務,並且肩負教導的責任。──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一21】「他們又問他說:“這樣,你是誰呢?是以利亞嗎?”他說:“我不是。”“是那先知嗎?”他回答說:“不是。”」
「那先知」: 申十八15預言將來有位像神的先知出現,猶太人對此預言有三種解釋:那先知是彌賽亞、耶利米或先知中的一位。──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一28;三23;可一4;太三13施洗約翰是在伯大尼曠野施洗,還是在哀嫩?】
施洗約翰的施洗有幾次,各在什麼地方,是這條難題所要研究的。
一、約翰福音一章28節說,約翰施洗是在“約但河外的伯大尼”。“伯大尼”(BETHANIA)聖經的小字告訴我們,有古卷作:“伯大巴喇”(BETHABARA)最少我們要明白這時的伯大尼並非橄欖山下的伯大尼“村”。這個伯大尼乃是一個“地區”名稱。請看聖經地圖5,
在右邊上面腓力所管之地西南方,有比較大些的“伯大尼”三字,表示是地區名,而在最西南處則有一個伯大巴喇城,該處是加利利、撒瑪利亞、比利亞和腓力所管
之地四區中心,相信是一個重要市鎮,往來商旅必多。約翰在此施洗。實最理想。同時,伯大巴喇意即“渡口之家”,在此處施洗,當為極方便,而且人多來往。產
耶穌也在此受洗,可使多人認識他而為他作見證。
二、約翰福音三章23節說,約翰也到“哀嫩”(AENON)施洗,當然是第二次在第二個地方施洗。哀嫩意即“水泉”,聖經也說“因為那裏水多”。解經家認為約翰在伯大巴喇施洗是為加利利人(北方人)在哀嫩是為撒瑪利亞人(中南方的人),然後可能另一次在猶太地的曠野為猶太人(南方人)施洗。
但亦有解經家認為,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既然沒有來往(約四章9節),約翰不可能為撒瑪利亞人施洗。但,約翰為什麼要到撒瑪利亞人的哀嫩去施洗呢?有人認為因為那裏泉水多,約翰利用該處為猶太人施洗而已。哀嫩靠近撒冷,在撒冷之北,與敘加相近。
三、約翰非常可能有第三次施洗,根據馬太、馬可、路加三福音所載,約翰在曠野施洗。但我認為約翰在曠野施洗應比上述二處為早,所以應列為“第一次”。
馬太與馬可都說: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的人都出去受他的洗,顯然約翰是在南部施洗。一般人讀經的印象,只以為約翰是在“曠野”施洗,但曠野到底在什麼地方,則不知所對。
聖經地圖5,猶太省近“死海之西”有“猶太野”三字,多數人以為約翰是在約但河及死海西岸來施洗。古代有名的教父阿利金(ORIGEN)認為約翰是在耶利哥之東的野地近約但河處施洗。耶利哥是到耶路撒冷去的重要渡口。現在耶利哥之東有一間“約翰修道院”,以紀念施洗約翰。
這樣看來,施洗約翰曾在南部、北部和中部施洗,使所有的猶太人都有機會悔改受洗。主耶穌受洗很可能在北部的伯大巴喇,正如約翰福音一章所詳述的而不是在南部。――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約一29】「次日,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裡,就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注:或作“背負”)世人罪孽的。
」
「羔羊」:以下是比較可能的幾種說法
1.指逾越節的羔羊。
2.賽五十三7的羔羊。
3.每日在殿中獻的羔羊。
4.利十六的「代罪羔羊」。
5.利十四12的「贖罪祭的羊」。
「神的羔羊」:這裡的意思應該是「耶穌要成為祭物,為贖世人的罪而犧牲」。──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一31】「我先前不認識他,如今我來用水施洗,為要叫他顯明給以色列人。” 」
「我先前不認識他」:可能是說他不認識耶穌是彌賽亞,直到他看到一32~34的徵兆。
「我來用水施洗」:「施洗」原文時態是「現在式」,表示約翰整個施洗的工作是為要顯明耶穌。──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一31,33施浸約翰何以先前不認識耶穌?】
答:施浸約翰生在耶穌以先,比耶穌要大六個月,他們且有親戚關係(路一26,36,56,67,約一15,27),從肉身方面看來,約翰應該是認識耶穌的,並且知道他是為人何等虔誠,公義,聖經,但約翰卻說「我先前不認識祂」,這句話的意思,當是指著耶穌在受浸以前,約翰不認識祂是彌賽亞,到了以後蒙神清楚明白的啟示,才認識耶穌是神的羔羊,見證祂是神的兒子了(約一29-34)。——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約一33約翰與耶穌應該是親戚,何以約翰說他先前不認識耶穌?】
所謂“先前不認識他”一語,有兩種解釋:
一、主耶穌和施洗約翰雖然是親戚,但因耶穌長大在拿撒勒,施洗約翰長大在耶路撒冷之南的曠野(路一章80節),兩人很少有機會見面。傳說施洗約翰以後加入“以散尼黨”(ESSENES與當時法利賽黨、撒都該黨同為猶太人三大黨派)為黨員。這一黨派的人士注重儀式上的聖潔和厭世,不看重物質,與世無爭。所以約翰過著吃蝗蟲野蜜的生活。主耶穌則在拿撒勒準備傳道,生活在民間,他們兩人思想、立場與見解顯然不同。所以施洗約翰說:“我先前不認識他”。
二、這裏所謂“我先前不認識他”,指施洗約翰先前並不認識耶穌是“彌賽亞”而言。在肉身方面,他們彼此應該是認識的,最少從父母及長者口中也會獲悉有一位表弟(或堂弟)稱為耶穌,但後來約翰蒙神清楚指示,才認識耶穌是“神的羔羊”,是“神的兒子”(29、34節)。――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約一36】「他見耶穌行走,就說,看哪,這是神的羔羊。」
當約翰首次宣告基督是神的羔羊時,他再加上一句說:「除去世人罪孽的」(約1∶29)。
就是這樣,他強有力地在見證基督救贖的工作。第二次,當他這樣的宣告時,他只說:「看哪,神的羔羊。」這次他見證的重點是在於主的本身,過於主的工作。當
我們真實的讚賞一個人時,我們乃是因著珍視他的本身而稱讚他。我們愛他本人,過於愛他的工作。我們對基督的感贊,也應該如此。我們因著主的恩賜而感謝祂,
但我們是因著主的價值而讚美祂。十字架的基督,使我們獻上驚歎的感謝,而寶座上的基督卻使我們獻上歡呼的讚美。我們看見祂為我們所做的,我們便深深的感謝
祂,但我們注視祂自己所是的,我們便愛慕的敬拜祂。――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約一41帶領親友「他先找著自己的哥哥西門,……於是領他去見耶穌……」】
每個信徒都有責任領他的親友歸向主,得祂的救恩,不然要受主的責備,受到失喪親友的怨恨,自己也要感到非常慚愧、懊悔,沒有把自己所得的那莫大的好處、福分,分給他們,真是不可原諒的。因為在世上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事呢?這是信徒今生最大的責任,應當時時放在心上。
我
們應當想到還有什麼親友沒有信主得救,要趕緊去領他歸向基督,向外人有時是困難的,受條件限制,但對自己的親友卻沒有,乃有必要也有機會去領他們認識主。
如果連這個機會也不把握,那很可能是和他們的關係不對,不為他們尊重、相信,所以無法與他們接近,不受他們的歡迎,因此素來與親友的關係要好,生活行為要
有見證,才能為人所接近。
再就是可能沒有抓住每一個機會,常是因為自己沒有心靈的準備,熱切的願望,而讓機會錯過了,只有世俗的來往,而沒有將基督介紹給他們。這當然也必須要常常為人代禱,
並求聖靈的引導,才能更有效地進行。──《每日天糧》
【約一45】「腓力找著拿但業,對他說:“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
「拿但業」:可能就是「巴多羅買」(太十3)。
「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就是指「彌賽亞」。──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一45約瑟有幾個?其出身行事如何?】
答:約瑟——是增添的意思,在新約聖經中提到六個約瑟,關於他們的出身行事經過性情,除了一位以外,其他多無詳細的記載。
①馬利亞的丈夫約瑟——是雅各的兒子,當他還沒有迎娶馬利亞的時候,馬利亞從
聖靈懷了孕,生下耶穌,神稱約瑟是個義人。他在夢中曾蒙天使啟示,帶小孩與馬利亞逃往埃及去,免被希律王的殺害,知道希律死了以後,又在夢中被主的使者指
示,才把小孩和馬利亞帶回本國加利利的拿撒勒城住下了(約一45,太一16,18,19,25,二13,14,16,19,22,23)。
②耶穌門徒約瑟——是亞利馬太城裡的財主,是個尊貴的議士,為人良善公義,素常盼望等候上帝國的人,他曾放膽去見彼拉多,求取了耶穌的身體,用細麻布裹好,安放在自己的新墳墓裡,又把大石頭輥到墓門口,就離去了(路廿四50-53,太廿七57-59,可十五42,43,46,約十九38)。
③耶穌的兄弟約瑟——又稱為約西(Joses)是幫助的意思,本匠家庭,關於他的事,聖經沒有記述(太十三55,廿七36,可十五40,47)。
④猶士都的約瑟——稱為猶士都的約瑟,又叫巴瑟巴(Barsabas),意思是巴瑟之子,他是使使徒選舉代替賣主猶大職分中之落選者(徒一23)。
⑤巴比路人約瑟——是利未人,生在居比路,即賽普勒斯,使徒稱他為巴拿巴,是勸慰子的意思,曾經賣了田地,捐銀供給使徒(徒四36,37),這人是馬可的表兄(西四10),在耶路撒冷接待過保羅(徒九27),原是一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領了許多人歸主(徒十一24)。他與保羅同工,往外邦傳道,受了猶太人的許多逼迫,幾乎喪命(徒十25,26,30,十三1-3,7,43,46,50,十四1-6,19),他們來到路斯得城路傳福音的時候,因保羅醫好一個生來瘸腿的人,而被眾人獻祭,稱巴拿巴為丟斯,乃古羅馬頂大的神,稱保羅為希耳米,乃有口才之神,為二人所攔住(徒十四6-18,參一六二題),繼續前進,往各處傳道,堅固門徒的信心,行神跡奇事,為外邦人開了通道之門(徒十四24-27,十五12,35)後來他們為了帶領馬可傳道的意見不合就彼此分開,各奔前程了(徒十五36-41,十三13)。
⑥雅各的兒子約瑟——這是提到舊約中雅各的第十一個兒子,他的母親名拉結(創卅23,24),關於這個約瑟生平事蹟(徒七8-18),在傳世紀裡多有記述,甚為詳明(創卅七至五十章)。——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約一49】「拿但業說:“拉比,你是神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
「神的兒子」、「以色列的王」:應該都是對「彌賽亞」的稱號。──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一50「你要將看見比這更大的事。」】
神恩待我們,常在漸進的階梯上升起,從最低的一級上去。當我們看的時候,霧氣就消散。我們就一步一步地拾級而上,經過幽暗之後,我們可以看到更大更大的事。
你知道基督是道嗎?祂更是靈、是生命。
祂不是成為肉身嗎?你看見祂得著未有世界以先神的榮耀。
你知道祂是阿拉法,在一起之前嗎?祂也是俄梅嘠。
你不是遇見約翰嗎?有一位比他更大,連為祂解鞋帶都不配。
你知道水浸嗎?你們將要有火的浸。
你不是看見在十字架上的羔羊?你還會看見祂在寶座上。
你不是看見聖靈仿佛鴿子降在祂頭上嗎?你會看到火降在眾人身上。你不是跟主到約旦河的低谷?你也必與祂一同在永恆的榮耀中進入祂的住處。
你不是承認祂是以色列的王嗎?你會聽見有人宣稱祂是天地的王;你所知道的還會有更多。盡你所能,必蒙福更多。將二千銀子儘量來用,你就管理四座城。
── 邁爾《珍貴的片刻》
【約一51神的使者上七下來在人子身上是什麼意思?】
答:在舊約時代的雅各,離開本家母舅家去的時候,走向哈蘭的途中,曾經躺臥睡覺,夢見一個梯子立在地上,上頭頂著天,有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來(創廿八2,10-13),這個梯子是預備耶穌基督,為神與人交通來往憑藉,所以祂說:「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上帝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使者——是天使,約廿12),可知雅各所看見的異象,是在主耶穌的身上應驗了(參太四11,路廿二43),耶穌自稱為人子(參太廿六63,64,在四福音中共有88次),祂是我們的中保(約壹二1,中保與約十四16,17,保惠師原文同意,參五七題),我們是靠著祂才能進到上帝面前(來七22-25,約十四6),且是藉著祂向神禱告,神的應許就從天上賜下來的(約十六23,26)。——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約一51 “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一語何所指?】
當主耶穌宣佈這句話之時,人們心目中很容易想起古時雅各夢見天梯的故事。雅各離家出走時,在走向哈蘭的途中,夢見天梯,有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來(創二十八章10一13節)。然後,站在天梯上的耶和華神向他宣佈要賜給他的福氣。
主耶穌以天梯預表自己,為神人交通所憑藉。神的福氣從天而降和人的祈禱從地而升,均須通過主耶穌。約翰在年老時所寫的書信曾稱耶穌為“中保”(約壹二章1節),可能是根據主耶穌在此所宣佈的事實而來。
請注意“上去下來”一語,先“上去”,後“下來”,人們必須先借著耶穌“向神”禱告,神的福氣纔能“下降”。
約翰記載耶穌自稱為“人子”,這是首次。四福音題及“人子”有八十次,約翰約占四分之一。――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http://www.ccbiblestudy.org/New%20Testament/43John/43GT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