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6日星期五

使徒行傳第八章註解 使徒行傳第八章拾穗 使徒行傳第八章例證 使徒行傳第八章綱目


使徒行傳第八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見證的擴散】
    一、擴散的原因――耶路撒冷教會大遭逼迫(1~3)
    二、轉變消極的分散為積極的擴散 (4)
    三、腓利往撒瑪利亞傳道(5~8)
    四、征服行邪術的西門(9~13)
    五、彼得、約翰按手使撒瑪利亞信徒受聖靈(14~17)
    六、西門想以金錢買恩賜(18~24)
    七、彼得、約翰回耶城途中一路傳揚福音(25)
    八、腓利蒙聖靈引領在曠野路上接近太監(26~29)
    九、腓利從聖經向太監傳講耶穌(30~35)
    十、太監信而受浸(36~38)
    十一、太監歡歡喜喜的走路(39)
    十二、腓利從亞鎖都宣傳福音直到該撒利亞(40)

貳、逐節詳解

【徒八1「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
    〔原文字義〕「逼迫」推擠,壓逼;「分散」播散種子,四散。
    〔文意註解〕「從這日起」『這日』即指司提反殉道的那一日(參徒七57~60)
          「耶路撒冷的教會」這是新約聖經首次冠上一個地名來稱呼教會,表示她是一個地方性的教會(徒十三1;羅十六1;林前一2;帖前一1;啟一11),用以與宇宙性的教會有所分別。
          「除了使徒以外」有解經家認為,這句話表示『僅有使徒們仍留在耶路撒冷,而其餘的門徒都分散到其他地方』,這也就是說,只有使徒們抵擋得住逼迫,因他們有特別的膽量(徒四13),而得到仇敵的退讓和包容(徒五38~40)。但是這種看法未免有失公允,且與日後耶路撒冷城仍有成千上萬為律法熱心的猶太人信徒(徒廿一20)的說法有牴觸。
                比較可採信的看法乃是:(1)此次受逼迫的,是以司提反、腓利等為首的說希利尼話的信徒為主(徒六1),因他們對律法持著不墨守成規的態度(徒六13~14)(2)使徒們和希伯來信徒,當時似乎傾向於仍舊嚴守律法(徒十五1;廿一20),故未成為猶太人逼迫的對象。
          「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耶路撒冷教會大遭逼迫,門徒被迫四散的屬靈原因如下:(1)猶太人一再抗拒聖靈,殺害司提反,因而遭致神聖的反應――神暫時棄絕他們,叫恩典流向外邦人(羅十一11)(2)耶路撒冷教會已經發展成一個頗具規模的教會,快要從『芥菜』變成『大樹』了(太十三31~32),因此神不得不伸手來拆散他們;(3)主原吩咐他們要把見證傳到地極(徒一8),但他們卻安於一地,所以主不能不興起環境來逼使他們分散。
    〔話中之光〕()許多時候,逼迫、苦難的環境,是出於主的許可,為要成全祂的旨意。
          ()我們若遭到消極的境遇,切不要因此灰心喪志,反而要為主積極地擺上,使消極的環境,轉變為積極的效用。

【徒八2「有虔誠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為他捶胸大哭。」
    〔背景註解〕按猶太人的法典『米示拿』(Mishnah),被石頭打死的罪犯,視如人間的垃圾,只宜草草埋葬,不可為他們哀哭。
    〔文意註解〕「有虔誠的人」指敬畏神的人;原文是複數詞,這些人可能是信徒。
          「為他捶胸大哭」指為他舉喪哀慟,表示同情他的被處死,含有向當權者消極地抗議的意味。
    〔話中之光〕()黑暗的權勢雖能藉處死來封住傳道人的嘴,卻不能封住殉道者對人心的影響。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太五4)

【徒八3「掃羅卻殘害教會,進各人的家,拉著男女下在監裏。」
    〔原文字義〕「殘害」毀壞,蹂躪,大肆破壞;「下」交給,賣。
    〔文意註解〕「掃羅卻殘害教會」『殘害』這個詞在希臘原文是指獸性的殘酷,用以指野豬蹂躪葡萄園,和野獸狂咬一個人體;並且這裏所用的是未完成時態,表示是一種持續不停的行動。
          「進各人的家」當時耶路撒冷教會是採用家庭聚會方式的(徒二46),因此,要抓人便須進到各人的家中,查看是否有多人聚集。
          「拉著男女下在監裏」注意,逼迫的對象包括了婦女。
          本節顯明掃羅乃是當時策劃逼迫耶路撒冷教會的主要人物(徒廿二3~5;廿六9~11;林前十五9;加一1322~23;腓三6;提前一13)

【徒八4「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
    〔原文字義〕「分散」播散種子,四散;「傳道」宣講福音的話(logos)
    〔文意註解〕福音得以從耶路撒冷傳到猶太和撒瑪利亞各地(徒一8),竟不是出於教會主動的策劃,而是出於神手的安排――因遭受逼迫而被動地擴散出去。
    〔話中之光〕()信徒被迫分散,卻不是逃難,他們所到之處,乃如種子四處播散(「分散」的原文字意),傳播神生命的話,使之萌芽生長。
          ()團契是為了在交通中享用主的豐富,分散是為了福音的傳播。
          ()逼迫非但不能減低信主者的熱忱,反而給他們帶來了增加對外界接觸、傳揚福音的機會。
          ()許多時候,人們的惡行,反會被神所利用,而變成神兒女行善的機會。
          ()今天主也藉著各種的遭遇,如戰爭、遷居、轉業等,把我們分散到各處;我們也當學習那些分散的人,把主的福音帶開,這樣,我們在各種境遇中的行動,才有屬靈的價值。
          ()神生命的特性是:壓力越大,能力也越大;信徒愈受壓迫,反而能愈加流露出生命來。

【徒八5「腓利下撒瑪利亞城去,宣講基督。」
    〔背景註解〕撒瑪利亞是舊約時代北國以色列的主要地區,也是首都所在地(王上十六2429)。約在主前七百年,北國以色列被亞述人滅掉後,大部分猶太人被遷徙外地,並將異族人遷到境內諸城(王下十七624)。從那時起,此地的人就成了猶太人和異族的混血種,其後裔就是撒瑪利亞人。歷史告訴我們,他們有摩西五經,並按這部分舊約敬拜神,但猶太人從不承認他們是猶太民族。
    〔文意註解〕「腓利下撒瑪利亞城去」『腓利』不是指使徒腓力(太十3),而是指耶路撒冷教會那七位執事中之一(徒六5),後來被稱為『傳福音的腓利』(徒廿一8)。『下』字指往地勢較低的地方去;『撒瑪利亞城』或指撒瑪利亞的古都。
          「宣講基督」『基督』在原文有定冠詞,指明所宣講的乃是關於彌賽亞的信息,亦即耶穌就是基督。
    〔話中之光〕()猶太人雖然鄙視撒瑪利亞人,但腓利卻向他們傳福音;福音乃是要救一切相信的人(羅一16),我們傳福音要衝破種族的藩籬,不可歧視某些人。
          ()基督乃是福音的內容與中心,沒有基督就沒有福音。

【徒八6「眾人聽見了,又看見腓利所行的神蹟,就同心合意的聽從他的話。」
    〔文意註解〕「就同心合意的聽從他的話」『同心合意』指眾人都有一致的反應;『聽從他的話』指接受他所傳講的福音。
    〔話中之光〕()腓利不過是七執事之一,他的福音事工卻大有果效,可見屬靈的事工不在乎其地位和資歷,乃在乎我們向著主的心志。
          ()福音不僅是能叫人「聽見了」,並且也能叫人「看見」;我們傳福音要有功效,就必須「所行的」和『所說的』能相符合(腓一27)

【徒八7「因為有許多人被污鬼附著,那些鬼大聲呼叫,從他們身上出來;還有許多癱瘓的、瘸腿的,都得了醫治。」
    〔文意註解〕「那些鬼大聲呼叫」『大聲呼叫』表示牠們對被趕逐之事極其不甘心。
          本節表明兩種的醫治:(1)心靈上的醫治――趕逐污鬼;(2)身體上的醫治――解除病痛。
    〔靈意註解〕「被污鬼附著」表徵受黑暗權勢的轄制。因此,趕逐污鬼表徵使人從黑暗權勢底下得著拯救與釋放。
          「癱瘓的、瘸腿的」表徵人的肉體軟弱無力――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七18)
    〔話中之光〕()福音不但能叫我們脫離罪惡的綑綁,並且還能釋放我們脫離撒但的轄制。
          ()聽道而不行道,有如「癱瘓的、瘸腿的」,知道如何行卻又不能行。

【徒八8「在那城裏,就大有歡喜。」
    〔文意註解〕基督福音所到之處,解決了人間兩大痛苦:(1)被黑暗權勢轄制的痛苦(約壹五19)(2)飽受肉體軟弱無力的痛苦(羅七24)。因此,福音能夠給人們帶來喜樂。
    〔話中之光〕()那裏接受福音,那裏就「大有歡喜」;真正福音的果效,是給人們帶來喜樂。
          ()我們傳福音,若只告訴人消極方面的定罪,而沒有指引人積極方面的道路,便成了傳『禍音』,而不是傳『福音』;如此的傳講,只能帶給人們憂苦,而非喜樂。

【徒八9「有一個人,名叫西門,向來在那城裏行邪術,妄自尊大,使撒瑪利亞的百姓驚奇。」
    〔原文字義〕「驚奇」驚訝,癲狂,嚇呆了。
    〔文意註解〕「向來在那城裏行邪術」『邪術』是指異教的法術。
    〔話中之光〕()異教徒也能行異能奇事,因此我們不要把一切超自然的奇事都當作『神蹟』。
          ()盲目追求神蹟奇事,有可能落入撒但的圈套而不自知。

【徒八10「無論大小,都聽從他,說:『這人就是那稱為神的大能者。』」
    〔原文直譯〕「眾人從小的到大的,都注意他,說,這人就是神的能力,那稱為偉大的。」
    〔文意註解〕「這人就是那稱為神的大能者」西門或許自稱為神,也有可能自稱是神在地上的代表。
    〔話中之光〕()今天在基督教的異端團體中,也有些人自稱是『人成為神』或『神的代表權柄』,他們妄自尊大,正如西門一樣。
          ()我們不可尊崇任何人過於聖經所記(林前四6),以免敗壞了對方,也敗壞了自己。

【徒八11「他們聽從他,因他久用邪術,使他們驚奇。」
    〔原文字義〕「聽從」注意;「久」許多時候,一段長的日子;「驚奇」驚訝,癲狂,嚇呆了。

【徒八12「及至他們信了腓利所傳神國的福音,和耶穌基督的名,連男帶女就受了洗。」
    〔文意註解〕「傳神國的福音」傳福音不能不講神的國(可一15);事實上,傳講神的國,也包括傳講基督,因為神的國開始於救主耶穌基督作人生命的種子,撒在信徒的裏面(可四26;彼前一23;約壹三9),並在地上發展成為一個神掌權的範圍。

【徒八13「西門自己也信了;既受了洗,就常與腓利在一處;看見他所行的神蹟和大異能,就甚驚奇。」
    〔文意註解〕「西門自己也信了」注意,這裏並沒有表示西門的信心有問題,雖然有些解經家懷疑他的動機可能不單純:(1)他不欲失去他以前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11)(2)他對腓利的異能甚感興趣(13)(3)他想從腓力學取異能,以供己用(19)

【徒八14「使徒在耶路撒冷,聽見撒瑪利亞人領受了神的道,就打發彼得、約翰往他們那裏去。」
    〔文意註解〕「就打發彼得、約翰往他們那裏去」『打發』意即差遣;彼得和約翰是當時的使徒領袖,卻受使徒們的打發,可見沒有一個人是高高在上,只差遣別人,而不受別人的差遣。任何主工人的行蹤,乃是受到同工的約束的。
                在耶路撒冷的使徒們,乃是『神的道』的原始受託人,他們打發彼得約翰前去撒瑪利亞,必然是因為關切在那裏所傳的道是否純正,故含有印證、幫助、分享神道的意味。這裏完全沒有所謂『總會監督、干涉各地分會』的含意。
    〔話中之光〕()每一個工人,都是一個受約束的人;人越是屬靈,就越多受到約束。
          ()各地教會之間,只有交通、協助的關係,而沒有從屬的關係。

【徒八15「兩個人到了,就為他們禱告,要叫他們受聖靈;」
    〔文意註解〕「要叫他們受聖靈」這不是說,撒瑪利亞的信徒在相信主時,沒有得著聖靈的內住。凡是真實悔改相信主耶穌的人,就有聖靈住在他們的裏面(徒二38;羅八9)。這裏所謂的『受聖靈』,是指『聖靈的降臨』(16節;徒一8),亦即『聖靈的澆灌』(徒二17~18);聖靈降臨或澆灌在人身上,使人得著能力,能為主作工,作主見證。

【徒八16「因為聖靈還沒有降在他們一個人身上;他們只奉主耶穌的名受了洗。」
    〔原文字義〕「降在」從上面降臨(fall upon)
    〔文意註解〕「因為聖靈還沒有降在他們一個人身上」『降』字表明這是指聖靈從上面臨及人的身上。撒瑪利亞信徒那時雖已得著聖靈的內住,但還沒有得著聖靈的澆灌,所以還沒有明顯的彰顯出聖靈的功用,無法叫別人一見即知。
          「他 們只奉主耶穌的名受了洗」『只』字表明受浸與聖靈的降臨是兩回事;水浸並不就是靈浸。『奉主耶穌的名受浸』原文是『受浸歸入主耶穌的名裏』。名字代表一個 人的實際,主耶穌的名代表耶穌基督的實際;所以『歸入主耶穌的名裏』意即『與基督發生奧秘的屬靈聯合』。信徒藉著受浸與基督一同埋葬,也就在此與祂一同復 活(西二12),而得著基督復活的生命,在這生命裏與基督有了奧秘的聯合。

【徒八17「於是使徒按手在他們頭上,他們就受了聖靈。」
    〔文意註解〕「於是使徒按手在他們頭上」『按手』意指聯合;使徒代表基督的身體,藉著按手與他們聯合,將他們接納到基督的身體裏面來。
          「他們就受了聖靈」聖靈的膏油原是澆在元首基督身上(太三16),到五旬節的時候已經從元首基督流到身體――教會――的上面(徒二1~4)。使徒們給人按手,乃是代表這身體把人接納進來,所以這身體上的膏油――聖靈――就藉著他們而流到被他們按手接納進來的人身上(詩一百卅三2)
          1《使徒行傳》特別記述了四次聖靈的降臨:一次是五旬節降在猶太人門徒們身上(徒二1~4),一次是降在猶太人與外邦人混雜的撒瑪利亞人身上(徒八16~17),一次是降在羅馬人哥尼流和他的親屬密友們的身上(徒十44~48;十一15~16),再一次是降在以弗所十二個門徒們的身上(徒十九1~7),有聖經專家認為他們是希利尼人。除此四次之外,聖經並未再提及聖靈降臨的實例,甚至在記述五旬節那天有三千人受浸歸主,以及另一天信主的達五千人時,均略而不提聖靈降臨之事(徒二41,四4)。由此可見,這四次具有代表性的意義,他們代表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徒一8),所有的猶太人和外邦人信徒,都領受了聖靈的浸,浸成了一個身體(林前十二13)
                這四次聖靈的降臨,有兩次是經過使徒的按手(徒八17;徒十九6),另有兩次並未經過任何人的按手,這是因為:(1)在五旬節時,尚沒有人可作教會的代表,所以聖靈直接從天上降下來;(2)在哥尼流的家裏,當時彼得還未清楚明白神的旨意,不敢代表教會接納外邦信徒,所以聖靈以直接降臨的事實,提醒彼得神已經接納了外邦信徒(徒十一15~17)
          2前節的『受浸』是重在叫個人得救,本節的『按手』是重在建立基督的身體。『受浸』是宣告說,我在消極方面脫離了世界;『按手』是宣告說,我在積極方面進入了身體。
    〔話中之光〕()腓利雖然滿有聖靈的能力,但仍須使徒彼得和約翰的按手禱告,才能叫撒瑪利亞的信徒得著聖靈的澆灌,這說出:(1)一個人無論多麼有屬靈的恩賜,也不能離開基督身體的原則;(2)主的工人必須互相配搭,彼此合作。
          ()我們在信主之前,無論有多大的差異,但是信了主之後,在教會裏面就不再分猶太人、外邦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我們在基督耶穌裏都成為一了(加三28)

【徒八18「西門看見使徒按手,便有聖靈賜下;就拿錢給使徒」
    〔文意註解〕「西門看見使徒按手,便有聖靈賜下」『西門』這名字後來演繹成『西門尼』(Simony),用來指以不正當的買賣取得教會的職位。
                聖靈原是眼睛所不能看見的,但這裏卻記載被看見了,表明這是指聖靈的恩賜顯明在人的身上,而不是指聖靈的內住。

【徒八19「說:『把這權柄也給我,叫我手按著誰,誰就可以受聖靈。』」
    〔原文字義〕「權柄」特權,權利,作主。

【徒八20「彼得說:『你的銀子,和你一同滅亡罷;因你想神的恩賜,是可以用錢買的。』
    〔文意註解〕「你的銀子,和你一同滅亡罷」『滅亡』有兩方面的意思:(1)對不信的人而言,指永遠的滅亡(約十七12)(2)對信徒而言,指暫時懲罰性的沉淪(來十39)
                關於西門的悔改相信主,到底是真心抑或假意?解經家們有兩種完全對立的看法:(1)教父猶士丁(Justin)等人認為他仍是個基督徒,僅因無知而以為可用金錢換取聖靈的恩賜;(2)另有一些解經家認為他是個假信徒,只是『驚奇』(13)且拜服於別人有更高的法術,故他的相信是一種的『迷信』。
                本書編者比較偏向於採納前者『是基督徒』的看法,理由如下:(1)聖經既說他信了,也受浸了(13),我們不能懷疑聖經所說的『信』不真;(2)信徒也有墮落敗壞的情形,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信徒的墮落敗壞,就斷定他沒有得救(林前五5)(3)許多信徒也與西門一樣,在錢財和名利的事上失敗,但我們不能說失敗的信徒就不是基督徒;(4)本節的『你的銀子和你一同滅亡』,是指他若在有生之年,仍沒有脫離這件惡事的捆綁(22~23)的話,將來死後就要和他的銀子同受刑罰。
    〔話中之光〕()許多人自稱是基督徒,其實動機可能是為了得到經濟、教育或物質上的好處。
          ()我們可以羨幕並追求聖靈的恩賜(林前十四1),但它是不能用錢買的。

【徒八21「你在這道上,無分無關;因為在神面前,你的心不正。」
    〔原文字義〕「分」夥伴,部分,同得;「關」鬮,基業,承受;「不正」不對,不直。
    〔文意註解〕「你在這道上」『這道』在原文也可譯作『這事』(matteraccount),指神的恩賜(20)
    〔話中之光〕()「在神面前,你的心不正」一切信仰的冒牌貨當中,最可惡的一樣,就是容許我們的心改變;其實,真正的信仰,必須是把基督的愛,珍藏在我們心中。――懷特菲
          ()我們在教會中,必須存心單純、正直,千萬不可將買賣或名利等邪惡的思想帶進來。
          ()凡是想為自己有所獲取,甚至是屬靈的獲取,來和別人比較的,就是在神面前「心不正」。

【徒八22「你當懊悔你這罪惡,祈求主;或者你心裏的意念可得赦免。」
    〔原文字義〕「懊悔」悔改,心思的轉變;「罪惡」惡毒,壞事;「意念」意向,企圖。

【徒八23「我看出你正在苦膽之中,被罪惡捆綁。」」
    〔文意註解〕「我看出你正在苦膽之中」『苦膽之中』是希伯來的比喻式講法,說到一個人拜偶像、離棄神,必給他自己和他所欺哄的人帶來苦果(申廿九18)
          「被罪惡捆綁」西門的『罪惡』在於有貪慾之心和競爭的靈。

【徒八24「西門說:『願你們為我求主,叫你們所說的,沒有一樣臨到我身上。』」
    〔文意註解〕「願你們為我求主」有解經家根據這句話來斷定西們並沒有真心悔改,這未免太過武斷,因為許多真基督徒也求人代禱(參雅五14)

【徒八25「使徒既證明主道,而且傳講,就回耶路撒冷去,一路在撒瑪利亞好些村莊傳揚福音。」
    〔文意註解〕「使徒既證明主道,而且傳講」『證明主道』指用個人對主的經歷來見證主的話;『傳講』指照著主的啟示來傳揚並教導。
    〔話中之光〕()主的道是可以證明的;凡是對主復活的生命有主觀經歷的人,都能見證我們所信的主是又真又活的。
          ()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提後四2);我們總要利用各種機會,隨時隨地為主傳福音。

【徒八26「有主的一個使者對腓利說:『起來,向南走,往那從耶路撒冷下迦薩的路上去。』那路是曠野。」
    〔文意註解〕「有主的一個使者對腓利說」此處『主的使者』和29節的『聖靈』乃是同義詞。
          「起來,向南走」『南』字在原文另有『晌午』之意,故這裏也可解作『雖在烈日之下,亦須即刻起身以赴』。
          「往那從耶路撒冷下迦薩的路上去」『迦薩』離撒瑪利亞約有一百多公里,是到埃及必經的一條沿海岸狹窄走廊,西面是地中海,東面是大片沙漠。
          「那路是曠野」此句應是路加的補充解釋,而不是主使者的話。『曠野』指人跡罕至的地方;路加作此解釋,顯然是要強調主的使者吩咐腓利的『不尋常性』。
    〔話中之光〕()我們一但得著了聖靈的感動,雖在烈日之下,亦須立刻順服,不能因為會流汗而躊躇不前。
          ()「那路是曠野」曠野是無人居住之地,神奇妙的帶領,使腓利在那裏幫助那位有大權的太監接受主耶穌。在我們的人生中,也有許多的曠野,然而就在每一種孤寂的境遇中,我們若忍耐等候主,就必有事奉的機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候,常常有人需要我們的幫助。
          ()多馬‧金碧士說:『不在於事奉神有多少,而在於完全討神喜悅。』神叫我們去哪裏,不管那裏是不是曠野,我們就去。

【徒八27「腓利就起身去了。不料,有一個埃提阿伯(即古實,見以賽亞十八章一節)人,是個有大權的太監,在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的手下總管銀庫,他上耶路撒冷禮拜去了。」
    〔文意註解〕「不料」原文是『看哪』。
          「有一個埃提阿伯人」『埃提阿伯』(Ethiopia)今譯『衣索比亞』,但解經家多認為這詞在當時是指舊約裏的『古實』,亦即今日的『蘇丹』,它位於非洲東北部。
          「是個有大權的太監」『太監』是一種官位的名稱,並不一定是個閹人。按摩西的律法,閹人不得進聖殿朝拜()
          「在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的手下總管銀庫」『干大基』乃該國女王的稱號,有如埃及王稱為『法老』;『總管銀庫』即今財政大臣。
          「他上耶路撒冷禮拜去了」這位太監若非正式改信猶太教者(申廿三1),就是一位敬畏神的外邦人。
    〔話中之光〕()聖靈的引導,常是出乎人意料之外的(「不料」)
          ()腓利因順從聖靈的感動,竟然在想不到的地方――『曠野』,救了一個大有影響力的人。我們對聖靈的感動和引領,雖然有時難以理解,也當完全順服,才能叫許多奇妙的事,也發生在我們的身上。

【徒八28「現在回來,在車上坐著,念先知以賽亞的書。」
    〔文意註解〕這表示太監不但敬畏神,並且也熱心追求認識神。

【徒八29「聖靈對腓利說:『你去貼近那車走。』」
    〔文意註解〕「聖靈對腓利說」聖靈怎樣對人說話?聖靈當時可能是藉著天使說話(26),但也有可能是藉著人裏面的直覺而與人說話。聖靈所有的工作都是在我們的靈中作的(羅八16原文)。直覺乃是人靈裏的知覺,不是身體的感覺,也不是心思的思想,而是一種靈裏的知覺。聖靈的聲音,在直覺裏是可以聽得見的。不是肉耳可以聽得見祂,也不是心思可以推想祂,乃是直覺可以聽見祂。
    〔話中之光〕()注重理性的人是藉著心思來尋求聖靈的意思;熱心而又無聖經的知識、以及靈命幼稚的人,則想用身體的耳朵來聽聖靈的聲音。這些都是引人到錯誤之途的。受撒但欺騙的,都是這些人。今日的信徒,若非多隨從直覺的感覺以服事主,就要時常行出主旨意之外。
          ()傳福音不是靠人的力量,乃是靠聖靈的帶領。
          ()要對一個人傳福音,就必須「貼近」那人――與他親近來往,贏取他的好感。保羅說,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林前九22)

【徒八30「腓利就跑到太監那裏,聽見他念先知以賽亞的書,便問他說:『你所念的,你明白麼?』」
    〔文意註解〕「腓利就跑到太監那裏」『跑』字表明他的順從是勤快的。
          「聽見他念先知以賽亞的書」古時的人唸書時習慣朗讀。
    〔話中之光〕()我們傳福音也要學習腓利的榜樣,隨從聖靈的引導――該去見甚麼人,該說甚麼話,都要仰望聖靈。
          ()人有了頭一次對聖靈引導的順服(26~27),以後就不難繼續順從聖靈的感動(29~30)
          ()傳福音時不要怕向人發問;許多時候,發問乃是打開話題的好辦法。

【徒八31「他說:『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於是請腓利上車,與他同坐。」
    〔文意註解〕本節表明太監的長處至少有二:(1)勇於承認自己的有限與無知;(2)肯謙卑向人就教。
    〔話中之光〕()「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今天有許多人主張:『只要讀聖經,不要看參考書。』但是聖經(特別是舊約)有很多難解的點,需要有鑰匙才能解開其奧秘。
          ()信徒不要藐視先知的講論,但要凡事察驗(帖前五20~21)

【徒八32「他所念的那段經,說:『他像羊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羔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
    〔文意註解〕「他所念的那段經」就是《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七至八節。這段聖經是預言救贖主基督。
          「他像羊被牽到宰殺之地」預言主耶穌是代罪的羔羊(約一29),被帶到各各他釘十字架(可十五22)
          「又像羊羔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預言主耶穌在公會和巡撫面前,默然無聲,不為自己表白(太廿六63;廿七14)

【徒八33「『他卑微的時候,人不按公義審判他(原文作他的審判被奪去);誰能述說他的世代,因為他的生命從地上奪去。』」
    〔文意註解〕「他卑微的時候,人不按公義審判他」預言主耶穌在人手中受冤屈,聖潔公義者反而被定罪(太廿七24~26;徒三14)
          「誰能述說他的世代,因為他的生命從地上奪去」預言主耶穌在十字架上代人受死,乃是千古未有的大事。

【徒八34「太監對腓利說:『請問,先知說這話,是指著誰,是指著自己呢,是指著別人呢?』」
    〔文意註解〕「請問,先知說這話,是指著誰」這問話表明太監並非不明白這段聖經所描繪受冤屈的情節,而是不明白究竟甚麼樣的人物蒙受如此冤屈。這包含了:(1)這人在神面前的地位如何?(2)神為何要讓他受此對待?

【徒八35「腓利就開口從這經上起,對他傳講耶穌。」
    ﹝話中之光﹞()聖經中處處預表和預言基督,所以要認識基督,就不能不讀聖經。
          ()基督是聖經的中心內容;要明白聖經,便須找出聖經中的基督。

【徒八36「二人正往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太監說:『看哪,這裏有水,我受洗有甚麼妨礙呢?』」
    〔文意註解〕「看哪,這裏有水,我受洗有甚麼妨礙呢?」由這話可以想見,腓利在向太監傳講福音時,必然曾提及『受浸』之必要,並且『這裏有水』的話表明,受浸絕不是象徵性的點水禮,而是將全身浸入水中,所以才需要『有水的地方』。
    〔話中之光〕()我們傳福音,不只要引導人相信,也該帶領人受浸;所以我們在傳揚福音之時,也該同時傳講『受浸』。
          ()聖經所給我們的榜樣,乃是人一領受福音,就馬上受浸(徒二41;八1237~38;十六33)。領受福音的人並不需要等候一段時間,慢慢學習明白全部聖經,然後才受浸。

【徒八37「腓利說:『你若是一心相信,就可以。』他回答說:『我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有些古卷有本節)
    〔文意註解〕「你若是一心相信,就可以」『一心相信』指全心相信,不是半心相信,半信半疑。注意,這裏的『心』不是指頭腦的心思(mind),而是指心意(heart)
          「我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基督』是主耶穌職分的稱呼;『神的兒子』是主耶穌身份的稱呼。祂是基督,來成全神的旨意,完成神的計劃;祂是神的兒子,來顯出神自己,表明神自己。
    〔話中之光〕()受浸惟一的條件是相信主;凡是真心相信,有得救的經歷者,就可以受浸。
          ()「我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這句話表明了基督徒信心的對象與內容。
          ()基督是與神的工作有關,神的兒子是與神的生命有關;主耶穌乃是神的兒子來作神的基督,祂是憑神的生命來作神的工作,結果使我們信徒得著神的生命,也能憑著神的生命作神的工作。

【徒八38「於是吩咐車站住,腓利和太監二人同下水裏去,腓利就給他施洗。」
    〔文意註解〕「腓利和太監二人同下水裏去」太監受浸是下入水裏,受完浸後又『從水裏上來』(39),可見受浸乃是全身浸入水中,這就是聖經所指定的施浸的方式。
    〔靈意註解〕「下水裏去」受浸的人全身沒入水中,表明與主同死、同埋葬(羅六4)

【徒八39「從水裏上來,主的靈把腓利提了去,太監也不再見他了,就歡歡喜喜的走路。」
    〔文意註解〕「就歡歡喜喜的走路」據傳說,這太監回去以後,使許多埃提阿伯(衣索比亞)人成為基督的信徒。至少我們可以確知的,是這樣歡歡喜喜的走路的人,是不能不與人分享他所發現的喜樂的。
    〔靈意註解〕「從水裏上來」受浸之後『從水裏上來』,表明受浸的人與主一同復活(羅六58)
    〔話中之光〕()福音是叫人與主發生直接的關係,但是今天有許多傳道人卻橫隔在主與人中間,把傳福音所得的人據為己有,視為『我的羊』,而非『主的羊』。「主的靈把腓利提了去」就是使他離開自己傳福音的成果,不讓他把人留在自己的手中。
          ()腓利在聖靈中自由的來了,又在聖靈中乾淨的去了;聖靈所給人的帶領,完全不受人情、字句、傳統、組織等的綑綁。
          ()太監雖然不見了腓利,卻仍舊「歡歡喜喜的走路」;信徒得救以後,不可一直倚靠引領我們的人,而該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十二2)

【徒八40「後來有人在亞鎖都遇見腓利,他走遍那地方,在各城宣傳福音,直到該撒利亞。」
    〔文意註解〕「後來有人在亞鎖都遇見腓利」『亞鎖都』就是舊約裏的亞實突(撒上五1),是非利士人五大城市之一,距離迦薩約三十公里。
          「直到該撒利亞」從亞鎖都到該撒利亞約有一百公里的路程。『該撒利亞』是羅馬帝國派任巴勒斯坦巡撫的駐節處,居民多為希臘人。

叁、靈訓要義

【逼迫的加深】
    一、從對少數個人(21;五17~18;七58)到對全教會(1)
    二、從在公共場合到進入各人的家(3)
    三、從對付男人到拉著男女下在監裏(3)

【傳講福音的人】
    一、為福音被逼迫的人(1~3)
    二、轉變分散為播種的人(4)
    三、沒有種族偏見的人(5)
    四、擁有聖靈能力的人(6~7)
    五、能帶給人喜樂的人(8)
    六、能奉主的名給人施浸的人(1216)
    七、能與人分享聖靈的人(15~18)
    八、能不受金錢影響的人(18~20)
    九、能證明主道的人(25)
    十、順從聖靈引導的人(26~27)
    十一、殷勤的人(29~30)
    十二、明白聖經的人(30~35)

【傳講福音的地點】
    一、在被迫散居之地傳講(4)
    二、在回程上一路傳講(25)
    三、被聖靈引導到曠野的路上傳講(2635)
    四、走遍各地傳講(40)

【傳講福音的內容】
    一、傳講福音的話(4節原文)
    二、傳講基督(5)
    三、傳講神國的福音(12)
    四、傳講神的道(14)
    五、傳講主道(25)
    六、傳講福音(2540)
    七、傳講耶穌(35)
    八、傳講受浸(36~37)

【傳講福音的方法】
    一、傳揚好信息(preach good news412253540)
    二、宣講(proclaim5)
    三、行神蹟(6~713)
    四、證明與傳講(testify and speak25)
    五、指教(guide31)
    六、講解聖經(35)

【傳福音有果效的明證】
    一、叫聽的人同心合意的聽從自己的話(6)
    二、有屬靈的能力顯明出來(7)
    三、能帶給人喜樂(8)
    四、使眾人信而受浸(12)

【福音所帶給人的好處】
    一、趕逐污鬼(7)
    二、帶來歡喜(8)
    三、領受聖靈(17)
    四、歡歡喜喜的走路(39)

【腓利傳道的榜樣】
    一、聽從聖靈的引導:
          1.不怕烈日曝曬(26節『南』字原文也可譯作『正午』)
          2.不畏長途跋涉(26節『下迦薩的路上去』)
          3.不論荒郊野地(26『那路是曠野』)
          4.立刻順服(27節『腓利就起身去了』)
    二、接觸對方的要領:
          1.貼近他(29)――設法接近,才能找機會交談
          2.跑到他那裏(30)――勤快,免得讓機會溜掉
          3.聽見他(30)――了解對方的心思和問題
          4.問他(30)――提問是促使對方敞開的妙法
    三、從聖經傳講耶穌(35)
    四、一直帶人到完全得救為止(36~38)
    五、不將得救的人視為己有(39)
    六、繼續不斷,到處向人宣傳福音(40)

【埃提阿伯太監的榜樣】
    一、他是一個具有權勢卻不被權勢綑綁的人(27)
    二、他是一個不遠千里尋求神的人(27)
    三、他是一個勤讀聖經的人(28)
    四、他是一個謙卑承認自己不明白的人(30~31)
    五、他是一個肯虛心受教的人(3134)
    六、他是一個迫切遵行教訓的人(36~38)
    七、他是一個滿了救恩喜樂的人(39)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使徒行傳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使徒行傳提要」末尾處


 使徒行傳第八章拾穗
【徒八1「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馬利亞各處。」
    司提反被害,成為耶路撒冷整個教會受逼害的先兆,這無疑是同一群人的行徑。這是使徒行傳中第一次用逼迫一字(除了七52用 的動詞)。這裡的用法意思是攻擊某人,或苦勸或用暴力,使他放棄宗教信仰;或者單指為宗教理由攻擊別人。信徒為持守所信的,就逃往逼迫者無心再追的遠地 去。他們祇需逃往猶太和撒瑪利亞的郊野,就可以躲避風險了。有些信徒甘願居留在撒瑪利亞,而撒瑪利亞人也並沒有惡待他們,這是很值得注意的。也許耶路撒冷 的逼迫,主要是來自司提反的對手,他們主要是針對教會中與他有關的人。使徒可能沒有被牽連,他們仍然留在耶路撒冷(自然與其它信徒在一起),可以證明祇是 司提反一組人被逼迫的理論。──《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八2「有虔誠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為他捶胸大哭。」
    「捶胸大哭」:應該是「做了大大的哀痛」,也就是舉行喪禮的意思。這樣的作法跟約瑟安葬耶穌一樣,是違反以色列人常規的,因為司提反是重犯,理應不能舉行喪禮為他哀痛。──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八2雖然危機重重(第2節放在第1節後目的在此),仍有敬虔的教會人士把司提反正式埋葬。被處死的囚犯是可以收殮埋葬的,但後來猶太的規章中規定,不許為他們舉哀;若這規條在第一世紀已經執行的話,此處舉哀的人就是公開抗議司提反被處極刑,因此極可能惹禍上身。虔誠一字在別的經文是指敬虔的猶太人(二5;路二25),但後來也用來描寫亞拿尼亞,說他按律法是虔誠人(廿二2),雖然他也是信徒。因此,這裡可以當作意指信徒。──《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八3「掃羅卻殘害教會,進各人的家,拉著男女下在監裡。」
    掃羅領頭攻擊教會,這是另一種宗教狂熱的表現。他進各人的家,拉他們下在監裡,連女人也不放過。掃羅這番行徑,廣義而言可以從他自己確鑿的見證中證實(林前十五9;加一132223;腓三6;提前一13)。不消說,羅馬當局默許了這些事。不過,這番攻勢大概為期不長(長期急劇的逼迫似乎不常見),不少使徒見風聲緩和,就潛回耶路撒冷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八3經文說掃羅殘害教會。在希臘語這個詞所指的是獸性的殘酷,是用以指野豬蹂躪葡萄園,和野獸狂咬一個人體的。這一章裏的那個殘害教會的人和下一章那個降服於基督的人,兩者之間的對比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每日研經叢書》

【徒八4「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
    「傳」道:原文是「傳福音」、「傳好消息」的意思。因此「傳道」就是「傳福音之道」、「傳好消息之道」。──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八4故 事的開始,表明耶路撒冷的教會,受逼迫結果卻是好的,那些被趕逐離家,或自己覺得要走避的人,在各處傳揚福音。有意思的是,作者沒有將這次運動的推進歸於 聖靈特別的指引,像教會擴展的其它重要階段一樣。他似乎認為,流浪的信徒傳福音是很自然的結果,也許機會是自然出現的,因為人們會問起他們離家的理由。 ──《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八5「腓利下撒瑪利亞城去宣講基督。」
    腓利是去撒瑪利亞的人之一(八1),他顯然就是六5七人名單中的一員。他傳講彌賽亞,至低限度引起聽眾的注意,因為撒瑪利亞神學堅信未來必有一位拯救者(稱為taeb,或復興者)(約四25);這期待是根據申命記十八15以下;他們所等候的那一位,是教師和賜律法者,而不一定是統治者。──《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八68腓利的聽眾,十分留神聽他,似乎造成一種群眾運動。他們的貫注,是由於所見所聞而來。腓利與使徒一樣,有行神跡的能力,成為他信息的印證。他像彼得一樣(五16),能趕逐汙鬼,眾人聽見鬼大聲喊叫,從附著的人身上出來(參路四33,九9;可一26)。他們又看見癱瘓的、瘸腿的行走;在此腓利的作為又與彼得(三110)和耶穌相符。這些醫治的大能叫眾人大大歡喜。不過,這裡並沒有提到他們真正相信福音。雖然有人說沒有信心的,耶穌不會醫治(可六56);但對神的信心與感恩反應不足的人,也有得醫治的例子。(路十七1719)。──《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八12「及至他們信了腓利所傳神國的福音和耶穌基督的名,連男帶女就受了洗。 」
    腓利傳道的結果,就是人們留意聽從他(6節),不聽西門(11節)。他們信了腓利所傳神國的福音,和耶穌基督的名。這主題的組合很奇特,顯明早期教會繼續傳耶穌所傳的信息,但同時逐漸說明其途徑,就是神的國度權柄已經透過耶穌的大能,在當代彰顯出來。有人認為,路加是說人們信了腓利,不是信了福音,或信了耶穌。此處的文法結構是用 pisteuo(譯注:希臘文相信)的間接受詞,鄧恩 Baptism p.65)說,這是表明理性上的同意,而不是心靈的投入。可是這結構在十六34及十八8卻 是指真正對神的信心。問題要點其實是:腓利傳福音時,那些人對他的相信,是不是可以解作信心不完整?人們接著便受洗,看來腓利並沒有懷疑他們的誠意;故事 中也沒有表示他是個不夠資格的傳道者。總之,我們沒有足夠證據,可說他們的信心只是表面的,缺乏實質。──《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八14「使徒在耶路撒冷聽見撒馬利亞人領受了神的道,就打發彼得、約翰往他們那裡去。」
    這裡沒有直接說,為什麼耶路撒冷使徒在聽見撒瑪利亞人樂意接受神的道,要派兩人去視察。不過,福音傳到撒瑪利亞,是很大的邁進,使徒很自然要去看看那裡的情形,以瞭解這個教會發展的新事件。後來,福音在安提阿傳給外邦人,十分成功,耶路撒冷也差巴拿巴去視察(十一22);彼得領哥尼流信主後,教會也開會討論這事。這樣看來,似乎耶路撒冷教會對每一個新步,都作著審慎的視察;耶路撒冷教會給我們的印象,是一個很保守的教會,本身從不作任何新的發展。──《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八1517教會的兩位代表,彼得、約翰抵達之後,便為信的人禱告,叫他們受聖靈,並為這緣故按手在他們頭上。路加解釋說,聖靈還沒有降在他們一個人身上(見十44,十一15同樣的話)。他們只奉主耶穌的名受了洗147。這也許是使徒行傳中,最特殊的一句話了。其它經文中,總是說人奉主名受洗就必受聖靈二38)。十九17以弗所的十二個人又不同,他們並未奉耶穌的名受洗。按手並沒有與受聖靈相提並論,除了十九6的特別情況之外。另一方面來看,聖靈可以在受洗之前降下(十4448)。因此,受聖靈與洗禮不一定同時發生。那末,為什麼這次聖靈暫時沒有賜下呢?所謂按手是第二次受聖靈,可能帶來特別的屬靈恩賜一說,絕無可能性;第16節明明否定這個說法。聖靈也不一定要使徒按手才賜下,因為在別處沒有按手,也有聖靈賜下(二38);有時十二使徒根本不在場(九17)。還有,腓利為埃提阿伯太監受洗時,就接受了聖靈,並沒有其它步驟。祇有兩種解釋可能正確。第一,神在彼得、約翰未來之先,暫且保留不賜下聖靈,為要使撒瑪利亞人完全與耶路撒冷的信徒集團契合──他們乃是在五旬節接受聖靈的。這看法可從哥尼流受聖靈的情形得著支持;彼得明明作證,說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正如起初臨到門徒身上一樣,兩種經歷是一致的十一1517)。第二個觀點則認為,撒瑪利亞人的回應與委身有缺失,他們未受聖靈便表明了這一點(鄧恩Baptism, pp.5568)。 鄧恩說,撒瑪利亞信徒需要確據,就是他們已經真正被信徒團體接受,然後他們才能完全相信。可是,這裡必須強調,路加從沒有這樣說過。而且,這裡也沒有說他 們的信心有什麼缺憾,要補充修正才可以受聖靈,彼得、約翰並沒有向他們講道,祇是為他們禱告,求神賜聖靈給他們。這樣看來,第一個觀點較可取。留意這裡的 前提,一個人有沒有受聖靈,可以看得出來。這必然與屬靈的恩賜有關,(例如十46便印證了十45)。當然這並不能證明每次都有屬靈恩賜的彰顯,而其它較不突出的用語,如喜樂的感受,也足以作為聖靈同在的明證(十三52,十六35;帖前一6)。──《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八17當初,聖靈有時候是自己降在信的人身上,也有的是藉著使徒們的按手。到了保羅傳道的時候,按手受聖靈的事情就很少了。── 何曉東《新約聖經難題探討》

【徒八1819西門看見使徒有賜聖靈的能力,他不但想自己得聖靈,而且想得能力,可以賜聖靈給別人。使徒當時有沒有為西門按手,賜他聖靈,這裡沒有明說,不過17節的總括似乎表明他也在內。這段經文不是要考究西門有沒有重生(正 如後來的神學詞彙),這裡側重的是他想得聖靈能力的惡欲,理由不正,取得能力的途徑也不對。擁有屬靈的權柄是很嚴肅的責任,不是一種特權;有這權柄的人, 必須時時警覺不落入試探,去轄制在靈性上受他照管的人;更要提防不用自己的地位取利,不管是財利,或是自我高抬(彼前五23)。西門把賜聖靈看作一種魔術手法,甘願付錢買這特權,更顯出他完全誤解了聖靈的本質。因此,用錢或賄賂買教會地位的惡行,被稱為西門尼(Simony),就是從這事件而來。──《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八19「說:“把這權柄也給我,叫我手按著誰,誰就可以受聖靈。”」
    「把這權柄也給我」:原文是命令語氣,西門以為彼得的能力跟其他邪術一樣,也可以用金錢交易。──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八20「彼得說:“你的銀子和你一同滅亡吧!因你想神的恩賜是可以用錢買的。」
    「滅亡」:原文的結構是表達出「期望其滅亡」的意思。──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八21「在神面前,你的心不正。」
   一切信仰的冒牌貨當中,最可惡的一樣,就是容許我們的心改變;其實,真正的信仰,必須是把基督的愛,珍藏在我們心中。─ 懷特菲

【徒八24「西門說:“願你們為我求主,叫你們所說的,沒有一樣臨到我身上。”」
    西 門的反應是求使徒為他祈求,好叫所說的審判沒有一樣臨到他。另有些版本加上一句有趣的描述,說西門不住哀哭苦求。不管他明白的有多少,單從經文上,看不出 他有什麼不誠心的地方。後來傳說西門成為基督教的勁敵,異端的頭子。不過,這裡看不出這些,因此表明路加所寫的,早於後來對西門的記述。彼得再給西門機會 悔改,和他對亞拿尼亞不同;我們很難知道路加怎樣區分這兩個人,或者他覺得亞拿尼亞比西門更有機會認出自己的罪行,因此他是故意犯罪(參路十二4748)。無論如何,這故事表示受了洗的人雖犯了嚴重的罪,仍有可能蒙赦免。──《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八25「使徒既證明主道,而且傳講,就回耶路撒冷去,一路在撒馬利亞好些村莊傳揚福音。」
    這 故事以一句敘述結束,說明使徒回耶路撒冷途中,在許多撒瑪利亞村莊講道傳福音。這句話的主辭不明確,但一定包括腓利在內,如此就為下一個故事開了路。這句 結語也很籠統,不過,目的在說明腓利所開始的撒瑪利亞宣教工作,由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進一步推展。這樣,撒瑪利亞人歸入教會,就被肯定了;到了九31,撒瑪利亞已理所當然是教會整體的一部份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八26「有主的一個使者對腓利說:“起來!向南走,往那從耶路撒冷下迦薩的路上去。那路是曠野。”」
    這故事從主的使者吩咐腓利開始,叫他離開成功的傳道工廠,丟到一個決不適宜推進福音工作的地方。主的一個使者,叫人想起舊約中這一位的角色(王下一315)。我們不知道何以到了29節,聖靈代替了天使做神的使者(參五19,十3,十二723,廿七23)。在猶太人的觀念中,兩者似乎十分相關(廿三9)。這段的要意,是表明腓利這趟旅程,是神所發起的,也是神心意的一部分。教會向外邦人傳道,並非出於偶然,而是配合神特定的旨意。腓利得到指令向南走,但此句的希臘文也可以譯作正午時分;現今的譯本中,沒有一個如此翻譯,不過可能是原文的意思;這個譯法會令腓利的呼召更超乎尋常,讓人不解:酷熱的正午時分不會有旅人。這裡的路是由耶路撒冷向南通往希伯侖,再向西朝海岸到迦薩。那路是曠野,路加的解釋強調了這吩咐的奇特性。──《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八26「那路是曠野。」】
曠 野是無人居住之地,神奇異的帶路,使腓利在那裡,他被選立為尊貴的執事的職分,也可能承擔不少工作,是有關分散在各地的教會。況且他剛完成一項在撒瑪利亞 的宣教工作,許多人都同心聽從他的教導。現在他突然在寂靜之中,不大會遇見旅行者,可見證主。這未免太奇怪,他還不如回家,與四個會說預言的女兒在一起 呢!(使徒行傳二十一章九節)
在人生中有許多曠野,在異地的孤寂,你在言語方面有困難。在病中的孤寂,沒有體力來從事工作,受人誤會猜忌而孤寂,雖然人數很多,也無法與人交往。神沒有帶我們在那裡,沒有花朵,在光亮中搖撼。
但在每一種孤寂的情況之中,我們若忍耐等候主,必有事奉的機會,常常有人要我 們幫助,據傳曾有幾個修士聽人向他們讀出啟示錄。之後各人要選一節其中最喜愛的經句,有的說:神要擦去一切的眼淚。也有的引用這節:得勝的,我要他坐在寶 座上。還有人選讀:祂的僕人要事奉祂,這就是Thoməs ə Kempis以後寫的「效法基督」:
不在事奉你多少,
而在於完全討你喜悅。
── 邁爾《珍貴的片刻》

【徒八26~27這路從耶路撒冷經伯利恒,希 伯崙而匯合大路到迦薩以南的埃及。迦薩有兩個。主前九十三年的戰爭把迦薩摧毀了,主前五十七年在南面建了新的迦薩。第一個迦薩稱為舊迦薩或曠野迦薩,以別 於另一個。這由迦薩過去的路可能是全世界過半數的交通所必經。在車上的是埃提阿伯的太監。他是干大基手下總管銀庫的。干大基不見得是一個適當的頭銜,卻是 埃提阿伯所有女王都有的頭銜。這太監曾經上耶路撒冷去禮拜過。那時候世界充滿了厭煩多神和各國道德鬆弛的人。他們來到猶太教,從中找到這一位上帝和那嚴格 的道德標準,這才給他們人生以意義。如果他們接受了猶太教,也受了割禮,他們便被稱為歸化者;如果他們沒有到這個地步,卻繼續上猶太人的會堂去,也讀猶太教的聖經,他們便被稱為敬畏上帝的人。這位埃及阿伯太監一定是這樣的一個探求者,卻在猶太教中安頓下來;他或是一個歸化猶太教者,或是一個敬畏上帝的人。──《每日研經叢書》

【徒八27「腓利就起身去了。不料,有一個埃提阿伯(注:即古實,見以賽亞18 1節)人,是個有大權的太監,在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的手下總管銀庫,他上耶路撒冷禮拜去了。」

【徒八2728於是腓利立刻遵命而去。奇怪得很,竟遇見另一位旅客,這人從今日稱為蘇丹(不是今日的依索匹亞 Ethiopia,此字在和合本中譯為埃提阿伯)而來,是任宮廷要職的太監,在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手下總管銀庫。太監通常是指被閹的人,在猶太律法中,是不許進入聖殿的(申廿三1),以賽亞書五十六38卻紿他們有將來的指望。因此,如果這人是這樣的一個太監,他就不是個歸化猶太教的人。不過,這字有時單單用來指在宮廷內任職的人,這裡很可能是這個意思。可是原文的句子將幾個名詞迭在一起,表明這個字有其單獨意義,與有大權(英文作 Minister)並列;而從路加對舊約的用法看來,他可能是要讀者看出這是以賽亞書五十六38的應驗。此外,他可能認為這裡應驗了詩篇六十八31。這位官員是有大權的宮廷財務的大臣,這一點表示:這個信主的人不是個等閒人物呢!他到耶路撒冷禮拜,表示他至少是個敬畏神的人(參十2)。雖然他不能作十足的歸化者,至少他已竭盡所能的事奉神。他大概參加耶路撒冷的朝聖節期,如今在回途中。他乘的是,正合他高位的身份;一路上以閱讀猶太經卷解悶。──《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八2728埃提阿伯是在何處?太監何以熬上耶路撒冷禮拜?】
答:埃提阿伯——就是古實,是黑的意思,為含之子古實的後裔所居之地(創十6),其古時之版圖甚廣,位於非洲東部,與埃及為鄰,古實人唇厚發卷,是黑族人種Negro(耶十三23),曾一度被埃及統制達五百年之久。在主前七百年,古實已自立為一國,改稱為埃提阿伯,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稱阿比西尼亞(Abyssnia),即現今之衣索比亞國,其首都是阿迪斯·阿貝巴(Addis Ababa)。據教會史家研究宣稱,約在主後三三O後,基督教傳人埃提阿伯之第一人,確為弗路門丟斯(Erumentius) 者,此人是由推羅將福音信息傳到那裡,以後國王與人民同歸基督,他們所使用的聖經,計有舊約四十六卷,新約卅五卷,除了公認各書以外,尚有不經之書摻入其 間,至於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為女王習慣稱號,如埃及王法老,羅馬王該撒)之手下總管銀庫的那位太監,可能就是具有理財智識,而居於埃提阿伯,臣服女王入 宮掌權的一個猶太人,所以他會攜有舊約七十士希臘文譯本聖經,上耶路撒冷去做禮拜,因於返回途中,得聽腓利傳道而信主了(徒八28-38)。——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徒八2728埃提阿伯女王所統管的領土在何處?何以她的太監會上耶路撒冷做禮拜?】
    “埃提阿伯”(ETHIOPIA)人是古實的後裔(創十章6節),古時住在今阿拉伯境內,以後由阿拉伯渡海到非洲埃及之南(見聖經地圖1的挪亞後裔分圖所示)。
    摩西第一妻子是古實人(民十二章1節)。約瑟夫的猶太古史卷二第一章詳述這事。
    古實王曾一度率領兵土一百萬攻擊猶大,但耶和華使他們戰敗(代下十四章913節)。
    古實王特哈加以後曾與猶大王希西家作軍事聯盟,一同抵抗亞述王的侵略(王下十九章9節;實三十七章9節)。
    古實在古時的國度相當廣大,與埃及為鄰,佔有今日埃及以南的蘇丹國。但古實曾一度被埃及統治,達五百年之久,埃及委任一個“古實王子”作總督。
    因埃及與以色列及猶大有密切關係,所以不少猶大人前往埃及僑居,以後亦沿尼羅河上游抵達古實。
    在主那穌前七百年,古實已自立為一國,改稱埃提阿伯,許多猶太人在該國有會堂,誦讀舊約聖經。可能這位有大權的太監受猶太僑民宗教生活影響,上耶路撒冷觀光和作禮拜,並攜有希臘文的舊約聖經(即七十譯本)歸國,所以在路上誦讀。
    波斯王朝,它的領土西以古實為界(斯一章1節),以後以色列人便以古實為“西方”的代名詞。
    在耶利米時代,古實人以伯米勒曾在猶大王宜為太監,並且曾救耶利米一命(耶三十八章713節)。
    古實人皮膚黝黑,代表人性不能改變,耶利米曾有此論調(耶十三章23節)。
    埃提阿伯太監信那穌,可能是應驗詩篇六十八篇31節的話:古實人要急忙舉手禱告。
    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CANDACE)並非女王自己的名字,乃是埃提阿伯語“女王”的稱號,等於埃及稱王為法老、羅馬稱王為該撒,以東稱王為希律一般。當時干大基的首都在“米羅埃”(MEROE)。波斯統治後,則南遷。埃提阿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稱為“阿比西尼亞”(ABYsslNIA),今仍用古名,國都在“亞的斯·亞巴巴”(ADDISABABA)。
埃提阿伯國史中尊稱那位信主的太監為第一位宣教師,自他以後,埃提阿伯已變為一個希臘教形式的基督教國家。但教會歷史專家研究,則宣稱埃提阿伯遲至紀元後330年由一位名為“弗羅門丟斯”(FRUMENTIus)著、由推羅將福音傳人,以後全國信主雲。
千大基子下的邵位太監,有人認為可能是僑居在埃提阿伯的得勢猶太人,入官掌權,所以他會到耶路撒冷做禮拜而信主雲。
埃提阿伯今日的聖經與眾不同,舊約計四十六卷,新約三十五卷。
    猶太“口傳法令”有關於埃提阿伯人的事如此說:日爾曼人稱潔白為灰白,埃提阿伯人則稱灰白為潔白。意即白種的日爾曼要求甚高,黑種的埃提阿伯人容易滿足雲。――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徒八28「現在回來,在車上坐著,念先知以賽亞的書。」
    「車」:原文可以指「戰車」或「馬車」,不過這裡應該是「牛車」所以腓利可以追上。──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八29「聖靈對腓利說,你去貼近那車走!」
         神 的工作必須是由神發起的。一個工人可以直接從聖靈接受呼召,也可以間接借著所讀的聖經,所聽的信息,或所遇的環境而接受呼召。但無論神用什麼方法向人顯示 祂的旨意,我們必須從其它各種聲音中聽到祂自己獨一的聲音。無論那呼召是借著什麼器皿臨到我們,都必須是祂自己向我們說話。當然,將同工們的意見一下就全 然摒棄是不對的,但如果將同工們的意見接納,而代替了聖靈在我們裡面直接的見證,那也是不對的。固然我們切不可脫離身體裡其他的肢體而獨立行動,但也不可 忘記,我們一切的引導都是從元首而來的。――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徒八29聖靈說話
問:使徒行傳八章二十九節:「聖靈對腓利說,你去貼近那車走。」聖靈怎樣對人說話?
答:聖 靈是藉凓人裏面的直覺而與人說話。不是肉耳可以聽得祂,也不是心思可以推想祂,乃是直覺可以聽見祂。這件事在現在是應當特別注重的。注重理性者就要藉凓心 思來尋求聖靈的意思。熱心而又無聖經的知識和深奧的靈命者,就要盼望要在身體的耳朵裏聽見聖靈的聲音。這些都是引人到錯誤之途的。受撒但欺騙的,都是這些 人。聖靈所有的工作都是在我們靈中作的(羅八16原文)。人除了他的魂之外,尚有一靈在。這靈最大的機關,就是直覺。直覺就是人靈裏的知覺,不是身體的感覺,也不是心思的思想,乃是靈裏獨立,不必有所依賴而有的知覺。聖靈的聲音,在直覺裏是可以聽得來的。現今的信徒,若非多隨從直覺的感覺以服事主,就要時常行出主旨意之外。―― 倪柝聲

【徒八2931腓利這時第二次得著神的吩咐。也許是因為通常人不會向達官貴人的座駕搭訕,所以腓利需要內心的確據,知道這是他該做的一步。那車大概祇是一輛牛拉的車,比人步行的速度不會快多少,因此腓利追上去打招呼沒有多大困難。他走近了,聽見有人在朗讀──也 許是奴僕讀給主人聽,也許是太監自己在讀。他認出所讀的經文是什麼,就開口問太監是否明白所讀的。太監回答說不明白,需要人向他解釋,並邀腓利同坐。他大 概從衣著口音認出腓利是猶太人,能夠幫助他。不過,他所提出的原則十分重要:舊約沒有解說是不能完全明瞭的,要有鑰匙才能開啟它的奧秘。耶穌為門徒預備了 鑰匙(路廿四25274447),這時神便要腓利用它來幫助這位太監。──《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八3233太監所念的經文,正是傳道者宣講的大好機會。我們清楚看見整件事中神的手在引導,祂帶領腓利到正合適的地方,並預備那人與他會面。因此,腓利聽見他讀的那段經文,恰好是福音信息理想的開場白,就絕非巧合了。以賽亞書五十三78, 預言神的僕人忍受各種淩辱,擔當別人的罪,成為贖價,最後被神高舉。第一世紀的讀者怎樣解釋這段經文,意見紛紜,因此,太監不明白這些話,就不足怪了。這 裡引用的幾節,意思相當含糊,描寫這位僕人沉默無言像一頭牲口安靜地被牽到宰殺之地,或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被羞辱,受誣告,卻不抗議,最後被人治 死。──《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八34「太監對腓利說:“請問先知說這話,是指著誰?是指著自己呢?是指著別人呢?”」
    奇怪的是,那太監並沒有問這段經文應該怎樣解釋;他開口就問先知是在指自己,還是指別人。既然耶利米描寫自己的苦況,也用同樣的語句(耶十一1820),因此,若有學者認為,這幾句話是指先知自己的經歷,就不足為奇了。還有,別的經文中,神屢稱以色列民是祂的僕人(賽四十四12),那麼,把僕人解作以色列民,或以色列的一部份,或神心目中的以色列民,也不足為奇。在猶太教中,這兩種觀點都很流行。但是,至於僕人與他們所期待的大衛的兒子──就是在末後要建立神在以色列民中政權的那一位──是否相吻合,就不清楚了。我們的看法,有些猶太人可能有這一種見解;最重要的是,耶穌認為自己實現了這僕人的角色。──《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八35「腓利就開口從這經上起,對他傳講耶穌。」
    開口這 詞用在意義重大的言論之先。因此腓利在此引入談話的高潮,離開這段經文,傳講耶穌的福音。他的第一步,自然是先表明耶穌就是應驗預言的那一位。祇要概略描 述耶穌的性格,以及他怎樣忍受不公平的審判,被定死罪,就足以證明了。當然腓利不會祇說這麼一點,他必然會講明耶穌的故事為何是福音。他有沒有詳細解說以 賽亞書五十三章,我們不得而知。有人發現路加個人的偏向,很少論及耶穌擔罪代贖的工作,於是歸納說路加神學思想中,不重視這方面。這裡所引述以賽亞書五十 三章的經文,也有人覺得奇怪,為何路加祇引用論耶穌受不公義的苦害的一段,而不提祂擔當罪惡,和祂代人受死?這是不是一種無聲的強調?這樣問法是假設路加 憑自己的意思選引這段經文,而不是照事實從腓利或其它資料來源取材寫出來。這樣的假設不足為信。既然路加在別的經文也提及耶穌為別人受苦(二十28;路廿二1920)我們實不能因路加不提這一點而下什麼結論。──《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八36「二人正往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太監說:“看哪,這裡有水,我受洗有什麼妨礙呢?”(注:有古卷在此有」
    腓利對太監講的話,自然不祇35節簡短的一點點;因為當他們來到一個溪流的地方,太監就想要受洗。顯然腓利已經像彼得在使徒行傳二章的信息(尤其是38節),向太監說明了對福音信息應作的回應。同時,也可以看出太監必然已向腓利表示相信耶穌。所以他沒什麼理由不受洗了。但正因這裡沒有說明這些狀況,有早期的文士就嘗試改良這故事,加上了附注的句子(37節),腓利說:你若是一心相信就可以。他回答說:我信耶穌是神的兒子。這番加上去的話,內容是絕對正確的神學,可是風格就不合路加,而版本的證據也不足。──《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八38「於是吩咐車站住,腓利和太監二人同下水裡去,腓利就給他施洗。」
    腓利認為太監已具備受洗的資格,就同意他的要求。太監把車停住,二人下到溪中,腓利就為他施洗。這裡沒有足夠的證據,可表明當時太監是全身浸入水中,還是站在淺水中,用水澆在頭上;若新約經文不提施洗的形式,我們也不該堅持某一種形式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八39「從水裡上來,主的靈把腓利提了去。太監也不再見他了,就歡歡喜喜地走路。」
    這裡經文說,二人從水上來後,聖靈就把腓利提了去。這個故事如此結尾,相當突兀。另有一個較詳細的譯本,結尾稍為緩和一點:他們從水裡上來,聖靈降臨在太監頭上,但主的使者把腓利提了去……由於希臘文的字,就在的後面,這樣就不難看出,以上楷體字的句子可能是意外地被疏漏了。若是這樣,較長的譯句可能是本來的句子,如此,這故事便很清楚說明太監受洗後,受了聖靈。這個較長的經文譯本的證據雖然不強,但也可能是原來的句子。不過,五9和路四18都有用主的靈,而且神的靈(而不是天使)把一個人提到別處,也見於列王紀上十八12;列王紀下二16;以西結書三14等。無論如何,從太監歡歡喜喜上路的情形,我們也可以聯想到他受了聖靈。──《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八40「後來有人在亞鎖都遇見腓利。他走遍那地方,在各城宣傳福音,直到凱撒利亞。」
    腓利卻來到亞鎖都,是沿岸的第二大城,在迦薩以北。從這地開始,城鄉不斷,腓利一邊向他們傳道,一邊向北走,直到該撒利亞。該撒利亞似乎是腓利的家鄉;無論如何,使徒行傳下次再提及他的時候,他仍在那裡定居(廿一8)。──《丁道爾聖經注釋》

 使徒行傳第八章例證
【徒八1使徒站立得穩。別的人可能逃走了,可是他們卻冒著任何可能來臨的災禍;這有兩個原因。(甲)他們都是勇士。康拉得(譯註:英國小說家Joseph Conrad 1857-1924)說,他年輕時做海員,學習駕駛帆船,一陣狂風來了。那教他的老人只給他一項意見。他說,「迎著風去,常常迎風駛去」。使徒決心要面對任何有威脅性的危險。──《每日研經叢書》

【徒八5~13在撒瑪利亞工作這一件事是異乎尋常的,因為人人都知道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是沒有來往的(約四9)。
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之間的爭執,歷史悠久。遠在主前八世紀,亞述人征服了 北國,而北國的首都便是撒瑪利亞。正如當日的征服者一樣,他們把大部份的人口搬走了,安置了一些陌生人進來。主前六世紀時巴比倫人征服南國,南國的首都在 耶路撒冷,其中的居民便被擄去巴比倫;可是那些人完全不甘失去他們的身份,仍然固執地作猶太人。主前五世紀,他們獲准回去,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領導之下, 重建他們那個曾遭破壞的城市。一方面,北國那些被留下在巴勒斯坦的人,與那些被擄進來的外族人通婚。當南國的百姓回來,要建造他們的城市時,那些在撒瑪利 亞周圍的人要來幫忙。可是被他們輕蔑地拒絕了,因為他們再不是純種的猶太人了。從此以後,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之間便有了無法彌縫的裂痕和深刻的仇恨。── 《每日研經叢書》

【徒八911路加敘述人們信主的事以先,把讀者的注意力轉移到腓利未到達前當地的狀況。城裡有一個人叫做西門,妄自尊大,以邪術異能迷惑百姓。百姓被他蒙蔽,甚至稱他為神的大能者。西門的事蹟與後世的傳說,已經混為一談。根據殉道士猶斯丁(Justin Martyr)給我們可靠的資料(他自己是撒瑪利亞本地人),說西門曾經住在那裡,後來遷往羅馬,仍操邪業。後來,愛任紐記載,他帶著一個叫赫蘭 Helen),本來作女奴的女子周遊各地,說她是意念(諾斯底的一種能力)的化身。希波利圖 Hippolytus),另一位專寫異端的作家,告訴我們一個動聽的故事,說他與彼得爭辯之後,挫敗不起。最後西門說:若他活著被埋葬,就可以在第三日再複起。於是他命令門徒,掘一個墳墓,把他埋在裡面。門徒遵命做了,他卻直到今日仍在地裡。因為他不是基督。這類故事的真實性究竟有多少,我們很難衡量。路加最早記載這人的事蹟,他所寫西門的話,是經百姓證實的,我們必須視為真實。西門到底自認是誰,我們雖不肯定,但至少他說自己有天上來的大能。他大概不可能自稱是彌賽亞。赫肯(p.303),認為他自稱是大能者,就是神。但哈克(K. Haacker, NIDNTT, III p.456458)卻證明了大能者是神明的稱號,而神的一詞是路加的附注。也有可能神的大能者是一種諾斯底派的神,源自至高神。不過,最可能的看法是,西門以神明自稱,而後來諾斯底派的人以自己的方式來解說。無論如何,路加純粹把他視為騙人的術士,而這術士的身份,正是所要貶抑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八9在古代,西門是一種很平常的人名。那時有許多占卜星相家和巫術師,而在那個輕易入信的時代,這些人很有影響力,也過著舒適的生活。甚至二十世紀還不能擺脫相命占卜,差不多每一家流行的報紙雜誌都可見到,對這種事我們是不會大驚小怪的了。不要以為西門和他的行家都是故意欺騙人。他們當中,許多是先自欺了才去欺人,而且相信他們自己的能力的。──《每日研經叢書》

【徒八2023彼得的回話決絕極了。腓利浦(J. B. Phillips)的譯文大膽地將第一句譯為“To hell with you and your money聽 來好像是粗話,但希臘文確是這樣說的。這是對西門的咒詛,判定他和他的錢一同毀滅。這就等於把他從教會逐出去,或者說得正確點,這話是對西門嚴重的警告, 讓他知道,他若不改變態度,結局會如何。以為用錢可以買神的恩賜的想法,表明他對神的本性、神的恩賜,完全誤解了。我們也許可以稍為同情西門,他剛從異教 背景出來,很容易誤解這吸引他的新宗教。不過,這誤解非常嚴重,雖是幼芽也必須一手摘除。這個想法顯明西門的基本態度與神不合(參詩七十八38),因此,他一旦如此存心,就一日在這道上無分,即得不著福音的福氣(參申十二12,十四27的用語)。所以他應懊悔這罪惡,祈求主,或者他心裡的意念可得赦免(參詩七十八38)。或者的含意是神會赦免還是不赦免,解經家的見解不同。可能這話的重點祇是,西門不能倚恃神的憐憫,視之為理所當然的。彼得最後加上一句話,說出西門的景況十分嚴重,正是苦膽之中,這是希伯來的講法,響應申命記廿九18所說有惡根生出苦菜和茵陳的危險。這裡似乎是比喻式的講法,說到一個人拜偶像、離棄神,必給他自己和他所欺哄的人帶來苦果(參哀三1519)。彼得也就是說,西門為自己招來可怕的審判,這是被罪惡捆綁的人(參賽五十八6同樣的句法)不能避免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使徒行傳第八章綱目
【干大基女王的太監(徒八26~40)
   一、尊貴(27)
   二、謙遜(31)
   三、求知(34)
   四、相信(37)
   五、得救(37)
   六、順服(38節;參可十六16)
   七、歡喜(39)
── 丁良才《經題模範》

【太監得救(徒八26~40)
   一、自覺缺乏(27)──既是大官,就必有尊榮、勢力、錢財,卻還自覺有缺乏
   二、尋求真理(28)──既是出遠門,就必盡心、花錢、受苦,俗語說:在家千日好,出路半朝難
   三、信服耶穌(29~35)──太監是殷勤,行路讀書;謙遜,不輕看腓利;受教,信服腓利
   四、得蒙拯救(36~39)──乘機,別五機會;相信,福音真道;承認,歸主受洗;歡喜,心滿意足
── 丁良才《經題模範》

【撒瑪利亞】
你所念的,你明白麼?
   一、教會遭逼迫而分散
         1.大遭逼迫
         2.除了使徒以外
         3.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
   二、腓利宣講基督
         1.醫治和趕出污鬼
         2.勝過行邪術者
         3.打發使徒前去按手
   三、埃提阿伯太監得救
         1.聖靈的引導
         2.傳講耶穌
         3.受洗並歡歡喜喜的走路
── Chih-Hsin ChangAn Outline of The New Testament

【使徒行傳第八章】
一、教會的災難(八14
二、在撒瑪利亞(八513
三、不能買賣的東西(八1425
四、基督來就一個埃提阿伯人(八2640
──《每日研經叢書》

【使徒行傳第八章】
一、司提反受逼害八12
二、腓利在撒瑪利亞的傳道 八48
三、彼得的視察 八925
四、埃提阿伯的太監 八2640
──《中文聖經注釋》

【使徒行傳第八章】
一、傳到撒馬利亞(八125
   1.門徒遭逼迫(13
   2.逼迫的後果(413
1)首次在撒馬利亞傳開(4
2)傳福音的人包括執事與信徒,因此福音可以更快地傳開(45
   3)福音使人身心靈都能得到醫治(68),並且可以勝過邪術(913
   3.使人受聖靈(1425
二、個人佈道(八2640
──《新舊約輔讀》

【教會開始擴展】
一、司提反死後(八1b3
二、福音傳至撤瑪利亞(八425
三、埃提阿伯人悔改(八2640
──《丁道爾聖經注釋》

【猶太和撒瑪利亞的教會】
一、腓利在撒瑪利亞傳道(八125
二、腓利與埃提阿伯的太監(八2640
──《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太監得救】
讀經:使徒行傳八章二十六至三十九節
一、一個尋求神的人
1、他是一個作官的人。
2、他是一個遠方的外邦人,(埃提阿伯就是今天的阿比西尼亞,也就是示巴,也是非洲最古的基督教國家。)
3、這個人雖身居高官,又處遙遠之地,但他是一個尋求神的人,其證明有二:(1)離開了遙遠的非洲來到耶路撒冷聖殿中敬拜神。(2)讀神的聖經在神的聖經找神。
4、他到耶路撒冷尋找神,在聖殿裡尋求神,都沒有遇見神。他讀字句的聖經,也沒有遇見神,這是說外面的努力都是徒然。
二、神給人尋求著
1、人對神一切的尋求努力,都是徒然。必須神來叫人尋得著,人才能得著。
2、人努力尋求神雖是徒然的,但人尋求神的心卻是寶貴的。神不重看人的努力,祂卻重看人的心,每一顆尋求神的心祂都成全。
3、 這一個官尋求的努力雖的徒然,但他尋求的心卻蒙神成全。正在他掃興而歸,毫無所得時,神就叫他尋著。他以為在聖殿裡能尋著神,哪知道是在曠野荒涼的路上尋 著神。他以為在字句的聖經中能碰見神,哪知道是在聖經之外藉著人的口遇見神。多人到禮拜堂裡尋求神,結果掃興而歸,哪知道在行路時碰著一個信主的人,和他 一談就遇見了神了。多人在字句的聖經中尋求神卻尋不著,有一天神藉一個屬主的人,說了一兩句話,他的眼睛就明亮看見神了。
三、福音的啟示
1、太監讀聖經,明明是在讀關乎基督福音的事,但是不明白,因他沒有啟示。
2、福音的啟示就是把耶穌基督向你打開。那一天祂好像在無意中讀了那一段聖經,實在是聖靈的意思,因為那一段聖經剛好是講基督和他的關係,聖靈一面感動她在無聊的時候讀那段聖經,另一面也感動腓利去解釋那一段聖經給他聽,腓利一解釋他就明白了。
3、福音的啟示就是基督的啟示,福音就是告訴人也是基督是神來作人,為人釘十字架流血。
四、如何接受福音
1、要相信福音的話,這個一聽見腓利把以賽亞書五十三章講給他聽,他就信了。
2、要相信神的兒子。相信神的兒子就是接受一位活的救主。
3、受浸歸主。
五、接受福音的結果
1、罪得著赦免。太監一相信主是神的羔羊背負世人罪孽的,他的罪就得著赦免。
2、得著神的生命。因為接受神的兒子,所以就得著神的生命。
3、走歡喜的路,過快樂的人生。一個沒遇著神的人,他的人生是不快樂的。但以得救就換了一個人生,就在喜樂裡走前頭的路。
──《福音材料267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