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四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人子救主傳道的開端】
一、勝過魔鬼的試探(1~13節)
二、在加利利各會堂傳道(14~15節)
三、在家鄉拿撒勒宣告恩言卻被厭棄(16~30節)
四、趕鬼、醫病並到處傳道(31~44節)
貳、逐節詳解
【路四1】「耶穌被聖靈充滿,從約但河回來,聖靈將祂引到曠野,四十天受魔鬼的試探。」
﹝原文字義﹞「充滿」裝滿,填滿;「引」帶領,引導;「試探」試驗。
﹝文意註解﹞聖靈是先『充滿』耶穌,然後再『引』祂到曠野去。
「四十天受魔鬼的試探,」主耶穌受魔鬼的試探,乃出於聖靈的引導,所以也可說是神主動要藉魔鬼的試探,來顯明耶穌的得勝。
﹝靈意註解﹞在聖經裏面,「四十」這數字代表受苦、受試煉。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後,在曠野四十年之久,受耶和華神的苦煉與試驗,藉以顯明他們是神的選民,肯遵守神的誡命(申八1~5)。故主耶穌受浸相當於以色列人過紅海,在曠野四十天相當於以色列人四十年的曠野生涯,主動地接受魔鬼試探相當於以色列人受神苦煉、試驗,目的在顯明主耶穌是真以色列人,是神的愛子。
﹝話中之光﹞(一)聖靈充滿一個人,目的乃是要在他身上顯明神的作為,使他今後的行事為人,都受神的管制和引導。
(二)聖靈在人身上的工作,消極方面是『禁止』和『不許』(參徒十六6~7),積極方面是『引導』和『催促』(參可一12)。
(三)主受試探乃出於聖靈的引導,所以可說是神對祂的試驗;神也常讓我們落在試探中,以試驗我們對神究竟如何。
(四)既是出乎聖靈引導,就說出基督並非被動的受熬煉,祂乃是主動的先來耗盡了仇敵一切的能力和作為,然後乘勝追擊。
(五)聖靈主動引導耶穌去接受魔鬼的試探,其含意乃是先捆綁壯士,然後奪取他的家財(太十二29),藉此搶救原先在魔鬼手下的世人。
(六)主是先被聖靈充滿,然後才去與魔鬼爭戰;惟有被聖靈充滿,接受聖靈的引領,才能打屬靈的勝仗。我們得勝的能力,在於讓聖靈得著所有的地位。
(七)當我們達到屬靈的高峰之時,前面常有試煉的低谷正在等待;要小心,當前的成功,並不能保證我們永不失敗。
(八)試探常帶著它全副力量去尋找一個最近神的人。越被聖靈充滿的人,越多受到撒但的攻擊。
(九)主乃是在敵人面前為我們擺設筵席,吃飽喝足是為著爭戰的(參詩廿三5;出十七章);所以當我們靈裏有所享受滿足之時,也正是要準備好以迎接屬靈爭戰的時候。
(十)神許可試探臨到我們,因為試探能叫我們得到益處。正如暴風使橡樹扎根更深,烈火使磁上的釉彩更為耐久。
(十一)你從來不知道主怎樣護庇你,用手抓住你,直到撒但盡力引誘你離開主的時候,你才會覺得主全能的手緊緊牽著你。
(十二)我們信徒既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加五25)。
(十三)主耶穌自己既然被試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試探的人(來二17~18);祂在受試探時如何反應,乃是所有信徒在受試探時的榜樣。
(十四)主是在曠野裏受魔鬼的試探;當四面荒涼,環境艱難,沒有享受時,魔鬼便來試探人,叫人與牠妥協一下,便可立刻舒適。
【路四2】「那些日子沒有喫甚麼;日子滿了,祂就餓了。」
﹝背景註解﹞摩西和以利亞也曾四十晝夜不吃不喝(出卅四28;王上十九8);他們豫表主耶穌是神的僕人和先知(來三5;太十六14)。
﹝文意註解﹞「那些日子,」就是前面所說的四十天(參1節)。
「沒有喫甚麼,」就是禁食,意即放棄肉身上合理合法的享受。
「日子滿了,祂就餓了,」表示肉身正處在有需要的狀態下。
注意本節並不是說,主耶穌在禁食的期間餓了,而是說「日子滿了」以後就餓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禁食』的正確意義。禁食是因為一個人的心靈滿了負擔,以致不大感覺到身體的需要,他這時可以有一段時間不必理會飲食,而將心靈專注於屬靈的事物,停留於屬靈的境界,直到負擔卸下為止。通常在禁食期間,總會伴隨著禱告(參二37;徒十四23)。
﹝話中之光﹞(一)禁食與禱告有關連;禁食禱告,常能使我們勝過魔鬼的試探(太十七21)。
(二)禁食就是刻苦己心(參賽五十八3),不以肉身的需要為重;凡是真與主同工的人,也應當時常放下身心的需求,而以主的事為念。
(三)無論多麼屬靈的人,仍免不了對肉身的需求有所感覺;問題乃在於我們如何對待這些感覺:是感覺為先呢?或是神的旨意為先呢?
【路四3】「魔鬼對祂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塊石頭變成食物。』」
﹝原文字義﹞「若是」既然是(顯明實情,並非假設的虛擬情況);「食物」餅。
﹝文意註解﹞「你若是神的兒子,」魔鬼並不是質疑主耶穌乃神兒子的身份,而是要引誘祂站錯地位,只作『神子』,不作『人子』。
「可以吩咐這塊石頭變成食物,」意思是運用神的大能來滿足肉身的需要,這樣,祂就不必親身經歷作為一個人的苦難,魔鬼的居心是要耶穌只顧到自己的需要,而不顧到神的旨意。
﹝話中之光﹞(一)當主餓了,那試探人的就來了;魔鬼的試探常是在我們有急需或有困難之時,就來叫我們離開神,另謀出路。
(二)神的國是要將人帶回到神的權下,使人順服神;黑暗的權勢是要叫人背棄神,只顧滿足自己,不顧滿足神。
(三)魔鬼的試探,就是叫我們基督徒把從神所得的身份(「神的兒子」)和能力,都轉化來為自己效勞──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提前六5)。
(四)「你若是...」魔鬼常常叫我們對屬靈的事,打問號,起疑惑。
(五)魔鬼常會利用我們生活有難處時試探我們,叫我們懷疑神,或懷疑自己的信心和身份,心裏以為:若非如此,怎會遭遇這麼多的苦難?
(六)魔鬼的詭計就是引誘我們與世界妥協,以消解艱難的環境(「石頭」),使我們的身心得著飽足和舒適(「變成食物」)。
(七)「石頭變成食物,」就是改變環境;全地都是石頭,環境太艱難了。一改變就有享受。放棄事奉主,回去謀職就業,就有世界的享受。
(八)「石頭變成食物,」信徒乃是建造神殿的『活石』(彼前二5),但若追求世俗,就變成屬土的人,成為魔鬼吞吃的食物(參創三14;彼前五8)。
(九)魔鬼常引誘我們,叫我們只顧到肉身物質的需要,而忽略了屬靈方面的需要;這是一般信徒失敗的原因。
【路四4】「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
﹝原文字義﹞「食物」餅;「話」指應時或即時的話
(原文rhema,與logos有別;logos乃是『道』,指常時的話。)
﹝文意註解﹞「經上記著說,」下面的話引自《申命記》八章三節。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主並不是說『不需要靠食物』,乃是說『不是單靠食物』,主承認食物對人生存的重要性。
「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正如以色列人在曠野靠神的話(應許),得著嗎哪作食物,同樣,人也要靠神的話才能活命。
﹝靈意註解﹞神的話一面指靈命的糧食(耶十五16),人活著,不單要顧到肉身的需要,也要顧到靈命的需要;神的話另一面又指神的旨意(提後三16),人不單是為著生存而生存,而是為神的旨意而活。
﹝話中之光﹞(一)撒但一直要主耶穌以『神的兒子』(3節)的身份作事,主卻一直站在人子的身份(「人活著」)對付牠,並且完全勝過了牠。
(二)主是用神的話(「經上記著說」)來抵擋魔鬼;神的話乃是屬靈爭戰中的利器(弗六17),我們若要勝過仇敵,便須取用神的話。
(三)達秘說:爭戰中得力的秘訣,乃在於正確地取用神的話;靠著聖靈的能力,只要一句神的話就足以使敵人啞口無言。
(四)印在聖經上的話,是對一般人說的、客觀的話(logos),必須成為我們個人主觀的、應時的話(rhema),才能在我們身上發生效用。
(五)凡單靠食物,而不依靠神口裏所出一切話的人,他雖然活著,卻沒有活在神國的實際裏面。
(六)事奉神的人,必須在生活的需要上,信靠神的話而活,才不致於事奉瑪門。
(七)主耶穌不變石頭為食物,不是祂不能作,而是祂不肯作;事奉神的人,問題不在於能作甚麼,乃在於若沒有神的話,雖能作而不肯作。
(八)首先的亞當失敗在吃的上面(創三11~12),末後的亞當得勝在吃的上面。
(九)信徒得勝和失敗的分野乃在於:是靈支配肉體呢?還是肉體支配靈呢?
【路四5】「魔鬼又領祂上了高山,霎時間把天下的萬國都指給祂看。」
﹝原文直譯﹞「...霎時間把居人之地的萬國都指給祂看。」
﹝文意註解﹞實際上並沒有任何一座高山,能讓人從峰頂上看到天下的萬國,故本節有兩種可能:一係指魔鬼帶祂上了當地一座最高的山,從山上遠眺四方,可以看到一些山腳下的市鎮,由此領略出世上的繁華(創十三10);另一則指魔鬼運用牠超自然的能力,將當時世上萬國和萬國的榮華,顯像給耶穌看。
﹝靈意註解﹞「魔鬼又領祂上了高山,」按《馬太福音》的記載,這應當是第三次的試探,因為在這一次試探中,主耶穌已命令撒但退去(參太四10),所以應該是最後的試探。路加在此把高山上的試探,列在第二,他的用意可能是要按照道理的次序(參創三6;約壹二16),使讀者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參一4):
1.第一次試探建議主吩咐石頭變餅──如同魔鬼使夏娃先『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企圖引動人『肉體的情慾』。
2.第二次試探在高山上將萬國的榮華指給主看──如同魔鬼使夏娃覺得那果子『也悅人眼目,且是可喜愛的』──企圖引動人『眼目的情慾』。
3.第三次試探要主從殿頂跳下去──如同魔鬼使夏娃覺得那果子『能使人有智慧』──企圖引動人『今生的驕傲』。
﹝話中之光﹞(一)世上的榮華富貴是屬地的,是引人從上向下俯視的,也是吸引人走下坡路的。
(二)信徒應當舉目仰望神(詩一百廿一1~2),亦即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十二2)。
【路四6】「對祂說:『這一切權柄榮華,我都要給你;因為這原是交付我的,我願意給誰就給誰。」
﹝文意註解﹞「這原是交付我的,」注意主耶穌並沒有對此加以否認或斥責,可見這是一件事實。原來在神起初的創造裏,曾經膏一個天使長管理這個世界,後來牠因驕傲而背叛神,受到神的審判,變成了神的仇敵撒但(參結廿八13~19;賽十四12~15);但在神完全執行對魔鬼的審判(參啟廿7~10)之前,這世界仍是屬於魔鬼的,牠是這世界的王(參約十二31;十四30;十六11)。
﹝話中之光﹞(一)一切屬世的權柄榮華都是屬於魔鬼的,所以凡追求屬世名位榮華的,就都已落入魔鬼的圈套中了!
(二)我們信徒乃是已經蒙主拯救脫離魔鬼權勢的人,若再回頭去追求世福,豈非自投羅網?
【路四7】「你若在我面前下拜,這都要歸你。』」
﹝文意註解﹞「下拜,」像臣民跪拜國王一般,表示臣服。
﹝話中之光﹞(一)魔鬼試探人的背後心意,就是要篡奪神在人心目中的地位,竊取神所該得的敬拜。
(二)宇宙間惟主和神當得敬拜,此外對任何的敬拜,甚至對天使(西二18),對神的僕人(徒十四11~18),都是不法的,都是受了魔鬼的欺騙,最終這些敬拜都是歸牠得著。
(三)天下的萬國和一切權柄榮華都是魔鬼用以騙人的利器;我們若是心向著這世界的虛榮,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敬拜了魔鬼。
(四)撒但捨得世上的萬物和榮華,但牠捨不得受人敬拜的野心;今天也有些教會領袖,他們肯與別人分享地位、錢財等,但他們的目的是要得著別人的效忠。
【路四8】「耶穌說:『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祂。”』」
﹝文意註解﹞「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祂,」這句話出自《申命記》六章十三節。
﹝話中之光﹞(一)「當拜主你的神,」最惹神嫉恨的,就是在神之外別有敬拜。神是忌邪的神!
(二)撒但和神作對的焦點就在於敬拜的問題;我們敬拜的目標若不專對神,就已落入撒但的原則之中了。可不警惕!
(三)眼目單單注視於神,以神自己為至寶,只拜神,才能使我們勝過物慾的蒙蔽和欺騙。
(四)「單要事奉祂,」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要事奉神,就必須有絕對而完全的奉獻。當我們在奉獻的事上有所保留時,恐怕我們正在事奉兩個主──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太六24)。
【路四9】「魔鬼又領祂到耶路撒冷去,叫祂站在殿頂上(頂原文作翅),對祂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從這裏跳下去;」
﹝原文字義﹞「殿頂」殿的翅翼。
﹝文意註解﹞「殿頂,」指聖殿屋頂向外延伸的一角(按當時聖殿屋頂的東南角,下臨汲倫溪谷,其高度約有數百呎)。
﹝靈意註解﹞「耶路撒冷,」是神子民敬拜事奉神的地方(約四20),故魔鬼帶耶穌進了耶城,意即魔鬼要在宗教圈子裏面來試探祂。
「殿頂,」象徵宗教界中崇高的名聲和地位。
「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從這裏跳下去,」魔鬼的用意是要引誘耶穌去試探神的信實(會否保護祂),並炫耀祂過人的能力(引人注意)。
﹝話中之光﹞(一)許多人能勝過肉體的情慾──犧牲生活飲食上的享受,卻不能勝過今生的驕傲──想要出人頭地的慾望。
(二)耶路撒冷和聖殿原是敬拜神的地方,如今魔鬼竟然有了地位;魔鬼也常藏身在教會中(啟二13),在那裏左右信徒們,敗壞神的見證,羞辱神的名。
(三)許多人能夠放棄屬世的前途,卻不能夠犧牲在宗教世界中的地位和榮耀;教會中那些虛浮的榮耀(腓二3),常會成為熱心信徒的陷阱。
(四)魔鬼總是要叫人往下跳,如:跳樓、跳海、跳火車,叫人走下坡的路,靈裏下沉,讀經、聚會提不起精神。
(五)信徒在教會中,任何想要炫耀自己本領(或口才、或處事能力、或屬靈恩賜),以贏得眾人敬佩的念頭,就是上了撒但試探的當。
【路四10】「因為經上記著說:“主要為你吩咐祂的使者保護你;」
﹝文意註解﹞「因為經上記著說,」在前面兩個試探中,因為主耶穌一再引用神的話來對付魔鬼(4,8節),所以魔鬼在此企圖引用神的話來對付主,但是牠故意在『祂的使者』和『保護你』之間,略去『在你所行的一切道路上』(參詩九十一11~12),以扭曲聖經的本意。
﹝話中之光﹞(一)今天許多自稱基督教的異端邪派,也學會撒但的技倆,把聖經上的話,拿來附和自己的見解,叫無知的人難以分辨。
(二)讀聖經應當注意上下文,並且要考量整本聖經的精髓,按著正意分解(提後二15),否則便容易誤入歧途。
(三)神只在我們正常行走的道路上保護我們,當我們故意往下跳(例如故意進到罪惡場所等)時,不要盼望神會保護我們。
【路四11】「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
﹝原文字義﹞「托著」提高,舉起,抬起;「免得」因恐,以免;「碰」衝撞,撞壞。
【路四12】「耶穌對牠說:『經上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
﹝文意註解﹞「經上說,」意即單憑一處聖經的話還不能定準,必須與別處經上的話不相衝突。
「不可試探主你的神,」這句話出自《申命記》六章十六節。『試探神』意指故意把自己放在一種情況下,為要試看神是否伸手作事,這個舉動含有強迫神來保守自己的意味,這是對神的一種挑戰。
﹝話中之光﹞(一)主耶穌三次都用神的話(「經上記著說」),勝過了魔鬼的試探;神的話是聖靈的寶劍(弗六17),無堅不摧,無敵不克。
(二)對付那些誤用聖經的人,我們應該學習主耶穌的榜樣,最好也引用聖經上別處的話來加以平衡;所以,我們當用各樣的智慧,把神的話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裏(西三16),以免受騙。
(三)主的不跳,不是因為祂不能,而是祂存心站在順服的地位,沒有神的吩咐祂就不作任何事;主的作是神蹟,主的不作更是神蹟。
(四)我們對神只應信而順從,切不可存心試探;試探神,即表示我們對神的愛心和神的能力有所懷疑。
(五)撒但引用神的話要主耶穌去作些事(參10~11節),在牠認為這是相信神,但主卻說這是試探神。相信神,是神先說話了,我們照著去作;試探神,是神並未說話,卻想擅自取用聖經上神的話,勉強神來替我們負責。
【路四13】「魔鬼用完了各樣的試探,就暫時離開耶穌。」
﹝文意註解﹞「魔鬼用完了各樣的試探,」魔鬼的試探是多方多樣的,想要從各種角度來找出主人性的弱點,卻失敗了。
「就暫時離開耶穌,」『暫時離開』意即不久仍舊要來。
﹝話中之光﹞(一)
「魔鬼用完了各樣的試探,」我們的主勝過魔鬼,不是只略勝一籌,乃是全然得勝!我們若想勝過魔鬼的試探和引誘,惟有活在基督裏面,讓主出面來對付魔鬼。
(二)「暫時離開,」仇敵撒但的攻擊雖然一時失敗了,卻還要回來反攻;並且常是在我們因一時得勝而鬆懈下來時,突如其來的發動攻擊,使我們因為疏忽、毫無準備而終於敗下陣來。
(三)主吩咐我們要『時時儆醒』(參廿一36),就是為著對付撒但的「暫時離開」。
【路四14】「耶穌滿有聖靈的能力回到加利利,祂的名聲就傳遍了四方。」
﹝文意註解﹞「耶穌滿有聖靈的能力,」意指聖靈是祂工作有能力的來源;『能力』在原文是指如同炸藥爆炸一般的有力量(dynamite)。
「回到加利利,」主耶穌在勝過魔鬼的試探之後,曾在猶太地傳道約有一年之久(參約二1~五47)。這裏是記錄祂開始第二年的公開事奉。
﹝話中之光﹞聖靈降臨在誰的身上,誰就必得著能力(徒一8)。
【路四15】「祂在各會堂裏教訓人,眾人都稱讚祂。」
﹝文意註解﹞「祂在各會堂裏教訓人,」『會堂』(Synagogue)是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後才開始有的,因那時在異國已無聖殿,猶太人為著聚集敬拜神並聆聽神的話,會堂乃在各地應運而生。主耶穌開始傳道時,利用會堂裏人多,就在那裏教訓眾人。
【路四16】「耶穌來到拿撒勒,就是祂長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祂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站起來要念聖經。」
﹝原文字義﹞「平常的規矩」慣例,習以為常的方式。
﹝文意註解﹞「耶穌來到拿撒勒,就是祂長大的地方,」有些解經家認為,十六至三十節這一段聖經,乃是主耶穌出來傳道之後,三次返鄉的扼要綜合記錄:第一次是16~22節上(參太四13);第二次是22節下~24節(參太十三54~58;可六1~6);第三次是25~30節。
﹝話中之光﹞主耶穌在平常就養成了按時進會堂,並且參與讀經活動的習慣;我們也當學習主耶穌的榜樣,按時參加聚會並讀經。
【路四17】「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祂,祂就打開,找到一處寫著說:」
﹝文意註解﹞「找到一處寫著說,」下面的經節引自《以賽亞書》六十一章一至二節。該處聖經是先知以賽亞豫言以色列民將要從被擄至巴比倫的悲慘情況中得著釋放。
【路四18】「『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
﹝文意註解﹞「主的靈在我身上,」這裏的『主』是指神;『主的靈』就是聖靈。
「祂用膏膏我,」前面的『膏』字是名詞,指『聖靈』;後面的『膏』是動詞,表示聖靈的『塗抹』。
﹝靈意註解﹞本節豫表神用聖靈塗抹主耶穌,目的是要祂去從事:
1.「傳福音給貧窮的人,」特指向那些在屬靈的事上貧窮、在神面前不富足的人(十二21)傳講神國的福音。
2.「被擄的得釋放,」特指釋放那些被撒但所擄掠並受牠轄制的人(徒廿六18;約壹五19)。
3.「瞎眼的得看見,」特指醫治那些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的人(林後四4)。
4.「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特指釋放那些被罪惡所捆綁並壓制的人(約八34;羅六18)。
﹝話中之光﹞(一)連主耶穌自己都需要等候聖靈的恩膏,然後才作神的工,我們豈不需要聖靈嗎?祂既需等候,所以我們也要等候。
(二)恩膏是為著一切以信心領受的人,用來配備工作。
【路四19】「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背景註解﹞舊約時代猶太人每五十年有一次『禧年』,在這一年奴隸要得釋放,債務一筆勾消,而祖傳的產業要歸還給原業主的後人(參利廿五8~55)。
﹝文意註解﹞按所引《以賽亞書》六十一章二節,尚有『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之語,但主耶穌並沒有讀下去,表示祂第一次降臨的目的,乃是為人類開啟恩典之門;必須等到祂第二次再來時,才會帶進神的審判。主的讀和不讀,都有特別的用意。
﹝話中之光﹞(一)今天是恩典的時代,是「神悅納人的禧年」,人人都當趁著還有機會,接受祂的恩典,免得機會一過,後悔也來不及了。
(二)神悅納人是提「年」,而報仇卻提『日』,神的心在此就向我們顯明了。
【路四20】「於是把書捲起來,交還執事,就坐下;會堂裏的人都定睛看祂。」
﹝文意註解﹞「於是把書捲起來,交還執事,」當時的舊約聖經是寫在一卷卷的羊皮上,平時由會堂的執事保管;讀時要把它展開,讀完後再把它捲回原狀。
「就坐下,」當時的習俗是站著誦讀聖經(參16節),坐著教導人(參太五1;廿六55;約八2;徒十六13)。
【路四21】「耶穌對他們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
﹝文意註解﹞本節暗指祂自己就是以賽亞所豫言的彌賽亞。
﹝話中之光﹞(一)基督是舊約聖經一切豫言和豫表的實際;我們查考聖經,必須查出聖經裏面的基督(參約五39~40)。
(二)救恩乃是從基督而出;有了基督,就能經歷豐滿的救恩。
【路四22】「眾人都稱讚祂,並希奇祂口中所出的恩言;又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麼?』」
﹝文意註解﹞「這不是約瑟的兒子麼?」自從主耶穌出來傳道之後,此處是惟一提到祂的養父『約瑟』名字的經節。一般認為約瑟很早就過世,主耶穌身為長子,在祂出來傳道之前,曾有一段年日接續養父約瑟的職業,作過木匠(參可六3),幫助母親撫養弟妹們。
﹝話中之光﹞拿撒勒人對主的恩言不過帶著欣賞、評論的態度來「稱讚」、「希奇」,卻因主的身份低微──「約瑟的兒子」,就不肯好好領受,最後把祂攆出去(參29節)。這是教訓我們:不論說話的人是誰,只要是出於神的話,就當敬重領受,不可冷眼旁觀,更不可粗暴拒絕。
【路四23】「耶穌對他們說:『你們必引這俗語向我說:“醫生,你醫治自己罷。我們聽見你在迦百農所行的事,也當行在你自己家鄉裏。”』」
﹝文意註解﹞「俗語,」又稱『諺語』,指人所共知的通俗話語。
「醫生,你醫治自己罷,」意即『你先幫助自己人罷』。
﹝話中之光﹞「醫生,你醫治自己吧!」今日的傳道人,需要醫治自己的嘴唇和貪心。他們教訓信徒不要批評人,但最會批評人的,並非信徒,乃是傳道人;他們勸導信徒不要貪愛世界和金錢,但傳道人貪愛錢財的心不下於屬世的信徒。
【路四24】「又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先知在自己家鄉被人悅納的。」
﹝話中之光﹞(一)主雖明知「沒有先知在自己家鄉被人悅納的」,卻仍先向祂的本鄉──拿撒勒傳福音。我們也當不顧任何為難,先把福音傳給自己最親近的人們──家人、好友、鄰居、同事、同學等。
(二)今天在各地教會中,許多本地出身的聖徒常被忽視,未能和外來聖徒一樣受到敬重,以致埋沒了他們的恩賜。
【路四25】「我對你們說實話,當以利亞的時候,天閉塞了三年零六個月,遍地有大饑荒,那時,以色列中有許多寡婦;」
【路四26】「以利亞並沒有奉差往他們一個人那裏去,只奉差往西頓的撒勒法,一個寡婦那裏去。」
﹝文意註解﹞廿五、廿六節,請參閱王上十七1~15。
【路四27】「先知以利沙的時候,以色列中有許多長大痲瘋的;但內中除了敘利亞國的乃縵,沒有一個得潔淨的。』」
﹝文意註解﹞「敘利亞國的乃縵,」參閱王下五1~14。
主在25~27節所舉神救助兩個外邦人的實例,其重點是說,過去以色列人拒絕了為神傳救贖信息的使者,神就差他們轉向外邦人。如今主耶穌就是這時代的救贖主,他們若拒絕祂,歷史還會重演(參十13~15;羅九至十一章)。
﹝話中之光﹞我們這些原來與神無分無關的外邦人,因猶太人拒絕了主耶穌,竟得以有分於神的救恩,這是何等的福音!
【路四28】「會堂裏的人聽見這話,都怒氣滿胸;」
﹝文意註解﹞猶太人自認是神的選民,得天獨厚,擁有特權可以享受神的恩典,如今聽見耶穌似乎偏袒外邦人的話,就都甚為氣忿。
【路四29】「就起來攆祂出城,他們的城造在山上,他們帶祂到山崖,要把祂推下去。」
﹝背景註解﹞古時猶太對待假先知,乃是從數十呎的懸崖上將他推下去,並向他扔石頭。
﹝文意註解﹞拿撒勒人從稱讚耶穌的態度變成恨惡,要把祂置於死地,乃因祂:(1)沒有在那裏行過任何神蹟(參23節);(2)責備他們不尊敬本地的先知(參24節);(3)向他們宣告以色列人未蒙恩,外邦人反而蒙恩(參25~27節)。故此,他們斷定祂是假先知,定祂死罪。
【路四30】「祂卻從他們中間直行,過去了。」
﹝原文字義﹞「直行」行過,走過;「過去了」離開了。
﹝文意註解﹞本節原文意思未明,有兩種可能:(1)主耶穌在他們面前顯出神蹟,行空走過懸崖,而未墜落崖下;(2)主耶穌的威儀鎮嚇住他們,就在他們鬆手之際,從他們中間泰然自若地走開了。
【路四31】「耶穌下到迦百農,就是加利利的一座城,在安息日教訓眾人。」
﹝文意註解﹞「下到迦百農,」迦百農位於加利利海的北邊,耶穌曾有一段時期在迦百農居住並傳道(太九1;十一23)。
【路四32】「他們很希奇祂的教訓,因為祂的話裏有權柄。」
﹝文意註解﹞「他們很希奇祂的教訓,」這話表明『祂的教訓』與眾不同。
「因為祂的話裏有權柄,」主耶穌的教訓和一般文士不同之處如下:(1)文士的教訓是:『古人如何如何說』,而主的教訓是:『我告訴你們』(參太五21~22);(2)文士解釋字句的外表道理知識,主耶穌是闡明字句的內涵精意(參林後三6);前者虛空而無能力,後者帶著權柄和能力,使人看見神話語中的亮光,從而對神產生敬畏和順服的心。
【路四33】「在會堂裏有一個人,被污鬼的精氣附著,大聲喊叫說:」
﹝文意註解﹞「被污鬼的精氣附著,」『污鬼』乃生存在亞當以前世代的活物,因曾受撒但的誘惑而跟隨牠背叛神,受神審判後成了脫體的邪靈(精氣)。污鬼原以海為住處,但自從人墮落犯罪以後,就往往以人的身體為附著安歇之處。『污鬼』係形容鬼的性質和表現,乃為污穢、不潔。
被污鬼『附著』,或說被污鬼『居住』;凡被污鬼內住的人,因受邪靈的操縱,故往往會有超自然的行為。
﹝靈意註解﹞污鬼附著在人身上,表徵撒但霸佔神為祂目的所造的人,使人成為牠敵擋神的工具。
﹝話中之光﹞(一)在猶太人敬拜神的地方(「會堂裏」),竟有人被污鬼附著;今天在教會裏面,恐怕也有很多信徒被撒但權勢所左右(參啟二13)。
(二)魔鬼不怕人有敬虔的外貌,只怕人有敬虔的實意(參提後三5)。
【路四34】「『唉,拿撒勒的耶穌,我們與你有甚麼相干,你來滅我們麼?我知道你是誰,乃是神的聖者。』」
﹝文意註解﹞「我們與你有甚麼相干,」按原文是『這跟我們與你有何干?』乃希伯來成語。
「我知道你是誰,」注意前面的話原來是『我們』(複數),現在轉變為『我』(單數);可能那人裏面的污鬼是多數的,而由其中一個污鬼代表牠們說話。
「神的聖者,」指『分別為聖歸於神的那一位』(the
Holy One of God),是神兒子的別稱。
﹝話中之光﹞(一)『污鬼』與『神的聖者』完全相反,決不能共存。
(二)神的兒子顯現出來,為要除滅魔鬼的作為(約壹三8)。
(三)污鬼雖認識主是神的聖者,卻仍與祂沒有相干,也不會因此改變牠污穢的本性;可見客觀知識上的認識,對於人並無多大助益。
(四)污鬼明知自己的結局乃是滅亡,卻仍為非作歹;許多人也同樣不顧到他們將來的永世痛苦,而只顧眼前的享受。
(五)邪靈也能認識屬神的人,和他們裏面真實的情況(參徒十九15)。
【路四35】「耶穌責備牠說:『不要作聲,從這人身上出來罷。』鬼把那人摔倒在眾人中間,就出來了,卻也沒有害他。」
﹝文意註解﹞「不要作聲,」意即『閉嘴』;主不許魔鬼喊說:『你是神的聖者。』因為主在地上的時候,是一直站在『人子』的地位上,來成功神的旨意。
﹝話中之光﹞(一)魔鬼的見證即使是屬實,主也不接受。
(二)當撒但利用反對主的人說許多話語時,我們也可以求主不許魔鬼開口,不許牠再出聲。
(三)邪靈常叫人不由自主的作一些事,違背人自己內心的意願。
(四)被污鬼所附著、多有罪污的人,要得到主的救恩,沒有不經過痛苦的;主雖有赦罪之恩,但罪人無法避免生產之苦。
(五)鬼越污穢,越難出去;人的罪惡越多,越不容易離開。
【路四36】「眾人都驚訝,彼此對問說:『這是甚麼道理呢?因為祂用權柄能力吩咐污鬼,污鬼就出來。』」
﹝原文字義﹞「驚訝」希奇,訝異;「對問」彼此討論,互相探究;「吩咐」命令。
﹝話中之光﹞(一)主的話中有權柄,能夠趕逐污鬼;信徒也可以藉著信心,支取主話中的權能,對付魔鬼的權勢。
(二)連污鬼也聽從主的話,今天我們身為主的信徒,怎能不聽從祂的話呢?
【路四37】「於是耶穌的名聲傳遍了周圍地方。」
﹝原文字義﹞「名聲」響聲,名氣;「傳」出去;「遍」凡,一切。
【路四38】「耶穌出了會堂,進了西門的家;西門的岳母害熱病甚重;有人為她求耶穌。」
﹝文意註解﹞「西門的岳母,」可見彼得是一個有妻室的人,並且他的妻子也與他同工往來各地(參林前九5);據傳說,兩人也都為主殉道。
﹝靈意註解﹞「西門的岳母,」代表猶太人。
「害熱病,」有兩方面的象徵:(1)指猶太人為祖宗的遺傳和律法大發熱心(加一14;徒廿一20);(2)指猶太人在將來大災難期中被煎熬,陷在水深火熱之中。
﹝話中之光﹞(一)我們信徒若是熱衷於主之外的事物,卻忽略了主自己,這在神的眼中看來,也是「害熱病」。
(二)「害熱病,」人家不覺得熱,她一個人覺得熱,感覺和別人不一樣;凡是不正常的興奮和熱心,很可能就是「害熱病」。
(三)「害熱病,」也象徵不受約束的脾氣;我們若不能管束自己的脾氣,就像害了熱病的人一樣,在別人眼前乃是不正常的。
(四)「有人為她求耶穌,」我們也當為別人不正常的情況代禱,求主施恩。
【路四39】「耶穌站在她旁邊,斥責那熱病,熱就退了;她立刻起來服事他們。」
﹝靈意註解﹞本節象徵當主耶穌再來時,以色列人要被祂的降臨所摸著,因此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羅十一26);他們將要被復興起來,並且服事基督。
﹝話中之光﹞(一)不正常的熱度退後,才能對主有真實的服事。
(二)先得醫治,然後服事;我們要服事主、服事教會,必須先讓主來醫治我們生命中不正常的病症。
【路四40】「日落的時候,凡有病人的,不論害甚麼病,都帶到耶穌那裏;耶穌按手在他們各人身上,醫好他們。」
﹝文意註解﹞「日落的時候,」本章卅一至卅九節,乃是描述同一個安息日的事,而安息日是在日落時分結束,猶太人才可以走遠路和拿重的東西。
﹝話中之光﹞全世界原來都臥在那惡者手下(約壹五19),隨牠作弄,但是感謝主!祂把我們從魔鬼手中拯救了出來,除去我們人生各樣的苦痛。
【路四41】「又有鬼從好些人身上出來,喊著說:『你是神的兒子。』耶穌斥責牠們,不許牠們說話,因為牠們知道祂是基督。」
﹝文意註解﹞「不許牠們說話,因為牠們知道祂是基督,」主不容許鬼為祂說甚麼話,因為鬼為主作見證,只會引起眾人對主的誤會,反而因此影響祂的事工。
【路四42】「天亮的時候,耶穌出來,走到曠野地方。眾人去找祂,到了祂那裏,要留住祂,不要祂離開他們。」
﹝文意註解﹞「走到曠野地方,」主耶穌到曠野地方是為著禱告(參可一35);祂作為一個『人』,需要藉著常常禱告,和父神保持交通連結,並從父神汲取能力。
「眾人去找祂,」眾人找主,不是為著愛祂,而是有的為著好奇,有的為著湊熱鬧,有的為著要推祂作王,有的為著吃餅得飽(參約六26)。
﹝話中之光﹞(一)主耶穌工作至深夜,次日仍須黎明即起,獨自和神禱告交通;這說出無論多少事工,不能影響祂與天父之間的交通;工作並沒有奪取神在祂身上的地位。這也是祂工作有果效的秘訣。
(二)我們信徒無論怎麼忙碌,總不可忽略撥出一段時間,好好跟神禱告交通。
(三)事奉神最緊要的一件事,就是先要藉著禱告明白神的旨意;事奉神千萬不能照著自己的心意而行。
(四)沒有禱告,就沒有事奉;我們有時候可以沒有事奉,但不可以沒有禱告。
(五)信徒親近神最好的時間,乃是早晨天未亮的時候;那時,不只環境最安靜,並且心境也最安祥合適。
(六)我們每天清早,也當與屬靈的同伴一同尋找、追求主(參提後二22)。
【路四43】「但耶穌對他們說:『我也必須在別城傳神國的福音;因我奉差原是為此。』」
﹝文意註解﹞主拒絕眾人的尋找,因為祂不願意顯露自己。祂不願受人擁護作領袖,不願滿足人的好奇和愛熱鬧的心理,因為祂在地上有一個專一的目的,就是傳道──「因我奉差原是為此」。
﹝話中之光﹞當眾人都找主(參42節)的時候,主卻特意離開眾人;作主的工人,不可追求『從者』,而要一心成就神旨。
【路四44】「於是耶穌在加利利的各會堂傳道。」
叁、靈訓要義
【兩個亞當的對照(2~4節)】
一、首先的亞當因貪食而失敗;末後的亞當在饑餓中得勝
二、首先的亞當輕忽神的話;末後的亞當寶貴神的話
三、首先的亞當因食物而違犯神的話;末後的亞當因神的話而得享靈食
四、首先的亞當為了能『如神』(創三5)而吃;末後的亞當為了守住人的本份而不吃
【基督勝過魔鬼的試探】
一、得勝的原因(1節)──出於聖靈的引導
二、第一次得勝(2~4節)──超越過屬地生活的原則(靠食物),而活在神屬天的供應裏(靠神話)
三、第二次得勝(5~8節)──專一的持定神為敬拜和事奉的目標
四、第三次得勝(9~12節)──對神完全的信靠而不需試驗
五、得勝的後果(13節)──仇敵潰退
【魔鬼三次試探的屬靈原則(參約壹二16)】
一、打動肉體的情慾──飲食生活的享受(2~4節)
二、引誘眼目的情慾──觀賞屬地的榮美(5~8節)
三、挑起今生的驕傲──能有過人的表現(9~12節)
【魔鬼三次試探所涉及的問題】
一、個人享受的問題──飲食所代表的(2~4節)
二、在世界中的享有問題──萬國權柄榮華所代表的(5~8節)
三、在宗教圈裏的地位和能力問題──殿頂跳下所代表的(9~12節)
【魔鬼三次試探的背後動機】
一、使人注意肉身的需要,而忽略靈命的需要(2~4節)
二、使人在不知不覺中敬拜魔鬼,而忽略了敬拜事奉神(5~8節)
三、使人追求在宗教圈內的名利地位,而忽略屬靈的實際(9~12節)
【信徒所面臨三種的考驗】
一、生活方面的考驗──注重物質或是注重靈命(2~4節)
二、目標方面的考驗──為自己的榮耀或是為神的榮耀(5~8節)
三、道路方面的考驗──出於人的斷案或是出於神的吩咐(9~12節)
【三種的試探】
一、信心的試探──靠神的話或是靠食物而活(2~4節)
二、愛心的試探──愛神自己或是愛神之外的事物(5~8節)
三、盼望的試探──得神喜悅或是令人讚歎(9~12節)
【主耶穌和撒但都肯定的幾件事】
一、主耶穌是神的兒子(3節)
二、聖經是神的話語的權威記錄,向人傳達神的旨意(4,10節)
三、撒但是這世界的王,萬國的權柄榮華原是交付給牠的(6節)
【主的恩言(18~19節)】
一、貧窮的得福音──缺少神和神福氣的人,得著神和神的福氣
二、被擄的得釋放──被魔鬼和罪惡所擄的人,得著釋放
三、瞎眼的得看見──不認識神和屬靈事物的人,得以認識
四、受壓制的得自由──身心擔負罪惡和勞苦重擔的人,得著自由
五、神悅納人的禧年──帶進恩典的時代,叫人得以與神和好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路加福音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路加福音提要」末尾處
路加福音第四章拾穗
路四1~2】“耶穌被聖靈充滿。”這裡強調的不是祂受聖靈的恩膏。祂固然已經為了祂神聖的工作而被聖靈所膏,但路加所要指明的,是一個屬神的人。祂是三十歲的成年人,是一個成熟的人,已經為了彌賽亞的事工而被聖靈所膏,現在祂“被聖靈充滿”,帶著完美的人性進入曠野。這才是正常的人類生命。
“聖靈”和“曠野”。祂下到曠野,第一個試探就在那兒臨到。那是一個道地道地的曠野。但祂在聖靈裡,祂更接近聖靈,遠勝過四周荒涼的曠野。
“聖靈將祂引到。”意思是祂順服聖靈,由聖靈作主。馬太、馬可也和路加一樣,都強調了這一點。馬太說祂,“被聖靈引到曠野。”祂不是出於自己的意願前往曠野,祂乃是順服聖靈的引導。馬可對這故事記載得很簡短,卻最率直。他說,“聖靈就把耶穌催到曠野裡去。”“催”的希臘文是ek
balIo,意思是趕出去。因此馬太、馬可、路加分別用不同的方法,敘述同一件事。我們的主被聖靈引到曠野受試探。一般人性,只有在面對試探時才能變得完全。而人只有在聖靈的引領下才能勝過試探。人若憑自己的力量面對試探,撒但就要得勝。不管男安老幼,一個人若在聖靈的管理之下對抗試探,就可以感覺到聖靈的影響,就可以不;戰而勝了。人若與神交通,他的力量就能勝過地獄。
“四十天受魔鬼的試探。”這是聖靈一個明確的行動,呼召彌賽亞去面對那惡者的世界。耶穌被引領去對抗撒但,把撒但從暗處逼到一個公開的地方。根據我個人對宇宙的看法,我不認為撒但是一個自由的個體,不受神的管轄。雖然他反叛神,他還是在神的管制之下。因此,這不僅是個人所受的試探,而是彌賽亞的試探。祂在曠野被聖靈所催,去公然與敵人交手。
這四十天之中,祂沒有吃甚麼。雖然祂被聖靈充滿、引領,但試探可非尋常小事,祂將所有的精力,集中在對付敵人的事上。四十天不吃東西,然後祂餓了。那是身體健康的記號。──《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1~13為何馬太與路加記載基督受試探的次序不同?】
根據馬太四5-10,魔鬼第二次試探基督,是建議他由聖殿頂跳下來,第三次是將世上萬國都賜給他。但路加福音四5-12將萬國的試探放在第二次,從聖殿跳下屬第三次。馬太與路加記載耶穌受試探的過程,顯然是倒亂了次序;那麼,我們對此應作何解釋,而無損於聖經無謬誤這項教義呢?
每逢討論符類福音中關於基督生平的記載時,耶穌受試探的次序,總是論題之一。這現象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耶穌受試探的次序,並非符類福音中唯一惹人爭論的題目。與此相似的有咒詛無花果樹那段經文,記于馬太二十一18-19及馬可十一12-21。此外,十二門徒傳福音時是否要帶拐杖,也各有不同的記載;馬可六8是「除了拐杖以外,什麼都不要帶」,路加則記載「不要帶拐杖」(九3),馬太的記述與路加相仿。
馬太與路加的記載中,耶穌第二及第三次受試探有所不同。要探究這個矛盾的現象,應留意兩位作者在記述這兩段試探時運用那些形容詞和連接詞。若與路加相比,馬太較為注重這兩段試探的先後次序。馬太四5記載:「魔鬼就(then,tote)帶他進了聖城,叫他站在殿頂上……」耶穌不接納魔鬼的建議,不從殿頂跳下去;聖經接著說:「魔鬼又(again,palin)帶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將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八5)tote與palin這兩個副詞非常特別;假如耶穌受試探的次序不如馬太所記,那麼,馬太用上述兩個字眼,是錯誤的。
至於路加那處的經文,只用「又(hai)來帶出第二次試探(賜萬國及權柄);帶出第三次試探的字是「又」(de,編按:希臘文中,這個「又」字寫法與前者不同),魔鬼建議耶穌由殿頂上跳下。路加所用的kai和de,當然沒有馬太所用的tote和palin那麼強調次序;舉一個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這個關係,有一位小女孩說:「你知道昨天感恩節晚餐中,我們吃了哪幾道菜?蘋果批、火雞、和很多很多食物!」一般來說,那小女孩會先吃火雞,然後才吃蘋果批作為甜品,不過,她先說蘋果批,當然是蘋果批最先浮現在她及腦海裡。毫無疑問,她寧取蘋果批這道甜品,遠勝過火雞那道主菜。我們能否說那小女孩報導錯誤?當然不可。因此,假如是路加將耶穌受試探的次序倒置,而馬太保留正確的次序;那麼,我們能否從事情發生先後的角度指摘路加記述錯誤呢?
根據馬太所用的兩個副詞,我們可以推斷這卷福音書保留了正確的次序,先是在聖殿頂,然後到了山頭上。至於路加,就先記載掌管萬國的試探,然後是在聖殿頂展示超自然能力。
在三卷符類福音之中,路加通常較為著重事件的正確次序。因此,在耶穌受試探的記載中,路加不照事件的先後來記述,就頗令人訝異。但這次的情況較為特殊,路加所用的似乎是預期描寫法,以求達到戲劇性的效果,這種效果由緊接著的那一段經文亦能顯示出來。那一段經文記載耶穌返回故鄉拿撒勒,接受撒但的試探,在屬靈的戰場上交鋒,展示出他有彌賽亞的氣慨;之後,耶穌回拿撒勒和同鄉見面,不過,耶穌在故鄉受到不禮貌的對待,差點兒被害死;於是,耶穌前往迦伯農。
耶穌在拿撒勒的會堂傳道,他的說話頗引人注目。耶穌指出,群眾將會對他說:「醫生,你醫治自己罷。我們聽見你在迦百農所行的事,也當行在你自己家鄉里。」(23節)這句說話值得我們留意。因為直到那時為止,路加仍未提及耶穌往迦伯農,拿撒勒居民當然未曾聽見耶穌在迦百農所行的神奇事蹟。直至拿撒勒同鄉起來反對,要殺害耶穌,他才前往迦百農,以此地作為傳道事工的大本營。耶穌在迦百農獲得禮貌的對待(四31-32),遠勝拿撒勒同鄉;耶穌在迦百農行了一連串神跡奇事,在會堂驅逐汙鬼(33-37節),醫治彼得的岳母,她患了熱病,差點要喪命了(38-39節)。在迦百農這一連串驅鬼、治病的神跡,無疑是離開拿撒勒才發生的;但在此之前,耶穌無疑已到過迦百農,並在那裡施行神跡奇事,然後才往拿撒勒(參23節、14、15節)。然而,在拿撒勒遭斥拒的事件後,路加才提及迦百農的名字,記述此地的事蹟。耶穌在兩個城鎮受到截然不同的對待,路加得聞其中的事蹟,可能令他獲益不,於是,路加捨棄他嚴格遵守的原則,暫時不依照事情的先後次序來記載。──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路四3】「魔鬼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塊石頭變成食物。” 」
這個攻擊是針對個人而發的,針對一個能拯救全人類的人而發的,所以是對整個人類的攻擊。──《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3~4】魔鬼說,人只是一種動物,不管人發展到如何高的地步,仍然需要食物。作為神的兒子,不管其意義如何,至少都應該有辦法靠著這個名分,使身體得飽足。
耶穌說,人不只是一種動物,不能像動物那樣生活。人的生命不能只維持在那樣的層次上。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就在那個曠野中,神子為著神理想中的人類,發出了回答,祂拒絕了撒但對於人類的羞辱。撒但從那時直到如今,都在暗示人類,身體的一切才是最重要的。──《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4】「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
我們的主告訴撒但,他這樣暗示身體勝過一切,是對人類的一種污辱。這個試探的背後,暗示著人所需要的只是身體方面,物質方面的供應。“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沒有神,只有食物,這樣的生命是死的。撒但的攻擊是對整個人類的攻擊,暗示人類僅僅需要食物就夠了。──《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5】「魔鬼又領他上了高山,霎時間把天下的萬國都指給他看,」
馬太說,魔鬼將世上的萬國指給祂看。路加也這麼說,但是卻用不同的字,他說魔鬼將天下的萬國都指給祂看。馬太所用的“世上”是cosmos,路加沒有用到這一個字,他用了“天下”,希臘原文是oikoumene,意思是體系。他說,魔鬼將當時體系中的萬國指給祂看。oikoumene當時是羅馬帝國的同義字,人們一直用這個字來稱呼羅馬帝國。──《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6】「對他說:“這一切權柄、榮華,我都要給你,因為這原是交付我的,我願意給誰就給誰。」
“這一切權柄榮華,我都要給你,因為這原是交付我的。”這話不是說,神把這些交付給魔鬼,而是人自己願意降服給魔鬼。耶穌稱他為“這世界的王”,因此他是由世界選立為王的。
“我願意給誰就給誰。”魔鬼所能給人的,只不過是暫時的,他沒有權利給人永恆的東西。──《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7】「你若在我面前下拜,這都要歸你。” 」
魔鬼建議祂用妥協的手腕,這樣也就將權柄給祂。他實際上是說,你放眼看看這世界,萬國都服在我的權柄之下。這權柄已經交付給我了。我控制著提庇留,我控制著羅馬帝國,我統治著一切國度,只要你向我敬拜,我就把這一切都給你。
只有一個詞,不論過去或現在,都可以用來描述魔鬼,那就是“說謊的”。耶穌完全明白,祂得國的方法乃是借著死亡,藉十字架的苦難,祂在約但河受洗就證明了這一點。撒但說,不要採取那個方法,這裡有一條快捷方式,有一個妙計。這不僅是對人類整體的攻擊,也是對一個社會,一個世界秩序,一個體系,一個世上已建立的秩序之攻擊,並且是對人類彼此之間一切關係的攻擊。──《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8】「耶穌說:“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他。” 」
“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祂。”注意這裡面有兩件事是魔鬼沒有提到的。他沒有提到神,沒有提到事奉。撒但在他的試探中從未說到神,只有二次說到,你“若”是神的兒子。他為了特定的目的,將神排除,聲稱他自己掌有一切權柄。撒但對神隻字未提,好像根本沒有神一樣,即使有神,祂在這個體系中也無實權。
另外,他也沒有說到事奉。他說,向我下拜,但卻未提到敬拜通常會產生的結果──事奉。
我們主的回答,啟示了完整的人類社會哲學。“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祂。”人只能承認一個寶座,只能向一個君王降服。人類惟一的敬拜和服從,就是敬拜祂,遵從祂。我們的主加上了撒但所省略的“事奉”。神是惟一值得敬拜的,神是惟一值得事奉的。因此當耶穌再度印證神的王權,以及重申人只能敬拜神,單單事奉神這個事實時,魔鬼這個針對人類相互關係,社會、國家、國際關係,對依照神旨意建立的體系之攻擊,就被丟進地獄中了。──《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9~12】我們的主已經說過兩次,“經上記著說。”現在撒但也採用同樣的方法,引用經上所說的話。請注意他這樣作,等於承認了神與耶穌的關係,以及神給祂的啟示。因此他要求祂利用神與祂的關係,自動運行神給祂的啟示。他實際上是說,表現一些大膽、冒險、堂皇、特殊的花樣吧!從殿頂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著說,‘主要為你吩咐祂的使者保護你。’”
請注意撒但這話是多麼狡猾、可怕!他狡詐地利用了聖經的話。但聖經上原記載說,“祂要吩咐祂的使者,在你行的一切道路上保護你。”撒但省略了“在你行的一切道路上”這個明確的短句,要求耶穌沖出神的安排,作這件特異的事,出賣祂屬靈的本質。因此最後這個攻擊,是針對人的靈性,和人與神的關係而發的。
我們可以從主的回答中,看到一個有關屬靈生活的正確而完全的哲學。“耶穌對他說,經上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
撒但要求祂作一些驚人之舉,來證明祂與神的關係,以及祂對神的啟示之信心。耶穌的回答指出,這樣作是在證明祂對神的信心不夠完全。確是如此,甚麼時候我們想要作一些事來證明神,就證明我們對神的信心不完全。“信心”絕對不會使用一些詭計,來證明我們所信的物件是否值得相信。那就是屬靈生活的哲學。
最後,祂屹立不動,勝過了撒但對於人類整體的,社會性的,屬靈性的攻擊。──《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13】「魔鬼用完了各樣的試探,就暫時離開耶穌。」
“用完”這個動詞的希臘文是 sunteleo,是非常奇妙的一個字。撒但已經施行了每一個試探。他用盡了每一個攻擊的手段,和每一個收買基督的方法。他的試探用完了,他已無計可施。地獄這時已經是精疲力竭了。
他怎麼辦?就暫時“離開祂”,希臘原文的意思──遠遠站在一邊。注意另一個醒目的詞──暫時。這裡的旁注說,“直到那時辰。”甚麼時辰?路加福音22章,敘述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猶大和其它的人來到祂面前,耶穌說,“現在卻是你們的時候,黑暗掌權了。”如果我們細察從這次的試探,直到耶穌在客西馬尼園和釘十字架的時刻,這段時間的記錄,就會發現基督每一次提到那惡者世界中任何一分子時,都帶著極嚴厲的語調。──《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14】「耶穌滿有聖靈的能力,回到加利利;他的名聲就傳遍了四方。」
他用“回到”一詞,毫無疑問的指明祂在第一年中曾去過加利利,祂的童年也有幾年是在那兒度過的。馬太說祂“退到加利利去”。馬可說祂“來到加利利”。路加則說祂“回到加利利”。──《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14、37;五15】這三個“名聲”在希臘原文中是三個不同的字。4:14的名聲應該翻譯成“傳聞”,因為這才是希臘原文pheme真正的意思。有關耶穌的傳聞傳遍了各地,漸漸地,傳聞變成了極大的喧噪,也就是37節裡“名聲”之原文echos的意思。最初的“傳聞”,已經變成了“大喧噪”,到處的人都在談論祂。
至於5:15的“名聲”,原文是Logos,意思是理智上的瞭解,人們開始瞭解祂。因此將它翻譯成“名聲”是不足達意的。如此我們看見很明顯的三個階段。首先,有關祂的傳聞四處遠播;沒多久,傳聞就變成了大喧噪,各地的人都被震動了;最後,傳聞變成了理智上的瞭解,變成了話語,變成了一個清楚的信息。──《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15】「他在各會堂裡教訓人,眾人都稱讚他。」
希臘文的新約聖經中,這個“祂”是強調語勢,襯托出祂和眾人的對比。──《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16~21】耶穌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祂已儘量清楚的說明,祂就是以色列的彌賽亞。彌賽亞使命的革命性含意。祂來是要處理一直折騰人類的巨大問題:
貧窮。傳福音給貧窮的人。
憂愁。醫好傷心的人(譯者按,路加福音沒有記錄這句,但以賽亞書有)。
捆綁。報告被擄的得釋放。
痛苦。瞎眼的得看見。
壓迫。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
總括來說,祂來是要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為這世界歎息、勞苦的人們而設立的新時代的開始。祂獻上自己,消解所有折磨我們的疾病。事實如此,不論這些是身體上還是靈性上的疾病,基督都一一消解。
祂讀到“……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便停下來。這個很重要,祂沒有繼續讀以賽亞書的下文“……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祂第一次降臨的目的,是要傳講神悅納人的禧年。現在這個恩典時期是悅納的時候,是拯救的日子。當祂再次降臨世界時,就會宣告我們神報仇的日子。注意悅納的時候是說年,而報仇的時候卻說日。──《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路四16~21;利二十五8~55禧年】
壹、禧年的內容
一、神定規每七年有一個安息年。經過七個安息年之後的一年,就是第五十年,則要稱為禧年。
二、到禧年時,全地要大發角聲,宣告自由,過去凡失去房、地等產業,甚至失去身體自由賣身為奴者,到這時都要重歸本主,重獲自由。
三、到新約,主耶穌宣稱,祂來是為應驗神的禧年。現在就是神悅納人的時候。
貳、人在亞當裡失去一切
一、因著亞當墮落,神原預定要給人的一切祝福,人都失去了。
二、墮落,使在亞當裡的人,以屬靈眼光看,都成為貧窮的
、瞎眼的。心靈、身體、都落在罪與撒但的奴役下。人在罪與鬼手下所過的日子,就像囚奴一樣,是過著暗無天日、痛苦難熬的日子。
叁、禧年預表神在基督裡為人預備的救贖
一、人雖墮落,落在神律法的咒詛下
,又落在罪與撒但的奴役下。神卻早在基督裡為人計畫、預備好了救贖。禧年就是根據基督的救贖而預表的自由和釋放。
二
、基督藉著道成肉身,在十字架上為人受死流血,就消除了人在律法下的咒詛;並且祂藉著死敗壞了轄制人的魔鬼和罪性。這樣,就把人一切消極的問題都解決了。
三、並在積極方面,為人贖回了神原要賜給人的一切祝福,包括神的生命和祂永遠的基業。
肆、禧年號筒的宣告
一、禧年吹響大聲的號筒,就是福音的號筒,宣告神福音的好消息。
二、主在世時,曾在拿撒勒的會堂,藉先知以賽亞的預言,宣告禧年的來到。祂題到數點:
1.被擄的要得釋放。
2.瞎眼的要看見。
3.被壓制的要得自由。
4.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三、所以禧年的實際,是要叫人因著與神聯合,身體、靈魂、都得著完全的自由與釋放;並恢復神原先預定要賜給人的諸般豐富。
四、主的宣告,關鍵在於祂身上有神的膏油,就是神的靈。所以禧年的實際,雖是藉基督成全的,卻又是隨著基督之靈的分賜而實化在人身上的。
伍、如何反應神的宣告
一、拿撒勒人對主的宣告,採取冷漠不信的態度,他們就無法進入禧年的實際。
二、美國林肯總統,完成解放黑奴的大功後,將提高黑奴的人權,保障黑人的權益等條款,明定在憲法內,通令宣告全國。相信接受的黑奴,就歡欣鼓舞,奔相走告,並且立刻得到釋放的效益。那些不明法理,知識不開的愚昧人,仍乖乖的侍候他們的白種主人。許多基督徒現仍作罪的奴僕,就是因為不明白禧年好信息的緣故。
三、基督徒要追求明白神的旨意如何,要歡歡喜喜取用血下的權利,到神面前享受神的悅納。並要向一切仇敵宣告基督的得勝,實用神在禧年內所賜還給我們諸般的屬天產業。——薛道榮《聖經闡要(舊約卷一)》
【路四18「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
當主受浸從水裡上來,天開了,聖靈就有形體的降臨,在祂身上居住。於是祂的口開了,傳道的工作起始了,現在祂走向世人宣告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聖靈給祂的能力是沒有限量的,所以祂有能力趕鬼、傳福音,以祂的生活與事奉榮耀父神。
在主的生命中聖靈怎樣工作,五旬節對教會也是一樣。教會受膏,傳福音給眾人。聖者的恩膏也在教會身上,繼續在歷代更新。在教會的情形也是信徒個人的經歷。恩膏是為一切以信心領受的人,也配備我們工作。你得著你的一份嗎?如果沒有,怎麼冒險作神的工?如果主耶穌沒有放手在工作上,直到聖靈的恩膏,我們豈不更需要聖靈嗎?主耶穌與聖靈原來是合一的,但祂仍須等候,所以我們也要等候。每從事一件新的工作,都要尋求。先有聖靈新鮮的膏油,才可滿足。
── 邁爾《珍貴的片刻》
【路四22】「眾人都稱讚他,並希奇他口中所出的恩言。又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嗎?” 」
“這不是約瑟的兒子麼?”這話乃是用來作為他們不信的藉口。他們不打算聽從祂的宣告。他們雖然感覺到祂話語的奇妙,並且為之感動,但是他們必須找出一個法子逃避,因此他們就採用一個卑鄙的方法,來貶抑祂的宣告,他們用一個低的水準來衡量祂。他們以為已經對祂知道得一清二楚,事實上他們甚麼也不知道。不,祂並不是約瑟的兒子。──《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23】「醫生,你醫治自己吧!」
這是猶太人的俗語。這句俗話,雖然用來批評這位最忠心的神僕 ─ 主耶穌 ─
是完全不適當的,但若用來提醒今日教會中的傳道人,卻再適當不過了。今日的傳道人,需要醫治自己的嘴唇和貪心。他們教訓信徒不要批評人,但最會批評人的,並非信徒,乃是傳道人;他們勸導信徒不要貪愛世界和金錢,但傳道人貪愛錢財的心不下於屬世的信徒。─
陳終道《十分鐘短講集》
【路四24~27】主指出人事上一個根深蒂固的定律:偉大的人在自己家鄉總不受賞識。然後,祂引述舊約裡兩件明顯直接的事例,就是神的先知因為得不到以色列人的賞識而被差往外邦。以色列中遍地有大饑荒時,雖然有許多猶太寡婦,但以利亞並沒有奉差往他們任何一個人那裡去;卻被差往西頓的一個外邦寡婦那裡。雖然以利沙事奉期間,以色列中有許多長大痲瘋的,但他沒有奉差往他們中間任何一人那裡去,反而被差往敘利亞軍的元帥、外邦人乃縵那裡。試想想耶穌的話對猶太人會產生甚麼衝擊。他們視婦女、外邦人和痲瘋病人為社會中最低下的人,但主在這裡竟把這三類人放在不信的猶太人之上!祂這番話的言外之意,就是舊約的歷史會重演。儘管祂行神跡,祂也不但會被拿撒勒城拒絕,更會被以色列國拒諸門外。正如以利亞和以利沙所做的,祂會轉向外邦人。──《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路四25以利亞的時候,天閉塞了三年零六個月無誤麼?】
答:耶穌說:「我對你們說實話,當以利亞的時候,天閉塞了三年零六個月,遍地有大饑荒……」(路四25),雅各書也是這樣的說「……他懇切禱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雅五17)可是照列王記上所記:「過許久,到了第三那年……」(王上十八1),這與主所說的時間相差了六個月,想不可能是古時聖經抄寫者錯誤,我們可先從王上十七章一節看以利亞說:「……這幾年我若不禱告,必不降露不下雨。」可知天已閉塞了,他就遷徙到約旦河東邊的基立溪旁藏身住下,靠烏鴉叼餅給他充饑,喝那溪裡的水解渴,過了些日子溪水幹了,因雨沒有下在地上,以後他又往西頓的撒勒法,住在那裡的一個寡婦家裡,受到她的供養(王上十七3-9),這一段的饑荒時間想必是六個月。至於王上十八1節所論的那三年,大概是未從饑荒之年的開始算起,乃是從以利亞到了撒勒法的寡婦家裡時候算起的,或者可能這三年數位,是包括在饑荒以前之六個月的荒旱時間。這樣看來,列王記上所記與耶穌雅各所說的,沒有矛盾,前後無誤矣。——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路四25;雅五17耶穌說:以利亞的時候,天閉塞了三年又六個月,雅各書也說三年又六個月,但列王紀上十八章一節只說三年。到底是三年還是三年半?】
有些人往往在聖經中找到這一類的經文來攻擊聖經,認為聖經本身有錯誤。可是,這些攻擊聖經的人本身已犯了斷章取義的錯誤,或是未曾仔細研究聖經的上下文。
既然,主那穌明言以利亞的時候,天閉塞了三年零六個月,那麼三年零六個月是沒有疑問的了。除非有人認為新約的抄經者抄錯了,但這種可能性甚小。
請注意列王紀上十八章並沒有像主那穌或雅各那樣明說“三年零六個月”不下雨,請先看第十七章1節說,以利亞說:“這幾年我若不禱告,必不降露不下雨”。於是天閉塞了,以利亞也遷徙到基立溪旁居住。第7節說,溪水就幹了,因為雨沒有下在地上。
之後,以利亞曾住在一個寡婦家中,得她供養,也藉著禱告使寡婦的兒子“還魂”。然後,我們看十八章怎麼說呢?“過了許久,到第三年”。證明是以利亞叫那寡婦之子還魂後的第三年,並非不下雨後的第三年。所以列王紀上所述與主那穌和雅各所說的並無沖突,聖經本身並無錯誤。
還有,正如本書最初所說明的解經原則,有“口頭豫言及口頭傳說的事”是沒有記載在聖經裏的,我相信,以利亞代的三年半不下雨,既然沒有明載在列王紀中,一定也是“口頭傳說的事”之一,是以色列人家知戶曉的故事。所以那穌說出來之時,並沒有人反對。――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路四28】「會堂裡的人聽見這話,都怒氣滿胸,」
拿撒勒的人完全理解祂說話的含意。僅就恩典臨到外邦人的暗示,已令他們憤怒如雷。賴爾主教評論:
人類深痛惡絕基督所宣告有關神主權的教訓。神沒有任何義務要在他們中間行神跡。──《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路四29~30】眾人攆他出城……帶他到山崖,企圖把他推下去。毫無疑問這是由撒但唆使的,他再三嘗試要消滅這王位的繼承人。耶穌神奇地從群眾當中直行過去,離開了那裡。祂的仇敵完全無力去制止祂。照我們所知,祂再沒有踏足拿撒勒了。──《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路四31~32】路加說祂下到迦百農,就是加利利的一座城。馬太說,我們的主“離開拿撒勒,往迦百農去,就住在那裡”。馬太后來又在太9章提及迦百農時,稱它為祂“自己的城”。那時我們的主剛開始祂的公開傳道事工,祂以迦百農作為祂活動的基地。祂不斷回到迦百農,又多次從迦百農出發,開始祂的旅途。這裡面自然有一些含義。
1.以賽亞曾指出,加利利將為猶大所輕視。“外邦人的加利利”,當然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外邦人往在加利利,而是說加利利受到外邦人國家的影響。因此,猶大輕看加利利。我們的主下到加利利,以那兒作為祂公開事工的基地,至少有兩年之久。
2.這些都發生在希律將約翰下到監裡的時候。我們的主就在那個時候,開始祂明確、特定的公開事工。祂進入希律統治的領域中,在那兒建立祂工作的據點。──《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34】「“唉!拿撒勒的耶穌,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你來滅我們嗎?我知道你是誰,乃是神的聖者!”
」
這個“唉”是一個希臘文動詞的一部分,表明心中的害怕,這是恐懼的呼喊。汙鬼發現了會堂中的這人是誰後,首先發出了懼怕的喊聲“唉!”路加很謹慎地指出,那是一個汙鬼。有一些鬼並一定特別被指明是汙鬼,但這個人確是被污穢和兇暴所轄制。然後汙鬼提出了抗議,“拿撒勒的耶穌,我們與你有甚麼相干?”
“我知道你是誰,乃是神的聖者。”這種承認表明汙鬼已被擊敗了。一個聖潔的人,就是一個能勝過魔鬼攻擊的人。我們聽見汙鬼害怕、抗議的聲音,以及他對基督的承認。──《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35】「耶穌責備他說:“不要做聲,從這人身上出來吧!”鬼把那人摔倒在眾人中間,就出來了,卻也沒有害他。」
“耶穌責備他。”記住“責備”這個詞。祂說,“不要作聲,從這人身上出來吧!”翻譯成“不要作聲”的那個希臘文,原意是住嘴。基督一向拒絕接受汙鬼的見證。他們認識祂,但祂拒絕他們的見證。保羅也持同樣的態度。有一次,一個被巫鬼所附的使女,宣稱保羅真是神的僕人,保羅也叫她安靜。基督不需要從地下世界而來的見證。祂令汙鬼住嘴,從那人身上出來。奇妙的是汙鬼立刻就聽命了。──《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36】「眾人都驚訝,彼此對問說:“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他用權柄能力吩咐汙鬼,汙鬼就出來。”
」
“眾人都驚訝。”這是另一個詞。他們聽祂的教訓時感到希奇,現在他們感到驚訝。換句話說,他們現在變得目瞪口呆。他們起先感覺祂那帶權柄的教訓,具有道德的影響力,現在他們又看見祂所行的事,祂的權柄不單單限於道德的解說。祂有權柄使人類脫離汙鬼的束縛,那真是帶有能力的權柄。他們起先希奇祂所教訓的,現在他們看見那同樣的聲音也能命令邪靈,邪靈也聽從祂,他們不禁看得目瞪口呆。──《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37】「於是耶穌的名聲傳遍了周圍地方。」
這裡的“名聲”,它的希臘文是echos,是一個大喧噪。它的意思是,從會堂發生了這件事之後,有關祂的報告就傳遍各地。每一個人都在談論祂,祂成了大家的中心話題。──《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38】「耶穌出了會堂,進了西門的家。西門的岳母害熱病甚重,有人為她求耶穌。」
她“害熱病甚重”。這是當時的一個醫學名詞。那時他們將發燒分成兩個等級:輕微發燒和嚴重發燒。他們可能稱瘧疾為輕微發燒,稱斑疹傷寒為嚴重發燒。這個婦人的病非常嚴重危急。“有人為她求耶穌。”這不是說,他們試著說服祂採取行動。此處的希臘文時態用的是簡單過去式,表示他們只提出一次要求。──《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39】「耶穌站在她旁邊,斥責那熱病,熱就退了。她立刻起來服事他們。」
又用了一個嚴謹的醫學名詞,祂“站在她旁邊。”祂像其它醫生一樣,站在她旁邊,但是祂作了一件其它醫生所無法作的事──“斥責那熱病。”前面祂趕汙鬼時用的也是同一個詞,祂責備汙鬼。
耶穌的醫治總是完全的。祂醫好了一個人時,那人從不需要別人扶他走出會堂,或步下走廊。這個婦人也得了完全的醫治,“她立刻起來服事他們。”這是多美麗而有趣的證明。通常我們發燒退了之後,是沒有辦法這樣作的。──《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41】「又有鬼從好些人身上出來,喊著說:“你是神的兒子!”耶穌斥責他們,不許他們說話,因為他們知道他是基督。」
在這裡第三度看見“斥責”一詞。即使魔鬼說的話是對的,祂也不要這種從地下世界來的讚譽。祂有權柄管轄他們,但不要他們的稱讚。──《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42~44】路加給我們第一個有關安息日的畫面。請注意這裡面的連貫性。先是會堂,屬於宗教場合;然後是一個人的家,是家人團聚之處;其次是街上,那裡有群眾的需要;最後是曠野,安靜與神交通的地方。我們看見了祂在道德上的權柄,和祂實際運用的權柄,後者就是祂的大能。祂有能力勝過疾病,勝過魔鬼,使人脫離假教訓的束縛,脫離魔鬼的捆綁。──《摩根解經叢書》
路加福音第四章例證
【路四1】「耶穌被聖靈充滿,從約旦河回來,聖靈將他引到曠野,四十天受魔鬼的試探。」
耶穌被聖靈充滿,但是也被魔鬼試探。試探常帶著它全副力量去尋找一個最近神的人。有人說:「魔鬼有大志。」這句話實在不錯。牠曾抓住一個使徒,叫他說他不認得主。馬丁路得所受撒但的攻擊特別多,因為馬丁路得把地獄搖了幾搖。約翰本仁也是如此。越被聖靈充滿的人,越多受到撒但的攻擊。神許可試探臨到我們,因為試探能叫我們得到益處。正如暴風使橡樹扎根更深,烈火使磁上的釉彩更為耐久。你從來不知道主怎樣護庇你,用手抓住你,直到撒但盡力引誘你離開主的時候,你纔會覺得主全能的手緊緊牽著你。─
選
【路四1~13為何馬太與路加記載基督受試探的次序不同?】
根據馬太四5-10,魔鬼第二次試探基督,是建議他由聖殿頂跳下來,第三次是將世上萬國都賜給他。但路加福音四5-12將萬國的試探放在第二次,從聖殿跳下屬第三次。馬太與路加記載耶穌受試探的過程,顯然是倒亂了次序;那麼,我們對此應作何解釋,而無損於聖經無謬誤這項教義呢?
每逢討論符類福音中關於基督生平的記載時,耶穌受試探的次序,總是論題之一。這現象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耶穌受試探的次序,並非符類福音中唯一惹人爭論的題目。與此相似的有咒詛無花果樹那段經文,記于馬太二十一18-19及馬可十一12-21。此外,十二門徒傳福音時是否要帶拐杖,也各有不同的記載;馬可六8是「除了拐杖以外,什麼都不要帶」,路加則記載「不要帶拐杖」(九3),馬太的記述與路加相仿。
馬太與路加的記載中,耶穌第二及第三次受試探有所不同。要探究這個矛盾的現象,應留意兩位作者在記述這兩段試探時運用那些形容詞和連接詞。若與路加相比,馬太較為注重這兩段試探的先後次序。馬太四5記載:「魔鬼就(then,tote)帶他進了聖城,叫他站在殿頂上……」耶穌不接納魔鬼的建議,不從殿頂跳下去;聖經接著說:「魔鬼又(again,palin)帶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將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八5)tote與palin這兩個副詞非常特別;假如耶穌受試探的次序不如馬太所記,那麼,馬太用上述兩個字眼,是錯誤的。
至於路加那處的經文,只用「又(hai)來帶出第二次試探(賜萬國及權柄);帶出第三次試探的字是「又」(de,編按:希臘文中,這個「又」字寫法與前者不同),魔鬼建議耶穌由殿頂上跳下。路加所用的kai和de,當然沒有馬太所用的tote和palin那麼強調次序;舉一個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這個關係,有一位小女孩說:「你知道昨天感恩節晚餐中,我們吃了哪幾道菜?蘋果批、火雞、和很多很多食物!」一般來說,那小女孩會先吃火雞,然後才吃蘋果批作為甜品,不過,她先說蘋果批,當然是蘋果批最先浮現在她及腦海裡。毫無疑問,她寧取蘋果批這道甜品,遠勝過火雞那道主菜。我們能否說那小女孩報導錯誤?當然不可。因此,假如是路加將耶穌受試探的次序倒置,而馬太保留正確的次序;那麼,我們能否從事情發生先後的角度指摘路加記述錯誤呢?
根據馬太所用的兩個副詞,我們可以推斷這卷福音書保留了正確的次序,先是在聖殿頂,然後到了山頭上。至於路加,就先記載掌管萬國的試探,然後是在聖殿頂展示超自然能力。
在三卷符類福音之中,路加通常較為著重事件的正確次序。因此,在耶穌受試探的記載中,路加不照事件的先後來記述,就頗令人訝異。但這次的情況較為特殊,路加所用的似乎是預期描寫法,以求達到戲劇性的效果,這種效果由緊接著的那一段經文亦能顯示出來。那一段經文記載耶穌返回故鄉拿撒勒,接受撒但的試探,在屬靈的戰場上交鋒,展示出他有彌賽亞的氣慨;之後,耶穌回拿撒勒和同鄉見面,不過,耶穌在故鄉受到不禮貌的對待,差點兒被害死;於是,耶穌前往迦伯農。
耶穌在拿撒勒的會堂傳道,他的說話頗引人注目。耶穌指出,群眾將會對他說:「醫生,你醫治自己罷。我們聽見你在迦百農所行的事,也當行在你自己家鄉里。」(23節)這句說話值得我們留意。因為直到那時為止,路加仍未提及耶穌往迦伯農,拿撒勒居民當然未曾聽見耶穌在迦百農所行的神奇事蹟。直至拿撒勒同鄉起來反對,要殺害耶穌,他才前往迦百農,以此地作為傳道事工的大本營。耶穌在迦百農獲得禮貌的對待(四31-32),遠勝拿撒勒同鄉;耶穌在迦百農行了一連串神跡奇事,在會堂驅逐汙鬼(33-37節),醫治彼得的岳母,她患了熱病,差點要喪命了(38-39節)。在迦百農這一連串驅鬼、治病的神跡,無疑是離開拿撒勒才發生的;但在此之前,耶穌無疑已到過迦百農,並在那裡施行神跡奇事,然後才往拿撒勒(參23節、14、15節)。然而,在拿撒勒遭斥拒的事件後,路加才提及迦百農的名字,記述此地的事蹟。耶穌在兩個城鎮受到截然不同的對待,路加得聞其中的事蹟,可能令他獲益不,於是,路加捨棄他嚴格遵守的原則,暫時不依照事情的先後次序來記載。──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路四18生命的韁繩
】“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路4:18)
亨利法蘭蒙特教授因事住在一婦人家中,婦人對他說:
“我的車夫,為人誠實,但喜歡喝酒。他雖然寫了保證書,表示決心戒酒,但不久又不能自制。今天早上,他要駕車送你去火車站,你乘機勸他幾句,或者有效。” 當車夫備好馬,趕車上路時,教授總尋不著話題。突然,馬受了驚,蹦跳著想逃跑,車子也差點翻了。車夫緊拉住馬的韁繩,終於把馬穩住了。趕到車站,火車氣笛嗚的一聲響,車子立即就要開動。車夫為自己剛才的本領洋洋自得地說:“好險啊,差一點沒翻車,要不你就不能再去演講了。” “是險啊,那為什麼沒有翻車呢?” 車夫更得意了:“哈哈,馬的韁繩在我手中,我知道如何管住自己的馬。” 教授終於找到了適當的話題:“朋友,請注意,我給你一個忠告——聽說你已立志作新人,戒酒除惡習,但又管不住自己,破壞了志願。現在勸你將生命的韁繩放在耶穌基督的手中,由他管理,不要再作一匹沒有韁繩的野馬——再見。”說完上了車,車子便開動了。
這位車夫記住了這一句話,深感自己無能為力,將自己交在主的手中,果然成了一個自制的人。── 佚名《喻道小品》
亨利法蘭蒙特教授因事住在一婦人家中,婦人對他說:
“我的車夫,為人誠實,但喜歡喝酒。他雖然寫了保證書,表示決心戒酒,但不久又不能自制。今天早上,他要駕車送你去火車站,你乘機勸他幾句,或者有效。” 當車夫備好馬,趕車上路時,教授總尋不著話題。突然,馬受了驚,蹦跳著想逃跑,車子也差點翻了。車夫緊拉住馬的韁繩,終於把馬穩住了。趕到車站,火車氣笛嗚的一聲響,車子立即就要開動。車夫為自己剛才的本領洋洋自得地說:“好險啊,差一點沒翻車,要不你就不能再去演講了。” “是險啊,那為什麼沒有翻車呢?” 車夫更得意了:“哈哈,馬的韁繩在我手中,我知道如何管住自己的馬。” 教授終於找到了適當的話題:“朋友,請注意,我給你一個忠告——聽說你已立志作新人,戒酒除惡習,但又管不住自己,破壞了志願。現在勸你將生命的韁繩放在耶穌基督的手中,由他管理,不要再作一匹沒有韁繩的野馬——再見。”說完上了車,車子便開動了。
這位車夫記住了這一句話,深感自己無能為力,將自己交在主的手中,果然成了一個自制的人。── 佚名《喻道小品》
【路四40】救世軍傳誦著這樣一個故事。在倫敦大轟炸的時候,有一位巴域夫人(Mrs. Berwick)。她曾經在利物浦負責救世軍的社會工作,退休後移居倫敦。大轟炸期間,人們有著奇怪的念頭,他們以為巴域夫人的房子總是要安全一點,於是他們便圍攏在她房子的四周。巴域夫人雖已退休,但仍是一副古道熱腸,勇於助人﹕她準備了一個簡單的急救箱,然後在窗子上貼了張字條:『如需幫助,請敲此窗。』耶穌時常準備予人幫助,祂的跟隨者亦必須如此。──《每日研經叢書》
【路四42】一清早耶穌便獨自一人,走了出去。耶穌首先要與上帝同在,這樣祂才可以滿足人們迫切的需求。在一九一四至一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次,有一個軍事會議正要召開,所有將領俱已出席,但最高指揮官福煦元帥(Marshal Foch,1855-1929)卻未見露面。有一個與元帥相稔的將官說道:『我知道可以在那裏找到祂。』他帶著一干人等,來到距總部不遠的一所殘破的小教堂,就在聖壇之前,他們看見這個偉大的軍人正在跪著禱告。因為他知道在與人相交之前,他要與上帝相交。──《每日研經叢書》
【路四42】耶穌的私人退隱時間被群眾干擾,但祂並沒有半句怨言或表示惱怒。禱告是重要的,但在細心分析底下,人類的需求顯得更為重要。偉大的宣教學導師奧斯康女士(Florence Allshorn),曾經開辦一所學院訓練宣教士。她深悉人類的本性;正當著碗碟待洗,學生突然察覺到禱告安靜的時刻已到,而她斷不會給他們逃避的機會。我們必須禱告,但不能把禱告作為逃避現實的藉口。在人類面對迫切的需要時,缺乏行動的禱告並不能保佑我們。──《每日研經叢書》
路加福音第四章綱目
【路加福音第四章 被聖靈充滿】
各種試探;暫時離開
一、耶穌勝過試探
1.肉體的情慾
2.眼目的情慾
3.今生的驕傲
二、耶穌開始祂的職事
1.宣告恩言
2.被自己家鄉所棄絕
3.從他們中間直行過去
三、耶穌的三種權柄
1.教訓人的權柄
2.逐出污鬼的權柄
3.醫治的權柄
──
Chih-Hsin Chang《An Outline of The New
Testament》
【路加福音第四章】
一、與試探爭戰(四1-13)
二、加利利之春(四14-15)
三、名聲不顯本鄉(四16-30)
四、汙鬼的精氣(四31-37)
五、屋中奇跡(四38-39)
六、迫切的群眾(四40-44)
──《每日研經叢書》
【路加福音第四章】
一、藉受試探所作的預備(四1~13)
二、藉教導所作的預備(四14~30)
三、駕馭邪靈的能力(四31~37)
四、醫治熱病的能力(四38,39)
五、勝過疾病和鬼魔的能力(四40,41)
六、旅行傳道發出的能力(四42~44)
──《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耶穌受試探(四1~15)】
一、耶穌受試探(1~2)
二、魔鬼三次試探(3~12)
三、魔鬼暫時離開(13)
四、耶穌開始傳道(14~15)
──《新舊約輔讀》
【回鄉傳恩言(四16~30)】
一、耶穌在拿撒勒會堂的宣告(16~17)
二、耶穌的宣告(18~22)
三、耶穌被本鄉的人驅逐(23~30)
──《新舊約輔讀》
【迦百農趕鬼醫病(四31~44)】
一、耶穌的權能(31~32)
二、耶穌趕鬼(33~37)
三、斥責熱病(38~39)
四、醫治許多病人(40~44)
──《新舊約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