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五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人子救主呼召門徒與繼續工作】
一、在革尼撒勒湖邊得著首批門徒(1~11節)
二、潔淨長大痲瘋的(12~16節)
三、醫治癱子(17~26節)
四、呼召稅吏利未(27~32節)
五、論禁食和新舊難合的比喻(33~39節)
貳、逐節詳解
【路五1】「耶穌站在革尼撒勒湖邊,眾人擁擠祂,要聽神的道。」
﹝文意註解﹞「耶穌站在革尼撒勒湖邊,」『革尼撒勒湖』就是加利利海(太四18),又名提比哩亞海(約六1;廿一1),古時原名基尼烈湖(民卅四11)。
【路五2】「祂見有兩隻船灣在湖邊;打魚的人卻離開船,洗網去了。」
﹝文意註解﹞「洗網去了,」每一次打魚作業後,魚網都要洗淨、拉平,準備下一次使用。
【路五3】「有一隻船,是西門的,耶穌就上去,請他把船撐開,稍微離岸,就坐下,從船上教訓眾人。」
﹝文意註解﹞「有一隻船,是西門的,」在此之前,西門(就是彼得)曾被他兄弟安得烈帶到主面前(約一40~42),後來他又回去打魚。
「坐下,」這是當時教師教導人時慣用的姿勢(參四20)。
「從船上教訓眾人,」加利利海的船一般都無篷,長七至十公尺。在船上講道,可以避開人群的擁擠,也可以讓更多的人聽見。
【路五4】「講完了,對西門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
﹝靈意註解﹞「把船開到水深之處,」象徵接受十字架之死更深的對付,如此才能看見並經歷基督的豐滿(參6節)。
﹝話中之光﹞(一)本節提供我們一個屬靈的原則:屬靈的追求(例如讀經、禱告),總要往深處花工夫,才會有豐富的收獲。
(二)我們惟有在屬靈的深處中,才能得著並經歷主的同在,因而更多認識祂的豐滿。
【路五5】「西門說:『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甚麼;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
﹝文意註解﹞「但依從你的話,」他仍心存疑惑,勉強帶著姑且一試的心態『依從』主耶穌的話。
﹝話中之光﹞(一)人必須脫離自己老舊的經歷──「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甚麼」,而根據主新鮮的啟示──「但依照你的話」,才能看見並經歷基督的豐滿。
(二)我們處在艱難的境遇中,也當倚靠主的話,憑信往前,就必看見主來開路。
(三)我們若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服事主,必然徒勞無功;服事主有果效的秘訣,乃在於信從主的話。
【路五6】「他們下了網,就圈住許多魚,網險些裂開;」
﹝話中之光﹞(一)主的祝福總是綽綽有餘,豐富到幾乎使我們承受不了,但仍不至於徒勞。
(二)我們信徒平時就要洗網(參2節)、補網(太四21),以免夠不上主的祝福。
【路五7】「便招呼那隻船上的同伴來幫助。他們就來把魚裝滿了兩隻船,甚至船要沉下去。」
﹝話中之光﹞(一)釣魚不如網魚多──單獨傳福音不如團體傳福音有功效;而團體傳福音最重要的是,須有同伴彼此幫助。
(二)主為我們所成就的,常常超過我們所求所想(參弗三20)。
【路五8】「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阿,離開我,我是個罪人。』」
﹝文意註解﹞「主阿,離開我,我是個罪人,」彼得在下網之前稱呼祂『夫子』(參5節),如今因看見神蹟,認識祂是主,就改口稱呼『主阿』。凡認識耶穌是主的,也必立即覺到自己是個罪人。
﹝話中之光﹞(一)人在神的光照之下,就看見自己的罪污和不配(參賽六5)。
(二)人若看見基督的豐滿,就必認識自己的敗壞;所以要脫離罪惡,並不在消極的對付自己,乃在積極的看見基督。
(三)我們越認識主,也必越覺得自己的敗壞;我們若還覺得自己不錯,就證明我們還不夠認識主。
【路五9】「他和一切同在的人,都驚訝這一網所打的魚;」
﹝原文字義﹞「驚訝」希奇。
【路五10】「他的夥伴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也是這樣。耶穌對西門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
﹝文意註解﹞「他的夥伴,」指事業的合伙人。
彼得等人早已跟從了主耶穌(參約一40~42),後來又回去捕魚為生,現在主第二次呼召他們,要他們放下職業,從事「得人」的傳道工作。『得人』就是將人帶進神的國度裏。
﹝話中之光﹞(一)人是要『得魚』──屬地的財富,而神是要『得人』──神恩典的對象;跟隨主的人,必須捨棄魚而為主得人,並且該先把自己這個人讓主得著。
(二)這是主第二次來呼召他們。主第一次的呼召,使他們得救(約一35~42);第二次的呼召,使他們得人。得救在先,得人在後。
(三)先認識基督的豐滿,後才受主的託付──「得人」;並且所受的託付,也就是所得的認識──『得人如得魚』(參太四19)。
(四)彼得因見自己污穢,就求主離開(參8節);主卻反倒呼召他跟隨。這說出真實蒙召跟隨主的人,都是自覺不配跟隨主的人。
(五)當彼得蒙主呼召作得人的漁夫時,他正在作漁夫日常的工作。當我們等候主明確的引導時,切莫怠惰、無所事事,而須照常作工,且全力以赴,才會蒙主悅納。
【路五11】「他們把兩隻船攏了岸,就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
﹝文意註解﹞「跟從了耶穌,」意即作主的門徒;古時猶太拉比收門徒,不單是傳授道理教訓,並且無論拉比走到那裏,門徒就跟從到那裏,藉著日常生活在一起,使門徒可以學習為師者的行事為人。
﹝話中之光﹞(一)人若看見豐滿的基督,必然撇下所有的跟從祂;人能立刻捨棄一切跟從主,不在於任何人的鼓吹,乃在於主自己榮耀的吸引(約十二33)。
(二)願主吸引我,我們就快跑跟隨祂(歌一4)。
(三)跟從主耶穌,必須先有所捨棄;凡不肯為主捨棄的人,就不配作主的門徒。凡想跟從主的人,都必須願意為主付上『作門徒的代價』。
(四)要作基督徒就要絕對,就是不顧一切;但必須是主親自向我們發出呼召,才能使我們不顧一切。
(五)主若真向我們呼召了,往日的地位(船)和關係(親人),必定存留不住。
(六)不認識主的人,是拒絕主的;認識主的人,是無法拒絕主的──我們若真認識主的寶貝,這世上的一切就要失去其繽紛彩色。
(七)彼得等人是在他們一生中捕魚最多,事業最成功的時候,撇下所有的跟從主;我們千萬不要等到失敗潦倒的時候才轉向主。
【路五12】「有一回耶穌在一個城裏,有人滿身長了大痲瘋,看見祂,就俯伏在地,求祂說:『主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
﹝文意註解﹞「有人滿身長了大痲瘋,」『滿身長了』是醫學用語,指疾病蔓延的程度,福音書中僅路加有此描述。
「俯伏在地,」這個謙卑俯伏的舉動,表示他認識主的權柄。
「主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這話說出他一面認識自己的敗壞,需要得著醫治;另一面他也認識主的能力,可以叫他得著醫治。
﹝靈意註解﹞「有人滿身長了大痲瘋,」根據舊約聖經的事例,『長大痲瘋』與背叛權柄和不聽從命令有關(參民十二1~10;王下五19~14),所以那個長大痲瘋的,乃是豫表悖逆的百姓,就是以色列人(羅十21)。
在聖經裏面,『大痲瘋』豫表人污穢的罪:(1)它是從裏面發出來的,表徵罪是出於人的天性;(2)它是不易醫治的,表徵罪性難改;(3)它是容易傳染的,表徵罪具有傳染性;(4)它會使人變作腥臭腐爛至死,表徵罪的污穢可憎,結局悲慘可怕。
﹝話中之光﹞(一)我們人的肉體和天然本性,滿了罪污,時常頂撞神,在神的眼中看,都是「長大痲瘋的」。
(二)罪人得醫治的條件乃是:(1)要認識自己的敗壞;(2)向主俯伏,承認自己的罪;(3)相信主有醫治的能力;(4)求主耶穌。
(三)我們必須先從自己的寶座上下來,帶著謙卑的心來到主面前(「俯伏在地」),才能經歷主的權能。
(四)許多時候我們相信主「必能」,但不敢相信主「肯」;信徒不但要相信主的能力,也要相信主的愛心。
(五)主的「能」是能力的問題,主的「肯」是旨意的問題;主的能力是受祂旨意所支配的。
【路五13】「耶穌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罷。』大痲瘋立刻就離了他的身。」
﹝文意註解﹞「伸手摸他,」通常人不可接觸痲瘋病者,以免沾染不潔,但主耶穌反其道而行,是要把潔淨帶給對方。
「我肯,」原文『我是肯』或『我確實肯』,這話表明主不僅是有能力醫治人,並且祂的心是『十分願意』的。
﹝靈意註解﹞「伸手摸他,」主伸手摸他是身體直接的接觸,象徵主道成肉身來到猶太人中間,是猶太信徒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約壹一1)。
﹝話中之光﹞(一)主原可以只用一句話,就叫那長大痲瘋的痊癒,但祂卻「伸手摸他」,這是主愛的表現。主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來四15);祂喜歡進到我們的感覺裏面,與我們表同情。
(二)『摸,』在聖經裏代表聯合;主這位屬天的大醫生,乃是藉著與我們聯合,從我們的裏面醫治我們。
(三)主耶穌不只『能』(參可九23)醫治病人,並且祂是「肯」醫治。祂若不「肯」,則祂的『能』仍舊與我們無益;但祂的手是『能』,祂的心是「肯」。
(四)主說「我肯」;在主的心裏有我們罪人的地位,祂並且也進到我們罪人的感覺裏面,對我們的痛苦,感同身受。
(五)主不僅用口說我肯,並且用手摸他,表示主是完全的肯;人若沒有得著主的救恩,原因不是主不肯,乃是人沒有信心,不肯到主面前來。
(六)「你潔淨了罷!」主的話中有能力,祂的話一出口,就必產生功效。
(七)主的工作大部分是用話語命令來成功的;我們若要與主同工,首先必須得著主的話。
【路五14】「耶穌囑咐他:『你切不可告訴人;只要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又要為你得了潔淨,照摩西所吩咐的,獻上禮物,對眾人作證據。』」
﹝背景註解﹞按舊約的律法,痲瘋病患得痊癒後,要去給祭司察看,經祭司認定已潔淨後,他就可以獻祭;既獻了祭,就在眾人面前有了見證,成了一件推不翻的事實了(利十四2~20)。
﹝文意註解﹞「你切不可告訴人,」這是因為主知道人心裏所存的(約二25),祂不願意人因著不良的動機而來跟隨祂。
「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
照摩西所吩咐的,獻上禮物,」這是因為當時還是過渡時期,還未正式進入恩典時代中(因主耶穌尚未釘死十字架、完成救贖大工),所以猶太信徒仍須按照舊約律法的規條行事。
「對眾人作證據,」證明病者已經痊癒,可恢復與人正常交往。
﹝靈意註解﹞「照摩西所吩咐的,獻上禮物,」這『禮物』乃是豫表基督,祂自己是罪人得以被神悅納的憑據(參來九9,14,24~28)。
﹝話中之光﹞(一)屬天的人不喜歡顯揚(「不可告訴人」),而喜歡隱藏。
(二)主耶穌並非完全不顧律法上的義(太三15)。信徒不可藉口屬靈,而不理會在人面前作合理合法的見證(「對眾人作證據」)。
(三)我們得救以後,要繼續不斷的藉著獻上基督,彰顯基督,來討神的喜悅。
(四)一個罪名遠揚的人得救,若不在眾人面前顯出悔改的證據,他的見證就沒有效力。
【路五15】「但耶穌的名聲越發傳揚出去;有極多的人聚集來聽道,也指望醫治他們的病;」
﹝原文字義﹞「傳揚」擴散;「聚集」陪伴,同行。
【路五16】「耶穌卻退到曠野去禱告。」
﹝話中之光﹞(一)當極多的人聚集來聽主耶穌的道,並盼望從祂得醫治時,主卻退到曠野去禱告。這說出主的生活何等平衡均勻:祂一面有活在人面前幫助人的生活,另一面有禱告神活在神面前的生活。
(二)我們的生活也該一面學習關顧別人,服事別人;另一面更要常常禱告,和主交通。
【路五17】「有一天耶穌教訓人,有法利賽人和教法師在旁邊坐著,他們是從加利利各鄉村和猶太並耶路撒冷來的;主的能力與耶穌同在,使祂能醫治病人。」
﹝背景註解﹞「法利賽人和教法師,」『法利賽人』是猶太教中最嚴謹的教派,自誇有高度聖潔的生活、對神敬虔、並具豐富的聖經知識。『教法師』乃文士的別稱(參21節),指對舊約聖經具有解釋並教導權威的人;文士大多數屬於法利賽人,但並非所有的文士都是法利賽人。
【路五18】「有人用褥子抬著一個癱子,要抬進去放在耶穌面前,」
﹝原文字義﹞「抬著」攜帶,搬運,負荷。
﹝文意註解﹞「一個癱子,」指四肢癱瘓不能自由行動的人。
﹝靈意註解﹞「癱子,」知道如何行走,但卻無力行走,故象徵在宗教裏面的人『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光景。
﹝話中之光﹞(一)我們應當常為軟弱的信徒(「癱子」)代禱,藉著禱告把他們帶到主面前;凡有信心的代禱,祂必垂聽。
(二)人所注重的是身體的醫治,主耶穌所注重的是靈魂的醫治。我們應顧念靈魂過於身體,顧念那永存的過於暫時的(林後四16~18)。
(三)我們傳福音時,也要用各種工具(如計程車、自用轎車等)把福音朋友帶來(抬癱子),使他們能享受福音的好處。
(四)宗教教導人為善,它的裏面裝滿了道理,但卻缺乏付諸實行的原動力(癱子所代表的);在宗教裏面,一切都是癱瘓的,是爬不起來的,因為宗教缺少生命和活力。
【路五19】「卻因人多,尋不出法子抬進去,就上了房頂,從瓦間把他連褥子縋到當中,正在耶穌面前。」
﹝原文字義﹞「褥子」臥榻,睡墊。
﹝背景註解﹞「上了房頂,從瓦間把他連褥子縋到當中,」典型的巴勒斯坦房子,乃為平頂,人可以從房外的石階拾級而上。房頂通常是用樹枝編成的蓆子橫排在木梁上支撐著,在其上鋪一層很厚的黏土,經石輪壓過;這種房頂易於拆開。
﹝靈意註解﹞「褥子」是供癱子躺在上面,它象徵安息;這說出在宗教裏面的人只有安息的外表,卻沒有安息的實際。
﹝話中之光﹞(一)當人覺得需要主耶穌而就近祂的時候,往往會遭遇障礙,而這障礙又常常是那些好似與主很接近的人;但我們千萬不要因為人的攔阻而灰心,反而要有超越攔阻、排除萬難的決心。
(二)我們要蒙主的恩典,應當不怕艱難,努力追求,必蒙主記念。
(三)他們越過人群的包圍,把癱子從房頂上縋下;這說出他們尋求主,是超越過人對主的包圍──人為的組織、天然頭腦的意見、對聖經的傳統解釋、對事奉上『奉行故事』的作法等等,而走『上面』的路,超脫的路,屬天的路。這樣,自然會蒙恩。
(四)我們的禱告要能拆通房頂,而達到天上寶座前;許多信徒的禱告,往往可有可無,透不過房頂,難怪沒有功效。
【路五20】「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
﹝原文字義﹞「罪」罪行(複數)。
﹝文意註解﹞「他們的信心,」『他們』是指抬癱子的人,可能也包括那個癱子本人;無論如何,這也表示代禱的信心,相當有功效。
「你的罪赦了,」癱子不能行走乃是外面的症狀,實際上他的裏面有罪乃是他的病因;主在這裏點出罪惡的問題,一語道破一般人生病的癥結所在。
﹝話中之光﹞(一)「耶穌見他們的信心,」信心是可以看見的。
(二)「他們的信心,」抬癱子之人的信心,一面是『團體的信心』,一面又是『行動的信心』。
(三)當我們遭遇難處時,正是要我們顯出信心的時候;活的信心,能夠叫我們的主看見並且讚賞。
(四)罪是人基本的難處,凡被罪惡捆綁的人,雖有向善的心,卻無行善的力量(參羅七18),故消除罪惡是人得醫治的條件。
(五)疾病雖不一定是出於人犯罪的結果(約九1~3),但仍有此可能,故我們生病時應當到主面前求問,是否有甚麼事得罪了主。
(六)他們的禱告是『病得醫治』,但主的答應是『罪得赦免』,附帶『病得醫治』(參25節);主雖然不直接答應我們的禱告,但祂知道甚麼是我們真實的需要。
(七)主先赦免他的罪,然後才醫治他的病;我們尋求病得醫治,必先對付我們的罪(參雅五16)。
【路五21】「文士和法利賽人就議論說:『這說僭妄話的是誰?除了神以外,誰能赦罪呢?』」
﹝文意註解﹞「這說僭妄話的是誰?」猶太人認為,除了神自己之外,任何人都沒有赦罪的權柄;『僭妄的話』意即說話越過本分,竊奪神所專有的赦罪權柄。
﹝靈意註解﹞「文士和法利賽人,」代表宗教界裏有知識和地位的人士;他們只知定罪別人,卻不知自己是在罪惡裏。
﹝話中之光﹞(一)我們聽道要存謙虛、溫柔的心。人若存抵擋、敵對、尋隙的心態聽道,縱使聽主耶穌講道,也不能受益,反而招損。
(二)文士們因為心裏有老舊的觀念,所以不能接受主耶穌的話;我們每一次來到主面前,應該倒空一切,才能領受主嶄新的話語(參一53)。
【路五22】「耶穌知道他們所議論的,就說:『你們心裏議論的是甚麼呢?」
﹝文意註解﹞「耶穌知道他們所議論的,」主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腸的(啟二23),祂知道人心裏所存的意念。
「你們心裏議論的是甚麼呢?」意即『你們這樣的議論是不應該的』;在主看來,他們是不該對主耶穌存不信和批判的意念。
﹝話中之光﹞(一)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林前二15),願主賞給我們屬靈的眼光。
(二)主不輕看我們心裏的意念,所以應當求主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得以在祂面前蒙悅納(詩十九14)。
【路五23】「或說:“你的罪赦了。”或說:“你起來行走。”那一樣容易呢?」
﹝文意註解﹞主在這裏並未說『那一樣難呢?』因為在祂並沒有難成的事(耶卅二17)。『赦罪』是權柄的問題,『行走』是能力的問題。權柄和能力都是祂的(啟十二10)。
從人的角度來看,宣佈人的罪獲神赦免,因為無從對證,所以比較容易;但叫癱子起來行走,因其果效有目共睹,所以較難。
﹝話中之光﹞(一)人是看外表的後果──「行走」;主是看屬靈的實際──『赦罪』。必須先求屬靈的實際,再求外表的後果,才能避免人工、假冒;但也要以外表的後果來證實裏面的實際,才不致落於空談。
(二)「行走」是能力問題,『赦罪』是權柄問題。沒有能力,權柄是空洞的;沒有權柄,能力是不法的。
(三)人的難處不在於怎樣『說』,乃在於憑甚麼『說』;沒有屬靈的權柄,話中就沒有屬靈的能力。
【路五24】「但要叫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就對癱子說:『我吩咐你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罷。』」
﹝文意註解﹞「但要叫你們知道,」意即用他們所看得見的事,叫他們明白所看不見的事。
「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人子』是指主耶穌,祂以人子自稱,含有二意:(1)祂具有完全的人性;(2)祂就是先知但以理所豫言的彌賽亞(參但七13~14)。
主赦免人的罪,原只是祂和當事人(癱子)之間的事,外人無從「知道」,但主在這裏要藉人們所認為比較難的事,即癱子的得醫治,來顯明祂有赦罪的權柄。
﹝話中之光﹞(一)人肉身上的病症,往往起因於心靈上有毛病;亦即許多人的生病,是因得罪了神,故須先解決罪的問題,病才能痊癒。
(二)癱子的得醫治,是因為罪得著赦免;而罪的得赦免,是因著信心(20節),不是因著行為。這說出注重行為的宗教,在神面前一無是處。
【路五25】「那人當眾人面前,立刻起來,拿著他所臥的褥子回家去,歸榮耀與神。」
﹝文意註解﹞「那人當眾人面前,立刻起來,」那人起來行走,證明他已得著醫治;而他的得醫治,又證明他的罪已蒙赦免。由此可見,主耶穌確實有赦罪的權柄(徒五31)。
﹝話中之光﹞(一)福音最大的原則是赦罪在先,行走在後;不是罪人走到主那裏,乃是從主那裏走出來。舊約是行而活,新約是活而行;前者是行為,後是是恩典。
(二)那人先前是由別人抬著來,現在是自己起來走路;我們在教會中服事幼稚的信徒,要服事到使他們能自己走路為止。
(三)所有蒙主拯救的人,都有力量管治自己的欲好(褥子),不作肉體的奴僕,而有在生命中作王的經驗(羅五17)。
(四)先前是褥子『托住』他,現在是他『拿起』褥子;主生命的救恩,能使信的人從裏面產生能力,作從前所不能作的事。
(五)主叫癱子起來行走,可見主所說的,都是靠得住的;看得見的如果是實在的,則看不見的也是實在的。
(六)屬靈的事,一面好像是人眼所看不見、人手所摸不著的,但另一面卻能在信的人身上顯為實際。
(七)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看見過神;若我們在生活中常常遇見神,也就會不斷地看見從來沒有見過的事。
【路五26】「眾人都驚奇,也歸榮耀與神,並且滿心懼怕,說:『我們今日看見非常的事了。』」
﹝原文字義﹞「驚奇」害怕和驚訝。
【路五27】「這事以後,耶穌出去,看見一個稅吏,名叫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
﹝文意註解﹞「名叫利未,」他又名馬太(參太九9),原是替羅馬政府徵收稅款的,當時像他這樣的稅吏,一面壓榨同族的人,一面侵吞稅款,所以猶太人對他們極度憎惡,視他們如同罪人。
「坐在稅關上,」『稅關』即街上的稅銀徵收所,通常稅吏們是坐在裏面等候人來繳稅。
「你跟從我來,」主不說『相信我』,而說『跟從我』;因為相信主是包括在跟從主裏面。基督徒的生活,就是跟從主的生活。
﹝靈意註解﹞「坐在稅關上,」象徵正在犯罪作惡的時候。
﹝話中之光﹞(一)不是我們尋找主,乃是主來尋找我們;主的呼召,使我們能離棄罪惡跟從祂。
(二)主竟來呼召一個正「坐在稅關」上的稅吏──正在犯罪的罪人;這說出豐滿的基督向人施恩,決不受人光景敗壞的限制。
(三)人若沒有聽見主的呼召,就沒有法子跟從主;呼召一來,人非聽從不可。利未不講理由,沒有說賬還沒有結清,立刻就跟從了主,這在不信的人看來,實在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四)主若吸引,我們就快跑跟隨祂(歌一4)。
(五)主所要求我們的,不只是相信祂,還要跟從祂;跟從主,就是在十字架的道路上遵行神的旨意。只信主而不跟從主的人,神用不著他。
(六)基督徒的生活,就是『跟從主』;跟從主,就是有分於主的患難、忍耐、國度(啟一9)。
(七)利未丟掉了優閒的差事,卻找到了依歸;丟掉了可觀的收入,卻找到了尊榮;丟掉了舒適的保障,卻找到了夢想不到的經歷。
【路五28】「他就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
﹝文意註解﹞這是路加在本章第二次記述『撇下所有的跟從主』的事例(參11節)。前一次彼得等人撇下所有的,乃因看見主奇妙的作為;但這一次利未只聽見主的呼召而已,可見他的『撇下』更勝於彼得等人。
【路五29】「利未在自己家裏,為耶穌大擺筵席;有許多稅吏和別人,與他們一同坐席。」
﹝文意註解﹞「為耶穌大擺筵席,」利未從一開始跟從主耶穌,就不是暗地裏跟隨。
「一同坐席,」『坐席』表明吃喝享受;與人一同吃飯是友誼的表示。
這一個筵席是由利未擺設的,他藉此表示對主耶穌的尊崇,但他當時所能找的陪客,除了主的門徒之外,就是和他有來往、被一般猶太人所不齒的稅吏們和罪人。
﹝話中之光﹞(一)主之於我們,親近到一個地步,可以一同坐席,彼此分享快樂(歌一12)。
(二)我們信了主之後,也應當邀請親朋好友,把我們從主所領受的喜樂,與他們一同分享。
(三)利未先跟從了耶穌(參28節),然後他的朋友和同事「與他們一同坐席」;一個人信主之後只要生活有見證,他身邊的人也必受感。
(四)稅吏容易帶領稅吏歸主,罪人容易帶領罪人歸主;我們傳福音,要從朋友、同伴中間先作起。
(五)許多人跟從主是忍痛、不得已的,許多人跟從主是流淚、歎氣的;但利未跟從主不只是甘心的,且是歡歡喜喜的「為耶穌大擺筵席」。
【路五30】「法利賽人和文士,就向耶穌的門徒發怨言,說:『你們為甚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喫喝呢?』」
﹝文意註解﹞「你們為甚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喫喝呢?」『罪人』為當時法利賽人用的特別稱呼,指那些不遵照法利賽人禮儀規範生活的人。法利賽人和文士懷著傳統的宗教觀念,認為神是以公義對待人,所以凡是屬神的人應該潔身自愛,不可和罪人交接來往。但主耶穌卻一反人們的宗教觀念。
﹝話中之光﹞(一)法利賽人以傳統的宗教觀念來衡量主,就跟不上主的行動;我們若執迷於老舊的聖經觀念,也會跟不上主嶄新的帶領。
(二)人雖自己不義,卻喜歡見神用公義待人。人因不知神的恩典,就怪神施恩與人,所以恩典的態度是受人非議見怪的。
(三)「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喫喝,」這話一面說出主是多麼俯就,一面也說出祂的救恩何等豐滿;我們都是罪人蒙主恩!
(四)主雖與罪人來往,但是聖經說,祂遠離罪(來七26);也只有遠離罪的,才能親近罪人。
【路五31】「耶穌對他們說:『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
﹝文意註解﹞「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這話並非承認法利賽人是『無病的人』,而是說他們不以為自己有病。
主啟示祂是『醫生』,表明祂是以醫生醫治病人的態度,而不是以法官審判犯人的態度來對待世人。換句話說,祂對待世人不是根據公義,乃是根據憐憫和恩典(羅九15)。
﹝話中之光﹞(一)主是我們的醫生,祂要使我們的生命恢復正常。
(二)病人必須承認自己有病,才會去接受醫生的幫助;罪人必須承認自己有罪,才能接受主的救恩。那些自以為「康健的人」、是「義人」的,反而與主的救恩無份!
(三)世人的基本難處,不在於對主的認識,乃在於不認識自己──不認識自己的人,對於主覺得可有可無;認識自己的人,則對於主覺得非常寶貴。
(四)要作基督徒,得先以病人的資格進來,然後才能以護士的資格去幫助人。
(五)在神眼中,外表虔誠而內心充滿嫉妒、自私的人,與稅吏和罪人並無分別。
(六)神救人的辦法,是先叫律法來,使人知道自己是個病人(罪人),然後叫恩典(醫生,就是主耶穌)來,使人得著醫治。
【路五32】「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文意註解﹞「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這話並非承認法利賽人是『義人』,而是說他們自以為義。事實上,這世上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三10)。所以我們若秉持傳統的宗教觀念,而自以為義,就要失去得著恩典的機會,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彼前五5)。
﹝話中之光﹞(一)自義的人不以為自己需要救恩,故這種人絕對不會蒙神呼召,因為召了也是白費工夫。
(二)神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林前一28~29)。
(三)主耶穌降世為人,乃是有『目的』的;所以祂不隨便說話,也不隨便作事。祂一生的生活行動,都以召罪人悔改為前提。
【路五33】「他們說:『約翰的門徒屢次禁食祈禱,法利賽人的門徒也是這樣;惟獨你的門徒又喫又喝。』」
﹝文意註解﹞「屢次禁食祈禱,」表示他們將『禁食祈禱』當作一項敬虔的人所應有的表現;法利賽人更以禁食祈禱來向人炫耀(太六5,16)。
﹝靈意註解﹞「約翰的門徒,」代表新宗教徒。
「法利賽人的門徒,」代表老宗教徒。
宗教意即『有所宗而施教』,原意是要教導人敬畏神,可惜竟流於外表形式,甚至置神和祂兒子於不顧。禁食就是宗教徒所奉行的儀文規條之一。
﹝話中之光﹞(一)禁食原是真虔誠、真悔改的表露,但若演變成按慣例而禁食,就失去其意義。禁食本身並非目的,禁食只應在適宜的環境下才作。
(二)謹守規條、遵照儀文的(「法利賽人的門徒」),和不夠蒙恩的(「約翰的門徒」),都需要禁食;離開基督的人,心靈都得不著滿足。
【路五34】「耶穌對他們說:『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時候,豈能叫陪伴之人禁食呢?」
﹝背景註解﹞古時中東地方的人在婚禮以前,新郎有年輕親友作『陪伴的人』,和他一起飲酒歡鬧,持續數日(有時達一週),然後才起程前往迎娶新娘,那時陪伴的人就要感到寂寞了。
﹝靈意註解﹞「新郎,」指主自己。
「陪伴之人,」指祂的門徒。
「同在的時候,」指主在肉身裏與門徒們同在的時候。
﹝話中之光﹞(一)惟有與主同行同止的人(新郎的陪伴),可以常享豐美的筵席;有主同在,就有豐滿的享受,一旦失去了主的同在,靈裏就要忍饑挨餓了。
(二)主是我們的新郎,祂一直是常新不舊的,我們甚麼時候遇見祂,甚麼時候裏面就會滿了甜美、新鮮、喜樂的感覺。
(三)跟從主之人的生活、行動,不該由道理知識來推動,只該由主自己和祂的同在來規範並指引。
(四)新約聖徒的屬靈生活,不是苦修禁慾,而是有聖靈中的喜樂(參羅十四17)。
【路五35】「但日子將到,新郎要離開他們,那日他們就要禁食了。』」
﹝文意註解﹞「新郎要離開他們,」『離開』在原文含有被人用強力帶走的意思。
﹝靈意註解﹞「但日子將到,」指祂被釘十字架的日子就快來臨。
「新郎要離開他們,」指主離世歸父的時候(參約十三1),祂就要離開祂的門徒。
﹝話中之光﹞(一)信徒為著與主同心負軛,有時需要禁食禱告。
(二)對於等候主這位新郎再來的人們,禁食等候乃是合宜的操練。
【路五36】「耶穌又設一個比喻,對他們說:『沒有人把新衣服撕下一塊來,補在舊衣服上;若是這樣,就把新的撕破了,並且所撕下來的那塊新的,和舊的也不相稱。」
﹝原文字義﹞「新」新樣,新品(指質地上的新)。
﹝文意註解﹞「沒有人把新衣服撕下一塊來,補在舊衣服上,」從新衣服上撕下來的一塊布,因未曾縮過水,若用來補在『舊衣服』上,當洗衣後晾乾時,因新布會收縮,就會把舊衣撕裂、爛得無法補救。
﹝靈意註解﹞「把新衣服撕下一塊來,」『新衣服』象徵主耶穌降世為人所完成的救贖大工;『撕下一塊來』意指不肯全部接受,而只局部地接受,特別是只願接受主有關道德的教訓並效法祂的好行為。
「補在舊衣服上,」『舊衣服』象徵我們靠著老舊的天然生命而有的行為,它總是破綻百出;『補』字表明我們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完全,所以想藉模仿主耶穌生活為人的榜樣,來作修補、改善的工作,卻不肯接受主耶穌在十字架所成功的救恩。
「就把新的撕破了,」指誤解了主的救恩,並貶低了它的價值。
「並且所撕下來的那塊新的,和舊的也不相稱,」指我們若只願從主耶穌接受行為的教訓和榜樣,而不肯接受祂的救恩的話,根本於事無補,因為兩者並不相稱。最好是脫下舊衣,換上新衣。
﹝話中之光﹞(一)沒有人能將神的恩典,拿來補我們舊行為的破綻。
(二)我們不能把恩典和律法混在一起;二者一混雜,恩典就失去了它的甘甜,律法也失去了它的可怕,就要變成非恩典非律法了。
(三)基督教不是用『新約』來補充『舊約』,乃是以『新約』來取代『舊約』。凡是想遵行舊約律法的,反會敗壞新約的信仰。
(四)在新約之下,外面的作法並沒有成規,乃是完全跟隨裏面聖靈的引領;我們服事主,要按著心靈的新樣,不按著儀文的舊樣(羅七6)。
(五)基督徒要討神的喜悅,不在於效法基督在地上時的為人生活,乃在於以信心接受基督所完成的救贖大工,穿上祂作我們的義袍。
(六)主為教會作的衣服是全新的,祂的工作乃是『新造』,一切的舊造祂都要『了結』得乾乾淨淨。所以我們不可把天然的東西、世界的作法,帶到教會裏面來。
(七)主從不以新的恩典來補救並維持破舊的局面;當我們的事工陷進老舊的光景中時,不要去作修補的工作,而應求主另賜新衣。
【路五37】「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若是這樣,新酒必將皮袋裂開,酒便漏出來,皮袋也就壞了。」
﹝原文字義﹞「新」新鮮,年少(指時間上的新)。
﹝文意註解﹞「皮袋,」是猶太人用來盛裝飲料的羊皮袋。
「舊皮袋,」指因陳舊而缺乏伸張力的皮袋。
「新酒,」指新近釀造的酒,它的醱酵力量較大,舊皮袋比較不耐酒發酵膨脹所產生的壓力,而容易爆裂。
﹝靈意註解﹞「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新酒』象徵基督那復活、新鮮的生命,能使人喜樂、高昂、並有力。『舊皮袋』象徵我們的舊人,也象徵宗教式的作法。『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意思就是只把基督接受到我們舊人(魂)的心思、情感和意志裏面。宗教徒只憑天然的理智研究基督,用天然的感情對待基督,用天然的意志下決心事奉基督,亦即完全以天然的人來承裝基督。
「新酒必將皮袋裂開,酒便漏出來,皮袋也就壞了,」基督不是我們的頭腦所能清楚瞭解的。許多時候,我們的情感在某些所謂屬靈的事上,因為興奮過度,整個人就崩潰了。此外,凡只用意志來跟隨主的,也常因著遭遇患難或逼迫,立刻就跌倒了(參太十三21)。
﹝話中之光﹞(一)『新衣服』(36節)指外面的生活,「新酒」指裏面的生命;衣服是在外面顯露的,酒是在裏面發酵的;一是生活,一是生命。新約福音所給人裏面的生命是新酒,給人在外面的生活行為是新布。
(二)「皮袋」一面指個別的基督徒,一面也指團體的基督徒──就是教會;人意的組織是「舊皮袋」,若用來盛裝「新酒」,遲早要破裂,會把酒漏掉,不能保守基督的同在。
【路五38】「但新酒必須裝在新皮袋裏。」
﹝原文字義﹞「新皮袋」全新的皮袋,尚未使用的皮袋。
﹝靈意註解﹞『新皮袋』象徵我們的新人,就是我們得著重生的靈和得著更新的魂(多三5;弗四23~24;西三10;羅十二2)。惟獨操練運用我們的靈,以及經十字架對付過的心思、情感和意志,來承裝基督,才有功效。
﹝話中之光﹞(一)新派的基督徒只接受基督作補舊衣的『一塊新布』(36節);基要派基督徒接受基督作『新衣服』;真實的基督徒接受基督作「新酒」,但一般多裝在『舊皮袋』裏(37節);惟有正常的基督徒以「新皮袋」來承裝「新酒」。
(二)聖靈在我們裏面(新酒),要破除舊的生活、行為、習慣(舊皮袋);必須有新的生活、行為、習慣(新皮袋),才能作個好基督徒。
【路五39】「沒有人喝了陳酒又想喝新的,他總說陳的好。』」
﹝原文字義﹞「陳」舊。
﹝文意註解﹞「總說陳的好,」酒越陳越香,陳年的老酒總比新酒好喝,這是屬世的原則;但主在此乃是提示我們,屬靈的原則與此迥異,我們應當棄舊從新(參弗四20~24;西三9~10)。
﹝話中之光﹞(一)老舊的觀念往往會成為我們的帕子,叫我們看不見更新的啟示(參林後三15~18)。
(二)屬靈的事,最怕墨守成規,所以不要一直留戀已往的屬靈經歷,因為那些舊的經歷也會攔阻人蒙新的恩典。
叁、靈訓要義
【『得人』(10節)的條件】
一、必須認識耶穌是主,也認識自己是個罪人(8節)
二、必須依從主的話下網(5節)
三、必須與同伴配搭同工(7節)
四、必須撇下所有的跟從主(11節)
【人原來的光景和遇見主的結果】
一、人原來的光景:
1.勞苦仍得不著滿足──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甚麼(5節)
2.全然污穢不潔淨──滿身長了大痲瘋(12節)
3.全然癱瘓,無力行走──癱子(18節)
4.全然沉緬在今世的迷惑中──利未坐在稅關上(27節)
二、遇見主的結果:
1.看見主的豐滿,並看見自己是個罪人(8節)
2.蒙主潔淨罪污(13節)
3.蒙主赦罪,得以脫離罪惡──褥子(24~25節)
4.蒙主呼召,得以脫離世界──稅關(27~28節)
5.起來跟從主(11,28節)
6.與主一同坐席,吃喝享受(29~30節)
【一個禱告的榜樣(12~13節)】
一、認識主的禱告──他「看見祂」
二、謙卑的禱告──他「俯伏在地」
三、迫切的禱告──他「求祂」
四、順服的禱告──「主若肯...」
五、大有信心的禱告──「必能」
六、有專一目的的禱告──「叫我潔淨」
七、有功效的禱告──「大痲瘋立刻就離了他的身」
【四種聽道的人】
一、冷眼旁觀又心中議論的人──文士和法利賽人(17,21節)
二、關心別人又對主有信心的人──抬癱子的人(18~20節)
三、蒙主赦罪又經歷主生命大能的人──癱子(24~25節)
五、目睹主恩又歸榮耀給神的人──眾人(26節)
【稅吏利未的特點】
一、他是在罪中──坐在稅關上──遇見主(27節)
二、他一聽見主的話,立即悔改──就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28節)
三、他一悔改,就接待主──為耶穌大擺筵席(29節上)
四、他請朋友、同事們來聽福音──有許多稅吏和別人,與他們一同坐席(29節下)
【主的心與文士和法利賽人的心】
一、主的心憐憫癱子的疾苦──文士和法利賽人的心不顧癱子的疾苦,反而定罪主說僭妄的話(17~26節)
二、主的心感覺罪人的需要──法利賽人和文士的心不顧罪人的需要,反而定罪主與罪人同席(27~32節)
三、主的心願意門徒與祂同有享受──法利賽人的心不顧新郎同在的事實,反而定罪主的門徒不禁食(33~35節)
【僕人救主的服事是要拯救人脫離宗教】
一、拯救人脫離宗教的無能(17~26節):
1.宗教不能幫助癱子──在人生的道路上無力行走
2.宗教徒表面上尊敬神,卻不認識神的兒子
3.惟相信主,才能蒙赦罪,並得著生命的能力
二、拯救人脫離宗教的自義(27~32節):
1.宗教只會定罪別人──輕看稅吏和罪人
2.宗教徒不瞭解主憐憫的心腸
3.惟承認自己有病(有罪),才能得著主的醫治(赦罪)
三、拯救人脫離宗教的觀念(33~35節):
1.宗教叫人刻苦己心
2.宗教徒不明白與主同在的喜樂
3.惟有藉新觀念和新作法(新衣服和新皮袋),才能享受新約的救恩(新酒)
【老舊的宗教配不上全新的基督】
一、祂是新郎,有祂同在,就用不著宗教的禁食(33~35節)
二、祂是新衣,不可以把祂和舊衣服般的宗教連在一起(36節)
三、祂是新酒,只可裝在新皮袋裏(37~39節)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路加福音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路加福音提要」末尾處
路加福音第五章拾穗
【路五1】「耶穌站在革尼撒勒湖邊,眾人擁擠他,要聽神的道。」
「革尼撒勒」湖:加利利海
「擁擠」:此字原意是「安放、安置墓碑石」或「把魚放在燒著的炭上」,此字也用來形容狂風大浪的「催逼」,以及群眾「催逼」比拉多釘耶穌十字架。這裡用這個字生動的描繪了圍繞在耶穌周圍的群眾心裡何等迫切。──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五4】「講完了,對西門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 」
「開到水深之處」:原文時態顯示這命令是對彼得一人說的。──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五4】「把船開到水深之處。」
主今天也要我們進入深處,多少深祂沒有說。深的程度是看我們離岸的遠近和需要的大小而定的。魚在深處可以得到,在淺水中得不到。主要我們在經文中、在救恩中、在神的旨意中、在屬靈的經歷中、在聖靈中、並在神的目的和國度中進入深處。在那裏我們纔會看見更多、知道更多、認識更多,在祂的同在中失去自己,直到主再來,我們與主同在千年國中掌權。─《靈食》
【路五5】「西門說:“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什麼。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 」
他就說了“但”這個字。他又稱祂為“夫子”。“夫子”這字的原文不是指老師,而是指船長,是一船之首。──《摩根解經叢書》
「整夜勞力」:在深水處下大網捕魚的好時候通常是夜間,不是白天。
「但依從你的話」:表示彼得在這方面的知識勝過基督。──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五5】「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什麼。」
我們有時候在主的工作上,花費了許多力量,以為一定可以得著某些果效,但是,到頭來卻毫無所成,只感到無限沮喪。我們會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徒勞無功呢?我們整夜勞力而不獲祝福,這真是豈有此理!」但在此爭辯,是毫無用處的。神將祂的祝福扣留著——事實就是這麼簡單。在世界的常務中,我們以因果論事,可是在神恩惠的範圍裡,人的推理是不適當的,只有神是一切的原因,而且是唯一的原因。
「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這是一種在神的工作上發生果效的信心,這也是不以一己得失為念,而絕對信靠神必祝福的表示。如果我們的盼望是單單在乎神,我相信我們在將來的一切道路上,必看見神的祝福。當神的恩惠臨到一個人的身上時,他可能帶領五十個人得救,他也可能帶領一百個人奉獻給神。神的祝福是具有莫大效果的。所以,讓我們仰望父神那超自然的行動,讓我們仰望祂來行神跡。――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路五7】「便招呼那只船上的同伴來幫助。他們就來把魚裝滿了兩隻船,甚至船要沉下去。」
「招呼」:「作信號」的意思。──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五8】「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 」
「離開我」:不是「下船去」的意思,而是「離開我身旁」的意思。
「主啊!離開我..」:西門認識到耶穌的大能,頓覺自己罪孽深重、無地自容。──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五10】「他的夥伴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也是這樣。耶穌對西門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
這個“得”字,在希臘文中是一個很特殊的動詞。在新約裡它只另外出現過一次,就是保羅寫的提摩太后書2章,他說:主的僕人不可爭兢只要溫溫和和的待眾人……用溫柔勸戒那抵擋的人,或者神給他們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叫他們這已經被魔鬼擄去的可以醒悟。
保羅所用“擄去”一詞的原文和路加這裡所用的“得”,是同一個字。至少讓我們看見了這個字在新約中的兩處用法。一處是主說到彼得要“得”人,一處是說到那些被魔鬼“擄”去的人。
“從今以後”也是一個偉大的詞。它割斷了過去,改變了一切。──《摩根解經叢書》
「從今..得人」:將人帶進神的國度。
「得」:「活捉」的意思。──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五12】「有一回,耶穌在一個城裡,有人滿身長了大麻瘋,看見他,就俯伏在地,求他說:“主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
」
“主若肯”這個句子啟示了一個卓越的事實,就是這個人站在主面前的時候,雖然他渴望得潔淨,他也確信祂能夠潔淨他,但他將“主若肯”這句話,當作他祈求的先決條件。我們在一切的禱告中,也應該把這句話當怍先決條件。──《摩根解經叢書》
【路五13】「耶穌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大麻瘋立刻就離了他的身。」
在耶穌的行動和祂說的話之間,有一個分詞,(中文聖經的翻譯無法看出來,譯注。)表示祂的行動和說話是同時發生的。──《摩根解經叢書》
【路五13「耶穌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
據路加所說,這個麻煩病患者滿了麻風,他是十分無望的病人,在耶穌面前,他躺在灰塵中間,這是何等的對照:醜陋與榮美,疾病與健康,罪人與救主,撒旦的犧牲者與父神的代表,這裡有人性最可憐的與最優美的。我的讀者啊,如果你知道身心滿有罪,應該現在來見救主。在祂的能力是沒有「如果」的,這連麻風病的患者也知道。唯一不敢肯定的,是祂的旨意,現在不必疑惑,祂既已醫治許多人,也應許來者予以醫治,所以你要投在祂的腳前,求潔淨吧!
祂伸手摸他,沒有人敢這樣做。照利未記的條例,凡摸那皮膚的,就不潔淨,但是耶穌不畏縮。在一方面,祂注意禮儀的限制,在另一方面,祂要教導人明白,罪並不玷污救主的聖潔。罪的事情進到祂耳中,傷患由祂的手來觸摸,無論怎樣的狀況,都不能使祂無罪的心靈受污染。災病無法在火中傳染,對於基督也毫無污染的作用。主必醫治你,你只管放膽求吧!
── 邁爾《珍貴的片刻》
【路五14】「耶穌囑咐他:“你切不可告訴人,只要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又要為你得了潔淨,照摩西所吩咐的獻上禮物,對眾人作證據。”
」
「只要去.. 禮物」:痲瘋病痊癒後需有祭司的證明,以及獻上祭物,始能回復正常生活。
「對眾人作證據」:病人和耶穌都遵守律法的規定。──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五15】「但耶穌的名聲越發傳揚出去。有極多的人聚集來聽道,也指望醫治他們的病。 」
“耶穌的名聲”越發傳揚出去。前面我們曾經提起過,同樣譯成“名聲”的,有三個不同的原文,第一個希臘文是pheme,意思是“傳聞”。第二個字是echos,意思是“大喧嗓”。第三個字是logos,意思是不只傳聞,不只在眾人中有大喧噪,而是在理智上有所瞭解和認識。這裡路加用的是第三個字。──《摩根解經叢書》
【路五16】「耶穌卻退到曠野去禱告。」
這裡的“禱告”一詞,不僅指祈求,它本身還有崇拜的含義。祂離開了眾人,去與神交通。──《摩根解經叢書》
【路五16】「退到」:原文有「偷偷離開」的意思。──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五17】「有一天,耶穌教訓人,有法利賽人和教法師在旁邊坐著,他們是從加利利各鄉村和猶太並耶路撒冷來的。主的能力與耶穌同在,使他能醫治病人。」
「法利賽人」:字義是「分離者」,當代法利賽人的人數大約有六千,散佈在整個巴勒斯坦。他們是會堂裡的教師,人們心目中的宗教楷模,自命是律法的護衛者,監管人們正確的遵行律法。他們認為傳統上對律法的解釋和規條,具有實質上和聖經同等的權威。
「教法師」:文士。他們研讀、解釋並教導律法。
「在旁邊坐」:原文沒有「在旁邊」。──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五18】「有人用褥子抬著一個癱子,要抬進去放在耶穌面前,」
「褥子」:指抬病人的架子。──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五19】「卻因人多,尋不出法子抬進去,就上了房頂,從瓦間把他連褥子縋到當中,正在耶穌面前。」
「拆了屋頂」:巴勒斯坦的屋頂多是平的,屋旁有梯級可上去。這些屋頂是用瓦塊或樹枝和黏土混合蓋成的,因此易於拆通。──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五26】「眾人都驚奇,也歸榮耀與 神,並且滿心懼怕,說:“我們今日看見非常的事了。” 」
“眾人”可以包括那些律法師,和一切聽見的百姓。
希臘文“非常的事”(paradoxia)是由“反”(para)和“觀念”(doxa)兩字構成的,意即不是人的觀念所能瞭解的。這些人說,我們看見了無法瞭解的事。因此他們為這些事歸榮耀與神,並且滿心懼怕。──《摩根解經叢書》
【路五27】「這事以後,耶穌出去,看見一個稅吏,名叫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
」
“你跟從我來。”祂的意思是,加入我這一行吧!和我一起走吧!祂要求完全的順服,但也是在彼此有親密交往之下的順服。來和我一起走吧,走我所行的道路,作我的朋友,作我的同伴。──《摩根解經叢書》
【路五27~28】「這事以後,耶穌出去,看見一個稅吏...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
利未的奉獻是一個非常的奉獻。他是一個稅吏,有錢有勢,可是主耶穌只說了一聲「你跟從我來」,他就撇下所有的跟從了主耶穌。這在當時是何等少有的事呢!他跟從主耶穌,亦即無形之中承認他已往生活的錯誤。而且,他以前的同伴,不免給他許多難堪的譏諷嘲罵。可是他並不顧慮這些,他甘心跟從主。這在當時是何等不容易的事呢!他跟從主後,「為耶穌大擺筵席」,歡歡喜喜的接待他所跟從的主。許多人跟從主是忍痛的,不得已的;許多人跟從主是硬著頸項、咬緊牙關的;許多人跟從主是流淚、歎氣的。能夠甘心跟從主已是少有,能夠樂意跟從主更是罕見。利未不只甘心,且是樂意,這是何等可貴的事呢!─
選
【路五28】「他就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
“撇下”這個詞,舊有的翻譯可能更簡單、準確,那就是“他就離開所有的。”耶穌給他的,是一個突然的呼召,他就以一個立刻的行動相回應。──《摩根解經叢書》
【路五28撇物從主「他就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
蒙主的呼召實在是難得的機會,前途是極其光明、榮耀、有福的,然而若不撇下所有的,則不能起來跟從耶穌,利未(即馬太)若當時捨不得他的地位、財產、家庭、享受,就失去跟從主的機會,更不能作主的使徒了,而另外的一個少年人就是因為不撇下所有的,而憂憂愁愁地走了(太19:16~22),他捨不得撇下一些屬世的財物,卻失去神國永遠的福分。
這樣的人歷代不知有多少,因為不肯撇下這樣或那樣東西,以至不能跟從主,不但今生憂憂愁愁,將來還要永遠懊悔,這只能由人自己揀選,只看見眼前的一點財物,快樂,而不肯用信心的眼睛看看將來那極大無比的榮耀喜樂的,是愚人。
有沒有不撇下所有的而跟從主的人呢?不撇下屬世的,能得到屬天的嗎?不捨棄今生的能得到永遠的嗎?那是不能的,主所要我們走的路是門窄路小的,帶著別的東西是進不去,走不通的,即或勉強走一小段,中途也必退去,不能成功。因為這兩方面是根本不合,而且互有抵觸的。所以主說:「你們無論什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33)。──《每日天糧》
【路五33】「他們說:“約翰的門徒屢次禁食祈禱,法利賽人的門徒也是這樣;惟獨你的門徒又吃又喝。”
」
「屢次」:「緊湊」或「常常」的意思。──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五35】「但日子將到,新郎要離開他們,那日他們就要禁食了。” 」
這裡“離開”的動詞,在希臘文聖經中有“被暴力奪去”的意思。那時祂尚未告訴他們有關十字架的事,但祂用這個動詞暗示了將來要有暴力臨到祂。那時,人們才需要禁食。那日子確實來了,他們也確實禁食了。祂的話是指當地,當時的事,不能應用在我們身上。為甚麼?因為祂現今與我們同在,祂不會再被奪去。那句話只適用於祂被釘十字架和祂復活之間的幾天,頂多延至祂復活到五旬節之間的那段時期。當祂借著聖靈降臨,與他們同住的時候,他們就不需要禁食了。祂的回答是針對當時的事實。你們批評我的門徒生活安逸、喜樂,他們是應當如此,因我與他們同在;但有一天新郎要被人奪去,那時他們就要禁食了。──《摩根解經叢書》
【路五37】「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若是這樣,新酒必將皮袋裂開,酒便漏出來,皮袋也就壞了。」
新酒是指祂國度的新酒,是沒有發酵的純酒。祂說,你不能把這酒放入舊瓶中,因瓶裡有殘餘的發酵過的酒液。你如果把國度中尚未發酵的酒放入舊瓶子裡,它就會發酵,把瓶子炸裂,瓶子和酒就都失喪了。──《摩根解經叢書》
【路五39】「沒有人喝了陳酒又想喝新的,他總說陳的好。” 」
這是對那些人的一種諷刺性的責備。你們以舊有的為滿足;你們一直喝陳酒,並且喝得酩酊大醉。你們說,還是舊的最好。這就是他們釘祂十字架的原因。──《摩根解經叢書》
路加福音第五章例證
【路五8真正的富足“彼得……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
想像一下,假如你有一個財務顧問,他所做的股市預測總是百分之百正確,那么你再也不用為錢財擔憂了。或者假如你靠捕魚為生,有個朋友總能在最恰當的時機把你帶到最恰當的地點捕魚,那么你每天都可以靠打魚而賺錢了。
我猜想,那四個聽從耶穌建議的漁夫,當時心裡是否閃過發大財的夢想?他們已經徹夜工作沒有收穫,但照著耶穌的吩咐撇下魚網,結果抓到的魚幾乎快把兩艘船弄沉。(路5:6~7)
現在有很多人來尋求耶穌,似乎是因為聽到別人宣稱神能使人健康、讓人發財。耶穌的確很關心病患者和窮人,而且,為了健康或物質的需要而禱告,也並沒有什么不對,因為我們的天父非常關心我們。(太7:7~11)但他最關心、最高興的,並不是“把網裡裝滿了魚”;他要我們心裡裝滿他的愛,好叫我們成為得人的漁夫,而只有當我們像彼得一樣(路5:8),體認到自己靈性的匱乏時,他才能這么做。最富足的人,就是體驗過基督的愛,並且願意與人分享的人,這才是真正的富足!
世上的富足
可能也有買不到的東西;
神的愛是甘美寶藏,
這愛永不消逝。
除了錢以外什么都沒有的人,是最貧窮的人。
──《生命雋語》
想像一下,假如你有一個財務顧問,他所做的股市預測總是百分之百正確,那么你再也不用為錢財擔憂了。或者假如你靠捕魚為生,有個朋友總能在最恰當的時機把你帶到最恰當的地點捕魚,那么你每天都可以靠打魚而賺錢了。
我猜想,那四個聽從耶穌建議的漁夫,當時心裡是否閃過發大財的夢想?他們已經徹夜工作沒有收穫,但照著耶穌的吩咐撇下魚網,結果抓到的魚幾乎快把兩艘船弄沉。(路5:6~7)
現在有很多人來尋求耶穌,似乎是因為聽到別人宣稱神能使人健康、讓人發財。耶穌的確很關心病患者和窮人,而且,為了健康或物質的需要而禱告,也並沒有什么不對,因為我們的天父非常關心我們。(太7:7~11)但他最關心、最高興的,並不是“把網裡裝滿了魚”;他要我們心裡裝滿他的愛,好叫我們成為得人的漁夫,而只有當我們像彼得一樣(路5:8),體認到自己靈性的匱乏時,他才能這么做。最富足的人,就是體驗過基督的愛,並且願意與人分享的人,這才是真正的富足!
世上的富足
可能也有買不到的東西;
神的愛是甘美寶藏,
這愛永不消逝。
除了錢以外什么都沒有的人,是最貧窮的人。
──《生命雋語》
【路五20】有些人是因著他們父母的信心而蒙救贖。卡萊爾(Carlyle)經常對人說,多少年來母親的話仍然言猶在耳:『信上帝,行正事。』在奧古斯丁放蕩不羈的時候,他敬虔的母親來到主教面前尋求幫助。主教說:『以這樣的禱告和眼淚,這孩子沒可能會滅亡。』我們當中相信有許多人樂於見證,今日的我們,以至將來的一切,皆要感謝我們父母在主裏的信心。──《每日研經叢書》
【路五20】有些人每一天都是藉著愛護他們的人的信心而蒙拯救。威爾斯(H. G. Wells)新婚之際,成功帶來他新的試探。他說:『每當我想起在摩寧頓路(Mornington Road)十二號摺門之後,躺臥著一位甜美而純潔的妻子時候,如果要我在她面前以下流、醉酒卑劣的姿態出現,那簡直是不可思議的。』我們當中許多人若不是怕見親愛的人眼中的痛苦和憂慮,那麼我們將會做出一些可恥的事。──《每日研經叢書》
【路五30】最使文士和法利賽人感到怪異和震驚的地方,那就是耶穌的跟隨者的準則。郭利.諾士(Collie Knox)提及有一次一位備受敬愛的牧師這樣對他說:『年青的諾士,不要把你的信仰弄到痛苦難忍。』而勃恩斯(Burns)一般的說法,認為他從宗教所領受的,煩擾多於幫助。正統的猶太人抱有一個觀念──這觀念還未澈底殞滅──除非感到惶恐不安,否則這人的宗教情操肯定不高。──《每日研經叢書》
【路五31基督徒有病,可以請醫生來醫病和吃藥,聖經有何根據?】
基督徒對於疾病,有兩種不同的態度,有些人認為不應(或不必)請醫生來看病,也不應該吃藥,只靠祈禱求主醫治便是。但有人認為是可以請醫生來看病,也可以吃藥。因為主那穌清楚宣佈說:“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證明承認有需要醫生之處。雖然主那穌曾用神跡醫好了許多病人,但他並不反對人做醫生,也不反對人請醫生。
主那穌開頭傳道之時,在拿撒勒會堂中說人們會引用當時的俗語說:醫生,你醫治自己罷(路四章23節)。證明那穌並不反對醫生。
保羅的同工中有一位“可愛的醫生路加”(西四章14節)。證明基督徒也可以做醫生。
但有許多有信心的病人,往往配合義人的代禱,使疾病得以痊癒。所以不應該反對人“不請醫生,只用禱告”;但也不應該反對請醫生和吃藥,因為主那穌說過病人需要醫生也。
(宋尚節博士一生曾藉著祈禱為許多人醫治疾病,但當他在病床中需要動手術時,他不願接受。王明道先生去看望他,勸他接受手術時,曾引用主那穌所說病人需要醫生的話,於是宋博士順服了,接受開刀。)――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路五39】任何行業如果它所損失的顧客像教會的那麼多的話,相信老早已另闢蹊徑──但教會卻對任何新的東西抱持敵視的態度。
在一次環球旅程中,吉柏齡(Rudyard Kipling)看見卜威廉將軍(General Booth)走上船來。上了船,卜氏便敲起他的小手鼓;這種鼓聲卻是吉柏齡這種正統人士的心靈所不能接受的。於是吉柏齡上前瞭解這位將軍,並且告訴他自己是如何不喜歡小手鼓這一類的樂器。卜威廉注視著他,說:『年青人,如果要我倒立起來,以腳來擊打小手鼓,而能夠為基督多爭取一個靈魂,這樣,我定會學習這麼做。』──《每日研經叢書》
路加福音第五章綱目
【訓練門徒】
結束已往──陳酒;展開新的──新酒
一、首次打魚的神蹟
1.把船開到水深之處
2.依從主的話
3.魚裝滿了兩隻船
二、耶穌醫治病人
1.潔淨長大痲瘋的
2.赦免癱子
3.因見他們的信心
三、呼召稅吏利未
1.他就撇下所有的
2.為耶穌大擺筵席
3.和罪人一同吃喝
──
Chih-Hsin Chang《An Outline of The New
Testament》
【路加福音第五章】
一、神跡的條件(五1-11)
二、摸那摸不得的(五12-15)
三、反對勢力激增(五16-17)
四、寬恕與療治(五18-26)
五、被遺棄者的賓客(五27-32)
六、良朋歡聚(五33-35)
七、新的觀念(五36-39)
──《每日研經叢書》
【路加福音第五章】
一、訓練其它人的能力:呼召門徒(五1~11)
二、醫治大痲瘋的能力(五12~16)
三、醫治癱子的能力(五17~26)
四、利未被召(五27,28)
五、人子召罪人的原因(五29~32)
六、耶穌的門徒下禁食的原因(五33~35)
七、新時代的三個比喻(五36~39)
──《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耶穌在加利利(五1~11)】
一、耶穌上了彼得的船(1~3)
二、吩咐彼得下網(4~7)
三、彼得認罪與蒙召(8~10)
四、撇下所有跟從主(11)
──《新舊約輔讀》
【赦罪與醫病(五12~26)】
一、長大痲瘋的得醫治(12~15)
二、耶穌往曠野禱告(16)
三、癱子得醫治(17~26)
──《新舊約輔讀》
【利未蒙召(五27~39)】
一、利未蒙召(27~28)
二、見證耶穌(29)
三、法利賽人的論斷(30~32)
四、主論禁食(33~35)
五、新舊的比喻(36~39)
──《新舊約輔讀》
【彼得得救】
讀經:路加福音五章一至十一節
一、耶穌來了
1、耶穌來到革尼撒勒湖邊。湖就是小海,革尼撒勒湖在別處記載是海。所以說耶穌來到湖邊就是來到海邊。海就是犯罪的地方。彼得原來不是在大場面上犯罪,乃是在小場面上犯罪,湖邊就是小場面。他雖然跳舞,看電影卻不是大跳舞家,大電影迷。在城市看電影為海在鄰村看電影為湖。大影迷為海,小影迷為湖,大賭為海,小賭為湖(類推)。
2、眾人來擁擠祂,耶穌來到湖邊,湖邊是眾人過犯罪生活之地。眾人就來擁擠祂,要聽神的道,但不一定是真心要聽神的道,不過是看看光景好奇就是了。
二、接待耶穌
眾人好奇的擁擠耶穌乃是說他們暫時停止打漁了,漁夫停網就是指著犯罪的人暫時將犯罪的事停下來,暫時不看電影不打牌不跳舞了。他們這一停,主耶穌就進到他的船裡去。有的人正在人生有貪圖的時候,忽然聽見傳講耶穌的事,他便將他的貪圖暫時停下來。正當學生放假一周,公務人員休假一天,或者講病假兩天的時候,就聽見了耶穌的福音,他這一聽,耶穌就進到他裡頭,他的人生就有了耶穌。朋友啊!你的船一停下,你一離開台大,一離開商店,一離開舞場,就聽見主耶穌的道。你的心一安靜下來你立刻覺得信主業滿有意思,這就是你把耶穌請到你人生的船上來。
三、看見神跡
1、雖然那一天彼得的船接待了耶穌,但是他還不認識耶穌是誰,他不過給耶穌用用他的船就是了,到了一個時候主耶穌在他的船上,行了一個神跡之後(一網打一百五十三條魚)。他才認識耶穌不僅是拿撒勒人更是天地的主。
2、許多人剛剛接待耶穌的時候,對於耶穌並認識,不過以為耶穌的人格高尚,以為祂是人群中的模範,不知道耶穌就是創造天地之主。但當他將耶穌接到他的人生裡以後,有一天祂看見了主的啟示,便認識了耶穌乃是天地的主。有的人做生意虧本了,正當他沒辦法的時候,主耶穌給他行了一件神跡,他便真認識主了,有一天他的病忽然被主醫治,這時他才認識耶穌是誰。許多人已受浸入教,但不過以為耶穌是一個偉人,聖賢,雖然已經接待了耶穌,還不知道祂是誰。等祂在你的家庭中,事業上,行了一個神跡以後,那時你才知道祂乃是主。也有許多人作了一輩子教友,對主仍不認識,但到臨終時,他才看見神跡,才得救。這一點也可以講給假教友聽。他們雖然通道多年,卻不認識耶穌是誰。
四、認識自己
1、人一認識主,他立刻也就認識自己。彼得一認識主是創造萬有的主,他立刻就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
2、人一看見基督耶穌是主是神,人立刻就看見自己是罪人。有一天你碰到基督耶穌,你良心中才有罪的感覺,今天我告訴你有罪,你否認。即使你承認有罪,但也不一定真的看見你是個罪人,直到有一天你碰見主耶穌時,你才認識你自己的罪。
五、主的拯救
1、彼得一承認自己是罪人,主立刻就說「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這是說他的人生改變了,他的生活也改變了。彼得從前靠打魚過生活,現在要得人。他的生活改變,乃是因為生命改變了。他是生命生活一改變,他整個的人生也就改變了。
2、今天我們一認識主承認自己的罪,我們的罪就必得赦免,同時也得到主的生命,我們的人生也就改變了。人生的改變也就是得救。
六、得救的結果
1、撇下往日的生活。彼得一得救救撇下從前的湖,船,網,也就是撇下從前所有靠自己的犯罪生活。
2、跟隨耶穌,彼得如何撇下一切跟隨耶穌,我們得救也該是如此。
──《福音材料267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