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6日星期五

使徒行傳第六章註解 使徒行傳第六章拾穗 使徒行傳第六章例證 使徒行傳第六章綱目


使徒行傳第六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教會的執事】
    一、設立執事的原因(1~24)
    二、擔任執事的條件(3)
    三、選立執事的手續(5~6)
    四、設立執事的後果(7)
    五、執事的榜樣――司提反:
          1.滿得恩惠能力(8)
          2.以智慧和聖靈說話(9~10)
          3.被仇敵所忌恨(11~14)
          4.顯出屬天的容貌(15)

貳、逐節詳解

【徒六1「那時,門徒增多,有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
    〔原文字義〕「供給」職任,分配,事奉,管理,崗位(名詞)
    〔文意註解〕「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即希臘化的猶太人;他們出生在巴勒斯坦以外的地方,講希臘話,使用希臘文聖經――《七十士譯本》,多隨從希臘的風俗習慣。他們之中有很多人在五旬節時也相信了主,可能有泰半信徒因嚮往教會生活,而留在耶路撒冷,並未回到外邦的原居地。
          「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希伯來人』指生長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他們說亞蘭語,使用希伯來文聖經,並且保存猶太文化與習俗。初期教會信徒間的隔膜和埋怨,可能起因於語言和生活習慣的相異。
          「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沒有親屬照顧的寡婦,她們的需要便成為教會的責任(提前五16)
    〔話中之光〕()「那時,門徒增多」每當教會迅速增長,信徒人數大量增加的時候,也是仇敵在教會中製造分化的時機。
          ()「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教會內部的難處,常起源於信徒之間天然的差異,例如:種族、國籍、語言、生活習慣、教育程度、社會地位等的不同。
          ()不要以為「發怨言」是一件小事,如果不立予堵住破口,必致破壞教會的合一,引起分裂。
          ()「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最叫教會的合一受到傷害的,就是在信徒之間發生了差別待遇。

【徒六2「十二使徒叫眾門徒來,對他們說:『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
    〔原文字義〕「管理」服事,伺候,分給(動詞);「合宜」美德,德行,適當,令人喜悅。
    〔文意註解〕「管理飯食」指關懷信徒物質上的需要。
          「原 是不合宜的」按原文意指『這不是我們的美德』;主選召十二使徒,原是要他們盡神話語上的職事,如今為著照顧信徒生活上的需要,把原來的職事丟在一邊,這不 算是使徒們的愛心、謙卑、能幹等美德,反而是他們的愚拙。注意,這並不是說管理飯食比禱告傳道低一級,乃是說他們放下禱告傳道,去負起管理飯食的責任,有 違主選召他們的本意。
          本節給我們看見兩類的執事:(1)神話語的執事;(2)管理飯食的執事。或者說:(1)屬靈供應的執事;(2)處理事務的執事。但並不是說,兩者互不相干,因為稍後便記載管理飯食的司提反,也有分於話語上的供應(10);乃是說,信徒宜按恩賜,各人發揮所長。
    〔話中之光〕()魔鬼的詭計,是想利用我們日常生活(「飯食」)上的問題,轉移我們的注意力,叫我們撇下靈命上的需要(「神的道」)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太四4);人固然需要食物的供給,但是人更需要神話語的供給。
          ()在服事的工作上,有些是十分重要,如照顧寡婦等的事。但是這些工作,仍可能會耽誤更重要的工作。我們在這世上都有許多的用處,但我們只能揀選一項是最適合我們的,而專心地好好的作,才能幫助這世代的人。
          ()教會最好不可要求傳道人兼任事務的總管,因為這不但傷害了傳道人的恩賜和主給他們的託付,教會本身也不會得到好處。
          ()每當教會發生事故時,正是考驗教會領袖的一個機會,因為他們有可能:(1)不敢著手處理;(2)推卸責任;(3)以『處分』來代替『處理』;(4)沒有抓住問題的根源。

【徒六3「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
    〔文意註解〕「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好名聲』原文是有見證;見證才是真實的,好名聲可能是虛假的。
          「被聖靈充滿」『充滿』按原文是形容裏面被充滿的狀態(5節;徒七55;十一24;路四1),而不是指外面的充溢(徒二4;四831;九17;十三9;路一154167)
                本句按原文更好翻作『要滿有聖靈』。被聖靈充滿,是一時的;滿有聖靈,是常時的,是一直維持並保守住被聖靈充滿的境地。
          「智慧充足的人」前面的『被聖靈充滿』著重於屬靈的生命和能力;這裡的『智慧充足』著重於作事的知識和才幹。
          「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管理』是動詞,有服事之意;『執事』(腓一1;提前三8~13)一詞即由此字而來。
    〔話中之光〕()本節指明選立執事的要件:(1)「從你們中間」――必須是在教會中有學習的『門徒』(2)(2)「有好名聲」――在人面前有良好的見證;(3)「被聖靈充滿」――在神面前有屬靈的追求;(4)「智慧充足」――對於事務有治理的才幹。
          ()執事的選出,絕不是像今天基督教中許多人的『民主觀念』,少數服從多數;乃是接受主的權柄和聖靈的管理,不是人的意見的協商。
          ()執事不僅是「選出」來的,更是『長出』來的;如果僅靠「選出」,而沒有『長出』,便會給教會帶來更多的難處。
          ()凡想要在教會中被揀選作執事的人,必須具備相當高的屬靈份量和屬靈品格;在屬靈的事奉上,屬靈的品格比工作技能要重要得多。
          ()我們不僅要達到一時「被聖靈充滿」的地步,也要常時守住『滿有聖靈』的光景。
          ()我們惟有常時維持『滿有聖靈』的狀態,裏面的生命才會豐盛,也才能「智慧充足」,去處理教會中繁重的事務。
          ()教會是整體的事奉;在教會中作領袖的人,切不可企圖一手包辦所有事務,而應當選定合適的人一同分擔教會的擔子。

【徒六4「但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
    〔原文字義〕「專心」恆切。
    〔文意註解〕「但我們要專心」『專心』原文的意思是把心放在一件事上,並且是堅定的、恆切的放在一件事上。
          「以祈禱、傳道為事」『祈禱』是為人向神說話;『傳道』是為神向人說話。注意,這裏是把祈禱放在傳道之前,因為惟有祈禱,才能促進傳道的功效;先在神面前得著神的話語,明白神的旨意,蒙神加力,然後才能在人面前充分供應從神來的祝福。
    〔話中之光〕()在我們忙碌的工作中,我們可能忽略,是我們最能貢獻給神國的事。注意我們該專心。祈禱的靈常找最純潔、最熱切的心靈,使祂可將自己交託給他們。你要將自己這樣獻上!
          ()先「祈禱」後「傳道」,才是正常;少「祈禱」多「傳道」,乃是墮落;不「祈禱」單「傳道」,必定敗亡。
          ()傳福音,必須有禱告;一個傳福音的人,必須是一個禱告的人。我們必須有夠多的禱告,來引領、陪同並隨著我們的傳道。
          ()祈禱和傳道是一個屬靈的循環――禱告引進話語的職事,話語的職事又引進禱告;沒有禱告,話語的職事就缺少生命的供應和能力,沒有話語的職事,在禱告中所接受的負擔就沒有出口。

【徒六5「大眾都喜悅這話,就揀選了司提反,乃是大有信心,聖靈充滿的人,又揀選腓利、伯羅哥羅、尼迦挪、提門、巴米拿,並進猶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
    〔原文字義〕「司提反」冠冕;「腓利」愛馬;「伯羅哥羅」歌舞領導人;「尼加挪」得勝者;「提門」尊貴;「巴米拿」堅定;「尼哥拉」人民得勝者。
    〔文意註解〕「司提反…腓利、伯羅哥羅、尼迦挪、提門、巴米拿…尼哥拉」這些都是希臘名字,無疑地這七個人都是說希臘話的信徒。
          「進猶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尼哥拉』大概是一個外邦人轉奉猶太教的;特別有意義的是,路加指出這人的原籍地是『安提阿』,那裏是未來向外邦人傳揚福音的『大本營』。
                頗多解經家認為此『尼哥拉』即《啟示錄》中的尼哥拉(啟二715),但無確據可憑。
    〔話中之光〕()從說希臘話的人中間選出人來,以解決說希臘話的人群中的問題,這給我們看見:執事的揀選是因事置人,不是因人置事。
          ()教會若要解決問題,就必須找那些對問題熟悉的人來處理。

【徒六6「叫他們站在使徒面前;使徒禱告了,就按手在他們頭上。」
    〔文意註解〕「叫他們站在使徒面前」注意,他們是『站』著的,不像現在一般人所作的,給人按手的站著,接受按手的『跪下』。
          「使徒禱告了,就按手在他們頭上」『按手』在聖經裏有幾方面的意義:(1)傳遞祝福(創四十八13~20)(2)分給尊榮(民廿七18~19)(3)分給恩賜(提後一6)(4)醫治(徒廿八8)(5)聯合――舊約時藉著按手在牲畜的頭上,表明獻祭的人與祭物聯合,祭物的流血、被殺,視同獻祭的人流血、被殺,他的罪因此就得以赦免(利一4);而新約則表明按手者和被按手者的合一(提前五22)
                使徒在這裏的按手,乃是代表身體與被按手的人有『交通、聯合、阿們、印證』,一面阿們聖靈在教會中所揀選的,一面表示有分於他們的事奉,在靈裏和他們一同擔負那職事的責任。

【徒六7「神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
    〔原文字義〕「道」話(logos);「興旺」擴展,增長。
    〔文意註解〕「神的道興旺起來」『興旺』暗指生命的長大;神的話乃是生命,有如種子撒在人的心裏,會日漸長大(可四14)
                本節是表明教會選立執事之後所顯出的後果。神的道所以興旺,是因為:(1)問題除去了(1)(2)使徒專心了(4)(3)教會和睦了;(4)肢體各按恩賜服事了。
          「也有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祭司』原本承繼舊約獻祭的職分,並且終身參與遵行舊約條例的事奉;今既接受了『這道』,這道宣講另一種祭――基督一次被獻,擔當了多人的罪(來九28)――因此舊的獻祭制度就變為不必要了(來十1~411~14)
                『信從』表示信而順服,信神就要順服神;信心本身就是順服,但信心也能帶來順服(弗二8~10;雅二14~26)
    〔話中之光〕()教會中的問題若能妥善處理,就必帶進屬靈的復興。
          ()一個正常的教會,可以從三方面表現出來:(1)見證加強――「神的道興旺起來」;(2)人數增多――「門徒數目增加甚多」;(3)征服敵擋者――「也有許多祭司信了這道」。

【徒六8「司提反滿得恩惠能力,在民間行了大奇事和神蹟。」
    〔文意註解〕「司提反滿得恩惠能力」『恩惠』即恩典,就是神賜給人,叫人白白享受的好處;人所能得著最大的恩典,乃是神自己給人得著並享受。『能力』即聖靈顯在人身上的能力(徒一安8)
          「在民間行了大奇事和神蹟」這就是他滿得恩惠,有神與他同在,並且滿有聖靈的能力的具體表現。
    〔話中之光〕()司提反不是使徒,祂是管理飯食的執事;但是他的事蹟卻記載於《使徒行傳》。反而許多使徒,但他們的事工卻未見於本書。可見重要的還不是一個人在教會中的職分,而是他的工作成效如何。
          ()教會中正常的執事,絕非僅會跑腿、辦事;他們的屬靈生命也需剛強豐盛,正如司提反,滿有「恩惠能力」,能行「大奇事和神蹟」。
          ()必須先「滿得恩惠能力」,然後才能行神蹟奇事;有了神作我們的恩惠,聖靈作我們的能力,自然就行出神蹟奇事來。

【徒六9「當時有稱利百地拿會堂的幾個人,並有古利奈、亞力山太、基利家、亞西亞,各處會堂的幾個人,都起來,和司提反辯論。」
    〔原文字義〕「利百地拿」釋放,自由;「辯論」對問,爭論,一起尋找答案。
    〔文意註解〕「當時有稱利百地拿會堂的幾個人」『利百地拿』字義是『得自由的人』,指原為奴隸,後被釋放得自由的人。他們很可能是主前63年,被羅馬執政者龐貝擄去羅馬為奴,後來獲得自由的猶太人和他們的後代。
          「古利奈」呂底亞(即今利比亞)與北非的首要城市,位於亞力山太與迦太基兩地之間。
          「亞力山太」埃及首都,在羅馬帝國中地位僅次於羅馬城,城內五個行政區中有兩個是猶太人區。
          「基利家」羅馬帝國省分之一,位於小亞西亞的東南角,緊鄰敘利亞。使徒保羅所生長的大數,乃基利家的主要城市之一。
          「亞西亞」羅馬帝國省分之一,位於小亞西亞的西部。
          「各處會堂的幾個人」『各處會堂』指明當時耶路撒冷有許多會堂,是由歸回的猶太人,照著他們在散居之地的語言分別成立的(參徒二9~11)
          「和司提反辯論」有的解經家認為司提反與人『辯論』福音乃是一個失策,因為由下面的記載看來,他雖然辯贏了對手(10),卻不但沒有使對方心悅誠服,反而引起對方更大的敵意,設法陷害他(11~14)。一方面我們承認,以理論知識來辯倒對方,並不是基督徒得人的好方法,若是可能的話,在傳福音時應當盡量避免跟人發生辯論,並且要注意下面數項原則:(1)不可傷害對方的自尊;(2)不可刺激對方的情緒;(3)在不同意對方的觀點時,要心平氣和地陳述;(4)當發現對方顯出激動的情緒時,應立即停止談話。
                另一方面,我們也覺得司提反的『辯論』,在當時的情況乃是不可避免的,理由如下:(1)由本節可知,這是對方在司提反傳福音的時候「起來」爭辯(即發起的辯論),司提反不過是被迫反駁;(2)司提反的反駁,得到聖靈的幫助和印證(10)(3)司提反雖然最後因此而殉道,但是他看見天開了,且人子站在神的右邊表示嘉許(徒七55~56)(4)司提反殉道的光景,相信曾給那少年人掃羅的心中刻上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徒七58~60),對使徒保羅的得救和事工均產生很大的影響――主使用司提反換來一個更大的器皿。

【徒六10「司提反是以智慧和聖靈說話,眾人敵擋不住;」
    〔話中之光〕()信徒為主作見證的秘訣乃是「以智慧和聖靈說話」;每當我們為主開口時,不可一味憑自己思索,乃應一直照著聖靈在裏面的感動和提示而發言(路十二12)
          ()信徒若覺得自己缺少智慧,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祂就必賜給我們(雅一5)
          ()人們可以敵擋我們信徒,但不能敵擋那住在我們裏面的聖靈;其實他們所敵擋的不是我們『人』,乃是敵擋『聖靈』(徒七51)

【徒六11「就買出人來說:『我們聽見他說謗讟摩西,和神的話。』」
    〔原文字義〕「謗讟」褻瀆,毀謗;「話」應時的話(rhema)
    〔文意註解〕「我們聽見他說謗讟摩西」可能司提反傳講摩西律法和獻祭條例不過是影兒,不是本物的真像(來十1),基督才是律法和祭物的實際(西二17);敵對的人就歪曲他的話,入他於罪。
          「和神的話」猶太人視《摩西五經》為神活潑的聖言(徒七38),故謗讟摩西的律法,也就是謗讟神的話。

【徒六12「他們又聳動了百姓、長老、並文士,就忽然來捉拿他,把他帶到公會去」
    〔原文字義〕「聳動」煽動,激起,鼓動。
    〔文意註解〕「他們又聳動了百姓」『聳動』原文意思有如火山爆發時的『震動』,是一種激烈的搖撼。
          「就忽然來捉拿他」『忽然來』原文是一個字,指帶著暴烈情緒的衝到;『捉拿』指一種暴力的擒拿。
    〔話中之光〕()司提反為著作主見證,而受毀謗(1113~14),被捉拿,最後甚至為主殉道(徒七60)。他真是有份於基督的患難(西一24),具有十架死的模型。
          ()這些捉拿司提反的人,行動有如暴徒(按原文字意);宗教式的熱心,非常殘暴可怕(加一13~14)

【徒六13「設下假見證說:『這個人說話,不住的蹧踐聖所和律法;』
    〔原文字義〕「蹧踐」輕蔑,拉低,推倒。
    〔文意註解〕「不住的蹧踐聖所和律法」司提反可能也引用主耶穌的話,表明:(1)祂才是真聖所和帳幕(約二19;來八2)(2)舊約的律法有不足之處,祂來成全並提高律法的層次(太五17~47)。因此被人誤解或蓄意歪曲。

【徒六14「我們曾聽見他說,這拿撒勒人耶穌,要毀壞此地,也要改變摩西所交給我們的規條。」」
    〔原文字義〕「規條」規矩,習慣,遺傳。
    〔文意註解〕「這拿撒勒人耶穌,要毀壞此地」司提反大概是引用主耶穌的話,警告猶太人聖城和聖殿將要被毀(太廿三38;廿四2)
          「也要改變摩西所交給我們的規條」『規條』是指文士對律法的解釋,猶太人視同從摩西來的,凡攻擊這些規條的,等於是攻擊摩西的律法。主耶穌定罪他們因著古人的遺傳,犯了神的誡命(太十五3~6)

【徒六15「在公會裏坐著的人,都定睛看他,見他的面貌,好像天使的面貌。」
    〔文意註解〕「見他的面貌,好像天使的面貌」本書的作者路加並未見過司提反,他如此的描述,大概是根據保羅的印象,因為保羅是當時的目擊者之一(徒七60)
    〔話中之光〕()傳福音的使者,自己必須先享受福音的好處,浸沉在屬天的恩典中,才能表顯出屬天的容貌。
          ()我們信徒若常常與主交通,敞著臉觀看主的榮美,也就會在臉上返照主的榮光(林後三718;出卅四30)

叁、靈訓要義

【教會分工配搭的好處】
    一、保守教會的合一(1)
    二、避免諸多弊端的發生(1~2)
    三、彼此發揮所長(2~4)
    四、容許傳道人花功夫在屬靈的事上(4)
    五、使眾信徒都有參與感(5首句)
    六、同心尊主為大(6)
    七、帶下神的祝福(7)

【化危機為轉機】
    一、仇敵在教會中製造危機:
          1.因為人數增多(1)
          2.因為有語言和文化的隔閡(1)
          3.因為人多事繁,以致疏忽(1)
    二、面對危機該有的表現:
          1.不可置之不理――十二使徒叫眾門徒來(2)
          2.找出危機的原因――使徒承認自己不能包辦一切(2)
          3.適才適任――尋覓合適的人選(3)
          4.放出權責――派他們管理(3)
          5.更多仰望神――專心祈禱(4)
          6.更多供應生命――專心傳道(4)
    三、危機處理得當,自必變成教會的轉機:
          1.大眾都喜悅(5)
          2.有恩賜者得到認定(5)
          3.同工之間有交通與聯合(6)
          4.帶下神的祝福(7)

【在教會中擔任執事的條件】
    一、『從你們中間』(3)――即『眾門徒』(2)――曾受過屬靈的訓練
    二、有好名聲(3)――行事為人有好的見證
    三、被聖靈充滿(3)――屬靈生命得的更豐盛
    四、智慧充足(3)――有治理事務的才幹
    五、『大眾揀選了』(5)――為眾人所公認
    六、大有信心(5)――倚靠神

【司提反的榜樣】
    一、大有信心(5)
    二、聖靈充滿(5)
    三、滿得恩惠能力(8)
    四、能行大奇事和神蹟(8)
    五、以智慧和聖靈說話(10)
    六、在逼迫中仍安詳自在,有天使般的面貌(15)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使徒行傳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使徒行傳提要」末尾處

 使徒行傳第六章拾穗
【徒六1「那時,門徒增多,有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
「天天的供給」:原文是「每天的服事」,由後文看來,就是指「每天的食物供應」這件事。
    「寡婦」:基本上猶太社會有制度與系統會去照顧社會上無依無靠的人。但這群寡婦很可能因為是以希臘文為主要語言,被當地以亞蘭文為主要語言的社會所忽略,甚至在教會中這群人也可能因為語言的關係成為少數族群,以致需要被忽略。──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六1路加指出,這次教會問題的來由,是由於人數逐漸增多。希伯來希利尼(九29~十一20) 顯然是一個對比。經過許多研究,大部份人都同意希伯來人是指說閃族語系的猶太人,他們也懂一些希臘語。我們大可以肯定,幾乎每一個猶太人都至少懂一點希臘 語,因為這是地中海以東世界的通用語。他們所用的閃族語系,大概是亞蘭語,不是希伯來語。相對之下,希利尼人則是說希臘語的猶太人,他們完全不懂亞蘭語, 或祇懂一點點。這兩班猶太人很可能是用自己的語言敬拜,他們信了主之後,也仍然這樣行。前者主要是巴勒斯坦原籍的人,後者則主要是分散各地的猶太人,後來 定居在耶路撒冷。後者比前者更易於接受各方面的影響,但我們必須強調,他們仍十分重視自己猶太人的身份。希利尼猶太人對聖殿有很強的親切感。希利尼人的怨 言,就是教會在供給窮人的事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那時分散各地的猶太人,不少寡婦回耶路撒冷終老。她們不能工作自給,一旦用盡所有的,或錢財施贈完了, 就會陷入困境。──《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六1在基督教會裏有兩種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他們說古代傳下來的亞蘭語,而以他們的生命中未有外族混入為榮。又有一些從外國來的猶太人,他們為五旬節上 來,卻發現了基督。這些人,許多離開巴勒斯坦已經許多年;他們忘了他們的希伯來語,只說希臘語。其結果自然是那些說亞蘭語的,在靈性上自負不凡的猶太人, 鄙視那些由外國回來的猶太人。這種輕蔑的態度影響了每天的供給,說希臘語(希利尼語)的猶太寡婦便埋怨,說他們忽略了──可能是故意的──她們。──《每 日研經叢書》

【徒六2「十二使徒叫眾門徒來,對他們說:“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
    「管理飯食」:原文是「服侍桌子」,可能是「管理食物」或「管理財務」的意思。──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六24路加在這裡才開始把使徒稱作十二使徒(見一26,二14),可能是與下面的七人相 對照。他們回答這批評其實是指向他們的,他們承認同時教導和濟貧,擔子太沉重。事實上,他們兩樣都未能做得完善。一方面照顧窮人的事遭受批評,一方面自己 也覺得在禱告和傳道的事工上,未能專心。這不是說管理飲食比禱告傳道低一級,乃是說十二使徒被選召的本意,是見證和傳道。解決的辦法,就是另選一批領袖來 管理飲食。雖然管理一字與譯為執事的一字為同一字根,注意路加並沒有稱這七人為執事;他們的工作並沒有正式的名稱。七人的選派,正合猶太人的慣例,特別的職務多選出七位委員負責。這七人特出之處,就是具有智慧(六10,七1022)和聖靈,也就是有聖靈所啟發的智慧,這點與約書亞蒙選召相似。──《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六3「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
    「被聖靈充滿」:原文是形容詞,應該翻譯成「聖靈充滿的」或「滿有聖靈」,用來描述這人日常的的特質,而不是特殊的經歷。──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六4「但是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
在 服事的工作上,有些是十分重要,如照顧寡婦等的事,但是這些工作仍會耽誤繼續代禱的職事。他們這群使徒一定十分著重禱告的氣氛與精神,也會感到在這一方面 似嫌不足,所以他們需要分工,有的管理飯食事務,照顧教會的慈善工作,有的就可以專心在王座前祈求,從天上得著能力與福分,而有智慧與力量,盡重大的責 任。
我們在這世上都有許多用處,我們只能揀選一項,是最適合我們的,我們可以好好作的,為幫助這世代的人。在我們忙碌的工作中,我們可能忽略,是我們最能貢獻給神國的事。注意我們該專心,祈禱的靈常找最純潔,最熱切的心靈使祂可將自己交托給他們。你要將自己這樣獻上!
「到那日,」主是指五旬節,「你們可奉我的名祈求。」只有當我們被聖靈充滿,才會感到那真正的能力向神求,領受最豐富的福分,不但為我們自己,也為別的人。多有禱告,就多有福分,缺少禱告,必缺少福分,沒有禱告,必沒有福分。
「神的道興旺起來。」(第七節)
── 邁爾《珍貴的片刻》

【徒六56十二使徒的建議,是在教會的一個聚會中提出,得著大家的贊同。七個候選人是由教會會友提出來的,不是使徒所提。七人的名字全是 希臘文,表示他們全都不是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當然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也有用希臘名字的(安得烈、腓力),但除了腓利之外,這些名字都不像巴勒斯坦人會取的。 司提反和腓利列在名單最前頭,原因是他們在後面故事中地位重要;作者更讓我們多認識司提反,描寫他是大有信心的人。最後的一位是個進猶太教的人,他也可以 算作正宗的猶太人。這裡的腓利不是作使徒的腓力(見八5,廿一89)。人既選定了,就帶到十二使徒面前,把工作委託他們,為他們禱告並按手在他們頭上。整個故事叫人聯想起選馬提亞時的情形(一1526),但最接近的故事,就是摩西的助手約書亞被按手委任,記在民數記廿七1523。這儀式代表了權力的委任,伴隨的禱告就是求聖靈充滿受託的人(參申卅四9)。委任拉比時也用同樣的儀式,不過我們不清楚這儀式可否追溯自第一世紀。參八17,十三3,十九6。──《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六6「叫他們站在使徒面前。使徒禱告了,就按手在他們頭上。」
    「禱告了,就按手在他們頭上」:原文沒有「使徒」,所以也有可能禱告按手設立執事的是眾門徒而不是使徒。不過門徒人數眾多,而此時這七人是站在使徒面前 ,所以使徒按手還是比較可能。──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六6使徒按手在人的頭上有何用意?】
答:關於按手之事,在聖經中記載甚多,其關係各異,如在舊約聖經內第一次提到按手,是雅各按手在以法蓮,瑪拿西兩人的頭上,用於祝福時(創四八14)。以後有亞倫及其子孫祭司等按手在祭牲的頭上,用於獻祭時(出廿九101519,利一4,三2813)。有眾人按手在咒詛聖名犯罪的人身上,用於行刑時(利廿四14)。有以色列人按手在利未人的頭上,以示設立繼承首領聖職時(民廿七1823,申卅四9)。在新約聖經內提到按手的事,如主耶穌按手在孩童的頭上祝福(太十九1315)。按手在病人身上醫病(可五23,六5)。又如使徒按手在信主的人頭上,使受聖靈(徒八1819,十九6)。按手在七人頭上,以示專司飲食供給之事(徒十三2-4),以及為提摩太按手接受聖職之事,皆常行按手之禮(提前四14,提後一6,參三四七題)。按手常與祈禱並舉(徒六6,八1517,十三3),以期求神賜下需要的恩賜來,但這按手之禮,聖經並無明文必行之禮也(提前五22,來六2)。——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徒六7「神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
    他用一個慣用辭句(十二24,十九20):神的道興旺起來;傳揚的工作興旺,得人歸主的果效也興旺。因此門徒的人數繼續增加,甚至有些祭司也信了,可見使徒在希伯來人中的工作大為擴展,跟著在8節之後,又提到在希利尼人中的工作。祭司大概是指屬於耶路撒冷聖殿的祭司,那時為數甚多(估計有一萬八千祭司和利未人;他們每年輪值兩個禮拜,路一8)。有一理論說,這些祭司屬於昆蘭集團,是被聖殿解職的,這種說法不大可能。信從了這道,就是順從了福音中信心的呼召(參帖後一8)。──《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六8「司提反滿得恩惠能力,在民間行了大奇事和神跡。」
    「行了」:原文的時態表示這是「持續的行」。──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六8說司提反滿得恩惠能力,也許用意在把他和使徒們平列(四33)。他是恩賜是由於他被聖靈充滿──留意這是他未被立為七人之一以前,已經具備的了。恩惠的意思不甚明確,但正如四33,可能是指神恩惠的大能。──《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六1011耶穌應許門徒,當他們要為自己辯護的時候,祂會賜下聖靈(路十二12),及智慧(路廿一15)。早期教會證實了這個應許。他們有能力持守信仰立場,不被駁倒。司提反的對手敵擋不住,就挑唆一些人當眾控告他,說聽見他謗讟摩西和神。雖然後期謗讟的用法是指妄稱神的名,新約此處的用法則較為廣泛,指任何冒犯神的大能與威嚴的事。──《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六1314說希臘語的猶太人聳動了百姓和公會的人,他們就下手捉拿司提反,要查究這件事。很奇怪,這裡沒有把祭司列在公會的成員中。說希 臘語的猶太人就在議會中,設下見證攻擊司提反。他們一口咬定(依路加看是虛構的)司提反不住的蹧踏聖所和律法。更明確點,就是宣耶穌要毀壞聖殿,又要改變 摩西所傳的規條。規條一定是指口傳的解說,是文士對律法的注釋,他們看這些是從摩西來的,正如用文字記載的律法一樣。因此,攻擊口傳的律例,等於攻擊全部 律例。我們不知道,司提反是否已開始按照耶穌在這方面的教訓來教導;而這是十分可能的事。至於攻擊聖殿,我們也知道耶穌預言它的毀滅(路廿一56),祂受審時,控辭之一是祂說祂要毀壞聖殿,另建一座(可十四58,十五29,參約二19)。 約翰對這段話的說明,就是用門徒屬靈的敬拜,代替在聖殿中物質化的敬拜。在這經文的背後,有一個歷史核心,即耶穌曾評論聖殿,教導說它會被祂自己取代。祂 就是與神相交的新途徑,要取代舊的宗教儀式。消極的說,這教訓是對當時的聖殿和敬拜尖刻的批判;積極來說,這教訓是指出與神新的相交集中在祂身上,取代了 聖殿。如果司提反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瞭解他的教訓可能被敵人解作消極、表面的意思,而成為控告他攻擊聖殿的根據,這樣,赫肯(p.274)認為路加把耶穌被審時所受的假控告,轉移到這段經文上,就成為無須有的解釋了。神命定教會代替聖殿這個觀念,從十五1618可見。──《丁道爾聖經注釋》



 使徒行傳第六章例證
【徒六1在猶太人的會堂裏有一種慣例。每逢禮拜五早上,有兩個收捐員到市場上和私人住宅去為貧困的人蒐集金錢和物 品。當天便把這些蒐集了的金錢和物品分發出去。那些暫時困難的人得到充分的接濟,使能自己維持以後的生活;那些經常不能自給的人,得到是供十四餐的接濟, 那就是以維持下一禮拜每天兩餐。這種款項來自『籃子』(Kuppah)。除此之外,每天又為急切需要的人舉行挨戶收捐,這叫作『盤子』(Tamhni)。基督教顯然沿用了這個習俗。──《每日研經叢書》

【徒六9「當時有稱利百地拿會堂的幾個人,並有古利奈、亞曆山太、基利家、亞西亞各處會堂的幾個人,都起來和司提反辯論。」
    司提反的活動,觸犯了會堂的成員。可能他在會堂內,或在會堂之外,站起來奉耶穌的名說話。利百地拿(英譯:Freedmen)是羅馬囚犯(或囚犯的後代),後來獲得自由的。我們知道羅馬將軍龐貝(Pompey)曾俘擄不少猶太人,後來又在羅馬釋放他們,這裡指的可能是這些人。下面幾個團體,與利百地拿的關係,和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並不清楚。不同學者提出不同的說法,從一個會堂(所有人同屬一個會堂),以至五個會堂(每組人一個會堂)都有。布魯斯(Book p.133) 認為是指一個會堂,其中包括四組人裡面的利百地拿人(被釋放的人);而按希臘文的結構,則似乎兩個會堂較恰當,前三者同屬一個會堂(利百地拿、古利奈和亞 力山太),後兩組人屬另一個會堂(基利家、亞西亞)。不同地方的人有自己的會堂在耶路撒冷敬拜,是很自然的事,聚會的人包括移居耶路撒冷的人,和來訪的旅 客。──《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六15「在公會裡坐著的人都定睛看他,見他的面貌好像天使的面貌。」
    公會的人注目看被控告的司提反,要聽他怎樣分訴,就見他的面貌好像天使的面貌。這句話很不尋常,次經中的以斯帖書(十五13)記載,以斯帖說王面貌的榮耀,像天使一般;還有第二世紀著名對保羅的描寫,也說他有時有天使般的面貌。這是形容一個人與神十分接近,在神的面前,因此反映出祂的榮美(出卅四29以下)。這是神加給司提反的尊榮,也表明他的辯辭是神所感動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使徒行傳第六章綱目
【選出執事】
管理飯食;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
   一、執事的資格
         1.有好名聲
         2.被聖靈充滿
         3.智慧充足
   二、按立執事的果效
         1.神的道興旺起來
         2.門徒數目增加的甚多
         3.許多祭司聽從了這道
   三、司提反被捉拿
         1.滿得恩惠能力
         2.說話使眾人敵擋不住
         3.好像天使的面貌
── Chih-Hsin ChangAn Outline of The New Testament

【使徒行傳第六章】
一、最初的職員(六17
二、一位自由鬥士的出現(六815
──《每日研經叢書》

【使徒行傳第六章】
一、初代教會的組織 六17
二、司提反受逼迫 六815
──《中文聖經注釋》

【教會開始擴展】
一、委任七人(六17
二、司提反之爭(六815
──《丁道爾聖經注釋》

【執事的選立(六115)】
一、選立執事(17
二、司提反被捉(815
──《新舊約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