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7日星期六

使徒行傳第二十一章註解 使徒行傳第二十一章拾穗 使徒行傳第二十一章例證 使徒行傳第二十一章綱目


使徒行傳第二十一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保羅回耶路撒冷後被捉拿】
    一、從特羅亞回到耶路撒冷的過程:
          1.中途換船來到推羅(1~3)
          2.在推羅停留七天,門徒勸他不要去耶城未果(4~6)
          3.從推羅經多利買到該撒利亞(7~9)
          4.先知亞迦布預言保羅將在耶城被人捆綁(10~11)
          5.保羅不聽眾人的苦勸(12~14)
          6.從該撒利亞上耶城,住在拿孫家裏(15~16)
    二、在耶路撒冷被捉拿:
          1.向長老們述說他在外邦人中間傳道的事(17~19)
          2.長老們勸保羅帶人遵行條規以示他循規蹈矩(20~26)
          3.保羅在聖殿裏被猶太人捉拿(27~30)
          4.千夫長帶著兵丁把保羅從人群中救出來(31~36)
          5.保羅請求千夫長准予對百姓分訴(37~40)

貳、逐節詳解

【徒廿一1「我們離別了眾人,就開船一直行到哥士。第二天到了羅底,從那裏到帕大喇,」
    〔原文字義〕「哥士」山巔,公牢;「羅底」玫瑰;「帕大喇」被踐踏,散佈災殃。
    〔文意註解〕「我們離別了眾人,」『離別』原文用了兩個字,含有『用力氣將之拉脫』的意思,暗示好不容易總算得與那些戀戀不捨的聖徒們分離(參徒廿36~38)
          「就開船一直行到哥士,」『哥士』是位於亞西亞的西南端外的一個小島嶼。
          「第二天到了羅底,」『羅底』在哥士的南方,是一個比哥士大得多的海島。
          「從那裏到帕大喇,」『帕大喇』是一內陸良港,位於呂家省。

【徒廿一2「遇見一隻船要往腓尼基去,就上船起行。」
    〔原文字義〕「腓尼基」棕樹之地。
    〔文意註解〕「遇見一隻船要往腓尼基去,」由此處直接開往巴勒斯坦方面的航線,因要橫渡地中海,故需換更大的船隻。『腓尼基』是敘利亞省沿海一帶地方的總稱,推羅為其主要海港。

【徒廿一3「望見居比路,就從南邊行過,往𥱥利亞去,我們就在推羅上岸,因為船要在那裏卸貨。」
    〔原文字義〕「居比路」佳美,公正,愛,一朵花;「敘利亞」高地,被高舉;「推羅」岩石,使受痛苦。
    〔背景註解〕古時的船隻都是客貨兩用,每到一埠,便要裝卸貨物,因此需有若干時日的停留。
    〔話中之光〕「我們就在推羅上岸,因為船要在那裏卸貨。」基督徒無論到那裏,都要存著『要在那裏卸貨』的存心,到處供應基督的豐富。

【徒廿一4「找著了門徒,就在那裏住了七天。他們被聖靈感動,對保羅說:『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原文字義〕「被…感動」因為,藉著(through);「耶路撒冷」基礎,平安的居所。
    〔文意註解〕「找著了門徒,」『門徒』指耶穌基督的信徒,原文為複數詞;『找著』原文含有務必找出的意思,推羅的信徒可能很少,需要細細查訪才能找到。
          「就在那裏住了七天,」注意,這『七天』加上他在腓立比過逾越節之後,從腓立比坐船到特羅亞共用了五天,又在特羅亞停留了七天(徒廿6),從特羅亞船行到米利都又花了四天(徒廿13~15),停留在米利都至少又花了三天(參徒廿18註解),我們不知從米利都船行到推羅需要多少天(1~3),若以十天計,則總共已過了卅六天,只剩下兩週就到五旬節了。
          「他們被聖靈感動,」他們想必是被聖靈感動,預知保羅將在耶路撒冷遭遇危險。注意,被聖靈感動並不等於得著聖靈的吩咐和命令;聖靈感動人,使人得知將要發生甚麼樣的事情,但是聖靈並沒有吩咐人不可如何如何。
          「不要上耶路撒冷去,」這裏想要阻止保羅上耶路撒冷的,並不是聖靈,而是他們對保羅的愛心與關懷,他們不願意看到保羅在那裏遇難。
    〔話中之光〕()保羅所到之處,總有一班主內信徒接待他;為主作工的一個大好處,就是能擴大接觸基督身體的眾肢體,與他們有美好的交通。
          ()今天的信徒常喜歡藉口聖靈感動他們而說話行事,其實聖靈並沒有感動他們,而是出於自己主觀的動機。即便真的是出於聖靈的感動,叫人有一些的感覺,但那感覺也不能作為我們說話行事的惟一憑據。

【徒廿一5「過了這幾天,我們就起身前行。他們眾人同妻子兒女,送我們到城外,我們都跪在岸上禱告,彼此辭別。」
    〔文意註解〕「他們眾人同妻子兒女,送我們到城外,」信徒偕同家人直到城外送別,這表露他們對保羅關愛之情,雖然相識不同數日,但因著在主裏交通的結果,使他們不勝依依。
    〔話中之光〕()世人需要相交一段相當的時日,才能建立深厚的情誼,但信徒之間只要在生命的交通裏,就能立刻觸發那從神來的愛(約壹四7;五1)
          ()「我們都跪在岸上禱告,彼此辭別。」聖徒在分手離別之際,最好是藉著禱告將彼此交託在主的恩中(參徒廿3236)

【徒廿一6「我們上了船,他們就回家去了。」

【徒廿一7「我們從推羅行盡了水路,來到多利買,就問那裏的弟兄安,和他們同住了一天。」
    〔原文字義〕「多利買」多沙的,熱沙。
    〔文意註解〕「我們從推羅行盡了水路,」『行盡了水路』按原文又可譯為『繼續行水路』。
          「來到多利買,」『多利買』是位於推羅南面約六十公里處的沿岸港口。從推羅船行到多利買約需一天。

【徒廿一8「第二天,我們離開那裏,來到該撒利亞,就進了傳福音的腓利家裏,和他同住。他是那七個執事裏的一個。」
    〔原文字義〕「該撒利亞」該撒的城,割開;「腓利」愛馬者。
    〔文意註解〕「就進了傳福音的腓利家裏,」腓利原是耶路撒冷教會管理飯食的執事(徒六2~5),因耶城教會大遭逼迫,遂下到撒瑪利亞宣講基督,曾奉聖靈的引導到往迦薩的曠野路上傳福音給埃提阿伯的太監,帶領他得救並予施浸,後被聖靈提走,在亞鎖都被人遇見,他一路宣傳福音,直到該撒利亞(參徒八章)。他因傳福音出了名,故被稱為『傳福音的腓利』。
          「他是那七個執事裏的一個,」『那七個執事』原文無『執事』一詞,僅有『那七個』,乃專有所指,就是本書前面所載耶路撒冷教會選出的七個執事(徒六5)
    〔話中之光〕我們信徒在教會中事奉主,雖各有所司,但仍需以傳揚福音為職志。

【徒廿一9「他有四個女兒,都是處女,是說豫言的。」
    〔文意註解〕「都是處女,」意指她們過了當婚嫁的年齡,仍守獨身;她們很可能終身不嫁事奉神。
          「是說豫言的,」『說預言』意指為神說話、傳道。
    〔話中之光〕()信徒不但要向外人傳揚福音,也要帶領自己的兒女信主並事奉主(參書廿四15)
          ()真正屬靈的人,是從自己家裏做起,使兒女們都愛主;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呢(提前二5)

【徒廿一10「我們在那裏多住了幾天,有一個先知,名叫亞迦布,從猶太下來,」
   〔原文字義〕「亞迦布」螞蚱;「猶太」讚美,猶大之地。
    〔文意註解〕「我們在那裏多住了幾天,」想必是因為他們的行期較原先的預定為速,尚有多餘的日子可以停留。
          「有一個先知,名叫亞迦布,」亞迦布曾經預言天下將有大飢荒,結果應驗了(徒十一27~28)

【徒廿一11「到了我們這裏,就拿保羅的腰帶捆上自己的手腳,說:『聖靈說,猶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此捆綁這腰帶的主人,把他交在外邦人手裏。』」
    〔背景註解〕猶太先知常有一種習慣,就是當他們的言詞不能盡意表達時,便用一些實物或身體動作將其信息戲劇化地傳達出來(參王上十一29~31;賽廿3~4;耶十三1~11;廿七2;結四章;五1~4)
    〔文意註解〕「要如此捆綁這腰帶的主人,」保羅後來的確被捆綁(33節;廿八17)
    〔話中之光〕()新約兩大使徒彼得和保羅到了晚年,都同樣被人捆綁,受人苦待(參約廿一18);事奉主乃是走十字架的道路,我們越被人束縛與剝奪,就越能供應主的豐富。
          ()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屬靈的偉人如此,我們一般信徒也不能例外。
          ()在教會中的先知――為神說話者――只能告訴我們前途將要發生何事,但不能取代我們裏面的基督;我們雖然不可藐視先知的講論(帖前五20),但也不可將摩西(律法)和以利亞(先知)置於和基督同等的地位(太十七3~5)

【徒廿一12「我們和那本地的人聽見這話,都苦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文意註解〕「我們和那本地的人,」『我們』這詞表示路加本人也加入勸阻保羅前往耶路撒冷。
          「都苦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注意,先知亞迦布只是指明保羅必要在耶路撒冷被捆綁,卻未說主不許他前去(11),因此他們的苦勸阻止顯然是出於人自己的意思,而非聖靈的意思。
    〔話中之光〕()在教會中,許多人雖然有愛心,但那愛心很可能是出於我們人天然的情感,是糊塗的愛心。
          ()單憑人屬肉體的愛心,只照利害關係的眼光,往往會使我們『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以致成了撒但的工具(太十六22~23)

【徒廿一13「保羅說:『你們為甚麼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我為主耶穌的名,不但被人捆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願意的。』」
    〔文意註解〕「你們為甚麼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該撒利亞的信徒們為保羅此去耶路撒冷的前程擔心,甚至出聲痛哭,雖然充分流露了弟兄相愛之情,但只能加重保羅的為難,卻不能阻止他順服神的決心,以致他的心被『自己要去』與『弟兄們不讓去』兩種意願撕扯而碎裂。
    〔話中之光〕()信徒們彼此關心對方的境遇,原是一件美好的事,但若置我們自身的平安福利高於神的旨意,便不是我們所應有的態度。
          ()我們出於肉體天然的愛心,不但徒然叫忠心的見證人更加「心碎」憂傷,甚至還會成為主十字架的仇敵(參太十六21~23)
          ()事奉主的人該有一個心志,就是我們的前途雖然可能引至受苦與受難,但也甘心樂意地往前。
          ()我們為著主名的緣故,應當不計個人的得失與安危。
          ()信徒惟有認定基督是我們惟一的目標――「我為主耶穌的名」,並且深曉十字架之死的必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才能勝過人意、情感的包圍,而勇往直前。

【徒廿一14「保羅既不聽勸,我們便住了口,只說:『願主的旨意成就』便了。」
    〔文意註解〕「保羅既不聽勸,」解經家對保羅不聽勸的態度,有兩種完全相反的看法。第一種是說他過度固執己見,以致後來在耶路撒冷被捕,歷經痛苦,蹉跎了四年的歲月,一事無成,這是咎由自取。
                第二種是說他並非違抗聖靈,而是遵行神的旨意,其理由如下:(1)他所作去耶路撒冷的決定,乃是在『靈裏定規』(徒十九21『心裏定意』原文意思)的事,意即這件事不是出於他的血氣肉體,一意孤行,乃是出於他靈的深處,清楚得了指示然後定規的;(2)他自己早已知道將會在耶路撒冷遭遇捆鎖與患難,但他因為『靈裏被捆綁』(徒二十22~23『心甚迫切』原文意思),沒有自作選擇的自由,不得不去;(3)他必須親自回耶路撒冷,把外邦眾教會的愛心捐款,作一清楚的交代(徒廿四17),才能卸下裏面的負擔;(4)保羅的被捕,乃是出於神的安排,為要讓他能在君王面前宣揚主名(徒九15)(5)主在保羅被捕入獄之後不但未責備他,反而對他多有鼓勵和安慰(徒廿三11;廿七23~24)(6)保羅的經歷,與主耶穌面向耶路撒冷赴十字架的過程很相似(參太十六21~23;路九2251;十三31~32;十八31~33)
                本書編者贊成第二種的看法。
          「只說:『願主的旨意成就』便了,」他們似乎已經認識到保羅的行動乃是出於神的帶領,因此不再勸阻而同意保羅的決定。
    〔話中之光〕()信徒被聖靈感動,預見將要面臨的困苦,並不表示聖靈要我們迴避那困境,要緊的是,要清楚知道主的旨意如何,一切當以「願主的旨意成就」為依歸。
          ()主的旨意,不但是藉著我們的平安順利而得成就,許多時候更是藉著我們的受苦與受難得以成就,因此問題不在於環境如何,乃在於我們是否有主清楚的帶領。
          ()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八28);我們若是按著神的旨意行事,任何環境都與我們有益。
          ()主為著祂自己的榮耀,統管萬有;不但正面的人事物都為祂而效勞,連反面的人事物也都歸祂調度。
          ()教會中弟兄姊妹們的感覺和意見,固然可以幫助我們明白神的引導,但千萬要注意的是,不宜傾聽人的聲音過於神在裏面的聲音。
          ()一個人對於自己的道路不能聽別人怎麼說。每一個人都必須自己知道神的旨意,接受裏面的主的引導。基督教乃是基督活在每個信徒的裏面,個別告訴我們是或非。
          ()真正認識神旨意的人,具有鋼鐵般堅剛的意志,不為人的話語所說服,不被人的痛哭所軟化。
          ()我們在遵行神的旨意上,必須不講人情,也不看人的面子。
          ()看清主的旨意,並對它執著到底的人,常會影響別人,使他們轉過來顧到「主的旨意」,而不再計較人的利害得失。

【徒廿一15「過了幾日,我們收拾行李上耶路撒冷去。」
    〔原文字義〕「收拾行李」裝備馬匹,雇了馬匹。
    〔文意註解〕「我們收拾行李上耶路撒冷去,」從該撒利亞到耶路撒冷約有一百公里的路程,這在當日約需兩天的功夫。

【徒廿一16「有該撒利亞的幾個門徒和我們同去,帶我們到一個久為(久為:或譯老)門徒的家裏,叫我們與他同住;他名叫拿孫,是居比路人。」
    〔原文字義〕「拿孫」記念。
    〔文意註解〕「有該撒利亞的幾個門徒和我們同去,」當時正值五旬節節期,耶路撒冷到處人滿為患,甚難找到居停之所。該撒利亞的幾個門徒,為著能讓保羅等人有地方休憩,特意一路伴隨,其愛護之情,由此可見。
          「帶我們到一個久為門徒的家裏,」『久為門徒』一詞涵示他是當地教會的一個基本成員,有人認為他是耶路撒冷教會最初一百二十名當中之一。
          「他名叫拿孫,」拿孫的家在何處,有二說:(1)就在耶路撒冷,十七節的『弟兄們』就是指拿孫以及與他同在一處的弟兄們;(2)位於該撒利亞和耶路撒冷的半路上,可能是呂大或安提帕底(參徒廿三31註解),因從該撒利亞步行到耶路撒冷需費時兩天,必須在中途過一夜。

【徒廿一17「到了耶路撒冷,弟兄們歡歡喜喜的接待我們。」
    〔原文字義〕「接待」歡迎(welcome),接納(receive)
    〔文意註解〕「到了耶路撒冷,」保羅第三次出外傳道旅行,開始於行傳第十八章廿三節,結束於本節。
          「弟兄們歡歡喜喜的接待我們,」『弟兄們』很可能就是十六節的拿孫以及與他同在一處的弟兄們。
                這裏的『接待』偏重於表示『十分歡迎』,在原文與一般用來指打開家『接待』客旅的詞(hospitality,來十三2)不同。

【徒廿一18「第二天,保羅同我們去見雅各;長老們也都在那裏。」
    〔原文字義〕「雅各」抓住腳跟,排擠者,跟蹤。
    〔文意註解〕「保羅同我們去見雅各,」『我們』一詞表示路加也陪同出席;這詞在此處之後,一直到第廿六章末了,未再出現,但這並不表示路加暫時離開了保羅。
                『雅各』是指耶穌的肉身親兄弟(參徒十二17;十五13),他是耶路撒冷教會的柱石(加二9)
          「長老們也都在那裏,」這裏沒有提及使徒們,或者他們此時可能都離開了耶路撒冷,也有可能他們身兼長老之職,所以『長老』一詞也包括了使徒(參彼前一1;五1)

【徒廿一19「保羅問了他們安,便將神用他傳教,在外邦人中間所行之事,一一地述說了。」
    〔文意註解〕「一一地述說了,」指自從保羅上次訪問耶路撒冷(徒十八22)之後所發生的種種事情,但要點可能集中於在以弗所的三年事工。同時,保羅必也趁此機會,把眾外邦教會所奉獻的救濟款項(參徒廿4註解),轉交給耶路撒冷教會的長老們去分配。
    〔話中之光〕()同工之間,雖然無上下級之分,但彼此問安並交通工作情況,乃是美事。
          ()聖徒之間的交通,可以產生『彼此印證』和『同得激勵』的果效。

【徒廿一20「他們聽見,就歸榮耀與神,對保羅說:『兄台,你看猶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萬,並且都為律法熱心。』
    〔原文字義〕「多少萬」無數,千千萬萬。
    〔文意註解〕「他們聽見,就歸榮耀與神,」可見耶路撒冷教會的長老們,對推廣福音給外邦人並無成見,反而樂觀其成。
          「並且都為律法熱心,」這句話表明當時的耶路撒冷教會,在雅各的帶領之下,深受猶太教的影響(加二12),熱心遵守摩西的律法。
    〔話中之光〕()傳道人若有甚麼作工的成果,都應當「歸榮耀與神」,切不可歸功自己。
          ()「你看猶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萬,」人們的眼光常常只根據外面人數的多寡,來斷定一個教會是否有神的同在與祝福,因此難免會被誤導。許多異端邪派和羅馬天主教,它們的人數都相當興旺;可見外面聲勢的浩大,並不一定有多少屬靈的價值。
          ()「都為律法熱心,」『熱心』原是好事,但若熱心的目標錯了,反而會害事,甚至殺人還以為是事奉神(約十六2)
          ()正常的教會應當一面傳福音加增人數,一面教訓信眾以正確的真理(參太廿八19~20;徒二41~42)

【徒廿一21「他們聽見人說:你教訓一切在外邦的猶太人離棄摩西,對他們說:不要給孩子行割禮,也不要遵行條規。」
    〔原文字義〕「摩西」拉出來。
    〔文意註解〕「你教訓一切在外邦的猶太人離棄摩西,」『離棄摩西』意指不必遵行摩西所傳下來的律法。保羅有關摩西律法的教導要點如下:(1)人得救是因著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羅三28)(2)外邦人信徒在相信主得救之後,沒有必要再去受割禮、遵行律法(加五2~5)(3)割禮之類的律法條規都不過是影兒,惟有基督才是實體(西二17)(4)其實信徒在神面前,不是沒有律法,乃在律法之下(林前九21),但這律法,不是字句的律法,乃是基督的律法(加六2)
                至於對猶太人信徒,保羅並沒有明白教訓他們廢棄摩西的律法,反而他自己似乎還遵行一些律法的禮儀:(1)他自己曾經許願並剪髮(徒十八18)(2)他向律法以下的人,他雖不在律法以下,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為要得著律法以下的人(林前九20)
          「也不要遵行條規,」『條規』即猶太律法所規定的事項。

【徒廿一22「眾人必聽見你來了,這可怎麼辦呢?」

【徒廿一23「你就照凓我們的話行吧?我們這裏有四個人,都有願在身。」
    〔文意註解〕「我們這裏有四個人,」無疑地,這四個人都是猶太人基督徒。
          「都有願在身,」『願』是指拿細耳人的願(24節;徒十八18)。這願是為了從神手中得了一些特殊的福氣,表示感謝而許的。

【徒廿一24「你帶他們去,與他們一同行潔淨的禮,替他們拿出規費,叫他們得以剃頭。這樣,眾人就可知道,先前所聽見你的事都是虛的;並可知道,你自己為人,循規蹈矩,遵行律法。」
    〔背景註解〕按摩西的律法中拿細耳人的願,在離俗歸耶和華的日子,不喝酒,不剃頭,避免沾染不潔;當滿了離俗的日子,須還願獻各種祭,最後要剃頭,然後將頭髮放在平安祭的火上燒掉(民六1~21)
          又按後來拉比加上的規條,有錢的人可以代替窮人出規費來實現其作拿細耳人的誓願,藉此表示出錢者的敬虔。
    〔文意註解〕「與他們一同行潔淨的禮,」這是指在進入聖殿之前所作的潔淨禮儀(26)
          「替他們拿出規費,」替別人出規費,乃是熱心於律法的明證。
          「叫他們得以剃頭,」許願的人從許願之日起至還願之日為止,這期間所生的頭髮須在壇前剃下獻上為祭。

【徒廿一25「至於信主的外邦人,我們已經寫信擬定,叫他們謹忌那祭偶像之物,和血,並勒死的牲畜,與姦淫。」」
    〔文意註解〕「至於信主的外邦人,」這話表示外邦人基督徒不須遵行猶太律法(24)
          「我們已經寫信擬定,」這是指幾年前的耶路撒冷決議案(徒十五22~29)
          「叫他們謹忌那祭偶像之物,和血,並勒死的牲畜,與姦淫,」請參閱徒十五20文意和靈意註解。

【徒廿一26「於是保羅帶著那四個人,第二天與他們一同行了潔淨的禮,進了殿,報明潔淨的日期滿足,只等祭司為他們各人獻祭。」
    〔文意註解〕「於是保羅帶著那四個人,」有人批評保羅在此是屈服於環境形勢,違背他自己所教導的原則,言行不一致,因此是假冒偽善,難怪主容許捆鎖和患難加在他的身上(徒廿23;廿一33;廿二25)。但保羅雖然教導人『因信稱義,而非因行律法稱義』(加二16),他並沒有教導猶太人不要遵守摩西律法。作為一個猶太人,遵行律法和相信耶穌基督並不互相衝突。
          「與他們一同行了潔淨的禮,」這表示保羅自己也加入行潔淨之禮。
          「報明潔淨的日期滿足,」還願者須向祭司報明自己何時許願,如今因日期滿足而前來還願。
    〔問題改正〕有許多解經家認為,保羅在本章一至十六節應該聽勸而不聽勸,十七至廿六節不該聽勸而竟聽了勸,所以本章可以說是保羅一生事奉主的經歷中,一個最軟弱的污點。他們所舉的理由如下:(1)保羅執意上耶路撒冷,結果他在此後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在獄中渡過,平白浪費了服事主的寶貴時間;(2)保羅得救以後竭力反對遵行律法,如今竟然受不住雅各和眾長老的溫情攻勢,而向律法低頭,這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素來所拆毀的,若重新建造,這就證明自己是犯罪的人』(加二18)(3)長老們勸保羅帶頭行潔淨的禮,原意是要藉此消除眾人對他的誤會(2124),但結果反倒生出更大的誤會(27~29),可見這個辦法不蒙主的喜悅;(4)保羅為顧全大局,勉強接納長老們的建議,結果卻使神的心意暗昧不明,也給我們這些後來的信徒留下很大的困惑。
          然而這樣的批判,對保羅是不公平的,因為他當時所作的,完全是在神主宰之手的安排底下,為要成就祂所預定的美意:(1)保羅的耶路撒冷之行,是因他的『靈裏受捆綁』(徒廿22原文),他並沒有不去的自由;(2)保羅必然看出此去是為著成就主的旨意(14),因此他不以性命為念(徒廿24),也不受別人愛心的勸阻(412~14)(3)對身為猶太人信徒的保羅,在完全是猶太人的環境之下,他當時所作的行動,並不違反他自己的教訓,這一點是我們外邦人信徒所不易瞭解的;(4)保羅在此後的獄中生涯,仍有主的同在和祝福(徒廿三11;廿七23~24;廿八30~31),他對他的被捕入獄並沒有後悔(參提後二9;四7~8)
    〔話中之光〕()保羅向猶太人,就作猶太人,為要得猶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他雖不在律法以下,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林前九20)
          ()保羅為著教會的緣故,能夠壓抑他自己的觀點,這表示他真是『無我』的屬靈偉人。有時不違背真理的妥協,並非表示軟弱,反而顯出剛強。

【徒廿一27「那七日將完,從亞西亞來的猶太人看見保羅在殿裏,就聳動了眾人,下手拿他,」
    〔原文字義〕「亞西亞」東方,泥土。
    〔文意註解〕「那七日將完,」從報明還願(26)到獻祭以結束真正還願的時間共需七日;『將完』表示快要到第七日之際。
          「從亞西亞來的猶太人,」他們很可能是來自以弗所的猶太人(29)
    〔話中之光〕有最好的計劃,未必有好的結果;行事在人,成事在天()

【徒廿一28「喊叫說:『以色列人來幫助,這就是在各處教訓眾人糟踐我們百姓和律法,並這地方的。他又帶凓希利尼人進殿,污穢了這聖地。』」
    〔原文字義〕「以色列」與神同治,神的王子;「希利尼」不穩定的,卑賤的人。
    〔背景註解〕猶太人只准許外邦人在聖殿的外院,不准他們進入內院的境界。在內院前貼出通告為記號,標明外邦人不得進入,若擅自通過警告牌進入內院的,要被處死。猶太人若帶外邦人進入,兩者都要被處死。這項條規,也獲羅馬政府的許可,足見外邦人擅闖聖殿,乃是一件非常嚴重的犯行。

【徒廿一29(這話是因他們曾看見以弗所人特羅非摩同保羅在城裏,以為保羅帶他進了殿。)
    〔原文字義〕「以弗所」可欽的,投出;「特羅非摩」撫養的。
    〔文意註解〕「看見以弗所人特羅非摩同保羅在城裏,」『特羅非摩』大概是保羅的同工,當保羅從馬其頓出發回耶路撒冷時,特羅非摩與他同行(徒廿4),故此刻一同出現在耶路撒冷城裏。
    〔話中之光〕人們常以一些單面不全的事實,來作斷定全盤的依據,以致產生錯誤;基督徒必須慎重其事,切不可草率定論。

【徒廿一30「合城都震動,百姓一齊跑來,拿住保羅,拉他出殿,殿門立刻都關了。」
    〔文意註解〕「拉他出殿,」不使人血褻瀆神聖的處所。
          「殿門立刻都關了,」『殿門』是指連接在內院與外院之間的門;守殿官關閉殿門的用意,是要避免聖殿受更多的褻瀆。

【徒廿一31「他們正想要殺他,有人報信給營裏的千夫長說:『耶路撒冷合城都亂了。』」
    〔文意註解〕「有人報信給營裏的千夫長,」節期間因有許多猶太人從各地集中到耶路撒冷,故在聖殿的西北角處設有羅馬軍營,稱為『安東尼營樓』(34節註解),以防暴亂;『千夫長』統管千名士兵,可見該營的軍力至少有數百名。這千夫長的名字叫革老丟.呂西亞(徒廿三26)

【徒廿一32「千夫長立時帶著兵丁和幾個百夫長,跑下去到他們那裏。他們見了千夫長和兵丁,就止住不打保羅。」

【徒廿一33「於是千夫長上前拿住他,吩咐用兩條鐵鍊捆鎖;又問他是甚麼人,作的是甚麼事。」
    〔文意註解〕「吩咐用兩條鐵鍊捆鎖,」『兩條鐵鍊』大概是用來將他的雙手連鎖於兩個兵丁,一邊一個。

【徒廿一34「眾人有喊叫這個的,有喊叫那個的;千夫長因為這樣亂嚷,得不著實情,就吩咐人將保羅帶進營樓去。」
    〔文意註解〕「就吩咐人將保羅帶進營樓去,」『營樓』即指駐兵的總部。據說這營樓是大希律為紀念他的好友馬可安東尼而建的,名為『安東尼營樓』。

【徒廿一35「到了臺階上,眾人擠得兇猛,兵丁只得將保羅起來。」
    〔文意註解〕「到了臺階上,」從營樓到聖殿外院有兩段台階。

【徒廿一36「眾人跟在後面,喊著說:『除掉他!』」
    〔文意註解〕「喊著說,除掉他!」『除掉他』這個口號也曾應用在主耶穌的身上(約十九15;路廿三18)

【徒廿一37「將要帶他進營樓,保羅對千夫長說:『我對你說句話可以不可以?』他說:『你懂得希利尼話嗎?』」
    〔文意註解〕「你懂得希利尼話嗎?」顯然的,保羅是操著希臘話向千夫長請求。

【徒廿一38「『你莫非是從前作亂、帶領四千兇徒往曠野去的那埃及人嗎?』」
    〔原文字義〕「兇徒」暗殺者(the Assassin),匕首人,操刃的人(Men of the dagger);「埃及」雙重難關,Coptic人之地。
    〔背景註解〕根據猶太史學家約瑟夫的記載,曾有一個埃及人率眾反叛羅馬,他們專門暗殺羅馬人和親羅馬的猶太人,最後歸於失敗,但那為首的埃及人則未被擒拿,漏網而逃。

【徒廿一39「保羅說:『我本是猶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數,並不是無名小城的人。求你准我對百姓說話。』」
    〔原文字義〕「基利家」滾,髮織品;「大數」翼,平籃。
    〔文意註解〕「生在基利家的大數,」『基利家』是羅馬帝國的行省之一,位於亞西亞的東南部;『大數』基利家省的首府,是當時出名的大學城。

【徒廿一40「千夫長准了。保羅就站在臺階上,向百姓擺手,他們都靜默無聲,保羅便用希伯來話對他們說:」
    〔原文字義〕「希伯來」渡過,屬於希伯的。
    〔文意註解〕「保羅就站在臺階上,」台階最高處離地達六十肘,居高臨下,是最好的臨時講台。
          「保羅便用希伯來話對他們說,」『希伯來話』或係指當時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所通用的亞蘭話。

叁、靈訓要義

【信徒出外旅行的榜樣】
    一、無論到何地,就去尋『找』當地的信徒(415)
    二、與信徒『同住』(47~815),實行基督身體的生活
    三、在聖靈裏說話,彼此有敞開無間隔的交通(411~14)
    四、見面時『問安』(719節,臨行一同『禱告』,鄭重辭別(5節;徒廿36)

【保羅上耶路撒冷所經歷的矛盾】
    一、推羅的門徒被聖靈感動而勸阻他不要往耶路撒冷去(4~6),與他自己的靈裏被捆綁必須去耶路撒冷(徒廿22原文)相衝突
    二、他對各地信徒關懷與供應的負擔(7),與他在五旬節前必須趕抵耶路撒冷(徒廿16)而無法久留相衝突
    三、聖靈藉先知明指他將在耶路撒冷被捆綁(8~11),與他以成就神的旨意為念(14)相衝突
    四、聖徒因愛心而苦勸他不要上耶路撒冷去(12),與他願意為主的名死在耶路撒冷的存心(13)相衝突
    五、神用他在外邦人中間傳教,特別是教導他們只憑信心而不靠遵行律法得救的啟示(19節;加三213~14),與他在耶路撒冷被迫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就作律法以下的人(20~26節;林前九20)相衝突
    六、為律法熱心的猶太人,反而發動暴亂、又想要殺人(27~31),與沒有律法的外邦人,反而按照規矩行事、保護保羅性命的千夫長(32~40節;徒廿三16~24)相衝突

【傳福音的腓利的榜樣(8~10)
    一、把他的家打開,樂意接待各方的客旅(包括保羅一行眾人和先知亞迦布)
    二、多方服事主――在一地教會中作執事,也到各地傳揚福音
    三、以『傳福音』聞名,甚至成了他的代號,表示成效卓著
    四、善於管理自己的家,使兒女獻身事奉主,真是照管神的教會的最佳人選(參提前三4~5)

【律法主義者的兩種面目】
    一、為律法熱心的基督徒――溫和的一面――用理由來說服(20~25)
    二、為律法狂熱的猶太教徒――蠻橫的一面――造謠聳動眾人來反對(27~30)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使徒行傳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使徒行傳提要」末尾處


 使徒行傳第二十一章拾穗
【徒二十一1「我們離別了眾人,就開船一直行到哥士。第二天到了羅底,從那裡到帕大喇,」
    保羅及同行的人難分難舍地,離別了米利都的朋友。他們向南航行到哥士島,第二日到了羅底,是羅底島上的港口。這時他們已來到小亞西亞南角的尖端,然後繼續沿南岸向東,來到帕大喇。西方版本加上每拉,是向東約五十哩(80公里)的地方,該地是通往敘利亞較大的一個港口。──《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一23保羅在這裡(帕大喇和每拉)轉了船。起初那艘船可能就停在那地,或繼續逐一港口慢慢前行。保羅趕路心切,時間匆促(二十16),因此另選一艘直航大洋的船前往,航線約有四百哩(644公里)。路加輕描淡寫地提及腓尼基、敘利亞和推羅這些目的地。推羅是腓尼基的主要城鎮,而腓尼基是敘利亞境內一地區。船從居比路南部經過,就是陸地(路加用了恰切的航海用語),於是直趨推羅,要在那裡卸貨。──《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一4「找著了門徒,就在那裡住了七天。他們被聖靈感動,對保羅說:“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被聖靈感動」:原文是「借著聖靈」。
    「說」:原文的時態顯示這是「不斷的說」。──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一4保羅一早既然匆匆趕往,在推羅竟安然逗留了七天,實在奇怪。最合理的解釋,就是他一路上趕路,如今足有餘暇可以停留。也可能他必須留幾天,等那艘船啟程(見布魯斯Acts p.385,假設第六節的船是同一艘船),或要找另一艘往該撒利亞的船。保羅用這段時間尋訪信徒,多半是十一19所 述的避難者及悔改歸主的人。這群信徒中有作先知的,憑著聖靈警告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這樣看來,保羅深信是神的指引,要他往耶路撒冷去,而先知的警告卻 似乎與他當初的引導相違了。最簡單的解答,就是推羅的信徒得聖靈啟示,知道保羅會在耶路撒冷受害,卻以自己的心意勸他不要去。其實不去也不是最完善的辦 法,若聖靈預言保羅要在耶路撒冷受苦,那末沒有什麼能阻止的了,不順服神卻是甚有可能犯上的(保羅在廿六19提及)。推羅的信徒可能對預定論的細節沒有深切認識,所以以為可以對保羅說:若這事要發生在你身上,就不要去了吧。”──《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廿一4保 羅去耶路撒冷是神的旨意,為甚麼聖靈又感動推羅那裏的人,勸保羅不要去耶路撒冷呢?這不是上下互相矛盾麼?不,聖靈感動推羅的信徒們叫保羅不要去耶路撒 冷,是一種愛心的感動,表現出他們對保羅的關切。保羅是主的使徒,若神不要他去,可以直接攔阻他,不必藉著別人的勸告的。── 何曉東《新約聖經難題探討》

【徒二十一5「我們跪在岸上禱告,彼此辭別。」】
這是當時信徒辭別的方式。他們跪著禱告,在波濤聲中老幼都跪著流淚,圍著神的僕人,他曾常領他們得著新的生命。這確是最好的態度,當他們的心弦驚動,以顫抖的手捧著祭物放在祭壇上。
信徒本來是永不辭別的。在神的愛裡之關係永不破壞,在這樣的友情是沒有過去或將來的,永遠是現在式的。從前怎樣,將來也是這樣。身體雖然有空閒的距離,陸地洋海中百里分開,但是心靈在禱告中還是相連的。在父的面前是一體,永遠是一起,無法分開。
當我們必須與親愛的分離,我們要跪下禱告,不住地代求,時間與空間是不算什麼的,也不是首要的,只要他們是接近王,在天地之間與王相近,是最美好的,因為以後不再有海了。
上船航行,想到旅行的興趣與景色的迷人,必興奮不已。那時看陸地遠去,親愛的人逐漸模糊,多麼灰色的感受。神特別安慰那些生離死別者。
── 邁爾《珍貴的片刻》

【徒二十一56保羅沒有依警告行事,船快啟行了,他就與同伴起程。動身前也有一幕動人的話別,與米利都的情景相仿。當時的肅穆,表示他們深知不再見保羅了。這兒,似乎是順筆無意地提起妻子兒女,表示一種歷史性的逼真感。保羅和同伴在這短短的日子裡,已獲得接待他們的家庭深切的眷愛。──《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一7「我們從推羅行盡了水路,來到多利買,就問那裡的弟兄安,和他們同住了一天。」
    「行盡」:原文可能是「結束」或者是「繼續」的意思。因此由多利買到該撒利亞也可能是走海路。而且這段路程道路較難行,因此走保羅一行走海路比較可能。──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一7RSV作航程盡了,表示他們在多利買就上岸了。這港口離開推羅不過四十哩(64公里,海路需時一天),保羅何以竟等了七天,祇為了一天的航程?他大可以走陸路更快到達。不過,希臘動詞可解作繼續航程(參 NIV),表示他們從多利買繼續航行到該撒利亞。多利買就是當今的 AKKOAcre),有一所使徒教堂歷史可追溯至十一19所述的時代。他們在這裡也有相交的時間,並渡過了一夜。──《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廿一711~14保羅不願前途任何事,真正決心要去。推羅的門徒和該撒利亞的亞迦布的警告都是極其確實的,可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延阻保羅所已選定的行程。西班牙內戰時,在一次被圍中,駐防地裏有人想投降,但是他的一個同志卻說,『我寧死不降』。保羅便是這樣。──《每日研經叢書》

【徒二十一8「第二天,我們離開那裡,來到凱撒利亞,就進了傳福音的腓利家裡,和他同住。他是那七個執事裡的一個。」
    「那七個執事」:原文是「那七位」,指著1-6的七個執事。──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一8第二天就來到該撒利亞,是往南四十哩(64公里)的距離。他們在這裡與腓利共聚,腓利自從八40說他到了該撒利亞之後,就一直未提及了。他被稱為傳福音的腓利,為要與使徒腓利有別。不過後來的傳統中,兩人常被混淆。傳福音的頭銜很貼切,因為他雖然是七個被按立的執事之一,處理教會中的貧苦人,他卻傳道得力,該撒利亞的教會可能是他建立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一9「他有四個女兒,都是處女,是說預言的。」
    路加補充說他有四個女兒,都未出嫁(處女),且作先知說預言。雖然未婚和守寡的在教會中,常占特殊的位份(提前五316),但路加是否有意把處女和說預言連在一起,則不清楚。最奇怪的,就是她們雖有說預言之能,卻並沒有預言保羅的際遇。赫肯(p.601)說得不錯,這一情節是路加自己採用的資料。──《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一1011雖然如此,有關保羅卻真有更進一步預言,來自一個先知叫亞迦布,是從猶太來的。他在上面(十一28)已經出現過,這裡卻重新以新人物介紹。這表示路加在此根據我們資料來記載,其中未曾介紹過這個人。亞迦布的預言有行動,加上說話解釋,叫人想起舊約先知的行動表徵。保羅穿著一條腰帶,是一條長長的布,包在腰圍上(參太十9),亞述布拿起來,捆上自己的手腳,法國懷疑學者 Loisy直截認為絕不可能的事。接著他發出嚴肅的預言,聖靈說就相當於舊約先知口中的主如此說。猶太人要如此捆綁保羅,把他交給羅馬人。這動作叫人想起耶穌向彼得預言自己將被交在外邦人手裡(可九31,十33)。這預言並沒有依字面實現,保羅雖被猶太人捉拿,卻沒有交在羅馬人手上,反而羅馬人把他搶救保押起來。亞迦布的言辭分明是想對比耶穌與保羅的際遇。無論如何,保羅落在羅馬人手中保押起來,也是猶太人帶起的後果(參廿八17),雖然羅馬人並沒有任何直接理由控告他什麼罪名。──《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一12「我們和那本地的人聽見這話,都苦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苦勸」:原文的時態顯示這是「不斷的勸告」。──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一1213亞述布這突然活現的預言產生戲劇化的效果,十分有力。保羅的同伴(第一次記載)和本地的人,都勸保羅明知將如此遭遇,就不要上 耶路撒冷去。正如第四節一樣,這感應是自然的,但並不合邏輯。不過,這也加強表現出保羅完全忠貞的順服神。一個人明知要吃苦也甘願犧牲,是不容易的;他明 知所愛的人會因此傷痛,又苦勸他不要這樣作時,要作這個決定就更不容易了。他們這樣哀傷苦勸,令他心碎。但保羅心意已定,不但預言中的苦楚,就是死在耶路 撒冷,他也願意。若單為受苦而受苦,原沒有什麼價值,但若為耶穌的名而作,就是信徒服侍主所必行的,就有價值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一14「保羅既不聽勸,我們便住了口,只說“願主的旨意成就”便了。」
    人們見保羅堅決不移,就放棄不再苦勸,順服在主的旨意裡了。他們這話叫人想起耶穌在客西馬尼(路廿二42),表示願意依從神的旨意,雖然話裡似乎暗中希望神的旨意沒有他們預期的可怕,事實上至少有一方面如願了,保羅並沒有死在耶路撒冷(他們並沒有聽見清楚的預言,所以這樣恐慌,這乃是他們自己的憂慮而已)。──《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一15「過了幾日,我們收拾行李上耶路撒冷去。」
    「收拾行李」:可能是指「把行李放上馬背」,亦即騎馬上路。──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一1516於是來到旅程的終點。收拾行李可能是指上好馬鞍上路,這一程約有六十四哩(104公里),騎馬總比徒步更快了。該撒利亞有幾個信徒與他們同行,他們很可能是要到耶路撒冷參加以基督教形式慶祝的五旬節。他們又作領路的,帶一行人到了拿孫的家,這人久為門徒。依經文看,拿孫的家應該是在耶路撒冷,這看來很合理。不過,西方版本卻說拿孫的家在往耶路撒冷途中的一個無名小鎮裡,保羅在此過了一夜。其實,這也並非不可能,這一程要走兩天。但路加祇提途中接待保羅的主人,卻不提在耶路撒冷的接待者,則似有不通。拿孫是居比路人(四36,十一l9f,卅五5),可能屬於分散各地受希利尼影響甚深的猶太信徒,先前曾與保羅有所接觸;這樣背景的人在耶路撒冷接待保羅,其可能性遠高於一般傳統式的猶太信徒。──《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一16「有凱撒利亞的幾個門徒和我們同去,帶我們到一個久為(注:“久為”或作“老”)門徒的家裡,叫我們與他同住;他名叫拿孫,是賽普勒斯人。」
    「拿孫」:字義是「存儲」、「記憶」,是一個希臘名字,不過這人應該是猶太人。──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一17「到了耶路撒冷,弟兄們歡歡喜喜地接待我們。」
    保羅到了耶路撒冷,受到教會的歡迎。這裡似乎是教會會友領袖與保羅非正式的會面,赫肯(p.607)認為這是指希利尼化的猶太信徒,就是拿孫等人;因為第22節說耶路撒冷大部份信徒,都尚未知道保羅已抵達。這說法極有可能。──《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一18「第二天,保羅同我們去見雅各,長老們也都在那裡。」
    「長老們」:指「所有的長老」。──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一18第二日,就與雅各及各長老會見,他們這時全面領導耶路撒冷教會。而與保羅同去的,有同上耶路撒冷的各地教會代表。他們和保羅一同去,很可能是為了送上帶給耶路撒冷的捐項,路加卻祇在後面才對腓力斯順帶提起,說明保羅此行的目的(廿四17)。從路加的角度來看,代表們在場,是證實保羅所講述的宣教事上,確實成功興旺。──《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一19「保羅問了他們安,便將神用他傳教,在外邦人中間所行之事一一地述說了。」
    「傳教」:原文是「服事」,應該包含傳福音與募集捐款這些事。──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一19保羅的報告如前一樣(十四3f12;也許加上十八22), 是向教會陳述宣教事工,詳細述說神的恩惠怎樣臨到外邦人。使徒行傳的故事,明明地看出保羅雖然在會堂開始傳道,也有猶太人信主,但大部份歸信的人,是歸化 猶太教的人,和其它參與會堂聚會的外邦人,再加上一些與猶太人沒關連的外邦人。這一切成功,全歸榮耀於神;不管猶太人心目中對外邦人這使命,仍有什麼疑 惑,神已經引導計畫這一切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廿一20這些人乃是指猶太人信主的『埃伯納脫派』,他們拒絕保羅使徒的權柄和書信,並且對耶穌的地位,有錯誤的解釋。── 何曉東《新約聖經難題探討》

【徒二十一22「眾人必聽見你來了,這可怎麼辦呢?」
    怎樣處理這些謠傳,仍然大成問題。那些相信謠傳的信徒,很快就會知道保羅已在耶路撒冷了。根據西方版本,會友一知道保羅已到,就必立刻召集教會大會的了,因而必須準備怎樣應對。──《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一2324於是教會領袖提議保羅要有點實際行動,清楚表明這樣的控告是不屬實的。教會中有四個人有願在身:剃了頭表示這是拿細耳的願(見十八18)。許願結束時要在聖殿獻祭,有人提議保羅為他們付出規費,這是猶太人所公認的敬虔舉動。約瑟夫記述希律亞基帕第一,曾吩咐許多拿細耳人剃頭,表示他付了他們的費用(根據布魯斯 Acts p.393 n)。問題卻在保羅自己也要一同行潔淨之禮,當時的情況卻甚不清楚。──《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廿一23~24這願是為了從上帝手中得了一些特殊的福氣,表示感謝而許的。這願包括戒酒戒肉三十天,並且在這期間留長頭髮 不剃。有時,至少是最後七天,要完全在聖殿的院子裏過。到完結時要獻某種祭──一隻一歲的公羊羔作贖愆祭,一隻公綿羊作平安祭,並一筐子無酵調油的細麵餅 和抹油的無酵薄餅,並同獻的素祭和奠祭。最後要剃頭髮,並且把頭髮放在祭品裏,在壇上燒掉。這顯然是件破費的事。工作要停下來,而獻祭的各項物品也要買 來。這事在許多人真是力不從心。於是一些有錢的人便代那些許願的人支付這些費用,而這舉動也被視為敬虔。這便是他們叫保羅為這四個人去作的,而保羅也同意 了。這樣一來,他可以表示出來,而眾人也可以從此明白,他本人是個守律法的人。──《每日研經叢書》

【徒二十一25「至於信主的外邦人,我們已經寫信擬定,叫他們謹忌那祭偶像之物和血,並勒死的牲畜與姦淫。”」
    保羅被勸如此行,並不等於其它外邦人也要如此行。外邦人基本的自由,已在第十五章大會中奠立了,在此再宣告一次。耶路撒冷的通告在此一字一句地向保羅複述一遍,似乎奇怪,因保羅本該熟知內容的了(參十五2029)。因此雅各這番話主要是向保羅同行的人說的(假設他們仍在),又或是文筆上的技巧,用以對讀者提醒。還有一個可能,這通告在我們的經文中第一次出現,路加可能忽略了把前文第十五章已出現的通知,做點編輯的工夫(試比較廿一10介紹亞迦布,有如前面十一28未提過一般)。──《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一26「於是,保羅帶著那四個人,第二天與他們一同行了潔淨的禮,進了殿,報明潔淨的日期滿足,只等祭司為他們各人獻祭。」
    保羅接納了這請求,第二日就上聖殿行潔淨之禮,也報明那四人的拿細耳許願日期已滿,和他自己潔淨之禮於第七日同時完結。──《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一27「那七日將完,從亞西亞來的猶太人,看見保羅在殿裡,就聳動了眾人下手拿他,」
    「聳動」:原文的時態顯示是「不斷的煽動」之意。──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一2728RSV譯作七日將完,令人誤會保羅的騷動起自潔淨周的末期。希臘文原文卻表示,保羅事發於七日期末到聖殿完成潔淨禮的時候。我們若拿廿四11的日子計算,從保羅到達耶路撒冷至在該撒利亞發言,共有十二天,那末就沒有時間可以容下七日的潔淨期。至於布魯斯(Acts p.394424與他在 Book p.433的說法相反),則認為該譯作將要進入這七日,把事發時間放在一周之始。此外,若依赫肯(p.654 n.2)的見解,十二日是留在耶路撒冷的日子,問題就沒有了。
    耶路撒冷的聖殿分成一層一層的長方形院子(三3)。外邦人祇可進入最外層的外邦院子,不可進入另一層女人院子,更不可進入內層的以色列院子了。那裡有一道矮欄,用希臘文及拉丁文寫著:異邦人不得進入圍繞聖殿及四圍地域的矮欄。違例者處死,咎由自取。羅馬政府對違犯此猶太聖殿規例的羅馬人,也照樣執行死刑,就是證明這條例多麼地嚴重,(也看出猶太人對聖殿的潔淨,貫注了何等殷切的感情。難怪對保羅的控罪會引起這般激憤的民情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一28「喊叫說:“以色列人來幫助!這就是在各處教訓眾人,糟踐我們百姓和律法並這地方的。他又帶著希臘人進殿,污穢了這聖地。”」
    「蹧踐」:原文是「針對」的意思。──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廿一28~29特羅非摩是外邦人,外邦人進 入聖殿是一件駭人的事。外邦人可以進外邦人院,但是在這院與婦女院之間有一道壁壘,而在這壁裏面,有入牆的板子,板上刻有文字,說:『外邦人不許進入欄杆 之內,也不可進那繞聖殿的圍牆之內,任何違者當場拿獲,他應該知道,他所受的處罰就是死。』連羅馬人都重視這事,准許猶太人對犯這罪的人執行死刑。── 《每日研經叢書》
  
【徒二十一29「這話是因他們曾看見以弗所人特羅非摩同保羅在城裡,以為保羅帶他進了殿。」
    其實控罪的根據甚弱,以弗所猶太人認出特羅非摩(二十4)是他們的同鄉,就硬說保羅把他帶到聖殿去了。有些解經者認為這指控也許有點根據。布魯斯(Book p.436n)則認為保羅不會這樣笨,這樣招引猶太人的疑竇。赫肯(p.616)補充說,猶太人對保羅不遵守律法的舉動,不管什麼證據也會相信的,這就足以解釋這控罪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一30「合城都震動,百姓一齊跑來,拿住保羅,拉他出殿,殿門立刻都關了。」
    騷動一下就散播了。赫肯(p.616)把路加的合城太字面化了,認為不可能這樣快展開龐大的動亂。Lake CadburyBC IV, p.275),則用今日的火警訊號,和鬥狗(!)消息傳播的快捷來作比較。群眾一齊來拿住保羅,拉他出殿。聖殿主持人立即把門關了,防止裡面再生事。Jeremias的見解應該沒錯,他認為這門是指分隔內院與外邦人院的門,而不是整個聖殿範圍的大門。──《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一3132動亂的消息不久就傳到羅馬的營樓,位於聖殿西北的安東尼亞堡。堡的高度足以監視下面,並且有兩道樓梯與外邦人院連接。耶路撒冷的營樓是羅馬軍隊的一支,名義上應有七六步兵,二四隊兵,由一千夫長 Tribunus Militum 統轄(約等於陸軍少校或上校之軍階)。千夫長立即採取行動,對付剛爆發的動亂。他帶領百夫長轄下的強大兵力,跑到現場來。羅馬人一到,就足以叫猶太人放手,停住不打保羅。──《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一33「於是千夫長上前拿住他,吩咐用兩條鐵鍊捆鎖;又問他是什麼人,做的是什麼事。」
    又「問」:原文的時態表示出這是「不斷的追問」。──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一3334保羅既是生事的起因,就被捕了,至於那打他的人下落如何,則沒有記載。若千夫長懷疑保羅觸犯了聖殿規例,則他對猶太人自行執法就不太在意了;不過,依正當手續,則應由聖殿的衛警對付保羅的。保羅雙手被手鐐與兩個兵丁連鎖著──正應驗了亞述布的預言(廿一11),雖然不是一字不誤,他的雙腳亦未被綁。接著千夫長對查問他是什麼人,作的是什麼事。赫肯(p.617)認為千夫長問的是群眾,不是問保羅。勞斯布表示不知道保羅聽得懂他的語言。這是有可能的,但也可能當時千夫長開始查問保羅,群眾就搶著插嘴,急於先告狀,當時情況大亂(參十九32),千夫長決定把保羅帶入營樓較為妥當,在營樓安靜的環境下,才可能平心靜氣地審查囚犯和控方。──《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一3536但群眾又再哄動起來,保羅無法安全上臺階進營樓,兵丁只得把他抬起來。赫肯(p.618) 反對這說法,認為把他抬起來,更容易成為襲擊的目標,他說路加把真正原因瞞住,是因為保羅經這風波身體已太虛弱,無法自己行走(雖然等一會對他對群眾說話 時卻不虛弱)。赫肯甚至懷疑那手鐐的歷史性,因他假定囚犯已近昏迷狀態了。他說路加提及手鐐,為的是表示保羅從此不再是自由之身。這些推斷都是沒有根據 的。群眾在耶穌受審時,向彼拉多喊除掉他!(路廿三18;約十九15),這時他們也喊著要治死保羅(參廿二22)。──《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一37「將要帶他進營樓,保羅對千夫長說:“我對你說句話,可以不可以?”他說:“你懂得希臘話嗎?」
    保羅被帶進營樓之際,他決意爭取機會辯護,就開聲請求與千夫長說話。千夫長很奇怪他會說希臘話,雖然那是當時古代世界的通用語。他大概以為保羅是個不學無術的老粗,且可能是個猶太人。──《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一38「你莫非是從前作亂、帶領四千凶徒往曠野去的那埃及人嗎?”」
    千夫長稱這先知的隨從為凶徒(Sicarii 由於他們用的短刃而名之,拉丁文作 sica),這字用來指反羅馬的極端份子,他們出現於腓力斯在位時,而在西元六六至七年間,反叛羅馬。──《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廿一38約莫在主後五十四年左右,一個埃及人帶了一隊敢死隊出去橄欖山,應許他們說,他能使那地方的城牆倒下來。羅馬人很迅速而有效的對付他所率領的人,但是他自己卻逃走了,而那千夫長便以為保羅乃是那革命的埃及人回來了。
那埃及人的徒眾乃是匕首黨,是暴烈的民族主義者,是計劃週詳的刺客。他們把匕首藏在斗篷裏,與暴民混在一起,伺機行事。──《每日研經叢書》

【徒二十一39「保羅說:“我本是猶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數,並不是無名小城的人。求你准我對百姓說話。”」
    保 羅的回答,固然是順帶解釋基督徒與猶太革命份子,毫無關涉;但路加插這段對話的動機,是否只為了這個,就值得疑問了。保羅一心是要確定他是有教養的猶太背 景,和他公民的身份:他不是在聖殿煽動暴亂的那種人。他是猶太人,又是大數的公民。這不是指他的羅馬公民身份到這後面才披露出來;他乃是表示他屬於一個自 治城,並以這身份為榮。自從 Clandius大帝起,一個人可能同時持羅馬公民的身份,及當地公民身份(見,Conzelmann p.124f.)。──《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一40「千夫長准了。保羅就站在臺階上,向百姓擺手,他們都靜默無聲,保羅便用希伯來話對他們說:」
    他一透露這身份,就批准他對群眾說話了。他從臺階上俯視群眾,擺手叫他們安靜,就用他們的鄉音說話(使用了明智的策略),希伯來話可以指亞蘭語(見廿二6,廿六14)。──《丁道爾聖經注釋》

 使徒行傳第二十一章例證
【徒廿一10~13拿破侖的教經文﹕我為主耶穌的名﹐不但被人捆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願意的(徒2113)。
  當拿破侖登上歷史舞臺時﹐他為自己的權力﹐發動了不斷的戰爭。奧地利人﹐普魯士人﹐俄國人﹐都受過他的侵略。拿破侖每次勝利後﹐都把自 己的親屬安置在那些國家的寶座上﹐他把他的兄弟立為德意志的國王﹐另一個為西班牙的國王﹐一個妹夫為意大利南部國王。妄圖建立一個以拿破侖為中心的天下大 帝國。
  但是他失敗了。一八一五年六月十八日滑鐵盧一役﹐他徹底被打垮了﹐他被遣送到南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這時﹐他僅有一個衛兵竟抗上不聽他的命令﹐當時拿破侖嘆息一聲。啊﹗世界上只有耶穌基督最偉大﹐想我拿破侖﹐當大權在握時﹐叫誰死誰敢不死﹐個個唯命是從。但如今失敗後﹐連衛兵也不聽從我使喚了。可是耶穌基督痘手下無一兵一卒﹐自從被釘十架後﹐不知有多少信徒願意忠于痘﹐為痘死也甘心。
  這就是拿破侖一生痛苦中所得出的教訓。
  歷史證實﹐確實是這樣。一本教會歷史全然是血所寫成的﹐不知有多少萬千為基督的名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我們就舉保羅來說吧﹐當他 上耶路撒冷路過該撒利亞時﹐有一位先知名叫亞迦布﹐拿保羅的腰帶捆上自己的手腳說﹕聖靈說﹕猶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比捆綁這腰帶的主人﹐把他交在邦人手裡。 我們和本地人都苦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保羅說﹕你們為什麼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我為主的名不但被人捆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願意的(徒2110-13)。
  眾信徒的眼淚並不能軟化保羅甘為主犧牲的決心
── 佚名《喻道故事續集》

【徒廿一13酋長基督徒】經文﹕保羅說﹕你們為什麼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我為主耶穌的名﹐不但被人捆綁﹐就是死在耶路撤冷也是願意的(徒2113)。
  一位學問廣博的英國伯爵﹐傲慢不認識神﹐宣揚知識萬能。某次在非洲訪問時﹐見一位酋長是一位虔誠基督徒﹐便勸他說﹕酋長﹐你是一位偉大的首領﹐只是可惜怎麼這樣幼稚﹐竟聽從那些傳教士的話﹐相信耶穌﹐他們的目的﹐是想在你們中間撈一把﹐其實現在很多人不相信聖經了﹐世界到了文明的時代﹐信耶穌的人就吃不開了。
  這位高齡的酋長雙目閃著淚珠﹐用手指著前面一個染滿人血跡的大土灶說﹕那是我 們用過的爐灶﹐你看見了嗎﹖我們從前都在裡烤人肉大擺筵席。若是沒有那批好牧師冒著生命的危險﹐把這本古老的聖經帶來給我們﹐向我們宣講耶穌基督。你的文 明能把我們野蠻的人改變成為神的兒女嗎﹖你怎麼說﹕他們是為了撈一把呢﹖若有撈的話﹐也無非是把我們的野蠻撈去了﹐把我們的黑暗換來了光明。可尊敬的先生 ﹐若沒有他們冒死來撈一把﹐我們今天就會把你的肉撈在這爐灶烤了。你的皮要剝下來做鼓面﹐你的頭顱要當酒杯……哲學家不禁摸摸自己腦袋﹐自言自語說﹐你這頭腦裡的知識可太簡單啊﹗
  是的﹐歷代以來不知有多少真正的傳教士被主的大愛所激動和感召﹐甘願獻身﹐別離親人﹐背井離鄉﹐冒著生命的危險﹐前仆後繼﹐不畏艱難盡心竭力﹐把耶穌基督的福音傳遍天下。無怪乎經上記著說﹕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羅1015)。
  也只有惡人面帶驕傲說﹕耶和華必不追究﹐他一切所想的﹐都以為沒有神(詩104)。
  大衛王說﹕愚頑人心裡說﹕沒有神﹐他們都是邪惡﹐行了可憎惡的罪孽﹐沒有一個人行善(詩531
── 佚名《喻道故事續集》

二十一14順服保羅既不聽勸,我們便住了口,只就願主的旨意成就便了。
一所神學院的院長在一次正式宴會中作了一次簡明扼要的演講。在長長的節目之後,他被請上臺,他說了演講的題目:將生命完全交托給神的合理性。由於時間已經晚了,他僅用了三個要點來概括他的演講。
第一點:神是全知的,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什麼對我是最好的。
第二點:他是全能的神,有能力為我成就最好的。
第三點:神遠比任何人都愛我。
這位院長總結道:因此,我所能做最合乎邏輯的一件事就是將我的生命交托給神。其餘我還能說些什麼?又何必多說什麼呢?
使徒保羅也有相同的信念。他知道牢獄和艱苦的日子在耶路撒冷等著他,但他也明白神要他前往那地(徒2022~23)。即使是那些真心的朋友也識相地說道:願主的旨意成就便了。2114)他們知道保羅是對的。
不論發生何事,只要按著神的旨意去做,我們便處於世界上最安全無慮的地方。主是全知、全能、滿有慈愛的,難道這還不夠讓你我將生命順服地交托給他嗎?
我將一切順服於主,
我將所有獻上給主;
他同在的每一日,
我願永遠愛他信靠他。
當我們順服神,順服的同義詞即為得勝。
──《生命語》

 使徒行傳第二十一章綱目
【使徒行傳第二十一章】
一、保羅被捕入獄(廿一128
   1.保羅往耶路撒冷(廿一116
   2.保羅在耶路撒冷被捕(廿一1736
二、保羅在群眾前分辯(廿一37~廿二29
──《丁道爾聖經注釋》

【使徒行傳第二十一章】
一、絕不退卻(廿一116
二、在耶路撒冷妥協(廿一1726))
三、污蔑的罪狀(廿一2736
四、面對暴民的憤激(廿一3740
──《每日研經叢書》

【使徒行傳第二十一章】
一、艱巨的決定(二十一116
二、本色化福音(二十一1726
三、危機化為轉機(二十一2740
──《新舊約輔讀》

【使徒行傳第二十一章】
一、回程耶路撒冷 廿一116
二、保羅到了耶路撒冷 廿一1726
三、保羅被捕 廿一2740
──《中文聖經注釋》

【在聖殿裏被捉拿】
你看猶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萬,並且都為律法熱心
   一、願主的旨意成就
         1.在推羅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2.住進傳福音的腓利家裏
         3.先知亞迦布的預言
   二、被勉強遵行律法
         1.用理由說服
         2.替別人拿出規費
         3.行了潔淨的禮
   三、聳動眾人捉拿保羅
         1.眾人想要殺他
         2.被打又被鐵鍊捆鎖
         3.兵丁救他脫離暴徒
── Chih-Hsin ChangAn Outline of The New Testa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