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6日星期五

使徒行傳第三章註解 使徒行傳第三章拾穗 使徒行傳第三章例證


使徒行傳第三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教會見證生命的主】
一、生命的醫治(1~11)
1.瘸者的光景和指望(1~3)
2.使徒的回應和作為(4~8)
3.百姓的希奇和驚訝(9~11)
二、傳揚生命的主(12~26)
1.解釋瘸者得醫的原因―因信生命之主的名(12~16)
2.呼召人悔改歸正(17~26)
貳、逐節詳解
【徒三1「申初禱告的時候,彼得、約翰,上聖殿去。」
〔原文字義〕「申初」第九時(下午三點鐘)
〔文意註解〕「申初禱告的時候」敬虔的猶太人每天有三次定時的禱告:第三時、第六時和第九時,即早上(巳初,上午九點鐘),晌午(中午十二點鐘)和晚祭時(申初,下午三點鐘)
「彼得、約翰」他們二人本是打魚的夥伴(路五10),是他們二人安排最後晚餐事宜(路廿二8),又一同跟隨主至大祭司的院子裏,見證主通宵受審(約十八15~32),又在主復活之日一起奔向空墳(約廿2~10);在《使徒行傳》裏,他們二人常常結伴事奉神(徒四1319;八14)
「上聖殿去」早期信徒多出自猶太教,故仍多少保留了一些猶太教中的規矩和禮儀,所以他們上聖殿去禱告、聚會(徒二46)、傳福音。後來神慢慢地興起環境,逼使他們離開聖殿、離開耶路撒冷、離開公會,經過了約有數十年的功夫,才算大致清理了宗教的攙雜。不過,也有人認為彼得和約翰在禱告的時候上聖殿去,是因為那個時候有許多人聚集在聖殿裏,正是傳福音作見證的好時機。
〔靈意註解〕申初的禱告,豫表定時禱告;上聖殿去禱告,豫表公禱,或說是參加教會的禱告聚會。
彼得和約翰同行,表明他們二人同心(摩三3)
〔話中之光〕()「申初」乃是主在十字架上斷氣之時,忽然殿裏的嫚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太廿七4551);主既為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我們就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來時2022),向神禱告。
()「彼得、約翰」他們二人是頂尖使徒,這給我們看見:不但一般信徒需要同心合意(徒二46),同工更是需要同心合意;並且在教會中切忌一人獨自尊大,至少需有二人彼此平衡。
()我們需要隨時的禱告,也需要定時(「申初」)的禱告。
()個人私下的禱告固然重要,但與聖徒在一起的禱告,特別是教會性的禱告(『上聖殿去禱告』),也不可或缺。
【徒三2「有一個人,生來是瘸腿的,天天被人抬來,放在殿的一個門口,那門名叫美門,要求進殿的人賙濟。」
〔文意註解〕「生來是瘸腿的」意指這人的瘸腿是先天的缺陷。
「放在殿的一個門口」『放』字的時態表示一慣性的動作,指例行公事地再次『放』在那裏。
「那門名叫美門」雖有許多解經家推測,它可能就是由富麗堂皇的哥林多古青銅包飾的『尼迦挪門』(Nicanon Gate),但仍難肯定;它既靠近『所羅門廊』(11),故可知應係位於聖殿的東牆,人可經此門由外邦人院進入放銀庫(即捐獻箱)的婦女院。
「要求進殿的人賙濟」聖殿的入口處,特別是靠近捐獻箱的地方,被認為是乞討最好的位置,因為當人們去敬拜神、對神有所奉獻時,往往也更易對人慷慨。
〔靈意註解〕「生來是瘸腿的」『瘸腿』的人知道如何走路,但實際上不能行走自如,故象徵『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七18)――人無力討神喜歡。故這個『生來是瘸腿的』人,象徵人天然生命中的殘缺,能『知』不能『行』。
「天天被人抬來」『天天』表示人天然生命中的缺陷,不能得著根本的改善。
「放在殿的一個門口,那門名叫美門」『殿』是敬拜神的地方,象徵宗教;『美門』象徵宗教外表的美好、可羨,給人生的未來描繪出一幅美麗的遠景――人若如何、如何,死後便可上天堂。『放在門口』象徵人不能藉著宗教真正登堂入室,建立和神直接的關係。
「要求進殿的人賙濟」『進殿的人』象徵宗教界稍具根底和名望的人物;『要求賙濟』象徵求助於宗教界人士。
〔話中之光〕()一個瘸腿的人,眼能看、耳能聽、口能言、鼻能聞、手能動,幾乎樣樣都能,惟有一件不能,就是腳不能行。今天在教會裏面恐怕有許多信徒是患了屬靈的瘸腿――幾乎凡事都能,特別是會聽道、會講道,卻缺了一件,就是不會行道。
()外表的美觀(「美門」),並不能粉飾內裏的缺陷(「瘸腿」);無論是信徒個人或教會,若只講究外表的屬靈,而缺乏屬靈的實際,就沒有基督的見證。
()聖殿是最正統的場所,美門口是最吸引人的地方,進殿的人是最虔誠的宗教份子,但這一切對於生來的難處毫無助益;就是有,也是外面的和短暫的,所以仍須「天天被人抬來」。
()或許你我就是那個瘸腿的,需要別人來照拂,自己從來不會走,更不會跳躍著讚美神,你至多只能到美門的外面,卻無法進去,享受豐富、完美的生命。
()基督就是門。人惟有藉著祂,才能得救;也惟有藉著祂,才能得著更豐盛的生命(約十7~10)。問題是:(1)人們常常找錯了門路;(2)就算找對了門路,卻只站在門口觀望,而不思進去。
()我們千萬不要作一個基督教的門外漢,只會望門興嘆,卻從未一次真正的登堂入室,享受那殿裏的肥甘(詩卅六8)
()求人賙濟,只能應付眼前生活的需要,卻不能根本解決生命上的問題。教會若單只著眼於社會福利、物質的幫助,就會迷失在社工事業上,並未給人真實的幫助。
【徒三3「他看見彼得約翰將要進殿,就求他們賙濟。」
〔話中之光〕()他因著「看見」才會有所「求」;換句話說,他若沒有「看見」,就不會「求」。由此可見「看見」的重要。我們常常對週遭的人事物『視若無睹』,因此也常錯過了蒙福的機會。
()神喜歡我們向祂「求」;我們得不著,是因為我們不「求」(雅四2)。主的話應許說:凡祈求的,就得著(太七8)
【徒三4「彼得約翰定睛看他。彼得說:『你看我們。』」
〔原文字義〕「定睛看」凝神注視,目不轉睛地看著。
〔文意註解〕「彼得約翰定睛看他」眼目能夠傳神,他們的『定睛看』表達了幾方面的意思:(1)確認對方可憐的光景;(2)與對方表同情;(3)從對方物質的層面,透視到心靈層面的缺乏與需要。
「彼得說,你看我們」邀請人注目自己,也有幾方面的意思:(1)引發對方的注意力;(2)將自己的心意傳送給對方;(3)彼此有所交集。
〔話中之光〕()信徒事奉主的秘訣,乃在於兩面的「定睛」;一面是『定睛望天』(徒一10),看見基督升天的異象,注視祂的榮美;一面是「定睛看他」,識透服事的對象,了解他的光景,摸準他的需要。如此,事奉的品質才會屬天,事奉的果效才會中肯。
()基督徒應當時常「定睛」注意觀察週遭人們的需要;神把我們放在所處的環境中,必有祂的美意,所以千萬不可視若無睹。
()「彼得說,你看我們。」我們敢讓別人看我們嗎?我們自己的行事為人是否與基督的福音相稱呢(腓一27)
【徒三5「那人就留意看他們,指望得著甚麼。」
〔原文字義〕「留意看」注意,緊握住,停留在。
〔文意註解〕「指望得著甚麼」『甚麼』是指財物;他的想法仍舊跳不出物質的層面。
〔話中之光〕()我們的指望是得著甚麼呢?是金銀,還是屬靈的?
()主說:『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約六27)。我們來到教會中,千萬不要存著錯誤的動機,以免因小失大。
【徒三6「彼得說:『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
〔背景註解〕猶太人的觀念,認為奉一個人的『名』行事,含意是在他的所是和權能裏行事(出五23;耶十一21)
〔文意註解〕「金銀我都沒有」『有』指『擁有』;彼得在此把他所沒有的放在句子的前面,用意乃在:(1)叫對方放下錯誤的指望;(2)轉而注意他所能提供的,亦即為下一句鋪路。
「只把我所有的給你」本句的原文在前面有『然而』一詞,表示要引到一個與金銀截然不同的事物。
「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基督徒奉耶穌基督的名,具有如下的意義:(1)靠祂的名行事;(2)為祂而行事;(3)依靠祂的權能行事;(4)讓祂來行事;(5)在祂的名下行事;(6)所作的也是歸於祂的名下。
本節聖經曾產生一段出名的故事:羅馬天主教奉彼得為首任教皇,到了十三世紀初業,教皇的權勢達於顛峰。據說著名的神學家多馬亞圭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曾到教廷覲見教皇,當時教皇正在數點一筆巨額金錢,就有感而發地對他說:『教會不必再像彼得那般地說“金銀我都沒有”的話了。』亞圭那卻回答說:『當然,可惜教會現在也不能像彼得那樣地說“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的話了。』
〔話中之光〕()「彼得說,金銀我都沒有」當時彼得是教會中的頭號人物,有許多信徒將家產變賣了,把價銀拿來放在使徒的腳前(徒二45;四34),所以實際上可供他支配的金銀很多,但他卻認為這些金銀不是他的。今天在教會中作領袖的,應當效法彼得的存心和榜樣。
()「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我們今天所有的,是金銀呢?還是基督呢?金銀縱然可以有好些用處,但是金銀不能供應神的生命,不能滿足人屬靈的需要。惟有基督才是生命的源頭,惟有祂才能供應生命,滿足人最深處的飢渴。
()「金銀我都沒有」這句話最可貴之處,不在說的人是否擁有金銀,乃在他從沒有把金銀據為己有的心態。
()「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這話表明了:(1)信徒追求的目標並非金銀財物,而是屬靈的豐富;(2)擁有屬靈豐富的人,往往缺乏金銀財物;(3)缺乏金銀財物,往往有助於使人得到屬靈的豐富,因減少了追求的障礙;(4)金銀財物越給越少,屬靈豐富越給越多。
()「只把我所有的給你」這話說出:我們必須先有所得,才能把它給人;傳道人若自己無所有,能拿甚麼給別人呢?所以若是要牧養別人,必須先充實自己。
()只有那些不受金銀霸佔的人,才會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那真實屬靈的能力,來應付人一切的需要,因為瑪門畢竟是神的對敵(太六24)
()有一項事實值得吾人注意:不少傳道人處於貧窮時,講道有能力,很能感動人;但等到名成利就之後,講的道雖然還是頭頭是道,卻缺乏屬靈的能力和感力,何等可惜。
()主的真實信徒,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林後六10),因為有了基督,就有一切。
()實際且寶貴的幫助,乃是屬靈的供應――把主的名傳給人,把主的恩典和能力交通給人,叫人得著生命的好處。
()彼得並沒有先跪下來禱告,求問主的心意。這是因為他已經擁有這名的實際――主自己就住在他裏面,並且把祂自己交託給彼得。我們平素也當像彼得一樣,與主有親密的交通,基督之名的實際才會成為我們的「所有」,需要時才能將它拿出來給人。
【徒三7「於是拉著他的右手,扶他起來,他的腳和踝子骨,立刻健壯了。」
〔原文字義〕「踝子骨」腳的最下部分與腳掌相連處的突出關節;「健壯」強壯,無恙,堅固。
〔文意註解〕「他的腳和踝子骨,立刻健壯了」意即原來不正常、已經退化、軟弱無力的腳的關節和筋肉,都恢復了正常的功能。『立刻健壯』表示不需要一段復健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而是立時痊癒的。
〔靈意註解〕「於是拉著他的右手,扶他起來」這個拉著手扶人一把的動作,象徵以實際的行動來支援屬靈的宣告。許多基督徒僅會用屬靈的話給人口頭的安慰,卻缺乏實際關懷的行為(約壹三18)
〔話中之光〕()若靠人的手,雖然天天『抬』(2),即使抬了四十年(徒四22),那瘸腿的仍然瘸腿;但在信心裏「拉」人一把,就立刻痊癒了。
()「拉著他的右手,扶他起來」許多基督徒僅會用屬靈的話給人口頭的安慰,卻缺乏實際關懷的行為;但是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三18)
【徒三8「就跳起來,站著,又行走;同他們進了殿,走著、跳著,讚美神。」
〔背景註解〕「同他們進了殿」按照舊約律法,凡是身上有殘疾的人,是不能接近神的聖所,也不可獻祭的(利廿一16~21)
〔文意註解〕「他們進了殿」即指從女院進入以色列人院。
「走著、跳著,讚美神」『走著』、『跳著』及『讚美神』這三個動詞,原文都是現在時態,生動地描述久病初愈後歡欣不已的光景。
〔話中之光〕()「走著」我們得救以後就要奔走天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來十二1;六1),而不可一直停留在原地。
()「跳著」意即蹦跳離地;信徒雖然是活在地上,卻不受地的轄制,而能過『在地若天』的屬天生活。
()「讚美神」我們應當靠著耶穌,常常以頌讚為祭獻給神,這就是那承認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來十三15)
()神『是用以色列的讚美為寶座的』(詩廿二3);蒙恩的信徒若不懂得時常「讚美神」,乃是羞辱神的名,因為神的名是因著讚美而被高舉的。
【徒三9「百姓都看見他行走,讚美神;」
〔文意註解〕「百姓都看見他」『百姓』原文是『所有的人』。
〔話中之光〕()我們得救後的光景如何,週遭的人都在睜大著眼睛觀看;主的榮耀或羞辱,全在於我們的生活見證。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好見證,勝過傳講千百句福音的話。
【徒三10「認得他是那素常坐在殿的美門口求賙濟的;就因他所遇著的事,滿心希奇驚訝。」
〔文意註解〕「認得他是那素常坐在殿的美門口」『認得』是一種經過查證後的確認;『素常』表示他在美門口求人施捨的事,已經維持了一段不短的時間。
「他所遇著的事」意思是『發生在他身上的事』。
「滿心希奇驚訝」『滿心』指被充滿;『希奇』指訝異得心魂失措(stupefaction);『驚訝』指驚愕得魂飛魄散(ecstasy)。註:這裏所用的字,原文與行傳第二章裏的『驚訝』和『希奇』不同(徒二712)
〔話中之光〕在世人的眼中看來,信徒得救的改變是簡直不能置信的。
【徒三11「那人正在稱為所羅門的廊下,拉著彼得、約翰;眾百姓一齊跑到他們那裏,很覺希奇。」
〔原文字義〕「拉著」抓著,握住;「很覺希奇」驚愕至極。
〔文意註解〕「那人正在稱為所羅門的廊下」『那人』就是那個瘸腿得醫治的人;『所羅門廊』是聖殿區的外圍兩個長的開放式柱廊之一,高約八公尺、排列成行的石柱,並有香柏木築成的頂蓋,可以容納許多人聚集,免受日曬雨淋;這兩個柱廊在外邦人院的邊緣成直角相會合,一個叫王廊,另一個就是所羅門廊(約十23)
他們先是在美門口相遇(2),並在那裏得醫治(7),然後一同進殿(8),現又出到外院東邊的所羅門廊下。
【徒三12「彼得看見,就對百姓說:『以色列人哪,為甚麼把這事當作希奇呢?為甚麼定睛看我們,以為我們憑自己的能力和虔誠,使這人行走呢?』
〔原文字義〕「希奇」詫異(marvel);「虔誠」敬虔的表現。
〔文意註解〕「憑自己的能力和虔誠」『能力』指作事的本領和力量;『虔誠』指調動靈界能力的因素。
〔話中之光〕()在幫助別人時,須要讓人『看我們』(4);但在幫助完了以後,卻不要人「定睛看我們」。該彰顯的時候不隱藏,該隱藏的時候不顯揚,基督徒的美德乃在於此。
()主真實的工人,並不以自己為能力的泉源,只不過是主能力的管道。
()我們為主作工所得的果效,切勿歸功於自己,因為這是偷竊主的榮耀。
()惟有不求自己榮耀的,才能真叫主得著榮耀(詩一百十五1)
()事奉的功效,固然不在於我們的「能力」,也不在於我們的「虔誠」――我們所有的掙扎、努力、刻苦、敬虔、禁慾…等等。工作的果效,並不是人所能『拚』出來的;乃是出於聖靈的能力(亞四6)
()當我們在受人讚譽之時,若能真正從內心否認「自己的能力和虔誠」,乃是見證中的見證,這樣的人才是主真實的見證人。
【徒三13「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就是我們列祖的神,已經榮耀了祂的僕人耶穌(僕人或作兒子);你們卻把祂交付彼拉多;彼拉多定意要釋放祂,你們竟在彼拉多面前棄絕了祂。」
〔文意註解〕「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這個稱呼乃是指明這一位神就是那『自有永有的耶和華』(出三14~15,原文作『我就是那我是』)。主耶穌曾引用這名來證明神並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太廿二31~32),因此,這名乃在指明祂是復活的神。
「已經榮耀了祂的僕人耶穌」表明主耶穌乃是先知以賽亞所豫言的那位『受苦的僕人』(賽四十二1~9;四十九1~13;五十二章;五十三章)。『榮耀祂』指耶穌經過死而復活、升天,而被顯明是神的兒子(約七39;十二1623;十三31~32;十七1)
「彼拉多定意要釋放祂」請參閱約十九12
【徒三14「你們棄絕了那聖潔公義者,反求著釋放一個兇手給你們;」
〔文意註解〕「你們棄絕了那聖潔公義者」『聖潔』按原文更好繙作『聖別』,意思是『分別出來歸於神』;主耶穌是那聖別者,祂為我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為聖(約十七19)。『公義』意即『與神、與人、與事都是對的,都是正當、正確的』。
『聖潔』是指祂的性情;『公義』是指祂的作為。主耶穌對神、對人都是無可指摘的。
〔話中之光〕()主既用重價買了我們,所以我們不再是自己的人了(林前六19~20),應當把自己分別出來,絕對為主而活(羅十四8)
()當我們活在自己的裏面時,我們不但與神的光景不對,而且與人和與事也都不對,所以沒有一個人是公義的;真求主能從我們的身上活出來,因為惟有祂才是那公義者。
【徒三15「你們殺了那生命的主,神卻叫祂從死裏復活了;我們都是為這事作見證。」
〔原文字義〕「作見證」見證人,殉道者。
〔文意註解〕「你們殺了那生命的主」『生命的主』意即『生命的源頭、創始者、元帥、先鋒』;生命從祂而來,祂是賜生命的主。
「我們都是為這事作見證」按原文應作『我們都是這事(指主從死裏復活)的見證人』。
〔話中之光〕()基督徒想到自己的能力和身分時,只有失敗、挫折與恐懼;但當他們想起所信的是誰時,便會滿了平安和能力。
()人的身體所以會生病,是因為在「生命」上軟弱了;我們的靈命若是不剛強,就會『瘸腿』(2),就不能好好奔走天路。
()信徒惟有來到「那生命的主」面前,才能使靈命上的軟弱得著醫治;千萬不要漠視祂,或甚至殺害祂。
()我們作主復活的見證人(原文),必須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才能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林後四11)
【徒三16「我們因信祂的名,祂的名便叫你們所看見所認識的這人,健壯了;正是祂所賜的信心,叫這人在你們眾人面前全然好了。」
〔原文字義〕「健壯」強壯,無恙,堅固;「全然好了」完全康復,全體健全。
〔文意註解〕「祂的名便叫你們所看見所認識的這人,健壯了」在猶太人的觀念中,『名字』和一個人是分不開的,且帶有那個人的權柄和能力(參出三14~15)
「正是祂所賜的信心」在這事件中,惟一屬人方面的因素乃是『信心』,因為只有它才能使主的大能臨及人。但彼得的話並未清楚指明此信心是屬於使徒的,抑或是那個瘸腿的人;或許二者都有此信心。
〔話中之光〕()「祂的名便叫…這人健壯了」這是將人的注意力從醫治轉向醫治者。今天有許多強調神醫的個人和團體,卻常常將人的注意力從醫治者導向醫治,甚至導向虛假的醫治。
()基督的名大有能力,然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經歷這名的大能;信心就是取用這名之大能的憑藉。
()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可九23);我們若有信心,就是對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裏,也必成就(太廿一21)
【徒三17「弟兄們,我曉得你們作這事,是出於不知,你們的官長也是如此。」
〔文意註解〕「弟兄們」彼得這樣稱呼他們,表明他們雖然棄絕主,但他與主一樣不願棄絕他們。
「我曉得你們作這事,是出於不知」彼得在嚴厲中帶著恩慈與體恤,同情他們的無知。
〔話中之光〕()凡不懂得體恤別人的軟弱的人,沒有資格定罪別人。
()主耶穌在十字架上也曾向父神禱告說:『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廿三34)
【徒三18「但神曾藉眾先知的口,豫言基督將要受害,就這樣應驗了。」
〔背景註解〕當時猶太人大多認為耶穌是死於律法的咒詛之下,因此不是彌賽亞(申廿一23;加三13);彼得在此是針對他們的錯誤,指出彌賽亞也有受苦的一面。
〔文意註解〕「豫言基督將要受害」『受害』意即受苦、受難;舊約曾多處豫言基督的苦難,茲僅舉其中少數例子如下:詩二1~2;廿二114~18;六十九1~4;賽五十三7~8
【徒三19「所以你們當悔改歸正,使你們的罪得以塗抹,這樣,那安舒的日子,就必從主面前來到;」
〔原文字義〕「安舒」鬆緩,暢快,舒爽,清涼,復甦。
〔背景註解〕「使你們的罪得以塗抹」古代的書寫乃是寫在蒲紙上,並且所用的墨中又沒有酸質,所以它不像現代墨那樣蝕進蒲紙去,而只留在紙的表面上。要『塗抹』掉所寫的字時,只要用一塊濕了的海綿去擦拭,便不會留下字的痕跡。
〔文意註解〕「所以你們當悔改歸正」指將心思回轉歸向神(徒廿21)。注意,悔改不是罪得塗抹的條件,『信心』(16)才是;悔改乃是為信心鋪路,悔改在先,相信在後(可一15),能悔改才有真相信。
「使你們的罪得以塗抹」意指在神面前沒有留下犯罪的痕跡。
「那安舒的日子」指人經過審判後進入神的國裏所有的心境。今天,無論是世人或是基督徒,生存在世上都須經歷某種程度的苦難,特別是在主再來之前必有災難。
〔話中之光〕()悔改認罪,乃是享受從主而來的,心靈中真正安舒的路。『惡人必不得平安』(賽四十八22)
()信徒甚麼時候發覺自己的光景不對,甚麼時候立刻悔改轉向主,就能夠經歷一段「安舒」、舒爽的時期。
()基督自己乃是我們喜樂和平安的真源頭,離了祂就沒有真正的喜樂和平安。
【徒三20「主也必差遣所豫定給你們的基督耶穌降臨。」
〔文意註解〕本節的『主』既是差遣基督的,祂當然是指父神了。
〔話中之光〕()基督還要再來,這是神所豫定的旨意,凡是神所豫定的必要成就。我們既知基督必要再來,就要儆醒豫備,因為當我們想不到的時候,祂就來了(太廿四42~44)
()基督的再來,乃是要在地上建立神的國度(啟十一15);我們傳福音若單只著眼在使人得著救恩,而忽略了教會和國度,就仍夠不上神拯救人的心意和目的。救恩是要為著國度的來臨。
【徒三21「天必留祂,等到萬物復興的時候,就是神從創世以來,藉著聖先知的口所說的。」
〔原文字義〕「留」接待,領受;「復興」從倒下處站起,復造,復原,恢復健康,修直,回歸,歸還。
〔文意註解〕「天必留祂」意指升天得榮的基督,必被接待在天上,直等到神計劃的時候來臨。
「萬物復興的時候」指伴同主的再來,基督的國也要臨到地上,這時萬物必將復歸原狀。在此以前,一切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一同歎息勞苦,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羅八19~22)
「藉著聖先知的口所說的」舊約曾豫言末日萬物將要被復興,例如:賽十一6~9;六十五18~25
【徒三22「摩西曾說:“主神要從你們弟兄中間,給你們興起一位先知像我,凡他向你們所說的,你們都要聽從。」
〔文意註解〕「摩西曾說」下面的話引自申十八15
「給你們興起一位先知像我」主耶穌就是那一位像摩西的先知,兩者之間相似之處如下:(1)從仇敵的手中拯救神的百姓(路一69~71)(2)在神和神的百姓之間作立約的中保(來八8~9)(3)將神的旨意和神的話傳給神的百姓(約八26~28)(4)在神的百姓中間廣行神蹟(徒十38)(5)在神的全家誠然盡忠(來三5~6)
〔話中之光〕()今天我們的責任,就是要「聽從」主的話;並且不是只聽從一部分的話,乃是要聽從「凡」祂向我們所說的話。
()「聽從」的意思不但是聽,並且還要把所聽見的實行出來;聽主話而去行,與聽主話卻不去行,兩者的結局截然不同(太七24~27)
【徒三23「凡不聽從那先知的,必要從民中全然滅絕。”」
〔文意註解〕本節引自申十八19
【徒三24「從撒母耳以來的眾先知,凡說豫言的,也都說到這些日子。」
〔文意註解〕「從撒母耳以來的眾先知」『撒母耳』是繼摩西之後作先知的(撒上三19~21),他曾被猶太拉比譽為最偉大的先知,據說,先知學校是從撒母耳開始的(參撒上十九20),因此,聖經亦以他為眾先知的代表人物(來十一32)
「也都說到這些日子」『這些日子』並不是指主再來的日子,而是指彌賽亞的紀元,也就是新約時代。
【徒三25「你們是先知的子孫,也承受神與你們祖宗所立的約,就是對亞伯拉罕說:“地上萬族,都要因你的後裔得福。”」
〔文意註解〕「你們是先知的子孫」『先知』的原文是複數。本句意指『眾先知是為你們而生存並施教訓;你們是承受他們的教訓的人』。
「都要因你的後裔得福」『後裔』原文是單數,指基督(加三16)
【徒三26「神既興起祂的僕人(或作兒子),就先差祂到你們這裏來,賜福給你們,叫你們各人回轉,離開罪惡。」」
〔原文字義〕「興起」起來,復活;「回轉」離棄,轉離。
〔文意註解〕「神既興起祂的僕人」『興起』按原文作『復活』解(林前十五20);『僕人』指主耶穌(13)
「就先差祂到你們這裏來」『祂』指復活升天的基督化身為靈(約十四18;十六7);『到你們這裏來』指五旬節聖靈澆灌在猶太人中間(徒二33)
「叫你們各人回轉」人能從罪惡中回轉歸主,乃是聖靈的工作所使然(約十六8)
〔話中之光〕()基督徒一得救之後,最起碼的經歷就是脫離罪惡。凡是我們所明明感覺到的罪,凡是纏累我們的罪,都該靠主勝過。
()我們信徒正常的情形是,偶然被過犯所勝(加六1),但是有許多人的經歷是偶然勝過罪惡,這是何等反常的經歷呢!
叁、靈訓要義
【藉主名得救】
一、一幅描繪人生光景的寫意圖畫(2)
1.故事的主人翁──那個瘸腿的人代表你和我
2.瘸腿的人『知而不能行』──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所不能行
3.生來就是瘸腿的──從父母所承受的生命有問題
二、瘸腿的人求人賙濟(2)
1.有人求助於金錢的力量
2.有人求助於政治的管理
3.有人求助於教育的感化
三、瘸腿的人被放在聖殿的美門口(2)
1.聖殿是拜神的地方,象徵宗教──宗教是人最高的幫助
2.「那門叫美門」──宗教只叫人活在未來的美夢中
3.他「天天被人抬來」──宗教仍不能幫助人解決根本的難處
四、碰見了耶穌的真門徒(13)
1.彼得和約翰代表真基督徒
2.他們按時進殿禱告──他們是信靠神的人
3.他們認識「那生命的主」(15)
4.他們是耶穌死而復活的「見證人」(15)
五、瘸腿的人如何得著醫治:
1.因信耶穌基督的名(16)──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四12)
2.相信就是接受──「只把我所有的給你」(6)
六、相信主名的結果:
1.他的腳和踝子骨立刻健壯了(7)
2.同他們進了殿,走著,跳著,讚美神(8)
【美門口事件的啟示】
一、那門名叫美門(2)――有美麗的外表――教堂美麗,事工可觀
二、美門口有一個生來是瘸腿的人(2)――他代表一班心靈無力,只能作門外漢的信徒
三、求人賙濟(2~3)――這些名不副其實的信徒,本末倒置,看重外面的金錢物質,過於裏面的生命
四、因耶穌基督的名起來行走(6~8)――只有碰見生命之主的實際,才能真正登堂入室,作個行走天路的信徒
【彼得和約翰幫助人的榜樣】
一、申初禱告的時候(1)――他們按時禱告,禱告能搬動神的手
二、彼得、約翰上聖殿去(1)――在教會中配搭合作
三、彼得、約翰定睛看他(4)――真心誠意關懷別人
四、彼得說,你看我們(4)――在人前顯出美好的見證
五、彼得說,金銀我都沒有(6)――不看重物質的追求
六、只把我所有的給你(6)――樂意與人分享所得的恩典
七、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6)――以信心支取基督的豐富
八、於是拉著他的手,扶他起來(7)――愛人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三18)
九、彼得說,為甚麼以為我們憑自己的能力和虔誠,使這人行走呢(12)――成就絕不歸功於自己
十、祂的名叫這人健壯了(16)――將人的眼目引向基督
十一、是祂所賜的信心,叫這人全然好了(16)――指導人信心的功效
【瘸子得醫神蹟的特徵】
一、完全出自神的主權――在眾多求乞者中只他一人得醫(2)
二、奉主耶穌的名完成(6)
三、即時生效(7)
四、絕無不良後果(8)
【瘸子得醫的結果】
一、他本身讚美神(9)
二、他成為在人面前的見證(10)
三、他為彼得約翰製造了傳道的機會(11)
【行傳三章中的幾個對照】
一、生來是『瘸腿』的(2)――『健壯』了(16)
二、被人『抬』來(2)――『走』著、『跳』著(8)
三、求『人』賙濟(2)――讚美『神』(8~9)
四、放在殿的一個『門口』(2)――『進了殿』(8)
五、指望得著『身外之物』(5)――意外得著『身內醫治』(716)
【彼得對主耶穌的稱呼】
一、拿撒勒人耶穌基督(6)――指為人的耶穌就是基督
二、神的僕人(1326)――指祂降世為人是為服事神
三、那聖潔者(14)――指祂是分別出來歸於神,且絕對是為著神的
四、那公義者(14)――指祂在神和在人面前,每件事物都是正確的
五、那生命的主(15)――指祂是生命的源頭
六、基督(18)――指祂就是彌賽亞
七、基督耶穌(20)――指祂的降卑
八、那先知(22~23)――指祂在地上為神說話
【悔改所帶來的果效】
一、罪得塗抹(19)
二、那安舒的日子來到(19)
三、主的再來(20)
四、萬物復興(21)
五、免受審判(22~23)
六、承受神應許的福(25~26)
七、離開罪惡(26)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使徒行傳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使徒行傳提要」末尾處


使徒行傳第三章拾穗
【徒三1「申初禱告的時候,彼得、約翰上聖殿去。」
    「申初」:原文是「第九個小時」,就是下午三點的意思。這時也是聖殿下午獻祭的時間(早上也獻祭一次)。當時的猶太人每天禱告三次:清晨、下午三點和黃昏日落時。早上和下午的禱告時間則與聖殿獻祭的時間一致。──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三1這件事成了二43所說奇事神跡的例證。發生的背景,就是二46所說上聖殿去的時候。申初,就是下午三時,是下午獻祭和會眾禱告之時分(見二46{\LinkToBook:TopicID=130,Name=七 初期教會生活概覽(二4347})。這裡提到約翰與彼得在一起,使許多注釋家大惑不解,因為他在這件事中並沒有任何重要的地位。有人懷疑他的名字是後人加上的(參4節,他的名字似乎是後來想起再加上的),也許是為了後來在公會前需要有兩個證人,為主的道作見證。不過,約翰在場也很可能是歷史事實,因為早期使徒習慣兩個兩個出去工作,而且約翰(西庇太的兒子,路五10)和彼得也常常在一起(一13)。這裡沒有說明加上約翰的名字有什麼特殊的理由,可能祇是依據傳統而寫。──《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三1猶太人的一天是從早上六時至晚上六時算的。敬虔的猶太人有三個禱告的時間──早上九時,中午和下午三時。他們承認在任何地方禱告都有效;但是他們覺得在聖殿的院裏禱告更是加倍的好。有趣的是使徒繼續他們所已養成的習慣。彼得與約翰進聖殿去守他們的禱告時刻。──《每日研經叢書》
【徒三1猶太人每日析禱幾次?】
彼得、約翰在“申初”上聖殿去禱告,以後在十章3節說哥尼流也在申初禱告時看見異象。
古時的猶太人,每日祈禱三次,即“晚上,早晨與晌午”(詩五十五篇17節)。晚禱又稱為“晚祭”(詩一四一篇2節),“早晨的禱告”是很重要的(詩八十八篇13節)。
但以理被敵人陷害,但仍然一日三次,朝向耶路撒冷禱告神(但六章10節),這是最清楚的說明猶太人一日祈禱三次的事實。
猶太人被擄七十年後回國,祈禱增加到每日五次。除上述三次外,又加上“申初”與“日落”兩次。五次時間如下表:
早晨——日出(早上六時)
晌午——午正(十二時)
申初——下午(三時)
日落——下午(六時)
晚上——晚上(日落後兩小時)
主那穌曾說過一個葡萄園的比喻(太二十章),在該處曾題及幾種不同的時間,即巳初(上午九時),午正(十二時),申初(下午三時),及酉初(下午五時)。見附圖,在四方格內者為晚上時間。大圈內為現今時間計演算法,小圈內為猶太人計時法(英文聖經用猶太人的說法照原文直譯,即申初為第九時,以此類推)。
主那穌在十字架大聲禱告說“以利、以利”,也是在“申初”,即下午三時(太二十七章45節)。
猶太人每人每日最少要兩次背誦“示瑪”禱文(SHeMA),即申命記六章4節的話:“以色列阿,你要聽”,聽字原文在一句之前,該音為“示瑪”(9梆)。
猶太人祈禱時是很虔誠的,“猶太口傳法令”說,當你祈禱的時候,就是有君王向你敬禮,也不要還禮,如果有一條蛇來纏繞你的膝蓋,也不必理它。
回教徒一日也祈禱五次,即使在路上旅行的時候,也依時祈禱。
彼得曾在午正上房頂祈禱,看見異象(徒十章9節)。
保羅提倡“不住的禱告”(帖前五章17節),及“隨時多方禱告祈求”(弗六章18節),則已打破傳統的祈禱習慣,獲得禱告的真自由了。――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徒三2「有一個人,生來是瘸腿的,天天被人抬來,放在殿的一個門口(那門名叫美門),要求進殿的人周濟。」
    「生來是」:直譯是「在他母親的腹中就是」。這樣的人腳跟本沒正常過,所以在當代應該是沒有什麼醫治的希望。
「美門」:目前已經不確定聖殿的門中,哪一個是美門。不過很可能是聖殿東面的「書珊門」或是指聖殿大殿前的第十扇門,該門是用哥林多銅鍍成。而後者比較可能,因為耶路撒冷城內的居民進聖殿,會走西邊的哥林多銅門,這裡出入的人數也比較多。
    「賙濟」:「施捨」。這在猶太人的信仰中,是一種特別的善舉,因此到聖殿旁乞討,是很有效的方法。──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三2『美門』是從外邦院通往婦女院的門。外邦院一度是所有聖殿各院中之最大而又最熱鬧的,因為任何人遵守常規,行為端莊便可以進去。兌換銀錢的,販賣祭牲的,他們的攤位便在那裏。在聖殿區外界周圍有兩個柱廊。這兩個柱廊在外邦院的邊緣成直角相會合。這便是王廊,就是另一個所羅門廊。這些地方也擠滿了人,來崇拜的,來觀光的人,顯然這整個事件可能得到最廣大的宣傳。──《每日研經叢書》
【徒三2「放在殿的一個門口,那門叫美門。」】
這是你的情形嗎?你是神的百姓,你的名字在選民的冊上登記,但是你是瘸腿的,須要別人來照拂,自己從來不會走,更不會跳耀來讚美神,你至多能到美門的外面,卻無法進去,享受豐富完美的生命。在奉獻的門口傳出聖樂的聲音,有聖徒穿著白衣事奉,那種理想的生命是你沒有得著的,你只能在外面,靠著那些進去的人周濟。多麼可憐!為什麼不能得著神賜予最好的恩典呢?
但是你要抬起頭來,指望得著什麼;留心聽,你心中就立刻得著力量,這原是你最缺乏的。瘸腿的腳與踝子骨最需要力量,因為那些完全癱瘓的,儘管外表沒有缺陷還是不能行動。可見生活的理想儘管正確,卻缺少能力,你必須接受力量。
這力量只有在與主聯合才會有的。祂的名(性格)使你剛強,使你不再為軟弱而自憐了,當你靠祂!凡起來順服祂引導的必有十足的健康與力量,你要敞開心靈來領受聖靈的能力與恩惠。生命的靈在基督耶穌裡,使你脫離罪惡與死亡的權勢,從軟弱與失敗中出來。
── 邁爾《珍貴的片刻》
【徒三5 分給基督「只把我所有的給你,我奉──耶穌基督的名。」】
當我們與人交通的時候,我們能給人什麼呢?我們所有的一切都不足給人以喜樂,祝福和滿足。即或能給人一些幫助和快樂,那只是杯水車薪,表面而已,對人內心無大益處,對人的靈性毫無幫助,因為人心靈的需要只有主耶穌能供應和滿足。我們也只有將基督供應出去,才能使人真正有所得著。若不是在基督裡的交通,不能長久,不能維持下去,結果一定會使人不滿,甚至厭倦。
最與主有交通的人,乃是最能流露,彰顯基督的人,他能發出基督的馨香,流露主的愛,彰顯主的榮美,帶著主的恩典和真理,見證主。每逢和這樣的人交通之後,能感到又一次遇見了基督,更多地認識了基督,分享了基督的生命和豐富。
所以不只是我們講什麼,乃是我們是什麼,將裡面的生命分給人才行,如果只有知識,裡面沒有主的話,主的靈,主的生命,遇見人的時候,就是勉強說幾句道理,勸勉的話,也是空的,死的,對人毫無益處。因為不是活水,不能解人於渴,不是靈糧,不能使人飽足。──《每日天糧》
【徒三6只有主名「彼得說,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奉……耶穌基督的名……」】
誰能想象幾個加利利的漁夫和其他幾個猶太的無學問小民(徒413),能夠將福音傳遍天下,一直延續到今天二千年之久,有全世界十幾億人相信那位自己竟彼釘在十字架的耶穌。當彼得開始傳道的時候,真是一無所有,無錢、無勢,沒有任何可以吸引人的地方,憑什麼來作這救人的工作呢?
彼得對那美門口的瘸腿乞丐說,「金銀我都沒有。」但他另外有一樣,能夠給人的,遠超過金銀的能力,那就是奉耶穌基督的名,叫他起來行走。何等希奇,有耶穌基督的名就夠了,勝過金銀財寶,以及人間的一切權勢,傳道不是靠金錢、才能、勢力,乃是靠主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腓2910);奉祂的名可以傳道、趕鬼、行異能(可1617;路2447;徒41012),叫萬膝跪拜,萬口承認,歸順基督(太2819;西317;太1818~20)。的確信的人要作更大的事,因為奉主的名無論求什麼,主都必成就(約1412 ~ 14)。
所以金銀都沒有,沒有關係,只要有耶穌基督的名就夠了。我們憑信心和順服可以奉祂的名行大事,奇事,作救人身體和靈魂的工作。──《每日天糧》
【徒三6「彼得說:“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
「奉」耶穌基督的名:「靠」、「在....裡」。
「奉耶穌基督的名」:實際的意義就是「憑耶穌的權柄」。
    「起來行走」:有些古抄本僅有「行走」。──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三6彼得的回答,故意把金銀我都沒有放在前頭,很可能立刻就把剛升起來的希望熄滅了;但接著卻是更好的應承。彼得要給的是醫治,他吩咐那人起來行走,奉耶穌的名(二28{\LinkToBook:TopicID=129,Name=六 彼得傳講福音(二1442}),意思就是憑耶穌的權柄。古代魔術也採用這一類公式,但彼得的話卻不是魔術的法術。這裡所要表達的意念,就是使徒承繼了耶穌的大能;而耶穌自己無需憑藉再高的權柄,如神的名等(見三16,四10)。留意彼得其實並非沒有金銀(二45),不過他要給這人更好的,解決他基本的難處。這故事不是要禁止以物質來幫助貧病者,也不是意指教會只需提供屬靈的拯救,而不給與物質的援助──畢竟這裡是講醫好肉身的病,而不是講屬靈的拯救!不過,這故事卻可成為教會優先次序的借鏡。──《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三7「於是拉著他的右手,扶他起來。他的腳和踝子骨立刻健壯了,」
    「扶他起來」:原文是「提起了他」。──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三78彼得一面說話,一面用手把那人拉起來,他的踝子骨立刻好了,可以活動自如,不但可以站起來,還可以行走,快樂地跳躍著呢。他復原後的第一個舉動,就是和使徒一同進殿讚美神,感謝祂為他成就的。正如耶穌在世時一樣,經上的話再度應驗:那時瘸子必跳躍像鹿(賽卅五6)。──《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三910人們看見了這本來瘸腿的人,又行走又讚美神,就知道他真的得醫治了。這人經年在那裡行乞,人人都認得他,絕無疑問,因此他的痊癒也絕對真確。希奇驚訝是這一類神跡的記載末尾的模式(路四36,五926,七16),但也確實是人們當時的反應。不過,這樣的反應未必表示他們對行神跡的神產生信心;人可以被驚人的事蹟所震懾,但對於其中的意義,神的大能和恩慈,並無反應。──《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三11「那人正在稱為所羅門的廊下,拉著彼得、約翰,眾百姓一齊跑到他們那裡,很覺希奇。」
被醫治的那人一直跟著他的恩人們,眾百姓連群而來,到了所羅門的廊下,即外邦人院子的東面。若醫病的地點是書珊門,則這裡正是緊鄰;若醫病的地點是往婦女的院子途中,則彼得和同伴們就正好要出外了。這也很合理,因為婦女的院子不大合宜作為聚集的場所,而路加也沒有必要詳敘角色的每一個行動。──《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三12「彼得看見,就對百姓說:“以色列人哪,為什麼把這事當作希奇呢?為什麼定睛看我們,以為我們憑自己的能力和虔誠使這人行走呢?」
    「虔誠」:指「人對神應有的宗教表現」。──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三12彼得抓緊機會解釋事情的緣由。即使下述的講章祇代表路加認為彼得會這樣說,而並非真是彼得演說的總結,它也十足傳神地捕捉了當時的氣氛。彼得看見眾百姓全神貫注在他和約翰身上,詫異他們竟有奇特的大能,可以治好這病人。眾人一方面可能以為他們本身具有獨特的大能,另一方面可能認為他們虔誠十足,以致神垂聽他們的禱告,施行神跡。不過,無論他們怎樣想,彼得卻把他們的注意力,從使徒身上轉移到神跡的源頭上。──《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三13「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就是我們列祖的神,已經榮耀了他的僕人耶穌(注:“僕人”或作“兒子”);你們卻把他交付彼拉多。彼拉多定意要釋放他,你們竟在彼拉多面前棄絕了他。」
    「僕人」:此字雖有兒子的意思,不過路加只用其「僕人」的意義。七十士譯本用這個字來描述「摩西是神的僕人」。因此稱耶穌為「神的僕人」,是一種「尊稱」,強調神的差遣和崇高的地位。──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三14「你們棄絕了那聖潔公義者,反求著釋放一個兇手給你們。」
    「兇手」:指作亂時殺過人的巴拉巴。( 二十三18-19 )──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三1415彼得再進一步指責猶太人。他已經斥責猶太人罪行昭彰,將無辜之人定罪;這裡更強調他們棄絕的這一位,是聖潔公義的。我們不曉得猶太人是否認為這些品德是某位人物所有,還是某種職位的特性。神的聖者這個片語,曾用在以利沙和亞倫身上(王下四9;詩一16);也曾很獨特地用在耶穌身上,邪靈(可一24)與人(約六69)都曾如此指認。約翰壹書二20及啟示錄三7再次指明耶穌這個身份,表示使徒以它為彌賽亞的代稱。不過,這裡可能是強調耶穌與神有特別的關係(參路一35;徒四2527)。同樣,公義一詞強調了耶穌道德上的正直(七52;廿二14;約壹二1);這說法也可能與以賽亞書五十三11對神僕人的描寫有關。相對之下,猶太人竟然要求彼拉多釋放一個兇手巴拉巴(路廿三25)。另一個對比,是耶穌被稱為生命的主。archegos 這個字在五31也出現(參來十二2),意思比較是領袖,但這裡(參來二10)卻似乎是指源頭始創者。視救恩為生命的觀念,除了本處之外,五20,十一18,十三4648也都有這個含意(這個字在亞蘭語是同一個字);這裡可能故意用來反襯你們殺了。神卻叫祂從死裡復活了──這就是祂得了榮耀13節)──使徒正為此作見證。──《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三15「你們殺了那生命的主,神卻叫他從死裡復活了,我們都是為這事作見證。」
    那生命的「主」:新約中僅出現四次,都是指耶穌。意思是「主帥」、「君王」、「先鋒」、「創造者」、「創始者」。──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三16「我們因信他的名,他的名便叫你們所看見、所認識的這人健壯了。正是他所賜的信心,叫這人在你們眾人面前全然好了。」
「我們因信他的名」:原文僅有「因信他的名」。至於這信心是彼得約翰的,還是瘸腿的,或者兩者兼有?則是可以討論的。至少我們可以確定彼得與約翰對耶穌有信心。
    「全然好了」:原文只有一個字,可以翻譯成「健全」。──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三16這裡希臘文句的結構有點含糊,而且句子是重複的。不過,兩個要點卻很清楚。第一,這個人所皆知的人在眾人眼前,身體得以完全康復,是由於耶穌的名所帶出的能力。第二,這能力所以生效,是由於信耶穌的名。這種信心是透過耶穌而來的:就是說,宣揚耶穌的大能,就使人有相信的機會。當然,故事中並沒有說那人如何表明信心,但從他被治好之時大大的讚美神,可以看出這點;另一方面,此處的信心可能是彼得的信心。無論如何,這段話刻意澄清這個神跡絕對沒有任何魔術的成份。──《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三17「弟兄們,我曉得你們做這事是出於不知,你們的官長也是如此。」
彼得既提出了猶太人的罪行,不能就此擱置不提;於是他進一步繼續佈道及勸告。一開始就承認,猶太人和領袖們所作的,是出於無知(十三27;參林前二8),因此(沒有明說),就可得赦免(路廿三34;提前一13)。這話背後的含意是:如果這時猶太人仍不肯承認因無知而犯的罪,並且悔改,就是故意犯罪了,如此則罪不可赦(摩西的律法中對於這樣的罪沒有贖罪祭)。──《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三18「但神曾藉眾先知的口,預言基督將要受害,就這樣應驗了。」
猶太人無知而犯的罪,竟成就了神的計畫,正如神藉眾先知的口,預言彌賽亞將要受害(二23,十七3,十六2223)。路加很愛用眾先知(三24,十43;路廿四27);但我們會問,實際上並非所有先知都明文預言彌賽亞受苦吧。因此這句話是強調式的講法。舊約其實並沒有明文說到一位受苦的彌賽亞(甚至彌賽亞一辭在舊約也不是作頭銜用的)因此可能最主要有關的教訓是僕人的受苦(賽五十三),還有其它先知和詩篇的經文,可以視為彌賽亞受苦的預表或預言(耶十一19;但九26;亞十三7;詩廿二,六十九)。這包括了四本後期先知中的三本(以賽亞,耶利米,十二先知書;以西結除外),還有詩篇。──《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三19「所以你們當悔改歸正,使你們的罪得以塗抹;這樣,那安舒的日子就必從主面前來到,」
「歸正」:「轉向」的意思。
「安舒的日子」:指「新天新地」,苦難完全過去的日子。──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三19神的作為開啟了猶太人悔改得赦罪的機會。悔改(二38)的意思,加上歸正,或轉向(神)就更清楚了。這個動詞代表轉離往日的生活方向,尤其是拜偶像;轉向新的生活,以信心順服神為基礎(九35,十一21,十四15,十五19,廿六1820,廿八27;參賽六10;珥二1214)。悔改立刻帶來的效果,就是罪得塗抹,控告他們的罪行,得以撤除(參西二14),這是罪得赦免的另一個講法(二38)。
“安舒的日子將從神來到”這獨特的辭句,注釋家一般認為是指救恩的最後階段。若是這樣的話,複數的日子也許就是指這段時期的長度,(也許是外邦人的日子,路廿一24)這裡也許與一7日期相關,指神重新統治以色列。──《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三2021“耶穌從天降臨”這裡把祂描寫為所預定給你們的彌賽亞(基督),就是說為猶太人所預定的。有學者認為,這是說神預定耶穌在再降臨時,才成為彌賽亞;意思是說,此處乃是一種原始的基督論,認為耶穌要等到再來時才成為彌賽亞。但這是對經文的錯解,這裡乃是說,那位將再度降臨的耶穌,已經被神預定作猶太人的彌賽亞。就猶太人朝夕渴望的彌賽亞的日子,或神國度的來臨,全在乎他們是否接納耶穌作彌賽亞。但是,耶穌不會立即降臨,必須等到神藉眾先知預言的話完全應驗,才會臨到。復興一字(英文作應驗或建立),與一6“復興的字根一樣。因此,這句話是指神藉先知所應許的一切將完全成就,而其中最重大的,就是神國度的建立。因此,日子,就不是指可降臨前的時期,在那段時期中,先知所預言在主降臨前要發生的各種事都必須應驗;日子乃是指主降臨的預言實現的那段時期。這一切表示,主降臨之前必經過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可否稱為耽延,則大可斟酌;因為那就表示,早期教會其實以為主立刻會降臨,但過了好些年日還不見實現,才重新修正他們的期望(和論這期望的經文),承認這段等候的日子比當初所想的要長得多。不過,更可能的是,當時有人以為主很快就會降臨,而教會必須要提醒他們,正如耶穌的教訓,主降臨的日子不會立即來到。又有人認為,這段經文表示耶穌從升天到降臨的日子期間,在天上不作任何事。這種看法極不可能,因為使徒行傳許多處表明耶穌活躍非常,不但澆灌聖靈,透過使徒大行奇事神跡。──《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三21「天必留他,等到萬物復興的時候,就是神從創世以來,藉著聖先知的口所說的。」
天必「留」他:「迎接」、「接納」,這裡意思是「迎接後留下來」。──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三2223彼得的信息這時有了新的方針,提出新的重點。他引用的經文出自申命記十八1519,利未記廿三29。摩西警告以色列人,不可用法術來求神的旨意。神必興起一位先知,有摩西的能力,知道並宣告神的心意;他們要聽從這位先知,若有人不聽從,神要定他的罪,把他從民中剪除。這段經文原本的意思,似乎是神在不同情況下,會興起不同的先知來。不過,經文的單數式結構,又似乎叫猶太人指望有一位先知出現,雖然這證據甚弱(參約一2125,七40);同時,有人期望彌賽亞就是第二個摩西。最顯著的,就是昆蘭派的期望,他們相信末期有一位先知要來(IQS91Of),他們的文獻之一也引用這處經文(4QTest57)。顯然在撒瑪利亞和基督教圈子裡,這段經文也解作承繼摩西的那位先知。彼得在此暗示,耶穌就是那先知(參七37)。因此,摩西預言了耶穌的來臨,同時對不順從耶穌的警告,充份表示支持。──《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三24「從撒母耳以來的眾先知,凡說預言的,也都說到這些日子。」
「從撒母耳以來的眾先知」:猶太人傳統上以先知的職份是由撒母耳開始。──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三24整本舊約其實都是見證耶穌,和教會的設立。因為所有先知都關注將來要成就的,而不單是當代的事。這是新約時代一般對先知的瞭解;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昆蘭派的人,他們認為自己經歷的各種細節,都是聖經曾經預言的;當然,他們的解經大有問題。可是基督徒的解經是否有根有據?現代學者強調先知主要論及當代的事,和將近來臨的事。就拿撒母耳來說,他的言論記載本來就不多(撒上三19~四1),他怎能稱得上是耶穌的先知?一般而言可以這樣回答,預言多半都有一種未來的盼望,是當時並未實現,或祇部份實現的;至於神最後的干預,完美國度的建立,這些預言中的盼望,顯然在舊約時代並未實現。撒母耳的例子,的確不容易解答,我們最多祇能引伸說,他對大衛國度的預言,在大衛子孫的國權中,才得最後的應驗(布魯斯 Book, p.93)。──《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三25「你們是先知的子孫,也承受神與你們祖宗所立的約,就是對亞伯拉罕說:‘地上萬族都要因你的後裔得福。’」
「也承受神....的約」:直譯是「也是神與你們祖宗所立的約的子孫」。
    「後裔」:原文有冠詞,所以是特指「那個後裔」,也就是三16中解釋的「耶穌」。──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三25這些預言的應許,是向猶太人發的。他們是先知的子孫,因此可以得見應許以色列的話實現,又從其中得福。猶太人也是最早之時神與亞伯拉罕所立之約的繼承人,這個提醒更強化了以上的論點。神立這約的時候,應許賜福他的後裔,同時應許地上萬族都要因他的後裔得福(創十二3,十八18,廿二18,廿六4;加三8)。這句經文引用得很有意思,因為原本的經文(七十士譯本)是用萬國,這字可解作外邦人;彼得引用時卻用了一個意思類似的字,而外邦人是否包括在內則未置可否(韓森 p.76)。不過,依下一節來看(先差他到你們這裡來);很可能萬族一字兼指猶太人和外邦人,然而在這個階段提到外邦人,祇是很輕微的提示而已(與十三46對照)。再者,原本的說法是指亞伯拉罕的那名後裔Seed譯注:單數),RSV譯本用後代(Posterity)有點含混不清,叫人不能肯定到底是泛指亞伯拉罕的後代子孫,還是單指一個。保羅在加拉太書三16,則清楚解說這裡是單數的名詞,指耶穌而言:祂是亞伯拉罕的後裔,萬國要因祂得福。彼得在此正是這意。──《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三26「神既興起他的僕人(注:或作兒子),就先差他到你們這裡來,賜福給你們,叫你們各人回轉,離開罪惡。
彼得很清楚說明,神怎樣興起祂的僕人,叫當時聽的人得以回轉,離開罪惡,因而蒙福。因此,神與亞伯拉罕立約,又藉耶穌而賜下的福,就是使人離罪,得以接受彌賽亞所帶來的屬靈恩賜。興起一字可能與第22節的用法相同,就是把某人帶進歷史的舞臺;也同樣可能解作使人從死裡復活(參十三3334)。那小小的一個先字,決不容輕視,這是使徒行傳中第一次直接指出,在歷史上,福音首先是傳給猶太人的。而前一節的應許中隱含了也傳給外邦人的意思;其中也許帶有警告的意味:猶太人若不領受,使徒的使命就會轉向外邦人。──《丁道爾聖經注釋》


 使徒行傳第三章例證
【徒三1~10行傳三章中美門教會的啟示】()美門教會的外表:它有很美的禮拜堂,並且做很多社會關懷的工作,包括慈善救濟事業及社區活動,但只是一個外表漂亮的教會。()美門教會的問題:四周有很多心靈「瘸腿」的人,甚至有很多這種信徒,遭受種種束縛,不能自己行動。他們常來教會參加各種活動,但仍然只停留在門外,尚未進入恩典的門內。聽很多的道理,卻沒有行道(雅一23)。他們本末倒置,看重外面的金錢物質,過於裏面的生命。總之,這是一個有名無實的美門教會。()如何才能成為真正美好的教會呢?看彼得和約翰的榜樣:(1)他們熱切的禱告:禱告是福音的源頭,是改變教會的原動力。(2)彼得說:「你看我們。」這是指他們本身有美好的見證。(3)承認自己一無所有,只仰望富有的神。(4)願意將他們從神所得的一切恩典給人:有進有出,才能得著更多的恩典。我們不可做屬靈的「死海」。(5)以信心奉拿撒勒人耶穌的名,運用屬靈的權柄,讓人得著生命和聖靈的能力。─《台福通訊》王武聰
【徒三2在東方,乞丐習慣是坐在聖殿或祠堂的入口處。這地點被視為最好的位置,因為當人去崇拜上帝時,對他們的同胞更會慷慨。流浪詩人戴維斯(W. H. Davies)說,他的一個到處漂泊的朋友告訴他,每逢到一個新地方,便找一個尖頂有十字架的禮拜堂,開始在那區域裏行乞。愛人與愛神是一定要並行的。──《每日研經叢書》
【徒三6「……奉拿撒勒人耶穌的名,叫你起來行走。」
請思想一下,彼得對坐在美門門口那位瘸腿的人所說的話:「奉……耶穌基督的名。」很清楚的,再也沒有別的名,(當然彼得自己的名是毫無用處)能夠帶進那同樣戲劇性的果效。讓我給你一個簡單的例證:不久以前,我的一位同工寫信給我,要我寄一點錢給他。我讀完了他的信,按著他所要求的預備妥當,然後將那筆款交付信差。我這樣做,對嗎?對的,一定是對的。因那封信有我朋友的親筆簽名,這個簽名對我已經很足夠了。我是否應該還要查詢那信差的姓名,年齡、職業、籍貫等等,也許因著不滿意他的身份而打發他空手回去?不,絕對不,因他是奉我朋友的名前來的,而我則是尊重我朋友的名字。
神注視著祂那位在榮耀中的兒子,而不是注視我們這些在地上的人。祂尊重祂兒子的名字。那天在美門門口所發生的,完全是從耶穌這名字的效力所引致的。祂的僕人所以能夠與眾不同,乃是因為他們有權去運用這全能的聖名。――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使徒行傳第三章綱目
【彼得為主作證的良好模範(徒三12~26)
一、彼得的態度
1.謙遜持己(12)
2.恭謹對人(1217)
3.高舉基督(13~15)
二、彼得的方法
1.體諒人情(17)
2.引經為證(182224)
3.直言不諱(13~1523~2426;四10~12;參二十10)
── 丁良才《經題模範》
【那生命的主】
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
一、主僕一同作工
1.申初禱告的時候
2.彼得和約翰
3.上聖殿去
二、美門口的神蹟
1.一個生來是瘸腿的
2.耶穌基督之名的權能
3.走著、跳著、讚美神
三、彼得的第二篇信息
1.當悔改歸正
2.使罪得以塗抹
3.萬物復興的時候
── Chih-Hsin ChangAn Outline of The New Testament
【使徒行傳第三章】
一、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成就了(三110
二、十字架的罪(三1116
三、講章的大綱(三1726
──《每日研經叢書》
【使徒行傳第三章】
一、醫好瘸腿的人 三110
二、彼得在所羅門廊的演講 三1126
1.引起注意 三12
2.指正錯誤 三1318
3.邀請悔改 三1921
4.聖經的證明 三2224
5.再次邀請悔改 三2526
──《中文聖經注釋》
【教會與猶太官長】
一、醫治瘸腿者(三110
二、彼得解釋此事(三1126
──《丁道爾聖經注釋》
全人醫治的福音(三126
一、奉耶穌的名醫治(110
1.瘸子得到醫治,一方面是基於神的憐憫及恩典,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他的信心(16
2.彼得所倚靠的,一是禱告而來能力(1),二是奉靠主名的能力,使福音如同一8的應許般傳開(6
二、彼得第二次宣講(1126
1.彼得的宣講有兩重目的,一是回應其它人的疑惑,甚至指控(12
──《新舊約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