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第十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見證擴展到外邦人哥尼流的家】
一、出於異象的引導:
1.哥尼流的異象(1~8節)
2.彼得的異象(9~16節)
二、彼得往訪哥尼流家:
1.哥尼流所差的人尋見彼得(17~23節)
2.彼得隨同去哥尼流家(24~27節)
3.彼得詢問被邀請的緣由(28~29節)
4.哥尼流述說緣由(30~33節)
三、彼得的信息:
1.神是公義的,祂不偏待外邦人(34~35節)
2.耶穌基督是萬有的主(36~39節上)
3.祂被釘十字架,死後第三日復活(39節下~41節)
4.見證祂是審判的主,信祂的人必蒙赦罪(42~43節)
四、哥尼流家的得救:
1.聖靈先降在聽道的眾人身上(44~46節)――靈浸
2.彼得吩咐給眾人施浸(47~48節)――水浸
貳、逐節詳解
【徒十1】「在該撒利亞有一個人,名叫哥尼流,是義大利營的百夫長。」
〔背景註解〕雖
然在《使徒行傳》第八章主的見證已經傳到撒瑪利亞,但撒瑪利亞人並不是道地的外邦人,而是猶太人和外邦人的混血種族;在第八章的後段,也記載了外邦人埃提
阿伯太監得救的故事,但受其影響的範圍,畢竟僅限於北非的一個小國。真正向所有外邦人擴展福音的工作,乃是從義大利人哥尼流一家接受福音開始的。當時的羅
馬帝國,版圖包括地中海沿岸歐、亞、非三大洲的精華地區,且羅馬帝國的公民都高度受到『希羅文化』的薰陶,因此,一旦有人得救,便會很迅速的將福音擴散到
其他地區和種族。
〔文意註解〕「在該撒利亞有一個人」『該撒利亞』是羅馬帝國派任巴勒斯坦巡撫的駐節處,居民多為希臘人。
「是義大利營的百夫長」『義大利營』係由生長在義大利的羅馬公民所組成的志願軍;『營』乃羅馬的軍事編制,每一營約有步兵六百人,由千夫長統帶(徒廿一31),每一百人設一『百夫長』指揮。根據史料,當時羅馬軍隊的百夫長,必須具備如下的資格:『不可有血氣之勇,不可鹵莽,要有良好的領導能力,有穩定而又謹慎的心理,不輕易採取攻勢,不隨便發令開火,當面臨挫敗和艱難之時,能夠堅定不移地站在他們的崗位上。』
【徒十2】「他是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賙濟百姓,常常禱告神。」
〔文意註解〕「他是個虔誠人」『虔誠』是指在生活上有美好的宗教信仰表現。
「他和全家都敬畏神」『敬畏神』是指對神持有尊敬和懼怕的態度;這詞常用來形容一個外邦人,相信猶太人的神是獨一的真神,平素勤研聖經,也遵守一些儀文規條,但尚未完全皈依猶太教。哥尼流不只他自己一個人敬畏神,並且他的『全家』人也敬畏神。
注意,『虔誠』和『敬畏』稍有不同:『敬畏』是消極的怕神;『虔誠』是積極的活出神的形像(提前三16)。
「多多賙濟百姓,常常禱告神」對人樂善好施,對神按時祈禱,這是虔誠人的正常表現。
〔話中之光〕(一)作一個忠於國家的軍公人員,也可以同時作一個忠於神的虔誠人。
(二)一個人是否虔誠敬畏神,可以從他的家人看出端倪,因為真正虔誠敬畏神的人,他的生活行為必然多少會影響家人的。
(三)我們信徒理應關心自己家人在神面前的光景,帶領他們敬畏神――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廿四15)。
(四)真正的虔誠,在愛神和愛人兩方面上乃是平衡的。人若真在神面前有虔誠的心,也必在人面前有善行。塞耳不聽窮人哀求的,他將來呼籲也不蒙應允(箴廿一13)。
(五)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一27)。
【徒十3】「有一天,約在申初,他在異象中,明明看見神的一個使者進去,到他那裏,說:『哥尼流。』」
〔原文字義〕「申初」第九時。
〔文意註解〕「約在申初」『申初』就是下午三點鐘,是虔誠的猶太人定時禱告的時辰(徒三1)。
「他在異象中」『異象』(vision)是指肉眼可以看見的景象(此處哥尼流所見),或指魂遊象外時心眼所看見的景象(下一段彼得所見,參10~17節)。
「明明看見神的一個使者進去」『明明看見』指肉眼清楚地看見;『神的使者』即指天使。在《使徒行傳》中,很多次提到天使向人顯現(徒五19;六15;七30,35,38,53;八26;十3,7,22;十一13;十二7~10,11,15,23;廿三8,9;廿七23),但沒有一次是人求得的,全都是神主動差遣的。
【徒十4】「哥尼流定睛看他,驚怕說:『主阿,甚麼事呢?』天使說:『你的禱告,和你的賙濟,達到神面前已蒙記念了。』
〔文意註解〕「哥尼流定睛看他」『定睛』原文含有『專注地觀看』或『目不轉睛地仔細察看』的意思。
「驚怕說,主阿,甚麼事呢?」哥尼流這樣的反應,證明他看見異象時,神智十分清醒。
「達到神面前已蒙記念了」『達到』是形容焚燒祭物的煙裊裊上升,達於神面前(利四31;啟八4)。哥尼流的虔誠表現,已經在神面前得著悅納,要更進一步引導他,使他成為神的兒女。
【徒十5】「現在你當打發人往約帕去,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
〔文意註解〕「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意即神要藉著彼得來教導他,使他認識神的道(參33節;徒十一14)。這證明人雖虔誠敬畏神,又樂於賙濟窮人(參2,4節),仍不足以使他得救。
〔話中之光〕(一)天使雖向哥尼流顯現,卻不直接向他傳福音。許多時候,神不親自說話,也不藉著天使傳話,而把傳福音和教導人的責任託付給祂的僕人,可見『人』在神的事工上,地位相當重要。
(二)能夠在話語上事奉神,乃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那善於管理教會的長老,當以為配受加倍的敬奉;那勞苦傳道教導人的,更當如此(提前五17)。
【徒十6】「他住在海邊一個硝皮匠西門的家裏;房子在海邊上。」」
〔文意註解〕「他住在海邊一個硝皮匠西門的家裏」『硝皮匠』指製造皮革的工匠;由於他們的工作對象是動物的屍體,所以他們經常不潔淨(民十九11~13)。猶太律法不容他們在城內與民雜居,所以只得住在城外靠海邊處。
【徒十7】「向他說話的天使去後,哥尼流叫了兩個家人,和常伺候他的一個虔誠兵來。」
〔文意註解〕「和常伺候他的一個虔誠兵來」指伺候哥尼流的兵也是虔誠敬畏神的,這表示哥尼流對自己週遭的人有影響力。
〔話中之光〕一個敬虔的人,在他的生活中必定會影響到與他在一起的人。
【徒十8】「把這事都述說給他們聽,就打發他們往約帕去。」
〔文意註解〕「把這事都述說給他們聽」意即『把事情的緣由都清楚告訴他們』。
【徒十9】「第二天,他們行路將近那城,彼得約在午正,上房頂去禱告。」
〔原文字義〕「午正」第六時。
〔背景註解〕敬虔的猶太人每天有三次定時的禱告:第三時、第六時和第九時,即早上(巳初,上午九點鐘),晌午(午正,中午十二點鐘)和晚祭時(申初,下午三點鐘)。
〔文意註解〕「他們行路將近那城,…約在午正」從該撒利亞到約帕,約有三、四個小時的馬程,故他們若是清晨騎馬出發的話,約在中午時分可抵達目的地。
「上房頂去禱告」古時巴勒斯坦地方的房頂是平的,從屋外沿牆築有土梯可以登上去。這個房頂上的平台周圍築有矮牆,砌成一小閣樓的形狀,適於休憩或獨處之用。
〔話中之光〕(一)「上房頂去禱告」許多神的僕人喜歡在人中間作工,卻不願與主交往。哦,我們何等需要從人群中退避,從發達的事業中出來,藏在孤寂的環境中,仰望聖靈的引領。
(二)哥尼流在禱告中看見異象(參2~3節),這裏彼得也在禱告中看見異象(參10~16節);禱告乃是為神鋪路,使神得以推展祂的行動。若沒有人的禱告來與祂配合,神往往寧可不作任何事。
(三)事奉神的人如果不常禱告,他就在神的工作上一無用處,因為神無法向他啟示祂的心意。
(四)馬丁路德說:我有這許多的事情要作,所以我每天必須花三個小時禱告。
【徒十10】「覺得餓了,想要喫。那家的人正豫備飯的時候,彼得魂遊象外。」
〔原文字義〕「魂遊象外」出神,恍惚,激昂,昂奮。
〔文意註解〕「彼得魂遊象外」『魂遊象外』指心靈處於一種不尋常的狀況,恍如在作夢,卻又不是睡著。它本身並不就是『異象』,而是心靈被提升到一種境界中,使之能夠看見『異象』。
〔靈意註解〕「覺得餓了,想要喫」『飢餓』表徵人尋求屬神的事(太五6);神叫飢餓的人得飽美食(路一53)。
〔話中之光〕(一)神要在一個人身上作工之前,往往先叫他有一個『心靈飢渴』的感覺。
(二)彼得所看見的異象,乃是在他禱告中,「魂遊象外」時所發生的。因此所謂的異象,並不一定是肉眼所能看見的『真實事物』(參徒十二9),乃是一種屬靈境界中的光景。所以我們追求看見主的異象,切不可限於一種肉眼的看見,以免上了邪靈的當。
【徒十11】「看見天開了,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塊大布;繫著四角,縋在地上;」
〔原文字義〕「物」器皿,容器。
〔靈意註解〕「看見天開了」表明彼得所看見的異象,乃是從天上來的啟示。
「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塊大布」『大布』象徵福音的網,大到可以網羅普天之下所有的人。
「繫著四角,縋在地上」象徵福音的網擴展到居人之地的四方。
【徒十12】「裏面有地上各樣四足的走獸,和昆蟲,並天上的飛鳥。」
〔靈意註解〕走獸、昆蟲和飛鳥,象徵各族、各方、各民、各國的人(參28節)。
【徒十13】「又有聲音向他說:『彼得,起來,宰了喫。』」
〔靈意註解〕「起來,宰了喫」『宰』象徵得著他們;『吃』象徵接納他們,與他們有交通來往。
〔話中之光〕(一)神的心意是要藉著福音來得一切的人(羅一16),因為主耶穌乃是『為人人嘗了死味』(來二9),並不單是為某一族類的人。
(二)在教會中,不能排斥那些與你看法、意見不同的人;特別是那些信心軟弱的人,仍然要接納他們(羅十四1)。
【徒十14】「彼得卻說:『主阿,這是不可的,凡俗物,和不潔淨的物,我從來沒有喫過。』」
〔背景註解〕摩西律法中的條例規定,走獸、昆蟲和飛鳥分成潔淨的和不潔淨的;猶太人不可吃不潔淨的活物(利十一46~47)。此項飲食條例的設立,用意在使猶太人和外邦人有所分別,歸神為聖。
〔文意註解〕「凡俗物,和不潔淨的物」『俗物』和『聖物』相對;『不潔淨的物』和『潔淨的物』相對。摩西律法禁止猶太人吃俗物和不潔淨的物。
「我從來沒有喫過」表示彼得一向嚴守律法的規條。
〔靈意註解〕「凡俗物,和不潔淨的物」象徵原來遠離神、有罪的外邦人。
〔話中之光〕(一)人的主觀、成見和傳統作法等,是何等的頑固;特別是與信仰有關的傳統觀念,更是牢不可破,不僅聽不進別人的話,連神自己開口說話了,還是不聽。
(二)人們也常常以「我從來沒有」為藉口,來拒絕主嶄新的帶領;傳統和習慣的作法,常會攔阻我們順服主的旨意。但願主也用屬天的異象,來粉碎我們深處的傳統觀念,帶領我們活在聖靈那無限量的更新裏。
【徒十15】「第二次有聲音向他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
〔靈意註解〕「神所潔淨的」象徵神藉著耶穌基督救贖的血(啟一5)並聖靈的更新(多三5;徒十五9)所潔淨的外邦人。
「你不可當作俗物」原來在禮儀上不潔淨的外邦人,神已經將他們潔淨了,所以猶太人不應當再歧視他們(參28節)。
〔話中之光〕(一)人常常受屬地習俗的束縛,以致因噎廢食,拒絕屬天的啟示。
(二)『聖』和『俗』的分別,只在於已否被神潔淨過;無論是人、事、物,都適用這個原則。
【徒十16】「這樣一連三次,那物隨即收回天上去了。」
〔文意註解〕「這樣一連三次」神一連三次把異象顯給彼得看,就是要向他啟示神在新約時代的旨意,要他改變新的觀念。
〔靈意註解〕那塊大布裏面的走獸、昆蟲、飛鳥,象徵包括不潔淨的外邦人和潔淨的猶太人,都放在一起,表示神已經把在禮儀上原來不潔淨的外邦人潔淨了,得以有份於新約的恩典,所以彼得應當和他們來往,把福音也傳給他們,最終接納那些悔改相信的人。
〔話中之光〕(一)人很容易將神從前所使用過的方法,來限制神在今天所要作的工作。所以神每逢要作一見大事,常是先在人的思想觀念上預作準備的工作。
(二)我們的思想一旦受到宗教傳統的影響,就很難改變,甚至神「一連三次」的顯出異象給彼得看,他還是堅持己見。
【徒十17】「彼得心裏正在猜疑之間,不知所看見的異象是甚麼意思,哥尼流所差來的人,已經訪問到西門的家,站在門外」
〔文意註解〕「彼得心裏正在猜疑之間」表示彼得此刻甚覺困惑,內心正在起伏不定的狀態中。
「不知所看見的異象是甚麼意思」這話表示彼得在魂遊象外時所看見的景象乃是一個『異象』。
【徒十18】「喊著問:『有稱呼彼得的西門住在這裏沒有?』」
【徒十19】「彼得還思想那異象的時候,聖靈向他說:『有三個人來找你。』
〔文意註解〕「聖靈向他說」請參閱徒八29註解。
【徒十20】「起來,下去,和他們同往,不要疑惑;因為是我差他們來的。」」
〔文意註解〕「不要疑惑」『疑惑』原文是心思不確定的一種情形,又可譯為『分辨』(林前十一29,31)、『偏心』(雅二4);故這裏另有一個含意,不要彼得『在人中間有所分別』。
「因為是我差他們來的」他們原是哥尼流所差的(參7~8節),但神說是祂所差的;這表示人順從異象中的吩咐,就是順從神的旨意,因此神就以人的行動為祂的行動。
【徒十21】「於是彼得下去見那些人,說:『我就是你們所找的人。你們來是為甚麼緣故?』」
〔文意註解〕「我就是你們所找的人」按原文,在本句前面有『看哪』一詞。
【徒十22】「他們說:『百夫長哥尼流是個義人,敬畏神,為猶太通國所稱讚,他蒙一位聖天使指示,叫他請你到他家裏去,聽你的話。』」
〔原文字義〕「稱讚」作見證。
【徒十23】「彼得就請他們進去,住了一宿。次日起身和他們同去,還有約帕的幾個弟兄同著他去。」
〔文意註解〕「還有約帕的幾個弟兄同著他去」和彼得同去的猶太弟兄共有六個人(徒十一12)。
〔話中之光〕(一)異象已經『一連三次』(16節)的顯現了,彼得還是在『猜疑之間,不知所看見的異象是甚麼意思』(17節)。甚至環境也顯明了,聖靈也催促了,他還要「住了一宿」才起身。可見傳統害人之深,真是不易脫離。
(二)彼得在此事件中並沒有單獨行動,而和幾位猶太弟兄同去,他們後來成了這事的見證人(徒十一12,18),使猶太信徒無話可駁;主的工人最好不要單獨,而要在基督身體的原則裏行動。
【徒十24】「又次日,他們進入該撒利亞。哥尼流已經請了他的親屬密友,等候他們。」
〔話中之光〕(一)哥尼流不但自己敬畏神,也關心別人的靈魂,所以把他的「親屬密友」邀請到家中來聽彼得講道,這是家庭聚會的好榜樣。
(二)我們信徒也當常打開自己的家,邀請親戚、朋友來聽福音。
【徒十25】「彼得一進去,哥尼流就迎接他,俯伏在他腳前拜他。」
〔文意註解〕「俯伏在他腳前拜他」哥尼流是一個羅馬的軍官(1節)。一個平素耀武揚威的軍人,竟肯向一個外族的平民下拜,若非因他敬畏神,簡直是不可能的事。
【徒十26】「彼得卻拉他說:『你起來。我也是人。』」
〔文意註解〕「你起來,我也是人」這話說出:(1)人只可拜神,不可拜任何人(啟廿二8~9);(2)一個人無論如何屬靈,仍舊是與我們一樣性情的人(雅五17),絕不可能變成神;(3)我們尊敬神的僕人,不可過於聖經所記(林前四6),以免惹動神的忌恨(出卅四14)。
〔話中之光〕(一)無論何人,我們只當尊敬,但絕不可敬拜――不論他是多麼的偉大、尊貴,他仍舊「也是人」。
(二)撒但因為居心自比神(結廿八2),想要高抬自己與神同等(賽十四14),因此從天使長墮落成為魔鬼。凡是倡導『人成為神』論的,乃是效法那沉淪之子『自稱是神』(帖後二3~4)的作法,結局非常危險!
(三)不但大權在握的獨裁政治家喜歡把自己神化,有些宗教領袖也常勝不過這個試探,喜歡別人將他們當成神一般地敬拜、事奉。
(四)任何人若自以為是神,雖然把福音傳給別人,但他自己反而跌倒了。
【徒十27】「彼得和他說著話進去,見有好些人在那裏聚集」
【徒十28】「就對他們說:『你們知道猶太人,和別國的人親近來往,本是不合例的;但神已經指示我,無論甚麼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潔淨的。』
〔文意註解〕「但神已經指示我,無論甚麼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潔淨的」彼得這話證明,他在異象中所見大布裏面的走獸、昆蟲和飛鳥(參12~15節),乃是象徵人。
〔話中之光〕(一)聖靈作事乃如『風隨著意思吹』(約三8),根本是無例可援的,也常是破例而行的,所以我們不可藉口「本是不合例的」,來推拖許多事,以免誤了聖靈的工作。
(二)信徒千萬不要把世人歸類為甚麼人能夠得救、甚麼人不能夠得救;事實證明,許多壞得不能再壞的大罪人,反而蒙了救恩。
【徒十29】「所以我被請的時候,就不推辭而來。現在請問,你們叫我來有甚麼意思呢?』」
【徒十30】「哥尼流說:『前四天這個時候,我在家中守著申初的禱告,忽然有一個人,穿著光明的衣裳,站在我面前,』
〔文意註解〕「前四天這個時候」猶太人計算天數並非以滿廿四小時為一天;其算法如下:(1)天使向哥尼流顯現算一天;(2)傳信的人到達約帕及彼得見異象的那日算一天;(3)這些人從約帕出發算一天;(4)他們抵達哥尼流家的那日算一天。
「忽然有一個人,穿著光明的衣裳」這是描述天使以人的形像向人顯現時的常用語(太廿八2~3;路廿四4)。
【徒十31】「說:“哥尼流,你的禱告,已蒙垂聽,你的賙濟,達到神面前已蒙記念了。」
【徒十32】「你當打發人往約帕去,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他住在海邊一個硝皮匠西門的家裏。”」
【徒十33】「所以我立時打發人去請你,你來了很好。現今我們都在神面前,要聽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話。」」
〔文意註解〕哥尼流所說本節的話,表明人聽道時所該有的存心與態度:(1)要存著聆聽『主的話』的心來參加聚會;(2)專心注意傾聽,務求能夠聽取主『一切』的話;(3)要如同『在神面前』來聽主一切的話;(4)『現今』就要在神面前聽主一切的話,不要等到將來方便的時候才聽(參徒廿四25);(5)衷心感到現今就能在神面前聽主一切的話是『很好』的一件事。
〔話中之光〕(一)我們當「在神面前」慎思明辨,聽神透過人所說的話;切不可『在人面前』為著諂媚人、討好人,而把他所說的都當作『神的話』。
(二)「要聽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話」主不僅吩咐人講,主也吩咐人聽;信道是從聽道來的(羅十14)。
【徒十34】「彼得就開口說:『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
〔文意註解〕「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看出』原文意指『抓住』或『握緊』;『不偏待人』原文是『不以外貌取人』(申十17),意即不徇情面。彼得這話表示,他已經藉著所看見的異象,掌握住了神對待人的原則。
〔話中之光〕(一)信徒應當小心觀察環境事物,藉以「看出」神的心意和作為。
(二)我們既稱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為審判人的主為父,就當存敬畏的心,度我們在世寄居的日子(彼前一17)。
(三)我們所信的神既是不按外貌待人的神,我們便不可按著外貌待人(雅二1)。
【徒十35】「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
〔文意註解〕「那敬畏主行義的人」指對神敬畏、對人公正。
「都為主所悅納」這話並不是說行善是人得救的條件,因為人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而不是憑著行為(弗二8~9)。彼得在這篇信息裏面,也清楚表明,必須是相信耶穌基督之名的人,才能得蒙赦罪(參43節)。然而,一個對神有正確態度的人,必會樂意讓神在他的生命中作主,而神也必樂意向他施恩,將神的心意啟示給他,使他得以在基督的救贖裏被神所悅納。
〔問題改正〕有人根據這一節聖經,就以為世界上的宗教既然都是在敬拜神、勸人為善,因此所有的宗教都是為神所悅納的。這個看法完全錯誤,因為:(1)若是只要『敬畏主行義的人』就足夠的話,那麼神就不須在異象中指引哥尼流打發人去邀請彼得了;(2)只有猶太教和基督教所拜的是真神,其他的宗教都是在拜人造的神或是人所想像的神,那些都是假神;(3)只有基督教因有耶穌基督作人通往神的道路(約十四6),所以能真正的來到神面前(來十19~22),但猶太教因棄絕耶穌基督,故暫時被神棄絕,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屆時以色列全家也將會悔改得救(羅十一25~26)。
〔話中之光〕(一)神喜悅人敬畏祂,不斷地在所行的事上榮耀祂。
(二)凡是主所悅納的人,我們都當毫無間隔的相交、互愛,不可分門別類(林前十一18;多三10~11)。
【徒十36】「神藉著耶穌基督(祂是萬有的主)傳和平的福音,將這道賜給以色列人。」
〔原文字義〕「萬有」一切,所有,萬人。
〔文意註解〕「祂是萬有的主」這句話有兩個意思:(1)祂是萬有的主宰,萬有都在祂的手中(羅十一36),人有了祂就有了萬有;(2)祂是萬人的主,不只是猶太人的主,也是外邦人的主(羅十12),不只是信徒的主,也是世人的主(提前四10)。
「傳和平的福音」『和平的福音』具有多重的功效:(1)叫萬有與神和好(西一20~22);(2)叫猶太人與外邦人和好,兩下合而為一(弗二11~18);(3)叫人的內心有平安,有安息(腓四7;太十一29)。
「將這道賜給以色列人」『道』是指神的話(logos);神的聖言是交託給以色列人(羅三2),但因以色列人不信,這道便臨到外邦人(羅十一11)。
〔話中之光〕(一)惟有真正認識耶穌基督是「萬有的主」,才能破除一切人為的藩籬,而衷心承認基督是『我們的』,也是『他們的』(林前一2),接納一切主所接納的人。
(二)神召我們原是要我們和睦(林前七15),所以信徒應當彼此相愛,不可相咬相吞(加五13,15,26)。
【徒十37】「這話在約翰宣傳洗禮以後,從加利利起,傳遍了猶太。」
〔原文字義〕「話」應時的話,即時的話(logos)。
【徒十38】「神怎樣以聖靈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穌,這都是你們知道的。祂周流四方行善事,醫好凡被魔鬼壓制的人;因為神與祂同在。」
〔文意註解〕「以聖靈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穌」『膏』意即塗抹;神在這裏所塗抹的是聖靈和能力。聖靈和能力是二而一的,聖靈顯在人身上,就是能力。主耶穌原是從聖靈生的(太一18;路一35),祂的裏面早已滿有聖靈,但是為著工作與使命,仍須接受聖靈的塗抹――聖靈降臨在祂身上(太三16;可一10;路三22;約一33),這就是神用膏膏祂(路四18),使祂得著能力,在地上作神的工。
「祂周流四方行善事」『周流四方』意即去到各處。
「醫好凡被魔鬼壓制的人」魔鬼的詭計多端,牠若在人的靈性上不能壓制人使之反叛神,牠就由人的身體入手,壓制人而使之生病,使人不能享受復活生命的幸福;使人因身體上的不平安,而失去靈中的堅固儆醒,以償其願。常見主的工人,在世偶一不慎,即生疾病;因魔鬼願意基督徒生病,好停止其為主作工。
〔話中之光〕(一)主耶穌整個傳福音事工的主要力量乃在於聖靈。我們傳揚福音,若沒有聖靈作工,就得不到甚麼成效。
(二)聖靈在我們身上,如同膏油的塗抹,安詳舒適,除此並無特別的感覺,但當別人與我們接觸的時候,就會感覺到一種能力從我們身上發出來,所以誰滿有聖靈,誰就滿有能力。
(三)膏油的塗抹是從奉獻(或者說分別為聖)來的。甚麼時候我們的奉獻出問題,就甚麼時候我們的能力也出問題,自然我們的工作也就出問題。
(四)罪與病,像我們靈魂和身體一樣緊緊相連的。赦罪與治病彼此相依相輔的。
【徒十39】「祂在猶太人之地,並耶路撒冷,所行的一切事,有我們作見證。他們竟把祂掛在木頭上殺了。」
〔話中之光〕(一)彼得不以為自己是一個大使徒,而只看自己是一個見證人;我們也當學習他的榜樣,存心謙卑,只作一個主的見證人,而不想為自己作大事、得高位。
(二)我們作主的見證人,必須定下主意,在世人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林前二2)。
【徒十40】「第三日神叫祂復活,顯現出來」
〔原文直譯〕「神叫這人在第三日起來,使祂成為被人看得見。」
〔話中之光〕(一)我們所信和所傳的耶穌,不是死的耶穌,乃是活的耶穌。
(二)基督若沒有復活,我們的信便是枉然;我們仍在罪裏(林前十五17)。
【徒十41】「不是顯現給眾人看,乃是顯現給神豫先所揀選為祂作見證的人看,就是我們這些在祂從死裏復活以後,和祂同喫同喝的人。」
〔話中之光〕主的顯現不是沒有原則的,祂乃是「顯現給神豫先所揀選為祂作見證的人看」――意即祂的顯現,乃是為著裝備並充實祂的見證人的。許多信徒無心為主作見證,難怪從未見過主的顯現。
【徒十42】「祂吩咐我們傳道給眾人,證明祂是神所立定的,要作審判活人死人的主。」
〔文意註解〕「要作審判活人死人的主」神已經將審判的事交給基督(約五22),祂將來要審判活人死人(提後四1)。當基督再來時,祂要坐在榮耀的寶座上,審判活人(太廿五31~46);當千年國度之後,祂還要坐在白色的大寶座上,審判死人(啟廿11~15)。
〔話中之光〕(一)不要以為我們信了主就不再受審判了,因為審判要從神的家開始(彼前四17);所以我們信了主之後,仍須好好活在神面前。
(二)審判活人死人的權柄是屬於主的,所以我們不要隨便審判別人(羅十四4;林前四3~5)。
(三)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是神對全人類審判的惟一標準。
【徒十43】「眾先知也為祂作見證,說:“凡信祂的人,必因祂的名,得蒙赦罪。”」」
〔原文字義〕「罪」罪行(原文複數)。
〔文意註解〕「凡信祂的人,必因祂的名,得蒙赦罪」這話並不是直接引自任何舊約章節,而是『眾先知』在舊約裏面預言的總結――除了信靠耶穌基督的名以外,別無拯救(徒三12)。
『凡』字在這裏具有特別深長的意義――不但猶太人能因信主而得救,就是外邦人也能因信主而得救。
〔話中之光〕得救完全是因著主的名,沒有任何附加的條件,更不用憑藉遵守律法。
【徒十44】「彼得還說這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
〔文意註解〕「彼得還說這話的時候」注意這『還』字,意思就是彼得不是要停止在那裏,他還要說下去。彼得的眼睛是看見了『神也潔淨外邦人』的異象(15,28節),他的口也說了『神不偏待人』的話(35節),但是在他的思想和實行上還有問題,那就是猶太人和外邦人隔斷的牆還沒有打通。當彼得還要繼續說下去的時候,聖靈就進來,把他的話打斷了。
「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聖靈內住到人的裏面,是別人所看不見的,但是這裏提到聖靈降臨人的身上,顯然是別人所能看得見的(參45節),所以必定是指聖靈在人外面的澆灌。聖靈的內住,是指作生命素質的一面;聖靈的澆灌,是指作工作能力的一面。聖靈的內住,是在人相信時發生的;聖靈的澆灌,通常是在人相信以後發生的,但是這裏卻是在他們相信的時候,與聖靈的內住同時發生的。
《使徒行傳》提到聖靈在人外面的澆灌或降臨,通常需要由別人來按手(徒八17;九17;十九6),
僅有此處和五旬節是未經任何人按手就發生的。在五旬節時,因為還沒有人可以代表基督的身體按手接納別人,所以直接從上面澆灌,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這裏有
代表基督身體的彼得可以替人按手,聖靈卻仍直接降在聽道的人身上,這是為著猶太人信徒的緣故。不用說彼得此時仍舊躊躇不敢為這些外邦人按手(註:按手表示聯合、認同、接納),即使彼得有此膽量替外邦人按手,恐怕猶太人信徒定罪彼得,說他破壞神的律法時(徒十一2~3),就難以解釋了。
〔話中之光〕(一)聖靈所起的頭,聖靈自己會來加以印證。
(二)基督教的範圍,包括全世界所有重生得救的人。在教會裏面,絕對不能有分門別類的思想。
(三)哥尼流家裏所有的人,都得著了聖靈。在聖經裏,這也是一個大事實。就是說,神拯救人,不只是以個人為單位,乃是以一個家為單位。
【徒十45】「那些奉割禮和彼得同來的信徒,見聖靈的恩賜也澆在外邦人身上,就都希奇。」
〔文意註解〕「見聖靈的恩賜也澆在外邦人身上」『聖靈的恩賜』在此是指『領受所賜的聖靈』(徒二38原文即『聖靈的恩賜』),並不是指聖靈所分給人的各樣恩賜(羅十二6;林前十二4;彼前十五3)。
【徒十46】「因聽見他們說方言,稱讚神為大。」
〔原文字義〕「方言」別國的話,鄉談。
〔文意註解〕「因聽見他們說方言」『說方言』是指按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徒二4),並不是指說沒有意義的舌音。
聖靈顯在人身上,有時會使人說起方言來,但不一定每一個被聖靈澆灌的人都說方言,例如在撒瑪利亞信徒的事例中,就沒有提到他們說方言(徒八15~17)。聖靈有時會使人說預言(徒十九6),有時則會使人得著各種不同的恩賜(林前十二7~11)。
「稱讚神為大」原文是『將神顯大』、『尊神為大』(路一46)。
〔話中之光〕(一)神是「大」的神,常作「大」的事,所以值得我們大大的讚美。
(二)「大」的神所用的器皿乃是「大」的,能容納各種的人;真求神也擴大我們的度量,使我們也能為神所用。
【徒十47】「於是彼得說:『這些人既受了聖靈,與我們一樣,誰能禁止用水給他們施洗呢?』」
〔文意註解〕神用彼得來開啟外邦人的門(參太十六19),乃是一個非常重大的事,所以神先用異象來引導(11~16節),後用聖靈的恩賜來印證(44~45節)。至此,彼得不能不服下來,而同意給這些外邦人施浸。
【徒十48】「就吩咐奉耶穌基督的名給他們施洗。他們又請彼得住了幾天。」
〔文意註解〕「就吩咐」有解經家認為這話表示彼得並沒有親自為這些外邦人施浸,而將此工作交給從約帕同來的弟兄(23節)執行。
「奉耶穌基督的名給他們施洗」原文是『給他們在主的名裏受浸』,意指『將他們浸入耶穌基督的名裏』。名字乃代表一個人,故指藉著受浸,使他們與基督產生生命的聯結。
「他們又請彼得住了幾天」當然是為了從彼得得著更多有關耶穌基督的教導。
〔話中之光〕(一)受浸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人若是真心悔改相信主,就應該受浸(可十六16);並且越早受浸越好。
(二)受浸不是教會生活的終點,乃是教會生活的起點。
叁、靈訓要義
【神在哥尼流(福音對象)身上的預備工作】
一、遠從義大利,調駐該撒利亞(1節)――使之得以接觸到福音
二、敬畏神(2節上)――相信宇宙間有一位真神
三、常常禱告神(2節下)――有一顆尋求神的心
四、看見異象(3~6節)――蒙神特別的引導
五、打發人去請彼得(7~8節)――聽從神的引導
【哥尼流的榜樣】
一、他是個虔誠人,敬畏神(2節上)――對神有敬虔的心
二、全家都敬畏神(2節中)――對家人有影響力
三、多多賙濟百姓(2節中)――對人有憐憫心
四、常常禱告神(2節下)――有實際的靈性生活
五、常伺候他的一個虔誠兵(7節)――對部下有好表率
六、哥尼流已經請了他的親屬密友(24節)――關心身邊的親戚朋友
七、俯伏在他腳前(25節)――尊敬神的僕人(雖然不該拜人)
八、我們都在神面前,要聽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話(33節)――聽道的態度正確
【哥尼流的禱告】
一、常常禱告神(2節)
二、守著申初的禱告(3節上,30節)――定時禱告
三、他在異象中明明看見(3節中,30節)――看見異象的禱告
四、你的禱告以蒙垂聽,達到神面前已蒙紀念了(4,31節)――有功效的禱告
五、立時打發人去(7~8,33節)――順服的禱告
【彼得的禱告】
一、上房頂去禱告(9節)――隱密處的禱告,超越的禱告
二、魂遊象外(10節)――靈裏的禱告
三、看見天開了(11節)――通天的禱告
四、看見異象的禱告(11~18節)
五、因不明神旨而有所掙扎的禱告(13~15節)
六、仰望尋求的禱告(17~19節上)
七、得著聖靈指示的禱告(19節下~20節)
八、順服的禱告(21~23節)
【神在彼得(傳道人)身上的預備工作】
一、約在午正(9節中)――預備合適的時間
二、上房頂去禱告(9節下)――預備合適的地點
三、覺得餓了想要吃(10節)――預備合適的心境
四、在異象中叫他吃俗物和不潔淨的物(11~16節)――教以合適的例證
五、正在思想異象之際,恰有合乎異象的三個人來訪(17~20節)――導以合適的境遇
六、彼得與他們同去(21~23節)――顯出合適的順服
【傳道人的榜樣】
一、有禱告生活的人(9節)
二、有異象的人(11~17節)
三、有神聲音的人(13,15節)
四、有聖靈印證的人(19~20節)
五、有環境印證的人(21~23節)
六、有弟兄同行並同工的人(23節)
七、謙卑不驕傲的人(26節)
八、沒有偏見的人(28,34節)
【彼得所見異象的含意】
一、從天上降下(11節)――是出於神的
二、有聲音叫彼得宰了吃(13節)――給人新的帶領
三、神所潔淨的,不可當作俗物(15節)――神所接受的,人也應當接受
四、收回天上去(16節)――是神所寶貴的
【聚會的榜樣】
一、與會的人都聚集等候(24,27節)――熱心的期待
二、俯伏在彼得的腳前(25節)――尊敬主的僕人
三、彼得自稱也是人(26節)――主僕人的自守本分
四、現今我們都(33節上)――完全的合一
五、在神面前(33節中)――懇切的盼望
六、要聽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話(33節下)――受教的耳
七、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44節)――滿得屬靈的祝福
【彼得所傳信息的重點】
一、神不偏待人(34~35節)――祂是超種族、超地域性的
二、神藉耶穌基督先傳福音給以色列人(36~37節)
三、聖靈也印證了這福音(38節)
四、見證基督死而復活,作審判活人死人的主(39~43節)
【不可偏待人】
一、神不偏待人(34節)
二、耶穌基督是萬有的主(36節)――主不偏待人
三、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44節)――聖靈不偏待人
四、這些人與我們一樣(47節上)――使徒不偏待人
五、誰能禁止(47節下)――信徒不可偏待人
【為主作見證的模範】
一、見證祂是萬有的主(36節)――祂是信徒的萬有
二、見證祂是憐憫人的主(37~38節)――祂是信徒的倚靠
三、見證祂是被殺的羔羊(39,43節)――祂是信徒的救主
四、見證祂是復活的主(40~41節)――祂是信徒的生命
五、見證祂是審判的主(42節)――祂是信徒的盼望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使徒行傳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使徒行傳提要」末尾處
使徒行傳第十章拾穗
【徒十1】「在凱撒利亞有一個人,名叫哥尼流,是義大利營的百夫長。」
該撒利亞是希律大帝新建的城,成為羅馬政府統治猶大地的行政中心。這裡住了一位叫哥尼流的百夫長。這個名字十分普遍,無數奴隸在西元前八二年被哥尼流蘇拉(p. Cornelius Sulla)釋放,獲得自由,便以此為名。舒溫桓(p.160f)指出,取用羅馬名字三個字中之一為名,是當時軍隊中常見的。百夫長在現今的軍階,相當於 NCO(中士)。他所屬的義大利營,原是從義大利招募來的軍隊。又因猶大地沒有羅馬的兵團,祇有所謂輔助軍隊,所以這營一定是後者的一部份,履行守衛的職責。──《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1】哥尼流是羅馬駐紮在該撒利亞的一個百夫長。該撒利亞乃是巴勒斯坦政府的總部所在。譯作營字的希臘原文乃是『大隊』(譯註:約步兵三百至六百人)。羅馬的軍事編制,第一是軍團,有六千人之眾,所以約莫等於一個「師」。每一軍團有十個大隊,所以每一大隊有六百人,也接近一營的人數。每一營分作若干百人隊,每一隊之上,設一百夫長。所以百人隊約莫相等於一『連』。在我們(譯註:指蘇格蘭)的軍事組織上,與百夫長相當的乃是連部曹長。這些百夫長乃是
羅馬軍隊中的中堅份子。一位古代史學者敘百夫長的資格是,『百夫長不要血氣之勇,不要鹵莽,要作良好的領袖,有穩定而又謹慎的心理,不輕易採取攻勢,不隨
便發動戰事,但當挫敗和艱難來臨時,能以站立在他們的崗位上堅定不搖』。所以哥尼流是早已了解勇敢和忠誠的人。──《每日研經叢書》
【徒十2】「他是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周濟百姓,常常禱告神。
」
哥尼流一家是敬畏神的人,比他的軍階更重要。他歸服神的表現,並不祇是表面的;從他賙濟窮人,常常禱告,就可以看出來。不過,哥尼流並沒有受割禮,從十一3可知。他不是個歸服猶太教者,遵行猶太教者,是完全接受猶太宗教,履行割禮;他祇是個“敬畏神的人”(參十三16、26~43,十六14,十七4、17,十八7);
這種人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眼中,仍然是異教徒,但分散各地的猶太人,對他們的態度卻較為開放。因此,可能哥尼流來巴勒斯坦之前,已經是個敬畏神的人。耶路
撒冷初期教會對這些敬畏神的人,表現出猶太人的態度;不過信徒的態度逐漸改變了。路加顯然看出,從異教徒到悔改信耶穌,這是很重要的一步。請注意哥尼流與
路七1~10(尤其是第5節)的無名百夫長相似的地方。──《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3~6】這段故事哥尼流看見天使的異象啟幕,那時正是申初(下午三時)。這個時候是耶路撒冷聖殿的禱告時刻,可能路加認為哥尼流在禱告;此外也許另有一個用意: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現的異象,不會是他想像出來的幻覺。天使叫他的名字(參路一13;使九4),哥尼流表現的驚怕,是人對超然事物自然的反應,也是這一類故事中必然出現的情況。其實,並沒有什麼可怕的,天使來對他保證,神已經聽見他的禱告,紀念他的善行。這裡的字句是形容祭物的煙上升到神面前。布魯斯(Book p.216)認為,哥尼流的禱告在神面前有獻祭的功效。這個句法早已成了傳統(詩一四一2;多比雅書十二12;腓四18;來十三15),因此,這裡的用法大概是傳統的用法,而不是直接引用利未記二2的意思(像布魯斯的看法)。其含義是,神會回應哥尼流的禱告。不過,這時回應的實質尚未透露。哥尼流要打發人去約帕,找一個叫西門的人來,注意這裡用他的猶太名字。依從這個命令,是信心與順服的表現。──《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5~6】在哥尼流未受歡迎加入教會之先,彼得要先學習一個功課。嚴正的猶太人以為上帝對外邦人沒有關係。有時他們甚且極端的說,外邦女人生育時,切勿給她幫忙,因為幫忙她便是多帶一個外邦人進世界來,在哥尼流進入以先,彼得必須忘掉這些事。
有一點表示出彼得已經在忘掉他一向受教的一些嚴峻性質。他和一個名叫西門的硝皮匠同住(九43;十5)。硝皮匠的工作對象乃是動物的屍體,所以他經常不潔淨(民十九11-13)。嚴正的猶太人絕對不會接受硝皮匠的款待。西門所以要住在海邊上,離開市區,就是因為他的不潔。無疑地這位硝皮匠是一個基督徒,而彼得已經開始明白基督教廢止了這些無聊的規矩和禁忌。──《每日研經叢書》
【徒十6「他住在一個硝皮匠西門的家裡。」】
這
地方必有極重的氣味,使徒住著不會很舒服,由於皮革的臭味,並且可能皮革還帶著血,對敬虔的猶太人也在禮儀上不潔,彼得一定也不會很自在。可能他是在不得
已的狀況下居住的。他當時是教會中最主要的使徒,最近可能從一個很重要的旅行回來,突然他與門徒好似都隔離了,而在硝皮匠的家裡住了多日(九章四十三
節)。
主
對待祂的僕人並不難解釋。我們喜歡作工,卻不願與主交往,我們靠自己的力量好似很剛強,又有成功,又受友人的照顧。但我們需要從人群中退避,從發達的事業
中出來。當太陽光遮去,我們的自信十分低落,現在只有一個退避之處,藏在箭袋中,在曠野度過四十天。我們自己生命的衝動逐漸過去,也許我們得投靠撒勒法的
寡婦,或道亞拉伯曠野,在硝皮匠西門家中。
當彼得等候的時候,他仍保持禱告的習慣,他的心仍仰賴聖靈的教導,等下次雲柱的運轉。他就這樣得著功課,從以往的經驗,對以後的生命作出反應,他退居之後,新的時代就開始了。
── 邁爾《珍貴的片刻》
【徒十7~8】哥尼流順命差了三個人去,兩個是家僕,一個是虔誠的兵士,有相同的信仰,可以向彼得解釋真情。兩地的距離有三十哩(四十八公里),他們大概是騎牲口去的;司達林(p.151)說,他們可能另外多帶了一頭牲口給彼得。──《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9】房頂是平的,因為房子小,裏面也擁擠,人們為了私隱,往往走到房頂去。──《每日研經叢書》
【徒十9,10彼得魂遊象外是什麼意思?】
答:彼得住在約帕(耶路撒冷西北之海口),約在一日午正上房頂去禱告的時候,他「魂遊象外」,看見了異象(徒十11-17),保羅在耶路撒冷聖殿裡禱告的時候,也有這樣魂遊象外的經歷(徒廿11-17,18).這裡「魂遊象外」一詞,中文譯得非常美好,英文聖經是He fell into a trance,
意思是說「他陷入昏眠狀態」,按希臘文()這一字的願意,亦即有陷入睡眠狀態之意,換言之,是一種超越自己之外的精神狀態,就是指著人的靈魂離開自己的身
子,站在一旁,五官失守,然而仍有知覺和思想,與五官未失之前無異,似乎進入在夢幻之中,所以彼得在禱告時,他的靈魂好像是一時離開他的身體,便能看見特
殊的異象,當他看完之後,靈魂又恢復回到身上了(()一字與可五42,十六8所譯為驚奇二字原文同字,既是有出奇,驚動,詫異等意思)。——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徒十10】「覺得餓了,想要吃。那家的人正預備飯的時候,彼得魂遊象外,」
「覺得餓了」:原文是「變成餓了」,這個「餓」只出現在醫學文獻中,意思是「非常饑餓」,而非普通的肚子餓。而且這個時間並非是猶太人正常的吃飯時間,猶太人通常是早上十吃早餐,下午再吃一餐,所以中午是預備下午餐的時候。──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十10,廿二17魂遊象外】
問:使徒行傳十章十節:「……彼得魂遊象外。」又二十二章十七節:「後來我回到耶路撒冷,在殿裏禱告的時候,魂遊象外。」問魂遊象外何意?
答:魂遊象外,就是聖靈叫聖徒暫時離開身體,而入靈的境界中,使他們接受超乎天然之外的異象。約翰之得啟示,就是如此。―― 倪柝聲
【徒十10 “魂遊象外”一詞如何解釋?】
“魂遊象外”一語,英文為FELL INTO A
TRANCE,意即“陷入半昏迷狀態”。但希臘文則為“一種HEKSTAsIS跌在他之上”。這HEKSTASIS(e\OmoTQ可音譯為“赫死他希死”,原意為“站出來”,意即“自己的靈魂站在自己外邊”,好像有些人做夢看見自己躺在那裏死了一般,一個“自己”是旁觀者,另一個“自己”則是死者。
所以英文的口氣與原文的口氣不同。中文譯為“魂遊象外”,譯得很美。當彼得禱告時,他的靈魂好像暫時離開他的身體,他的第二視力被運用,便看見特殊景象,看完後,靈魂又回到身上。
保羅也有這種在禱告時魂遊象外的經驗(徒二十二章17一18節),當時也是用第二視力看見主對他說話。
這個HEKSTASIS在聖經別處則譯為“驚奇”,驚奇到神不守舍,參閱馬可福音五章42節,十六章8節。
教會歷史中有些虔誠人也有這種“自己站在自己外邊”的屬靈經驗,因此可能所見所聞有難以使平常人相信的報導。――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徒十14】「彼得卻說:“主啊,這是不可的!凡俗物和不潔淨的物,我從來沒有吃過。”」
主啊,「這是不可的」:原文是「不可」,這是很強烈的抗議用字,不單只是拒絕的意思而已。可以想見彼得身為猶太人受其文化背景的影響有多深。即便他知道發言的是神,稱之為主,並且感受到身體的需要,還是拒絕命令。──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十14】原來利未記第十一章記載了猶太人所有的,關於食物的嚴格條例。大致說來,猶太人可以吃的只是反芻的和分蹄的動物,其他的一概不潔,也是禁吃的。──《每日研經叢書》
【徒十17~20】彼得正清醒過來,在猜疑這意外的夢到底是什麼意思,哥尼流所差的人就已經來到這棟可能相當簡陋的房子,在門口詢問他是否在內。
他們這時恰巧的到來,顯然是要表示這乃是出於神的安排。他們還在門前,彼得就從聖靈獲得內在的引導。這種引導的方式,與異象完全不同,也許是暗示他內心的
信念漸長。聖靈告誡他說,有三個人在門前找他,他要跟他們去,因為是神差他們來的(聖靈用“我”字為神說話)。從這裡就可看出,彼得的異夢是為要預備他而出現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21~23a】於是彼得下去,接待差來的人,作自我介紹。他們就複述口信,著意要給彼得一個好印象,說他們的主人是個敬畏神的人,由於天使的
吩咐,差派他們來找他,為要聽他的話。最後這一點就讀者來說,是新的資料。路加為加強文字的戲劇性,刻意把這一點留到如今;我們可以意會,起初天使對哥尼
流的話裡,已包含這一點在內。那時天色已晚,無法動身回該撒利亞,彼得就接待他們過一夜。這做法並沒有越過守律法的猶太人的規範。彼得雖然本身是客人,仍
可以充當主人。硝皮匠西門必然也是個信徒,而必以使徒之尊待彼得。──《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23b~29】第二天,彼得和一些約帕的信徒動身到該撒利亞去,從廿一12可知,與彼得同去的有六個人,後來他們成為整件事的見證人(十45、46),
雖然當時他們可能祇是為好奇而去。這一行人走了一天才到該撒利亞。哥尼流已經召聚了親屬密友在等候他們。哥尼流必定對西門彼得以及這個傳遍各地的新宗教略
有所知,所以他召聚了家人朋友來聽彼得的話。哥尼流大概預測到他在什麼時候會抵達。他見彼得的第一個舉動,就是俯伏在他腳前拜他,以示尊崇。但正如新約一
貫所載,彼得拒絕這樣的尊崇,祇有神可以受這樣的敬拜(十四14、15;啟十九10,廿二9)。於是兩人走進屋裡,像同等的人一般談著話,彼得發現眾人已聚集要聽他了。彼得一開口就公開聲明,解釋他願意與外邦人交往的新轉變,同時請他們解釋請他來的因由。從他的話可以知道他對自己異象的解說;他體會到食物既不可分“俗的和不潔淨的”,人就更不可看作俗而不潔淨的。他體會到神已經用新的命令,取替了猶太人的疑忌。這裡表示,彼得對他的異象,有了新的實際應用。──《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30~33】第三節的天使改為“穿著光明的衣裳”的人(參一10),是為使文字多點變化。兩段記載中,天使的話稍有用字的出入,並不重要,同時亦再度反映出,新約作者並不在意于逐字記載對話或講章。最後,哥尼流感謝彼得的光臨,並請他說話。其中有一句形容他們的聚集是“在神面前”,這句穿插的說明表示,人們聚集來聽福音(或信徒會眾聚集),都是在神面前的。新約如此用這句話,似乎祇此一次,但人一切行動均在神面前的觀念,則很普遍。至於同樣的思想以其它方式表達,則可參閱馬太福音十八20;哥林多前書五4。──《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34~35】彼得表示,他如今明白,神接納一切敬畏祂又行公義的人,不分種族。神並不看人的情面。這“不偏待人”的原文,是第一次在新約中出現,為翻譯希伯來文“抬起(某人的)臉”的成語,就是“偏待偏袒”之意。神不偏心這樣,一方面惡人不能指望神在審判時會偏袒他們(羅二11;弗六9;西三25;彼前十17;申十17);而另一方面,沒有一個人需要擔心神會偏心而不接納他。信徒也要表現出同樣的態度(雅二1、9)。神這種態度,與舊約強調以色列是神特殊的選民,兩者之間怎樣協調,彼得並沒有過問。然而,神揀選以色列人,純粹是出於祂的心意,絲毫不是因為他們有何善德;所以,這與神同樣接納各種民族的人,並不矛盾。人若敬畏神,行義(參彌六8),就蒙祂悅納。保羅在羅馬書第二章,也是這樣教導,猶太教中也有同樣態度的跡象。這並不是說,人可以在耶穌基督的代贖以外得救,而是基於祂的死與復活,凡是願意接受,又承認自己有需要的人,都可以有份于這福音。若哥尼流說:“我的善行足以賺取神的悅納,不需要福音”(這正是路十八11法利賽人所說的),這樣,不用說,他必不蒙神接納。善行惟有在叫人自知不足,並願意接受福音的情況下(或者若一個人有機會聽福音,他的善行會產生這種功效的話),始為神所悅納,而哥尼流要聽福音。──《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35義人蒙悅「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
神造人的時候,曾將良心,也就是是非之心放在
人裡面,自古在人們中間都有一種道德觀念,雖然標準,細節不同,但基本的原理是一致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相互的關係是很顯然的,如果以為別人那樣對待自己是
不對的,自己那樣對待人自然也是不對的,眾人認為好的事,對人有益的事,是對的好的;而使人受害受苦的事則是錯的,壞的。所謂公道自在人心,人都有正義
感;好人、壞人、善人、惡人、義人、罪人,是眾人所能分別的。
因此,自古以來,雖然許多人丟棄良心、不顧道
義、專求利己、任意犯罪。但也有人願意上無愧於天,下無愧於人,內無愧於心。因而樂天知命,心安理得,一生行義為善,安分守己,不貪不爭,敬神愛人,這種
人生活雖然可能艱苦,平淡,沒有什麼物質的享受快樂,但內心平安快樂,沒有人間的榮華富貴,卻是坦然無愧,可以立在光天化日之中,放在任何地方,在神在人
面前都無可指摘。
而那些違背良心、不顧道德、自私自利、犯罪作惡的人卻是心中有愧,毫無平安,永無滿足,必受報應的,因為他違反神在人心中所設的律法,損害與人的基本關係,越乎自己當守的本分,罪的結果總是死,但敬畏主行義的人卻為主所悅納,並以永生報應那些恆心行善的人。(羅2:6~16)──《每日天糧》
【徒十36~38】第36~38節句子結構的繁複(英文譯本把它簡化了)177。第36節的用字,包含了兩處舊約的引用,詩篇一○七20,“他發命醫治他們”(譯注:“發”原文等於“賜”,“命”等於“道”),以賽亞書五十二“那報佳音,傳平安……這人的腳……”(譯注:“報佳音”等於“傳福音”,“平安”等於“和平”)。這樣,信息一開始就確定了耶穌是對舊約應許的實現,要把平安帶給祂的子民以色列;“和平”一字在此含有最深的意思,與“救恩”是同義詞(路一79,二14;羅五1;弗二17,六15),
不但是指神與人之間的爭鬥敵對消除了,而且也指雙方在和好的狀況下所開展的積極祝福。不過,這信息並不祇局限於猶太人中,雖然是賜給以色列人,卻是為萬民
的,因為,正如彼得所加強語氣的批註,耶穌,這位平安的主,是萬有的主。這個詞彙外邦作者與猶太作者都通用,因此很適合用來指出這一點。──《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38】「神怎樣以聖靈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穌,這都是你們知道的。他周流四方,行善事,醫好凡被魔鬼壓制的人,因為神與他同在。」
「周流四方」:原文是「去到各處」的意思。──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十38】這裡用的動詞“行善”,值得留意,那時的統治者,喜歡用這字的名詞“行善者”來自稱。所以,這裡無形中把耶穌與他們相比,顯出祂才真正有助於人。這裡所流露對魔鬼敵對的觀念,也十分重要。這觀念出自神的權柄勝過與祂敵對的邪惡勢力;而耶穌來,就是要建立神的統治。(路十一17~20)。這裡不再提耶穌的講道,第36節已經提過了,可見門徒認為,講道與行奇事二者,都是耶穌代表神而行的工作。──《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39~41】對耶穌在猶太人手下受死,他似乎祇輕描淡寫地帶過,不過重點則放在舊約早已預言這件事;“掛在木頭上”一句,顯然是申命記廿一22、23的迴響(五30也有引用),保羅認為這段經文在耶穌身上是一“應驗”(加三13)。
這位被猶太人釘十字架的耶穌,神卻叫祂第三天從死裡復活了。然後,神讓一批特選的見證人,目睹祂的復活,這些人是特為這目的而蒙選召的。復活的顯現,並非
人人得見。原因似乎是,得見耶穌的人,有特殊的見證人身份,他們要向許多未得見祂的人作見證。這責任不會加在一些不適合的人身上,惟獨託付給那些長期與耶
穌交往,又在祂的使命上有份的人。和祂同吃同喝一句,加強了他們與主共處的真實性(一4;路廿四30、43)。──《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42~43】耶穌復活以後,吩咐門徒傳道給眾人(指猶太人),信息包括證明耶穌是神所立的,要作審判活人死人的主。耶穌這一職份,在提摩太后書四1及彼得前書四5亦有印證,不過在幾處復活的耶穌所吩咐門徒傳揚的總綱之中,都沒有提及。因此,這一點可能是從祂先前的教導中引伸出來的,就是說人子要坐在神的右邊,與神同擔審判的工作(參約五22、27)。最後,彼得宣告說,根據先知的見證,凡信的人必因耶穌的名得蒙赦罪(參路廿四46、47)。我們無法知道彼得心中指的是哪些預言,可能的經文有以賽亞書卅三24,五十三4~6、11;耶利米書卅一34;但以理書九24。──《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43】「眾先知也為他作見證,說:‘凡信他的人,必因他的名得蒙赦罪。’
”」
眾先知也為「他」作見證:可能是「他」指「耶穌」,或「它」指著「這件事」。彼得不是直接引述某個先知的話,而是撮要的說明多位先知的含意(賽五十三11,亞十二10-十三1)。──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十44】「彼得還說這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
彼得在43節說凡信的人,可能祇是指“凡信的以色列人”,但從34、35節來看,他所指的範圍卻可能更大。無論如何,他還未有機會多說,聖靈已降臨在聽的人身上了。由於在其它地方,聖靈是賜給那些悔改相信的人(參十一17、18),所以這裡的含義有二:第一,在場的外邦人用信心接受所聽的信息;第二,神悅納他們,賜下聖靈作為印記。外邦人一旦有機會聽福音,就有所回應,於是神便接納他們。這一節經文結束了宗教偏袒主義。──《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44】「彼得還說這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
神
常常打斷彼得的話!在變化山上,當他正說話的時候,父神就說話了,「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祂!」後來回到迦百農的房子裡,當他剛替他的主答
應要納丁稅,且正要告訴主時,「耶穌先向他說,」為要改正彼得對這事的錯誤觀念。而今在該撒利亞哥尼流家裡,當彼得還在講話的時候,聖靈用祂大能的作為,
打斷了他的講道,因而他的六個同伴「就都希奇!」所以當他們回到耶路撒冷時,他們支持他的見證,而向教會報導。聖父,聖子,聖靈,曾各自干涉並打斷過彼得
的講話。當神自己來截斷我們滔滔不絕的話語時,我們應該歡迎這樣的打岔!――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徒十44~48 聖靈之於哥尼流】問:啟
者,接到『聖靈的工作』與『天堂何在』二書,所云,五旬節聖靈的浸禮,與哥尼流家相同;竊以為不甚合式。蓋五旬節百二十人受主三年教育,早被『聖靈重
生,』復活日更得『聖靈自己,』此時急需聖靈能力,作主聖工;故聖靈應時施浸,以驗父之應許。若哥尼流,雖然敬畏神,然對於主之救恩,尚未入門,焉能如此
躐等而進?縱使哥尼流個人或一家早有豫備,(徒十2,)然行傳十章二十四節明言『他的親屬密友,』
十章四十四節又言『一切聽道的人。』則此許多人皆早豫備好,恐無是理。因此,行傳十一章十五節所言『當初』二字,恐係彼得初受聖靈重生之時。況十一章十七
節云:『在信主耶穌的時候,』豈有彼得在五旬節時,始信主耶穌乎?再者,十一章十八節眾人之言,亦云哥尼流家所受之聖靈,乃『悔改得生命』之聖靈。可見為
初步之聖靈重生無疑。愚昧之見,未知是否?(安徽宋)
答:我真不願意在甚麼事上,和神的兒女辯論。對 於聖靈的工作,最緊要的點,就是把牠分為重生、成聖、能力三段落而已。該書原意就是要指明給少年的信徒看:聖靈工作的層次,好叫他們知道如何按著步數尋求 祂。我們若真得著祂的重生、成聖、和能力,就足意了。至於細點,如哥尼流所得者究竟是聖靈那一步的工作,實無大關緊要。我們儘可自由相信,勿生辯論為愈。
但,我也知你的意思不是辯論。不過,我們要杜漸防微,恐怕在我們中間生起甚麼間隔。持著這種的心,或者不至被邪靈所利用。既是這樣,我們就可謹慎一談。哥尼流全家所受的確實是聖靈的浸禮。因為(一)『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十44,)(二)『聖靈澆在外邦人身上,』(45,)(三)他們『受了聖靈,』(47,)(四)彼得稱之為『聖靈的浸,』(十一16,)(五)和神的『恩賜』(17)等,都是講論五旬節聖靈浸禮的光景;這些名辭既不是重生,又不是成聖的工作所用的;牠們是靈浸所用的。你若比較哥尼流家與五旬節的光景,就要見得此二者是相同的。(十44與一8,十45與二17,33,十37與二4,十一16與一5,十一17與二38。)並且他們的結果也是相同的─同說方言。(二4,十46。)『當初』二字,彼得明是指著五旬節說的。你若看本節(十15) 的『降在,』並將十六至十七節連起來讀,你就要見得他指五旬節而言。『像在我們信主耶穌基督的時候』有兩個意思:(一)這裏是主耶穌基督,不是『耶穌;』 這是主完全的名號。復活日,和五旬節之前,使徒們雖然信主,然而,是很糢糊的,還有許多不明白的地方。(這是我們讀福音時所見的。)也許到了五旬節,他們 纔真正明白相信,所以,彼得不說『信耶穌;』而說『信主耶穌基督。』(二)彼得此時是對奉割禮的門徒講說。(2。) 他們在五旬節悔改接受所賜的聖靈。真的,哥尼流家此時所接受的乃是聖靈的浸禮;但是,在經歷上,他們所得的乃是悔改得生命。你說他是重生,乃是就他的經歷 而說,是不錯的。但在事實上他所得的卻是聖靈的浸禮。當我寫聖靈的工作時,就是怕讀者不明白哥尼流這一點;所以,纔在末了一頁綴了幾句註語;但因這書篇幅 不多,並因後來尚要再論聖靈的問題,故簡而不詳;那知這幾句太簡,致更加使人誤會。近日蒙神加增亮光給我,且有此問,故趁著機會,再說幾句。
有兩件事是我們所當分別的:(一)神的事實;(二)人的經歷。神的事實,就是神所替人成功的,如十字架的救恩、聖靈的降臨等等。人的經歷, 就是我們在經驗上實驗過神所替我們成功的。聖靈的浸禮在神的事實上,是逐一信徒所共有的,但在人的經歷,則不盡然。照林前十二章十三節,當所有信徒重生 時,就都已在聖靈裏受浸了;這是神的事實。但信徒的經歷呢?則不一定都有。哥尼流家聖靈的浸禮是開外邦人的門,乃是神為一切古今外邦的信者所成功的事實。 神借用哥尼流家成功祂的事實,是因為他們豫備最好。你說得不錯,哥尼流當時所受的(在經歷上)只是重生。然而,就是那時聖靈已經把他們受浸合為基督的身 體,如林前十二章十三節所說的了。所以,我們看見在事實上,哥尼流家的事是個聖靈的浸禮;在經歷上,他們只得重生而已。我所以在篇末註語裏,以哥尼流家為 『特別經歷』者,就是因為他們說方言─這是經歷。但,當我多次讀過,再在主前等候之後,我就明白 了:哥尼流家的事是特別的;神在那裏(合同五旬節)為教會成就了靈浸的事實,叫他們得了重生。究竟,這也不是大特別的,因為我們重生時,也就在聖靈裏受浸 合為基督的身體,一如哥尼流然。願主賜給渴慕成聖和能力的心!願我們多得著祂。── 倪柝聲《基督徒報》
答:我真不願意在甚麼事上,和神的兒女辯論。對 於聖靈的工作,最緊要的點,就是把牠分為重生、成聖、能力三段落而已。該書原意就是要指明給少年的信徒看:聖靈工作的層次,好叫他們知道如何按著步數尋求 祂。我們若真得著祂的重生、成聖、和能力,就足意了。至於細點,如哥尼流所得者究竟是聖靈那一步的工作,實無大關緊要。我們儘可自由相信,勿生辯論為愈。
但,我也知你的意思不是辯論。不過,我們要杜漸防微,恐怕在我們中間生起甚麼間隔。持著這種的心,或者不至被邪靈所利用。既是這樣,我們就可謹慎一談。哥尼流全家所受的確實是聖靈的浸禮。因為(一)『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十44,)(二)『聖靈澆在外邦人身上,』(45,)(三)他們『受了聖靈,』(47,)(四)彼得稱之為『聖靈的浸,』(十一16,)(五)和神的『恩賜』(17)等,都是講論五旬節聖靈浸禮的光景;這些名辭既不是重生,又不是成聖的工作所用的;牠們是靈浸所用的。你若比較哥尼流家與五旬節的光景,就要見得此二者是相同的。(十44與一8,十45與二17,33,十37與二4,十一16與一5,十一17與二38。)並且他們的結果也是相同的─同說方言。(二4,十46。)『當初』二字,彼得明是指著五旬節說的。你若看本節(十15) 的『降在,』並將十六至十七節連起來讀,你就要見得他指五旬節而言。『像在我們信主耶穌基督的時候』有兩個意思:(一)這裏是主耶穌基督,不是『耶穌;』 這是主完全的名號。復活日,和五旬節之前,使徒們雖然信主,然而,是很糢糊的,還有許多不明白的地方。(這是我們讀福音時所見的。)也許到了五旬節,他們 纔真正明白相信,所以,彼得不說『信耶穌;』而說『信主耶穌基督。』(二)彼得此時是對奉割禮的門徒講說。(2。) 他們在五旬節悔改接受所賜的聖靈。真的,哥尼流家此時所接受的乃是聖靈的浸禮;但是,在經歷上,他們所得的乃是悔改得生命。你說他是重生,乃是就他的經歷 而說,是不錯的。但在事實上他所得的卻是聖靈的浸禮。當我寫聖靈的工作時,就是怕讀者不明白哥尼流這一點;所以,纔在末了一頁綴了幾句註語;但因這書篇幅 不多,並因後來尚要再論聖靈的問題,故簡而不詳;那知這幾句太簡,致更加使人誤會。近日蒙神加增亮光給我,且有此問,故趁著機會,再說幾句。
有兩件事是我們所當分別的:(一)神的事實;(二)人的經歷。神的事實,就是神所替人成功的,如十字架的救恩、聖靈的降臨等等。人的經歷, 就是我們在經驗上實驗過神所替我們成功的。聖靈的浸禮在神的事實上,是逐一信徒所共有的,但在人的經歷,則不盡然。照林前十二章十三節,當所有信徒重生 時,就都已在聖靈裏受浸了;這是神的事實。但信徒的經歷呢?則不一定都有。哥尼流家聖靈的浸禮是開外邦人的門,乃是神為一切古今外邦的信者所成功的事實。 神借用哥尼流家成功祂的事實,是因為他們豫備最好。你說得不錯,哥尼流當時所受的(在經歷上)只是重生。然而,就是那時聖靈已經把他們受浸合為基督的身 體,如林前十二章十三節所說的了。所以,我們看見在事實上,哥尼流家的事是個聖靈的浸禮;在經歷上,他們只得重生而已。我所以在篇末註語裏,以哥尼流家為 『特別經歷』者,就是因為他們說方言─這是經歷。但,當我多次讀過,再在主前等候之後,我就明白 了:哥尼流家的事是特別的;神在那裏(合同五旬節)為教會成就了靈浸的事實,叫他們得了重生。究竟,這也不是大特別的,因為我們重生時,也就在聖靈裏受浸 合為基督的身體,一如哥尼流然。願主賜給渴慕成聖和能力的心!願我們多得著祂。── 倪柝聲《基督徒報》
【徒十45~46a】這時彼得的同伴有所參與了。不管當時彼得對所發生的事驚訝與否,這些人卻當真吃了一驚。試圖向外邦人傳福音是一回事;但講道被
打斷,看見他們悔改,清楚接受了神恩賜的印證,卻又是另一回事了。當時發生的情景絕無荒謬可言。猶太人怎樣在五旬節接受聖靈,又用方言讚美神,這時外邦人
也接受了完全相同的恩賜,聖靈降臨是否必然有方言的恩賜相隨,我們無法確定;不過,由於它時常被提及,保羅又認為它是一種特別的恩賜,並不是賜給每個信徒
的,那麼,方言就不會是悔改的必然表徵了。在這場合裡,他們接受了這恩賜,強調出外邦人悔改的真確性,叫人無可置疑(不錯,方言可以偽裝,但真誠的讚美神
則不容易假冒。這裡整段內容排除了所有疑竇)。──《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46;十九6聖靈的浸禮】
問:聖靈浸禮以何為憑據?有人以使徒行傳十章四十六節和十九章六節的說方言為憑據。聖靈的浸禮,一派以方言為證,一派以靈果為證,這兩派誰對?
答:聖靈浸禮,聖經並沒有記載有甚麼憑據。這都是人的造作。使徒行傳裏記載人被聖靈充滿的甚多,然而,只有三數次說到方言,這證明被聖靈充滿的人,不一定都有方言。並且,方言自是聖靈許多恩賜中之一(林前十二4~10),是「聖靈所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的。」(11節)所以,不能每一個信徒,都得凓方言。靈果證明我們到底有沒有接受聖靈的浸禮。勉強的尋求方言,就要引起邪靈的假冒,我們應當小心。―― 倪柝聲
【徒十46b~48】若神尚且接納外邦人,教會就祇有同樣接納了。洗禮是接納人成為神子民的外在表記,表明滌淨罪惡與得蒙赦免(二38);同時,它也是內裡受聖靈之洗的外在標誌;但內在的靈洗,並不取代水禮。外邦人既已蒙聖靈所洗,當然就有資格接受水禮。於是彼得詢問與他同來,代表教會的猶太信徒的意見。這裡“禁止”一字(八36)埃提阿伯太監的故事中也用過,很可能反映出洗禮中的一種慣用語。當時沒有人反對,於是彼得就吩咐替信主的人施洗,布魯斯(Acts p.228)認為,這吩咐是針對悔改的人“受洗”(參二38,廿二16);不過,更可能他是吩咐在場的信徒,為他們施洗。我們可以保羅作比較,雖然他是創立哥林多教會的傳道人,卻通常很少替人施洗(林前一14~17);洗禮不必一定要使徒才可以施行。更要留意的,就是這段故事中,並沒有暗示哥尼流和親友們受了割禮,反而積極地把這事一筆勾消了(參十一3)。最後,猶太人與外邦人新的團契得以堅固,因彼得在哥尼流家住了幾天。同時,這段時間足以讓消息在彼得回去之前,先傳到耶路撒冷。──《丁道爾聖經注釋》
使徒行傳第十章例證
【徒十23】認真嚴正的猶太人不與外邦人接觸,甚或不與不守律法的猶太人接觸,尤其不會接待這樣的客人,甚或在不守律法的人那裏作客。彼得到了該撒利亞、哥尼流迎接他;無可置疑的,彼得跨過了門檻,進去了(第27節)。阻障就這樣奇妙地開始撤除了。
這是基督的典型作為。一位傳教士說,他有一次在非洲主持聖餐禮。坐在他旁邊的是一位長老,他是俄尼(Ngoni)族的偤長,稱為孟理荷(Manlyheart)。這位老偤長可以記得當年俄尼族的年青戰士撇下一堆戰後的廢墟,帶著敵血染的矛戟和被俘的婦女回來的情景。他們當時所破壞蹂躪的是那些部落呢?是森格(Sengn)和譚北卡(Tumbuka)。現在坐在這裏領聖餐的是誰呢?俄尼、森格、譚北卡,並肩坐在一起,他們的敵意已經在耶穌基督的愛裏忘卻了。早期基督教的特徵是撤除障壁;而今天有機會時它仍然能一樣作到。──《每日研經叢書》
【徒十48在使徒行傳中多次題及使徒們為信主的人施洗,到底他們如何為人施洗?】
對
於施洗的方式,教會內一向有不同的兩派,一派人士認為要全身浸入水中,另一派人士則認為只要用水淋在額上便夠了。這兩種說法往往有水火不容之勢。聖經中根
本沒有詳細說明施洗的方式,浸禮派與淋禮派各有一百零一個理由說他們的方式才合聖經。如果兩者之中有一個是對的,另外一個一定是不對的,既然兩者都存在,
兩者都有人採用,亦有些教會兩者兼用,任由信者選擇。那麼,兩派人士實無爭執之必要,各人施行各人認為合的便是了。
到底使徒時代的使徒採用什麼方式來為信的人施洗呢?使徒行傳也未詳細說明,這就表示“洗禮的方式”不被重視,但信的人一定要“受洗”。
1966年我在聖地旅行時發現一件有趣的遺物,那就是在該撒利亞城遺址中,考古家發現十字軍東征時代(紀元後1099一1250年)曾用過各種不同的印鑒,其中有一個是刻有彼得為哥尼流施洗的圖書(見附圖)。哥尼流是浸在一支大水桶中,露出頭與上部,彼得則由桶中取水淋在他的頭上。印鑒四周刻有彼得為哥尼流施洗的拉丁文:PETRUS BAPTIZANs COBNELIUM等字樣。哥尼流是在該撒利亞為羅馬駐兵的百夫長,所以這印鑒用在該撒利亞。
看過這幅有趣的圖書,便知教會內的“浸”“淋”之爭,實屬多餘,相信使徒施洗的方式是自由的,隨環境與需要而定。
另
外一幅在英國博物院珍藏的那穌受洗圖,為米蘭天主教會所贈,圖中的施洗約翰站在河邊石上,那穌則站在水中,水淹至膝。約翰從河中取水淋在那穌頭上。旁邊許
多人參觀。這樣,主那穌以雙腳“浸”在水中,所以,聖經說他從水裏上來,約翰則用水“淋”在他頭上,浸淋二者兼而有之。該圖下有拉丁文OMNIPOTENS一字,意即“全能者”。――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使徒行傳第十章綱目
【彼得在哥尼流家講道的長處】
讀經:徒十19~43
一、隨著聖靈的感動(19~20節)
二、適合聽眾的需要(34~35節)
三、高舉救世的基督(36~38節)
四、解釋福音的要義(37~40節)
五、見證自己的經驗(41節)
六、提及將來的審判(42節)
七、根據經上的教訓(43節)
八、著罪人的救法(43節)
──
宋信樂《你也能講道》
【先知論世人得救(徒十43)】
一、靠誰得救──祂,就是主耶穌(徒四12)
二、誰可得救──凡信祂的人(約三16注意「一切」;羅一16)
三、得救條件──信(弗二8~9)
四、得救成效──得蒙識罪(徒十三38~39;西一14;弗一7)
──
丁良才《經題模範》
【除去隔絕】
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
一、百夫長哥尼流
1.虔誠人,敬畏神
2.多多賙濟百姓
3.看見異象
二、彼得的異象
1.上房頂去禱告
2.一塊大布
3.起來,下去
三、聖靈見證一切
1.都在神面前
2.祂是萬有的主
3.聖靈澆在身上
── Chih-Hsin Chang《An Outline of The New
Testament》
【使徒行傳第十章】
一、一個虔誠的軍人(十1-8)
二、彼得學了一個教訓(十9-16)
三、彼得與哥尼流的會面(十17-33)
四、福音的中心(十34-43)
五、外邦人的加入(十44-48)
──《每日研經叢書》
【使徒行傳第十章】
一、在該撒利亞的哥尼流 十1~8
二、在約帕的彼得 十9~33
三、彼得在哥尼流家的演講 十34~43
1.神以平等待世人 十34~35
2.拿撒勒人耶穌基督 十36~38
3.耶穌的見證人 十39~42
4.邀請人悔改 十43
四、外邦人接受聖靈 十44~48
──《中文聖經注釋》
【向外邦人傳道的異象(十1~23)】
一、哥尼流見異象(1~8)
二、彼得見異象(9~16)
三、順服聖靈(17~23)
──《新舊約輔讀》
【給萬民的救恩(十24~48)】
一、對哥尼流的描述(十24~33)
二、彼得傳講的信息(34~43)
三、彼得講道完畢,聖靈便降臨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44~48)
──《新舊約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