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九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人子救主的身分與啟示】
一、祂是工作的主──差遣十二使徒(1~6節)
二、祂是先鋒所見證的──希律疑祂是施洗約翰復活(7~9節)
三、祂是生命的供應──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10~17節)
四、祂是啟示的中心:
1.彼得認祂是神所立的基督(18~21節)
2.祂豫言將要被殺後復活(22節)
3.背十字架跟從主是進榮耀的條件(23~26節)
4.變像山上顯出榮耀──單要聽祂(27~36節)
【人子救主的門徒所顯出的難處】
一、在山下有污鬼的為害──門徒不能把鬼趕出(37~43節)
二、豫言將要被交在人手裏──門徒不能明白主的話(44~45節)
三、彼此爭論誰為大──門徒不知道神國度的原則(46~48節)
四、禁止別人奉主名趕鬼──門徒不知道主作工的原則(49~50節)
五、想燒滅撒瑪利亞人──門徒不知道主作工的目的(51~56節)
六、有關跟從主的教訓──門徒不知道跟從主的條件(57~62節)
貳、逐節詳解
【路九1】「耶穌叫齊了十二個門徒,給他們能力權柄,制伏一切的鬼,醫治各樣的病。」
﹝原文字義﹞「權柄」掌權,作主。
﹝文意註解﹞「耶穌叫齊了十二個門徒,」『門徒』指那些跟隨主、接受主嚴格訓練和管教的人。
「給他們能力權柄,」『能力』與醫治病症有關;『權柄』與制伏鬼魔和教訓人(參2節)有關。
﹝話中之光﹞(一)主的工人並非出於自願,乃是出於主的選召;也只有受過主嚴格訓練和管教的「門徒」,才配蒙主差遣去作祂的工。
(二)「耶穌叫...了」就必然會「給他們能力權柄」。這說出主所呼召的,祂必負責賜給足夠的能力;主的呼召與託付,從不超過祂恩典的備辦。
(三)能力和權柄是為著作主工的;只有肯接受主差遣的人,才配得著能力與權柄。
(四)事奉中屬靈的權能,乃由於主的託付。主沒有託付的,就不會有屬靈的權能,自然也不會有真實屬靈的果效。
(五)教會中屬靈權柄的用處有二:一是用來對付神的仇敵撒但和牠的手下;二是用來給人在屬靈生命上的幫助,使人的靈命得以健全成長。
(六)主耶穌來到地上,不是要得著一個所謂基督教的工作,乃是要得著一班人,把祂自己先作到他們的裏面,再由他們彰顯在人群中間。
【路九2】「又差遣他們去宣傳神國的道,醫治病人。」
﹝文意註解﹞「也要差他們去傳道,」『差』字與『使徒』屬同一個字源,前者係動詞,後者係名詞;而『使徒』一詞原來的意思是指被分別出來的人,後來才指奉差遣出去的人。因此,這句話含有一個意思:主差遣那些被祂所分別出來的人,出去為祂傳道。
【路九3】「對他們說:『行路的時候,不要帶枴杖和口袋,不要帶食物和銀子,也不要帶兩件褂子。」
﹝原文字義﹞「口袋」置放食物的袋子;「褂子」裏衣。
﹝文意註解﹞主命定叫傳福音的靠著福音養生(林前九14),因此,主的工人奉差遣到神的子民中間作工,不必為日常生活作多餘的豫備。不過,主的工人對不信主的人應當一無所取(約參7)。
﹝問題改正﹞這種不要隨身攜帶錢和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規定,到了主耶穌要被捉拿之前就取消了(參廿二35~38),所以今天我們應用這段經文,只能取其精意,不能照字面遵從。一個主工人的生活原則是:不需要為自己豫備甚麼、打算甚麼或考慮甚麼,而要在自己身上證明神能養活我們,祂負我們一切的責任。
﹝話中之光﹞(一)為主作工,應當捨棄今生的享受,和對神之外的倚靠,所以主說不要帶衣食和錢財;但是作工需要有屬靈的權能(「拐杖」)。
(二)主的工人要對神有信心,不倚靠無定的錢財,只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提前六17)。
(三)事奉主者不要被地上物質的享受所分心,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前六8)。
(四)不管我們自己覺得多軟弱,但我們是神的兒女,在世人中間我們是代表神的,所以我們的生活絕不能隨便。
(五)主工人的生活應該是信心的生活,主沒有動,我們就不敢自己動手豫備甚麼,為自己找出路。
【路九4】「無論進那一家,就住在那裏,也從那裏起行。」
﹝文意註解﹞主的意思是要祂的工人專心傳道,而不要尋找更舒適的住處,見異思遷,以致被生活的享受所分心。
﹝話中之光﹞(一)我們與人的關係,應當建立在彼此和主的關係上。
(二)存心敬畏神的人,必然會敬重並接待神所差遣的人。
【路九5】「凡不接待你們的,你們離開那城的時候,要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見證他們的不是。』」
﹝背景註解﹞「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當法利賽人離開一個外邦地區時,通常作此象徵性的動作,表示與外邦人的『不潔』無分無關。
﹝文意註解﹞「見證他們的不是,」意即『作為對他們的警告』。
﹝靈意註解﹞「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意即對拒絕基督的人或地方表示:他們自作自受,將來的結局與我們無分無關(徒十三50~51)。
﹝話中之光﹞(一)我們與世人的關係,應當建立在要不要主的基礎上,對於不要主的人,我們不可與他們維持屬地的親密關係。
(二)不可讓變相的社會福利事業,來取代基督的福音;主所在意的是人們接不接受我們所傳的福音,主並不太在意我們是否幫助人們改善其生活水準。
【路九6】「門徒就出去,走遍各鄉,宣傳福音,到處治病。」
【路九7】「分封的王希律聽見耶穌所作的一切事,就游移不定;因為有人說:『是約翰從死裏復活。』」
﹝原文字義﹞「游移不定,」猜疑,犯難。
﹝背景註解﹞「分封的王希律,」是大希律(太二1)的四個兒子之一,又名希律安提帕,從主前四年至主後卅九年,統治加利利和比利亞(約但河東南部)。
﹝文意註解﹞「是約翰從死裏復活,」施洗約翰被關在監裏並被殺的經過,請參閱馬太六章十四至廿九節。
﹝話中之光﹞(一)希律一聽見主耶穌的事,心魂就「游移不定」,這告訴我們:凡犯罪作惡的人,良心一被主光照,就會痛苦不安。
(二)主一來,總是先撼動我們人的心思感覺;我們若能隨著感覺而進一步追求主的帶領,就會達到平安的地步。但若不肯進而追求,也就僅止於「游移不定」而已。
(三)有人誤會主耶穌是施洗約翰復活了,這證明約翰真『像』基督;他真是基督的見證人,無論是生、是死,都叫基督在他身上照常顯大,他『活著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處』(參腓一20~21)。
【路九8】「又有人說:『是以利亞顯現。』還有人說:『是古時的一個先知又活了。』」
﹝文意註解﹞『先知』是奉神差遣向祂的子民傳講神的話的人;『以利亞』是猶太人中最出名的先知。
【路九9】「希律說:『約翰我已經斬了,這卻是甚麼人,我竟聽見祂這樣的事呢?』就想要見祂。」
﹝文意註解﹞「就想要見祂,」希律想要見耶穌,當然不是出於信心,而是由於好奇(參廿三8),甚至懷有惡意(參十三31)。
【路九10】「使徒回來,將所作的事告訴耶穌;耶穌就帶他們暗暗的離開那裏,往一座城去,那城名叫伯賽大。」
﹝原文直譯﹞「...耶穌就帶他們暗暗的離開那裏,往伯賽大城的野地裏去。」
﹝話中之光﹞(一)「使徒回來,將所作的事告訴耶穌,」主的工人所作的事,最好直接向主報告。
(二)公開向眾人做工作報告,常會導致嫉妒分爭。
(三)摩根說:『對統計數字的熱衷,乃是自我為中心的作法,屬肉體而不屬靈。』
(四)我們如果要在恩典上長進,必須多有單獨的時候。與人交往並不一定會叫我們的靈得到多大長進。一小時安靜的禱告所給我們的進步,常常比一整天與人交往所得到的更多。
(五)我們需要單獨的與神同在。單獨親近神,與神面對面的交通,能帶給我們有活力的事奉。
【路九11】「但眾人知道了,就跟著祂去;耶穌便接待他們,對他們講論神國的道,醫治那些需醫的人。」
﹝話中之光﹞(一)「耶穌便接待他們,」主雖被人打擾了安靜的時刻,但祂並不認為這是一件討厭的事,祂總是善待眾人。主從來不會因為忙碌而沒有給人祝福。
(二)「醫治那些需醫的人,」主的醫治和拯救是有條件的,就是我們必須覺得有『需要』;凡有需要卻不覺得的人,主雖有大能,卻仍不能醫治並拯救他。
【路九12】「日頭快要平西,十二個門徒來對祂說:『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四面鄉村裏去借宿找喫的;因為我們這裏是野地。』」
﹝文意註解﹞「這裏是野地,」這裏的『野地』是指離開伯賽大市區的空地或荒地(參10節原文)。
﹝話中之光﹞(一)時間是「日頭快要平西」,地處荒郊「野地」,「眾人」的需要又是那般龐大;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常會遭遇如此的困境,解決的辦法是到主面前來告訴祂,但不要自己出主意。
(二)「請叫眾人散開,」就是叫眾人離開主,我們也常有這種口吻;「他們好往四面鄉村裏去借宿找喫的,」這是不負責任的態度。
(三)我們對於自己的事,常會說:『請吩付我到你那裏去』(參太十四28);對於別人的事,則說:「請叫眾人散開」。
(四)門徒建議「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四面鄉村裏去借宿找喫的」,乃因不認識豐滿的基督,祂能應付人所有的需要;不認識主的人,總叫人靠自己。
【路九13】「耶穌說:『你們給他們喫罷。』門徒說:『我們不過有五個餅、兩條魚;若不去為這許多人買食物就不彀。』」
﹝靈意註解﹞「五個餅、兩條魚,」一面象徵信徒有限的自己,包括我們的能力、智慧、體力等;一面也象徵我們從主所得有限的財物,和對基督死而復活之生命的經歷。
﹝話中之光﹞(一)主說:「你們給他們吃罷!」主這話是要逼門徒們轉向祂,而認識並經歷這位滿有憐憫和能力的主。
(二)「你們給他們吃罷!」主這話表明門徒有東西可以給人吃,只是他們不知道而已;主在供給眾人之前,總是先供給親近祂的人。
(三)信徒若愛主,總得照顧並餵養主的小羊(約廿一15~17)。
(四)「我們不過有五個餅、兩條魚,」我們手中所有的,極其有限,似乎不足以應付眼前龐大的需要。
(五)信徒須認識自己的無有,才能轉而信靠那『使無變為有』的神(羅四17)。
【路九14】「那時,人數約有五千。耶穌對門徒說:『叫他們一排一排的坐下,每排大約五十個人。』」
﹝文意註解﹞「人數約有五千,」這個『五千』的數目,婦女和小孩子除外(參太十四21),只計算男人(參可六44) 。
﹝靈意註解﹞「人數約有五千,」『五』在聖經中表徵『負責』,故這裏象徵主負責供應人一切的需要。
﹝話中之光﹞(一)主耶穌安排事物,條理分明,有秩有序;我們在事奉主的事上,也應當有妥善的安排。
(二)在教會中凡事都要規規矩矩的按著次序行(林前十四40)。
(三)無論我們的需要有多大,主都能應付,而且綽綽有餘。
(四)別處聖經記載二十個餅只飽一百人(王下四42~44),七個餅幾條小魚飽四千人(太十五32~39);本處是餅最少,但吃飽的人最多,原因是此處的餅擘得碎。可見不在乎餅的多少,乃在乎擘得碎不碎,越碎就越能供應多人的需要。
【路九15】「門徒就如此行,叫眾人都坐下。」
﹝靈意註解﹞「叫眾人都坐下,」象徵停止自己的掙扎努力,安息於主的腳前(參路十39)。
﹝話中之光﹞(一)要享受主,必須先安靜(「坐」)下來。
(二)信徒一同享受主,與單獨一個人享受主不同,不但另有一番滋味,且往往更加豐盛。
【路九16】「耶穌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遞給門徒擺在眾人面前。」
﹝文意註解﹞「擘開,遞給門徒,」『擘開』和『遞給』在希臘原文的動詞時態不同;『擘開』是指一種單純的動作,而『遞給』卻是一個連續式的動詞,表示餅和魚是在傳遞的動作中一直在增加著。
﹝靈意註解﹞本節啟示了我們如何能成為眾人的祝福:
1.「耶穌拿著,」表明將自己奉獻給主。
2.「望著天祝福,」表明神是一切供應的源頭,是祂賞給我們必要的屬靈裝備──包括恩賜、亮光、能力等。
3.「擘開,」象徵十字架的對付與破碎。
本節也啟示了傳遞祝福的步驟:
1.「耶穌拿著,」先交在主的手中。
2.「遞給門徒,」經主祝福後遞回給我們。
3.「擺在眾人面前,」與眾人一同分享。
﹝話中之光﹞(一)我們手中所有的東西,在給別人之前,必須先讓主「拿著」──奉獻給主,才有屬靈的價值。
(二)我們僅有的一點點東西,若保留在自己手中,就甚麼也不是;但若奉獻到主的手中,就要成為多人的祝福。
(三)問題不在乎我們手裏有多少餅,問題乃在乎主在它上面有沒有加上「祝福」;我們所不能應付的,主一加上祝福,就足夠應付而且有餘。
(四)祝福、擘開、吃飽(參17節),是三步順序的動作;但擘開卻在重要居間的地位。有祝福而無擘開,則五千人就無法得飽。
(五)擘開是十字架更深的對付,是撕裂心腸,是治死肉體。
(六)擘開是由大化小,是整個的變為零碎的。人若顧全自己的圓整、體面、舒服,就不能被主所用。
(七)餅若保守完好,就不能供應別人的需要;餅擘得越碎,就越使多人得著飽足。
(八)信徒若愛惜自己的魂生命,不肯被主擘開,就毫無功用可言。你若不願意主把你擘開的話,你就不要把你放在主的手裏。
(九)「遞」字說出信徒不過是作主的管道,傳遞主的供應而已。
(十)門徒們傳遞出去(「擺在眾人面前」),是根據從主接受進來(「遞給門徒」);主先讓我們經歷祂的生命,然後我們才能將祂的生命供應給別人。
(十一)我們每一次從主所得的經歷,雖然只有一點點,但我們不可將它埋沒,而要學習與眾人分享。
(十二)我們不過是在主的手中作『餅』;人家吃了餅,只謝謝『給餅的人』──主,並不謝謝『餅』──我們。在教會中的事奉與供應,一切都當歸感謝和榮耀給主,不當歸給我們。
【路九17】「他們就喫,並且都喫飽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籃子。」
﹝文意註解﹞「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食物乃神所賜,不可糟蹋浪費(參約六12)。
「籃子,」指猶太人隨身攜帶,可掛在臂上用作盛載食物和雜物的器具。
﹝靈意註解﹞「他們就吃,」人人都可享受祂。
「都吃飽了,」能叫人人都得著飽足。
「剩下的零碎,」供應綽綽有餘。
「裝滿了十二個籃子,」『十二』代表完滿,祂的供應完滿無缺。
﹝話中之光﹞(一)五餅二魚何其有限,如果捨不得為主擺上,恐怕連自己都不夠用;但一經獻在主的手中,經主祝福,就會產生豐盈的後果。
(二)收拾零碎表明我們應當愛惜主的恩典,不可糟蹋,而應保存多餘的恩典,以備日後不時之需。
(三)當我們學會將基督測不透的豐富供應給別人時,就要看見,我們自己所收回來的(「裝滿了十二個籃子」),要比所擺上的(『五個餅、兩條魚』)多得多。
【路九18】「耶穌自己禱告的時候,門徒也同祂在那裏;耶穌問他們說:『眾人說我是誰?』」
﹝話中之光﹞(一)「耶穌自己禱告的時候,門徒也同祂在那裏,」進入與三一神同在的交通中,乃是得著屬天啟示的訣要。
(二)「耶穌問他們說...我是誰?」認識耶穌基督,乃是進入屬天領域的入門;凡不認識耶穌基督的,就不能有分於教會與神國。
【路九19】「他們說:『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還有人說,是古時的一個先知又活了。』」
﹝文意註解﹞「施洗的約翰,」他的特點在於生活的見證(參一6)。
「以利亞,」他的特點是為神大發熱心(參王上十九14)。
「古時的一個先知,」『先知』的特點是為神說話。
﹝話中之光﹞(一)施洗約翰、以利亞和眾先知,都是為神所用、替神說話的僕人,他們頂多在某些方面好像基督,卻不是基督。人若沒有啟示,就不能透澈的認識基督。
(二)門徒成天和主在一起,連他們也似乎對主不大認識;口裏說基督的人,不一定對基督有真實的認識。
【路九20】「耶穌說:『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是神所立的基督。』」
﹝文意註解﹞「是神所立的基督,」『基督』意即『受膏者』(但九26),這是指主從神所受的職份;神用聖靈膏祂,差祂來地上完成神的使命(參四18~19)。
﹝話中之光﹞(一)傳聞的、二手貨的認識(『有人說』),不算數;親身的、頭手的認識「你們說」才算數。要緊的是我們自己對主有沒有真實的認識。
(二)認識主是我們撇棄一切,竭力追求得著基督的起點(參腓三8~12)。
(三)光是心裏相信祂並不夠,還得口裏承認祂(參羅十9~10);主喜歡我們宣告你是「神所立的基督」。
【路九21】「耶穌切切的囑咐他們,不可將這事告訴人;」
﹝文意註解﹞這是因為猶太人對『基督』(即彌賽亞)有錯誤的觀念,認為那要來的彌賽亞是他們民族的救星,要來率領猶太人反抗異族的統治,建立一個純猶太人的太平國度。所以若把『祂是基督』宣揚出去了,對祂的救贖工作不但無益,反而會生亂。
﹝話中之光﹞屬血氣的人不領會神屬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參林前二14),所以不要隨便把神聖的事物和經歷告訴人(參太七6)。
【路九22】「又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
﹝文意註解﹞「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人子』這名源出『彌賽亞篇』(但七13~14)。主耶穌在地上時常用『人子』自稱,而不用『彌賽亞』,這是因為當時猶太人心目中的彌賽亞,乃是奉神差遣來地上帶領猶太人反抗羅馬帝國,重建大衛王朝的政治人物,當然主不願意猶太人誤解祂就是那個人。
『人子』表明祂先受苦,後才成為得榮耀的彌賽亞(參賽五十三章;但七13~14)。主耶穌定意前往耶路撒冷受苦、受難,並不是逞匹夫之勇,乃是為遵行神的旨意,完成救贖大工。
「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即受猶太公會的棄絕;『長老、祭司長、文士』乃公會的主要成員。『棄絕』原文含有經過試驗後加以棄絕的意思,故這是存心有意的棄絕,而不是被輕忽。
﹝話中之光﹞(一)信徒最深的十字架,不是不信的外邦人給的,而是在教會裏面有地位、有聖經知識的人(「長老、祭司長、文士」)給的難處,並且這些難處是多方面的(「許多的苦」)。
(二)人認識了有神性的基督(參20節)之後,還必須認識救贖代死的基督。
(三)十字架就是被交於死地,但並不停留於死地,第三日要復活。有可信的話說,我們若與基督同死,也必與祂同活(提後二11;參林後四10~14)。
(四)十字架包括三方面:受苦、被殺和復活;可惜一般基督徒僅僅認識並經歷受苦的一面,而缺乏被殺和復活的經歷。
【路九23】「耶穌又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原文直譯﹞「...若有人願意來隨在我的後頭,就當否認他自己,每天舉起他的十字架,還要來跟從我。」
﹝文意註解﹞「就當捨己,」『捨』原文是『否認、拒絕、放下』,意思是不但否認了關係,也是斷絕了關係;『捨己』意即不再以自己為生命和生活行事的中心。
「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十字架』有兩種:(1)基督的十字架──是為著贖罪(彼前二24);(2)信徒個人的十字架(他的十字架)──是為著將自己與主同釘(羅六6)。
『跟從』在原文含有『不斷持續下去』的意思。要『跟從主』,就必須放棄世上自私自利的價值觀念,捨棄自己,完全為著遵行主的旨意,這樣的人,才能從世界的枷鎖中解放出來。
﹝話中之光﹞(一)「若有人」的意思是『任何人都可以』;我們信徒都應當跟從主,沒有一個人能免除,也沒有一個人例外。
(二)我們的『己』乃是攔阻人跟從主的大患,必須拒絕自己,才能無條件的順服主的帶領,走主的道路。
(三)十字架是救別人不救自己的(可十五31);我們若要走十字架的道路,也必須救別人不救自己。救自己就不能救別人。
(四)十字架的口號乃是『除掉他』(約十九15),所以背十字架就是除掉自己,也就是捨己──向著世界,自己是死的(加六14)。
(五)我們要跟從主,就必須捨己;要捨己,就必須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主為每個人安排的十字架各有不同,各人有各人的十字架。
(六)『捨己、背十字架』的原則就是拆毀,它與中國聖哲的『涵養』思想不同。涵養越大的人,乃是『己』最厲害的人。因涵養是建立自己,依靠自己去應付難處。涵養能得人的稱讚,是給人看見說:我的度量是多麼大,我能忍受,你們是無賴之徒,我不向你們計較。但我們基督徒要拒絕涵養,要在神的光中接受十字架的破碎與拆毀。
【路九24】「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生命或作靈魂下同),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原文直譯﹞「因為凡要救自己魂生命的,必失喪它;凡為我失喪魂生命的,必得著它。」
﹝原文字義﹞「喪掉」除滅,失去,毀掉。
﹝文意註解﹞『生命』原文是『魂』,包括心思、情感、意志。
本節的意思是說,凡在今世追求安逸,讓自己的魂滿足的,必要在來世叫魂痛苦,失去魂的享受;凡在今世為著主的緣故,使魂受苦的,必要在來世得著魂的滿足。
﹝話中之光﹞(一)救則喪,喪則得;賺則賠,賠則得(參25節)。知所先後,才不致遺恨永年。
(二)本節的『失喪魂』,就是前節的『捨己』和『背十字架』;十字架最終所要治死的,就是己和魂生命。
(三)背十字架、捨棄自己,總是會叫魂感覺痛苦的;凡不能叫魂感覺痛的,還算不得是十字架。
【路九25】「人若賺得全世界,卻喪了自己,賠上自己,有甚麼益處呢?」
﹝文意註解﹞「人若賺得全世界,」『全世界』意指一切在今生可能成就或獲得的事物。
「喪了自己,賠上自己,」意即死亡。
人賺得全世界,只不過讓魂得著短暫的享受;賠上魂生命,卻叫魂受到永遠的虧損。兩相比較,何者有益,各人心中瞭然。
﹝話中之光﹞(一)世界只有在人還活著的時候,才有用處;但人不能用世界來換取生命,因此生命比世界更寶貴。
(二)由本節的話可見,『世界』是和『生命』相對的,貪愛世界,就會喪掉生命;所以我們不可愛世界,而應寶貴生命。
(三)生命誠然寶貴,但問題是人的生命總有一天要死,所以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要能握住機會使用自己的生命(參弗五16原文)。
(四)我們的生命,不要為自己使用──即以賺得全世界為追求的目標,而要為主使用──即以主和主的道為榮耀,為追求的目標(參26節)。
【路九26】「凡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自己的榮耀裏,並天父與聖天使的榮耀裏,降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
﹝文意註解﹞「凡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當作可恥』是說可能因此而受到世人的羞辱;害怕羞辱是攔阻信徒將自己完全向基督委身的一個原因。
「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表明當祂在榮耀裏再臨時,將會按照各人對祂的態度來施行審判。
﹝話中之光﹞(一)凡一心只想迎合並取悅這淫亂罪惡的世代,而不願跟隨並取悅基督的人,將來必無分於神的國度。
(二)主所說「我和我的道」,就是指前面所說的『基督和十字架』(參20,22節)。凡以基督和十字架為羞的,他在國度裏就是蒙羞的;反之,凡以基督和十字架為榮的,將來的榮耀,也必有他一份。
(三)我們若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榮耀(羅八17);但若貪享罪中之樂,就要受到該受的報應。
(四)本章啟示的次序是:(1)基督;(2)十字架;(3)榮耀。基督是啟示的中心;十字架是彰顯基督的途徑;榮耀是彰顯基督的極致。
(五)惟有認識基督,走十字架的道路,才能使基督得著完滿的彰顯,這就是榮耀。
【路九27】「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看見神的國。』」
﹝文意註解﹞「在沒嘗死味以前,」即『在離世以前』。
「必看見神的國,」就字面而言,是應驗在本章廿八至卅六節變化山上的經歷(參太十七1~8)。由此可見,變化山上的異象,也就是神國度的異象。
﹝話中之光﹞(一)得勝的信徒雖然要在來世,才能豐豐富富地體驗神國的榮耀,但在今世,也能豫嘗得榮的滋味。
(二)十字架的道路雖然苦,但它背後卻是榮耀;凡與主同走十字架道路的人,所得的喜樂和獎賞,遠超過所受的苦和所付的代價。
【路九28】「說了這話以後,約有八天,耶穌帶著彼得、約翰、雅各,上山去禱告。」
﹝文意註解﹞「約有八天,」指從彼得認耶穌是神所立的基督之日(參20節)起算,到登上高山的那一天,中間共過了六天(參太十七1)。這裏是將頭尾兩天也算在內,所以說『約有八天』。
「上山去禱告,」當時他們是在該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參太十六13~16),故那座高山很可能是『黑門山』(參申三8~9;詩一百卅三3)。
﹝靈意註解﹞「帶著彼得、約翰、雅各,」他們在此代表新約信徒中的得勝者。
「上山去禱告,」指在屬天的境界裏與神交通。
﹝話中之光﹞(一)我們必須在復活裏(「約有八天」),並且是在屬天的境界裏(「上山」),才能看見主榮耀的彰顯。
(二)只有少數清心愛主的人(彼得、約翰和雅各),在屬天的境界裏與神交通(「上山去禱告」),才得有分於國度的榮耀。
(三)凡與主同在山上的人,天離他們不遠了。有多少人,在默想禱告的時候,看見天開了。有多少人,在密室裏與神交通的時候,感覺一陣洶湧的波濤突然衝進來,這些都是豫嘗天上的快樂。
(四)不要想只有彼得、約翰、雅各配隨主到山上;彼得是一個魯莽的人,雅各和約翰是火氣很大的人,他們曾一再誤會他們的主和主的使命。所以沒有理由可以叫主不帶你去。你不要自暴自棄的說:『這些奇異的經歷是只有最少數的屬靈的人能得到的!』
【路九29】「正禱告的時候,祂的面貌就改變了,衣服潔白放光。」
﹝原文字義﹞「放光」閃光,閃耀。
﹝文意註解﹞「祂的面貌就改變了,」指他們是在清醒狀態下肉眼看見主改變形像,而非在夢幻中所見(參彼後一16;約壹一1)。
﹝靈意註解﹞「祂的面貌就改變了,」這是豫演當主再來時,祂那榮耀的形狀(參林後三18),要從祂隱藏、卑微的肉身完全彰顯出來。
「衣服潔白放光,」『衣服』象徵行為;故這話是表明,在神國裏面,主的所作所為,乃是光明潔白、榮耀無比的。
﹝話中之光﹞(一)有一天,我們眾人也要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林後三18)。
(二)當主降臨的時候,要在祂聖徒身上得榮耀,又在一切信的人身上顯為希奇(帖後一10)。
【路九30】「忽然有摩西以利亞兩個人,同耶穌說話。」
﹝背景註解﹞以利亞未曾經過死而被提昇天(參王下二11)。摩西雖死在摩押地,但無人知其墳墓所在(參申卅四5~6);又天使長米迦勒曾為摩西的屍首與魔鬼爭辯(參猶9),暗示神保存他的屍身,使他能按原貌復活。故此二人,極可能是千年國度來臨之前,被神使用的『那兩個見證人』(參啟十一3~12)。
﹝文意註解﹞「同耶穌說話,」他們在談論關於耶穌將要在耶路撒冷受死的事(參31節)。
﹝靈意註解﹞「有摩西以利亞兩個人,」『摩西』在此處豫表律法,就是神寫下來的話;『以利亞』在此處豫表先知,就是為神說話的人。律法和先知乃是為基督作見證。
又因『摩西』曾死過,故他可代表死而復活的得勝者;而『以利亞』未曾經過死,故他可代表活著被提的得勝者。
【路九31】「他們在榮光裏顯現,談論耶穌去世的事,就是祂在耶路撒冷將要成的事。」
﹝原文字義﹞「去世」出離。
﹝文意註解﹞「談論耶穌去世的事,」『去世』的原文與『出埃及』(exodus)同字,表示他們所談論的,不僅指耶穌的受死,並且也指祂的復活和升天(參57節)。
﹝話中之光﹞(一)主耶穌的去世是一件何等大的事,不但關係到新約的人,也關係到舊約的人。
(二)主耶穌的釘十字架,解決了罪惡、世界、死亡,更毀壞了撒但,為全人類帶來了拯救,所以是宇宙中最大的事。
【路九32】「彼得和他的同伴都打盹,既清醒了,就看見耶穌的榮光,並同祂站著的那兩個人。」
【路九33】「二人正要和耶穌分離的時候,彼得對耶穌說:『夫子,我們在這裏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他卻不知道所說的是甚麼。」
﹝文意註解﹞「夫子,我們在這裏真好,」『夫子』就是『老師』;『真好』到甚麼程度,只有身歷其境的人才能領略。
「可以搭三座棚,」表示彼得深盼能長久留在國度的異象和情境中,他忘了主才說過『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參22節)。
「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彼得這話,是把主耶穌和摩西、以利亞,列在同等的地位上。
「他卻不知道所說的是甚麼,」變化山上的異象,給予彼得非常深刻的印象,對他今後一生的事奉,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參彼後一16~18)。惟因他當時的屬靈認識還很幼稚,所以說話不當,不能正確反應內心的感觸。
﹝話中之光﹞(一)「我們在這裏真好,」是的,在我們蒙恩的人身上,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在靈裏深處,有主榮耀的顯現;當祂向我們顯現的時候,我們都會覺得「真好」。
(二)「搭三座棚」的意思是,他不但要留住『基督』,他也要留住任何與基督有關的『人事物』,而把它們提高到與基督相同的地位上。這是基督徒常犯的毛病。
(三)「搭三座棚」也表示只願停留在山上榮耀、享福的光景中,而不想下山去面對苦難、背十字架;但我們要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徒十四22)。
(四)律法和先知(摩西和以利亞)都是為引導人認識基督而存在的,他們雖然都非常重要,但不能和基督並列,因為他們不過是影兒,那實體卻是基督(參西二17)。
(五)在神的國度裏面,任何禮儀、規條(律法),和屬靈偉人(先知),都不配和基督分享同等的地位。
(六)摩西和以利亞雖是以色列人所最敬重的人物,但他們也不能與主相題並論;任何屬靈偉人和宗教領袖,都不配分享基督的尊榮。我們的主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惟祂獨尊。
(七)工作和勞苦(摩西所代表的),信心和能力(以利亞所代表的),都不能與主自己爭輝;我們必須讓祂在凡事上居首位(西一18)。
(八)信徒應當謹慎言語,不可隨便亂說話。
【路九34】「說這話的時候,有一朵雲彩來遮蓋他們;他們進入雲彩裏就懼怕。」
﹝文意註解﹞「有一朵雲彩來遮蓋他們,」『雲彩』常伴隨神的同在保護和引導(參出十六10;十九9;廿四15~18;卅三9~10)。
﹝話中之光﹞(一)我們在地上生活為人,難免有時黑雲密佈,但將來在屬天的國度裏,每一朵雲彩都是光明的。
(二)惟有屬天的啟示,才能打倒糊塗的熱心,而產生真正的敬畏(「就懼怕」)。
【路九35】「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說:『這是我的兒子,我所揀選的(有古卷作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他。』」
﹝文意註解﹞「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聲音』指神的聲音;神在此親自出聲打斷彼得的話,糾正他錯誤的觀念。
「這是我的兒子,我所揀選的,」表示父神對耶穌的稱許(參詩二7;創廿二2)。當耶穌受浸時,父神也說過同樣的話(參一11),讚賞祂三十年來的『為人』,滿足了父神的心意;此處乃讚賞祂三年來的『事工』,也滿足了父神的心意。
「你們要聽祂,」意即『你們要聽從祂』(參申十八15);惟有『祂的話』配得獨尊的地位,任何人的話都不能與祂的話相比擬。
﹝話中之光﹞(一)只有主是父懷裏的獨生子(約一18),惟祂深諳父神的心意,所以我們「要聽祂」;神喜歡我們專一的尊敬祂、愛戴祂,而不可再聽別人。
(二)必須是『聽見』神聲音的人,才會對主有真實的認識。
(三)在新約時代中,不是聽從外面的規條和遺傳(律法),也不是聽從屬靈的偉人(先知),而是要聽從那住在我們裏面的主。
(四)信徒常喜歡『講論』祂,卻不常『聽』祂。
(五)真正『聽』主的人,必然順服祂的話;對於神的話,只有順服地聽,才是真正的聽(參雅一22~25)。
【路九36】「聲音住了,只見耶穌一人在那裏。當那些日子,門徒不題所看見的事,一樣也不告訴人。」
﹝文意註解﹞「門徒不題所看見的事,一樣也不告訴人,」在主耶穌復活以後,門徒就要將他們在變化山上的經歷告訴人,以見證主耶穌的身分。但在主從死裏復活以前告訴人此事,反而有害無益。
﹝話中之光﹞(一)真正有屬靈眼光的人,乃是「只見耶穌一人」。
(二)屬靈的長進,乃在於我們的眼目逐漸從主之外的人事物轉向,而單單注目於祂!
(三)山上的異象,在山下(即今世)不要隨便告訴人,因為:(1)時候還沒有到;(2)必須是得著主那死而復活之生命的人,才能明白、講說並進入異象的實際(參林前二10~15)。
(四)我們在暗中所看見的,不到時候就不要隨便向人公開訴說。
(五)信徒說話行事,要學習主耶穌的榜樣──時候還沒有到,就不說也不作(參約七6)。
【路九37】「第二天,他們下了山,就有許多人迎見耶穌。」
【路九38】「其中有一人喊叫說:『夫子,求你看顧我的兒子,因為他是我的獨生子。」
【路九39】「他被鬼抓住,就忽然喊叫;鬼又叫他抽瘋,口中流沫,並且重重的傷害他,難以離開他。」
﹝文意註解﹞「鬼又叫他抽瘋,」『抽瘋』指身體不由自主的抽搐、痙孿。
﹝話中之光﹞(一)主帶領門徒從變話山上下來,就遇見被鬼附著的人,這給我們看見:
1.在山上看見榮耀的基督固然甜美,但不要忘了山下還有被鬼壓制的人們,正等待著我們去釋放、解救。
2.我們必須先上山看見榮耀的基督,才能下山趕逐污鬼。
(二)鬼的作為總是捉弄人,叫人身不由己,不能自主。
【路九40】「我求過你的門徒,把鬼趕出去,他們卻是不能。』」
﹝文意註解﹞「他們卻是不能,」注意:主耶穌曾賜給門徒權柄制伏一切的鬼(參1節)。
﹝靈意註解﹞「我求過你的門徒,」『門徒』代表我們信徒。
﹝話中之光﹞(一)門徒不能醫治,並非主所賜的權柄失效,乃因他們『當時的情形』無法有效地運用權柄;信徒的屬靈情況若是跟不上,便會限制屬靈權柄的發揮。
(二)許多時候,人遇見難處,不找主,而找屬靈的人(「門徒」),結果難處仍在。
(三)「他們卻是不能,」信徒原有屬天的權柄,可以趕鬼;但在我們實際的生活中,卻常有失敗的經歷。
【路九41】「耶穌說:『噯,這又不信又悖謬的世代阿,我在你們這裏,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將你的兒子帶到這裏來罷。』」
﹝原文字義﹞「不信」沒有信心;「悖謬」彎曲,偏離。
﹝文意註解﹞「這又不信又悖謬的世代阿,」『不信』是指對於主的能力;『悖謬』是指對於主的旨意。
﹝話中之光﹞(一)最叫主的心傷痛(「忍耐...到幾時呢」)的,乃是我們不信的惡心(參來三12)。
(二)從主耶穌感歎的話可見,門徒所以不能醫治,是因為當主沒有在肉身裏與他們同在時,忘了在靈裏取用主的同在(參林前五3),而單憑自己去趕鬼,因此招致失敗。
(三)又不信又悖謬,故不能享受主同在的好處。但若仍肯來到主面前求祂,終必得醫。
(四)信徒因為不信,故不能與主聯合為一,支取祂的權柄。
【路九42】「正來的時候,鬼把他摔倒,叫他重重的抽瘋。耶穌就斥責那污鬼,把孩子治好了,交給他父親。」
﹝原文字義﹞「斥責」責備,禁戒。
﹝話中之光﹞(一)主耶穌和門徒在山上時,一切都是潔白放光(參29節),但在山下現實的生活環境中,卻有黑暗權勢(鬼)的問題。
(二)對付鬼魔千萬不要客氣,而要運用屬天的權柄,「斥責」牠,牠就會跑掉。
(三)那孩子的病乃因鬼作祟,鬼出去,病就痊癒;我們禱告醫病時,須有屬靈的眼光,能分辨病源是出於自然或超自然。
【路九43】「眾人都詫異神的大能(大能或作威榮)。耶穌所作的一切事,眾人正希奇的時候,耶穌對門徒說:」
﹝原文字義﹞「詫異」驚奇,訝異(astonish);「大能」威榮,壯麗,偉大(magnificent);「希奇」驚異(marvel)。
【路九44】「『你們要把這些話存在耳中;因為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裏。』」
﹝文意註解﹞「將要被交在人手裏,」指被出賣,交給官府發落(參可九31)。
﹝話中之光﹞(一)這位在異象中顯出無比榮耀的君王,居然必須「被交在人手裏」,這是表明得榮之前必先受苦(參彼前五1)。
(二)如果我們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榮耀(羅八17)。
(三)在榮耀的異象完滿實現之前,必須先經過十字架的道路;惟有經歷十字架的人,才能有分於榮耀異象的實際。
【路九45】「他們不明白這話,意思乃是隱藏的,叫他們不能明白,他們也不敢問這話的意思。」
﹝文意註解﹞主耶穌再一次豫告祂要被殺和復活,但門徒仍舊一點也不明白。
【路九46】「門徒中間起了議論,誰將為大。」
﹝話中之光﹞(一)不只世人彼此爭大,信徒在教會中亦有此難處。
(二)喜歡為大的傾向是從舊人老亞當的生命來的,惟有活在新人屬靈的生命裏面,才能解決此問題。
【路九47】「耶穌看出他們心中的議論,就領一個小孩子來,叫他站在自己旁邊;」
﹝話中之光﹞(一)小孩子並不自覺有甚麼可誇的,因此他的謙卑乃是誠實的謙卑;凡承認自己一無所是,一無所有,而只活在倚靠神恩典與憐憫中的人,他在天國裏是最大的。
(二)主耶穌自己卑微,所以神將祂升為至高(腓二8~9)。在屬靈界裏的原則乃是,凡自卑的,必升為高(參路十八14)。
(三)人越謙卑就越能讓神掌權,而越能讓神掌權的人,在天國裏也越大。
(四)小孩子能安息於自己眼前的地位,而不會覺得吃力與吃虧。
【路九48】「對他們說:『凡為我名接待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差我來的;你們中間最小的,他便為大。』」
﹝文意註解﹞「凡為我名接待這小孩子的,」『為我名』有三個意思:(1)為著榮耀歸主名的緣故;(2)因著主自己;(3)根據對方是屬主的事實。『接待』指歡迎、關心、樂意接納。
「接待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小孩子』指靈命幼稚、軟弱的信徒。大人往往嫌棄小孩的幼稚、無知、麻煩;惟有將自己改變成小孩子的人,才會樂意接待一個在心志上仍像小孩子的人(參林前十三11;十四20)。這種的接待,是蒙主記念的(參太十42;廿五40)。
﹝話中之光﹞(一)我們不但要愛基督,也要愛眾聖徒。
(二)主看我們對人的態度如何,等於對祂自己的態度如何(參太十40)。
(三)「你們中間最小的,他便為大,」在教會中,惟有願意降卑自己服事他人的,才是真正的屬靈領袖。
(四)關懷那些弱小、平凡、無助、被人藐視的人,乃是真正的「為大」。
【路九49】「約翰說:『夫子,我們看見一個人奉你的名趕鬼,我們就禁止他;因為他不與我們一同跟從你。』」
﹝話中之光﹞(一)我們在事奉上,不可計較別人是否「與我們一同跟從」──照我們的作法,同我們的腔調,依我們的習慣...等等。
(二)『若不與我們一同跟從,就要禁止。』這種狹隘的觀念和實行,在已過二千年教會歷史上,也屢見不鮮;許多教會團體,只要有人不肯跟從為首者的心意或見解,他們就禁止他,因此導致分裂。
(三)凡因別人在見地上、作法上、行動上「不與我們一同」,就定罪他、禁止他的,這就是『宗派的靈』,從未受過十字架的對付。
(四)許多傳道人因為得不著別人的贊同,就氣忿不平,想用屬靈的方法來施報復(例如:在講台信息中或屬靈書刊中來攻擊、影射,或在事奉的安排中故意貶低等);但這些都與基督的靈不符。
(五)許多人所注重的,是外表形式的一致;但主所注重的,是裏面有無屬靈的實際。
【路九50】「耶穌說:『不要禁止他;因為不敵擋你們的,就是幫助你們的。』」
﹝文意註解﹞「不要禁止他,」顯然地,主耶穌的胸襟,並不像祂的門徒那般狹窄。主所在意的,乃是人們實質上的榮耀祂,而不是人們外表上的跟從祂。
「不敵擋你們的,就是幫助你們的,」意即:凡是與我們同仇敵愾的,就是與我們有益的。
﹝問題改正﹞主在本節的話,似乎與本書十一章廿三節『不與我相合的,就是敵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彼此有矛盾,其實不然。主在十一章那裏的意思是說:我們信徒在『信仰上』和在『敵對的人面前』,乃是和諧一致的,不可不同;而主在本節的意思是說:我們信徒在『作法上』和在『同工的人中間』,可以有所不同,應該彼此包容。
﹝話中之光﹞(一)信徒之間不可形成小圈子,排拒異己。
(二)我們對待敵人固然必須嚴厲,但對待信徒必須從寬。
(三)人對於基督,不是贊同,便是反對,是沒有中間路線的;但是對於事奉工作的看法和作法,我們不能要求別人也跟我們一樣。
【路九51】「耶穌被接上升的日子將到,祂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
﹝原文直譯﹞「祂被接上升的日子即將成就,祂就堅定地將祂的臉面朝向耶路撒冷而去。」
﹝靈意註解﹞「定意向耶路撒冷去,」意即『定意要背起十字架,成功神的旨意』。
﹝話中之光﹞(一)「祂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主的道路有一定的方向,行事有一定的目標;我們跟隨主,也必須有一個方向和目標。
(二)保羅說:『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三13~14)。這就是他追求的目標。朋友,這也是你追求的目標麼?
(三)十字架是在被接上升之先。信徒既知道主再來提接我們的日子近了,也當定意遵行神為我們所定的旨意,就是背起十字架來跟從主。
【路九52】「便打發使者在祂前頭走;他們到了撒瑪利亞的一個村莊,要為祂豫備。」
﹝背景註解﹞撒瑪利亞位於猶太地的北面,當主前七百餘年北國以色列亡於亞述後,猶太人多半被擄到亞述,而另將一些異族人徙置在該地(參王下十七章),從此那裏居民的血統非常雜亂。到了耶穌的時代,猶太人視撒瑪利亞人為『雜種』,不屑與他們來往(參約四9)。
【路九53】「那裏的人不接待祂,因祂面向耶路撒冷去。」
﹝背景註解﹞在耶穌的時代,撒瑪利亞人對於路過該地前往耶路撒冷守節的猶太人特別懷有敵意,拒絕提供住宿之處,因此住在加利利的猶太人,通常避免取道撒瑪利亞,而沿約但河東邊的路線南下耶路撒冷。
﹝話中之光﹞(一)十字架的道路是不受人歡迎的;甚麼時候你定意走十字架的道路,甚麼時候人就不接待你了。
(二)世俗化的基督徒(撒瑪利亞人),根本不能瞭解神的旨意,所以碰到那些要全心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會顯出不友善的態度。
【路九54】「祂的門徒雅各、約翰看見了,就說:『主阿,你要我們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他們,像以利亞所作的麼(有古卷無“像以利亞所作的”數字)?』」
﹝文意註解﹞雅各和約翰的性格急躁,故被稱為『雷子』(可三17);此處他們又說了急躁的話。
「像以利亞所作的,」先知以利亞曾叫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亞哈王所派的軍兵(參王下一10~12)。
【路九55】「耶穌轉身責備兩個門徒說:『你們的心如何,你們並不知道。(有古卷本節只有首句“耶穌轉身責備兩個門徒”)」
﹝原文字義﹞「心」靈。
﹝話中之光﹞(一)天然的人只能看見別人的缺點,卻看不見自己的短處。
(二)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雅一20);凡想憑自己天然的情感和熱忱去幫助主的,反而是在拆毀主的建造。
【路九56】「人子來不是要滅人的性命(性命或作靈魂下同),是要救人的性命。』說著就往別的村莊去了。(有古卷本節只有末句“就往別的村莊去了”)」
﹝文意註解﹞「不是要滅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意即『不是要報復,乃是要供應。』
【路九57】「他們走路的時候,有一人對耶穌說:『你無論往那裏去,我要跟從你。』」
﹝文意註解﹞「有一人對耶穌說,」這一個人乃是文士(參太八17),就是舊約聖經學者;他不是蒙主呼召,而是自發自動的前來。
「我要跟從你,」他可能是因見到主耶穌會醫病趕鬼,想要從祂得些神奇的能力,期在宗教界中出人頭地。
【路九58】「耶穌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
﹝文意註解﹞主的話是在表明:連動物在地上都有棲息的地方,但主耶穌為了遵行神的旨意,卻要犧牲家庭生活的溫暖和安息。主說這話,不是要博得人的同情,乃是要指給我們看見,跟從主不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反而會受到相當的苦。
「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這句話表明主耶穌在地上沒有安歇的地方;受苦乃是祂為人生活的記號(參二12)。
﹝話中之光﹞(一)主為我們四處漂泊,而我們為祂擺上甚麼呢?
(二)這地上是棄絕主、叫祂無處安身的;而今主所求於我們的,乃是使祂因我們的信,能夠安家在我們的心裏(參弗三17)。
(三)人若自動要求跟從主,主就要他考慮代價的問題,因為若出於天然的熱心,終必因代價而卻步。
(四)當我們有跟從主的心願時(57節),必須抱定決心,為著主的緣故,就是犧牲家庭生活的溫馨與享受,亦在所不惜。
【路九59】「又對一個人說:『跟從我來。』那人說:『主,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
﹝背景註解﹞猶太人非常重視殮葬親人,認為是為人兒女者神聖的責任,其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任何宗教義務,遇葬事時可以把宗教規例押後。
﹝文意註解﹞「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這是當時的諺語,意即養老送終。那個門徒的意思是說,他想要先對家人盡自己為人子的義務,然後才來跟從主。
﹝話中之光﹞(一)「主,容我先...」他這話自相矛盾,是『主先』?還是『我先』?既然稱呼主為主,就須尊重主的意思過於自己的意思。
(二)把自己的事情擺在第一,而把跟隨主服事祂的事情擺在後面,這乃是今日基督徒最常見的現象。
(三)對臨死或已死的父親表示愛心和敬意,是絕對合理且正確的;但是任何合理且正確的人事物,都不能作為拒絕主呼召的理由。
【路九60】「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只管去傳揚神國的道。』」
﹝文意註解﹞「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前面一個『死人』是指『靈裏』死了的罪人(弗二1,5);後面一個『死人』則是指『肉身』死了的人。主在這裏的意思,不是要我們神國子民一點都不照顧地上家庭的需要。(主在十字架上臨死時,還把祂母親託付門徒來照顧,參約十九26~27)。主的意思乃是說,我們不該等到屬地的事務都辦妥了,然後才來跟從主。
﹝話中之光﹞(一)主對那自動要求跟從祂的人,要他坐下來計算代價(參57~58節);而對這已經蒙召有意退後的門徒,卻鼓勵他向前。可見跟從主,最重要的乃在於有沒有主的呼召,不在於我們有沒有意願。
(二)凡是認識了生命的真諦實意的人,都是把遵循主的命令放在首要的地位,而不讓次要的事務妨礙對主的事奉。
【路九61】「又有一人說:『主,我要跟從你;但容我先去辭別我家裏的人。』」
﹝文意註解﹞「容我先去辭別我家裏的人,」『辭別家人』乃是生活中最普通的禮貌;即便是最起碼的禮儀,如果放在『立刻和完全順服主』的前面,這也是錯誤的。
﹝話中之光﹞(一)我們跟從主,往往要面臨一個抉擇:是『主』重要呢?還是『家人』重要呢?
(二)我們若愛父母、兒女過於愛主,就不配作主的門徒(太十37)。
(三)當主呼召我們的時候,我們若不立即決志獻身跟隨祂,恐怕以後就永遠再沒有機會跟隨祂了。
【路九62】「耶穌說:『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
﹝背景註解﹞主耶穌曾作過木匠(可六3);按傳說,祂擅長製造犁柄和軛等耕田的工具,故祂對犁和軛相當瞭解(參太十一29~30)。
「手扶著犁向後看,」古時用犁耕田,前有牲口拖拉,農夫雙手扶著犁,定睛注視犁的前頭,不可回頭向後看。因一回頭,犁便會傾斜,以致耕出歪斜的犁溝;同時,犁頭也可能因此下得太深,以致牲口無力繼續往前拖拉。
﹝靈意註解﹞「手扶著犁向後看的,」『犁』指我們的事奉工作;信徒的手一旦扶著了犁,從主領受了託付,我們就不可以再往後看,在主之外別有顧慮了。
﹝話中之光﹞(一)手扶著犁向後看,耕的必不直;作主工必須全心全意,不可讓世事世務來連累牽掛。
(二)我們一旦接受主的呼召,就當勇往直,義無反顧;瞻前顧後的人,一定不能作好主工。
叁、靈訓要義
【主的工人】
一、是主所選召並差遣的──耶穌叫了...來,差遣他們(1~2節)
二、是主所裝備的──給他們能力權柄(1節下)
三、主會安排供應他們生活上的一切需要(3~4節)
四、不與世人有任何屬地的牽連(5節)
五、主要的使命──宣傳福音,到處治病(6節)
【主工人的道路】
一、只要順服主的差遣,主必負工人生活上一切的責任(1~6節)
二、雖遭受屬地政權的迫害,卻為主作美好的見證(7~9節)
三、奉獻並依靠主,作主供應靈糧的管道(10~17節)
四、學習更多認識基督(18~22節)
五、要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主(23節)
六、要為主喪掉魂生命的享受(24~25節)
七、不要把主和主的道當作可恥的(26節)
【五餅二魚(16~17節)】
一、奉獻給主──「耶穌拿著」
二、經過主的祝福──「望著天祝福」
三、被主十字架破碎──「擘開」
四、作主管道──「遞給門徒擺在眾人面前」
五、供應有始有終──「他們就吃,並且都吃飽了」
六、不可糟蹋主的恩典──「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
七、恩典豐滿有餘──「裝滿了十二個籃子」
【我們對主耶穌基督該有的認識】
一、認識祂是我們生命的供應(10~17節)
二、認識祂是神所立的基督(18~21節)
三、認識祂是我們的救贖主(22~25節)
四、認識祂將要在榮耀裏再來(26~27節)
五、認識祂是神的兒子,神所揀選的(28~36節)
六、認識祂有勝過鬼魔的權能(37~43節)
【千年國度的啟示(28~36節)】
一、基督得榮耀作王(參啟十一15)
二、彼得、雅各、約翰表徵以色列家(參羅十一26)
三、摩西表徵死而復活的信徒(參林前十五52;帖前四16)
四、以利亞表徵活著被提的信徒(參帖前四17)
五、留在山下的人表徵列國(參賽十一10~12)
【神國度的小影】
一、新約的得勝者要與主一同顯現在榮耀裏(28節)
二、主的一切乃是潔白放光(29節)
三、舊約的得勝者亦有分於國度(30節)
【在神國裏,惟主獨尊】
一、三座棚的錯誤──律法和先知不能與主並列(33節)
二、父神的宣告──單要聽兒子並神所揀選的(34~35節)
三、舉目只見耶穌一人(36節上)
【跟從主者的難處】
一、不能勝過污鬼(37~43節)
二、不能明白主的話(44~45節)
三、彼此爭論誰為大(46~48節)
四、禁止別人奉主名趕鬼(49~50節)
五、想報復那不肯接待的人(51~56節)
六、不能勝過肉身的享受和牽連(57~62節)
【神國度異象的見證、應用和道路】
一、異象的見證──不可將異象隨便告訴別人(36節下)
二、異象在生活上的應用:
1.在山下現實的生活裏,有黑暗權勢的困擾(37~39節)
2.門徒因憑著自己,趕鬼遭遇失敗(40節)
3.憑信帶到主面前,就必看見神大能的彰顯(41~43節)
三、異象的道路:
1.在榮耀的異象完滿實現之前,必須先經歷十字架
(44節)
2.屬肉的人不認識十字架(45節)
【主工人待人之道】
一、不可爭為大,反要為主名樂意接待微小的人(46~48節)
二、要能包容異己,只因對方是屬基督而善待(49~50節)
三、要體會主救人的心腸,不可因對方不接待而欲報復(51~56節)
【跟從主者該有的心志】
一、不求屬地的安逸──沒有枕頭的地方(57~58節)
二、不摸死亡的事──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59~60節)
三、切斷肉體的連結──手扶著犁不向後看
(61~62節)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路加福音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路加福音提要」末尾處
路加福音第九章拾穗
【路九3】「對他們說:“行路的時候,不要帶拐杖和口袋,不要帶食物和銀子,也不要帶兩件褂子。」
「拐杖」:可指防身用的棍子。
「口袋」:置放食物的袋子。掛子或指裡衣,可作夜間禦寒用。──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5】「凡不接待你們的,你們離開那城的時候,要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見證他們的不是。” 」
腳上的塵土踱下去:是一種斷絕關係的記號,表示使徒將自己和該地有關事物的隔離動作。可見徒13:51 。──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7】「分封的王希律聽見耶穌所做的一切事,就遊移不定,因為有人說是約翰從死裡復活;」
「所做的一切事」:直譯是「一切正在發生中的事」。
「遊移不定」:表示完全的莫名其妙,理不出一點頭緒。──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9】「希律說:“約翰我已經斬了,這卻是什麼人?我竟聽見他這樣的事呢?”就想要見他。」
想要:原文的語態表示希律「持續不斷設法」要見耶穌。──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10】「使徒回來,將所做的事告訴耶穌,耶穌就帶他們暗暗地離開那裡,往一座城去,那城名叫伯賽大。」
「告訴」:原文顯示門徒是把傳道的始末一一告訴耶穌。
「伯賽大」:位於加利利海東北,離岸一點七公里,百姓聚集的地方,是該城外的野地(見12節)。──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10】「耶穌就帶他們暗暗的離開那裏,往伯賽大城的野地裏去。」(直譯)
我們如果要在恩典上長進,必須多有單獨的時候。與人交往並不一定會叫我們的靈得到多大長進。一小時安靜的禱告所給我們的進步,常常比一整天與人交往所得到的更多。野地裏有新鮮的露珠,有清潔的空氣,讓我們退到那裏去呼吸罷!─
彭納
【路九10】人需要單獨的與神同在。單獨親近神,是真的、活的、與神面對面的交通和事奉的能力。基督在地上的時候,也需要這個。若是祂沒有常常的離開那些圍繞祂的東西,去單獨的親近神,祂就不能在肉身中活出那一個「子」的生命。而這一個對於我們更是何等的需要呢!─《敬拜的祕訣》
【路九12~17】祝福、擘開、吃飽,是三步順序的動作;但擘開卻在重要居間的地位。有祝福而無擘開,則五千餘人就無法得飽。擘開是十字架更深的對付,是撕裂心腸,是治死肉體;所以擘開是一件痛苦的事,是人所不願忍受的;但是為了飢餓的群眾,不擘開非但毫無用處,並且還是自私自利。擘開是由大化小,是整個的變為零碎的。人若顧全自己的圓整、體面、舒服,就不能被主所用。─
桑安柱《這時候》
【路九13】「耶穌說:“你們給他們吃吧!”門徒說:“我們不過有五個餅,兩條魚,若不去為這許多人買食物就不夠。”
」
「魚」:原文指「魚幹」或「醃魚」,用作吃麥餅的調味食品。──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13】「我們不過有五個餅,兩條魚,若不去為許多人買食物就不夠。」
當主耶穌說「你們給他們吃罷」這句話時,祂不是期望門徒去籌畫一個辦法,卻是引導他們去期望一個神跡。但他們也像我們一樣,選擇了一條容易的道路,就是那不需要操練信心和禱告的道路。他們的辦法是「去買」,這是與門徒不相配的一個建議,因為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一樣會說這句話。這項建議不是信靠主的表示,正如約翰福音清楚說明的,他們的思想是在錢囊上,而他們的錢卻是不足夠的!
我們只見我們所能做的,但卻閉眼不仰望神並祂無窮盡的資源。然而,神永遠不是我們所能測度的!不論我們能不能做,祂總是在等候著向我們顯示祂的神跡。――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路九17】「他們就吃,並且都吃飽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籃子。 」
「籃子」:是猶太人隨身攜帶以盛載食物和雜物的器具。──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23捨己負架「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許多人信主多年,卻沒有真正跟從主,走主的道路;也有不少人願意跟從主,走主道路,但始終走不好,也沒有進步。這原因就在於沒有捨己背十字架來跟從主,帶著自己跟從主,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己是有它的意思,喜好,願望的,不可能與主完全一致,而且常是與主相反的。我們跟從主總會遇到主的呼召,旨意,要求,與我們的已很不相合,必須放下我們自己的一切,所以不捨己就不能跟從主往前行。
捨己是痛苦的,損失的,是人天性所不願意的。同時跟從主,要遵行神的旨意,需要付出代價,並不是輕鬆,容易的。它會使我們失去自由,也不能一次擺脫放下了事,是要我們天天否定自己,棄絕自己,以它為敵人一樣,並且要遵照主的意願和吩咐去行。這是一條十字架的路,要天天走,不背十字架就不能跟從主向前走,仍要被己抓在原地,然而十字架是得榮耀的先驅。──《每日天糧》
【路九23】「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當你被人誤會、批評、反對、苦待,或遭遇不順的環境時,你不是學習涵養,乃是學習仰望神,問祂說:「你要拆毀我甚麼?是否我的天然生命、脾氣、個性、面子、驕傲等等要被拆毀呢?」聖經的道是拆毀,不是涵養。「捨己、背十字架」的原則就是拆毀。涵養是中國王陽明的學說,所有的難處能忍受而吃下去,這是中國理想家的思想,這不是基督。涵養越大的人,乃是「己」最厲害的人。因涵養是建立自己,依靠自己去應付難處。涵養能得人的稱讚,是給人看見說:我的度量是多麼大,我能忍受,你們是無賴之徒,我不向你們計較。你要拒絕涵養,要在神的光中接受十字架的破碎與拆毀。─
選
【路九24】「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注:“生命”或作“靈魂”。下同)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
喪掉生命、救生命( 9:24 )」:前者可指肉身的、今世的性命,後者可指屬靈的、永恆的生命。──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25】「人若賺得全世界,卻喪了自己,賠上自己,有什麼益處呢? 」
「賺得全世界」:直譯是「賺得整個宇宙」。
「賠上」:「被虧損」。──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26】「凡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自己的榮耀裡,並天父與聖天使的榮耀裡降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
「有人」:在馬太的記載是對門徒說的,而在馬可中是對門徒和眾人。可以歸納說門徒一定在聽眾之中。
「當作可恥的」: be ashamed of。──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27】「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裡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看見神的國。” 」
「神的國」:the kingdom of God.指神的主權的彰顯、神的旨意的自由運行,既是現在的事實,也是未來的盼望。在此可能指 9:28-36 的登山變像(啟導本、NIV的解釋),但也可能指耶穌的復活、五旬節的聖靈降臨、耶路撒冷的被毀。──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28~32】「耶穌帶著彼得、約翰、雅各,上山去禱告。正禱告的時候,祂的面貌就改變了,衣服潔白放光...彼得和他的同伴...就看見耶穌的榮光。」
耶穌帶著這三個門徒,暗暗的上了高山,他們在那裏有一個極親密的交通。他們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在那裏。啊!他們在那裏真好!凡與主同在山上的人,天離他們不遠了。有多少人,在默想禱告的時候,看見天開了。有多少人,在密室裏與神交通的時候,感覺一陣洶湧的波濤突衝進來,這些都是豫嘗天上的快樂。當耶穌在世的時候,常和祂的門徒到安靜的山上去談話。今天我們呢?我們的生活多麼急促,從早到晚過著極其紛亂的生活。在這種情形之下,安靜、默想、讀經、祈禱、與主交通的機會是太少了。但以理在巴比倫的怒吼、迷信之下,仍不忽略他的密室生活。彼得的密室是在約帕的一個房頂上,馬丁路得的密室是在韋登伯的一間房屋裏。─《已失去的默想的藝術》
【路九28~32】信徒啊,來親近主!也許主今天要帶你上山頂去。不要想只有彼得、約翰、雅各是配去的;彼得是一個魯莽的人,雅各和約翰是火氣很大的人,他們曾一再誤會他們的主和主的使命。所以沒有理由可以叫主不帶你去。你不要自暴自棄的說:「啊,這些奇異的經歷是只有最少數的屬靈的人能得到的!」也許你今天就能得到呢!─
馬克乃爾
【路九29】「正禱告的時候,他的面貌就改變了,衣服潔白放光。」
「光」:此字一般用來形容「閃電所發出的光」。──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30「忽然有摩西以利亞兩個人同耶穌說話!」】
這是何等的景象!在利巴嫩山的高坡。有光亮超過月亮的光耀在那高處!這種改變形象的光景顯示亞當與全人類再可蒙恩進入天堂,不必因罪而死亡。這是主愛的更大憑據,就是當祂轉離光耀之處,取了十字架的道路。祂的死是「出埃及」(中文譯為「去世」)。這兩位偉大的人,摩西與以利亞實在有許多可說的。一位代表律法,另一位代表先知。
摩西提說被殺的羔羊,使以色列得以逃脫埃及,他也提說擊打的磐石,有水流出,使乾渴的人滿足。銅蛇在木架上,使以色列人在垂死時可以仰望而存活。
以利亞提說詩篇二十二篇,以哭泣開始,以頌贊作結,還有以賽亞書五十三章發出得勝的凱歌,還有許多聖歌與熟悉的經節。
究竟還是「出埃及」的事,從時間進入永恆,在憂患的世界因得勝而歡樂。在榮耀的光照之下,經過血一般的紅海,一到早晨,敵人們都橫屍在海岸。這些話都除去死亡的驚懼,至少有一位門徒,以後說他的死好像出埃及一般(彼得後書一章十五節,中譯詞為「去世」)。
── 邁爾《珍貴的片刻》
【路九31】「他們在榮光裡顯現,談論耶穌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將要成的事。 」
「去世」:希臘文作 exodos,在新約用法:來11:22“將來要(出)埃及”, 彼後1:15“在我(去世)以後”。在此指耶穌去世的一種婉轉用語,也可能要將「耶穌救贖之死和復活」與「神拯救祂的百姓出埃及」串連起來。──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31】路加告訴我們,摩西及以利亞與耶穌談論『耶穌去世的事,就是祂在耶路撒冷將要成的事。』(路九31)『去世』這兩個字在希臘原文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字exodos,即『出去』(英文exodus)的意思。這兩位過去的偉人,與耶穌談論祂的『出去』。
這個字有一種特殊的關聯,這字常用在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經過曠野飄泊的道路,最後引到應許之地。exodos這個字是描寫那在我們一生歷史中最冒險的旅程,就是那祇有絕對信靠上帝走向未知的旅程。這正是耶穌將要去做的事,祂要在對上帝完全的信靠之中,走上這條冒著極大危險的旅程往耶路撒冷去。這是一條充滿了危險,經過十字架,但至終卻有榮耀的旅程。──《每日研經叢書》
【路九32】「彼得和他的同伴都打盹,既清醒了,就看見耶穌的榮光,並同他站著的那兩個人。」
「打盹」:原文是「被沉重的睡眠壓制住」。──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33】「二人正要和耶穌分離的時候,彼得對耶穌說:“夫子,我們在這裡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他卻不知道所說的是什麼。」
「搭棚」:當時已經接近住棚節,彼得的建議是乾脆不要到耶路撒冷去守住棚節,而在這山上守。──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37】「第二天,他們下了山,就有許多人迎見耶穌。」
「迎見」:「會面」。──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38】「其中有一人喊叫說:“夫子!求你看顧我的兒子,因為他是我的獨生子。」
「看顧」:醫學文獻上常用的字,指「醫生仔細的診查病人」。──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39】「他被鬼抓住就忽然喊叫;鬼又叫他抽風,口中流沫,並且重重地傷害他,難以離開他。」
「忽然」喊叫:指「疾病的突然發作」,也是醫學用詞。
「抽瘋」:「抽搐」。
「抽瘋口中流沫」:直譯是「使他帶著流沫抽瘋」。
「重重的傷害」:原文是「相撞」、「破碎」。──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41】「耶穌說:“噯!這又不信又悖謬的世代啊,我在你們這裡,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將你的兒子帶到這裡來吧!”
」
「悖謬」:「扭曲」、「倒轉」或「裂為兩半」。
「忍耐」:指「控制自己」。──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42】「正來的時候,鬼把他摔倒,叫他重重地抽風。耶穌就斥責那汙鬼,把孩子治好了,交給他父親。」
「正來的時候」:指的是那孩子正走過來的時候。
把他摔倒」:「擊倒」或「使抽搐」。有時用來指拳擊手把對方擊倒。──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43】「眾人都詫異 神的大能(注:“大能”或作“威榮”)。耶穌所做的一切事,眾人正希奇的時候,耶穌對門徒說:」
「把這些話存在耳中」:Listen carefully to what I am about totell you 此段可直譯為:「你們,就是你們應把(我所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存在耳中。」耶穌要門徒把祂所說過的教訓、預言,以及帶領過他們的事工,好好的聽進心裡去。──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48】「對他們說:“凡為我名接待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差我來的。你們中間最小的,他便為大。”
」
「接待」:包括「歡迎來到」、「接受教訓」。
「為我的名」:對猶太人而言,名代表一個人的獨特之處。
「最小的」:可譯為小的、少的。
「最小的便為大」:可參考 太 18:3-4 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49】「約翰說:“夫子,我們看見一個人奉你的名趕鬼,我們就禁止他,因為他不與我們一同跟從你。”
」
「跟從」:原文的時態顯示是持續不斷的跟隨,而由 可 9:38 中更可以明顯的看出此人不是不信靠耶穌,而是沒有像門徒一樣時時跟著耶穌(此處的跟隨與一般基督徒用的「跟隨」意義並不相同)。而門徒就不准他奉耶穌的名趕鬼,顯然是氣量過度狹小。
「禁止他」:意思是「試圖制止他」。──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51】「耶穌被接上升的日子將到,他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
「日子將到」:直譯是「日子正在滿的時候」。
「定意( steerizo )」:(1)被動態:意指面向,表示目的的堅決,可直譯為「將他的面朝向耶路撒冷前進」。(2)喻意:堅固、建立、加強。──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51】「耶穌被提上升的日子將到,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
從路加九章起至二十三章,畫出了一條路線,就是到耶路撒冷去的路線。因為這是在變化山上所定規的。
主耶穌所注意的是耶路撒冷麼?不。是在乎耶路撒冷將要成的事,就是十字架。這裡耶路撒冷的意思,就是成功神的旨意,就是背十字架。
我們為什麼要注意這件事呢?因為被提上升的日子近了!主耶穌提接祂聖徒的日子近了!今天不是說到什麼人不能被提,乃是要說到若等候被提,就必須往耶路撒冷去,就是說,我們必須背十字架,必須走這條道路。如果神給我們看明瞭榮耀、被提、復活是什麼,我們就必須遵行神的旨意,必須背十字架,必須走十字架的道路。請記得:當主耶穌知道自己被提的日子到了,祂並非安坐等候被提。聖經說:「耶穌被提上升的日子將到,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十字架在被接之先。我們既知道日子將近,也當定意來遵行神為我們所定的旨意,來背十字架。――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路九52】「便打發使者在他前頭走。他們到了撒瑪利亞的一個村莊,要為他預備。」
「使者」:因為以上的原因,所以耶穌派出使者預備地方是一種預防性的措施。而這裡的使者應該是門徒中的一位,而不是天使。──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54】「他的門徒雅各、約翰看見了,就說:“主啊,你要我們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他們,像以利亞所做的(注:有古卷無“像以利亞所做的
”數字)嗎?” 」
「火從天上降下來」:舊約以利亞曾做過的,見 王下 1:9-16 約翰和雅各又被稱為「雷子」( 可 3:17 節),在此可窺見他們的個性。
「如同以利亞所做的」:在許多好抄本中都沒有出現。──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55】「耶穌轉身責備兩個門徒,說:“你們的心如何,你們並不知道。」
「責備(epitimao)」:斥責、非難、苛責或警告以預防或結束某事。──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55】服事中懷有許多不正當的動機。
(一)渴望得到威望。克倫寧(A. J. Cronin)在當實習醫生時,認識一位地區上的護士。二十年來,單人匹馬,她一直在方圓十哩的地區上默默工作。他說:『對她的忍耐、剛毅和歡愉,我感到無比的驚訝。為了急症即使要半夜起來,她亦毫無倦意。而她的薪酬實在過於菲薄;有一個深夜,經過特別艱辛的一天,我鼓足勇氣要為她抱不平,『護士,為甚麼不叫他們多付給你?上帝也知道你是值得的。』『如果上帝知道我是值得的』,她回答說:『我夫復何求』。她不是為人工作,她乃是為上帝作工。當我們一心為主作工,腦海中便不會有威望的影兒,因為我們知道,即使以我們最好的來說,在上帝面前仍然算不得甚麼。
(二)渴望得到地位。人如果在教會裏負有使命或是職位,他不應視之為一種榮譽,而是一分責任。有好些人在教會裏服事,從來沒有顧念服事的對象,只是顧念他們自己。有一位英國首相,由於榮升該職,受到人們不斷的恭賀。他說:『我所要的不是你們的恭賀,而是你們的禱告。』我們被委派擔任某一職位,意思便是要分別出來,在該職位上服事,倒不是加官晉爵。──《每日研經叢書》
【路九57】「他們走路的時候,有一人對耶穌說:“你無論往哪裡去,我要跟從你 。” 」
「有一人」: 太 8:19 說這人是一個文士(經學教師)。──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60】「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只管去傳揚 神國的道。” 」
「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靈性死亡的人可以去埋葬肉身死亡的人,至於靈性活著的人應以天國的事工為重。──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九6O;太八22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這話作何解釋?】
耶穌發出這項命令的時候,有一個考慮跟隨他的年青人,正面臨重要的抉擇。究竟是留在家裡,直至父親去世;抑或立刻撇下親人跟隨主,參予他的事工;那年青人要選擇其中之一。年青人的父親可能已是風燭殘年,不知道仍能活多久;然而,他要作出抉擇,但問題在於:神抑或家庭,哪方面較要緊?
耶穌認為那年青人正準備跟隨他,做他的門徒;于足耶穌向他說:「跟從我……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耶穌這句話的意思是,那青年的家人可以照顧老父,亦能為老人家辦理後事。他的家人顯然未信主耶穌,於是,還未脫離屬靈的死亡而進入永生;即是說,他們仍是「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弗三1)。約翰福音三36也記載:「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們身上。」從與神的屬靈關係看來,那青年的家人部是「死人」,他們可照料老人家,以及辦理喪事。因此,那青年不應于老父身旁守候,直等到他辦理喪事完畢,因而失掉跟隨耶穌並接納他教導的機會。耶穌忠告那青年,應將神的呼召放在首位,參予基督的事工「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太十37)──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路九62勿向後看「耶穌說,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
當主耶穌呼召門徒的時候,他們都是立刻撇下了所有的跟從了耶穌(太4:20,22;路5:28;14:33),我們是蒙天召的人(來3:1)。祂從世界之中將我們召出來,跟從祂,叫我們進神的國,得祂的榮耀(帖前2:12;彼前5:10;2:9)和獎賞(腓3:14)。這樣,我們就當撇下一切,忘記背後,專心跟從主,努力奔走神所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來12:1)。
可是有些人蒙了召,也願意跟從主,想進神的國,甚至還為主作工,手已扶在犁上,卻在那裡回頭看,想念離開的家,留戀親愛的人,捨不得世界上的事,體貼肉體的要求,像以色列人一樣,雖然離開了埃及,卻仍想著埃及的好處,時常懷念以往的日子,想回去,也像羅得的妻子一樣。雖然離開了所多瑪,卻回頭一看,而變成一根鹽柱(創19:26)。
回頭看的結果必定要像底馬一樣,遲早要因貪愛現今的世界往別的路上去了(提後4:10),身體未去,心已先去,也不配進神的國,今世和來世是不能得兼的。有人卻將萬事看作糞土,為求得基督,他們是配得那未來世界的(路20:35;來2:5;11:38),進神國的人有配與不配的分別(帖後1:5,11)。但願我們能不回頭看,一心跟從主,向著標竿跑去(腓3:14)。──《每日天糧》
路加福音第九章例證
【路九2】有一事是十分特出的──在這短短的經文裏,一次又一次的把傳道與醫病相提並論。它把關心人的健康與關心人的靈魂,等同看待。傳道和醫病,無論話說得何等的令人安慰,都不可能止於言語;而是需要實際的行動。這一個訊息並不局限於永恆的消息;在地上它要改變世人的境況。它與宣揚『天上的餅』的宗教,剛好背道而馳。它堅決主張健康之於身體,正如健康之於靈魂,都是上帝完整計劃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沒有一種論調,比重覆申述這世界的一切都是不重要的,更能危害教會。在本世紀三十年代中葉,許多受人尊敬和高尚的家庭,都面臨失業之苦。做父親的,由於投閒日久,技術已開始生疏;而做母親的,只好把一先令當作一英鎊用;孩子們雖然對發生的一切都不明白,但他們卻感受到飢餓。生活愈來愈苦,甚至有不堪其苦而崩潰的。前去告訴這些人物質是不重要的,那簡直是不可原諒;如果說話的人生活尚過得去,那就更加不可寬恕。卜威廉大將(General Booth)有一次因為以食物而不是以簡單的福音賙濟窮人而受責備,這位老戰士瞬即回敬說:『當他們的雙足正要凍僵的時候,你卻說要以上帝的愛來安慰他們,這是不可能的。』──《每日研經叢書》
【路九23就從今天起 耶穌又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當查理·斯溫德(CharlesSwindoll)還是個孩童時,他深受一個德洲人所說的這一段話的影響:“基督徒生活的毛病就出在‘每天都這樣’。”這是真的,跟隨耶穌是一種生活方式,那是以過去的教訓和決定為基礎,卻也視我們每天的獻身而定的生活。我們不能依靠過去的成功、上星期的禱告、或小時候所聽到的聖經故事而活。
每一個新來臨的日子,都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會,我們的信心也會面臨挑戰,讓我們把這些挑戰當成一個機會來親近主。耶穌自己說道,那些想當他門徒的人,應該要有不斷捨己及順服他的態度。下麵即是主所教導的:“耶穌又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9:23)當每一天開始時,我們必須停下腳步提醒自己,這是一個獻給神的日子;這是榮耀主的日子;這也是牢記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所成就一切的日子。
讓我們從今天起,看待生命為每一天的委身。
基督徒的生命不只是過去作了一個決志的禱告:
而是每天的獻身為基督而活並且持之以恆。
獻身於基督不只是一個暫時的抉擇,
而是每天的挑戰。
──《生命雋語》
【路九25哲學家與船老大】經文﹕“人若賺得全世界﹐卻喪了自己﹐賠上自己﹐有什麼益處呢”(路9﹕25)﹖
一位哲學家上船過渡﹐他將岸上拾到的小石子放在手中玩弄著問船老大﹕“你曉得地理學嗎﹖” “不知道。”船老大答道。
“一個人不懂得地理學﹐他的人生失去了四分之一的意義。”船往前劃﹐船旁飄來一片落葉﹐哲學家問船老大道﹕“你知道植物學嗎﹖” “也不知道。”船老大回答。
“唉﹗可惜你已經失去了二分之一的生命。”哲學家看看太陽﹐又問道﹕“你知道天文學嗎﹖” “先生﹑我也不懂得什麼叫作天文。” “唉﹗太可憐﹐你的四分之三的生命已經失去了。” 突然間﹐天色大變﹐刮起大風﹐浪打船頭危在旦夕。船老大轉身忙問﹕“先生﹐你會游泳嗎﹖” “啊﹗我不會游泳﹐因為我從來沒有學過。” “這真可惜﹐哲學家眼看你的生命快完蛋了。” 常言道﹕“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確實是這樣﹐一個人以有限的時光﹐要想窮究無盡的事物。的確是捉襟見時﹐力不從心﹐正如哲學家笛卡爾所說的﹕“愈學習愈發現自己的無知。”但不能因此畏難思退﹐裹足不前﹐尤其今日我們已經是由原子時代﹐跨入了太空時代﹐只要力之所及﹐對于各種科學就應該孜孜不倦學習﹐這是無可非議的。不過不該單以科學為滿足﹐更重要的不僅探索這個包羅萬象的大千﹐最重要的﹐而且是必修科﹐就是學習怎樣認識創造萬有的主宰。進而相信祂﹐敬畏他。誰都知道舉世聞名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在他後半生中竟用了廿五年的時間來研究神學﹐企圖證明神的存在。
請聽他最後所得的結論﹕“我不能相信﹐這麼有計劃的宇宙﹐不是永能的神所創造的。” 著名的音樂家貝多芬也說過﹕“最美的事﹐莫過于接近神﹐並把祂的光芒播于人間。” 富貴榮華盛極一世的所羅門王﹐他的智慧聰明在當時遠揚列國﹐他作過箴言三千句﹐詩歌一千零五首(王上4﹕12)。但他一生所得的結論是﹕“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並語重心長的勸告人說﹕“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歡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傳12﹕1)。── 佚名《喻道故事續集》
一位哲學家上船過渡﹐他將岸上拾到的小石子放在手中玩弄著問船老大﹕“你曉得地理學嗎﹖” “不知道。”船老大答道。
“一個人不懂得地理學﹐他的人生失去了四分之一的意義。”船往前劃﹐船旁飄來一片落葉﹐哲學家問船老大道﹕“你知道植物學嗎﹖” “也不知道。”船老大回答。
“唉﹗可惜你已經失去了二分之一的生命。”哲學家看看太陽﹐又問道﹕“你知道天文學嗎﹖” “先生﹑我也不懂得什麼叫作天文。” “唉﹗太可憐﹐你的四分之三的生命已經失去了。” 突然間﹐天色大變﹐刮起大風﹐浪打船頭危在旦夕。船老大轉身忙問﹕“先生﹐你會游泳嗎﹖” “啊﹗我不會游泳﹐因為我從來沒有學過。” “這真可惜﹐哲學家眼看你的生命快完蛋了。” 常言道﹕“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確實是這樣﹐一個人以有限的時光﹐要想窮究無盡的事物。的確是捉襟見時﹐力不從心﹐正如哲學家笛卡爾所說的﹕“愈學習愈發現自己的無知。”但不能因此畏難思退﹐裹足不前﹐尤其今日我們已經是由原子時代﹐跨入了太空時代﹐只要力之所及﹐對于各種科學就應該孜孜不倦學習﹐這是無可非議的。不過不該單以科學為滿足﹐更重要的不僅探索這個包羅萬象的大千﹐最重要的﹐而且是必修科﹐就是學習怎樣認識創造萬有的主宰。進而相信祂﹐敬畏他。誰都知道舉世聞名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在他後半生中竟用了廿五年的時間來研究神學﹐企圖證明神的存在。
請聽他最後所得的結論﹕“我不能相信﹐這麼有計劃的宇宙﹐不是永能的神所創造的。” 著名的音樂家貝多芬也說過﹕“最美的事﹐莫過于接近神﹐並把祂的光芒播于人間。” 富貴榮華盛極一世的所羅門王﹐他的智慧聰明在當時遠揚列國﹐他作過箴言三千句﹐詩歌一千零五首(王上4﹕12)。但他一生所得的結論是﹕“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並語重心長的勸告人說﹕“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歡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傳12﹕1)。── 佚名《喻道故事續集》
【路九32】昏睡是心智的怠倦。有許多人都拒絕作心智的奮鬥。柏拉圖說:『未經考驗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有多少人會對事物作出徹底的思考?據說有某人在荒涼的沙漠邊緣徘徊,有一位較聰明的人說,如果他能奮力在這沙漠中打出一條出路,那麼他就會好過得多。多少時候,由於我們的怠惰,我們甚至不願面對我們自己的問題和疑慮。
是憂傷。有一次艾爾加(Elgar)提到一個年青的歌手,在技術上可說無懈可擊,只是欠缺了感情的表達,『當她經歷到傷心痛楚,她便會成為傑出偉大的歌唱家。』憂傷經常使人猝然覺醒,但是在那一刻,透過盈盈眼淚,便可目睹榮耀的來臨。
是愛。白朗寧(Browning)在某地方曾說到有兩個人共墮情網。彼此凝望之際,『突然間生命驚醒過來。』真正的愛所帶來的覺醒,會引領我們進入夢想不到的境界。──《每日研經叢書》
【路九48謙卑的候選人“你們中間最小的,他便為大。”】
班傑明·佛蘭克林把他自己希望能有的品德列了一張清單。當他獲得了一種美德後,就進行下一個。他說,他進行得頗順利,但操練謙卑卻不容易。每次他認為自己做得很有進展,就會洋洋得意而變成驕傲。
謙卑是一種令人難以捉摸的美德,連主耶穌的門徒也為之掙扎過。當耶穌知道他們正在爭論誰是老大的時候,他說:“若有人願意作首先的,他必作眾人末後的,作眾人的用人”(可9:35)。接著,他就抱起一個小孩,並指出我們要像服事基督那樣去謙卑地彼此服事。
如果一位新聞記者採訪我們的朋友、鄰居或會友,要他們形容一下我們是怎樣的人,你想他們會用謙卑這個形容詞形容我們嗎?
真正的偉大並不屬於
那追求世俗虛名的人,
而屬於那些奉耶穌的名
服事他人的人。
謙卑可以不斷地尋求,卻絕不可洋洋稱道。
──《生命巂語》
【路九56拒不見客】“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啟三﹕20)
“人子來不是要滅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路九﹕56)
從前有位信主的婦女﹐家無恆產﹐窮苦不堪﹐甚至連房租也付不出﹐牧師聽到這個消息﹐特地到她家去幫助她﹐他在門外敲了好久﹐總不見有人開門﹐問問鄰居﹐都說沒有看見她出門﹐牧師再敲多時﹐仍未見動靜﹐只好回去。有一天他在路上碰見這個婦人﹐就對她說﹕“聽說你沒有錢付房租﹐前兩天我特地送錢去你家﹐叩門好久未見開門﹐我以為你出去了。”那婦人懊喪他說﹕“原來是你呀﹗我以為房東來催租﹐因此不敢開門﹐如果知道是你﹐我早就開門了。” 親愛的朋友﹗主耶穌正站在你心門外叩門﹐你以為痘是追債者而不敢開門﹐還是接痘進入你心﹐讓痘替你還清一切罪債呢﹖── 佚名《喻道故事續集》
“人子來不是要滅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路九﹕56)
從前有位信主的婦女﹐家無恆產﹐窮苦不堪﹐甚至連房租也付不出﹐牧師聽到這個消息﹐特地到她家去幫助她﹐他在門外敲了好久﹐總不見有人開門﹐問問鄰居﹐都說沒有看見她出門﹐牧師再敲多時﹐仍未見動靜﹐只好回去。有一天他在路上碰見這個婦人﹐就對她說﹕“聽說你沒有錢付房租﹐前兩天我特地送錢去你家﹐叩門好久未見開門﹐我以為你出去了。”那婦人懊喪他說﹕“原來是你呀﹗我以為房東來催租﹐因此不敢開門﹐如果知道是你﹐我早就開門了。” 親愛的朋友﹗主耶穌正站在你心門外叩門﹐你以為痘是追債者而不敢開門﹐還是接痘進入你心﹐讓痘替你還清一切罪債呢﹖── 佚名《喻道故事續集》
【路九59】那人說話的意思,極可能是:『在我父親死後,我便會跟從你。』在東方的一位英國官員,談及一位非常聰敏的年青阿拉伯人。這年青人得到了一份可以供讀牛津或是劍橋的獎學金,他說:『在我埋葬了我父親之後,我便會領取這獎學金。』這個時候,他的父親還是剛四十出頭。
耶穌的意思是,每一件事都有它關鍵性的一刻;這一刻一旦錯過,事情便會被擱下來,永不再辦。故事中的人物內心有一股衝擊,掙扎著要走出靈性上死亡的幽谷;假若他錯過了這一刻,便永遠無法脫離這個困境。──《每日研經叢書》
【路九61立刻順服“主,我要跟從你,但容我先去辭別我家裡的人。”】
相信許多父母都很熟悉這些回答:“……好啦,我聽到啦,我現在有事,我等一會兒就做……”我們的天父大概也接到他的兒女們類似的回答。
有一天,當我跪在廚房擦地板時,我絕不會忘記那一回內心的一場“交戰”。我感受到一股由神而來的強烈感動,主要我立刻去探訪一位叫做凱勒的年輕媽媽。因此,我決定在今天忙完一些事情後,就去看她。我告訴自己,“最起碼,我得把這地板擦完才行啊!”然而,沒多久,我內心感受到一種更緊迫的壓力。於是我答應主說:“好吧,只要我把這地擦完,我立刻就去。”但此時,我深深感受到主的要求是:不要管擦地板,“現在”就馬上去。
這回,我的內心可真是不斷地交戰。我必須承認,我就是因為固執要先做自己的事,結果就丟掉了無數的事奉機會。最後,我終於對主說:“好吧!主耶穌!我現在就去!”當凱勒開門看到我時,她淚眼汪汪地說:“你怎么知道我現在需要你?”我說:“我不知道,但,神知道。”結果,因為我的順服,在看完凱勒之後,她終於接受主的救恩。
在路加福音9章,主耶穌教導我們,有些事是可以等的。這包括尚未清洗完的地板,以及許許多多其它的事。但是,一個已經熟的莊稼,是不可以等的。
在主愛的團契裡,我坐、我起,與神同行,
他要我做,我就做;
他要我去,我就去;
我毫不懼怕,唯有信靠與順服。
拖延的順服與不順服,沒有兩樣。
──《生命雋語》
【路九62】有好些人,他們的心都是活在過去裏的。他們邊走邊回顧,沉醉於以往美好的時光之中。偉大的傳道者華金新(Watkinson),有一次與他的孫兒在海邊碰到一位年老的牧師,這位老人滿臉不高興,在本身煩惱之外又添上輕微的中暑(Sunstroke)。這孩子一直在留心聽,但卻聽得不大清楚。當他們與這位嘮嘮叨叨,埋怨不已的老人分手後,他對華金新說:『祖父,我希望你不會受日落(Sunset)之苦!』──《每日研經叢書》
路加福音第九章綱目
【工人的心志】
正禱告的時候,祂的面貌就改變了
一、差遣十二門徒
1.三種權柄
2.希律聽見,就游移不定
3.五個餅,兩條魚
二、十字架的道路
1.啟示的三方面
2.斥責那污鬼
3.門徒議論誰將為大
三、開始最後的旅程
1.不要禁止他
2.不要報復人
3.三種的跟從耶穌
──
Chih-Hsin Chang《An Outline of The New
Testament》
【路加福音第九章】
一、君王的使者(九1-9)
二、給饑餓的得飽足(九10-17)
三、重大的發現(九18-22)
四、服事的條件(九23-27)
五、山巔的榮耀(九28-36)
六、下山來(九37-45)
七、真正的偉大(九46-48)
八、寬容的兩門功課(九49-56)
九、耶穌的坦誠(九57-62)
──《每日研經叢書》
【路加福音第九章】
一、人子差門徒出去(九1~11)
二、給五千人吃飽(九12~17)
三、彼得認耶穌為基督(九18~22)
四、邀請人背十字架(九23~27)
五、人子改變像貌(九28~36)
六、醫治被鬼附的孩子(九37~43上)
七、人子預言自己的受死和復活(九43下~45)
八、國度裡真正為大的人(九46~48)
九、人子禁止黨派主義(九49,50)
十、反對人子的勢力正在加強(九51~62)
1.撤瑪利亞人拒絕人子(九51~56)
2.成為門徒的阻礙(九57~62)
──《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路加福音第九章】
一、授權十二門徒
(九1~6)
二、約翰復活了?(九7~9)
三、喂飽群眾
(九10~17)
四、跟隨真彌賽亞的代價
(九18~27)
五、預嘗未來的榮耀(九28~36)
六、釋放被鬼附的人(九37~43a)
七、糾正錯誤的榮耀觀
(九43b ~50)
八、經過撒瑪利亞到耶路撒冷
(九51~56)
九、真門徒
(九57~62)
──
克萊格季納《新約聖經背景注釋》
【差遣門徒(九1~17)】
一、差遣十二門徒(1~6)
二、希律坐失良機(7~9)
三、五餅二魚(10~17)
──《新舊約輔讀》
【耶穌是基督(九18~43)】
一、認耶穌是基督(18~27)
二、登山變像(28~36)
三、治好被鬼附的孩子(37~43)
──《新舊約輔讀》
【人子將被交在人手裡(九44~62)】
一、議論誰將為大(44~48)
二、不接待主的人(49~56)
三、跟從主的攔阻(57~62)
──《新舊約輔讀》
【有效事工的十項原則──結果子而且得神喜悅(路9:1~50】
經文
|
原則
|
(9:1-3)
|
作事工不是依靠自己的資源,而是依靠基督分派、賜下的權柄和能力。
|
(9:4-6)
|
定意傳講神的話語,並將結果交托給他。
|
(9:10-17)
|
決定讓神通過你的事奉去滿足人們的需要。
|
(9:18-20)
|
設計你的信息,主要傳講耶穌基督和他是誰。
|
(9:23-25)
|
否認自己的行使個人意志的權利,順服神的旨意,定睛於耶穌身上。
|
(9:26)
|
無畏地分享基督。
|
(9:27-36)
|
迅速從屬靈山頂經歷降下,回到事工的現實中來。
|
(9:37-43)
|
拋棄任何可能忘記耶穌是事工源泉的傾向。
|
(9:46-48)
|
發現真正的“誰為大”的秘密──作僕人。
|
(9:49-50)
|
除去任何屬靈排外的團體。
|
——
莫克丹《路加福音系統查經教師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