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第二十七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保羅被解赴羅馬途中遇到風暴】
一、從該撒利亞到佳澳:
1.非斯都將保羅交給擺夫長猶流,解赴羅馬(1節)
2.坐船到西頓,猶流寬待保羅(2~3節)
3.因風不順,船行緩慢,多日才來到佳澳(4~8節)
二、逾期勉強行船,途中遭遇狂風:
1.保羅預言將會遭損(9~10節)
2.百夫長不信從保羅所說的(11節)
3.想要開船到非尼基過冬(12~13節)
4.船行不久,狂風猛撲下來,船被風颳去(14~17節)
5.船被狂風大浪催逼,得救的指望似乎都絕了(18~20節)
6.保羅憑神安慰旅伴,預言性命一個也不喪失(21~26節)
7.船在海中飄來飄去,半夜以為漸近旱地(27~29節)
8.水手想要逃出船去,保羅告訴百夫長加以阻止(30~32節)
9.天亮時分,保羅勸大家放心吃飯(33~36節)
10.船在海灣近岸處擱淺(37~41節)
11.百夫長不准兵丁殺害囚犯,眾人終於上了岸(42~44節)
貳、逐節詳解
【徒廿七1】「非斯都既然定規了,叫我們坐船往義大利去,便將保羅和別的囚犯交給御營裏的一個百夫長,名叫猶流。」
〔原文字義〕「義大利」似犢肉的(calf-like);「御營」御用部隊;「猶流」柔軟頭髮的。
〔文意註解〕「叫我們坐船往義大利去,」『我們』包括作者路加。在此之前,最後一次出現『我們』是在廿一章十八節,而從保羅被捕以迄到達羅馬,他所遭遇的事和受審的過程都記載甚詳,足見本書作者路加自始至終都一直陪伴在保羅的左右。
路加和亞里達古(參2節)並非在囚犯之列。當時的常規容許犯人的親友和奴隸隨行,以便沿途服事犯人。
「交給御營裏的一個百夫長,」『御營』大概是指皇室的『專差』,擔任皇帝和他在各省的軍隊之間的交通職務。注意,新約中出現的『百夫長』,似乎都對基督徒相當友好,甚至相信主(參3,43節;太八5~13;路廿三47;徒十22~33)。
【徒廿七2】「有一隻亞大米田的船,要沿著亞西亞一帶地方的海邊走,我們就上了那船開行;有馬其頓的帖撒羅尼迦人亞里達古和我們同去。」
〔原文字義〕「亞大米田」未參加賽跑,我死了仍存在;「亞西亞」東方,泥土;「馬其頓」擴展;「帖撒羅尼迦」勝利,勝過律法的攪擾;「亞里達古」善於治民者。
〔文意註解〕「有一隻亞大米田的船,」『亞大米田』是亞西亞省西岸的一個港口,位於亞朔(參徒廿13)的東面,特羅亞(參徒廿5)的東南面。
「要沿著亞西亞一帶地方的海邊走,」指這艘船在亞西亞省各埠將挨次停靠。
「我們就上了那船開行,」許多解經家將保羅赴羅馬受審算作第四次出外旅程,開始於本節,結束於廿八章卅一節。
「有馬其頓的帖撒羅尼迦人亞里達古和我們同去,」『亞里達古』曾在以弗所與保羅同行,與該猶一同被暴民捉拿,險些送命(徒十九29)。後又與保羅同往耶路撒冷致送捐款(徒廿4)。之後,又陪伴保羅赴羅馬,一直不離開他(西四10;門24)。
〔話中之光〕(一)基督徒出外時能結伴同行,何等美好;特別是為著主的工作和見證,彼此配搭,互相照顧,必能產生更大的果效。
(二)路加和亞里達古自願陪伴被囚的保羅,沿途給他照護,這是弟兄相愛的表現;惟有真正愛弟兄的人,才能為弟兄擺上自己,陪他一同受苦。
【徒廿七3】「第二天,到了西頓;猶流寬待保羅,准他往朋友那裏去,受他們的照應。」
〔原文字義〕「西頓」打魚,打獵;「寬待」待之以禮,鍾愛地對待,以人道對待;「照應」照顧,提神,恢復疲勞。
〔文意註解〕「第二天,到了西頓,」『西頓』在該撒利亞以北約一百一十公里,船行僅需一天。
「准他往朋友那裏去,」『朋友』乃指互相認識、互相有來往關係的人,原文在此有定冠詞,顯係指基督徒朋友(約參15)。船雖泊岸,但囚犯通常要留在船上受監管;保羅獲准上岸與信徒們會面,這是特別的優遇。
〔話中之光〕(一)「猶流寬待保羅,」必然是神使他如此對待;這也使我們看見神安排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八28)。
(二)不信主的外邦人尚且寬待基督徒,那麼同屬神兒女的基督徒們更應當彼此善待,千萬不可以『動手打同伴』(太廿四49)。
【徒廿七4】「從那裏又開船,因為風不順,就貼著居比路背風岸行去。」
〔原文字義〕「居比路」佳美,公正,愛,一朵花。
〔文意註解〕「因為風不順,」『風不順』即吹逆風。由巴勒斯坦開船往義大利是向西行,而地中海夏天及初秋吹的是西風或西北風,不利西行的船隻。
「就貼著居比路背風岸行去,」『居比路』即今塞浦路斯,是地中海東部的一個大島,位於由巴勒斯坦到亞西亞的中途;『背風岸』即該島的東北部沿岸,那裏有山崖遮住強烈西風的吹襲;『行去』指沿居比路的東岸向北行,再沿北岸向西行。
〔話中之光〕(一)保羅此去羅馬在君王面前為主作見證,乃是出於主的旨意(徒廿三11;九15),理當一帆風順才對,但事實是一起程便遭遇逆風,可見出於神的旨意,不一定就會有平安順利的環境。
(二)基督徒的世途,有如在大海中行船,往往『因風不順,搖櫓甚苦』(可六48),但我們有主的記念和代禱(來七25),所以我們儘管在世上有苦難,但在主裏面卻有平安(約十六33)。
【徒廿七5】「過了基利家、旁非利亞前面的海,就到了呂家的每拉。」
〔原文字義〕「基利家」滾,髮織品;「旁非利亞」民族之混合;「呂家」狼;「每拉」哭泣,桃金嬢汁液。
〔文意註解〕「過了基利家、旁非利亞前面的海,」『基利家』和『旁非利亞』是亞西亞省東南面鄰接地中海的兩個較小的行省。
「就到了呂家的每拉,」『呂家』是亞西亞省正南方的一個小省分;『每拉』乃是海上交通的一個重要中心,是埃及供應羅馬的糧船必經之一個主要港口。從埃及經過每拉到羅馬是繞道而行,因地中海經常吹西風,船隻無法直接向西北直行,故先向北取道每拉,然後轉西沿岸航行。
【徒廿七6】「在那裏,百夫長遇見一隻亞力山太的船,要往義大利去,便叫我們上了那船。」
〔原文字義〕「亞力山太」人之保衛者。
〔文意註解〕「遇見一隻亞力山太的船,」『亞力山太』是埃及最主要的港口;當時埃及是羅馬帝國的大糧倉,所以經常有糧船從亞力山太開到羅馬。再者,當時在這兩地之間運送麥子的糧船,乃是屬於國家機構的,故也附帶接送公務人員。
【徒廿七7】「一連多日,船行得慢,僅僅來到革尼土的對面。因為被風攔阻,就貼著革哩底背風岸,從撒摩尼對面行過。」
〔原文字義〕「僅僅」好不容易,困難地;「革尼土」年紀,時代,激怒;「革哩底」肉體的;「撒摩尼」穿著衣服,由於波動。
〔文意註解〕「僅僅來到革尼土的對面,」『革尼土』位於小亞西亞西南部海峽的盡頭。
「就貼著革哩底背風岸,」『革哩底』位於愛琴海和地中海之間的一個大島,東西長達二百六十公里,南北最寬處僅約五十公里;『背風岸』即該島的東岸和南岸。
「從撒摩尼對面行過,」『撒摩尼』即革哩底島東北部伸入海中的海岬;他們沿著革哩底的東岸向南行,再沿南岸向西行。
【徒廿七8】「我們沿岸行走,僅僅來到一個地方,名叫佳澳;離那裏不遠,有拉西亞城。」
〔原文字義〕「佳澳」優良的港灣,好蔭庇所;「拉西亞」不知的根源,蓬亂的。
〔文意註解〕「我們沿岸行走,」指沿南岸向西行。
「僅僅來到一個地方,」『僅僅來到』是形容一路航行困難,因那一帶沿岸海中有許多礁石。
「名叫佳澳,」『佳澳』位於革哩底的南岸中部的小海灣,船隻不宜在此停泊過冬(參12節)。
「離那裏不遠,有拉西亞城,」拉西亞距佳澳約十公里,舊城現已成廢墟。
【徒廿七9】「走的日子多了,已經過了禁食的節期,行船又危險,保羅就勸眾人說:」
〔文意註解〕「已經過了禁食的節期,」『禁食的節期』指贖罪日,按猶太曆是七月初十(利十六29;廿三27),約為陽曆九月下旬或十月初旬。一般情形而論,從九月中旬起,地中海的風浪逐漸增大,因此危險較大。到了十一月十一日以後,整個冬季在公海上的航行便完全停頓。
「行船又危險,」當時一般人均認為在地中海航行的安全期是在陽曆九月中旬以前。
「保羅就勸眾人說,」『勸』字在原文含有警告的意味。
【徒廿七10】「『眾位,我看這次行船,不但貨物和船要受傷損,大遭破壞,連我們的性命也難保。』」
〔文意註解〕保羅在本節所說的話,除了根據他在地中海有多次旅行的經驗之外,另有可能是出於他敏銳的靈感,清楚明白神的啟示和指引(參23~26節)。
〔話中之光〕(一)任何信徒若是真的靈裏清楚明白神的指引,當然也可以向周遭的人們發出警告性的預言;但切勿無的放矢,隨便說預言,以免羞辱主名。
(二)今天有一些假先知沒有神的指示,只憑一己的見解,大膽預言,危言聳聽,迷惑許多信徒,神必向他們討罪。
(三)我們若要像保羅那樣有屬靈的直覺,便需多多的親近神,平日多多操練敬虔,過於操練身體(提前四8)。
【徒廿七11】「但百夫長信從掌船的和船主,不信從保羅所說的。」
〔原文字義〕「信從」信靠,信服;「掌船的」舵手;「船主」船長。
〔文意註解〕「但百夫長信從掌船的和船主,」『百夫長』是當時在船上的最高級官員,故由他下最後的決斷。他在此相信航海老手的意見過於保羅的意見。
〔話中之光〕(一)世人寶貴經驗,因為經驗乃是經過許多的成功與失敗所累積的知識,可以提供給人斷事和行事的依據。但我們基督徒不單靠經驗,更靠賜經驗的主;我們離了祂,就不能作甚麼(約十五5)。
(二)我們基督徒行事,應當憑信心尋求主並倚靠主的話,過於倚靠經驗。主的話高過人的經驗,主的同在更勝於事情的順利。
【徒廿七12】「且因在這海口過冬不便,船上的人就多半說:不如開船離開這地方,或者能到非尼基過冬。非尼基是革哩底的一個海口,一面朝東北,一面朝東南。」
〔原文字義〕「非尼基」棕樹。
〔文意註解〕「非尼基是革哩底的一個海口,」『非尼基』的確實地點何在,解經家有兩個說法:(1)即現在的非尼基(Phoenix),位於革哩底島的西南岸,高大島(參16節)在它的西南方,但其海口地形不似本節所述;(2)指現在的非尼基附近另一港口路特羅(Porto Loutro),高大島在它的正南方,其海口地形正如本節和合本譯文所述。
「一面朝東北,一面朝東南,」原文作『一面朝西南,一面朝西北』,但是該港口的實際情形正如和合本譯文,因此作者的意思應是指『一面順著西南風,一面順著西北風』,故有人建議將這句話譯作『在西南風和西北風之下』。
〔話中之光〕(一)「且因在這海口過冬不便,」人們往往因為追求生活的舒適安暢,而把主放在一邊;生活環境越富裕的人,離開主越遠。
(二)教會中的事務,往往不在於『多數人』怎麼說,乃在於主的旨意如何;我們事奉主,不是要討人的喜歡,乃是要討主的喜歡(加一10)。
(三)忠心服事主的人,寧可像保羅那樣讓全亞西亞的人都離棄他(提後一15),而絲毫不肯違背主的心意,直到見主的面(提後四7~8)。
(四)在教會中決定事情,既不是『民主』,也不是『獨裁』,乃是『神旨為先』。但願我們尊重神過於一切。
【徒廿七13】「這時,微微起了南風,他們以為得意,就起了錨,貼近革哩底行去。」
〔文意註解〕「微微起了南風,」『南風』風向方便船隻的行駛。
「貼近革哩底行去,」意即向西南方行去。
〔話中之光〕(一)「微微起了南風,他們以為得意,」無知的人以環境的順暢為『得意』,但我們信徒以那在環境之上的主的笑容為『得意』。
(二)只看環境而行事的人,往往是先『得意』,後來轉為『失意』。
【徒廿七14】「不多幾時,狂風從島上撲下來;那風名叫『友拉革羅』。」
〔原文字義〕「狂風」颶風,颱風;「友拉革羅」東風巨浪,從東來的風暴,東北風。
〔文意註解〕「那風名叫友拉革羅,」『友拉』是希臘文,意即『東風』;『革羅』是拉丁文,意即『北風』;二詞合在一起,即指『東北風』。當時用大帆靠風力行駛的船若遇此風,往往不是翻船便是擱淺。
【徒廿七15】「船被風抓住,敵不住風,我們就任風颳去。」
〔原文字義〕「抓住」攫拿,捉拿;「敵不住」不能與之對抗;「颳去」帶走,吹去。
【徒廿七16】「貼著一個小島的背風岸奔行,那島名叫高大,在那裏僅僅收住了小船。」
〔原文字義〕「高大」可悲的。
〔文意註解〕「那島名叫高大,」『高大』島是一個小島,在革哩底大島西端的南方約四十公里處。
「在那裏僅僅收住了小船,」『小船』指大船泊岸時的短程交通工具,出海時則作為備用的救生艇;平常風浪不大時,用繩索繫於船尾,在水面上拖行;在大風中因恐大小船彼此相撞,不是小船撞破大船便是被大船撞毀,故須把小船拉上來收在大船上。
『僅僅』原文意即『費了很大的力氣,好不容易才…』;『收住』指將小船拉上來緊繫在甲板上或船邊。
本句在原文有『我們』一詞,中文沒有翻出來;似乎暗示作者路加也加入收住小船的工作。
【徒廿七17】「既然把小船拉上來,就用纜索捆綁船底,又恐怕在賽耳底沙灘上擱了淺,就落下篷來,任船飄去。」
〔原文字義〕「賽耳底」流沙(quicksand),浮沙。
〔文意註解〕「就用纜索捆綁船底,」『纜索』指繞縛船身的粗索;『捆綁船底』指用纜繩橫向把船底和船身繞縛幾圈,使船身更為紮實、堅穩,以防船框抵受不住海浪的衝擊而鬆散開來。
「又恐怕在賽耳底沙灘上擱了淺,」『賽耳底』是革哩底島的西南面,地中海的南端,靠近北非洲利比亞的一大片浮洲淺灘。
「就落下篷來,」可減小風吹面積,藉以減緩船的前進速率;但因『篷』字原文的意思是『器具』(instrument),故亦有解經家認為此句應譯作『放下船中器具』,意思是『將船上最頂層的甲板上非必需的重量移到下層甲板上』。
【徒廿七18】「我們被風浪逼得甚急,第二天眾人就把貨物拋在海裏。」
〔文意註解〕「就把貨物拋在海裏,」原文並無『貨物』二字,但可以想像他們所拋棄的乃是貨物,此舉乃在於減輕船的重量,便於操控。該船的主要貨物乃是糧食(參6節註解)。
【徒廿七19】「到第三天,他們又親手把船上的器具拋棄了。」
〔原文字義〕「器具」家具,器械(instrument)。
〔文意註解〕「把船上的器具拋棄了,」『船上的器具』指帆桅、木板、帆桁等。拋棄貨物(參18節)和器具的目的,乃在使船身上升,減少吃水的程度。
【徒廿七20】「太陽和星辰多日不顯露,又有狂風大浪催逼,我們得救的指望就都絕了。」
〔原文字義〕「狂風」暴風雨;「催逼」挾緊,從上壓下。
〔文意註解〕「太陽和星辰多日不顯露,」『太陽和星辰』是當時航海者藉以計算船所在方位的惟一方法,故在這種情形下,他們在茫茫大海中無法測知船的方位和航程。
「我們得救的指望就都絕了,」既無法辨認船的方位,又不斷遭受狂風的吹襲,在這種情況之下,一般人都會絕了生望。
〔話中之光〕(一)保羅說:『我們從前…遭遇苦難,被壓太重,力不能勝,甚至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自己心裏也斷定是必死的,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復活的神』(林後一8~9)。世人絕了指望,就甚麼都完了,但我們基督徒絕望之餘,還能夠轉向神。
(二)我們乃是『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裏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林後四8~9)。
【徒廿七21】「眾人多日沒有吃甚麼,保羅就出來站在他們中間,說:『眾位,你們本該聽我的話,不離開革哩底,免得遭這樣的傷損破壞。」
〔文意註解〕「眾人多日沒有吃甚麼,」多日不進食的原因有二:(1)因為風浪大,暈船厲害,所以吃不下;(2)因為得救的指望都絕了(參20節),以致茶飯不思。
「保羅就出來站在他們中間,」正當全船人員失望喪志之時,保羅挺身而出,給予必要的鼓舞。他是全船失望之人力量的高台。
「你們本該聽我的話,」保羅這話並不是苛責或幸災樂禍,乃是建立他說話的權威,使眾人對他下面的話能夠信服。
〔話中之光〕(一)世人的心境受外面環境的影響,環境不好就心緒沮喪,甚至茶飯不思;但我們基督徒心裏的平安,是不受外面環境的影響的(約十六33)。
(二)遭逢災難、人心惶惶之時,正是基督徒發揮『鹽和光』的作用之時;我們的心情不但不該像世人一樣隨環境起伏,更應該超越環境之上,才能顯出基督徒與世人不同之處。
【徒廿七22】「現在我還勸你們放心,你們的性命一個也不失喪,惟獨失喪這船。」
〔原文字義〕「勸」勸戒,勸勉。
〔話中之光〕(一)保羅乃是每一個跟從主的人的榜樣――在眾人都擾攘不安時,能以屹立不搖。
(二)世上最有用的,乃是那些自己鎮靜而又給人以信心的秘訣的人。
【徒廿七23】「因我所屬、所事奉的神,祂的使者昨夜站在我旁邊,說:」
〔文意註解〕「祂的使者昨夜站在我旁邊,」『昨夜』原文是『這個夜裏』(this
night)。
〔話中之光〕(一)我們信徒既是屬於神的,祂必負我們一切的責任,所以我們在任何環境中,都應當放心把自己交託給祂。
(二)天使乃是服役的靈,奉神差遣為那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來一14)。
(三)過了『多日』(參20節)的狂風大浪,直到「昨夜」,神才差遣祂的使者來對保羅說話,但他仍能在風浪中維持內心的平靜安穩;這給我們看見,
【徒廿七24】「“保羅,不要害怕,你必定站在該撒面前;並且與你同船的人,神都賜給你了。”」
〔文意註解〕「你必定站在該撒面前,」不一定是站在羅馬皇帝(當時的皇帝是尼祿)面前由他親自審訊,通常是交由他指定的法庭審訊。
「與你同船的人,神都賜給你了,」這話暗示保羅曾為眾人的安全而向神禱告,並得到神的應允。
〔話中之光〕(一)基督徒身邊和周遭的人都是出於神的安排,要我們對他們負起福音的責任。
(二)福音在任何環境中都是勝利的;神的僕人在任何環境中都有見證,因為神與他同在。
(三)凡是因著我們而蒙恩得救的人,神都算在我們的賬上,將來作為獎賞的依據。
(四)神因保羅的緣故而保守與他同船的人;我們基督徒無論到何處,也應當成為別人蒙福的關鍵。
【徒廿七25】「所以眾位可以放心,我信神祂怎樣對我說,事情也要怎樣成就。」
〔話中之光〕(一)保羅的話(參21~26節)顯出他真有臨危不亂的風範,這也正是一位屬靈領袖必具的條件之一。
(二)「祂怎樣對我說,事情也要怎樣成就,」因為神的信實永遠堅立在天(詩八十九2)。
(三)神的話乃是我們信心的根源(羅十14,17),所以我們平素就要豐豐富富的把神的話存在心裏(西三16),必要的時候才能取用神的話來加強我們的信心。
(四)多有神的話,就多有信心;少有神的話,就少有信心;沒有神的話,就沒有信心。
(五)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路一37);我們只管放心信靠神的話,因為若不用信心與所聽見的話調和,所聽見的話就與我們無益(來四2原文)。
(六)得救的秘訣在於信靠神的應許,若靠自己的方法與努力,至終都是徒勞。
(七)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神安慰了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林後一4)。
【徒廿七26】「只是我們必要撞在一個島上。』」
【徒廿七27】「到了第十四天夜間,船在亞底亞海飄來飄去。約到半夜,水手以為漸近旱地,」
〔原文字義〕「亞底亞」無木;「旱地」某塊陸地,某個國土。
〔文意註解〕「到了第十四天夜間,」『第十四天』是從離開佳澳算起(參8,12~13節)。
「船在亞底亞海飄來飄去,」『亞底亞海』是希臘與義大利中間的海,範圍比今日的亞得里亞海為大,南至地中海的中線(即由革哩底向西延伸至西西里島)的廣大水域,都包括在內;『飄來飄去』原文作『飄流』(carry through)。
「水手以為漸近旱地,」可能水手隱約能夠聽到海浪衝擊暗礁的聲音,故以為逐漸接近陸地。
【徒廿七28】「就探深淺,探得有十二丈;稍往前行,又探深淺,探得有九丈。」
〔文意註解〕「就探深淺,」即把繫有繩子的鉛錘放入海中,以探測水深。
「探得有十二丈,」『十二丈』原文是『二十噚(fathom)』,約合三十七公尺。
「探得有九丈,」『九丈』原文是『十五噚』,約合二十八公尺。
【徒廿七29】「恐怕撞在石頭上,就從船尾拋下四個錨,盼望天亮。」
〔文意註解〕「就從船尾拋下四個錨,」用意在穩住船身,不讓風浪任意催逼前進。從船尾下錨,表明船頭一直向著海岸。
「盼望天亮,」『盼望』在原文有『求』、『禱告』之意。
【徒廿七30】「水手想要逃出船去,把小船放在海裏,假作要從船頭拋錨的樣子。」
〔文意註解〕「水手想要逃出船去,」水手們可能認為大船既無港口可供停泊,則遲早必要撞毀沉沒,因此不如自己先乘坐小船逃走,免得屆時須受眾多乘客的連累,這樣,他們生存的機會較大。
〔話中之光〕(一)水手只求自保,而不顧別人的性命;保羅卻時刻以眾人的性命為念(參10,22,31,34節)。基督徒存活在世,乃是為著別人的益處(腓一24~25)。
(二)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十七9)?惟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林前二15)。求主使我們有屬靈的眼光。
(三)「假作要從船頭拋錨的樣子,」教會中也有人假作一些有益於眾人的事,實則內心正為自己打算;但基督徒在神面前最重要的乃是誠實(約四23~24),我們一虛偽裝假,就落入魔鬼的圈套中。
【徒廿七31】「保羅對百夫長和兵丁說:『這些人若不等在船上,你們必不能得救。』」
〔文意註解〕「這些人若不等在船上,你們必不能得救,」船在大海中若無熟練的水手操作運轉,無法接近陸地,只能坐以待斃。
〔話中之光〕(一)保羅勸別人『放心』(參25節),但他自己並不『粗心大意』,所以他能觀察出水手的不良存心(參30節),採取對策以防止悲劇的發生。真正出於信心的放心,並不是漫不經心與無所事事,而是小心謹慎與實事求是。
(二)基督徒的『放心』是不為生命憂慮,不為明天憂慮,但仍舊要擔當今天一天的難處(太六25,34),負起我們所該負的責任。
(三)神雖然應許所有船上的人一個也不失喪(參22~24節),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可以袖手不作任何事;神的應許和保證,仍然需要我們信心的工作來加以配合。
【徒廿七32】「於是兵丁砍斷小船的繩子,由它飄去。」
〔文意註解〕「砍斷小船的繩子,」即『砍斷升降小船的軸轤』,使與大船失去連繫。此舉雖然可以防止水手爬上小船,但也使上岸之事更形困難。
【徒廿七33】「天漸亮的時候,保羅勸眾人都吃飯,說:『你們懸望忍餓不吃甚麼,已經十四天了。」
【徒廿七34】「所以我勸你們吃飯,這是關乎你們救命的事;因為你們各人連一根頭髮也不至於損壞。』」
〔文意註解〕「所以我勸你們吃飯,這是關乎你們救命的事,」吃飯才能維持正常的氣力,來應付所面臨的險惡環境,並游泳登岸(參40~44節),所以『吃飯』與『救命』密切相關。
〔話中之光〕(一)基督徒對正常的飲食絕不忽略,「吃飯」是為著維持身體的健康,好事奉主。
(二)願所有信徒都能凡事興盛,身體健壯,正如靈魂興盛一樣(約三2)。
【徒廿七35】「保羅說了這話,就拿著餅,在眾人面前祝謝了神,擘開吃。」
〔話中之光〕保羅的榜樣給我們看見:食物乃是神所賞賜的,所以我們應當存著感謝的心領受(提前四3~4)。
【徒廿七36】「於是他們都放下心,也就吃了。」
【徒廿七37】「我們在船上的共有二百七十六個人。」
〔原文字義〕「人」魂。
【徒廿七38】「他們吃飽了,就把船上的麥子拋在海裏,為要叫船輕一點。」
〔文意註解〕「就把船上的麥子拋在海裏,」『麥子』指他們原本留作自己口糧的穀物,與先前所拋棄的『貨物』(參18節)有別,那些是運送到義大利供應國民的糧食(參6節註解)。
「為要叫船輕一點,」船越輕越方便操作,使之靠岸。
【徒廿七39】「到了天亮,他們不認識那地方,但見一個海灣,有岸可登,就商議能把船攏進去不能。」
〔文意註解〕「有岸可登,」原文作『有一個沙灘』。
【徒廿七40】「於是砍斷纜索,棄錨在海裏;同時也鬆開舵繩,拉起頭篷,順著風向岸行去。」
〔文意註解〕「同時也鬆開舵繩,」『舵』通常設在船尾的左右兩邊,用來控制行船的方向。『鬆開舵繩』即把船尾的舵歸位,好讓船能駛往岸邊。
「拉起頭篷,」『頭篷』即位於前桅的小帆。
【徒廿七41】「但遇著雨水夾流的地方,就把船擱了淺;船頭膠住不動,船尾被浪的猛力衝壞。」
〔原文字義〕「膠住」黏附。
〔文意註解〕「但遇著雨水夾流的地方,」即指兩塊陸地(海島)之間的狹窄海峽,因兩邊的海水在那裏相會,常形成旋渦和暗流。
【徒廿七42】「兵丁的意思要把囚犯殺了,恐怕有洑水脫逃的。」
〔背景註解〕羅馬的法律規定,若有囚犯脫逃,看守的人便要代受逃犯的刑罰。
【徒廿七43】「但百夫長要救保羅,不准他們任意而行,就吩咐會洑水的,跳下水去先上岸;」
〔話中之光〕神若幫助我們,人能把我們怎麼樣呢(來十三6)?
【徒廿七44】「其餘的人可以用板子或船上的零碎東西上岸。這樣,眾人都得了救,上了岸。」
〔文意註解〕「用板子或船上的零碎東西上岸,」『船上的零碎東西』原文是『一些從船上來的』,可指物件或人,前者即指從破船取得的任何零碎物品,可藉以幫助人浮在水面上;後者則指『依附在船上的某些(人)身上』,意即那些既不會游泳又無任何助泳物品的人,他們就依附在水手的背上而上了岸。
「眾人都得了救,」本章數次提到『得救』、『救』(參20,31,34,43節),乃指得保性命(參10,22節),而不是指得著靈魂的救恩。
叁、靈訓要義
【作成得救的工夫】
一、信徒在世有如航海:
1.『叫我們坐船往義大利去』(1節)――到達目的地乃是神所定的旨意(徒廿三11)
2.『風不順』(4節)、『被風攔阻』(7節)、『狂風…撲下來』(14節)、『被風抓住,敵不住風,我們就任風颳去』(15節)、『太陽和星辰多日不顯露,又有狂風大浪催逼』(20節)――我們在世上仍有苦難(約十六33)
3.『僅僅來到』(8節)、『僅僅收住』(16節)――搖櫓甚苦(可六48)
4.『我們得救的指望就都絕了』(20節)、『若…必不能得救』(31節)、『這是關乎救命的事』(34節)、『這樣,眾人都得了救』(44節)――信徒的靈雖已得救,但仍需經歷環境中的得救(腓一19;林後一10)
二、信徒的行事原則與世人不同:
1.『眾位,我看這次行船…』(10節)、『微微起了南風,他們以為得意』(13節)――信徒有屬靈的眼光,世人只憑眼見(林後五7)
2.『我信神祂怎樣對我說,事情也要怎樣成就』(25節)、『但百夫長信從掌船的和船主』(11節)――信徒信靠神,世人信靠人和經驗
三、世人在風浪和苦難中的反應:
1.『就貼著…背風岸行去』(4,7,16節)――依靠天然的環境來對抗
2.『船上的人,就多半說…』(12節)――採納多數人的意見
3.『就用纜索捆綁船底』(17節上)――加固所賴以生存的裝備
4.『就落下篷來,任船飄去』(17節下)――盡量躲避風頭
5.『就把貨物拋在海裏』(18節)――苦難臨頭,方知財物不可恃
6.『又親手把船上的器具拋棄了』(19節)――連謀生的工具也不要了
7.『眾人多日沒有吃甚麼』(21節)――憂心掛慮,茶飯不思
8.『水手想要逃出船去』(30節)、『兵丁的意思,要把囚犯殺了』(42節)――只顧自己,不理別人安危
9.『就把船上的麥子拋在海裏』(38節)――連直接維生之物也顧不得了
四、信徒在風浪和苦難中的榜樣:
1.『我勸你們放心』(22節)――安息於主
2.『我所屬、所事奉的神』(23節)――仰望並持定神
3.『我信神祂怎樣對我說,事情也要怎樣成就』(24節)――領受神的話,並且用信心來和所聽見的話調和(來四2)
4.『保羅對百夫長和兵丁說,這些人若不等在船上,你們必不能得救』(31節)――盡作人的本分,細心觀察,確保生存所需的條件
5.『我勸你們吃飯,這是關乎救命的事』(34節)――顧到肉身的健康(約參2)
6.『在眾人面前祝謝了神』(35節)――歸感謝和榮耀給神
7.『百夫長要救保羅,不准他們任意而行』(43節)――經歷神的保守
【神保守祂僕人的明證】
一、使得著同伴和信徒的照應(2~3節)
二、使遇著善待他的百夫長(3,43節)
三、賜給先見之明(10節)
四、差遣使者給予安慰的話語(23~24節)
五、使看透水手的假意(30~32節)
六、使眾人都吃飯加添心力(33~36節)
七、在急難中給予適時的保護(42~43節)
【從徒廿七章看幾個屬世與屬靈的對比】
一、屬世與屬靈看法的對比(9~12節):
1.屬世――憑經驗與多數人的意見
2.屬靈――憑靈裏的直覺
二、屬世與屬靈對處境反應的對比(13,20~25節):
1.屬世――環境好就得意,環境險惡就絕望灰心
2.屬靈――任何環境下都平靜安穩,安心信靠神的話,並能安慰別人
三、屬世與屬靈作法的對比(30~32節):
1.屬世――虛情假意,只顧自己不顧別人;或寧可共亡,不容別人獨存
2.屬靈――看透人心險惡,但仍願彼此借重,與之共存
四、屬世與屬靈對飯食態度的對比(33~36節):
1.屬世――吃飯是為享受,一旦性命交關就無心吃飯
2.屬靈――吃飯是為身體健康,每食必感謝神恩
五、屬世與屬靈得保性命的對比(43~44節):
1.屬世――靠洑水技能和洑水用具得保性命
2.屬靈――靠神的保守得保性命
【基督徒所該突破的三大障礙】
一、突破人的見解:
1.信從掌船的和船主,不信從保羅(11節)――靠經驗行事
2.微微起了南風,他們以為得意(13節)――根據當前的形勢斷事
二、突破人的懼怕:
1.狂風撲下來,被風抓住,敵不住風(14~15節)――懼怕無法敵擋的力量
2.恐怕在沙灘上擱了淺(17節)――懼怕突如其來的災難
3.太陽和星辰多日不顯露(20節)――懼怕無法掌握的環境
三、突破人的作為:
1.『以為』(27節)――猜測
2.『恐怕』(29節)――憂慮
3.『想要』(30節)――計劃
4.『假作』(30節)――虛偽
【從九『死』中都得了救】
一、從『淹死』(罪的狂風大浪)中得救(14~20節)
二、從『心死』(灰心絕望)中得救(20節下)
三、從『嚇死』(魔鬼的恐嚇)中得救――『放心』(22,25,36節)
四、從『害死』(惡人的計謀)中得救(30~31節)
五、從『餓死』(懸望忍餓不吃甚麼)中得救(21,33節)
六、從『冲死』(兩水夾流的地方――世界的潮流)中得救(41節上)
七、從『膠死』(船頭膠住不動――進退兩難)中得救(41節下)
八、從『殺死』(兵丁的意思,要把囚犯殺了――兇殺)中得救(42節)
九、從『處死』(囚犯若脫逃,兵丁就有被處死的危險)中得救(42節)
【基督徒在苦難中該有的態度】
一、對神――信靠祂的信實和大能(25節)
二、對人――勸勉、安慰和鼓勵(21~25,34~36節)
三、對己――鎮靜、安祥(21~36節)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使徒行傳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使徒行傳提要」末尾處
使徒行傳第二十七章拾穗
【徒二十七1】「非斯都既然定規了,叫我們坐船往義大利去,便將保羅和別的囚犯交給禦營裡的一個百夫長,名叫猶流。」
「非斯都既然定規了」:原文沒有「非斯都」,僅僅是「既然已經決定了」。──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七2】「有一隻亞大米田的船,要沿著亞西亞一帶地方的海邊走,我們就上了那船開行,有馬其頓的帖撒羅尼迦人亞裡達古和我們同去。」
保
羅的航程對古代海路,提供了鮮明的一瞥。一般而言,船隻多沿地中海岸航行,且避免冬天行船的。這一行人起初乘的船,從亞大米田來(亞大米田位於小亞西亞西
岸上端的一海港,離特羅亞不遠),可能正要沿亞西亞各港口回母港去。百夫長的心意是希望在其中一個港口,可以把這班人轉上往義大利的船上去。
路加補充說同行的人中,有帖撒羅尼迦人亞裡達古。這補述最自然的解釋是他乘這艘往愛琴海地區的船回家去。他在門24及西四10再有出現過,不過,卻是保羅的同伴,一同坐監的。若這些書信是保羅從羅馬監牢寫的,那末這時亞裡達古可能是陪伴保羅上羅馬的了。無論如何,路加一定與保羅同行至羅馬。這裡提亞裡達古,在故事情節上並沒有補充什麼,不過卻表示了此乃實錄可信。──《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3】「第二天,到了西頓,猶流寬待保羅,准他往朋友那裡去,受他們的照應。」
希臘原文“朋友”作“那些朋友”,指明可能是基督徒,正如約三15所說的。這字眼在第一世紀別的集團也有使用,但
Sta/hlin(p.314)認為信徒用這字源于耶穌門徒之間的用法(路十二4;約十一11,十五13f)。凡是熟稔沿岸航行的人,都知道船隻靠岸後,勢必花相當時日上貨落貨的,搭客自然會上岸,打發時光。不過,囚犯則該留在船上以策安全,百夫長卻寬待保羅,讓他上岸,當然會有一兵士監視著他。──《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4】「從那裡又開船,因為風不順,就貼著賽普勒斯背風岸行去。」
「不順」:原文是「相反的」,意思是帆船遇到逆風。地中海夏天及初秋吹西風或西北風,對於向西航行的船隻較為不利。──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離開西頓,要往每亞去,直接的航線應是沿居比路島西岸行,保羅先前從帕大喇往推羅(廿一1~3),正取這一路線,不過相反方向就是了。可是由於夏盡初秋時節,風多偏西或西北,因此沿居比路東面背風岸,則較為容易,沿著岸邊行,又可以爭取海岸的晚風。──《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5】「過了基利家、旁非利亞前面的海,就到了呂家的每拉。」
繞過居比路,船就駛出了大海,可能仍沿岸邊行,經過基利家旁非利亞,有晚風和西海潮相送,一直來到了每拉,是呂家的海港。──《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6】「在那裡,百夫長遇見一隻亞歷山大的船要往義大利去,便叫我們上了那船。」
從
埃及到義大利,有一條很吃重的貿易航線,專運粟米供應羅馬廣大的人口。由於古代船隻未有足夠的抗風設計,從亞力山大的船自然就要順勢向北先到每拉,然後依
傍著亞西亞海岸,作第二段的航程。粟米貿易操縱在私營商人手上,由於羅馬命脈所系就承受特別優厚的待遇,監管保羅的百夫長,必毫不遲疑地打算利用這一艘船
上羅馬去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7】「一連多日,船行得慢,僅僅來到革尼土的對面。因為被風攔阻,就貼著克裡特背風岸,從撒摩尼對面行過。」
我
們假設這艘亞力山太的船向西開行,一心想在冬風來臨前到達義大利,否則航行就有困難了。可是一從每拉起程,氣候就不容他們達成願望了。因為當時吹的是西北
風,船隻好不容易才向西走到革尼土,花了好多時日;革尼土是小亞西亞西南尖端的半島。經文說的風阻,不清楚是指往革尼土受阻,還是從那裡起行受阻(RSV)。一般航線是從革裡底北岸沿海經過的,這次卻繞過了革裡底的東端(撒摩尼角),為要沿著島的南岸(背風岸)繼續向西進發。──《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8】「我們沿岸行走,僅僅來到一個地方,名叫佳澳。離那裡不遠,有拉西亞城。」
「佳澳」、「拉西亞」:革哩底南邊的城市。「佳澳」的字義是「好港口」的意思。──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七8】即或如此,航程仍然十分困難,勉強來到最近的一個海港佳澳:從古代資料查不出這個地方來,但現在辨認出是當今的 Limeonas
Kalous(或 Calolomonia),位於 Matala角以東十二哩(18公里),那裡海岸線向北彎上去,因此不能避風。佳澳是個開敞的港灣,在惡劣的天氣裡,甚不理想。路加加插說佳澳近拉西亞城,(考古出來是鄰近的遺跡,也就是
Pliny長老所提及的
Lasos城。)──《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10】「“眾位,我看這次行船,不但貨物和船要受傷損,大遭破壞,連我們的性命也難保。”
」
「我看」:這表示保羅不是以先知的身分發言,而是以熟悉航海的人士身分發言。保羅已經有大約4500公里、二十年的航海經驗。──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七11】「但百夫長信從掌船的和船主,不信從保羅所說的;」
百夫長看來是船上掌權的人,Ramsay說
該船是皇家軍船,因此船上的軍官就成了船員的指揮了。不過這看法近代學者不大同意,認為這船不是國家操管的,只不過服務國家而已。因此較有可能的,就是掌
船的詢問百夫長的意見,而百夫長則信賴船員們航海的專門知識。掌船的本在船主之下,船主不過剛巧在船上吧了。前者負責實際航行,後者則承擔全部責任。──《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12】「且因在這海口過冬不便,船上的人就多半說,不如開船離開這地方,或者能到非尼基過冬。非尼基是克裡特的一個海口,一面朝東北,一面朝東南。」
「一面朝東北,一面朝東南」:原文是「向著西南和西北方」。──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七12】掌船的考慮佳澳不是個過冬的港口,因此前兩節所討論的,只是關於把船駛到沿岸另一好過冬的港口,而不是要不要駛往義大利了。J. Smith(The Voyage and Shipwreck of St. Paul p.84)說在惡劣的天氣下,甚至沿革哩底岸到別的好港口,也極為驚險。他們心目中的地方叫做非尼基,它朝向西南及西北風 (RSV),意即向著這些風向(中文譯為一面朝東北,一面朝東南)。這正是今日的 Lutro,正向東。不過這樣解希臘文這字眼,似乎很不自然,我們認為該是個向西的港口。今日這半島上切合這地方的,叫做
Phineka,保留了古代的名字,如今已淤塞了,古代則較為便利。──《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13】「這時微微起了南風,他們以為得意,就起了錨,貼近克裡特行去。」
「以為得意」:「認為把握住目的了」。意即表示他們認為原先計畫的目標(到非尼基過冬)可以達成。──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七13】就此開始了風暴沉船的險劇,印證了保羅的推測。預期的旅程很短,不過是一天的路,有了溫和的南風,似乎不難達成。於是船啟程了,小心翼翼地貼著岸行駛。──《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14】「不多幾時,狂風從島上撲下來。那風名叫“友拉革羅”。」
「友拉革羅」:字義是「劇烈的震動」,可能是東北風。這個字也是希臘字的東風與拉丁字的東北風組合而成。──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七14】可是水手沒有預算風向會突變,一股勁風從島內陸吹來,從山向東北而下。那風名叫友拉革羅,在拉丁碑文中印證這字314。似乎是希臘字
Euros(東風),和拉丁字 Aquilo(北風),兩字的揉合;因此,可能是水手給東北風的名號。──《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15】「船被風抓住,敵不住風,我們就任風刮去。」
船在風暴中困住了,古時的船在大波濤中根本無能為力,水手只有任船隨風而去,別無他法;赫肯(p.701注4)表示當時一定在用前帆,否則根本無法駛舵。──《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16】「貼著一個小島的背風岸奔行。那島名叫高大,在那裡僅僅收住了小船。」
船貼著小島高大的背風岸行,高大是當今的 Gavaho或 Gozzo,離革哩底約廿三哩(37公里)。在那裡水手幾經艱難才把小船拖了上來。小船平時拖在大船後面,但在暴風中,很容易撞打在大船上而毀壞。這裡用“我們”一字,可能表示路加親手幫忙,也可能是乘客或旁觀者,把自己投進當時進行的搶救中的講法。──《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17】「既然把小船拉上來,就用纜索捆綁船底,又恐怕在賽耳底沙灘上擱了淺,就落下篷來,任船飄去。」
「落下篷」:原文是「降下器具」,意義應該是「降下主帆」。──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七17】這裡有兩個字,第一是解“幫助”,可以泛指防衛措施,也可更明顯地指航海用的工具,例如纜索,或一組滑輪。後者似乎較合文意,但也沒有別的旁證可以肯定。第二個字是“捆綁船底”,有幾個意思,一、用繩垂直地把船旁的板綁緊(布魯斯,Book p.509);二、用繩垂直地把船身由船頭至船尾縱線式綁起來加強它(赫肯 p.703 n.1);三、用繩在船艙內橫綁起來以加強它:四、用繩縱線式從船頭到船尾拉緊,防止船背破折(H. J. Cadbury BC. V. pp.345~354)。──《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18~19】可是這些措施都無能為力,船遇著大風浪,可能有水入了船上,於是開始把貨物拋下海去(參拿一5)。到了第三日,為減輕船的重量,繼續把船上的器具拋下海去;這是指後備用的篷,可能是笨重的主帆和桅杆。這裡說水手們親手這樣做,這句很令人狐疑,因為除了雙手別無工具了。後來的版本就把“我們拋下”改為“他們拋下”,稍為通一點。又或者說他們沒有起重的工具,如在港口所用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19】「到第三天,他們又親手把船上的器具拋棄了。」
「船上的器具拋棄了」:「器具」是單數,可能是指著「降下另一個帆」、「拋下另一個錨」或者「拋棄備用的帆」。──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七20】「太陽和星辰多日不顯露,又有狂風大浪催逼,我們得救的指望就都絕了。」
「狂風大浪」:原文是「很大的風暴」。──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七20】風暴到了頂點,水手們根本不知身在何方,離岸多遠,近不近石頭淺灘,天氣惡劣得連日月星辰都不見,以至無以辨認方向。依人看來,似乎絕無求生之路了,船上一片絕望情景。──《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21~22】這時保羅來了第二次干預。開始先說眾人沒有吃什麼東西,這一點直到第33節
才再提及。這裡卻足以描晝當時船上人們那種絕望的景況。也許因暴風以至船上所餘食物已不多,而且人們暈浪虛弱,沮喪絕望,沒有胃口。若他們留在佳澳,就不
會有這時的危難險阻了,保羅提說他們沒有聽從他的勸告;他預言傷亡損失已應驗了,雖然事實上這時為止只有船受損(到最後也是只損失船),而船上的人並未受
損,正如他所預言的。他用先前預言的實證,在這時鼓勵眾人,他相信船雖會破壞,人卻不至喪失。──《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廿七21~26】保羅在指揮船了,囚變成船主了,因為只有他一個人仍有勇氣。
據說基爾弼爵士(Sir
Humphrey Gilbert)有一次航行,船員都手足無措;他們覺得他們在迷霧,狂風和大海中迷失了。他們求他回頭,他卻不肯。他說,『我在海上和在地上一樣與上帝親近。』屬上帝的人,在別人心中已為恐怖所侵時,他的勇氣依然兀立不搖。──《每日研經叢書》
【徒二十七23~24】保羅說出他信心確據的因由,是他前一晚得的異象,有神的使者向他顯現。天使的報訊,是印證廿三11的啟示,說保羅必然安抵羅馬;神的計畫要他在該撒面前作見證(廿三11)。因此他肯定自己在這場風險中,必安然無恙,而且神也告訴他,船上的人也賜給他了。這話意思是保羅一直為同行的人禱告,如今神應允他了。這與亞伯拉罕為所多瑪人祈禱的例子相類似,他求神為了那少數的義人,把全城的人拯救過來(創十八23~33)。──《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23~24「祂的使者昨夜站在我旁邊說:保羅,不要害怕。」】
神的使者出現,從惡劣的氣候、洶湧的海面沖出來,在那搖搖欲墜的船隻上。神的兒女啊,你無論在那裡,神的使者必注意這你,不久神也會給你視力看見他們。
如果我們要像保羅那樣,有天使伺候,使我們有確信沒有懼怕,那麼我們要像他那樣,有兩個條件:要真正歸屬於主,也要有真實的忠誠。
那歸屬誰?我們的屬於神的,因為祂創造我們,買贖我們,也將我們分別為聖,這樣的歸屬感在奴僕身上是最重大事。對我們來說,我們真正成長與獲福的基本條件,我們屬於神,祂有無限的尊貴,這是我們沒有的,也無法照著我們的理想可以實現的。
我事奉誰?事奉是保羅最深切最有效的用詞,就是指心靈在神的腳前俯伏,凡得著神的榮耀,必然日夜在祂的殿中事奉,屬天的生命在地上開始,卻繼續下去,有天使侍候,又有星辰在它們的道上為我們爭戰。
── 邁爾《珍貴的片刻》
【徒二十七24】「‘保羅,不要害怕!你必定站在凱撒面前;並且與你同船的人,神都賜給你了。’」
「神都賜給你了」:保羅可能為船的命運向神禱告,這裡表示神答應保守保羅的生命,順便連與保羅同船的人之生命也當成禮物送給保羅(神答應一併保守眾人的生命)。──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七25~26】保羅勸慰他們,叫他們放心,並且叫他們同樣對神有信心,神應許的必然成就。保羅的預言不單只是求安全的希望,而是很著實地說他們會撞在一個島上。因為如果船要失去(22節),人卻獲救的話,就必然如此了。
保羅這番話又遭受嚴重的批判。可是這完全與保羅從神得異象的經歷相符(林後十二1、9),而且他與同船的人分享自己的信念,也是很自然的事;況且這記載是目擊者的見證,我們實無需懷疑保羅這番話的。赫肯(p.709)很懷疑保羅能在大風大浪的船上,發表這樣的演說;可是,他心目中以為保羅像公開演說的形像,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恰當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27】「到了第十四天夜間,船在亞得里亞海飄來飄去。約到半夜,水手以為漸近旱地,」
「漸近旱地」:原文是「陸地漸近」,學者推測這個地點就是米利大島東北的古拉角。水手可能聽到海浪拍打礁石的聲音而認為陸地已經近了。──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七27】保羅的預言應驗了。過了兩星期,大概是指離開佳澳之後。人們計算過這段行程距離(約475海裡,885公
里)在這樣的風湧之下,正要這麼多日子。我們還要容讓有風向的轉移,這是理所當然的。今日的亞底亞海,是指義大利和巴爾幹半島之間的海峽;但古時的用法,
則包括西西里和革哩底的地域。米利大島位於這地區的西端,在西西里之南。水手們認出近陸地的跡象,可能是從浪濤聲得知。──《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28】「就探深淺,探得有十二丈;稍往前行,又探深淺,探得有九丈。」
於是他們就測量船下海的深度。這數字雖然與當今在該沉船地測得的相符,Conzelmann(p.144)卻仍認為只是個寫作的創作,理由是路加不可能站在拋鉛錘的人旁邊;這種疑竇實在無稽之極。──《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29】「恐怕撞在石頭上,就從船尾拋下四個錨,盼望天亮。」
水這樣淺,又加上浪濤的聲音,必須採取安全措施;於是水手們拋下四個錨。依今日的眼光,這些錨一定很輕,所以用四個之多。錨是從船尾拋下,使船頭不會繞轉過來;只要等到天亮,就趁時機找合適的地點讓船沖上岸。這時只有企盼天明。──《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31】「保羅對百夫長和兵丁說:“這些人若不等在船上,你們必不能得救。
”」
不管水手的動機怎樣,保羅向百夫長指出,若水手離船,全船的人就都不能得救。赫肯(p.706, 710)
說若是這樣,保羅就做成大船的損失,因為沒有了小船,船除了攏岸就別無他法了(結果攏岸不成功)。不過同時他也承認這是路加插入的虛構情節,把保羅模造成
船上乘客的救星。另一方面,也可以說他們運氣壞,偏撞在淺灘上,而非岸邊。也可以說兵丁太魯莽行事,把小船放走,而不是小心看守它(32節)。路加顯然認為是保羅主動建議這樣做,且存心挽救局面的。當時兵丁和乘客一片恐慌混亂,誤會了水手的用心,也並無不可。古代的浪漫故事中,水手在危急中棄乘客而逃,也不無實例。──《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33】「天漸亮的時候,保羅勸眾人都吃飯,說:“你們懸望忍餓不吃什麼已經十四天了。」
天漸明!船被錨安定下來,保羅就勸船上的人吃東西。這裡說他是對全船的人講的,提醒他們自從風暴以來(21節),
已有十四天沒有吃什麼了。雖然這裡沒說他們在禁食,呼求他們的神明搭救,但這意見也可能存在的;保羅也就告訴他們,他們的祈求已經應允了,不必再禁食了。
同樣,保羅在船上占這樣具控制性的位置,實有點奇怪,他竟可以指揮全船人的注意了,不過,一個聖人,像保羅的形像,在危急的景況下,會比一個普通人更獲得
人的順命。──《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34】「所以我勸你們吃飯,這是關乎你們救命的事;因為你們各人連一根頭髮也不至於損壞。”」
保羅勸他們吃東西,因為這與他們的安危有關:沒有養份,他們難以支撐上岸的苦鬥呢。他再保證他們性命必得以保存,並用箴言的形式說明他們必不受危害(參撒上十四45;太十36,路十二7,廿一18)。──《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35~36】保羅以身作則,加強這一番勸勉的話,他拿了餅來,依猶太人和基督徒的常規,向神祝謝了,擘開就吃。這過程似耶穌叫五千人吃飽(路九16),最後晚餐(路廿二19)和以馬忤斯門徒吃飯時的情景(路廿四30)。因此,無怪不少解經者認為這裡是在吃主餐,或路加稱之為擘餅。早期教會的主餐與一般晚餐放在一起的(林前十一17~34),因此很可能保羅真的在進行信徒的擘餅,而路加及其它人可以共用。但這裡描述的舉動,與一般猶太人平常吃飯的慣例也相符,且在各式人等面前實行出來。因此,路加所記的很可能是普通的晚餐,而不是信徒的聖禮,或為那些將要信主的人,來一次“預祝”的儀式。保羅把餅分給信徒同伴,為要作為眾人的榜樣。──《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37】「我們在船上的共有二百七十六個人。」
路加無關輕重地加插了船上的人數,共有二七六人,有些版本數字低一點(如七六;也許由於抄寫者之誤);但二七六這數字也絕對可能,因為約瑟夫記載一艘船,同樣在愛琴海漂流的航程,船上達三百人之多。這裡提及人數,也許是預備下面記述他們怎樣登岸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38】「他們吃飽了,就把船上的麥子拋在海裡,為要叫船輕一點。」
水手們吃飽,體力增添了,就開始把船上餘下的貨物再拋下海,要叫船輕一點,免得擱淺,前些時候他們已經拋了好些貨物下海(18節),且必須留下一部份作為壓艙的重物,因為船在風中漂浮不定。──《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39】「到了天亮,他們不認識那地方,但見一個海灣,有岸可登,就商議能把船攏進去不能。」
天亮了,就見了陸地,但水手仍不知是什麼地方。最重要的發現,就是那裡有一個海灣,有岸可登,可以試把船攏岸。
這故事中,傳統的地點,就是米利大東北岸的聖保羅灣,灣的進口處有一淺灘,現在已下沉,低過古時的深度,可能就是他們的船擱淺的地方。因此,說愛琴灣的 Mljet島才是該遺跡的理論,就不太合理了,這地方離航線實在太遠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40】「於是砍斷纜索,棄錨在海裡,同時也鬆開舵繩,拉起頭篷,順著風向岸行去。」
水手著手把船靠岸。他們把錨棄在海裡,又鬆開舵繩,就是在風暴中把舵掌縛住以策安全的繩子,此外又拉起斗篷(參15節,當船下了錨時,這帆是張起的),這樣,他們好把船駛進岸灣去。──《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41】「但遇著兩水夾流的地方,就把船擱了淺。船頭膠住不動,船尾被浪的猛力沖壞。」
「猛力沖壞」:動詞的時態表示船尾開始不斷被大浪沖毀。──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二十七41】他們的措施行不通,船遇著淺灘,希臘文是指“兩個海的地方”(RSV); Smith(op. cit., pp.137~139)認為這是海灣旁邊和小島
Salmonetta之間的海峽,會引起洪流,及海底積存的黏土,會把船膠住,任浪沖打。赫肯(p.708)卻說上面39節批註的淺灘才對,位置較近海灣入口的中央。他又說船尾破了,應該是撞力所致,而不是被浪沖壞(waves一字,或 RSV的 Surf,在有些版本是沒有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42】「兵丁的意思要把囚犯殺了,恐怕有洑水脫逃的。」
混亂之中,兵士想要把囚犯殺了,免得逃跑。若是會游泳的,很容易可以上岸,逃進林野去,再要搜捕就很困難了。有一個難題,就是囚犯該是上了手鐐腳銬,無法逃走的,可是,在船破的特殊情形下,可能有不同的措施。──《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43】「但百夫長要救保羅,不准他們任意而行,就吩咐會洑水的,跳下水去先上岸,」
保羅又一次成了同船的人安危的焦點。不管百夫長對其他囚犯的態度怎樣,他不肯讓保羅的性命受危害,尤其是見他在航程中的舉動。於是他吩咐人們想辦法上岸,會游泳的,就不難抵岸,因為距離並不遠。──《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44】「其餘的人可以用板子或船上的零碎東西上岸。這樣,眾人都得了救,上了岸。」
其它的人,就用木板或浮水的東西上崋。希臘文法結構可以解作,會游泳的人把他們背負著洑水;這不一定像赫肯(p.708)的看法,認為會游泳的人背著他們遊過去,而是他們用救生的方法,使他們安全抵達。──《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二十七44】「其餘的人,可以用板子,或船上的零碎東西上岸。這樣,眾人都得了救,上了岸。」
保羅上羅馬去的那奇異的經歷─ 所受的試煉和所得的榮耀 ─ 真是信徒走信心道路的一個好模型。其中最寶貴的教訓乃是:在我們所到的一切困難狹窄的地方,都有神特殊的辦法和豫備的。
按照人普通的眼光看來,信心的道路,一定是滿撒著鮮花,甚麼時候神要拯救祂的子民脫離危險,神就會立刻將他們從困難中提出來。事實卻正相反。聖經上的故事告訴我們,每一個見證人都是先受試煉,後得榮耀的。
保羅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神的孩子,無論受多少苦,仍能不在靈裏受壓。保羅因為在大馬色宣傳耶穌的緣故,猶太人商議要殺他。我們看見,那時候天上並沒有在火焰雷電中降下戰車戰馬來,把這位大使徒從仇敵的勢力範圍中護送出去,他是用「筐子....從城牆上縋下去」的(徒九25)。你看,被裝在一隻筐子裏面,像一包送出去洗濯的衣服,耶穌基督的僕人竟這樣不體面的從城牆上縋下去!
後
來我們又看見他被下在監裏,我們看見他怎樣被親友遺棄,怎樣受殘酷的鞭打。就是在神允許拯救他以後,我們還看見他被留在波濤洶湧的海中顛簸。最後,拯救來
了,可是天上並沒有大船飛下來把這位尊貴的囚犯接出去,也沒有天使在水面上平靜猖獗的怒濤,船上的人必須有的抓住木板、破船上零碎的東西,有的跳下水去游
泳,纔能得救上岸。這就是神對待我們的方法。
這是神給我們安排的生活方式。對於那些生活在日常實際且平凡環境中的人們,這是個有助的福音。
神的應許與神的旨意並不立刻將我們從試煉中提出來,因為神知道經過試煉以後,我們的信心會被成全,故此,神喜歡用祂那愛的金線,交織在我們日常經驗的經緯之中。─《信心道路上的艱難》
使徒行傳第二十七章例證
【徒廿七23】「因我所屬所事奉的神。」
當
我發覺今後不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主的時候,這是一件大事。如果我口袋裡的錢是屬於我的,我可以有全權來處理,但若是別人托我保管的,那我就不能隨意將這
些錢去買我所喜愛的東西了,同時我也不敢讓它失掉。我們中間到底有多少人,由於認識我們的所有是屬主而非屬己,因此不敢隨意亂用我們的時間、金錢和才幹
呢?我們是否有這個強烈的感覺,真知道我們自己是有所屬,以致不敢浪費一塊錢,一小時,或任何精神與力量呢?我們是為神而活,並不是為己而活。真正的基督
徒生活,就是從這個認識開始。――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徒二十七23歸屬感是一項福氣】
紐
約有一位商人,每天搭渡輪去上班。有一天他看到一個新面孔——一個孩子扛著一箱擦鞋的工具。那人就很親切的叫他來,付了錢請他擦鞋。後來,每次他在船上遇
到那個孩子,那個孩子總是對他笑笑,有時還幫他提東西,或替他彈掉衣服上的灰,可是並不希望別人給他酬勞。過一、二星期之後,商人問那孩子。為什麼對他特
別親熱。
孩子說:「先生,是因為你第一次碰到我的時候,稱呼我作『我的孩子』,你知道我父母都過世了,在遇到你之前,我是不屬任何人的。你既然稱我作你的孩子,還有什麼是我不能為你做的呢!」當然,這話打動了那位商人的心,後來他為那個孩子安排一所學校就讀,並供他吃住。
哥林多後書六18說,上帝要作我們的父,我們要作祂的兒女。作為一個基督徒,我們是屬於上帝的,這是多麼大的福氣啊!我們不再在風雨之中,而是受天父眷顧著,在困難時祂加添我們力量並安慰我們,感謝我們的主!——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
【徒二十七25】「我信神祂怎樣對我說,事情也要怎樣成就。」
幾
年前我乘船到美國去。這船上的船長,是一個很熱心的基督徒。當船離開紐芬蘭海岸的時候,他對我敘述下面一段事實:「在五星期以前,我的船上發生了一件事
情,這件事情是我靈程上的一個大轉變。在我們的乘客中間,有一位別立斯脫城的莫勒先生。那時因為霧大,輪船已經停了二十四小時。莫勒來對我說:『船長,我
來告訴你,星期六下午我是一定要到魁別克的。』我說:『這是作不到的事。』他說:『很好,如果你的船不能叫我按時到達,神有別的方法的。五十七年以來,我
從來沒有對人失過約。讓我們下去禱告。』」
「我呆望著這位神的人,心中在想,這個人不知道從那一家瘋人院裏出來的,我從來沒有聽見過這樣的話!我就對他說:『莫勒先生,你知不知道霧是多麼厚?』他答道:『不,我的眼睛並不看霧的厚薄,我的眼睛只看活的神,祂是管理我一生的環境的。』」
「他跪下來作了一個很簡單的禱告。當他禱告完了,我正想接下去作的時候,他把他的手放在我的肩上,叫我不要禱告。他說:『第一,你不相信神會答應你;第二,我相信神已經答應了,用不著你再求了。』」
「我呆呆的望著他,他對我說:『船長,我已經認識我的主五十七年了;在這五十七年中,神從來沒有一次不聽我的禱告。起來,船長,把門打開,你看見霧已經全消了。』我立起身來,霧果然已經全消了。星期六下午,莫勒如約到了魁別克。」─
選
【徒二十七30】「水手想要逃出船去,把小船放在海裡,假作要從船頭拋錨的樣子。」
根據路加,水手(可能只是其中幾名)想放下小船(16節),好從船上逃走;他們假作要從船頭拋錨的樣子──在
當時的情況下,必須把錨劃到離船頭稍開的地方放下。可是,不少解經者認為在這種風浪中逃走,又是漆黑一片,不知身在何方,簡直與自殺無異。這時最安全的就
是留在船上,等候天明。讀過魯濱遜漂流記的,都記得有一段相似的情景,船在清晨擱淺,水手紛紛乘小船逃命,結果除了魯濱遜之外,全部喪命。他後來回到船
上,說:“我明顯看出,我們如果留在船上,都必安全,也就是必安然抵岸。”,Defoe的故事表示,人有時會沖昏了頭腦,做出傻事來;當然還有一個可能,就是船上的人誤解了水手的用心。──《丁道爾聖經注釋》
使徒行傳第二十七章綱目
【使徒行傳第二十七章】
一、開始最後一次的旅程(廿七1-8)
二、水路的危險(廿七9-20)
三、放心吧!(廿七21-26)
四、盼望天亮(廿七27-38)
五、逃出大海(廿七39-44)
──《每日研經叢書》
【使徒行傳第二十七章】
一、航程中的恩典(二十七1~13)
二、羅馬之旅(二十七14~44)
1.海上遇到風暴(14~20)
2.保羅安慰眾人(21~26)
3.眾人聽從保羅(27~38)
4.眾人得蒙拯救(39~44)
──《新舊約輔讀》
【保羅往羅馬的旅程】
一、該撒利亞至拉西亞城 廿七1~8
二、革哩底島遇險 廿七9~26
三、亞底亞海中漂流 廿七27~44
──《中文聖經注釋》
【海上遭遇風浪】
與你同船的人,神都賜給你了
一、坐船往羅馬去
1.百夫長猶流寬待保羅
2.被風攔阻
3.沿岸行走
二、捆鎖中的服事
1.預告將會受傷損
2.狂風撲下來抓住船
3.安慰同船眾人
三、船擱淺,被浪衝壞,得了救
1.砍斷小船的繩子,任它飄去
2.勸眾人都吃飯
3.眾人都得了救上岸
── Chih-Hsin Chang《An Outline of The New
Testa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