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5日星期一

馬可福音第九章註解 馬可福音第九章拾穗 馬可福音第九章例證 馬可福音第九章綱目


馬可福音第九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僕人救主對門徒的示範與教導】
一、登山豫示神國的榮耀(1~8)
二、以施洗約翰譬以利亞(9~13)
三、示範並教導門徒趕逐污鬼(14~29)
四、再度豫言將要受難(30~32)
五、藉機教導門徒要彼此謙卑服事(33~37)
六、藉機教導門徒要彼此和睦(38~50)
貳、逐節詳解
【可九1「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要看見神的國大有能力臨到。』」
﹝文意註解﹞「在沒嘗死味以前,」即『在離世以前』。
「必要看見神的國大有能力臨到,」就字面而言,是應驗在本章二至八節變化山上的經歷(參太十七1~8)
﹝話中之光﹞()得勝的信徒雖然要在來世,才能豐豐富富地體驗神國的榮耀,但在今世,也能豫嘗得榮的滋味。
【可九2「過了六天,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暗暗的上了高山,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
﹝文意註解﹞「過了六天,」指從彼得認耶穌是基督之日(參八29)起算,到登上高山的那一天,中間共過了六天(參太十七1)。路加福音則將頭尾兩天也算在內,所以說『約有八天』(參路九28)
「上了高山,」當時他們是在該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參八27),故那座高山很可能是『黑門山』(參申三8~9;詩一百卅三3)
「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指他們是在清醒狀態下肉眼看見主改變形像,而非在夢幻中所見(參彼後一16;約壹一1)
﹝靈意註解﹞「過了六天,」舊造是用六天造成的(參創一章),所以『過了六天』,象徵在新造裏。
「帶著彼得、雅各、約翰,」他們在此代表新約信徒中的得勝者。
「暗暗的上了高山,」『暗暗的』表徵只有得勝者才能豫窺國度的榮耀;『高山』表徵屬天的境界。
「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這是豫演當主再來時,祂那榮耀的形狀(參林後三18),要從祂隱藏、卑微的肉身完全彰顯出來。
﹝話中之光﹞()我們必須活在新造裏(「過了六天」),並且是在屬天的境界裏(「上了高山」),才能看見主榮耀的彰顯。
()只有少數清心愛主的人(彼得、雅各和約翰),進『內屋』活在暗中的父面前(參太六6),而得著祂暗中的帶領(「帶著...暗暗的上了高山」),才得有分於國度的榮耀。
()有一天,我們眾人也要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林後三18)
()當主降臨的時候,要在祂聖徒身上得榮耀,又在一切信的人身上顯為希奇(帖後一10)
【可九3「衣服放光,極其潔白;地上漂布的,沒有一個能漂得那樣白。」
﹝靈意註解﹞「衣服放光,極其潔白」『衣服』象徵行為;故這話是表明,在神國裏面,主的所作所為,乃是光明潔白、榮耀無比的。
【可九4「忽然有以利亞同摩西向他們顯現;並且和耶穌說話。」
﹝背景註解﹞以利亞未曾經過死而被提昇天(參王下二11)。摩西雖死在摩押地,但無人知其墳墓所在(參申卅四5~6);又天使長米迦勒曾為摩西的屍首與魔鬼爭辯(參猶9),暗示神保存他的屍身,使他能按原貌復活。故此二人,極可能是千年國度來臨之前,被神使用的『那兩個見證人』(參啟十一3~12)
﹝文意註解﹞「和耶穌說話,」他們在談論關於耶穌將要在耶路撒冷受死的事(參路九31)
﹝靈意註解﹞「有以利亞同摩西,」『以利亞』在此處豫表先知,就是為神說話的人;『摩西』在此處豫表律法,就是神寫下來的話。先知和律法乃是為基督作見證。
又因『以利亞』未曾經過死,故他可代表活著被提的得勝者;『摩西』曾死過,故他可代表死而復活的得勝者。
【可九5「彼得對耶穌說:『拉比(拉比就是夫子),我們在這裏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
﹝文意註解﹞「拉比,我們在這裏真好,」『拉比』原文是『我的老師』;『真好』到甚麼程度,只有身歷其境的人才能領略。
「可以搭三座棚,」表示彼得深盼能長久留在國度的異象和情境中,他忘了主才說過『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參八31)
「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彼得這話,是把主耶穌和摩西、以利亞,列在同等的地位上。
﹝話中之光﹞()「我們在這裏真好,」是的,在我們蒙恩的人身上,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在靈裏深處,有主榮耀的顯現;當祂向我們顯現的時候,我們都會覺得「真好」。
()「搭三座棚」的意思是,他不但要留住『基督』,他也要留住任何與基督有關的『人事物』,而把它們提高到與基督相同的地位上。這是基督徒常犯的毛病。
()「搭三座棚」也表示只願停留在山上榮耀、享福的光景中,而不想下山去面對苦難、背十字架;但我們要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徒十四22)
()律法和先知(摩西和以利亞)都是為引導人認識基督而存在的,他們雖然都非常重要,但不能和基督並列,因為他們不過是影兒,那實體卻是基督(參西二17)
()在神的國度裏面,任何禮儀、規條(律法),和屬靈偉人(先知),都不配和基督分享同等的地位。
()摩西和以利亞雖是以色列人所最敬重的人物,但他們也不能與主相題並論;任何屬靈偉人和宗教領袖,都不配分享基督的尊榮。我們的主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惟祂獨尊。
()工作和勞苦(摩西所代表的),信心和能力(以利亞所代表的),都不能與主自己爭輝;我們必須讓祂在凡事上居首位(西一18)
【可九6「彼得不知道說甚麼才好;因為他們甚是懼怕。」
﹝文意註解﹞「彼得不知道說甚麼才好,」變化山上的異象,給予彼得非常深刻的印象,對他今後一生的事奉,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參彼後一16~18)。惟因他當時的屬靈認識還很幼稚,所以說話不當,不能正確反應內心的感觸。
﹝話中之光﹞()信徒應當謹慎言語,不可隨便亂說話。
()惟有屬天的啟示,才能打倒糊塗的熱心,而產生真正的敬畏(「甚是懼怕」)
【可九7「有一朵雲彩來遮蓋他們;也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祂。』」
﹝文意註解﹞「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聲音』指神的聲音;『雲彩』常伴隨神的同在保護和引導(參出十六10;十九9;廿四15~18;卅三9~10)。神在此親自出聲打斷彼得的話,糾正他錯誤的觀念。
「這是我的愛子,」表示父神對耶穌的稱許(參詩二7;創廿二2)。當耶穌受浸時,父神也說過同樣的話(參一11),讚賞祂三十年來的『為人』,滿足了父神的心意;此處乃讚賞祂三年來的『事工』,也滿足了父神的心意。
「你們要聽祂,」意即『你們要聽從祂』(參申十八15);惟有『祂的話』配得獨尊的地位,任何人的話都不能與祂的話相比擬。
﹝話中之光﹞()我們在地上生活為人,難免有時黑雲密佈,但將來在屬天的國度裏,每一朵雲彩都是光明的。
()只有主是父懷裏的獨生子(約一18),惟祂深諳父神的心意,所以我們「要聽祂」;神喜歡我們專一的尊敬祂、愛戴祂,而不可再聽別人。
()必須是『聽見』神聲音的人,才會對主有真實的認識。
()在新約時代中,不是聽從外面的規條和遺傳(律法),也不是聽從屬靈的偉人(先知),而是要聽從那住在我們裏面的主。
()信徒常喜歡『講論』祂,卻不常『聽』祂。
()真正『聽』主的人,必然順服祂的話;對於神的話,只有順服地聽,才是真正的聽(參雅一22~25)
【可九8「門徒忽然周圍一看,不再見一人,只見耶穌同他們在那裏。」
﹝文意註解﹞本節指門徒等到雲彩裏的聲音止息了,在一片寂靜中抬起頭來所見的景象。
﹝話中之光﹞()一切屬靈的人事物,只不過幫助我們尋見基督,它們本身並無永存的價值。
()真正有屬靈眼光的人,乃是「不再見一人,只見耶穌」。
()屬靈的長進,乃在於我們的眼目逐漸從主之外的人事物轉向,而單單注目於祂!
【可九9「下山的時候,耶穌囑咐他們說:『人子還沒有從死裏復活,你們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人。』」
﹝文意註解﹞在主耶穌復活以後,門徒就要將他們在變化山上的經歷告訴人,以見證主耶穌的身分。但在主從死裏復活以前告訴人此事,反而有害無益。
﹝話中之光﹞()山上的異象,在山下(即今世)不要隨便告訴人,因為:(1)時候還沒有到;(2)必須是得著主那死而復活之生命的人,才能明白、講說並進入異象的實際(參林前二10~15)
()我們在暗中所看見的,不到時候就不要隨便向人公開訴說。
()信徒說話行事,要學習主耶穌的榜樣──時候還沒有到,就不說也不作(參約七6)
【可九10「門徒將這話存記在心,彼此議論從死裏復活是甚麼意思。」
﹝文意註解﹞門徒並非不知道『從死裏復活』的意思,他們所感到困惑的,乃是這位大能的彌賽亞,為何須要先經過受苦和受死,然後才要復活。
【可九11「他們就問耶穌說:『文士為甚麼說,以利亞必須先來?』」
﹝文意註解﹞「文士為甚麼說,以利亞必須先來?」『文士』是熟悉舊約聖經的人;他們是根據舊約聖經斷定,在將來世界末日,彌賽亞未到之前,以利亞必須先來(參瑪四5)
門徒所以發此問題,可能因為:(1)剛在變化山看見以利亞出現,所以引起聯想;(2)他們也剛見過耶穌改變形像,認定祂就是那要來的彌賽亞,然則為何以利亞並未先耶穌而來呢?
【可九12「耶穌說:『以利亞固然先來,復興萬事;經上不是指著人子說,祂要受許多的苦,被人輕慢呢。」
﹝文意註解﹞「以利亞固然先來,復興萬事,」『固然先來』意即文士斷定以利亞在末日之前要來的話並沒有錯;『復興萬事』指為彌賽亞的來臨豫作鋪路(參瑪四5~6;啟十一3~4)
主的意思是說,就著豫表而言,施洗約翰就是以利亞臨世,他來為主鋪路(參路一17),可是沒有人認識他。
「經上不是指著人子說,祂要受許多的苦,被人輕慢呢,」這話的意思是說,舊約聖經不單講到以利亞要再來的事,並且也提到『人子』彌賽亞的事(參但七13),故此他們所給主耶穌的待遇,也已經在聖經上豫先表明。正如施洗約翰來了,猶太人因為不認識他而任意待他(13);猶太人也因為不認識主耶穌,而輕慢祂、棄絕祂,並且迫害祂,叫祂受許多的苦(參賽五十三章)
﹝話中之光﹞()我們越多認識基督,就越會尊敬基督,並以祂為至寶(參腓三8)
()凡是在屬靈的事上認識不夠的人,往往會成為主和主見證人的加害者。
()神僕人的道路是「受許多苦,被人輕慢」;主先鋒的行徑也是被人『任意待他』(13)。凡走主道路的,都不例外。
【可九13「我告訴你們,以利亞已經來了,他們也任意待他,正如經上所指著他的話。』」
﹝文意註解﹞「以利亞已經來了,」主耶穌這話是說,在舊約以利亞要來的豫言尚未完滿應驗之前,已經先局部應驗在施洗約翰身上;所以施洗約翰的心志和使命,跟以利亞將來所要作的一模一樣(參太十一14;路一17)
「正如經上所指著他的話,」指舊約聖經所記載有關以利亞被亞哈王和耶洗別任意對待的事(參王上十九1~10),豫示了施洗約翰也將被希律王和希羅底任意對待(參六14~28)
【可九14「耶穌到了門徒那裏,看見有許多人圍著他們,又有文士和他們辯論。」
﹝文意註解﹞「耶穌到了門徒那裏,」『門徒』指彼得、雅各、約翰(2)以外的九個門徒。
「又有文士和他們辯論,」可能文士正在質疑門徒趕鬼的權柄(參三22)
【可九15「眾人一見耶穌,都甚希奇,就跑上去問祂的安。」
﹝文意註解﹞「眾人,」指眾門徒和相信的群眾(16~17)
「都甚希奇,」大概是希奇正說到祂的時候,祂就來了。
【可九16「耶穌問他們說:『你們和他們辯論的是甚麼?』」
﹝文意註解﹞「你們和他們辯論的是甚麼?」『你們』指門徒;『他們』指文士(14)
【可九17「眾人中間有一個人回答說:『夫子,我帶了我的兒子到你這裏來,他被啞吧鬼附著;」
﹝文意註解﹞「他被啞吧鬼附著,」大概是因孩子自從被鬼附著以後,就不再說話,所以斷定所附的鬼是啞吧鬼。
﹝話中之光﹞魔鬼的轄制,常會叫信徒失去為主說話的能力。
【可九18「無論在那裏,鬼捉弄他,把他摔倒,他就口中流沫,咬牙切齒,身體枯乾,我請過你的門徒把鬼趕出去,他們卻是不能。』」
﹝文意註解﹞「他們卻是不能,」注意:主耶穌曾賜給門徒權柄趕鬼(參三15)
﹝靈意註解﹞「我請過你的門徒,」『門徒』代表我們信徒。
﹝話中之光﹞()鬼的作為總是捉弄人,叫人身不由己,不能自主,並且力不從心(「身體枯乾」)
()門徒不能醫治,並非主所賜的權柄失效,乃因他們『當時的情形』無法有效地運用權柄;信徒的屬靈情況若是跟不上,便會限制屬靈權柄的發揮。
()許多時候,人遇見難處,不找主,而找屬靈的人(「門徒」),結果難處仍在。
()「他們卻是不能,」信徒原有屬天的權柄,可以趕鬼(參十六17)。但在我們實際的生活中,卻常有失敗的經歷。
【可九19「耶穌說:『噯,不信的世代阿,我在你們這裏要到幾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把他帶到我這裏來罷。』」
﹝原文字義﹞「不信」沒有信心。
﹝文意註解﹞「不信的世代阿,」『不信』是指對於主的能力。
﹝話中之光﹞()最叫主的心傷痛(「忍耐...到幾時呢」)的,乃是我們不信的惡心(參來三12)
()從主耶穌感歎的話可見,門徒所以不能醫治,是因為當主沒有在肉身裏與他們同在時,忘了在靈裏取用主的同在(參林前五3),而單憑自己去趕鬼,因此招致失敗。
【可九20「他們就帶了他來。他一見耶穌,鬼便叫他重重的抽瘋;倒在地上,翻來覆去,口中流沫。」
﹝文意註解﹞「鬼便叫他重重的抽瘋,」『抽瘋』指身體不由自主的抽搐、痙孿。
【可九21「耶穌問他父親說:『他得這病,有多少日子呢?』回答說:『從小的時候。」
﹝文意註解﹞主耶穌在此竟把正在受鬼折磨的孩子放在一邊,而與孩子的父親談話,用意乃是要把他帶到有信心的地步(23~24)
【可九22「鬼屢次把他扔在火裏、水裏,要滅他;你若能作甚麼,求你憐憫我們,幫助我們。』」
﹝文意註解﹞「你若能作甚麼,」這話表明他對主的『能不能』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話中之光﹞()「鬼屢次把他扔在火裏、水裏,要滅他」;鬼的作為總是叫人忽好忽壞,忽冷忽熱,並且自己殘害自己。
()我們所有的自高自大、自負自許(「扔在火裏」),和一切的自貶自餒、自棄自戕(「水裏」)的意念和行動,都是出自魔鬼。
()這個孩子的父親一面懷疑主,一面求主,正代表了許多信徒禱告求主幫助時的態度;我們常常好像是相信祂,卻又不能肯定祂會為我們作甚麼。
【可九23「耶穌對他說:『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文意註解﹞「你若能信,」許多古卷在此並無『信』字,而只有『你若能』三個字,這在希臘文是不完整的語法;因此,似乎是主在引述那個父親在22節的話,含有責備的語氣,怪他怎可以對祂說『你若能』的話,意思是說:『問題不是我的能不能,乃是你的信不信。』
「在信的人,凡事都能,」信是信靠神,讓神去作,在祂沒有難成的事(創十八14)
﹝話中之光﹞()豐滿的基督有無限的能力,祂的「能」並沒有問題,問題是在我們的「信」──對主的認識如何。
()神蹟不只建造在神的全能上,也是建造在人的信心上;人必須全心信靠神,才不至於局限祂所能作的事。
()「在信的人,凡事都能」;真信心,即使小如一粒芥菜種亦足能成就大事(參太十七20)
()信徒因為不信,故不能與主聯合為一,支取祂的權柄。
()我們的信心雖小,卻能調動國度的權能,因此就沒有一件事是不能作,沒有一個難處是不能勝過的。
【可九24「孩子的父親立時喊著說(有古卷作立時流淚的喊著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
﹝文意註解﹞「但我信不足,」信心的問題不在大小,乃在有無信心(參太十七20)。故『信不足』的意思有二:(1)似信又不信,似不信卻又相信;(2)有時相信,有時卻又懷疑。
﹝話中之光﹞()「我信不足,求主幫助,」這話表明他雖然願意信,但連這個信也非他所能有,需要主的幫助;因為信心並不在乎我們自己,不是我們說要相信就能相信,乃是神所賜的(參弗二8)
()我們須要仰望那位是我們信心的創始成終者(來十二2)
()我們多少的禱告得不著答應,是因我們的信心不足,所以要先求主幫助加增我們的信心,然後才能求主幫助解決我們的難處。
()基督的豐滿,乃是照我們對祂的認識──「信」來取用,但這個對基督啟示的認識,也非人天然所有,需要神的憐憫、賜給。
【可九25「耶穌看見眾人都跑上來,就斥責那污鬼,說:『你這聾啞的鬼,我吩咐你從他裏頭出來,再不要進去。』」
﹝原文字義﹞「斥責」責備,禁戒。
﹝話中之光﹞()主耶穌和門徒在山上時,一切都是光明潔白(3),但在山下現實的生活環境中,卻有黑暗權勢()的問題。
()對付鬼魔千萬不要客氣,而要運用屬天的權柄,「斥責」牠,牠就會跑掉。
()那孩子的病乃因鬼作祟,鬼出去,病就痊癒;我們禱告醫病時,須有屬靈的眼光,能分辨病源是出於自然或超自然。
【可九26「那鬼喊叫,使孩子大大的抽了一陣瘋,就出來了。孩子好像死了一般,以致眾人多半說:『他是死了。』」
【可九27「但耶穌拉著他的手,扶他起來,他就站起來了。」
﹝話中之光﹞初信主的人,需要我們拉扶他們一把,才能在所信的道上站立得穩。
【可九28「耶穌進了屋子,門徒就暗暗的問祂說:『我們為甚麼不能趕出牠去呢?』」
﹝文意註解﹞「門徒就暗暗的問祂,」『暗暗的』表示『私下』的詢問。
「我們為甚麼不能趕出牠去呢?」原文的語氣強調『我們』。
【可九29「耶穌說:『非用禱告(有古卷在此有禁食二字),這一類的鬼,總不能出來(或作不能趕他出來)。』」
﹝文意註解﹞「非用禱告,」表示門徒當時在趕鬼時沒有禱告。門徒或者以為他們已經擁有趕鬼的權柄(參三15),就以為他們無論何時都能憑著自己趕鬼,而忘了趕鬼的能力是來自神。
﹝靈意註解﹞「非用禱告禁食」(古卷),『禱告』是信靠神;『禁食』是捨棄自己合理合法的權利,付上代價,以表示完全信靠神的決心。『禁食』所以有功效,並不是因為禁食的行為,而是因為『禁食』的存心與態度(參太六16~18)
﹝話中之光﹞()禱告禁食是信心的行為(雅二26),信徒常藉此取得信心的功效。
()對付仇敵的權能,其秘訣乃在於我們的信心(「禱告」)和捨己(「禁食」)
()做主的門徒須要付代價(參八34);也惟有肯付禱告的代價,全心仰望並等候神的人,才有力量能勝過鬼魔。
【可九30「他們離開那地方,經過加利利;耶穌不願意人知道。」
﹝文意註解﹞「經過加利利,」指在他們即將跟隨主踏上往耶路撒冷最後一段旅程(參十132)之前的時候。
【可九31「於是教訓門徒,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裏,他們要殺害祂,被殺以後,過三天祂要復活。』」
﹝文意註解﹞主耶穌再一次豫告祂要被殺和復活,但門徒仍舊一點也不明白。
﹝話中之光﹞()這位在異象中顯出無比榮耀的君王,居然必須「被交在人手裏」,這是表明得榮之前必先受苦(參彼前五1)
()如果我們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榮耀(羅八17)
()在榮耀的異象完滿實現之前,必須先經過十字架的道路;惟有經歷十字架的人,才能有分於榮耀異象的實際。
()十字架就是被交於死地,但並不停留於死地,第三日要復活。有可信的話說,我們若與基督同死,也必與祂同活(提後二11;參林後四10~14)
()門徒之所以憂愁,是因為他們只聽進主將要受死的話,卻沒有把主將要復活的話聽進去。缺乏復活啟示的人,他們只在今生有指望(參林前十五19),沒有屬天的盼望,所以貪生怕死。
()凡沒有復活盼望的人,他們不能歡喜快樂的接受十字架。
【可九32「門徒卻不明白這話,又不敢問祂。」
【可九33「他們來到迦百農;耶穌在屋裏問門徒說:『你們在路上議論的是甚麼?』」
【可九34「門徒不作聲,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為大。」
﹝文意註解﹞「門徒不作聲,」無疑是因為他們所議論的題目不能讓祂知道,覺得很尷尬,只好沉默以對。
﹝話中之光﹞()不只世人彼此爭大,信徒在教會中亦有此難處。
()喜歡為大的傾向是從舊人老亞當的生命來的,惟有活在新人屬靈的生命裏面,才能解決此問題。
【可九35「耶穌坐下,叫十二個門徒來,說:『若有人願意作首先的,他必作眾人末後的,作眾人的用人。』」
﹝話中之光﹞在教會中,惟有願意降卑自己服事他人的,才是真正的屬靈領袖。
【可九36「於是領過一個小孩來,叫他站在門徒中間;又抱起他來,對他們說:」
﹝話中之光﹞()小孩子並不自覺有甚麼可誇的,因此他的謙卑乃是誠實的謙卑;凡承認自己一無所是,一無所有,而只活在倚靠神恩典與憐憫中的人,他在天國裏是最大的。
()主耶穌自己卑微,所以神將祂升為至高(腓二8~9)。在屬靈界裏的原則乃是,凡自卑的,必升為高(參路十八14)
()人越謙卑就越能讓神掌權,而越能讓神掌權的人,在天國裏也越大。
()小孩子能安息於自己眼前的地位,而不會覺得吃力與吃虧。
【可九37「『凡為我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來的。』」
﹝文意註解﹞「凡為我名接待,」『為我名』有三個意思:(1)為著榮耀歸主名的緣故;(2)因著主自己;(3)根據對方是屬主的事實。『接待』指歡迎、關心、樂意接納。
「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小孩子』指靈命幼稚、軟弱的信徒。大人往往嫌棄小孩的幼稚、無知、麻煩;惟有將自己改變成小孩子的人,才會樂意接待一個在心志上仍像小孩子的人(參林前十三11;十四20)。這種的接待,是蒙主記念的(參太十42;廿五40)
﹝話中之光﹞()我們不但要愛基督,也要愛眾聖徒。
()主看我們對人的態度如何,等於對祂自己的態度如何(參太十40)
【可九38「約翰對耶穌說:『夫子,我們看見一個人,奉你的名趕鬼,我們就禁止他,因為他不跟從我們。』」
﹝話中之光﹞()我們在事奉上,不可計較別人是否「跟從我們」──照我們的作法,同我們的腔調,依我們的習慣...等等。
()『若不跟從我們,就要禁止他。』這種狹隘的觀念和實行,在已過二千年教會歷史上,也屢見不鮮;許多教會團體,只要有人不肯跟從為首者的心意或見解,他們就禁止他,因此導致分裂。
【可九39「耶穌說:『不要禁止他;因為沒有人奉我名行異能,反倒輕易毀謗我。」
﹝文意註解﹞顯然地,主耶穌的胸襟,並不像祂的門徒那般狹窄。主所在意的,乃是人們實質上的榮耀祂,而不是人們外表上的跟從祂。
﹝話中之光﹞許多人所注重的,是外表形式的一致──『跟從我們』(38);但主所注重的,裏面有無基督的實際──「奉我的名」。
【可九40「不敵擋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
﹝文意註解﹞意即:凡是與我們同仇敵愾的,就是與我們有益的。
﹝問題改正﹞主在本節的話,似乎與太十二30『不與我相合的,就是敵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的話彼此有矛盾,其實不然。主在馬太福音裏的意思是指,我們信徒在『信仰上』和在『敵對的人面前』,乃是和諧一致的,不可不同;而主在馬可這裏的意思是指,我們信徒在『作法上』和在『同工的人中間』,可以有所不同,應該彼此包容。
﹝話中之光﹞()信徒之間不可形成小圈子,排拒異己。
()我們對待敵人固然必須嚴厲,但對待信徒必須從寬。
【可九41「凡因你們是屬基督,給你們一杯水喝的,我實在告訴你們,他不能不得賞賜。」
﹝文意註解﹞人們對信徒一點點的善待,也會得到主的記念。這一面說出我們信徒與主的合一關係,一面也說出凡我們為著主所擺上的一切,都有賞賜。
﹝話中之光﹞()神並非不義,竟忘記我們所作的工;神既是公義的,祂就不能不刑罰罪人的惡,也就不能不賞賜聖徒的義。
()主的著眼點不在人作的是多或少,是大或小,只要人所作的是因著我們是「屬基督」,他就有分於屬天的賞賜。
()偉大的主,並不輕看細小的事,所以我們應當注意在小事上向主忠心,不可忽略。
【可九42「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扔在海裏。」
﹝文意註解﹞「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信我的一個小子』指任何一個平凡的信徒;『跌倒』指動搖在主裏的信心,以致偏離正路,甚或犯罪。
「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扔在海裏,」『大磨石』原文直譯是『驢子推轉的磨石』,比一般家用的磨石(參太廿四41)大得多,故它必是非常沉重,用它拴緊一個人,不但必定會沉到海底,且難再浮出水面。
﹝靈意註解﹞「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扔在海裏,」表示這個人由於驕傲、硬著『頸項』,才會使人跌倒。主的意思是說,這種使人跌倒的人,在教會中根本無用,倒不如看待他如同外邦人(「扔在海裏」),不和他交往(參帖後三14),免得他繼續傷害別人。
﹝話中之光﹞()信徒在教會中,應當作一個能供應靈糧(「大磨石」)的人,但若會使人跌倒,他就是有再大的屬靈本事,也無用處。
()大磨石能幫助人磨糧,供人生存;也能將人沉壓海底,使人失去生存的意義。一物正反兩用,端視人自己的屬靈光景如何。
()主看絆倒人是一件很嚴重的事;信徒絆倒人雖不至於失去永生,但在國度裏必多受虧損。
()雖然在教會中,或有心或無意,總免不了有絆倒人的事;但若是可能,總要小心儘量避免。
()絆倒人或被人絆倒的主要原因,乃在於驕傲;驕傲的人,不是絆倒別人,就是被人絆倒。
【可九43「倘若你一隻手叫你跌倒,就把它砍下來;」
﹝文意註解﹞「就把它砍下來,」這是一種誇張的修辭語法,用來表達為著解決問題,有必要採取激烈的行動。主的意思並不是叫我們真的去砍掉一隻手。
﹝靈意註解﹞「倘若你一隻手叫你跌倒,」『手』是人犯罪的主要工具,主的意思是叫我們有對付罪惡的決心,並且不惜出代價去對付犯罪的動機和原因。『砍手』意即不把肢體獻給罪作不義的器具(羅六13)
﹝話中之光﹞()很多時候,人只有透過徹底的『屬靈切除手術』,才能克服罪惡。
()縱然有親如手足的人引誘我們犯罪,我們也必立刻與他斷絕交通。
【可九44「你缺了肢體進入永生,強如有兩隻手落到地獄,入那不滅的火裏去。」
﹝背景註解﹞『地獄』一詞來自希伯來字Gehenna,原為耶路撒冷城外一處深谷的地名,古時又叫『欣嫩子谷』(書十八16)。那裏原是外邦異教徒拜摩洛時,用來焚燒自己兒女的地方(耶七31)。後來猶太人改用來焚燒犯罪者的屍首,和一切不潔的垃圾,所以該處的火經常不止息。聖經以此為背景,用來形容將來地獄的刑罰,乃是不滅之火的刑罰。
﹝文意註解﹞「那不篾的火裏,」指地獄裏的永火(參太廿五41)
﹝靈意註解﹞「手,」象徵行為、作法。
﹝話中之光﹞()一個會絆倒別人的人,往往先絆倒自己;若要不絆倒別人,必須先作到不絆倒自己。
()要出代價,除去任何絆倒的因素,而不可硬著心,堅持自己既有的作法和立場(參羅十四1321)
()任何足以絆倒人的事物,都須嚴加對付。寧可讓主對付並剝奪今生的、物質的和外表的完美,而不願受到永遠的、屬靈的和生命的虧損。
【可九45「倘若你一隻腳叫你跌倒,就把它砍下來;」
﹝靈意註解﹞「腳,」象徵立場、道路。
【可九46「你瘸腿進入永生,強如有兩隻腳被丟在地獄裏。」
【可九47「倘若你一隻眼叫你跌倒,就去掉它;你只有一隻眼進入神的國,強如有兩隻眼被丟在地獄裏。」
﹝文意註解﹞「倘若你一隻眼叫你跌倒,」人許多的罪惡是從眼目的情慾來的(約壹二16)
「就去掉它,」主的意思是要我們竭力對付那能導致犯罪的因素,並非要我們真的去掉一隻眼,因為即使去掉了一隻眼,仍有可能再犯。千萬不要把主在43~47節的話,照字面遵行。
「被丟在地獄裏,」『地獄』是惡人受永刑的地方。
﹝靈意註解﹞「眼,」象徵眼光、看法、眼目的情慾、欲望。
『去掉一隻眼』乃是指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羅八13),也就是治死地上犯罪的肢體(西三5)
﹝話中之光﹞()人堅持自己的看法,也會絆倒自己和別人;若不對付,就要受到屬靈的虧損(參林前三15)
()驕傲,輕看別人,乃是絆倒別人的主要原因。
()輕看別人,乃是這世界的靈;屬天國度的靈,乃是接待小孩子(37),又不使一個小子跌倒(42)
()我們的眼睛若會輕看人,就須「去掉」(即加以對付)。人所以會輕看別人,就是因為看法不合乎中道,而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羅十二3)。我們信徒倒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二3)
【可九48「在那裏蟲是不死的,火是不滅的。」
﹝文意註解﹞本節可能引自以賽亞書六十六章廿四節,那裏是說到反叛神者所要受的刑罰,乃是無止境的痛苦。這也正是下地獄者所受悲慘永刑的一幅寫照。
【可九49「因為必用火當鹽,醃各人(有古卷在此有凡祭物必用鹽醃)。」
﹝靈意註解﹞「因為必用火當鹽,」鹽具有保存的作用;『用火當鹽』是表示地獄的火,其作用有如鹽一樣,會將下地獄的人保留在那裏,永遠受苦。
「凡祭物必用鹽醃各人」(古卷原文),這是引用舊約獻素祭必須配鹽的條例(參利二13),以表明鹽具有長久保存的功用。
本節也可作為正面的解釋,意即每一個真實的信徒,乃是奉獻給神的『祭物』,在我們的生活(素祭)中,應當用鹽調和(參西四6),也就是『用鹽醃各人』,才能在我們的身上散發出鹽的味道。為著這個緣故,神『必用火當鹽』,使我們經歷苦難,如同煉淨的火,除去我們身上天然的成分,好叫基督得以從我們的身上彰顯出來。
【可九50「鹽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甚麼叫它再鹹呢?你們裏頭應當有鹽,彼此和睦。』」
﹝背景註解﹞古時猶太地方和中東各地吃的鹽,多是『礦鹽』或『井鹽』,那些鹽塊從礦場或井裏挖出來時,就像拳頭大的石頭一般。在這石塊的外層包著一層鹽。猶太人在吃飯時,右手拿著菜,左手握著鹽塊,用舌頭舐鹽以取味。家中每個人都有一塊鹽放在廚房中,吃飯時就各用自己的鹽塊。等到鹽塊的鹹味逐漸減少,至完全失味時,原先的鹽塊就成為石頭了,於是隨手棄置,這些鹽份用盡的石頭就任人踐踏了。
在古老的傳統中,如果猶太人背叛了信仰,然後再回頭時,在蒙接納回到會堂之前,必須躺在會堂門口,請走進會堂的人用腳踩在他身上。有些基督教團體也繼承了這一個傳統,凡被教會法規驅逐的基督徒,在他蒙接納歸回以前,也要被迫躺在教堂門口,對走進來的人說:『踐踏在我身上,因我是那失了味的鹽。』
﹝文意註解﹞「鹽本是好的,」『鹽』的主要功能是調味並殺菌,我們在這世上具有雙重的功用:
1.是製造和睦。
2.是防止並消殺罪惡和敗壞的因素。
「若失了味,可用甚麼叫它再鹹呢?」『鹽失去鹹味』象徵基督徒失去他們的功用,也就是變成和世人一模一樣,毫無分別。
﹝話中之光﹞()鹽能調味防腐;基督徒具有鹽的性質,能使人甜美,防止罪惡。正常的基督徒,可以令周圍減少發生不正當的事。
()鹽能調味,但它必須先溶解,才能發生作用;同樣,我們必須溶解自己、犧牲自己、失去自己,才能成為別人的祝福。
()基督徒活在世上的目的,不是想從別人身上獲取甚麼,而是奉獻甚麼給別人。
()鹽能防腐,基督徒在世人中間,必須與世界有分別,不同流合污,才能發生一種防阻道德淪喪的作用。
()神的兒女有神的生命還不夠,必須讓這生命變作我們的性情;你是『鹽』不夠,還必須是『鹹的』,才有用。
()基督徒就是被『基督化』的人。他身上的味道,不是天然的,乃是出於基督的;像醬菜的味道是出於醬汁的一樣。基督徒無論在那裏,都應該活出基督,發出基督那義、愛、光、聖的味道來。
()純鹽不可能失去鹹味,因此基督徒若憑著他們內在神聖生命的素質在世生活為人,自然能發揮『鹽』的功用來。
()鹽若是和土混在一起,就不能顯出鹹味來;信徒若是愛世界、和世俗混在一起,沾染罪惡,當然也就失了味,不能對世界發揮功效。
()信徒乃「是」世上的鹽,不是『作』世上的鹽;我們在世上的功用,是自然流露出來的,不是勉強作出來的。
()身上顯出鹽的功用的信徒,活在地上乃是以彰顯基督為職志,並不為自己的益處有所企求,因此也就不會與人相爭,當然也就會「彼此和睦」。
(十一)我們若失去了基督──「鹽」的味道,只有用審判的『火當鹽醃』(49),我們才能再鹹。所以神常藉惡劣的環境,在我們身上作十字架審判的工作,好增加我們裏面基督的成份。
叁、靈訓要義
【神國的異象和應用】
一、神國的異象:
1.神國的小影:
(1)新約的得勝者要與主一同顯現在榮耀裏(2)
(2)主的一切乃是光明潔白(3)
(3)舊約的得勝者亦有分於國度(4)
2.在神國裏,惟主獨尊:
(1)彼得誤把主與律法和先知列於相等地位(5)
(2)父神打斷彼得的話,指示『要聽祂』(7)
(3)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8)
二、神國異象的見證和道路:
1.異象的見證:
(1)不可將異象隨便告訴別人(9)
(2)人們因不認識異象的見證人(施洗約翰)和中心人物(基督),而任意苦待他們(12~13)
2.異象的道路:
(1)在榮耀的異象完滿實現之前,必須先經歷十字架 (30~31)
(2)屬肉的人不認識十字架(32)
三、神國異象在生活上的應用:
1.必須憑信取用神國的權柄:
(1)在山下現實的生活裏,有黑暗權勢的困擾(14~17)
(2)門徒因憑著自己,趕鬼遭遇失敗(18)
(3)主說失敗的原因乃在他們的『不信』(19~27)
(4)若不禱告禁食(信心的行為),就不能趕出(28~29)
2.必須彼此接納和睦:
(1)要謙卑彼此接待(33~37)
(2)要包容異己(38~40)
(3)要善待屬基督的(41)
(4)不可使人跌倒(42)
(5)要對付犯罪跌倒的因素(43~48)
(6)要顯出鹽的功用(49~50)
【千年國度的啟示(1~8)
一、基督得榮耀作王(參啟十一15)
二、彼得、雅各、約翰表徵以色列家(參羅十一26)
三、摩西表徵死而復活的信徒(參林前十五52;帖前四16)
四、以利亞表徵活著被提的信徒(參帖前四17)
五、留在山下的人表徵列國(參賽十一10~12)
【主耶穌的帶領】
一、主帶領門徒上山靈修:
1.在山上得見屬天的形像(1~2)
2.在山上得識屬天的榮光(3)
3.在山上得聞屬天的奧秘(4)
4.在山上得享屬天的滿足(5~6)
5.在山上得著屬天的啟示(7~8)
二、主帶領門徒下山實習:
1.對世人──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人,因會遭世人不認識而任意對待(9~13)
2.對魔鬼──要藉禱告禁食,以信心的行為支用屬天的權能(14~29)
3.對自己──要認識十字架的道路(30~32)
4.對信徒──要彼此接納,彼此和睦(33~50)
【信徒彼此相待之道】
一、要作眾人的用人(33~35)
二、要為主名樂意接待弱小的人(36~37)
三、要能包容異己,只因對方是屬基督而善待(38~41)
四、不要使人跌倒,不惜代價除去使人跌倒的一切因素(42~48)
五、要被那能永存的質素所浸透,才能維持彼此和睦(49~50)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馬可福音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馬可福音提要」末尾處


 馬可福音第九章拾穗

【可九1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裡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要看見神的國大有能力臨到。
在閃族的慣用語中,嘗死味只是詩歌體的語句,直言不諱地說就是,使徒們本身大概也是如此解釋。在馬可福音寫作的時候,可能連彼得都已過世,所以這種照著字面解釋為主的再來之看法,一定是不再有可能。不過,馬可當然不會記下一句對他沒有意義,也對教會沒有益處的話。所以,這句話必定是指緊接在後的變像事件(似乎是合理的);或指稍後的一些事件(仍然是在一個人有生之年發生的),諸如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得勝,由復活加以證實(西二15);或指聖靈的降臨;或指國度的福分在後來向外邦人擴展,一如使徒行傳概略敘述的。在上述的解釋中,若是我們拒絕變像的解釋,或許十字架與復活的解釋是最好的。但我們若是照著人類用詞的含義,將這預言絕對地聯於任何一個獨立的時間定點,可能就錯了;法蘭士(R. T. France)在他的《丁道爾新約聖經注釋:馬太福音》中認為這是泛指耶穌的印證。不論變像是應驗此處的預言,抑或耶穌的應許,都是預嘗耶穌的最後勝利。──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2過了六天,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
馬可述說這個故事的方式,使人回想起約書亞被摩西帶到啟示山上的情景(出二十四13),以及摩西在山上不自覺地因神的榮耀而面容放光的情形(出三十四29);然而,正如聖經清楚說明(林後三713),摩西只是一個漸漸退去的、返照的榮光而已。相反地,基督在山上的榮耀乃是祂自己原有的榮耀,祂只是重新取了祂在創立世界以前與父同享的、神的榮耀(約十七5)。就某種含義來說,我們稱這件事為這變像是錯誤的,彷佛它是獨一無二似的;真正偉大的變像(metamorphosis)早已在伯利恒發生過了,就是當神取了人的形狀的時候,正如腓立比書所說的(腓二67)。在變像山上,耶穌只是重新取了祂自己真正的形狀,雖然那只是短暫的;對於那三個門徒而言,信心在頃刻間化作眼見。──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3衣服放光,極其潔白,地上漂布的,沒有一個能漂得那樣白。
這個異象令人難忘的一點是非屬人間的純潔。在聖經上,任何一個人看見神的屬靈僕役時,他們也同樣是穿著白色袍子顯現的(十六5)。不管時下的聖經圖解怎麼畫,白色在聖經時代並非一般工作服的顏色;在鎮日忙碌的世界,它太容易弄髒了。穿著發光的白袍若非對一般人是極不尋常的,此細節也就不會記錄下來;因為聖經與大多數其它古代文獻一樣,是很少提到顏色的。──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4忽然,有以利亞同摩西向他們顯現,並且和耶穌說話。
以利亞與摩西,與耶穌同在山上顯現;我們經常太過隨意將此事看作是律法與先知為基督作見證;這事的確是如此,但不止於此。摩西自己曾經在預言中論到基督(約一45;路二十四47),而文士和法利賽人以瑪拉基為權威根據(瑪四5),同樣等候以利亞來作彌賽亞的先鋒(九11)。事實上,正如耶穌所暗示的,這個預言的確在施洗約翰來時應驗了一部分(九13);然而,以利亞本人出現在這裡,是特別適合的。安德生說:以利亞直接升到天上,而摩西埋葬在哪裡則無人知曉,這裡是否也暗示耶穌也要被接到天上去呢?不過這似乎太過天馬行空。──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56路加則補充一則細節(九32),說門徒們都睡著了,像在客西馬尼園一樣,這一點說明變像可能是在晚上發生的。馬可簡潔的記載完全沒有提到這些事,但它們卻適合他所敘述的故事。彼得忽然從睡夢中醒來,及時看見當時的榮耀,在恐懼中不由得喋喋不休,正如我們有些人也會如此一樣。他們既然看見了那曾經覆庇在以色列古時會幕上之舍吉拿榮耀(shekinahglory),彼得心裡想:另一個這類的帳幕,或者甚至三個這類的帳幕,很適合於此情此景(5節)。彼得不知道:舍吉拿榮耀,就是神同在的彰顯,已經藉基督的身體在地上住在帳幕裡(約一14)。安德生認為彼得的提議是論到希伯來人的住棚節(利二十三34)。彼得在此所用的拉比(rabbi),是另一個有趣的筆觸,可能是原始的材料。馬太(十七4)用的是較平常、較客氣之Kyrie主啊先生)、路加(九33)則是用外邦人的稱呼epistata監督);但馬可保留了原始的閃語用字,就是彼得所用的,這是使徒圈子當中用來稱呼他們老師的常用頭銜。──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78雲彩或亮光,曾經是神在曠野中臨在的表徵(出四十38);而且,這一次還有聲音從雲彩裡出來,這也是真正之舊約聖經的風格(參:出二十四16)。耶和華的聲音從西乃的雲彩中出來,也是六天以後,這至少也是個頗令人驚訝的巧合。然而,這一次所帶給聽者內心的驚恐比那次小(參:出十九16)。正如在耶穌受洗時一樣,父神再次從天上為祂的兒子作見證(參一11)。希臘文agapetos(愛,親愛的)在這裡幾乎可以肯定是帶有唯一的兒子之意,正如在耶穌受洗的時候一樣。──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9下山的時候,耶穌囑咐他們說:人子還沒有從死裡復活,你們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人。
只有在耶穌復活之後,這個異象的意義才會完全顯明出來。所以在那之前,這些事是嚴禁告訴別人的。或許,甚至包括禁止與其它門徒分享。安德生指出:馬可福音只有該處明確設限,復活之後才能自由傳揚彌賽亞玄機。然而,只有在復活以後,耶穌所說的許多話才能被人瞭解,這一點都是福音書中極為平常的(如:約十二16)。──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10門徒將這話存記在心,彼此議論從死裡復活是什麼意思。
證實了門徒們從來不曾真正明白耶穌所說有關祂不久之後復活的話,所以當事情真的發生,他們當然會詫異了(十六8)。奇怪的是:在其它許多的事情上,他們所表現的正好相反,誤解耶穌的話,總是以最愚鈍的方式照著字面的意思來解釋(比較八16)。這個問題唯一的答案先前已提過了:他們缺少信心之鑰(八1718)。就如正統的猶太人一樣,末日復活對他們而言當然不是問題(約十一24);但耶穌在此所說的話顯然是指稍早的另一個事件,而這一點令他們大為困惑,就像耶穌在約翰福音中所說的話令馬大困惑一樣。在舊約聖經中當然曾經記載從死裡復蘇之事(如:王下四36);但為了某種理由,他們不可能認為這些話也適用在耶穌身上。──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1213耶穌不僅同意文士對於瑪拉基書四5所作的解釋──宣告它在施洗約翰身上已經應驗了──而且也指出約翰與祂自己之間類似之處。現在的問題不是以利亞到底是不是會再來(因為他已經來了),而是人子(以利亞已經為祂預備道路)為甚麼會被人棄絕。在拒絕約翰時,法利賽人與文士就已經廢棄了神為他們所定的旨意(路七30),而且更加肯定地證明,當彌賽亞來時他們必定會棄絕祂。這一點絲毫不會令神詫異,因為一切都是跟聖經上所記載的一樣(1213節)。這必定代表著耶穌乃是將人子以利亞回來與以賽亞書五十三3受苦的僕人連在一起。約翰的來臨怎樣是彌賽亞即將來臨的先聲,約翰的被拒也照樣是彌賽亞被人棄絕的先聲;而這兩件事同樣都是聖經的應驗。標準的解經法會說:耶穌在馬可福音中有三次向祂的門徒預言受難之事,因為的確是有那麼三次。但這是第四次,雖然它通常不被承認,因為這只是向三個入室弟子說的,無疑還有其它的記載也是如此。──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16耶穌問他們說:你們和他們辯論的是什麼?
耶穌所問的頭一個問題,未必表示祂不知道所發生的事;這句話似乎是刻意要轉移注意力,將眼目從垂頭喪氣的門徒挪到祂自己,正如第19節清楚說明的。這麼做,也不只是要安慰門徒,使他們脫離難堪的感受,更是與一個深邃的屬靈原則有關。首先,那些有需要的人必須承認他們自己的不是,然後他們必須被帶領來看耶穌的大能如何應付他們的需要。正如施洗約翰在一78已經聲明的,將注意力集中在祂的僕人身上是不恰當的。耶穌所問的一個類似的問題,而且可能也是為了類似的理由,是在往以馬忤斯的路上提出的(見路二十四17)。──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1718這個男孩外在的病症當然是癲癇的症狀,但在被鬼附的事上,我們總是要提防一種虔誠的不可知論。這個父親坦率的回答,本身就強調了他焦急、絕望的光景。作父親的把這男孩帶到門徒這裡,期望能得著醫治,但他們卻是不能,直譯為不夠剛強有力來做這件事。──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20他們就帶了他來。他一見耶穌,鬼便叫他重重地抽風,倒在地上,翻來覆去,口中流沫。
鬼在這個啞吧孩子身上發動的攻擊極為猛烈,與其它地方被鬼控制之人口中所迸發出之宣認性的喊叫有關(參五7)。這乃是受到挫敗之敵人無力的烈怒,心不甘情不願地承認耶穌的地位與權柄。──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21耶穌問他父親說:他得這病有多少日子呢?回答說:從小的時候。
耶穌並不是只對這孩子的病歷史感到興趣,祂乃是在幫助這個作父親的承認他的需要是多麼迫切,同時也指示他,使他知道自己除了耶穌之外,別無幫助之源。──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22鬼屢次把他扔在火裡、水裡,要滅他。你若能做什麼,求你憐憫我們,幫助我們!
這真是一個可憐的故事,但述說它卻能達到期望的目的;因為這人的信心雖是如此小;他雖懷疑耶穌的能力,卻從未懷疑祂的愛心。他正好與一40那個長大痲瘋之人剛強的信心成對比,那人說: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他沒有懷疑耶穌的能力,他只是懷疑耶穌是否準備要幫助一個像他一樣被人藐視的痲瘋病患。──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22~23「你若能作什麼……耶穌對他說:你若能信。」】
「若」在這情形中是錯置了的。這位父親不知道基督的能力。「你若能作什麼,」但是這人自己信心的程度就只有這麼多,他只要真正相信,其他一切就都好辦,雖然他的信心小,也已足夠得著恩惠,最小的種子都能接受土壤中化學的養分,進入胚種裡面;最狹窄的水道都可汲取汪洋的水,只要多用些時間。所以我們也不必掛慮信心的大小,主要在於我們是否向著生命的救主。
在許多事上我們都可將這些話來應用:若主能救我們脫離罪的權勢!若你能信,祂凡事都能。若主能救我們脫離試探與困惑!你若能信,祂必作成。若主能復興祂的作為,使教會建立,失喪者歸回!你若能信,事必成就。
你需要這樣的信心,不要之看困難或試探,要單仰望主,思想祂,以信心仰賴祂的應許,與祂有屬靈的相交。祂怎樣對待別人,也必因你的信恩待你,你一點點信心必能支取祂十足的信實。
── 邁爾《珍貴的片刻》
【可九23耶穌對他說: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耶穌溫和地責備這個人缺少信心。你若能可以更好地意譯作你所說的這句你若能’”(耶穌在此是引述那人自己的話):為甚麼這麼說呢?對於信的人,每一件事都能作(這是十27與十一24所宣告之聖經上的一個大原則)。但耶穌這話卻不是要我們作不負責任之相信的禱告,求那些可能只是出於我們自己的欲望,而不是祂的旨意裡的東西,因而試探神。這不是純屬神學上的遁詞,它乃是以另一個方式說明我們裡面需要有基督的心思,就是由聖靈所賜的。這也是提醒我們勿將聖經上的一句話斷章取義,而把僭妄的禱告建立在其上。──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23「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許多合理的祈求,有時被神故意延擱,原因是為了要教導我們信心的功課。在信心大學中有許多必修課:信心的試驗,信心的實習,信心的忍耐,信心的毅力,信心的得勝等等。這些都是要花許多時間去學習的。如果你向神祈求了,可是答應並不來來臨,你怎樣呢?要繼續相信神的話,不要因眼見或感覺搖動;在你這樣站牢的時候,你的能力和經驗都會增長的。聖經中的偉人─亞伯拉罕、摩西、以利亞等─並非開始就是偉人,皆受過信心的訓練以後,纔能勝任神所為他們安排的地位的。以約瑟為例,詩篇一百零五篇十九節說:「耶和華的話試煉他。」試煉他的,並不是囚犯生活的苦楚,乃是早年神在夢中應許他的話─他將比他的哥哥們更高貴。這句話常在他面前。按照他一生的經過,這個應許的實現似乎是不可能了─現在他孤孤單單的被囚在牢獄裏,受著冤枉。他在監中不知祈求過多少次,求神使他恢復自由,可是神故意把他的祈求延擱,好使他在絕望中多學習信心的功課。神試煉他的時間很長,但是這也就是他的靈性長進的時間,當「祂所說的應驗了」─他被釋放的時候,他已經能柔軟的用愛心和忍耐去對付他的剛愎的哥哥們了。這樣的經歷是非常難受的,當神宣佈了祂的心意以後,過了好久,仍不實現,這實在是非常難忍的事情;但是這就是信心的訓練,這訓練能使我們更認識神。── 選
【可九24孩子的父親立時喊著說(注:有古卷作立時流淚地喊著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
因信稱義的真理,再也找不到比這個父親在此所說的話更好的例證了。從他用了他在上面用過的同一個動詞幫助(boetheo)就清楚看出這一點(22節)。他先前說:禰若能……求禰……幫助我。耶穌責備了那句話,所以這個父親現在就流淚地(有些古抄本有這幾個字)喊著說:那麼就照著我的本相──一個懷疑的人──來幫助我吧!換句話說,這個人所求的,不是讓他的不信能夠得著幫助,好讓他的信心能夠大到配得過從神賜下的應允。我們不需要求神加添我們的信心到配得救恩的程度,彷佛一種適合的信心似的;那仍然是借著行為稱義,而不是因信稱義。相反地,這個父親正在向耶穌祈求的乃是實際的幫助,在他兒子的得醫治上彰顯出來的,而且深受感動地承認他沒有足夠的信心配得這樣的幫助。他來到耶穌面前,這一點就顯出信心來,而那就夠了。這才是因信稱義。與此類似的乃是所謂十字架上被棄絕的呼喊(十五34)。甚至在那個時刻,一個看似絕望的呼喊在另一個含義上其實是信心的表達,因為它是向神發出的。──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2527對於那些袖手旁觀、急於想要看聾人聽聞的好戲的群眾,耶穌從來都不加以鼓勵。當祂認為群眾的動機不恰當時,祂會故意避開他們(參:約六26),而且祂也會拒絕為希律行神跡(路二十三8)。人數眾多未必就說明在屬靈工作上的成功。耶穌顯然將群眾的光景看作一個記號,以決定是否應該移往他處(一3738),或更清楚地向膚淺的門徒解釋跟隨祂的真實代價(八34)。對祂而言,真正成功的試驗乃是當群眾背棄祂時,祂的那一小群門徒仍然跟從祂。我們思想教會增長的原則時,也必須考慮這些角度,以平衡那些原則。值得注意的是:在馬可福音前半極為普遍的神跡,在後半卻比較罕見;原因似乎是:一旦耶穌被人認出就是彌賽亞,這些神跡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從現在開始,神跡可能只會混淆人的耳目。──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2829失敗的九個門徒中,並不包括與耶穌同在變像山上的那三個門徒。所以我們若說這九個門徒在屬靈感應上不如那三個門徒,可能也是正確的。但如果所缺乏的是熱切的禱告,那麼那三個門徒雖然有較大的機會,但他們卻在那些機會臨到時睡著了──在變像山上可能是如此,在客西馬尼園裡則肯定是這樣(十四37──他們是否比那九個門徒更為長進呢?有些好的古抄本證據支持在這裡加上禁食二字(29節小字)。對於這類自願的自我操練幫助禱告的行動,聖經並不定罪(林前七5)。聖經所定罪的是:與內在屬靈實際無關之表面禁食,這類禁食只成了驕傲與炫耀自己的機會罷了(路十八12)。然而,馬可卻很少提到禁食,這在外邦教會中似乎是很自然的。暗暗就與進了屋子一樣,都是馬可福音典型的用詞:他強調了門徒們完全缺乏悟性,因而需要遠離群眾,在私底下受教導(施維策)。──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29趕鬼為何要用“禁食析禱”的方法?】
那穌說“非用禁食禱告,這一類的鬼,總不能出來”。這是主那穌所宣佈的趕鬼方法,但是為什麼禱告還要加上禁食呢?我們在聖經發現下列數件禁食祈禱的事。
一、主那穌在受試探前,曾禁食四十晝夜(太四章12節)。
二、巴拿巴與保羅被差到國外佈道時,那些為他們按手的同工們曾兩次禁食禱告(徒十三章13節)。
三、巴拿巴與保羅在各教會中選立長老後,也禁食禱告(徒十四章23節)。
四、那穌教門徒在禁食時要梳頭洗臉(太六章1618節)。
五、有一個法利賽人每禮拜禁食兩次(路十八章12節)。聖經並不解釋為何要禁食,但只吩咐要禁食及有禁食禱告的示範,證明是有未解釋的理由的。
我認為在禱告禁食,腸胃沒有等待消化的食物,消化器官則有休息機會,粘附在腸壁的雜質有機會被清除,對於身體的健康是有很大的裨益。但,最重要的是,當身體的力量不必用在食物的消化工作時,可能會因祈禱之故而轉變成為心靈的力量。這種由物質的力量而變成心靈的力量的奇妙,不為科學家所明白,因一般科學家並不研究心靈的問題。
既然主那穌吩咐我們在趕鬼時,要用禁食祈禱的方法,則我們順服他的命令比研究“為什麼”更佳。
不過有許多人雖因減肥而禁食,卻不祈禱,那種禁食並無屬靈的益處。――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可九30他們離開那地方,經過加利利,耶穌不願意人知道。
本節明顯的意思是:耶穌希望能夠不令人發現這次的加利利之旅,因為祂有一些重要的真理要教導祂的門徒。事實上,這是另一個密集而非廣泛地教導的時期,其間的區別我們已經解釋過了(見六7的注釋{\LinkToBook:TopicID=171,Name=v.差遣十二門徒(六713})。這是耶穌何以能夠對事工機會有所取捨,卻沒有屬靈的罪咎感。祂安靜而有目的的作了揀選,這是祂的門徒在激昂衝動之行動主義中時常欠缺的,所導致的苦果之一就是崩潰。耶穌(十四33)與保羅(林後一9)有時候也都處在極大的壓力之下,但那卻是另一回事。──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31於是教訓門徒,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裡,他們要殺害他;被殺以後,過三天他要復活。
這節經文一般都稱作受難的第二次預言,在三卷對觀福音書中全都出現。正如先前所述,從變像山上下來的路上,在回答三個使徒所問有關以利亞回來的問題時,就已經作了第二次私下的預言(見12節),然而還有另一次私下的預言,將會在十38向雅各和約翰發出,無論他們二人是否明白。那麼,這一次就是第三次預言了,但對整群門徒說明則只是第二次。這裡所用之被動語態的被交,在閃族慣用語中暗示出神在這件事上是被視為主動的(Schweizer)。──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32門徒卻不明白這話,又不敢問他。
門徒們不明白甚麼呢?耶穌自己選用的名銜人子此時大概已經是他們所熟悉的了;被賣受死或許難以接受,但在概念上卻容易瞭解。令他們感到困惑的必然是祂提到過三天祂要復活一事,正如它在前面曾經令他們困惑一樣(10節)。在閃族慣用語上,第三天的確可以含糊地用在隱喻上,指後來,因此他們雖然不能照字面來理解它,卻不應為此而受到責怪。在起初的含義上,舊約聖經經文(何六2)在此沒有幫助,雖然基督教會後來可能將之視為先知對於復活的預示。當耶穌特別用到約拿的模擬時,意義就比較明顯了(太十二40),因為祂在那裡說明:那神跡乃是在於人子三天之後從地下再次顯現,但馬可並未記載耶穌這句獨特的話。──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3334當他們走在路上時,落在他們拉比後面很長一段距離。沒有一位古代學生敢與他的老師並肩行路,而且當時狹隘的小徑也不容許他們這麼作。他們沿路爭辯不休(雖然dialogizomai有時也可用作只是指在心裡嘀咕,如二6),而且毫無疑問地,偶爾有些氣話會飄到耶穌耳中,雖然祂是走在前頭(十32)。所以祂的問題聽起來無疑是極為自然的,但祂所用的動詞dialogizomai(議論)就已經有責備的暗示了,這個字經常暗示辯論與講理。祂並沒有公然責備門徒,他們在群眾面前已經抬不起頭來了;相反地,祂一直等到夜晚休息時、直到他們在屋裡的時候(33節),才私下責備他們。很自然地,門徒們都不願回答祂的問題,其實耶穌已經知道答案了。──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35耶穌坐下,叫十二個門徒來,說:若有人願意做首先的,他必做眾人末後的,作眾人的用人。
耶穌坐下:這不只暗示一個疲倦的旅客安靜坐下,乃是代表著施教的拉比再次準備要指點他的門徒。耶穌下面這句話,有人解釋說是一個屬靈的原則:就是那些想要或已經攫取屬靈高位的人將會因此而在國度裡定自己的罪,落到最卑微的地位,以作懲罰。這個解釋沒錯,而馬利亞之歌(路一4655)也清楚說明神做事的法則是叫有權柄的失位,也叫卑賤的升高。但馬可使用未來式estai(他必作),可能又是重現原始傳統的閃語色彩,因為未來式在閃語裡也可以作命令或祈使語氣。若是如此,更深的屬靈原則乃是:如果我們羡慕屬靈的高深境界,那麼我們真正羡慕的乃是服事他人的工作,所以我們就必須刻意選擇最低微、最謙卑的地位。這正是耶穌一生的整個答案,因為祂來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作僕人(十45)。然而,謙卑並非天生的美德,而且在我們這個自我伸張的世界中,謙卑恐怕是最不受歡迎的素養了。──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3637耶穌隨即以另一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那時已是夜晚,家中的晚餐也已結束;耶穌叫一個小孩子到祂這裡來,而且抱起他來(希臘文enagkalisamenos,直譯為將他抱在祂的臂彎中),開始教導他們。這句話(37節)與前面第35節真正的關聯在馬可福音中並未清楚說明。平行經文(太十八4)較清楚地說明這一點,解釋說: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那麼,這就清楚說明了謙卑的功課:它不僅是基督徒事奉的法則,也是進入天國的法則(參十15,那是馬可福音中一處非常類似的經文)。這個謙卑乃是天國的基本法則,所要求的與我們從前的價值觀完全相反,而有一天神將要證實這種相反的價值觀才是正確的(十31)。在這謙卑裡面,我們會接待一個孩子,彷佛是接待國度的君王自己,對待那個孩子彷佛是君王的使者一般(為我名),而不是照著我們所看的外觀。同樣地,甚至連耶穌自己,我們都必須從差祂來之神的角度來看祂,而非祂顯在這個世界之錯誤的價值感受之前的外貌(37節)。──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3840耶穌立即的反應是撤銷他們的禁令(這禁令顯然是其它門徒一致同意的),而且說明了那偉大之最低限度的試驗標準:不敵擋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從常識而得的原則更強化了這一點:那些奉耶穌的名行神跡的人,大概不會是祂的敵人,或是譭謗祂的。整個聖靈神學乃是這裡的問題:文士已經看見了聖靈的工作,然而卻故意曲解、反對,將之貶抑為別西卜的行徑(三22);但在這裡,卻是祂自己的門徒,他們看見,而且承認聖靈的一個工作,而且是奉耶穌的名行的,卻仍然為了神學上的理由而禁止它。門徒與文士雖然為了截然不同的理由,卻同樣都反對聖靈的工作,那他們之間有甚麼區別呢?──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4041耶穌在下面所說的這段話如果仍然是在同一經文脈絡,那麼話題一定又會再回到站在耶穌前面的這些孩子;而第41節就是轉折的橋樑,環結就在因你們有屬基督的名41節,呂譯;和合本作因你們是屬基督)這句話。當然,我們大可將第41節與第40節密接在一起,而把給一杯水喝看作是支持基督的一個證明。如果這屬基督是如此重要的一個契合,那麼,為要保有它,就沒有任何事物是太寶貴而不能犧牲(甚至手、腳或眼睛也不例外)。──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42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扔在海裡。
本節附帶提到之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說明耶穌當時可能是住在一位信徒(門徒)的家裡。小子可以完全解作低微的門徒之意。──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434547我們毫無理由懷疑耶穌在此所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兩個明顯與末世有關的抉擇。一個叫作永生,所以此字並非如有時所見指救恩之純屬約翰的詞語。另一個選擇在此不是稱為死亡,而是地獄(Gehenna),而且解釋為不滅的火(希臘文asbestos),馬太福音十八8使用後者來代替形容詞aionios,在 RSV譯作永遠的Asbestos的主要意義的確不是指時間長短,但它的確好像是指絕對不滅的,而且這兩個觀念並非彼此相隔甚遠。關於這個最後的抉擇,沒有任何人曾說過比這位慈愛之神的兒子更為強烈的話;但祂論及這一點時所說的話,物件乃是祂自己的門徒(像這裡一樣),或是眾所公認之宗教領袖(如:太二十三33)。我們從未聽見祂向稅吏和罪人詳述這個主題,雖然施洗約翰可能已經使眾人對這一點留下深刻的印象(太三7)。所以耶穌是向公開告白過之聖徒講論地獄,卻向公認之罪人講述天堂,這是與其它許多傳道人不同的。根據路加福音的記載,當耶穌講論審判時,祂也為此而哀哭(路十九41)。──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44~48地獄在何處?猶太人的地獄觀念如何?】
地獄是早年中文聖經譯者借用佛教的名詞,佛教有八大地獄、八寒地獄、熱地獄及十八層地獄等,俱皆死後受刑的痛苦地方。聖經希臘文此字為6EHENNArva音譯為“機欣那”,意即,‘欣那之地”,是從希伯來的“欣嫩谷”GEHINNOMdjnQ》一詞而來。在約書亞時代已有其名(書十五章8節),該“谷”是在耶路撒冷之南,後又稱為“欣嫩子谷”,相信是同一地點,或是該谷擴展的一部分。看聖經後面附錄的地圖3左上角的附圖,錫安之西南便可找到欣嫩子谷了。
該谷長約一裏半,首先是猶太人的罪犯火葬場和焚燒垃圾之處,後來因為不斷有人在該處焚燒死獸、死人和一切廢物;以致日夜有火焚燒,成為“不滅之火”的地方。同時,也有許多屍蟲,漸漸遍滿全谷。猶太拉比於是以該地比方“地獄”,並且說,欣嫩子谷可能是“地獄的門口”。
猶太人的次經(摩西離世傳及以斯得拉後書)曾提及欣嫩子谷為罪人受刑罰之處。
阿拉伯人現在稱舊約的欣嫩子谷為BIR EYYUB(悲而哀獄堡)。
主那穌在這裏是借用猶太人所熟悉的地獄觀念,來警告他們不要使任何人跌倒。
至於地獄究竟在何處,因為是屬於肉眼看不見的世界境域,我們指定在某一處是徒然的,那些到了地獄在永火中受苦的靈魂,也無法告訴我們,地獄是在何處。地獄在何處,並不重要,在地獄中受苦的悲慘事卻是真確而又可怕。可參看路加福音十六章2229節。――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可九48在那裡,蟲是不死的,火是不滅的。
本節的舊約背景(賽六十六24)有助於解釋這個嚴肅的表像。這句話在以賽亞書中是指著那些違背我人的屍首說的。Gehenna是耶路撒冷城外永遠在冒煙的垃圾堆,是悖逆神之人最終命運的象徵,耶穌警告我們,除非我們進入神的國(47節),也就是永生(45節),否則我們也可能側身在那些人的行列中。RSV在此正確地根據較好的古抄本,將第4446節刪去(與第48節完全相同,該處是所有古抄本都有的),和合本亦同(但將4345節分別作為43444546節);但這麼作並不減弱這個警告的嚴肅性;馬可對於取巧的普救主義或死後第二次的機會,甚至有限之刑罰期毫無所悉,儘管這刑罰是因為拒絕回應神的恩典,自己招來的。──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48地獄的蟲是不死的,火是不滅的何意?】
答:地獄一詞原是指著欣嫩子谷說的(參十八題),古時在耶路撒冷之西南有一谷,名欣嫩子谷(書十五8,十八16),在這谷中有一處名叫陀裵特(賽卅33,十九1-6),猶太人常在那裡將兒女獻給摩洛神(代下廿八5,卅三6)(注),在約西亞王時,因用死人的骨頭污穢了那地(王下廿三10-14),於是猶太人將聖城各種污穢之物,並死的畜牲以及犯人的屍首都運到那裡燒(王下廿三10),那地常有蟲吃屍首,又有火常燒各等不潔之物,所以猶太人將那谷地當作地獄之預表,而蟲是不死的,火是不滅的。
注:參拙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一五九題——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可九49因為必用火當鹽醃各人(注:有古卷在此有凡祭物必用鹽醃)。
本節是個銜接,同時包含了火與鹽兩個思想;有一天,一切都要被火試驗、煉淨(參:林前三13)。煉金之人的火,這個觀念已出現在舊約聖經中(瑪三2)。這樣,在此引入動詞halizomai(當鹽醃),似乎提示出與halas(鹽)有關之更進一步的言論。當然,我們目前不能說這些言論究竟是耶穌在同一次所說的,或者只是後來為了早期之教導模式便於記憶而連貫起來的。早期的傳統(如帕皮亞)肯定地認為後面這個解釋是馬可福音之結構的計畫,而不是適合於現代西方心靈之年代模式。──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50鹽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什麼叫它再鹹呢?你們裡頭應當有鹽,彼此和睦。
這類的鹽只不過在名義上是鹽而已,現在已是無用的了;用來使別的物質具有美味的事物,本身如果都是淡而無味的,那麼它的味道如何能夠恢復呢?這些跟隨耶穌的人,本身都彼此爭論,又怎麼能夠作和睦之子呢(這是基督徒的一個術語,見路十6)?基督徒應該是這個世界在道德上的防腐劑,他們必須用鹽醃生命,潔淨它,阻止它徹底腐敗;但如果他們自己都已失去了基督徒的一切特色,那麼如何能做到這一點呢?鹽在舊約聖經中用作立約的記號(利二13),這個可能是構成此處之用法的基礎。這與馬可福音的公開誦讀(無論是在羅馬或其它地方)是否有任何特別的關聯,我們現在無法確知;但保羅寫給哥林多人的信卻顯示出在一些外邦教會中相爭的程度,而他寫給羅馬人的信可能也顯示出類似的危機。──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馬可福音第九章例證
【可九19耶穌說:噯,不信的世代啊!我在你們這裡要到幾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把他帶到我這裡來吧。
耶穌的回應有一半是引述詩篇九十五10,提到神在古時候忍耐那些漂流世代之以色列人的不忠,而那一個世代最後終於受到神的審判。當我們體認到耶穌所服事的世代也是要受到神審判的世代──這審判大約在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後三十五年臨到那地(十三2──時,我們會對此有深刻的體會。現代人極不願意看見神在歷史事件或社會事件上的審判;但是,雖然我們在詮釋上確實會有不正確的時候,但這卻顯然是聖經的原則:在神所創造的世界中,祂透過因果律在做事,要在個人與列國的生活中執行審判或賜福。因著這不定的結果,它絕非一種膚淺的成功崇拜prosperity cult)。事實上,在耶路撒冷於主後七十年被毀之後,除了已經逃到約但河外之彼拉(Pella)的基督教會之外(參十三14),當初聽耶穌講道的人幾乎沒有多少人存活下來,有許多人,他們的身體將會倒在曠野,正如他們不信的祖先一樣(來三17)。羅馬軍團將會是一個可怕的媒介,使神的忿怒臨到一個頑梗悖逆的世代(十三1420),老百姓的死傷也將會極其慘重。──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九23「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我們難得能聽到信心準確的解釋。有一次我們聚會的時候,一個青年人問起怎樣可以從神那裏得到需要的幫助。於是,有一個親愛的老婦人站起來,伸出她的指頭來指著那個青年人,很鄭重的回答說:「你只要相信神已經作了,事情就成了。」這纔是信心準確的解釋。多少時候,我們最大的危險乃是:求了神之後,我們不相信神已經作了,我們倒設法去幫助祂,還請別人去幫助祂,然後看神怎樣去作這件事。真的信心,一經「阿們」神的「我肯」,就放手,讓神獨自去完成祂的工作。它的不二法門就是:「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並倚靠祂,祂就必成全」(詩卅七5)。──《地上的天上生活》
【可九23耶穌向這個孩子的父親講出這個神蹟的條件──『在信的人來說,凡事都能』──耶穌其實想對他說:『治好你的兒子的藥方不是在我,而是完全靠你!』這並不是一個神學上了不起的真理;而是一個普世的辦事真理。倘人帶著失望的心情去做事,結果是一無是處,只有帶來更大的失望;但當人著信心去做事時,則頭頭是道,成功的機會便展露出來。加富爾(Cavour)有一次講過,一個政治家必須具有『事事都可能做得來的預感』。我們當中常常被不可能的感覺嚇呆,所以神蹟不會在我們眼前出現啊!──《每日研經叢書》
【可九35當寇松勛爵(Lord Curzon)死時,士丹尼.包爾溫(Stanley Baldwin)作過一段頌詞,他說:『在我坐下來之前,我想講幾句只有我才有資格講的話。因為只有一個首相才能深入他的肺腑,看透他的心;而我有兩次機會看見他的失望和忍受很大的打擊──第一次是我當選為首相,而他落選;第二次是我告訴他應該出任國防委員會的主席,而不應做外相。兩次的經歷都使他十分失望,但他從來沒有用任何說話,表情或間接的誹謗來埋怨:他的口從不會出怨言,而能全副精神的去履行任務,埋頭苦幹。』這就是一個偉大人物的好典範,不以謀取高位作為人生的目標,而是隨時準備在任何崗位去為國家服務。──《每日研經叢書》
【可九35這裏有一個關於希臘斯巴達人(Spartan)的故事。他的名字是培達理多斯(Paedaretos)。當時在國中選三百個賢能出來掌管國政,而他也是候選人中的一個。但當入選的名單公佈時,他卻名落孫山。他的朋友於是十分失望而來安慰他:『人們應該選你才對,你一定會對國家有很大的貢獻!』但培達理多斯卻說:『我很高興知道在斯巴達中,有三百個人比我更賢能。』此後這些話一直存留下來而為人所樂道。當別人越過了自己的頭時,自己不應該產生惡念或嫉忌。──《每日研經叢書》
【可九38~40許多時候,我們因為未認識別人的思想,便立即去判斷別人的是非。潘威廉(William Penn)曾說:『你自己不明白的事,不要妄作反對和鄙視。』京士利威廉士(Kingsley Williams)在簡易美語新約中把猶大書第十節譯成:『他們妄肆批評每一件事物,因為他們並不明白。』──《每日研經叢書》
【可九38~40通到上帝的路有許多條的。丁尼生曾說:『上帝有多種方法把自己啟示出來。』莎雲蒂斯(Cervantes)有一次也說過:『路途真是多得很,但上帝會按著祂的旨意,帶領每一條路的人到天堂去的。』這個世界是圓的,若兩個人從一個地點出發,起初各走相反的路,但結果他們又會在途中相遇的。所有的路,只要人肯花長時間去走,至終必會通到上帝的地方去。倘若有人或有某一教會,以為自己單獨獲得了救贖的專利權,那簡直是荒謬得可憐。──《每日研經叢書》
【可九38~40容忍的基礎,就是簡單的去接納,相信真理的圍繞軌跡是廣闊無比的。莫黎(John Morley)寫過一段文字:『容忍就是叫人尊敬一切可能存在的真理;這意味著承認真理,住在不同樣式的大廈裏,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說不同的方言。容忍意指應該坦白尊敬藏在人心裏的良知,所具的自由,可以抗拒機械化的形式,千篇一律的規條和社會的壓力。簡言之,容忍就是一種偉大的愛心,超越信心和盼望。』不能容忍的人自然會剛愎和自以為是;以為在自己認識的真理之外,就不會有真理存在。
倘若有人強要制定一些主義,目的要剷除一切道德和有文化的基督教社會的根基時,我們必須起來去阻止。但阻止的方法是去指出它的錯誤,而不是用暴力去剷除。有一次之伏爾泰(Voltaire)用一句很鮮明的說話定下了言論自由的概念:『我雖憎惡你所說的話,但我寧願為維護你有說這話的權利而犧牲自己。』──《每日研經叢書》
【可九38~40這裏有一個富有東方色彩的寓言。從前有一個人,家傳一隻戒指,鑲著一顆奇異的寶石在上面,凡人帶了這隻戒指後,性情自然變成和藹可親而人見人愛。這隻戒指可以說是附有一種魔力的。於是父子相傳直至後代,而這隻戒指亦十分靈驗,使戴上的人從善如流。後來到了戴這隻戒指的人生了三個兒子,而父親的煩惱來了,他應把這隻戒指傳給誰呢?於是他叫人倣效真的指環,再多做了兩隻。臨終前,叫了三個兒子前來,把愛心的話,臨終贈送給他們,而且每一個兒子都得到了一隻戒指。後來三個兒子不約而同的發現了多了兩隻戒指,於是引起一場紛爭,但他們又不知怎樣去處理才好。於是求助一名聰明絕頂的法官。那個官把三隻戒指仔細把玩一番,便對他們說:『我也不知道那一隻才是真的,但你們自己應該知道啊!』那時三兄弟卻十分驚奇,啞口無言,相對了一會;然後那個法官再繼續說下去:『倘若這隻指環真的如此靈驗,帶上的人一定會有善良的人格表現,那麼我和城中的人藉著你們以後的行為,便會告訴你們誰真誰假。你們如今各自分散,凡是以仁慈、誠實、勇敢和公義待人的一個便是真指環的主人了。』
這件事只有用生活的表現去證明出來。信仰若使人結出好的行為的果,我們大可不必指出別人的信仰是荒謬的。倘若我們能夠記得這點時,我們自然學會容忍的美德了。──《每日研經叢書》
【可九41有一個非常可愛的故事,是從一個海外宣教士講述出來的。她向一班非洲小學生講解奉耶穌的名給人一杯涼水的教訓,當時她坐在陽台上,剛好有一群土著腳伕,背著重擔子朝著村莊的廣場走來,他們走路疲倦而又口渴,於是坐下來歇息一下。這些土人是從異族來的,他們知道別的土人不會給水讓他們飲的,因為種族的界限仍然存在。但當這些疲勞的腳伕坐下不久,而這位教士也正望得出神時,從屋裏走出一行女孩子來,而且每人的頭上都帶著一個盛滿水的瓶子,朝著那群人走去,她們雖然臉上呈露出羞人答答的樣子,心裏還有點恐慌;她們跪下來,獻上瓶中的水給他們飲。這些腳伕當時亦十分驚奇,但亦不顧忌甚麼種族的界限,接過水,飲完又遞回給那些女孩子。她們立即飛奔走向女教師的面前說:『我們已把涼水給了口渴的人,而且是奉耶穌的名而做的。』她們竟照足耶穌的話去做。
替人服務不是一件難事!它只是表示自己的仁慈而且可以滿足別人的需要就夠了。瑪可麥(Mahomet)許久之前說過:『引導迷失方向的路人走回正路;給一杯水與口渴的人;向你的弟兄微笑,這一切都是愛心的表示。』──《每日研經叢書》
【可九42著名小說家奧亨利(O. Henry)講述一個故事,描寫一個女孩子的母親去世後,由父親撫養。父親經常出外工作,到了晚上才回家。每晚他坐下來,脫去外衣,便抽煙斗和看報紙,把雙腳放在火爐的鐵架旁。這個孤單女孩子走來想逗父親和她玩耍;但他推說自己十分疲倦,必須單獨歇息;隨著便叫女兒到街外玩耍。這個女孩子在街上長大!結果就染上了一切陋習。後來這個女孩子死了。她的靈魂升到天堂時,彼得見她便對耶穌說:『主啊!這個女孩子甚麼壞事都曉得做,我們把她拋進地獄,好嗎?』耶穌說:『不可以!讓她進來,讓她進來。』那時耶穌的眼睛亦顯得十分嚴厲:『去找那位不願與女兒玩耍的父親;他才是要拋進地獄的人。』其實上帝對罪人並不苛嚴,但對那些存心引人犯罪,製造機會使人沉淪,有意或無意用敗壞的行為,做了較弱弟兄的絆腳石的人,上帝便會重重的懲罰他們。──《每日研經叢書》


 馬可福音第九章綱目

【你若能信(可九14~29)
一、子被鬼附(17~18)
二、門徒束手(1728~29)
三、父有疑懼(22~23)
四、救主垂憐(25~27)
── 斐有文
【上了高山】
你若能信;我信不足,求主幫助
一、耶穌在山上變了形像
1.帶著三個門徒
2.先知和律法
3.我們在這裏真好
二、被啞吧鬼附著
1.鬼捉弄他
2.把他帶到耶穌跟前
3.門徒暗暗的問耶穌
三、門徒爭論誰為大
1.願意作首先的,他必作眾人的用人
2.不叫你跌倒
3.被丟在地獄裏
── Chih-Hsin ChangAn Outline of The New Testament
【馬可福音第九章】
一、變像(九110
二、再次預言受難(九1150
三、以利亞已經來了(九1113
四、癲癇的男孩(九1429
五、二度預言受難(九3032
六、國度中最大的(九3337
七、趕鬼之人(九3840
八、絆腳石(九4148
九、世上的鹽(九4950
——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馬可福音第九章】
一、山峰上的榮耀(九28
二、先鋒的命運(九913
三、從山上下來(九1418
四、信心的呼喊(九1924
五、失敗的緣故(九2529
六、面對終結(九3031
七、真正的野心(九3235
八、幫助無援的人就是幫助基督(九3637
九、容忍的教訓(九3840
十、酬報與懲罰(九4142
十一、值得付出任何代價的目標(九4348
十二、基督徒生活中的鹽(九4950
──《每日研經叢書》
【馬可福音第九章】
一、僕人變像(九113
二、被鬼附的孩子得醫治(九1429
三、耶穌再預言祂的死和復活(九3032
四、國度裡的地位(九3337
五、僕人禁止宗派主義(九3842
六、無情的自律(九4350
──《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馬可福音第九章】
一、榮耀的主(九113
  1.主的榮耀是世上無可比擬的,連祂所穿的衣服也放光潔白,非世上可比(3
  2.在這榮耀裡真好(5
3.人在神的榮耀中,神吩咐門徒說:你們要聽祂7
二、信與禱告(九1429
1.這位可憐的父親把孩子帶到主那裡,他請門徒趕鬼,但他們卻不能成功(18
2.耶穌看出不論是門徒和那父親都有信心不足之嫌(19
3.有信心到主面前的也需要有誠懇的心,好像那父親流淚地呼喊(24
4.“非用禱告,這一類的鬼總不能出來29
三、耶穌的態度(九3041
1.這次祂經過加利利也不願意人知道(30
2.主卻要求人必須虛己,為首的必先為末後的(35
3.今日許多為神工作的人,幾乎連耶穌的位置也要搶奪,昔日門徒的爭論(34
4.耶穌能夠接納人(40
5.凡幫助屬於主的人,主必重視,因為作在他們身上,耶穌視為作在自己的身上(41
四、罪與罰(九4250
1.使人跌倒或引誘人犯罪離開神,這種罪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42
2.對付罪的態度必須嚴厲,對付罪的方法亦必須堅決(4347
3.罪的結局是把人帶進地獄,在那裡所遭受的不是一時的痛苦,而是永遠的刑罰──不死的蟲,不滅的火(48
──《新舊約輔讀》
【馬可福音第九章】
一、耶穌登山變像 九18
二、以利亞已經來了 九913
三、聾啞的鬼被趕 九1429
四、耶穌再預言受難,門徒為大而爭 九3037
五、耶穌的名與友敵之別 九3840
六、賞賜與沉淪 九4142
七、永生的寶貴和地獄的可怕 九4350
──《中文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