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5日星期一

馬可福音第八章註解 馬可福音第八章拾穗 馬可福音第八章例證 馬可福音第八章綱目


馬可福音第八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僕人救主帶著門徒的服事與訓練】
一、七餅數魚餵飽四千人(1~9)
二、拒顯神蹟給法利賽人看(10~13)
三、囑門徒防備法利賽人和希律的酵(14~21)
四、醫治伯賽大的瞎子(22~26)
五、彼得認耶穌為基督(27~29)
六、豫言將要死而復活(30~33)
七、激勵門徒背起十字架來跟從(34~38)
貳、逐節詳解
【可八1「那時,又有許多人聚集,並沒有甚麼喫的;耶穌叫門徒來,說:」
﹝文意註解﹞「那時,又有許多人聚集,」『那時』指他們還在低加波利境內的時候(參七31);『又有』指在這之前,曾經有過一次眾人聚集的事;根據時間和地點判斷,這些群眾不只有猶太人,也應有外邦人在內。
【可八2「『我憐憫這眾人,因為他們同我在這裏已經三天,也沒有喫的了。」
﹝文意註解﹞「我憐憫這眾人,」『鄰憫』與六34的『憐憫』在原文同字,故祂是憐憫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在主耶穌的人性裏,滿有同情、體恤和慈憐的美德。
「也沒有喫的了,」眾人沒有吃的,表示主自己也沒有吃的;但祂所關心的,不是祂自己沒有吃的,乃是眾人都沒有吃的了。
﹝話中之光﹞()主餓了四十天,不為自己變餅(參太四1~4);眾人餓了三天,就覺得過意不去。基督耶穌的心,乃是顧別人不顧自己的心(參腓二4~5)
()吃主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我們必須天天吃喝享受主。
()我們的聚會,有時候雖然人數不少(1),卻缺乏供應──「沒有吃的」,但甚麼時候只要摸著死而復活的基督(「三天」),甚麼時候就必得著主的供應、餧養與飽足。
【可八3「我若打發他們餓著回家,就必在路上困乏;因為其中有從遠處來的。』」
﹝文意註解﹞「就必在路上困乏,」『困乏』在原文有如同『放鬆』弓弦一般,故此句意指變成鬆散無力、精疲力竭、氣衰而昏厥。
﹝話中之光﹞()我們現在是在奔跑天路的途中,若不仰望並思想主耶穌,難免困乏疲倦(參來十二1~3)
()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四十31)
【可八4「門徒回答說:『在這野地,從那裏能得餅,叫這些人喫飽呢?』」
﹝文意註解﹞門徒既已經歷了上次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的神蹟(參六30~44),現在再問這樣的問題,實在是愚昧得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話中之光﹞()我們的眼睛若單看環境(「野地」),便會覺得缺乏,不足應付實際龐大的需要(「這些人」)
()我們信心的眼睛不是看自己,也不是看環境,乃是看主。
()信心使人能根據既往,瞻望將來;我們必須有全備的信心,才能將過去的經驗,轉化成為現時的幫助。
【可八5「耶穌問他們說:『你們有多少餅?』他們說:『七個。』」
﹝文意註解﹞主的問話,含有提醒門徒的意味。
﹝話中之光﹞()供應的源頭雖是由於主的『憐憫』(2),卻需要人的配合──獻上餅和魚;祂雖是『使無變為有的神』(羅四17),卻樂意藉著我們的有限,來彰顯祂的無限。
()「你們有多少餅?」主不是用我們『所沒有的』,乃是用我們『所有的』來祝福人。
()無論我們是多麼的幼稚與貧窮,總有些東西可以獻給主,供祂使用。
【可八6「祂吩咐眾人坐在地上,就拿著這七個餅,祝謝了,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開,門徒就擺在眾人面前。」
﹝原文字義﹞「祝謝」感恩,感謝;「擺開」擺設,交託;「擺」(與『擺開』同字)
﹝靈意註解﹞請參閱六41註解。
﹝話中之光﹞()我們得力,在乎平靜安息(參賽卅15)
()餅和魚若保守完好,就不能作眾人的食物;我們若不被主「擘開」,就不能成為眾人的祝福。
()「遞給門徒叫他們擺開,門徒就擺在眾人面前。」我們應當立志作個傳遞主豐富恩典的管道;然而我們必須先從主有所領受,才有東西可以傳遞給別人。
【可八7「又有幾條小魚;耶穌祝了福,就吩咐也擺在眾人面前。」
﹝原文字義﹞「祝了福」稱頌,讚美,賜福。
﹝靈意註解﹞「又有幾條小魚,」『餅』代表陸地的資源,『魚』代表海中的資源;『餅』代表植物,『魚』代表動物;『餅』象徵經過死所產生的豐盛(參約十二24),『魚』象徵經過流血所帶來的福氣(參來九22)
【可八8「眾人都喫,並且喫飽了;收拾剩下的零碎,有七筐子。」
﹝文意註解﹞『筐子』是用燈芯草和籐條混織而成的貯物器具,較『籃子』為大(參六43),甚至大到可以容人(參徒九25)
﹝靈意註解﹞「收拾剩下的零碎,有七筐子,」『零碎』表徵恩典的餘裕;『七』是今世完全的數目;『七筐子』表徵主的供應綽綽有餘,享受之後所剩下的,依然豐富且完全。
【可八9「人數約有四千。耶穌打發他們走了,」
﹝文意註解﹞「人數約有四千,」這個人數並不包括婦女和小孩(參太十五38)
﹝靈意註解﹞「人數約有四千,」『四』表徵受造之物(參啟四7);這裏意指主的供應遍及一切受造之物。
﹝話中之光﹞()同樣性質的神蹟,竟然重複了兩次,這表示如何以手中有限的餅,來供應眾多人的需要,這個功課是應該學而不容易學的。
()我們的眼睛所注視的,常常是手裏那有限的幾個餅,和面前龐大的群眾,而忘了仰望天上的祝福。求主也把我們帶到一個地步,轉眼仰望神的祝福。
【可八10「隨即同門徒上船,來到大瑪努他境內。」
﹝原文字義﹞「大瑪努他」慢燃的火把,菲薄的一份。
﹝文意註解﹞「來到大瑪努他境內,」『大瑪努他』是加利利海西岸的一個地區,又名『馬加丹』(參太十五39),確實位置不詳。
【可八11「法利賽人出來盤問耶穌,求祂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想要試探祂。」
﹝原文字義﹞「神蹟」兆頭,異兆,記號;「試探」試驗,考驗。
﹝背景註解﹞「法利賽人,」他們起初是一班熱愛祖國、虔誠為神的人,因著大祭司西門為己而不為神,他們就與馬克比黨分開了,所以他們的敵人叫他們為『法利賽黨』(意即『分開』)。他們盡力守律法和遺傳,叫自己高過普通的人們,所以法利賽人這名詞也就成了他們宗教的宗旨了。他們因著注重守律法,就漸漸趨於注重外面,而忽略了內心;他們在路口上禱告,衣服襚子放寬了,行路仰天,免得看見婦女;他們對人嚴格,外面死守規矩,但內心卻依舊敗壞,所以『法利賽人』這名詞,後人竟把它作『假冒為善』解釋了。
﹝文意註解﹞「請祂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截至此時,主耶穌已經『在地上』顯出無數次的神蹟,但法利賽人仍舊愚頑不信,認為祂是靠鬼王的力量(參三22),故要祂『從天上』顯神蹟,例如從天上發出一個聲音,或使太陽、月亮倒退等,藉此以證明祂的確是從神來的。
「想要試探祂,」『試探』是對主不信的表示。
﹝靈意註解﹞「法利賽人,」可以用來表徵基督教裏守舊的基要派。
﹝話中之光﹞()宗教徒注重外面的現象與記號(「神績」),而忽略裏面的內涵與實意。
()追求神蹟的背後,暗含著試探主的動機;今日熱衷於神蹟奇事的信徒,往往存著逼令主照我們自己的心意和需要來顯神蹟(如醫治)的用意,這也是一種的試探。
()向主禱告,會蒙垂聽,但若妄求,或存心不良──「想要試探祂」,或目的不正,都會被主棄絕。
【可八12「耶穌心裏深深的歎息說:『這世代為甚麼求神蹟呢?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
﹝原文直譯﹞...我實在告訴你們,若須有一個神蹟給這世代。」
﹝原文字義﹞「心裏」靈裏;「深深的歎息」吁出壓抑。
﹝文意註解﹞『世代』指顯在眼前的時代。
「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這句話照原文必須另加一個修飾的子句,意思才算完整(參﹝原文直譯﹞),故這裏似乎『話中有話』。主的意思是:倘若須要顯一個神蹟給這個世代看,那個神蹟必須是另一類性質的神蹟,也就是先知約拿的神蹟(參太十二39)
﹝話中之光﹞()對於不信的人,更多的神蹟奇事也無濟於事。
()惟有死而復活的基督,才能應付這世代的需要,因此信徒所該追求的神蹟,乃是在我們身上彰顯基督復活的生命(參腓一20)
【可八13「祂就離開他們,又上船往海那邊去了。」
﹝原文字義﹞「離開」放棄,撇棄,拂袖而去。
﹝文意註解﹞「祂就離開他們,」這句話表明那班法利賽人故意試探主,反而遭受主的棄絕。
「又上船往海那邊去了,」『那邊』指加利利海東岸。
﹝話中之光﹞()「祂就離開他們...去了」;錯誤的追求、外行的追求(求看神蹟),反而成為看見啟示的攔阻。凡不以基督為目標的追求,是徒勞無益的。
()宗教徒故意不認識主,所以主就捨棄他們,任憑他們(參羅一28)
【可八14「門徒忘了帶餅;在船上除了一個餅,沒有別的食物。」
﹝文意註解﹞「門徒忘了帶餅,」他們此刻是從人煙稠密的加利利海西岸,前往人煙稀少的東岸,在那裏不容易買到餅,所以此事對他們是一件不小的疏忽。
﹝話中之光﹞船上(教會中)只要有主同在,雖僅有「一個餅」,卻足夠應付屬靈的饑渴而有餘;因為基督自己就是那一塊宇宙中獨一豐滿的餅,能永遠供應人的需要。
【可八15「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
﹝文意註解﹞「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酵』是一種能使麵包起發酵作用的單細胞菌體,經發酵後的麵包變得更可口。
﹝靈意註解﹞「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酵』指邪惡和腐敗的事物(參出十二20;林前五7~8)與教訓(參太十六12;加五8~9);『法利賽人的酵』指他們的教訓,會使人產生注重外表形式,假冒為善,矯柔造作,以博敬虔的虛名等後果。『希律的酵』可能有兩種:一是指他的世俗化壞榜樣,使人只顧肉體的生存,醉生夢死,而不顧神國的事;另則指他的居心險惡(參路十三31~32)
﹝話中之光﹞()『酵』藏在麵包(『餅』的原文是麵包)裏,使麵包變得好吃。在今天的基督教裏面,也有不少屬人的教訓,以神的話()為掩護,表面上似乎是幫助人,使人容易接受主;實際上卻叫人吃了而受其敗壞,故須小心防備。
()今日任何誤導人只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提後三5)的教訓,也就是「法利賽人的酵」。
()錯誤的教訓會成為人臉上的帕子,攔阻人認識基督(參林後三13~16)
()「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代表兩種極端錯誤的現象,是撒但對付基督徒的利器:前者叫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墮落到表面上愛主,實際上並不愛祂的情況中;後者叫我們把主丟在一邊,索性去愛世界和貪戀情慾。
【可八16「他們彼此議論說:『這是因為我們沒有餅罷。』」
﹝文意註解﹞請參閱14節註解。
﹝話中之光﹞()門徒忘了帶餅是一個事實(14);過分注意主觀的事實,常叫人誤解神的話。
()主所講的是屬靈的事物(15),而門徒所想的是物質的事物。人屬靈的竅若未被開啟(參路廿四45),就仍活在屬地的領域裏,而不明白主的話。
()物質的觀念,屬地的掛心,常是屬靈認識的遮蔽。
【可八17「耶穌看出來,就說:『你們為甚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省悟,還不明白麼?你們的心還是愚頑麼?」
﹝文意註解﹞從主對祂門徒的嚴厲責問,可以看出他們缺乏屬靈的領悟力,令主深為失望。
﹝話中之光﹞()「耶穌看出來,」主有透視的眼光,祂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腸的(啟二23)
()信徒不應看重物質(沒有餅),而應看重屬靈的層面()
()我們對所看見、所經歷的事,應當存在心裏,反復思想(路二19),才能「省悟」、「明白」。
()「愚頑」的人行事為人只憑眼見,不憑信心(參林後五7)
()主對法利賽人的愚頑,斷然棄絕他們(13),但祂對門徒的愚頑,則耐心地啟發引導他們,其不同點乃在於人對主的存心;人若屬靈的心竅遲鈍,但存心正直,還能蒙主恩眷。
【可八18「你們有眼睛,看不見麼?有耳朵,聽不見麼?也不記得麼?」
﹝文意註解﹞一般人常犯的毛病乃是:『視若無睹』、『聽而不進』、『轉身即忘』。
【可八19「我擘開那五個餅分給五千人,你們收拾的零碎,裝滿了多少籃子呢?』他們說:『十二個。』」
﹝文意註解﹞詳情見六章34~44節。
【可八20「『又擘開那七個餅分給四千人,你們收拾的零碎,裝滿了多少筐子呢?』他們說:『七個。』」
﹝文意註解﹞詳情見本章1~9節。
﹝話中之光﹞()主兩次變餅餧飽數千人的事,乃是特大的神蹟,但門徒們還沒過幾天,就把它忘記了;可見追求靈恩、注重神蹟奇事,對於幫助人認識基督,並無太大的助益。
()我們也常和門徒一樣,往往對屬世的事很精明,對屬靈的事卻甚糢糊,真要求主拯救!
()主在此是在提醒他們已往蒙恩的經歷,藉以叫他們醒悟過來;所以我們若常常數算主的恩惠,對我們屬靈的悟性也有幫助。
【可八21「耶穌說:『你們還是不明白麼?』」
﹝話中之光﹞在屬靈的事上,我們也常和門徒一樣,指餅為酵,或指鹿為馬,缺乏分辨的能力,以致被背道者所欺騙(參羅十六17~18;弗四14)
【可八22「他們來到伯賽大,有人帶一個瞎子來,求耶穌摸他。」
﹝文意註解﹞「他們來到伯賽大,」『伯賽大』在加利利海東北岸。
﹝靈意註解﹞『瞎子』象徵心眼被這世界的神弄瞎(參林後四4),以致失去屬靈的視力的人(參徒廿六18;彼後一9)
【可八23「耶穌拉著瞎子的手,領他到村外;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問他說:『你看見甚麼了?』」
﹝靈意註解﹞「領他到村外,」象徵離開人群,單獨與主同處。
『唾沫』象徵主口裏所出的『話』。
『按手』象徵聯合(參提前五22)、傳遞祝福(參提後一6)
注意,這是主耶穌第二次帶領病人離開群眾,且同樣用『吐唾沫』的方式來醫治(參七32~35),正如第二次變餅餵飽大批群眾一樣,具有對祂門徒再三啟發、教導的用意。因此,馬可第八章的一切事蹟,主要目的是在訓練門徒。
【可八24「他就抬頭一看,說:『我看見人了;他們好像樹木,並且行走。』」
﹝靈意註解﹞本節象徵當信徒的心眼被主開啟後初期,所見的景象並不十分清楚,屬靈的認識有限(參林前十三12);正如主的門徒,在祂死而復活升天以前,對主耶穌的認識『糢糊不清』,須等到五旬節以後,才完全認識祂。
【可八25「隨後又按手在他眼睛上,他定睛一看,就復了原,樣樣都看得清楚了。」
﹝原文字義﹞「定睛一看」凝神注視,看透出去;「復了原」復興,回復原狀。
﹝靈意註解﹞這瞎子須經主耶穌兩次按手,他的肉眼才逐漸恢復視力;這象徵我們的靈眼,也須經主重複的訓練,才能逐漸認識主並認識一切屬靈的事物。
﹝話中之光﹞()屬靈的看見,須要逐漸進步並非一下子就清楚的;所以我們應當追求更多讓主摸著,才能有更明亮的看見。
()我們千萬不可以為自己『已經完全了』,乃要『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腓三12)
()初次的看見,雖不夠清楚,卻沒有錯;進步的看見,並非換了目標,乃是更加明亮而已。因此我們務要持定追求的目標,不要因為看不清楚就去追求別的。
【可八26「耶穌打發他回家,說:『連這村子你也不要進去。』」
﹝靈意註解﹞『他』(得醫的瞎子)豫表得著神的啟示,看見屬靈亮光的人;『村子』象徵屬人的意見和觀念。
﹝話中之光﹞()主醫治那個瞎子,是先『領他到村外』(23);醫好之後,又囑咐他「連這村子你也不要進去」。是的,要有明亮的看見,必須先蒙主帶領脫離人意的範圍;看見之後,更不可回到原先的地位中去。
()真正有屬靈啟示的人,要避免與屬血氣的人商量(參加一16)
【可八27「耶穌和門徒出去,往該撒利亞腓立比的村莊去。在路上問門徒說:『人說我是誰?』」
﹝文意註解﹞「往該撒利亞腓立比的村莊去,」該地位於加利利海以北,近黑門山麓,此地有濃厚的異教色彩。
﹝話中之光﹞()『該撒利亞腓立比』是遠離宗教氣氛與範圍之地,主特意把門徒帶到那裏,才問這一個切身重要的問題,是因為傳統的宗教知識與觀念,常會蒙蔽人,使人不容易接受屬天的啟示。
()認識耶穌基督,乃是進入屬天領域的入門;凡不認識耶穌基督的,就不能有分於教會與神國。
【可八28「他們說:『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先知裏的一位。』」
﹝文意註解﹞「施洗的約翰,」他的特點在於生活的見證(參一6);「以利亞,」他的特點是為神大發熱心(參王上十九14);「先知裏的一位,」『先知』的特點是為神說話。
﹝話中之光﹞()施洗約翰、以利亞和眾先知,都是為神所用、替神說話的僕人,他們頂多在某些方面好像基督,卻不是基督。人若沒有啟示,就不能透澈的認識基督。
()門徒成天和主在一起,連他們也似乎對主不大認識;口裏說基督的人,不一定對基督有真實的認識。
【可八29「又問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
﹝文意註解﹞「你是基督,」『基督』意即『受膏者』(但九26),這是指主從神所受的職份;神用聖靈膏祂,差祂來地上完成神的使命(參路四18~19)
﹝話中之光﹞()傳聞的、二手貨的認識(『有人說』),不算數;親身的、頭手的認識「你們說」才算數。要緊的是我們自己對主有沒有真實的認識。
()認識主是我們撇棄一切,竭力追求得著基督的起點(參腓三8~12)
()光是心裏相信祂不夠,還得口裏承認祂(參羅十9~10);主喜歡我們宣告:「『你是』基督」。
【可八30「耶穌就禁戒他們,不要告訴人。」
﹝文意註解﹞這是因為猶太人對『基督』(即彌賽亞)有錯誤的觀念,認為那要來的彌賽亞是他們民族的救星,要來率領猶太人反抗異族的統治,建立一個純猶太人的太平國度。所以若把『祂是基督』宣揚出去了,對祂的救贖工作不但無益,反而會生亂。
﹝話中之光﹞屬血氣的人不領會神屬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參林前二14),所以不要隨便把神聖的事物和經歷告訴人(參太七6)
【可八31「從此祂教訓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
﹝文意註解﹞「從此,」是指門徒認識了耶穌是基督之後。
「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人子』表明祂先作受苦的僕人,後才成為得榮耀的彌賽亞(參賽五十三章;但七13~14)
主耶穌定意前往耶路撒冷受苦、受難,並不是逞匹夫之勇,乃是為遵行神的旨意,完成救贖大工。
「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即受猶太公會的逼迫;『長老、祭司長、文士』乃公會的主要成員。
﹝話中之光﹞()信徒最深的十字架,不是不信的外邦人給的,而是在教會裏面有地位、有聖經知識的人(「長老、祭司長、文士」)給的難處,並且這些難處是多方面的(「許多的苦」)
()人認識了有神性的基督(29)之後,還必須認識救贖代死的基督。
【可八32「耶穌明明的說這話,彼得就拉著祂,勸祂。」
﹝原文字義﹞「勸」責備,警告,禁戒。
﹝文意註解﹞「彼得就拉著祂,勸祂,」原文的意思是『彼得就向前拉住祂,責備祂』。
﹝話中之光﹞()彼得憑他天然的心思和情感,來勸阻主耶穌上十字架;可見天然的人不認識十字架,也不肯接受十字架。
()彼得顯然只聽進前半『受許多苦和被殺』的話,而沒聽進後半『過三天復活』(31)的話;他代表了一般人所犯的毛病:只注意消極的話,而忽略了積極的話,其實後者比前者更重要。
【可八33「耶穌轉過來,看著門徒,就責備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罷;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
﹝原文直譯﹞...因為你不思念神,只思念人。」
﹝原文字義﹞「責備」(32節的『勸』同一字);「撒但」敵對者,控告者;「體貼」把心思放在。
﹝文意註解﹞「撒但,退我後邊去罷,」意指彼得的勸阻乃出自撒但,或與撒但一樣,因此不可在前面擋路。
﹝話中之光﹞()主責備彼得時,乃是「看著門徒」的;這意思是說,主對一個弟兄的管教,就是我們眾人的鑑戒。
()一個得神啟示的人(參太十六17),還應該作一個體貼神、遵行神旨意的人。
()一個體貼神的人,也就是一個思念神的人;思念才會體貼,不思念不能體貼。
()彼得一不體貼神的意思,而體貼人的意思,就變成了『撒但』。可見人的意思是和神的旨意作對的(「撒但」的字義)
()體貼人的意思,不體貼神的意思,就是只顧到人的得失,而犧牲神的利益。
()撒但會利用人性裏面『貪享安逸、害怕受苦』的傾向,使人在不知不覺之中成了牠的工具。
()彼得剛剛說了對的話(29),一下子就說錯話了。可見人無論多麼有啟示,多麼的屬靈,若不小心,仍有被撒但利用的可能。
()認識基督的人是有福的(參太十六17),但一拒絕十字架,就立刻變成是「撒但」,這說出我們不但要認識基督,也要認識十字架(參林前二2)。凡攔阻人背十字架的,就是出自撒但。
()不只蛇(引誘人犯罪)是撒但,連不明白神旨意的天然愛心,以及人的意思,也是撒但。
()仇敵一要竊取神該得的敬拜,主立刻就說:『撒但,退去罷』(參太四8~10)!仇敵一要高舉人的意思而委曲神的旨意,主也立刻說:「撒但,退我後邊去罷!」撒但之所以為撒但,就是因為牠在這兩件事上和神作對頭。
(十一)基督降世最大的目的,是要在十字架上成就救恩;任何企圖攔阻主成功救法的人,都是和撒但同心,該受主的斥責。
【可八34「於是叫眾人和門徒來,對他們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原文直譯﹞...若有人願意來隨在我的後頭,就當否認他自己,舉起他的十字架,還要來跟從我。」
﹝文意註解﹞「就當捨己,」『捨』原文是『否認、拒絕、放下』,意思是不但否認了關係,也是斷絕了關係;『捨己』意即不再以自己為生命和生活行事的中心。
「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十字架』有兩種:(1)基督的十字架──是為著贖罪(彼前二24)(2)信徒個人的十字架(他的十字架)──是為著將自己與主同釘(羅六6)。十字架包括三方面:受苦、被殺和復活;可惜一般基督徒僅僅認識並經歷受苦的一面,而缺乏被殺和復活的經歷。
要『跟從主』,就必須放棄世上自私自利的價值觀念,捨棄自己,完全為著遵行主的旨意,這樣的人,才能從世界的枷鎖中解放出來。『跟從』在原文含有『不斷持續下去』的意思。
﹝話中之光﹞()我們的『己』乃是攔阻人跟從主的大患,必須拒絕自己,才能無條件的順服主的帶領,走主的道路。
()十字架的口號乃是『除掉他』(約十九15),所以背十字架就是除掉自己,也就是捨己──向著世界,自己是死的(加六14) ()我們要跟從主,就必須捨己;要捨己,就必須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主為每個人安排的十字架各有不同,各人有各人的十字架。
【可八35「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生命或作靈魂下同),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原文直譯﹞「因為凡要救自己魂生命的,必失喪它;凡為我和福音失喪魂生命的,必得著它。」
﹝原文字義﹞「喪掉」除滅,失去,毀掉。
﹝文意註解﹞『生命』原文是『魂』,包括心思、情感、意志。
本節的意思是說,凡在今世追求安逸,讓自己的魂滿足的,必要在來世叫魂痛苦,失去魂的享受;凡在今世為著主的緣故,使魂受苦的,必要在來世得著魂的滿足。
﹝話中之光﹞()救則喪,喪則得;賺則賠,賠則得(36)。知所先後,才不致遺恨永年。
()本節的『失喪魂』,就是前節的『捨己』和『背十字架』;十字架最終所要治死的,就是己和魂生命。
()背十字架、捨棄自己,總是會叫魂感覺痛苦的;凡不能叫魂感覺痛的,還算不得是十字架。
【可八36「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
﹝文意註解﹞「人就是賺得全世界,」『全世界』意指一切在今生可能成就或獲得的事物。
「賠上自己的生命,」意即死亡。
人賺得全世界,只不過讓魂得著短暫的享受;賠上魂生命,卻叫魂受到永遠的虧損。兩相比較,何者有益,各人心中瞭然。
﹝話中之光﹞()世界只有在人還活著的時候,才有用處;但人不能用世界來換取生命,因此生命比世界更寶貴。
()由本節的話可見,『世界』是和『生命』相對的,貪愛世界,就會喪掉生命;所以我們不可愛世界,而應寶貴生命。
【可八37「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
﹝文意註解﹞「拿甚麼換,」原文意指『可銷售的等價物』。
﹝話中之光﹞()生命誠然寶貴,但問題是人的生命總有一天要死,所以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要能握住機會使用自己的生命(參弗五16原文)
()我們的生命,不要為自己使用──即以賺得全世界為追求的目標(36),而要為主使用──即以主和主的道為榮耀,為追求的目標(38)
可八38「凡在這淫亂罪惡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祂父的榮耀裏,同聖天使降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
﹝文意註解﹞「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表明當祂在榮耀裏再臨時,將會按照各人對祂的態度來施行審判。
﹝話中之光﹞()凡一心只想迎合並取悅這淫亂罪惡的世代,而不願跟隨並取悅基督的人,將來必無分於神的國度。
()主所說「我和我的道」,就是指前面所說的『基督和十字架』(2934)。凡以基督和十字架為羞的,他在國度裏就是蒙羞的;反之,凡以基督和十字架為榮的,將來的榮耀,也必有他一份。
()我們若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榮耀(羅八17);但若貪享罪中之樂,就要受到該受的報應。
()本章啟示的次序是:(1)基督;(2)十字架;(3)榮耀。基督是啟示的中心;十字架是彰顯基督的途徑;榮耀是彰顯基督的極致。
()惟有認識基督,走十字架的道路,才能使基督得著完滿的彰顯,這就是榮耀。
叁、靈訓要義
【七餅數魚餵飽四千人的意義(1~10)
一、表明主耶穌是造物的主
二、祂是生命的糧,能滿足人們的需要
三、祂所以能滿足人的需要,乃因祂是蒙祝福的,又捨身為我們被擘開
四、祂的供應綽綽有餘,其餘分仍足以叫各世代的人得到飽足
【我們對主耶穌基督該有的認識】
一、認識祂是我們生命的供應(1~10)
二、認識祂的話(唾沫)是我們得以有屬靈看見的要素(22~26)
三、認識祂是神的基督(27~29)
四、認識祂是我們的救贖主(30~33)
五、認識祂將要在榮耀裏再來(34~38)
【我們如何才能對主有更深的認識】
一、對主有更多的經歷(1~10)
二、不可注重外面的現象和記號(11~13)
三、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14~15)──不要被屬人的教訓蒙蔽
四、要防備希律的酵(15)──不要被實用主義蒙蔽
五、要有屬靈的心竅(16~21)
六、要被主的話(唾沫)所塗抹和浸透(22~26)
七、要隨主往該撒利亞腓立比(27~29)──脫離傳統的宗教觀念,才能認識祂是『基督』
八、要體貼神的意思,不要體貼人的意思(30~33)
九、要捨己,緊緊跟從主(34)
十、要顧念永世的,不要顧念今生的(35~38)
【馬可第八章裏的對比】
一、『七個餅』和『七個筐子的零碎』(58)──有限變無限
二、海的『那邊』和『這邊』(1013)──主的憐憫和棄絕
三、法利賽人的『看』和瞎子得醫治後的『看』(1125)──企求神蹟的看和經歷神蹟的看
四、『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15)──宗教的邪惡和世俗的邪惡
五、瞎子第一次的『抬頭一看』和第二次的『定睛一看』(2425)──『領受主話』(唾沫)的看見和『與主合一』(按手)的看見
六、彼得的宣告耶穌是『基督』和『勸阻』主不要上十字架(2932)──憑著『啟示』和憑著『人意』
七、『體貼神的意思』和『體貼人的意思』(33)
八、『救命、喪命』和『喪命、救命』(35)──今生享受則來世喪失;今生喪失則來世享受
九、『全世界』和『自己的生命』(36~37)──身外的和身內的
十、今生『把主和主的道當作可恥的』和來世『被主當作可恥的』(38)──今生的態度和來世的報應
【心眼得開的過程】
一、來求主耶穌(22)
二、被主帶領而離開人的包圍──領他到村外(23)
三、因主話中生命的運行感動──吐唾沫抹在他眼睛上(23)
四、因著主的祝福與聯合──按手在他身上(23)
五、心眼得開初期,視界仍糢糊不清──人像樹木行走(24)
六、因經歷與主更深的聯合──又按手在他眼睛上(25)
七、心眼看得完全清楚──復了原,樣樣都看得清楚(25)
八、不要再受屬人的影響──不要進這村子(26)
【通往神國的道路】
一、必須受許多的苦,被人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31)
二、人一體貼自己的意思,就被撒但所利用,攔阻往前(33)
三、要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主(34)
四、要為主和福音喪掉魂生命的享受(35~37)
五、不要把主和主的道當作可恥的(38)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馬可福音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馬可福音提要」末尾處

馬可福音第八章拾穗
【可八13經文並沒有說明耶穌和眾人聚集的地方在哪裡。耶穌這一次主動地提及眾人吃的需要。他的關懷是出自憐憫的心。作者也沒有說明這三天來,耶穌是否只是給眾人教訓或是還有其它的工作。另一方面,在這三天裡,眾人是否完全沒有自備糧食,或是所帶來的糧食到了第三天已經用盡了?甚至有些人根本就在期待耶穌再一次施行神跡給他們飽足?因為耶穌不久前分糧給人的好消息一定在不少地方大大地被傳開了。這一些都是讀經的人可能思想到的問題。第三章表示這些人的饑餓是很迫切的一件事。耶穌對他們當前的困境,甚至其中一些人的背景,都有清楚的認識。這裡又再說明他的神跡是為了真正的需要而施行的。──《中文聖經注釋》
【可八47這一次,門徒們問到食物從哪裡來(4節),他們這麼問是因為他們甚覺錯愕。他們自己的資源那麼少,甚至他們根本不敢想像自己可能就是供應的來源;他們再一次沒有把耶穌納入考慮之中。他們從喂飽五千人的神跡中所學到的功課是那麼少;他們將要從這個新神跡中學到的也同樣少,正如我們將要在本章21節看見的。沒有辦法從第二個神跡學到功課,是最能夠證明下面這個陳述的真實性:頭一個神跡沒有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的態度從始至終都是一致的。的確是還有困惑,但現在令人感到困惑的是:他們沒有足夠的理由可以這樣一直認為自己的資源是缺乏的。謙卑而不自恃,甚至從工作上退卻,是所有基督徒在服事上必然會有的初步反應;但是,一旦我們確信已經蒙了神的呼召,再堅持這樣的態度就流露出對神的大能缺乏信心了,所以是該受責備的(出四14)。喂飽群眾的位置──在這野地──如米尼爾指出,是饒有深意的。以色列曾經在曠野中接受神用嗎哪餵養他們,而且在彌賽亞的時代,曠野將要開花繁盛(賽三十五110)。──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八89這裡用來指筐子的這個字(spuris),與前一個神跡中用來儲存剩下之零碎的kophihos(或旅行用的筐子;六43)是截然不同的。事實上,spuris似乎是個有彈性的袋子,而不是用細枝編成的硬筐子(見 Morris 'John' , NICNT, p.345, note 25)。語彙上這些細微的差別必須回溯到原初的傳統;不然就難以說明在兩處經文中固定使用相同語彙的原因了。我們從羅馬人的記載中可以看見,kophinos基本上是猶太人的旅行袋,普遍為旅行的商人,或古代世界的行商所用。在今天第三世界的許多地方,用細枝編織成的硬旅行箱,仍然是標準的用品,因為既便宜又輕便。──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八10隨即同門徒上船,來到大瑪努他境內。
這是往大瑪努他(或馬加丹,太十五39)境內宣教的記載,此地顯然是在湖的對岸(10節)。它本來可以像在其它任何地方一樣結滿了屬靈的果子,但似乎沒有達成任何屬靈的果效,因為從一開始就遭遇到從好辯而不信之法利賽人頑強的神學對抗。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拿撒勒人的態度,耶穌的能力在那裡不能施行神跡,因為他們頑梗不信(六56)。令人注目的是,在這兩處的記載中,信心的絆腳石都是自視過高的知識,無論是這裡的神學知識,或拿撒勒人知道耶穌是本地人。知識當然沒有錯,但就如保羅所說的,它能叫人自高自大(林前八1),而且產生驕傲之心,而驕傲乃是屬靈生命的障礙;能造就人的乃是愛。──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八1113法利賽人求神跡這件事是如此重要,以致在四卷福音書中全都有記載。耶穌的反應(心裡深深的歎息,12節)可能是不耐煩,祂總是向那些預期可以擁有信心,其實卻是缺乏之人表露出這樣的態度。比較祂在變像山下對那些小信而無能的門徒的反應(九19)。法利賽人的態度在根本上顯然也是不信。對於那些處在這種不信狀態的人而言,即使真的給他們神跡也無法置信;因為這些法利賽人一定聽聞過許多的神跡,至少是在加利利所行的那些神跡,就如才發生的喂飽四千人。約翰福音正確地說:相信耶穌的神跡,難處在於意志,而不是智力(約七17)。
  但是,除了不可能單憑神跡便折服他們的意志,使他們相信之外,這種求神跡的態度更是打擊了聖經上之信心本質觀的根基。在理論上,將信心建立在神跡奇事上是有可能的,但這種的相信belief)並不是信心faith),只不過是邏輯推論而已(Schweizer)。或許這也就是耶穌如此吝於使用祂那不容置疑之神奇大能的另一個原因;祂的大能只有在響應那已經存在的信心時才彰顯出來。所以耶穌拒絕了法利賽人在大瑪努他境內提出的要求,就離開那個地方(13節)。
  相反地,對於基督徒而言,相信就是眼見。希伯來書十一1,更進一步強調這一點:信心的眼睛在此時此地就已經看見了將來才能實現的事物,因而獲得忍耐的力量。彼得即將無視於外界的因素,表達出這種信心(八29)。──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八12「耶穌心裡深深的歎息。」】
馬可曾兩次提起主的歎息,此處之外尚有七章三十四節。歎息是過分悲哀最動人的表露!在心靈有太深的感受,似乎無法表達,只以深深的呼吸,而發出歎息,這就是心靈深深歎息的經驗。
祂望天歎息——當一個聲啞的人站在祂面前,那是象徵無法接受無法表達的人,當中包含著人們一切的罪與憂慮。耶穌敏感的心只以深深的歎息來反應。但是祂同時向天仰望,表明祂帶著無限的盼望。歎息表明祂溫和的同情;仰望是祂與神緊密的聯合,神是可以來解決這需要的。什麼時候你抬起頭仰望,天上的光必將你的眼淚化為珍珠。
祂深深歎息——法利賽人的硬心,他們誤會祂的話語與工作,他們的驕傲與偏見,都使耶穌傷心地轉離。他們既沒有真心需要與相信,就不可能從主得到幫助。也許祂的歎息也對所有的人。祂儘量要將一切憂苦都除掉,祂擔當了他們的痛苦。
神子望天歎息之後,就伸手施展能力。我們也不應只是為了同情與懊傷而歎息。
── 邁爾《珍貴的片刻》
【可八12~13;太十二23~39耶穌當時的人求問彌賽亞的神跡,馬可八12-13及馬太十二23-39所給與的情節並不相同;二者如何能和諧一致呢?】
馬可八11-13有如下記載:「法利賽人來盤問耶穌,求神從天上顯個神跡給他們看,想要試探他。耶穌心裡深深的歎息說,這世代為什麼求神跡呢。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神跡給這世代看。」馬太十二38-39卻指出:「當時有幾個文士和法利賽人,對耶穌說,夫子,我們願意你顯個神跡給我們看。耶穌回答說,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看神跡,除了先知約拿的神跡以外,再沒有神跡給他們看。」(在馬太福音,耶穌接著解釋,約拿三日在大魚腹中,是預表他死後三日復活,期間他被埋在墳墓裡。)在此必須指出,法利賽人要求耶穌顯神跡時,耶穌並沒有立刻就答允,他復活的神跡也要待被釘十字架後三天才顯現出來;故此,耶穌並未顯明關於彌賽亞的神跡給他們看,最低限度在求問的當兒並未顯明。
有一點值得我們留意,路加十一29重複了馬太十二39的語句,但沒有第40節耶穌解釋約拿神跡含義的一段。故此,我們可以假設,馬太十二章及路加十一章所記屬同一事件,而其中以馬太較為詳盡。但在另一方面,馬太自己也記載了一段事蹟,耶穌被問及相同問題,要求他顯一個從天上來的神跡。在馬太十六4記載耶穌對這個要求的反應:「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神跡,除了約拿的神跡以外,再沒有神跡給他看。耶穌就離開他們去了。」
從上述幾段經文可知,耶穌不只一次被要求顯從天上來的神跡,數段經文均記載耶穌拒絕了他們的要求;因為,他們的動機不正確,並非從神而來。至於馬太十六章與馬可八章的差異,就在於前者提及約拿的神跡,而後者則省略。論及耶穌說話的詳盡與精簡之分,則符類福音裡的例子,俯拾皆是,故毋須在此敘述。無論如何,符類福音中有關彌賽亞神跡的三段記載,並沒有衝突之處。就正如本書前些時屢次提及的,兩個學生同時記筆記,所錄內容略有出入;然而,我們不能因為這些微的差異,就妄斷筆記是互相矛盾的。這個原則亦適用於有關彌賽亞神跡的記述。──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可八14門徒忘了帶餅,在船上除了一個餅,沒有別的食物。
他們到底有沒有帶餅,耶穌並不是非常關心,祂已經證明祂可以供應他們的需要;但門徒們當然會為此而傷腦筋了,他們可能還會因著自己的疏忽而良心自責!從所用的字眼忘了(14節),以及耶穌一提到酵(15節)時他們的心思立刻轉到這一點上都可以看得出來。就心理學而言,這是非常真實的,他們預期會為了缺少深謀遠慮而受責備,其實根本沒有人在責怪。耶穌責備他們,不是因為他們缺乏深謀遠慮,而是因為他們缺乏信心。我們在祂的門徒中找精明的實業家,神卻是找聖徒,當然他們當中若有人具有辦事才能也會受到鼓勵(羅十二11;林前十四40)。──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八15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
耶穌在此以祂所用的酵字,作為隻字卻有力的比喻,來說明看不見之滲透影響力。聖經中之宗教節期使用無酵餅(見利二4等),保羅說應當把舊酵除淨(林前五9),指的是古今皆知的希伯來習俗,就是在慶祝逾越節之前要清除家中的酵。對照這兩處,酵所比喻的是不適於神的工作上的影響力。在這種背景中,酵顯然是聖經上罪的一個象徵,而酵具有罪的含義,在這處經文非常明顯,是因為直接與法利賽人希律有關聯。的象徵,本身只是代表那看不見之滲透力的擴散而已,正如國度的比喻中一樣(太十三33),有一些解經學者出於錯誤的理念,認為兩個比喻的解釋要一致,而不得不將馬太的比喻看作是邪惡勢力在教會內部的擴散,但它較為自然的意義,似乎是指教會逐漸在世界上擴散說的。──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八16他們彼此議論說:這是因為我們沒有餅吧?
希臘文的hotiRSV都未譯出(和合本、AV作因為),在此可能只是用作引入一個直接引句的語助詞。這樣,生動的譯法是他們議論說:但我們根本沒有餅!’”。和合本與 NIV的譯法較溫和:這是因為我們沒有餅罷。”──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八17耶穌看出來,就說:你們為什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省悟,還不明白嗎?你們的心還是愚頑嗎?
你們為什麼……議論呢?希臘文的dialogizomai是表示一種心智活動,在福音書中經常有不好的含義,就像meteorizomai(疑惑)或tarassomai(憂愁)一樣。受責備的不是他們的討論,而是缺少信心和屬靈的悟性,當初引發討論的正是這兩個因素。他們仍然像過去一樣是盲目、靈裡遲鈍;這就是叫耶穌傷心的原因。巡迴傳道期間經歷神供應他們物質需要(第六章,特別注意第8節:不要帶食物),都沒有在他們身上留下甚麼印象。──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八1821門徒們相信耶穌具有屬靈的洞察力,而且的確在祂先前的講論中看出超然灼見來,但局限在屬物質的層面,以為祂是指著他們沒有餅說的。由於他們當時在身體上的需要,他們變得如此盲目,忘記憑信心先求神的國;這麼做,他們身體的需要就會得著滿足,正如那些饑餓的群眾兩次得著飽足一樣(1920節)。正如耶穌所說的,他們還是不明白(21節);再參見六8,耶穌在那裡禁止他們為自己的需要預作準備,然而那些需要顯然已經由神供應了(路二十二35)。──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八22他們來到伯賽大,有人帶一個瞎子來,求耶穌摸他。
從這節經文中的帶和求這兩個字可以看出:這件神跡與其它神跡一樣,除了受苦的當事人,其它人的信心也起作用。這是為了別人的緣故──無論是為著肉身的疾病或心靈的目盲──而向神代求之人的大好消息與保證。──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八23耶穌拉著瞎子的手,領他到村外,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問他說:你看見什麼了?
拉手是面對面的接觸,尤其適合瞎眼的人,把這個看不見的人領到村外去也是如此,在那裡,遠離了群眾的喧囂,有個安靜的所在,可以聽耶穌說話,而且明白這位他尚未能看見之耶穌的話。耶穌所吐在這人眼睛上的唾沫,大概不是因為像一些人所以為的具有療效。這只是一個動作性的比喻,吸引這人注意耶穌所要做的事。耶穌的按手大概也是為了達到同樣的效果;對於瞎眼的人來說,觸摸比聲音更具有意義,而且耶穌的意思也只有借著觸摸才能傳達。在耶穌的行動變成啟示之前,此人必須先明白耶穌在做甚麼。未加解釋的神跡,與神慈愛的目的無關,乃幾近魔術了,而我們在聖經中見不到魔術的例子,除了在一處非基督徒的背景中出現,而受到嚴厲的定罪以外(徒十九1920)。──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八24他就抬頭一看,說:我看見人了,他們好像樹木,並且行走。
這個人的回答似乎是:他能夠看見,而且真的看見了,但卻模糊不清。在聖經之外找不到類似這種的詞句(見 BAGD),但是與第25節的副詞telaugos(清楚)對照之下,使得意義非常明顯而不含糊。我們毋需為了這個興奮之人所作不正確的描述而責怪他;畢竟這之前,他根本從未見過人或樹木,雖然他無疑已透過觸摸而熟悉這兩者。英文使用 'trunk'這個字來指樹身與人身(參中文的樹幹軀幹),的確說明兩者看來有相似點。這個答覆不尋常的性質(我們所期望的答覆是),以及生動的細節,使我們確知我們正在探討的是大家記得非常清楚的傳統。──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八25隨後又按手在他眼睛上,他定睛一看,就複了原,樣樣都看得清楚了。
聖經並未清楚說明耶穌在此為甚麼必須兩次按手在那人身上,難道是接受按手的人缺少信心嗎?聖經其它地方從未記載過耶穌這樣用兩次的行動來醫病。但要緊的神學重點不是在於醫治多麼困難,也不在於這個困難具有多麼獨特的性質;重點在於耶穌並未就此打住,直等到那人完全得到痊癒(參保羅在腓一6所表達的確信)。耶穌按手在那人身上之後,問他是否看見甚麼23節);由此看出,祂察覺到這個瞎子缺乏信心。對其他的人不需問這樣的問題,因為他們已經完全得著醫治。耶穌在拿撒勒不能行許多神跡,因為他們不信(六56),這裡或許也是小信的一個例子。──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八26耶穌打發他回家,說:連這村子你也不要進去。
耶穌並不願意以行神跡的人為眾人所知,因此告誡此人不要告訴別人(如在七36)。他必須直接回家去,甚至連自己的村子也不要進,恐怕消息會散佈開來,在村子裡面是無秘密可言的。有份不同的古抄本則寫說,耶穌告誡他不要向村子裡的任何人談論此事,但意思還是一樣的。不論這個人是否順服了耶穌的命令,這次醫病的經過一定給門徒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且得以保存,或許是因為緊接在下面的這件事。──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八2728耶穌和門徒在北面找到獨處的地方。往該撒利亞腓立比途中,祂問到百姓對祂的意見。普遍上,人以祂是一位偉人──與施洗的約翰、以利亞或別的先知等同。但人的尊榮其實是羞辱。若耶穌不是神,祂就是個騙子、瘋子或傳奇人物,再沒有其它可能了。──《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可八2930主直接問門徒對祂的評價。彼得稱祂是基督,就是彌賽亞,或說是那位受膏者。彼得在知識上承認了,但在他生命中發生了一生事,使他現在有深入而個人的確信。生命不再一樣了,彼得不再滿足在自我中心的生活之中。若基督就是彌賽亞,彼得必要全然投身為祂而活。──《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可八30耶穌就禁戒他們,不要告訴人。
門徒為甚麼受到禁戒,不得將耶穌的彌賽亞職分告訴別人呢?大概是因為他們現階段尚未真正明白彌賽亞職分的內涵(甚至連彼得也是如此,見32節),所以圈外人必然會誤解這樣的宣稱。雖然耶穌的彌賽亞職分是每一位使徒像彼得一樣,都必須各自去發現的,然而在每一個人身上,也都必須像彼得一樣有聖靈的啟示。但耶穌之彌賽亞職分的性質,卻是一個更深邃的啟示,仍未臨到他們。簡而言之,這正是福音的奧秘:得救的那一刻,我們很清楚自己在這尋見的過程扮演甚麼角色;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卻在虔敬驚奇中知道一切全都是神啟示的工作(約十五16)。──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八31從此,他教訓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
耶穌三次向十二門徒詳細解釋彌賽亞職分的代價與意義。這是頭一次,比較九31與十33,那兩處經文逐漸勾勒出一幅更為詳盡的圖畫,大概是因為門徒們較能承受這個啟示。這一點本身顯示出:後來在耶路撒冷所發生的事,無一令耶穌感到意外。事實上,祂一旦接受了彌賽亞的使命,同時也就接受了受苦的使命。受苦在新約聖經中應用在彌賽亞身上時,乃是祂死在十字架上的速記法(徒三18等)。但是受許多的苦(像這裡一樣),所涵蓋的範圍無疑比祂真正受死要廣得多,因為希伯來書五8清楚說明十字架是耶穌一生受苦的極致與頂點。我們只有在認識基督的位元格之後,才有可能明白祂的工作;這是一個極重要的神學功課,而且解釋了耶穌之所以直到現在之前都不曾談到十字架的原因。Apodo Kimasthenai(被棄絕,31節)是個有趣的字,字面意義似乎是無法通過細查。其中所含的思想是:公會(就是以色列人的祭司法庭)將會仔細審查耶穌的宣稱,然後故意棄絕祂。但正如保羅所說的:所有人真正的危險是通不過神的細查(林前九27,用的是相同字根的一個字)。復活的意義門徒還不能明白,而且很久以後仍對此感到困惑(九10)。或許就像馬大一樣(約十一24),他們的困擾在於:他們雖然樂於接受在末日要復活的說法,對於在今世的復活卻感到猶豫不決。在猶太教裡面,只有撒都該人徹底拒絕復活的觀念,但那正符合他們普遍反對超然事物的偏見(徒二十三8),卻不為神學上正統法利賽人與廣大以色列人所接受。──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八32耶穌明明地說這話,彼得就拉著他勸他。
開始責備祂(中文聖經譯作勸祂),這是馬可典型的筆法,只有記載事實,而沒有像馬太一樣引述彼得勸戒基督時所用的詞句(見太十六22)。對於馬可而言,顯露出彼得無法明白十字架的必要性就已足夠,彼得實在太清楚瞭解耶穌話語的意義了(Minear)。
  這個時候似乎所有使徒都在場,每一個人都會對此事有自己的回憶,有些人的回憶會比其它人完整。轉過來看著門徒33節)說明所有人可能都有分於彼得的受責(Anderson)。──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八33撒但退去「耶穌……責備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
每一個信徒都知道撒但,就是魔鬼,是我們最大的屬靈仇敵,對我們不懷好意,一直設法害我們,可是對於撒但在那裡,常用什麼方法害我們,卻知道不多,不加提防,抵擋。因此受害很大,我們平常都知道撒但如同吼叫的獅子,威嚇人(彼前58)叫人害怕、屈服、作他的奴僕、被他吞吃,但少知道他也常裝作光明的天使(林後1114),來引誘人、迷惑人,叫人覺得他並不可怕,且有好意似的。當他引誘夏娃的時候,就曾用花言巧語,似乎出於善意,站在人的一面,替人著想,求人的利益。(創31~5
他曾藉著耶穌親愛的門徒來勸祂,不要上耶路撒冷去受苦,似乎站在耶穌的一面,替祂著想,求祂的好處。但主耶穌立刻察覺撒但的詭計,加以斥責、拒絕。因為他只體貼人的意思,而不體貼神的意思。這就很清楚地指示我們,凡叫我們體貼人的意思,自己的意思,而不體貼神的意思的,都是從撒但來的思想和提議。撒但不是在遠處,而是常在我們的裡面給一種思想、意念、感覺、衝動,叫我們不考慮,遵行神的旨意,而只求自己的意思,願望,利益,得到成就和滿足。(約132;徒53
為此,我們要謹慎抵擋,拒絕出於撒但的一切提議。凡不合神旨意的,無論對自己怎麼好,也不該聽從,因為來源不對,後果必然嚴重。──《每日天糧》
【可八33耶穌何以說彼得是撒旦?】
答:撒旦原是魔鬼的別名(參十五題),當耶穌指示門徒,;預言祂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難被人棄絕殺害的時候,這個性急熱心的彼得就拉著祂勸祂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勸祂——原文是()諫責祂,參文理譯本),耶穌轉過來就責備彼得說,「撒旦退我後邊去吧,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太十六21-23,可八30-33)彼得雖是之所愛的門徒,被主稱為有福的人,是教會根基上的磐石(太十六1718,約廿一15-17),但在當時他說了這樣的話,卻成了主的絆腳石(太十六23),因他是按照人的意思,以肉體來體貼主,不要主上耶路撒冷去,免得遭受被殺的苦難,依人看來,實在無可厚非,然而彼得所言雖善,竟是不合神的旨意,乃被魔鬼之所利用(參詩一四一3),他未曾想到,耶穌降世,特要藉著十字架的苦難,乃為成全人類救贖的大功(太一21,約一29,十七45,腓二89,來十二2),撒旦先前曾經親自試探過耶穌,叫祂躲避這種十字架的苦難(太四8-10),此時又藉著彼得的口來試探祂,不能體貼神的旨意,只體貼人的意思行,以肉體的情感來表示愛主,這是與神為敵的,不能得神的喜悅(羅八5-8,腓三19),所以主耶穌當門徒面前斥責彼得:「撒旦,退我後邊去吧。」(參太四10)。——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可八34捨己從主「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世人走自己的路,是一條滅亡的路,只有跟從主才是一條永生的路,進入榮耀的路。這須要人作出最好的揀選,不藉著主是絕對不能到神那裡去的,因為祂是那條唯一的道路(約146),得救是如此,得到神一切的應許和福分也是如此。人在自己裡面沒有任何可蒙神悅納的成分,神差遣主耶穌來,就是讓祂作我們的一切,祂不但是我們的救主,也是我們的道路,真理,生命。只有在基督裡才能蒙神悅納,我們一切的好處都在乎與基督的關係。
其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跟從主,這不是一次一時就能完成的,是需要不斷地跟從祂,所以有中途停止、轉離、退後、不跟從的可能。也真有人轉去不跟從主了(約666),這是什麼緣故呢?他們不是不知道跟從主將來有極好的結果,但只是像主耶穌所說的,不肯捨己背十字架的緣故,以至不能跟從到底。因為主所走的路是一條捨己的路,十字架的路,我們要跟從主也必須如此,不肯捨己是沒有法子走主的路。兩者是合不來的,不背十字架也不行,否則不能遵行神的旨意,必須捨去自己的願望、喜好、意志、利益。並要甘心為主受苦,忍受一切的艱難。──《每日天糧》
【可八34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我主所吩咐我背的十字架,形狀、大小都是祂親自擬定的。也許我的十字架要我用仁慈恩惠去愛一個曾經逼迫過我的人,用溫柔的態度去與他講話,用同情的心去幫助他。也許我的十字架要我在那些不願意聽見神的名字的人中間承認基督。也許我的十字架要我在心碎的時候,到人面前去露一個早晨的笑臉。十字架的大小種類,各有不同,但是每一個都是痛而且重的。我找不出一個合乎理想的。可是當我舉起我的十字架來,順服的把它背在肩上,用忍耐的精神去歡迎它的時候,乃是主與我最近的時候。主常在我最愁最痛苦的時候,加添我的智慧,加深我的平安,加增我的勇氣,加大我的能力。── 司梅李
【可八35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注:或作靈魂。下同)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凡想要一生為自己而活的,凡盡心保護、自私積存生命的,必要失喪它。這是真的,是所有人都必須面對的,不單是死時終於要面對的,更是時時刻刻都得面對,因為這種自私的生命並非真實的生命,只是動物性的生存。生命就像沙子一樣,不管我們願不願意,都在我們的指縫間流逝,手握得越緊,流失得越快。所以拒絕這種向己死”──也就是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祂──乃是屬靈的死亡;而屬靈的生命只能借著這看似矛盾的屬天道理,借著向己死而得著(加二20)。
  和福音這幾個附加的字,只有馬可保留著,清楚說明為基督而失喪生命的正確道路,就是要事奉祂,向外廣傳福音。所以,基督徒的目標不是兩個,而是一個:基督與祂的福音至終乃是一體的(類似的相聯,見十29)。施維策恰當地比較了路加福音十八29,那裡所用的為神的國也是類似的。──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八3637賺、賠、益處乃是商業上的隱喻,而不是司法上的。耶穌時常從人的層次響應或坐待我們的異見,所以在此訴諸這些加利利商人的生意頭腦,就像在別處訴諸漁夫(太十三48)或農夫(路十三15)的常識一樣。這些精明的生意人若能夠明白,國度其實是一樁好買賣,值得付上任何代價。──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八38凡在這淫亂罪惡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他父的榮耀裡,同聖天使降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
祂先前已經自選人子為祂的名銜(如31節),但是現在,透過彼得的告白,人子已經明確與彌賽亞等同了。耶穌已經指出:聖經對受膏者的解釋,至少起初不是指猶太人熱切盼望之得勝的君王,而是被棄絕之受苦的僕人(賽五十三112)。然而,儘管如此,身為人子,祂仍然是神所揀選,再來時施行審判的器皿(參:但七13)。門徒們最大的困難,是如何將這一切不同的層面融匯為一,連於眼前這位耶穌。歷史上這位卑微的基督永遠是人的最大絆腳石,不單對祂自己那一代是如此,對我們這一代亦然。神在基督裡是啟示出來了,但只有向信心的眼睛;向其它人,神是隱藏在基督裡的,他們無法看見祂。這就是最大的彌賽亞玄機。在馬可福音中,變像的故事緊接在這一段後面,不是偶然的,因為在那個故事裡面,基督真實的榮耀稍微向那些已經在耶穌的卑微中認祂為基督之人啟示出來了。──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馬可福音第八章例證
【可八2~4有一次我出席一個會議碰到一人,大家在談論當中提及,剛才途中有一段彎曲路是十分危險的。那個人說:『是啊,這段路真是十分危險,今天我駛車赴會時,途中便看見了一宗交通意外了。』我問他說:『你有沒有停下來去救助?』他說:『當然不會是我啊!我不會讓這些事耽擱我的赴會時間。』真的,人性往往是不想因幫助人而自己找來麻煩;但神性的偉大卻不同,上帝的愛,使愛祂的人受感動而有憐憫和同情,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每日研經叢書》
【可八15有些猶太人視『酵素』的敗壞作用,猶如我們神學名詞中的原罪一樣可怕──這是人類天然的邪惡力量。亞力山大(Rabbi Alexander)說:『我們每人在上帝面前所得的啟示,是要跟隨上帝的旨意去行事,但甚麼東西會阻止我們呢?原來「酵素」在這個世界中奴役了我們,求神把我們從它們的手中拯救出來。』──《每日研經叢書》
【可八3135祂自己若不準備去做成要面對的事,決不會叫別人去嘗試的。這種精神往往也是一些偉大的領袖所具有的。
當亞力山大帝追討大利烏(Darius,波斯王)時,在長征的歷史上創下了一個紀錄,在短短的十一天內,他的軍隊竟然推進了四百餘哩。他們差不多要放棄了這次長征,因為沿途缺水,而又找不到水源。歷史家蒲魯他克(Plutarch)把這個事跡記述下來:『正當他們處於窘境之際,有些馬其頓人從老遠的小河把皮袋裝滿了水,趕著他們的驢子馱來。約在正午的時候,他們走到亞力山大歇息之處,看見他的口渴情形,立即把水盛在頭盔而遞給他飲;他問這些水是準備帶給誰的。那些人回答說:「帶給家裏的孩子們。」但他們卻願意,獻上讓他先飲。亞力山大用手拿著頭盔,定睛望著裏面的水,當時圍繞著的士兵希望分嘗一口。但亞力山大次把水遞回給他們,隨著說:「若果我自己飲了這些水,而士兵們沒有的話我是過意不去的。」那些士兵大受感動,不約而同高聲呼喊,要繼續踏上征途,亞力山大的堅忍和美德激發起他們的雄心──把疲勞和口渴都征服過來;再上馬麾鞭,勇往直前。他們所表現的精神,幾乎與不朽之神媲美。』我們若有一位領袖,自己做不來的事決不推卸給手下去做,我們真的甘心效忠和跟從他啊!──《每日研經叢書》
【可八34祂告訴人若要跟從祂,必須背負十字架,這句話就是叫人考慮預備過著囚犯式的生活,甚至要肯為祂而死。
誠懇的態度可以說是偉大領袖人物的特質,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首相邱吉爾執政,掌管國家大權,他向英國同胞說:『我帶給你們流血、勞動、淚水和汗珠。』此外意大利的偉大民族領袖加里波的(Garibaldi)呼籲人民前來入伍時,說:『我不會給你們薪俸,住宿或日常所需;我會使你們飢餓、口渴、強迫行軍、而戰死沙場。凡真心愛國的不是口說愛國的人,起來跟從我吧!』這些說話卻能深深打動了人的心,而人竟然肯不顧生命安危,來獻身報國。──《每日研經叢書》
【可八34信徒和門徒】
基督徒可以分成二類:信徒和門徒。門徒當然都是信徒,但信徒則不一定都是門徒。信徒是指一個人來到基督的面前白白的接受主的救恩,他並沒有付出任何代價;但作為一個門徒,他必須付上代價!我們只要信,到基督跟前來領受救恩就是一個信徒——我們卻要跟隨主,把服事帶到他的面前,才算是一個門徒。
耶穌在世的時候,成千上萬的人因信得救,但被選上當使徒的,才只有七十人,他們跟隨基督做服事的工作。希望承受救恩的人,在每一個時代都很多,但心甘情願做服事的工作的人,在比率上正像鳳毛麟角!
彼得蒙召是雙重的:第一,他蒙召到主面前(約一4142)。這救恩是白白得來的,但稍後,基督呼召他跟隨他做服事的工作(可一17),這個呼召是要求他犧牲。我們光是得救相信這還不夠,我們還須背負十架為主做工。
在主的審判台前,有些信徒經過火燒後得救(林前三15),有些信徒卻被唾棄(約壹二28),因為有人接受了十字架上的基督,卻拒絕了基督的十字架。——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
【可八3438得不償失】
聖經上記載,許多罪人的行為都是得不償失的。以掃為一時的小利(參閱創二十五33)出賣長子的名分;先知巴蘭貪愛「不義的錢財」勝於愛上帝(彼後二15)因而受了譴責。猶大為了貪愛三十個銀幣,竟出賣救主給祭司長和長老(太二十七35)。今日犯同樣錯誤的仍不乏其人。主耶穌再三的提醒我們不要做了錯誤的選擇。人若為了今世的享受而喪失了他的靈魂,人生的悲劇莫此為甚,這真是得不償失的事。
一個弟兄向一個有錢人傳救恩的信息,希望他接受救主。那人回答:「我很願意得救,可是目前我的事業更重要,我放不開手。」很遺憾的是,那人卻因心臟病逝于英年。後來又有人問起那個弟兄說,那個有錢人究竟有多少家產?那個弟兄答說:「我不知道他有多少家產,但我知道他失去了多少,他連自己的靈魂都賠上了!」
朋友,你的情況如何呢?你正朝向天堂前行或者是還沒有真正得救重生呢?你若還流連在罪中,撒但會叫你做出得不償失的判斷,除非你悔改認罪,否則你連永恆的生命都賠上了。—H.G.B.——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
 
馬可福音第八章綱目
【餵飽四千人】
若打發他們餓著回家;使眾人飽足
一、供給饑餓的人
1.七個餅和幾條小魚
2.眾人都吃,並且吃飽了
3.收拾剩下的零碎,有七筐子
二、伯賽大的一個瞎子
1.領他到村外
2.耶穌吐唾沫
3.兩次按手在他身上
三、問門徒說「我是誰?」
1.你是基督
2.責備彼得
3.當捨己跟從我
── Chih-Hsin ChangAn Outline of The New Testament
【馬可福音第八章】
一、喂飽四千人(八19
二、法利賽人求神跡(八1013
三、酵的危險(八1421
四、伯賽大的瞎子(八2226
五、彼得的認信:首次預言受難(八2733
六、門徒的代價(八3438
──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馬可福音第八章】
一、憐憫和挑戰(八110
二、盲目的去求神跡(八1113
三、不曉得從經驗去記取教訓(八1421
四、一個盲人學習看東西(八2226
五、偉大的發現(八2730
六、試探者的聲音來自一位朋友(八3133
七、做門徒的方法(八3435
八、藉喪失生命而得到生命(八36
九、生命中最崇高的價值(八37
十、當那王來到自己的地方(八38-九1
──《每日研經叢書》
【馬可福音第八章】
一、給四千人吃飽(八110
二、法利賽人求天上顯神跡(八1113
三、法利賽人和希律的酵(八1421
四、在伯賽大治好瞎子(八2226
五、彼得的偉大認信(八2730
六、僕人預言祂的死和復活(八3138
──《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馬可福音第八章】
一、主的憐憫(八113
1.這次約有四千人聚集在主面前(9),他們跟隨耶穌已有三天之久(2
2.主對人的關懷並不單在言語和思想上,祂的憐憫是真實的(3
3.要供應多人的需要必先有祝謝,這不單是禮儀,而是對神信靠的表現,然後主才把食物交給門徒擺在人前(67
4.主的憐憫、關懷與供應,不但能滿足眾人的需要,而且是綽綽有餘,拾下零碎的食物也有七筐子(8
二、不同的需要(八1426
1.以真理與他們分享,將比喻個中的真理向他們講解明白。雖然門徒愚頑(17
2.主不但注重小組工作,也重視個別的接觸(2223
3.個別的交通,使瞎子能見得更清楚(25
三、跟隨耶穌(八2738
1.門徒在回答耶穌的問題中,引用了別人對主的看法(2728
──《新舊約輔讀》
【馬可福音第八章】
一、四千人得飽足 八110
二、沒有神跡給這世代看 八1113
三、法利賽人和希律的酵 八1421
四、瞎子看見 八2226
五、彼得宣信耶穌是基督 八2729
六、代價的問題 八3038
──《中文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