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5日星期一

馬可福音第十一章註解 馬可福音第十一章拾穗 馬可福音第十一章例證 馬可福音第十一章綱目


 馬可福音第十一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僕人救主在耶路撒冷的服事】
一、騎驢駒進耶路撒冷城(1~10)
二、晚宿伯大尼,次日回城途中咒詛無花果樹(11~14)
三、潔淨聖殿(15~18)
四、再次晨,藉無花果樹枯乾之事教導門徒信心與禱告(19~26)
五、答覆猶太教領袖有關權柄的質問(27~33)
貳、逐節詳解
【可十一1「耶穌和門徒將近耶路撒冷,到了伯法其和伯大尼,在橄欖山那裏;耶穌就打發兩個門徒,」
﹝原文字義﹞「伯法其」青(尚未成熟)無花果之家(House of green figs);「伯大尼」無花果之家,苦難之家。
﹝文意註解﹞「到了伯法其和伯大尼,在橄欖山那裏,」『橄欖山』位於耶路撒冷東面,『伯法其和伯大尼』為橄欖山南麓彼此相鄰近的村莊(參太廿一17)
﹝靈意註解﹞『伯法其』原文字義是『尚未成熟的無花果之家』,無花果樹象徵以色列國和以色列民(參耶廿四5);神盼望在地上得著一班人,像無花果一樣能作祂的滿足。
耶路撒冷是神選民的京城,按理,這位彌賽亞來到耶路撒冷,應當受到神一切選民的歡迎和尊敬,但根據本章的記載,主到了耶路撒冷,雖然這裏有一班群眾歡迎並高舉這位彌賽亞,但他們的歡迎相當的浮淺,而最嚴重的是,祂竟被猶太教的領袖所棄絕。這些情形,正像『伯法其』的原文字義所代表的,無花果尚未成熟──猶太人尚未準備好迎接這位彌賽亞。
【可十一2「對他們說:『你們往對面村子裏去;一進去的時候,必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那裏,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可以解開牽來。」
﹝背景註解﹞『驢』是溫馴的動物,古猶太人在未普遍使用馬之前,曾被用作君王的座騎(參士十4;十二14;撒下十六2)。由於牠不像戰馬那樣威風,所以聖經用驢和馬作對比,以表明騎驢者的謙和、溫雅(參亞九9~10)
「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分別為聖歸神使用的動物,必須是沒有人使用過的(參民十九2;申廿一3;撒上六7)
﹝文意註解﹞「你們往對面村子裏去,」馬太福音記載主耶穌是在伯法其打發門徒去對面的村子(參太廿一1~2),故『對面村子』應是指伯大尼。主耶穌和門徒當天晚上出城往伯大尼住宿(11),可能順便把驢駒歸還原主人。
「必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那裏,」『驢駒』是尚未長成的幼驢。
﹝靈意註解﹞這裏的驢駒具有如下的意義:
1.「驢駒」代表世人。
2.牠們被「拴在那裏」,豫表世人被生活、家庭、工作等『拴』住,不得自由。
3.拴住牠們的地方是「對面村子裏」,豫表『在世界裏』。
4.主打發祂的門徒去「解開」,豫表主差遣祂的僕人(信徒),將我們從世界和罪惡裏釋放出來。
5.牠們是被「解開牽來」,豫表我們得救乃是被帶到主的面前。
6.主拯救我們的目的,乃是「主要用牠」(3),豫表主盼望我們得救以後,奉獻自己歸祂使用。
﹝話中之光﹞()主的話裏帶著權柄,只有那些得著主話的人,才能被「解開」,被釋放出來。
()主能騎一匹「從來沒有人騎過的」驢,主也能對付一個從來未曾順服過祂的人;我們在神面前無論是多麼剛硬,主都能對付我們。
()獻給神的果子是初熟的,獻給神為祭物的牛是沒有負過軛的,給主騎的驢也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我們應該保留最好的,分別為聖獻給主用。
()一個得著釋放的人,必須被帶到主這裏來(「解開牽來」),主才能用他。
【可十一3「若有人對你們說:“為甚麼作這事?”你們就說:“主要用牠。”那人必立時讓你們牽來。』」
﹝文意註解﹞「主要用牠,」『主』是指主耶穌自己。
「那人必立時讓你們牽來,」『那人』就是驢駒的主人(參路十九33);『必立時』表示毫不猶豫,顯明主的權柄。
﹝靈意註解﹞我們信徒原來是在這世界的主人手下,被世上的事和罪惡捆綁住了,但有一天,主那權能的話臨到我們身上,我們立刻就從黑暗的權勢底下得著釋放,而歸給主用。
﹝話中之光﹞()驢駒的主人一聽主要用牠們,「立時」就答應;我們信徒一聽到主的話,也當「立時」順服。
()我們的身體、智力、財物等,都是屬於主的,當主要徵用時,應當「立時」歡喜獻上。
()主的門徒只因著主的一句話:「主要用牠」,就把事情辦成功了。可見這件工作,在表面看,好像是門徒作的;實際卻是主的話負他們的責任。同樣的,我們今天事奉主,無論是傳福音,或是看望聖徒,外面好像是我們在作,其實裏面也是靠主的話來負一切的責任,才會有成果。
【可十一4「他們去了,便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門外街道上,就把牠解開。」
﹝話中之光﹞()我們對主的話,也應當信而順服,不可懷疑。
()主怎樣吩咐,我們只要遵行,事情就怎樣成就。
【可十一5「在那裏站著的人,有幾個說:『你們解驢駒作甚麼?』」
【可十一6「門徒照著耶穌所說的回答,那些人就任憑他們牽去了。」
﹝原文字義﹞「任憑」容許,赦免。
﹝話中之光﹞「門徒照著耶穌所說的回答,」主的話乃是最佳的回答(參太十19~20)
【可十一7「他們把驢駒牽到耶穌那裏,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穌就騎上。」
﹝原文直譯﹞...把他們的衣服搭在牠上面,祂就騎在牠上面。」
﹝文意註解﹞「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這是用衣服代替鞍子。
﹝靈意註解﹞『衣服』象徵我們外表的榮美和行事為人。主坐在衣服上面,意即:(1)祂被人高舉和榮耀;(2)人的降服,才能主觀地經歷祂的作王掌權;(3)我們的生活為人,應該為著彰顯祂的榮耀。
【可十一8「有許多人,把衣服鋪在路上,也有人把田間的樹枝砍下來,鋪在路上。」
﹝文意註解﹞「有許多人,把衣服鋪在路上,」『有許多人』可能因逾越節將臨,故有極多的人從各地前來耶路撒冷過節;『把衣服鋪在路上』乃是一種向君王表示效忠致敬的舉動(參王下九13)
「也有人把田間的樹枝砍下來,鋪在路上,」『樹枝』指滿帶嫩葉的樹枝;古時猶太人在迎接君王時,用樹葉、嫩枝、蘆葦和草類等鋪在路上,猶如一層地毯,可供人行走或躺臥其上。
﹝靈意註解﹞主騎在驢駒上,人以衣服為坐墊,又以衣服和樹枝鋪路,這事說出了如下的含意:
1.人類(衣服)、動物(驢駒)和植物(樹枝)乃是萬有的代表,表明主在凡事上居首位(西一18),萬有都服在祂的腳下(弗一22)
2.衣服代表人外面的義行(啟十九8),樹枝乃指棕樹枝(參約十二13),它象徵人裏面的喜樂(參利廿三40)和得勝的生命(參啟七9),『鋪路』表明使之與屬地的有所分別,全句是說信徒在生命和行為上,表現出屬主和屬地的不同。
3.信徒以所是和所作來尊崇基督,使世人也能認識基督的所是和所作。
﹝話中之光﹞神的忠僕主耶穌,至死順服,所以面向耶路撒冷──祂捨命服事之處,毅然前往,毫不畏縮,所以神藉著萬有榮耀的迎接來印證祂。同樣的,所有不逃避十字架,至死順服的人,到那一天,也都要與基督同受萬有的歡迎(參羅八18~19)
【可十一9「前行後隨的人,都喊著說:『和散那(和散那原有求救的意思在此乃是稱頌的話),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文意註解﹞「和散那,」是『求你立刻拯救』(參詩一百十八15)的意思,但亦可轉用作稱頌的話,含有『你有大能,惟你是配』之意。群眾如此向祂歡呼稱頌,乃以為耶穌就是他們民族的救星,來此作王,率領猶太人反抗羅國帝國的統治,建立彌賽亞國。
「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這個頌詞原是向朝聖者祝福的話(參詩一百十八26),群眾在此既將這話和稱頌彌賽亞的話並提,因此『奉主名來的』就是指那要來的彌賽亞,也就是這位出現在他們眼前的耶穌。
﹝話中之光﹞()當主騎上驢駒(7),人們也以衣服鋪路(8)時,接下來便是眾人的稱頌;照樣,當我們完全順服主時,就使主高舉在眾人之上,而成為讚美的中心。
()當榮耀的主向我們顯現時,我們都要禁不住歡呼讚美起來。
【可十一10「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文意註解﹞「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指彌賽亞的國度。
「高高在上,和散那,」含意有二:(1)指因彌賽亞的來臨,而將榮耀歸給那坐在高天之上的神;(2)指願那些天使天軍(參詩一百四十八1~2),也從天上高唱『和散那』。
【可十一11「耶穌進了耶路撒冷,入了聖殿,周圍看了各樣物件;天色已晚,就和十二個門徒出城,往伯大尼去了。」
﹝原文字義﹞「各樣物件」一切,所有(事物)
﹝文意註解﹞「往伯大尼去了,」『伯大尼』是耶路撒冷城外,位於橄欖山東南麓的小村莊,那裏有清心愛主的馬大、馬利亞和拉撒路三姊弟一家人(約十一1~518),還有長大痲瘋的西門一家(參十四3),馬利亞就在他家裏作了一件美事(參十四3~6;約十二3)
﹝靈意註解﹞耶路撒冷城豫表墮落變質的基督教組織或所謂的教會,按名他們是活的,其實是死的(啟三1)。主既在其中得不著安息,於是離開他們,出城另尋可供安息之所。
『伯大尼』的字義是『無花果之家』,無花果象徵生命之果,生命乃是屬靈的實際;那裏有屬靈的實際,那裏才能讓主住宿安息,難怪主耶穌在世最後一星期,每天晚上都出城到伯大尼去住宿(19節;路廿一37)
﹝話中之光﹞()一個正常的教會,應當滿有生命(拉撒路)、愛(馬利亞)和事奉(馬大),才能讓主得著安息。
()基督只能因著我們的信心和愛心,而安家住在我們的心裏(參弗三17)
【可十一12「第二天,他們從伯大尼出來;耶穌餓了,」
﹝靈意註解﹞「耶穌餓了,」象徵主得不到滿足。
【可十一13「遠遠的看見一棵無花果樹,樹上有葉子,就往那裏去,或者在樹上可以找著甚麼。到了樹下,竟找不著甚麼,不過有葉子;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
﹝背景註解﹞在一般正常的情形下,無花果樹是在現代陽曆二月間開始結果,然後發芽長葉,至四、五月間即達綠蔭茂密的地步,每一個葉子下面都有一個果子,大多數果子須至六月間才成熟,不過也有些果子會早熟。本章經文所述時間,已經靠近逾越節(參十四1),大約介乎陽曆三、四月之間。因此,按常理,那棵無花果樹是不該光有葉子而沒有果子的。
﹝文意註解﹞「遠遠的看見一棵無花果樹,」無花果樹是以色列國的象徵(參耶廿四5;何九10),猶太人自義、自傲、自居萬民之上,藐視別人,故是路旁孤獨的一棵無花果樹。
﹝靈意註解﹞神栽培以色列人如同栽培無花果樹,盼望能得著一些果子,來滿足祂的需要。當主耶穌來到以色列人中間(回城)時,祂帶著神的需要(餓了)來,就在他們身上尋找生命的果子,不料甚麼也找不著,不過徒有敬拜神的儀文外表(「不過有葉子」)而已。
﹝話中之光﹞()今天在我們信徒中間,恐怕也像以色列人一樣,不少人只有敬虔的外貌,卻沒有敬虔的實際(提後三5)──光有葉而沒有果──就叫主無法得著滿足。
()我們若只是注重道理,而忽略了靈命的話,就恐怕在主的眼中,也是只有葉子而沒有果子的基督徒。
()主耶穌捨命作人實際的供應,與這一株虛有其表而無實際的無花果樹,正是一個強烈的對比。
【可十一14「耶穌就對樹說:『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喫你的果子。』祂的門徒也聽見了。」
﹝靈意註解﹞「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喫你的果子,」這是豫言以色列人要被棄絕。有人說:耶穌一生行的神蹟,都是表彰祂的慈愛;只有這一次是顯明祂的忿怒,這一次卻又是行在樹身上,而不是行在人身上。所以主在祂的忿怒中,仍是滿了憐憫,向人豫作警告。
主耶穌這話,果然在歷史上應驗了。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城被毀,其後以色列人被分散於世界各地,一直等到二十世紀,這世界的末日將臨時,以色列國才又復國,正如無花果樹的樹枝發嫩長葉(參十三28),惟仍沒有果子(今日的猶太人極少基督徒)
﹝話中之光﹞()我們信徒若不結果,就要被剪去,丟在外面枯乾(約十五26)
()萬有生存的價值,乃在讓萬有的主得著享受和滿足,否則就沒有生存的必要。
()我們所能給主吃的果子,就是我們身上基督的度量。真求主不斷在我們身上作增加『基督』的工作,免得我們被廢棄。
【可十一15「他們來到耶路撒冷,耶穌進入聖殿,趕出殿裏作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
﹝背景註解﹞當時聖殿的祭司允許商人在聖殿的外邦人院作買賣,售賣獻祭用的牛羊鴿子及其他祭品;又因聖殿不收希臘和羅馬的錢幣,猶太人繳納殿稅或奉獻,須用指定的希伯來錢幣(參出卅13~15),故有兌換銀錢的人,為那些外來朝聖者提供方便。這類買賣商業行為,表面看似乎並無不妥,但實際上有下列嚴重的弊端:(1)因買賣是在聖殿的範圍內進行,神聖之地因而被玷污;(2)佔用外邦人的院子,剝奪了外邦人敬拜神的權利;(3)因祭司和商人勾結串通,祭司給予商人各種方便(例如祭牲未嚴格檢驗,有瑕疵者也予通融),而商人高價剝削,然後朋分暴利。
﹝文意註解﹞「趕出殿裏作買賣的人,,」『殿』原文是『神聖的處所(sacred place)』,指包括聖殿本身,並其四圍和院子的全部地區;『殿裏』指聖殿開放給外邦人敬拜用的院子。
「賣鴿子之人的凳子,」『鴿子』是供窮人獻祭之用(參利十二8;十四22;十五1429)
﹝靈意註解﹞神的殿是供神居住的所在(弗二21~22),但如今卻有一班人在殿裏作買賣,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提前六5);主耶穌潔淨聖殿之舉,說出神無法在這樣的殿裏得著安息。
﹝話中之光﹞()當我們肯讓主在心中作王時,我們裏面一切的污穢、摻雜、罪惡,都要被祂清理乾淨。
()主不喜悅我們任何藉屬靈的事來賺錢(兌換銀錢),或消滅聖靈的感動(賣鴿子)等情形。
【可十一16「也不許人拿著器具從殿裏經過。」
﹝文意註解﹞只有馬可福音記載這個細節,可能聖殿的院子被一般人當作通衢,以其為來往耶路撒冷城內和橄欖山之間的捷徑。
﹝話中之光﹞()信徒不但不可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提前五5),連為圖自己的方便而利用教會也不應該。
()在神的教會中,絕不容許有屬人的工作,和工作的顯揚。
【可十一17「便教訓他們說:『經上不是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麼?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
﹝原文字義﹞「賊窩」強盜的巢穴。
﹝文意註解﹞本節是把賽五十六7和耶七11兩段經文合成一句。
這是主第二次潔淨聖殿。主在工作開始之時,曾潔淨一次(參約二13~17);此處是在工作即將結束之時,再作一次。第一次是稱殿為『我父的殿』(約二16),因祂是以神兒子的資格來潔淨聖殿;此處則稱「我的殿」,因祂是以大衛的子孫──彌賽亞的資格來潔淨聖殿。
「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萬國禱告的殿』豫示救恩將臨及全世界,外邦信徒也可以敬拜神。
﹝話中之光﹞()神拯救我們,乃是要我們作祂的『殿』(參來三6『神的家』原文是『神的殿』),作祂安居之所。
()「禱告的殿」是與神交通、和神同工、讓神得著榮耀的地方;「賊窩」是竊取神的利益、搞得烏煙瘴氣、使神不得安寧之處。 ()教會和我們裏面的靈,本應作禱告的殿,但若不讓基督安家(參弗三17),就有可能變成賊窩。
()我們信徒既然成了主屬靈的殿,就不該再讓世上的財利來充滿,而成為賊窩;乃應常常向主禱告,與主交通。
()個人的禱告固然緊要,但許多時候,教會的禱告比個人的禱告更有力量;因此,我們應當常與其他信徒一起禱告。
【可十一18「祭司長和文士聽見這話就想法子要除滅耶穌;卻又怕祂,因為眾人都希奇祂的教訓。」
﹝文意註解﹞「聽見這話就想法子要除滅耶穌,」猶太教領袖想要除滅主耶穌的原因:(1)主斥責他們把聖殿變成賊窩(17)(2)主自稱與父平等(約十33)(3)犯了安息日(太十二10~14)(4)使拉撒路復活(約十一4753)
﹝靈意註解﹞『祭司長和文士』代表宗教裏面帶頭的人物。
﹝話中之光﹞()當時的殿已經成為賊窩了,猶太教的領袖們並不在意,而當主耶穌來潔淨聖殿時,他們竟想法子要除滅祂。宗教徒只要敬虔的外表,好作為他們得利的門路;他們不要敬虔的實際,惟恐他們的罪惡被揭露。
()掛名的基督教領袖,他們保留一些宗教儀式,卻拒絕真理,甚至想盡辦法要消滅真理。
【可十一19「每天晚上,耶穌出城去。」
﹝文意註解﹞主耶穌每天晚上都在伯大尼過夜(11)
【可十一20「早晨,他們從那裏經過,看見無花果樹連根都枯乾了。」
﹝文意註解﹞馬太福音記載那無花果樹就『立刻』枯乾了(參太廿一19),所謂『立刻』,是說『事情發生得很快』,一棵樹在廿四小時內枯乾,也可用『立刻』來形容,所以兩本福音書並沒有矛盾。
﹝話中之光﹞()主話的成就,並不須要多長的時間。
()凡敗壞的事,也必在短時間內顯露出來。
【可十一21「彼得想起耶穌的話來,就對祂說:『拉比,請看,你所咒詛的無花果樹,已經枯乾了。』」
﹝文意註解﹞彼得提醒主耶穌注意無花果樹枯死的事實,用意在問祂為甚麼它這麼快就枯乾了(參太廿一20)
【可十一22「耶穌回答說:『你們當信服神。」
﹝文意註解﹞「你們當信服神,」無花果樹的枯乾,乃是出於主的話;但主在這裏不說:『你們當信服我的話』,而說:『你當信服神』,意思是表明在祂的話裏有神的權能,或說神的權能乃在祂的話裏。
﹝話中之光﹞信徒在信心裏所說的話,也一樣帶著神的權能。
【可十一23「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何人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裏。”他若心裏不疑惑,只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給他成了。」
﹝文意註解﹞「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裏,」『挪』與『投』在原文都是被動語態,這表示『挪』與『投』既不是山自動的挪開並投海,也不是出於任何人的力量,乃是神使然。
「只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給他成了,」這裏有兩個『成』字,一個是『必成』,一個是『成了』;『必成』是人信心裏的事實,『成了』是神為人成就的事實;先有信心中的事實,然後有成就的事實。
﹝靈意註解﹞「這座山,」指梗阻在信徒道路上,那似乎是巨大到無從排除的障礙和難處。
「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裏,」移山投海表示克服極大且堅頑的難處。
主耶穌這一段有關信心的談話,是在答覆彼得對無花果樹枯乾的疑問,它含有深厚的屬靈意義。移山投海是一個神蹟,非人力所能作得到,乃是神作的;而要搬動神的手指頭去為我們移山,首需『滿足』神的要求,『信心』就是我們人惟一能讓神得著『滿足』的東西。猶太人想藉行律法(葉子)來討神歡喜,結果卻被神厭棄;我們是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羅五2),故可以說,『信心』乃是使神滿足的『果子』。
﹝話中之光﹞()任何人所無法解決的困難,都可以靠神解決。
()我們只要能搬得動神的手指頭,便不愁搬不動巨山;信心乃是叫我們能搬動神的手指頭。
()信徒面臨再大的難處,只要有信心,就必能克服。
()我們有時候應當直接對難處說話,憑信心拒斥難處。
()心裏疑惑的人,不要想從主那裏得甚麼(雅一6~7)
【可十一24「所以我告訴你們,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甚麼,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
﹝文意註解﹞「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這裏也有兩個『得著』,一個是『是得著』,一個是『必得著』;『是得著』意即現在就已得著,『必得著』乃是將來必要得著。先是在信心中已經得著了,然後才看見事實中的得著。信心是超越過時間,能看見未來的事。
﹝靈意註解﹞本節乃說明前一節的移山投海是神作的;是人向神獻上信心的禱告,就從神得著移山投海的答應。人藉著『信心』滿足神,神回報人,使人也有所『得著』。
﹝話中之光﹞()在信徒禱告的經歷中,乃是「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先是裏面有了「信」,外面就必成就。
()禱告就是人在求神,而信心的禱告,是得著神答應的條件。人乃是憑著信心,來支取神的應許。
()信而不疑,神能行大事;禱告而無信,則不能成就;神行事看我們的容量,準備的程度有多少。
()我們信徒的錯誤,乃是將「信」字,從「是得著」上拿下來,掛在「必得著」上。但『相信是得著』和『相信必得著』不同;前者是相信已經得到神的答應,後者是相信將會得到神的答應。
()凡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但信「必得著」的,許多時候卻得不著。
()禱告是信徒該作的事,而叫人得著所禱告的,乃是神所要作的事;我們只要作好該作的事──憑信心禱告,神就不能不作祂所該作的事──叫我們得著。
【可十一25「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好叫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的過犯。」
﹝背景註解﹞「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古時猶太人正常的禱告姿勢是『站著』的(參路十八1113)
﹝話中之光﹞()我們禱告的存心縱然是對的,但我們的行為配不上神,所以仍需求神的饒恕,才能坦然無懼的來到神面前禱告(來四16),我們的禱告也才能蒙神垂聽。
()我們若要蒙神饒恕我們的過犯,必須先能饒恕別人的過犯;也惟有能饒恕人的,才配求神垂聽他的禱告。
【可十一26「你們若不饒恕人,你們在天上的父,也不饒恕你們的過犯。』」(有古卷無此節)
﹝話中之光﹞()那不憐憫人的,也必受無憐憫的審判(雅二13)
()信徒不要隨便批評別人,定別人的定罪;你對人的態度如何,關係到神對你的態度如何。
()若是我們不肯饒恕得罪我們的人,我們的禱告就不能暢通,更無法蒙神垂聽。
【可十一27「他們又來到耶路撒冷;耶穌在殿裏行走的時候,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進前來,」
﹝文意註解﹞「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進前來,」『祭司長』和『文士』,再加上『長老』,為構成猶太公會的三種成員。
﹝靈意註解﹞「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他們表徵屬地的、人為的、字句的、傳統的權柄。
【可十一28「問祂說:『你仗著甚麼權柄作這些事,給你這權柄的是誰呢?』」
﹝文意註解﹞「你仗著甚麼權柄作這些事,」『這些事』指耶穌騎驢駒進耶路撒冷後的表現,尤指祂潔淨聖殿一事(15~17)
他們質問主仗著甚麼權柄潔淨聖殿,這是表明他們並不認識主耶穌,也不尊重祂的權柄,反而要來抵擋祂。
【太廿一24「耶穌回答說:『我也要問你們一句話,你們若告訴我,我就告訴你們我仗著甚麼權柄作這些事。」
﹝文意註解﹞對於這等硬著心故意不認識主的人,主不正面回答他們的問題,而以反問問題來塞住他們的口。
﹝話中之光﹞當人們問不該問的問題時,我們信徒也可效法主,用反問來解圍。
【可十一29「耶穌對他們說:『我要問你們一句話,你們回答我,我就告訴你們,我仗著甚麼權柄作這些事。」
【可十一30「約翰的洗禮,是從天上來的是從人間來的呢?你們可以回答我。』」
﹝文意註解﹞「約翰的洗禮,是從天上來的是從人間來的呢?」『從天上來的』意指從神來的;猶太人常以天代替神。
主的意思是說,施洗約翰的權柄所在,也就是祂的權柄所在;若那些反對祂的人能回答施洗約翰的權柄源自何處,也就自然能明白祂的權柄來自何處了。耶穌有此反問,因為他們若承認施洗約翰是神差來的,便應接受他對耶穌的見證(參一7~8),因此自然就明白祂的權柄來自神。
﹝靈意註解﹞『約翰的洗禮』是將悔改認罪的人埋葬(參一4~5),也就是將舊人置之於死地。主耶穌問此問題,用意是要他們承認這是出於神的,並且也暗示真正屬神的權柄是從死而復活來的,否則,只不過是屬人的權柄。
﹝話中之光﹞真實屬靈的權柄,乃是在於神的託付──「從天上來的」,絕不在於人的傳統和安排──「從人間來的」。
【可十一31「他們彼此商議說:『我們若說從天上來,祂必說:“這樣,你們為甚麼不信他呢?”」
﹝文意註解﹞他們若答說約翰的洗禮是從天上來的,便是自己定罪自己,因為他們不相信他。
【可十一32「若說從人間來,卻又怕百姓;因為眾人真以約翰為先知。』」
﹝文意註解﹞他們不能明說約翰的洗禮是從人間來的,因為會觸犯眾怒。
﹝話中之光﹞『不信』(31)和『怕人』乃是宗教徒的兩大特點。
【可十一33「於是回答耶穌說:『我們不知道。』耶穌說:『我也不告訴你們,我仗著甚麼權柄作這些事。』」
﹝文意註解﹞主並不是說『我也不知道』,乃是說『我也不告訴你們』。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明知答案,卻推說『不知道』,這是撒謊;主知道而『不告訴』,這是誠實。
﹝話中之光﹞()我們的心若是不正,向主不誠實,就不能盼望從主領受話語。
()人今天或許可以將主的問題搪塞過去,將來有一天都要站在神的臺前,各人必要將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說明(羅十四10~12)
叁、靈訓要義
【兩種人的對比】
一、第一個對比──對主的權柄尊重與否:
1.一班人尊主為大(1~10)
2.另一班人卻質疑祂的權柄(27~33)
二、第二個對比──能供主住宿與否:
1.一班人有殿的外表,卻無殿的實際,所以不能讓祂住宿(15~18)
2.另一班人卻能讓主住宿安息(1119)
三、第三個對比──能供主享受與否:
1.一班人有果樹的外表,卻無果實,不能讓祂享受(12~14)
2.另一班人因信使神滿足(22~26)
【僕人救主的描繪】
一、祂的榮耀:
1.耶穌騎著驢駒進耶路撒冷城(1~7)
2.有人把自己衣服搭在驢上面(7)
3.有人把衣服和樹枝鋪在路上(8)
4.眾人高聲喊著說『和散那』(9~10)
二、祂的工作:
1.察看聖殿(11)
2.潔淨聖殿(15~17)
3.教訓眾人(18)
三、祂的權柄:
1.咒詛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12~14)
2.出於信心的禱告,也可以運用此權柄(20~26)
四、祂的智慧:
1.宗教徒質問耶穌仗著甚麼權柄(27~28)
2.耶穌用反問的話來堵住他們的質問(29~33)
【宗教徒缺乏屬靈的實際】
一、殿是城的實際:
1.耶路撒冷城對主有外表熱鬧的歡迎(7~10)
2.神的殿卻成為賊窩(15~17)
二、果子是樹的實際:
1.無花果樹上光有葉子(13)
2.卻找不著果子,不能讓主裹腹(13)
三、信心是權柄的實際:
1.宗教徒講究仗著甚麼權柄作事(27~28)
2.他們卻不相信從天上來的權柄(31)
【應當信服神】
一、因為祂有能力──祂無所不能(20~24)
二、因為祂有恩典──祂無所不給(20~24)
三、因為祂有憐憫──祂無所不愛(25~26)
四、因為祂有權柄──祂無所不服(27~28)
五、因為祂有智慧──祂無所不知(30~33)
【禱告得答應的條件】
一、對神──憑信心求(23~24)
二、對人──要饒恕人的過犯(25~26)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馬可福音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馬可福音提要」末尾處
  
馬可福音第十一章拾穗

【可十一2耶穌在棕枝主日進耶路撒冷,究竟有多少驢子參與其事?一隻或兩隻?】
關於耶穌進耶路撒冷一事,馬太二十一2提及有兩隻驢,是母驢和它的驢駒。但馬可十一2及路加十九30的平行經文,就只提及那只驢駒,卻沒有記載母驢。三段經文並非互相矛盾;因為三卷福音書都指出,耶穌是騎著一隻未曾被人騎過的驢駒(Polos)進耶路撒冷;因此,問題只在於那只母驢。馬太二十一5引述了先知撒迦利亞書九9,指出基督的象徵性行動應驗了撒迦利亞的預言,後者記載:「謙謙和和的騎著驢(hamor),就是騎著驢('a-tono-t)的駒子('ayir)。」馬太繼續指出,當耶穌騎在驢駒上時,那母驢走在前頭(7節)。
將母驢也包括入這段經文內,有何用意呢?只要稍為思量,也知道個中原因了。一隻驢駒從未被人騎過(這樣才符合象徵意義),那麼,在它心理或情感上,必定仍然依賴母親;縱使在那時候,它已完全戒了奶。因此,要使驢駒馴服,最好就是由母驢領路,走入耶路撒冷城。雖然驢駒從未被人騎過,亦未有接受訓練沿著路面行走,若母親走在前面,它必定會跟隨。
撒迦利亞書亦沒有指明在勝利進城的那一刻,是由母驢擔任有象徵意義的角色,先知只不過是為符合詩體的平行句法,而指驢駒為「驢的駒子」。無論如何,馬太親睹耶穌進城(馬可及路加卻沒有這經歷),知道母驢走在前面,領驢駒及耶穌進城。故此,馬太與另外兩卷符類福音是沒有衝突的;上述記載更肯定了馬太是當日情境的目擊者。──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可十一25耶穌多次表現出祂的超然知識,知道後來所要發生的事,或是在另一個地方可以找到甚麼,這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可比較祂對那兩個預備逾越節筵席之門徒所說的話(十四13)。在這兩個例子中,門徒被耶穌打發去見的人,大家都公認他們必然早就已經是主的朋友或跟隨者了;不然,耶穌借著門徒所說的話,在這些人耳中必然不知所云。但是在這兩件事上,耶穌向門徒描述的實際環境,仍然需要有先知式的先見,舊約時代的先知有時也擁有這類的恩賜(參:撒上十16)。我們在此所讀到的,當然也有可能不是先知式之先見例子,只是事前安排的證明;有些學者的確持有這種觀點,它也的確可以適合於這段經文,但可能性似乎不太大。──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一6門徒照著耶穌所說的回答,那些人就任憑他們牽去了。
所需的唯一理由是主要用他(3節);即使我們把ho kyrios譯為他的主人而不是(這麼做在這段經文中似乎是陳腐的作法),仍然可以顯出這一點來。與耶穌所作之主權的宣告相較之下,所有居於主人地位的人的權利就變得微不足道了。對於蒙耶穌呼召來服事祂的人而言,即使是親如父母都沒有權利制止。──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一78門徒們最初搭在驢背上的幾塊布,將就用作鞍具,無疑是非常實用的;但是群眾不顧一切而鋪在路上的衣服,就像那些帶葉的樹枝一樣,純粹是為了尊祂為王的。所以當祂以凱旋的姿態騎驢進入祂的京城時,應該如此受到大衛式之征服者的迎迓。在那一天,所有的人在耶穌騎驢進城這件事,都作了些犧牲,無論是多麼微小的犧牲;一個人舍了驢子,其它人則犧牲他們的衣服;而且至少在那一天,沒有一個人說這樣的犧牲是枉費的。在捨己中所表現出來之豪闊的愛,從未受到耶穌的責備,雖然有時的確可能會受到別人的責怪(十四4),一如伯大尼的那婦人所付的代價一樣。其理由從耶穌為我們捨己(林後八9)上可見一斑,正是為了這個緣故,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林後九7)。──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一910朝聖的群眾(未必就是幾天之內在耶路撒冷高喊將耶穌釘十字架的那一批烏合之眾,十五14)所唱的歌,更清楚地說明了以耶穌為大衛之子的意義,對群眾而言,耶穌乃是那將要來的(參施洗約翰的措詞,一7),眾所企盼之大衛家的王,在彼時彼地要建立起祂在地上的國度。甚至在耶穌復活以後,門徒們仍然存著這樣的盼望(見徒一6)。如果和散那這幾個字不只是當時的一個敬虔之禮拜儀式的感歎詞(參阿們哈利路亞),那麼即是向這位大衛家的王呼喊,請求祂立刻施行拯救:求求禰現在就拯救我們吧!巴底買曾經稱耶穌為大衛的兒子,並且請求幫助,這些群眾是否也正在這麼做呢?但歷史將會證實:他們仍然是瞎眼的,不像巴底買一樣。──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一11~19耶穌咒詛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究竟發生在聖殿的銀錢兌換者被逐之前,抑或之後?】
根據馬太二十一12-17,基督於棕枝主日入耶路撒冷,就直往聖殿,將裡面的買賣牛羊者(牛羊用作獻祭),兌換錢銀者(朝聖者所攜帶的金錢,需兌換為聖殿庫官所接受的錢幣)悉數趕出去。路加十九4546的記述則較為簡短,指出耶穌進入聖殿后,就趕出在裡面做買賣的商人。但馬可十一11-19卻清楚指出,耶穌趕走殿中商人之事,發生於星期一,而在此事之前,耶穌咒詛一株不結果的無花果樹(12-14節)。至於馬太福音,在潔淨聖殿后才提及咒詛無花果樹(二十一18-19);路加甚至沒有提及咒詛無花果樹這事件。因此,我們只需考慮馬太與馬可的記載。這兩段經文,如何能和諧一致呢?耶穌無論如何不會在連續的兩天都潔淨聖殿,還說了同一句話:「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
設若我們略讀馬太福音,以瞭解其記事的技巧,就會發覺馬太的作者有時候會將事情按照其性質排列,而沒有嚴格地依照先後次序;但馬可及路加的特色,就是按次序來記事。馬太五、六、七章的登山寶訓,極可能是耶穌一氣呵成的宣講,那時,群眾坐在傳統上稱為祝福之山的山腳,而那山位於加利利海東岸。其實,山上寶訓的某些段落,亦有在其他情況下出現,路加六20-49在平原上的講論就是其中一個例子;這意味著耶穌在三年傳道的過程中,在巴勒斯坦及其鄰近區域,常根據同樣主題作出講論。無論如何,馬太傾向於將相同主題的材料放在一起,成為合邏輯的一段段經文;在第十三章有關天國的八個比喻中,馬太這種傾向是顯而易見的。在展開一個主題後,馬太總希望一直承接著,直至有關的事件或講論結束為止。這是馬太福音中常見的情況。
馬太及馬可均記載,耶穌在棕枝主日入城後,就逕往聖殿(太二十一12;可十一11);兩卷福音書的作者亦同意,耶穌當中有進入聖殿,四周細看;毫無疑問,耶穌極不滿於當時聖殿的環境,商人叫賣之聲,此起彼落,一片嘈吵。情況混亂,一如三年前神往聖殿時所看見的;在那次,耶穌拿著繩子當作鞭子,將商人趕出聖殿(約二13-17)。在那一次,耶穌控告他們將神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馬太與馬可所記,耶穌在最後一周內入聖殿,他所引用的是賽五十六7)。
馬可接著記載,在當日(即主日的下午),耶穌並未公然表示自己的不滿。他便前往伯大尼,可能是撒拉路、馬利亞和馬大那裡,在他們家中留宿。我們可以肯定,當晚他曾用一部分時間來祈禱,向天父求問,明天應該做什麼。到了第二天,即是最後一周的星期一,耶穌帶著門徒返回耶路撒冷:途中,他看見一株沒有果子的無花果樹,使他記起以色列國亦是不結果子的。於是,耶穌以此樹作為實物教材,教導門徒一番。
無花果樹只長葉子,卻沒有結果子的跡象(以巴勒斯坦的氣候來說,無花果樹當時還未到結果子的季節,但這株無花果樹毫無結果子跡象,只是長滿了葉)。耶穌便使這樹立時枯乾(顯然是在當天就落葉了),並以此教導門徒憑信心祈禱的能力(因為耶穌是以祈禱來咒詛這棵樹),甚至可以成就更偉大的事情,就是將大山投往海裡也成(參太二十一20-22;可十一20-25)。
照著事情的先後次序,馬可記載耶穌重返耶路撒冷聖殿;耶穌引用舊約聖經的說話:「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將那些繁喧叫賣的商人、兌換銀錢的販子,全部趕離聖殿(太二十一13;可十一17;路十九46)。至於馬太福音,則照著一貫的風格,將星期一發生潔淨聖殿一事,附加入星期日周圍觀察聖殿的過程中。與馬太的作風不同,馬可依照先後次序來記事。在咒詛無花果樹潔淨聖殿熟先熟後這方面看來,路加福音沒有問題,因為此卷書沒有記載無花果樹被咒詛這件事。──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可十一1214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13節)。原來的希臘文意思顯然是不是無花果樹盛產的時候;譯作它收無花果的時候並不恰當,因為彷佛單指這一棵樹說的,這種作法只是要避免難題罷了。較妥當的說法是:耶穌大概是希望能找到幾粒與葉子一起成熟的,小小突出的早熟的無花果(此時大部分的無花果都還沒有成熟),被認為是人間美味(何九10)。倘若說像耶穌這樣的鄉下人都不知道無花果何時成熟,簡直就是無稽之談。無花果樹的葉子乃是夏天來臨的一個記號,事實上,乃是頭一個記號,見十三28
  希臘文語助詞ara(或者)說明尋找無花果只是耶穌所期盼的一個不大可能會發生的事。所以祂對於樹上沒有果子一點也不訝異;倘若這是平常收無花果的時候可又另當別論了。這個自然界的神跡是極不尋常的,因為耶穌所行的神跡中,只有這是毀滅性的,除非我們把淹死加大拉豬群的也包括在內。在無花果樹這件事上,如果要作為審判臨及神的百姓的一個記號,就必須如此。就像本福音書中其它一切這類自然界的神跡一樣,這並非假門徒之手,而是耶穌親自施行的,一如醫病或趕鬼的神跡。──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一1214耶穌為什麼要咒詛無花果樹?有何教訓?】
答①無花果樹做早系載於舊約聖經創世紀三章七節,亞當,夏娃曾以其葉製作圍裙之用,此樹須經多年培植,始見結果茂盛,其樹幹長足高約九至十三尺,間亦有高達二丈余者,夏時葉密,蔭濃涼爽(約一48),在巴勒斯坦所植種類繁多,歲獲兩次,經常是在秋天結果,可以作餅,常為猶太人重要之食品(尼十三15,撒上卅12),亦有治病之功效(王下廿7)。
②耶穌曾經來「到了無花果樹下,竟找不著什麼,不過有葉子,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意思是這樹上既有葉子,也就應當有果子,可能再過八九天,就要到了成熟收果子的時候。從植物學上說,猶太地無花果概是先結出第一粒像綠色小瘤的果子,才生長出新葉子來,現在葉子已經很多,遠遠已可看見,且還未有人到來收果子的時候(可十一13),就實際而論,樹上理應有果子累累滿掛,但竟然出乎意料之外,只有葉子每沒有果子,不盡結果子的本分,所以耶穌咒詛這樹,連根都枯乾了(可十一2021,太廿一1920)。
③這顆無花果象徵猶太民族,長滿了啦宗教信仰的葉子,徒有續表其名,結不出公義的果子(參路十三6-9),耶穌看他們是早已蒙了神的特別恩典,應當為神結果子,但是沒有果子,所以遭受咒詛,祂以這無花果樹上所行的神跡,特要預言表明審判猶太國的結局(參賽五4-7),且從這件事上,祂為門徒啟示了信服神,而認識靠信心得能力和禱告的功效(可十一20-24,太廿一2122),由上面情形可知耶穌並不是因為祂餓了來向這棵樹發怒(參太四2-4)。今日我們信徒應當領受主在這顆無花果樹上所作的教訓,為祂多結善果,榮耀主名,免遭將來的咒詛滅亡(太三810,七19-21,約十五8,弗五9,腓一11,西一11)。——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可十一12~14
問:馬可福音十一章十二至十四節,主咒詛無花果樹,是否太難為它了,因為結果的時候還沒有到?
答:無花果樹結果有兩季,有冬季無花果和夏季無花果。主所說的是冬季的無花果,這棵無花果樹連餘下的果子都沒有了。── 倪柝聲
可十一12~14憑“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一語研究,這棵無花果樹應該有果子,還是應該沒有果子?】
主那穌到了無花果樹下,竟找不著什麼,不過有葉子,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所以主那穌咒詛該樹,該樹連根都枯乾了(20節)。許多聖經讀者覺得奇怪,以為既然不是“結”無花果的時候,主那穌為什麼咒詛它?
對於這件事,我們應明白另一個重要解經原則,那就是:“不要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騙”。
聖經是說: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我們的眼睛卻騙我們,以為是:不是“結”無花果的時候。於是我們看錯了,解錯了,別人也聽錯了,於是以訛傳訛,瞎子領瞎子。
一、“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意即樹上已結了許多果子,但尚不是收果的時候,可能再過幾天或一個禮拜才到收的時候,那麼樹上的無花果一定已經很多。但這棵樹竟然只有葉子,沒有果子,不盡結果子的本份,所以應當受咒詛。
二、從植物學來研究,無花果樹是“先結第一粒果子才生長樹葉的”,現在既然葉子很多,遠遠也可以看見(13節),則樹上理應有許多果子。何以連一粒果子都沒有?豈非應受咒詛?
三、無花果樹不必開花,並非創造主減少它的美麗,乃是免除它開花的義務,把開花的力量拿來結果子,使它所結的果子比別的樹更多。但這棵無花果樹只長葉子,葉子代表虛名,並不結果,於是“無花果”變成“無花亦無果”。徒有虛名,徒有外表,不盡責任,白占地上,怎能不受咒詛?參路十三章69節另一無花果樹可能被砍掉的比方,就知道神對無花果的嚴格了。
猶太地的無花果經常是在秋天結果,果子累累是在初冬,有時果子一直掛在樹上到初春。因為是野生的,利便行人,所以不可能有任何人把所有果子收到自己家中,猶太人都知道這種情形。“主那穌看見樹上有葉子,就往那裏去,或者在樹上可以找著些什麼”,從這幾句話便知道這棵樹應該有果子。
四、聖經本來沒有章節的,乃是後人分出來的。如果13節的話停在“不過有葉子”一句之未,14節變成這樣:“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所以那穌對樹說: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吃你的果子”,我們就更易明白那穌咒詛該樹的原因了。
1英文聖經在13節是這樣說:For the time of figs was not yet。所謂time of figs根據原文用字習慣是指收果子的時候。――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可十一12~1420很多解經的人,都在這棵無花果樹上作文章,認為它應該結果子而不結果子。但是馬可福音上不是明明地說:『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
主耶穌這麼作,無非是指著以色列這個國家而說。他們既是神的選民,應該結果子而不結,所以到後來國家才會滅亡。同樣地一個基督徒,也應該多傳福音榮耀主,若不結果子,在靈命上也會枯乾的。―― 何曉東《新約聖經難題探討》
【可十一15他們來到耶路撒冷。耶穌進入聖殿,趕出殿裡做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
殿裡作買賣猶太人在聖殿裡的買賣活動,主要是為了方便獻祭以及繳殿稅的人。交易的場所是外邦人的院子,而不是聖殿的其它地方。
  錢經文中所指的銀錢是指推羅的錢。在這種錢幣上,不像普通希臘羅馬的錢一樣,並沒有刻上人頭。因此,沒有雕刻偶像的涵義,而被普遍猶太人所接受,方便他們繳納殿稅等。所謂兌換是指從普通希臘,羅馬錢幣換成推羅錢的意思。──《中文聖經注釋》
【可十一16也不許人拿著器具從殿裡經過。
耶穌不許人拿著器具從殿裡經過的做法,很可能是基於當時猶太人的傳統規矩。──《中文聖經注釋》
【可十一17便教訓他們說:經上不是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嗎?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
希臘文動詞edidasken(教訓,即繼續教訓)所暗示的,乃是耶穌刻意採用的一種教導方法,而不是祂置身於殘破的聖殿攤子當中怒氣猶存、不經意的發言。在這件事發生之後,耶穌正要引聖經來證明祂自己的舉動是正當的,這也是任何拉比都會做的。祂所引用的經文是以賽亞書五十六7,說明有一天外邦的歸正者如何在聖殿裡受到歡迎。值得注意的是:耶穌在此所引用的,只是以賽亞書中有關禱告的那個子句,與獻祭有關的句子則略而不提,因為祂自己即將要被獻上為祭,將猶太人與非猶太人合而為一(約十一5152)。在此與以賽亞書五十六7結合在一起的,還有耶利米書七11,這節經文原是針對耶利米時代之猶太人所提出的嚴肅控訴,因這些人的生活與他們外在的敬拜完全背道而馳。耶利米也曾在祂那時的聖殿中講道,這個事實使得此一引句更為有力。該預言發出示羅毀滅的警告,而神如何在那時離棄示羅,祂也同樣棄絕耶路撒冷與祂的聖殿(耶七14)。──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一18祭司長和文士聽見這話,就想法子要除滅耶穌,卻又怕他,因為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
祭司長與文士如今開始策畫要置耶穌於死地,這是不足為奇的;祂的意思實在是太清楚了,而且他們都怕祂。朝聖的群眾聽見耶穌的教訓時除了希奇之外,也不是沒有懼怕,這從使用極為強烈之希臘文動詞exeplesseto(希奇)可以看得出來。自從第一座聖殿被毀之前的那個時代以來,他們就不曾聽見如此明確的宣判話語;讀者會訝異:到底有多少人活著看見大約四十年後(主後70年)這些大石頭一個接一個崩落、陷於火海的情景。曾經聽見耶穌講道的那一代,很少有人能夠活得那麼長命,除了那幼嫩的教會之外;她聽從了主的勸告,逃到約但河外的彼拉(十三14)。──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一19每天晚上,耶穌出城去。
在城裡有那麼多人積極圖謀要置祂於死地,在城裡過夜是極不安全的;但伯大尼仍然安全無虞,所以祂大概是回到那裡去了(參12節)。──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一22「耶穌回答說:你們當信服神。」】
當信服神。這節經文使我想起與戴德生初次會面的經歷。他在我們教會主日講道,就用這節經文。他說與其我們對主信靠,不如看見神對我們的信實。所以這節經文的意思認定神的信實。
我們必須在神的計畫中——在祂為我們預備的路上,必儲備我們所必需的,我們必毫無缺乏。祂所劃定的路線,從今世至來世的天家,父已為我們建立倉房,供給的應有盡有,如果我們要享受祂所預備的,就在心思意念中遵行祂的道。
我們必須專心等候著祂——有些事情祂特別注意。雖然祂知道我們的需要,祂仍希望我們謙卑的祈求,以致經常記得我們完全仰賴著祂。祂有時似乎遲延了,為的使我們對祂有信心,也有更多的禱告。祂決不使我們失望。
我們必須行事對得起祂——凡內心完全向神的,神才顯示祂自己,祂的恩惠使我們除去生活的舊態,在心思上更新。神必得到尊榮。我們越信靠祂,祂必顯為信實。祂決不會使我們在危險中自行負責、擔當的。
── 邁爾《珍貴的片刻》
【可十一2224此外,耶穌也在責備他們缺少信心,因為他們對於耶穌咒詛無花果樹竟能造成如此迅速而強烈的結果深感驚訝。叫一棵無花果樹枯乾?倘若有信心,他們可以移山(拉比常用的一個用語),將它們投到海裡去。那麼,禱告的時候需要有信心,顯然是耶穌在不同的場合中,以不同的形式反復教導門徒的一貫重點。信心並非被任意選為禱告的一個條件,它乃是我們與神的所有關係的基本條件(來十一6),包括禱告在內。然而,即使是在這信心的根基上,我們還是不能千篇一律地以為我們可以隨意移動任何的,或叫任何的無花果樹枯乾。山的確可以被移動,但卻是照著神的旨意,而不是我們的(約壹五14)。這個隱喻當然不應該照著字面來解釋;我們從未看見耶穌移動物質的山;雖然祂曾以創造之神的身分平靜暴風(四39)、喂飽群眾(六41),以及在這裡叫無花果樹枯乾(十一21)。──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一23...他若心裏不疑惑,只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給他成了。」
這裏有兩個「成」字,一個是「必成」,一個是「成了」;「必成」是人信心裏的必成,是信心裏的事實,因「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成了」是神為人成了的事實;有信心中的事實,以後神就為人成就事實的事實。── 謝模善《新約全書釋義補編》
【可十一24
問:馬可福音十一章二十四節的信心是一個應許。這樣,二十三節的信心也能抓住,作為應許麼?
答:可以的。不過分別在這裏:二十三節的信心是恩賜的信心,二十四節的信心是恩典的信心。這兩節的信心都是根據於二十二節對神的信。── 倪柝聲
【可十一24「所以我告訴你們,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什麼,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
信心,就是你接受了神的事實。你曾否如此想過呢?真實的信心,常是根據於過去的。那些關係到將來的是盼望,而不是信心。雖然它們兩者有很密切的關連,卻有著相當的區別。從主耶穌所說的話,(即上面所引經文)你們所得的保證乃是:如果你相信,你已經得著你所祈求的(當然,那是指著在祂裡面所求的),這樣,「你就必得著。」你若相信你可以得著什麼,或者能夠得著什麼,甚至說將要得著什麼,那都不是這裡所指的信心。必須是你相信已經得著了,這纔是信心。這樣的信心,表現在話語上不是:「神能夠做」,或「神可以做」,或神「將要做」,或「神必定做」,而是肯定的宣告:「神已經做好了!」基督徒的生命,發軔於相信神所做成的事實,而這個生命以後的進展,也基於此。――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可十一24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這裏有兩個「得著」,一個是信心中的得著,一個是事實中的得著。頭一個「得著」有的原文是「已得」,內中也有意思是「必得」,即事雖未實現,但在信心中乃如同已經實現;也有的原文是「現得」,意思是禱告的自己相信了,自己在信心中得到了。這也就是說,出於信心的禱告,才大有功效。── 謝模善《新約全書釋義補編》
【可十一24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甚麼,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
這裏說到信心的禱告,所用的動詞都是現在式的。我們有沒有這現在的信心呢?── 信宣
【可十一25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好叫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的過犯。
耶穌在此說明禱告的另一個條件,那就是饒恕別人。這也不是任憑己意的;我們並未擁有與生俱來之蒙神垂聽的權利;一切全都是祂的恩典,而且是我們不配得的恩典。但是,除非我們白白饒恕人,否則就證明我們對於自己已經接受,而且需要的恩典一無所知。由此可見,我們正希望因著我們自己的功德而蒙垂聽,那是不可能的。馬可並未記載所謂的主禱文(太六12);但不管是甚麼理由,這裡當然是複述了其中的一個子句。──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一26你們若不饒恕人,你們在天上的父也不饒恕你們的過犯(注:有古卷無此節)。
這節經文不僅表達了自第25節之合邏輯的演繹,也表達了一個嚴肅的神學真理。神並非蠻橫地拒絕饒恕我們。因著我們自己不肯饒恕的心態,我們已經使自己不可能接受神白白賜下的赦免,因為我們不肯採取唯一恰當的態度。──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一2728耶穌一到聖殿,那些宗教領袖就前來質疑耶穌的權柄,發出兩個問題,(1你仗著甚麼權柄作這些事?2給你這權柄的是誰呢?這些事是指潔淨聖殿、咒詛無花果樹,並凱旋進耶路撒冷。)不論祂如何回答,他們都望找著把柄捉拿祂。祂若說身為神的兒子,權柄出於自己,他們就會質難祂的話,因為他們自命是神特選的宗教領袖。──《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可十一2932耶穌以一個問題回答。施洗約翰是神所差派的不是?(約翰的洗禮指他的整個職事。)他們尷尬極了,不懂回答。倘若約翰的職事是神所差派的,他們理當聽他的話悔改;倘若他們藐視約翰的職事,便會惹起公憤,因眾人仍以約翰為神的發言人。──《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可十一33於是回答耶穌說:我們不知道。耶穌說:我也不告訴你們我仗著什麼權柄做這些事。
他們不回答,表示不知道,主也就拒絕討論祂的權柄。他們既不肯承認先驅者的身分,更不會承認君王本身更高的身分!──《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馬可福音第十一章例證

【可十一12~14文學家蘭勃卻爾斯(Charles Lamb)曾經描寫過一個人(Samuel le Grice)。在他的一生當中可以分成三階段。在幼年時,人們對他說:『他將來會成就大事。』,後來他長大變老了,卻沒有做過甚麼大事業出來,於是人們對他說:『倘他真心嘗試,他可以幹出偉大的事業出來的。』但到了生命終結時,他們又對他說:『以前他若肯去做時,他必會創出一番事業出來。』這樣看來,他的一生只是像一個應許的故事,始終沒有應驗。倘若這件事是耶穌的一個行動比喻,耶穌所指責的,就是那個沒有『應驗』的『應許』了。──《每日研經叢書》
【可十一22對神的信心你們當信服神。
我們遭遇困難的時候,常覺得悔恨感歎:要是我有更大的信心就好了!然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的,重點不在於信心的多寡,而在於信靠的對象。比方說,我們每次坐在椅子上,都覺得很放心,因為知道它承受得住我們的重量。我們對椅子有信心,而不是我們有多少信心。
在馬可福音111224節,耶穌教訓他的門徒要把信心建立在正確的目標上。先是他們聽到耶穌咒詛的無花果樹已經枯乾了。(第21節)耶穌回答說:你們當信服神。(第22節)耶穌已宣告神是我們信心的倚靠。他向他們保證,藉著對神的信心,他們也可以禱告祈求,並得著驚人的結果。同樣的,我們也能如此。
然而,我們卻常常稱讚那些對神有極大信心的人。一位傳道人有次講道說:當我們恭賀某些人能對我們的創造主懷有信心時,實際上是在說神已如此老朽,而他們還能相信他,真是可喜可賀。他又繼續:別太在意信心的大小,而要多去熟悉信靠的對象。當你愈認識神,就會發現信靠他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就像你信任你正坐著的那把椅子一樣!
我的信心已找到歇息的處所——不是什麼方法,也不是某種信念;
而是信靠亙古長存的那位——他為我所受的鞭傷解釋了一切。
我們的信心或許不夠大,
但我們的神卻非常的偉大。
──《生命語》

 馬可福音第十一章綱目

【潔淨聖殿】
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
一、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
1.一匹驢駒
2.主要用牠
3.分享主的榮耀
二、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
1.有葉子,但沒有果子
2.咒詛就枯乾了
3.信心的能力
三、從天上來的權柄
1.從人間來的權柄
2.屬靈的權柄
3.耶穌的智慧
── Chih-Hsin ChangAn Outline of The New Testament
【馬可福音第十一章】
一、進入耶路撒冷(十一114
1.進城(十一110
2.返回伯大尼(十一11
3.咒詛無花果樹(十一1214
二、潔淨聖殿(十一1519
三、枯乾之無花果樹的意義(十一2026
四、仗著甚麼權柄?(十一2733
──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馬可福音第十一章】
一、那要來的君王(十一16
二、祂是將要來臨的人(十一710
三、暴風雨前的沉寂(十一11
四、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十一12142021
五、耶穌的義憤(十一1519
六、祈禱的定理(十一2226
七、狡猾的問題和敏銳的回答(十一2733
——《每日研經叢書》
【馬可福音第十一章】
一、凱旋進城(一一111
二、不結果的無花果樹(一一1214
三、僕人潔淨聖殿(一一1519
四、枯死之無花果樹的功課(一一2026
五、僕人的權柄遭質疑(一一2733
──《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馬可福音第十一章】
一、應當稱頌的主(十一111
1.今日主也要用不少人來服事祂,可是祂的吩咐有誰肯絕對服從呢?(3
2.主要使用一匹驢駒,騎著牠進入耶路撒冷(7
3.不論是在生活中或在崇拜中,都是發自內心,滿有感情地對主發出頌贊(89
4.當稱頌主名的時候,必須要充滿崇敬及真摯的心,因為我們的主是至高至大的主(10
二、實在的信仰(十一1219
1.一棵有生命的無花果樹,只有葉子,沒有果子(13
2.聖殿是敬拜神、向神禱告的地方,是榮耀神的所在地,但主所看見的卻是一處充滿不義的地方(1517
三、信心和智慧(十一2033
1.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24
2.倘若有罪就要求神饒恕我們的罪,而神在饒恕我們的罪以先,我們必須先饒恕得罪我們的人(25
3.你們若不饒恕人,神也不饒恕你們(26
4.祭司長和文士來刁難耶穌,他們的問題確實是十分尖銳(28
5.面對奸詐的人,主滿有智慧地反問他們(30
──《新舊約輔讀》
【馬可福音第十一章】
一、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 十一111
二、被咒詛的無花果樹 十一1214
三、耶穌潔淨聖殿 十一1519
四、信心的能力 十一2024
五、禱告與饒恕 十一2526
六、耶穌的權柄受質問 十一2733
──《中文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