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5日星期一

馬可福音第十三章註解 馬可福音第十三章拾穗 馬可福音第十三章例證 馬可福音第十三章綱目


馬可福音第十三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僕人救主所作的豫言】
一、豫言聖殿將被毀(1~2)
二、豫言末期以前的豫兆(3~13)
三、豫言大災難(14~23)
四、豫言人子的再來(24~37)
貳、逐節詳解
【可十三1「耶穌從殿裏出來的時候,有一個門徒對他說:『夫子,請看,這是何等的石頭,何等的殿宇。』」
﹝背景註解﹞「何等的石頭,何等的殿宇,」指所羅巴伯所重建的聖殿(參拉三8)被毀之後,約在主前二十年,大希律為討好猶太人,再次重建聖殿,當主耶穌開始事奉神時,已經費了四十六年(參約二20),惟仍未完工。根據猶太歷史家約瑟夫的記述,整個聖殿是在主後六十四年完工的。這殿建築宏偉,堂皇壯麗,建殿的大理石,有的甚至長達十公尺以上,另有巨型金飾,真是金碧輝煌,光輝耀目。
﹝文意註解﹞「耶穌從殿裏出來,」這是在祂宣告『你們的家要成為荒場,留給你們』(參太廿三38)之後,以行動表明祂棄絕了這殿,正如神的榮耀離開了聖殿一樣(參結九3;十4;十一23)。『殿』指聖殿的整個範圍(sacred place)
「夫子,請看,這是何等的石頭,何等的殿宇,」門徒大概是要主和他們一同欣賞聖殿的宏偉美觀。
﹝話中之光﹞()「耶穌從殿裏出來,」當神的子民棄絕主時,主就離開他們,不與他們同在。
()今天有許多所謂的『教會』,只有宏偉、高大、壯麗引人的外表(參可十三1),但主卻不在其中(「耶穌從殿裏出來」)
()「這是何等的石頭,何等的殿宇,」他們的心所顧念的,是肉眼所能見暫時的事物,而非所不能見的那永遠的榮耀(參林後四17~18)
()我們究竟是以我們的『殿』──例如人數眾多,事工興盛,建築物美麗等為誇耀呢?還是以殿中的『主』為誇耀呢?
【可十三2「耶穌對他說:『你看見這大殿宇麼?將來在這裏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
﹝文意註解﹞「你看見這大殿宇麼?」門徒所看的是聖殿的外表。
「將來在這裏...」『將來』是指在主後七十年所要應驗的事。
「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這句話在主後七十年按字義完全應驗了,當時羅馬人在提多率領下,徹底毀滅了耶路撒冷及聖殿建築物,甚至石頭也被撬開,以取得當聖殿被燒燬時從屋頂上熔流其間的金箔。也有人說,當時尚存留有一些石頭未被移動。到了朱理安皇帝的朝代,因他企圖重建聖殿,故把那些存留的石頭也移去(使主的豫言全部應驗),但他的建殿計劃半途而廢。
﹝靈意註解﹞『聖殿』豫表教會;『石頭』豫表信徒(參弗二20~22;彼前二5)
﹝話中之光﹞()今天人看世界多麼美麗,物質多麼文明,但從屬靈的眼光來看它們,一切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鎔化(參彼後三12)
()殿的榮耀原不在乎金銀、寶石,乃在乎神的同在;教會既為神的殿,故應重視神的同在,過於外表規模的宏大。
()外表的「大」並沒有用,若缺少裏面屬靈的實際,遲早總要被拆毀的;真求主叫我們注重屬靈的份量,過於外面的擴大──人數的眾多、工作的開廣、屬靈的高位等等。
()凡外表興盛,卻失去主同在的教會,遲早必要四分五裂,成員彼此合不來(「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因為主容許人為「拆毀」的手,加在這樣的教會身上。
()天然的人(石頭)無法和別人配搭建造在一起,因此若不拆毀我們天然的生命,就無法讓主有地位,也就不能有真實的建造。
【可十三3「耶穌在橄欖山上對聖殿而坐;彼得、雅各、約翰,和安得烈,暗暗的問祂說:」
﹝文意註解﹞「耶穌在橄欖山上坐著,」『橄欖山』位於耶路撒冷以東的汲淪溪外,一條約二公里長的山脊,比耶路撒冷地勢稍高。
【可十三4「『請告訴我們,甚麼時候有這些事呢?這一切事,將成的時候,有甚麼豫兆呢?』」
﹝原文字義﹞「豫兆」記號,兆頭,神蹟。
﹝文意註解﹞「甚麼時候有這些事呢?」『這些事』即指主對耶路撒冷和聖殿所作的豫言(2節;太廿三32~廿四2)
「這一切事,將成的時候,有甚麼豫兆呢?」當時在門徒的心目中,顯然是把將來所要發生的事都包括在『這一切事』之內,但在主耶穌的答話裏面,卻分作下列三件事:(1)聖地遭受浩劫以前的豫兆;(2)大災難;(3)主的再來。主耶穌所以同時提到這三件事,或許暗示聖城與聖殿的被燬,以及那些即將發生在聖地的災難,正是末日主再來時所將發生之事的前奏和豫表。
﹝話中之光﹞()信徒若要從主領受關於末日的異象,就須要登上高山,到祂跟前來(3)
()每一次我們來到隱密處(『暗暗的問祂』),親近這位復活升天坐在寶座上的基督(『耶穌在橄欖山上對聖殿而坐』),與祂有親密的交通,就必得著主豐滿的話語和啟示(「請告訴我們」)
【可十三5「耶穌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
﹝原文字義﹞「謹慎」小心觀察,看得仔細,「迷惑」引入迷途,欺哄。
﹝文意註解﹞「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在本章的豫言中,主耶穌共四次提到『你們要謹慎』(92333),表示對於所面臨的各種現象,須要小心地觀察,以免犯錯;『迷惑』意即用欺騙的手段,使人難於分辨真假,故須要『謹慎』。
﹝話中之光﹞()我們對於別人論到有關基督的種種,採取慎思明辨的態度,總是好的。
()聖經中所有的豫言,乃如同燈照在暗處(彼後一19),為我們提供亮光,使不受迷惑;所以我們若要不受迷惑,便須重視豫言,且謹慎分辨,不以是為非,或以非為是。
【可十三6「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並且要迷惑許多人。」
﹝文意註解﹞「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即指那些自稱是基督的人;主這話表明『假基督』的出現,乃是聖地遭受浩劫以前的第一個豫兆。猶太歷史家約瑟夫曾記載:在主死而復活之後,至耶路撒冷被毀以前的四十年內,有好幾個假基督出現,並且糾集了一班黨羽扈從。注意:假冒基督的現象,二千年來不曾中斷,且越演越烈,因為這也是末世必要有的情形(21~22)
﹝話中之光﹞()末世的徵兆之一,就是人們喜歡以基督自我標榜;但基督乃是屬靈的實際,並不是一種旗號。
()今天凡自稱是基督的,實際上都是假的。有些迷惑人的,並不明言他們就是基督,而是誤導別人,使人在不知不覺之中把他們當作基督。
【可十三7「你們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不要驚慌;這些事是必須有的,只是末期還沒有到。」
﹝原文字義﹞「末期」終了,結局。
﹝文意註解﹞「你們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這是聖地遭受浩劫以前的第二個豫兆;在主死以後,即將發生戰爭的傳言,風聲鶴唳。
「不要驚慌,」意即一聽見打仗的事就『驚慌』,這並無濟於事,乃要隨時準備好坦然面對這些事。
「這些事是必須有的,」這是『不要驚慌』的原因,戰爭既是免不了的事,『驚慌』並無助益。
「只是末期還沒有到,」『末期』就是指『世界的末了』(參太廿四3),也就是為期三年半的大災難(參啟十一2)
【可十三8「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地震、饑荒;這都是災難的起頭(災難原文作生產之難)。」
﹝原文字義﹞「災難」婦人生產之苦難。
﹝背景註解﹞婦人生產小孩時,必先有間歇性陣痛;其陣痛之間隔,越過越短;且陣痛之程度,越過越厲害。
﹝文意註解﹞「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民攻打民』指大至民族,小至部落村莊之間的戰爭;『國攻打國』指國際間的戰爭。從主升天以後直到如今,歷世歷代烽火連緬不絕。
「多處必有地震、饑荒,」戰爭總是帶來『饑荒』。歷代以來,『地震』不斷在增加,末世時要更加劇烈(參啟六12;八5;十一1319;十六18)
「這都是災難的起頭,」這話表明,在主死後,以色列人在聖地所遭遇的苦難,猶如婦人經歷產難,只不過是『起頭』而已,真正厲害的『大災難』還在後面,而且在大災難來臨以前,他們還會遭受一陣陣的痛苦,越過越厲害。
﹝靈意註解﹞「民要攻打民,」象徵屬地的子民要與屬天子民有爭執。
「國要攻打國,」象徵撒但的國要與神的國相對抗。
「多處必有地震、饑荒,」『地震』象徵凡神之外的一切都要被震動挪去(參來十二27);『饑荒』象徵到處缺少屬靈的糧食,叫神的子民得不著飽足。
﹝話中之光﹞()神容讓苦難臨到我們身上,不是為毀滅,乃是為生產;不是叫我們絕望,乃是帶給我們希望。
()打仗、饑荒、地震等,都給人們帶來肉體上的苦難,但這些苦難都是產難,是為生產孩子,其結局是要給人們帶來喜樂(參約十六21)
()神的心意是要產生許多兒子(參加三26;來二10),作祂兒子基督的彰顯,因此,所有的苦難都要為神所用,建造祂兒子的教會。
【可十三9「但你們要謹慎;因為人要把你們交給公會,並且你們在會堂裏要受鞭打;又為我的緣故,站在諸侯與君王面前,對他們作見證。」
﹝原文字義﹞「諸侯」統治者(包括巡撫、地方官等)
﹝文意註解﹞「公會,」猶太人的最高會議,由七十個議員組成,有權審訊一般民事和宗教案件,被判有罪者可予鞭打,但無權處死刑(約十八31)
「會堂,」供各地猶太人聚集查讀聖經、敬拜神的場所。
﹝靈意註解﹞「公會,」象徵宗教的權勢。
「會堂,」象徵宗教的環境。
「諸侯君王,」象徵世界的權勢。
﹝話中之光﹞()一個主的真實信徒,常會引起宗教人士的忌恨、反對和逼迫,所以對於他們不能不有所防備。
()神選民的組織體系(公會),反成了迫害真正屬神之人的機構;今天也有一些基督教團體,甘心助桀為虐,協助邪惡的政權逼迫真基督徒。
()只因我們不屬這世界,所以世界就恨我們。他們既逼迫了主,就也要逼迫我們(約十五19~20)
()教會不缺少講道的人,卻缺少能為主站住、為主作見證的人。
()主給我們一切苦難的環境,都是因著愛我們;若不是苦難的壓迫,我們就不會學習緊緊的仰望並倚靠主。
【可十三10「然而福音必須先傳給萬民。」
﹝文意註解﹞「福音必須先傳給萬民,」『萬民』是指凡不信主的人(特別重在指不信主外邦人)。福音的傳遍天下,是結束這世代的先決條件(參太廿四14)。換句話說,將福音傳遍有人的每一個角落,可以加速促成末期的來到。
﹝話中之光﹞()神的兒女如果不與神同工,起來作國度的見證,反對這一個悖逆的世代,神就寧可遲延,不快快結束這個世代。
()主要我們信徒與祂同工,促進這世代的結束並主的再來,所以主吩咐我們信徒要去,到處宣傳福音,直到地極(參十六20;太廿八19;徒一8)
()先傳福音,後才有審判;神先給人充分蒙恩的機會,然後才追究人對恩典所持的態度。凡不會同情別人、關懷別人的,不配定罪別人。
【可十三11「人把你們拉去交官的時候,不要豫先思慮說甚麼;到那時候,賜給你們甚麼話,你們就說甚麼,因為說話的不是你們,乃是聖靈。」
﹝文意註解﹞本節的情形是緊接著傳福音(10)而有的,可見為主傳福音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的事,因為它可能帶來:
1.被外表名義上是屬於神的宗教團體所逼迫(9)
2.被這世界的政權所逼迫(911)
3.被不信的家人和親屬所逼迫(12)
4.被眾人所恨惡(13)
﹝話中之光﹞()我們若為主受逼迫,聖靈不只在裏面與我們同在,並且還會賜給我們話語,叫我們能以回答那些逼迫我們的人。可見主的照顧何等週到,我們不必恐慌。
()當我們遇見逼迫和反對的時候,千萬不要憑自己說話。
()信徒若遭受逼迫和反對,不要憑我們自己去應付難處,而要憑信心把自己交託給主;信靠主的人必不至於羞愧(羅九33)
()我們應該學習不憑自己去面對逼迫,而該學習回到靈裏仰望聖靈的引導,因為神的靈住在我們的靈裏(羅八9)
()聖靈乃是我們因事奉主而遭遇迫害時的扶持和安慰。
()人若自己強出頭說話,聖靈就沒有地位說話;人若肯不說自己的話,聖靈就要顯明祂的話。
()許多時候,人能說自己所不能說的,和自己所想不到的話,因為不是人自己說的,乃是聖靈在他們裏面說的。
【可十三12「弟兄要把弟兄,父親要把兒子,送到死地;兒女要起來與父母為敵,害死他們。」
﹝文意註解﹞一個家庭會因信仰上的衝突而發生分裂,這種事情歷來已很常見,將來會更劇烈。
﹝靈意註解﹞『弟兄』象徵教會中的弟兄姊妹。
﹝話中之光﹞()許多信徒因為不願受苦、受死,竟出賣弟兄姊妹,以求自保。
()信徒本應彼此相親相愛,但因道理見解和立場之互異,也會演變到彼此為敵、互相殘害的地步。
【可十三13「並且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恨惡,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文意註解﹞「你們要為我的名,」『你們』是指主的門徒,因他們一面是猶太人,一面又是信徒,故此處所說的『患難』,與猶太人和新約的信徒都有關係。
「被眾人恨惡,」『眾人』指不信的外邦人。無論猶太信徒或外邦信徒,都要因著主名的緣故,被不信的人恨惡、逼迫(參太五11)、並殺害。
「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得救』不是指得著救贖,而是指被拯救脫離災難,進入國度(參徒廿七2044;詩八十3719;耶廿三6;卅7)。在大災難末期,主耶穌要拯救屬祂的人脫離災難。惟一蒙拯救的路,乃是要『忍耐到底』,意即在諸多不法之事的環境中,仍持守主的道和主的名(參啟三8~11)
﹝話中之光﹞()我們要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徒十四22);但我們既有國度的盼望,就需要在患難中忍耐。
()我們信徒都在耶穌的患難、國度、忍耐裏一同有分(啟一9)
【可十三14「你們看見那行毀壞可憎的,站在不當站的地方;(讀這經的人,須要會意。)那時在猶太的,應當逃到山上;」
﹝原文字義﹞「行毀壞」造成荒涼,使之荒廢;「可憎的」可憎惡的東西,令人厭惡之物。
﹝文意註解﹞「那行毀壞可憎的,站在不當站的地方,」『行毀壞』指敵基督(參但九27);『可憎的』指偶像(參申廿九17);『站在不當站的地方』指聖殿內的聖所(參詩六十八35;結七24;廿一2)。這話一面豫表主後七十年聖城淪陷時,異教徒在聖殿內妄作胡為的事;一面也豫表末時『離經反教』和敵基督的事(參帖後二3~12)。根據經上的豫言,大災難的三年半中,那敵基督的像(參啟十三14~15)要被立在神的殿裏,成為結束世代的一個兆頭。
此處引自《但以理書》十一章卅一節,它原指兩約之間那段時期侵入巴勒斯坦傾覆耶路撒冷的希臘王安提阿古四世(即伊彼凡尼),他於主前168年在聖殿中築了異教的祭壇。主在這裏有意轉用來豫言:(1)主後七十年時所要發生的事;(2)末日大災難時所要出現的情形。
「讀這經的人,須要會意,」可能當時的情勢,不容作者明言『那行毀壞可憎的』指的是誰,因此加上這個括弧內的話,提醒讀者們注意,在讀這句豫言時,應知道尚有隱含的意思。
「那時在猶太的,應當逃到山上,」遭遇逼迫時,神子民該有的反應不是抵抗,而是『逃』(參太十23;啟十二6);『山上』易於躲藏。據早期教會的傳說,耶路撒冷未亡之先,門徒逃到位於約但河東,座落山麓的彼拉城。
﹝靈意註解﹞『逃到山上』象徵出代價活在屬天的境界中。
﹝話中之光﹞()到主再來之前,在教會中也有可憎的事顯露,例如淫亂、反教和敵基督等。
()神是忌邪的神(出廿5),那裏有拜偶像的事,那裏就要惹動神的憤恨,寧可使聖殿(教會)被拆毀,而不任其被玷污。
()本節特別註明『讀這經的人須要會意』,是要提醒我們信徒,在教會中仍有被撒但設立座位之可能(參啟二13)
()當教會中一有拜偶像(包括敬拜屬靈偉人)的事發生時,我們信徒該有的反應是『逃』,務要速速的從他們中間出來(參林後六17)
()我們信徒若想免受末世的大災難,最好的辦法乃是出代價追求達到屬靈高超的境界(「逃到山上」),才能被主提接。
【可十三15「在房上的,不要下來,也不要進去拿家裏的東西;」
﹝背景註解﹞古猶太人的房子係平頂屋,屋外有階梯可上屋頂。
﹝文意註解﹞「在房上的,」『房上』指屋頂,乃在屋子外面。
「不要下來,也不要進去拿家裏的東西,」意即不要從外梯下來進屋取物。
﹝靈意註解﹞『在房上的』象徵已達到屬天的境界者;『家裏的東西』象徵屬世和物質的事物。
﹝話中之光﹞凡已有相當屬靈造詣的信徒(「在房上的」),仍要自己小心,避免被地上的事物拖累了下來(「不要下來,也不要進去拿家裏的東西」)
【可十三16「在田裏的,也不要回去取衣裳。」
﹝原文字義﹞「衣裳」外袍。
﹝靈意註解﹞『在田裏的』象徵服事主的僕人(參路十七7);『衣裳』象徵人前的評價。
﹝話中之光﹞()主真實的僕人(「在田裏的」),在任何境遇中,都要以主的旨意為重,而不可只顧到別人對我們的觀感如何(「回去取衣裳」)
()清心愛主的(「在田裏的」),不要回到原來的生涯中(「回去取衣裳」)
【可十三17「當那些日子,懷孕的和奶孩子的有禍了。」
﹝文意註解﹞「懷孕的和奶孩子的有禍了,」因為她們行動不便,來不及逃走。
﹝靈意註解﹞『懷孕的』象徵懷有各樣私慾的人;『奶孩子的』象徵有肉體的牽掛的人。
【可十三18「你們應當祈求,叫這些事不在冬天臨到。」
﹝文意註解﹞「叫這些事不在冬天臨到,」『冬天』係雨雪季節,若不是積雪阻道,便是泥濘難行。
﹝靈意註解﹞『冬天』象徵屬靈光景不正常,枯乾死沉;在這種情形下的信徒,不僅無力逃走,甚至根本就不懂得要逃。
【可十三19「因為在那些日子必有災難,自從神創造萬物直到如今,並沒有這樣的災難;後來也必沒有。」
﹝文意註解﹞本節是豫言大災難的程度,乃空前絕後(參珥二2;但十二1),人無法憑想像來瞭解其可怕。
據猶太歷史記載,主後七十年的事件中,猶太人約有一百萬被殺,大部份被釘十字架,又約有二百萬被賣為奴,備嘗苦難,甚至因而致死。但這種情形若與末期的大災難作比較,仍難望其項背。
【可十三20「若不是主減少那日子,凡有血氣的,總沒有一個得救的;只是為主的選民,祂將那日子減少了。」
﹝文意註解﹞『選民』指猶太人,他們是神所揀選的百姓。本節是豫言大災難的時期減至一定的日子,因為若不減少那些日子,就沒有一個人能活得了,故神限定災期總共三年半,即四十二個月,或一千二百六十天(參但九27;啟十三 5;十二6)
﹝話中之光﹞神在嚴厲之中,仍舊滿有恩慈(參羅十一22)
【可十三21「那時若有人對你們說:“看哪,基督在這裏。”或說:“基督在那裏。”你們不要信。」
﹝文意註解﹞「那時,」指這世界末了的三年半期間,也就是大災難時期。
「基督在這裏...在那裏,」『這裏』或『那裏』均指的是某一處地方,這表示他們所講的基督都是在地上興起的(即屬地的人物),而非從天駕雲降臨(26)
﹝話中之光﹞()今日凡自稱是基督投胎降生人間者,必是假基督無疑。
()主不要我們隨便聽信人言,因為主離我們不遠,就在我們口裏,就在我們心裏(參羅十8)
()主基督再來不是只向一小部分人顯現,而是要給所有的人看見(參太廿四30)
()基督是超越的,是充滿萬有的,絕不受任何人為的限制。
【可十三22「因為假基督、假先知,將要起來,顯神蹟奇事;倘若能行,就把選民迷惑了。」
﹝文意註解﹞「因為假基督、假先知,將要起來,」原文『假基督』和『假先知』都是複數詞,表示不只一個。
「顯神蹟奇事,」因為這些不法的人,乃是照邪靈的運行,故能作出各樣的異能神蹟,和一切虛假的奇事(參帖後二9)
「倘若能行,就把選民迷惑了,」『選民』指猶太人(參賽六十五9;羅十21;十一28)
﹝話中之光﹞()假基督和假先知不只要迷惑不信的外邦人,甚至連我們信徒也有被迷惑的可能。
()撒但和牠的手下也能行大神蹟奇事,因此,我們基督徒千萬不可因有人能行大神蹟奇事,就輕易相信他們是神所差來的。
()主一再地說,許多人要被迷惑,可見被迷惑乃是教會歷史中很普遍的事實(參提前四1;提後三13;彼後二1)
()假先知的迷惑,是使人誤以為他們所說的,就是神的話。我們固然不可藐視先知的講論,但要緊的是須要凡事察驗(參帖前五20~21)
【可十三23「你們要謹慎;看哪,凡事我都豫先告訴你們了。」
﹝文意註解﹞主在此豫先將此事告訴我們,就是要我們遇見這類事情的時候,格外的小心謹慎,不要因為他們會行神蹟奇事,就誤認為他們必是從神來的。
【可十三24「在那些日子,那災難以後,日頭要變黑了,月亮也不放光,」
﹝文意註解﹞24~26節可知,主的再來是在大災難期結束之時;並且在祂降臨時,天象會有極大的變異(參亞十四5~6;珥二31;彼後三10)
﹝靈意註解﹞天象的變異有時也象徵世間局勢的動盪,朝代與邦國的興替(參結卅二7~8;摩八9);惟此處應係指自然界的劇變。
﹝話中之光﹞日、月、星辰,都是豫表基督;當實體一來到,就不需要那些影兒了(參西二16~17)。當基督一顯現,一切光體都要黯然失色了。
【可十三25「眾星要從天上墜落,天勢都要震動。」
﹝文意註解﹞「眾星要從天上墜落,」或指有許多流星群出現天際(參啟六13)
﹝話中之光﹞撒但和牠的跟從者都要被從天上摔下去(參啟十二9)
【可十三26「那時他們(馬太廿四章三十節作地上的萬族)要看見人子有大能力,大榮耀,駕雲降臨。」
﹝文意註解﹞「那時,」乃指『大災難一過去』(24)之時。
「他們要看見人子,有大能力,大榮耀,」『人子』是主道成肉身、受苦的稱號;當主降臨時要,特別顯出『有大能力』和『大榮耀』兩種情形,這是因為主耶穌要用口中的氣(能力)滅絕那敵基督,並用降臨的榮光(大榮耀)廢掉牠(參帖後二8)
「駕雲降臨,」那時,祂不再隱藏在空中雲裏,乃是駕雲降臨。
【可十三27「祂要差遣天使,把祂的選民,從四方(方原文作風),從地極直到天邊,都招聚了來。」
﹝文意註解﹞「祂的選民,」指在外邦(世界各國)的猶太人(參賽四十五4;六十五9;四十九22;申七6)
當主降臨時,有呼叫的聲音,和天使長的聲音,又有神的號吹響(參帖前四16),要將地上所有屬祂的人都聚集在祂面前。
﹝話中之光﹞()榮耀的基督一顯現,就要吸引萬民歸向祂;傳福音最好的辦法,乃在於將基督彰顯在人們的面前。
()只有屬基督的才能歸於基督,今天我們的所是和所作,有多少成分是屬於祂,而在永世裏要歸於祂的呢?
【可十三28「你們可以從無花果樹學個比方;當樹枝發嫩長葉的時候,你們就知道夏天近了。」
﹝文意註解﹞「當樹枝發嫩長葉的時候,」指生命顯出生氣勃勃的樣子的時候;意即已經進入春天,因此離夏天不遠了。
﹝靈意註解﹞『無花果樹』豫表以色列國,它因不結果子曾被主咒詛(參十一1421),故其枯乾豫表以色列亡國,今樹枝發嫩長葉,即豫表以色列復國。
『夏天』乃與冬天相對,冬天象徵災難期間(18~19);夏天象徵國度復興的時代(參路廿一30~31),這時代要開始於主的再來。
﹝話中之光﹞()「你們可以從無花果樹學個比方,」基督乃那充滿萬有者(參弗一23),萬有都在表明基督,因此,我們應當學習從萬有中認識基督。
()基督乃是在生命中作王(參羅五17),祂的國度必然是滿有豐盛的生命;我們信徒得的生命越豐盛(參約十10),就越有分於神的國度。
【可十三29「這樣,你們幾時看見這些事成就,也該知道人子近了(人子或作神的國),正在門口了。」
﹝文意註解﹞「你們幾時看見這些事成就,」『這些事』指過去兩千年來,凡主的豫言所已經應驗的事。
「也該知道人子近了,」原文無『人子』一詞,所以即將臨近的,應是指『夏天』,即國度。
﹝靈意註解﹞主的話提示我們,只要一看見以色列復國的事發生,便知主的再來和國度的實現已經臨近了。
【可十三30「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些事都要成就。」
﹝文意註解﹞「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世代』此字原文有『好些年代』的含義,並且聖經中的『世代』,往往不是指人生存在世的年數,而是指世人在神面前的道德光景(參申卅二5;太十一16;十二39414245;廿三36);換句話說,世人的邪惡淫亂、乖僻彎曲有多長,世代也有多長。因此,『這世代』可以延伸而指直到主再來的整段時代。
「這些事都要成就,」『這些事』則包括主再來之前的事。
主所說的話必要成就,以色列復國的事既已應驗在主後一九四八年,因此祂再來的腳步聲也已隱約可聞。聖徒且切莫將主這話等閒看待。
【可十三31「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
﹝文意註解﹞「天地要廢去,」『天』字的原文為單數,表明與地相對的天;將來有一天,舊的天與地都要被廢去(參彼後三10;來一11~12)
「我的話卻不能廢去,」主的話永遠安定在天(詩一百十九89),必要成就。
﹝話中之光﹞主的話比天地更為堅定、恆久;可惜人常迷信天長地久,卻對主的話懷疑。
【可十三32「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
﹝文意註解﹞「那日子,那時辰,」指主再來與末日審判的日子。 「沒有人知道,」若有人宣稱他知道主豫定在某日某時再來,根據這裏的話,可以斷定他必是假先知無疑。
「子也不知道,」祂是站在虛己、順服父神的地位上(參約十30;十四28),甘願不知。
﹝話中之光﹞()雖然種種豫兆,都顯示這世代的末日已迫近,主正再來,但究竟在那一天、那一時辰主就降臨,除天上的父神之外,誰也不知道。
()計算那日子、那時辰,乃是違反聖經、不敬虔的行為,註定必然失敗。
()主耶穌站在人子的地位上,寧願有所不知;有時候,神不讓我們知道的事(例如:主來的日子是在那一天;啟十4七雷所說的是甚麼等),便不可勉強求知,以免中了撒但的詭計,以為自己也『如神能知道』(創三5),而吃了『善惡知識樹的果子』。
【可十三33「你們要謹慎,儆醒祈禱,因為你們不曉得那日期幾時來到。」
﹝原文字義﹞「儆醒」警戒,不眠,清醒。
﹝文意註解﹞「你們要謹慎,儆醒祈禱,」主在本段話裏頭共提到四次『儆醒』(343537),『儆醒』的定義是『保持清醒狀態,不斷地戒備』;『儆醒祈禱』意即一方面在禱告中要保持警戒的狀態,另一方面又以禱告來保持儆醒。
「因為你們不曉得那日期幾時來到,」若是知道主在那一天來到,就不必天天儆醒,只要等到最後那天儆醒即可;但因為不知道那一天會來,所以才必須天天儆醒。
﹝話中之光﹞()我們對於主的再來,與其花許多功夫去研究字句的時間、兆頭、豫言等等問題,倒不如好好注重裏面屬靈的光景。屬靈光景正常的人,基督無論何時再來,在他都是一樣;並且早已在屬靈的實際中,得嘗主再來的真實意義了。
()迎接國度首在「儆醒」;凡對主的再來漠不關心的,就是不夠儆醒的。
()賓路易師母說:『基督徒生活的第一日起就是儆醒。』我們當對於仇敵、世界、自己,常常的儆醒。
()信徒應當不粗心大意(儆醒),天天以等候主的態度生活工作,一舉一動、所思所念,都是為著迎見主、討祂喜悅。
()撒但常叫我們不覺得有禱告的需要,或者叫我們只有禱告的形式,而沒有禱告的心願和負擔,因此我們必須儆醒著禱告。
()米吉爾博士說:『正確的禱告需要保持心靈的警戒狀態,呆滯消沉的心思會攔阻禱告的果效。』
【可十三34「這事正如一個人離開本家,寄居外邦,把權柄交給僕人,分派各人當作的工,又吩咐看門的儆醒。」
﹝靈意註解﹞『一個人』即家主,豫表主耶穌基督;『本家』豫表地上,特指地上的教會;『外邦』豫表天上;『僕人』豫表信徒;『看門的』豫表教會中的守望者。
主耶穌自從被釘死十字架,復活升天以後,祂不再在肉身的形態裏與我們信徒同在,而把聖靈和屬靈的權柄交給我們,叫我們憑以在地上事奉祂,且各人都有當事奉的本分,而最要緊的,就是儆醒等候主的再來。
﹝話中之光﹞()信徒在地上,都是主的「僕人」,也都有「各人當作的工」;事奉主乃是我們的『正業』,世上的職業不過是使我們得以生存的『副業』而已。
()我們天天都要「儆醒」看守心靈的門戶,一方面防備撒但的攻擊和世界、罪惡的侵襲,另一方面豫備好自己,以迎接主的再來。
【可十三35「所以你們要儆醒,因為你們不知道家主甚麼時候來,或晚上,或半夜,或雞叫或早晨。」
﹝背景註解﹞根據羅馬計時法,夜間共分四更:(1)一更晚間六時至九時;(2)二更晚間九時至半夜;(3)三更半夜至淩晨三時;(4)四更淩晨三時至六時。
﹝文意註解﹞「或晚上,或半夜,或雞叫或早晨,」這是羅馬的四更天分法,『晚上』即指一更,『半夜』即指二更,『雞叫』即指三更,『早晨』即指四更。
﹝靈意註解﹞「不知道家主甚麼時候來,」『家主』即指主耶穌;『甚麼時候來』即指主再來的日子。沒有人能知道主再來的日子(32)
﹝話中之光﹞現在黑夜已深,白晝將近(羅十三12),主已經近了(腓四5),所以現今是我們該趁早睡醒的時候(羅十三11)──「要儆醒」!
【可十三36「恐怕他忽然來到,看見你們睡著了。」
﹝文意註解﹞「看見你們睡著了,」意即看見我們並沒有儆醒。
【可十三37「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也是對眾人說,要儆醒。』」
﹝話中之光﹞()神在聖經上所有的話,也都是對我們每一個信徒說的。
()求主賜給我們有屬靈的耳朵,能夠聽見祂的話(啟二7111729;三61322)
叁、靈訓要義
【聖地遭受浩劫以前的豫兆】
一、必有人冒基督的名來迷惑選民(5~6)
二、必有打仗和打仗的風聲(7~8)
三、必有地震、饑荒(8)
【聖徒傳福音的危機和對策】
一、危機:
1.被交給公會,在會堂裏受鞭打(9節中)──被名義上的基督教團體逼迫,在教堂裏受掛名的基督徒迫害
2.被拉去交官,站在諸侯與君王面前作見證(911)──被屬世的政權逼迫、受審判
3.與弟兄、父母、兒女為敵(12)──被肉身親人反對
4.被眾人恨惡(13)──被屬世的人敵視和輕看
二、對策:
1.要謹慎(9)
2.然而福音必須先傳給萬民(10)
3.不要憑自己去對付,要順從聖靈的感動(11)
4.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13)
【末日大災難的豫言和勸戒】
一、豫言:
1.必有那行毀壞可憎的站在聖地(14)
2.災難之大乃空前絕後(19)
3.神將那日子減少了(20)
4.必有假基督和假先知出來迷惑選民(21~22)
二、勸戒:
1.那時在猶太的,要逃到山上(14)
2.在房上的,不要下來,也不要進去拿家裏的東西(15)
3.在田裏的,也不要回去取衣裳(16)
4.當那些日子,懷孕的和奶孩子的有禍了(17)
5.應當祈求,叫這些事不在冬天臨到(18)
6.不要相信假基督和假先知,要謹慎(21~23)
【主再來的豫言和勸戒】
一、豫言:
1.主的再來是在災難以後(24)
2.再來時天象將有極大的變異(24~25)
3.主將要從空中駕雲降臨(26)
4.主將召聚地上四方的選民(27)
二、勸戒:
1.當無花果樹枝發嫩長葉的時候(以色列復國),就該知道那日子近了(28~29)
2.主豫言的話必要成就(30~31)
3.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能知道(32)──不要相信人言
4.要謹慎、儆醒禱告(33~37)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馬可福音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馬可福音提要」末尾處 

 馬可福音第十三章拾穗

【可十三12在以色列再也沒有獻上任何祭物;沒有聖殿,又怎麼能獻祭呢?有些拉比在何西阿書十四2找到了答案,大概是指讚美的祭說的;但一個基督徒很容易就可以像猶太人一樣獻上這樣的祭物,也就沒有回到猶太教的試探了。──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3耶穌在橄欖山上對聖殿而坐。彼得,雅各,約翰和安得烈暗暗地問他說:
這是馬可獨有的一節有趣的經文,安得烈在此與那三個經常從耶穌領受特別教導的同伴一起出現。但真正的問題,並不是安得烈這次為甚麼會與這三人並列(他們本來就是四個人一起去找耶穌),而是在其它場合為甚麼把他漏掉了。約翰福音比馬可福音更多提到安得烈(見約一40,十二22),所以,我們若想更多認識安得烈引人的個性,就必須研讀約翰福音,而非馬可福音。由於安得烈甚少被提及,他在性格上似乎不像他的兄弟彼得那麼強勢,正如雅各似乎也不如約翰那麼強勢一樣。但是他們在神的旨意中全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而且也同樣都是蒙耶穌呼召的。──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4請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有這些事呢?這一切事將成的時候有什麼預兆呢?
這四個門徒問到將臨之審判的日期,這個問題或許就是上面提及不健全的屬靈好奇心的一個例子。下面這章經文是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耶穌如何立刻把所有這種抽象的問題轉化為個人的與道德的領域。沒有一個神學問題是可以抽離而單獨考慮的,因為它不能單獨存在,與我們目前的立場、信念,和行為都有直接而實際的關聯。對於神的道路,若只有純屬理智上的興趣,就是病態,不自然的,也是與實際剝離的。──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58有許多的假教師,顯然也是末期的一個預兆,正如世界的政治局勢持續惡化也是一個預兆。這就引入了第三個危險,以及第三個警告:我們不要像非基督徒一樣,因著國際危機而驚慌。基督徒的心不要憂愁(見約十四1),因為這些災難只是一個必經的階段。這一切乃是世界生產之難的起頭;但telos(末期)──世界歷史的目標與終點,神的治理終於建立──還沒有來到。保羅也有類似的概念,他形容一切受造之物都勞苦歎息,等候神的成就(羅八22)。保羅顯然認為這些生產之難乃是持久的、目前的、今世的經歷,然而卻朝向時間座標上未來的一點。──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8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地震,饑荒。這都是災難(注:災難,原文作生產之難)的起頭。
如果要找一個地區性、一時性之最初的應驗,而不是持久性的,甚至終結性的應驗,那麼最適合的是四皇之年(主後69年),羅馬的帝位改朝換代的速度驚人,同時,加利利的堅固城陸續陷落。在廣義上,這是一幅持續性的圖畫,描繪出今世的動亂,而教會就必須生活在這樣的動亂中,作主的見證人。必須注意的是:無論是最初的持續的解釋,都不排除最終的末世性應驗。如果馬可福音原來的讀者大多位在羅馬,那麼這些經文就非常有意義了,而且的確是極其激勵人心。──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9但你們要謹慎,因為人要把你們交給公會,並且你們在會堂裡要受鞭打;又為我的緣故站在諸侯與君王面前,對他們作見證。
提到公會與會堂,必然會在早期基督徒當中引起回應,他們記得大數的掃羅所加諸教會的嚴厲逼迫(徒八13)。倍為切合的是:保羅已經不知不覺地借著他的敵對應驗了這節經文的前半,也會有意識地借著他在當權之人──如腓力斯、腓斯都、亞基帕,甚至該撒自己(提後四1617──面前的見證而應驗了後半。然而,若是因此而認為這段經文是根據保羅的經歷而寫成的,可就十分荒謬,因為這節經文沒有如此具體細微。希臘文hegemonon(諸侯)在新約聖經中是用來指羅馬官員的術語,官階從各省的巡撫到較低之猶太行政長官(或提督,有份銘文用這個字)本丟彼拉多。Basileon(君王)則涵蓋了所有的皇室統治者,從地區性之小分封王到皇帝。這裡所給的命令要謹慎乃是典型的馬可用語(Schweizer)。──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10然而,福音必須先傳給萬民。
給萬民這個譯法並未充分表達出原來的意思:更好的譯法是給所有非猶太人。這又是對以色列人最受寵愛的國家之地位予以重擊:普世的宣揚對於馬可而言是最重要的(施維策),而且他在此從耶穌自己的話語得著證實。所有的國家都必須有機會聽聞國度的好消息。──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11人把你們拉去交官的時候,不要預先思慮說什麼,到那時候,賜給你們什麼話,你們就說什麼,因為說話的不是你們,乃是聖靈。
說話的不是你們,乃是聖靈,在使徒行傳中,有無數基督徒即席辯論的例子,馬可福音中當然沒有;彼得在公會前的講論只是許多例子中的一個(徒四8及下)。但我們不得利用這一點來試探神(路四12)。這一個應許是特別賜給那些不期然被逼迫者拖進法庭之人的,而不是給那些有時間為了前頭某個已知的作見證機會而禱告、預備之基督徒的。──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1213這是偉大之hypomone聖經教義的扼要說明,此教義在神學上有時稱為聖徒的堅忍: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13節)。得救的意義不可能只是蒙拯救免於肉身的死亡,因為第12節已經警告過:可能會因著為基督受苦而死的。這裡所應許的得救必然意味著更深邃的,超越墳墓之外的。所以,在啟示錄二10也有著相同之末世論的吊詭:你務要至死忠心,我就賜給你那生命的冠冕。耶穌說:門徒必須堅守到底,以便能夠得救;但是,正如保羅所說的,真基督徒事實上必會堅守,因為神必使他們能堅守(羅十四4)。這是聖經中的另一個吊詭,我們最好是以虔敬的態度來堅信。就像其它類似的神學吊詭一樣,其解決方法不是用數學的方式在無限中尋得,而是在永恆中──也就是在神裡面──得到。馬太福音十22將耶穌所說的這一句話放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所以,這不只是在某一次特殊場合中隨意說的,而是祂的教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1820猶太的冬天常有大雨。倘若大災難在這個季節臨到,逃難者的行動就加倍困難了。耶穌在此強調說,這大災難是空前絕後的。在語氣上與但以理十二章一節相似。災難的日子愈長,遭殃的人當然就愈多。然而,災難的日子也是在神的主權操縱下。因此,主是可以減少那日子的。這可說是神特別憐憫人的一種作為。神只是為主的選民,將日子減少。這對信靠神的人來說,是富有很大激勵作用的。──《中文聖經注釋》
【可十三2123這段經文最初可能是指主後七十年前後所出現之無數的宗教,與偽彌賽亞派猶太人的叛變。但對基督教會而言,這段經文同樣適用於第一世紀的許多猶太基督教異端(尤其是諾斯底派),雖然其應用的範圍可以廣泛至涵蓋所有的時代。──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22因為假基督,假先知將要起來,顯神跡奇事,倘若能行,就把選民迷惑了。
神跡奇事(22節)。這是提醒我們:就像在舊約聖經中一樣,除了真先知之外,假先知也能行神跡奇事(出七11)。體認這一點,在今天是極其重要的,因為今日對於這些表現又燃起新的興趣。在使徒行傳裡面,神跡無疑是由使徒們施行(見徒二43的例子)。保羅將它們列在聖靈的恩賜裡面,雖然不是列在眾恩賜之首(林前十二10)。即使是由真先知所行,神跡奇事只是神在基督裡所行之更大工作的兆頭,我們必須憑信接受這更大的工作,不然神跡就算不得甚麼。
倘若能行,就把選民迷惑了。正好第20節,我們又看見選民,而且使我們想起約翰式的提醒:選民若是也上當受迷惑,這個名詞就自相矛盾了(約壹二2627)。第23節同樣是約翰式的提醒:在這些事以先,主已經警告祂的門徒(參:約十三19)。馬可比其它兩卷對觀福音較少出現約翰式的筆觸;但足以顯出實事求是的馬可也與約翰從同一資料銀行裡取用素材。──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27他要差遣天使,把他的選民,從四方(注:原文作),從地極直到天邊,都招聚了來。
但以理書第七章,人子的降臨是緊隨在亙古常在者坐行審判,而且建立了永恆國度的描述之後。但以理書七10提及了無數之屬天事奉的群體,在馬可福音這裡也照樣提及天使所擔任的招聚者,雖然可歸之於舊約聖經其它經文,卻也適合於但以理書的脈絡。馬可在第27節是這段經文中第三度提及祂的選民,蒙揀選者(參2022節)。從舊約的餘民觀,到新約的教會觀,只是短短的一步,因為這是一個合乎邏輯的發展,兩者都是神的選民。──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2829葡萄樹與無花果樹的確是舊約聖經中神的百姓傳統的象徵,而耶穌所咒詛的無花果樹(十一1214)似乎是指當代之猶太教的一個行動式比喻。然而,那並不能證明聖經每一次提及無花果樹都是暗指以色列說的,也不能證明我們可以從今日在以色列所發生的政治事件(如重返巴勒斯坦)來預測基督再臨的日期。耶穌這句話似乎只是一般鄉下人所用的一個比喻;比較馬太福音十六23所提及判斷天氣之敏銳度的比喻。當樹上的枝葉繁茂,夏天就近了,而且一如施維策所說的,在巴勒斯坦夏天來得尤其快。耶穌說:同樣的,這些事情的發生,將要提醒我們:人子的再臨已經近在門口了(29節)。──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30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些事都要成就。
這世代必定是指耶穌在地上所服事的那一代,那一代的確有些人有生之年看見耶路撒冷被圍困的慘狀。但耶穌所服事的那一代當然沒有看見基督的再臨,所以有些人努力(不自然地)要將genea的意義解釋為百姓,指整個猶太國,這個國家在基督再臨之前不會消逝。毫無疑問的,基督再臨(parousia)的耽延對早期教會是一大困惑,他們當中有些人似乎期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可以看見基督再來,所以當死亡把他們一個接一個地帶走時,他們既悲傷又困擾(彼後三4)。所以,較好的作法是把這些事局限於發生在主後七十年當時的審判。但是,初代教會預期主在任何時刻來臨,並沒有錯,因為每一世代都應該繼續熱切仰望並期盼主的再來(彼後三12)。在神的旨意中,基督的升天與再臨之間不會再有其它事件,所以它永遠是近的。──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31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
天地要廢去,大概是在萬有都被震動,引入基督的再臨之時;這可能出自以賽亞書三十四4。廢去可能是連接本節與前一句話之間的環結。然而,這裡所著重的,並不是啟示文學式的預言,而是基督話語的永久性(Anderson):那意味著基督的話被視為與舊約聖經中雅威的話同等(賽四十8)。啟示錄二十一1可能採用了耶穌這句話,先前的天地(對於希伯來人而言,也就是萬有的總和)將要過去,以便新天新地可以降臨。──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33謹慎儆醒「你們要謹慎,儆醒,祈禱,因為你們不曉得那日期幾時來到。」】
我們在世上每一秒鐘,都可能是最後的一秒,每一天都可能是最後的一天。絕不可存著不切實際的幻想,以為我們離死還遠,主來的日子還遲。主耶穌再三警告說,我們不曉得那日期幾時來到,等忽然來到,再預備就來不及了。必須早作準備,時時都作好準備,那樣主隨時來到,可以坦然無懼見主。如果主來得遲,那已經作好準備的也不徒然,要積蓄在那裡成為得賞賜的依據。如果不積極預備,即或主不立刻來,這種存心也當受責罰的。
所以我們應當時時自問,如果主現在來到,我將如何,是否心中無虧,對得起主,遵守了主的命令,完成了祂的托付,是否成為聖潔,全心愛主,可以算是忠心的僕人,貞潔的童女,跑盡當跑的路,打勝美好的仗,守住所信的道。是一直遵行神的旨意,為主而活。或是,仍然屬於肉體,貪愛世界,受撒但的迷惑,受罪惡的捆綁,天天偏行己路;沒有竭力追求討主喜悅,達到主的目標;沒有愛心,失去盼望,信心軟弱,不冷不熱,無法見主呢?如果是,則要悔改,不是,則要加勉,以防有失敗的可能,必須時時儆醒,常常祈求,得以站在主前(路2136)。──《每日天糧》
【可十三34這事正如一個人離開本家,寄居外邦,把權柄交給僕人,分派各人當做的工,又吩咐看門的警醒。
有些證據顯示,看門人的明喻被早期教會用來指那些有分於基督徒事奉的人。家主長久離家,當他來時,一定不能發現我們正在睡覺,而是正在盡我們的職責,執行他所留給我們的任務。看門的人誠然必須特別儆醒,因為那正是他特殊的任務(結三17),所以這或許特別適用于那些身居牧者地位的人,他們乃是教會中的守望者──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37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也是對眾人說:要警醒!
也是對眾人說的:要儆醒。然而,這節經文卻告訴我們,這個命令是一般性的,而不是單單針對基督徒的事奉,或者教會裡面的任何群體或階層。而且,它可能清楚地說明:耶穌自己未必預期祂的再臨就在不久的將來,近代許多解經學者只能臆測,卻無法證實。這個比喻的整個要旨,說明主離開的時日可能是漫長的。從最後這個嚴肅的字眼,要儆醒(希臘文gregoreite清醒),衍生出後來基督徒愛用的英文名字 Gregory──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37{\Section:TopicID=219}不同的思想線索】在這章經文中,攙雜有幾種不同內容的資料,寫福音書的人是有他們自己的一套方法,整理耶穌不同的教訓,按著題目而歸納寫出來。現在馬可在這章經文中的題目是『耶穌講述關於將來的事。』任何人把這章書快讀一遍時,即發覺它的範圍雖然是指將來而說,但內容則參差不齊,換句話說,它們所講的不是一件事,而是包括有五個不同的分題在內的。
(一)豫言耶路撒冷的毀滅。它的範圍包括一節、二節和十四至二十節。耶穌豫知聖城的浩劫,而後來這件事果真實現了。到了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攻陷,聖殿破壞不堪而恐怖的事也隨之而發生。
(二)警告迫害的來臨。這是記載在九至十三節中。耶穌警告祂的跟隨者,將來會遭遇到使人痛心和殘忍的迫害經驗,而預早提醒他們。
(三)警告他們在末日時的危險。這點分別在三至六節;二十一至二十二節敘述出來。耶穌知道將來有人起來歪曲和蹂躪基督教的信仰。這是順其自然而出現的,因為人常愛聽從自己驕傲的心志而不願聽聞上帝的聲音,耶穌既然知道將來會有類此的異端邪說和訛詐的事出現,於是趁早講給他們聽,希望保護他們。
(四)警告關於祂第二次復臨的事。而這些話的語氣則與主的日子的描寫,同聲相應的,我們可以在七至八節,二十四至二十七節裏面找出來。『主的日子』與『第二次復臨』的描寫景象,互相混在一起,而很難分辨出來。這是常常見到的,因為的確沒有人知道當這兩件事發生時,真正的情景是怎樣的。我們所見的描寫是用夢境和異象寫出來的。耶穌描寫祂第二次復臨的時候,是引用以往先知和啟示文學所寫關於主的日子的景象作根據的。所以不須照著字面意義去解釋,它們只是一個印象式的敘述,如同舊約時先知們所見的異象一般。它們的目的是告訴人當這些事情發生時,所得的印象是甚麼,而不是一幅真實發生的圖畫。
(五)警告人們必須警醒留心。這個分題是記載在二十八至三十七節。倘若人們已經處於永恆生命的影子當中;倘若人們經常可能遇到上帝突如其來的干預;倘若人們在生活中,隨時會遇到基督復臨的經驗與體驗這個完滿的日子,已近在眉睫;倘若這個時刻和季節,除了上帝之外,完全沒有人會預知的話,那麼,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加倍留心,隨時準備祂降臨。
所以我們讀過這章書時,緊記著每一個分題的描寫,都是用以前舊約和啟示文學,描寫主的日子的畫像和言語表達出來的。為了這點,我們不是跟隨原有的章節去研究,而是用以上的分題去細心分析。──《每日研經叢書》

 馬可福音第十三章例證 


【可十三13在這一切慘痛的迫害中,人若堅持忍受到底,便必然得救。生命並不是一場短跑的衝刺競賽;而是一個馬拉松式的長途賽跑。桀弗利博士講述一個名人,拒絕別人在他生時替他寫傳記。這位名人說:『我親眼看見許多人,在生命的路程,走到最後的一個圈時,才跌倒下來。』真的生命若非到了終結時,往往都會有機會招致無數重大的打擊。本仁約翰在自己的夢裏,看在天堂的門欄外,設有一條小徑,是通到地獄受苦之所的。唯有人能忍耐到底才可以得救啊!──《每日研經叢書》
【可十三1417這一段所預言的事,似乎是與一般的猶太人有關,而不僅限於門徒而已。
  那行毀壞可憎的這句話是引自但以理書十二章十一節。它是指在神面前看為可憎惡的事。尤其是指人所設的假神、偶像和人像這一類的事,以及這一切的事物所帶來的破壞與災難。這一些偶像或是人所崇拜的任何東西,都可能嘗試取代真神所應有的地位與尊嚴,因此是站在不當站的地方。
  站在不當站的地方因為這節經文的特殊歷史意義,作者馬可特別提醒讀這經的人須要會意。學者們一般上都認為馬可所要提醒的,除了是指先知但以理書十二章十一節所預言的事以外,也包括了主前一百六十八年希臘君王安提阿哥(Antiochus Epiphanes)惡意地在耶路撒冷聖殿中設立祭壇以及獻祭的污穢行動。這種行毀壞可憎的事,結果引起了猶太家族瑪喀比(Maccabean)的激烈反叛(參閱瑪喀比傳上卷一5459,六7)。正如但以理以及瑪喀比的時代一樣,類似的事件也將在末日之前再出現。
  耶穌在此建議說,當歷史重演的時候在猶太的,應當逃到山上。山上顯然是在戰爭或其它大災難發生的時候比較安全的避難之處。到了那個時刻,避難的人連家都要放棄了。
  那些日子,懷孕的和奶孩子的有禍了是因為這些婦人在行動上極其不便,不易逃避災難的來臨。──《中文聖經注釋》
【可十三2427這段經文是一幅名副其實以舊約啟示文學之引句組成的拚圖,尤其是第2425節。如果在神對於祂的選民所施行之即時的審判,與祂對一切受造之物所施行的終極審判之間有所間隔的話,那麼第26節可說是個間隔。普世性之政治動盪,在此是從天文學現象的角度來描寫的,這個模式特別取自以賽亞書(賽十三10,二十四23)。這是所有末世論的典型用法,可能同時指第一世紀羅馬統治者的瓦解,以及第二十世紀北方南方有產階級無產階級的衝突。但第26節是一幅清楚的圖像,描繪人子再臨審判(但七13),這在歷史上只可能指著一件事──基督第二次來臨。有鑒於耶穌一向用人子作為祂自己的名號,祂的門徒不可能不知道祂在這裡也是指著自己說的,雖然他們很可能無法明白這樣的事情怎麼可能發生,或者甚至不明白它的意思──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35「你們不知道家主什麼時候來。」】
我們實在不知道,最好還是不知道。但是祂一定是近了。黃昏已經過去,祂的顯現之光芒早已消逝,雖然還有餘輝留在早起教會使徒的職事上。半夜也已經過了,在那中世紀最幽暗的日子裡,只有少許聖徒在遍處黑暗中如同明星照耀。雞也早啼叫了,威克之夫、路德還有其他屬靈的偉人曾宣告清晨的來臨。現在是早上,日光會越照越明直到日午,祂一定近了,就在門口,童女啊,快準備好,出來迎接祂!
但是我們不是還可從另一方面解釋,主在黃昏的時候來找我們,當我們生命的喜樂似乎慢慢地消失了。祂也在我們憂悒的深夜中來,那時我們為喪亡與失望的事哀傷。在期望盼待的黎明時祂也來到,我們重新振作,努力向前。祂在早晨來施恩給我們,好叫我們早早得著飽足,以致終日高興快樂。我們要警醒等候祂再來,耳朵敏感地聽祂的輕柔的腳步聲。於是祂在窗邊,輕輕地低語說:來一起走!我們就起來,到百合花的花畦以及沒藥的花園。
我們確實直到是屬於祂家中的人嗎?我們是祂的家!這是希伯來書作者所說的。有一些條件必須知道:我們要有重生的經驗,要追求聖潔,也要持定信心,堅持到底,基督是一家的主,祂的旨意是律法(希伯來書三章一至九節)。
── 邁爾《珍貴的片刻》  


馬可福音第十三章綱目 


【預言災難】
天地要廢去,神的話卻不能廢去
一、主再來的預兆
1.殿宇要被拆毀
2.要謹慎,免得受人迷惑
3.要被人逼迫
二、主再來時的災難
1.當那些日子
2.難於逃避
3.榮耀的降臨
三、儆醒等候主再來
1.要謹慎儆醒祈禱
2.看門的要儆醒
3.眾人都要儆醒
── Chih-Hsin ChangAn Outline of The New Testament
【馬可福音第十三章】
一、小啟示錄(十三137
二、聖殿的噩運(十三14
三、末期的預兆(十三58
四、災難的起頭(十三913
五、那行毀壞可憎的(十三1420
六、假基督與假先知(十三2123
七、人子的降臨(十三2427
八、無花果樹的比喻(十三2829
九、降臨的日子(十三3032
十、講論的結尾(十三3337
──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馬可福音第十三章】
一、基督徒所要面對的(十三113
1.世界的景況:人類謀求和平、安寧,因為看到黑暗的勢力籠罩大地,小至地方社會,大及全球似在欣欣向榮中卻隱伏各樣危機(78
2.信徒須盡力謀求和平與安寧,為的是使福音更能廣傳(10
3.因主的緣故,生活也不容易(1213
二、對末世的態度(十三1427
1.我們深信一切都在主的手中,不管是歷史上曾發生的,或將發生的事(1419
2.在那些末世的日子,縱然有極大的災難,主仍然看顧及管理,而祂亦能體會人的軟弱(20
3.在埃及皇宮之中,與摩西鬥法的埃及術士也能把杖變為蛇,我們若非有屬靈的生命和智慧,怎能鑒別真偽?(2122
  4.我們若要警醒,必須對神的話語──聖經有更深的認識,因為主說,祂早已告訴我們(23
  5.我們須存歡喜盼望的心來迎接基督第二次的降臨,那是何等大的榮耀!(2427
三、主必再來(十三2837
1.這些事的成就(29
2.主的話不能廢去(31
3.那日子惟有父知道(32
4.祈禱是保持我們與必會再來的主的聯繫(33
  5.當作的工:我們須留意去完成祂所吩咐的使命。在神的家中,我們須防備,時常作看守的工作(34
──《新舊約輔讀》
【末日來臨的事】
一、聖城的浩劫(十三12
二、末日來到的危險(十三362123
三、祂再降臨(十三782427
四、艱苦的路(十三913
五、聖城的苦難(十三1420
六、必須警醒守望(十三2837
──《每日研經叢書》
【僕人在橄欖山的講論】
一、耶穌預言聖殿被毀(一三12
二、災難的起頭(一三38
三、門徒受逼迫(一三913
四、大災難(一三1423
五、第二次降臨(一三2427
六、無花果樹的比喻(一三2831
七、日子時辰沒有人知道(一三3237
──《活石新約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