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二十七1~10懊悔——最深沉的痛苦】
任何事再也沒有比懊悔更令人傷心了!
英國作家撒慕耳強生最能體會這一點了。這位現年七十三歲的老作家時常走到市場他父親以前工作的地點,有時候他甚至站在雨中淋雨,希望藉此來減輕他內心的罪感,因為在他二十歲時,他生病的父親曾要求他代替看守攤子而遭他拒絕。
加略人猶大亦然,當他看見耶穌將被釘在十字架時,他口袋裡的三十兩銀子就好像變成為三十條蛇。內心的懊悔痛苦使他大叫,「我有罪啊,流了無辜人的血。」於是三十兩銀子他也不要,把它丟在殿裡,而去上吊。
良
心的歉疚確叫人難受,但你可以不必受到這種痛苦的煎熬,因為耶穌為你受死,當你相信祂的時候,你以往所犯的一切罪都被一筆勾消,完全被赦免了。如果你是一
位違背主命的基督徒,那麼請你看約翰壹書第一章九節,「如果我們向上帝認罪,他是信實公義的,他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所有的過犯。」你可以不必再懊
悔,不必再受精神上的煎熬了!——H.V.L.——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
【太廿七23,26】猶太的作家克勞斯尼爾(Klausner)對於十字架刑罰如此寫道:『十字架的苦刑,是人發明來報復他同類的最可怕、最殘酷的死刑。』西色柔稱之為:『最殘忍、最恐怖的極刑。塔西圖稱之為:『一種只適用於對奴隸採用的極刑。』
它發源於波斯。由於他們認為地是供祀奧馬茲德神(Ormauzd)的,所以要把囚犯舉起來,免得污穢了原是神財產的地。十字架作為極刑從波斯傳到北非洲的迦太基(Carthage),羅馬人就是從迦太基學來的。不過羅馬人把它限於反叛者,逃跑的奴隸以及最低級的罪犯。這刑罰不准用在羅馬公民身上。
克勞斯尼爾對十字架還有更進一步的描述。罪犯被綁在十字架上,他早已在鞭韃中流出大量的血。他要被掛在那裏飢餓,曝曬至死,甚至無法保護自己免受蛟蠅叮在他赤裸的身體與流血的傷口上,這並不是一幅好看的圖畫──可是這正是耶穌甘願為我們忍受的苦楚。──《每日研經叢書》
【太二十七45~54不信者的徹悟】
在
我圖畫室中,一本被我評價甚高的書突然不見了。書名叫「是誰挪動巨石?」是被一位朋友借走之後又轉借他人的,現在卻了無蹤影無從追討了。遺憾的是這書業已
絕版,不可能再買到一本新的。這書的來源說來很奇妙,作者的本意原是為推翻基督復活的可靠性而動筆的,但越寫卻越推翻自己的立足點,因此使這本書得到一個
完全相反的結論。作者找到了這麼多奇妙的證據,結果使他的書為主的復活作了最好的見證。我們也常有所聞,許多原不相信基督的人,對基督下一番工夫研究之後
便發現自己的錯誤來。
有
一天,兩位不信主的人在火車上偶然談論到基督奇妙的生涯。其中一位說:「我們可以為他寫出一部動人的羅曼史。」另一位則說:「是呀,由你老兄來寫再適當不
過了,你最好認真地把他的生平事蹟及個性研究清楚,摒除一切感情及其神性,越平凡越好——就把他描寫成普通人羣中的一個。」
這樣決定過後,他們就開始行動,始終把小說寫成了。提議寫這本書的是殷格索上校(In-gersoll),而書的作者是劉華勒士將軍(Lew Wallace),奇怪嗎?這本書就是我們人人熟悉的「賓漢」Ben Hur,華勒士在寫作這本書時發現到耶穌絕對不是一個凡人,他對耶穌的生平及其個性研究的工夫下得越深,越證明出他絕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教師。最後,他和馬太福音所記的百夫長一樣深信基督的神性,不禁叫出:「這真是神的兒子」。
任何人只要敞開心門用一顆追求的心來查考聖經,聖靈將會帶領他走上信心的道路!
想想看:多數的無神論者無法尋見上帝就和小偷無法尋得員警同一個道理!——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
【太廿七57~60】關於約瑟的名字有許多傳說,這些傳說對於住在英國的人特別有興趣。最有名的一個傳說,是在主後六十一年,腓力差約瑟從高爾往英國去傳道。據說他帶著最後晚餐的杯子,其中盛著耶穌從十字架上所滴下來的血,這杯就成為亞爾徒爾(Arthur)王的武士們故事中著名的『聖杯』。據說當約瑟和他的宣教士隊伍爬上懷雷阿山,翻越到另一邊,他們來到格拉斯吞布立(Glastonbury),約瑟把他的杖插進地裏,就從那裏長出格拉斯吞布立荊棘。多年以來格拉斯吞布立的確一直就是英國最神聖的
地方,至今仍為一處朝聖之地。故事中說原初的荊棘被一個清教徒砍了下來,可是就在當天又從其中發出新芽。從那一天開始它的分枝已經遍滿了全世界。因此這個
傳說把亞利馬太的約瑟跟格拉斯吞布立和英國相連在一起。
還有一則少有人知道的傳說,是在一首最著名的英文詩歌詞中所紀念著的,並在蘇摩撒特(Somerset)依舊流傳著。據說約瑟是一位錫商,在腓力尚未差遺他的許久以前,已經到科爾華爾(Cornwall)的錫礦去了好幾次。在科爾華爾的馬拉汛(Marazion)另有一個名稱,有時被稱為猶太人的市場,據說該地曾為買賣錫的猶太殖民主義者所集中的地方。這傳說更進一步地說,亞利馬太的約瑟是耶穌母親馬利亞的叔父。(若對的話,他可能遵照羅馬的法律,以親戚的身份來要求耶穌的身體。)據說有一次他曾帶著孩童耶穌航行到科爾華爾去。這正是布雷克(William
Blake)在寫這首著名的詩篇時所想到的情形:
在古時,你的腳蹤
曾踏上英國的青山?
上帝的聖羔羊
曾否在英國的草原出現?
聖光是否照耀
在多雲的山坡?
耶路撒冷是否
曾建立在撒但黑暗的磨坊之上?
曾踏上英國的青山?
上帝的聖羔羊
曾否在英國的草原出現?
聖光是否照耀
在多雲的山坡?
耶路撒冷是否
曾建立在撒但黑暗的磨坊之上?
所謂撒但黑暗的磨坊,就是科爾華爾的錫礦。我們只能說,惟願這可愛的傳說是真實的,因為每逢想念到孩童耶穌的腳蹤,曾經踏在英國的土地上,是一件何等令人興奮的事啊!──《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