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廿八6】有
一位傳福音的,在北印度某村,往集市上講道,講完了就有一位回教徒說道:『先生,你講的是不錯,但是你們缺少一件』。傳道的人笑著說:『我很喜歡知道,缺
少那一件』?回教徒說:『我們能到麥加朝拜聖墓,你們耶穌的墳墓,在耶路撒冷是空的』。教士答道:『這正是和別的教的不同處,穆罕默德死了,他的屍身仍在
墳墓裏,各宗教家各哲學家也全在他們的墳墓裏,惟有耶穌基督不在墳墓裏,祂已經復活了,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完全在祂手裏,祂的國,是包括各國各族各種人類
全在內,這就是我們的特色』。
【太廿八19利文斯敦 】“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9)
大衛·利文斯敦1813年3月19日生於蘇格蘭、布蘭太爾一戶貧苦人家,他有篤信虔誠的父母的教導,從小養成堅強、耐心的品格。他長大後,樹立了為基督獻身的強烈信念。他寫道:“基督教激起我滿腔的熱愛,我決心要獻出我的一生,以解救人類的痛苦。”1840年12月,利文斯敦便搭船前往非 洲,把自己的一生貢獻服務於當時最黑暗的大陸。當船到開普敦,他乘獨木舟上岸時,身邊只帶著一個藥箱,土人們一齊來準備殺死他。利文斯敦閉目禱告,準備受 戳。誰知那平安的儀態感動了土人,竟從死裡逃生,利文斯敦進入內陸,在馬博察設立了傳教站,將自己的工資節約下來購買昂貴的藥物,為當地土人服務。經過艱 辛的努力,許多非洲人相信了真道,賽切勒酋長也進了教,利文斯敦有廣大的愛,他從來沒有對黑人歧視。他說:“跟他們相處久了,誰都會忘記他們是黑人,只記得他們是人類的同胞。”當利文斯敦一次患病需回國時,五百位黑人身穿白衣流淚為他送行,叮囑他千萬要再回非洲。這些昔日吃人肉的人今日在熱切地為利文斯敦祈禱。
利文斯敦一邊傳道,一邊為今後的傳道隊伍尋找交通的要道,他進行艱難的探險,許多傳教團因利文斯敦獻身精神的感召陸續來非洲傳道。
1873年5月1日清晨,為他護理的人站在門外,見利文斯敦跪著禱告,他們靜侯很久,但不見他起來。進去一看,見他跪著死了。死的地點在非洲內陸的班韋島盧湖南邊的契坦博村。
利文斯敦的隨從把他的心臟埋在契坦博村的一棵樹下,表明他的整個心血都獻給非洲,也表明他死後心仍與非洲相連。將他消瘦的身體抹了一層香油,用布包裹起來,紮成一包貨物的樣子,以此來通過敵對部落的地區。他們冒著生命危險,走了1500裡路,花了九個月時間,於1874年2月送到沿海的巴加莫約。利文斯敦的遺體由英國領事館運送回國。1874年4月18日,在威斯敏特為他舉行葬禮。送葬的人,人山人海,這三位冒險運送遺體的非洲人也參加送葬的行列。
大衛·利文斯敦1813年3月19日生於蘇格蘭、布蘭太爾一戶貧苦人家,他有篤信虔誠的父母的教導,從小養成堅強、耐心的品格。他長大後,樹立了為基督獻身的強烈信念。他寫道:“基督教激起我滿腔的熱愛,我決心要獻出我的一生,以解救人類的痛苦。”1840年12月,利文斯敦便搭船前往非 洲,把自己的一生貢獻服務於當時最黑暗的大陸。當船到開普敦,他乘獨木舟上岸時,身邊只帶著一個藥箱,土人們一齊來準備殺死他。利文斯敦閉目禱告,準備受 戳。誰知那平安的儀態感動了土人,竟從死裡逃生,利文斯敦進入內陸,在馬博察設立了傳教站,將自己的工資節約下來購買昂貴的藥物,為當地土人服務。經過艱 辛的努力,許多非洲人相信了真道,賽切勒酋長也進了教,利文斯敦有廣大的愛,他從來沒有對黑人歧視。他說:“跟他們相處久了,誰都會忘記他們是黑人,只記得他們是人類的同胞。”當利文斯敦一次患病需回國時,五百位黑人身穿白衣流淚為他送行,叮囑他千萬要再回非洲。這些昔日吃人肉的人今日在熱切地為利文斯敦祈禱。
利文斯敦一邊傳道,一邊為今後的傳道隊伍尋找交通的要道,他進行艱難的探險,許多傳教團因利文斯敦獻身精神的感召陸續來非洲傳道。
1873年5月1日清晨,為他護理的人站在門外,見利文斯敦跪著禱告,他們靜侯很久,但不見他起來。進去一看,見他跪著死了。死的地點在非洲內陸的班韋島盧湖南邊的契坦博村。
利文斯敦的隨從把他的心臟埋在契坦博村的一棵樹下,表明他的整個心血都獻給非洲,也表明他死後心仍與非洲相連。將他消瘦的身體抹了一層香油,用布包裹起來,紮成一包貨物的樣子,以此來通過敵對部落的地區。他們冒著生命危險,走了1500裡路,花了九個月時間,於1874年2月送到沿海的巴加莫約。利文斯敦的遺體由英國領事館運送回國。1874年4月18日,在威斯敏特為他舉行葬禮。送葬的人,人山人海,這三位冒險運送遺體的非洲人也參加送葬的行列。
利文斯敦的死,對於教會的工作又是一種激勵,許許多多的傳教團跟隨著他的腳跡將真理傳進非洲大陸。 ── 佚名《喻道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