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日星期三

馬太福音第四章拾穗




【太四1「當時,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的試探。」
     當時是馬太喜愛使用的一個連接詞,雖然有時不能表示一個肯定的年代上或邏輯上的先後聯繫,但在這裡卻是一個重要次序的標誌:從耶穌受洗時祂身分和使命的明確,到檢驗祂對此事的反映。──《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四1「曠野」:在猶太人心目中,這是魔鬼活動的地區,也是昔日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受上帝磨練的地方。
    「試探」:「引誘」、「試驗」、「磨練」。在這裡意指「不懷好意的探問或誘惑」。── 蔡哲民等《馬太福音查經資料》

【太四1「當時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的試探。」】
昨 日有敞開的天,今日有曠野試探的焚火。那時天父的聲音稱祂為喜悅的愛子,現在卻有試探者的恐嚇話。本來有許多群眾,現在只有曠野的寂靜,只有野獸的吼叫。 那時聖靈是鴿子,現在祂卻是催迫的力量。有基督生命的人都會有同樣的經驗,聖靈常先賜予神的啟示,使人應付面前的試探,但是聖靈的引導一件接著一件,神的 恩典必永遠珍貴地賜予。
你是否願意將生命的糧給千萬的人?你不可照自己的心意來預備糧食,你不可只為滿足自己。你必須等候父差遣天使來幫助你,同時,也必須靠祂的話因信活著。
你是否願意教導信仰的真道,就是神保守的即使在山崖或空氣窒息之中?你必須等候神呼召,不可讓撒旦的聲音來混淆。
你是否願意得著世上的國度?你不可用人為的方法,憑藉人的聰明,只靠著十字架,好似種子落在地上死了。在福音書上只有兩座山,最後是合併起來,成為升天的地方。但是現在有死穀在這兩者之間,但是基督曾宣佈過:天上地上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
──邁爾《珍貴的片刻》

【太四1試探者著我們心靈中最深處的意念與願望,進到我們的裏面。他攻擊的是我們的心思意念。這些攻擊是如此的真實,使我們幾乎看到魔鬼的存在。你今天還能在德國的瓦特堡(Castle of the Wartburg)路德的房間裏看到牆上的墨水漬,就是當魔鬼引誘路德的時候,他將墨水瓶扔向牠,所留下的污漬。魔鬼想要用牠的力量,攻破我們的防禦,就是從我們裏面攻擊我們,牠在我們最裏面的思想與願望中,尋找牠的盟友和武器。──《每日研經叢書》
  
【太四1那穌受試探是心靈受試抑真的看見魔鬼出現而受試?】
    主那穌受試探時,除主那穌與魔鬼外,並無第三者在場,顯然是主那穌把他受試的經過親口告訴他的門徒,主那穌用第一身的說法告訴門徒,馬太則用第三身的說法記錄下來。門徒只能用耳聽手記的方法寫下來,因不在現場,無法加進對此事實經過的任何解釋。
    對於主那穌受試探是心靈受試抑真的看見魔鬼出現而受試,解經家大概分兩派:
      一、主那穌是真的看見魔鬼出現而受試探:
    ①主那穌在世傳道時,曾多次趕鬼,也與被鬼附著的人有問有答(可五章613節),證明魔鬼試探那穌時也可能“藉形顯現”,①與耶穌對話,耶穌也一定是用肉眼看見魔鬼有人的形狀站在面前試探他。
    ②馬太福音四章3節 說那試探人的“進前來”,顯然是用普通人走路的方法走到主面前,魔鬼後來“帶他進了聖城”,可能也是兩個人一同走路的樣子。當時人們並未認識那穌,也不會 引起人們注意,魔鬼借用人形,不過像普通人一樣,也不會引起路人注意。魔鬼後來又“帶他上高山”,情形也一樣,完全是用普通人走路的情形。證明主耶穌受試 探與現在一個壞人引誘一個良民一樣的實在。
  “藉形顯現”或“借形顯現”是神學名詞之一,古時天使曾多次向古人顯現,均曾“借形”,任務完成後,形狀即消失,魔鬼也可能如此做。
 可是這個解釋法並不能解釋下列幾件事:
    A.魔鬼怎樣帶那穌“站在殿頂上”呢?他倆怎樣爬上幾百尺高的殿頂上去呢?他倆上去時,會不會引起當時人頭湧湧的聖殿廣場人們的注意,而以為怪呢?他倆上去後又怎樣下來呢?又怎樣向聖殿廣場人們解釋上殿頂去作什麼呢?
    B.魔鬼與那穌怎樣爬到一座最高的山上去呢?在這高山上能看見世上萬國的榮華,是什麼高山呢?是否喜馬拉雅山或別的更高的山呢?走幾天才到呢?又怎樣走回猶太地來呢?
    上述兩點,是第一派主張的人所不能解釋的。
    二、第二派的解釋法是說:
    ①主那穌受試探完全是一種“心靈上的試探”,或“思想上的試探”。根據第一派說法不能解釋的AB,兩點,便足夠證明是心靈上的試探。可能主那穌的“第二視力”①,即魂的視力,看見魔鬼的面目(魔鬼本是受造的天使,既是受造,便有一定的體積與大小),
像一個天使一樣出現在面前,肉眼卻看不見他。
    魔鬼要帶那穌上殿頂及高山上時,可能是那肉眼看不見的魔鬼與主那穌的“靈”一同去的,所以聖殿下面的人是不會加以注意的。他倆到最高的一座山上時,情形也是如此。他倆對話的情形,也不是用肉體的聲音,乃是用靈魂說話的方法,是目前科學家所未發現及未明瞭的。
    當魔鬼離開得勝的那穌之後,有天使來伺候他,情形也是這樣,天使也是主那穌的第二視力能夠看見的,卻是人們肉眼所不能看見的。
  “第二視力”是蘇佐揚牧師所證明的神學名詞,參時代真理第三集,有詳細的解釋。――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試探(太四1~2)
問:魔鬼試探亞當是藉蛇;而馬太福音第四章一至二節魔鬼試探主耶穌,到底是藉甚麼?
答:魔鬼在主耶穌裏面是毫無地位的(約十四30),所以,試探主耶穌不能像試探我們一樣。大概牠是現形來試探祂。―― 倪柝聲

【太四1~11魔鬼是甚麼?耶穌何以要受試探?】
答(一)魔鬼(The Devil)意思是饞毀者,牠在世人面前譭謗神|(創三145),在神面前譭謗人(伯一911,二4)。解經家根據經意,認為這原是受造之天使,因其不守本位犯罪墮落而來者(猶6,結廿八15-18,參約壹三8,賽十四12-14,路十18)。在聖經中關於魔鬼的別名,就有五個稱號的意思:
①撒但(Satan)——原文就是敵者的意思,耶穌曾看見它從天上墜落,像閃電一樣(伯一612,路十18)。
②別西蔔(Beelzebub)——舊約譯名巴力西蔔(Baal-Zebub),原為非利士人之蒼神名號(王下一2),後來以色列人將這名號歸於魔鬼(太十二24)。
③彼列(Beliaid)——希伯來人的土語,意思就是惡人,保羅稱撒但為彼列(林後六15)。
④大龍(Grrat Dragon)——就是古蛇(Old Serpent),非常狡猾,人類始祖首先受其誘惑犯罪而違背神命(啟十二9,創三1-16)。
⑤惡者(The Evil One)——就是這世界的王,稱為世界的神,或鬼王,全世界都臥在這惡者手下,它是空中掌權者的首領,來管轄這幽暗的世界(太六13,約十二31,林後四4,太九34,路四56,約壹五19,弗二2,六12)。
(二)魔鬼的惡性作為,是不守真理,說謊殺人,自高自大(約八44,提前四6),常用詭計運行假事,裝作光明的天使,迷惑世人(林後二11,弗六1011,帖後二910,林後十一14,啟十二9,太十六13)。它是遍地遊行,引人犯罪,蒙蔽人心,奪去真道(彼前五8,創三1-6,林後四4,可四15),使人遭難生病,設下網羅,置人下監(伯二7,路十三16,提前三7,提後二26,啟二10),試探誘惑人(彼後二9,林前十13,帖前三5),攻擊控告抵擋信徒(林後十二17,啟十二910,帖前二18),進入充滿人心,叫人欺哄聖靈,出賣耶穌(徒五3,約十三227),並且存心試探主,謬解聖經,改變神的話(太四67,創三1-4)。魔鬼雖有這些重大惡性的本能,但當耶穌顯現出來的時候,特要除滅魔鬼的作為,仗著十字架誇勝,而搭救被試探的人(約壹三8,西二18,彼後二9)。魔鬼的最後結局,是被神咒詛敗壞(創三14,來二14),墜落被逐出踐踏受捆綁(路十18,約十二31,羅十六20,啟廿1-3),而仍在硫磺的火湖裡,晝夜受痛苦,直到永遠。(啟廿10
(三)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四十天,受魔鬼的試探(路四1,而一1213,太四12),這試探二字在原文πιτραζε(注),有試驗provetried,(約六6,林後十三5,啟二2),和試探(林前七5引誘,帖前三5誘 惑)兩方面的意思。在雅各書一章二節的試煉二字,十二至十四三節試探二字的原文,也是同一個字。但試驗是出於聖靈的意思,試探是從魔鬼來的。耶穌在曠野這 四十天時間,禁食四十晝夜,與野獸同在一處,魔鬼怎樣試探主,聖經未有記述,後來耶穌餓了,魔鬼又用三種方法來試探祂,如聖經所記,最後被主勝過斥退而離 去了,(太四2-11),從太四3節中「那試探人的進前來對祂說……」這一句話的意思看來,這魔鬼顯然是藉著一個人形的顯現來與耶穌對話。耶穌所以要受試探,乃為顯明祂是站在人的地位,表示和我們一樣,作了信徒的榜樣,虔誠受苦(參來二17,五7-9),體恤我們的軟弱與魔鬼爭戰,搭救在被試探中的人(來二18,四15,創三15),而給人開了一條出路(林前十13)。
注:試探——太四1πιτραζε    意試探,試煉,其字源πιτρα  意試探之事,試驗試驗事,經驗。
試驗——約六6πιτραζε    (來十一17,彼前十1,四12,約壹四1,啟二2)。羅十六10σοκιμοS     意可收納的,可見納的,又譯如試驗  (林前三13,林後二9,八822,十三5,彼前一7,雅一3)。這試驗σοκιμοS     有時譯為試探,其原意乃指錢財之可否收納,於是有經驗可納之意,可見譯為試驗為佳。——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太四1~11萬國與天國】魔鬼所說的『萬國』,原文pasas(一切)tas(指件字)basileias(國度),指一切國度而言。魔鬼要將『萬國』賜與耶穌,牠想不到耶穌竟會拒絕,而且拒絕的理由很簡單,並非主耶穌不要世上的萬國,因祂將來要作完王之王,但祂絕對不能用俯伏拜魔鬼的方法來獲取萬國。
         既 然是『萬國』,便有種種的『人為界限』,也暴露人們自私的行動,國與國之間的一切不愉快事件發生,是基於人們的自私。主耶穌深知神旨,祂現在不要魔鬼所控 制的『萬國』,祂有『一個國』,那就是祂以後所宣傳的『天國』,那是一個『統一的國度』,並非『分裂的萬國』。魔鬼既讀過詩篇(6節是錯用詩九十一11~12的話),也應讀過但二44所說的『一國』。主耶穌犧牲眼前的『萬國』,因為祂深知祂將來要得『一國』,即天國。天國一詞原文是『諸天之國』,he basileia ton ouranon,意即『一國』之內包括『諸天』,並非如魔鬼的『一世界』而只包『萬國』。主耶穌的態度正是每一個基督徒的態度,犧牲眼前引誘性的世物,等候將來享受無比的、更大的榮耀。── 蘇佐揚《原文解經》

【太四111人生的試探】
耶 穌在出來傳道之前,被聖靈帶到曠野去,受魔鬼的試探。經過四十天禁食之後,耶穌餓了,魔鬼上前對他說:「如果你是上帝的兒子,命令這些石頭變成麵包吧!」 耶穌在這裡不為所動,他說,人活著不僅是靠食物。魔鬼帶他到聖殿頂上的最高處,要他跳下去。耶穌說,不可試探主,你的上帝。最後魔鬼帶他到一座很高的山, 並把世上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魔鬼說:「如果你跪下來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給你。」耶穌回答說:「撒但,走開!要敬拜主,你的上帝,單要敬奉他。」
耶 穌所面臨的試探,正也是我們人生試探的縮影:麵包是我們所需要的,它也代表一切的物質享受,我們能向「物質享受」屈膝嗎?從尖頂上跳下來,可以使「名聲」 遠揚,我們能為「名聲」失足嗎?向魔鬼下跪就可以獲得萬國的榮華,這是「地位」方面的試探,追逐高升的地位是最反聖經的行為,我們不能高升自己,而要讓主 高升我們。謙卑的開始正是神高升我們的起點。人生的試探不外是耶穌先我們所遭遇過的,我們必須注意提防免得失足。——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

【太四1~12你們應當悔改】『悔改』一詞,原文為metanoeo,原意為『轉變心意』。詳解為『生活方式與習慣的改變』,與『後悔』不同。英文repent源出拉丁文,原意為『再自責』。
         施洗約翰傳道時所說的『悔改』與主耶穌傳道時所說的『悔改』,可能在涵意上是不同的(17)。約翰自己也解釋說:『我是給你們施洗,叫你們悔改,但那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祂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施洗之不同,也連帶著悔改的意義不同。
         『悔改』不只是對罪人離罪而言,那是『生命的悔改』,但也對基督徒的生活而言,所以保羅在對哥林多教會寫信時曾題及『生活的悔改』。他們因罪憂愁而悔改,這種悔改當然不是剛信耶穌時的生命悔改,乃是生活的悔改,目的是要生活聖潔。
         『悔改的心』四字原文是一個名詞me4anoia,原意為悔改的表現,基督徒必須在悔改後,有好行為表現在人前,作他悔改的明證。
         一個追求作完全人的基督徒,是應該時常認罪作為生活上的悔改的,不要以別人的生活作自己的比較,要以上主的完全與聖潔為自己生活的最高標準,忘記背後、努力面前,日日長進作完全人。── 蘇佐揚《原文解經》
   
【太四2「他禁食四十晝夜,後來就餓了。」
    「四十」:這個數字跟聖經中許多事蹟有關,例如摩西在山上四十晝夜( 出二十四18)、以利亞禁食四十晝夜( 王上十九8)、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四十年(民十四3334。 ── 蔡哲民等《馬太福音查經資料》
 
【太四3「那試探人的進前來,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
    「那試探人的」:指「魔鬼」。
    「你若是神的兒子」:原意應該是「你既是神的兒子」,而不是用來質疑耶穌神兒子的身份。
    「神的兒子」:死海古卷中,以「神的兒子」當作「彌賽亞」的職銜。
    「這些石頭」:路加的記錄是「這塊石頭」。應該是記錄的重點不同所致。── 蔡哲民等《馬太福音查經資料》

【太四3有了神的見證,就用不著自己來證明(三17)。── 倪柝聲《馬太福音查經記錄》

【太四3撒但想叫人站錯地位】「你若是神的兒子。」在希臘原文有兩個「若」,一個用於懸擬情體,是「假若」;一個用於指實情體,是條件的「既是」。此處的「若」即「既是」。在此魔鬼並不叫主懷疑祂為神子,乃是叫主錯站地位,不為人子,而為神子,用神子的一切能力,但主的回答是「人...」。── 謝模善《新約全書釋義補編》
 
【太四4「耶穌卻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
    「食物」:bread,當地熟悉的餅。── 蔡哲民等《馬太福音查經資料》

【太四4魔鬼不服神的話(三17),而向耶穌的兒子身分提出挑戰,或要重新定義(四3)。可是耶穌瞭解申命記八3的上下文,就是祂在此所引:耶穌能倚靠神在曠野供應嗎哪,因為神是祂的父,正如神是以色列的父一樣(申八5)。
    有些猶太人團體(如: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和後期拉比的作品所顯示)也用「記著說」一語來引用聖經的話。── 克萊格季納《新約聖經背景注釋》
 
【太四5「魔鬼就帶他進了聖城,叫他站在殿頂上,」
    「聖城」:指「耶路撒冷」。
    「殿頂」:原文是「殿的翅」,大概是指聖殿建築中最高或懸空突出之處,當時的聖殿高約180尺。── 蔡哲民等《馬太福音查經資料》

【太四5~10;路四5~12為何馬太與路加記載基督受試探的次序不同?】
      根據馬太四5-10,魔鬼第二次試探基督,是建議他由聖殿頂跳下來,第三次是將世上萬國都賜給他。但路加福音四5-12將萬國的試探放在第二次,從聖殿跳下屬第三次。馬太與路加記載耶穌受試探的過程,顯然是倒亂了次序;那麼,我們對此應作何解釋,而無損於聖經無謬誤這項教義呢?
    每逢討論符類福音中關於基督生平的記載時,耶穌受試探的次序,總是論題之一。這現象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耶穌受試探的次序,並非符類福音中唯一惹人爭論的題目。與此相似的有咒詛無花果樹那段經文,記于馬太二十一18-19及馬可十一12-21。此外,十二門徒傳福音時是否要帶拐杖,也各有不同的記載;馬可六8是「除了拐杖以外,什麼都不要帶」,路加則記載「不要帶拐杖」(九3),馬太的記述與路加相仿。
馬太與路加的記載中,耶穌第二及第三次受試探有所不同。要探究這個矛盾的現象,應留意兩位作者在記述這兩段試探時運用那些形容詞和連接詞。若與路加相比,馬太較為注重這兩段試探的先後次序。馬太四5記載:「魔鬼就(thentote)帶他進了聖城,叫他站在殿頂上……」耶穌不接納魔鬼的建議,不從殿頂跳下去;聖經接著說:「魔鬼又(againpalin)帶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將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八5totepalin這兩個副詞非常特別;假如耶穌受試探的次序不如馬太所記,那麼,馬太用上述兩個字眼,是錯誤的。
至於路加那處的經文,只用「又(hai)來帶出第二次試探(賜萬國及權柄);帶出第三次試探的字是「又」(de,編按:希臘文中,這個「又」字寫法與前者不同),魔鬼建議耶穌由殿頂上跳下。路加所用的kaide,當然沒有馬太所用的totepalin那 麼強調次序;舉一個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這個關係,有一位小女孩說:「你知道昨天感恩節晚餐中,我們吃了哪幾道菜?蘋果批、火雞、和很多很多食物!」一般來 說,那小女孩會先吃火雞,然後才吃蘋果批作為甜品,不過,她先說蘋果批,當然是蘋果批最先浮現在她及腦海裡。毫無疑問,她寧取蘋果批這道甜品,遠勝過火雞 那道主菜。我們能否說那小女孩報導錯誤?當然不可。因此,假如是路加將耶穌受試探的次序倒置,而馬太保留正確的次序;那麼,我們能否從事情發生先後的角度 指摘路加記述錯誤呢?
    根據馬太所用的兩個副詞,我們可以推斷這卷福音書保留了正確的次序,先是在聖殿頂,然後到了山頭上。至於路加,就先記載掌管萬國的試探,然後是在聖殿頂展示超自然能力。
    在 三卷符類福音之中,路加通常較為著重事件的正確次序。因此,在耶穌受試探的記載中,路加不照事件的先後來記述,就頗令人訝異。但這次的情況較為特殊,路加 所用的似乎是預期描寫法,以求達到戲劇性的效果,這種效果由緊接著的那一段經文亦能顯示出來。那一段經文記載耶穌返回故鄉拿撒勒,接受撒但的試探,在屬靈 的戰場上交鋒,展示出他有彌賽亞的氣慨;之後,耶穌回拿撒勒和同鄉見面,不過,耶穌在故鄉受到不禮貌的對待,差點兒被害死;於是,耶穌前往迦伯農。
    耶穌在拿撒勒的會堂傳道,他的說話頗引人注目。耶穌指出,群眾將會對他說:「醫生,你醫治自己罷。我們聽見你在迦百農所行的事,也當行在你自己家鄉里。」(23節)這句說話值得我們留意。因為直到那時為止,路加仍未提及耶穌往迦伯農,拿撒勒居民當然未曾聽見耶穌在迦百農所行的神奇事蹟。直至拿撒勒同鄉起來反對,要殺害耶穌,他才前往迦百農,以此地作為傳道事工的大本營。耶穌在迦百農獲得禮貌的對待(四31-32),遠勝拿撒勒同鄉;耶穌在迦百農行了一連串神跡奇事,在會堂驅逐汙鬼(33-37節),醫治彼得的岳母,她患了熱病,差點要喪命了(38-39節)。在迦百農這一連串驅鬼、治病的神跡,無疑是離開拿撒勒才發生的;但在此之前,耶穌無疑已到過迦百農,並在那裡施行神跡奇事,然後才往拿撒勒(參23節、1415節)。然而,在拿撒勒遭斥拒的事件後,路加才提及迦百農的名字,記述此地的事蹟。耶穌在兩個城鎮受到截然不同的對待,路加得聞其中的事蹟,可能令他獲益不,於是,路加捨棄他嚴格遵守的原則,暫時不依照事情的先後次序來記載。──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太四7「耶穌對他說:“經上又記著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
    耶穌引用的是申命記六16,那裡提到,以色列在瑪撒試驗神,除非神顯出神跡,否則他們就不承認神在他們當中(出十七7)。── 克萊格季納《新約聖經背景注釋》
 
【太四8「魔鬼又帶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將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
    「最高的山」:可能是異象中的經歷,而非指世界上最高的山。── 蔡哲民等《馬太福音查經資料》

【四1011申命記六13,就是耶穌所引用的,禁止人拜偶像(見:申六14),而任何人若去拜魔鬼,就顯然違背了這項命令。── 克萊格季納《新約聖經背景注釋》

【太四11「於是魔鬼離了耶穌,有天使來伺候他。」
    「伺候」:「照料」,在聖經中此字多與「食物」有關。── 蔡哲民等《馬太福音查經資料》

【太四11天使是甚麼?有名字和形象嗎?】
答①天使一詞顧名思義,就是天上的使者或稱為神的使者(創廿八12,卅二1,可十三32),它也是受造之物(詩一四八25,西一16),有天使長米迦勒(Michael,但十二1,啟十二7),和天使加百列(Gabriel,但八16,路一1926)之名字。天使是無形像的,都是服役的靈(來一14),能夠向人顯現,啟示說話(太一20,廿八2-5,路一19),另外還有基路伯和撒拉弗(Seraph)之稱(詩八十1,賽六236),但解經家認為此二物除有一種天使特殊性質之外,未必是天使,乃是一種表像而已。關於天使的事蹟,聖經記載不勝枚舉,請參閱拙著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二十七題,便可一知梗概。——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太四11天使有幾種?】
    天使曾伺候得勝試探的主那穌,也完成過許多種不同的任務。當主那穌降生時,天使和天軍也一同讚美神,聖經中也時常提及天使的名字,表示天使是有多種的。
    一、文天使(即聖經時常所說“天使ANGEL”),他們的任務是代替神向人傳遞重要信息的。在主降生前後,文天使曾多次向人報信(參路一章2節;太一章;徒十二章等)。他們也被指定服事一切蒙恩的人(來一章14節)。
    文天使長可能是“加百列”(路一章1926節)。
    二、武天使(即天軍HEAVENLY HoST)。他們的任務是軍事性的,他們要保護聖徒(詩三十四篇7節),執行萬軍之那和華的命令,保護宇宙,對抗魔鬼。
      武天使長可能是“米迦勒”(但十章13節)。
    三、撒拉弗SERAPH,多數位為SERAPHIM(賽六章6節),似乎是專門在神的寶座周圍工作的。有點像皇宮中的禦林軍,是一種特殊的天使。
    四、基路伯CHERUB,多數字為CHERUBIM(結十章117節)。一般解經家以為這也是天使的一種,但其實基路伯除了有特殊天使的性質之外,基路伯似乎是神的“座車”(詩十八篇10 節說神坐著基路伯飛行)。
    以上兩種特殊天使,在不少中文聖詩中錯譯為“基路冰,西拉冰”,應更正為“基路伯,西拉弗”。――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太四12「耶穌聽見約翰下了監,就退到加利利去;」
    「退」:此字在馬太其他地方有「為安全的緣故,而離開」的意思。
    「加利利」:字義是「圓圈」。是巴勒斯坦北方的省分。總人口可能上百萬,此處是外邦人與猶太人雜處的地區。── 蔡哲民等《馬太福音查經資料》
 
【太四13「後又離開拿撒勒,往迦百農去,就住在那裡。那地方靠海,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的邊界上。」
    「迦百農」:位於加利利海西北岸,那時是蓬勃的市鎮及交通要塞。
    「靠海」:指「靠近加利利湖」。
「在....邊界上」:應該譯為「在....境內」。
「西布倫和拿弗他利」:加利利是這兩支派共得的產業(書二十1016,3239 )── 蔡哲民等《馬太福音查經資料》
 
【太四18「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弟兄二人,就是那稱呼彼得的西門和他兄弟安得烈,在海裡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
    「彼得」:相當於亞蘭文的「磯法」,「石頭」的意思。
    「安得烈」:希臘名字,可以顯出加利利混雜的文化。
 撒「網」:原文是指圓形的「拋網」。── 蔡哲民等《馬太福音查經資料》
 
【太四19「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  
    「來跟從我」:就是「來作我的門徒」的意思。── 蔡哲民等《馬太福音查經資料》

【太四19「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
   四個打魚的同伴蒙召之後,並未改行,原來作什麼,蒙召之後仍舊作什麼;不過網變了,目的物變了;他們是得人漁夫了。人在蒙召之前所學的,並不徒然,蒙召之後只要都帶到主前,主都會重新使用。── 謝模善《新約全書釋義補編》

【太四19~2022兩種跟從】中文聖經所譯的『跟從』,在這裏是相同的,但在原文是不同的。主耶穌對他們說的『來跟從我』,那個『跟從』原意可直譯為『走在我後面罷』或『咱們一同走罷』,原文是deute opiso,第一個字deute意即『來罷』,第二個字opiso是『在我後面』。這兩個字中譯為『跟從我』,原意為『平等的同行』,因為deute這個字並無尊卑之分,乃是一個親切的『呼喚』,不過這字之後加一個『在我後面』,便被誤認為像卑輩跟在尊輩之後。
         主耶穌在這句呼喚中是很民主的,祂希望祂的門徒和祂一同走,一同生活,一同作工,無尊卑之分,有相親之意。
         但馬太寫福音所描述主耶穌四個門徒都捨了一切,『跟從』了祂,這個跟從,原文是akoloutheo,這個字是正式的跟從,是卑輩隨從尊輩,學生跟從老師,僕人跟從主人,兒女跟從父母的常用字。馬太是用尊敬的口吻來描寫祂的門徒跟從耶穌。
         我們跟從主耶穌,有兩種地位,一是學生跟從老師,或是卑輩跟從尊輩,我們應該順服祂、尊敬祂、聽從祂的命令和教訓。另外,我們的主愛護我們,與我們有兄弟及朋友的親切友誼,我們應該代表祂而活,活得像祂、榮耀祂,並且每日安排時間與祂有屬靈的交往。―― 蘇佐揚《原文解經》
 
【太四23「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
    「會堂」:各處猶太人在安息日舉行集體崇拜的場所,管會堂的人通常會邀請外地到訪的猶太人講道。所以耶穌和後來的保羅可以在會堂傳福音。── 蔡哲民等《馬太福音查經資料》

【太四23~25福音與好消息】『福音』一詞是euangelion,英文的evangelicalevangelism(作佈道、傳福音解)便是從希臘文而來。這是一個併合字,從eu(美好,優美)angelia(宣告,消息)二字合成,原意即『優美的消息,美好的宣告』。中文聖經譯為『福音』,是最佳的繙譯,而且已經在中國習慣用了百餘年,連非基督徒也採用它,所以再沒有別的譯名會比它更好的了。因為這個譯詞富有宗教意味,而且合乎東方人需要,連日本人和韓國人也沿用這個名稱。
         英文福音一詞為gospel,原從古老英人(即英格魯、撒克遜聯合民族)godspel一詞而來,該字即god()spel(故事)二字合成,意即『神的故事』。所以英文譯得不如中文好了。
福音實在是一個好消息,天使向牧人們報告時,曾用『大喜的信息』一詞,原文『報給信息』四字便是用『傳福音』那個動詞,與『福音』一詞同一字源,原文是euangelizomai
         福音雖然已經傳到東方抄過一百五十年,但接受福音的東方人仍然太少,我們身為東方基督徒的,怎能獨善其身,不早日以廣傳福音為人生要務,使這大喜的信息滿佈東方每一角落呢?你為福音盡了甚麼本份呢?── 蘇佐揚《原文解經》
 
【太四25「當下,有許多人從加利利、低加波利、耶路撒冷、猶太、約旦河外來跟著他。」
    「低加波利」:字義就是「十邑」,指加利利以東及東北的地區。
    「約但河外」:指約但河以東的地區。── 蔡哲民等《馬太福音查經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