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日星期三

馬太福音第廿五章拾穗




【太二十五14那 時二字將這個故事與前面的警告聯繫起來;這幾節並不是籠統地描述天國,而是講當神至高至上的計畫於人子降臨中達到其至高點之時,情況將會怎樣。故事的許多 細節無法解釋清楚,因為我們對當時娶親的習俗不甚瞭解。童女可能是伴娘,也可能是新郎家中的僕人,也可能是鄰居朋友。(即使譯作伴娘,也無須按現代文化的概念來理解!)她們都在等待著護送新郎參與盛會行列,這大概是在新郎迎接新娘回家參加婚宴時所舉行的最後一個娶親儀式。顯然這應是一支高舉火炬的隊伍,燈就是火炬(將碎布蘸飽油綁在一根棍子上),不是一般的座燈,在五15和六22裡講到座燈時用的是另一個詞,這裡用的詞通常當火炬講。早期抄本中第一節的末尾還有和新娘的字樣(見 RSV邊注),後來的版本中為什麼沒有呢?這裡有兩種可能,一是當時加上是為了使故事的畫面完整,(婚禮上沒有新娘成何體統──不過耶穌講故事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二是被某教會刪去了,因為它認為基督的新娘就是教會(弗五2332);後說較可能。──《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廿五1~13十個童女的比喻要義解法如何?】
答:這是以十個童女迎接新郎的婚禮風俗之比喻,來說明天國君王基督再來時,與教會信徒所發生的關係,藉以勉勵信徒,警醒預備等候主來,其要義解法如下:
①比喻中之文物(太廿san1-4)——那時天國好比十個童女——那時指基督再來之時,十個童女乃指一切信徒。拿著燈——指信徒為主發光的好行為,出去迎接新郎——指迎接再來的基督(約三29,太九15)。有五個是聰明的,五個是愚拙的——指屬靈與屬世,智愚兩等不同的信徒(太七21-27,路十六8)。預備油在器皿裡——油預表聖靈,乃表示聖靈的充滿(徒六510)。
②童女迎接新郎(太廿san1-12) ——猶太人的婚俗,乃在成婚之日,新郎就離開本家與其男友陪伴要到女家接去新娘,同時女家打發新娘的女友至少有十位童女,個人拿著自己的燈,出去離家一、 二裡路的地方迎接新郎,有時新郎遲延,他們都會打盹睡著了,到了半夜,有人呼喊說,新郎來了,她們便歡呼陪著新郎到女方家裡,且與新郎坐席,一同快樂,這 些人一進門去,門就關了,不許再有進去。耶穌就用這樣的婚禮的比喻,來說明祂再來情形,在這比喻中,主要提到童女,沒有提到新婦,新婦是預表教會全體的名 稱(弗五25),童女乃指每個信徒(廿五13,林後十一2,啟十四4),故此是以注重所有信徒,勉勵各人警醒預備,等候接主來(太廿四42-44,帖前一10,摩四12), 當主來到的時候,這些迎接主的童女中有五個愚拙的拿著燈,卻不預備油,表示信徒忽略本分,沒有用心警醒預備,缺少聖靈的內在,不能為主發光,失去了信心與 好行為的見證,乃是又名無實屬世的基督徒。至於那五個聰明的拿著燈,又預表油在器皿裡,顯明信徒早已警醒預備,盡了本分,裡面有了聖靈的充滿,能為主發 光,表現了信心與好行為的見證(太五14-16,雅二26),成為誠信真實屬靈的基督徒(羅八9)。與主進去一同坐席,吃喝快樂(啟十九9)。門就開了,但時間已過,來不及了,主已不許進去,享受這個婚筵的福氣,所以主曾說:「凡程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有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太七21)。
③新郎的遲延(太廿五513)——耶穌基督再來的遲延,對於信徒等待的盼望,幾乎失去了,尤當世界黑暗邪惡的時代,教會信徒都是打盹睡著的,像當初客西馬尼園內信徒的光景一樣(太廿六40-45),到近百年來,信徒才又注意傳講基督再來的信息。祂之所以遲延的緣故,為的是要操練信徒的忍耐(雅五78),激發信徒的切望(彼後三10-13),等候罪人的悔改(彼後三9),等到外邦人得救的數目滿足(徒十五14-18,羅十一25-27),等到一切不法者的事顯露出來(帖後二1-12),因此主說,「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那日子,那時辰,你們不知道,」「也要預備,因為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廿四44)——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太廿五3愚拙者之所以為愚拙,並非因其不另備油而已;不過,不另備油乃是表現其愚拙。―― 倪柝聲《讀經心得》

【太廿五4多一器皿是何等的費事!世人的口氣都是:「何必如此認真服事主?」―― 倪柝聲《讀經心得》

【太二十五5新郎遲延的時候,她們都打盹睡著了。
    耶利米亞(PJ, pp.172174)振振有詞地論證說,新郎之所以來遲,是因為財政方面的談判拖延了。來遲的主題已出現在二十四48,到二十五19還會提到;在馬太寫書的時候這無疑已經是一個問題了──來臨既然十分緊迫,怎麼又能遲延那麼久呢?這個故事與上一個一樣(見二十四50),強調無論怎麼遲延都不應成為沒有準備好的藉口。童女都打盹睡著了(若翻成打盹而熟睡更能表現希臘文動詞時態的意味),這並沒有什麼不是,聰明的愚拙的都這樣做了,事情往後延遲,不等於生活也停滯不前,人也不能總不睡覺。問題在於他們是否準備好了迎接隨時的召喚,還是等到最後一分鐘才開始準備,以致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廿五6「半夜有人喊著說,新郎來了,你們出來迎接祂!」
         就 是因著新郎的遲延,才把那十個童女的屬靈景況顯露出來。我怎樣纔能準備主的再來呢?有些信徒在五年前,是準備好了迎接主的,但萬一主今天來,他反而沒有準 備。要是祂現在就來,我們最好今天就準備妥當,但如果祂遲延,一直準備著是同樣要緊的。我們能否在等候中仍然準備不懈呢?有些信徒能夠等候三天,卻不能等 候三年。有的能夠在困難的日子中堅持三年,但主可能要他們等候三十年,那又如何呢?讓我們思想一下這件事:如果新郎在半夜之前來了,那麼所有的童女豈不都 是聰明的麼?然而就是因著祂的遲延,才將她們的愚昧顯露出來。願神保守我們,不因著年日的過去或延長而變成愚昧的。只有一件事能夠保證我們,可以應付時間 的考驗,那就是聖靈的充滿。讓我只知道,時時刻刻被祂的聖靈所充滿。這樣,當那半夜的大呼聲發出時,我們的燈便不至於缺油了。――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太二十五610收拾燈原意就是把火炬準備好。為了列隊前行,他們必須點著火炬。一個燈油充足的火炬可以燃點十五分鐘左右,沒有油的火炬自然著一會兒就滅了。聰明的斷然拒絕分點油給愚拙的(實際語氣恐怕比 RSV的翻譯更強硬一些:不行,我們自己還不夠用……”),並不能說她們自私,不關心別人,這段情節的意義在於提醒我們,最終誰也不能靠著別人來為自己準備。故事以門就關了結束,在現實中也不符合村民娶親的氣氛,不過有力地指出在神的時間表上也有太遲了的時刻(參,來三7~四13)。──《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廿五10門就關了「那預備好了的同祂進去坐席,門就關了,其餘的童女隨後也來了,……」】
世界上如果 有什麼好的地方,別人進去,自己不能,會感到多麼失望、苦惱,但世上的一切關係不大。如果將來有一天天國的門向你關閉,別人進去,你卻不能,那時的羞愧、 失望、痛苦就太大,太重了,再沒有機會挽回,沒有法子進去,看同伴們進去享受快樂,福分,而自己被關在門外,那種滋味實在是不能忍受的。呼求、哀哭、懊 悔、自恨都沒有用了。
這是一個極嚴重的問題,主已預先警告我們了,祂的話是極其真實的。將來定會有那種情況發生,我們也必定在二者之中揀其一。不是像聰明童女進去和主一同坐席,就是像愚拙童女被關在門外。這日子可能忽然來到,真是太迫切了,必須立刻儆醒,趕快預備迎接主來。
童女們的分別不在有沒有燈,因為他們都拿著燈,那表明愚拙的童女的靈裡還是有些亮光(箴2027),都有基督徒的外表,都懂得主的話(詩119105),也都是出去迎接新郎,表明也是相信主要來的,分別只是器皿裡有沒有預備油,如果我們的心沒有聖靈的同在和充滿,燈也必定要昏暗,甚至要滅了。那就是心靈黑暗(太62123),行為不能發光(太516),這種情況不能見主。
所以必須讓聖靈居住充滿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眼明亮,行為有見證,良心沒有虧欠,信心愛心、盼望都充足,才是預備好見主的人。──《每日天糧》
 
【太廿五10~11我們很容易把事情拖延得很晚,使我們來不及準備迎見上帝。俄冉遮的瑪利(Mary of Orange)臨終的時候,她的牧師要來告訴她接受救恩的方法,她的回答乃是:『我沒有把這件事留到現在』太遲永遠是可悲的。──《每日研經叢書》

【太二十五1112童女們的哀求更加強了故事的色彩。這一呼一答使我們不能不想起七2223的話;這兩處的我不認識你們是斬釘截鐵的回絕,不一定與事實相符(伴娘只剩一半怎麼能行呢!)。二十二14的說法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是二十二1113故事的概括,也是這個故事的貼切概括;總之,作一個忠於職守的門徒,單有行動還不夠,還必須準備好迎接最後時刻的到來。至於我們應當如何準備,這個故事並沒有說,該是下個故事的重點。──《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二十五13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那日子、那時辰,你們不知道。
    本節為從二十四36開始的一整段講話作了總結。雖然表面上與剛剛講完的故事不完全一致(聰明的和愚拙的誰也沒有儆醒”──即注意的意思),但卻是用另一種比喻詞語來重複號召大家隨時隨地作好準備。──《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二十五1418這裡用又字(英文為for)表示本段與二十四36~二十五13那段(特別與第13節的勸告)在內容上有密切的聯繫。奴僕(servant 是英文慣用的婉詞)常常被提拔到勢大責重的位置上(參,十八23以下,二十一3436,二十四45以下)。就算他們真有這樣的權位,交托給他們的金額也是夠大的了:一他連得在不同的地方價值不同,取決於含金成分的多少,但一般來講相當於六千得拿利(見二十17),照現代購買力來推算,大約價值數千英鎊(參十八2324注 釋)。將如此巨額的錢款按著各人的才幹分給他們,不只具有經商的意思,還表明神按每個人的不同情況和特點,向自己的子民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三個僕人未理解 主人的意圖,沒有拿銀子去做事,反而把錢安全地保管了起來。照他這目的(自然是錯的)來看,他的行動不能算不對,後來一位拉比講論說:錢只有埋在地裡才能守住Baba Metzia42a)。不過,請參看十三44所說的可能性吧!──《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廿五14~30按才受任的比喻要義解法如何?】
答:這個比喻和路十九12-27節交銀的比喻,在真理教訓方面皆有相同之處。講到信徒當忠於主的託付,殷勤作工,等主來的時候交帳,藉以蒙主喜悅,得著稱讚和獎賞,享受主所賜的福樂,其要義解法如下:
①比喻中的人物(太廿五1415)——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參廿33),乃指主耶穌將要升天遠去諸天之國(可十三34,參十一題)。九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就是交了門徒來,把救恩的福音和生靈的能力,各樣的恩賜與好處賜給他們(弗四78)。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就是按照各人的本能,善用所領受的恩賜大小(羅十二3,提前四14),將家業分給他們。
②良善忠心的僕人(太廿五1519-23,參廿四45-47)——主十按照門徒各人的本能和恩賜大小,將家業銀子分給他們,一個十五千,一個是二千,九升天去了,他們領了銀子隨即拿去經商買賣。各人賺一倍,意思十都能盡心竭力,終於主所託付的事,去把握機會,為主多作善事,得人歸主,多結屬靈的果子(約九4,林前五58,腓一6,提前三1,約十五8)。當主再來的時候,他們把所領受的到主面前交帳(路十六2),主稱讚他們十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還要將更大的事派他們管理,且要與主同在,享受福樂。
③又惡又懶的僕人廿五15181924-30,參廿四48-51)——主也是按照他的本能和恩賜,將家業銀子一千分給他,他領了銀子,把它埋在地裡。意思是沒有把握機會,善用他的恩賜去為主忠心作工,領人歸主,將主給他的恩賜埋沒了,白占土地,荒廢時光(路十三67)。 當主再來的時候,要他交帳,他因無利可交就害怕起來,因此主稱他是又惡又懶的僕人,就「奪去他這一千來,給那有一萬的。」「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 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意思就是說,他不肯將這一千銀子為主使用,長久在他手中便會失去價值,成為廢物。對那所領受才幹和恩賜盡力 善用的人,還要將更多特別的恩賜,才能賜給他,對那懶惰的人,非但不能增加他們的恩賜和才能,連他原先所有的也要失去了。主將這樣無用的僕人,施之刑法, 被仍在外面黑暗裡,哀苦切齒,汗顏蒙羞,悔之晚矣!——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太廿五14~30因言稱義】
問:已得分銀之僕,似已受恩典矣。何以後因不能賺利而被奪去至於哀哭切齒呢?則行為似乎有關於永生矣。我甚願接受因信而稱義之道,但願更得明白,乞示。
答:馬太福音二十五章的銀子是指聖靈的恩賜而言,並非指救恩。因為救恩斷不能有五千、二千、一千之別,雖然路加福音十九章的眾僕所得的都是一錠,然而,頭一錠銀若是救恩,則後來所賺的諸錠也必定是救恩方可。若然,則後來所賺的十錠、五錠當如何解說方可呢?所以,銀子不能指救恩說的。這是指恩賜說的。因為聖靈的恩賜能因忠心工作而加增,是當主耶穌離世時給祂的門徒的。這僕人所失者,聖靈的恩賜而已。並不失去永生。
並且,我們知道馬太福音二十五章十四至三十節和路加福音十九章十一至二十八節是一個審判。聖經中記載四個審判:()十字架已經過;()半空信徒行為的審判;()地上列國的審判;()白色寶座死人復活的審判。這裏的審判必定是第二個──半空信徒行為的審判。對於這個審判,哥林多前書第三章記得很詳細;第十五節說:工作雖然焚燒了,然而,「自己卻要得救」!所以,這僕人雖然失去獎賞,然而他自己卻是得救的。至於他所以哀哭切齒的緣故,大概有二:()因見別人得主心;()因自己錯想了主(太廿五24)。這等僕人的結局就是,一千年在半空榮耀雲彩的外面黑暗裏。―― 倪柝聲

【太二十五1923請看二十五5中許久的注釋。算帳二字更說明當初給他們錢的時候,便有讓他們作買賣的意思──賺錢不是意外,而在意中(參,路十七10的思想)。對盡忠的報償不是發給獎金,而是委以更大的重任Schweizer, p.471)。兩個僕人儘管當初責任有大有小,但所得的稱讚沒有不同,因為他們所賺的比例是一樣的,這點很重要。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根本不像商業用語;(就連GNB 較為通俗的說法進來和我一同享樂也沒有商業的味道!)這裡(第30節也一樣)的實踐意義同樣潛藏於故事之中。──《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二十五24「你領一千的也來。」】
那領一千的藏起來,實在令人詫異。如果那領五千的收藏,也許不足為奇。但是把僅有的一千藏起來,恐怕就是人生真實的寫照。
有些才幹與機會少的人,他們參與無所事事。我只能做那麼少,作不作也沒有什麼大的分別;人家也不會珍惜我什麼;我輕微的推動,也增加不了什麼分量;這是他們說話的口氣。其實他們忘記一兩重的也能影響百倍的重量;他們看不見最後那一片雪花,能使積雪堆積起來,蓋滿了山谷。
你 是否那些自認恩賜少的人嗎?你有沒有盡你所能的去作呢?你作了什麼?雖然你單獨不能作什麼,不如與人一起來作,必有所成就。在教會的銀行中作一點點投資, 在天國的企業公司內也可做成一些貿易。你要珍惜那一百兩銀子。你要知道你有。問主怎樣投資?讓祂支配。如果你只能為收割的工人送點心,就這樣去作。在小事 上就要忠心。
我們不必等待偉大的將來,只求恩賜的增加或收回。恩賜在我們手中已經化去了,恩賜不用或誤用都會失去的。在人生過程中,快快使用,不然就會剩下很少了。
── 邁爾《珍貴的片刻》

【太二十五2428第三個僕人根本沒有理解他任務的性質。他之所以失敗並不是因為懶惰,而是由於一種東方人特有的、類似宗教的宿命論Bonnard)。他把主人看成是個貪得無厭的資本家Beare)(主人在第26節給予嚴厲的反駁)。一切不盡完美的人物刻劃,無論是這裡還是在其它比喻中(如:路十一58,十六8,十八25等處)當然都不是用來影射神。儘管故事指出了主人的不是,但僕人的行為仍屬不負責任;它代表著一種不敢勇往直前地作門徒的態度,是一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宗教Schweizer, p.473),故而不能有所收穫(與十39所說的相反)。作好準備並非只求保持清白,而是要積極盡責,忠心耿耿地去做工,並取得成效。──《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二十五27
放銀
問:馬太福音二十五章二十七節:「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這裏的譬喻是怎樣解呢?
答:這一個比喻裏的銀子,就是聖靈的恩賜。把「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意思就是將從聖靈處所得的恩賜,傳給一、二人,讓他們去作工,好叫你自己間接得一點利息;主來時,可以「連本帶利收回」。―― 倪柝聲

【太二十五293029節是十三12的重複。第30節又和二十四51一樣;故事至此突然轉向實際的應用,傳統所述的惡者的命運(參八12,十三4250)已清楚地表明,這個比喻故事應從人最終得救還是遭棄這個根本點上來理解(第2123節已經暗示)。──《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廿五30丟在外面「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許多信徒不明白將來所要受的審判和報應以及所有的分別是何等大,後果是何等嚴重。總以為已經相信就得救了,不會和世人一同滅亡了,再沒有什麼問題了,卻不知將來還要受到審判(彼前417;雅5912;太1627;林後510)。聖經對此也講的很清楚,不容輕忽。
主耶穌講到祂再來時,就特別提到這件事,祂先講到善僕與惡僕的報應(太2445 ~51)。善僕主要派他管理一切所有的,而惡僕卻要重重的處治,被定為和假冒為善的人同罪。在那裡必哀哭切齒了。然而又講到十個童女的比喻,她們都去迎接新郎,但有智、愚之分,預備不預備油之別。結果,預備好的同祂進去坐席,而愚拙的卻被關於門外(太251 ~13)。以後,又講到與眾人算賬,良善忠心的僕人,可以進去享受主人的快樂,有權管許多事,而那又惡又懶的僕人則被丟在外面黑暗裡,哀哭切齒(太2514 ~30)。
可見將來的分別很大,報應很重, 並不是所有信徒都進天國,享快樂,得榮耀。有的是要被丟在外面哀哭切齒。雖然懊悔,但已太晚了。因為凡稱呼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太721)。──《每日天糧》

太廿五30外面的黑暗
問:馬太福音二十五章三十節:「把這無用的僕人,去在外面黑暗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這無用的僕人是否信徒;信徒是否因不工作下地獄?
答:我們知道這三班的僕人是站在基督審判臺前受審。基督的審判臺是在信徒提接空中(帖前四16~17)之後,所以,是在空中,「外面的黑暗」是在空中的外面;所以不是地獄。讀了詩篇十八篇九至十一節之後,我們知道,基督降臨半空時,在祂的榮耀外面,有厚雲、有黑暗包。所以,這個不忠心的僕人,並不下地獄,不過丟在半空外面的黑暗而已。這僕人是信徒;信徒不作工,不能同主作王,要到外面的黑暗裏。―― 倪柝聲

【太二十五31當人子在他榮耀裡,同著眾天使降臨的時候,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
    人子在榮耀裡同著眾天使降臨的說法,已經在十六2728和二十四3031裡出現過,而祂榮耀的寶座的提法又是十九28的重複。在評釋那些章節(還有十23)時我曾說,但以理書第七章中的異象要由耶穌來應驗,是借著從祂受難到祂複臨(即但以理書七14預言的將要成為現實的永遠統治),這整整一段時間逐步的實現。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到這種日趨實現的高潮,因為從下所言,我們似乎很明顯已到了人子借著複臨和最後審判,以最終顯示其權柄的階段了(是從二十四36以來整段講論的中心議題)。其實,耶穌也超越了但以理書第七章的異象,因為那時神是坐在王位上的審判者,現在是人子自己坐在寶座上為王(34節);此外,眾天使與祂同來是反映撒迦利亞書十四5的話,在那裡他們是在耶和華你們的神來施行審判時與祂同來。第32節的話則反映約珥書三112耶和華聚集萬民並施行審判的內容。不過,這位神仍然是我父,那曾經宣佈審判的;這段的思想與約翰福音五1929很相近,那裡說父賜給子行審判的權柄,因為祂是人子(約五27)。──《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廿五31綿羊國的義人
問:馬太福音二十五章三十一節至末,是論論外邦人在地上受審。不知第三十七節所說的義人,是怎樣的義人?
答:這義人自然與我們現今信主稱義的人不同。按此時主耶穌已經來到地上(31~32),所以,是在七年之後,千年國之始了;所以,恩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神又回到舊約以色列的境地裏,而對待世人。所以,這裏的義,並非像我們現今從恩得的。主稱他為義人,就是因為他們看待猶太人(小弟兄)好;稱為義人,以便與那些被咒詛的人分別。這次審判的原理,就是按創世記十二章三節、二十七章二十九節;民數記二十四章五、九、十四節。又請讀詩篇三十七篇十至十一節、二十一至二十二節,比較馬太福音五章七節。―― 倪柝聲

太廿五31~32分別群羊
問:馬太福音二十五章三十一至三十二節:「當人子在祂榮耀裏,同眾天使降臨的時候,要坐在祂榮耀的寶座上;萬民都要聚集在祂面前;祂要把他們分別出來,好像牧羊的分別綿羊山羊一般。」主臨審萬民(指外邦人),分別山羊綿羊(指得救與不得救);但那時外邦人得救,是憑信心呢(信耶穌為救主)?是憑行為呢(作在一個最小弟兄身上)?若憑行為,這時不信的人,待信徒好,能否得救?請示其詳。
答:在大災難起首的時候,儆醒的信徒早已被接了(啟三10)。未接去的基督人和小數敬虔的猶太人,要向全世界人傳揚天國的福音(與恩典福音少別)。自然,他們要受逼迫。此時,照看善待這些主的使者,後來就要得救。他們是憑行為得救;然而,我們卻不敢說,他們沒有信心。主耶穌此時是照,接受祂所差遣的人,就是接受祂自己的原則,對待他們。但是,現今世人除了相信主耶穌外,並無別的救法。欲倚靠善待信徒而得救者,都要沉淪。
現今是恩典的時代,神只以恩典待人。因為是恩典,所以,只用相信就得救。但是,大災難的時候,乃是律法的時代,神仍以律法待人;因是律法,所以,是用行為。現今,欲由行為得救者,是絕不可能的事(加三11)。現今人如何不藉獻祭(舊約的救法)而得救,也照樣不能藉善待信徒(將來的救法)而得救。―― 倪柝聲

【太廿五3140表現愛心】
一個人對別人表現愛的方式很多。清教徒的時代,美國人可以帶一面鏡子到女友家,他把鏡面朝天擺在桌上,如果女友沒有去動那面鏡子,表示情況良好;如果女人把鏡子翻過來,那麼年輕人就知道愛情告吹了。在現代社會,糖果、珠寶、書刊、鮮花……都是送給情人表現愛慕的最佳禮物。
現在我們來討論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既然上帝擁有「千山上的牲畜」(詩五十10) 他既不餓亦不渴,可說一無所缺,基督徒要用什麼方式來表現對上帝的愛呢?主耶穌瞭解這個難題,所以告訴我們一個秘密,我們可以從對待同胞的態度來表現上帝 的愛。我們可以供饑餓的人吃,供赤身露體的人穿,對人表示關心,對「最微小的一個」也以愛相待。上帝都會一一的計算我們所付出的愛心的。如果我們白白讓機 會溜走,在該協助同胞的時候,沒有表現出我們的愛心,這對上帝便構成一項侮辱了。
我們並不是靠行善得救,不過,我們若不行善,那麼我們是不是朝著天上的道路走,便成問題了。因為行善是我們與神之間關係良好形之於外的象徵。——H.G.B.——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

【太廿五31~46分別綿山羊的比喻要義解法如何?】
答:這十耶穌直接預言祂將來降臨的時候,萬民受審判的情形,其中所有的一種比喻(太廿五3233),講到綿羊和山羊代表兩等人,依其所行的善與惡而施行報應,定其最後不同的結局,其要義解釋如下:
①比喻中之人物(太廿五31-3440)——當人子在套榮耀裡——就是指人子耶穌在父神的榮耀裡。同著眾天使降臨的時候——乃指千萬跟隨,服役,崇拜,讚美主的天使(廿四3031,參十六題)。要在祂榮耀寶座上——乃指耶穌為王的寶座(太十九28,廿五313441,啟十九16),大約是在耶路撒冷(路一332,參賽廿四23,耶三17)。萬民都要聚集在祂面前——乃指主耶穌降臨後,聚集那還活在世上的外邦人受審。祂要把他們分別出來——就是把他們分成兩類,得救的可進入千禧年國(太廿五34),未曾得救的要下陰間進入永刑裡(太五4146)。好像牧羊的分別綿羊和山羊一般——牧羊的乃指耶穌為牧人(約十11),綿羊是代表在大災難時善待主的弟兄(廿四21,參徒廿七13,廿八27-10),山羊是代表未曾信主,沒有善待主的弟兄之外邦人(參徒十四5,十六19-24)。我這弟兄——乃指主降臨時所餘剩的猶太人,也是指著主的真門徒說的。(太廿五40,十二48-50,參廿八10,羅八29,來二11
②萬民的審判(太廿五31-46)——耶穌再來時,在建立千年國之前,聚集一切從大災難中出來的萬民,到榮耀寶座前在地上受審判,祂將綿羊和山羊——代表義人與惡人(太廿五3741)分別出來,義人因愛人而愛神,他們在生活行為上有美好的見證(約壹三18,四20,雅二2122,四17), 蒙主賜福,得以承受千年國度,進入永生,惡人因無愛人愛神,未曾信主,在他們的生活行為上,沒有美好的見證,受到主的咒詛,進入永火的地獄裡,受到永遠的 刑罰。這樣向兩種義與不義的人施行審判,定下永生永死,都是永遠兩種不同的結局,來讓世人要警醒明白,這永火的地獄原不是為人預備的,乃是為魔鬼和牠的使 者所預備的(太廿五41)。神是為人預備了承受那永生的國度(太廿五34,約三35),因祂不願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得救,得享永生的福氣(彼後三9,約三1516,十10)。——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太二十五3233牧者的比喻是為了再次強調最後要把在那之前混在一起的徹底分開(巴勒斯坦人放牧的羊群中通常既有山羊,也有綿羊,從外表看,很難一眼從綿羊裡把山羊挑出來,它們不像歐洲變種的白山羊那樣!);參看第十三章的比喻,那裡也強調了區分的思想,也是自二十四38以來的一個主要內容。在得救的和被棄的之間沒有中間位置。綿羊(商業價值較高)在舊約中一貫代表神的子民,在這裡更是象徵那蒙福的。右邊和左邊在猶太文化以及其它許多文化裡都象徵受寵和失寵,好運和厄運。──《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二十五34於是,王要向那右邊的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
    關於人子是王這點,請參看十三41,十六28和十九28。這稱號反映了但以理書七14所說的人子的最終命運。但是,祂若是王的話,義人將承受什麼樣的國呢?十九28說祂的門徒將與祂一同享有王的權柄,二十五2123又確切地說將獎給他們更大的權柄。所以,本節所表達的思想不僅是他們進入祂的王國,而是代表祂,或與祂同享祂的權柄,也就是說他們要在祂之下為王。為理解所預備的,請參看二十23,意思仍是在祂的國裡與祂分享權柄;至於他們是誰,現在尚不得而知。要知道這個國創世以來便已存在,確實可靠且不可更改;對於在一個充滿仇恨的世界遭受迫害的門徒來說,這該是多麼堅實牢靠的保障啊。──《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二十五3536這裡所提到的一系列困境使人聯想到第十章耶穌對門徒的警告,即他們傳道時會遇到什麼苦況,也與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十一2327所描述的他作為一個基督徒傳道人的經歷明顯一致。以賽亞書五十八7裡講到那些遭遇困苦的會得到善待,同樣的話在這段裡重複了四次,身為門徒的應謹記以作實踐真理的指引。一個人正是靠這樣的行動來準備迎接審判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廿五35~39「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喫;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裏,你們來看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有一天我讀主的話到這裏,我真是滿了安慰,也滿了眼淚!主沒有叫屬乎祂的人絕 對不受到飢渴,不遭遇艱難,不困於疾病。但是主說屬乎祂的人餓了,就是祂餓;渴了,就是祂渴;作客旅,就是祂作客旅;赤身露體,就是祂赤身露體;病,就是 祂病;在監裏,就是祂在監裏。哦,這是何等的聯合,這是何等的安慰!主稱我們弟兄也不以為恥,主竟然把我們的一切際遇,看作祂的一切際遇,這是何等的聯 合,這是何等的安慰!這要使我們忘記了一切的痛苦,而敬拜這一位看我們如同祂自己一樣的主!── 如

【太二十五3739義人一詞通常表現一個人的性格或行為表現,不過還可具有法律意義,即宣判無罪,故在這裡指那些被判為義的(參十三4349)。他們甚至看不出幫助的是誰,這就充分地證明王是多麼屈尊俯就,隱蔽在自己最卑微的追隨者中間。──《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廿五40作主身上「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那些作事在主身上的人,要承受主的國度,永遠 的福氣。但怎樣才是作在主身上呢?在主的身上能作什麼呢?這裡特別提到,餓了給吃,渴了給喝,作客旅留住,赤身露體給穿,病了及在患難中去看顧。但這些 事,今天已經不能直接作在主身上,祂已經在天上,不需要人作這些事了。但祂卻有弟兄們在地上(羅829;來211),就是神的兒女們,按肉身說以色列人是祂的弟兄,按屬靈的關係說,凡遵行天父旨意的人就是祂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太1250)。
這也是主所賜的命令,叫我們彼此相愛(約1334),而相愛不能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318)。 幫助、同情、供應、看顧、伺候弟兄姊妹就是作在主身上的具體表現。當然也包括其他形式的幫助,這些機會不是沒有,乃是看自己有沒有心,有心作在主身上,機 會不難找到。無心時在眼前也看不見,沒有主內的弟兄姊妹,也可以作在其他在患難,痛苦,以及需要幫助的人身上。不過這性質和情況有所不同,需要按主的意思 去作,才是為主作的,才獲主的悅納。──《每日天糧》

【太二十五41王又要向那左邊的說:你們這被咒詛的人,離開我,進入那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裡去!
    正像七23一樣,最後的判決就是離開我,即失去與耶穌的關係。拿火當作地獄的寫照,請參看五22,十三4250和十八89。這裡的火是永火,和十八8一樣,永這個字可以表示兩個意思,一個是永不終止,一個是屬於以後的世代。如果是前者,則又可作兩種理解:或是指這火永不熄滅,每次的燃料雖不能永燒不盡,但總不斷有新的燃料添加進去;或是指那受咒詛的要永無止息地忍受燃燒的痛苦。有人相信地獄就是有知覺的無窮無盡的受煎熬,而有人就認為是徹底的消滅。顯然本節和第46節所用的術語本身無法解決兩者的分歧。儘管第34節說是為蒙福的人預備的,但火並不是為被咒詛的人,而是為魔鬼和牠的使者預備的;被咒詛者要遭毀滅的命運,與魔鬼和牠使者的下場不同。──《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廿五41山羊國】
問:山羊國是否直到地獄?
答:馬太福音二十五章四十一節應是直接到地獄的。「永刑」二字不能作別解。並且與此相同的經言,就是馬太福音十三章四十七至五十節,那裏明說火爐。―― 倪柝聲

【太二十五4245這幾節與第3739節一樣,主要表現了驚訝與誤解,耶穌對服事人的評估方法與人不同,祂的教訓往往把世俗的標準顛倒過來。被咒詛者的還不在於他們做了錯事,而是他們沒能做對的事。二十五1121430都說明不做應該做的事便會導致被定罪。──《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二十五46這些人,要往永刑裡去;那些義人,要往永生裡去。
整段話裡說只有兩類人:蒙福的和被咒詛的,相合的敵對的(參十二30)。所以現在也只有兩個歸宿(參,但十二2)。對永的理解請看第41節的注釋。不過,既然和刑罰可能包括消滅的意思,生按其本質來說自然是沒有結束的可能性的。如果用永不終結來形容惡者的命運是個不幸誤譯的話,永生的意思可一定是永不終結了。──《丁道爾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