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8日星期二

馬可福音第一章註解 馬可福音第一章拾穗 馬可福音第一章例證 馬可福音第一章綱目

馬可福音第一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
    一、耶穌基督被推薦的起頭──先鋒施洗約翰的職事(1~8)
    二、耶穌基督被悅納的起頭──受浸(9~11)
    三、耶穌基督得勝的起頭──受試探(12~13)
    四、耶穌基督傳福音的起頭──祂的信息(14~15)
    五、耶穌基督呼召門徒的起頭──祂最初的門徒(16~20)

【僕人救主服事的起頭】
    一、祂的教訓──像有權柄的人(21~22)
    二、祂的權能──連污鬼也聽從祂(23~28)
    三、祂服事的範圍:
          1.從西門的家開始(29~31)
          2.合城的人都來到祂跟前(32~34)
          3.到加利利全地(35~39)
    四、祂服事的範例──潔淨大痲瘋(40~45)

貳、逐節詳解

【可一1「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
    ﹝原文字義﹞「耶穌」耶和華救主,耶和華的救恩;「基督」受膏者;「福音」佳音,喜信,好消息;「起頭」起初,開始。
   ﹝文意註解﹞「神的兒子,」本書的主旨,就是在強調耶穌基督乃是『神的兒子』(參一11;三11;五7;九7;十四61;十五39),所以祂擁有神性,能醫病、趕鬼、行神蹟奇事。
          「耶穌基督,」『耶穌』這名表明祂就是耶和華自己來作我們的救主,使我們得著神的救恩;『基督』這名表明祂乃是被神用聖靈所膏(路四18;但九26),分別出來歸於神,作神國度的君王與祭司,來到地上實現神的計劃,完成神的旨意。
                『耶穌』是祂降卑為人的名字,『基督』是祂被人尊敬的名字;祂是先成為卑微,後得著尊貴(腓二6~11)
          「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耶穌基督福音』有二意:(1)屬於耶穌基督的福音;(2)關乎耶穌基督的福音。
                『福音的起頭』也有二意:(1)施洗約翰的鋪路工作,乃是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2)整本馬可福音書所記載的事蹟,乃是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

【可一2「正如先知以賽亞書上記著說(有古卷無以賽亞三字):『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豫備道路;」
    ﹝原文字義﹞「豫備」建造,修築,使成形。
    ﹝背景註解﹞古時君王出巡時,有一批先遣人員在前呼喝開路,遇道路有坑洞或崎嶇難行時,必先修補使之平坦。
    ﹝文意註解﹞「正如先知以賽亞書上記著說,」下面括弧裏面的話,前半引自瑪拉基書三章一節,後半才引自以賽亞書四十章三節,故有的古卷並無『以賽亞』三個字。
          「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豫備道路,」『我』指神;『我的使者』指施洗約翰;『你』指耶穌基督。
    ﹝話中之光﹞()主僕的首要任務是為主豫備道路;凡不是讓主在人的裏面越過越有路的工作,就不是服事主的工作。
          ()主的道路不是一些外面的教訓、規條、方法、制度,而是我們這些『人』;『人』對了,主才有路。

【可一3「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豫備主的道,修直祂的路。”』」
    ﹝原文字義﹞「豫備」準備妥當,使適合;「道」道路;大道;「修」作,行,遵;「直」正直,立刻;「路」轍跡,小徑。
    ﹝文意註解﹞「豫備主的道,修直祂的路,」指明施洗約翰的任務就是替主舖路──促使人的心思回轉歸向主,好讓主有平坦的道路能進到人的心中,掌權作王。注意這裏是指『主』的道和『祂』的路,並不是指我們信主之後所要走的『義路』(詩廿三3)
    ﹝話中之光﹞()聲音轉瞬即逝,無影無蹤;約翰只不過作主『出口』而已,並不為自己留下甚麼;我們見證主,不是見證我們自己。
          ()一個事奉主的人,應當盡力把人引到主面前,而不計較自己的得失、地位和名利,更不企圖叫人跟隨自己。
          ()「喊著說,」表明約翰裏面真是滿了負擔,使他不能不喊;我們事奉主,必須是出於負擔,並且滿心要把裏面的負擔傾倒出來。
          ()我們原來的心不但高低不平,並且有許多彎曲;真正的『悔改』就是鏟平並修直,也就是「豫備主的道,修直祂的路」。
          ()我們的心不只要轉向主,並且也要讓主在我們的心裏有通達的道路,好叫祂能佔有我們心中的每一角落。

【可一4「照這話,約翰來了,在曠野施洗,傳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
    ﹝原文字義﹞「來了」出現,使之成就;「傳」大聲的宣揚;「悔改」心思的轉變,思想上的改變;「洗」(原文是『浸』,意即全然浸入水中);「罪」(原文複數,指罪行)
    ﹝背景註解﹞猶太人的祖先出埃及後,曾在「曠野」飄流四十年,故在猶太人的心目中,『曠野』是神帶領與施恩的地方。
    ﹝文意註解﹞「曠野,」位於死海北面和西面的乾旱地帶,包括約但河谷之廣大地區。
          「傳悔改的洗禮,」『悔改』在原文並不含行動的意思,而是指在思想、看法上有所改變;指人的心思原來是遠離神、背向神,如今必須從心裏歸向神。
                約翰的浸與基督徒奉主耶穌的名受浸不同,因為基督徒的受浸,是重在與基督的聯合,不但包括消極方面的埋葬,即與基督同死;也包括積極方面的復活,即與基督同活(羅六3~5)。約翰的浸,則是領人相信那在他以後要來的那一位(11),僅重在消極方面的對付,藉浸入水中,將已往離棄神的罪行,作個結束,所以又稱作『悔改的浸』(參徒十九3~4)。『悔改的浸』不是歸入基督,乃是受浸者對自己看法的改變;人來受約翰的浸,是向他承認自己的罪,而罪的工價乃是死(羅六23),所以是藉著受浸宣告自己只配死。
    ﹝靈意註解﹞「曠野,」象徵與世俗有分別。施洗約翰是叫人悔改、為主豫備道路的(3),所以他站在與世界相反的地位上,以『曠野』為家。
          「施洗,」是將悔改的人浸在水裏,藉以表明受浸者對自己的看法已有所改變,自己只配死,故把他埋葬。
    ﹝話中之光﹞()我們必須與世界分別,才能為主作見證(傳悔改的洗禮)
          ()人若愛世界,愛神的心就不在他裏面了(約壹二15),所以服事神的人,首先要從世界『出來』,憑信心過仰望神的生活。
          ()約翰生長在曠野(路一80),傳道也在曠野,這表示他所傳講的信息和他的生活完全一致。
          ()悔改不是行為的改變,所以不是棄惡從善;悔改乃是心思的改變,是將心思從一切在神之外的人事物轉向神自己。
          ()人在神面前最大的罪,乃是心中背逆、不順服神;這也就是我們在悔改時所要認的『罪』。人一切的罪都是出於背叛神。
          ()我們的心若只顧到宗教、道理、儀文、事奉,而忽略了主自己,那麼我們也應當悔改。

【可一5「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裏,承認他們的罪,在約但河裏受他的洗。」
    ﹝原文字義﹞「承認」全心全意地贊同或表白;「罪」(原文複數,指罪行)
    ﹝文意註解﹞「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這是概括性的講法,『都』字指『許多人』,而非『所有的人』;但我們可以確定,約翰的傳道,已經引起廣大群眾的注意,究其原因,想必是因為他有:1.神的話(路三2)
                  2.劃時代的信息(3)
                  3.獨特的風格和生活見證(6)
          「承認他們的罪,」就是承認他們心中離棄神的罪,人所有的罪行都是由於離棄了神。
    ﹝問題改正﹞有些傳道人以本節作為真實的悔改必須在『公眾面前認罪』的根據;但是,本節的受浸在當時既是個人的行為,可見認罪也應是個人的行為,因此我們不能同意上述『公開認罪』的主張。最要緊的,乃是『向神』認罪,而非『向人』認罪。
    ﹝話中之光﹞()約翰身在罕無人跡的曠野裏傳道,卻能吸引人潮;作主工不在乎地點,而在乎工作是否出於主,出於主的就能吸引人。
          ()約翰所傳的信息非常簡單,所過的生活非常簡陋,卻能影響全猶太一帶地方的人,這是因為他言行一致──所傳的就是他所行、所經歷的,所以他的信息是活的,是有能力的。
         ()那些悔改的人到約翰那裏作兩件事:一是『承認自己的罪』,一是『受他的浸』。每一個真正悔改的人,都應該是知道自己是有罪的人,也知道自己必須置於死地。
          ()認罪在受浸之先;人若不承認自己有罪,自己該死,就表示他對自己的看法從來沒有改變過,也就從來沒有悔改過,而沒有悔改的受浸,只是一種儀式,絲毫沒有意義。
          ()我們必須恨惡自己,覺得自己在神面前『無地自容』,所以才來要求受浸,好把自己埋在水裏。

【可一6「約翰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喫的是蝗蟲野蜜。」
    ﹝背景註解﹞施洗約翰的父親是作祭司的(路一8~13),祭司是在耶路撒冷聖殿中供職,其衣食均需嚴守規定(利八6~9;十12~15);猶太人向來是子承父職,但如今約翰身在曠野,他的穿著和吃食,完全違反祭司的規定,所以他在此不是作祭司,而是作先知,故主耶穌說他就是那應當來的以利亞(太十一14)。注意約翰的裝束,與先知以利亞極為相似(王下一8)
    ﹝靈意註解﹞『衣服』象徵行事為人(啟十九8);『食物』象徵生活能力的源頭,和生命的供應。
    ﹝話中之光﹞()施洗約翰信息的中心是叫人悔改,所以他站在和世人相反的地位;他的飲食和服飾,都與世人不同。今天我們基督徒不能照字面來學習施洗約翰的飲食和服飾,以免被世人誤以為基督徒都是『怪人』;但我們要照靈意來學習。
          ()「駱駝」的特點是跪在主人面前承受和卸下重擔,在野地裏載重跋涉;我們也該時常跪在主前,從主接受負擔,勞苦服事主。
          ()神的工人不但要忍辱負重,並且要常常跪在神面前,與神有親密的交通;神的工人總要以祈禱為念(徒六4),不禱告就不要作工。
          ()作主的僕人,生活行為應當受約束(「束腰」),才能作好服事的工作(路十二35;太十七8);特別是在人面前要以謙卑束腰(彼前五5)
          ()「腰束皮帶」象徵十字架治死我們天然的生命,作了我們的約束。
          ()「蝗蟲野蜜」都是天然的產物;我們的生活應當單單仰望神(提前六17),而不依靠人為的供應。
          ()主的工人生活不宜奢華,衣食越簡單,事奉越有能力;今天有些傳道人,享受是一流的,事奉卻是三流的。
          ()站在超脫的立場(在『曠野』,而非城裏),沒有華麗的外表(「穿駱駝毛的衣服」),行為受約束(「腰束皮帶」),不仰賴人為的供應(「吃的是蝗蟲野蜜」),乃是先鋒的生活見證。

【可一7「他傳道說:『有一位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彎腰給祂解鞋帶,也是不配的。」
    ﹝背景註解﹞猶太人出外,一般都穿無鞋幫的拖鞋;進入室內則脫鞋。最低微的奴隸,所要作的工作之一,就是替他的主人或來客解鞋帶、脫鞋並提鞋,然後拿盆水來替他們洗腳。
    ﹝文意註解﹞「有一位在我以後來的,」指耶穌基督。
          「我就是彎腰給祂解鞋帶,也是不配的,」自己認為甚至作祂的僕人也不配。
    ﹝話中之光﹞()施洗約翰是主的先鋒,他的任務是領人悔改,指向基督;我們也應當如此把人們引到主面前。
          ()悔改不是目的,而是一條道路,要把人引向基督(「但那在我以後來的」)。悔改是叫人失去自己,信心是叫人得著基督;悔改是消極的,信心是積極的。悔改必須加上信心;光是悔改沒有用,那不過叫我們一直注意自己的失敗,像以前注意自己的『好』一樣。
          ()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所以擁有屬天、超越的權能(「能力比我更大」)
          ()事奉主者,應該有像施洗約翰那樣謙卑、溫柔的態度(「我就是給祂提鞋,也不配」)

【可一8「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祂卻要用聖靈給你們施洗。」
    ﹝文意註解﹞「我是...祂卻...」這在原文的句子結構上,特別強調兩者之間的對照性質。
    ﹝靈意註解﹞「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水浸』是施洗約翰職事的標記;就是將悔改的人埋葬在水裏,終結其舊生命。
          「祂卻要用聖靈給你們施洗,」『靈浸』是耶穌基督職事的標記;就是將悔改且相信主的人浸到聖靈裏,使他們得著神的生命,成為基督的身體──教會(林前十二13;徒二2~4)
    ﹝話中之光﹞()水浸是舊生命的結束,靈浸是新生命的開始;前者需要悔改(4),後者需要悔改且相信福音(15)
          ()人若不肯悔改、接受水浸,將來就要受到火浸(參太三11~12);凡肯悔改且相信、又接受水浸的人,今天也就同時領受靈浸(林前十二13)

【可一9「那時,耶穌從加利利的拿撒勒來,在約但河裏受了約翰的洗。」
    ﹝文意註解﹞「那時,」就是約翰在約但河給人施浸的期間。
          「耶穌從加利利的拿撒勒來,」『加利利』指加利利海西邊的一帶地方,在當時素為一般猶太人所藐視(參約七52);『拿撒勒』是位於加利利海和地中海之間的一個小鄉鎮,也是被猶太人所瞧不起的小地方(參約一46),卻是耶穌長大的家鄉(太二23)
          「在約但河裏受了約翰的洗,」注意,耶穌並沒有像一般人那樣,在約翰面前承認他們的罪(5),因為祂並沒有罪;祂在此領受約翰的浸,乃是表明祂站在『為人』的地位上,履行神對所有人的定規。
    ﹝話中之光﹞()約翰福音不記主耶穌受浸,因為約翰表明祂是神;其他三本福音書都記,因為表明祂是人。凡是人,都須置於死地。
          ()主耶穌在約但河受浸,這是說所有屬於人的,無論好壞,都必須經過死,才能為神所用。
          ()主不從猶太的耶路撒冷來,而從外邦人住的「加利利的拿撒勒來」,表明這恩典不僅是猶太的,並且要達到全世界。
          ()主原無罪可悔改,毋須受浸,但祂情願站在罪人的地位,向神歸順,並且承認人是該死的;我們豈不更該悔改歸向神嗎?
          ()主以受浸開始祂在地上的工作,這說出祂事奉的原則,正是藉死亡供應生命。

【可一10「祂從水裏一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聖靈彷彿鴿子,降在祂身上。」
    ﹝原文字義﹞「就」立即,即刻,馬上,頓時。
    ﹝文意註解﹞「祂從水裏一上來,」表明祂受浸時,是全身浸入水裏。
          「就看見天裂開了,」『天裂開』意即人眼可以看見天上的景象(徒七56)
                天向祂開啟,表明神悅納了祂;聖靈降在祂身上,表明神賞賜祂服事的能力。
    ﹝靈意註解﹞「鴿子,」聖靈的表記,象徵聖靈的柔和、溫順、單純。神的靈降在耶穌身上,表明祂就是神用聖靈所膏的基督(意即『受膏者』)
    ﹝話中之光﹞()教會要受水浸與靈浸之先,主卻在此都受了,這說明教會一切屬靈的原則和實際,都先積蓄在元首的裏面;豐滿的基督乃是一切屬靈豐富的源頭。
          ()天只能向死而復活的人打開;我們信徒若站在與主同死同復活的地位上,天也照樣要向我們打開。
          ()因著主服了天的權柄,那從前因著人的背叛而閉塞的天,忽然為祂開了,從此帶下了一切屬天的豐富──神的靈、神的話和神的喜悅。
          ()各樣屬天的福分莫不由祂承受,我們也只有聯於祂,才能有分於天和一切屬天的。
          ()我們應當求主用聖靈厚厚的澆灌在我們身上(多三6),好叫我們得著屬靈的能力,為主作美好的見證(徒一8;二18~21)
          ()滿有聖靈的人,必會像鴿子一般的對人柔和,對神專一、純全。
          ()膏油乃是表明神的所有權(利八1230);我們若要被神所佔有,便須經過死而復活的手續。

【可一11「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
    ﹝文意註解﹞「有聲音從天上來說,」是父神的聲音(彼後一17)
        「你是我的愛子,」是父神向人們的宣告和介紹,表明耶穌的神性,祂到地上來彰顯父神(約一18)
        「我喜悅你,」承認祂的所是和所作,在在深蒙父神的喜愛,含意要我們都聽從祂(太十七5)
    ﹝話中之光﹞()耶穌是神的愛子──兒子是父親的彰顯和表明──我們惟有藉著主耶穌,才能看見並認識神。
          ()基督是神所喜悅的──我們若要討神的歡喜,便須單單聽從主,又要住在主裏面。
          ()父神對主耶穌的稱讚表明:
                1.在此之前,三十年來主耶穌的為人,滿足神的心意。
                2.主耶穌藉受浸所表達順服神的心意,蒙神悅納。

【可一12「聖靈就把耶穌催到曠野裏去。」
    ﹝原文字義﹞「就」立即,立刻;「催」趕,逐出。
    ﹝文意註解﹞馬太和路加福音都記載聖靈將祂『引到』曠野(太四1;路四1),但馬可是用『催』字,這是因為馬可乃記述耶穌是僕人。            聖靈是先降在耶穌身上,充滿祂,然後再『催』祂到曠野去。
    ﹝話中之光﹞()聖靈降臨在一個人的身上,乃是為著顯明神的作為,使他今後的行事為人,都受神的管制和引導。
          ()聖靈在人身上的工作,消極方面是『禁止』和『不許』(參徒十六6~7),積極方面是『催促』和『趕逐』。

【可一13「祂在曠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試探;並與野獸同在一處;且有天使來伺候祂。」
    ﹝原文字義﹞「撒但」對頭,抵擋;「試探」試驗。
    ﹝背景註解﹞摩西和以利亞也曾四十晝夜不吃不喝(出卅四28;王上十九8);他們豫表主耶穌是神的僕人和先知(來三5;太十六14)
    ﹝文意註解﹞「祂在曠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試探,」主耶穌受魔鬼的試探,乃出於聖靈的催逼,所以也可說是神主動要藉魔鬼的試探,來顯明耶穌的得勝。
          「並與野獸同在一處,」只有馬可福音特別提到『野獸』,這或許是為著表明:(1)在這罕無人跡,只有野獸存在的環境中,祂孤獨對抗魔鬼;(2)祂不只在內心裏勝過了撒但的誘惑(參太四2~10),並且也在外面環境中勝過了魔鬼的威嚇(兇猛野獸所代表的)(3)祂就是彌賽亞,當彌賽亞國實現在地上時,野獸要與人同住,並不傷人(參賽十一1~9)
          「有天使來伺候祂,」天使是服役的靈,奉差遣為屬神的人效力(來一14)
    ﹝靈意註解﹞在聖經裏面,「四十」這數字代表受苦、受試煉。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後,在曠野四十年之久,受耶和華神的苦煉與試驗,藉以顯明他們是神的選民,肯遵守神的誡命(申八1~5)。故主耶穌受浸相當於以色列人過紅海,在曠野四十天相當於以色列人四十年的曠野生涯,主動地接受魔鬼試探相當於以色列人受神苦煉、試驗,目的在顯明主耶穌是真以色列人,是神的愛子(11)
    ﹝話中之光﹞()當我們達到屬靈的高峰之時,前面常有試煉的低谷正在等待;要小心,當前的成功,並不能保證我們永不失敗。
          ()既是出乎聖靈引導,就說出基督並非被動的受熬煉,祂乃是主動的先來耗盡了仇敵一切的能力和作為,然後乘勝追擊。
          ()聖靈主動引導耶穌去接受魔鬼的試探,其含意乃是先捆綁壯士,然後奪取他的家財(太十二29),藉此搶救原先在魔鬼手下的世人。
          ()主是先被聖靈充滿(路四1),然後才去與魔鬼爭戰;惟有被聖靈充滿,接受聖靈的引領,才能打屬靈的勝仗。
          ()主受試探乃出於聖靈的引導,所以可說是神對祂的試驗;神也常讓我們落在試探中,以試驗我們對神究竟如何。
          ()我們信徒既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加五25)
          ()主耶穌自己既然被試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試探的人(來二17~18);祂在受試探時如何反應,乃是所有信徒在受試探時的榜樣。
          ()主是在曠野裏受魔鬼的試探;當四面荒涼,環境艱難,沒有享受時,魔鬼便來試探人,叫人與牠妥協一下,便可立刻舒適。
          ()每一個聖徒,也都能享受天使的伺候;當我們有難處時,求神開我們的眼睛,看見天使正在我們的四圍安營保護我們(詩卅四7;王下六17)

【可一14「約翰下監以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宣傳神的福音,」
    ﹝原文字義﹞「下監」交給,出賣。
    ﹝背景註解﹞施洗約翰是因批評希律王不該娶自己親兄弟的妻子希羅底,而被下在監裏(太十四3~4)
    ﹝文意註解﹞「耶穌來到加利利,」在第十三節和第十四節之間,相距約有一年;主耶穌原來是在猶太地傳道施浸(參約三22~24),現因祂的先鋒施洗約翰被捕下監,乃離開猶太地退到加利利去。
    ﹝靈意註解﹞「耶穌來到加利利,」加利利是外邦人所聚居的地區(參太四15),素為猶太人所藐視,故它象徵外邦世界;主耶穌的工作被逼從加利利開始,含意是:因著猶太人棄絕主的救恩,才逼使主轉向而令救恩臨到我們外邦罪人。
    ﹝話中之光﹞()施洗約翰是主耶穌的推薦人;當受薦人一登上舞台之後,推薦人便須功成身退,不可和祂分庭抗禮,可惜施洗約翰不懂得這個道理,故神只好興起環境來將他下監。
          ()「下監」意即行動受限制、沒有自由;作主的見證人,常沒有行動的自由,凡事都要以主的旨意為先。
          ()我們原本是世上愚拙的、軟弱的、卑賤的、被人厭惡的(有如加利利被猶太人藐視),以及無有的,但神卻揀選了我們,因此信徒絕不可自誇(林前一27~29)
          ()傳神國福音的約翰下了監,主來到加利利仍是傳這福音;仇敵可以扣住傳信息的人,牠卻無法阻擋神的信息。
          ()我們所傳的若真出乎主,我們這個人可以完了,我們的信息卻不會完。

【可一15「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
    ﹝原文字義﹞「滿了」充滿,應驗,成就;「福音」好消息;「近了」就在眼前(指地方),即將到來(指時間);「悔改」心思的轉變,思想上的改變;「信」信服,交託。
    ﹝文意註解﹞「日期滿了,」指根據神救贖計劃的時間表,差遣祂兒子耶穌基督降世來執行計劃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神的國近了,」『神的國』指接受神掌權治理的範圍。
          「你們當悔改,」指人的心思原來是遠離神、背向神,如今為著進入神的國度,必須從心裏歸向神。『悔改』在原文並不含行動的意思,而是指在思想、看法上有所改變。
                『神的國近了』是一個事實,所以『你們當悔改』;不是說你們悔改,神的國才近了。
          「信福音,」『信』是『接待、接受』的意思(參約一12)
    ﹝話中之光﹞()何地人不順服神的權柄,何地就無神的國。
          ()我們甚麼時候心中回轉歸向神,甚麼時候就是把神的國帶下來。
          ()我們自己先要讓神掌權,然後才能把別人帶到神的權下。
          ()「你們當悔改,信福音。」悔改在先,相信在後;要信福音,就必須悔改。真信,定規是先悔改而後相信。
          ()沒有一個真實的相信,前面是沒有悔改的;也沒有一個真實的悔改,後面是沒有相信的。

【可一16「耶穌順著加利利的海邊走,看見西門,和西門的兄弟安得烈,在海裏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
    ﹝原文字義﹞「西門」聽者;「安得烈」剛強,有男子氣慨。
    ﹝文意註解﹞「順著加利利的海邊走,」加利利海實際是一個淡水小湖,又名革尼撒勒湖(路五1),也叫提比哩亞海(約廿一1),古時又叫基尼烈湖(民卅四11)
    ﹝靈意註解﹞「在海裏撒網,」『海』象徵世界;『撒網』象徵教會配搭傳福音(『釣魚』則象徵個人單獨傳福音)

【可一17「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
    ﹝文意註解﹞彼得和安得烈早已跟從了主耶穌(參約一40~42),後來又回去捕魚為生,現在主第二次呼召他們,要他們放下職業,從事「得人」的傳道工作。
          「來跟從我,」『來』字在原文是一個命令式的動詞;『來跟從我』意即來作我的門徒;古時猶太拉比收門徒,不單是傳授道理教訓,並且無論拉比走到那裏,門徒就跟從到那裏,藉著日常生活在一起,使門徒可以學習為師者的行事為人。
    ﹝話中之光﹞()人是要『得魚』──屬地的財富,而神是要『得人』──神恩典的對象;跟隨主的人,必須捨棄魚而為主得人,並且該先把自己這個人讓主得著。
          ()持定基督,行在祂的腳蹤裏(「跟從我」)的,必定吸引更多的人(「得人如得魚一樣」)來跟隨祂。
          ()這是主第二次來呼召他們。主第一次的呼召,使他們得救(約一35~42);第二次的呼召,使他們得人。得救在先,得人在後。
          ()「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蒙召之後,並未改行,原來作甚麼,蒙召之後仍舊作甚麼;不過網變了,目的物變了;他們是得人的漁夫了。人在蒙召之前所學的,並不徒然,蒙召之後只要都帶到主前,主都會重新使用。
          ()主在我們蒙恩以前給我們的安排,常是為我們得救以後被主使用豫先作好豫備;我們一生的道路,早已操在主的手中了。
   
【可一18「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祂。」
    ﹝原文字義﹞「網」(原文複數)
    ﹝文意註解﹞本節再一次使用『立刻』一詞,表明在呼召和跟從之間,並無任何躕躇與拖延;他們斷然毫無考慮的撇下了一切(「捨了網」)而跟從主。
    ﹝話中之光﹞()人跟從主的源頭,乃在於主的吸引(約十二33);主一呼召(吸引),人就會立刻捨棄一切來跟從祂。
          ()願主吸引我,我們就快跑跟隨祂(歌一4)
          ()跟從主耶穌,必須先有所捨棄;凡不肯為主捨棄的人,就不配作主的門徒。凡想跟從主的人,都必須願意為主付上『作門徒的代價』。

【可一19「耶穌稍往前走,又見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在船上補網。」
    ﹝背景註解﹞雅各和約翰的母親撒羅米,乃主耶穌母親馬利亞的親姊妹(參十五40;約十九25),故他們弟兄二人是主的表兄弟;又他們的父親西庇太可能有錢有勢,故他僱得起工人(20),且他兒子約翰與大祭司相熟識(參約十八15)
    ﹝文意註解﹞「補網,」包括洗網、修補,並把網掛起晒乾,以備次日捕魚作業之用。
    ﹝話中之光﹞()主一直「往前走」,一直有行動;祂是何等迫切地要得著人!
          ()約翰蒙召時正在「船上補網」,後來他在教會(「船」)中的主要工作,也是修補破口漏洞(「補網」),防備異端的入侵(參閱約翰壹、貳、參書)

【可一20「耶穌隨即招呼他們;他們就把父親西庇太,和雇工人留在船上,跟從耶穌去了。」
    ﹝文意註解﹞「耶穌隨即招呼他們,」『隨即』一詞表明主呼召他們的急迫性;『招呼』在原文並不是一種尋常的招呼,而帶有『激勵』(incite)和『力勸、驅策』(urge)的意味。
    ﹝話中之光﹞()要作基督徒就要絕對,就要不顧一切;但必須是主親自向我們發出呼召,才能使我們不顧一切。
          ()主若真向我們呼召了,往日的地位(「船」)和關係(「父親」),必定存留不住。
          ()不認識主的人,是拒絕主的;認識主的人,是無法拒絕主的──我們若真認識主的寶貝,這世上的一切就要失去彩色。

【可一21「到了迦百農,耶穌就在安息日進了會堂教訓人。」
    ﹝文意註解﹞「到了迦百農,」迦百農位於加利利海的北邊,耶穌曾有一段時期在迦百農居住並傳道(太九1;十一23)
          「進了會堂裏教訓人,」『會堂』(Synagogue)是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後才開始有的,因那時在異國已無聖殿,猶太人為著聚集敬拜神並聆聽神的話,會堂乃在各地應運而生。主耶穌開始傳道時,利用會堂裏人多,就在那裏教訓眾人。

【可一22「眾人很希奇祂的教訓;因為祂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文士。」
    ﹝文意註解﹞「眾人很希奇祂的教訓,」這話表明『祂的教訓』與眾不同。
          「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文士,」『文士』指對舊約律法有研究的人們,他們多為法利賽人。主耶穌的教訓和文士不同之處如下:(1)文士的教訓是:『古人如何如何說』,而主的教訓是:『我告訴你們』(參太五21~22)(2)文士解釋字句的外表道理知識,主耶穌是闡明字句的內涵精意(參林後三6);前者虛空而無能力,後者帶著權柄和能力,使人看見神話語中的亮光,從而對神產生敬畏和順服的心。

【可一23「在會堂裏有一個人,被污鬼附著,牠喊叫說:」
    ﹝文意註解﹞「被污鬼附著,」『污鬼』乃生存在亞當以前世代的活物,因曾受撒但的誘惑而跟隨牠背叛神,受神審判後成了脫體的邪靈。污鬼原以海為住處,但自從人墮落犯罪以後,就往往以人的身體為附著安歇之處。『污鬼』係形容鬼的性質和表現,乃為污穢、不潔。
                被污鬼『附著』,或說被污鬼『居住』;凡被污鬼內住的人,因受邪靈的操縱,故往往會有超自然的行為。
    ﹝靈意註解﹞污鬼附著在人身上,表徵撒但霸佔神為祂目的所造的人,使人成為牠敵擋神的工具。
    ﹝話中之光﹞()在猶太人敬拜神的地方(「會堂裏」),竟有人被污鬼附著;今天在教會裏面,恐怕也有很多信徒被撒但權勢所左右(參啟二13)
          ()魔鬼不怕人有敬虔的外貌,只怕人有敬虔的實意(參提後三5)

【可一24「『拿撒勒人耶穌,我們與你有甚麼相干,你來滅我們麼?我知道你是誰,乃是神的聖者。』」
    ﹝文意註解﹞「我們與你有甚麼相干,」按原文是『這跟我們與你有何干?』乃希伯來成語。
          「我知道你是誰,」注意前面的話原來是『我們』(複數),現在轉變為『我』(單數);可能那人裏面的污鬼是多數的,而由其中一個污鬼代表牠們說話。
          「神的聖者,」指『分別為聖歸於神的那一位』(the Holy One of God),是神兒子的別稱。
    ﹝話中之光﹞()『污鬼』與『神的聖者』完全相反,決不能共存。
          ()神的兒子顯現出來,為要除滅魔鬼的作為(約壹三8)
          ()污鬼雖認識主是神的聖者,卻仍與祂沒有相干,也不會因此改變牠污穢的本性;可見客觀知識上的認識,對於人並無多大助益。
          ()污鬼明知自己的結局乃是滅亡,卻仍為非作歹;許多人也同樣不顧到他們將來的永世痛苦,而只顧眼前的享受。
          ()邪靈也能認識屬神的人,和他們裏面真實的情況(參徒十九15)

【可一25「耶穌責備牠說:『不要作聲,從這人身上出來罷。』」
    ﹝文意註解﹞「不要作聲,」意即『閉嘴』;主不許魔鬼喊說:『你是神的聖者。』因為主在地上的時候,是一直站在『人子』的地位上,來成功神的旨意。
    ﹝話中之光﹞()魔鬼的見證即使是屬實,主也不接受。
          ()當撒但利用反對主的人說許多話語時,我們也可以求主不許魔鬼開口,不許牠再出聲。

【可一26「污鬼叫那人抽了一陣瘋,大聲喊叫,就出來了。」
    ﹝文意註解﹞「污鬼叫那人抽了一陣瘋,」『抽瘋』指身體不由自主的抽搐、痙孿。
    ﹝話中之光﹞()邪靈常叫人不由自主的作一些事,違背人自己內心的意願。
          ()被污鬼所附著、多有罪污的人,要得到主的救恩,沒有不經過痛苦的;主雖有赦罪之恩,但罪人無法避免生產之苦。
          ()鬼越污穢,越難出去;人的罪惡越多,越不容易離開。

【可一27「眾人都驚訝,以致彼此對問說:『這是甚麼事?是個新道理阿;祂用權柄吩咐污鬼,連污鬼也聽從了祂。』」
    ﹝原文字義﹞「驚訝」希奇,訝異;「對問」彼此討論,互相探究;「吩咐」命令。
    ﹝文意註解﹞「是個新道理阿,」『新』字不只表示時間上的新,也指一件事物在本質上與眾不同的新。
    ﹝話中之光﹞()主的話中有權柄,能夠趕逐污鬼;信徒也可以藉著信心,支取主話中的權能,對付魔鬼的權勢。
          ()連污鬼也聽從主的話,今天我們身為主的信徒,怎能不聽從祂的話呢?

【可一28「耶穌的名聲,就傳遍了加利利的四方。」
    ﹝原文字義﹞「名聲」聽聞,傳言;「傳」出去;「遍」凡,一切;「四方」全部地區,所有地方。

【可一29「他們一出會堂,就同著雅各、約翰,進了西門和安得烈的家。」
    ﹝原文字義﹞「一...就」即刻,立刻。

【可一30「西門的岳母,正害熱病躺著;就有人告訴耶穌。」
    ﹝文意註解﹞「西門的岳母,」可見彼得是一個有妻室的人,並且他的妻子也與他同工往來各地(參林前九5);據傳說,兩人也都為主殉道。
    ﹝靈意註解﹞「西門的岳母,」代表猶太人。
          「害熱病,」有兩方面的象徵:
                1.指猶太人在將來大災難期中被煎熬,陷在水深火熱之中。
                2.指猶太人為祖宗的遺傳和律法大發熱心(加一14;徒廿一20)
    ﹝話中之光﹞()我們信徒若是熱衷於主之外的事物,卻忽略了主自己,這在神的眼中看來,也是「害熱病」。
          ()「害熱病,」人家不覺得熱,她一個人覺得熱,感覺和別人不一樣;凡是不正常的興奮和熱心,很可能就是「害熱病」。
          ()「害熱病,」也象徵不受約束的脾氣;我們若不能管束自己的脾氣,就像害了熱病的人一樣,在別人眼前乃是不正常的。
          ()「有人告訴耶穌,」我們也當為別人不正常的情況代禱,求主施恩。

【可一31「耶穌進前拉著她的手,扶她起來,熱就退了,她就服事他們。」
    ﹝靈意註解﹞本節象徵當主耶穌再來時,以色列人要被祂的降臨所摸著,因此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羅十一26);他們將要被復興起來,並且服事基督。
    ﹝話中之光﹞()主的「一拉」,解決了所有的問題;若不與主有真實的接觸,一切都是枉然。
          ()當我們事奉工作的手被主摸著,不正常的熱度退了之後,才能對主有真實的服事。
          ()先得醫治,然後服事;我們要服事主、服事教會,必須先讓主來醫治我們生命中不正常的病症。

【可一32「天晚日落的時候,有人帶著一切害病的,和被鬼附的,來到耶穌跟前。」
    ﹝靈意註解﹞從福音書上主耶穌多次對病人所說的話可以看出,有許多的病症乃是因著犯罪引起的(太九2;約五14),因此醫病象徵赦罪或對付罪。
    ﹝話中之光﹞全世界原來都臥在那惡者手下(約壹五19),隨牠作弄,但是感謝主!祂把我們從魔鬼手中拯救了出來,除去我們人生各樣的苦痛。

【可一33「合城的人都聚集在門前。」

【可一34「耶穌治好了許多害各樣病的人,又趕出許多鬼,不許鬼說話,因為鬼認識祂。」
    ﹝文意註解﹞「不許鬼說話,因為鬼認識祂,」主不容許鬼為祂說甚麼話,因為鬼為主作見證,只會引起眾人對主的誤會,反而因此影響祂的事工。

【可一35「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時候,耶穌起來,到曠野地方去,在那裏禱告。」
    ﹝文意註解﹞主耶穌作為一個『人』,需要藉著常常禱告,和父神保持交通連結,並從父神汲取能力。
    ﹝話中之光﹞()主耶穌工作至深夜,次日仍須黎明即起,獨自和神禱告交通;這說出無論多少事工,不能影響祂與天父之間的交通;工作並沒有奪取神在祂身上的地位。這也是祂工作有果效的秘訣。
          ()我們信徒無論怎麼忙碌,總不可忽略撥出一段時間,好好跟神禱告交通。
          ()事奉神最緊要的一件事,就是先要藉著禱告明白神的旨意;事奉神千萬不能照著自己的心意而行。
          ()沒有禱告,就沒有事奉;我們有時候可以沒有事奉,但不可以沒有禱告。
          ()信徒親近神最好的時間,乃是早晨天未亮的時候;那時,不只環境最安靜,並且心境也最安祥合適。

【可一36「西門和同伴追了祂去。」
    ﹝文意註解﹞「追了祂去,」按原文有『向祂窮追』之意。
    ﹝話中之光﹞我們每天清早,也當與屬靈的同伴一同追求主(參提後二22)

【可一37「遇見了就對祂說:『眾人都找你。』」
    ﹝文意註解﹞「眾人都找你,」眾人找主,不是為著愛祂,而是有的為著好奇,有的為著湊熱鬧,有的為著要推祂作王,有的為著吃餅得飽(參約六26)

【可一38「耶穌對他們說:『我們可以往別處去,到鄰近的鄉村,我也好在那裏傳道;因為我是為這事出來的。』」
    ﹝文意註解﹞「我也好在那裏傳道,因為我是為這事出來的,」主拒絕眾人的尋找,因為祂不願意顯露自己(參一44~45;三12;五43;六32;七36;八26;九30)。馬可特別記這些事,藉以說明主作僕人的身分。祂不願受人擁護作領袖,不願滿足人的好奇和愛熱鬧的心理,因為祂在地上有一個專一的目的,就是傳道,祂原『是為這事出來的』。
    ﹝話中之光﹞當眾人都找主(37)的時候,主卻特意離開眾人;作主的工人,不可追求『從者』,而要一心成就神旨。

【可一39「於是在加利利全地,進了會堂,傳道趕鬼。」

【可一40「有一個長大痲瘋的,來求耶穌,向祂跪下說:『你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
    ﹝文意註解﹞「向祂跪下,」這個謙卑俯伏的舉動,表示他認識主的權柄。
          「你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這話說出他一面認識自己的敗壞,需要得著醫治;另一面他也認識主的能力,可以叫他得著醫治。
    ﹝靈意註解﹞「有一個長大痲瘋的,」跟據舊約聖經的事例,『長大痲瘋』與背叛權柄和不聽從命令有關(參民十二1~10;王下五19~14),所以那個長大痲瘋的,乃是豫表悖逆的百姓,就是以色列人(羅十21)
          在聖經裏面,『大痲瘋』豫表人污穢的罪:
                1.它是從裏面發出來的,表徵罪是出於人的天性。
                2.它是不易醫治的,表徵罪性難改。
                3.它是容易傳染的,表徵罪具有傳染性。
                4.它會使人變作腥臭腐爛至死,表徵罪的污穢可憎,結局悲慘可怕。
    ﹝話中之光﹞()我們人的肉體和天然本性,滿了罪污,時常頂撞神,在神的眼中看,都是「長大痲瘋的」。
          ()本節啟示給我們罪人得醫治的條件:
                1.要認識自己的敗壞無救。
                2.向主俯伏,承認自己的罪。
                3.相信主有醫治的能力。
                4.求主耶穌。
          ()我們必須先從自己的寶座上下來,帶著謙卑的心來到主面前(「向祂跪下」),才能經歷主的權能。
          ()許多時候我們相信主「必能」,但不敢相信主「肯」;信徒不但要相信主的能力,也要相信主的愛心。
          ()主的「能」是能力的問題,主的「肯」是旨意的問題;主的能力是受祂旨意所支配的。

【可一41「耶穌動了慈心,就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罷。』」
    ﹝文意註解﹞「就伸手摸他,」通常人不可接觸痲瘋病者,以免沾染不潔,但主耶穌反其道而行,是要把潔淨帶給對方。
          「我肯,」原文『我是肯』或『我確實肯』,這話表明主不僅是有能力醫治人,並且祂的心是『十分願意』的。
    ﹝靈意註解﹞「就伸手摸他,」主伸手摸他是身體直接的接觸,象徵主道成肉身來到猶太人中間,是猶太信徒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約壹一1)
    ﹝話中之光﹞()主原可以只用一句話,就叫那長大痲瘋的痊癒,但祂卻「伸手摸他」,這是主愛的表現。主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來四15);祂喜歡進到我們的感覺裏面,與我們表同情。
          ()『摸,』在聖經裏代表聯合;主這位屬天的大醫生,乃是藉著與我們聯合,從我們的裏面醫治我們。
          ()主耶穌不只『能』醫治病人(參九23),並且祂是「肯」醫治。祂若不「肯」,則祂的『能』仍舊與我們無益;但祂的手是『能』,祂的心是「肯」。
          ()主說「我肯」;在主的心裏有我們罪人的地位,祂並且也進到我們罪人的感覺裏面,對我們的痛苦,感同身受。
          ()主不僅用口說我肯,並且用手摸他,表示主是完全的肯;人若沒有得著主的救恩,原因不是主不肯,乃是人沒有信心,不肯到主面前來。
          ()「你潔淨了吧!」主的話中有能力,祂的話一出口,就必產生功效。
          ()主的工作大部分是用話語命令來成功的;我們若要與主同工,首先必須得著主的話。

【可一42「大痲瘋即時離開他,他就潔淨了。」

【可一43「耶穌嚴嚴的囑咐他,就打發他走,」

【可一44「對他說:『你要謹慎,甚麼話都不可告訴人;只要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又因為你潔淨了,獻上摩西所吩咐的禮物,對眾人作證據。』」
    ﹝背景註解﹞按舊約的律法,痲瘋病患得痊癒後,要去給祭司察看,經祭司認定已潔淨後,他就可以獻祭;既獻了祭,就在眾人面前有了見證,成了一件推不翻的事實了(利十四2~20)
    ﹝文意註解﹞「甚麼話都不可告訴人,」這是因為主知道人心裏所存的(約二25),祂不願意人因著不良的動機而來跟隨祂。
          「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獻上摩西所吩咐的禮物,」這是因為當時還是過渡時期,還未正式進入恩典時代中(因主耶穌尚未釘死十字架、完成救贖大工),所以猶太信徒仍須按照舊約律法的規條行事。
          「對眾人作證據,」證明病者已經痊癒,可恢復與人正常交往。
    ﹝靈意註解﹞「獻上摩西所吩咐的禮物,」這『禮物』乃是豫表基督,祂自己是罪人得以被神悅納的憑據(參來九91424~28)
    ﹝話中之光﹞()屬天的人不喜歡顯揚(「不可告訴人」),而喜歡隱藏。
          ()主耶穌並非完全不顧律法上的義(太三15)。信徒不可藉口屬靈,而不理會在人面前作合理合法的見證(「對眾人作證據」)
          ()我們得救以後,要繼續不斷的藉著獻上基督,彰顯基督,來討神的喜悅。
          ()一個罪名遠揚的人得救,若不在眾人面前顯出悔改的證據,他的見證就沒有效力。

【可一45「那人出去,倒說許多的話,把這件事傳揚開了,叫耶穌以後不得再明明的進城,只好在外邊曠野地方;人從各處都就了祂來。」
    ﹝話中之光﹞()多少人求恩時是那麼可憐,那麼謙卑,那樣地俯伏跪下;但蒙恩之後竟全然把主忘了,也完全忘了以前可憐的光景。這正是許多基督徒的寫照。
          ()不聽主話的傳道,只會得到相反的結果,叫主不得再自由地顯明在人們中間。

叁、靈訓要義

【主的一位模範工人──施洗約翰的榜樣】
    一、他不傳別的──只傳耶穌基督(1)
    二、他不為別的──只為耶穌基督(2~4)
    三、他不誇別的──只誇耶穌基督(5~7)
    四、他不知別的──只知耶穌基督(8)

【先鋒的職事】
   一、「豫備主的道,修直祂的路」(3)──為主豫備人心
    二、「有一位在我以後來的」(7)──向人指明基督

【先鋒的生活見證】
   一、「在曠野」(3)──站在超脫的立場
    二、「穿駱駝毛的衣服」(6)──沒有華麗的外表
    三、「腰束皮帶」(6)──行為受約束
    四、「吃的是蝗蟲野蜜」(6)──不受人為的供給

【先鋒的靈】
   一、不為自己求榮耀,只作『聲音』(3)
    二、「喊著說」(3)──裏面滿了負擔
    三、為主作見證(7~8)
    四、謙卑,守住身份(7)

【主耶穌受浸所得的結果(10~11)
   一、天為祂開了
    二、神的靈像鴿子降在祂身上
    三、從天上有父神讚賞的聲音,為祂作見證

【神僕人耶穌的榜樣】
    一、祂有十字架的經歷──受浸(9)
    二、祂有聖靈的澆灌──聖靈降在祂身上(10)
    三、祂有神話語的印證──有聲音從天上來說(11)
    四、祂有得勝的生活──勝過撒但的試探(12~13)
    五、祂有中心的信息──神的國近了,當悔改信福音(14~15)
    六、祂有跟從的人──呼召門徒(16~20)

【耶穌基督的一天】
    一、早上進會堂教訓人(21~28)──上午聚會傳講信息
    二、出會堂進西門的家醫治他岳母(29~31)──下午家庭探訪
    三、天晚日落醫治各樣病人(32~34)──晚上服事有需要的人
    四、次日早晨天未亮就起來禱告(35)──清晨守晨更

【三種不同的見證】
    一、施洗約翰的見證──他的生活與他的見證相稱(6~7節;腓一27),所以蒙主喜悅
    二、污鬼的見證──牠的性質與表現,與牠的見證相反(24~25),所以被主斥責
    三、患大痲瘋者得醫治後的見證──他不遵從主的吩咐(44~45),所以對主有害無益

【一個禱告的榜樣(40~41)
    一、沒有顧忌的禱告──他「來」(長大痲瘋的人,原是不可走近人前的)
    二、迫切的禱告──他「求」
    三、謙卑的禱告──他「跪下」
    四、順服的禱告──「你若肯...
    五、有專一目的的禱告──「叫我潔淨」
    六、大有信心的禱告──「必能」
    七、有效的禱告──「他就潔淨了」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馬可福音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馬可福音提要」末尾處


馬可福音第一章拾穗

【可一1「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 」
    起頭:就跟創世記中一樣,神正要開始新的創造工作(Minear)。頭一個子句除了作為本書的書名(我們應該要注意的是:這書名是耶穌基督的福音,而不是我們慣稱的馬可福音)之外,也是其內容之撮要。福音是消息音信。有些舊約聖經證據顯示出:這個字在早期通常應該作給帶來好消息的獎賞
  這個好消息的主題是一個名叫耶穌的人。這個名字相當普遍;在舊約時代的希伯來文字形是約書亞(Joshua);在新約世界的這個希利尼化字形則是從亞蘭文的耶書亞(Jeshua)而來的。就一般語源學或歷史前例看來,這個名字的意義都是雅威(Yahweh,即中文聖經之耶和華)是救恩。神所任命、差遣,在神的百姓有需要之時拯救他們的那個領袖,就獲賜這個名字(書一12)。摩西不能做到的,約書亞會繼續完成;在這一點上,耶穌這個名字更適合於即將要出現的這位救主。
  耶穌不單是要成為救主,祂也要成為神在地上所指派的代理。這種為了特殊的任務而被挑選出來的身分,是從受膏的角度來描述的,就像舊約時代的君王或祭司都必須受膏一樣。這種觀念與這個字在新約聖經中都非常普遍,偶爾會以閃語字形彌賽亞出現,但更普遍的乃是基督(Christ),或帶有冠詞的這基督The Christ),這個字是從希臘文字根Chrio而來的,其意義與希伯來文字根mashah相同,都是膏抹的意思。──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一23這裡所引用來提供必要環結之 聖經預言,主要並不是論到耶穌,而是與施洗約翰有關。馬可彷佛是要我們明白:福音時代是由約翰引入的。馬可並沒有像其它福音書一樣充分記載施洗約翰的事, 但是這節經文把約翰的重要性表現得同樣清楚、明顯。施洗約翰乃是神的使者,也是彌賽亞的先鋒;他的地位雖然不被猶太當局所承認,在這裡卻很清楚地說明了。 他的任務是要為神預備道路,而他的方法乃是傳道;他講道的內容是嚴厲而毫不妥協的,呼召所有人為著神的來臨而預備自己,轉離他們邪惡的道路,回頭歸向神。──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一2-3馬可福音一章2~3節的話是以賽亞先知說的呢?還是瑪拉基先知說的呢?】
    一、有許多古卷是沒有“以賽亞”這名字,英文聖經便是根據那些古卷。中文聖經也有幾個小字注明“有古卷無以賽亞三字”。同時原文“先知”一詞是多數字,表示馬可所引用的先知豫言不只一位,因此“以賽亞”一名是譯經者所加,不是馬可所寫。
    二、這兩節聖經中第2節是引用瑪拉基書三章l節,第3節是引用以賽亞書四十章3節,但瑪拉基豫言所說“預備道路”一句,在馬可心目中認為中引用以賽亞所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兩句話的思想,因此瑪拉基的話也可說是以賽亞的話。至於先知一詞為多數字,這是猶太人說話的一種習慣,“正如先知們所說”。――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可一4「照這話,約翰來了,在曠野施洗,傳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
    約翰的洗禮,只是後期猶太教的一種入門的、潔淨的儀式,乃是他所傳講之信息外在的一個記號與象徵。他呼召他的聽眾,要在內心與目的上有所改變,這將會使他們的罪惡可以蒙神赦免;而且從一般的福音傳統也可以清楚看見:約翰也要求人的生活要有改變,作為內心真實改變的憑據。──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一4;太三13;約一28;三23施洗約翰是在伯大尼曠野施洗,還是在哀嫩?】
    施洗約翰的施洗有幾次,各在什麼地方,是這條難題所要研究的。
    一、約翰福音一章28節說,約翰施洗是在“約但河外的伯大尼”。“伯大尼”(BETHANIA)聖經的小字告訴我們,有古卷作:“伯大巴喇”(BETHABARA)最少我們要明白這時的伯大尼並非橄欖山下的伯大尼“村”。這個伯大尼乃是一個“地區”名稱。請看聖經地圖5, 在右邊上面腓力所管之地西南方,有比較大些的“伯大尼”三字,表示是地區名,而在最西南處則有一個伯大巴喇城,該處是加利利、撒瑪利亞、比利亞和腓力所管 之地四區中心,相信是一個重要市鎮,往來商旅必多。約翰在此施洗。實最理想。同時,伯大巴喇意即“渡口之家”,在此處施洗,當為極方便,而且人多來往。產 耶穌也在此受洗,可使多人認識他而為他作見證。
    二、約翰福音三章23節說,約翰也到“哀嫩”(AENON)施洗,當然是第二次在第二個地方施洗。哀嫩意即“水泉”,聖經也說“因為那裏水多”。解經家認為約翰在伯大巴喇施洗是為加利利人(北方人)在哀嫩是為撒瑪利亞人(中南方的人),然後可能另一次在猶太地的曠野為猶太人(南方人)施洗。
    但亦有解經家認為,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既然沒有來往(約四章9節),約翰不可能為撒瑪利亞人施洗。但,約翰為什麼要到撒瑪利亞人的哀嫩去施洗呢?有人認為因為那裏泉水多,約翰利用該處為猶太人施洗而已。哀嫩靠近撒冷,在撒冷之北,與敘加相近。
    三、約翰非常可能有第三次施洗,根據馬太、馬可、路加三福音所載,約翰在曠野施洗。但我認為約翰在曠野施洗應比上述二處為早,所以應列為“第一次”。
    馬太與馬可都說: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的人都出去受他的洗,顯然約翰是在南部施洗。一般人讀經的印象,只以為約翰是在“曠野”施洗,但曠野到底在什麼地方,則不知所對。
    聖經地圖5,猶太省近“死海之西”有“猶太野”三字,多數人以為約翰是在約但河及死海西岸來施洗。古代有名的教父阿利金(ORIGEN)認為約翰是在耶利哥之東的野地近約但河處施洗。耶利哥是到耶路撒冷去的重要渡口。現在耶利哥之東有一間“約翰修道院”,以紀念施洗約翰。
    這樣看來,施洗約翰曾在南部、北部和中部施洗,使所有的猶太人都有機會悔改受洗。主那穌受洗很可能在北部的伯大巴喇,正如約翰福音一章所詳述的而不是在南部。――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可一58群眾們開始的時候對於約翰的信息表現出的反應,顯明他實在是列在舊約聖經的先知行列中;群眾立刻認定他是帶著神的命令而來的。衣著與食物6,以及生活的地方,同樣將他標明是屬於以利亞與其它沙漠先知的行列(參:王下一8),他那具有末世論與前瞻性意義的講道也是一樣。但是,約翰的講道有著彌賽亞式的急迫感與逼切感,是古時候那些先知所缺乏的。所有的先知應許神要介入,並藉此建立祂在地上的治權;如今近在眼前了。不但如此,約翰同時還強烈地意識到:就是當他將自己的工作和職事,與他所說之要來的那一位相較之下,就發覺自己這一面是比較不重要的。──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一9「那時,耶穌從加利利的拿撒勒來,在約旦河裡受了約翰的洗。 」
    耶穌來要接受約翰的洗禮:馬可並沒有說明耶穌為甚麼要這麼做;從馬太福音看來,這乃是出於祂想要盡諸般的義(太三15), 也就是說:要履行神為祂百姓所定的每一個命令。馬太福音前一節經文也清楚地說明:就連約翰自己也不同意耶穌需要這種悔改的洗禮的觀點。然而,這兩個解釋在 馬可較簡潔扼要的敘述中都省略了,當時這種神學上的誤解可能還沒有產生。耶穌接受洗禮,很可能是祂完全與人類認同的一部分;但即或如此,馬可也沒有強調 它,他只是照著他的習慣,毫不修飾地記載了這個事實,卻沒有解釋。克萊恩(Kline)認為這洗禮是犯人裁判法(譯注:古代條頓民族試驗嫌犯的方式,將犯人的手插入熱水中,如不燙傷,便算無罪)的記號,在這種意義下,耶穌的洗禮,就代表著祂接受了神對人類罪惡的一般性審判。這是有可能的,但在上下文中卻沒有這樣的提示。──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一1011這是新約聖經中最重要的三一論經文之一。聖靈與聖父在此都為聖子作見證。正如神在創世記中是借著祂的話、透過祂的靈來創造(創一23),在神重新創造的新工作伊始,同樣也是整個神格的運作。在這裡,就在約但河畔,神再次說話,聖靈也再次運行在水面上,一如在創世記中一樣(創一2)。馬可並未表示,聖靈只在耶穌受洗時降臨在祂身上,然而,他也未曾表示,耶穌是因此才成了神的兒子。馬可很清楚,耶穌原本就是彌賽亞、神的兒子(一1):他在此處描述的是洗禮之後,耶穌或約翰所見的異象,確認耶穌既存的位格與身分。
    有聲音從天上來(11節),結合了論及彌賽亞的詩篇二7與論及受苦僕人的以賽亞書四十二1。這樣將兩種概念融合在一起甚有創意,完整地說明了耶穌工作的雙重性質。譯作愛的希臘字agapetos,用在孩子身上時也有獨生之意,這在這裡格外恰當。希臘文中用來指兒子的另一個字是pais,可以有兒子與僕人兩種意思,所以用來描寫耶穌更是加倍貼切,馬太福音(十二18)與使徒行傳(三13)雖然將它用在耶穌身上,馬可卻根本沒有用過這個字,不管其理由為何。──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一12聖靈立刻把耶穌催到曠野裏去。」(直譯)
   這個「立刻」是發生在主從水裏上來,看見天裂開了,聖靈彷彿鴿子降在祂身上, 父神公開宣佈「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之後。為甚麼祝福之後,就有這「立刻」呢?原來祝福是手續,「立刻」是目的。「立刻」就是祝福的下文。神賜福給 你,原是要使你能經過前面的荒漠─客西馬尼、各各他。神光照你、高舉你、給你力量,原是要你衝過前面可怕的陣地;神給你亮光,原是要你經過黑夜;神給你幫 助,原是要你幫助那些無助的。你並不是隨時可以到曠野受試煉去的,你必須先有約但河的祝福,然後纔配到曠野去。── 馬得勝

【可一13「他在曠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試探,並與野獸同在一處;且有天使來伺候他。 」
    對於希伯來人而言,曠野是個恐怖的幽暗,鬼魔與不潔淨之獸類的居所。這裡可能還有進一步的思想,就是神的保護,正如神關閉獅子的口,以拯救祂的僕人但以理一樣(但六22),祂也要照樣保守祂的僕人耶穌,使祂免受野獸的傷害。另一個與以色列人在曠野中的經歷相似的(尤其是在後期猶太正統人士眼中看來),是有天使來伺候祂9。 在其它福音書中,關於這次試探的記載較為詳盡(太四章與路四章),而且明確地指出耶穌在曠野這個時期的目的是:在開始執行祂的任務之前,耶穌可以面對祂蒙 召成為彌賽亞所涉及的特殊試探,而且得勝。馬可再一次表現出簡潔而直接的風格。他只是記載了受試探這件事,對它的內容卻絲毫未作任何詮釋或解釋。但若是像 黎弗一樣說馬可的記載是如此簡短,幾乎無法理解,則必定不正確。其意義相當清楚,尤其是從隨後的敘述看來更是如此:以色列──神的兒女──在曠野中雖然失敗了,神的兒子耶穌卻得勝了。馬可知道這些試探的基本內容,似乎是可以確定的(八33)。──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一1620耶穌呼召西門與安得烈成為得人的漁夫(17節;和合本作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雖然耶穌所用的隱喻,可能是由於他們當時職業的特殊情況;但這卻也是適用於耶穌每一個門徒的普世性呼召11。漁夫、農夫、建造者、收割者、牧人、管家、僕人:這一切全都是耶穌在福音書中常用的隱喻,每一個隱喻都描述了我們一般基督徒對我們的主,與對我們的同伴之義務的不同層面。
  這兩對兄弟都發現到,順服耶穌的呼召要付上很大的代價;它意味著拋棄他們所喜愛的一切人事物,所有屬地的安全感,單純地交托給耶穌。我們也不能說那些撇下父親、雇工、船隻的人,所舍的比那些只撇下漁網的人更多12,因為兩者都是撇下了他們一切所有的;那永遠是對基督徒的最低要求(八34)。舍與跟從(18節)與耶穌在第15節的雙重呼召悔改、信相呼應(Minear)。
  用現代人的慣用語來說,跟從這個字的意義是同行。為了要與耶穌同行,像以諾與神同行一樣(創五22),這些漁夫放棄了地上的一切前途。然而在新約時代,跟從這個動詞的確增加了倫理方面的意義,因為走在前頭的永遠是老師,學生則是跟在後面;所以,它至少暗示著拉比與門徒的關係。──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一23到底有沒有鬼?人死後是否會變鬼?】
    馬可福音所記有關“鬼”的事最多,也最生動。下列是一連串的鬼故事:
    一、在迦百農趕鬼,一2l28。二、日落的時候趕鬼,一3234。三、在加利利全地趕鬼,一39。四、給門徒權柄趕鬼,三15。五、鬼王與鬼,三2230。六、猛鬼的故事,五120。七、趕出女兒的鬼,七2430。八、趕出兒子的鬼,九1427。九、趕鬼的原則,九28-29。十、趕出七個鬼,十六9。十-、奉主名趕鬼,十六17。此外,十二、門徒以為耶穌是鬼怪,六49。十三、門徒禁止別人奉主的名趕鬼,九38。似乎馬可對於鬼有關事,特別發生興趣。
    到底有沒有鬼?當然有,否則福音書所記的這些生動的鬼故事便是虛構。這些鬼,是魔鬼的使者們,可稱之為“魔鬼”。他們跟從魔鬼背叛神之後,便成了這些擾害人的“汙鬼”(一27)。他們並非是人死後所變成的,正如中國人及東方人所相信錯誤見解。其實人死
後不會變成擾害人的鬼。
    人死後便有兩種不同的歸宿:
    得救的人死後,他們的靈魂便到天家去,在該處與眾聖徒一同享受快樂,為何要變鬼去攪擾人呢?至於那些不得救的人死後,他們的靈魂便到惡人的陰間在火焰中受苦(路十六章2226節),他們也沒有自由到“陽間”來變成鬼攪擾人。因為他們在陰間的善人區域與惡人區域兩者之間尚且不能自由來往(路十六章26節),因為其中有深淵限定,他們怎能到陽間來作怪呢?聖經也沒有一節經文告訴我們,死後的人會變鬼攪擾人。因此我們可以證明人們所謂看見的鬼,或任何在鬼的故事中所出現的鬼,都不是死後的人變成的,乃是魔鬼的使者們作祟而已。
    或者有人說:他看見鬼出現,像他的祖父或任何出世的人,那些都是鬼魔們作怪,因為魔鬼會偽裝成為光明的天使(林後十一章14節),他們也會偽裝成任何去世的老人。――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可一2326耶穌的講道所造成的即時結果,不是和諧,而是分裂與爭鬥,正如祂後來所警告的一樣(太十34)。這樣的爭鬥可能蘊藏在會眾的內心中,卻顯明在被鬼附之人的喊叫聲中。他至少為耶穌的位格和工作作了非出於本意的見證,雖然他出於本能地對於耶穌的潔淨工作感到畏縮,體認到在這裡有一個傳道人,是與他沒有任何相通之處的,因而喊叫說:我們與你有甚麼相干?(24節)。這個神跡發生在迦百農,這是一座驕傲、不信的城巿,與之相較之下,推羅與西頓在審判之日所受的還比較容易(太十一2324)。一個被鬼附之人竟然能夠在會堂裡崇拜,卻沒有任何不協調的感覺,直到他遇見了耶穌,而且他最初顯然根本不願意從他的痛苦中得著釋放;這實在是迦百農的屬靈情境一個特異的詮釋。耶穌的立即反應,是叫這個非出於自願的鬼附見證人閉嘴,而且釋放這個人脫離他的夢魘。譯作不要作聲的希臘文(phimotheti25節),更好的譯法是住口。這個字是既強烈又率直,就像我們在現代中文的俗話中所用的閉嘴一樣。──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一2728耶穌所顯出的大能,只有更加證實祂的聽眾內心中所留下來的印象:這裡有一個帶著權柄的人。但是,神跡雖然時常叫人感到驚奇,卻 未必都會領人相信。這似乎就是耶穌所以如此慎重而有選擇性地施行醫病神跡的原因,而且似乎只將這樣的神跡施行在那些已經有了信心的人,無論信心是多麼微小 (九24)。當然,在趕鬼的例子中,釋放被鬼附的人之前要求這樣的信心是無濟於事的。但無論如何,信心如果只是由壯觀而反常的現象所產生的,是不足夠的(Minear Schweizer)。──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一2931這個家庭神跡使我們得以一窺少見的使徒家庭生活。西門的妻子後來甚至在她丈夫宣教旅行時同行,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九5特別提及的16。這件事經常被人稱為彼得的痕跡Petrine touch);當然了,當時在場的使徒只有彼得、雅各與約翰(和安得烈?)。
  就如這卷福音書的敘述中經常顯出的,耶穌的觸摸帶來即時的痊癒(31節);病人在察覺自己得醫治之後,也向祂表達感謝的摰愛,表達的方式則是服事,或侍候。這樣謙卑的服事,是耶穌的每一個門徒的典範(十4345),但一個嚴謹的拉比甚至會禁止讓婦女侍候他吃飯。──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一34「耶穌治好了許多害各樣病的人,又趕出許多鬼,不許鬼說話,因為鬼認識他。 」
    主再一次拒絕接受鬼魔為祂的神性所作的見證。所有這類的見證皆非出於自願,黑暗的權勢在不情願之下承認一個經驗上的事實,所以是與道德上或屬靈上之改變的發現無關的。耶穌準備要等候神親自所作的啟示,只有那樣,每一個門徒才能夠與彼得一起說:禰是基督(八29)。雅各書二19指出:鬼魔如此不情願的接受神為不稱心的實情,絕非真基督徒的信仰:雖然鬼魔也都承認神,牠們卻不信靠祂,只有戰兢。那並不是聖經上所說之敬畏耶和華(詩十九9;和合本作耶和華的道理)。──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一3539這裡所提到的各種不同的醫治,必然是在相當可觀的時間內發生的。我們知道:至少在一些場合中,施行神跡時,耶穌同時察覺到醫治的能力從自己身上流出(五30)。所以,醫治可能是相當消耗心力的經歷,雖然這一點在聖經上其實並沒有說明。若是如此,這一定是耶穌在這類場合之後經常隱退的另一個理由;祂在這裡也是這樣。
  安息日可能是別人尋求安息與鬆弛的時間,但耶穌卻是在會堂裡忙碌地敬拜並服事,然後才在私人的禱告中尋求神(35節)。祂習慣這個方式來度過祂的傳道人的星期一早晨。時間是那麼早,耶穌卻費心地尋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可以不受干擾地祈禱,這給門徒們留下了持久的印象。耶穌從迦百農的喧鬧與發展機會退到孤寂之處安靜,西門與其它人似乎對祂這種不切實際的策略感到徹底的失望(37節)。當耶穌的醫病工作終於在當地引起極大的興趣時,祂卻認為這就是離開、到別的村莊傳道的徵兆(38節),門徒一定大惑不解。祂解釋說:這是在履行祂的使命,這使命如今變成普遍性的傳道與醫病,性質是巡迴各地的,根據地則是加利利的各會堂。黎弗提示說:在馬可福音中有三次特別提到耶穌在禱告(一35,六46,十四32),三次全都是在夜間,也全都是在緊張的時刻,但如此早起禱告,肯定是耶穌一貫的作風。──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一4344耶穌的命令再次與所有人類天然的思想背道而馳。對於這個大痲瘋得醫治的人而言,自發自如地表達感恩之情,告訴別人發生在他身上 的事,再自然不過了。但是耶穌卻以最明確的詞語嚴禁他如此做,這當然是因為耶穌從來都不希望人們只是由於盼望從祂得著物質上的好處而被吸引來跟從祂,不明 智地為身體得醫治公開見證,很可能會引起別人產生錯誤的動機。這就是耶穌服事中的吊詭性(paradox)。祂看見饑餓的群眾,憐憫他們,喂飽他們;然而祂卻責備那些只是為了吃飽而就近祂的人(約六26),以及那些沒有從中學到功課的門徒(八17)。祂憐憫患病的人,當他們前來尋求醫治,祂並沒有輕視或不理他們;但祂從未努力去尋找病人來醫治。相反地,當尋求醫治的群眾越來越多,祂反倒退去,因為這會使祂無法盡教導的職事,但又只有教導的職事能夠解釋祂醫病的職事(38節)。祂首要的目的是宣傳神的福音14節)。耶穌當然行過神跡、醫過病人;但若像某些人一樣說祂使疾病與死亡在以色列消聲匿跡達三年之久,卻是過了聖經所說的,也忽略了祂的目的。
  另一方面,得醫治之人去給祭司察看,同時獻上必要的供物,兩者都是為了得痊癒而向神表達感恩的恰當方式,也是律法上的義務──這律法一度是以色列人在醫藥上、衛生上與禮儀上的法典(參:申二十四8,強化了利十四2的命令)。這乃是他已經得醫治的一個證據。它同時也是向祭司顯明耶穌醫病大能的一個證據(44節),但是這裡並沒有廣為宣傳的危險。──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一44 獻上摩西所吩咐的禮物是什麼意思?】
答:這是一個長大麻瘋的人,得到耶穌醫治潔淨以後,耶穌囑咐他要把身體給祭司先察看,其目的是在定他為潔淨(可一40-44,太八4,路五14,利十四23),免得眾人因嫉妒而不承認主所行的奇事,並且顯明主是不廢棄律法(太五17),要使他有謝恩的心,獻上摩西所吩咐的禮物,就是所當獻的祭物——無殘疾的公羊羔,母羊羔,以及調油,細面,或是斑鳩,雛鴿等(利十四102122),獻在祭壇上,求祭司為他行潔淨之禮,為他贖罪,對猶太人作證據(參約五36),使他們知道耶穌所作的是真情實事,合乎摩西的律法,出於主的慈心憐憫,顯明祂的神能,叫污穢的熱鬧倒成聖潔(太一1-3),使卑微的倒能升高(路一52,撒上二8,而無法攔阻祂所行神的道。——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可一45「那人出去,倒說許多的話,把這件事傳揚開了,叫耶穌以後不得再明明地進城,只好在外邊曠野地方。人從各處都就了他來。」
    若不順服耶穌明確的命令,即使是出於最好的動機,也只能對於祂的工作造成困擾與攔阻。或許這正是耶穌在43節那麼強烈地警告他的原因,但是一切的警告都是徒然的。──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馬可福音第一章例證

【可一1巴頓(Bruce Barton)是一位採訪新聞記者,他敘述從業工作中頭一件重要的任務是要寫關於佈道家辛地比利(Billy Sunday)的事蹟。他揀了三個市鎮作為採訪目標。他所寫的經過是:『當我和那些商人談論 時,他們異口齊聲說,在佈道會期間和結束之後,許多市民都走到櫃面來,清理他們以前欠下的舊賬。』然後巴頓再採訪一位廠商會主席的意見,這個小市鎮是辛地 比利三年前曾到過舉行佈道會的。這位主席說:「我不是一信徒,也從來沒有到過禮拜堂,但我可以見證一件事。倘若有人建議辛地比利再前來講道:倘若我們確知 他能帶來的工作後果,正如我們現在所知道的話;倘若教會未有經費請他來佈道,我會在半天的時間內,向那些從未到過禮拜堂的人,籌足金錢去請他來。他前次只 花了一萬一千元。這個數目只能夠支持一個馬戲班來表演一天的費用,但馬戲班卻沒有留下甚麼給我們。而辛地比利留下的道德氣氛是截然不同的。」巴頓所報導 的,無非想指出基督教的信息是可以帶來潔淨的力量的。
當葛培理(Billy Graham)在路易士安那(Shreveport, Louisiana)佈道時,賣酒的銷量減了百分之四十;而聖經卻增銷百分之三百。當他在西雅圖(Seattle)佈道的時候,當地的人所受的影響非常巨大,當時『有幾對正要辦理離婚手繢的夫婦都把糾紛化解了。』當他們在北卡羅來納州舉行佈道會時(Greensboro, N. Carolina)所得的報告是:『整個城巿社會的每一階層都受到重大的影響。』
我們在叛艦喋血(the Bounty)的一個歷史事蹟中,亦可以看見一個偉大的基督教故事。當時這些叛徒被放逐畢嘉島(Pitcairn Island),他們當中九人是叛徒,六個男土著,十個女土著和一個十五歲的女童。其中有一個人成功地製釀出土酒來,於是可怕的事情隨即發生了,他們全部相繼死亡,只剩下一位斯密夫亞歷山大(Alexander Smith)。他偶爾拿出聖經來讀,後來決心與當地的土人共同建立一個遵守聖經教訓的社會, 一直到了二十年後才有一艘美國帆船經過這個小島,但他們已經變成一個基督化的社團了,他們沒有設監獄,因為沒有人犯罪;沒有醫院因為沒有人患病;沒有神經 病院,因為沒有癲狂的人;也沒有文盲;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像他們如此安享太平的。這個十足路不拾遺的社會,是經過基督教的陶冶和潔淨的洗禮而產生出來 的。
只要人能讓基督進來,基督教信仰的防腐消毒力量必會清除社會的一切毒素,而建立一個純潔的社會。──《每日研經叢書》

【可一5一對東非洲夫婦,兩人都是教會的信徒。他們兩人在家裏經過一場爭吵之後,當中的一位立即跑到教堂,找牧師認罪。但牧師回答說:『現在你不應該來認罪啊!你應先和對方和解,然後來認罪。』人向上帝認罪易,但向人認罪卻恥於開口。──《每日研經叢書》

【可一5有一位著名的小提琴家說過,當杜斯加尼尼(Toscanini)登上指揮台時,整個管絃樂隊都感受到從他身上發出的權威感召力量。一位有實學的醫生,我們一看便可以立刻辨認出來的;一個對專題素有有研究的學者,我們一聽就能認識得出來的。同樣,約翰來自上帝,當人們聽他講道時,自然體驗出來的。──《每日研經叢書》

【可一7桀弗利博士(Dr. G. J. Jeffrey)講過一個很好的比喻。當他打電話時,先聯絡接線生駁線,要等候片刻,然後那個接線生便會說:『請等片刻,當我把線駁好,你便開始講話。』當通話線駁接後,那位接線生再不會說任何的話,而他能直接和對方通話了。
所以,約翰沒有存心在台上佔了中心主角的位置,他知道自己的目的是要把人和那位比他更強更大的耶穌連接起來;人之所以願意來聽他講道,因為他來,不是介紹自己,而是指向一位人人都需要倚靠的主耶穌基督。
──《每日研經叢書》

【可一12「聖靈就把耶穌催到曠野裡去。 」
    聖靈在這裡得從兩個角度來理解。祂乃是那運行在洗禮之水面上馴良的鴿子10節),就像挪亞的鴿子飛翔在救恩的方舟與審判的洪水之上(創八8及下);但祂也是那滿有大能之創造的靈,運行在洗禮的面上,神將要從這水中召出祂新造的人(林後五17)。正是這大能的靈以無可抵擋的方式將耶穌催到曠野裡去,遠離人群居住之地,舊約聖經中有眾多先知最初都是在那裡領受了他們的託付與啟示。對於一個澳洲人而言,今天的內地就有相同的含義。對於馬可的聽眾來說,他們正受到逼迫,受洗、聖靈,與緊接而來之試驗,這樣的次序非常切合他們自己的處境,就像今天歸正之人時常經歷的一樣。──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一12~13試探是我們人生不可避免的事,但我們必須認定一點,試探不叫人跌倒;而是鍛鍊我們的心思和意念,和加強我們的決斷力,它們不是要毀掉我們,而是在好的一方面,替我們作好準備,希望我們在試探完畢之後,變成上帝更勇敢剛強的戰士,和更優秀的運動員。
舉例來說,當一個乙組足球員表演得很出色時,他的球會經理人也認為他極有 前途的時候,斷不會放他在丙組中出賽,使他不用出力而容易取勝;反之,他會放他在甲組比賽中一試身手,讓他在一些從未試過的場面中,盡量表現技能。這就是 試探的真正意義──叫我們能夠證實自己長成的人性,更加堅強的準備為將來去爭戰。──《每日研經叢書》

【可一13「並與野獸同在一處,且有天使伺候祂。」】
末後的亞當與頭一個亞當處境多麼不同。亞當起初是在主神所建立的花園裡,因他的罪,使花園變為荊棘滿地的曠野;但是這末後的亞當要將曠野變為花園。在人心中是這樣,在世界也是如此,那裡要開放玫瑰花。
亞 當為走獸命名,但是末後的亞當,那些獸類已變得野生的了,祂與野獸在一起,但對祂卻十分柔馴。祂管理神手中的工作,在祂額間帶著冠冕,但是祂為失喪的人類 而悲痛。歷代的聖徒仍關切較低的動物,它們竟受它們管理,法蘭西斯就能馴服一切的動物。將來孩童們也有類似的經驗,與森林中野獸同玩,也不受傷害。
我 們都要像主那樣,在野獸與天使之間。一方面我們接觸低等的生命,另一方面接觸較高的,我們常在兩者之中選擇。肉體促我們趨向禽獸,但心靈要我們像天使,我 們要攻克己身,管制它們,要在你心靈中管理,以致那些肉欲只像但以理在坑中的獅子,無法動彈。我們要靠主來克服它們。我們要靠近天使,它們四圍安營,為承 受救恩的人效勞。主也以祂生活無定來比擬這些野獸的生活,祂的家不在地上,而在天上。
── 邁爾《珍貴的片刻》

15救贖的開端“…你們當悔改,信福音!
佈道家愛得恩·奧說:福音的第一個字是悔改那是離罪回轉向神。先知撒迦利亞向以色列百姓呼叫要悔改,回轉向神:你們要回頭離開你們的惡道惡行。(亞14
救贖始於悔改,包括心中對罪的改變,將我們導向相信耶穌基督且帶來神的饒恕。然而悔改不是一勞永逸的,那是一個繼續不斷的抉擇,一個心志的改變,認識到罪是錯的,而且會認罪,並拒絕它,這樣才能得到救贖。
馬丁路德將此列為釘在威德堡教堂門上九十五條信條的第一條:當我們的神和主耶穌基督說悔改,定意要信徒的整個生命的悔改。這是一個繼續不斷地對付罪的心志。
重點在這裡。心意的改變,即悔改的心,應該變成一種新的思想模式;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雖然我們在基督裡很安全,我們必需繼續從神的眼光中來看罪,且認識它是惡的。當我們犯了罪,讓我們悔改、認錯,並且從神那裡得到饒恕。
我觸摸到他溫柔的憐憫,
因我是有罪且軟弱,
哦,饒恕!那甜蜜的字眼,
我聽到他是如此願意地說出來!
悔改表示恨惡罪到極點而轉身離開它。
──《生命語》

【可一16~20耶穌對這樣幾個普通人,竟然有如此的信心,真是天下間再難找到第二個例子了。蕭伯納(Bernard Shaw)有一次說:『我對工人階級很難有同情的心;但願他們全部消失,而由一班有知識的人去代替他們。』高爾斯華綏(Galsworthy)在他的一本小說(The Patrician)中描寫書中的一個主角,米頓(Miltoun)所講的話:『這些群眾,是多麼的討厭啊!我憎 惡他們的愚賤和頑劣;我憎惡他們發出的聲音;他們的臉孔是多麼的醜陋,而又細小得可憐!』有一次卡萊爾大發脾氣,並且憤怒的喊道:『在全英國二千七百多萬 人當中,大多數都是蠢材!』可是耶穌的看法卻完全不相同。林肯總統有一次說:『上帝必定愛世上的平民,因為他們的數目實在多得很。』這就是耶穌召門徒時所 講的真心話:『只要給我十二個普通平民,假若他們真肯把自己獻給我,我就會改變整個世界了。』所以一個人不必介意自己是甚麼樣的人,只要他肯讓耶穌基督使 用他,那就有很不尋常的事在他身上發生了。──《每日研經叢書》

【可一23索恩度醫生(Dr. A. Rendle Short)舉了一個例證,指出古代之信邪魔的驚人程度。從古代的墳墓裏,他發現許多頭蓋骨曾被鑽孔的──這是一項精 細的外科手術,在頭骨上鑽上一個小孔。他曾研究過一個墳堆,在裏面一百二十件頭蓋骨中,竟發現六件接受過這項手術。以當時的膚淺醫學常識來說,這實在是一 項驚人的手術。而且是在生前做的。索醫生又指出這些小孔鑽術的目的並不是用來醫病的;而且有些人取出骨片小塊掛在頸項上,作為治邪之用。這些小孔的用意就 是讓魔鬼從身體中溜出去的。當時的人竟肯冒生命的危險,接受這種外科手術,由此可見他們畏懼邪魔的可怕程度了。──《每日研經叢書》

37你無法獨自全攬“……就對他說:眾人都找你
團體中少了你,相信還是可以正常運作!這個看法大家都同意,但往往我們的表現卻不盡如此。我們抱怨我無法獨攬這一切,可是,卻又想盡辦法去完成全部工作。
聖經四福音書的作者之一,馬可記載耶穌開始傳道時,面對許多的期待與要求的情形。耶穌需要去傳福音,招募及訓練門徒,還要醫病、驅鬼,並且還有個人傳道,以及大佈道。
這麼多事,耶穌如何一一去完成呢?首先,他訂出優先次序以決定時間的安排。他每天必定有一段時間,離開群眾的包圍,單獨親近神。那時他禱告並安歇在主裡。有一次,門徒告訴他:眾人都找你,耶穌卻說:我們可以往別處去,到鄰近的鄉村,我也好在那裡傳道。……”(可137~38
每當耶穌面對天父所交托的任務時,他與我們的處境相同,必須有些取捨;然而他沒有讓那無法滿足的需求所夾帶的壓力來決定他的方向;相反地,他根據神的旨意而行。他每日固定地單獨與神相通,這是耶穌明白天父心意的方式。這樣的親近主,正是我們所欠缺的。
試著從神那裡領取優先次序,當你再發現無法全部自己完成時,你就不再感到挫折。
想一想:路加福音1038~42啟示我們如何制訂優先次序呢?
主耶穌面對群眾許許多多的要求時,他又如何處理呢?
(參考馬可福音135646;路加福音612928
當你千頭萬緒,不知如何著手時,
讓主為你走第一步。
──《生命語》

【可一章中三等不同的見證】本 章中有三位為主作見證,見證主是基督,主是聖者;但主對他們卻有不同的反應。施洗約翰的生活有見證,所以主歡喜他作見證,約翰的見證是可以叫人因他而相信 主。污鬼雖說認識主,知道主是神的聖者,但這知識並未與牠有益,牠仍污鬼,牠仍是與主無分、無關、無交通,因此主不許牠為自己作見證。古哲學家蘇格拉底, 聞匪徒稱讚他則憂,他說:「我作了什麼惡事,竟叫匪徒們歡迎我呢?」患大痲瘋的人雖然潔淨了,但在人中間還沒有生活的見證,他還未由祭司察看證明其潔淨, 在對神、對人和自己心中仍有罪存在的時候,就冒然作見證,這個見證就沒有用。但願主叫我們看見,為主作見證也是有資格的,必須聖潔、生活上有見證。自然這 不該作我們懶惰的藉口,只能做我們追求聖潔的激勵。── 謝模善《新約全書釋義補編》


馬可福音第一章綱目
 

【那長大痲瘋的人(可一40~45)
   一、聽聞耶穌(羅十1417)
   二、信服耶穌(40節;約三151836)
   三、來就耶穌(40節;約六37)
   四、求告耶穌(40節;羅十13;徒二21)
   五、宣傳耶穌(45,參45),無論如何,總當聽主耶穌的話(約十四15;可五18~19;詩五十一12~13)
── 丁良才《經題模範》

【耶穌受洗和教訓】
福音的起頭;得人的漁夫
   一、宣傳神的福音
         1.施洗約翰
         2.受洗和受試探
         3.呼召首批門徒
   二、趕逐汙鬼的權柄
         1.一個人被汙鬼附著
         2.邪靈知道耶穌是神的聖者
         3.邪靈聽從耶穌
   三、醫治的能力
         1.醫治熱病
         2.醫治大痲瘋
         3.醫治各樣的病
── Chih-Hsin ChangAn Outline of The New Testament

【馬可福音第一章】
一、預備道路:福音的預備(一113
   1.書名(一1
   2.先鋒(一28
   3.耶穌受洗(一911
   4.受試探(一1213
二、神的國在加利利(一1445
   1.初次在加利利講道(一1415
   2.呼召門徒(一1620
   3.耶穌在迦百農(一2128
   4.彼得的岳母(一2931
   5.在晚上醫病(一3234
   6.從迦百農到加利利(一3539
   7.潔淨長大痲瘋的(一4045
──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馬可福音第一章】
一、故事的開端(一14
二、作王的先驅(一58
三、作抉擇的日子(一911
四、試探的時候(一1213
五、福音的信息(一1415
六、耶穌揀選祂的朋友(一1620
七、耶穌展開祂的運動(一2122
八、首次戰勝邪惡的力量(一2328
九、一個非公開的神跡(一2931
十、群眾開始湧來(一3234
十一、默禱的時刻和行動的挑戰(一3539
十二、潔淨患痲瘋的人(一4045
──《每日研經叢書》

【馬可福音第一章】
一、僕人的預備(一113
   1.僕人的先驅者預備道路(一18
   2.先驅給僕人施洗(一911
   3.僕人受撒但試探(一1213
二、僕人開始服事(一1415
三、四個漁夫被召(一1620
四、趕逐汙鬼(一2128
五、醫治彼得的岳母(一2931
六、日落時的醫治(一3234
七、在加利利傳道(一3539
八、長大痲瘋的得潔淨(一4045
──《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馬可福音第一章】
一、福音工作(一113
   1.他的所言所行是按著先知的預言而應驗(24
   2.他因有福音的負擔,故地上的生活如何並不足以使他掛慮(6
   3.約翰傳道的內容是基督耶穌(78
   4.在工作之始,祂被聖靈引導到曠野受考驗(1213
二、福音開展(一1428
   1.福音並未因施洗約翰的下監而被捆鎖,因為沒有人能攔阻神的工作,耶穌找到西門、安得烈、雅各和約翰跟從祂(1620
   2.得人如魚(17
   3.充滿權柄(22
   4.祂是一位有權柄的人,祂本身就是權柄,所以祂能吩咐汙鬼出來(2326
   5.生命的道理,是更新的(27
三、繁忙中的安靜(一2939
   1.耶穌在合城的人面前,不但關懷眾人的需要(3334
   2.關懷和説明個人有需要者(31
   3.天晚日落應該是休息的時間,但主仍然因著人的需要而忙個不休(32
   4.當眾人因著主耶穌的大作為而驚奇、並哄哄嚷嚷地找祂的時候,祂竟在天未亮時(35
   5.雖然眾人在找主,但祂知道自己到世間來是為了甚麼(38
四、行動和言語(一4045
   1.我們的主便向他施恩,他就蒙醫治,並得潔淨(4042
   2.耶穌囑咐那人用行動去見證自己的病得醫治(44
   3.那人倒說許多的話45
──《新舊約輔讀》

【馬可福音第一章】
一、福音的先聲 一18
二、使命的承擔 一911
三、試探的考驗 一1213
四、耶穌開始宣道 一1415
五、耶穌開始呼召門徒 一1620
六、耶穌開始教訓和趕鬼 一2128
七、耶穌開始治病 一2945
   1.醫治西門岳母 一2934
   2.到曠野禱告 一3539
   3.長大痲瘋的得潔淨 一4045
──《中文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