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第二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僕人救主的服事】
一、醫治癱子(1~12節)
二、呼召利未,與稅吏和罪人一同坐席(13~17節)
三、論禁食和新舊難合的比喻(18~22節)
四、論人子是安息日的主(23~28節)
貳、逐節詳解
【可二1】「過了些日子,耶穌又進了迦百農;人聽見祂在房子裏,」
﹝文意註解﹞「過了些日子,」指經過幾天後。
「人聽見祂在房子裏,」這個房子大概是彼得的家(參一29)。
【可二2】「就有許多人聚集,甚至連門前都沒有空地,耶穌就對他們講道。」
﹝文意註解﹞「甚至連門前都沒有空地,」指連門外也沒有留下容納人的空間;意即擠得水泄不通。
「耶穌就對他們講道,」『講』字在原文含有不斷地進行的意思。
【可二3】「有人帶著一個癱子來見耶穌,是用四個人抬來的。」
﹝原文字義﹞「帶著」攜帶,搬運,負荷;「抬」舉起。
﹝文意註解﹞「一個癱子,」指四肢癱瘓不能自由行動的人。
﹝話中之光﹞(一)我們應當常為軟弱的信徒(「癱子」)代禱,藉著禱告把他們帶到主面前(「來見耶穌」);凡有信心的代禱,祂必垂聽。
(二)人所注重的是身體的醫治,主耶穌所注重的是靈魂的醫治。我們應顧念靈魂過於身體,顧念那永存的過於暫時的(林後四16~18)。
(三)我們傳福音時,也要用各種工具(如計程車、自用轎車等)把福音朋友帶來(抬癱子),使他們能享受福音的好處。
【可二4】「因為人多,不得近前,就把耶穌所在的房子,拆了房頂,既拆通了,就把癱子連所躺臥的褥子都縋下來。」
﹝原文字義﹞「褥子」臥榻,睡墊。
﹝背景註解﹞「拆了房頂,」典型的巴勒斯坦房子,乃為平頂,人可以從房外的石階拾級而上。房頂通常是用樹枝編成的蓆子橫排在木梁上支撐著,在其上鋪一層很厚的黏土,經石輪壓過;這種房頂易於拆開。
﹝靈意註解﹞「癱子,」知道如何行走,但卻無力行走,故象徵在宗教裏面的人『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光景。
癱子是躺在褥子上,「褥子」象徵安息;這說出在宗教裏面的人只有安息的外表,卻沒有安息的實際。
﹝話中之光﹞(一)當人覺得需要主耶穌而就近祂的時候,往往會遭遇障礙,而這障礙又常常是那些好似與主很接近的人;但我們千萬不要因為人的攔阻而灰心,反而要有超越攔阻、排除萬難的決心。
(二)我們要蒙主的恩典,應當不怕艱難,努力追求,必蒙主記念。
(三)他們越過人群的包圍,把癱子從房頂上縋下;這說出他們尋求主,是超越過人對主的包圍──人為的組織、天然頭腦的意見、對聖經的傳統解釋、對事奉上『奉行故事』的作法等等,而走『上面』的路,超脫的路,屬天的路。這樣,自然會蒙恩。
(四)我們的禱告要能拆通房頂,而達到天上寶座前;許多信徒的禱告,往往可有可無,透不過房頂,難怪沒有功效。
【可二5】「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小子,你的罪赦了。』」
﹝原文字義﹞「罪」罪行(複數)。
﹝文意註解﹞「他們的信心,」『他們』是指抬癱子的人,可能也包括那個癱子本人;無論如何,這也表示代禱的信心,相當有功效。
「你的罪赦了,」癱子不能行走乃是外面的症狀,實際上他的裏面有罪乃是他的病因;主在這裏點出罪惡的問題,一語道破一般人生病的癥結所在。
﹝話中之光﹞(一)「耶穌見他們的信心,」信心是可以看見的。
(二)「他們的信心,」抬癱子之人的信心,一面是『團體的信心』,一面又是『行動的信心』。
(三)當我們遭遇難處時,正是要我們顯出信心的時候;活的信心,能夠叫我們的主看見並且讚賞。
(四)罪是人基本的難處,凡被罪惡捆綁的人,雖有向善的心,卻無行善的力量(參羅七18),故消除罪惡是人得醫治的條件。
(五)宗教教導人為善,它的裏面裝滿了道理,但卻缺乏付諸實行的原動力(癱子所代表的);在宗教裏面,一切都是癱瘓的,是爬不起來的,因為宗教缺少生命和活力。
(六)疾病雖不一定是出於人犯罪的結果(約九1~3),但仍有此可能,故我們生病時應當到主面前求問,是否有甚麼事得罪了主。
(七)他們的禱告是『病得醫治』,但主的答應是『罪得赦免』,附帶『病得醫治』(參12節);主雖然不直接答應我們的禱告,但祂知道甚麼是我們真實的需要。
(八)主先赦免他的罪,然後才醫治他的病;我們尋求病得醫治,必先對付我們的罪(參雅五16)。
【可二6】「有幾個文士坐在那裏,心裏議論說:」
﹝靈意註解﹞「文士,」代表宗教界裏有知識和地位的人士;他們只知定罪別人,卻不知自己是在罪惡裏。
【可二7】「『這個人為甚麼這樣說呢?祂說僭妄的話了;除了神以外,誰能赦罪呢?』」
﹝文意註解﹞「祂說僭妄的話了,」猶太人認為,除了神自己之外,任何人都沒有赦罪的權柄;『僭妄的話』意即說話越過本分,竊奪神所專有的赦罪權柄。
﹝話中之光﹞(一)我們聽道要存謙虛、溫柔的心。人若存抵擋、敵對、尋隙的心態聽道,縱使聽主耶穌講道,也不能受益,反而招損。
(二)文士們因為心裏有老舊的觀念,所以不能接受主耶穌的話;我們每一次來到主面前,應該倒空一切,才能領受主嶄新的話語(參路一53)。
【可二8】「耶穌心中知道他們心裏這樣議論,就說:『你們心裏為甚麼這樣議論呢?」
﹝原文直譯﹞「耶穌立刻在祂的靈裏知道,他們在他們自己裏面是如此的議論,就對他們說,為甚麼在你們的心裏議論這些事呢?」
﹝文意註解﹞「耶穌心中知道他們心裏這樣議論,」主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腸的(啟二23),祂知道人心裏所存的意念。
「你們心裏為甚麼這樣議論呢?」文士是對主耶穌存不信和批判的意念;在主看來,這是不該有的。
﹝話中之光﹞(一)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林前二15),願主賞給我們屬靈的眼光。
(二)主不輕看我們心裏的意念,所以應當求主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得以在祂面前蒙悅納(詩十九14)。
【可二9】「或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行走。”那一樣容易呢?」
﹝文意註解﹞主在這裏並未說『那一樣難呢?』因為在祂並沒有難成的事(耶卅二17)。『赦罪』是權柄的問題,『行走』是能力的問題。權柄和能力都是祂的(啟十二10)。
在人看,「你的罪赦了,」只是口裏說說而已,誰也看不見神真的赦免了沒有,而叫人「起來...行走」則立即能辨明其果效,故前者較後者容易。
﹝話中之光﹞(一)人是看外表的後果──「行走」;主是看屬靈的實際──『赦罪』。必須先求屬靈的實際,再求外表的後果,才能避免人工、假冒;但也要以外表的後果來證實裏面的實際,才不致落於空談。
(二)「行走」是能力問題,『赦罪』是權柄問題。沒有能力,權柄是空洞的;沒有權柄,能力是不法的。
(三)人的難處不在於怎樣『說』,乃在於憑甚麼『說』;沒有屬靈的權柄,話中就沒有屬靈的能力。
【可二10】「但要叫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就對癱子說:」
﹝文意註解﹞「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人子』是指主耶穌,祂以人子自稱,含有二意:(1)祂具有完全的人性;(2)祂就是先知但以理所豫言的彌賽亞(參但七13~14)。
主赦免人的罪,原只是祂和當事人(癱子)之間的事,外人無從「知道」,但主在這裏要藉人們所認為比較難的事,即癱子的得醫治,來顯明祂有赦罪的權柄。
﹝話中之光﹞(一)人肉身上的病症,往往起因於心靈上有毛病;亦即許多人的生病,是因得罪了神,故須先解決罪的問題,病才能痊癒。
(二)癱子的得醫治,是因為罪得著赦免;而罪的得赦免,是因著信心(5節),不是因著行為。這說出注重行為的宗教,在神面前一無是處。
【可二11】「『我吩咐你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罷。』」
【可二12】「那人就起來,立刻拿著褥子,當眾人面前出去了;以致眾人都驚奇,歸榮耀與神說:『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
﹝原文字義﹞「驚奇」害怕和驚訝。
﹝文意註解﹞「那人就起來,」那人起來行走,證明他已得著醫治;而他的得醫治,又證明他的罪已蒙赦免。由此可見,主耶穌確實有赦罪的權柄(徒五31)。
﹝話中之光﹞(一)福音最大的原則是赦罪在先,行走在後;不是罪人走到主那裏,乃是從主那裏走出來。舊約是行而活,新約是活而行;前者是行為,後是是恩典。
(二)那人先前是由別人抬著來,現在是自己起來走路;我們在教會中服事幼稚的信徒,要服事到使他們能自己走路為止。
(三)所有蒙主拯救的人,都有力量管治自己的欲好(褥子),不作肉體的奴僕,而有在生命中作王的經驗(羅五17)。
(四)先前是褥子『托住』他,現在是他『拿起』褥子;主生命的救恩,能使信的人從裏面產生能力,作從前所不能作的事。
(五)主叫癱子起來行走,可見主所說的,都是靠得住的;看得見的如果是實在的,則看不見的也是實在的。
(六)屬靈的事,一面好像是人眼所看不見、人手所摸不著的,但另一面卻能在信的人身上顯為實際。
(七)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看見過神;若我們在生活中常常遇見神,也就會不斷地看見從來沒有見過的事。
【可二13】「耶穌又出到海邊去,眾人都就了祂來,祂便教訓他們。」
【可二14】「耶穌經過的時候,看見亞勒腓的兒子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起來跟從了耶穌。」
﹝文意註解﹞「亞勒腓的兒子利未,」他又名馬太(參太九9),原是替羅馬政府徵收稅款的,當時像他這樣的稅吏,一面壓榨同族的人,一面侵吞稅款,所以猶太人對他們極度憎惡,視他們如同罪人。
「坐在稅關上,」『稅關』即街上的稅銀徵收所,通常稅吏們是坐在裏面等候人來繳稅。
「你跟從我來,」主不說『相信我』,而說『跟從我』;因為相信主是包括在跟從主裏面。基督徒的生活,就是跟從主的生活。
﹝靈意註解﹞「坐在稅關上,」象徵正在犯罪作惡的時候。
﹝話中之光﹞(一)不是我們尋找主,乃是主來尋找我們;主的呼召,使我們能離棄罪惡跟從祂。
(二)主竟來呼召一個正「坐在稅關」上的稅吏──正在犯罪的罪人;這說出豐滿的基督向人施恩,決不受人光景敗壞的限制。
(三)人若沒有聽見主的呼召,就沒有法子跟從主;呼召一來,人非聽從不可。利未不講理由,沒有說賬還沒有結清,立刻就跟從了主,這在不信的人看來,實在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四)主若吸引,我們就快跑跟隨祂(歌一4)。
(五)主所要求我們的,不只是相信祂,還要跟從祂;跟從主,就是在十字架的道路上遵行神的旨意。只信主而不跟從主的人,神用不著他。
(六)基督徒的生活,就是『跟從主』;跟從主,就是有分於主的患難、忍耐、國度(啟一9)。
(七)利未丟掉了優閒的差事,卻找到了依歸;丟掉了可觀的收入,卻找到了尊榮;丟掉了舒適的保障,卻找到了夢想不到的經歷。
【可二15】「耶穌在利未家裏坐席的時候,有好些稅吏和罪人,與耶穌並門徒一同坐席;因為這樣的人多,他們也跟隨耶穌。」
﹝文意註解﹞「一同坐席,」『坐席』表明吃喝享受;與人一同吃飯是友誼的表示。
這一個筵席是由利未擺設的,他藉此表示對主耶穌的尊崇(路五29),但他當時所能找的陪客,除了主的門徒之外,就是和他有來往、被一般猶太人所不齒的稅吏們和罪人。
﹝話中之光﹞(一)主之於我們,親近到一個地步,可以一同坐席,彼此分享快樂(歌一12)。
(二)我們信了主之後,也應當邀請親朋好友,把我們從主所領受的喜樂,與他們一同分享。
(三)利未先跟從了耶穌(參14節),然後他的朋友和同事「也跟隨耶穌」;一個人信主之後只要生活有見證,他身邊的人也必受感。
(四)稅吏容易帶領稅吏歸主,罪人容易帶領罪人歸主;我們傳福音,要從朋友、同伴中間先作起。
【可二16】「法利賽人中的文士(有古卷作文士和法利賽人),看見耶穌和罪人並稅吏一同喫飯,就對祂門徒說:『祂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喫喝麼?』」
﹝背景註解﹞「法利賽人中的文士,」『法利賽人』是猶太教中最嚴謹的教派,自誇有高度聖潔的生活、對神敬虔、並具豐富的聖經知識。文士大多數屬於法利賽人,但並非所有的文士都是法利賽人。
﹝文意註解﹞『法利賽人』代表傳統的宗教徒,他們認為神是以公義對待人,所以凡是屬神的人應該潔身自愛,不可和罪人交接來往。但主耶穌卻一反人們的宗教觀念。
﹝話中之光﹞(一)法利賽人以傳統的宗教觀念來衡量主,就跟不上主的行動;我們若執迷於老舊的聖經觀念,也會跟不上主嶄新的帶領。
(二)人雖自己不義,卻喜歡見神用公義待人。人因不知神的恩典,就怪神施恩與人,所以恩典的態度是受人非議見怪的。
(三)「祂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喫喝,」這話一面說出主是多麼俯就,一面也說出祂的救恩何等豐滿;我們都是罪人蒙主恩!
(四)主雖與罪人來往,但是聖經說,祂遠離罪(來七26);也只有遠離罪的,才能親近罪人。
【可二17】「耶穌聽見,就對他們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
﹝文意註解﹞「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主啟示祂是『醫生』,表明祂是以醫生醫治病人的態度,而不是以法官審判犯人的態度來對待世人。換句話說,祂對待世人不是根據公義,乃是根據憐憫和恩典(羅九15)。
「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義人』在此是指自義的人。事實上,這世上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三10)。所以我們若秉持傳統的宗教觀念,而自以為義,就要失去得著恩典的機會,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彼前五5)。
﹝話中之光﹞(一)主是我們的醫生,祂要使我們的生命恢復正常。
(二)病人必須承認自己有病,才會去接受醫生的幫助;罪人必須承認自己有罪,才能接受主的救恩。那些自以為「康健的人」、是「義人」的,反而與主的救恩無份!
(三)世人的基本難處,不在於對主的認識,乃在於不認識自己──不認識自己的人,對於主覺得可有可無;認識自己的人,則對於主覺得非常寶貴。
(四)要作基督徒,得先以病人的資格進來,然後才能以護士的資格去幫助人。
(五)在神眼中,外表虔誠而內心充滿嫉妒、自私的人,與稅吏和罪人並無分別。
(六)「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自義的人不以為自己需要救恩,故這種人絕對不會蒙神呼召,因為召了也是白費工夫。
(七)神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林前一28~29)。
【可二18】「當下,約翰的門徒和法利賽人禁食;他們來問耶穌說:『約翰的門徒和法利賽人的門徒禁食,你的門徒倒不禁食,這是為甚麼呢?』」
﹝文意註解﹞「你的門徒...」法利賽人一面對主的門徒批評『祂怎樣怎樣』(參16節),一面又對主批評『你的門徒怎樣怎樣』;他們一直在主和祂的門徒之間作挑撥離間、吹毛求疵的工作。
﹝靈意註解﹞「約翰的門徒,」代表新宗教徒。
「法利賽人的門徒,」代表老宗教徒。
宗教意即『有所宗而施教』,原意是要教導人敬畏神,可惜竟流於外表形式,甚至置神和祂兒子於不顧。禁食就是宗教徒所奉行的儀文規條之一。
﹝話中之光﹞(一)禁食原是真虔誠、真悔改的表露,但若演變成按慣例而禁食,就失去其意義。禁食本身並非目的,禁食只應在適宜的環境下才作。
(二)謹守規條、遵照儀文的(「法利賽人的門徒」),和不夠蒙恩的(「約翰的門徒」),都需要禁食;離開基督的人,心靈都得不著滿足。
【可二19】「耶穌對他們說:『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時候,陪伴之人豈能禁食呢?新郎還同在,他們不能禁食。」
﹝背景註解﹞古時中東地方的人在婚禮以前,新郎有年輕親友作『陪伴的人』,和他一起飲酒歡鬧,持續數日(有時達一週),然後才起程前往迎娶新娘,那時陪伴的人就要感到寂寞了。
﹝靈意註解﹞「新郎,」指主自己。
「陪伴之人,」指祂的門徒。
「同在的時候,」指主在肉身裏與門徒們同在的時候。
﹝話中之光﹞(一)惟有與主同行同止的人(新郎的陪伴),可以常享豐美的筵席;有主同在,就有豐滿的享受,一旦失去了主的同在,靈裏就要忍饑挨餓了。
(二)主是我們的新郎,祂一直是常新不舊的,我們甚麼時候遇見祂,甚麼時候裏面就會滿了甜美、新鮮、喜樂的感覺。
(三)跟從主之人的生活、行動,不該由道理知識來推動,只該由主自己和祂的同在來規範並指引。
(四)新約聖徒的屬靈生活,不是苦修禁慾,而是有聖靈中的喜樂(參羅十四17)。
【可二20】「但日子將到,新郎要離開他們,那日他們就要禁食。」
﹝文意註解﹞「新郎要離開他們,」『離開』在原文含有被人用強力帶走的意思。
﹝靈意註解﹞「但日子將到,」指祂被釘十字架的日子就快來臨。
「新郎要離開他們,」指主離世歸父的時候(參約十三1),祂就要離開祂的門徒。
﹝話中之光﹞(一)信徒為著與主同心負軛,有時需要禁食禱告。
(二)對於等候主這位新郎再來的人們,禁食等候乃是合宜的操練。
【可二21】「沒有人把新布縫在舊衣服上;恐怕所補上的新布,帶壞了舊衣服,破的就更大了。」
﹝原文字義﹞「新布」未縮過水的布,尚未製作完成的布。
﹝文意註解﹞新布因未縮過水,若用來「縫在舊衣服上」,當洗衣後晾乾時,因新布會收縮,就會把舊衣撕裂、爛得無法補救。
﹝靈意註解﹞『衣服』象徵我們在神面前的義行(啟十九8)。
「舊衣服,」是指宗教徒靠著老舊的天然生命而有的好行為,它們總是破綻百出,所以宗教徒一直在作修補、改善的工作。
「新布」象徵主耶穌活在地上時的行事為人。
宗教徒的作法是「把新布縫在舊衣服上」──他們只想學習主耶穌生活為人的榜樣,而沒有接受主耶穌在十字架所成功的救恩。
「所補上的新布,帶壞了舊衣服,破的就更大了,」我們若只模仿主耶穌在地上時的行事為人,反而會更顯出我們行為上的缺陷,根本於事無補。
﹝話中之光﹞(一)沒有人能將神的恩典,拿來補我們舊行為的破綻。
(二)我們不能把恩典和律法混在一起;二者一混雜,恩典就失去了它的甘甜,律法也失去了它的可怕,就要變成非恩典非律法了。
(三)基督教不是用『新約』來補充『舊約』,乃是以『新約』來取代『舊約』。凡是想遵行舊約律法的,反會敗壞新約的信仰。
(四)在新約之下,外面的作法並沒有成規,乃是完全跟隨裏面聖靈的引領;我們服事主,要按著心靈的新樣,不按著儀文的舊樣(羅七6)。
(五)基督徒要討神的喜悅,不在於效法基督在地上時的為人生活,乃在於以信心接受基督所完成的救贖大工,穿上祂作我們的義袍。
(六)主為教會作的衣服是全新的,祂的工作乃是『新造』,一切的舊造祂都要了結得乾乾淨淨。所以我們不可把天然的東西、世界的作法,帶到教會裏面來。
(七)主從不以新的恩典來補救並維持破舊的局面;當我們的事工陷進老舊的光景中時,不要去作修補的工作,而應求主另賜新衣。
【可二22】「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恐怕酒把皮袋裂開,酒和皮袋就都壞了;惟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裏。』」
﹝原文字義﹞「新酒」新近釀造的酒;「新皮袋」全新的皮袋,尚未使用的皮袋。
﹝文意註解﹞「皮袋,」是猶太人用來盛裝飲料的羊皮袋。
「舊皮袋,」指因陳舊而缺乏伸張力的皮袋。
「新酒,」它的醱酵力量較大,舊皮袋比較不耐酒發酵膨脹所產生的壓力,而容易爆裂。
﹝靈意註解﹞「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新酒』象徵基督那復活、新鮮的生命,能使人喜樂、高昂、並有力。『舊皮袋』象徵我們的舊人,也象徵宗教式的作法。『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意思就是只把基督接受到我們舊人(魂)的心思、情感和意志裏面。宗教徒只憑天然的理智研究基督,用天然的感情對待基督,用天然的意志下決心事奉基督,亦即完全以天然的人來承裝基督。
「酒把皮袋裂開,酒和皮袋就都壞了,」基督不是我們的頭腦所能清楚瞭解的。許多時候,我們的情感在某些所謂屬靈的事上,因為興奮過度,整個人就崩潰了。此外,凡只用意志來跟隨主的,也常因著遭遇患難或逼迫,立刻就跌倒了(參太十三21)。
「惟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裏,」『新皮袋』象徵我們的新人,就是我們得著重生的靈和得著更新的魂(多三5;弗四23~24;西三10;羅十二2)。惟獨操練運用我們的靈,以及經十字架對付過的心思、情感和意志,來承裝基督,才有功效。
﹝話中之光﹞(一)基督這新的生命(「新酒」),滿有活力,能激動、剛強、加力給我們,但它只可裝在更新過的器皿(「新皮袋」)裏。
(二)『新布』(21節)指外面的生活,「新酒」指裏面的生命;衣服是在外面顯露的,酒是在裏面發酵的;一是生活,一是生命。新約福音所給人裏面的生命是新酒,給人在外面的生活行為是新布。
(三)新派的基督徒只接受基督作『新布』(21節);基要派基督徒接受基督作『新衣』;真實的基督徒接受基督作「新酒」,但一般多缺少「新皮袋」;惟有正常的基督徒以「新皮袋」來承裝「新酒」。
(四)聖靈在我們裏面(新酒),要破除舊的生活、行為、習慣(舊皮袋);必須有新的生活、行為、習慣(新皮袋),才能作一個基督徒。
(五)「皮袋」一面指個別的基督徒,一面也指團體的基督徒──就是教會;人意的組織是「舊皮袋」,若用來盛裝「新酒」,遲早要破裂,會把酒漏掉,不能保守基督的同在。
【可二23】「耶穌當安息日,從麥地經過;祂門徒行路的時候,掐了麥穗。」
﹝背景註解﹞「安息日,」即一週的第七日,等於現在的星期六,自星期五日落時分開始,至次日日落時分結束。神定此日為聖日(創二3),不准以色列人作工,以記念神完成創造之工(出廿8~11)。
﹝話中之光﹞(一)人得不著飽足,就沒有安息;人要得安息,就須享受基督作我們生命的糧(約六35)。
(二)「麥穗」豫表基督;基督為我們經過苦難和折磨(「掐」),才成為我們的享受。
(三)饑餓的人才能得飽美食(路一53);我們需要有屬靈的饑渴,才能從主得著飽足。
(四)主耶穌是第一粒麥子,我們蒙恩的人是許多子粒(約十二24),所以教會乃是「麥地」。如果教會只注重規條、儀式,就恐怕大家都要挨餓;在教會中,最重要的是基督自己,祂怎樣帶領,我們就怎樣跟從。
【可二24】「法利賽人對耶穌說:『看哪,他們在安息日為甚麼作不可作的事呢?』」
﹝背景註解﹞法利賽人非常注重遵守安息日,甚至到吹毛求疵的地步。他們給安息日加上許多摩西律法所沒有的繁文縟節,勉強人遵守。根據摩西律法,用手摘麥穗吃是可以的(申廿三25),但在安息日可否摘麥穗,並無明文規定。故有一說,法利賽人所反對的,並不是在安息日摘麥穗吃,而是反對主的門徒用手『搓麥穗』,因這算是作工,觸犯安息日的規條。
﹝靈意註解﹞『法利賽人』代表遵守聖經規條的宗教徒。他們注重那些不可拿、不可嘗、不可摸等類的規條(西二21),卻忽略了神頒給他們這些禮儀的實際用意。
﹝話中之光﹞(一)對於在饑餓中的門徒來說,『安息日不可作工』的規條乃是一個重擔;他們即使遵守了安息日的外表形式,卻失去了安息日的實際。
(二)法利賽人只注意人是否遵守安息日的規條,卻不顧人在安息日有無安息;今天注重外面形式的基督徒,仍多於注重裏面實際的基督徒。
(三)法利賽人為著規條而質問主耶穌──人甚麼時候落在注重外面的規條裏,甚麼時候就會站在抵擋主的立場上。
【可二25】「耶穌對他們說:『經上記著大衛和跟從他的人,缺乏饑餓之時所作的事,你們沒有念過麼?」
﹝靈意註解﹞『大衛』豫表基督,『跟從他的人』豫表主的門徒。
『大衛』是舊約歷史上,從祭司時代轉為君王時代的關鍵人物。主藉此表明祂是『真大衛』,祂這位真大衛來了,時代也就改變了。
﹝話中之光﹞(一)我們讀聖經,要注意聖經裏面所舉事物的『時代性』,例如舊約裏面的獻祭條例和祭司服裝,我們新約時代的信徒便毋須遵行(羅馬天主教的許多作法,乃是把舊約帶到新約裏面來)。
(二)新約初期盛行『說方言』和『神醫』等靈恩,但到使徒時代末期,便幾乎沒有記載,可見此類靈恩有其時代性(dispensational)的需要,我們末世的信徒若倒回去追求此類靈恩,就是漠視了屬靈事物的『時代』意義。(編者註:這並不是說今日不再有靈恩,乃是說不必強求靈恩,因靈恩是聖靈隨己意分給各人的;參林前十二11。)
【可二26】「他當亞比亞他作大祭司的時候,怎麼進了神的殿,喫了陳設餅,又給跟從他的人喫;這餅除了祭司以外,人都不可喫。』」
﹝背景註解﹞根據摩西律法的規定,神殿內的『陳設餅』只有祭司才可以吃(出廿九32~33)。當大衛在逃避掃羅王的追殺時,他和跟從他的人吃了陳設餅(撒上廿一1~6)。
﹝文意註解﹞「他當亞比亞他作大祭司的時候,」這句話顯然與舊約的記載不符。大衛和跟從的人進入聖殿吃陳設餅,當時的祭司是亞希米勒(參撒上廿一1~6),而他的兒子名叫亞比亞他(參撒上廿二20),後來才成為大祭司(參代上十八16);故有聖經學者認為這句話是後人抄寫聖經時所附加的敗筆。
﹝靈意註解﹞大衛和跟從他的人吃了陳設餅,並沒有被神定罪,這是因為大衛改變了時代,現在是從祭司時代改為君王時代了。
本節是說,主這位『真大衛』來了,時代也改變了,從舊約律法時代,改為新約恩典時代。在新約的時代裏,可以不必守安息日。
『陳設餅』豫表基督做我們生命的享受。
﹝話中之光﹞(一)舊約律法上的禮儀規條,具有時代過渡的性質,它們不過是後事的影兒,那實體是基督(西二17);我們在新約裏的信徒,既已得著基督,就沒有遵守禮儀規條的必要。
(二)在不犯罪、不違犯道德的前提下,信徒在跟從主、事奉主的事上,遇有需要時,是可以有權宜應變的措施的。
(三)信徒行事為人,要緊的是時刻不離開主(跟從主),只要有主同在與同行,就沒有甚麼能束縛我們。
(四)真實的安息,不在遵守死的規條,乃在得著活的基督豐滿的供應──吃飽了,自然就安息了。
【可二27】「又對他們說:『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
﹝話中之光﹞(一)安息日是要給人安息,不是要給人受束縛捆綁。
(二)舊約的禮儀規條,原是要帶領人認識那要來的基督(參西二16~17;加三23~24),並不是要帶給人捆綁和重擔。
【可二28】「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
﹝文意註解﹞主耶穌是『安息日的主』,表明祂是有權柄管理安息日的,祂也是賜給人安息的。祂喜歡賜給人安息,而不喜歡人受安息日規條的束縛。
﹝話中之光﹞(一)祂既然是「安息日的主」,祂說可以就可以,祂說不可以就不可以;在安息日該作不該作,全都在乎祂。
(二)為「安息日的主」工作的人,不在安息日律法之下。
(三)基督是「安息日的主」,我們有了祂,就有真安息,可以說每天都是安息日,所以不需要再去遵守安息日的規條了。
(四)今天的問題是在乎要主不要主,不是安息日不安息日。
叁、靈訓要義
【五種聽道的人】
一、甘心奉獻給主的人──房主人(1~2節)
二、關心別人又對主有信心的人──四個抬的人(3~4節)
三、蒙主赦罪又經歷主生命大能的人──癱子(5,11~12節)
四、冷眼旁觀又心中議論的人──幾個文士(6~10節)
五、目睹主恩又歸榮耀給神的人──眾人(12節)
【稅吏利未的特點】
一、他是在罪中──坐在稅關上──遇見主(14節上)
二、他一聽見主的話,立即悔改──就起來跟從耶穌(14節下)
三、他一悔改,就接待主和門徒──耶穌在利未家坐席(15節上)
四、他請朋友、同事們來聽福音──有好些稅吏和罪人...一同坐席(15節下)
【主的心與文士和法利賽人的心】
一、主的心憐憫癱子的疾苦──文士的心不顧癱子的疾苦,反而定罪主說僭妄的話(1~12節)
二、主的心感覺罪人的需要──文士的心不顧罪人的需要,反而定罪主與罪人同席(13~17節)
三、主的心願意門徒與祂同有享受──法利賽人的心不顧新郎同在的事實,反而定罪主的門徒不禁食(18~22節)
四、主的心同情祂門徒在安息日饑餓──法利賽人的心不顧主的門徒的饑餓,反而定罪他們不守安息日
【僕人救主的服事是要拯救人脫離宗教】
一、拯救人脫離宗教的無能(1~12節):
1.宗教不能幫助癱子──在人生的道路上無力行走
2.宗教徒表面上尊敬神,卻不認識神的兒子
3.惟相信主,才能蒙赦罪,並得著生命的能力
二、拯救人脫離宗教的自義(13~17節):
1.宗教只會定罪別人──輕看稅吏和罪人
2.宗教徒不瞭解主憐憫的心腸
3.惟承認自己有病(有罪),才能得著主的醫治(赦罪)
三、拯救人脫離宗教的觀念(18~22節):
1.宗教叫人刻苦己心
2.宗教徒不明白與主同在的喜樂
3.惟有藉新觀念和新作法(新衣服和新皮袋),才能享受新約的救恩(新酒)
四、拯救人脫離宗教的束縛(23~28節):
1.宗教使人受到規條的束縛──在安息日『不可作』事
2.宗教徒顛倒本末,不知道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
3.惟有認識安息日的主(人子),才能得到釋放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馬可福音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馬可福音提要」末尾處
馬可福音第二章拾穗
【可二1】「人聽見祂在房子裏。」
也許神要我們離去一個弟兄姊妹眾多的聚會、一個最能給我們生氣的山頂、一些有幫助的義人的交通,而回到平庸的以馬忤斯去,或者到世俗的歌羅西去,或者竟到遙遠的馬其頓去,我們應當大膽深信:神無論把我們放在甚麼地方,祂早已命定我們會獲得勝利。──
德克
【可二3~4那四個人如何能將別人的房頂拆通後,把癱子墜下來?】
猶太人的房子多數是平頂的,由房子外面有石級可達房頂,房頂常是虔誠的猶太人禱告的地方(徒十章9節)。
有些房子是分三部分的,即前廳,天井和後室,這和中國內地許多鄉下住宅有點相同。天井部分在夏天是露天的,有些人在天井之上架以排木,在天井中種些葡萄或
別的蔓藤植物,長得夠密時,可以略為遮蓋天井上的橫木以擋熱氣。冬天時則在橫木上蓋以麥草甚至瓦片。因此所謂“拆通”,即取去橫木上的遮蓋物,路加福音五
章19節提及要把那個人從天井上縋下來,則必須除去一切障礙物。馬可說“拆了房頂”,實指天井上的一排橫木及橫木上的一切遮蓋之物被清除而言。――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可二3~5】他
們的信心。這四個帶著信心前來的人,急於想要使他們的朋友身體痊癒,這個渴慕得著了應允。從耶穌處理此事的過程看來,這個癱子自己對於他肉身的需要似乎不
像對他屬靈的重擔那麼關切,所以耶穌除了醫治他之外,更將赦罪的恩典賜給了他。只有那些傲慢自恃的文士才不感覺自己有任何需要,所以也就一無所得。第17節是耶穌後來對這件表面看來反常的事所作的一個解釋,不無嘲諷的幽默。
就像素常一樣,耶穌以醫治來回應人的信心。聖經在這裡並未清楚說明病人自己的態度,他也很可能有信心,但也有可能太過在意自己的罪,因而對於就近耶穌沒
有任何把握。最簡單的假設是:耶穌施行神跡,是回應那四個朋友積極的信心;他們把一個絕望無助的朋友帶來,將他放在耶穌腳前。他們極為堅強、執著,拒絕放
棄希望,因而顯出信心的實際來。這可以作為解釋雅各書二26那節經文的一篇真實的講章,證明了這個真理:信心除非是借著行動顯出其實際,否則是虛假、自欺的信心,所以也就不能指望達到任何果效。──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二4人如何能將房屋頂拆通縋下癱子見了耶穌?】
答:在猶太人的房屋上面是有平頂的,外面是有階梯可以上到平頂(十三15),敬虔的猶太人常在屋頂上禱告(徒十9)。當主耶穌進入迦百農城的一所房子裡講道時,有一個癱子被四個人抬來見耶穌,因人多不得近前,就把房頂拆通了,把癱子縋下來,照路加福音五9節說,是從瓦間縋到當中,這些人所拆通的房頂,大概是指院內的天棚頂子,上面架些橫木和遮蓋物,或種些葡萄,蔓藤成陰防熱之物,他們站在房頂上從瓦間彥旁,把天井院子上這些東西拆了,把癱子縋到當中見主,得了醫治。——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可二6~7】這些文士(NIV譯作“教法師”,較為模糊,但卻正確地界定了他們的身分)是在神學上相當敏銳的人。他們並非迦百農當地的會堂職員,而是一個尋找事實之委員會的成員,這類的委員會已經詳細地盤問過施洗約翰了(約一19;路五17)。他們立刻就看穿了事情的神學根源。當然,除了神之外沒有一人能夠赦罪;耶穌只是一個人,祂怎麼敢宣稱自己擁有這樣的權柄?在耶穌的生平中,這種兩難局面將會一次又一次地重現。如果祂不是神,那麼祂的確是個褻瀆者,因為就如一句古話所說的,祂一定“是神,不然就是瘋子或歹徒”,不可能再有別的解釋了。如果文士們不承認祂,那麼他們就必須定祂的罪。他們當中至少有些人明白這個邏輯(三6),所以他們將會開始冷酷無情地置祂於死地。十字架的道路已經決定好了。──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二8~9】一些文士倉惶失措的神態可能是真情的表露,就像十二34那個誠實的文士一樣。耶穌為了要幫助這些不知所措的人在祂的人性與神性之間取得平衡,就在無人要求的情況下給他們一個兆頭,證明祂有神的大能,當著他們的面醫治了那個癱子。
說出經文中那兩句話,當然是同樣容易的;對於神的大能而言,要證明這兩句話中所含之權威的語調也是一樣容易的。但是卻沒有一個外在的記號可藉以試驗赦罪
的內在實際,然而所有人卻立刻可以知道一個癱瘓的人到底能不能行走。換言之,在物質界,能夠最迅速地看出耶穌所具有的權柄究竟是正當的或不正當的。而耶穌
這時就像祂常做的一樣,採用祂敵人的話語來反駁他們;第8節說明祂的行動是完全清楚他們的思緒。事實上,醫治身體遠比恢復心靈容易,因為連先知都能夠醫病;但卻絕對沒有一個先知可以赦罪。但這些文士由於不斷要求可見的證據,未必能明白這一點(見八11)。無論如何,耶穌這一次是醫病又赦罪,使他們啞口無言。他們若是有眼可看,這就是他們所要的證據;但沒有人像那些拒絕看的人那麼盲目。──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二10~11】“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我們有兩個方式可以明白這句話;若是探究得夠深入的話,這兩種解經法都非常有益處,而且至終匯合為一。頭一個解法是:我們可以將耶穌的話意譯為:“你們說只有神能赦罪嗎?但我要向你們證明:這裡有一個人具有同樣的能力”,如此引導深思的聽眾將耶穌這個人看作是與神同等的。這包括將人子這個詞語理解為僅僅是普通閃語對“必死之人”的意譯(結二1等)。第二個解法是:將這裡的人子看作是耶穌自選來稱呼祂自己的一個頭銜,就如八31等處必然有此意一樣21。若是照著這個方式來解釋,那我們就應該意譯為:“要叫你們知道我本身就具有這種赦罪的能力……”。無論是哪一種解法,這神跡都具有明顯的價值,可以證明耶穌擁有神的權柄。這卷福音書中所記載之醫病的神跡,若不是全部,也有大部分似乎是具有這個目的,同時也顯出神的愛來;對於那些不願盲目不見的人而言,它們當然會產生這個結果。──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二12】「那人就起來,立刻拿著褥子,當眾人面前出去了。以致眾人都驚奇,歸榮耀與神,說:“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 」
耶穌的話語再次證明為極有功效的,是帶有能力與權柄的話。正如神在創世記中是用祂的話從無變有(來十一3),神的兒子也照樣能夠用一句話從軟弱中產生能力,以致原本不可能的事成為可能,使癱子拿著褥子走回家了。部分沒有成見的群眾自然的反應,是讚美神,因祂將這樣的權柄賜給人(參:太九8),證明了耶穌先前施行這個神跡的理由是正確的。群眾至少體認到:有個全新的因素已經進到當時的處境中,這就是“神的指頭”(參:出八19;和合本作“神的手段”)。然而他們只是對於這樣的權柄竟然會賜給一個人感到驚訝,以此為足,卻沒有進一步追問這個人究竟是誰。完整的答案一直都沒有出現,直到該撒利亞腓立比(八27~30),而且連耶穌最親近的門徒都還沒有準備好去面對這個問題。──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二13】「耶穌又出到海邊去,眾人都就了他來,他便教訓他們。」
馬可用不同的希臘文詞語來解釋耶穌的服事。祂“宣傳”好消息(一14),祂“教訓人”(一21),祂“講道”(二2)。──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二14】「耶穌經過的時候,看見亞勒腓的兒子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起來,跟從了耶穌。 」
利未,通常都認為就是馬太(太九9),是一個稅吏,而且由於他的工作地點是在加利利,無疑是那眾所恨惡,有一半以東血統的希律的手下(參:路二十三6~7)。這使得他就像一40那
個長大痲瘋的人一樣,極度受到正統猶太社會的排斥。這類的稅吏經常(如果不是毫無例外的話)都是貪婪而不道德的,也難怪民族主義份子會對他們有成見,因為
他們直接為羅馬人或希律而效命。然而,耶穌怎樣按手在那長大痲瘋之人的身上,使他潔淨,祂也照樣呼召利未成為使徒一員,奠定祂的新社會之根基(參:啟二十
一14與弗二20),身列十二“新族長”──祂的新以色列的首領──(參:路二十二30)。在人看來,利未的祖先在被神改變之前(申三十三8~11),是不可能有希望蒙神揀選的(創四十九5);同樣的,利未本人也是不可能有希望被選為使徒的,但耶穌如今也要改變這個利未。──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二15】「耶穌在利未家裡坐席的時候,有好些稅吏和罪人與耶穌並門徒一同坐席,因為這樣的人多,他們也跟隨耶穌。
」
這個筵席的性質似乎是利未招待他過去事業上的老夥伴,要使他們能夠會一會他新近遇見的這位主。這一節經文,與法利賽人在第16節尖銳的批評,似乎證實主已經將許多這類的稅吏納入祂的門徒行列中。所以,與利未一同坐席並非絕無僅有的例子,但為馬可選載,說明耶穌之使命的一個典型範例。──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二16】「法利賽人中的文士(注:有古卷作“文士和法利賽人”)看見耶穌和罪人並稅吏一同吃飯,就對他門徒說:“他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喝嗎?” 」
耶穌對於罪惡從不通融,也不輕易寬貸,從來沒有一個文士或法利賽人曾經像祂那樣義正詞嚴地譴責罪惡。耶穌與其它拉比不同,祂在挑選朋友上不是那麼慎重,遭多人不滿。耶穌自己必然知道一般法利賽人認為祂是一個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與罪人的朋友(見太十一19)。然而,儘管有這一切的批評,法利賽人反對與這一階層的人來往(不論是他們自己或是耶穌),最主要的原因不真正是道德上的顧忌,而只是害怕惟恐自己會因為與那些禮儀上不潔淨的人接觸而沾染禮儀上的污穢(參:約十八28)。耶穌樂意觸摸那大痲瘋病人(一41),但祭司和利未人卻因著職務的緣故甚至不敢向路旁那個受傷流血的人施以援手(路十31~32),因為他們害怕招致禮儀上的污穢。(關於耶穌的“餐桌交誼”問題,見 Joel B. Green, How to
Read the Gospels and Acts, pp.48~57。早期教會有可能認為這段經文是論及主的晚餐。)──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二17】「耶穌聽見,就對他們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 」
耶穌非但沒有否認他們的非難,反倒宣稱祂以這種方式來行動,是有意要找出罪人,這正是祂使命的整個目的,事實上也是祂的彌賽亞職分無可反駁的一個證據。就像撒該的故事一樣,人子來,是特別為了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見:路十九10)。
祂的整個使命是直接針對有罪的人,或按照這節經文的意象來說,就是那些有病的人,祂的意思並不是說真的有任何一個人是義人或康健的人,所以不需要屬靈的醫
治。祂的意思是:意識到自己的需要,乃是必要的先決條件;若沒有這一點,這些人就不可能得著醫治,因為他們不願來就近祂這位獨一的醫治源頭,尋求醫治
(參:約五40)。──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二18】「當下,約翰的門徒和法利賽人禁食。他們來問耶穌說:“約翰的門徒和法利賽人的門徒禁食,你的門徒倒不禁食,這是為什麼呢?” 」
【可二18~20耶穌論陪伴之人禁食何意?信徒呀禁食麼?】
答①這是因約翰門徒和法利賽人常有拘首猶太禁食的規矩(參路十八2,利廿三27-29,徒十七9),大概是當耶穌在馬太家裡坐席的時候(可二15,16),而來向耶穌說:「你的門徒倒不禁食,這是為什麼呢?」(可二18,太九14,路五33,參太十一18)耶穌對他們說:「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時候(呂振中譯作賀喜的朋友,)陪伴之人豈能禁食呢!」——意指耶穌和門徒同在,門徒還領受祂的教訓,與祂同行心中歡喜快樂的時候,叫他們守舊規矩,哀慟禁食是不合時宜的(太九15,路五34)。「但日子將到,新郎要離開他們。」(原文作新郎從他們中間被取去()),那日他們就要禁食——意指耶穌到了被賣離開他們,被人捉拿去釘十字架的時候,他們心裡憂愁傷痛,那時就要禁食了(參約十六20)。
②關於禁食是與禱告相連的(路五33),在聖經上記述禁食禱告之事,屢見不新,如尼希米為故土擄民遭難受辱,悲哀哭泣禁食禱告(尼一3,4),以斯拉為在神面前刻苦己心,禁食祈求,使婦孺一切都得平坦道路(拉八21,23),耶穌曾用禁食禱告之法趕鬼(可九29),祂在受試探時,也曾禁食四十晝夜(太四1,2),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奉差派往外國傳道時,有同工們曾經禁食禱告,按手在他們頭上(徒十三1-3),他們在各教會中選立長老時,也曾禁食禱告(徒十四23),從這些禁食禱告的事情看來,是認為在禱告時禁食,表示一種謙卑,懺悔,敬虔的心,且使體力精神減少消耗,攻克己身,祈求禱告(撒上一10,15),倍增心靈的力量,而收禱告最大之功效,因此信徒如在遇到類似上述之情形時,禁食禱告,那是自然需要的。——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可二19~20】主耶穌在說明,新約的禁食和舊約的禁食完全不一樣。舊約的禁食,只不過是律法上的一部份而已。主耶穌來了後,這樣的禁食已經不需要了。新約的禁食,是主耶穌死後復活升天之後,祂的門徒將要有的禁食,這樣的禁食,並不是出於律法,而是出於聖靈的感動。――
何曉東《新約聖經難題探討》
【可二19~22】耶穌一如往昔,從兩個層面來回答法利賽人的非難。首先,祂從表面的層次來答覆,而這些吹毛求疵的問題也經常都是從這個層面發出的。然後,祂既然已經在邏輯上用法利賽人自己的前提推翻了他們的抗議,就繼續從更深入的神學層面來處理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將這個問句意譯成:“在喜樂交通之時,誰會想到要禁食呢?”禁食在聖經中乃是悲慘的一個記號,或表示悔改,或是哀悼,或是自願降卑的靈。當門徒與耶穌的團契中斷時,禁食所要表達的那種憂傷很快就順理成章地臨到,那時,門徒就要因著祂離開,往父那裡去而憂傷了(約十六20)。
這個模擬與人類的情形如此切合,我們在應用上可說:耶穌與祂的門徒同在地上的時間,在許多方面都是過渡時期,對於教會而言並不是正規的情形。所以,我們不
能援引祂的門徒當時的習慣作為一般化的原則,而沒有仔細將之與新約教會後來在耶穌升上高天、聖靈澆灌之後的習慣作番比較,就輕易應用。──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二21~22新舊難合的比喻有何教訓?】
答:關於這個比喻,在太九14-17節,路五36-39節皆有同樣的記載,與論禁食之理相連,耶穌說:「沒有人把新布縫在舊衣服上,恐怕所補上的新布,帶壞了舊衣服,破的就更大了」——當時猶太人的衣服多是毛布做的,這種原料易縮,必需浸水縮小才可補衣,若用新布來補舊衣服,是極不相稱的,不但無用,凡使舊衣服更破了(路五36),
這是一種愚昧的方法,乃是指著猶太人宗教外面的舊規矩和禮儀,與新的福音不能混合的道理。「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恐怕酒把皮袋裂開,酒和皮袋就都
壞了,惟有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裡。」——古時的猶太人,多是用皮袋盛水和酒,這些皮袋多是用山羊皮熟製成的,新酒必須裝在新皮袋裡,只可一次,因為舊皮袋漸
漸硬了,若再裝新酒,就是裂開,酒也漏了,這乃是指著猶太人舊宗教裡面的禮儀制度和內容。總之,耶穌所指新舊之別不能混合,乃是不可將福音新的時代規矩,
加在老舊猶太教的宗教禮儀法度裡面,以免招致重大的損害,而造成思想領受上之錯誤(加四9-10)。——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可二22「新酒裝在新皮袋裡。」】
主
啊,你曾經說過新郎與新婚筵的事。你曾將你的愛與酒比較,以及在加利利的迦南第一個神跡把水變酒。你的愛傾入我們的心,好似葡萄壓成的新鮮汁漿傾注一樣。
我們沒有愛可以向你獻上,求你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好使我們受你的愛激勵而愛你。但願這不是一種回憶,回想過去的愛,而是常新的愛的欣賞與享受。你的愛好
似新酒,是我們所渴望的,那會像春季的潮汛衝激在金色的沙灘,沖去一切垃圾,你愛的衝激,新鮮活潑!
於是主說:孩子啊,如果你要得著所祈求的,新酒不能在舊的形式裡,必須有新的表現。別人禁食,你卻吃喝;別人吃喝,你要懷著憂患的心。別人也許認為你古怪,埋怨你,找你錯處,他們甚至趕你從教會與社交的圈子裡出去。
這裡只有一個答案:求主不要放棄我們,讓我們不隨從自己的欲念,賜給我們新的皮袋,指示我們怎樣行事為人,以致我們熱心的表現自然可愛,對世界有幫助,也充滿著神的恩惠,別人可以看出你的手而敬畏你,讓你的愛不會浪費,而藉著我們的生命使別人滋潤,求主將愛賜給我們。
── 邁爾《珍貴的片刻》
【可二26大衛吃會幕裡的陳設餅時,大祭師是誰?是亞比亞他抑或亞希米勒?】
馬可福音二26引述耶穌的說話,他問身旁的人曾否聽聞大衛的一段事蹟;那時,大衛及隨行人員一同逃避掃羅的追殺,饑餓困乏,便進入挪伯的聖所裡要求食物。期間,亞比亞他任大祭司(撒上二十一1-6)。然而給大衛等人吃陳設餅的,事實上卻是亞希米勒(即亞比亞他的父親),因為大衛逃到挪伯時,任大祭司的是亞希米勒。
那麼,馬可福音記載耶穌說亞比亞他當大祭司,是否指耶穌犯了錯誤呢?無論如何,當我們仔細研讀馬可二26時,便發覺耶穌其實沒有暗示亞比亞他是大衛探訪挪伯時的大祭司,因為耶穌說EpiAbiathar
archiereos,意即「正在亞比亞他——那大祭司——的時候」。參看撒母耳記上可知,兇殘的掃羅隨即令以東人多益殺死亞希米勒,同時亦殺盡挪伯城的祭司(撒上二十二18-19),只有亞希米勒的兒子亞比亞他僥倖地逃脫了。亞比亞他投奔大衛(20節),
在大衛落難逃避掃羅之時,亞比亞他任大祭司。故此,大衛登上王座後,很自然地就立亞比亞他為大祭司,在大衛有生之年,亞比亞他都與掃羅馬所立的撒督均分大
祭司的職份。由這段歷史事實看來,稱亞比亞他作大祭司,是挪伯事件多年後。這情況就正如我們說:「這時候,大衛王是個牧童」;大衛還是個牧童的時候,當然
不會是君王。艾特與金格樹指出,epi與所有格(genitive)的詞連在一起,就只有「在那時候」的含意。馬可福音二26的意思與此相同(參W.F.Arndt& F. W.Gingrich,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ago,1957],p.286)。新約聖經與馬可福音二26epi一字用法相似的,有使徒行傳十一28,「到革老丟年間」;以及希伯來書一2,「就在這末世」(ep'eschatou ton hemeron touton)。事實上,大衛吃挪伯會幕的陳設餅,的確發生於亞比亞他在生之時,並且他當時亦必定在場,看見大衛等人吃陳設餅;其後,亞比亞他就被立為大祭司,因為掃羅殺死了他父親亞希米勒。故此,我們照耶穌說話的含義來解釋,馬可二26這經文便與歷史事實沒有衝突。──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可二27】「又對他們說:“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 」
耶穌現在就作一個更深邃的宣告。祂宣稱:法利賽人所有防堵性的束縛,原來是計畫用來避免任何干犯安息日的可能,他們卻使安息日成為無法忍受的重擔,所以他們與他們的這些規定都已經完了(參:太二十三4)。他們現在已經徹底忘記:安息日原初乃是神為憐憫祂所造之物而預備的。人類之所以受造,當然不只是為了要證明並遵行一個不可改變之守安息日的神學原則,但有些極端的拉比卻極力堅持是如此,為了要正確地遵行,這些極端主義者寧可在安息日被殺也不願敵擋敵人(Schweizer),所以他們極少是前後一致的。但是最後,卻是這個食古不化的“一致”使他們不能對耶穌有所回應,他們生活在一個封閉的世界裡面,靈裡盲目,心裡剛硬。──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二27~28安息日是“守”的呢?還是“享受”的呢?為什麼基督徒不守“安息日”而改在“主日”舉行聚會呢?】
一、
律法時代,人們在律法之下,是“守”安息日。既然是“守”,像守校規、守社團規則一樣,是嚴格的,不守便是犯規、犯法的人。我們是在恩典之下,並不是
“守”,乃是“享受”。正如孩子在家中享受父母的愛一般。既是享受,便不是紀念“創造的安息日”,乃是享受,‘主復活的日子”,所以改在現在的“主日”來
舉行聚會,享受主恩。
二、
一般人根據遺傳的錯誤,說主日是“安息聖日”,我們應該更正說法說主日是“主復活的聖日”。新約聖經中沒有一處叫我們要“紀念創造的安息日”,而且有多次
批評“守”日的不妥。反之,聖經常提及“主日”便知道使徒時代信那穌的人,已放棄“紀念創造安息日”,而“紀念復活的主日”了。
有關,“主日”的經節如下:徒二十章7節(七日的第一日,不是第七日);林前十六章2節;啟一章10節。
有關“安息日”的經節如下:太十二章5節;可二章27一28節,三章4節;羅十四章6節;加四章10節(謹守日子,包括安息日在內);西二章16節;來四章9節(另一安息日,是否主復活的日子?)。保羅利用安息日傳福音,並非守安息日(徒十八章4一8節)。
主那穌曾七次在安息日醫病,並非故意破壞安息日,乃是使人暗中明白安息日的重要性將要被另一個日子所代替。――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可二28】「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 」
安
息日是為人預備的,這個原則甚至連一些法利賽人都可以接受,但耶穌卻更進一步。如果安息日真是為了我們屬靈上,與身體上的益處而預備的,而不是反過來的
話,那麼人子就是安息日的主,也就可以照著祂所看為恰當的來解釋安息的規條。事實上,這也正是拉比們自己曾經努力要做到的,可惜的是方向不對。如果耶穌是
再一次在這裡將人子用作祂自己的一個名銜,如果祂的敵人也瞭解祂是這麼用的(這兩點都無法確定),那麼這個宣告甚至是更為尖銳的。它意味著:耶穌非但沒有
否認他們的指控,反倒坦然承認,卻宣稱自己有絕對的權利推翻安息日,因為祂的位格與工作,都代表神,這樣的宣稱自然會引致第三章開始時在安息日治病一事上
的大衝突。這一點至終使他們相信:耶穌在安息日治病(一25與一31)絕非偶一為之,而是故意這麼做的,因為祂認為安息日當然是屬於祂的。所以他們定意要為祂設下一個陷阱,故意製造一個機會來試驗祂;但就像新約聖經中經常出現的一樣,當問題追究下去,卻使他們從審判席移到被告席。
另一個可能是,耶穌在此只是將“人子”用作“必死之人”的同義詞,那麼意思就成了:“人比安息日重要”;但這個可能性較低。──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馬可福音第二章例證
【可二1】「人聽見祂在房子裏。」
構成礁石的珊瑚蟲勤勤勞勞的在水底下工作著,從來沒有夢想到牠們正在建立一個
新的海島,在這個島上,漸漸的滋生著植物和動物,並有神的兒女們在這裏生長,他們是基督的後嗣,要享受永世的榮耀。親愛的,如果在神給你的是一個隱藏的、
幽閉的、沒有人知道的地位,不要怨恨,不要憂愁。如果是神將你放在那裏的,總不要希圖走出神的旨意之外。因為沒有珊瑚蟲,就永不會有蔚成新海島的礁石被建
立起來。神需要一些在屬靈上樂意作珊瑚蟲的人,他們的工作雖沒有人發覺,可是他們有聖靈的扶持和屬天的亮光。那日子將到,主耶穌要施行賞罰,祂絕不會弄
錯。那時,有些人你從來沒有聽到過,你會詫異他們怎麼也得到這麼大的賞賜!──
選
【可二1~12個別的照顧】
主
耶穌不曾過分繁忙而無法顧及到個別的需要。有一天他在迦百農的一個家庭聚會中講道,因為來的人太多,大家只能擠在那裡站著。突然間有四個人帶著一個癱瘓的
病人來求主醫治。他們把病人搬上屋頂,然後在屋頂上打開一個口把病人?下去。這個舉動一定使當時的聽眾感到意外而心裡不悅。但耶穌看見那些人的信心和癱瘓
者的需要,他立刻醫治了他並拯救了他的靈魂。在主耶穌的一生當中,他的態度始終不變。他在擁擠的人潮當中,仍然關心到一個去摸他衣角的女人:在半路上他也
會停下來醫治某一個人的兒子。主耶穌在照顧每一個人這方面所作的表現,為我們立下了一個楷模。
茱麗亞·荷奧(Julia Ward Howe)在解放黑人的過程中,曾要求美國一位國會議員解救一名黑人脫離困境,那位議員說:「我為全體人民的福利忙碌,無暇去幫助一個人!」荷奧女士對那位參議員的缺乏同情心十分惱怒,她說:「幸虧主耶穌不像你這樣無情!」
在你忙碌之時,別人突然有求於你,你會覺得高興嗎?你是否願意跟隨耶穌的足跡,學習隨時樂意的協助別人呢?—H.G.B.——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
【可二1~12基督在家】
在馬可的故
事,我們發現若干有趣卻很重要的教訓:(一)基督若在家裡,消息就傳開了。(二)基督若在家裡,就會吸引人的注意,許多人都擁上來。(三)基督若在家裡,
就會有見證,「耶穌向他們講道」。(四)基督若在家裡,就會使人彼此幫助:「有四個人抬著癱瘓病人來見耶穌。」(五)基督若在家裡,就會帶來赦免,「耶穌
就對那癱瘓的病人說,孩子,你的罪已得到赦免了。」(六)基督若在家裡,就會帶來能力。「耶穌說,現在我要向你們證明,人子在地上有能力,於是耶穌對那人
說,起來,拿起你的擔架走。」
主日學文摘
在幾年前刊登了一個故事。一個名叫瑪奇的五歲女孩,時常到鄰家去玩。她發現鄰居的人時常「開會」。那位爸爸從一本書上讀了一段,然後就向上帝講話,好像上
帝離他們很近也和他們很熟似的。有時他們全家在一起讀讚美詩。有一回,這家的女主人問:「瑪奇,你們家不讀聖經不禱告嗎?」小女孩憂戚地說:「上帝好像住
在你們家,不住在我家。」瑪奇的家庭並不窮苦,然而她要和上帝交通必須到人家家裡,而不在自己的家。瑪奇的故事值得我們好好的檢討與反省。——H.G.B. ——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
【可二5】心理學家舉出一個很好的例證,有一個女子在默片的時代,替人在戲院裏伴奏音樂的。平時她的表現是十分正常
的,但當院內的燈光熄後,觀眾抽煙的氣味開始籠罩整個地方,她便開始覺得身體麻木了。最初她還能勉強支持,但後來情況開始惡化,而至全身癱瘓。醫生診斷她
的身體是完全正常的,最後用了催眠術,然後找出她變成癱瘓的原因。原來當她數星期大的時候被放置在一個舊式繡花垂簾的嬰兒搖籃裏,她的母親經常抽煙的,常
俯下身子看她,煙圈在籃子上冒升;有一次籃子上的垂簾著了火,雖然只有三兩分鐘火亦隨即撲滅了,而且她亦沒有受傷,但在她的潛意識底下,這一刻恐怖驚惶的意外便永遠留下一個陰影,所以在戲院裏,黑暗和煙味刺激了她的潛意識,而引至她的身體癱瘓,而她自己根本也不知發生何事的。
這個故事中的病人,是否也因為良心裏深感到罪孽的重擔,而至身體癱瘓呢?
他是否自己相信,因為罪的緣故而致癱瘓呢!耶穌第一句向他所講的話就是:『孩子,上帝再不對你憤怒了,一切都妥當了。』這句話,好像大人安撫一個怕黑的小
孩子。他對上帝畏懼的心,和遠離上帝的心,全部改變過來,心裏的重擔完全挪開了,把罪的念頭挪開,便成了他完全康復的主要原因了。──《每日研經叢書》
【可二5,11重整生命“小子,你的罪赦了。”“我吩咐你起來。”】
社會工作者瑪格麗特告訴她的同事關於一個男孩的故事。她第一次在貧民區看到他時,他的身軀已扭曲變形。他在幾個月前被車撞倒,但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
雖然這並不屬於瑪格麗特的管轄範圍,她還是決定帶這男孩去看整形外科醫生,並為他的雙腿動手術。兩年之後,這男孩丟掉拐杖走進了瑪格麗特的辦公室,他已完全康復。瑪格麗特回憶當兩人一塊擁抱時,她想:我即使一生中別無成就,但至少還做了這一件好事。
瑪格麗特繼續告訴她的同事:“這已是七年前的事了。你們想想那男孩現今如何?”他們推測他可能去做老師或醫生,再不就是社會工作者。她語重心長地回答:“不,他犯下了重大罪行,正在監獄中服刑。”稍後她說:“我只在教他重新站起來走路的事上幫助了他,但卻沒有教導他該往哪裡走。”
我們的任務是指引人們走向耶穌。惟有透過他,那些心靈有障礙的、美夢破碎的、家庭破裂的及心碎的人們才能夠經歷那重整的完全的生命。
主啊,幫助我們述說你對人類的愛,
你愛那為罪所苦的、殘缺的、瞎眼的;
藉由我們的生命,你在幫助他們明白,
你所渴求賜予他們的完整生命。
惟有耶穌能為破碎不全的
世界賜下完整的生命。
──《生命雋語》
【可二12】韓路易斯(Lewis Hind)
在他的散文中,描寫他如何從新再認識他的父親。他一向都尊敬和景仰的父親;但他實在對父親有點懼怕。在一個主日禮拜的時候,當時的禮拜堂十分悶熱,於是他
在極度疲倦之下,有濃厚的睡意;眼睛也張不開來,而頭也搖搖欲墜;他知道父親的手移到他的面前,他直覺以為父親一定要搖醒他或打他一下,但父親卻沒有這樣
做,反而輕輕的微笑,把手圍繞他的頸項,他於是緊緊的靠近父親的身旁,很舒服地歇息在父親的懷抱裏。從這一天開始,他發現父親並不是以前所想像中的那一位
父親,這是一位充滿著愛和關心的父親。這就是耶穌替人和上帝所做的事了。──《每日研經叢書》
【可二16】韋活(Hugh Redwood)
講述一個住在倫敦船塢區的婦人的故事,她經常參加一間禮拜堂的婦女團契,後來她和一個中國男子同居,並且生下一個混血的孩子,以後每逢聚會時,她必攜帶自
己的孩子到禮拜堂,她覺得禮拜堂的聚會給她很大的安慰,所以她從不間斷的參加。直至有一天,牧師對她說:『從今開始,請你不要再參加聚會,因為其他的婦女
說,若你再赴會的話,她們便停止前來了。』她望著那位牧師,若有所失的回答說:『牧師,我知道自己是一個罪人,但試問有甚麼地方可以讓罪人尋求安慰的呢?』後來救世軍歡迎她參加他們的聚會,於是她又能從新投進基督的懷抱裏。──《每日研經叢書》
【可二16】希臘的偉大哲學家赫拉克利特(Teraclitus)是一個倔強的貴族主義者,有一天他的朋友西色留斯(Scythinus)建議把他的議論寫成散文詩,俾沒有深奧學識的普通人也能誦讀理解。他的反應,立刻寫成了一句雋語:「有誰
不曉得赫拉克利特,為何把我降格拖到文旨、不會思想的人當中;天生我才是要為學者君子而思考;一個好學的君子等如三萬個普通民眾,在芸芸眾生當中又怎樣能
夠找出一個如是好學的君子。」他所蔑視和輕看的就是那些平民群眾,文士和法利賽人看不起那些平民;但耶穌卻愛他們。──《每日研經叢書》
【可二19】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基督徒的生活是應該充滿喜樂的;只要基督同在,整個團體都會充滿著愉快的心情,這裏有一個故事,描述一個姓石井(Tmkichi
Ishii)的日本罪犯。他曾殘酷地謀殺過不少無辜男女和兒童,當然是一個罪大惡極的死囚,根本沒有人會同情他的。當他被鎖在監牢裏,有兩位加拿大籍女士去探訪他,但是大家卻沒法子交談,這個囚犯的面孔看來好似一隻野獸,在她們臨走前,放下一本聖經,希望他能在行刑前讀讀。結果他讀了耶穌被釘十架的一段,他的態度完全改變了。稍後當獄卒進來,準備領他到刑台的時候,發現他容光煥發而微笑著,簡直是前後判若兩人,這個殺人犯已經在基督裏獲得新的生命。──《每日研經叢書》
【可二21~22】芬特尼(J. A. Findlay)引述他的一位朋友所講的話:『當你抵達結論的時候,這就是你的死亡日期到了』他的意思是說,當人的心變成刻板式的固定下來,不願接受新的真理和新的方法,那時,身體仍然活著,但心靈卻是硬化的了。
當人隨著年歲增長,很容易會過著刻板式的生活,而不喜歡新穎或不熟習的方法,而且當舊習慣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部份時,是很難去改變過來的。牛畢真(Lesslie
Newbingen)會督曾經參與組織和建立『南印聯合教會』,他敘述他們會談磋商合一的經
過時,經常提到的問題,都是人們太多的顧慮;『倘若我們接納一項新建議時,我們的後果又會怎樣呢?』最後在會議中有一個人很率直的回答:『基督徒是從來無
權過問他將來要走那一條路的。』──《每日研經叢書》
【可二26】尊敬神明,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神聖的東西用在幫助別人的身上;換句話說,就是藉著事奉別人把神聖的事物歸還給上帝,這裏有一個很美麗動人的故事,就是第四博士所敘述的。他名叫亞特賓(Artaban)。他帶著三件禮物──藍寶石和一顆明珠,隨著那顆明星的引領,前來朝見新生王。他一路馬不停蹄追趕三位朋友──加士伯(Caspar),馬其亞(Melchior)和巴特莎(Balthasar),希望在相約之地會集。他出發遲了,若旅途稍為阻滯,他的朋友們便會來不及等待而起程。但他在途中碰到一
個患病發高熱的旅客。他知道若果自己停下來救助這人,便會追不及三位朋友。亞特賓卻願意為救助這個患病的旅客而不能結隊去朝見新生王,現在他必需單獨去走
自己的旅程,於是僱用駱駝和侍從,橫過那個沙漠地帶,他必須變賣了頭一件禮物──『藍寶石』;當時心裏很難過,因為它是準備獻呈給新生王的。
當他來到伯利恆城時,也來遲了一步,約瑟和馬利亞,帶著嬰孩已經離開了。那時希律王的手下在城中搜索,殺戮所有新生的嬰孩。在亞特賓所住的屋裏,剛好有一個嬰孩當士兵們臨近的時候,廳中的那位母親哭泣欲絕。亞特賓於是手裏拿著紅寶石,站在門口,他的高瘦而黝黑的身軀把整個門口遮掩著,他把那粒紅寶石遞給那位軍官,他們得到賄賂的酬報,於是免了屋中嬰兒一死。全家的人卻歡天喜地向亞特賓道謝。但亞特賓卻悶悶不樂,因為那位新生王又失去一件寶貴的禮物了。
第四博士於是過著
飄流的生活,經過三十多年的查訪,也未曾找到那位新生王的下落。現在他到了耶路撒冷,聽聞有一位耶穌,準備接受十架的行刑,亞特賓推測這可能就是他要找的
王了,於是趕快跑到各各地山上去。他希望用唯一剩下的禮物──『明珠』,救回耶穌的生命。當他在街上行走時,有一群士兵追著一個女孩子;而她不停的叫喊
著:『救救我,我的父親欠下別人的債,他們要賣我作奴婢,把錢還債。』亞特賓的心登時又軟下來,很傷心的把那顆『明珠』,就是最後的一件禮物,送給那些追趕的士兵,換取那女孩子的自由。
突然間,天變黑了。地也震動起來,一塊磚石不知從何而來打在亞特賓的頭上,他便半昏迷的跌在地上。那個女孩子跑來服侍他,抱他在膝上讓他躺臥著。俄而,他的口唇移動著而說話:『我的主啊!我可曾看見你嗎?當我看見你飢餓的時候,我曾否給你吃?渴的時候,我曾否給你喝?當你作客旅的時候,我曾否給你留宿?當你赤露的時候,曾否給你衣服穿上?當你在獄中的時候,我曾否來探候你?三十三年來,我不斷的尋找你;但我從來看不見你的面,也不曾事奉過你。』那時,從遠處傳來一個聲音:『真的,我要告訴你,當你把這
些事做在眾弟兄中最小的一個身上,就是做在我的身上了。』亞特賓含笑而離開這個世界,但他心中清楚知道他帶來的三件禮物,已經送到新生王的手中了。──
《每日研經叢書》
馬可福音第二章綱目
【醫治癱子】
能說也能吃,但不能行走
一、有分於使人得醫治
1.一個癱子
2.用四個人抬來
3.起來拿著褥子出去了
二、呼召稅吏利未
1.坐在稅關上
2.你跟從我來
3.他就起來跟從了耶穌
三、新舊的比喻
1.沒有人把新布縫在舊衣服上
2.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
3.惟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裏
── Chih-Hsin Chang《An Outline of The New
Testament》
【馬可福音第二章】
一、醫治癱子(二1~12)
二、耶穌的事奉(二13)
三、呼召利未(二14~17)
四、有關禁食的爭論(二18~22)
五、有關安息日的爭論(二23~28)
──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馬可福音第二章】
一、不可拒絕的信心(二1-5)
二、不可爭辯的議論(二6-12)
三、呼召眾人所憎惡的人(二13,14)
四、在最需要的地方(二15-17)
五、歡樂的夥伴(二18-20)
六、必須保持青春的心情(二21,22)
七、真實和虛偽的集團(二23-28)
──《每日研經叢書》
【馬可福音第二章】
一、醫治癱子(二1~12)
二、呼召利未(二13~17)
三、禁食的爭議(二18~22)
四、安息日的爭議(二23~28)
──《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馬可福音第二章】
一、罪得赦免(二1~12)
1.癱子被四個人垾來見耶穌(3)
2.把他的罪赦了(5)
3.病得醫治(11)
二、生命更新(二13~22)
──《新舊約輔讀》
【馬可福音第二章】
一、叫癱子行走 二1~12
二、利未蒙召 二13~17
三、禁食的問題 二18~22
四、安息日的意義 二23~28
──《中文聖經注釋》
【癱子得救】
讀經:馬可福音二章一至十二節
關於選福音材料要注意下列數點:
①選這段聖經為福音題目時,千萬不要標「癱子得醫」因為人會誤會是病得醫治,而不想是靈魂得救的問題。
②用得醫之故事傳福音,不要到馬太福音去找,因為馬太是給我們看見主耶穌作君王,彰顯權柄,不重在服事人。其所記之方式,不宜作福音材料。所以你用主耶穌所行的神跡奇事作福音材料時要到馬可福音去找。如傳生命福音要熬約翰去找。如傳罪得赦的福音,要到路加去找。
③福音書裡的神跡,表明看是主醫治身體,實際是主救那個人。所以福音裡一切神跡奇事,都當看作是得救之象徵。
④採用約翰福音時,標題要深一點,因為是關乎生命。但採用路加馬可時,標題越通俗越好,且講法也要通俗淺顯。
一、人生來癱瘓
在福音書裡人身體上的毛病都象徵生命上的毛病,所以這個癱瘓也是生命的癱瘓。
1、人在神面前寸步難行,無論是討神喜歡,遵行神旨意行好為善都是癱瘓無力。
2、舉實例證明人在善事上癱瘓,明知道該作好,卻不能作好,明知道該行仁義,但仁義不來(一開頭即摸人感覺)。
二、耶穌來了
1、馬可福音第二章說,耶穌進迦百農(乃是一個卑賤之加利利地,也是癱瘓人所在之地。我們所在之地就是卑賤的地方,也是生來癱瘓的人所住的地方。
2、耶穌進了迦百農,是到房子裡,不是到街市上。基督教就是房子,長老會,浸信會……就是房子,來到信耶穌的人家裡,這個家就是房子。
三、來就耶穌
1、耶穌來了是救我們,但我們還要來就祂。雖然祂來到房子裡,卻受了房子的包圍,所以我們還得想辦法接近祂。
2、
凡來就耶穌的就得衝破了祂的包圍,什麼是包圍,就是祂所在的房子。基督教的基督徒就是耶穌的包圍,雖然基督教裡有基督,但是基督教的
和基督徒卻把基督包圍得補課開交。你這樣責駡,聽眾一定點頭,他們從前就是不佩服基督教的團體和基督徒並基督教的家庭。你這樣一講,聽眾一定喝彩說對,這
福音聚會就開了,人就在那裡得救了。講道時要懂得人的心理,別以為這麼責駡基督教的團體和基督徒他們就不服了,有時他們倒服了。就如宋尚節博士講道大大責
駡西教士,西教士反而蒙了拯救,聽道的人也得救了,因為是罵罪惡,並非罵人的本身。基督是受房子的包圍,基督教的學校,醫院,基督教的家庭……雖然有基督
在其中,但是他們卻把基督包圍起來,叫人難就近基督。
3、衝破的方法
(1)要超越——房子把耶穌包圍,他們卻爬到房頂,(如撒該爬上桑樹)超越基督教的學校,醫院,教徒,家庭。
(2)要拆通屋頂——要把基督教的團體拆光,拆透了就見到耶穌。
4、要把自己和自己的光景都擺在耶穌跟前,這就是癱子把自己連他的褥子,一同擺在耶穌跟前。如果你要來就近耶穌也得這樣。
四、耶穌的拯救
1、癱瘓的人只知癱瘓之結果,不只癱瘓之原因。我們都知道行善無力,在善事上癱瘓了,但我們不知癱瘓的原因。
2、癱子不知癱瘓的原因,主卻知道。他一來就主得醫,主不是先醫病乃是先說你的罪赦免了,因為癱瘓的原因是因為罪。所以朋友你要人生不癱瘓,就得先解決罪的問題。
3、癱瘓得醫治在於罪得赦免,我們得救也是在於罪得赦免。(要摸人感覺)。你的良心不感覺虧欠嗎?你不覺得有罪嗎?你不該先注意行善的能力,更得注意不能行善的原因,所以你該注意罪得赦免的問題。
4、
只有神能赦免人的罪,因主耶穌是神,所以祂也能赦免人的罪,當時主說你的罪赦了,他們就講論紛紛。今天雖然基督教裡有基督在其中,但他們還不知道基督能赦
罪,連他們自己的罪業沒有得赦免。在此又要責駡基督基督教的牧師,長老,他們是文士天天講聖經,卻不知道主能赦罪,連自己的罪還未得赦免。
5、
赦罪的證明是癱子起來拿著褥子走了。人一接受主耶穌,他的癱瘓就得醫治,就能起來行走。本來是褥子托著他,現在就能拿著褥子走,本來是褥子擺佈他,現在就
能叫褥子聽他的話。在主耶穌那裡沒有難事,到底赦罪容易呢,或是拿褥子起來走容易呢?在主都是容易的事,但文士紛紛議論說,赦罪太難了,誰有權柄赦人的罪
呢?拿褥子起來行走更難了,如果說拿褥子起來行走,他不起來行走怎麼辦。
五、得救的結果
1、這個人不只罪得赦免,這人是起來行走。一個人一就近主耶穌得到拯救,不但內心得到平安,並且外面也有行走的能力。
2、一個人就近主耶穌得到拯救,就能榮耀神。
──《福音材料267題》
【不是召義人】
讀經:馬可福音二章十三至十八節
一、耶穌來到海邊
1、人生就在海邊——海不是一個號東西,海是罪惡之深淵。所有頂撞神的事都在海裡,例如鬼附豬群入海。海就是鬼窩,電影院,跳舞場都是海。
2、耶穌到了稅關——稅關是專講錢的地方。電影院,跳舞場,打籃球,商場……沒有一個地方不講錢,點鈔票的人都是稅吏。
二、耶穌召罪人(重講祂不是召義人,同時引用主耶穌的話)。
1、耶穌一到稅關就碰到稅吏。當時的稅吏最下流,只認識錢不認識公義,愛錢財不要道德,名譽,公義,身家,人格……。
2、今天耶穌也是召罪人,耶穌從來沒有碰到好人,祂所碰見的都是稅吏。電影院,跳舞場裡還有好人嗎?要鈔票不要道德,名譽……是好人嗎?耶穌來了就是要召這樣的稅吏。要重講不是召義人。引三十一節。
三、自義者的論斷
1、當日法利賽人議論紛紛,法利賽人就是假道德派,假君子,有行善之外表卻沒有行善之實際,他們議論耶穌為何作罪人的朋友。
2、今日社會中也有法利賽人,外面是君子,裡面是男盜女娼。他們輕視基督教的福音,他們以為只有小偷罪人,販夫走卒需要福音,他們自以為是道德君子人,不需要耶穌的福音(在此要大罵偽君子)。
四、罪人的快樂
1、耶穌來到罪人所在地,帶來福音和快樂。
2、耶穌肯和罪人相處,是罪人的快樂。
3、耶穌在哪裡,那裡就有快樂。
4、誰答應耶穌的呼召,誰就有快樂。舉例說明稅吏利未一答應耶穌的呼召,馬上在家裡設擺筵席,筵席即快樂之事。
五、罪人蒙召的結果
1、脫離舊日的生活,就是脫離原有的生活。利未原是稅吏,他一答應主的呼召,就立刻離開稅關。不再過只要錢不要命,只要鈔票不要名譽的生活!
2、跟隨耶穌——一個人一脫去玩日的舊生活,就立刻起來跟隨耶穌。作一個完全得救的人。
──《福音材料267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