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十三1~50 天國的奧秘七種比喻要義解法如何?】
答:耶穌講道傳天國的福音時(參十一題),祂是就地取材用許多比喻(可四33),來解釋天國的起源,發展經過,以及其最後完成的結果。5祂
在此處講解的七種比喻,乃將創世以來所隱藏的奧秘中,前四個是在海邊對眾人講的,後三個是在屋內對門徒講的,前兩個比喻是主親自作解答,後五個比喻沒有解
明,這七個比喻依其內容看來,撒種和稗子的比喻——是顯明天國裡外的發達。藏寶和尋珠的比喻——是顯明天國最大的奧秘。撒種的比喻——是顯明天國的結局。
現將這些比喻的要義解法分述如下:
1、撒種的比喻——這個比喻,耶穌親自已經作瞭解明(太十三3-8,18-23,可四3-9,13-20,路八4-15),這位撒種的就是主耶穌(或指傳道者,信徒,太1,2,詩一二六5,9),種子就是神的道(路八11),田地就是聽道人的心,撒在四個不同的地方,而產生四種不同的結果:
①撒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就是人聽道,因心地剛硬,不能領受進入心田,隨後飛鳥——代表那惡者魔鬼來,從他們心裡把道奪去了,恐怕他們信了得救。
②撒在石頭地上的——土淺不深,發苗最快,太陽出來一曬就枯乾了,表示人聽了道,當下歡喜領受,只因心裡有剛硬的石頭抵擋(結十一19),不能往下紮根,建立信心,等到那太陽——代表患難逼迫來到,就立刻跌倒了。
③撒在荊棘長起來,把他擠住了,就是人聽了道,後來被這荊棘——代表世上的思慮,錢財,宴樂,迷惑,和別樣的私欲進來把道擠住了,便結不出成熟的子粒來。
④撒在好土裡的——生長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卅倍的,就是人聽了道,他明白了,持守在善良誠實的心裡,並且忍耐著結實,因這是他能向下紮根,向上結果(賽卅七31),才有美好的豐富的收穫。
耶穌說了這些話,就大聲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路八8)顯明這撒種的比喻是耳提面命,該是何等重要的教訓。
2、稗子的比喻——這個比喻,耶穌也親自作了解答(太十三24-30,36-43),祂以稗子撒在麥子裡,一齊生長,等著收割,來定善惡的結局:
①天國好像人撒好種在田裡——撒好種的就是耶穌,田地就是代表世界,好種就是代表天國之子,乃為重生接受真道的人。
②及至人睡覺的時候——表示沒有警醒,無人照應的時候,有仇敵來,將稗子撒在麥子裡——這稗子又名毒麥,就是那惡者之子,麥子就是天國之子,撒稗子的仇敵就是魔鬼,祂將惡者之子,撒在好種天國之子裡面。
③容這兩種一齊長——表示讓這惡人與義人一齊生長,當收割的時候——就是世界的末日(太廿四3,啟十四14-20),收割的人——就是天使,主要差遣牠,把這稗子——就是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從祂的國裡挑出來,丟在火爐裡焚燒——乃是無重生未得救者入永刑地獄的火裡,在那裡哀哭切齒了;把麥子——就是義人,收在倉裡——乃是重生得救者,進入神的國裡,承受永生和無比的基業。
3、芥菜種的比喻——這個比喻是顯明了天國外面的興盛發達—(太十三31,32,可四31-32,路十三18-21),其解法是:
①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撒芥菜種的就是人自耶穌,芥菜就是天國之子,乃重生接受真道的人。
②這原是百種裡最小的——這是猶太人平常撒種最小的俗語說法(太十七20),啟示還有許多比它更小的種子,芥種雖小,微不足道,但裡面含有生命的力量。
③長起來比各樣的菜都大——在巴勒斯坦的芥菜通常長五六尺之高,枝葉茂盛,這表明了天國發展之迅速,如在初期教會不過少數之門徒,已將福音傳遍了當時已知的世界各國。
④長成了樹——即長大成樹(路十三18),這樹在聖經上,當作世上國權興盛的象徵(結十七22-24,卅一3-14,但四10-12,21,詩八十8),由菜而成樹,又長出枝來(可四32),實乃出乎非常的發展,是與它的天性不合,如原始主的真教會,本是不屬這世界的,正如主不屬這世界一樣(約十七14),但自主升天後,約三百年,羅馬帝國康士坦丁立基督教變為國教,以教干政,教中之人就掌了大權,反倒違背了教會天然的性質了。
⑤天上飛鳥來宿在他的枝上——這飛鳥是指那惡者魔鬼而言(參創十五11,啟十八2),魔鬼又稱為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弗二2,六12),在教會迅速興盛發展之時,牠們宿在他的枝上(太十三32,詩一O四12,但四12,21),宿在他的蔭下(可四32),意思是牠們混進來,隱藏在教會,受庇護得好處,並且待機破壞神的工作,混亂主的聖道,奪取了信徒心中信仰真道的種子。
4、面酵的比喻——這個比喻是顯明了天國裡面將來的發達(太十三33-35,路十三20,21),其解法是:
①天國好像面酵——面是預表教會的食物,就是神的道,是人生命的靈糧(約六35,51),面原是為獻祭用的(利二1-3),是祭司可吃的(利六15-17),面酵在舊約聖經中,乃指罪惡而言,如除酵節,獻血祭,素祭等(出十二15,卅四25,利二11),都不可有酵,表示除罪潔淨,酵能污穢聖所的物(利十12);在新約聖經中,乃指作敗壞不好的事,類如假冒為善,一切異端(路十二1,太十六6,12,加五4-9),疑心詭詐(可八14,15,徒廿三8),自高自大,諸般罪惡(林前五2,6-8),酵的本性既是如此不好,而有人且以這面酵另作指為預表生命之道,是福音之感動力說的,藉能漸漸感動世界萬人歸主,這種解法,是未合聖經的惡性原理,實有所欠當的。
②有婦人拿來——婦人預表教會,在聖經中貞潔的婦人,是預表真教會(路十五8,十八3,7,弗四25),淫婦是預表背道犯罪的教會(啟二20,十七1-6,雅四4),但這比喻是論到全教會的事。
③藏在三斗麵裡——三鬥原文是作三細亞,一細亞約合十五公升,這是以色列人尋常和麵的數量的一種習慣說法(創十八6,士六19),這婦人是傳異端者,她把酵放在面裡,直至全團都發起來——意思是從此一切邪惡的道理,假善錯誤的教訓,腐惡敗壞的毒素,都潛入教會,混亂了神的道(提前四1-3,提後二17,18,四3,4,彼後二1-3),破壞了人對真道純正的信仰。
5、藏寶的比喻——這個比喻,是顯明天國最大奧秘的實際(太十三44),其解法是:
①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裡——這寶貝預表以色列熱鬧(出十九5,詩一三五4),田地預表世界(原文與24,27,37,36同),遇見了,就把他藏起來——這人是預表耶穌,歡歡喜喜的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表示耶穌付了重大的代價,為了要買這塊地。
②以色列人如同珍寶暫時被隱藏起在這世界裡,他們原是不肯悔改,棄絕主,以致以後遭到敵人的毀滅,把他們分散在世界各國中有兩千多年,耶穌曾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就是用祂自己的血(腓二6-8,來十12,十二2,3,約十一51,提前二6,四10,約壹二2),買了世界和其中的寶藏,到了時候還要再來取回這寶藏以色列人,現在是寶藏出現的時候了,以色列人已經回歸複國主後一九四八年五月十四日(羅十一25,26),這個隱藏的奧秘已經顯明出來,可知主來的日子近了。
6、尋珠的比喻是與寶藏的比喻頗為相似之處,同樣是講到天國最大奧秘的實際(太十三45-46),其解法是:
①天國又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這買賣人是指耶穌,一顆重價的珠子,是預表這的真教會(約十七21-22,徒廿28),就去變賣他一切所以的,買了這顆珠子——乃指耶穌為了買這一顆珠付了極大的代價。
②這一顆珠子是真教會完全合一的表記(林前十17,十二12,13,弗四4-6),
珍珠的形成,原是一粒沙子,落在海蚌的裡殼,刺激海蚌肉,海蚌因沙摩擦嫩肉難受,就不時吐出精液裡的沙子,天長日久,最後就漸漸形成一顆亮晶重價的珠子,
教會歷代以來本來也是受盡患難迫害,經歷許多困苦,原是裡面污穢不潔,卻因著主所流的血,所受的苦,就成為聖潔而寶貴(彼前一18,19,二4末,7,9-10),因著主所付的重價買來的(徒廿28,弗五25,林前六20),就是以祂所舍的生命代價買來的,極貴重(太廿八28,提前二4-6,腓二6-8)。
7、撒綱的比喻——這個比喻的中心,是顯明將來世界末日的審判,(太十三47-50分別義人和惡人,與廿五31-46分別山綿羊的比喻,是指為同一件事,參四十六題),其解法是:
①天國好像網撒在海裡——網乃表示得人如得魚的福音網(太四18,19),海為代表世界人類(啟十七15,詩六5,7),意思是福音傳佈這個世界。聚攏各樣水族——比如萬民中之各等人,信與不信的人都聚集起來。網既滿了,人就拉上岸來——就是人數滿了,主二次再來的時候(羅十一25,路廿一24),揀好的收在器具裡,將不好的丟棄了——就是把真信蒙神揀選的人存留著,將假信背道無用的人丟棄了(參太五13,廿二14)。
②世界的末了,也要這樣,天使要出來,從義人中,把惡人分別出來,丟在火爐
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這一段是承接上文,將其中之奧義更為闡明出來,就是指末日主再來時,要差遣祂的使者,按照祂的公義判萬民,將義人和惡人分別
出來,義人蒙主賜福,進入永生神的國度裡,惡人被咒詛,進入那永刑的硫磺火湖裡(太廿五31-46,啟廿11-15),在那裡永遠受痛苦,必要哀哭切齒了(參太廿二13)。——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太十三3~8】撒種人所遇到的情況是很正常的(見 Jeremias, PJ, pp.11~12),
幾種條件可能同時存在於一片地裡;遭損的比例如此之大(固然四種類型在數量上並非完全均衡),可能是故意誇大以凸顯比喻的主旨吧。落在好土裡的種子所得產
量如此之高,可能也是誇張的手法,專家們由於估算的方法不同,對標準產量是多少的說法也不盡相同。不過,比喻的主旨不在於產量,而在於種子的遭遇大不相
同,這是有專門寓意的一個故事,而不是對巴勒斯坦農業概況的一篇論述。──《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三10】「門徒進前來,問耶穌說:“對眾人講話為什麼用比喻呢?” 」
希臘文的parabole一詞比我們的“比喻”概念要廣,七十士譯本用它譯希伯來詞masal,這字除比喻外還包括格言諺語、隱言謎語及各類至理名言。耶穌隱晦地講什麼是污穢的話(十五10~11、15),馬太也用“比喻”一詞稱之,在二十四32,比喻更體現為一個“比方”。所以說,用比喻講話含義高深,解釋的時候更要謹慎才對。──《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三10~15比喻】
問:讀馬太福音十三章十至十五節,大旨謂用比喻悉使人不易明白;而常人用比喻悉使人昜於明白,敢問孰是孰非?
答:主耶穌基督在前十二章裏受猶太人的棄絕;所以,從第十三章起,主耶穌也就開始棄絕以色列人。在本章裏,主將祂的門徒和猶太人分別出來。祂的眼目已經注視及教會了。主耶穌在此用比喻,是要叫祂的門徒(將來的教會)明白天國的奧祕(11節),同時叫猶太人聽而聽不見,看而看不見,也不明白。祂用比喻並非悉使人不易明白真理,不過使一部分人不明白而已。所以,並無孰是孰非的解決。―― 倪柝聲
【太十三11】「耶穌回答說:“因為天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
」
知道天國的真理就是知道奧秘。四福音書中只在此出現的希臘詞mysterion是保羅很重視的一個詞,他用此詞表明神的真理只能靠啟示得到,並不能憑自然觀察而領悟。這裡說的也正是這個意思──神
叫誰知道,誰才能明白耶穌所宣講的神國的實質是什麼,從而才能明白比喻裡所說的神國的成長、神國的成員、要求以及特別的恩典等等。對敵對者和僅僅出於好奇
而來的聽眾,這些比喻只不過是些故事罷了;只有對知道奧秘的人,這些比喻才能使他們所謂的財富大大增值。這樣,在你們(門徒們)和他們(馬可福音稱之為“外人”的人)之間,有一條註定存在的鴻溝。本節以及12、13和16節都精心選用了對偶句的結構,更強調了世人必然分成兩類的意思。──《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三11「只叫你們知道。」】
主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使他有餘。祂的門徒已經聽從祂的話。在他們的心田中,寶貴的種子已經發芽,並且預備接受更多的恩澤。
當時許多群眾在主四周卻沒有那麼迫切的感受來聽從,他們喜歡主的教訓,欣賞其中的美與恩惠的含義,但沒有深入是思想。他們聽是聽了,卻不明白,看是看了,卻不知道,他們面對面地與道成肉身的真理相遇,卻只感到祂悅耳的聲音,好似音樂家演奏樂器一般。
要明白所聽的。不要只以理智欣賞其中的力量與審美,應打開心來默想深思,真理才可深深在心田中紮根,不容鳥類來吞吃。
要謹防感情化。有時歡喜領受,恐怕只是一時的感情用事,眼淚從面頰滾下,你以為深受感動,但是那只似四月的陽光與煙雲。
要除憂慮名利,對窮苦者如此,對富者也一樣。有了思慮,心中就沒有餘地,靈裡失去滋養,天地之間,時間與永恆究竟互不相容。
要遵行聽受的。只聽道還不夠,必須去遵行,才會有福。
──邁爾《珍貴的片刻》
【太十三12】「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
第11節所說的分化,在本節裡再次得到強調。按理說,沒有的,沒法再從他那兒奪去什麼,可是這裡的反論法卻用得生動而有力。在接受這樣一個在不同段落中出現的警句時,最好不要太看重細節(參二十五29,並參看馬可福音四章和路加福音八章中不同語言環境中的大同小異的說法)。總之,“奪去”在這裡指一個不屬天國的“宗教”最終會落得毫無價值。──《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三13】「所以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
在本節裡使用因字,是有意來緩和馬可那種“為了”的口氣,是把比喻當成改變眾人麻木不仁、全無反應的手段,而不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見 Gundry的觀點,UOT, pp.33~34)。──《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三13】接受上帝的道有好幾種方式,產生的結果是在於接受者內心的情況。任何話語的命運維繫於聽者,正如有人曾說:
『一則笑話的成功,並不是靠著說笑者的舌頭,而是在於聽笑話者的耳朵。』一則笑話如果講給一個具有幽默感,並且準備微笑的人聽,一定會達到目的。如果一則
笑話講給無幽默感,或決不肯自娛的人聽,一定會招致失敗。──《每日研經叢書》
【太十三14~15】在他們身上正應了幾個字引出的引文陳述一個事實,即耶穌是在一種靈性愚鈍的環境中教訓人,它並不涉及祂教訓的內容;這樣用,比用習慣性的目的短語“這是要應驗……”要恰當得多。接下來第15節裡,七十士譯本把三個希伯來語的祈使動詞(“弄肥”、“弄沈”、“閉上”)一個換成了被動動詞,兩個換成了主動動詞,這樣就將他們的麻木不仁歸咎於他們自己,而不能怪罪先知(此處即耶穌)了。所以說,這兩節與第13節一樣,強調的既不是耶穌用比喻講話的目的,也不是這樣講話的後果,而是耶穌講話當時的景況。──《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三14~15誰恐怕人聽見真理,心裡明白,回轉過來得救?】
答:關於這一個問題,在太十三14,15,可四10-12,路八9,10,約十二39,40,徒廿八26,27等各段經文中皆有同樣的記載,原是引自舊約先知以賽亞的話(賽六9,10),令人難以明白,茲就前後經文的內涵逐步解答如下:
①「門徒進前來問耶穌說,對眾人講話,為甚麼用比喻呢?耶穌回答說,因為天國的奧秘,只是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太三10,11),這裡告訴我們,耶穌是對門徒講天國的奧秘,為了叫門徒在屬靈的事上得著更深的造就,若是對眾人(即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可四11),原是不叫他們知道,因為這天國奧秘,是種超然的原理,不是一切淺近的道理,非不信的外人所能領悟的,故此可知,這不是耶穌怕外人知道秘事,或有偏待門徒的意念。
②「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所以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太十三12,13),此處是承接上文,說出對不信的外人講道用比喻內在實際的原因,意思是門徒有信心領受主的道,就更加充足,那些外人,是因他們存著不信的噁心,同樣來看主,聽主所講的道,但是如同沒有看見聽見一樣,不能明白,無法領悟(參太十三17,結十二2),不但現在在主的道上沒有得著甚麼,即連以往以以為有的也要失去了(參路十九26,太十三19,廿五29,加六3),耶穌所以要用比喻講道,反而叫他們更不能明白,為免使他們更加反對之心,招來殺身之禍(參約八37,九39-41,五17,18,七19),但到了祂的受苦和復活的時候,一切的事就不再用比喻,乃是明說了(參約十六25-33,18-20)。
③「在他們身上,正應驗了以賽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太十三14,15)。這是耶穌引用以賽亞書六9,10節
的經文,會意把它覆述出來,而正應驗了祂自己前面所講的話,更讓我們能夠瞭解認識他們之所以不能領悟主道之原因安在,惟在此處所謂「恐怕眼睛看見……回轉
過來,我就醫治他們。」這一節的意思,是為本題前因後果所要解釋的重點,尤以這「恐怕」二字必要認清恐怕?在神本身來言,並無恐怕罪人悔改得救之事(彼後
三9,提前二4),我們若反復思想這節經文
的前後語氣,當是指著他們這些不信者自己恐怕來說的。按呂振中的譯法較為明朗:「他們以沉重的耳來聽,又把眼封閉著,恐怕他們用眼看見,用耳聽見,用心領
悟,回轉過來,讓我醫治他們。」這裡已很顯然的給我們看見「恐怕」的主詞是「他們」而無疑義,他們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所以不愛光,倒愛黑暗(約三19),以致他們的心裡剛硬,容不下主的道,不能明白,也不能聽見主的真理(參約八37-47),惟恐受感化而得救,如巡撫非斯都和亞基帕王之流者(徒廿六24-28),可為其最相稱代表之一例也(恐怕——新譯本作免得)。——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太十三16】「但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見了;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 」
第16和13節相輔相成,用“你們”和“他們”把兩種人截然分開了。這種福分(見五3~10)在路加福音十23~24裡有記載,是在記載了耶穌感謝天父因祂向門徒作了特別的顯示之後(=太十一25~27)。兩處都強調耳聰目明的門徒與其它人絕不相同這一主題。門徒蒙受特殊的恩典(有福的=值得慶賀的;見五3~10),優越於他們那些不信主的同代人。──《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三17】「我實在告訴你們:從前有許多先知和義人要看你們所看的,卻沒有看見;要聽你們所聽的,卻沒有聽見。」
這節更擴大了比較的範圍:連舊約時代的神的僕人(先知和義人──與拒聽先知所傳信息的人相對)都沒有看見你們所看的。這樣,耶穌再次宣佈,以色列的一切希望得以應驗的時刻,隨著祂傳道工作的開始已經來到。──《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三20~21】即使行了,也不一定就能行到底。這裡用的詞是歡喜領受(不是“明白”),但是若不明白,不下決心,歡喜也不能持久:暫時的就是這個意思。患難是外界帶給人的苦痛,逼迫是預謀加害於人,且通常出於宗教動機。跌倒(參五29~30)不是慢慢地失去興趣,而是承受不住壓力而一下子就垮掉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三22】「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不能結實;」
這回土壤是好的,但長滿了其它的植物。世上(aion,即與“神國”相對的當今的一切世事)有兩種東西給人,一是思慮(參六25~34,“憂慮”一詞與之同根),一是迷惑(apate本意“欺騙”,RSV選擇了其引伸意義“享樂”,不論哪個意義,都表示錢財的誘惑力,外表很豐富美好,其實都是空的),兩者都可以將人置於死地。──《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三23】「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明白了,後來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
聽道與明白結合起來了(參19節)。結的實是什麼,沒有說,但可以想像,就是在實踐中真正承認神的全能,這也正是“天國的道理”的目的之所在。──《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三24】「耶穌又設個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像人撒好種在田裡,」
好像(參31、33、44、45、47諸節,以及其它用以介紹講天國的比喻之處)一語,在以上所有情況下使用時,都不是拿天國跟“好像”後面的名詞作比較,而是跟整個故事作比較;譬如:天國並不是好像撒種人,而是好像人撒了種子之後產生各種結果的情況。我們可以這樣說,“這就好像是神在作工時的情景”。──《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三25~30】稗子可能是一種叫做毒麥的麥屬植物,有毒,抽穗之前與小麥無異。羅馬法律規定,對往他人麥地裡撒毒麥種的報復行徑必嚴懲不貸,說明比喻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實際情況(NBD, p.948)。毒麥長得不密的話,除草時小心一些可以解決,但仍難免以苗當草,若長得密密實實,就可能與小麥盤根錯節而無法薅除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三31~32】關於這一個比喻,有一種解法是有關教會的。她本來應該像一粒芥菜種子那麼微小,可是卻慢慢地擴大組織,變得世俗化,使魔鬼在裏面有了地位。―― 何曉東《新約聖經難題探討》
【太十三31~33天國】
問:馬太福音之言天國,是指神國呢?還是指教會呢?照第十三章的天國好比麵酵來看,似覺「天國」二字是指教書的腐敗。如何?敢請指正。
答:神國是天國(太十三31~33;比較路十三,18~20),然而,天國不是神國(因為馬太福音專用天國,而有時竟用神國,如第十二章二十八節等);神國所包含者至廣,就是天國亦在其內。所以,有時神國就是天國。天國只指現今聖徒所受的操練,和將來的掌權而言。我們欲知神國、天國在某處有無分別,需看其上下文。天國也不是指教會說的。教會是一個家(提前三15);天國是一個國。現在的聖徒是在於二者之門。教會說出我們的「地位」;天國說出我們的「行為」。教會是我們所得的恩典;天國是我們所受的操練。進入天國是應當有實行的義(太五20),變成小孩子那樣的聖潔(太十八3),所以,馬太福音第十三章的稗子、飛鳥、麵酵和不好的水族都非天國裏的人物,不過有名無實而已。他們並沒有進入天國。―― 倪柝聲
【太十三33酵】
問:馬人福音十三章的酵,一派指罪惡,一派指能力;何派對?
答:酵在聖經裏頭,從來沒有好意思(太十六11~12;可八15;林前五6~8)。
酵指罪惡和誤謬的道理。「三斗麵」全面發酵,並不是說福音的能力要叫全世界改變;因為就是在本章,主耶穌說世界永不能改變;裏頭還有「稗子」,還有「壞
魚」,直到審判的日子。社會福音以及盼望改造社會的信徒,在聖經裏從來沒有他們站立的地位。世界要一日壞過一日,直到主來。―― 倪柝聲
【太十三37~39】人子不僅是撒種的人,而且是收割者的頭兒,天國的主人(參二十五31以下,那裡所說的人子的神聖職責與此處同)。有關天國之子,這裡是褒揚之意。──《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三40】「將稗子薅出來用火焚燒,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 」
世界的末了,那將是個轉折的時刻:神國的暗暗成長已達到頂端,惡者的罪惡活動已告終結,原則上以耶穌在地上傳道為起始的新紀元已經燦爛輝煌,至美至善。──《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三41】「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從他國裡挑出來,」
人子差遣祂的使者(同時參十六27,二十五31)去招聚祂的選民,這項使命與本節所說的使命相輔相成,不可分隔,因為確實存在兩類絕不相同的人。從祂國裡挑出來並不意味“惡者之子”曾存在于祂的國裡,只是說當天國達到完美至善之時,是沒有地方給他們的(八12)。──《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三42】「丟在火爐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火爐的形象是比喻本身所要求的(30節表示,在木柴缺乏時,稗子是有用的燃料);火爐在新約中使用,並不代表地獄(火則不同,時常用來代表地獄)。──《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三45重價珠子「天國又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
世上買賣人都知道一個原則,一分錢一分貨。任何東西都是這樣,好的價錢高,差的價錢低,出低價不能買到好的東西。例如珍珠,寶石之類,那價錢就更大了,想用很少的錢,是絕對買不到的。除非對方不懂受騙,但在天國裡沒有不懂受騙的事,也沒有討價還價的事。
在這裡的一個比喻就是論到一個人要買好珠子,
不惜變賣他一切所有的來買這顆珠子。如果不肯付重大代價是買不到的,這顆珠子就代表天國的榮耀,福分,寶貴。天國真是無價之寶,稀世之珍,誰能得到呢?就
是肯付高價的人。可惜許多人有一種幻想,以為可以不付代價,或少付代價就可以得天國的一切,那是不可能的。
主耶穌曾多次說明這一點,人若不捨己,背十字架,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祂的門徒(路14:27,33),手扶犁向後看的也不配進神的國(路9:62)。祂對求坐在祂左右的門徒說,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嗎?我所受的洗你們能受嗎?(可10:37,38)保羅也提到他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3:7,8)。只有和主一同受苦,才能和祂一同得榮耀(羅8:16)。怕受苦,不肯犧牲,不願出代價的人,是與天國的榮耀無分的人。──《每日天糧》
【太十三45~46】古代珠子的價值極高(請看 Jeremias, PJ,
p.199,便知珠子可以賣到難以想像的高價)。這個買賣人(一個殷實的商賈,不是一個地方零售商販)的行為,如果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比找到財寶的那個人的行為更加不可理解,但卻馬上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在“價值高過世上一切金錢財富”面前,往往不能深謀遠慮地計算,而要膽大妄為的行動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三47~50】火爐更適於稗子,而不適於丟棄的魚,所以可以看出稗子的比喻和撒網的比喻在主題上是多麼接近。更確切地說,撒網表現的是稗子比喻的最後“一幕”,
即把好的從不好的裡面挑出來。這裡的網指的是大型的拖網,通常撒在兩船之間,或用繩系住從岸邊撒下去,這樣可以把網所到之處的魚和其它水族一併拉起來。拉
起之後便開始挑揀,把不好的,也就是說不能吃的丟掉。像稗子的比喻一樣,這裡主要並不是指好壞參半的教會,而是籠統地指世人之間的分裂,到最後審判之時才
能黑白分明。──《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三52】「他說:“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 」
grammateus 通常指文士,即專職講解猶太律法的教師(五20,七29,八19等節),如按這個意思理解,則很難看出這些人與這段經文有什麼關係,看來耶穌是稱祂(未受過正式培訓)的門徒們為天國真理的“講解者”。祂對他們講的話已經教訓了他們(matheteutheis“教訓”一詞與“門徒”一詞同根,此處用被動式,譯作“受教”比“使……成為門徒”更中肯)。耶穌將他們比作拿出東西來的家主……並非簡單的描述,而是和平常一樣,用比喻號召他們來完成某種使命:他們通過祂的教導已經得到了“財富”。現在他們應該拿出來教導別人。──《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三52新舊的東西】
問:馬太福音十三章五十二節:「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裏拿出新舊的東西來。」是指何物?不知是否新舊教攙雜的意思,不能遵耶穌在約翰福音第十五章三節的教訓否?請解答。
答:這節的意思是說到明白馬太福音第十三章天國譬喻的要緊。新舊東西,並無專指。主耶穌的意思,以為凡文士能明白天國的道,則他對於訓人,必能措置自如,好像從庫中,拿出新舊的東西然。―― 倪柝聲
【太十三54】「來到自己的家鄉,在會堂裡教訓人,甚至他們都希奇,說:“這人從哪裡有這等智慧和異能呢?
」
這裡人們希奇的原因和七28裡的原因一樣(確實,福音書中每次使用ekplessomai“希奇”一詞,都是來表明耶穌的講話和奇跡所引起的效果)。──《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三57】「他們就厭棄他(注:“厭棄他”原文作“因他跌倒”)。耶穌對他們說:“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 」
厭棄,請看十一6(和合:跌倒)。十三21裡用的也是這個詞(和合:跌倒)。厭棄是積極去信的反面。──《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三58】「耶穌因為他們不信,就在那裡不多行異能了。」
馬可說耶穌“詫異”他們不信,“不得”在那裡行“什麼”異能。這裡他留下了因為他們不信,就在那裡不多行異能的這層因果關係。耶穌的能力既不是魔力又不是自動發生的力,信仰與之有很重要的關係,這一點已多次得到強調(參八10、13,九2、22、28~29)。──《丁道爾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