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5日星期四

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註解 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拾穗 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例證 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綱目


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人子救主復活、顯現與升天】
一、復活的宣告(1~12)
二、向往以馬忤斯的兩個門徒顯現(13~35)
三、在耶路撒冷向十一個使徒顯現(36~43)
四、囑咐門徒等候應許的能力(44~49)
五、被帶到天上(50~53)
貳、逐節詳解
【路廿四1「七日的頭一日,黎明的時候,那些婦女帶著所豫備的香料,來到墳墓前。」
﹝背景註解﹞古時猶太人殯葬的規矩,是用香膏膏死人的身體,並用細麻布加上香料裹上(參可十四8;約十九40)
﹝文意註解﹞本節原文在開始時有『但是』(but)一詞,中文和合本沒有把它翻譯出來;這一個『但是』非常寶貴,啟示一個重要的真理:我們的主耶穌雖然被埋葬了,但是祂並不停留在墳墓裏面。
「七日的頭一日,」猶太人的曆法是一週七天,並以第七天為安息日(參創二2~3),故安息日是一週的最後一天,次日即另一週新的開始,就是禮拜天,也就是今天基督徒所稱的『主日』(參啟一10)。猶太人以禮拜天為『七日的頭一日』,新約信徒則把禮拜天叫作『主日』,是為了記念主耶穌的復活(參徒廿7;林前十六2)
「那些婦女帶著所豫備的香料,來到墳墓前,」在安息日不作買賣,她們所豫備的香料,有些是在禮拜五日落以前就去買(參廿三56),有些則在禮拜六日落以後才去買(參可十六1)。她們帶著香料來到墳墓,意思是要膏主耶穌的身體;可見她們並未期待祂會復活。
﹝靈意註解﹞「七日的頭一日,」象徵新時代的起頭;主的死葬結束了一切舊造,主的復活引進了新造。
「黎明的時候,」象徵主復活的生命,衝破了黑暗的權勢,為坐在死蔭之地的人,帶來了清晨的日光(參一78~79;太四16)
「那些婦女帶著所豫備的香料,來到墳墓前,」這幾位婦女一路跟隨主直到十字架下(參廿三49;可十五40),是最後離開墳墓(參廿三55;可十五47),也是最早回到墳墓的,所以她們可作一切被主吸引而愛主並追求主之人的代表。
﹝話中之光﹞()一般世人都是『蓋棺論定』,『但是』主耶穌卻迥然不同;親愛的信徒,在你的信仰中有沒有這個『但是』呢?
()主耶穌是在「七日的頭一日」復活,象徵基督的復活,帶來一個新的開始;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五17)
()「黎明的時候,」信徒甚麼時候活在舊造裏面,甚麼時候就在黑夜的蔭影裏;甚麼時候活在新造裏面,甚麼時候就有了屬靈的天亮。
()主說,我是復活,我也是生命(約十一25原文);復活不只表明祂是那生命的主(參徒三15),並且也顯明生命吞滅死亡(林後四10~11;五4)
()雖然主耶穌已經死了,但那些姊妹因著愛祂,就到墳墓那裏去膏祂。這表明她們愛主的心超越過死亡,比死更堅強(參歌八6)
()她們最後還是沒能膏到主耶穌的身體,因為祂已經復活了!可見膏主,必須抓住機會(參可十四3~4);一錯過了機會,就後悔莫及。我們愛主,也當抓住每一個機會來愛祂,千萬不可拖延。
()這些姊妹們對主的愛很寶貴,但是她們的愛是一種絕望的愛──缺乏信心的愛;我們對主的愛裏面,應當含有信心的成分。
【路廿四2「看見石頭已經從墳墓輥開了。」
﹝背景註解﹞當時富貴人的墳墓是一個由巨岩鑿出來的石洞,有如一房間,內有石床、石桌、石椅,供親人廬墓哀思之用;洞後方有一低矮長方形凹槽,供存放用香料薰過的屍身;石洞的入口處,則用餅狀的大石擋住,大石底部嵌放在一條岩床所鑿的軌槽內,須要身強力壯的人才能把大石輥開。
﹝文意註解﹞「石頭已經從墳墓輥開了,」挪開石頭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主耶穌能出來(因為祂沒有這個需要),乃是為了讓婦女們能夠進去(參可十六3)
﹝靈意註解﹞「石頭已經從墳墓輥開了,」象徵復活的能力除去一切的障礙,使生命得以彰顯出來。
﹝話中之光﹞()愛主、事奉主,必定會遭遇許多的難處和阻礙(巨大的石頭所象徵的),但我們不必為此憂慮如何解決。
()當我們不避一切艱難困苦而挺身向前時,就會發現許多的難處早已被主挪開了。
【路廿四3「她們就進去,只是不見主耶穌的身體。」
﹝文意註解﹞「不見主耶穌的身體,」『主耶穌』這個複合名詞在四福音書裏,僅出現兩次,另一次是在《馬可福音》十六章十九節。
『主耶穌的身體』乃是本章的中心:(1)是婦女們豫備香料(1)所要薰和膏的;(2)是彼得所要查看的(12)(3)是下以馬忤斯的兩個門徒所談論的(13~14)(4)是門徒們所注視和喜樂的(36~42)
【路廿四4「正在猜疑之間,忽然有兩個人站在旁邊,衣服放光。」
﹝原文字義﹞「猜疑」困惑,犯難;「放光」閃光,閃爍。
﹝文意註解﹞「忽然有兩個人站在旁邊,」這兩個人乃是天使(23節;約廿12),他們藉著人的形像向人顯現。
主降生時有天使來傳報大喜的信息(參二10),主復活時也有天使來證實;兩者都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故有天上的使者來傳報,也被地上的人所聽見並看見。
﹝話中之光﹞()許多信徒對主的復活,似乎也曾「猜疑」過。
()「猜疑」雖然比『不信』好,但仍不夠好;求主能開我們的心眼,叫我們早日脫離「猜疑」的階段。
【路廿四5「婦女們驚怕,將臉伏地。那兩個人就對她們說:『為甚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
﹝原文字義﹞「驚怕」害怕,驚恐(在原文『驚怕』之前另有『變成』一字,中文未翻出來)
﹝文意註解﹞「為甚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意即『為甚麼到這埋葬死人的墳墓裏來尋找復活的主呢?』
﹝話中之光﹞()『為甚麼在死的中間找活的呢』(原文另譯)?是的,基督和屬基督的都是『活的』;所以我們若想在一切屬死亡的──屬地的、屬人的、字句的、儀文的、宗教的、傳統的...等裏面找活的基督,不啻是緣木求魚,徒勞無功。
()教會乃是『活神的教會』(提前三16原文),她並不是『死的』建築物或團體組織;必須是『活的』,有生命的,才算是教會。
()死氣沉沉的聚會,很難讓人們遇見這一位復活的基督。
【路廿四6「祂不在這裏,已經復活了。當記念祂還在加利利的時候,怎樣告訴你們,」
﹝原文字義﹞「復活」起來,醒來。
﹝文意註解﹞「祂還在加利利的時候,怎樣告訴你們,」主耶穌在加利利時即已豫言祂將『被殺,第三日復活』(參九22)
﹝話中之光﹞()「祂不在這裏,已經復活了,」祂雖經過墳墓,但墳墓並非祂的終站;照樣,我們雖然都要死,但死亡並非我們的終站。
()墳墓如何不能扣留祂,死亡如何不能拘禁祂(參徒二24),信主的人也如何不能長久停留在死地;我們既已得著主復活的生命,就應當經常有『生命吞滅死亡』的經歷。
()基督若沒有復活,我們所信和所傳的便都是枉然(林前十五14),因為:
1.主藉著從死裏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羅一4) 2.神叫耶穌復活,向我們證明祂是神的兒子(徒十三33;詩二7)
3.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羅四25)
4.基督若沒有復活,我們便仍舊在罪裏(林前十五17)
5.基督是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基督既已復活,照樣,在基督裏的眾人也都要復活(林前十五20~23)
6.信徒若不復活,就只在今生有指望,因此算是比世人更可憐(林前十五19)
【路廿四7「說:“人子必須被交在罪人手裏,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復活。”』」
﹝文意註解﹞「人子必須被交在罪人手裏,」『罪人』在此泛指那些不相信祂、棄絕祂的世人。
﹝話中之光﹞()「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復活。」信徒的生活有兩端──死與復活。這是主生平的實況,也是我們的經歷。主耶穌受死與復活,不僅是稱義的兩重基礎,也是成聖的雙重根基。我們也一樣,每日須面對受死與復活的事,我們要靠著聖靈治死在地上的肢體,看自己是死的。如今我們活著,不是只為自己活,也為那死而復活的主而活著。
()「第三日復活,」主是在受害的『第三日』復活(7)。而在神當初復造的工作裏,也是在第三日長出生命來(參創一11~13);因此,主在第三日復活,象徵神生命的彰顯。
()十字架是通到復活的道路;復活是十字架的必然結果。
【路廿四8「她們就想起耶穌的話來,」
﹝話中之光﹞()主的話乃是我們腳前的燈,是我們路上的光(詩一百十九105);是我們面臨驚懼、疑惑時最好的解答。
()思想主的話,常會使我們得到回頭的亮光,也是我們靈性復甦的關鍵所在。
【路廿四9「便從墳墓那裏回去,把這一切事告訴十一個使徒和其餘的人。」
﹝文意註解﹞「告訴十一個使徒和其餘的人,」在猶大賣主之後,聖經常用『十一個使徒』來指全體使徒(參徒一26;二14);『其餘的人』指其他門徒,他們大部分來自加利利。
【路廿四10「那告訴使徒的,就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和約亞拿,並雅各的母親馬利亞,還有與她們在一處的婦女。」
﹝文意註解﹞「抹大拉的馬利亞,」主耶穌曾從她身上趕出七個鬼(參八2;可十六9)
「約亞拿,」據信她是希律家宰苦撒的妻子(參八3);她的名字只見於《路加福音》。
「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就是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參太十三55;廿七56)
【路廿四11「她們這些話,使徒以為是胡言,就不相信。」
﹝原文直譯﹞「她們的話在他們眼前顯為胡言,他們就不相信她們。」
﹝原文字義﹞「以為」顯現,好像;「胡言」說糊塗話(醫學用語,意指精神錯亂,語無倫次)
【路廿四12「彼得起來,跑到墳墓前,低頭往裏看,見細麻布獨在一處,就回去了,心裏希奇所成的事。」
﹝文意註解﹞「見細麻布獨在一處,」『細麻布』就是那緊緊裹住耶穌身體的裹屍布;使彼得心裏希奇的事,可能是主的身體不在,但當初包裹的形狀還在,並不混亂。若是被人偷去,必將細麻布和身體一起挪走,或是把細麻布解開,則其形狀一定會很亂。
【路廿四13「正當那日,門徒中有兩個人往一個村子去,這村子名叫以馬忤斯,離耶路撒冷約有二十五里。」
﹝文意註解﹞「離耶路撒冷約有二十五里,」『二十五里』原文是六十司他狄亞(stadion),每一司他狄亞約等於185公尺,故全距約為十一公里。
﹝靈意註解﹞『耶路撒冷』表徵教會;『以馬忤斯』表徵世界;『往以馬忤斯的兩個門徒』表徵走屬靈下坡路的信徒。
【路廿四14「他們彼此談論所遇見的這一切事。」
﹝文意註解﹞「所遇見的這一切事,」指主耶穌被捉拿、受審、釘死、復活等事。
【路廿四15「正談論相問的時候,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
﹝話中之光﹞當信徒靈性軟弱,走屬靈的下坡路的時候(往以馬忤斯),主常親自來就近我們,和我們同行,目的要把我們挽回到教會(耶路撒冷)中來。
【路廿四16「只是他們的眼睛迷糊了,不認識祂。」
﹝原文字義﹞「迷糊」拉著,抓住,拿住,持定。
﹝文意註解﹞「他們的眼睛迷糊了,」『迷糊』在原文是被動式;指他們的眼睛受到外界的某種限制,以致無法顯出其本來的功用。
「不認識祂,」他們只認識在肉身裏的救主耶穌,而不認識在復活裏的救主基督。
﹝話中之光﹞()我們人的眼睛常「迷糊」不可靠;因此我們不要憑著外貌認識祂,而要憑著信心認識祂(參林後五716)
()主親自與那兩個門徒同行(15),而他們卻「不認識祂」;當我們正軟弱的時候,以為主不要我們了,豈知祂正與我們同行!
【路廿四17「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走路彼此談論的是甚麼事呢?』他們就站住,臉上帶著愁容。」
﹝話中之光﹞()他們所談論的是關於主的事(19),但他們的臉上卻「帶著愁容」;這正是今天許多信徒的寫照──他們聚會、查經,交通到主的事,但好像並沒有得著主的喜樂。
()這兩個門徒「臉上帶著愁容」,乃因為『他們的眼睛迷糊,不認識祂』(16);凡認識祂的人,都要歡喜快樂(4152)
【路廿四18「二人中有一個名叫革流巴的,回答說:『你在耶路撒冷作客,還不知道這幾天在那裏所出的事麼?』」
﹝原文字義﹞「作客」單獨逗留,單身寄居。
﹝文意註解﹞「二人中有一個名叫革流巴的,」『革流巴』這名字在全部聖經中僅在此處出現一次,身世不詳;往以馬忤斯遇見主的故事,在《馬可福音》只有簡略的記載(可十六12~13),而路加卻有很詳盡的敘述,故據推測,路加的訊息很可能是從革流巴直接獲得的。
又因『革流巴』(Cleopas)和『革羅罷』(Cleophas)的原文很相近,所以有些解經家相信實際是指同一個人,而兩位門徒中那不記名的,乃是他的妻子馬利亞(參約十九25)
「你在耶路撒冷作客,」原文應譯『你單獨在耶路撒冷作客』,革流巴以為耶穌是單獨到耶路撒冷過節的旅客;也只有一個孤單的旅客才會不曉得這幾天在耶路撒冷所發生轟動遐邇的大事。
【路廿四19「耶穌說:『甚麼事呢?』他們說:『就是拿撒勒人耶穌的事;祂是個先知,在神和眾百姓面前,說話行事都有大能。」
﹝文意註解﹞「祂是個先知,」『先知』是指被神差遣,為神說話的人。
「說話行事都有大能,」注意,他們僅認識主耶穌在肉身裏的大能,並不曉得祂復活的大能(參腓三10)
﹝話中之光﹞()凡真正是為神說話的「先知」,必然「說話行事都有大能」,滿帶著聖靈的能力。
()基督乃是神的「先知」:祂「說話...有大能」,啟示神的奧秘;祂「行事」也「有大能」,彰顯神的豐滿。
【路廿四20「祭司長和我們的官府,竟把祂解去定了死罪,釘在十字架上。」
【路廿四21「但我們素來所盼望要贖以色列民的就是祂。不但如此,而且這事成就,現在已經三天了。」
﹝文意註解﹞「我們素來所盼望要贖以色列民的就是祂,」這話表明門徒們心目中的主耶穌,乃是拯救以色列民脫離羅馬帝國的彌賽亞;他們所盼望的,是現在就作王得榮耀的彌賽亞,而不是先經過受苦、受死,然後得榮耀的彌賽亞。
【路廿四22「再者,我們中間有幾個婦女使我們驚奇,她們清早到了墳墓那裏,」
【路廿四23「不見祂的身體,就回來告訴我們說:“看見了天使顯現,說祂活了。”」
【路廿四24「又有我們的幾個人,往墳墓那裏去,所遇見的,正如婦女們所說的,只是沒有看見祂。』」
﹝文意註解﹞「又有我們的幾個人,」指彼得和約翰(參約廿3)
【路廿四25「耶穌對他們說:『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
﹝原文字義﹞「無知」領悟遲鈍。
﹝話中之光﹞()我們若在屬靈的事上「無知」,必然是因為我們的信心「遲鈍」。
()信心「遲鈍」,眼睛就迷糊,臉上也就帶著愁容(16~17)
【路廿四26「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祂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麼?』」
﹝文意註解﹞「又進入祂的榮耀,」足見主復活見過抹大拉的馬利亞之後,曾升上天去見過父神(參約廿17)
『祂的』也指明那榮耀是與祂相宜的,惟有祂配得那榮耀(參腓二6~11)
「豈不是應當的麼?」意思是說:基督既然按照聖經的話這樣受害,那末祂又按照聖經的話復活進入榮耀,豈不是合理的麼?
﹝話中之光﹞基督既是先受害,後得榮耀;我們信徒也當先受苦難(參提後三12;徒十四22),然後才得榮耀(參羅八17;林後四17~18)
【路廿四27「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
﹝文意註解﹞「從摩西和眾先知起,」『摩西』指摩西五經;『眾先知』指大小先知書。
「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意即全部舊約聖經中有關彌賽亞的章節。
﹝話中之光﹞()舊約中處處豫表和豫言基督,所以要認識基督,就不能不讀舊約。
()本節給我們看見:(1)基督是聖經的中心內容;(2)找出聖經中的基督乃是讀經之鑰;(3)必須碰見復活的基督,心竅才能開啟,才能明白聖經。
()我們查考聖經,必須存著到主面前來得生命的態度(參約五39~40),這樣才與我們有益。
【路廿四28「將近他們所去的村子,耶穌好像還要往前行。」
﹝文意註解﹞「他們所去的村子,」就是以馬忤斯(13)
「耶穌好像還要往前行,」主故意給他們機會邀請祂同住。
﹝話中之光﹞主雖然樂於施恩,但是祂從不勉強人得恩;我們若對屬靈的追求易於自足,恐怕就不能充分的得著屬靈的恩典(參王下十三14~19;腓三12~14)
【路廿四29「他們卻強留祂說:『時候晚了,日頭已經平西了,請你同我們住下罷。』耶穌就進去,要同他們住下。」
﹝文意註解﹞「請你同我們住下罷,」這話表明他們對認識聖經的人很尊重,也許盼望能從祂領受更多的教導。
﹝話中之光﹞人若不「強留祂」,主就越過人而往前行(28);但人如果迫切的「強留祂」,主是何等樂意留下與人同住。
【路廿四30「到了坐席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
﹝文意註解﹞「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這是屬於家主人所該作的舉動,主耶穌在此似乎是反客為主。
﹝話中之光﹞()主留下與人同住(29),從來不肯作客人,乃是作主人;不是我們招待主,乃是主供應我們。
()凡接待祂的,就會反而受到祂豐盛的接待。
【路廿四31「他們的眼睛明亮了,這才認出祂來。忽然耶穌不見了。」
﹝文意註解﹞「他們的眼睛明亮了,」意指他們的心眼明亮了(參林後四4)
「忽然耶穌不見了,」指祂突然自肉眼的視界中消失了;這表示復活後的身體不受自然法則的限制,能超越過時空(參約廿1926)
﹝靈意註解﹞「忽然耶穌不見了,」意指失去明顯的同在,但主仍與他們維持隱藏的同在。
﹝話中之光﹞()明白聖經(27)是一回事,認識基督又是另一回事;光有聖經知識而不認識主,並沒有甚麼益處。
()道理和啟示不同;信徒即使明白了有關基督的道理,但可能由於缺乏啟示,所以仍舊不認識基督。
()沒有聖經,就沒有基督教;但若沒有啟示,我們個人就沒有基督。對於主,最要緊的是從裏面認識祂。
【路廿四32「他們彼此說:『在路上,祂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麼?』」
﹝原文字義﹞「火熱」燃燒,燒著。
﹝話中之光﹞()信徒若真在靈裏遇見主,聽見「祂和我們說話」,必然心裏「火熱」。
()信徒對於基督的認識有兩類:一類是因解開聖經而有的認識,另一類是因心眼被開啟(31)而有的認識。
【路廿四33「他們就立時起身,回耶路撒冷去,正遇見十一個使徒,和他們的同人,聚集在一處,」
﹝文意註解﹞「回耶路撒冷去,」耶路撒冷是復活的救主要祂的門徒在五旬節以前停留的地方(49節;徒一4)
﹝話中之光﹞()凡是碰見主的人,屬靈的情形自然會有好轉──「立時起身,回耶路撒冷去」。
()屬靈的復興,總是帶領信徒回到教會中(「回耶路撒冷去」),與眾聖徒恢復甜美的交通。
【路廿四34「說:『主果然復活,已經現給西門看了。』」
﹝文意註解﹞「現給西門看,」表示主在復活以後,曾經有一次單獨向彼得顯現(參林前十五5)
【路廿四35「兩個人就把路上所遇見,和擘餅的時候怎麼被他們認出來的事,都述說了一遍。」
【路廿四36「正說這話的時候,耶穌親自站在他們當中,說:『願你們平安。』」
﹝原文字義﹞「願你們平安,」原文直譯『願平安歸與你們。』
﹝話中之光﹞()真實的平安,來自靈裏經歷主的同在。
()信徒若缺少平安,必是自己惹來的,並不是出於主的本意。
【路廿四37「他們卻驚慌害怕,以為所看見的是魂。」
﹝原文字義﹞「魂」靈,氣。
﹝文意註解﹞「以為所看見的是魂,」指以為看見了幽靈或鬼怪。
【路廿四38「耶穌說:『你們為甚麼愁煩,為甚麼心裏起疑念呢?」
﹝原文字義﹞「愁煩」動搖,紛擾,驚慌,憂愁;「疑念」考慮,懷疑,議論。
【路廿四39「你們看我的手,我的腳,就知道實在是我了。摸我看看,魂無骨無肉,你們看我是有的。』」
﹝文意註解﹞「你們看我的手,我的腳,」想必是祂的手上和腳上仍遺留有十字架的釘痕(參約廿25~28),這是祂愛我們的記號。
「你們看我是有的,」意指主復活以後所穿上的身體。
【路廿四40「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腳給他們看。」
【路廿四41「他們正喜得不敢信,並且希奇,耶穌就說:『你們這裏有甚麼喫的沒有?』」
﹝原文字義﹞「不敢信」不相信。
﹝話中之光﹞許多時候,主也向我們發問:「你們這裏有甚麼喫的沒有?」哦,主正在尋找,看看我們身上有甚麼可以讓祂得著飽足的。
【路廿四42「他們便給祂一片燒魚(有古卷在此有和一塊蜜房)。」
﹝話中之光﹞我們所能奉獻給主的,也只不過是「一片燒魚」而已,但是主仍欣然接受(43)
【路廿四43「祂接過來,在他們面前喫了。」
﹝文意註解﹞復活後的靈體本不需飲食,但必要時也能像肉身一樣吃喝,屬靈性的天使也能吃喝(參創十八7)
【路廿四44「耶穌對他們說:『這就是我從前與你們同在之時,所告訴你們的話,說:“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凡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
﹝文意註解﹞「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意指全部舊約聖經;當時希伯來文舊約聖經分成《律法書》、《先知書》和《聖卷》等三部分,《詩篇》即第三部分《聖卷》的第一卷書,故猶太人常以《詩篇》代表第三部分。
﹝話中之光﹞()主的啟示與帶領,常根據以前祂所講過的話。
()全部舊約聖經都啟示基督,祂是舊約的中心和內容。
【路廿四45「於是耶穌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
﹝原文字義﹞「開」全部打開,解開;「心竅」心思。
﹝話中之光﹞()要認識屬靈的事,必須要有屬靈的悟性(「心竅」);沒有屬靈的悟性,就不能領會屬靈的事。
()信徒若要領悟聖經,需要藉著聖靈的光照(參弗一18),開我們的「心竅」。
()未經開竅的讀經,乃是憑頭腦理解,並不算真的明白聖經。
()世界上所有的書籍,都是先求「明白」,然後才能相信;惟獨聖經,必須先憑『信心』與主建立親密的關係,然後才能「明白」(參提前四3)
【路廿四46「又對他們說:『照經上所寫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從死裏復活;」
﹝文意註解﹞舊約聖經雖然沒有直接明言基督『受害』和『第三日復活』,但多處經節含蓄地描述祂的受害(例如:詩廿二篇;賽五十三章),又有一些經節暗指祂要在第三日復活(例如:拿一17;參太十二40;何六2;詩十六10)
【路廿四47「並且人要奉祂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
﹝文意註解﹞「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先傳給猶太人,後傳給希利尼人;這先後的次序,成了使徒傳道的準則(參羅一16)
本節啟示了傳道工作的要點:
1.傳道必須奉主的名:只高舉基督,不可高舉任何屬靈偉人或宗派團體的名。
2.傳悔改與赦罪的道:『悔改』是指罪人這一面所該有的表現(參三3);『赦罪』是指神那一面對罪人悔改的反應。悔改是赦罪的條件,赦罪是悔改的結果。
3.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一面是從身邊、近處傳起,另一面則是全世界皆為傳道的範圍。
﹝話中之光﹞()大佈道家容易集結聽眾,所以傳起道來事半功倍;但有一個危機,就是許多人是慕大佈道家的名(非主的名)而來,結果在大型佈道會中決志的人雖多,但在教會中留下的人並不多。
()信徒傳福音固然要以『天下』為己任,但不可好高鶩遠,而應該先從自己家人、親友、同學傳起。
【路廿四48「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
﹝原文字義﹞「見證」見證人,殉道者。
﹝話中之光﹞()主不單是要我們信徒用口為祂作見證,主並且要我們這個人就是祂的見證;在生活上活出基督的救恩和復活的生命,乃是最佳的見證(參腓一27)
()信徒行事為人的見證,更勝於話語的見證。
()作為一個神的見證人,必須活出神的話,來顯出神的生命。離開神的話的見證,就偏離神的心意;缺乏神生命的見證,就沒有見證的內容。
【路廿四49「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在你們身上;你們要在城裏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
﹝原文字義﹞「降」差遣;「身上」上面;「在城裏」坐在城裏,留在城裏。
﹝文意註解﹞「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在你們身上,」『我父所應許的』指聖靈的澆灌(參珥二28~29),又稱『聖靈的洗』(徒一5);這與聖靈的內住(參約廿22)不同。
「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聖靈的內住,使我們能得著神的生命;但聖靈的降在身上(澆灌),則使我們得著『能力』(參徒一8)
本節啟示我們傳道的能力乃在於聖靈,祂是:(1)主所賜的(『我要...)(2)父神所應許的;(3)從上頭來的;(4)須要等候而得的。
﹝話中之光﹞()主賞賜給我們信徒的兩大禮物:(1)聖經的指引(45)(2)聖靈的能力。
()我們用來安靜等候神的時間,永遠決不會白費功夫;不肯等候神而擅自行動,反而是白費時間。
【路廿四50「耶穌領他們到伯大尼的對面,就舉手給他們祝福。」
﹝背景註解﹞舊約時代祭司為百姓祝福的姿態,乃是高舉雙手(參利九22;民六22~27)
﹝文意註解﹞「伯大尼的對面,」指橄欖山(參徒一12)
【路廿四51「正祝福的時候,祂就離開他們,被帶到天上去了。」
﹝文意註解﹞「被帶到天上去了,」指在眾人睽睽注視下被取上升(參徒一9),與祂以前的忽然失去蹤影不同(31)。從主復活以後直到正式升天(26節註解),一共在地上停留了四十天(參徒一3)
【路廿四52「他們就拜祂,大大的歡喜,回耶路撒冷去,」
﹝話中之光﹞靈裏看見升天的基督(51),能叫我們「大大的歡喜」。
【路廿四53「常在殿裏稱頌神。」
﹝文意註解﹞緊接著主耶穌升天後的那段日子,門徒們經常在聖殿裏聚集(參徒二46;三1;五2142);殿裏有許多房間可用來聚會。
《路加福音》開始於『在殿裏』的燒香禱告(參一8~10),結束於『在殿裏』稱頌神。
有些古卷在本節後面加上『阿們』。
﹝話中之光﹞()信徒所當尋求的,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瞻仰祂的榮美,在祂的殿裏求問(詩廿七4)
()神拯救我們,是要我們稱頌祂;讚美稱頌神,乃是蒙恩者所該有的回應,並且應當永世不歇。
叁、靈訓要義
【復活的能力──『開』】
一、開啟墳墓的門,石頭輥開了(2)
二、開啟聖經,客觀的明白神的話(2732)
三、開啟住處,請主進去同住(29)
四、開啟心眼,認出主來(31)
五、開啟嘴唇,為主作見證(35)
六、開啟心竅,主觀的明白神的話(45)
七、開啟天門,帶下從上頭來的能力(49)
【屬人的難處與弱點】
一、猜疑(4)
二、不相信(11)
三、希奇(12)
四、眼睛迷糊,不認識祂(16)
五、驚奇(22)
六、遲鈍(25)
【往以馬忤斯的兩個門徒心境的變遷】
一、憂愁(13~18)
二、疑惑(19~25)
三、火熱(26~32)
四、喜樂(33~43)
【心眼明亮(32)的條件】
一、與主同行(15)
二、與主交通(17~19)
三、蒙主解開聖經(25~27)
四、和主同住(29)
五、把自己獻上,讓主擘開(31)
【復活以後靈性的身體】
一、忽來忽去(1531)──可顯可隱,隨意來往
二、有骨有肉(39)──有形體而非虛無飄緲
三、有手有腳(40)──能辨認並有所行動
四、會吃會喝(42)──能與人相交並一同享受
【門徒的憂愁與喜樂】
一、因為不認識主的作為,所以臉上帶著愁容(16~17)
二、因為不知道主的自己,所以驚慌害怕、愁煩(37~38)
三、因為驗證主的復活與顯現,所以就喜樂(41)
四、因為看見主的升天,所以就大大的歡喜(52)
【解經的標準榜樣】
一、最好的師傅──主自己(25~27)
二、最好的課本──聖經(27)
三、最好的題目──基督(2744)
四、最好的方法──開啟心竅(45)
【看見復活基督的功效】
一、平安歸給人──願你們平安(36)
二、榮耀歸給神──稱頌神(53)
【基督教信仰的根基】
一、主耶穌的復活乃是千真萬確的(36~43)
二、十字架的救法乃是神所定的計劃(44~46)
三、信徒對聖靈的經歷,乃是見證的實際(47~49)
【復活之主向門徒顯現的目的】
一、開啟門徒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45)
二、向門徒見證聖經乃是真實可信的(46)
三、向門徒託付傳道給萬邦的使命(47~48)
四、指示門徒傳道的訣要乃是等候聖靈的澆灌(49)
【如何才能作好傳道工作】
一、傳道人必須明白聖經,才有信息可傳(45)
二、傳道人必須抓住聖經的中心信息(46)
三、傳道必須奉主的名(47)──高舉主名,與主聯合
四、傳悔改赦罪的道(47)──叫人知道自己的罪惡並神的救法
五、傳道要從耶路撒冷起(47)──從身邊近處開始傳起
六、要直傳到萬邦(47)──全世界皆工場
七、傳道人必須自己經歷並活出救恩的人(48 )──以生活行為配合話語的見證
八、傳道必須等候並憑藉聖靈的能力(49)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路加福音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路加福音提要」末尾處

 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拾穗
【路二十四1「七日的頭一日,黎明的時候,那些婦女帶著所預備的香料來到墳墓前,」
    「七日的頭一日」:指「星期日」。
    「黎明的時候」:直譯是「黎明已深」。──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二十四4「正在猜疑之間,忽然有兩個人站在旁邊,衣服放光。」
    「兩個人」:「兩個男人」的意思,馬可福音說是「一個少年人」、馬太福音說是「天使」,約翰福音說是「兩個天使」。細節上的差異可能是記錄重點的不同,實況可能是「兩個少年人樣子的天使」。──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二十四7「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復活。」】
信徒生活有兩端——死與復活。這是主生平的實況,也是我們的經歷。主耶穌受死與復活,不僅是稱義的兩重基礎,也是成聖的雙重根基。祂受死呢?我們也必須有同樣的心志,釘十字架還不是只在各各他就了結的,這要繼續下去,一直到底,這還不止與贖罪方面,更是各人捨己,並背起十字架來跟從主,我們常會留下時間方面的事物,體會主怎樣留下屍布,面復活升天步步地實現祂的生命的目的。
我們也每日面對受死與復活的事,但我們到底進步到什麼地步呢?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要治死在地上的肢體,求上面的事。一人既為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現在他們活著,不是只為自己活,也為那死而復活的主而活著。
我們不僅在舊的性情上死,也對舊性情死。這是經驗的事,結果也是這樣,我們看罪是死的,罪應有這結果,基督的墳墓是在你與世界中間,也有肉體,撒旦與你中間,你要看自己是死的。這一切只有靠著聖靈才可作成。
── 邁爾《珍貴的片刻》
【路二十四11「她們這些話,使徒以為是胡言,就不相信。」
    「胡言」:「沒有意義的話」,在醫學上指那些「精神狂亂」或「歇斯底里」狀態下的人所說的話。──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二十四13「正當那日,門徒中有兩個人往一個村子去;這村子名叫以馬忤斯,離耶路撒冷約有二十五裡。」
    「二十五裡」:原文是「六十司他狄亞」,約等於十一公里。──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二十四13~163031以馬忤斯的兩個信徒,何以起初不認識復活的那穌,後來忽然認識他?】
一、可能因為沒有想到,或說不相信死人會復活,所以不去理會同行的客人是誰了,即使面對面看著那穌,也不會相信是那穌。
二、可能因為傷心、憂愁過度(17節說他們滿面愁容),以致精神恍惚(16節說他們眼睛迷糊),時近黃昏,所以無法辨認同行的客人為誰。馬可福音十六章12節原文說“那穌變了另外一個形像向他們顯現”,可能他們無法辨認。
可是等到他們三人進去坐席要吃飯之時,按照當時猶太人的規矩,是客人“掰餅”分給家中各人的,不像中國人要主人服事客人(30節說那穌掰餅)。等到主那穌掰開餅要分給他們二人之時,他們可能因為發現這位客人手掌中有一個洞(釘十字架之故),而且左右手都一樣,他們又馬上想起在路上他為他們講解聖經的情形,於是相信他就是復活的主那穌。可是,說時遲,那時快,主那穌也曉得他們認出他來了,“忽然那穌不見了”(31節)
憂愁、痛苦、灰心與不信,會使人失了“有主同在”的快樂與經。――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路廿四13~35往以馬忤斯路上與兩門徒談話】
耶穌復活的那個星期日,第二階段的重大發展與兩個門徒有關,他們並非十一使徒的其中兩個(加略人猶大已死,十二使徒只餘下十一個)。革流巴並非使徒之一,但在耶穌的其他跟隨者當中,革流巴也不是重要的人物;至少,新約各卷都沒有及他。至於革流巴的同伴姓甚名誰,我們甚至不得而知,即使他與革流巴同獲首次與復活主同行的榮耀。既然兩人並非十一使徒中的成員,耶穌仍選擇顯現與他們,就是要告訴教會無論信徒是否屬?某一特殊圈子,亦不計較信徒於何時認識他;耶穌都一視同仁,與眾門徒同在。即使這兩門徒初時認為耶穌已死,離他們而去,但他們後來深信主已有復活的身體,因為已看見復活的主。這段經歷使他們日後可以更有力地作見證;耶穌這次顯現,對以後無數世代的信徒都特別有幫助。
作為基督的門徒,我們毋須為不屬?昔日被基督所揀選的使徒而耿耿于懷。縱使生命裡充滿了逆境,撒但恣意攻擊,在地上生命完結時踏入墳墓;我們毋須擁有使徒的身份,也能經驗生命的完全改變,亦深信與基督連在一起的生命是永恆的。以馬忤斯路上的兩個門徒彼此說:「在路上,他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麼。」(路二十四32)他們的經歷足可以成為典範,展示了與主同行、契合的意思,聽取他根據舊約聖經所作的教導。
耶穌顯現與以馬忤斯路上的門徒的一段事蹟,只可見于路加福音。這位福音書的作者特別著意記述耶穌與信徒個人的關係是何等親切,照顧男、女信徒。我們得衷心向他致敬(當然亦要感謝引導他寫下聖經的聖靈),將這段令人感動的事蹟記載下來,包括在耶穌復活後的見證之內。這段經文詳盡地描述了,沮喪、失望的態度可以變得活潑而豐盛,靠著信心與復活主同行,他已經克勝死亡與罪惡。
這段事蹟還有一點值得我們留意的特色。正如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時的情況一樣,耶穌顯現與以馬忤斯路上的門徒,最初沒有以慣常的形像出現,聲音也不同;於是門徒認不出是他,還以為他是外鄉人,不瞭解耶路撒冷的情況(路二十四18)。耶穌與他們詳談,將舊約有關彌賽亞受苦後才得榮耀的預言向他們講解清楚。還有,他們稍事休息,在路旁的食物店坐下,耶穌擘餅,感謝父神。到這時,門徒才認出神就是主耶穌。然而,就在他們認出耶穌的那一刻,耶穌立時消失了。那就顯示這位有血肉和骨,能用手將餅擘開的新朋友,是超然的存在。他同時擁有神及人的身份,克勝死亡,從墳墓裡復活過來而得著神奇榮耀的身體,可以照著自己的目的與意願,在神認為適當的時候出現或消失。
那兩個門徒本來是趕路的,但耶穌離開後,他們立刻折返耶路撒冷,希望儘快回城。他們把握每一刻,回到門徒聚集的地方,宣告耶穌復活這樁令人振奮的消息,以及他們與復活主曾有一段長時間在一起:「兩人就把路上所遇見,和擘餅的時候怎麼被他們認出來的事,都述說了一遍。」(路二十四35──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路二十四16「只是他們的眼睛迷糊了,不認識他。」
    「迷糊了」:原文時態顯示是「繼續不斷的被迷糊住」。──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二十四25「耶穌對他們說: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
    「無知的人」:「沒有悟性的人」。
    「心....遲鈍」:「愚笨的心」、「領悟力慢反應遲鈍的人」。──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二十四29「他們卻強留他,說:時候晚了,日頭已經平西了,請你同我們住下吧!耶穌就進去,要同他們住下。」
    「強留」:「用強力強迫」。
    「日頭已經平西了」:直譯是「白天已快消逝」。──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二十四3039~43主耶穌復活之後,他生活與行動的方式,與常人有何不同,需要飲食與睡眠否?】
復活的身體是一個奇妙到難以解釋的“體”,除非我們將來從死中復活後,親身體驗到那種情形,否則無法瞭解。保羅要描寫這復活之體時,也找不到一個合宜的名詞,只能詳盡加以解釋,然後稱之為“靈性的身體”(5PIRITUAL BoDY),因此可簡稱之為“靈體”(林前十五章3544節)。
這個靈體帶著“靈”與“體”兩種不同功用。可以吃,也可以不吃,吃了不會與常人一樣有消化等麻煩,不吃亦無饑餓的感覺。主那穌復活後曾吃過一片燒魚。他在加利利海邊再度顯現時,也曾為門徒預備早飯(約二十一章12節那早飯是那穌用神跡預備的,不是門徒預備的)。相信那穌也進早餐,因為15節說“他們吃完了早飯”,主那穌也在內。
復活後的靈體,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主那穌的行動比今日的飛機還快,稱之為“飛”仍有語病,只能稱之為“顯現”或“出現”。忽然在此顯現,忽然在彼出現。而且,也不受空間與物質的限制,門徒關上門,主那穌忽然來站在當中,兩次都是這樣(約二十章1626節)。
在這裏有一個難題是難題中之最難者乃是:主那穌復活後的四十日中,不向人顯現之時,他的靈體隱藏在什麼地方?雖然曾有多種不同的解釋,但真正的解釋必須到天上去問主那穌,纔能獲得最正確的回答了。――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廿四34主果然復活!主果然復活,已經現給西門看了。
大驚奇!耶穌仍然活著!兩個要回以馬忤斯的門徒剛在家接待從死裡復活的救主,迎接他們的是使徒,他們述說著主已經不在墳墓裡的消息(路2429~34)。
耶穌的復活成為令人驚訝的消息是多麼奇怪的事啊!他早就多次地告訴門徒三天后他會從死裡復活(太2661;可831;約219)。雖然他們應該滿心歡喜地期待耶穌的復活,但是當耶穌在被釘十字架時,門徒們卻是憂傷與失望的。
復活節是充滿喜樂與勝利的日子!但是,在第一個復活節裡,在門徒知道耶穌已復活之前,門徒是憂鬱和悲傷的。馬可福音告訴我們門徒當時是哀慟哭泣(可1610),但事實上,他們應該是喜樂的才是。
因耶穌的復活,十字架才有意義。只看耶穌的死是一個壞消息,但之後他從死裡復活卻是好消息。為什麼?因為耶穌已將我們的罪帶到骷髏地。他有漏贖一人的罪,或他仍待在墳墓裡嗎?不,他的復活是確切的,是完全的。神的公義得到了伸張,他藉耶穌從墳墓裡復活應驗他先前所說的話(徒1332~33)。
哈利路亞!主真的復活了!
基督耶穌今複生,哈利路亞!
天使世人同歡欣,哈利路亞!
高唱歡樂凱旋歌,哈利路亞!
諸天大地同唱和,哈利路亞!
要活著如同基督昨天才死,
今早復活,明日即將再來!
──《生命語》
【路廿四39顯現與聚集在一處的門徒看】
根據路加的記載可知,從以馬忤斯路上回來的門徒向眾人說出那段特殊的經歷,剛剛完結,主耶穌就站在眾人當中,他穿過緊鎖的門戶,向聚集在一處的信徒顯現(參路二十四36)。沒有親眼見過復活主的信徒,不禁驚喜交集。耶穌以恩慈的態度,說出一句他慣常說的祝福話:「願你們平安」(希臘文是eirene hymin,無疑是代表亞蘭文的selama 'ammekon[約一十19])。為了消除信徒的驚懼,耶穌立時將自己復活的身體,重得生命的具體特徵,顯給他們看。「你們為什麼愁煩,為什麼心裡起疑念呢」(路二十四38);耶穌隨即伸出手來,又脫下鞋子,讓門徒看清楚他手腳上的釘痕(33-40節)。耶穌甚至讓他們看肋旁的傷痕;當他在十字架上斷了氣時,兵丁曾用長茅刺他的肋旁(約二十20)。「你們看我的手,我的腳,就知道實在是我了。摸我看看,魂無骨無肉,你們看我是有的。」(路二十四39
有多少信徒上前來摸他,我們不得而知,但在眾信徒當中,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這事太神奇了,簡直難以置信。於是,耶穌為這些人提供一個更奇妙的證據:「你們這裡有什麼吃的沒有。他們便給他一片燒魚。他接過來,在他們面前吃了」。(路二十四42-43
耶穌以行動顯示,自己就是他們所愛的那位主,並且已從死裡復活。正如向以馬件斯路上的門徒所說的一樣,耶穌向聚集中的門徒解釋,他所經歷的受苦、死亡及復活,早由舊約聖經——由創世記至瑪拉基書——啟示出來。耶穌將舊約分為三部分,就是摩西(指五經)、先知及詩篇。(請注意,耶穌當時的猶太人,習慣將五經及詩篇以外的經卷總稱為「先知書」,包括歷史書、但以理書、大小先知書,甚至連同智慧文學;否則「詩篇」就是指那五卷詩歌書。)誠然,整本舊約聖經,重心都置於神的兒子之處;但耶穌當時所要提出的,是舊約對他傳道、受苦並死亡的預言。這包括在五經(創三15,四十九10;申十八15-18;還有五經內的獻祭及祭司職份所預表的),先知書(例如賽七14-6,五十二13-五十三12)以及詩篇內(特別是十六10及二十二);上述經文所預言的,在耶穌復活時就達到高潮(路二十四44-46)。因此,耶穌向眾信徒指出,他被釘十字架前所受的苦難,以及十字架的羞辱,這一切都在神救贖人類計劃之內,而且是神在萬有之先所命定的。信徒不應為他們所信的主被釘而覺得羞辱及驚惶;剛剛相反,他們應視十字架為最大的勝利,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藉著犧牲自己,耶穌便買贖了悔改的罪人。信徒得此確據,應該將主耶穌拯救罪人的好信息,傳至世界各地。
向眾信徒解釋他的受苦及死亡後,耶穌接著便宣告信徒所當負起的偉大的使命。他命令信徒,奉主耶穌的名,將罪人得贖的好信息傳開,由耶路撒冷開始,傳至萬邦。信徒見證耶穌的死亡及復活,就有責任將這好信息傳開。然而,耶穌察覺到,為要使信徒有效地完成使命,他們必須從神處得著能力,就是神在聖經裡所應許的能力(參珥二28-29)。耶穌接著便總結自己的諭令,指出一條傳福音使命的公式:「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約二十22)教會全體要待五旬節才得著聖靈,但從信徒得睹復活主之時,已獲賜聖靈永遠內住於他們裡面,使他們得著神聖的能力。信徒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他們亦接獲一項神聖的任務,向世人傳講主耶穌——他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若不藉著他,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十四6)。
作為神信息的宣告者,傳道人或宣教士得著聖靈的能力,傳講福音,將主耶穌在各各他為罪人犧牲的信息,告知罪人。然而,必先要有福音傳至,人們才得間並進而接受神的赦罪。因此,在神的僕人所到之處,忠心為神作見證,當地人才得聞福音。從這個角度看來:「你們赦免(aphete tas hamartias)誰的罪——即是向他們傳講基督,誰的罪就赦免了」(約二十23)。換句話說,照著神的預知並揀選的恩典,這些人是被神揀選的(希臘文完成式被動語態的apheontai,有這個含義);藉著福音使者的傳講,他們得以進入得贖者的行列。反過來說,那些未聽聞福音的,就得不著進往得贖之途;因此,沒有福音傳給他們,就註定他們永遠滅亡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這是照著神預先所立的旨意)。較早時,基督也曾透露這項神聖而重要的任務;那時候,是彼得承認耶穌的彌賽亞身份,耶穌以象徵手法表達這項任務——「天國的鑰匙」(太十六19)。耶穌升天後,在五旬節那一天,彼得首先用這條鑰匙;他以感動人心的說話,講解神的救贖,使聽眾醒悟過來!彼得使用這條鑰匙,為三千名在當日信耶穌的人,開啟了天堂的路徑。
根據約翰記載,在耶穌顯現的時候,十一門徒中多馬並不在場(「多馬」的希臘文是「低土馬」,意即雙生子)。這可能是出於神自己的計劃,在復活主首次與初期教會相聚之時,使多馬不在場。因為稍後多馬就會奇怪為甚麼自己力求目擊耶穌復活的證據,卻沒有被他人的熱誠與喜悅所感染。多馬要求有客觀的、可見可觸摸的證據,然後才心悅誠服;他深信人死後一切就結束了,到達生命的盡頭。人死了,屍體也被埋葬,怎能復活過來呢!這壓根兒沒有可能。他聽到死人復活的傳聞,認為是荒誕無稽的。因此,要他相信耶穌已復活,實在有違他的意願。儘管眾門徒都與多馬有深厚交情,而且是值得信任的;然而,無論他們怎樣言之鑿鑿見過復活的耶穌,並與他談話,多馬也無法相信他們誠懇的見證(約二十25)。多馬認為,他們所見的只不過是幻覺。
沒有人會期望多馬能相信違反常理的事。然而,就在一星期後(即耶穌復活那星期日之後的那個星期日),耶穌第二次顯現與這班信徒(參約二十26、二十一14)。這次,多馬在場了。他也會很頑固,懷疑耶穌復活的真確性:「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約二十25)復活後的耶穌第二次進入那房間,和第一次一樣,他亦穿過那扇緊閉著的門,也說出慣常的祝福話:「願你們平安」;之後,他就站在多馬面前,對他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過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約二十27
多馬要求確鑿的證據,現在,證據呈現在他的面前了。多馬沒有別的選擇,他只有相信;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身體,現在復活了。多馬觸摸耶穌身上的釘痕與傷疤,就在這一刻,他相信了;以前的頑固與疑惑,現在已被他視為愚拙,毫無價值。多馬所能夠做的,就是跪倒在耶穌面前,悔改過來,以尊崇的態度喊出:「我的主,我的神。」(約二十28
走筆至此,要討論復活主與眾使徒第三次會面的情形。這一次,門徒已離開耶路撒冷,回到加利利,因為耶穌曾吩咐他們在那裡等候他(太二十八10;可十六7)。參與這次會面過程的,只有五個人(最少是有五個人參與捕魚,就是彼得、多馬、拿但業、雅各和約翰);建議捕魚的是彼得,因為這樣可以緩和等候主的緊張情緒。有某些學者認為,彼得出海捕魚,是想放棄使徒的職份重操故業,做一名漁夫,但這種解釋是沒有根據的。縱使時至今日,亦有一些全職的牧師學效彼得,放鬆一陣子。彼得當日穿著甚單薄(約二十一7),由此可推測,當時是炎熱的夏夜,故此難以入寐。於是,一些人隨著彼得捕魚,卻一無所獲。
最後,朝霧漸漸籠罩著湖面,眾門徒在蒙朧中看見一個人,站在岸邊向他們說:「小夥子,你們有吃的沒有?」「還沒有!」那陌生人繼續說:「向右邊撒網罷,你們會有豐富收穫。」雖然不大可能有豐富漁獲,但他們遵照指示撒網。漁網立時沉重起來,網索拉得緊緊的;這次必定是一網千斤!約翰立時醒悟這是出於神的;只有耶穌才能成就那本來難以完工的事。約翰大聲呼叫:「是主。」
接著發生的事情,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毋須在此複述。但根據約翰福音所載,這次事件有一項重要的特點(約翰將這段插曲置於全書之末)——愛與事奉的相互關係。「西門,你愛我麼……你餵養我的羊。」對於耶穌來說,愛是最首要的。耶穌迫使彼得三次肯定對於他的愛——彼得在大祭司院子內,亦是三次不認主。彼得為主工作,必須是全人投入,熱愛並委身於主的工作,以誠懇的態度來配合那偉大的愛之誡命;這樣,彼得的工作才能討主喜悅。假如彼得對耶穌的愛乃出於至誠,就必須將愛心施與神的百姓——基督的羊(羊羔與羊:包括兒童及成人)。彼得對耶穌可謂至死盡忠,日後,他被釘死在木頭上(約二十一18-19)。彼得愛耶穌,就必須願意為「弟兄」付上自己的生命。
耶穌復活後以至升天(徒一9)的那段日子,必定多次與門徒相聚。但路加只是簡單地記載耶穌在「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多次被看見,[optanomenos]),並向他們「講說神國的事」(徒一3)。根據在哥林多前書的記載,基督復活後前往加利利,曾經有一次顯現與超過五百名信徒看(參林前十五6);這些顯現,可能是在加利利境內的某座山(太二十八16)。雖然聖經沒有指出此山的名字,但極有可能是他泊山,這是加利利境內最高聳奇偉的一座山。在那次顯現中,耶穌呼籲門徒委身于傳福音的事工;他向門徒肯定,他自己就是復活的彌賽亞,天父已將天上地下的一切權柄(pasa exousia)交付給他;縱使是升到天上榮耀的境界之後,耶穌也與門徒同在,直到永遠(太二十八20)。門徒的責任就是前往世界各地,傳講福音,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信徒施洗,並教導信徒遵守基督的命令。馬太二十八19-20完整地記載了基督所吩咐的「大使命」。
基督復活後,做了一連串的事,但在最後一天,基督不能在加利利。無疑,加利利是最多信徒聚集的地方。基督是在橄欖山頂離開世界升到天上;這山離伯大尼不遠。基督從這山頂上升,是最適合不過的了,因為從撒迦利亞書十四4得知,正當米吉多大戰發生之時,基督會降臨在橄欖山上。他踏足在山上的一刹那,就有大地震令此山由西至東裂開,成了一個大穀。
基督離世升天之時,有多少信徒圍觀,目睹橄欖山頂的情景,我們不得而知,不太清楚有幾許信徒參與這件有記念價值的事件。若根據使徒行傳一15,推測當時有一百二十個信徒看見耶穌升天。因此,「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林前十五6)應該是指較早之前,在加利利的一次顯現。馬太二十八6只提及十一位使徒,有可能他們是其中核心份子,當時還有大重人圍著他們。反過來說,假如在耶穌升天之日,有五百人圍觀,其中就會有380人不接受基督嚴肅的指示,沒有留下來等待十日後聖靈降臨的五句節(路二十四49)。然而,這番推測似乎不大合理。
耶穌離世升天之前,門徒聚在一起,詢問一條極重要的問題:神的國是否即將在地上建立呢?門徒急欲知道神的計劃,他何時才會在全地建立起他的主權,以勝利者的姿態,成就其計劃。耶穌回答這條問題,但沒有更正他們暗地裡的過份樂觀(門徒以為,神的國不久就會完全建立在地上);但耶穌指出,在神國于地上建立之前,會有一段艱難的日子,正如在橄欖山講論所暗示的(太二十四5-4)。門徒沒有需要詢問耶穌何時再來,這問題對他們來說是不適合的,門徒所要做的,就是承擔起那大使命,將福音傳至地極(徒一78)。
最後,耶穌在伯大尼的山頂上舉手給門徒祝福(路二十四50),正當這時候,耶穌就突然升天離開這地面,從他們的視線中,消失在雲彩的另一端。門徒則站立在原地,仰望天堂,滿心奇怪訝異;這時候,有兩個天使出現(可能就是在耶穌墓穴中顯現與婦女看的那兩位),向門徒肯定,耶穌怎樣升往天上,也怎樣再次從天降下來。這項令人歡欣興奮的訊息還縈繞耳際,門徒便下橄欖山;隨後的十日,他們一起祈禱守餐,直至五旬節基督的聖靈降下來,澆灌他們每一個。──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路二十四49「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在你們身上,你們要在城裡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
    「我父所應許的」:即「聖靈」。
    「領受」:原文是「穿上衣服」。亦即把上帝給的能力當成衣服穿上。──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二十四50「耶穌領他們到伯大尼的對面,就舉手給他們祝福。」
    「伯大尼的對面」:就是「橄欖山」。──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廿四5051耶穌是從何處升天?再來時又要降臨何處?】
答:路加福音記載說,「耶穌領他們到伯大尼的對面,就舉手給他們祝福,正祝福的時候,祂就離開他們,被帶到天上去了。」這裡所說「到伯大尼的對面」乃是指著橄欖山說的(徒一12),這山高約2688尺,為巴勒斯坦山之一,是介於伯大尼與耶路撒冷之間(兩地約二英里),離耶路撒冷不遠,為兩地往來必經之路,此山的一部分或有時適用的關係(可十一111,路十九29,廿一37,廿四52),主耶穌未離世前,曾在這橄欖山水暖工為耶路撒冷哀哭,對門徒講論祂的降臨預兆(路十九41-44,太廿四3-9,可十三3-8),以後也在此山西坡上的一個客西馬尼園中,因世人的罪孽懇切禱告,常和門徒聚集之所在。先知以西結曾看見神的榮耀離開聖殿移到這山上,從這山上升(結九3,十41819,十一2223),後來又臨到這山上,歸回聖殿(結四三2-5),預表神榮耀所發出之光輝的耶穌(來一3),既被以色列人棄絕,也就從這山上升了(路廿四5051,徒一12),解經家另外根據先知撒加利亞的預言:「那日,他的腳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東的橄欖山上……」(亞十四4)這一句話,鹹認基督再來時要降臨在橄欖山上,是路加所記天使的話說:「你們見祂怎樣往天上去,祂還要怎樣來。」(徒一11)的預言前後相合,以為是指著主升天與再來時,乃在同一的地方山上是矣。——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路二十四50~51;太二十八16~20主耶穌是在橄欖山升天呢?還是在加利利某山上?】
路加說得很清楚,主那穌領眾門徒到伯大尼的對面,即指橄欖山而言,他在該處被帶到天上。使徒行傳一章12節題及“橄欖山”,一般解經家都相信這山與上文所記主那穌升天有關,所以相信主那穌是在橄欖山升天。但聖經沒有一次明文題及。因此,有人看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6節所說,眾門徒到了加利利,那穌與他們約定的山上,便懷疑主那穌是否在加利利某山升天的(有一年老牧師曾向我兩次發此疑問)。看聖經地圖5,便知加利利有一“他泊山”(TABOR)。耶利米先知稱此山是“在眾山之中”(耶四十六章18節),相信此山形勢必壯觀,主那穌不能在此山上升天嗎?又有人看詩篇八十九篇12節所說的“他泊和黑門都因你的名歡呼”,可能是豫言主那穌能在黑門山上顯像和他泊山上升天而言。
解經家堅持主那穌是在橄欖山上升天,另外是根據撒迦利亞先知的豫言(一四章4節),說基督再來要降臨在橄欖山,這與主那穌升天時,那兩位天使所說的豫言相配合,天使說:“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徒一章11節)。這是指著那穌上去與回來在同一的地方(另有解經家則謂此言指他上去回來的方法,並非指地點而言)。
解經家又根據地理方面的指示,認為橄欖山比海平面高出2723尺,他泊山只高1843尺,因為主那穌應該在較高的山上升天。
我們認為主那穌與眾門徒先到加利利山上聚集,主那穌在馬太福音二十六章32節說要比門徒先往加利利。在主那穌復活之後,在空墳墓中的天使也重複主的話說:“他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可十六章7節)。然後,主那穌四十天顯現之後,再到橄欖山,在該處升天。升天之後,眾門徒從橄欖山回到耶路撒冷(徒一章12節),在一座樓上祈禱。
如果從加利利的他泊山走到耶路撒冷,最少要步行三天,那就與時間的程式不合了。――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例證
【路二十四112復活的實際】
主耶穌基督的復活在新約聖經裡提過一百零八次!相信聖靈是希望藉此來加深我們對這項真理的印象,否則的話,上帝的話語無須如此的重複。事實上,耶穌肉身的復活乃是我們信仰的基石,同時也是向我們保證他就是上帝真正的兒子,曾為我們的罪而捨命(參閱羅十9,林前十五1417)。
一位主張不可知論的教授有一次問一個信主的小女孩說:「許多人自稱是基督,你要怎樣才知道他說的是實話呢?你要相信那一個?」小女孩毫不猶豫的說:「我寧願相信從死裡復活的那一位!」
主的門徒深信他們的主是一位活的救主。因此他們寧願為這項真理受苦、犧牲,也不肯否認這個事實。他們知道主已經戰勝了死亡的力量——祂乃是救贖主、天地永恆的統治者!他們的信念支持著他們的傳道工作,終於扭轉了整個世界。
今天凡是為復活的主作見證的都會承受神特別的賜福!在靈命黯淡的日子裡,我們更需要去注視這位元永活的主!——H.G.B.——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
【路二十四5有些人把耶穌看作至完美的典範。祂確然是無瑕的典範;然而完美的典範亦可以成為世上最令人傷心的事情。世世代代以來,雀鳥提供人類一個飛翔的典範,但一直要到現代,人類才得以在空中飛行。我們當中有些人在年少時,曾經在學校寫過習字簿。簿的七端,印著一行清晰的銅版字,我們就在下面一行行的空格上模擬抄寫。要模擬這些完美的典範,簡直是要叫人氣餒,吃力不討好!而這時候,老師便會來到身旁,以她底手,引導著我們的手,揮筆行格之上,這樣我們便較接近理想。耶穌就是這樣,祂不單只是個典範;祂要幫助我們,指引我們,加添我們的力量,好叫我們能夠跟從祂那完美的模式。祂並不僅僅是生命的模範,祂乃是活活潑潑生命的臨在,要指引我們的前路。
我們還須要從死人中尋找一直活著的耶穌,因此,我們的基督教裏頭,極可能缺少了某一些重要的東西。──《每日研經叢書》
【路廿四1329已近黃昏】
時間不停的過去,一旦青年時代過了,時間的輪子就顯得更快了。對許多人而言,他們人生的「正午」都已成為過去。他們的影子,逐漸拉長,慢慢進入人生的「秋景」。他們已失去以往的衝勁和努力,是的,已經接近晚上了。然而,基督徒是何等的幸福,他們明白一個很特別的道理:外體雖然一天一天的衰老,可是心內卻一天比一天更新。基督徒的外體並不能拘束他的內心。
保羅儘管手腳都帶上鎖鏈,可是他仍然以勝利者的姿態說,「我只知道:在各域市聖靈都指示我,有監牢和災難等著我。但是,我並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為的是要完成我的使命,成就主耶穌所交給我的工作,就是宣佈上帝恩典的福音。」(徒廿2324)。基督內住於保羅的生命,使他表示出冷靜、盼望和喜樂!救主也能為你為我這樣做。
幾年前,有位神所重用的僕人,在九十五歲生日時說,「我仍在工作——我的臉仍朝前看。我身後的影子雖然拖得越來越長,但我心中有早晨的影像。」這正是神的兒女應有的態度。
年長的基督徒最美的禱文,莫過於在以馬忤斯路上門徒所說的,「太陽已經下山,天就黑了,講主跟我們住下吧!」——H.G.B.——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

二十四45疑惑嗎?於是耶穌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
讀三遍。若有讀者抱怨威廉·福克納所寫的小說《憤怒的葡萄》令人難懂時,福克納一定會告訴他們要讀三遍。
這是一個很好的建議。有些書在你瞭解它的意境前,你需要讀一次,二次,甚至三次才能完全明白。對一些有價值的書,我們都願意多花一些時間來閱讀它,想徹底弄清它的涵義。
福克納的建議也適用於聖經中那些使我們困惑的經節。就如使徒彼得對保羅書信的評論一般,信中有些難明白的(彼後316)。雖然有些觀點難以明白,但並不等於無法理解。
有些經節你已讀了好幾次,卻仍無法明白它的意義,那該怎麼辦呢?那就只好求主開啟你的心竅(路2445,林前210~16),參考聖經註釋或請教牧師。如果仍無法理解,那就暫時將這些經節擱置一旁,耐心等候聖靈光照,有一天你必能明白真理上有所長進,並能將它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主啊!請開啟我的民眼,
使我能明白真理;
並賜下恩典之鑰,
使我得著釋放與自由。
瞭解神話語,唯靠聖靈的幫助。
──《生命語》

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綱目
【進入祂的榮耀】
耶穌和他們同行;講解經上的話
一、耶穌榮耀的復活
1.婦女們尋找耶穌的身體
2.天使宣告祂已經復活了
3.婦女們把這一切的事告訴門徒們
二、耶穌榮耀的顯現
1.往以馬忤斯的途中
2.在耶路撒冷所出的事
3.等候所應許的
三、耶穌榮耀的升天
1.舉手給他們祝福
2.被帶到天上去了
3.拜祂,稱頌神
── Chih-Hsin ChangAn Outline of The New Testament
【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
一、找錯了地方(廿四112
二、日暮之途轉為黎明(廿四1335
三、小樓之內(廿四3649
四、完美的結束(廿四5053
──《每日研經叢書》
人子的凱旋(二四)
一、空墳墓旁的婦女(二四112
二、往以馬忤斯路上(二四1335
三、向十一個門徒顯現(二四3643
四、開啟心竅(二四4449
五、人子升天(二四5053
──《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主復活了(二十四112)】
一、祂復活了(18
二、信心遲鈍的使徒(912
──《新舊約輔讀》
【以馬忤斯兩門徒(二十四1332)】
一、以馬忤斯路上(1324
二、主為門徒解經(2532
──《新舊約輔讀》
【臨別的叮囑(二十四3353)】
一、主果然復活(3335
二、復活的主(3643
三、臨別的叮囑(4453
──《新舊約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