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提要
壹、作者
本書的作者原是隱名的,但早期的教會歷史資料,均指出本書的作者是醫生路加。從本書的內容與一些特色,亦可佐證它應係出於醫生路加之手,其理由如下:
(一)根據本書和《路加福音》的開頭序言,我們知道這兩本書是同一位作者(徒一1;路一1)。
(二)本書的作者,明顯是在使徒保羅第二次出外旅行傳道途中,才新加進來的一位同工助手。因為在本書第十六章的敘事文中,突然由第三人稱的『他們』,轉變為第一人稱的『我們』(徒十六6~10),並且從此以後,在大多數場合都用『我們』來代替『他們』(徒十六12~13,15~16;廿5,13~14;廿一1,7等)。
(三)在本書和《路加福音》中,常可發現一些醫學式的表達法,例如:「他的腳和“踝子骨”,立刻健壯了」(徒三7);「耶穌基督“醫好”你了」(徒九33);「掃羅的眼睛上,好像有『鱗』立刻掉下來,祂就能看見」(徒九18);「他的眼睛,立刻『昏蒙黑暗』」(徒十三11);「坐著一個兩腳無力的人,生來是“瘸腿”的」(徒十四8);「部百流的父親患“熱病和痢疾”」(徒廿八8);『西門的岳母害熱病“甚重”』(路四38;對照太八14;可一30);『有人“滿身長了”大痲瘋』(路五12;對照太八1;可一40);『有一個“患水臌”的人』(路十四2) ;『汗珠如“大血點”』(路廿二44)等等。由此可見,這兩本書的作者必定是一位相當有醫學常識的人。
(四)又從本書最後一章可知,作者本人曾陪同使徒保羅一路到達羅馬(徒廿八14);當保羅坐監的時候,他甚至可能一直陪伴著保羅。在使徒保羅的同工助手當中,這樣一位又具醫學知識,又在保羅坐監時還陪伴在他左右的人,當然非『醫生路加』莫屬了(西四10,14;門23~24)。
貳、路加其人
關於路加的生平,我們所知有限。『路加』是一個外邦人的名字,所以他顯然是一個外邦人。使徒保羅在歌羅西書中也把他從『奉割禮的人中』分別出來(西四10~14),表明他不是一個猶太人。按傳說,他是敘利亞安提阿人。
路加和使徒保羅的關係很密切。保羅稱他為『親愛的醫生』(西四14),也承認他是一位同工(門24)。
從《使徒行傳》和保羅的書信中,似乎留下一些蛛絲馬跡,可供我們揣測他和使徒保羅結識並相伴的始末:保羅去特羅亞之前,原在加拉太一帶傳福音(徒十六6,8)。那時他極其軟弱,身患疾病(加四13)。後來他往特羅亞去,遇到了醫生路加,或許他請路加醫療並看護他的疾病。從此路加一直跟隨這位『外邦人的使徒』各處奔跑。保羅為了上訴往羅馬去,路加也同去(徒廿八14);保羅坐監,路加仍陪伴在他左右(西四10,14;門23~24)。直到最後,在這位神忠心的僕人保羅殉道之前一刻,眾人都離開他,只有路加仍在他身旁(提後四11)。
叁、寫作時地
根據路加所寫兩本書的序言來看,我們可以確定,《路加福音》是在寫《使徒行傳》之前完成(路一1~4;徒一1)。又因為《使徒行傳》只寫到保羅到羅馬上訴為止,本書並沒有提到保羅如何殉道(約在主後六十七年至六十八年),也沒有提到耶路撒冷在主後七十年如何被羅馬太子提多攻陷,所以寫本書的時間顯然在這兩件重要事件發生之前。
據此理由,解經家作了兩種較可靠的推斷:
(一)本書所記的史實,既然結束於保羅初次在羅馬被囚為止,而從被囚禁的日期可以推斷成書日期,即大約在主後六十二至六十三年。
(二)有謂根據本書的『結束法』推斷,路加可能有意另寫續書,敘述保羅初次被囚獲釋後,直至他為主殉道的事蹟,因此本書的成書日期,並不一定就是保羅初次被囚的日期,而是稍後的幾年期間,大約是在主後六十五年至六十八年。
至於路加寫本書的地點,有許多解經家推測是在羅馬,理由如下:
(一)本書結束於保羅在羅馬的監房傳道(徒廿八30~31)。
(二)路加與保羅同去羅馬(徒廿七1;廿八15)。
(三)保羅曾在所謂『監獄書信』中曾代路加問安(西四14)。
也有謂是在以弗所寫的,但可信度闕如。惟一為眾解經家所共同接受的是,本書應當不是在猶太地,而是在外邦地寫的。
肆、本書受者
在本書的序言中,路加清楚表明,這本書是寫給「提阿非羅」的(徒一1)。『提阿非羅』的字義是『神的朋友』、『愛神的人』或『被神所愛的人』,因此有些解經家認為他是一個虛構的人物,用來代表歷世歷代的信徒;但路加又稱他是『大人』(路一1),它乃是一種的尊稱,指對方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因此大多數解經家認為,這位受書者應當是一個真實的人物,並且對基督教的信仰極感興趣,願意深入學習並瞭解這種信仰的來源、經過和現況。
有人甚至說,路加或許可能曾經是提阿非羅的奴隸(因為當時的奴隸階級中有很多是作醫生的),但此種說法僅屬一種猜測而已。
伍、本書書名
(一)《使徒行傳》:一般均用此名稱呼本書,但此名並不是作者路加起的。許多人認為《使徒行傳》這名字並不十分切題,因為它並沒有記載全部使徒的事蹟,除了彼得和保羅外,雅各和約翰還提起一點,其餘的使徒如馬太、安得烈、馬提亞等人的事蹟都沒有提到。
然而從廣義的『使徒』這一角度來看,稱本書為《使徒行傳》乃是適切的。因為聖經中『使徒』並不限於那十二個使徒,除了他們以外,還有保羅、巴拿巴(徒十四14)、提摩太、西拉(帖前一1;二6)、安多尼古、猶尼亞(羅十六7)、主的肉身兄弟雅各(加一19)、亞波羅(林前四6,9),兩位不記名的使徒(林後八23,『使者』原文即『使徒』),以及『眾使徒』(林前十五7)。『使徒』原文的意義就是「奉差遣者」,凡是奉主差遣、為主傳道的人,都可以稱作使徒。連主耶穌也是使徒(來三1,『使者』原文即『使徒』),因為祂是奉神差遣的。因此本書中所提的,的確是使徒的行傳,也就是復活升天的主藉著聖靈通過眾使徒在地上的行傳。並且,本書是一卷沒有終結的書,意思說還有千萬個使徒的行傳要添加上去。全部的《使徒行傳》猶待在國度期間方始能夠編寫完全。
(二)《路加後書》:由於作者路加聲稱他「已經作了前書」(徒一1),顯然他看本書是《路加福音》的『後書』或是『續書』。《路加福音》是寫主從起頭到升天為止,「一切所行所教訓的」(徒一1~2);《使徒行傳》是寫復活的主在升天以後『所行所教訓的』。
(三)《第五卷福音書》:有不少的信徒看本書是第五卷福音,因為:
(1)本書不只是《路加福音》的繼續,也是四福音的繼續。《馬太福音》的末了提到復活(太廿八6~7),《馬可福音》的末了提到升天(可十六19),《路加福音》的末了提到等候聖靈(路廿四49),《約翰福音》的末了提到主的再來(約廿一22);本書開始就接上這四條線(徒一3,5,9,11),所以本書是每一卷福音的繼續,它和每一卷福音都接得上。
(2)本書和其他四卷福音書相同,專記基督耶穌留在地上的事蹟。前四卷福音書是記道成肉身的基督,本書是記復活升天的基督。前者是記祂在地上的『行』,後者是記祂藉聖靈通過使徒們在地上的『行』。
(3)前四卷福音書是講「一粒麥子…落在地裏死了」,本書是講「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十二24)。所以本書乃是前四卷福音的繼續。
(四)《聖靈行傳》:有人稱本書為《聖靈行傳》,也有人稱之為《聖靈福音》,因為本書一開始便提到降下聖靈的應許,跟著敘述聖靈如何降臨在信主的人身上,並帶領他們把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到各地去。全書從頭到末了,都是強調聖靈的工作——聖靈如何掌權作工,有如聖靈的水流,從主自己先流到十二使徒,再流到司提反等七個執事,然後流到巴拿巴、保羅、西拉、提摩太等人,一直流到如今,因此也可稱為聖靈行傳。
(五)《復活之主的行傳》:也有人稱之為《復活之主的行傳》,因為本書所記的就是復活的主在榮耀裏藉著聖靈在地上工作。
陸、本書的重要性
(一)本書是前四卷福音和各卷書信中間的橋樑,它是福音書的後續,也是書信的前序;如果沒有本書,全部新約聖經將裂成兩段——福音和書信。所以本書確有『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的性質與功用,對於顯明新約聖經的一貫性,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二)本書顯明復活、升天的主,在聖靈裏仍然與祂的信徒同在和同工;世人如何對待祂的信徒,也就等於對待祂自己(徒九5)。我們若要明白主和教會的關係,詳閱本書就可查出其中端倪。
(三)本書載明教會如何建立,福音如何廣傳,真理如何越過越闡明;若無本書,歷年來的信徒就無從知道了。
柒、主旨要義
本書的信息也可總結的說:復活升天的主耶穌基督,藉著聖靈,通過使徒們(在教會裏),「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為祂作見證(徒一8),而得著豐滿的彰顯。
捌、本書的特點
本書的特點如下:
(一)是一本講『教會』的書:本書提供我們第一手的資料,叫我們看見教會初期的事蹟和榜樣:
1.教會在地上形成的要素:(1)教會是由一批看見復活基督的顯現,聽見祂的教訓的人所組成(徒一1~5)。今天的教會也只能由一批心眼被開啟,看見拿撒勒人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歡喜領受祂的話的人所組成。(2)教會也是由一批有異象、有使命、有盼望的人所組成(徒一6~11)。今天教會的組成份子,也應當滿有屬天的異象,雖然活在地上,卻是一心嚮往著屬天的國度,身負到處傳福音、作見證的使命,等候主的再來。(3)教會又是由一批同心合意聚集在一起,恆切禱告仰望主的人所組成(徒一12~14)。
2.教會在地上擴展的要素:在組成教會的信徒中間,有一班人是蒙主特別的揀選和恩賜,得列在使徒職任的位分之中,目的是為著成全聖徒,各盡其職,以建造教會(徒一15~26; 參弗四11~12)。為著開展傳福音工作的需要,教會的成員,不只他們的裏面有聖靈的內住,並且他們的外面有聖靈的澆灌,賜給他們口才講明福音的奧秘(徒二1~13;參弗六19)。教會在世人面前的見證,是眾人如同一人,高舉耶穌基督,因此滿有聖靈的能力,使聽見的人覺得扎心,悔改、受浸,歸入主的名下(徒二14~41)。
3.以聚會為教會生活的重點:(1)聚會的內容:領受眾使徒的教訓(聽道)、彼此交接(交通)、擘餅(記念主)、祈禱(禱告);(2)聚會的時間:天天;(3)聚會的地點:在殿裏、在家中;(4)聚會的態度:同心合意、恆切、存著歡喜誠實的心;(5)聚會的果效:恆心遵守眾使徒的教訓、彼此相愛相顧、得救的人天天增加(徒二42~47)。
4.教會從一地擴展到各地:最初出現在地上的教會,似乎一心一意只在耶路撒冷經營,而未立即遵從主所託付的使命:「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8)。因此,在神主權所安排的環境之下,容許在耶路撒冷的教會遭受逼迫,使得信徒們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地(徒八1)。這是教會擴展到各地的契機,因乃有猶太、加利利、撒瑪利亞各地的教會被建立(徒九31)。神在地上的教會,終於由『一地教會』發展成『各地眾教會』。然而,當時在各地的教會,只以「猶太人」為傳講的對象(徒十一19),所以神更進一步作了如下的安排:(1)帶領腓利向埃提阿伯的太監傳道、施浸(徒八26~39);(2)揀選並得著保羅,使成為向外邦人傳講的器皿(徒九1~22);(3)藉彼得向哥尼流和他的親屬密友傳道、施浸(徒十章);(4)使信徒中的居比路和古利奈人,也向希利尼人傳講主耶穌(徒十一20)。以上這些安排,終於使在各地的教會也開始包含了「外邦人」。
5.建立各地眾教會的原則:《使徒行傳》第八章至第十五章,提供了一面櫥窗,使我們得知建立各地眾教會的原則,以及她們彼此之間的關係:
(1)各地教會的形成,並不是由甚麼人去設立的。無論是使徒(如彼得、約翰、保羅等人),或是傳福音的(如腓利),或是一般信徒(如分散的門徒),都可以到各地去傳揚福音。而傳福音的結果,在各地就有了得救的人。聖經並沒有告訴我們,各地的教會是怎樣成立的,只是輕描淡寫的,說那些在各地得救的人就是各地的教會。
(2)聖靈是一切工作的推動者,祂或者直接打發工人,如:打發腓利去曠野下迦薩的路上(徒八26~35),打發彼得去哥尼流家(徒十章);或者間接透過工作團體打發工人,如:使徒們打發彼得、約翰去撒瑪利亞(徒八14~17);或者透過一地教會打發工人,如:耶路撒冷教會打發巴拿巴去安提阿(徒十一22~24),安提阿教會打發巴拿巴和掃羅去周遊各地(徒十三1~3)。他們作工結果所形成的各地教會,從未與工作團體或源頭教會發生從屬的關係。各地教會都各自獨立,直接向主負責。各地教會之間,也沒有任何聯合的組織存在。
(3)各個工人,或不同的工人團體,或源頭教會,從未把作工結果所形成的各地教會,劃入各自的勢力範圍,反而是彼此相輔相助,如:彼得、約翰去撒瑪利亞幫助腓利(徒八5,14),在耶路撒冷的教會差遣猶大和西拉去安提阿、敘利亞和基利家幫助保羅堅固外邦眾教會(徒十五22~23)。
(4)一個地方一個教會;聖經從未以地方以外的人、事、物作為建立不同教會的根據。因此,在《使徒行傳》裏,稱呼一個教會,總是冠以那個地方的名稱;若是一個廣大的地區時,就用複數的稱呼法來取代單數,如:「耶路撒冷的教會」(徒八1單數),「猶太、加利利、撒瑪利亞各處的教會」(徒九31複數),「在安提阿的教會」(徒十三1單數),「敘利亞、基利家...眾教會」(徒十五41複數)。
6.教會治理體系的形成:教會出現在地上的初期,無所謂行政管理的制度,當時在耶路撒冷教會裏面,除了使徒和先知之外,並沒有其他專職服事的人。使徒和先知的職責是祈禱親近神,從神領受話語,然後向人傳道(參徒六4)。換句話說,最初的教會所注重的,乃是屬靈方面的供應。但隨著教會實施「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徒二44)的共同生活方式,就產生了「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徒二45)的職務。開始時是誰在那裏執行分配呢?聖經沒有明白告訴我們,但我們知道大家是把賣各人田產所得的價銀拿來,放在使徒的腳前(徒四34,37),所以很可能是使徒們自己(參徒六2),或是他們所指定的人,從事管理飯食的工作。也許是由於人多事繁,也許是因為非其恩賜所長,終導致在天天的供給上有所疏忽,因而有不滿與怨言(徒六1)。這是教會中執事產生的由來。
我們從選出的七個執事的名字推知,他們都是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是針對當時的需要而產生的(徒六1~5)。由此可知,初期教會中的執事職分,是基於下列的原則:(1)執事產生的原由是:為應付當時教會中特定的需要,因此很可能執事並非終身永久性職份,只要需要存在一天,那麼執事也就繼續存在一天;(2)執事的資格是: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徒六3);(3)執事產生的方式是:從有需要的信徒們中間選出,並由使徒按手聯合、禱告交託(徒六3,6);(4)執事的產生大大有助於神的道的興旺(徒六7)。
至於教會中產生長老的原由和背景,《使徒行傳》並沒有給我們明白的交代,例如在耶路撒冷教會的長老究竟是怎樣設立的,並沒有明文記載,只是突然提起「眾長老」(徒十一30),使我們知道有所謂「長老」職份的存在。他們是誰?是由使徒們兼任嗎?但稍後另一節說「上耶路撒冷去,見使徒和長老」(徒十五2),由此可見使徒是使徒,長老是長老,使徒和長老有別。我們只知道巴拿巴和保羅出去傳道,在路司得、以哥念和彼西底的安提阿得了一些人,不久在回程中,路過那三個地方,行傳記載說:「二人在各教會中選立了長老,又禁食禱告,就把他們交託所信的主」(徒十四23)。由這段記載,我們可以推知:(1)長老是由使徒選立的;(2)長老是在各教會(不是眾教會)中選立的,因此長老並不是超教會的,一地教會的長老不能管別的教會的事務;(3)這些長老可能得救之後並未超過二年,只不過在眾信徒當中,顯得比別人較為「長進」又「老練」而已。
至於設立長老的根據和目的何在?這在使徒行傳第二十章中,就給了我們一線的亮光:(1)長老是由「聖靈」設立的(徒廿28),是聖靈作工在一些人身上,使他們的靈性顯得比眾人更長進,恩賜更多,因此就在眾信徒中間,顯明了作長老的功用。行傳十四章的使徒選立長老,應該是使徒領會聖靈的意思,藉此以阿們、印證聖靈的設立;(2)設立長老的用意是為「作全群的監督...牧養神的教會」(徒廿28),長老在地方教會中負監督管理和牧養的責任。在此要附帶一提的,就是長老和監督乃是同一班人,並非兩種不同的人,長老是指他們的位份,監督是指他們的職責。
(二)是一本講『聖靈』的書:本書用各種不同的說法,詳述聖靈在人身上不同的作為,例如:聖靈的吩咐和說話(徒一2;四25;六10;八29;十19;十一12;十三2;廿一11;廿八25)、聖靈的洗(徒一5;十一16)、聖靈的降臨(徒一8;八16;十44;十一15;十九6)、聖靈的豫言(徒一16;十一28)、聖靈的充滿(徒二4;四8,31;六3,5;七55;九17;十一24;十三9,52)、聖靈的恩賜(徒二4;十45)、聖靈的澆灌(徒二17~18,23;十45)、聖靈的喜樂(徒二26)、聖靈的賜與(徒二38;八15,17;十47;十五8;十九2)、聖靈的見證(徒五32;廿23) 、聖靈的提去(徒八39)、聖靈的安慰(徒九31)、聖靈的膏抹(徒十38)、聖靈的差遣(徒十三2)、聖靈的定意(徒十五28)、聖靈的禁止和不許(徒十六6~7)、聖靈的設立(徒廿28)和聖靈的感動(徒廿一4)等。
本書也描述人們對聖靈的幾種不同的態度,如:順從聖靈(徒五32)、欺哄聖靈(徒五9)、試探聖靈(徒五9)、抗拒聖靈(徒七51)等。
(三)是一本講『傳道』的書:傳揚福音、為主作見證乃是每一位基督徒的天職,本書提供了完善的記錄,可作為我們的借鏡:
(1)得著見證能力的方法——等候與禱告(徒一4,14)。
(2)為主作見證的能力來源——聖靈(徒一8)。
(3)為主作見證的步驟——由近而遠、由所住的地方直到地極(徒一8)。
(4)為主作見證的方式——言語教訓(徒二11,40;五42等)、美好的教會生活(徒二44~47等)、神蹟(徒三15~16等)、個人生活(徒四13;十一24等)、幫助別人(徒九36)、苦難中的喜樂(徒十六24~34)、殷勤作養生所需的工作(徒十八3)。
(5)為主作見證的地點——或在聖殿(徒三11;五12),或在會堂(徒六8~9;九20),或在河邊(徒十六13),或在監獄(徒十六31~32),或在街市上(徒十七17~18),或在家庭中(徒十八7,26),或在法庭公堂(徒廿四10~25),或在將沉的船上(徒廿七23~25),或在所租的房子裏(徒廿八30~31);隨時隨地,都是作見證的機會和場所。
(6)作見證的功效:這福音無論傳到那裏,那裏都受歡迎、被接受。在耶路撒冷,天天有人相信(徒二47),曾經一天有三千人相信(徒二41),又一天有五千人相信(徒四4)。在撒瑪利亞是幾乎全城都相信了(徒八8~12),「各處的教會…人數就增多了」(徒九31);「神的道日漸興旺,越發廣傳」(徒十二24)。在彼西底的安提阿是幾乎全城都來聽道(徒十三44);「眾教會…人數天天增加」(徒十六5);「主的道大大興旺而且得了勝」(徒十九20);最後在羅馬也是「沒有人禁止」(徒廿八31)。福音是到處都得勝利的。
(四)是一本講『禱告』的書:禱告是信徒生活中得力的泉源,是事工有成效的原因,是生命聯於主的管道。本書真是信徒隨時、隨地、多方禱告的好榜樣:「同心合意的恆切禱告」(徒一14);「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徒二42);「申初禱告的時候…上聖殿去」(徒三1);「禱告完了,聚會的地方震動」(徒四31);「使徒禱告了」(徒六6);「司提反跪下呼籲主」(徒七59);「兩個人到了,就為他們禱告」(徒八15);「他正禱告」(徒九11);「就跪下禱告」(徒九40);「常常禱告神」(徒十2);「你的禱告…達到神面前已蒙記念了」(徒十4);「上房頂去禱告」(徒十9);「在家中守著申初的禱告」(徒十30);「禱告的時候魂遊象外」(徒十一5);「彼得被囚在監裏,教會卻為他切切的禱告神」(徒十二5);「在那裏有好些人聚集禱告」(徒十二12);「禁食禱告」(徒十三3;十四23);「河邊…有一個禱告的地方」(徒十六13);「禱告、唱詩、讚美神」(徒十六25);「跪下同眾人禱告」(徒廿36);「都跪在岸上禱告,彼此辭別」(徒廿一5);「在殿裏禱告」(徒廿二17);「保羅進去,為他禱告」(徒廿八8)。
(五)是一本講彼得和保羅『事工』的書:本書用絕大部分篇幅記載主所特別大用的兩位使徒,就是彼得和保羅。如果我們把他們兩人的事工比較一下,就會發現主用他們很有相同之處。茲舉數例如下:
(1)兩個人的第一篇信息都是見證『耶穌是基督,從死裏復活』(徒二14~36;十三16~41)。
(2)彼得斥責行邪術的西門(徒八9~24);保羅則懲戒行法術的以呂馬(徒十三6~11)。
(3)彼得的影兒醫治了疾病(徒五15);保羅的手巾或圍裙也醫治了疾病(徒十九12)。
(4)兩個人都使一個生來瘸腿的跳起來行走(徒三8;十四10)。
(5)彼得使大比大復活(徒九40);保羅使猶推古復活(徒廿7~12)。
(6)彼得和保羅都拒絕接受別人的敬拜(徒十25~26;十四14)。
(7)兩個人在給人按手時,有聖靈降下(徒八17;十九6)。
(六)是一本講『喜樂』的書:本書特別顯明福音乃是令人喜樂的福音,誰聽到它誰就得著喜樂。因福音在使徒的心中,使徒就是挨了打,也是心中歡喜(徒五41)。福音傳到撒瑪利亞城,在那城裏就大有歡喜(徒八8)。太監接受了「就歡歡喜喜的走路」,把福音帶回非洲(徒八39)。哥尼流家聽到了,就被聖靈充滿「稱讚神為大」(徒十46)。保羅「報好消息」,給彼西底的安提阿,「外邦人聽見這話,就歡喜了,讚美神的道;」並且「滿心喜樂又被聖靈充滿」(徒十三32,48,52)。福音到了歐洲,「禁卒…他和全家,因為信了神,都很喜樂」(徒十六34)。傳福音的保羅、西拉,就是挨了打、下了監,他們還是禱告、唱詩、讚美神(徒十六25)。
玖、鑰節
「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8)
「傳講神的國,教導關乎主耶穌基督的事,全然自由無阻。」(徒
廿八31原文直譯)
拾、鑰字
「聖靈」、「祂的靈」、「主的靈」(徒一2,5,8,16;二4,17,18,33,38;四8,31;五3,9,32;六3,5,10;七51,55;八15,17,18,19,29,39;九17,31;十19,38,44,45,47;十一12,15,16,24,28;十三2,4,9,52;十五8,28;十六6,7;十九2,6;廿23,28;廿一4,11;廿八25)
「見證」、「見證人」(徒一8,22;二32,40;三15;四33;五32;十39,41,43;十三22,31;十五8;廿二5,15,18,20;廿三11;廿六5,16,22)
拾壹、內容大綱
【聖靈藉使徒們的工作】
(一)在耶路撒冷的工作(一至七章):
1.耶穌復活後的顯現及升天(一1~11)
2.門徒在耶路撒冷聚會禱告等候(一12~26)
2.五旬節聖靈的降臨及教會的建立(二章)
3.行神蹟和作見證(三章)
4.在遭受逼迫和試探中顯出得勝(四1~五41)
5.七個管理事務的執事(六1~7)
6.司提反的興起和殉道(六8~七60)
(二)在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的工作(八至十二章):
1.掃羅殘害教會(八1~4)
2.在撒瑪利亞的工作(八5~40)
3.掃羅歸主(九1~31)
4.彼得在猶太、加利利、撒瑪利亞的工作(九32~43)
5.彼得在該撒利亞的工作(十1~十一18)
6.第一間外邦教會——安提阿教會的建立(十一19~30)
7.彼得被囚得釋(十二章)
(三)保羅的傳道工作——從安提阿起直到地極(十三至二十八章):
1.保羅第一次周遊傳道的行程(十三1~十五1)
2.耶路撒冷大會及其結果(十五2~35)
3.保羅第二次周遊傳道的行程(十五36~十八22)
4.保羅第三次周遊傳道的行程(十八23~廿一26)
5.保羅在耶路撒冷被捕(廿一27~廿三35)
6.保羅在該撒利亞受審(廿四1~廿六32)
7.保羅從該撒利亞被押往羅馬(廿七1~廿八31)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使徒行傳註解》
《使徒行傳註解》參考書目
于中旻《主與人同在──約翰福音紀傳》宣道出版社
王國顯《使徒行傳讀經劄記》宣道出版社
史伯誠《聖靈的水流》見證書室
何曉東《約翰福音講解》中國主日學協會
何肅朝《生之鑰──約翰福音要義》證道出版社
沈介山《生命之道》台灣浸信會出版社
杜信明《約翰福音的研究》浸信會出版部
李常受《使徒行傳生命讀經》臺灣福音書房
依人《作主的見證人——使徒行傳再思》以琳出版社
周文同《從約翰福音看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道聲出版社
周神助《靈糧日課──使徒行傳》台北靈糧堂
計志文《恩上加恩──約翰福音信息》聖道出版社
馬有藻《聖靈的軌跡——使徒行傳詮釋》華人基督徒培訓
陳終道《直到地極——使徒行傳講義》宣道出版社
陳尊德《使徒行傳信息——聖靈的工作》中國主日學協會
陳嘉式《中文聖經註釋——使徒行傳》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張永信《使徒行傳》天道書樓
張志新《使徒行傳》台灣石門水庫教會
張貴富《約翰福音的信息》天糧出版社
張繼忠《聖經漫談──約翰福音研究》浸信會出版部
無名氏《使徒行傳讀經指引》不詳
賈玉銘《使徒傳道模範》少年歸主社
雷國威《四福音注解》天道書樓
盧俊義《約翰福音書的信息》信福出版社
盧俊義《聖經導讀──約翰福音書》信福出版社
謝家樹《約翰福音綜觀》道聲出版社
史百克著‧少年歸主社譯《默想約翰福音》少年歸主社社
巴克萊著‧馬鴻述譯《使徒行傳注釋》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布如司著‧李本實譯《使徒行傳》浸宣出版社
坎伯摩根著‧鍾越娜譯《使徒行傳》美國活泉出版社
何大衛著‧蔣黃心湄譯《約翰福音》天道書樓
何赫素著‧梁秀芳譯《約翰福音研經導讀》天道書樓
范德立著‧張子義譯《約翰福音主題研究》華神出版社
約翰祁靈基著‧周天麒譯《約翰福音靈修日引》福音團契
高橋三郎著‧黃履鰲譯《約翰福音講義》人光出版社
菲莉絲泰勒著‧金培文譯《天地同證──約翰福音默想》大光
詹遜著‧冷風譯《詹遜自助研經課程──約翰福音》種籽出版社
馬歇爾著‧蔣黃心湄譯《丁道爾新約註釋──使徒行傳》校園書房
黎登奧著‧蔣黃心湄譯《忠實的見證》種籽出版社
鍾馬田著.鍾越娜譯《救恩的確據》美國活泉出版社
Southern Baptist編‧熊大吾譯《耶穌是神子》浸信會出版社
于力工《聖經助讀本》聖書書房
王正中等《聖經原文串珠註解》浸宣出版社
王正中等《聖經原文字彙中文彙編》浸宣出版社
牛述光‧謝模善《新約全書釋義‧補編》晨星出版社
朱德峻等《新約釋義全書》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吳羅瑜等《聖經──串珠‧註釋本》福音證主協會
呂振中譯《聖經》香港聖經公會
封志理‧馬健源《原文編號新約全書》生命樹出版社
倪柝聲《聖經提要》臺灣福音書房
唐佑之等《中文聖經啟導本》海天書樓
陳瑞庭《聖經人地名意義彙編》少年歸主社
賈玉銘《聖經要義》晨星出版社
鮑會園等《新國際版研讀本聖經》更新傳道會
G.C.D. Howley, etc.《現代中文聖經註釋》種籽出版社
G.A. Lint, etc.《The Complete
Biblical Library》World Library
Press
A.M. Stibbs, etc.《聖經新釋》福音證主協會
Leadership Ministries Worldwide《The
Preacher‘s Outline & Sermon Bible》
W. Bauer著‧戴德理譯《新約希臘文中文辭典》浸宣出版社
凌納格‧羅傑思《新約希臘文精華》角石出版社
馬唐納著‧角石翻譯組《新約聖經註釋》角石出版社
使徒行傳導論拾穗
【何謂使徒行傳?作者是誰?(徒一1)】
答①使徒行傳是新約聖經之第五卷(太,可,路,約,徒),其主要內容系記載主的升天,五旬節聖靈的降臨,受審判等之情形。總觀全書,大半是彼得和保羅的言行,以及傳道工作的記錄,是記述基督的福音,如何由耶路撒冷移至敘利亞的安提阿,經小亞細亞、希臘,而伸展到羅馬的全部過程事實,故本書乃基督教起始之最早記載,亦為教會歷史中,自第一世紀唯一流傳迄今者。
②從一章一節看來,本書可謂是路加福音的後書(路一1-3),且本書是與前四福音書有相同之點,乃為專記基督耶穌留在地上的事蹟,故有第五卷福音之稱。在本書中提到「聖靈」二字就有五十次,所以也有人稱之為聖靈行傳,或聖靈福音,但總以使徒行傳為本書之名稱,最為恰當,因為書中所題的,確是使徒(意奉差遣)們的行傳,也就是復活升天之主,藉著眾使徒透過聖靈的引導,在地上工作的行傳,以至今日仍有千萬個使徒在接續祂的工作,所以說本書是一卷未有終結的書,直等到國度期間,則全部的使徒行傳方始結束而完成。
③本書作者,在全書中雖未有提到其名字,但根據一章1,2節,與路加福音一章1-3節記載相似的敘言意思,以及兩書文章語氣,並所用之醫學名詞(路四38,八43,44,徒三2,7,十三11,廿八8)等情形看來,顯然是所謂親愛的醫生路加(西四14)所寫,(參七十六題),這由早期的教會領袖,如愛任紐、革利免,以及特土良人等皆曾予以證實。本書約在主後六十三至六十五年之間于羅馬寫成,大概是當保羅在羅馬兩年被囚的末期(徒廿八16,30),其物件乃達與提阿非羅(參七十七題),本書內容所包括的時間,自主後三十二至六十五年,約有三十二年的時期。
④使徒時代,是正當羅馬帝國統治版圖廣大的時代,那時地中海的四圍列國皆受其管轄與治理,使法律與語言亦均統一,人民可以自由交通來往。使徒們的傳福音工作,內受本國猶太人的逼迫和攻擊,甚至於因他們控告於羅馬政府對於宗教之信仰,容許有相當限度之自由,且因國內之希臘語言甚為通行,使深諳這種語言的保羅在各處旅行佈道沒有限制,他能在羅馬帝國境內工作,與各樣的人來往交談,見證基督,使福音得以傳遍外邦各國。
⑤在使徒行傳中,路加對於這一卷早期教會;歷史的事蹟,確是十分小心準確的敘述,惟對於各樣事蹟所發生的年代倒來提及(徒十一26,十八11,十九10,廿31,廿八30),其中只有一個確定的年份,就是按照十二章23節的記載,以希律王之死期乃在主後四十四年,基督之受死、復活、。及升天,通常同意是在主後二十九至三十年間,其他事項之年代大都是由推斷而定,依主降生的年代,比我們現在所用的西元要早三、四年(參七九題),在此可將全書有關事項列出一個年表,藉供一知概念。
五旬節,教會在耶路撒冷被建立…主後30年…徒二1-42
司提反殉道並教會的漂流………主後34年…徒七54-八2
掃羅的悔改歸主…………………主後34年…徒九1-19
保羅在歸主後第一次到耶路撒冷…主後34年…徒九26-28
哥尼流的歸主……………………主後35年……徒十1,2
保羅巴拿巴在安提阿,外邦教會被建立
………………………………………… 主後42年…徒十一19-28
保羅第二次到耶路撒冷…………主後44年…徒十一30,十二25
雅各的殉道,希律王之死…………主後44年…徒十二1,2,23
保羅與巴拿巴第一次旅行佈道
……………………………………主後45-49年…徒十三4-十四28
耶路撒冷的會議…………………………
主後50年…徒十五1-34
保羅第二次旅行佈道……主後50年………徒十五36-十八22
保羅第三次旅行佈道……主後54-57年… 徒十八23-廿一17
保羅到耶路撒冷……………………
主後58年…徒廿16,廿一17
保羅在該撒利亞被囚……………………
主後58-60……徒廿三33
保羅最終在羅馬………………………
主後61-63年……徒廿八16
——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路加福音與使徒行傳均為路加所著,何以路加福音稱“提阿非羅”為“大人”,而在寫使徒行傳時則刪去“大人”一詞?(路一章1節;徒一章1節)】
使徒時代,一般社會的作家,均願將作品獻與社會名流,使作品容易流傳。提阿非羅大人就是路加獻出作品的物件。
又有人謂提阿非羅大人是羅馬政府派來的一位高級官員,如果路加所寫的福音是在該撒利亞城完成的話,提阿非羅便是該撤利亞城的長官,他願意知道多些有關那穌的事,所以路加著寫此書,希望提阿非羅能夠成為基督徒。
等到提阿非羅大人信了那穌之後,路加又完成一部著作,就是“使徒行傳”,但不再稱提阿非羅為大人,可能是因為他已經成了基督徒,在地位上已經是一位主內弟兄了。
提阿非羅(THEOPHILUS
OHso9【hQ意即“神愛”或“愛神”,從前他與假神有關,以後他卻蒙真神所愛也敬愛父神了。――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一部珍貴的書】就某一意義說,使徒行傳是新約中最重要的一部書。道理很簡單。如果我們沒有使徒行傳,除了從保羅書信必可以推斷的以外,我們對於初期教會便毫無所知。
編寫歷史有兩個方法。其一是設法一週一周地,或一天一天地找出事情的過程,另一則是好比開一列窗子,讓我們對某一期間的重要事故和人物有生動的印象,使徒行傳是采第二個方法。
我們通常稱它為使徒行傳,可是這部既未給我們關於使徒們一個詳盡的行傳,它也並未說過要這樣。在這書裡,除了保羅以外,提到的只有三個使徒。在使徒行傳十二章二節,我們知道約翰的兄弟雅各被希律殺死了。約翰在這故事裡出現了,但是他並未說話。這書只在提及彼得的時候,供給一些真實的資料,以後不久,他成了一個領導人物,便退場了。在希臘文,『行傳』(Acts)一詞之前,並沒有定冠詞The;正確的書名『使徒們的行傳』;而使徒行傳的目的乃是就初期教會中的英雄人物,提供一列他們特有的功績。──《每日研經叢書》
【在正典中的獨特地位】使徒行傳是唯一受聖靈感動而寫成的教會歷史記載;使徒行傳也是首段教會歷史,又是唯一記載早期信仰的初期教會歷史。其他歷史記載都只是從路加的著作抽取資料,再加上一些傳統傳說(及很多假設!)。假如沒有這卷書,我們便損失重大了。從福音書我們主的生平立刻進到使徒書信,會是極大的躍步。誰是接信的教會?她們是如何形成的呢?使徒行傳解答以上及其他不少問題。這卷書不獨是一道橋樑,連接基督生平和使徒書信中的教訓與基督的生命;更是猶太教與基督信仰、律法與恩典的過渡環節。這構成闡釋使徒行傳其中一個主要困難,即是說,這集中在耶路撒冷的小型猶太人運動,逐漸推廣,變成普世性的信仰,甚至侵入羅馬帝國的首都。──《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本書的作者】雖然書中從未說過,可是從起初的時候大家便以路加為本書的作者。關於路加,我們所知的實在不多;在新約裡只有三處提到他──歌羅西書四章十四節,腓利門書二十四節,提摩太后書四章十一節。從這些地方,我們能確實說的事有兩件。第一,路加是個醫生;第二,他是保羅一個最可貴的助手,也是最忠誠的朋友,因為他是保羅最後一次坐牢時的一個伴侶。我們可以推想他是一個外邦人。歌羅西書四章十一節列出一批人名和向那些奉割禮的人──就是猶太人──問安;第十二節開始一個新名單,我們自然斷定這新單裡的是外邦人。於是我們便會得到那很有趣的事實,路加是新約中惟一的外邦人作者。
我們可能因為他自然地使用醫學上的字眼而猜測路加是個醫生。在路加福音四章卅五節,說那個被汙鬼的靈附的人,他說鬼把那人摔倒,用那醫學上說痙孿的正確字眼。在路加九章卅八節,當他描述那人求耶穌說:『求你看顧我的兒子』時,他用醫生去看病人的慣用字眼。最有趣的例子乃是論到駱駝和針眼。三部符類福音的作者都講出那句話(太十九24;可十25;路十八25)。這『針』字,馬可和馬太都用希臘字raphis,指的是裁縫所用的或在家庭中所用的普通的針。惟有路加用belone{,指的是外科醫生用的針,是一個專門名詞。路加是個醫生,醫生用的字眼,很自然地從他的筆下出現了。──《每日研經叢書》
【作者】路加著寫使徒行傳的外證早已存在,並且強而廣泛。反馬吉安主義序論中的路加福音部分(約主後160-180年)、穆拉多利經目(約主後170-200年),及早期教會教父愛任紐、亞力山大的革利免、特土良和俄利根,全都認同使徒行傳的作者是路加。幾乎每個跟隨他們學習教會歷史的人都贊同這點,包括優西比烏和耶柔米等權威學者。
使徒行傳本身顯示路加著寫的內證有三方面。在使徒行傳開首,作者特別提到前書,此書也題獻給提阿非羅。路加福音一章1至4節顯示使徒行傳所指的前書就是第三卷福音書。兩書的寫作風格、富憐憫的心腸、詞彙、護教重點及很細微的資料,都把二者連結在一起。要不是後人把路加福音與其他三卷福音書並列,這兩本書便會合成一體,如哥林多前、後書一樣。
從使徒行傳上下文可以清楚看出作者是保羅旅途上的同伴。為人熟悉的「我們」段落(一六10~17;二○5~二一18;二七1~二八16)顯示在記錄的事件中,作者確實在場。以疑惑不信的觀點解釋這些段落屬「虛構」體裁,是不具說服力的。假如加上這些「我們」段落,只是要令書卷看來更真實,那麼為何這些段落並不常出現,而且要插得那麼巧妙呢?又為甚麼隱藏在「我們」中的「我」沒有給予姓名呢?
最後,剔除保羅的其他同伴,而這些同伴是作者以第三身提及的;也剔除在「我們」段落中沒有跟保羅在一起的同伴,只有路加是唯一一個可能剩下來的人。──《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作者】本書第一句已道出作者是誰,「提阿非羅啊,我已經作了前書」。問題是前書指哪一卷呢?從下列幾點可以推出:
本書用的希臘文句十分優美,而前書中只有路加福音的希臘文相似;
書中內容有希臘醫學的專門名詞,這些名詞必須具有醫學專業常識才能寫的,作者可能是醫生;
作者十分瞭解保羅在羅馬的情況,而保羅在提後四11中表明,在羅馬沒有離開他的是路加醫生;
教父愛任紐也曾說過第三福音與本書都為路加所寫。到此,使徒行傳的作者除了路加福音的作者路加醫生外,還有誰更符合上述的論證呢?──《新舊約輔讀》
【作者】一直把使徒行傳的作者順理成章地稱為“路加”。但是作者真是這位身為醫生,又是保羅的朋友與同工的新約人物嗎(西四14;門24;提後四11)?認同這個說法主要理論有二:
使徒行傳的內證。有幾段記載是用第一人稱複數寫的,最可能的解釋,就是出自保羅同伴的手筆,本書作者把這些記載放進使徒行傳中,沒有更改其格調,因為這些話原是他自己所寫的。若問這同伴到底是誰,可以把使徒行傳中提及的人物,一一刪除,就如提摩太和亞裡達古;又看看保羅提及在羅馬的同伴(或說該撒利亞,有人認為監獄書信是從那裡發出),路加顯然是特出的一位。
早期教父的外證。最清楚的是愛任紐(Irenaeus,西元180年),他以路加為第三本福音及使徒行傳的作者。從此以後,這傳統就立穩了。在穆拉多利經典(Muratorian canon),及所謂的路加福音反馬吉安序言(Anti-Marcionite
Prologue)中,都見路加的名字。還有其它作者的印證,從第三世紀初起,這傳統就不再被質疑了。其實,還可以追溯到第二世紀。保羅的狂熱追隨者馬吉安(Marcion)只承認新約書卷保羅的書信,和一本福音書,就是路加福音;很可能因為他認為路加是保羅的同工,所寫的東西代表保羅的立場。馬吉安並沒有把使徒行傳放入他的“正典”中,但既然他似乎承認路加曾作福音書,這一點便加強了路加曾寫使徒行傳的說法。使徒行傳廿13有一種不同的版本,是亞美尼亞(Armenian)版,後者不是根據使徒行傳的古敘利亞版本(Old Syriac
Version)來的。其上這樣說:“但我,路加,和同行的人先上船。”這版本並不是使徒行傳的原來版本,但至少可以看出有位早期文士如此解說那些“我們”的經文。這樣的解釋可以追溯到所謂西方版本(Western text)對十一28的處理,該版本出於第二世初;其十一28也有“我們”在內;按傳說路加為安提阿人,這版本不同的用字,可以反映出一般人相信路加是使徒行傳作者。
不過,太過倚重西方版本的證據是不智的。更要緊的,是考慮愛任紐及其它持同樣見解的人,到底祇是從“我們”的經文中作理性的推論;還是另外依據某些傳統(至少作為部份根據),來肯定使徒行傳的作者。這方面有兩點值得重視。第一,上述所引的傳統說法,沒有其它反證;沒有任何證據指出使徒行傳的作者為另外一位。第二,若果這傳統祇是從新約的證據中引伸而來,那末很可能有人會認為保羅的另一位同伴才是作者。事實上,以路加為使徒行傳與福音書的作者之傳統,與任何其它福音書作者的傳統同樣足以採信。不同意的人,主要是覺得,路加對保羅的描繪,與歷史上的保羅有不符之處;我們已經看過這說法實力不足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作者】按照傳統,路加是路加福音─使徒行傳的作者,這個說法一方面沒有反對的理由,一方面也符合我們對路加的幾分認識。從文體和主題來看,使徒行傳與路加福音亦顯然出於同一位作者之手。路加既採用希臘文學的散文筆法,又採用深受七十士譯本影響的猶太式希臘文。
路加福音─使徒行傳裡有一些名詞常出現於醫藥文字中,不過這些名詞也出現在其他地方,因此單憑這一點並不足以證明路加是作者。醫生可能屬於下層階級,甚至是奴隸,然而他們都受過良好的教育;醫界亦有婦女(尤其是產婆),因此或許有些醫生很注意婦女所關切的事(路加福音─使徒行傳正是如此)。── 克萊格季納《新約聖經背景注釋》
【寫作日期】雖然一些新約書卷的寫作日期並不是關鍵,但使徒行傳就頗為重要了。使徒行傳是一卷教會歷史,而且是最早期的教會歷史。
對於使徒行傳的寫作日期,有三種不同的意見,其中兩個認為路加是作者,一個否定。
一個是第二世紀。當然,這個日期排除路加是作者的可能性。路加最遲也不會活過主後八十年或八十五年。有些自由派的學者認為作者引用了約瑟夫的《猶太掌故》(約主後93年),但他們所斷言有關丟大的事蹟跟使徒行傳的記載並不相符,而二書相同之處也並非強而有力。
一般認為路加在主後七十至八十年間寫成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這說法容許路加在其福音書中引用馬可福音(大概從主後六十年代開始)。
一個可取的結論是,路加在使徒行傳的歷史事蹟完結後不久便把這書寫成,就是保羅第一次在羅馬下獄的前後。
有可能路加準備著寫第三卷書(但顯然這不是神的旨意),所以路加隻字不提發生在主後六十三至七十年間的大事。無論如何,以下遺漏沒提到的事件顯示一個較早的寫作日期,羅馬焚城後(主後64年),希律在義大利強烈逼迫基督徒;猶太與羅馬之戰(主後66至70年);彼得、保羅殉道(主後60年代後期);以及傷害猶太人和希伯來基督徒最深的事蹟──耶路撒冷的毀滅。因此,很可能路加在大約主後六十二或六十三年,即保羅囚禁在羅馬時著寫使徒行傳。──《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寫作日期】使徒行傳寫作日期的考訂,有三個因素。
路加的著作與其它文獻的關係。如果我們假定路加福音的內容倚仗了馬可福音,那麼,路加福音─使徒行傳的日期,就在馬可之後。大部份現代學者都認為馬可福音寫於西元七十年之後,就是久遭圍攻的耶路撒冷陷於羅馬手下之年,理由是馬可似乎意指這事件即是馬可福音十三章預言的應驗。許多人認為,路加在廿一20~24(參十九41~44,廿三28~31)中,更清楚影射西元七十年的事件。不過,在此要強調一點,若接納這個看法,並不等於說福音書中耶穌的預言,是事後作者冠加于他的假作。因為也很可能人們記得耶穌的親口預言,傳述出來,而作者將之編撰入書,祇是想表明耶穌的預言果真應驗了。
不過,也有人曾舉出相當充份的理由,說這些預言毫無事後撰寫或編入的跡象。對早期教會留心保存預言的解釋可以基於一個事實:任何稍有政治感的人,都會看出第一世紀六十年代巴勒斯坦的局勢走向。因此,視任何一本符類福音書的寫作日期在西元七十年之後,並不是最穩當的結論,而使徒行傳中也沒有絲毫涉及耶路撒冷被毀的事。
使徒行傳與保羅之死的關係。保羅是在尼祿王(西元54~68年)統治時,死於羅馬人手下;而使徒行傳沒有記載保羅的死。使徒行傳的結尾說,保羅仍在羅馬生活了兩年之久。路加也提及保羅將面對該撒,並殉道而死的預言,可是書中並沒有顯示保羅在羅馬所遭的反對,已到了將他定罪的階段。因此,我們不曉得路加停筆於此,是因為當時實際的情況正是如此,還是他覺得寫到這裡就夠了。後者似乎比較可能,因為他要寫的,是福音怎樣傳到羅馬,而不是寫保羅生平。至於保羅的殉道是否在徒廿八30所敘述的兩年之後,還是再晚一些的問題,他就任其懸空不談了。
路加觀點的問題。前文已經說明作者並不是單按順序記下歷史事蹟,而是仔細思想過這些記錄有什麼意義。他所寫的,是對初期教會歷史的詮釋。一個作者除非與史實有一段距離,否則便很難作正確的透視,寫成詮釋。這種說法頗有道理。因此可以推論,路加乃是到了足以回顧該段歷史的時候,才動筆寫作。
可是,這時期到底晚到什麼時候?主張路加對保羅的描寫有所偏差的人,自然把日期定得較晚。上文已經反駁了這種定日期的基礎。此處可以再加上一點,就是使徒行傳並沒有鋪揚早期大公教會的觀點,那是第一世紀後期盛傳的;也沒有闡述各項教義,如基要信仰、教會教義、聖禮,和承繼使徒的聖工體系發展狀況等。雅各的死(西元62年),彼得的死(在尼祿手下),使徒行傳都沒有提及。再者,路加似乎沒有讀過保羅所寫的書信,若把使徒行傳成書日期越延後,這現象就越希奇。因此,使徒行傳的日期若放在第二世紀,簡直不可能,放在第一世紀的八十或九十年代,也不見得合理。
不過,假如路加在所記述的事後不久,就把它寫下來,因此描述了初期教會滿有意義的情境,這樣的講法果是合理的話,那未成書日期提早,就說得過去。但我們亦已看過其中的證據相當含糊。一方面,使徒行傳對保羅在羅馬兩年之後的事,除未提他的死之外,其它的也一點沒有提及。另一方面,書中對保羅的工作回顧,帶有一種透視的觀點。因此,布魯斯(Bruce)的觀點頗值得留意,他認為路加福音─使徒行傳的寫作,是經過一段時期才完成,到了接近西元七十年,則業已全部寫成。從這觀點看來,路加把整個故事帶到一個頂點,就是福音終於進入羅馬的過程,而以保羅在其中不受牽制傳道兩年,作為象徵。這是最合適不過的高潮,因此路加就以此結束他的記敘。──《丁道爾聖經注釋》
【日期】使徒行傳停在保羅過世之前,因此有些學者認為,使徒行傳寫於主後六十四年之前(由此類推,路加福音〔或按某一假說,其早期初稿,路加福音前身〕亦然)。還有些人根據路加福音二十一章主張,日期乃在主後七十年以後,並認為使徒行傳停在主後六十二年左右,是為了文學的理由,或路加只想記正面的法律先例。這兩種看法都沒有決定性的證據,但既然路加顯然是用馬可福音為資料,所以將路加福音─使徒行傳的日期訂在主後六十二年之前,會使一般所訂馬可福音的日期(主後64年)出問題。因此,大部分學者將路加福音─使徒行傳的日期訂得較晚,於主後七十年之後。馬可福音的日期和路加福音─使徒行傳的日期都無法肯定,不過本注釋書暫時接受後者,即七十年代初期。── 克萊格季納《新約聖經背景注釋》
【年期】關於使徒行傳書成的年代,許多考證學者都認為是主後七十年以前,大概於六十至七十年之間。然而本書內容沒有提及主後六十四年羅馬大火和教會受到全面性的大逼迫,六十二至六十三年保羅正在羅馬坐監,六十三年才出監,那麼使徒行傳相信定必是在六十一或六十二年完成的了。──《新舊約輔讀》
【受書人】路加寫他的福音和行傳,都是給一個名叫提阿非羅的人(路一3;徒一1)。我們只能猜想提阿非羅是誰。路加一章三節稱他『大人』。這話實在是『閣下』的意思,指一個在羅馬政府中的高級官員(譯注:路一3在中文聖經是路一1)。這裡有三個可能:
提阿非羅可能根本不是真名字。當時作基督徒可能很危險。提阿非羅這名字,來自兩個希臘字:theos(提阿)指『上帝』philein(非羅)指『愛』。路加可能寫這書給一個愛上帝的人,為了安全起見,不把那人的真名字說出來。
如果提阿非羅是真有其人,這人必然是政府中的高級官員。也許路加寫這書,是要給他指出,基督教是可愛的,而基督徒乃是好人。他寫作這書也許是企圖說服一個官員,不要迫害基督徒。
有一個比上述二者更為離奇的說法,其所依據的事實乃是:路加是個醫生,而古代作醫生的通常是奴隸。有人推測路加是提阿非羅的醫生,提阿非羅病得重,路加的醫術和熱誠使他康復了,為了感圖報,他給路加以自由。可能路加後來又要表示感恩圖報;而他最珍視的東西乃是耶穌的故事,他便把它寫下來給他的恩人。──《每日研經叢書》
【路加寫作使徒行傳的目的】一個人寫書總有一個原因,也許還不止一個原因。我們如今且來看看路加為甚麼寫使徒行傳。
他的一個原因乃是要把基督教推薦給羅馬政府。
他常常一再的指出羅馬方伯對保羅如何的謙恭有禮。行傳十三章十二節說,居比路方伯士求保羅作了基督徒。十八章十二節說迦流在哥林多絕對公正。十六章卅五節以下說,腓立比的官長發現自己的錯誤,便公開地對保羅道歉。十九章卅一節說,以弗所的幾位首領也要使保羅不致受害。(譯注:『首領』一詞,在原著特別用英文聖經修正本(R.S.V.)才用的Asiarchs。這名詞特指那些每年由亞西亞省各城市指派的官員,其專責是主持為羅馬皇帝舉行的賽會。希臘字用『首領』。)路加是要指出,在他未寫這書之前的時期,羅馬官員對基督教存好感,也很公正。
還有,路加也極力指出基督徒是良好而又忠誠的公民,也常常被人視為良好而又忠誠。在行傳十八章十四節,迦流宣佈,沒有冤枉或奸惡的問題。在十九章卅七節,以弗所的書記給基督徒以好好的褒獎。在廿三章十九節,革老丟呂西亞很仔細地說他查不出保羅有甚麼罪名。在廿五章廿五節,非斯都宣佈保羅沒有犯甚麼該死的罪,而在同一章裡,非斯都和亞基帕都同意,如果保羅不上訴于皇帝,他可能早就得到釋放了。
路加寫作本書,是在人們不喜歡基督徒,而且要迫害基督徒的時候;他述說之法,乃是要表明羅馬的長官對基督教完全公平,而且他們從不把基督徒當作壞人。事實上,有一個很有趣的暗示,認為行傳不過是為保羅在羅馬皇帝面前受審訊時,準備作辯護的一個摘要。
路加的一個目的,乃是要表白基督教為天下萬民的宗教。
這是猶太人難以理解的事。他們以為他們自己是上帝的選民,而上帝與其他任何民族都不相干。路加決意證明其並非如此。他指出腓利對撒瑪利亞人講道;他指出司提反使基督教普世化,並且為這緣故被殺;他指出彼得接納哥尼流進入教會;他指出基督徒在安提阿對外邦人講道;他指出保羅到遠方去,到處為基督贏取各種人物;而且在行傳第十五章,他指出教會作了大決定,接納外邦人像猶太人一樣的加入。
可是這些都不過是次要的目標。路加的主要目的是在一章八節,復活的基督所指出的,『你們……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它要指出基督教的擴張,指出那在巴勒斯坦一個小角落開始的宗教,在才三十多年之間便已經到了羅馬。
端納(C. H. Turner)指出行傳分成六個層次,每一層次的結尾可以稱為進展報告。那六個層次是:
一章六節至七節;這段說耶路撒冷的教會和彼得的講道;結束的是摘要的話,『上帝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
六章八節至九章卅一節;這段敘述基督教經由巴勒斯坦和司提反的殉道,接在撒瑪利亞的講道而擴張了。結尾的摘要是,『那時猶太、加利利、撒瑪利亞,各處的教會都得平安,被建立,凡事敬畏主,蒙聖靈的安慰,人數就增多了。』
九章卅二節至十二章廿四節;這段包括保羅的歸正,教會的伸展到安提阿,彼得接納外邦人哥尼流加入教會。它的摘要是,『上帝的道日見興旺,越發廣傳。』
十二章廿五節至十六章五節;這段說教會伸展到小亞細亞以及加拉太的傳道旅程。結束的話是『於是眾教會信心越發堅固,人數天天加增。』
十六章六節至十九章二十節;這段說教會伸展到歐洲去和保羅在外邦人的大城市如哥林多與以弗所等地的工作。它的摘要是,『主的道大大興旺而且得勝。』
十九章廿一節至廿八章卅一節;這段說保羅到了羅馬,並且在那裡被禁。結尾是敘述保羅『放膽傳講上帝國的道,將至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並沒有人禁止。』
這個編排解答了它最為費解的問題,『為甚麼它就在這地方便停止了呢?』它在保羅在監裡等候審訊時便停下來了。我們真真想知道他的結局如何,而那結局卻蒙在神秘裡。可是路加在那裡停下來,乃是因為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他經說明了基督教如何在耶路撒冷開始,橫掃世界,直至到達羅馬。一位偉大的新約學者曾經說過,行傳的標題可以是『他們如何把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到羅馬。』──《每日研經叢書》
【目的】本書可以稱為使徒時代的歷史,甚至是使徒時代的教會史,提供了極豐富的新約聖經所包含的時代歷史的演變,特別是教會的演變,雖然並非整本新約的歷史,亦相當於舊約的歷史資料。使徒行傳是福音書與書信之間的橋樑,倘若缺少了這卷書,我們就無法瞭解到書信中所提到的聖靈,亦不明白福音是怎樣傳開,教會又怎樣成立。──《新舊約輔讀》
【目的:法律】這卷書的目的之一,是記錄對早期基督徒有利的法律先例。在使徒行傳裡,每一次羅馬法庭都宣告基督徒無罪,而這項記錄引起一些學者的注意,他們甚至認為,路加寫使徒行傳,是替保羅做審訊簡錄。不過更可能的是,路加從不同的地方法庭引用了好些法律先例(這些案件能有幫助,但卻不具約束力),其理由與約瑟夫為猶太教寫作的理由相仿:要辯明,基督教應當在整個帝國中繼續享有法律的保護。所以,路加提供基督徒法律的辯護能力(路二十一15),也為後期基督徒的律師和哲學家(如特土良與游斯丁)鋪路,讓他們能繼續為基督徒當受法律保護而辯解。── 克萊格季納《新約聖經背景注釋》
【目的:護教】歷史作品必有其目的;這類作品的文筆受到戲劇文學的影響,而它本身也成為一種道德教訓。在主後七十年的戰爭之後,約瑟夫寫歷史來說明神和以色列是合乎公義的;蒲魯他克和李維(Livy)用歷史來教導道德;甚至塔西圖斯也以貴族的身分寫作,表達對舊羅馬輝煌的渴想。主題或焦點鮮明的歷史(教會歷史、社會歷史、美國非裔歷史等),不能因其關注的事有特定範圍,或編輯持特定的觀點,就不算作歷史。而路加是以護教為目的,由本書的演說記錄中特別明顯可見。
使徒行傳記載了好些福音的戰場;福音與羅馬法庭、希臘哲人、小亞細亞鄉下的農民,及其他人正面交鋒,無一能以阻擋。其中的主題之一,是基督教與猶太教的關係。古代的宗教受到尊重,常是因其淵遠流長,而基督徒必須表明,* 舊約是他們的經典,他們是猶太教的純正聲音(不過在路加的時代,猶太社群大部分都反對這種說法)。路加開展這個主題的方式,是指出舊約的要義都已經實現了。── 克萊格季納《新約聖經背景注釋》
【路加的資料來源】路加是歷史家,而歷史家的資料來源是很重要的。路加從那裡得到他的事實呢?關於這方面,行傳分成兩部份:
前部十五章的事故,路加並沒有親身經歷過。他很可能得自兩個來源。
地方教會有紀錄。他們或許並未用書面登記起來,但是教會都有他們的經歷。在這一部分,我們可以區別出三個報告。在第一至五章和十五、十六章,我們有耶路撒冷教會的紀錄。八章廿六節至四十節和九章卅一至十章四十八節有該撒利亞教會的紀錄。十一章十九至卅節和十二章廿五節至十四章廿八節有安提阿教會的紀錄。
很可能有彼得行傳,約翰行傳,腓利行傳和司提反行傳的故事始末。無可懷疑的,路加與保羅的友誼可能使路加與各教會的重要人物有所接觸,而他便可以輕易地得到他們的經歷。
第十六章至廿八章這一大段,路加有個人親身的經歷。我們細讀行傳,會看到一件奇怪的事。在路加的記述中,大多數是用第三人稱眾數(眾數自稱),而『他們』變成了『我們』。這『我們』段落如下──行傳十六章十至十七節;二十章五至十六節;廿一章一至十八節;廿七章一至廿八章十六節。在這些時期中,路加一定是曾經在場的。他一定曾經作了旅途日記,而在這些段落裡他都有目擊的紀錄。至於那些他不在場的時間,一定有許多時間他與保羅在監獄裡度過的,而許多事故也是保羅告訴過他的。可能有些事是像路加這樣的大人物所不知的,而這一切故事一定從一些在場的人那裡來的。
我們讀行傳時,便確信這位歷史家用的是上好資料,而且最正確地運用這些資料。──《每日研經叢書》
【背景與主題】使徒行傳記載很多生活和行動。當中,我們看見聖靈作工、組織教會,把能力賜給教會,並且擴展教會的對外事工。使徒行傳是偉大的檔案,記載權能的聖靈使用最叫人難以相信的器具,克服最難應付的障礙,採用最異乎尋常的方法,達成最突出的結果。
福音書停止描述的時候,使徒行傳便開始,且以快速、富戲劇性的描述帶領我們覽閱在早年動盪的日子中的初期教會。使徒行傳記載關鍵的轉接期。當時新約教會正處於拋掉猶太教屍衣的時期,展示教會與眾不同的特徵,就是一種新的相交──在基督裡,猶太人與外邦人合成一體。因此,有人恰到好處地稱使徒行傳為:「以撒斷奶期」的故事。
我們閱讀使徒行傳時,看見神在作工,靈裡便感覺到一種莫名的興奮。同時,罪與撒但反抗和阻擋時,我們也感受到那種張力。
使徒行傳首十二章,彼得擔演主要角色,因他勇敢無懼地向以色列民傳講福音。從第十三章開始,使徒保羅走到最前線,他是個熱心、被聖靈充滿、孜孜不倦的外邦人的使徒。
使徒行傳包含約卅三年的時期。費廉思指出人類歷史再無另一段時期可與此相比──一小撮平民改變世界至一個地步,令他們的敵人眼中充滿憤怒的淚光說,這些人竟「翻天覆地」!──《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重要主題】
主旨
|
解釋
|
重點
|
教會開始
|
使徒行傳記載了基督教如何建立、建全及如何解決問題的歷史。信徒借著基督裡的信心及聖靈的能力開始建立教會,並去見證,去愛和去事奉神。
|
借著在耶穌基督裡的信心和聖靈的能力,教會可以有積極的改變。當我們面對新的困難時,使徒行傳提供了重要的解決方法。
|
聖靈
|
教會的形成及成長,並不是靠一腔熱誠,或是憑個人的能力,乃是倚靠聖靈加力。耶穌升天時,應許差聖靈來引導信徒,並作信徒的保惠師。
|
聖靈的工作顯出基督教具有超自然的要素;因此,教會的注意力應集中在聖靈而不是在困難上。憑著信心,信徒可以求聖靈的能力來為基督做工。
|
教會增長
|
使徒行傳顯示信徒群體由耶路撒冷到敘利亞、非洲、亞洲及歐洲,不斷增長。第一世紀基督教由信主的猶太人擴展至三十九個城市及三十個國家、島嶼或省份的非猶太人中。
|
當聖靈做工時,教會便會有動力、得到復興和增長。祂賜我們動力、精力和能力,把福音傳遍世界。你如何配合神的擴展計畫呢?
|
見證
|
彼得、約翰、腓利、保羅、巴拿巴及成千上萬的人,見證了他們在基督裡的信心。他們鼓起勇氣,借著個人見證、傳道或在當權者面前辯護,大膽地向各種各樣的人傳講這福音。
|
我們是神的子民,被揀選將福音傳遍世界。憑著愛和信心,聖靈能幫助我們作見證和傳福音。作見證也使我們自己得到益處,因著我們面對那些挑戰者,我們的信心也得到堅固。
|
迫害
|
基督徒被猶太人和外邦人逼迫,他們被收在監裡、遭鞭打、被謀害,成為騷亂的眾矢之的;然而,這些迫害卻加速了基督教的擴展,顯明基督教不是人的工作,乃是神的作為。
|
神能夠通過任何的迫害來工作,當你遇到不信的敵對者的嚴厲攻擊時,你要知道逼迫臨到是因為你是一個忠心的見證人,你要抓住這機會來傳揚基督的福音。
|
──《靈修版聖經注釋》
使徒行傳導論例證
【使徒行傳的永久價值】路加所關注的一些教會特別的問題,多已消失。猶太外邦的問題,以及從這基本問題連帶出來的次要問題,都不再是教會目前的問題。但本書對今日教會,仍有多方面的價值。這裡只需提二三例。
路加可謂是有牧者心腸的作者。他寫作是為了扶助、支援教會。他立下了楷模,表明教會歷史並非祇是冰冷的學術研討,而是鼓勵神子民的途徑。
路加清楚表明他的觀點:教會的主要任務是宣教。他對教會內部生活寫得少的出奇,而集中注意力于教會宣教的使命。而且,對路加來說,宣教就是傳福音,傳揚主耶穌的好消息,呼召人悔改相信。
路加說明在神的心意裡,教會不可有種族歧視。教會蒙召向萬民作見證,救恩是為人人預備的,一律平等。
路加強調在宣教的使命上聖靈的地位極其重要,祂引導教會並賜下能力。宣教並非人的成就。聖靈的恩賜是以宣教為目的而賜下的,並不是為了教會或個人的造就。
總括來說,路加看教會是神興起的,神引導的,為要成就祂特定的目的。這樣來看,可以說路加相信“theologia
gloriae”,他相信福音最後的勝利。同時,他也知道福音的勝利必須經過苦難與殉道。從這方面看,他十分相信“theologia
crucis”。
二十年前,我到德國的卡瑟(Kassel)去遊覽,該城大部份仍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蹂躪,滿目荒涼。在舊建築的殘跡內,有一所教堂立於其中,外殼雖已損毀,部份卻仍存留,尖頂依然矗天而立,門楣的石塊上刻著一句話:“神的道永遠長存”。路加一定會欣賞這個象徵,這正是他要向我們傳達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使徒行傳中的歷史背景】藍賽對路加著作研究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他指出在歷史事實細節方面,路加精確非常。事實上,正因這個發現,他才放棄了起初所持守的杜平根觀點──視使徒行傳為第二世紀的浪漫史。然而,他的證據也需要重新查究。今日我們已有更好的方式可以確定使徒行傳在這方面的可靠性。最主要的研究學者為舒溫桓(A. N. Sherwin-White),他的研究途徑如今由何模(C. J.
Hemer)承繼。舒溫恒論述審慎中肯,不誇大證據。他不怕承認路加也有會有錯誤之處,不過他書中的要旨,是指出路加所描繪的第一世紀羅馬世界,大部份十分準確。結論是,若路加的細節都正確,那末主要的事蹟就應該更加正確了。這個研究方法的成果,從韓森(R. P. C.
Hanson)精短而有益的注釋中可以看出;他對路加的歷史準確性比一般德語學者推崇更高。
一般德語學者,不是漠視舒溫恒的成果,就是反辯說,一個作者即或背景寫得準確,也不見得主線佈局一定準確;正如一個寫歷史小說的人,會花盡心思把背景寫得無懈可擊。這種說法完全不足以令人心服。他們把路加看作一個現代小說家,力求寫得逼真;這簡直是亂套時代的帽子。此外,這種說法也忽略了路加寫作的準確程度,他連很細微的枝節也顧及了,一般作者絕不會查考到那種地步。這種毫無造作的準確性,更加顯出本書並非人工化的產品。況且,我們也該有充足的證據,證明路加寫的是一本歷史小說,然後才可以否定他寫真實歷史的自我聲明,以及有關他準確性的證據。──《丁道爾聖經注釋》
使徒行傳導論綱目
【本書分段】
一、福音的見證
1.在耶路撒冷(一至七章)
2.在猶太全地(八1~3)
3.撒瑪利亞(八4~40)
4.直到地極(九至廿八章)
二、福音廣傳的地區
1.在耶路撒冷(一至七章)
2.到猶太各處(八1~4)
3.到撒瑪利亞(八5~25),也把福音帶進了好些村莊(八25)
4.到非洲(八26~30)
5.到亞鎖都該撒利亞,並走遍那地...方各城(八40)
6.到大馬色(九1~25)
7.到基利家(九26~30)
8.到加利利(八31)
9.到呂大與約帕(九32~十一18)
10.到小亞細亞(十一19~十五35)
(1)敘利亞的安提阿
(2)居比路島的撒拉米、帕弗
(3)別加(十三13)
(4)彼西底的安提阿(十三14)
(5)以哥念
(6)旅高尼的路司得、特庇(十四7)
(7)到亞西亞(十五36~十六10)
11.到歐洲(十六11~廿六32)
(1)到馬其頓省的腓立比、帖撒羅尼迦、庇哩亞和亞該亞生的雅典、哥林多(十六11~十八22)
(2)後又在已往住的地區傳道,甚至到了以利哩古(參羅十五19)
12.到羅馬(廿七至廿八章)
三、教會和工人
1.教會(一1~十七21)
(1)在猶太的教會、耶路撒冷教會和各處的教會(一1~八2)
(2)在撒瑪利亞教會與好些村莊(八5~40)
(3)在加利利的眾教會(九1~十一18)
(4)在敘利亞的安提阿教會(十一19~22)
(5)在居比路與加拉太省彼西底的安提阿教會、以哥念教會、呂高尼的路司得教會、特庇教會(十三1~十五35)
(6)在馬其頓省的腓立比教會、帖撒羅尼迦教會、庇哩亞教會和亞該亞省的雅點與哥林多教會(十五36~十八22)
(7)在亞西亞的眾教會(十八23~廿一17)
2.工人──完全是論到保羅中年以後的經歷(廿一17~廿八章)
(1)保羅的被捉(廿一17~40)
(2)保羅的分訴(廿二1~廿三11)
(3)保羅的脫險(廿三12~35)
(4)保羅在腓力斯、腓斯都前(廿四1~廿五12)
(5)保羅在亞基帕前(廿五13~廿六章)
(6)保羅在水路的脫險(廿七章)
(7)保羅在羅馬(廿八章)
四、教會的成長
1.由猶太教生出了猶太教式的教會,這地方教會是如何長大的,傳的是國度福音(一至七章)
2.耶路撒冷長成的猶太式教會,它怎樣分散和生出了外邦的福音本色教會(八至十二章)
3.猶太式的教會和外邦的教會怎樣合而為一,成了一個新的國際教會,大同教會,基督是包括一切的(十三至廿八章)
───
牛述光、謝模善《新約全釋義》
【使徒行傳主題簡綱】
一、在耶路撒冷見證(一至七章)
二、在猶大、撒瑪利亞見證(八至十二章)
三、直到地極見證(十三至廿八章)
1.保羅第一次旅行佈道(十三至十四章)──主後48~49年
2.第一次教會大會(十五章上半)──主後49~50年
3.保羅第二次旅行佈道(十五章下半至十八章)──主後50~52年
4.保羅第三次旅行佈道(十九至廿一章上半)──主後53~57年
5.抵耶路撒冷被捕(廿一章下半)
6.在百姓前分訴(廿二章)
7.在公會前分訴(廿三章)
8.對腓力斯分訴(廿四章)
9.對非斯都分訴(廿五章)
10.對亞基帕分訴(廿六章)
11.坐船去羅馬(廿七章)──主後59~60年
12.抵羅馬監禁(廿八章)──主後60~62年
13.被釋後(參提前、提多、提後三書信)──主後62~67年
14.再度被捕、殉道──主後68年
──馬有藻、張西平《新約信息精要》
【使徒行傳大綱】
一、在耶路撒冷的教會(一~七)
1.升天的主應許聖靈的能力(一1~5)
2.升天的主對使徒的訓令(一6~11)
3.門徒專心禱告在耶路撒冷等候(一12~26)
4.五旬節與教會的誕生(二1~47)
5.瘸腿的人得醫治,彼得告誡以色列人(三1~26)
6.遭受逼迫,教會增長(四1~七60)
二、猶太和撒瑪利亞的教會(八1~九31)
1.腓利在撒瑪利亞傳道(八1~25)
2.腓利與埃提阿伯的太監(八26~40)
3.大數人掃羅悔改歸主(九1~31)
4.直到地極的教會(九32~二八31)
(1)彼得向外邦人傳講福音(九32~一一18)
(2)在安提阿培植教會(一一19~30)
(3)希律的逼害與他的死(一二1~23)
(4)保羅首次傳道旅程:加拉太(一二24~一四28)
(5)耶路撒冷的會議(一五1~35)
(6)
保羅第二次傳道旅程:小亞細亞與希臘(一五36~一八22)
(7) 保羅第三次傳道旅程:小亞細亞與希臘(一八23~二一26)
(8)保羅被捕受審(二一27~二六32)
(9)保羅啟程往羅馬並遇船難(二七1~二八16)
(10)保羅在羅馬被軟禁及向猶太人作見證(廿八17~31)
──《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使徒行傳大綱】
一1~11 使命及聖靈的應許
一12~26 禱告與引導
二1~13 聖靈降臨
二14~47 教會的開始
三1~26 全人醫治的福音
四1~12 反對與信心
四13~37 敵擋與得勝
五1~16 聖潔的教會
五17~32 順從神抑順從人
五33~42 與主同受苦難
六1~15 執事的選立
七1~29 救贖歷史
七30~50 誰糟踐聖殿
七51~60 為主殉道
八1~25 傳到撒馬利亞
八26~40 個人佈道
九1~19 掃羅歸主
九20~31 掃羅傳道
九32~43 傳道治病
十1~23 向外邦人傳道的異象
十24~48 給萬民的救恩
十一1~18 跨越障礙
十一19~30 模範教會
十二1~25 神的保守
十三1~23 第一個差傳的教會
十三24~52 反對與收成
十四1~18 給基層人士的福音
十四19~28 整全的使命
十五1~21 福音與文化
十五22~41 集體的智慧
十六1~15 新的突破
十六16~40 獄中見證
十七1~15 保羅的佈道方法
十七16~34 給雅典人的福音
十八1~11 神的預備
十八12~28 信實的應許
十九1~20 不同類型的佈道事工
十九21~41 萬事互相效力
二十1~12 人傳與身傳
二十13~38 榜樣與見證
二十一1~16 艱巨的決定
二十一17~26 本色化福音
二十一27~40 危機化為轉機
二十二1~21 保羅的見證
二十二22~30 人權與法治
二十三1~11 人的努力與神的保守
二十三12~35 奇妙的保守
二十四1~27 無虧良心的見證
二十五1~12 上訴凱撒
二十五13~27 非斯都的困境
二十六1~23 從天上來的異象
二十六24~32 癲狂的見證
二十七1~13 航程中的恩典
二十七14~44 羅馬之旅
二十八1~16 只有恩典
二十八17~31 在羅馬的見證
──《新舊約輔讀》
【使徒行傳大綱】
一、教會起源(一l~二47)
1.序言(一l~5)
2.耶穌升天(一6~11)
3.門徒回耶路撒冷(一12~14)
4.第十二位門徒(一15~26)
5.聖靈澆灌(二1~13)
6.彼得傳講福音(二14~42)
7.初期教會生活概覽(二43~47)
二、教會與猶太官長(三1~五42)
1.醫治瘸腿者(三1~10)
2.彼得解釋此事(三11~26)
3.彼得約翰被捕(四1~22)
4.門徒求更大的膽量(四23~31)
5.早期教會生活再覽(四32~37)
6.亞拿尼亞與撒非喇之罪(五1~11)
7.教會繼續增長(五12~16)
8.使徒第二次被捕(五17~42)
三、教會開始擴展(六1~九31)
1.委任七人(六1~7)
2.司提反之爭(六8~15)
3.司提反庭上發言(七1~53)
4.司提反之死(七54~八1a)
5.司提反死後(八1b~3)
6.福音傳至撤瑪利亞(八4~25)
7.埃提阿伯人悔改(八26~40)
8.保羅悔改的蒙召(九1~19a)
9.保羅開始傳道(九19b~31)
四、外邦差傳開始(九32~十二25)
1.彼得的偉跡(九32~43)
2.哥尼流信主(十1~十一18)
3.安提阿教會(十一19~30)
4.彼得被捕與逃脫(十二1~25)
五、往小亞細亞之宣教及其成果(十三1~十五35)
1.宣教的呼召(十三1~3)
2.居比路的福音工作(十三4~12)
3.彼西底安提阿會堂的福音工作(十三13~52)
4.以哥念的爭端(十四1~7)
5.路司得異教徒的福音工作(十四8~20)
6.返安提阿的旅程(十四21~28)
7.耶路撒冷大會(十五1~35)
六、保羅在馬其頓亞該亞的宣教活動(十五36~十八17)
1.保羅、巴拿巴、馬可、西拉(十五36~41)
2.保羅再回特庇與路司得(十六1~5)
3.馬其頓呼聲(十六6~10)
4.腓立比:第一個馬其頓教會(十六11~40)
5.帖撒羅尼迦及庇哩亞(十七1~15)
6.雅典:亞略巴古講章(十七16~34)
7.哥林多(十八1~17)
七、保羅在亞洲的宣教運動(十八18~二十38)
1.保羅離開哥林多(十八18~21)
2.保羅往該撤利亞及安提阿去(十八22~23)
3.亞波羅來臨(十八24~28)
4.以弗所的十二個門徒(十九1~7)
5.保羅在以弗所的工作(十九8~22)
6.以弗所異教徒的動亂(十九23~41)
7.保羅由以弗所至米利都(二十1~16)
8.保羅在米利都的告別辭(二十17~38)
八、保羅被捕入獄(廿一1~28)
1.保羅往耶路撒冷(廿一1~16)
2.保羅在耶路撒冷被捕(廿一17~36)
3.保羅在群眾前分辯(廿一37~廿二29)
4.保羅在公會出庭(廿二30~廿三10)
5.保羅解往該撒利亞(廿三11~35)
6.保羅在腓力斯面前受審(廿四1~27)
7.保羅在非斯都面前受審(廿五1~12)
8.保羅在非斯都及亞基帕面前受審(廿五13~廿六32)
9.往義大利的旅途(廿七1~廿八16)
10.保羅與羅馬的猶太人(廿八17~31)
──《丁道爾聖經注釋》
【使徒行傳大綱】
一、序言(一1-5)
二、起初的事件(一6-26)
三、耶路撒冷教會的誕生(二-五)
四、受逼迫的情況(六1-九31)
五、福音傳至外邦(九32-十二25)
六、第一次佈道行程(十三-十四)
七、耶路撒冷大公會議(十五)
八、第二次佈道行程(十六1-十八22)
九、第三次佈道行程(十八23-二十6)
十、上耶路撒冷的行程(二十7-二十一17)
十一、保羅在耶路撒冷(二十一18-二十三35)
十二、保羅在巡撫前的分訴(二十四-二十六)
十三、至羅馬的行程(二十七- 二十八)
── 文牧《使徒行傳講義》
【本書分段】
一·彼得的工作(1-12章)
1.教會的建立
2.教會的擴展
|
耶穌基督復活後,彼得勇敢地傳道,並且行了許多神跡,清楚地表明基督徒能力的來源和效果。神的子民借著聖靈得著能力,完成他們的工作。今天,聖靈仍然賜能力與信徒,我們應祈求聖靈賜給我們能力、勇氣及悟性,以完成神所託付我們的工作。
|
二·保羅的工作(13-28章)
1.第一次佈道旅程
2.耶路撒冷會議
3.第二次佈道旅程
4.第三次佈道旅程
5.保羅受審
|
保羅的佈道旅程讓我們看到基督教的發展,福音不會被局限在世界某一個角落。這信仰能帶給人盼望,我們也應該勇敢向前,參與這偉大的工作,在世界各地為基督作見證。
|
──《靈修版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