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5日星期四

路加福音第二十一章註解 路加福音第二十一章拾穗 路加福音第二十一章例證 路加福音第二十一章綱目




壹、內容綱要
【關於奉獻與末世的教訓】
一、稱讚窮寡婦的奉獻(1~4)
二、豫言聖殿將要被毀(5~6)
三、末期以前必先有的事(7~19)
四、聖地的災難和人子降臨(20~28)
五、無花果樹發芽的比方──神的國近了(29~33)
六、末世的警戒(34~36)
七、白天在殿裏教訓人,夜宿橄欖山(37~38)
貳、逐節詳解
【路廿一1「耶穌抬頭觀看,見財主把捐項投在庫裏。」
﹝背景註解﹞聖殿的最外圍是外邦人院(外邦人僅容許到此為止),從那裏經過石級可進到婦女院(猶太婦女僅容許到此為止),再進一層就是內院(僅容許猶太男人進去)。而在婦女院的柱廊安放著十三個獻金箱,專供前來敬拜神的人投入捐款之用。投錢口形狀似喇叭,錢幣滾入箱內時會發出響聲。當時一般人投錢入箱時,都是公開地投,別人可以看見捐款的金額。
﹝文意註解﹞「把捐項投在庫裏,」『捐項』指奉獻給神的財物;『庫』指奉獻箱。
本節表示主耶穌對財物奉獻之事相當重視,但祂不是在那裏數捐款,而是看人怎樣奉獻。
﹝話中之光﹞()主今天也正對著我們的『銀庫』──奉獻的立場──坐著,要看我們如何「把捐項投在庫裏」呢!
()主所看重的,不是你奉獻了多少錢,而是你對奉獻金錢的存心和態度如何。
()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林後九7)
【路廿一2「又見一個窮寡婦,投了兩個小錢;」
﹝背景註解﹞『小錢』(lepton)是當時面額最小的猶太銅幣,不值甚麼錢;『兩個小錢』在幣值上等於『一個大錢』(quadran,是當時面額最小的羅馬銅幣,參可十二42)
﹝文意註解﹞從本節的描述,可以看出這個女人的奉獻有下列幾個特點:
1.她是「一個窮寡婦」:『窮』字原文是非常強烈的措辭,表明她身無分文,極其窮乏;『寡』字表明她的身分孤單、無依無靠;『婦』字表明她的能力軟弱、有限。
2.她也來奉獻:注意這是自願的樂捐,不是被迫的繳稅;以她的身分而言,只要她不埋怨、不求救濟已經夠好了,誰能指責她不獻呢?她並沒有來奉獻出錢的必要。
3.她「投了兩個小錢」:注意她所投入的是兩個小錢,並不是一個大錢(註:兩個小錢等於一個大錢);若是一個大錢,因為不能切開,只好全部獻出;但這是兩個小錢,她原可以獻一個,留一個,無需全部獻出。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她奉獻的態度是如何的絕對。
﹝話中之光﹞()像寡婦這麼窮苦的人,她所能奉獻的實在不多,不獻也不見少,又何必獻呢?今日許多信徒也有這種想法:讓那些有錢人去負擔主事工的需要吧!難道還少了我這幾塊錢?
()還有些人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我沒有錢,可以出力,出了力也就可以不出錢了。
()另有些人在上教堂之前,因為不甘心獻出大鈔,就特意把大鈔換成小鈔,以免到時候沒有小鈔奉獻。
()聖經只說她是一個窮寡婦,而不提她的名字,這是要我們學習:(1)千萬不要為留名而奉獻;(2)千萬不要因為貧窮而不奉獻。
()窮寡婦的兩個小錢,蒙主記念;同樣,我們雖然靈命幼稚、貧窮,但只要我們向著主有一點的愛心和奉獻,是會蒙主記念的。
【路廿一3「就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所投的比眾人還多;」
﹝文意註解﹞本節表明兩件事:
1.主被這窮寡婦的奉獻所感動,以她為榜樣來教導門徒。
2.主對奉獻的看法與世人不同,奉獻多寡在乎質,不在乎量。
﹝話中之光﹞()我們的奉獻,若是建立在自己的富有(財主)上,覺得自己還能有所獻上的,就無多少屬靈的價值;但若是建立在自己的貧窮、無有、無依和無靠(窮寡婦)上,就必蒙主稱許。
()有的信徒謙稱,他捐的這一點點算不得甚麼,不過是寡婦的兩個小錢而已。他本意雖是自謙,卻把那窮寡婦的兩個小錢低估了,因為它們在主的眼中看來,比所有人的捐款更多。
()主所看的,和人所看的不一樣。人是看看得見的,主是看看不見的;人看的是那看得見的錢財,你奉獻了多少?主卻看那看不見的東西,就是你愛主的心,到了甚麼地步?人所看的是數量多少,看投入的有多少,越多越好;主所看的是保留多少,看那該奉獻而沒有奉獻的有多少,越少越好。
()她投了兩個小錢,並不宣傳,不聲不響的走了。人不屑去睬她一睬,可是神的兒子主耶穌知道她所作的是甚麼。祂不稱讚富人所投的銀子,卻稱讚寡婦所投的兩個小錢。信徒奉獻的動機,不可為了博取人們的稱讚,而該為著能得主的稱讚;主的稱讚是無價之寶。
()主並不看重我們奉獻的數目,乃是看重我們奉獻的心;當我們把錢投在奉獻箱裏時,我們的心是否也隨著投入呢?
【路廿一4「因為眾人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捐項裏;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
﹝原文直譯﹞...把她一切所有的生命都投進了。」
﹝原文字義﹞「捐項」禮物;「養生的」生存所需,生命,產業。
﹝文意註解﹞「因為眾人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捐項裏,」表明他們在奉獻之後,仍有餘剩可資賴以生活。
「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表明她在奉獻之後,必須天天仰賴神過生活。
﹝話中之光﹞()主不是看你獻出的有多少,乃是看你口袋裏剩下的還有多少。
()她所投入的不是「有餘」的,而是「一切養生的」,即是不可少、藉以維持生命、最心愛的那部分都獻上了。這表示完全的順服,完全的信賴。
()兩個小錢雖是無幾,可是已經表盡她愛神的心了。她藉這件事把完全的愛澆在神身上。她寧可自己餓死,不肯在愛神的事上落後。她看神是配得她不顧性命的愛的。神既是她愛的對象,當然在她寡婦生活中不再覺得孤單貧窮了。
【路廿一5「有人談論聖殿,是用美石和供物妝飾的。」
﹝背景註解﹞「談論聖殿,」他們所談論的聖殿,指所羅巴伯所重建的聖殿(參拉三8)被毀之後,約在主前二十年,大希律為討好猶太人,再次重建聖殿,當主耶穌開始事奉神時,已經費了四十六年(參約二20),惟仍未完工。根據猶太歷史家約瑟夫的記述,整個聖殿是在主後六十四年完工的。這殿建築宏偉,堂皇壯麗,建殿的大理石,有的甚至長達十公尺以上,另有巨型金飾,真是金碧輝煌,光輝耀目。
﹝文意註解﹞「有人談論聖殿,」『有人』是指門徒(參可十三1);門徒大概是在讚歎聖殿的宏偉美觀。
「是用美石和供物妝飾的,」『供物』指神的子民為著向神還願所獻的禮物。
﹝話中之光﹞()「是用美石和供物妝飾的,」他們的心所顧念的,是肉眼所能見暫時的事物,而非所不能見的那永遠的榮耀(參林後四17~18)
()我們究竟是以我們的『殿』──例如人數眾多,事工興盛,建築物美麗等為誇耀呢?還是以殿中的『主』為誇耀呢?
【路廿一6「耶穌就說:『論到你們所看見的這一切,將來日子到了,在這裏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
﹝文意註解﹞「你們所看見的這一切,」門徒所看的是聖殿的外表。
「將來日子到了,」『將來』是指在主後七十年所要應驗的事。
「在這裏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這句話在主後七十年按字義完全應驗了,當時羅馬人在提多率領下,徹底毀滅了耶路撒冷及聖殿建築物,甚至石頭也被撬開,以取得當聖殿被燒燬時從屋頂上熔流其間的金箔。也有人說,當時尚存留有一些石頭未被移動。到了朱理安皇帝的朝代,因他企圖重建聖殿,故把那些存留的石頭也移去(使主的豫言全部應驗),但他的建殿計劃半途而廢。
﹝靈意註解﹞『聖殿』豫表教會;『石頭』豫表信徒(參弗二20~22;彼前二5)
﹝話中之光﹞()今天人看世界多麼美麗,物質多麼文明,但從屬靈的眼光來看它們,一切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鎔化(參彼後三12)
()殿的榮耀原不在乎金銀、寶石,乃在乎神的同在;教會既為神的殿,故應重視神的同在,過於外表規模的宏大。
()外表的宏偉並沒有用,若缺少裏面屬靈的實際,遲早總要被拆毀的;真求主叫我們注重屬靈的份量,過於外面的擴大──人數的眾多、工作的開廣、屬靈的高位等等。
()凡外表興盛,卻失去主同在的教會,遲早必要四分五裂,成員彼此合不來(「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因為主容許人為「拆毀」的手,加在這樣的教會身上。
()天然的人(石頭)無法和別人配搭建造在一起,因此若不拆毀我們天然的生命,就無法讓主有地位,也就不能有真實的建造。
()一切物質的華美(5),都必過去;惟有基督是永遠常存的(參來一12)。所以,我們不要貪愛今世的虛榮,乃要寶貴永活的基督。
【路廿一7「他們問祂說:『夫子,甚麼時候有這事呢?這事將到的時候,有甚麼豫兆呢?』」
﹝原文字義﹞「豫兆」記號,兆頭,神蹟;「這事」這些事(複數)
﹝文意註解﹞「甚麼時候有這事呢?」『這事』即指主對聖殿所作的豫言(6)
「這事將到的時候,有甚麼豫兆呢?」門徒的心目中,似乎只是關心聖殿在甚麼時候會被拆毀之事,但在主耶穌的答話裏面,卻分作下列三件事:
1.聖地遭受浩劫以前的豫兆(8~19)
2.聖地將遭受大災難(20~24)
3.主的再來(25~28)
主耶穌所以同時提到上面這三件事,或許暗示聖城與聖殿的被燬,以及那些即將發生在聖地的災難,正是末日主再來時所將發生之事的前奏和豫表。
【路廿一8「耶穌說:『你們要謹慎,不要受迷惑;因為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又說:“時候近了。”你們不要跟從他們。」
﹝原文字義﹞「謹慎」小心觀察,看得仔細,「迷惑」引入迷途,欺哄。
﹝文意註解﹞「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謹慎』表示對於所面臨的各種現象,須要小心地觀察,以免犯錯;『迷惑』意即用欺騙的手段,使人難於分辨真假。
「因為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即指那些自稱是基督的人;主這話表明『假基督』的出現,乃是聖地遭受浩劫以前的第一個豫兆。猶太歷史家約瑟夫曾記載:在主死而復活之後,至耶路撒冷被毀以前的四十年內,有好幾個假基督出現,並且糾集了一班黨羽扈從。注意:假冒基督的現象,二千年來不曾中斷,且越演越烈,因為這也是末世必要有的情形(參可十三21~22)
「又說,時候近了;你們不要跟從他們,」『時候』指聖地遭難之時;假基督必以末世將到為其中心信息,來吸引人們跟從自己。
﹝話中之光﹞()因為有「迷惑」,故須「謹慎」;惟有「謹慎」的人,才能免受「迷惑」。
()我們對於別人論到有關基督的種種,採取慎思明辨的態度,總是好的。
()聖經中所有的豫言,乃如同燈照在暗處(彼後一19),為我們提供亮光,使不受迷惑;所以我們若要不受迷惑,便須重視豫言,且謹慎分辨,不以是為非,或以非為是。
()末世的徵兆之一,就是人們喜歡以基督自我標榜;但基督乃是屬靈的實際,並不是一種旗號。
()今天凡自稱是基督的,實際上都是假的。有些迷惑人的,並不明言他們就是基督,而是誤導別人,使人在不知不覺之中把他們當作基督。
【路廿一9「你們聽見打仗和擾亂的事,不要驚惶;因為這些事必須先有,只是末期不能立時就到。』」
﹝原文字義﹞「末期」終了,結局。
﹝文意註解﹞「你們聽見打仗和擾亂的事,」這是聖地遭受浩劫以前的第二個豫兆;在主死以後,即將發生戰爭的傳言,風聲鶴唳。
「不要驚惶,」意即一聽見打仗的事就『驚惶』,這並無濟於事,乃要隨時準備好坦然面對這些事。
「因為這些事必須先有,」這是『不要驚惶』的原因,戰爭既是免不了的事,『驚惶』並無助益。
「只是末期不能立時就到,」『末期』就是指『世界的末了』(參太廿四3),也就是為期三年半的大災難(參啟十一2)
【路廿一10「當時耶穌對他們說:『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
﹝文意註解﹞「民要攻打民,」指大至民族,小至部落村莊之間的戰爭。
「國要攻打國,」指國際間的戰爭。
從主升天以後直到如今,歷世歷代烽火連緬不絕。
﹝靈意註解﹞「民要攻打民,」象徵屬地的子民要與屬天子民有爭執。
「國要攻打國,」象徵撒但的國要與神的國相對抗。
【路廿一11「地要大大震動,多處必有饑荒瘟疫;又有可怕的異象,和大神蹟,從天上顯現。」
﹝文意註解﹞「地要大大震動,」歷代以來,『地震』不斷在增加,末世時要更加劇烈(參啟六12;八5;十一1319;十六18)
「多處必有饑荒瘟疫,」戰爭(10)總是帶來『饑荒』。
「又有可怕的異象,和大神蹟,從天上顯現,」根據猶太歷史的記載,耶路撒冷淪亡之前,天際曾出現異象。
﹝靈意註解﹞『地震』象徵凡神之外的一切都要被震動挪去(參來十二27);『饑荒』象徵到處缺少屬靈的糧食,叫神的子民得不著飽足;『瘟疫』表徵神的審判和懲罰(參撒下廿四10~15)
﹝話中之光﹞()打仗、地震、饑荒、瘟疫等,都給人們帶來肉體上的苦難;神容讓苦難臨到我們身上,不是叫我們絕望,乃是帶給我們希望。
()神的心意是要利用這些災難來叫我們更多轉向祂。主給我們一切苦難的環境,都是因著愛我們;若不是苦難的壓迫,我們就不會學習緊緊的仰望並倚靠主。
【路廿一12「但這一切的事以先,人要下手拿住你們,逼迫你們,把你們交給會堂,並且收在監裏,又為我的名拉你們到君王諸侯面前。」
﹝原文字義﹞「諸侯」統治者(包括巡撫、地方官等)
﹝文意註解﹞「把你們交給會堂,」『會堂』供各地猶太人聚集查讀聖經、敬拜神的場所。
﹝靈意註解﹞「會堂,」象徵宗教的環境。
「君王諸侯,」象徵世界的權勢。
﹝話中之光﹞()一個主的真實信徒,常會引起宗教人士的忌恨、反對和逼迫,所以對於他們不能不有所防備。
()神選民的敬拜體系(會堂),反成了迫害真正屬神之人的機構;今天也有一些基督教團體,甘心助桀為虐,協助邪惡的政權逼迫真基督徒。
()只因我們不屬這世界,所以世界就恨我們。他們既逼迫了主,就也要逼迫我們(約十五19~20)
()教會不缺少講道的人,卻缺少能為主站住、為主作見證的人。
【路廿一13「但這些事終必為你們的見證。」
﹝文意註解﹞「這些事,」是指十二節所說門徒被捉拿、逼迫、審問、監禁並交官的事。
「終必為你們的見證,」指上述的情形乃是為主作『見證』的好機會,顯明所信的是怎樣的一位主。
﹝話中之光﹞()基督徒的生活經歷,特別是在苦難中的經歷,乃是我們最好的見證。
()末世的逼迫,必成為信徒的見證;當逼迫來臨的時候,我們若肯為主的名(12)站住,也必成為我們在神和在人面前的見證。
【路廿一14「所以你們當立定心意,不要豫先思想怎樣分訴;」
﹝話中之光﹞()當我們遇見逼迫和反對的時候,千萬不要憑自己說話。
()信徒若遭受逼迫和反對,不要憑我們自己去應付難處,而要憑信心把自己交託給主;信靠主的人必不至於羞愧(羅九33)
()人若自己強出頭說話,主就不會為我們說話;人若肯不說自己的話,主就要顯明祂的話。
【路廿一15「因為我必賜你們口才智慧,是你們一切敵人所敵不住,駁不倒的。」
﹝文意註解﹞「我必賜你們口才智慧,」『我』字在原文裏面的地位特別加強了這句話的語氣。主要親自賜神的幫助給祂門徒,使他們能勝過敵人的指控。
﹝話中之光﹞()我們若為主受逼迫,主不只在裏面與我們同在,並且還會賜給我們話語,叫我們能以回答那些逼迫我們的人。可見主的照顧何等週到,我們不必恐慌。
()許多時候,信徒能說自己所不能說的,和自己所想不到的話,乃是因為主賜給我們應時的「口才智慧」。
()我們應該學習不憑自己去面對逼迫,而該學習回到靈裏仰望聖靈的引導,因為神的靈住在我們的靈裏(羅八9)
()聖靈乃是我們因事奉主而遭遇迫害時的扶持和安慰。
()在末世的爭戰中,主所賜的智慧話語,乃是勝過仇敵的利器。『弟兄勝過牠(撒但),是因自己所見證的道』(啟十二11)。所以我們不當閉口,乃要大聲吹角。
【路廿一16「連你們的父母、弟兄、親族、朋友,也要把你們交官;你們也有被他們害死的。」
﹝原文字義﹞「交官」交給,出賣。
﹝文意註解﹞一個家庭會因信仰上的衝突而發生分裂,這種事情歷來已很常見,將來會更劇烈。家人和親友的反對,原因有二:
1.因為他們恨主和主的道(約十五18)
2.害怕自己受到連累,因此向官府舉發、控訴。
﹝靈意註解﹞『弟兄』象徵教會中的弟兄姊妹。
﹝話中之光﹞()許多信徒因為不願受苦、受死,竟出賣弟兄姊妹,以求自保。
()信徒本應彼此相親相愛,但因道理見解和立場之互異,也會演變到彼此為敵、互相殘害的地步。
【路廿一17「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恨惡。」
﹝文意註解﹞「你們要為我的名,」『你們』是指主的門徒,因他們一面是猶太人,一面又是信徒,故此處所說的『患難』,與猶太人和新約的信徒都有關係。
「被眾人恨惡,」『眾人』指不信的外邦人。無論猶太信徒或外邦信徒,都要因著主名的緣故,被不信的人恨惡、逼迫(參太五11)、並殺害。
【路廿一18「然而你們連一根頭髮,也必不損壞。」
﹝文意註解﹞本節和前面所說『你們也有被他們害死的』(16)似乎有矛盾,但實際是說:
1.那些被害死的,乃是經過神旨意的許可。
2.神的旨意若不許可,連一根頭髮也必不至損壞(參太十29~30)
﹝話中之光﹞我們若能為主殉道,要感謝讚美主,因祂算我們是配得那世界(參廿35);我們若在逼迫中安然無恙,也要感謝讚美主,因祂保守了我們。
【路廿一19「你們常存忍耐,就必保全靈魂(或作必得生命)。」
﹝原文直譯﹞「要在你們的恆忍裏得著你們的魂生命。」
﹝原文字義﹞「忍耐」恆忍,歡喜著忍受;「保全」得到,買得;「靈魂」魂生命,氣息。
﹝文意註解﹞「你們常存忍耐,」意即在諸多災難的環境中,仍持守主的道和主的名(參啟三8~11)
「就必保全靈魂,」原文是『得著魂生命』,這不是指得著救贖,而是指在國度裏叫魂得著享受。
災難叫我們的魂覺得痛苦、受傷,而『忍耐』就是在痛苦的感覺裏,仍然堅守真道而不動搖,其結果反而保全了魂(參十七33)
﹝話中之光﹞()我們要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徒十四22);但我們既有國度的盼望,就需要在患難中忍耐。
()我們信徒都在耶穌的患難、國度、忍耐裏一同有分(啟一9)
【路廿一20「你們看見耶路撒冷被兵圍困,就可知道它成荒場的日子近了。」
﹝原文字義﹞「圍困」包圍,圍繞,使窘困。
﹝背景註解﹞據歷史家記載,主後六十餘年,因羅馬的巡撫欺壓百姓,濫用職權,以暴虐、殘忍的手段對待百姓,遂引起猶太人於主後66年背叛羅馬。羅馬皇帝乃派軍兵圍困耶路撒冷,後來破城,大肆屠殺,據說喪亡的多達一百一十萬,內中有幾萬人是餓死的,又有幾萬人被擄到各國作奴婢。
﹝文意註解﹞20~24節這段經文,乃是豫言主後6670年在聖地和聖城所發生的事。
「你們看見耶路撒冷被兵圍困,」『被兵圍困』原文是『開始被兵圍困』;耶路撒冷城當時曾被圍困數年。
【路廿一21「那時,在猶太的,應當逃到山上;在城裏的,應當出來;在鄉下的,不要進城。」
﹝文意註解﹞「那時在猶太的,應當逃到山上,」『山上』易於躲藏。據早期教會的傳說,耶路撒冷未亡之先,門徒逃到位於約但河東,座落山麓的彼拉城。
「在城裏的,應當出來;在鄉下的,不要進城,」意即離開人多的地方,避免往人多的地方逃。古時人們於戰亂中,通常躲到城牆裏面,但在神懲罰的日子,耶路撒冷城是最不安全的地方。
﹝靈意註解﹞『逃到山上』象徵出代價活在屬天的境界中;『在城裏的』象徵活在屬世的影響底下的人;『在鄉下的』象徵已經脫離屬世的影響的人。
﹝話中之光﹞()遭遇逼迫時,神子民該有的反應不是抵抗,而是『逃』(參太十23;啟十二6)
()我們信徒若想免受末世的大災難,最好的辦法乃是出代價追求達到屬靈高超的境界(「逃到山上」),才能被主提接。
【路廿一22「因為這是報應的日子,使經上所寫的都得應驗。」
﹝文意註解﹞本節是解明耶路撒冷城被毀滅的緣由,乃是對猶太人的頑梗不信的報應;在舊約聖經裏面有許多將要降罰以色列人的豫言。
【路廿一23「當那些日子,懷孕的和奶孩子的有禍了;因為將有大災難降在這地方,也有震怒臨到這百姓。」
﹝文意註解﹞「懷孕的和奶孩子的有禍了,」因為她們行動不便,來不及逃走。
「因為將有大災難降在這地方,也有震怒臨到這百姓,」據猶太歷史記載,主後七十年的事件中,猶太人約有一百萬被殺,大部份被釘十字架,又約有不少人被賣為奴,備嘗苦難,甚至因而致死。但這種情形若與末期的大災難作比較,仍難望其項背。
﹝靈意註解﹞『懷孕的』象徵懷有各樣私慾的人;『奶孩子的』象徵有肉體的牽掛的人。
【路廿一24「他們要倒在刀下,又被擄到各國去。耶路撒冷要被外邦人踐踏,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滿了。」
﹝原文字義﹞「各國」列國,外邦;「外邦人」(原文與『各國』同字)
﹝文意註解﹞「耶路撒冷要被外邦人踐踏,」『踐踏』是轄制、奴役的意思。
「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滿了,」『外邦人的日期』指耶路撒冷城被外邦人踐踏的時日;『直到...滿了』表明這時日是有期限的,是會終結的。
『外邦人的日期』究竟如何計算,解經家有兩種意見:
1.自神將治理猶太國的權柄從大衛家手中奪去,交給外邦君王尼布甲尼撒的時候起,直到基督再來另立一永不衰敗的國度為止。
2.自尼布甲尼撒王起,至以色列在主後一九四八年五月十四日復國,宣佈獨立之日為止。
上述兩種日期均相當緬長,至少約有二千五、六百年;並且此兩種推算法,均可在本章主耶穌的豫言中找到支持的論據:第一種算法可由本章25~28節,主的豫言從耶路撒冷要被外邦人踐踏,立即跳到末日人子駕雲降臨的事,知道主的意思是直到祂再來為止。但因主的豫言卻又跳回無花果樹發芽的比喻(29~31),而該比喻乃指以色列的復國,故第二種推算法也有其根據。
﹝話中之光﹞歷史的變遷,都有神的手在掌管,連列國的政權,也出於神的定規。
【路廿一25「日、月、星辰要顯出異兆;地上的邦國也有困苦;因海中波浪的響聲,就慌慌不定。」
﹝文意註解﹞23~27節可知,主的再來是在大災難期結束之時;並且在祂降臨的日子裏,天象會有極大的變異(參亞十四5~6;珥二31;彼後三10)
﹝靈意註解﹞天象的變異有時也象徵世間局勢的動盪,朝代與邦國的興替(參結卅二7~8;摩八9);惟此處應係指自然界的劇變。
﹝話中之光﹞日、月、星辰,都是豫表基督;當實體一來到,就不需要那些影兒了(參西二16~17)。當基督一顯現,一切光體都要黯然失色了。
【路廿一26「天勢都要震動;人想起那將要臨到世界的事,就都嚇得魂不附體。」
﹝原文字義﹞「世界」天下,居人之地;「魂不附體」停止呼吸,昏厥。
﹝原文字義﹞「那將要臨到世界的事,」指末世將會有三年半的大災難(參太廿四21;啟三10;十一2;十三5)
【路廿一27「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有能力,有大榮耀,駕雲降臨。」
﹝文意註解﹞「那時,」乃指『天象顯出異兆』(25~26)之時。
「他們要看見人子,有能力,有大榮耀,」『人子』是主道成肉身、受苦的稱號;當主降臨時要,特別顯出『有能力』和『有大榮耀』兩種情形,這是因為主耶穌要用口中的氣(能力)滅絕那敵基督,並用降臨的榮光(大榮耀)廢掉牠(參帖後二8)
「駕雲降臨,」那時,祂不再隱藏在空中雲裏,乃是駕雲降臨。
【路廿一28「一有這些事,你們就當挺身昂首;因為你們得贖的日子近了。』」
﹝文意註解﹞「這些事,」是指廿五、廿六兩節所說的事;那時,日月無光,天崩地裂,驚濤駭浪。
「你們就當挺身昂首,」『挺身昂首』是表示歡樂的意思。
「因為你們得贖的日子近了,」這是說明我們為何應當『挺身昂首』。『得贖』不是指靈魂得著救贖,因這在我們相信的時候就已經得著了;這裏的『得贖』乃是指我們身體的得贖(參羅八23)
在我們信主的時候,我們已經得著了永遠的救恩,我們的靈已經得救了,但是我們的身體仍然在舊造裏歎息、勞苦,受敗壞的轄制,有病弱衰老的痛苦。身體的得贖,是要等到主再來的時候才能得著。當主再來的時候,祂要使我們這舊造受轄制的身體得贖、改變,進入新造自由的榮耀。那時,我們的身體要改變形狀,與主自己榮耀的身體相似(腓三21)。這就是聖經裏面所謂『身體的得贖』的意思。
﹝話中之光﹞()當主再來的時候,世人『嚇得魂不附體』(26),我們信主的人卻當「挺身昂首」迎接祂。這一面是我們榮耀的盼望,另一面也激勵我們傳福音給那些可憐的世人,免得主來時,永遠沉淪。
()乃是到了人子在榮耀裏出現的時候(27),我們才得「挺身昂首」。這說出:
1.基督榮耀的出現,乃為把蒙恩者也都帶到神兒女榮耀的自由中(羅八21),而達到神對人類最高的心意。
2.在那日來到以前,我們只得屈身、俯首,走十字架的窄路;正如倪柝聲弟兄作詩說:『我的榮耀還在將來,今日只得忍耐;我決不肯先我的主,在此世界得福。』
【路廿一29~30「耶穌又設比喻對他們說:『你們看無花果樹,和各樣的樹;它發芽的時候,你們一看見自然曉得夏天近了。」
﹝文意註解﹞「它發芽的時候,」指生命顯出生氣勃勃的樣子的時候;意即已經進入春天,因此離夏天不遠了。
﹝靈意註解﹞『無花果樹』豫表以色列國,它因不結果子曾被主咒詛(參可十一1421),故其枯乾豫表以色列亡國,今樹枝發嫩長葉,即豫表以色列復國。
『夏天』乃與冬天相對,冬天象徵災難期間(參可十三18~19);夏天象徵國度復興的時代,這時代要開始於主的再來。
﹝話中之光﹞()「你們看無花果樹,」主要我們從無花果樹發芽而學習認識基督的再臨,這是指明,基督的原則充滿在萬有中(參弗一23),萬有都在表明基督,因此,我們應當學習從萬有中認識基督。
()基督乃是在生命中作王(參羅五17),祂的國度必然是滿有豐盛的生命;我們信徒得的生命越豐盛(參約十10),就越有分於神的國度。
【路廿一31「這樣,你們看見這些事漸漸的成就,也該曉得神的國近了。」
﹝文意註解﹞「你們看見這些事漸漸的成就,」『這些事』指過去兩千年來,凡主的豫言所已經應驗的事。
「也該曉得神的國近了,」前節的『夏天』,即指神的國。
﹝靈意註解﹞主的話提示我們,只要一看見以色列復國的事發生,便知主的再來和國度的實現已經臨近了。
【路廿一32「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些事都要成就。」
﹝文意註解﹞「這世代還沒有過去,」聖經中的『世代』,往往不是指人生存在世的年數,而是指世人在神面前的道德光景(參申卅二5;太十一16;十二39414245;廿三36);換句話說,世人的邪惡淫亂、乖僻彎曲有多長,世代也有多長。因此,『這世代』可以延伸而指直到主再來的整段時代。
「這些事都要成就,」『這些事』則包括主再來之前的事。
主所說的話必要成就,以色列復國的事既已應驗在主後一九四八年,因此祂再來的腳步聲也已隱約可聞。聖徒且切莫將主這話等閒看待。
【路廿一33「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
﹝文意註解﹞「天地要廢去,」『天』字的原文為單數,表明與地相對的天;將來有一天,舊的天與地都要被廢去(參彼後三10;來一11~12)
「我的話卻不能廢去,」主的話永遠安定在天(詩一百十九89),必要成就。
﹝話中之光﹞主的話比天地更為堅定、恆久;可惜人常迷信『天長地久』,卻對主的話存疑。
【路廿一34「你們要謹慎,恐怕因貪食醉酒並今生的思慮,累住你們的心,那日子就如同網羅忽然臨到你們。」
﹝原文字義﹞「貪食」酗酒,飲酒過量;「醉酒」沉醉,酒精中毒;「思慮」掛心,煩惱;「累住」壓抑,重擔;「忽然」意想不到。
【路廿一35「因為那日子要這樣臨到全地上一切居住的人。」
﹝原文字義﹞「居住」坐在,騎在。
﹝文意註解﹞本節表明主的再來是關乎全人類的。
【路廿一36「你們要時時儆醒,常常祈求,使你們能逃避這一切要來的事,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
﹝原文字義﹞「儆醒」警戒,不眠,清醒;「能」得勝,勝過。
﹝文意註解﹞「你們要時時儆醒,常常祈求,」『儆醒』的定義是『保持清醒狀態,不斷地戒備』;『時時儆醒,常常祈求』意即一方面在禱告中要保持警戒的狀態,另一方面又以禱告來保持儆醒。
「這一切要來的事,」是指末日的大災難。
「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暗示靈裏常常儆醒禱告的人,才能夠免去那要臨到普天下的大災難(參啟三10),也就是在大災難之前就被提接到基督那裏(參帖前四17);人若不儆醒豫備,必不能通過基督臺前的審判,因此站立不住。
﹝話中之光﹞()我們對於主的再來,與其花許多功夫去研究字句的時間、兆頭、豫言等等問題,倒不如好好注重裏面屬靈的光景。屬靈光景正常的人,基督無論何時再來,在他都是一樣;並且早已在屬靈的實際中,得嘗主再來的真實意義了。
()迎接國度首在「儆醒」;凡對主的再來漠不關心的,就是不夠儆醒的。
()賓路易師母說:『基督徒生活的第一日起就是儆醒。』我們當對於仇敵、世界、自己,常常的儆醒。
()信徒應當不粗心大意(儆醒),天天以等候主的態度生活工作,一舉一動、所思所念,都是為著迎見主、討祂喜悅。
()撒但常叫我們不覺得有禱告的需要,或者叫我們只有禱告的形式,而沒有禱告的心願和負擔,因此我們必須儆醒著禱告。
()米吉爾博士說:『正確的禱告需要保持心靈的警戒狀態,呆滯消沉的心思會攔阻禱告的果效。』
【路廿一37「耶穌每日在殿裏教訓人;每夜出城在一座山,名叫橄欖山住宿。」
﹝文意註解﹞「每夜出城在一座山,名叫橄欖山住宿,」主耶穌每天晚上都在伯大尼過夜(參可十一11)。『伯大尼』是耶路撒冷城外,位於橄欖山東南麓的小村莊,那裏有清心愛主的馬大、馬利亞和拉撒路三姊弟一家人(約十一1~518),還有長大痲瘋的西門一家(可十四3),馬利亞就在他家裏作了一件美事(可十四3~6;約十二3)
﹝靈意註解﹞耶路撒冷城豫表墮落變質的基督教組織或所謂的教會,按名他們是活的,其實是死的(啟三1)。主既在其中得不著安息,於是離開他們,出城另尋可供安息之所。
『橄欖山』顧名思義,乃盛產橄欖油之地;橄欖油豫表聖靈,那裏充滿聖靈,那裏才能讓主住宿安息。
﹝話中之光﹞()大君的京城耶路撒冷,卻變成主無法住宿之處;所以成為荒場(參十三35),也是必然的。我們千萬不要以從前輝煌的歷史誇口,要問今天主耶穌能否在這裏得著地位,得著安息?
()一個正常的教會,應當充滿了聖靈(「橄欖山」所豫表的),才能讓主得著安息。
()一個正常的教會,也應當像伯大尼之家所豫表的,滿有生命(拉撒路)、愛(馬利亞)和事奉(馬大),才能讓主得著安息。
()基督只能因著我們的信心和愛心,而安家住在我們的心裏(參弗三17)
【路廿一38「眾百姓清早上聖殿,到耶穌那裏,要聽祂講道。」
﹝話中之光﹞清晨是最容易聽見主聲音的時候,所以我們最好天天都在清早來到主的面前,和祂交通,讀祂話語──聖經。
叁、靈訓要義
【寡婦奉獻的獨特之處(1~4)
一、別人奉獻是因蒙財物的祝福(財主),寡婦奉獻只為愛主
二、別人奉獻是拿出自己有餘的,寡婦雖自己不足,卻仍奉獻
三、別人奉獻的是身外之物,寡婦奉獻的是她一切養生的
四、別人奉獻的並不關係到『己生命』,寡婦是獻上『己生命』
五、別人奉獻的乃是理所當然,寡婦奉獻的蒙主稱讚
【聖地遭受浩劫以前的豫兆】
一、必有人冒基督的名來迷惑選民(8)
二、必有打仗和打仗的風聲(9~10)
三、必有地震、饑荒、瘟疫(11)
四、天上會顯現異象(11)
【聖徒傳福音的危機和對策】
一、危機:
1.被人拿住、逼迫,並交給會堂(12)──被名義上的基督教團體逼迫,在教堂裏受掛名的基督徒迫害
2.被收在監裏,拉去站在君王諸侯面前(12)──被屬世的政權逼迫、受審判
3.與父母、弟兄、親族、朋友為敵(16)──被肉身親人反對
4.被眾人恨惡(17)──被屬世的人敵視和輕看
二、對策:
1.當立定心志(14)
2.不要豫先思想怎樣分訴(14)
3.要仰望主賜給口才智慧(15)
4.常存忍耐,就必保全靈魂(19)
【主對聖城遭遇浩劫的豫言和勸戒】
一、豫言:
1.聖城被兵圍困,就可知道它成為荒場的日子近了(20)
2.這是報應的日子,要應驗經上的豫言(22)
3.聖城要被外邦人踐踏(24)
4.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滿了(24)──將有一定的期限
二、勸戒:
1.那時在猶太的,要逃到山上(21)
2.在城裏的,應當出來(21)
3.在鄉下的,不要進城(21)
4.當那些日子,懷孕的和奶孩子的有禍了(23)
【主再來的豫言和勸戒】
一、豫言:
1.主的再來是在外邦人的日期滿了以後(24)
2.主再來時天象將有極大的變異(25~26)
3.人都嚇得魂不附體(26)
4.主將要從空中駕雲降臨(27)
5.主再來之時,就是信徒得贖的日子近了(28)
二、勸戒:
1.當無花果樹枝發芽的時候(以色列復國),就該知道夏天──神的國近了(29~31)
2.主豫言的話必要成就(32~33)
3.那日子如同網羅忽然臨到(34~35)
4.要時時儆醒,常常祈求(36)
【信徒等候主來之前該有的豫備】
一、在消極方面:
1.要謹慎(34)──免得被迷惑(8)
2.不貪食醉酒(34)──不貪享今生的福樂
3.放下今生的思慮(34)──不為地上的生活憂慮
二、在積極方面:
1.要時時儆醒(36)──常常親近主、不離開主
2.常常祈求(36)──凡事信靠主、交託給主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路加福音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路加福音提要」末尾處

 路加福音第二十一章拾穗
【路二十一1「耶穌抬頭觀看,見財主把捐項投在庫裡,」
    「庫」:聖殿婦女院的牆上設有十三個收奉獻的容器。──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二十一1~2;太二十七5~6那窮寡婦投兩個小錢在“庫”裏,與賣主的猶大後悔時所丟的錢在殿裏,後來那三十塊錢不放在“庫”裏的“庫”是否相同?】
不同!這窮寡婦把兩個小錢投在“庫”裏的庫字,原文GAZO-PHULAKION ya*仰入alctov是指著聖殿中“婦女院”裏面的一個“庫”而言,應譯為“院庫”。男人到“院子”裏去見祭司辦理獻祭手續時,婦女們只能在婦女院與孩子們在該處等候,並在該處敬拜主。該處也是人頭湧湧之處,院中的“院庫”是很巨大的一個木箱,箱上有十二個倒過來的喇叭口,各人依照自己所屬的支派將錢投入不同的喇叭口中。主那穌曾教訓門徒說:在施捨時“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一語,便是指投錢入這“院庫”奉獻箱而言。這也是人們“自由奉獻”之處,所以許多人也秘密將款項投在此箱中。
至於祭司們所說,不可將猶大賣主的三十塊錢放在“庫”裏的“庫”,原文“各耳板”KORBAN fCopu同字。馬可福音十一章11節說那不孝之子推辭不供養父母時所說的“各耳板”,便是這個“殿庫”。以色列人如果向上主許過願,便在還願時將自由奉獻的款項投入祭司所看見的“殿庫”奉獻箱中。這殿庫也是放丁稅之處(太十七章24節)。這庫是放在“內殿”裏的,所以應該稱為“殿庫”(參看時代真理第一集“潔淨我們的聖殿”一文中有關內殿與全殿的分別)。――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路二十一2「又見一個窮寡婦投了兩個小錢,」
    「小錢」:是當時最小的猶太銅幣。──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二十一4「因為眾人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捐項裡;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
    「養生的」:指「維持生命的物質」。──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二十一16「連你們的父母、弟兄、親族、朋友也要把你們交官;你們也有被他們害死的。」
    「害死」:也可以解釋成「處死」。──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廿一1618{\Section:TopicID=306}一髮不損
問:路加福音二十一章十六節說:「你們也有被他們害死的。」第十八節又說:「然而你們連一根頭髮,也必不損壞。」既說被殺害,何以又說一髮不損壞?是否譯筆有誤?務祈指示為荷。
答:主耶穌死是死了,然而,卻應驗聖經的話,祂的骨頭連一根也不折。這裏就是如此。再者,他們身體雖然被其殺害,然而,他們實在未受毫髮之損。譯筆無誤。―― 倪柝聲
【路二十一19「你們常存忍耐,就必保全靈魂(注:或作“必得生命”)。」
    「保全」:「取得」、「贏取」。──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二十一19在患難中要忍耐你們常存忍耐,就必保全靈魂。
靈魂因急躁而失喪;然而,當它毫無怨言地降服時,就擁有平安,也擁有神。急躁的人渴望得著他所沒有的,或者,對所擁有的不滿足。急躁的靈魂是強烈情感的奴隸,丟棄了理智與信仰的約束,這是多麼大的缺點和錯誤!當你甘心忍受別人的惡待時,它就摸不著你了;那麼為何你要拒絕甘心地背負它,而使它成為真實的惡待,叫自己受傷呢?內在平安並不居住在感官或低等欲望中,乃是在於意志。只要意志持續、堅定地順從,這平安可存在最痛苦的悲傷中。這世界的平安不在於痛苦的解除,而在於自願忍受痛苦。
聽聽你的呻吟和抱怨,好像你是世上最無辜的,並且你不被允許進入現世的天堂似乎極不公平。但請記住你會如何地觸犯 神,並且你該承認祂是公正地對待你。當以浪子的謙卑向祂懺悔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禰。(路1521)我知道我虧欠了禰的公義,但我沒有勇氣來還這公義的債。若由我來還這債,我將自欺,我將吝惜自己,我將出賣自己。但禰慈憐的手免除了這我永無勇氣去償還的債,又在愛中糾正我。禰也應允,使我有耐心忍受這于我有益的糾正。倘若一個罪人願意向自己發義怒的話,至少他可以接受神所安排的痛苦,也就是他自己不敢主動去選擇的痛苦。-- 芬乃倫《靈思默想》
【路二十一24「他們要倒在刀下,又被擄到各國去。耶路撒冷要被外邦人踐踏,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滿了。」
    「刀下」:應譯為「刀口」。──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二十一25「日、月、星辰要顯出異兆,地上的邦國也有困苦,因海中波浪的響聲,就慌慌不定。」
    「困苦」:「喪氣」、「喪膽」。
    「慌慌不定」:「迷了路」。──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二十一26「天勢都要震動,人想起那將要臨到世界的事,就都嚇得魂不附體。」
    「想起」:「向前觀看」。
    「魂不附體」:「熄滅」、「吐氣吹滅」。──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廿一34累住了心「恐怕因貪食醉酒 並今生的思慮累住你們的心,……網羅忽然臨到……」】
基督徒應當覺悟,世上不是他們安居的所在和長久的家。因為世上的罪惡,快要臨到盡頭,想在世上得什麼,是妄想,就是得到也毫無價值,不但轉眼要過去,而且將來還要因它受到損失。因為沒有專心地追求神國的事,也沒有完全為主而活,不遵行神的旨意就是極大的錯誤。人追求什麼,就得什麼,不會追求地,反而得到天,追求今生的事,反而得到永世的事。
所以問題是我們的心究竟在那裡,每天所注重的,思慮的是什麼事。如果所追求,注重思慮的和世人一樣,也要和世人有同樣的遭遇,這就是主在這裡所特別提出警告的。因為有災難和痛苦要臨到世上一切的人。信徒應否和世人一樣,不能避免呢?這裡提到貪食,醉酒並今生的思慮,占住了人的心。雖然飲食是人所需要的,但不能貪求,縱欲。雖然有些事情是重要的,卻不能被它們控制,以至心不得釋放,這樣災難忽然來到就無法逃脫了。
所以不要隨從肉體,貪愛世界,被今世的事物所累住,每天都追求那些與靈性無關的事,乃是應該時時儆醒,常常祈求,才能逃避一切要來的事,得以站在主面前。將今生肉體,屬世的一切,得失、榮辱、禍福都置之度外,求將來在主那裡有所得著就夠了。──《每日天糧》
【路二十一36「你們要時時警醒,常常祈求,使你們能逃避這一切要來的事,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
    「儆醒」:「不睡覺」、「保持清醒」。──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二十一36「你們要時時警醒,常常祈求。」】
我們總要常常束緊腰帶,不要跪在地上岸邊飲水,恐怕敵人乘虛而入,我們的仇敵詭計多端,我們在向前的旅程中驚險萬分,會遭受損害的。
在節期中警醒——在室內充滿歡樂的聲音,戲言洋溢,笑話連篇,記得要仰望主的面,我們有否不當說的話,或有什麼以後會懊悔的事,我們的心總不可過分興奮與受害。
在憂慮中警醒——有時我們應過分焦慮,將事情想得太多,尤其是那些可見的與短暫的事,於是我們心中會充滿憂慮,好似將來必有不幸的事,風雨會掃去一切。當商情低落,競爭增加——警醒!祈求!站在人子面前,祂必不忘記,也不丟棄我們。
在摯愛中警醒——我們在外面武裝,回到家裡,關上門,我們的心就在溫暖的情愛之中,我們完全卸了裝,毫無戒備,心靈會否太鬆弛呢?但是主說:你們要時時警醒,祂提醒我們不住站在人子面前,常常祈求。
── 邁爾《珍貴的片刻》
 
【路二十一37「耶穌每日在殿裡教訓人,每夜出城在一座山,名叫橄欖山住宿。」
    「每日」:「白天」。──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資料大全》
 
 路加福音第二十一章例證
【路廿一5聖殿中的長廊和支柱,俱是白色的大理石,有四十呎高,每一塊都是從整塊石頭鑿出來的。至於說到裝飾,最著名的要算那純金製成的葡萄樹,每一株有一人高。約瑟夫的猶太戰史第五冊卷五,對耶穌時代的聖殿有著最為精緻的描繪。書中提到,『聖殿前端的外貌,簡直叫人的心驚目眩,因為整幅牆都嵌滿了大塊大塊的金片。朝陽初起,太陽的反光真個是金光奪目,叫人無法逼視,就正如瞪視太陽本身一樣。但從遠處看來,對一個異鄉人來說,整座聖殿卻像一座覆蓋著白雪的崇山那般,因為在沒有嵌金的部分外牆,卻是潔白勝雪。』對猶太人而言,這樣莊嚴輝煌的聖殿,竟然被夷為塵土,真是難以想像了。──《每日研經叢書》
【路二十一13這些事終必為你們的見證。」
基督徒的生活是爬山的生活;如果爬在前面的人能常回頭喊一聲,笑一笑,點一點頭,招一招手,對於爬在後面的人是大有幫助的。我們都是爬山的人,我們應該互相幫助、勉勵纔是。爬山是頂危險的,可是也是頂榮耀的。我們要爬上山頂,一方面必須費力,一方面必須謹慎、堅忍。我們越爬得高,前途的景色越望得清。我們中間如果有甚麼人發現了甚麼值得注意的東西,應該立刻回頭喊一聲,叫後面疲倦的同伴得著鼓勵。─ 選
路廿一34罪的俘虜】你們要謹慎﹐恐怕因貪食醉酒並今生的思慮﹐累住你們的心﹐那日子就如同網羅忽然臨到你們。(路廿一﹕34
  據探險家說﹕非洲獵人捉拿森林中的小猴﹐並不須安置圈套或陷阱﹐他們只要帶一壺摻蜜的啤酒到樹林去﹐把壺蓋打開﹐自己藏躲附近就行了。猴子因好奇﹐一個個從樹上跳到壺前﹐開始只想嘗一嘗那甜味﹐以後越喝越多﹐就亂打亂鬧﹐亂跑亂跳﹐直到醉倒為止。這時獵人就開始行動﹐不到幾分鐘﹐酣睡的猴子們﹐就都已被繩子堅牢的縛住﹐及至醒來﹐才知道自己已成了獵物﹐這時任憑你亂叫亂咬﹐總是徒勞無益
  魔鬼對付世人也是這樣﹐他在罪中摻些蜜糖﹐使你先嘗試罪中之樂﹐直到你沉醉入迷﹐才把罪惡打成的鐵鏈緊緊地套在你的頸項上﹐使你成為它手中的俘虜﹐落在痛苦難熬之中﹔正如聖經所說﹕原來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魚被惡網圈住﹐鳥被網羅捉住﹐禍患忽然臨到的時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傳九﹕12
── 佚名《喻道故事續集》
【路廿一34~35這裏強調儆醒的必要。基督徒千萬不可以為自己是生活在一個不變的,穩妥的景況裏。基督徒得永遠處於企盼當中。有一位小說家,她書裏頭有一個角色,當別人因某些事物的引誘而致墮落的時候,她卻常能潔身自愛。她說道:『我知道某一天,偉大的事物會進入我生命之中,我希望能夠保守自己,配接納它。』我們必須永遠生活在永恆的影子底下,要確知自己有沒有謹慎自守;好叫在上帝面前,與所蒙的恩相稱。再沒有像基督徒的生活,那樣的叫人怵惕驚心。──《每日研經叢書》


 路加福音第二十一章綱目
【末期的預兆】
時時儆醒,常常祈求
一、窮寡婦頭了兩個小錢
1.眾人是將由餘的投在捐項裏
2.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
3.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
二、預言聖殿被毀
1.要被拆毀
2.耶路撒被兵圍困
3.得贖的日子近了
三、等候基督再臨
1.一看見自然就曉得
2.謹慎消極的一面
3.力行積極的一面
── Chih-Hsin ChangAn Outline of The New Testament
【路加福音第二十一章】
一、貴重的捐項(廿一14
二、動亂不安的消息(廿一524
三、儆醒(廿一2537
──《每日研經叢書》
【路加福音第二十一章】
一、寡婦的兩個小錢(二一14
二、概述將來有的事(二一511
三、末日之前(二一1219
四、耶路撒冷的毀滅(二一2024
五、第二次降臨(二一2528
六、無花果樹和各樣的樹(二一2933
七、儆醒禱告(二一3438
──《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預言末期(二十一119)】
一、窮寡婦的奉獻(14
二、末期的景象(519
──《新舊約輔讀》
【基督複臨的景象(二十一2038)】
一、耶路撒冷成為荒場的日子(2024
二、外邦人的日期滿足(24
三、得贖的日子近了(2528
四、那日子(2935
──《新舊約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