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1日星期三

羅馬書提要 羅馬書導論拾穗 羅馬書導論例證 羅馬書導論綱目


羅馬書提要
壹、作者

         使徒保羅(羅一1)。本書由他口述,而由德丟代筆書寫(羅十六22)
         根據聖經的記載,保羅原名掃羅(徒十三9),係以色列人,屬便雅憫支派(羅十一1);按血統而言,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腓三5)。他生在基利家的大數,在名師迦瑪列門下,按嚴緊的猶太律法受教(徒廿二3)。後來成為猶太教中最嚴緊的法利賽人(徒廿六5),為祖宗的律法大發熱心,逼迫教會(腓三6);然而這是在他不信不明白的時候所作的(提前一13)。有一天,當他要去大馬色捉拿信主的人們時,蒙主耶穌在路上向他顯現(徒九1~5)。從此,他便成了基督徒,並奉召成為使徒(羅一1),主要以外邦人為傳揚福音的對象(加二8)。先後至少寫了十三封新約書信,是基督教真理的主要詮釋者。

貳、寫作時地

          約在主後五十六至五十八年,使徒保羅第三次出外傳道時,曾在希臘逗留了三個月(徒廿1~3),當時他正準備將希臘各地教會的奉獻款帶往耶路撒冷去,供給那裏貧窮的聖徒(羅十五25~32;徒十九21)。保羅在寫本書時,是住在該猶的家裏(羅十六23),眾信這位該猶就是哥林多的該猶(林前一14);而保羅在本書裏也舉薦堅革哩教會的女執事非比(羅十六1),堅革哩是哥林多東面不遠的海港,故一般聖經學者推測本書應是寫於希臘的哥林多城,託請非比帶去羅馬。

叁、本書受者

          在羅馬的聖徒(羅一7),其中外邦人佔大多數,而猶太人也顯然不少(參羅四1;九至十一章)
          我們不知道是誰建立了羅馬的教會,根據聖經,有幾個可能性:
          一、在五旬節時,有一些從羅馬來的客旅,包括猶太人和進猶太教的外邦人(徒二10)。也許他們當中有些人得救後回到羅馬,在那裏興起了主的見證。或者在司提反殉道後,耶路撒冷教會大遭逼迫,那些分散到各處傳道的人(徒八4),其中可能有少數人甚至到了羅馬。保羅在本書後面提到兩位比他先在基督裏的同工(羅十六7),他們或許就是上述兩種到羅馬作主工的信徒之一部分。
          二、保羅在本書後面也提到了不少他所熟悉的信徒們。這些人在各別不同的地方曾和他見過面,例如百基拉和亞居拉(羅十六3~4;徒十八2~3);又如魯孚和他母親,保羅說:「他的母親就是我的母親」(羅十六13)。也許他們是因各別不同的原因,而先後移居於羅馬,成為羅馬教會的中堅份子。
          從本書的問安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羅馬教會,至少在三個不同的地方有聚會(羅十六3~514~15),但教會的行政中心是在百基拉和亞居拉的家中(羅十六5)

肆、寫本書的動機

          保羅寫本書的目的至少有三:
          一、保羅當時在羅馬帝國東方幾省的福音事工似乎已告一個段落,他切心想望到西班牙去開闢新的福音工場(羅十五23~24),而羅馬正位於往西班牙路線的中途,必須經過那裏,因此他打算藉寫此書信與在羅馬的教會建立密切的關係,作為支持他今後西向事工的後盾,為此他必須使那裏的眾聖徒熟識他的異象和負擔。
          二、保羅也切切的想到羅馬去,要把他屬靈的恩賜分給那裏的眾聖徒,以便與他們同得堅固和安慰(羅一10~15)。羅馬乃是當時羅馬帝國的首都,也是全世界的權力中心。若能建造一個剛強的羅會教會,對於福音化全世界必有很大的助益。
          三、保羅不能肯定他會否安全抵達羅馬,也許在他去羅馬之前,很可能在耶路撒冷遇害(徒廿22~24;廿一12~13),因此他請求在羅馬的眾聖徒為他代禱(羅十五30~32)。萬一他不能去羅馬,則本書至少能夠提供給那裏的眾聖徒一個得著造就的材料,特別是關於救恩的基要真理。

伍、本書的重要性

          《羅 馬書》在聖經中列在書信的最前面,足見它的重要。馬丁路得稱《羅馬書》為福音摘要;又說基督教只要有《約翰福音》和《羅馬書》就不致消滅,仍必發揚光大。 他也勉勵信徒讀這書;他說人可盡量研讀《羅馬書》,研讀得越多,越能發現它的寶藏。加爾文也見證說:『任何人若通曉此書,便是找到了一條明白整本聖經的通 道。』
          事實上,本書是教會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聖經書卷。奧古斯丁因讀到本書第十三章而悔改歸主;馬丁路得因藉本書而領悟到『因信稱義』的真理,乃掀起了宗教改革;約翰衛斯理因聽見別人朗讀馬丁路得的《羅馬書註釋》而體會到得救的確據。
          總而言之,本書乃是經中的大經,無論就它所論到的題目之大,所引用的舊約聖經之多,所敘事物的範圍之廣,以及神所豫定的救恩之豐,均非其他經書所可比擬。

陸、主要結構和主旨要義

          本書根據第十六章廿五、廿六節總結語中的三個『照』字(According to),可分成三項主要結構:
          一、『照我所傳的福音,和所講的耶穌基督』:一至八章說明神福音的內容。首先由神宣佈全人類的罪,使人無可推諉,接著指明一條逃避死刑的路,因信入耶穌基督得以稱義(算為無罪),因獻上自己得以成聖,最後因身體變化被提而得榮耀。
          二、『照永古隱藏不言的奧秘』:九至十一章說明神福音的計劃。首先神憑祂的主權揀選以色列人,又因以色列人的過失,使救恩臨到外邦人,最後又藉著外邦人激動以色列人,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藉此顯明神那豐富難尋的智慧。
          三、『按著永生神的命,藉眾先知的書指示萬國的民』:十二至十六章說明神福音的果效。神藉著祂的話說明信徒蒙恩後所該有的光景,就是披戴基督,為著死而復活的基督而活,將基督彰顯在萬國之中,使榮耀因耶穌基督歸與獨一全智的神。
          總之,道成肉身、死而復活的基督,乃是神賜給人的福音。神在基督裏豐滿的救恩,要臨到祂所揀選、所豫定的人身上;並且神還要藉著祂兒子耶穌基督,在所有蒙恩的人身上作工,使他們達致救恩完滿的結果。

柒、本書的特點

          本書的特點如下:
          一、本書的條理清晰,是最系統化的一封保羅書信,讀起來較像詳盡的神學論述,而不像一封信函。
          二、本書的道理豐富深奧,它所涉及的神學主題之眾多與重要,遠超其他書信,諸如:罪、救恩、恩典、信心、義、稱義、成聖、救贖、死亡及復活。
          三、本書是作者的嘔心傑作,巧妙靈活地引用舊約:雖然保羅常在他的書信中引用舊約聖經,但在《羅馬書》裏,他用『串珠』文學形式見證真道,甚且在他的辯論中經常在前面採用舊約經句(特別是九至十一章)
          四、本書道出作者深切關懷以色列人:保羅寫到以色列目前的光景,與外邦人的關係,以及最終的得救。
          五、本書的遣詞用字別出心裁,依其段落而有不同的講究,例如:《羅馬書》從一章到八章講到主的救贖,分為兩大段。第一大段是一章一節至五章十一節,專講血而不講十字架,且複數的罪字(sins)特別顯著;人的罪得著赦免,被神稱義,是因著血。第二大段是五章十二節至八章末了,專講十字架而不講血,且複數的罪字一次都沒有出現,而單數的罪(sin)字,卻再三的被使用;因為前一段是說到血對付我們『所作』的,本段則說到十字架對付我們『所是』的。
          六、本書第六章有兩個王――罪與恩典――罪在『己』的身上作王,恩典藉著義作王;第七章有兩個丈夫――律法與基督――人是藉著死脫離律法,而歸於基督;第八章有兩個領導――肉體與靈――隨從肉體或隨從靈。
          七、在《羅馬書》中,『律法』一詞共出現了七十次多,所含意思不盡相同,至少可分為下列五種:
                1.指摩西律法而言,例如:『你稱為猶太人,又倚靠律法』(羅二17),很顯然地,這裏的律法即指猶太人所特有的摩西律法。
                2.指整本舊約聖經,例如:『我們曉得律法上的話,都是對律法以下之人說的』(羅三19),這裏所謂『律法上的話』,是指前面三章十至十八節所引用的話,而那些話乃引自舊約《詩篇》和《以賽亞書》的經文,故應是指整本舊約聖經。
                3.指摩西五經,例如:『有律法和先知為證』(羅三21),這裏的律法乃代表摩西五經,而先知則代表先知書。
                4.藉以判斷對錯的原則,例如:『是用立功之法麼?不是,是用信主之法』(羅三27),這裏的『法』在原文即是『律法』,但不是指摩西律法,而指一般原則。
                5.指生命中的本性和傾向,例如:『心中的律』和『肢體中犯罪的律』(羅七23),即指人本性中的善惡之爭;又如:『生命聖靈的律』(羅八2),原文無『聖』字,這裏乃指人在信主重生之後所得的『神生命的律』。

捌、本書與《哥林多前後書》並《加拉太書》的關係

          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中所談的題目,有些在《羅馬書》中再度出現。《哥林多前書》八1~13,十14~十一1所論食物的問題,與《羅馬書》十四1~十五6類似;《哥林多前書》十二12~31所論肢體與身體的關係,與《羅馬書》十二3~8類似;《哥林多前書》十五21~2245~50,亞當與基督的對比,與《羅馬書》五12~19相仿;《哥林多前書》十六1~4與《哥林多後書》八1~15提到為耶路撒冷收捐款的事,保羅在《羅馬書》十五25~32也言及此事。在這些例子之中,有幾處《羅馬書》本身顯出,它晚於哥林多前後書中平行的經文。更特出是,《羅馬書》八2~25重複了《哥林多後書》三17~10中許多論點,有人形容這情形是『將一種已駕輕就熟的邏輯架構,在兩種場合中,即席地自由發揮』。由此可以佐證,保羅寫這三封書信的時間相當接近。
          然而,保羅書信之中與《羅馬書》關係最密切的,當屬《加拉太書》。這兩封書信都將保羅因信稱義的福音,清楚闡明出來。相較之下,可看出《加拉太書》必然成書較早;敦促加拉太教會的論證,方式極其迫切、特殊,在《羅馬書》則成為有系統的陳述。賴特福(J. B. Lightfoot)比喻說,《加拉太書》之於《羅馬書》,『好像一個粗糙的模型與一座完工的精美雕塑』。又有人說,《加拉太書》若是福音的『自由大憲章』,那麼《羅馬書》就是更詳盡的『憲法』。本書乃是根據保羅在《加拉太書》中所提到的核心教義,加以周詳的闡釋。

玖、鑰節

        「這福音…論到祂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裏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羅一2~4)
        「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羅一16~17)
        「預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們來;所召來的人,又稱他們為義;所稱為義的人,又叫他們得榮耀。」(羅八30)

拾、鑰字

        「信」(羅一17;三22)共用五十八次。
        「義」(羅一17;三26)共用三十六次。

拾壹、內容大綱

【神的福音】
一、引言――神的福音簡介(1~15)
二、神的義――神福音的顯明(16~17)
三、定罪――世人對福音的需要(18~20)
        1.外邦人被定罪(18~32)
        2.猶太人被定罪(1~8)
        3.結論:全人類都被定罪(9~20)
三、稱義――世人接受福音的道路與結果(21~21)
        1.藉基督稱義(21~26)
        2.藉信心稱義(27~25)
(1)   藉信心稱義的原則(27~31)
(2)   藉信心稱義的例證(1~25)
        3.稱義的果子(1~11)
        4.稱義的原理(12~21)
四、成聖――信徒成聖的道路(1~13)
        1.成聖的秘訣――藉與基督聯合(1~23)
            (1)若與祂的死『聯合』,就必與祂的復活『聯合』(1~5)
            (2)『知道』與祂同死,就必與祂同活(6~10)
            (3)『算』自己向罪是死的,在基督裏是活的(11)
            (4)將自己的肢體『獻』給神和義,就必成聖(12~23)
        2.成聖的掙扎――被住在肉體中的罪所捆綁(1~25)
            (1)兩個丈夫――惟有向律法死,才能歸於基督(1~6)
            (2)三個律――神的律、心思中為善的律和肢體中犯罪的律(7~25)
        3.成聖的途徑――藉住在基督裏被生命之靈的律所釋放(1~13)
            (1)生命之靈的律――使人脫離罪和死的律(1~6)
            (2)內住的基督――使人藉以治死身體的惡行(7~13)
五、得榮――得著兒子的名分,就是身體得贖(14~39)
        1.榮耀的後嗣――今雖受苦,卻有得榮的盼望,因此須忍耐等候(14~25)
        2.得榮的成就――三一神的幫助(26~39)
            (1)聖靈的祈求――使軟弱變剛強(26~27)
            (2)父神的旨意――模成祂兒子的模樣(28~30)
            (3)基督的愛――在一切事上得勝有餘(31~39)
六、揀選――在乎恩典,不在乎行為(1~十一36)
        1.神的揀選乃在乎祂自己(1~29)
            (1)神揀選以撒――神應許的話從不落空(1~9)
            (2)神揀選雅各――在乎召人的神,不在乎人的行為(10~13)
            (3)神揀選以色列人――在乎發憐憫的神,不在乎人的定意和奔跑(14~18)
            (4)神揀選得榮耀的器皿――在乎神的主宰(19~29)
        2.神揀選的憑藉(30~18)
            (1)藉著因信而得的義――以色列人得不著,是因不憑信心求,只憑行為求(30~3)
            (2)藉著基督(4~18)
                a.基督是律法的總結(4)
                b.基督已為我們死而復活(5~7)
                c.得救之道乃信而求告基督(8~13)
                d.求告基督來自信道,信道來自聽道,聽道來自傳道(14~18)
        3.神揀選的智慧(19~十一36)
            (1)以色列人不全被棄――照著揀選的恩典,還有所留的餘數(19~十一10)
            (2)因以色列人的過失,使救恩臨到外邦人――好橄欖與野橄欖、樹根與樹枝的比喻(十一11~24)
            (3)等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十一25~32)
            (4)對神揀選的稱頌(十一33~36)
七、變化――信徒生活行為的改變,其秘訣、原則和榜樣(十二1~十六24)
        1.信徒生活行為改變的秘訣(十二1~2)
            (1)將身體獻上給神、事奉神(十二1)
            (2)不要效法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十二2)
        2.信徒生活行為改變的原則(十二3~十五13)
            (1)在事奉上――按所得的恩賜(十二3~8)
            (2)在對待聖徒上――活出美德(十二9~16)
            (3)在對待惡人上――以善勝惡(十二17~21)
            (4)在對待政權上――順服、恭敬(十三1~7)
            (5)在對待眾人上――愛人如己(十三8~10)
            (6)在對付社會潮流上――披戴基督,不為肉體安排(十三11~14)
            (7)在接納信徒的事上(十四1~十五13)
                a.要接納信心軟弱的,因他們是主的人(十四1~9)
                b.不要彼此論斷,因各自向神的審判交代(十四10~12)
                c.要按著愛人的道理行,定意不絆跌弟兄(十四13~16)
                d.要追求神國的實際――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十四17~23)
                e.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我們一樣(十五1~13)
        3.信徒生活行為改變的榜樣――使徒保羅(十五14~十六24)
            (1)原來為猶太教熱心的人,如今竟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十五14~19)
            (2)立志竭力廣傳福音,直到地極(十五20~29)
            (3)求眾聖徒與他一同竭力,為他禱告(十五30~33)
            (4)尊重並關切眾聖徒(十六1~16)
            (5)提醒眾聖徒防備背道者(十六17~20)
            (6)代別的聖徒致意問候(十六21~24)
八、結語――稱頌那藉他所傳福音顯明祂奧秘的神(十六25~27)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羅馬書註解》

《羅馬書註解》參考書目

王國顯《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羅馬書講經記錄》恩光出版社
史伯誠《羅馬書伴讀》美國見證出版社
沈保羅《確鑿不移的真理――羅馬人書講解》天道書樓
李保羅《羅馬書結構式研經註釋》天道書樓
李常受《羅馬書生命讀經》臺灣福音書房
宋華忠《羅馬書釋要》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
周神助《靈糧日課――羅馬書》台北靈糧堂
施達雄《信仰成為生活》台灣浸信會出版社
徐松石《羅馬加拉太書味腴》浸信會出版部
陳文福《羅馬書簡釋》感恩教會文字部
陳哲明《信而順服――羅馬書逐章經文分析與實踐》道聲出版社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羅馬書》校園書房出版社
陳明顯等《路上光――羅馬書釋義查經手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陳尊德《羅馬書信息》中國主日學協會
張志新《羅馬人書》台灣石門水庫教會
張繼忠《聖經漫談──羅馬書研究》浸信會出版部
陸彼得《研論羅馬書》美國基督中心
黃彼得《羅馬書精意》聖道出版社
無名氏《羅馬書讀經指引》不詳
馮蔭坤《羅馬書註釋》校園出版社
賈玉銘《羅馬新講義》晨星出版社
劉緯茂《每日靈糧新約系列――羅馬書》台北靈糧堂
鮑會園《天道聖經註釋――羅馬書》天道書樓
盧俊義《羅馬書的信息》信福出版社
史考基著・曾子明譯《救恩與行為――羅馬書探微》橄欖基金會出版部
白禮樂著・周建華譯《新約卷釋――羅馬書》香港讀經會
巴克萊著‧周郁晞譯《每日研經叢書――羅馬書注釋》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巴特著・魏育青譯《羅馬書釋義》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加爾文著・趙中輝等譯《羅馬人書註釋》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
何宜敦著・麥國屏譯《羅馬人書簡釋》基督教輔僑出版社
季賽生著・范約翰譯《羅馬書查經課程》道聲出版社
舒邦鐸著葛慶源譯《羅馬人書中的基督》復興祈禱團契
畢波特著・王正中譯《羅馬書的研究――本於信以致於信》浸宣出版社
馮國泰等著許立中譯《羅馬書研經導讀》天道書樓
達秘著・無名氏譯《羅馬人書要略》聖徒基金
虞格仁著・鍾蒼榮譯《羅馬書註釋》道聲出版社
黎登奧著‧種籽翻譯小組譯譯《羅馬書》種籽出版社
魏道司著・趙中輝譯《羅馬書研究》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
David Steele等著・宋華忠譯《羅馬人書淺釋》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
Baptist編・王麗英譯《偉大的教義――羅馬書》浸信會出版社
Evangel編・溫姚賽珠譯《研讀羅馬書》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文字部
Robert LeeOutline Studies in RomansKregel Publications
于力工《聖經助讀本》聖書書房
王正中等《聖經原文串珠註解》浸宣出版社
王正中等《聖經原文字彙中文彙編》浸宣出版社
牛述光‧謝模善《新約全書釋義‧補編》晨星出版社
朱德峻等《新約釋義全書》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吳羅瑜等《聖經──串珠‧註釋本》福音證主協會
呂振中譯《聖經》香港聖經公會
封志理‧馬健源《原文編號新約全書》生命樹出版社
唐佑之等《中文聖經啟導本》海天書樓
陳瑞庭《聖經人地名意義彙編》少年歸主社
賈玉銘《聖經要義》晨星出版社
詹正義等編《活泉新約希臘文解經》美國活泉出版社
鮑會園等《新國際版研讀本聖經》更新傳道會
G.C.D. Howley, etc.《現代中文聖經註釋》種籽出版社
G.A. Lint, etc.The Complete Biblical LibraryWorld Library Press
A.M. Stibbs, etc.《聖經新釋》福音證主協會
Leadership Ministries WorldwideThe Preacher‘s Outline & Sermon Bible
W. Bauer著‧戴德理譯《新約希臘文中文辭典》浸宣出版社
凌納格‧羅傑思《新約希臘文精華》角石出版社
馬唐納著‧角石翻譯組《新約聖經註釋》角石出版社

羅馬書導論拾穗

註解】【拾穗】【例證】【綱目

【何為羅馬書?作者是誰?(羅一17)】
答 ①羅馬書是新約保羅書信的第一卷(羅——門),其內容要義,系記述人類普遍的罪惡,得救的福音,律法與恩典的功用,因信稱義的真理,稱義後的福氣,罪與恩 的由來,得贖的盼望,得勝的信心,信與不信者的結局,奉獻與成聖的生活,以及問安勸勉等事。總觀全書要義,乃論聖道之根基,證明得救之門路,是與加拉太書 相互發明,同為注重關於因信稱義之大道。據多數人之意見,鹹認本書為得救的指南,為保羅領會福音性質一本最完備詳盡的註解,其重要性僅次於四福音書,故本 書被列於保羅十三卷書信之首,且因其主題講論因信稱義為主也。
②在新約全書廿七卷中,按保羅十三卷書信之卷數約占全書之半數,書中所論教義真理,至為扼要而精深,故甚為聖經學者所重視,據查考林前五9,林後二4,西四16,帖後三17,各處經文顯示,可知保羅另外還寫有達哥林多,老底嘉書信,及其他書信,皆未列入新約聖經中,聖經家且有認為希伯來書亦為保羅所著者(參來十三18192324)。總之,自羅馬書至腓利門書,這十三卷書信,確系保羅的著作,這些書信的編排,不是按照時間排列的,乃是按著教義次序編排的,按其要義,可以區分為五類:
A、屬於教義神學性質者——羅馬書、加拉太書為保羅第三次出外佈道時寫的,皆論因信得救的真理。
B、屬於教會政治性質者——哥林多前書,為保羅第三次外出佈道時寫的,辯論治理教會規章。
C、屬於末日教義性質者——帖撒羅尼迦前後書,為保羅第二次外出傳道時寫的,預言基督二次榮耀降臨,再來之道。
D、屬於信徒靈性者——以弗所書,腓力比書,歌羅西書,腓利門書,為保羅在羅馬監獄所寫,論在主裡的豐滿,又稱為監獄書信。
E、屬於教牧學性質者——提摩太前後書,提多書,腓利門書,為保羅被釋放以後及二次坐監時所為,論到教會行政之道,稱為教牧書信。
③本書為保羅(羅一1,生平,參徒廿二3,廿一39;腓三56;一四五題5項)於主後五十八年在哥林多信徒該猶家中寫成(羅一7;林前一14;羅十六23),是當他出門傳的末期,即他帶著周濟貧窮聖徒的捐項,而預備離開哥林多前往耶路撒冷的前夕(徒廿2316,十九12;羅十五22-27),本書是由保羅的書記德丟代筆(羅十六22),是由哥林多近郊堅革哩教會女執事非比(意發光)帶至羅馬(羅十六12),直到此時保羅尚未去過羅馬,他是預先寫了這書信,通知羅馬的弟兄們,他是已經在去羅馬的途中了(參徒廿三11;羅一71013,十五22-2428),及至三年後,他才到達羅馬。羅馬教會是保羅的同工們所設立的,其主要分子大概是由於五旬節聖靈降臨時,到過耶路撒冷的羅馬人,或是僑居羅馬的猶太人所組成(徒二10),其中有些人乃是保羅帶領歸主的,並有他的親友,所以他雖未到過羅馬,卻與他們有了深厚的情感(羅十六7-27,十五2223),當時彼得亦未娶過羅馬,故在保羅問安語中沒有提及他的名字,彼得是在保羅以後去的,至於天主教傳說主後四十四年彼得曾經到過羅馬,設立教會,並作保羅主教二十五年之久,此乃出於教皇攬權主義的說法,捏造的謊言而已。
④本書不論從智識或神學立場看來,一向都認為是保羅的傑作,古教父羅馬革利免(Clement of Rome)(保羅契友,死於A.D.101年),伊格拉丟(死於A.D.110117年),波尼克PolycarpA.D.80-166年),猶司丁(A.D.103-166年)諸氏皆引述本書,並認系保羅所著,而在其著述中的引證,或編著之新約目錄,皆將本書列為保羅十三卷書信之內,猶太史家約瑟弗(A.D.37年生於耶路撒冷,出身貴族祭司,死於A.D.100年),亦作此承認之,約翰加爾文(主後一五O九 年——五六四年,法國復原派改教師,神學家),稱此書為打開了聖經一切寶藏之門,馬丁路德(主後一四八三——五四六年,德國著名宗教改革家),稱它為新約 中主要的著作,是純淨的福音,它好像大光一樣,把全部聖經都照亮了,又好像路標一樣,能使研究聖經的人,得以進入全部聖經深奧之處,觀諸言論,皆給予本書 最高的評價。
⑤ 本書的背景,是值猶太人的摩西律法為神旨意最完備的彰顯之時,以其規條為他們所共同信仰的準則,並且也需要全人類之遵守,其所堅持之主張,是外邦人要作基 督徒,必須先受割禮,並遵守摩西的律法,這些問題的要求與保羅的主張相反,他認為人在神面前稱義得救,是根本依靠基督的恩惠,而不是靠著摩西的律法,因為 人本著他的罪性,是絕對活不出來完全滿足那神道 完全,與聖潔的律法生活來。使人罪得赦免稱為聖潔的,乃是完全因著基督寶血和恩典的功效,因此就這律與恩典兩者之間,保羅在本書中作了最精闢的辯論和解 釋,為我們在因信稱義,因信得救的真理上,建立了信仰堅固不拔的根基。
⑥保羅寫本書信而想到羅馬去的緣故,是因切切盼望想見羅馬的信徒,要把些屬靈的恩賜分給他們,使羅馬的教會可以堅固,和他們的彼此信心同得安慰,要在他們中間得些善果(羅一11-1315),同時在亞細亞的教會已經受到割禮派的誘惑,他深恐羅馬教會亦會受到其影響而背道(參羅二25-29,十六17-20;加五2-11),故未到羅馬之前,先寫此書信詳論因信稱義的大道,可見保羅這一計畫行程之目的,絲毫沒有為求自己的喜悅,乃為傳主福音之使命而行呢?——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羅馬書簡介】
         一、著者――使 徒保羅。他原名掃羅,是地中海東北角基利家省大數城的人,屬於以色列族便雅憫支派。原先在迦瑪列的門下,按著猶太教的律法嚴緊受教,熱心事奉神。只因缺少 啟示,以致強烈反對拿撒勒人耶穌,並且殺害信耶穌的人。後在去大馬色城的途中,主耶穌從天上向他顯現,榮耀的光將他全人照倒,甚至眼瞎;從此認識了基督, 領受了託付,成為主頭一號重用的僕人。當時已將主的福音從巴勒斯坦地,經過地中海,推廣至歐洲;建立教會數十處。其間又陸續寫出計十四封(一般均認希伯來書亦他所寫),占新約書信中的大部分,成為後世教會無限的供應。
   因著他一開頭,對榮耀的基督就看見得這樣清楚、強烈,這個異象就控制了他一生的路程,叫他至死忠心,甚至為主殉道;也控制了他的事奉,叫他無論到那裡作工,都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這是他書信中最主要的特點。
         二、著時著地――約在主後五十八年,保羅第三次出外傳道時,寫于希臘的哥林多城。
         三、主題――道成肉身、死而復活的基督,乃是神賜給人的福音。一至十一章說到這福音的內容,就是神在基督裡豐滿的救恩;十二章以後說到人蒙恩後所該有的光景。總之,就是說出神借著祂兒子在人身上所作恩典工作的綱領和概要,以備引進以下各卷書信對這恩典工作的詳論。
   四、鑰節――
         1.「這福音論到祂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2~4)
         2.「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17)
         3.「預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們來;所召來的人,又稱他們為義;所稱為義的人,又叫他們得榮耀。」(30)

   五、鑰字――
         1.「信」(17;三22…)共用五十八次。
         2.「義」(17;三26…)共用三十六次。
――《讀經指引》

【在正典中的獨特地位】羅 馬書常列在保羅書信之首。這樣做是正確的。使徒行傳的記載,到保羅抵達羅馬後完結。新約聖經的書信部分,由保羅在探望羅馬信徒前寫給當地教會的一封信件開 端,這編排是合理的。更重要的是從神學的角度來看,羅馬書是新約聖經中最重要的一卷,又是神話語裡最具系統的基督教神學著述。
  在歷史上,羅馬書是最有影響力的聖經書卷。奥古斯丁因讀到羅馬書十三章1314節而悔改歸主(主後380年)。馬丁路德明白神的義和“義人必因信得生”的意思後,便掀起了宗教改革運動的帳幔(主後1517年)。
    衛斯理約翰在倫敦奧德斯蓋特街的莫拉維亞家庭教會聚會時,聽見人朗讀馬丁路德的羅馬書注釋的前言,體會到得救的確據(主後1738年)。加爾文曾寫道:“任何人通曉這卷書,就是找到一條明白整本聖經的通道。”——《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作者】異 端人士,甚至抱極端懷疑態度的批評家,都曾一致地接受正統的立場,承認羅馬書的作者就是這位外邦人的使徒保羅。事實上,在廣為人知的論者中,第一個明確地 指出保羅是本書作者的,是異端論者馬吉安。曾引述這書內容的正統派基督徒,包括羅馬的革利免、伊格那修、殉道者猶斯丁、坡旅甲、希坡律陀和愛任紐。穆拉多 利經目也將這封信列為保羅的著作。
  內證有很強的證據,證明保羅是本書的作者。書中的神學、詞彙、精神都顯著地表現出保羅的特色。信裡說這是保羅寫的(一1),但這當然不足以說服懷疑論者。然而,其它參考經文如羅馬書十五章1520節進一步證明這點。最具說服力的,大概是書信的內容,與使徒行傳有大量不謀而合之處,且看來並不是刻意安排的。例如提到向聖徒收集捐款的事,提及該猶、以拉都,又提到很久已計畫要到羅馬去。這都指示保羅就是作者。德丟是替他繕寫這信的助手(羅一六22)。——《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寫作日期】羅馬書于哥林多前後二書之後寫成,因為哥林多前後二書提到收集捐款,而羅馬書說已準備好送去給耶路撒冷貧窮的聖徒。本書提到哥林多的港口堅革哩(羅一六1),還有其它的細節。這使大部分學者認為,保羅是在哥林多寫本書的。保羅在那裡只逗留了三個月(正在他第三次傳道旅程的尾聲),有人密謀對付他,所以他不得不離開。因此,本書必定是在這段短時間內寫成的。所以,寫作日期大約是主後五十六年。——《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寫作背景】有關羅馬教會的起源,聖經未有記載,唯提及五旬節從各地來到耶路撒冷的客旅中,有從羅馬來的(徒二10); 可能是由這些人將福音的種子帶回羅馬。當保羅寫此信時,羅馬教會已日漸興旺,名聞於世(一8)。
    本書信最後的問安名單及二17;1, 12; 24; 十一13等,顯示羅馬教會的成員有猶太人也有外邦人。史載革老丟皇帝曾強逼所有猶太人離開羅馬(徒十八2), 至保羅寫書時雖已事過境遷,然而從本書序言(一5, 6, 13)與結尾(十五1519)的語氣看來, 這是一個外邦人占多數的教會。
本書是保羅第三次佈道旅程中,于哥林多寫成的 ( 比較林後8; 9章及羅十五25;徒二十四17;參徒二十23) 。 保羅早有意去羅馬看看(徒十九21),可惜始終未能成行 (一13; 十五22)。 此時他已完成東方佈道的工作,只待將外邦教會的捐項送到耶路撒冷,他就要轉向西方,路經羅馬然後開拓新的工作(一1112; 十五2324)。 為使羅馬教會成為新佈道工作的根據地,保羅在他到訪之先,以書信陳明他所傳的福音真理,俾使教會認識並支援他的福音使命。――《羅馬書串珠注釋》

【主題特色】1617開宗明義提示了因信稱義的福音真理。既證明普世人都在罪惡之下,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一18-三20),三21起便點出神如何在律法以外為人預備了救法,使人因相信耶穌基督得白白稱義。於是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五17) 第6章以後,表面上作者好像應接不暇地解答一連串的問題,事實上這一問一答的後面,乃嚴謹地受制於因信稱義的中心思想,且進一步將義人必得生的道理闡釋盡致。
全書也極力指出因信稱義的福音是為普天下的人預備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以色列人目前雖然在這真理上絆跌,將來仍要因信得救。
本書是聖經中對因信稱義的道理闡述得最為透徹的一卷,曆世歷代聖靈使用這卷書呼召神的子民回到信仰的正路上。主題清晰,立論嚴謹,是本書最大特色。教義的討論每以辯論方式進行,並且廣泛引用舊約,反映聖經真理極美的連貫性。冗長的序言與結束問安也是特色之一。――《羅馬書串珠注釋》

【作者】德國有一神學派稱為 TUBINGEN的,他們素以研究著名於神學界,在極端不信派中亦極負盛名。這派學者在八十多年前發表了很多書信,一致認為哥林多前後書,加拉太書和羅馬書毫無疑問是保羅所寫的。既然不信派也同意這說法,羅馬書的作者是使徒保羅應該再沒有討論的必要了。──《新舊約輔讀》

【年期】使徒行傳二十23提到保羅離開以弗所到希臘住了三個月,根據使徒行傳的時間計算方法,可能是五十七至五十八年的冬天。而羅馬書十六23“該猶問你們安這句話證明保羅是在該猶家中寫信,該猶是哥林多人,那書寫地點必然在哥林多。保羅利用這兩年間的時間,因冬天船隻不能航行,故停住哥林多三個月,在沒有打擾的安靜環境中完成了羅馬書,然後請堅革哩教會準備往羅馬去的女執事非比順路帶往羅馬應該是最合理的說法。──《新舊約輔讀》

【目的】羅馬書寫成的原因有四方面:保羅想往西班牙傳福音,若照往時習慣回安提阿這根據地的話就太遠了,於是他寫信給羅馬,希望羅馬教會能成為他往西班牙傳福音的支持者。
    保羅知道不能貿貿然叫羅馬教會支持他,故特別用羅馬書將福音闡釋清楚,使羅馬信徒能瞭解及同意他的負擔。
    當時有許多假師傅傳靠行為得救的道理,這些假師傅四處走,所以保羅快速寫信提醒信徒要明白福音的意義,致不會受騙。
出於聖靈的感動及默示,聖靈要藉此書將最重要的福音真理傳給教會,因羅馬書是新約中把福音寫得最清楚及最重要的一卷書。──《新舊約輔讀》

【著者──使徒保羅】徒一1明說是保羅寫的書信,按全書內容來說,不論是救恩的理論,辯證的法則與作者的屬靈造詣,都很自然地使人相信,保羅是最合格的作者。
    雖 然有人以為本書末章,作者向許多人問安,顯見作者必定是到過羅馬的人。但保羅這時還未到羅馬,所以本書或本書末一、二章大概是別人寫的。但這一點也不成問 題,因為當時的羅馬城是羅馬帝國的京都,各地人民來往遷徙無常,如亞居拉、百基拉本來住在羅馬,後來搬到哥林多(徒十八2),保羅寫本書時,他們又搬回羅馬(羅十六3),就是最好的例子。
    又如十六5的以拜尼土原是“亞細亞初熟的果子”,可見必定是在亞細亞信主,或原是亞細亞人,卻遷居於羅馬。所以保羅雖未到過羅馬,卻因有許多在別處信主而認識保羅的信徒,移居羅馬,因而保羅在信末向他們問安(參十五13)。——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著書時地】從徒十五19,22,26,可知當時保羅已經不只一次在亞細亞、馬其頓、亞該亞等地工作,甚至他說:如今在這裡再沒可傳的地方(羅十五23),因而很想向西去羅馬傳福音。但因他還要帶馬其頓和亞該亞信徒的捐款回耶路撒冷,供給聖徒與窮人,就在還沒回到耶路撒冷前寫了本書。按林後89章,保羅曾勉勵哥林多教會信徒捐款幫助耶路撒冷聖徒,所講的與羅十五2226所講的事互相吻合。所以本書是寫在哥林多後書之後不久,大約是主後五十六年。而本書16章保羅替那接待他的該猶向羅馬信徒問安。可見本書寫於該猶家,而該猶是哥林多人(林前一14),所以本書可能寫在哥林多。
    注意:本書有不少觀點與林前林後相似,特別是第14章,也可以助證本書是寫在林前林後相近的時候。——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羅馬與羅馬的猶太人】保 羅寫羅馬書的時候,尼祿王作羅馬皇帝。尼祿是一個很特別的人,一方面他人很衝動,有時作事缺乏理性;另一方面,他又有治理行政的天才,很會善用賢能。尼祿 時代,羅馬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安定,人都以作羅馬公民為榮。保羅生為羅馬公民,在傳福音的旅程中,多次因他的民籍受到保護(看徒廿二22起)。再者,在他傳福音所到之處,保羅發現受羅馬文化影響地方的人,都比較容易接受福音。羅馬是世界的首都,羅馬文化的影響所及,都直接影響福音的傳播,因此保羅有到羅馬去的願望是自然的。
    保羅想要到羅馬去的另一個原因,是當時在羅馬有很多猶太人,也有一些分散在人家裡的教會和基督徒。保羅被解到羅馬的時候,有弟兄們出到羅馬城外來迎接他,保羅見了他們就放心壯膽。而且到了羅馬,保羅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講猶太人的首領來,向他們解釋他被解去羅馬的原因(徒廿八15起)。
    猶太人何時開始移居羅馬,也許不太容易考證。在主前一百六十多年,猶太馬加比王朝的領袖,猶大、約拿、西門等,都曾差遣使者去和羅馬立約,好在猶太國受攻擊的時候,可以得羅馬的幫助(參看馬加比上八1722,十二14,十五1524)。不過沒有證據證明有顯著數目的猶太人那時遷到羅馬去居住。
    在主前63年,羅馬將軍龐貝(Pompey)帶領大軍征服猶大地時,擄走了許多猶太人去作俘擄。在主前61年,龐貝在羅馬的勝利遊行中,就有許多猶太俘擄在他的隊伍中。很多這樣的猶太俘擄成了羅馬人的奴隸,但這些奴隸堅持猶太教的生活力式,常常不受羅馬人歡迎,因而被釋放得了自由。使徒行傳六章的利百地拿會堂,大概就是這些得釋放的猶太人的會堂。
在主耶穌時代和使徒時代,羅馬的猶太人可能已經很多。第二世紀初,羅馬的史學家,綏屯尼曾記載說:革老丟因猶太人經常受一個稱為基督的人所挑撥,而發生動亂,所以將他們從羅馬趕出去。如果這段話中所說的基督真是指耶穌基督,就顯明當時在羅馬有不少猶太人,而且其中很多可能已信了耶穌,因而引起了羅馬人的顧忌。革老丟是在主後4154年作羅馬皇帝的。按一般人的計算,他趕逐猶太人的命令是在主後52年執行的。亞居拉和百基拉就是在這時從羅馬被趕走,在哥林多遇見了保羅,一起同工(徒十八2起)。從亞居拉和百基拉的見證,可以看出在保羅到達以前,羅馬的教會已經存在了好多年。在羅馬書第十五章23節保羅曾說:我多年來又很想去見你們。在革老丟去世以後,驅逐猶太人的命令停止了,很多猶太人,包括許多基督徒,顯然又遷回了羅馬。——《天道聖經注釋》

【羅馬書的作者】本書一開始就說明是使徒保羅所作。這一立場今天普遍被學術界接納,甚至許多新約學者認為羅馬書的作者是一個不必再討論的問題。一百多年前幾個不承認保羅為本書作者的主論,今天被稱為新約研究的怪現象。教父引用本書的見證,教義的內容,及歷史事實的印證,皆與保羅寫作本書的立場相符合。綜合以上所提各點,我們沒有理由懷疑保羅為本書的作者。
    保羅生在基利家的大數(徒廿二3),按保羅自己說,大數不是無名小城(徒廿一39)。基利家是小亞細亞東南部一個重要的省分,大數是基利家的首都,離地中海岸約十多公里,建在西德努河邊,站在東西交通的要道上,交通方便,農產豐富;北邊有他蘇山,山邊畜牧羊群,盛產羊毛,是編織帳幕布的好材料。
    大數在地理上可以說位於東西文化交流的門戶,一方面受東方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受希臘文化的培育,所以基利家,特別是大數城,為斯多亞哲學影響的中心。而且大數又有很大的學校,及有名的運動場。保羅在這樣的環境裡渡過童年,希臘哲學思想在他身上一定留下了很深遠的印象。
    保羅所受的正式教育卻是以猶太的教育為主。我原是猶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數,長在這城(耶路撒冷)裡,在迦瑪列的門下,按著我們祖宗嚴謹的律法受教。(徒廿二3)若按照主耶穌所行的,十二歲去耶路撒冷(路二42),保羅也可能在十二歲時到耶路撒冷去,受迦瑪列的教導。因此在大數所過的最早的十年左右,保羅學習並通曉了希臘文,在耶路撒冷所受的猶太教育和他生長的家庭,使他懂希伯來文和亞蘭文。在講述他自己的背景時,保羅說他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腓三5)。希伯來人一語,在保羅時代的用法,與以色列人不同。以色列人可能只是指在血統上是屬於亞伯拉罕的後裔,而希伯來人則是指在語言、文化等方面都按猶太人的方式生活的猶太人。使徒行傳第六章一節路加講出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與希伯來人的對照,大概就是要表達這思想。保羅在耶路撒冷向群眾講話是用希伯來話(徒廿二1);主耶穌在異象中向保羅講話時,也是用希伯來話。由此種種可以看出,保羅最習慣講的話是希伯來話,或者至少他的希伯來話和希臘話一樣流利。
    保羅受的猶太人教育,不單使他懂猶太人的語言,而且使他有猶太人傳統的思想方式。他自己說他是一個嚴謹的法利賽人(徒廿六5;腓三6),這一點當然影響保羅的解經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對他信主以前的生活觀和宗教觀的影響。他過去極力逼迫教會(徒廿六911),因為按著法利賽人的教訓,他以為只有這樣作才能蒙神悅納(加一1314;提前一13)。法利賽派的特點就是要叫人靠著守律法的功勞得神的喜悅。但在得救以後,保羅才認清楚,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羅三20)大馬色路上的經驗,使他對人和神的關係,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既知道人稱義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穌基督,連我們也信了基督耶穌,使我們因信基督稱義,不因行律法稱義,因為凡有血氣的,沒有一人因行律法稱義。(加二16)保羅這方面的領受和認識,對整本羅馬書的教訓有直接的影響。——《天道聖經注釋》

【寫作的時間和地點】在 羅馬書第十五章十九節,保羅說他在馬其頓以東已經把福音傳遍了,所以這封書信應該是寫在保羅第三次國外佈道旅程的末期。羅馬書十五章廿五節說他預備將馬其 頓和亞該亞教會為耶路撒冷有需要的聖徒作的奉獻送去,所以這時他正在預備往耶路撒冷去。在哥林多書信裡,保羅勉勵他們把這些捐項預備好,他去的時候可以把 錢送去(林前十六1起;林後九1起),現在這筆錢預備好了,保羅就要往耶路撒冷去了。
    保羅寫這封書信時是住在該猶家裡(羅十六23),此該猶大概就是保羅曾給他施洗的哥林多人(林前一14)。保羅這時住在他家裡,大概是在哥林多。在書信中保羅特別介紹一個女執事非比(羅十六1)。非比是堅革哩人,堅革哩是哥林多東南面的一個港囗。這時非比預備到羅馬去,保羅一方面向羅馬教會介紹她,一方面也講她順便帶這封信去。因此保羅在哥林多寫的這封信,是順理成章的事。
    羅馬書的筆法很平穩,組織周密,推理嚴謹,顯出保羅寫作的時候心境平和,沒有外在的攪擾。保羅在第三次旅程的末了,經過以弗所的風波(徒十九23起),來到希臘,就是哥林多,在那裡住了三個月(徒二十2起);在這裡他有一段很安靜的時間,很適合寫羅馬書這樣的材料。保羅寫本書時,提摩太與他同在(羅十六21)。路加告訴我們,保羅在哥林多時,提摩太確是和他在一起(徒二十4)。從以上各方面的見證,我們可以斷定羅馬書是保羅在他第三次佈道旅程的末了,在哥林多停留的時候寫的。
多半學者都同意以上的解釋,但保羅是在那一年在哥林多停留那三個月,就比較難決定了。聖經上提到的與世界歷史有關的事物,有時可以給我們一些幫助。保羅在哥林多傳道的時候,曾被猶太人控告,在羅馬派到哥林多作方伯的迦流面前受審(徒十八12起)。迦流的任期是在主後52年。按當時的制度,方伯(或稱總督)的任期是一年,有時可能作兩任。如此迦流的任期可能是主後5054年內的任何兩年,保羅在哥林多受審的時期可能是主後5054年內的任何時期。這件事發生在保羅第二次國外佈道旅程的末尾。以後他曾到耶路撒冷、安提阿等地去;再過些時候開始第三次國外佈道旅程,中途經過了一些地方,然後在以弗所工作了兩年零三個月(徒十九810),再來到哥林多。這次來到哥林多時寫了羅馬書。要決定在何時寫羅馬書,先要決定保羅是在何時在迦流面前受審,是在主後50年,還是在主後54後,或中間的任何一年?不同的學者,根據他們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意見。整體說來,我們覺得主後57年冬或58年春最為適合。保羅和同伴這次回耶路撒冷去的旅程是乘船去的(徒二十613),而冬天地中海的海面不適於航行。保羅又急切的盼望在五旬節前趕到耶路撒冷(徒二十16),所以他們過了冬天也不會等得太久。因此說這本書是在主後57年冬末或58年初春寫的最為適合。——《天道聖經注釋》

【寫作的原因和目的】羅 馬書是一封比較特別的書信。保羅在寫本書以前沒有到過羅馬。羅馬教會和保羅沒有特別個人的關係,保羅也沒有提到羅馬教會面對任何特別嚴重的問題。保羅其它 的書信多半是為要處理教會中一些具體的問題,如同哥林多書,帖撒羅尼迦書,甚至於寫給他沒有見過面的歌羅西教會的書信,都是為解答一些信仰問題,或處理一 些基督徒生活上的問題。在羅馬書中好像看不出有這一類的問題,使保羅需要寫一封這樣長的書信。因此羅馬書寫作的目的成了近年來新約研究中一個特別受注意的 問題。許多學者都想從書中一些暗示的問題,找出保羅寫書的理由。例如有人認為羅馬書的目的是為要解決羅馬教會中“信心軟弱的”與“信心強壯的”,兩等人之 間的衝突。又如同有人認為保羅寫本書的主要目的是為自己作使徒的權柄辯護。
    使徒保羅寫書信的時候,不一定只有一個目的。他可能有好多方面的原因,不過這些原因不一定都是同樣的重要。特別像羅馬書這樣較長,而且內容極豐富的書信,保羅書寫的時候心中有幾方面的思想,是很自然的事。所以講到羅馬書的目的時,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看。
    從傳福音的策略來看,保羅自己說他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稱過的地方傳福音(羅十五20)。從第十六章可以看出當時羅馬已經有很多基督徒,甚至不少的教會,但保羅卻一直想到羅馬去,且在他們中間做些工作(羅一13,十五22)。保羅這種願望豈不是與他自己的志向相違反嗎?
    保羅這樣的願望和計畫有一個基本的原因。在第三次佈道旅程完成以後,保羅說在希臘以東的地方,福音已經傳遍了。保羅作為外邦人的使徒,計畫要把福音傳到更遠的西方去。按著次序,希臘以後應該到羅馬去;但現在羅馬已經有了教會,所以保羅的目標是到西班牙去傳福音(羅十五23)。
    從 過去的經驗看,神工作的方式是在一個地方把教會建立起來,使這教會成為福音的根據地,把福音傳到更遠的地方。保羅是從安提阿被差遣出去的,顯然是安提阿的 教會支持他的佈道工作,而他也是向安提阿的教會負責,所以他結束一次佈道旅程時,一定要回到安提阿去向教會報告(看徒十四25,十八1822)。 現在保羅要到西班牙去傳福音,按當時旅行的情況,西班牙離安提阿太遠了,保羅很難每完成了一個工作,就回到安提阿去交待。因此在去西班牙以前,他需要一個 距離比較近的教會,作為他的根據地。羅馬已經有了教會,如果羅馬的教會明白此道理,肯盡作福音根據地的本分,就是最理想的了。所以保羅寫這封書信預備他 們。在羅馬書第十五章廿四節,保羅差不多已經說明了,他希望到了羅馬和他們有交往以後,他們能給他送行(十五24)。
    從真理的栽培來看教會有責任支援傳福音的工作,這是當然的真理;但現在保羅不知道羅馬教會有沒有這方面足夠的教導。如果羅馬教會是他建立的,他已經給他們足夠的教導,這時也許只稍微一提醒就夠了。但現在不同,所以他要把整個真理向他們講解。
    同時在另一方面,一些傳講錯誤教訓的人,特別是一些猶太教的人,大概從小亞細亞開始來到希臘,他們所傳的使帖撒羅尼迦教會受了攪擾(看徒十七115)。這些人會不會繼續往西走,也到羅馬去傳講他們的教訓呢?為了預防羅馬教會受到攪擾,保羅寫了這封書信。這樣的瞭解可以幫助我們明白為甚麼本書中的教義,特別是有關因信稱義及救恩的真理,講得那麼詳細。
    從環境的預備來看保羅在信中向羅馬教會介紹非比姊妹。非比是堅革哩教會的女執事(羅十六1), 堅革哩是哥林多東南面的港口,現在非比要到羅馬去,保羅因他的身分,及他在羅馬認識那麼多人,所以寫信介紹她。當時的交通不方便,信件來往當然也不容易, 既然有一個姊妹要到羅馬去,當然不可以放過這樣的好機會,叫她帶一封信去。特別保羅正在盼望自己也去羅馬,他正需要向羅馬人解釋他的計畫。所以一方面介紹 非比,一方面向羅馬人作預備工作,帶這封信去是難得的機會。
    從 聖靈的啟示來看不論環境和需要多麼大,使徒的行動是受神掌管的。為了後世教會的需要,神感動保羅寫了這封極重要的書信。羅馬書是對明白基督教的神學,特別 是有關救恩的真理,不可缺少的一本書。神當然知道教會的需要,所以聖靈感動使徒寫下這本書,作為整個教會真理的教導根據。在思想整個羅馬書寫作的原因和目 的時,絕對不能忽略聖靈的啟示工作。——《天道聖經注釋》

【本書的體裁和性質】按體裁和構造來說,羅馬書中一個最值得注意的特點,就是書中討論教義的材料,占的篇幅特別多,若除去第一章前一半的引言,和第十五章十四節開始的結論,全本書可以看作一篇教義性的論文。初看起來,作為一封書信,這種構造似乎很特別;但是按著保羅寫作的目的──要借著對福音真理的闡釋,預備羅馬教會接受作傳福音基地的責任──他用的這種體裁不單可以理解,而且是意料之中的。
    因 為是講解教義的真理,所以保羅用字遣詞都非常小心,特別講到重要教義的真理時,如第三章廿一至廿六節講救恩的道理,或第六章一至六節的聖潔的真理時,辭句 的用法,動詞的時態,甚至前置詞的選擇,都明顯的是經過仔細考慮的,似乎一個字都不可以改換;因此在解釋時,也不應忽略其中文法構造及辭句選擇的重要性。
    在 一段安靜的時間,和平靜的環境裡寫的羅馬書,保羅平和的心情,也在書的體裁上表現出來了。例如他是在心情激動的情況下寫加拉太書,所以書中出現一些體裁上 近乎爭辯性的句語,在羅馬書就不見這類的語句。相反,羅馬書的語句很平穩,推理性極強。一個論點建立在前一個論點上,如此類推,如果承認了他的第一個立 論,就無法拒絕他的第二個立論。筆法極其嚴謹,立論非常肯定。
    在 新約前後的時代,希臘的教師,特別是哲學家,常用問答式的方法教導學生。借著問答式的方法,可以叫對方看出他答案某方面的錯誤,或者引導他思想領會更深入 的真理,這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導方法。保羅從小受過希臘教育,一定很熟悉這種思想方式,在羅馬書中,他就將這種果效很靈活的運用出來了。雖然有些學者的看法 不同,但多半學者認為保羅的體裁極近希臘學者的問答式教導。實際上保羅很有效地使用此問答式的方法,叫讀者對他所講的教訓,有深入而不可磨滅的印象。——《天道聖經注釋》

【重要主題】
主題
解釋
重點
拒絕神的旨意,達不到神的要求就是罪。自從亞當叛逆神開始,人的本性已不再順從神了。罪令我們與神隔絕,導致我們偏行己路。因為神在道德上是完美、正直和公義的,所以祂必要懲罰罪惡。
每個人都犯了罪,抗拒神,漠視祂的旨意。不論我們的背景如何,也無論我們如何努力要過一個有道德的生活,都無法賺取救恩、除掉罪惡。惟有基督能拯救我們。
救贖
罪顯明了我們需要獲得赦免和潔淨的事實。雖然我們不配,神仍本著祂的慈愛,尋找和寬恕我們;祂又為我們預備了得救的途徑:基督的死替我們償還了罪債。
神拯救人類免於罪惡固然是福音,但是我們必須相信基督,接受祂的救贖,才能與神建立奇妙而嶄新的關係。
成長
借著神的能力,信徒得以成聖,表示我們已與罪分離,可以順從並效法基督。當我們在基督裡不斷成長時,聖靈使我們脫離律法的約束,我們不用再懼怕審判了。
因為我們不再受罪的轄制和律法的約束,不再恐懼審判,我們便能夠在基督裡成長,信賴聖靈的引導和幫助,勝過罪惡及試探。
主權
神監察及關懷人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因為神掌管一切受造物,所以祂可以按著自己的旨意去拯救世人。
因著神的憐憫,猶太人與外邦人都可得救。我們必須回應神的憐憫,接納祂恩典的赦免。神既擁有主權,我們便應當讓祂來掌管一切。
服事
當我們的人生目的是要在一切行為上回報神的慈愛、權能及完美時,我們就能正確地服事神。服事神可以使信徒彼此聯合,關懷他們的需要。
沒有任何人可以憑自己活出與基督完全一樣的生命;必須依靠教會和肢體,才能完全地顯彰基督。因此,基督徒必須積極地互相建立,才能和諧地服事神。
——《靈修版聖經注釋》




羅馬書導論例證

註解】【拾穗】【例證】【綱目

(暫卻)


羅馬書導論綱目

【羅馬書大綱】
   一. 引言:保羅作基督使徒的呼召使他渴望分享他屬靈的恩賜,爲要堅定在羅馬的信徒的信心  1:1-17
         1.保羅在問候中提到了他要在萬國中傳揚基督的使命  1:1-7
               11 保羅宣稱他的職分  1:1
               12 福音就是有關神的兒子耶穌基督,我們的主的好消息  1:2-6
               13 這封信的收信人是住在羅馬的基督徒  1:7
         2.保羅對羅馬人的興趣從他對他們的心意以及他迫切想要見到他們的心情中看得到  1:8-15
         3.書信的主題: 神的義由信而顯明, 也是從信而來的  1:16-17
   二.因著在耶穌基督裏的信心而在神面前稱義1:18-11:36
         1. 神的憤怒要降到一切不虔不義的人的身上,因而所有的人都需要神的義 1:18-3:20
               11 神對人的憤怒是由於人離棄了神  1:18-32
                     111 神的憤怒被顯明了  1:18
                     112 神的事情是顯明在人的心裏的, 人不能用他們的無知來作他們的藉口  1:19-20
                     113人離棄神的道,因此內心驕傲, 一片昏暗  1:21-23
                     114由於人離棄神,神因此任憑人按著自己的情欲偏行己路  1:24-1:32
                           1) 神任憑人逞著自己不潔的情欲  1:24-25
                           2) 神任憑人放縱情欲,玷污身體  1:26-27
                           3) 神任憑人墮落, 行邪惡的事  1:28-32
               12 人所要受的審判是按照神的標準, 而不是那些假冒僞善的人的標準 2:1-16
                     121 神的審判根據事實  2:1-5
                           1) 人對別人的論斷要導致他自己也要被同樣論斷  2:1
                           2) 神要照真理審判人的行爲  2:2
                           3) 神此刻不審判不是想取消要進行的審判, 而是給人一個機會讓他們在審判那日之前能夠悔改  2:3-5
                     122 神的審判要根據人的行爲  2:6-11
                           1) 審判的原則   2:6
                           2) 對那些尋求行善的人, 公義的神要給他們永遠的生命; 而對那些作惡的人, 神的憤怒則要臨到他們的頭上  2:7-10
                           3) 重申神的審判要依照人的行爲,表明神不偏待人  2:11
                     123 神的審判要根據人是否能順服神向他們顯明的旨意  2:12-16
                           1) 宣佈原則  2:12
                           2) 不管是對猶太人還是對希利尼人,神都要公義地去審判他們, 並懲罰他們當中不遵行他們各自律法的人  2:13-16
               13 神對猶太人的憤怒是因爲他們寧可相信宗教上外面的東西,也不相信那從裏面改變他們生命的神   2:17-3:8
                     131 猶太人對律法的熱心不足以讓他們成爲義人,因爲他們根本就沒有在生活裏尊重律法  2:17-24
                           1) 猶太人在信仰裏面的地位是基於他們有律法這樣的事實上  2:17-20
                           2) 猶太人假冒僞善的行爲虧缺了神的榮耀  2:21-24
                     132 猶太人的割禮也不足義讓他們稱義,因爲神最關注的並不是外在的東西(猶太人只有割禮而不去順服律法就相當於沒受割禮一樣)  2:25-29
                     133 猶太人的這些問題都是因爲他們錯誤地理解了他們同神之間的關係  3:1-8
               14 世人都在神的憤怒之下是因爲沒有一個人稱得上義人  3:9-20
                     141 審判猶太人和希利尼人的理由是他們都犯了罪  3:9
                     142 世人都犯了罪的證據是來自舊約聖經  3:10-18
                           1) 所有的人都犯了罪  3:10-12
                           2) 人的罪表在他們的言語和品行上的墮落  3:13-17
                           3) 人犯罪的根源(原因)是他們不怕神  3:18
                     143 這裏提出律法是表明世人在神面前是有罪的,律法不能讓人成爲義,而只是讓人充分認識到自己的罪的一種方法  3:19-20
         2. 因爲神是公義的,所以所有相信耶穌基督的人都可以稱義  3:21-5:21
               21 稱義就是任何相信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的人,都獲得了可以在神的面前站立的權力 3:21-31
                     211 神的義在律法之外顯明出來,一切相信耶穌基督的人都可以得到這樣的信  3:21-23
                     212 神在耶穌基督裏給我們的義神不在計算人以前和現在的罪  3:24-26
                     213 猶太人和希利尼人因著信而在神面前稱義的結果是除去了人的驕傲,這沒有廢除律法,相反堅固了律法  3:27-31
               22 以亞伯拉罕爲例子證明稱義是因信而來  4:1-25
                     221 亞伯拉罕不是因行爲稱義,而是因信心而稱義  4:1-3
                     222 查考創世紀15:6,說明亞伯拉罕稱義是憑著他在神裏面的信心  4:1-3
                           1) 亞伯拉罕不是因爲行爲、割禮或是遵行律法而稱義  4:4-16
                           2) 儘管有許多難處,亞伯拉罕還是因信而被稱義,因他信在神沒有難成的事  4:17-25
               23 稱義帶來最終被救贖的盼望  5:1-11
                     231 信徒的平安和盼望的喜樂都來自於稱義  5:1-2
                     232 信徒困苦的境遇不再讓人感到失敗,而是會堅定他在神裏面的信心  5:3-5
                     233 基督爲罪人和信徒的死顯明了神的愛,信徒的希望在神的愛裏得到了堅定  5:6-11
               24 因一人的悖逆,衆人都成爲罪人  5:12-21
                     241罪由亞當一人帶進世界,使死臨到衆人身上  5:12
                     242 耶穌行爲的結果勝過了亞當的行爲所帶來的結果  5:13-17
                           1) 當的罪使死亡在沒有律法之前掌權,即使沒有人再犯過同樣罪的人也在死亡的權下 5:13-14
                           2) 豐盛的恩典勝過了亞當的罪所造成的影響  5:15-17
                     243 一人的行爲使衆人都爲此承受同樣的果子  5:18-19
                     244 律法使罪人的過犯顯多,但神的恩典已經勝過了罪,而且帶來了永遠的生命  5:20-21
         3. 潔淨是由神來做的工作,神把他的公義給了信徒,並通過信徒再把公義傳給別人  6:1-8:39
               31 信徒和罪的關係是信徒本來要因罪而死,但現在卻通過基督可以活著來到神的面前 6:1-23
                     311 信徒脫離了罪的轄制是因爲他與基督同埋葬又一起復活  6:1-14
                           1) 信徒和基督一同死而後又一同復活的過程,可以理解爲他向著罪而死,向著神活  6:1-11
                           2) 信徒同罪以及同神的嶄新的關係意味著他的生命不再被罪所轄制,而是在神和他的公義的光照之下  6:12-24
                     312 信徒成爲神的公義的僕人是因爲他已經不再是罪的奴僕  6:15-23
                           1) 問題:一個人在恩典之下可以犯罪嗎?  6:15a
                           2) 答案:不可以。否則他就會爲不義所轄制  6:15b-23
                           A. 答案:信徒萬萬不可認爲他在恩典之下就可以恣意犯罪  6:15b
                           B. 解釋:犯罪意味著他要成爲罪的奴僕,而罪的工價乃是死  6:16-23
                           * 一個人順從了哪個主人就決定/顯明了他是誰的奴僕  6:16-20
                           * 一個人順從了哪個主人就決定/顯明了他的命運到底怎樣  6:21-23
               32 信徒和律法的關係是他脫離了律法以及律法的轄制  7:1-25
                     321 信徒從律法中重得自由是因爲他在律法上死了  7:1-6
                     322 律法即是聖潔的,它就顯明了罪,因而罪而非律法成爲死的原因  7:7-25
                           1) 律法顯明了罪,讓人知道何爲罪  7:7-12
                           2) 律法是良善的,它不是死的原因,罪才是死的原因  7:13-25
                           A. 罪讓人死,而律法只是讓人知罪  7:13
                           B. 律法不讓人死是因爲律法是屬靈的,而人已經把自己出賣給罪,人正是因爲罪而死的  7:14-25
                           * 人把自己出賣給罪,而律法是屬靈的  7:14
                           * 雖然立志行善卻行不出來,這說明人已經把自己出賣給了罪  7:15-20
                           * 人把自己出賣給罪,而律法是良善的,結果造成人雖然想行善卻無法真正行出來  7:21-25a
                           * 儘管信徒可以在爭戰中得勝,但他必須認識到一直都在交替順從這兩種律  7:25b
               33 信徒和聖靈之間的關係保證他能過一個得勝的基督徒生活  8:1-39
                     331 信徒已經脫離了罪的(過犯和權能)詛咒和死亡  8:1-11
                           1) 基於基督的死而不是律法,在聖靈裏面的生命把信徒從罪和死亡的詛咒中解救了出來  8:1-4
                           2) 靈裏的生命同肉體的生命相對照  8:5-11
                     332 信徒在基督裏有責任不靠肉體活著,而在聖靈的幫助忍受各樣的患難  8:12-30
                           1) 信徒要靠著聖靈而不是靠著肉體活著,就是要把身體的惡行治死  8:12-17
                           2) 爲了將來的榮耀,信徒要現在忍受患難和苦楚  8:18-30
                           A. 信徒之所以應該現在忍受苦楚的原因是將來的榮耀遠遠勝過現在的苦難,這些都已經在信徒的經歷裏顯明了  8:18-25
                           B. 信徒應該忍受現在的苦難的另一個理由是因爲現在有聖靈幫助我們  8:26-27
                           C. 信徒應該現在忍受苦難,因爲神在萬事上做工,要讓我們有基督的樣式  8:28-30
                     333 儘管會有各種環境來到,信徒在基督裏有因神的愛而有的安全  8:31-39
                           1) 信徒的安全可以從他和父神的關係裏看出來,天父是保護者,也是供應者  8:31-3
                           2) 信徒的安全可以從各種要來的境況中得到體現  8:34-39
         4. 神表明他的心意是因爲以色列拒絕因信得神的義  9:1-11:36
               41 以色列背棄了神的義,但神仍要信守他的許諾,也要實行他的公義  9:1-29
                     411 保羅爲以色列不斷背棄神的義而憂傷  9:1-5
                     412 神棄絕以色列與他自己的應許並不相悖,這有兩點證明  9:6-13
                     413 神離棄以色列不是他不公平  9:14-29
                           1) 神憑者自己的意志去憐憫人、恩待人,這並不是不義  9:14-18
                           2) 神本可以離棄所有的人,但他在有些猶太人和希利尼人身上施了憐憫,神的憐憫就在這裏顯明了  9:19-29
               42 以色列人離棄神是有罪的  9:30-10:21
                     421 以色列人離棄神是有罪的,因爲他們拒絕了神的義  9:30-10:4
                     422 以色列人離棄神是有罪的,因爲他們忘記了舊約裏面對神的義的教導  10:5-13
                     423 以色列人離棄神是有罪的, 因爲他們拒絕了憑著信心接受神的義的機會  10:14-21
               43 神離棄以色列人並不是結束,也不會是終結,因爲神還有所留的餘數  11:1-36
                     431 神沒有完全離棄以色列人,因爲他還有留下的餘數,保羅和以利亞就是兩個例子  11:1-10
                     432 神離棄以色列人不是終結,因爲神把祝福帶給了希利尼人,神這樣做是要激起以色列人的嫉妒心,讓他們因而能回到神的身邊,領受神將來的祝福  11:11-24
                           1) 以色列人離棄神給希利尼人/世人帶來了救恩,但如果以色列人接受神的義,那會給世界帶來更大的祝福  11:11-15
                           2) 以色列人一定會成爲聖潔  11:16
                           3) 因爲以色列人的不信,希利尼人能夠象野橄欖被接到橄欖根上一樣得到豐盛的救恩,而希利尼人也不能因此驕傲,否則就會被神砍下來  11:17-24
                     433 以色列和神之間關係的恢復是必然的,因爲神和以色列民族有約定  11:25-32
                     434 神要被頌贊  11:33-36
   三. 稱義的信徒要按照他在神面前的職分來行事  12:1-15:13
         1. 稱義的信徒的行爲要對其他的肢體負責  12:1-21
               11 信徒行爲基礎是要堅固他向著神的生命  12:1-2
               12 信徒行爲的目標是謙卑、愛人  12:3-21
                     121 信徒在行爲上要謙卑,因爲神給了每個人這種能力  12:3-8
                     122 信徒的行爲應表現出對其他信徒以及那些不信的人的愛  12:9-21
         2. 稱義的信徒要順服掌權者  13:1-14
               21 信徒對政府的順服顯示了他對神的順服  13:1-7
               22 信徒對鄰里的愛完全了神的律法  13:8-10
               23 信徒好行爲的動機是因爲知道那日子近了  13:11-14
         3. 稱義的信徒在行爲上要對軟弱者和堅定者負責  14:1-15:13
               31 信徒之間應該彼此忍耐  14:1-12
               32 堅定的信徒不要使軟弱的信徒跌到  14:13-23
               33 堅定的信徒要幫助軟弱的信徒  15:1-6
               34 看到耶穌基督接受猶太人和希利尼人的例子,信徒門也應該彼此接納  15:7-13
   四. 結論:作爲基督派往到希利尼人之中去的使者,保羅表達了他渴望拜訪羅馬基督徒的心情,同時送去了他對他們的問候  15:14-16:27
         1. 保羅寫這封信是要辯明自己的膽量,因爲他已經被立爲基督派向希利尼人的使者 15:14-21
         2. 保羅要拜訪羅馬的計劃最後還是實現了,但他必須要首先到耶路撒冷去,把馬其頓和亞該亞人的奉獻送給那裏的窮人  15:22-33
               21 他要去拜訪他們的願望已經被阻撓了好多次了  15:22-24
               22 他繞道去耶路撒冷是要把馬其頓和亞該亞人的奉獻帶給耶路撒冷貧困的聖徒們     15:30-33
         3. 他要衆人爲他祈禱使他能夠脫離那些不信的猶太人,同時也能被那些猶太信徒所接納  15:30-33
         4. 保羅的問候是給在羅馬的信徒們的  16:1-27
──Dr.Harold W. Hoehner (DTS)

【大綱】
一、引言(一117
   1.問安的話(一17
   2.保羅的心願(一815
   3.全書的主題(一1617
二、神的正義的需要─—全人類都被定罪(一18-三20
   1.一般人被定罪──即沒有律法的外邦人(一1832
   2.猶太人被定罪(二138
    1)神審判人的原則(二116
        a.一般的原則(二111
        b.律法的功用(二1216
    2)猶太人被定罪的事實(二1729
3)神的信實的證明(三18
3.小結──全人類被定罪(三920
三、神的正義的顯明─—因信稱義的救恩(三21-五21
   1.因信稱義的真理──神正義顯明的方法(三2131
   2.因信稱義的一個例證(四125
    1)亞伯拉罕被稱義的事實(四122
    2)亞伯拉罕被稱義的意義(四2325
   3.因信稱義的果效─—因信稱義的人的福氣(五111
   4.基督與亞當(五1221
四、因信稱義的果效──聖潔的生活(六1-八39
   1.聖潔生活的根基──與基督聯合(六123
    1)與主聯合的生命(六111
    2)實際生活的聖潔(六1223
   2.實際的經驗──掙扎與失敗(七125
    1)脫離律法的權勢(七16
    2)過渡時期的原則(七613
    3)生活中的掙扎(七1425
   3.得勝的秘訣─—在聖靈裡生活(八139
    1)生命聖靈的律法(八111
    2)兒子的心(八1217
    3)得救的盼望(八1825
    4)神的最高目的(八2630
    5)最終的勝利(八3139
五、以色列人的問題(九1-十一36
   1.引言──保羅為以色列人的傷痛(九15
   2.神的揀選與呼召(九629
1)神揀選的事實(九613
2)神揀選的權柄(九1429
         a.神作為神的主權(九1418
         b.神作為創造者的主權(九1929
   3.以色列人被棄絕的原因(九30-十21
    1)以色列人的不信(九3033
    2)稱義之路(十113
    3)以色列人得不著救恩的原因(十1421
   4.神最終的目的(十一136
    1)以色列人被棄絕只是部分的(十一110
    2)以色列人被棄絕只是暫時的(十一1124
    3)神最終的目的──全人類都要蒙恩(十一2536
 六、基督徒應有的生活(十二1-十五13
    1.真基督徒生活的根基(十二12
    2.基督徒與人交往的原則(十二321
    1)與基督徒的交往(十二38
    2)與一般人的交往(十二921
         a.基督徙生活的基本原則(十二913
         b.基督徒對一般人的態度(十二1421
    3.基督徒與政府交往的原則(十三17
    4.基督徒與人相處的原則(十三814
    1)愛的生活(十三810
2)光明的生活(十三1114
5.教會生活的原則(十四1-十五13
    1)要彼此接納(十四112
    2)不要絆倒人(十四1323
    3)要效法基督的榜樣(十五113
 七、結論(十五14-十六27
    1.保羅個人的計畫(十五1433
    2.問候的話(十六127
    1)保羅自己的問候(十六116
    2)一些提醒的話(十六1720
    3)代別人問候的話(十六2124
    4)最後的頌贊(十六2527
——《天道聖經注釋》

【本書大綱】
一、前言(一115
   1.問安(一17
   2.緒論(一815
二、保羅的福音(一16~十一36
   1.福音的主題:彰顯神的義(一1617
   2.罪與報應:世人需要的剖析(一18~三20
    1)異教世界(一1832
    2)道德主義者(二116
    3)猶太人(二17~三8
        a.特權帶來責任(二1729
        b.答辯反對意見(三18
    4)全人類都犯了罪(三920
   3.稱義之路:符合世人的需要(三21~五21
1)神的預備(三2131
2)舊約兩則先例(四18
    3)亞佰拉罕的信心(四925
    4)隨稱義而得來的福份、和平、喜樂、盼望、愛(五111
    5)新舊集團(五1221
   4.成聖之路(六1~八39
    1)脫離罪(六123
         a.假設的反對意見(六12
         b.洗禮的意義(六314
         c.奴隸市場之喻(六1523
    2)脫離律法(七125
         a.婚約之喻(七16
         b.良心的覺醒(七713
         c.內心的衝突(七1425
    3)脫離死亡(八139
         a.靈裡的生活(八117
         b.未來的榮耀(八1830
         c.信心的勝利(八3139
   5.人的不信與神的恩典(九1~十一36
1)以色列人不信的問題(九15
2)神全權的揀選(九629
    3)人的責任(九30~十21
         a.絆腳石(九3033
          b.兩種稱義途徑(十113
          c.向全地宣揚(十1421
     4)神對以色列人的旨意(十一129
          a.以色列人不全然被棄(十一112
          b.對外邦信徒的勸勉(十一1324
          c.以色列人的復興(十一2529
     5)神對全世界的旨意(十一3036
三、信徒生活(十二1~十五13
   1.活祭(十二12
   2.肢體生活(十二38
   3.基督的律法(十二921
   4.信徒與政權(十三17
   5.愛與責任(十三810
   6.面對關鍵時刻(十三1114
   7.信徒的自由與相愛(十四1~十五6
    1)信徒的自由(十四112
    2)信徒的相愛(十四1323
    3)基督徒的榜樣(十五16
   8.基督與外邦人(十五713
四、(十五14~十六27
   1.自述職志(十五1433
   2.舉薦非比(十六12
   3.問候朋友(十六316
   4.最後勉勵(十六1720
   5.保羅同伴的問候(十六212324))
   6.頌榮(十六2527
——《丁道爾聖經注釋》

一、教義方面:神的福音(一~八)
   1.福音的簡介(一115
  2.福音的界定(一1617
  3.全人類對福音的需要(一18~三20
   4.福音的根基和範圍(三2131
   5.福音與舊約的協調(四)
   6.福音帶來的實質福氣(五111
   7.基督作成的工向亞當的罪誇勝(五1221
   8.透過福音過聖潔生活(六)
   9.律法在信徒生命中的位置(七)
   10.過聖潔生活的能力就是聖靈(八)
二、時代治理方面:福音與以色列人(九~一一)
   1.以色列人的過去(九)
  2.以色列人的現在(一
  3.以色列人的將來(一一)
三、責任方面:活出來的福音(一二~一六)
  1.個人的獻上(一二12
  2.運用聖靈的恩賜來服侍(一二38
  3.與社會的關係(一二921
  4.與政府的關係(一三17
  5.與將來的關係(一三814
  6.與其它信徒的關係(一四1~一五13
  7.保羅的計畫(一五1433
  8.欣賞其它人(一六)
——《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本書大綱】
一、序(一115
二、主題:因言稱義(一1617
三、因信稱義的背景:人的罪與神的忿怒(一18-三20
   1.外邦人的罪(一1832
   2.猶太人的罪(二1-三8
   3.普世人的罪(三920
四、因信稱義的道理:人稱義乃因著信(三21-五21
   1.因信稱義的彰顯(三2131
   2.因信稱義的表樣(四)
   3.因信稱義的福氣(五111
   4.因信稱義的根基(五1221
五、因信稱義的結果:義人必得生 ── 成聖的生命(六-八)
   1.脫離罪(六)
   2.脫離律法(七)
   3.在聖靈裡的生命(八)
六、因信稱義不抵觸神的應許(九-十一)
   1.神揀選的主權(九129
   2.以色列被棄是咎由自取(九30-十21
   3.以色列人和外邦人得救問題(十一136
七、因信稱義的生活實踐(十二1-十五13
   1.奉獻的生活(十二12
   2.教會與社會生活的倫理(十二321
   3.基督徒處世原則(十三14
   4.食物與守日的問題(十四1-十五13
八、結語(十五14-十六27
――《羅馬書串珠注釋》

【本書大綱】
一、引言(一117
   1.自稱與祝禱(一17
   
1)自稱(一1
        a.
耶穌基督的僕人(一1
        b.
奉召為使徒(一1
        c.
特派傳神的福音(一1
    
2)保羅所傳的福音(一26
        a.
福音的根據(一2
        b.
福音的內容(一34
        c.
福音的功效(一56
   
3)受書人(一7
   
4)祝禱(一7
   2.保羅的禱告(一813
   
1)禱告中的感謝(一8
   
2)禱告的忠心(一9
   
3)禱告的願望(一1013
      a.
願到羅馬(一10
      b.
切切的想見羅馬信徒(一11
      c.
“要把些屬靈的恩賜分給你們”(一11
      d.
想與羅馬信徒有交通(一12
      e.
要在他們中間得些果子(一13上)
      f.
解明他還沒有到羅馬的理由(一13下)
   3.保羅與福音(一1417
   
1)自以為欠債(一14
   
2)願意盡力而傳(一15
   
3)不以福音為恥(一1617
   
4)相信福音是神的大能(一16
   
5)福音只救相信的人(一16
   
6)福音是為一切人預備的(一16
   
7福音顯明神的義(一17
二、罪惡(一18-三20
   1.外邦人的罪(一1832
  
1)不虔不義(一18
  
2)否認真神(一1920
        a.
人的心靈有認識神的本能(一19
        b.
萬物的受造證明神的存在(一20
  
3)敬拜假神(一2123
        a.
沒有把應得的榮耀歸給神(一21
        b.
將榮耀歸偶像(一23
  
4)偶像與污穢(一2425
  
5)逆性的情欲(一2627
  
6)各等罪惡(一2832
   2.神的審判(二116
  
1)真理的審判(二15
        a.
論斷人的必定自己的罪(二1
        b.
論斷人的必受真理的判斷(二2
        c.
論斷人不能掩飾失敗(二3
        d.
論斷人就藐視神的恩慈(二4
        e.
論斷人是硬心的一種表現(二5
  
2)善惡的審判(二611
  
3)有律法與沒有律法的審判(二1216
   3.猶太人的罪(二1729
   
1)猶太人的誇口(二1720
        a.
與神之關係方面的誇口(二1718
        b.
在人面前的誇口(二1920
   
2)猶太人的罪是明知故犯的(二2124
   
3)猶太人與割禮(二2529
        a.
若行割禮而犯律法有什麼用處?(二25
        b.
若未受割禮而遵守律法豈不等於受了割禮?(二26
        c.
若未受割禮的人守了全律法,豈不是要審判受割禮的人麼?(二27
        d.
真割禮的意義(二2829
   4.普世人的罪(三120
   
1)關乎猶太人不認罪的辯論(三18
        a.
猶太人有什麼長處?(三12
        b.
人的不信能廢掉神的信麼?(三34
        c.
為什麼不說我們可以作惡以成善呢?(三58
2)關乎普世人都已犯罪的判斷(三920
        a.
聖經的判定(三918
        b.
使徒的結論(三1920
三、稱義(三21-五21
1.因信稱義的真理之解釋(三2131
    
1)稱義之道有律法與先知為證(三21
    
2)稱義之道怎樣分給人?(三2224
          a.
沒有分別地給人(三2223
          b.
白白地給人(三24
    
3)稱義之道有什麼根據?(三2526
          a.
根據基督的挽回祭(三25
          b.
根據神的寬容(三25
          c.
根據神喜歡人認識祂的義(三26
 4)稱義之道使人無可誇口(三27
    
5)結論(三2831
          a.
使徒保羅看定了人稱義是因著信(三28
          b.
稱義之恩本來就不是只給猶太人的(三2930
          c.
稱義之道更堅固了律法(三31
2.因信稱義的例解(四125
    
1)亞伯拉罕的稱義(四15
          a.
亞伯拉罕憑肉體並沒有得什麼(四1
          b.
亞伯拉罕稱義是因信不是因行為(四23
          c.
憑恩典稱義的意義(四45
    
2)大衛的見證(四69上)
          a.
怎能得福──“行為以外”(四68
          b.
得什麼福──赦罪之福(四78
          c.
什麼人得福──蒙神算為義的人(四9上)
    
3)亞伯拉罕稱義與外邦人稱義的關係(四9下-16
          a.
按亞伯拉罕稱義的時候而論(四9下-10
          b.
按亞伯拉罕受割禮的功用而論(四1112
          c.
按亞伯拉罕承受迦南的應許而論(四1316
    
4)亞伯拉罕的信心(四1725
          a.
亞伯拉罕所信的(四17
          b.
亞伯拉罕信心的堅定(四18
          c.
亞伯拉罕信心的秘訣(四1922
         d.
亞伯拉罕稱義的經歷是我們的榜樣(四2325
   3.因信稱義的福樂(五111
   
1)在恩典中的喜樂(五12
         a.
因信與神和好(五1
         b.
因信進入現在的恩典中(五2
         c.
因信盼望神的榮耀(五2
   
2)在患難中的喜樂(五35
   
3)認識神的愛的喜樂(五5下-8
   
4)以神為樂的喜樂(五911
   4.亞當與基督的比較(五1221
   
1)亞當犯罪的影響(五1214
   
2)亞當預表基督而比不上基督(五1519
         a.
亞當如何預表基督
         b.
亞當怎樣比不上基督
   
3)在亞當裡怎樣不如在基督裡(五1519
         a.
過犯不如恩賜(五15
         b.
定罪不如稱義(五16
         c.
死作王不如生命作王(五1718
         d.
悖逆不如順從(五19
   
4)總結(五2021
四、成聖(六1-八39
   1.受浸與同釘的意義(六114
   
1)受浸(六15
        a.
歸入耶穌的死(六3
        b.
表明與主一同埋葬(六4
        c.
表明與主同復活(六4下)
        d.
表明與主聯合(六5
   
2)同釘與同活(六611
   
3)奉獻自己(六1214
        a.
不讓罪作主(六12
        b.
要獻上自己將肢體作義器具(六13
        c.
小結(六14
   2.罪奴與義奴(六1523
   
1)兩種奴僕的定義(六1518
   
2)勸告(六19
   
3)罪奴與奴的結局(六2023
   3.律法與信徒的關係(七16
  
1)女人與丈夫的例解(七1
  
2)女人與丈夫的比喻(七23
  
3)兩種果子(七45
  
4)新樣的事奉(七6
   4.律法對罪的功用(七713
  
1)律法是使人知罪(七7
  
2)罪因律法更顯得活躍(七89
  
3)罪藉律法“引誘”我(七1011
  
4)律法是聖潔良善的(七12
  
5)律法顯明罪是惡極了(七13
   5.兩個律的交戰(七1425
  
1)我是已經賣給罪了(七1417
  
2)肉體之中沒有良善(七1820
  
3)善惡律的爭戰(七2123
  
4)歎息與勝利(七2425
   6.在基督與聖靈裡(八113
  
1)在基督裡不被定罪(八1
  
2)在基督裡脫離罪和死的律(八2
  
3)在基督裡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身上(八34
  
4)在基督裡體貼聖靈(八58
        a.
怎樣隨從聖靈(八5
        b.
隨從聖靈的結果(八6
        c.
體貼聖靈與體貼肉體的基本分別(八78
  
5)屬乎聖靈,不屬肉體(八9
  
6)基督與聖靈的內住(八1011
  
7)靠著聖靈治死身體惡行(八1213
   7.神兒女的福分(八1439
  
1)神兒女的權利(八1417
        a.
聖靈的引導(八14
        b.
神兒子的心靈(八1516
        c.
與基督同為後嗣(八17
  
2)神兒女的盼望(八1825
        a.
現在的苦楚與將來的榮耀(八18
        b.
受造物的等候(八1922
        c.
兒子的名分(八23
        d.
盼望的意義(八2425
  
3)神旨意在祂兒女身上的成就(八2630
        a.
藉聖靈的幫助與代禱(八2627
        b.
藉萬事互相拟力(八28
        c.
按神自己的預知而預定(八2930
  
4)神兒女地位的穩固(八3139
        a.
神若幫助我們誰能抵擋我們?(八31
        b.
神豈不把萬物與基督同賜給我們?(八32
        c.
誰能控告神所揀選的人呢?(八33
        d.
誰能定他們的罪呢?(八34
        e.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八3536
        f.
小結──得勝的秘訣(八3739
五、選民(九1-十一36
   1.保羅為同胞傷痛(九15
  
1)保羅的傷痛(九13
        a.
他的真心話(九1
        b.
他深切的愛(九23
  
2)以色列人的特權(九45
   2.神揀選的原則(九613
  
1)憑神應許不靠肉體的善義(九69
  
2)憑神的揀選不憑人的行為(九1013
   3.神絕對的權柄(九1429
  
1)兩個問題(九1421
        a.
難道神有什麼不公平麼?(九1418
        b.
神為什麼還指責人呢?(九1921
  
2)兩種器皿(九2224
  
3)兩位先知的預言(九2529
        a.
先知何西阿的話(九2526
        b.
先知以賽亞的話(九2729
   4.猶太人的錯誤(九30-十13
  
1)憑行為求律法的義而不憑信心求神的義(九3033
  
2)猶太人不明白基督是律法的總結(十15
  
3)猶太人不明白“信心的義”(十613
        a.
信心的義很容易得著的(十68
        b.
信心的義需口裡承認心裡相信(十910
        c.
信心的義是給一切信的人的(十1113
   5.猶太人的悖逆(十1421
  
1)猶太人的不信是因沒有奉差遣的人嗎?(十1415
  
2)猶太人的不信是因沒有聽見福音嗎?(十1618
  
3)猶太人的悖逆有先知預言為證(十1921
   6.猶太人的餘數(十一110
  
1)保羅自己的見證(十一12上)
  
2)以利亞時代蒙恩者(十一2下-4
  
3)如今的蒙恩者(十一2下-4
  
4)其餘頑梗不化的人(十一710
   7.神旨的奇妙成全(十一1136
  
1)猶太人被丟棄是外邦人的機會(十一1112
  
2)勸戒外邦信徒當以猶太人為鑒戒(十一1324
        a.
表白的話(十一1314
        b.
勸戒外邦信徒不可驕傲(十一15
        c.
新面的比喻(十一16上)
        d.
橄欖與野橄欖的比喻(十一16下-24
  
3)以色列家得救的奧秘(十一2532
        a.
這奧秘旨意成就的時間(十一2526上)
        b.
這奧秘旨意成全的聖經根據(十一26下-27
        c.
這奧秘旨意成就奇妙(十一2829
        d.
神施憐恤的步驟(十一3032
  
4)使徒的稱頌(十一3336
六、勸勉(十二1-十五33
   1.靈命生活的四方面(十二121
  
1)對神──完全奉獻(十二12
        a.
為什麼要完全奉獻?(十二1
        b.
怎樣奉獻?(十二1
        c.
奉獻的結果(十二2下)
  
2)對己(十二34
  
3)對肢體(十二513
        a.
職責的專一(十二58
        b.
靈德的操練(十二:913
  
4)對眾人(十二1421
        a.
只要祝福(十二14
        b.
同情苦樂(十二15
        c.
同心謙卑(十二16
        d.小心行善(十二17
        e.
追求和睦(十二1819
        f.
愛敵勝惡(十二2021
   2.順服與愛心(十三114
   
1)順服掌權者(十三17
         a.
因權柄出於神(十三12
         b.
因掌權者是賞善罰惡的(十三34
         c.
應按良心順服掌權者(十三5
         d.
應按理納糧付稅(十三67
   
2)愛與律法的關係(十三813
         a.
如何實行愛心(十三8
         b.
愛如何完全了律法(十三910
   
3)勸戒信徒儆醒等候主來(十三1114
         a.
為甚麼等候主(十三1112上)
         b.
要怎樣預備主來(十三12下-14
   3.食物與信心(十四123
   
1)不要因食物論斷弟兄(十四113上)
         a.
兩等人對食物的兩種態度(十四13
         b.
為什麼不要因食物論斷人?(十四:3下-4
         c.
以守日為例論食物問題(十四56
         d.
為主而活的人生觀(十四79
         e.
因我們都要站在基督台前(十四1012
   
2)不要因食物絆倒人(十四1323
         a.
要定意不叫人絆倒(十四13
         b.
保羅所“確知深信”的(十四1416
         c.
神的所注重的是屬靈品德(十四1719
         d.
凡叫人跌倒的事一概不作(十四2021
         e.
凡不出於信心的就是罪(十四2223
4.互相擔代效法基督(十五113
    
1)基督的榜樣(十五13
    
2)聖經的教訓(十五4
    
3)使徒的願望(十五57
         a.
願神叫他們同心(十五5
         b.
願他們效法基督耶穌(十五5
         c.
願他們一心一口榮耀父神(十五6
         d.
願他們彼此接納(十五7
    
4)同的救主──基督是猶太人和外邦人的主(十五812
    
5)祝禱的話(十五13
   5.保羅心志的表白(十五1433
    
1)開荒佈道的心志(十五1421
          a.
對羅馬信徒的信心(十五1415
          b.
作外邦使徒的見證(十五1619
          c.
如何立志作開荒工作(十五2021
    
2)想到羅馬的心願(十五2229
          a.
過去的想望(十五2224
          b.
現在的行程(十五2529
    
3)請求代禱(十五3033
          a.
如何請求(十五30
          b.
為什麼事請求(十五3032
          c.
祝禱的話(十五33
七、問安(十六127
   1.舉薦非比(十六12
   2.問安(十六316
   
1)百基拉和亞居拉(十六35上)
   
2)以拜尼土等人(十六512
   
3)魯孚和他母親(十六13
   
4)亞遜其土等人(十六1415
   
5)小結(十六16
   3.最後勸戒(十六17-20
   4.代筆問安(十六2124
   5.結語──祝禱的話(十六2527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本書大綱】
·信仰的內容(111章)
1.人類的罪惡
2.藉基督而罪得赦免
3.解除罪的捆綁
4.以色列的過去、現在及將來
保羅清楚地說明基督信仰的基礎:世人都犯了罪;基督為救贖罪人而死;我們藉信心與神和好;得著新生命,並與神建立新的關係。正如一個運動員必須時常操練基本功,基督徒也同樣需要恒常持守這些信仰的基礎。倘若我們細心研讀羅馬書,就不至於遺漏了信仰的內容。
·生活的守則(1216章)
1.個人的責任
    2.個人的生活指引\cell保羅提出了清楚而實際的指引,教導羅馬的信徒。基督徒的信仰不是與生活無關的抽象神學理論,而是可以直接應用在每一日的生活上,影響我們的行為與態度的。所以,單單認識福音的內容並不足夠,必須讓福音改變我們的生命,並且讓神改造我們生活的每一部分。

 ——《靈修版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