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5日星期一

馬可福音第十六章註解 馬可福音第十六章拾穗 馬可福音第十六章例證 馬可福音第十六章綱目


馬可福音第十六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僕人救主復活與升天】
一、復活的宣告(1~8)
二、復活後的顯現(9~13)
三、交付門徒使命(14~18)
四、升天後仍與門徒同工(19~20)
貳、逐節詳解
【可十六1「過了安息日,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並撒羅米,買了香膏,要去膏耶穌的身體。」
﹝背景註解﹞古時猶太人殯葬的規矩,是用香膏膏死人的身體,並用細麻布加上香料裹上(參十四8;約十九40)
﹝文意註解﹞「過了安息日,」安息日是在禮拜六日落時分即已結束。
「買了香膏,」在安息日不作買賣,她們是在禮拜五日落以前就去買的(參路廿三56)
「要去膏耶穌的身體,」可見她們並未期待主耶穌要復活。
﹝靈意註解﹞「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並撒羅米,」這幾位婦女一路跟隨主直到十字架下(參十五40),是最後離開墳墓(參十五47),也是最早回到墳墓的,所以她們可作一切被主吸引而愛主並追求主之人的代表。
﹝話中之光﹞()雖然主耶穌已經死了,但三位姊妹因著愛祂,就到墳墓那裏去膏祂。這表明她們愛主的心超越過死亡,比死更堅強(參歌八6)
()她們最後還是沒能膏到主耶穌的身體,因為祂已經復活了!可見膏主,必須抓住機會(參十四3~4);一錯過了機會,就後悔莫及。我們愛主,也當抓住每一個機會來愛祂,千萬不可拖延。
【可十六2「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出太陽的時候,她們來到墳墓那裏。」
﹝文意註解﹞「七日的第一日,」猶太人的曆法是一週七天,並以第七天為安息日(參創二2~3),故安息日是一週的最後一天,次日即另一週新的開始,就是禮拜天,也就是今天基督徒所稱的『主日』(參啟一10)。猶太人以禮拜天為『七日的第一日』,新約信徒則把禮拜天叫作『主日』,是為了記念主耶穌的復活(參徒廿7;林前十六2)
﹝靈意註解﹞「七日的第一日,」象徵新時代的起頭;主的死葬結束了一切舊造,主的復活引進了新造。
「清早出太陽的時候,」象徵主復活的生命,衝破了黑暗的權勢,為坐在死蔭之地的人,帶來了清晨的日光(參太四16;路一78~79)
﹝話中之光﹞()主耶穌是在「七日的第一日」復活,象徵基督的復活,帶來一個新的開始;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五17)
()「清早出太陽的時候,」信徒甚麼時候活在舊造裏面,甚麼時候就在黑夜的蔭影裏;甚麼時候活在新造裏面,甚麼時候就有了屬靈的天亮。
()主是在受害的『第三日』復活(參太十六21;十七23;廿19)。而在神當初復造的工作裏,也是在第三日長出生命來(參創一11~13);因此,主在第三日復活,象徵神生命的彰顯。
()主說,我是復活,我也是生命(約十一25原文);復活不只表明祂是那生命的主(參徒三15),並且也顯明生命吞滅死亡(林後四10~11;五4)
【可十六3「彼此說:『誰給我們把石頭從墓門輥開呢?』」
﹝背景註解﹞當時富貴人的墳墓是一個由巨岩鑿出來的石洞,有如一房間,內有石床、石桌、石椅,供親人廬墓哀思之用;洞後方有一低矮長方形凹槽,供存放用香料薰過的屍身;石洞的入口處,則用餅狀的大石擋住,大石底部嵌放在一條岩床所鑿的軌槽內,須要身強力壯的人才能把大石輥開。
﹝話中之光﹞愛主、事奉主,必定會遭遇許多的難處和阻礙(巨大的石頭所象徵的),但我們不必為此憂慮如何解決。
【可十六4「那石頭原來很大,她們抬頭一看,卻見石頭已經輥開了。」
﹝文意註解﹞「石頭已經輥開,」挪開石頭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主耶穌能出來(因為祂沒有這個需要),乃是為了讓婦女們能夠進去(5)
﹝靈意註解﹞「石頭已經輥開,」象徵復活的能力除去一切的障礙,使生命得以彰顯出來。
﹝話中之光﹞當我們不避一切艱難困苦而挺身向前時,就會發現許多的難處早已被主挪開了。
【可十六5「她們進了墳墓,看見一個少年人坐在右邊,穿著白袍;就甚驚恐。」
﹝文意註解﹞「看見一個少年人坐在右邊,」這個少年人就是把墓口的大石頭輥開的天使(參太廿八2)。主降生時有天使來傳報大喜的信息(參路二10),主復活時也有天使來證實;兩者都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故有天上的使者來傳報,也被地上的人所聽見並看見。
【可十六6「那少年人對她們說:『不要驚恐;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祂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裏。請看安放祂的地方。」
﹝原文字義﹞「復活」起來,醒來。
﹝話中之光﹞()「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若有人愛神,這人乃是神所知道的(林前八3)
()只要我們對主有一點的心願,必蒙祂的悅納(林後八12)
()「祂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裏,」祂雖經過墳墓,但墳墓並非祂的終站;照樣,我們雖然都要死,但死亡並非我們的終站。
()墳墓如何不能扣留祂,死亡如何不能拘禁祂(參徒二24),信主的人也如何不能長久停留在死地;我們既已得著主復活的生命,就應當經常有『生命吞滅死亡』的經歷。
()基督若沒有復活,我們所信和所傳的便都是枉然(林前十五14),因為:
1.主藉著從死裏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羅一4)
2.神叫耶穌復活,向我們證明祂是神的兒子(徒十三33;詩二7)
3.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羅四25)
4.基督若沒有復活,我們便仍舊在罪裏(林前十五17)
5.基督是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基督既已復活,照樣,在基督裏的眾人也都要復活(林前十五20~23)
6.信徒若不復活,就只在今生有指望,因此算是比世人更可憐(林前十五19)
【可十六7「你們可以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裏你們要見祂,正如祂從前所告訴你們的。”』」
﹝文意註解﹞「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四卷福音書中,惟獨馬可福音記載了『和彼得』這句話,因為馬可福音是由使徒彼得口授、馬可筆錄的;別人不會特別在意『和彼得』這三個字,但它們在彼得的耳中卻是何等的安慰和鼓勵。彼得剛在三天前失敗跌倒,竟然三次否認主(參十四66~72),他所犯的錯相當嚴重,恐怕主耶穌也將會不認他了(參太十33),想不到主在復活以後還特別提到他的名字,表示主完全饒恕並赦免了他。因此,事經多年以後,彼得在口述當時的情景時,仍不忘記『和彼得』這句恩言。
「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這是提醒門徒,主在逾越節晚餐後對他們所說的話(參十四28)
﹝話中之光﹞()像彼得這樣嚴重的過錯,都能得著主饒恕,我們的失敗跌倒,也必能蒙主赦免;要緊的是跌倒了,要爬起來繼續向前,而不可自暴自棄,以為主不要我們了!
()許多時候,越是軟弱跌倒的信徒,主越是記掛著他們;當我們跌倒、無力親近主時,要記得「和彼得」這句話──它也就是『和你』並『和我』!
()復活的見證,使屬主的人得著堅固並剛強(參林前十五58),並且也要引導我們遇見主自己;所以我們自己不但要竭力追求看見和經歷復活的基督,並且還要為祂作復活的見證(參徒三15)
()復活的基督,乃是天使和人類共同的信息;天上、地上都當盡力傳揚祂。
()剛強的使徒們,竟也需要軟弱的婦女們去給他們傳遞復活的信息──我們在教會中應該學習謙卑,虛心接受一般弟兄姊妹的屬靈供應。
()「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主乃是像牧人走在羊群的前面;祂是我們的先鋒,要領許多的兒子進榮耀裏去(參來二10)
()「往加利利去,」這位僕人救主在世開始盡職時,不在聖城耶路撒冷,而在外邦人的加利利地開始(參一14);如今在復活之後不去耶路撒冷,而去加利利,這表明祂完全棄絕了屬地的猶太教,而將新約的救恩轉給我們外邦人。
【可十六8「她們就出來,從墳墓那裏逃跑;又發抖,又驚奇,甚麼也不告訴人;因為她們害怕。」
﹝原文直譯﹞「她們既出來,就從墳墓逃跑,因為她們被戰慄和驚訝所支配(possessed by trembling and amazement)...
﹝文意註解﹞「甚麼也不告訴人,」這只是她們短暫的表現,後來還是告訴了十一位使徒(參路廿四9)
「因為她們害怕,」『害怕』的理由有三:
1.因為天使的面貌榮耀可畏(參太廿八3~4),使她們發抖。
2.因為所發生的事,非同尋常,使她們驚奇。
3.將此事告訴別人,恐怕會被斥為一派胡言(參路廿四11)
【可十六9「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耶穌復活了,就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耶穌從她身上曾趕出七個鬼。」
﹝原文字義﹞「復活」起來,站立(和第六節的『復活』不同字)
﹝背景註解﹞在許多古抄本中,並沒有第九節至第二十節這一段經文,因此有的解經家認為,馬可福音在第八節已經結束,或者其原有的結尾已經散佚,而這一段經文可能是由別人在手抄時添加上去的。惟編者認為,教會初期在確認新約正統經典時,係經過神主宰之手的安排,流傳至今,我們信徒仍應視本段經文為神的話,不宜予以批評挑剔。
﹝話中之光﹞()主復活以後,不是先向彼得、雅各、約翰等大門徒顯現,而是先向軟弱的、曾被七個鬼附著的馬利亞顯現;許多信徒常以為只有那些老資格、有名望的屬靈前輩才有遇見主的經驗,殊不知反而是一些看似平凡、不怎麼起眼的信徒,他們卻常遇見主。
()千萬不要看不起幼稚和軟弱的弟兄姊妹,有時候他們身上常有寶貴的屬靈經歷,能夠幫助我們認識主。
()主為甚麼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呢?原因無他,乃是因為她的愛(參約十四21)
1.她因著愛主,就從加利利一路跟隨祂,服事祂,並且一直跟到十字架下觀看(參十五40~41)
2.主死後被安葬了,她是最後一個離開墳墓的人之一(參十五47;太廿七61)
3.人在安息日不能作甚麼,而她是安息日過後第一個到達墳墓的人之一(1節;太廿八1)
4.別人看見空的墳墓,就都回去了,只有她一個人卻站在墳墓外面哭,就是她這種迫切愛主、思慕主的心,使得主不能不先向她顯現(參約廿9~18)
()馬利亞雖然因為無知,膏不到復活的基督,但主到底還是向她顯現了。這說出真愛主的人,最容易認識主。我們雖然不比別人聰明,但若是專心愛主,主也會使我們認識祂。
【可十六10「她去告訴那向來跟隨耶穌的人;那時他們正哀慟哭泣。」
﹝文意註解﹞「那時他們正哀慟哭泣,」表示他們正為主耶穌的死傷心並感到絕望。
﹝話中之光﹞()「去告訴那向來跟隨耶穌的人,」凡我們對復活基督的認識與經歷,巴不得讓別的聖徒也都能分享。
()「那時他們正哀慟哭泣,」只知道基督死訊的人,難免哀慟哭泣,但認識並經歷復活的基督,可以給我們帶來盼望和喜樂。
【可十六11「他們聽見耶穌活了,被馬利亞看見,卻是不信。」
﹝原文字義﹞「看見」注視,仔細觀看;「不信」拒絕相信。
【可十六12「這事以後,門徒中間有兩個人,往鄉下去;走路的時候,耶穌變了形像向他們顯現,」
﹝靈意註解﹞「門徒中間有兩個人,往鄉下去,」他們就是離開耶路撒冷往以馬忤斯的兩個門徒(參路廿四13),豫表走屬靈下坡路的信徒。
【可十六13「他們就去告訴其餘的門徒;其餘的門徒,也是不信。」
﹝原文字義﹞「也是不」也不(neither...nor);「信」信靠,交託。
【可十六14「後來十一個門徒坐席的時候,耶穌向他們顯現,責備他們不信,心裏剛硬;因為他們不信那些在祂復活以後看見祂的人。」
﹝文意註解﹞「後來十一個門徒坐席的時候,」十二門徒中的加略人猶大此時已經自縊身亡(參太廿七5;徒一18)
「他們不信那些在祂復活以後看見祂的人,」意即他們不信聖徒對主復活的見證。
﹝話中之光﹞()心裏剛硬,乃是不信的主要原因。
()主耶穌責備那些門徒,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親眼看見主,乃是因為他們不信看見主復活者的見證。因此,我們不可輕忽聖徒為基督所作的見證,以免受主責備。
【可十六15「祂又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萬民原文作凡受造的)。」
﹝原文字義﹞「萬民」一切受造之物。
﹝文意註解﹞「傳福音給萬民聽,」『萬民』按原文不單是指萬國的人,並且還包括萬物。萬有都因人的墮落敗壞,而與神失去了和諧的關係(參創六11~13),因此一切受造之物都服在虛空之下,一同歎息勞苦(參羅八20~22)。如今,藉著救主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所成就的救贖,叫萬有都得與神和好(參西一20),所以我們信徒不但要把福音傳給『萬民』聽,並且還要在『萬物』(特別指屬靈氣者)面前,顯出與福音相稱的生活見證(參林前四9;十一10;腓一27)
﹝話中之光﹞()顯現在先,託付使命在後;主是在復活的顯現裏,當面向門徒交付傳福音的使命,因為完成主使命的能力,全然在於復活基督的顯現。
()只有看見復活基督顯現的人,才是真正受主託付的人,也才是真能完成託付的人。
【可十六16「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
﹝文意註解﹞「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信』是指人心裏面的故事,藉著打開心門,將主耶穌基督接受進來(參約一12);『受浸』是指人外面的行為,藉著被浸入水裏的事實來顯明他心裏的信心。
注意,這裏不是說:『信而得救的,必然受浸』,而是說:『信而受浸的,必然得救』。可見,這裏是把『信』和『受浸』當作得救的兩個條件。我們要瞭解這句話的意思,便須先瞭解此處的『得救』究竟指的是甚麼。原來聖經裏的『得救』,至少可分為兩大類:
1.永遠的得救(從罪惡中得救):就是得著永生,免於永遠沉淪;這一類得救的條件,惟獨需要信心(參約三16),並不需要受浸。
2.今世的得救(從世界中得救):信徒重生以後活在地上,天天面對環境的艱難、世界的引誘、仇敵撒但的試探、肉體的敗壞、自己()的軟弱等等,因此,仍須指望得著拯救(參林後一10);這一類得救的條件,不單需要信心,也需要受浸。信心使我們在積極方面得著耶穌基督之靈的幫助(參腓一19)和基督能力的覆庇(參林後十二9),受浸使我們在消極方面免受舊人的纏累(參羅六3~7)和黑暗權勢的攻擊(埃及軍兵淹死在紅海水底所豫表的,參出十四22~30)
「不信的必被定罪,」注意這裏所提『被定罪』的理由,只是因為『不信』,並未包括『不受浸』;因為只需信心,就足以叫人領受永遠的得救,免被定罪(參約三18)
﹝話中之光﹞()得救不只叫我們將來能脫離地獄,也叫我們今天就能脫離世界。
()相信主,使我們在神的眼光中得救;受浸,使我們在世人的眼光中得救。
()相信主,叫我們有生命的改變;受浸,叫我們有生活的改變。
()「信而受浸,」這話表示必須先相信,然後才能受浸;不信就受浸的(例如嬰孩受浸),在神面前一點也沒有功效。
()信而不肯受浸,這樣的信心並沒有外表的佐證和確認,所以仍然不夠完全,難怪不能充分享受救恩的好處。
【可十六17「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他們;就是奉我的名趕鬼,說新方言;」
﹝原文字義﹞「隨著」在旁跟隨(和『同在』、『保惠師』同一原文字系);「神蹟」記號,表號,兆頭;「新」(指性質上的新)
﹝文意註解﹞「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他們,」意思是說,在『信』的人身上隨時都能顯出神蹟;『神蹟』乃指神的記號,凡是神手所作的或是從神出來的任何現象,都是神蹟。
「說新方言,」所謂『新方言』,是指他們從來沒有說過的方言,也就是『別國的話』和別地的『鄉談』(參徒二4~11);這些語言的結構、音色、音調,對他們來說,乃是『新』的。
﹝問題改正﹞「信的人必...說新方言,」有些靈恩派的人根據本節聖經強調,凡是信徒都必須會說方言,不會說方言的人也就是沒有得救。這個說法,乃是曲解聖經,理由如下:
1.相信主乃是得著救恩的惟一條件(16節註解),而救恩的喜樂乃是得救的最佳明證,並不需要再加上任何其他現象。
2.這裏一共提到五種神蹟,說新方言不過是其中的一種,若是信徒都必須會說新方言才算得救的話,那麼,也同樣必須會行其他四種神蹟才對,我們不能單挑其中一種來加以強調。
3.聖經裏面的方言,都是指有意義的話語,是懂得的人可以繙出來的(參林前十四27),絕不是如許多靈恩派的人所說的空洞、單調、無意義的『舌音』,而他們『繙方言』的真實性相當可疑。
4.主既吩咐他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15),當然也賜給他們神奇的能力,使他們能夠說從來沒有說過的方言;這個應許在五旬節時就已經應驗了(參徒二1~12)
5.我們相信這個應許對我們後代的信徒也是有效,當遇到必要的時候,我們也有可能突然間會說起從來不會說的方言,但目的是為著傳福音榮耀主,絕不是為著自我享受與陶醉,更不是為著炫耀自己的屬靈。
﹝靈意註解﹞「奉我的名趕鬼,」表徵在基督裏勝過黑暗的權勢。
「說新方言,」表徵人與人之間一切交通上的難處(包括言語的表達和思想觀念的傳遞),只有在基督裏才能解決。
【可十六18「手能拿蛇,若喝了甚麼毒物,也必不受害;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
﹝文意註解﹞17~18節所列五種神蹟,除了第四種『喝毒物不致受害』之外,在使徒行傳裏均載有實例,如:(1)趕鬼(徒十六18)(2)說方言(徒二4)(3)手拿蛇(徒廿八3~6)(4)醫病(徒三7)
﹝靈意註解﹞「手能拿蛇,」『蛇』豫表魔鬼(參啟十二9)和屬魔鬼的人(參太三7;詩一百四十1~3);故此處表徵在基督裏能支配、管制魔鬼並屬魔鬼的人。
「若喝了甚麼毒物,也必不受害,」表徵在基督裏能不受邪惡毒素的侵害。
「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表徵在基督裏能醫治靈、魂、體的毛病,維持身體健壯、靈魂興盛(約參2)
【可十六19「主耶穌和他們說完了話,後來被接到天上,坐在神的右邊。」
﹝文意註解﹞「坐在神的右邊,」『坐』字表示祂在地上的工作已經告一個段落,所以坐下來休息;『右邊』乃最尊貴的位置(參十四62;詩一百一十1)
【可十六20「門徒出去,到處宣傳福音,主和他們同工,用神蹟隨著,證實所傳的道。阿們。」
﹝文意註解﹞十九節是說主在地上的工作已經告一個段落,所以祂『被接到天上,坐在神的右邊』;本節是說主在地上另一個階段的工作,乃是藉著教會,就是祂奧秘的身體,來繼續作下去,並且這個另一種形式的工作將比以前的工作『更大』(參約十四12)
﹝話中之光﹞()主不僅和他們同在,也「和他們同工」。
()「主和他們同工」,證明他們所作的工正是主的工;我們的工作必須先能確定是主的工,然後才能得著主的同工。
()人的手無論怎樣作工,都不過是人蹟(人的事蹟);但只要主的手一作工(即有主同工),就必有「神蹟隨著」,因為祂就是神。
()神蹟的功用,不是在滿足人的好奇,也不是在引人驚歎,乃是在「證實所傳的道」;神手所作的,是要證實神口所說的。
叁、靈訓要義
【愛心的榜樣】
一、豫備香膏(1)──對主有奉獻的心願和實行
二、清早去墳墓(2)──出代價到主那裏
三、見石頭已經輥開了(3~4)──得著屬天的幫助
四、看見一個少年人(5)──看見神的使者
五、對她們說,不要驚恐(6)──帶來屬天的安慰
六、得知屬天的奧秘(6~7)
七、得見主的自己(9)
【信心的緊要和功用】
一、不信的要被主責備(11~14)
二、信而受浸的必然得救(16)
三、不信的必被定罪(16)
四、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他們(17~18)
1.奉主的名趕鬼──勝過黑暗的權勢
2.說新方言──勝過屬世的間隔
3.手能拿蛇──勝過撒但的詭計
4.喝毒物也必不受害──勝過毒素的侵害
5.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勝過肉體的軟弱
【復活之主的交託、應許和證實】
一、復活之主的交託──『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15)
二、復活之主的應許──『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他們』(17~18)
三、復活之主的證實──『主和他們同工,用神蹟隨著,證實所傳的道』(20)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馬可福音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馬可福音提要」末尾處   

 馬可福音第十六章拾穗 


【可十六12這是星期天一大早的事,在太陽還沒有完全出來以前(2節)。安息日以及其令人束手無策的焦慮都已經過去了;現在婦女們終於可以做點事了,縱使只是為屍首塗抹已經買好了的香膏(1節)。──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六1~69主耶穌是在什麼時候復活的呢?是在安息日已過的半夜?抑在現在禮拜日的清晨?】
中文聖經和英文聖經在翻譯上都帶著“非猶太人的日子觀念”去從事的。首先我們要明白猶太人對於日子是這樣計算的,即從日落(約下午六時)到第二天的日落為一日,比方“安息日”是在下午六時左右完畢,六時後便已進入“安息日”第二天了。但英文與中文翻譯聖經的先進們早已在習慣的傳統中認為主那穌是在早晨復活的,所以在翻譯上也就帶了有色的眼鏡,把原文的意義更改,或加上一個字表示是在清晨復活。茲把四福音及復活的原文列出,以作研究。
①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節眾安息日的盡頭,眾安息日的第一(即開始)天亮的時候(指晚間點燈的時候,不是清晨天亮的時候)。
馬可福音十六章12節安息日過去了……眾安息日的第一,很早的時候(不是清晨),9節同。
路加福音二十四章1節眾安息日的第一,很深的時候(指夜深而非黎明),22節同。
約翰福音二十章1節眾安息日的第一,早黑的時候(即開始黑的時候,不是清晨天還黑的時候)。
仔細研究,主那穌一過了安息日,即準備復活,不必在墳墓中再睡十二小時,到太陽出來前後才復活。
還有,看守墳墓的羅馬兵回報祭司之後,祭司也教唆他們如何(太二十八章13節),他復活是在夜間,不是在清晨。
對於主那穌復活是在安息日過了之後的晚上,可能是在太陽下山後到半夜子時,而不必等到天亮之前。
不過,我仍保留研究的態度,需要更多的資料,來證明這一條難題的解答。――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可十六3彼此說:誰給我們把石頭從墓門滾開呢?
約瑟所安放的那塊石頭(十五46),已經從滑槽輥到定位,顯然是要防止像她們這種不速之客進入,所以這些婦女們的憂慮是有道理的。祭司們可能害怕耶穌的屍首會被門徒偷走(太二十七64),但約瑟也同樣害怕那些猖獗的盜墓者,古時候有許多的墳墓咒文就是針對這些人而寫的。有無數的墳墓都被別人重新使用,在把最初安葬在裡面的屍首或骸骨拋棄之後,第二度霸佔埋葬。但是,當她們承認自己完全無助時,就已踏出了必要的第一步;神必作工,而且,也確實已經作工了。對於施維策而言,婦女們的問題描繪出人的方法,我們人類的整個窘境就在這短短幾個字裡面撮述出來。──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六3~4不要為未來之事掛慮。事到時,主會安排。
【可十六4那石頭原來很大,她們抬頭一看,卻見石頭已經滾開了。
她們若是知道主復活的話,她們一切的憂心與掛慮全都變成杞人憂天;她們自己永遠無法做到的事,神已經為她們做了,因為那石頭(很大)已經輥開。馬可並未提到地震與天使的降臨,根據馬太福音二十八2,是天使把石頭輥開的;它只是照常單單記載故事所需要的事實。這當然不代表他不知道這些事,事實上,他提及那位穿著白袍的少年人,就說明他反倒是知道的(5節),因為天使在馬可的故事中已經扮演過重要的角色(一13)。──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六5她們進了墳墓,看見一個少年人坐在右邊,穿著白袍,就甚驚恐。
馬可並未直接說那少年人就是天使,然而從後續的記載明顯可知他超然的特性。我們通稱為天使之屬靈實體的領域,在聖經中是以不同的形式向人類顯現。有時候,他們以非人的活物顯現(結一514);另一些時候,卻是以抽象的數學形式顯現(結一16)。但最常見的顯現方式卻是身為屬天的物體,取了人的形狀(至少是暫時的)。年輕與發光的白袍,可能是象徵屬天的完全與榮耀(參九3,耶穌在變像山上,衣服也改變了)。這雖然是遷就了人類視覺與理解力的權宜之計,婦女們在這些純靈物之前仍然大為震驚,正如新約聖經記載中其它人常有的反應一樣(路一12,一29,二9)。──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六6那少年人對她們說:不要驚恐,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裡。請看安放他的地方。
馬可在此所用的是普通的字眼neanislcos(少年人),而不是特殊用字angelos天使屬天的使者),可能只是暗示:除了他所激起的敬畏之情以外,這位天來訪客的外貌並未令人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天使只向信心的眼睛顯現,因為不信的人不看他們;而且,照實詮釋天使們,也是信心的眼睛。無論甚麼時候,當神有所行動時,如果我們想要看出所發現的事乃是神的行動,永遠有足夠的隱晦不明之處,需要有信心的解釋才能看明。在其它方法都無法明白時,最後的辦法就是基督徒的信心,這信心可以明白每一件事都是神的作為,祂永遠是全愛、全聖與全能的神。所以,倘若沒有信心之鑰這個解釋的憑藉,即使是復活的消息也是隱晦不明的。但信心並非主觀的自欺,因為它並不創造它所解釋的事實。只有神才能創造事實或事件,在此就是耶穌復活的事件。信心本身乃是接受神的行動,把握住真實的事物,即使是目前尚未看見的(來十一1)。──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六6在十五章四十七節也有同樣的話。十五章四十七節的都看見安放祂的地方證明祂的死。十六章六節的請看安放祂的地方證明祂的復活。主的埋葬,回頭看指祂的死,向前看表明祂的復活。空虛的墳墓,就是復活的憑據。―― 倪柝聲
【可十六7你們可以去告訴他的門徒和彼得,說:他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要見他,正如他從前所告訴你們的。’”
【可十六78如果婦女們充分相信這信息,我們可以料想得到,她們將會立刻勇敢無畏地作見證。但是,事實上,婦女們只是曾經與一個天使有短暫的會面,到目前為止,她們尚未遇見主自己。那些曾經親自面對面遇見過復活主的人,就不能不說他們所聽見所看見的(徒四20),正如我們從其它福音書中可以看見的,但即使是目擊證人可信的見證,也未必能引導聽見的人相信。
從馬可福音中也不能明顯看見使這些可以為復活作見證的人閉口不言的只是出於不信。她們當然害怕,但她們也驚奇(8節),而且ekstasis除驚奇之外可能也會有喜樂之意;與其說是害怕,不如說是敬畏充滿她們(Lightfoot)。這個消息太重大、太奇妙了,不是一時之間可以領略的,而且可能只是因為馬可福音突然在第8節中斷,才使我們無法聽見她們接著向十一個使徒報告的事,一如其它福音書中所記。──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六9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耶穌復活了,就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耶穌從她身上曾趕出七個鬼。
基督這次的復活顯現,顯然不是天使在墓園中向馬利亞與另一位馬利亞的顯現,如前面第5節所提過的(約二十1)。這或許是指著約翰福音二十16說的:馬利亞二度探視墳墓,那時才遇見了主自己。路加大概是此處的另一個資料來源,也提及與抹大拉的馬利亞有關的七個鬼(路八2),這可能是個象徵的數字,指完全被邪惡的權勢所掌握。有些人認為這位馬利亞就是在法利賽人西門家裡膏主的腳的那位無名女人(路七38),因為她在該處被形容為一個罪人;無論如何,此處要表達的是:馬利亞得到的赦免多,所以她的愛多(路七47)。──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六9「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耶穌復活了,就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
希奇,主耶穌復活的那早晨,不是先向祂所愛的那門徒顯現,也不是先向祂所常帶著的那三個門徒顯現,而是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這抹大拉的馬利亞有甚麼異乎常人的呢?她所異乎常人的,不是她的知識,而是她那一顆尋找主的心。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和她一同到墳墓那裏去的,還有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並撒羅米。可是又來到墳墓外面的只有她。彼得和那門徒聽見她說有人把主從墳墓裏挪了去,雖然也到墳墓那裏進去看過,可是他們兩個回自己的住處去了,站在墳墓外面哭的只有她。天使對她說:「婦人,你為甚麼哭?」她說:「因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那裏。」她哭,她在那裏尋找她的主!耶穌問她說:「婦人,為甚麼哭,你找誰呢?」她說:「先生,若是你把祂挪了去,請告訴我,你把祂放在那裏,我便去取祂。」她哭,她在那裏尋找她的主!她沒有想她的力量有多大,她只是想知道祂在那裏,便去取祂。她的哭,引起了天使的注意。她的哭,使我們的主還沒有升上去見父就不得不先向她顯現。「馬利亞!」這是她所熟悉的聲音,這聲音比宇宙中最好聽的聲音更好聽。現在,她的主滿足了她的心!基督徒啊,我們是口裏唱「主復活,主復活,哈利路亞,主復活」而已呢?或是我們應像抹大拉的馬利亞那樣的尋找主而尋見了復活的主呢?── 如
【可十六91214(1)主不是責備他們不信主或主的復活,主乃是責備他們不信那些在祂復活以後看見祂的人的見證。(2)主復活以後,不是先向彼得、雅各、約翰等大弟兄顯現,而是先向一般人所看不起、被七個鬼所附過的馬利亞,以及那兩個跌倒、往以馬忤斯的兩個門徒(他們不在十一使徒之列)顯現。(3)我們常以為只有在我們前面的、屬靈老資格的、有地位的弟兄姊妹,才能帶領我們認識主、供應主,從他們身上看見主;殊不知反而在一些平凡的、幼稚的弟兄姊妹身上,常使我們遇見主。
【可十六1011雖然其它的婦女們因著害怕,甚麼也不告訴人(8節),抹大拉的馬利亞此時卻把這個好消息傳揚出去。但是,甚至在她如此說時,門徒們都還拒絕相信(11節),雖然他們極其憂傷(10節)。儘管這樣的見證正是他們問題的答案,門徒們卻拒絕接受,再沒有比這更為可悲的了。門徒們的不信,是馬可福音中持續的主題,即使是在耶穌復活之後,他們還是一樣,證明作者對他們的描繪是真實的。──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六1213這些門徒當中那兩個人,在往以馬忤斯路上遇見那陌生人時,最初並不知道祂就是復活的基督(路二十四16),也就不足為奇了,那似乎就是此處變了形像所說明的故事;在耶穌復活之後向門徒顯現期間,通常立刻會被他們認出。當他們回到耶路撒冷,告訴其它門徒說他們遇見了主,卻發現自己的見證不被他們相信,而他們自己起初也不相信婦女們的見證,可謂因果相循。──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六14後來,十一個門徒坐席的時候,耶穌向他們顯現,責備他們不信,心裡剛硬,因為他們不信那些在他復活以後看見他的人。
這一定是指基督向全體門徒顯現說的,依時間順序記載在約翰福音二十19下半節。門徒們在他們的憂愁、頑梗中,彷佛已經真的寧可不信、沮喪,也不願接受神所給他們這喜樂的復活事實。不信與剛硬的心,是過去一直纏繞著門徒的罪(九19),而且再沒有比他們這樣拒絕相信復活更明顯的了。馬可從頭到尾,對門徒們所作的描繪都是一致的,這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然而,按照神的定律,這兩宗罪也將是使徒們向別人傳講福音時所遭遇的兩個最大的障礙。若要明白在基督以外那些人的瞎眼與剛愎,他們只需檢視自己的內心,就能明白,並且謙卑下來。──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六1516這是大使命的一個形式,根據馬可福音二十八1620,是在加利利的一座山上頒佈的,基督早期的許多教導都是在那裡進行的。這次的顯現實現了祂所說要在門徒以先往加利利去的意圖(7節)。直到門徒們親自遇見了復活的主,並且真正相信祂的復活以前,他們並沒有福音可傳,所以當然也只有現在才能領受大使命。事實上,耶穌在地上的事工,離福音的使命普及化尚遠,雖然祂醫病與教訓的工作傳佈甚廣,其範圍卻刻意局限在以色列人身上,祂對外邦人的事工也不是出於刻意的尋求(七27)。在馬可的這卷外邦人福音中,雖然並未記載耶穌曾經禁止祂的門徒向外邦人傳福音(太十5──這是極其自然的──卻同樣也沒有記載祂在地上服事期間曾經命令他們要把福音傳給萬民。由於馬可對外邦人有極強烈的關切,這乃是一個引人注目的事實,證實其它福音書的描繪屬實。如果確是如此,那麼在基督的十架與復活之後,傳福音的範圍就發生了極引人注目的擴展,雖然充分的果效還必須等到五旬節之後才能見到。──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六16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
神在與人類交往時常見的情形一樣,使人稱義的總是信心,使人受定罪的也總是不信,而從此以後,基督徒的信心將要以受洗來表徵並證明。馬可福音他處並沒有提及信徒的洗禮,不過約翰福音四12記載耶穌的事工有提及。在長結尾的這個命令中,也沒有詳細說明受洗的方式或應該照甚麼規矩。這可能是因為這兩件事不是極為重要,或是因為在寫作當時,大家對這兩件事極為熟悉,因此覺得無須在此詳述。──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六17何謂新方言?信的人都要說方言麼?】
答:當耶穌復活以後,曾想十一門徒顯現時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信的人必有神跡隨著他們,就是奉我的名趕鬼,說新方言,手能拿蛇,若喝了甚麼毒物,也必不受害,手按病人,病人就好了。」(可十六1517)這裡主所提到的「新方言」,從前後文的語意看來,乃是指向普天下人所要說的別國的話,是為傳福音的需要而賜的,為人人所能聽得懂的方言(林前十三1),正如五旬節時代門徒所說的方言一樣(徒二4-8),是為不信的人作證據(林前十四2223),可見方言乃是神所賜給信的人一種超然的恩賜,這一段經文說到趕鬼,說新方言,手能拿蛇,喝毒物必不受害,手按病人就好了等無樣事情,應許給信的人都必需具有這些恩賜,乃是因著信靠主的恩典,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大小,按照各人所得的恩賜而有所不同的領受。恩賜原有分別,利潤有人會說預言,有人會醫病趕鬼,行出異能,有人會說方言(羅十二36,林前十二910),保羅說:「豈都是先知麼……豈都是行異能的麼,豈都是得恩賜醫病的麼,豈都是說方言的麼……」(林前十二42930),由此可知方言不是信徒都要說的,現今有一般靈恩派的人,還要要求每個信徒都要說人所聽不懂的方言(林前十四29),既不能造就別人,亦不能造就自己,乃為一種極大的錯誤(參二二四題)。——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可十六1718這裡又有一個屬靈生活的重要法律;神跡乃是賜給那些相信之人的,主要的並不是為了要叫人相信。這乃是法利賽人與耶穌之間永無止境的爭論:法利賽人一再反復要求神跡,而耶穌同樣斬釘截鐵地聲明不會把神跡賜給不信的人(八1112)。附帶一提的是,這裡所用的神跡一字,馬可從未用來指耶穌所行的神跡,雖然約翰確是如此用的(Anderson);這也可能顯示出其年代較晚,當然也說明這段長結尾的作者可能不是馬可。──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六19主耶穌和他們說完了話,後來被接到天上,坐在神的右邊。
這節經文顯然是描述升天(路二十四5051),語彙取自舊約聖經,雖然很難精確的說是哪一處。本節似乎結合了列王紀下二11(以利亞的升天)與詩篇一一○1(彌賽亞詩篇)。早期基督徒解釋主的升天清楚易見;這是得勝凱歸的升天,隨後是登上寶座,等候神最後為祂的基督作證。詩一一是重要的彌賽亞詩篇,應許要將麥基洗德的祭司職分賜給主;當主耶穌向文士們問到有關大衛的兒子,同時也是大衛的主這個難題時,祂所引用的也正是這篇詩篇(十二37)。──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六20門徒出去,到處宣傳福音。主和他們同工,用神跡隨著,證實所傳的道。阿們
這是平靜的結尾經文,一如路加福音二十四53;但路加是以門徒們在聖殿裡敬拜作結束,而馬可福音的長結尾卻說明教會向四方擴展。其原因可能是路加的福音只是他的教會歷史的上卷,其後續的發展將會記載在使徒行傳中。但在此卻不是這樣,作者以這單單一節經文就涵蓋了整卷使徒行傳;而最後這節經文的寫作風格非常接近使徒行傳,可能並非偶然。教會不可能走回頭路,必須與主一起向前進。這位無名的作者在此道出了真理,即使他不是馬可,也配得過成為這卷最早福音書作者的後繼者,因為他與馬可有完全相同的目標與關注。最後,神跡並不構成信息,而只是證實信息;就此我們也要附和本卷的結尾說:阿們。──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六20「主和他們同工。」】
這是早期教會成功的秘訣。他們受了使命傳道,無論在哪裡,主都以神跡證明他們所傳的道。在耶路撒冷、撒瑪利亞、安提阿、羅馬,以及世界的地級。那些平凡的人站起來宣告真道,主必與他們同在,聖靈也為他們作見證。
這些早期傳道人那麼成功還不僅止於此。祂坐在神的右邊,以逸待勞地引導他們忠勤不倦的工作。他們在地上作的,有祂在天上為他們成全。祂的右手與聖臂促成他們得勝。
這樣合作並未中止。主仍繼續地施恩,只要我們仍敢依靠著祂,祂在教會一切事工都要成全。但我們要依靠祂,必須注意幾件事:第一,我的身心與生活必須潔淨,祂不能與有罪的同在。第二,我們不可求自己的榮耀,只可求神的榮耀,使人純粹得著福分。第三,我們必須以神的話語作為刀劍、洗濯盆、藥物及心愛的真理。第四,我們要與信徒和諧相愛,祂不能容忍不和的感覺。第五,我們應以信心依靠祂,在傳信息之前先向祂說,傳遞的時候,完全仰賴祂。將果效完全交給祂。不可憂慮,只要有安息的心。
── 邁爾《珍貴的片刻》
【可十六20「門徒出去,到處宣傳福音,主和他們同工,用神蹟隨著他們,證實所傳的道。」
主不僅和他們同在,也和他們同工;主和他們同工,乃因他們所作的工,正是主的工。福音是主的工作。主是神,主工作,自然就有神蹟;主與同工,就必有神蹟隨著,並且這神蹟是有功用的,就是證實所傳的道。所以讓我們先作吧!以後主就作,主就同工;讓我們先有足跡,以後神就有神蹟;讓我們先到處宣傳福音,以後主就證實我們所傳的道。── 謝模善《新約全書釋義補編》


 馬可福音第十六章例證 

【可十六6有一位傳福音的,在北印度某村,往集市上講道,講完了就有一位回教徒說道:『先生,你講的是不錯,但是你們缺少一件』。傳道的人笑著說:『我很喜歡知道,缺少那一件』?回教徒說:『我們能到麥加朝拜聖墓,你們耶穌的墳墓,在耶路撒冷是空的』。教士答道:『這正是和別的教的不同處,穆罕默德死了,他的屍身仍在墳墓裏,各宗教家各哲學家也全在他們的墳墓裏,惟有耶穌基督不在墳墓裏,祂已經復活了,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完全在祂手裏,祂的國,是包括各國各族各種人類全在內,這就是我們的特色』。
可十六17~18{\Section:TopicID=338}行神蹟的問題】
對一個信徒來說,信心是一件最自然的事,一點不需要花力氣去相信。一旦一個人要花力氣、掙扎而得信心,那就不是真的信心。有一位弟兄作見證說,他初信主的時候,要用很大的力氣使自己相信。他頭一次出去傳福音的時候,要花許多時間禱告,好像要從外面裝許多信心到裏面去。神也實在憐憫他,垂聽了他的禱告,許多事都應驗了。但是別人在旁邊看他,也覺得很辛苦。因為那個信心出來很不自然。
今天信徒普普通通的禱告神,神普普通通的答應信徒的禱告,這就是神蹟。每一個行神蹟的人,並不覺得自己在行神蹟。一個人若覺得行神蹟是一件希奇的事,他乃是一個離神很遠的人。住在神殿中的人,行神蹟不覺得奇怪;但是住在帳幕的人,看見神蹟就要覺得希奇。摩西行了許多神蹟,他自己並不覺得奇怪。他帶以色列人過紅海,海水在他們面前分開。對摩西來說,他並不是在那裏表演那個神蹟,也就是那樣作了;以色列人那樣相信了,事情也就那樣發生了。在認識神的人身上,信心和神蹟乃是很自然的事。
在美國有某基督徒主張要實行馬可福音十六章十七、十八節:「信的人必有神蹟隨他們:就是奉我的名趕鬼;說新方言;手能拿蛇;若喝了甚麼毒物,也不必受害;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他們特意拿響尾蛇來,叫一班基督徒給蛇咬,結果那些被咬的人全死了。這些主張實行這些作法的人,存心都是錯的,他們把神蹟當作表演,用來顯明自己的本事。
行神蹟並不是一件甚麼奇特的事。保羅那一次被蛇咬了,他就簡簡單單的把蛇甩到火裏去(徒廿八3-5)。在他看來,這件事平常得就像被蚊子咬一樣。他沒有對米利大島上的人說,「你們來,我要行一個大神蹟給你們看。」他一點沒有鼓吹。一個真認識神的人,他不會豉吹神蹟;但是不鼓吹神蹟的人,並不一定就是認識神的人。只是認識神的人,一定不鼓吹神蹟。如果你要把馬可福音十六章十七、十八節拿來,試驗神的應許,神果真讓你經歷了,那才希奇;即使你真經歷到其中的一些事,那種信心也不是真信心。
神蹟是在需要的時候神作的,並不是由人定規要作,就作得出來的。神蹟是在不知不覺的時候作的;覺得而作的,都不是神蹟。信心的果效乃是在不知不覺的時候產生的,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有沒有信心,事情就那樣自自然然的發生了。我們自己不覺得而行出來的,乃是真的神蹟。就像彼得的影子能夠醫治病人,是在不知不覺中的(徒五15)。彼得的影子在醫治人,他自己必定不覺得。好像說,有人打我,我能覺得,但是人若打我的影子,我就不會覺得。
慕勒弟兄有一次在船上禱告求神叫霧退去,我自己從前在梅花村求神降下大雨,這些神蹟都沒有再重複發生過。這兩個神蹟都不是表演,不是要顯自己的本事,不過是把神的偉大、能力、權柄顯給人看一下罷了。
許多時候,我們預備了一些經節,用來試驗神,對付神。羅馬書七章十八節下半說,「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我們也可以這樣說,「立志為神蹟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
真的神蹟是連你自己都覺得莫名其妙,你就是這樣交在神的手中,事情就這樣作出來了。神肯讓你行出神蹟,但是神不會讓你自己覺得。有人問慕勒弟兄是否有信心的恩賜。他回答說,他所有的乃是信心的恩典。神的能力大到一個地步,甚麼事情都是祂自己作,不必我們去作。一個真信靠神的人,他的信心是自自然然的,一點不費力,他的生活是越過越簡單,他認識許多事是神作的,不是自己作的。── 倪柝聲   


馬可福音第十六章綱目 


【主最後使命的三要點】(可十六15~16)
一、主的命令──往普天下去傳福音(太廿八16~20;徒一8)
二、主的應許──信而受洗的必得救(約五24;羅十920;徒八26~40)
三、主的警戒──不信的人不能得救(約三3616~21)
── 丁良才《經題模範》
【復活和升天】
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
一、耶穌從死裏復活
1.婦人要去膏耶穌的身體
2.見石頭已經輥開了
3.天使對她們說不要驚恐
二、復活後的顯現
1.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
2.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
3.向往鄉下去的兩個門徒顯現
三、傳福音給萬民聽
1.往普天下去
2.被接到天上
3.主和他們同工
── Chih-Hsin ChangAn Outline of The New Testament
【馬可福音第十六章】
一、去告訴彼得(十六18
二、教會的差遣使命(十六920
──《每日研經叢書》
【馬可福音第十六章】
一、主復活(十六18
1.石頭滾開了(34
2.耶穌安放的地方空了(6
3.耶穌按著衪從前所講的預言復活了(7
4.婦女的表現:面對這種希奇的事,她們按著人的常理,只有驚訝,不知所措(8
二、顯現與責備(十六920
1.門徒的反應卻使耶穌失望(1113
2.以致主要親自向他們顯現並責備他們(14
3.主復活後的顯現及責備門徒之舉,為的是要他們接受命令去完成祂的工作(15)。
4.主在地上工作完了,在天上繼續祂的工作(19;參來七25),並與我們同工(20
──《新舊約輔讀》
【第三天:復活的主(十六120)】
一、復活(十六18
二、長結尾(十六920
──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僕人的凱旋(一六120)】
一、婦人在空墳前(一六18
二、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一六911
三、向兩個門徒顯現(一六1213
四、向十一個門徒顯現(一六1418
五、僕人升天到神右邊(一六1920
──《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最後的勝利 十六120
一、耶穌從死裡復活 十六18
二、門徒不信復活的見證 十六914
三、普世宣道使命的委託 十六1520
──《中文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