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五3】有的人將這個福份作如此解釋:『凡為這世界的憂愁和痛苦而極度憂傷的人,有福了。』
我們在思想第一個福份的時候,看到遠離物質總是對的;可是遠離了人就完全不對了。如果沒有人關心到別人的憂傷與痛苦,這世界一定會變得更加貧乏。
沙甫慈白利(Lord Shaftesbury),對於一般男女二人及幼小孩童的貢獻,可能比任何一位社會改革者更多。開始原來十分單純的,當他還是一個孩童的時候,他住在哈羅(Harrow),一天他正在街上走,遇見一位貧民出殯,棺材是一隻劣等粗工製成的木箱,放在手推的獨輪車上。那輛小車是
由四個醉漢推著,他們一面推車,一面唱著下流的歌曲,而且彼此戲謔嘲弄。當他們把車子推上山坡的時候,那木箱,也就是棺材竟從車上滑下來,而且裂開了。雖
然這一類的事發生,實屬不幸。有的人可能認為它很好笑,有的人可能以萬分厭惡的態度轉身離去,也有的人可能聳聳肩胛,表示跟他們毫無關係。年青的沙甫慈白
利看見了自言自語說:『我長大以後,要貢獻我的一生,使這一類的事不再發生。』因此,他決意奉獻他的生命來關心別人。其督教是關心人的宗教,這個福份的意
思乃是:凡是極度關心這世界的痛苦、憂慮和別人的需要的人有福了。──《每日研經叢書》
【太五4】「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星
光顯得最亮的時候,是在黑暗的冬夜;龍膽花開得最美麗的地方,是在冰雪的山頂。恐怕你多時沒有看見日光了,好像關在黑暗中。好幾次你想設法重見天日,可是
總被神的手所阻擋,似乎祂故意把你放在黑暗中。不錯,正是如此,這是出乎祂絕頂的智慧。祂放你在黑暗中,是有祂的美意的。在日光下,你會灸成不結果子的焦
土。神是你的神,祂知道甚麼對你有益,甚麼對你有害;祂也知道甚麼時候你需要雲雨,甚麼時候你需要日光。祂是永不會錯的。我們不知道有甚麼試煉等著我們,
但是我們相信一件事:約伯受苦的日子,是他蒙更大祝福的原因;也是他受對付而被破碎的轉機,若非如此,他就不能親眼看見神,而在塵土和爐灰中厭惡自己。同
時「耶和華賜給他的,比他從前所有的加倍」(伯四十二10)。── 選
【太五4聖潔之淚“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聖奧古斯丁認為這是一種多麼
不同的眼淚啊!這眼淚使流淚的人快樂,而這快樂乃在於為這世界的罪惡、圍繞在我們四周的許多危險,及我們心靈上無休止的墮落而痛苦。害怕失去,神的愛,是
從神而來的大恩賜,這樣的害怕使我們不致偏離正直的道路。聖徒為此而哭泣。當一個人處於失去其最珍視之物,甚至失去自己的危險時,是很難高興的。當一個人
觸目所及盡是虛榮、錯誤及人對我們所愛之神的觸犯、遺忘和輕視時,是不可能不痛苦的。許多悲哀的事激起我們的憂傷,而這憂傷只有在看見神時才會被喜悅所取
代。神的愛促使我們流淚,而他自己會將淚由我們眼中拭去。
我們看見耶穌說:“你們富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受過你們的安慰……你們喜笑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哀慟哭泣。”(路6∶24-25),然而我們仍尋求歡樂與財富。祂又說:“哀哭的人有福了”,然而我們最怕憂傷。我們應感到憂傷,不僅為了自己的情況危險,而且為了每一件無益及犯罪的事。我們應為自己與別人哭泣,所有這一切都值得我們流淚,這淚是由恩典湧出,使我們厭惡這些短暫的事物,並在我們裡面產生對於永恆快樂的渴望。-- 芬乃倫《靈思默想》
我們看見耶穌說:“你們富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受過你們的安慰……你們喜笑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哀慟哭泣。”(路6∶24-25),然而我們仍尋求歡樂與財富。祂又說:“哀哭的人有福了”,然而我們最怕憂傷。我們應感到憂傷,不僅為了自己的情況危險,而且為了每一件無益及犯罪的事。我們應為自己與別人哭泣,所有這一切都值得我們流淚,這淚是由恩典湧出,使我們厭惡這些短暫的事物,並在我們裡面產生對於永恆快樂的渴望。-- 芬乃倫《靈思默想》
【太五5溫柔而不軟弱“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大部分的人認為溫柔就是軟弱,在這被強者主宰的世界,充滿著殘忍的獨裁者、無情的毒販、獨斷的企業家,沒有人願意任人宰割。然而,那真的是溫柔的涵義嗎?
當耶穌說“溫柔的人有福了,”他並不是在鼓吹毫無骨氣或逆來順受的生活態度,而是在告誡門徒,要順服神,願意聽從神的旨意而行。
試著想想一匹快馬和騎士的完美配搭:強而有力的馬,體重可能是人的七、八倍,卻順服于主人的命令。在騎士的指揮下,馬就可以跑、跳、轉身、躍或站著不動。這是一種在完美控制下所展現的力量,也是耶穌所說的溫柔。
當我們願意將自己委身於神的掌控,就是在效法耶穌在世上的榜樣,他放棄自己的力量,順服于天父的旨意(約5:30;6:38;來10:9)。
是的,在溫柔中有更大的力量,當我們順服於神,神的聖靈就在我們裡面產生力量。
主啊!掌管我們順服的心,
幫助我們常看到我們所應行的
恩慈、仁愛、溫柔、親切。
若你認為溫柔就是軟弱,試著溫柔一星期。
──《生命雋語》
【太五5】摩西並不是個性軟弱的人,他不是沒有骨氣的人:他是一個能夠大發憤怒的人,但他的怒氣是受約束的,惟有在適當的時候才發洩出來。箴言的作者也曾說:『治服己心的,強如取城』(箴十六32)。
亞歷山大帝就是因為缺少這種美德,使他受到了虧損。他在一次放蕩形骸的酒宴中,未曾控制他的脾氣,用一根矛
扔向他最好的朋友,將朋友殺害。人若未能控制自己,就不能為別人服務;沒有人能夠服事別人,除非他知道怎樣控制自己。惟有將自己完全獻給上帝,由上帝來控
制的人,才會得著這裏所說的溫柔,就是那使他真正能夠承受地土的溫柔。──《每日研經叢書》
【太五6】威爾斯(H. G. Wells)說過:『一個人可能是一位劣等音樂家,但卻深深的喜愛音樂家。但卻深深的喜愛音樂。』司蒂文生說即使那墮落沉迷至深的人,『他們在妓院和斷頭台上,仍然緊握著美德的殘屑。』著名的律師與法官伯兒奇脫(Norman
Birkett)有一次論及他在工作中所接觸的罪犯。他說在每一人裏面,都有一些不能消滅的東西,良善如同那『追蹤的狩獵者』,隨時緊隨著。最壞的人也有他高貴的品質。──《每日研經叢書》
【太五7主的仁慈“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傳說有一位教士接待一個衣衫襤褸的遊客到他家休息一夜。當這位教士知道他的客人幾乎有一百歲以後,他就問這老人的信仰。老人回答:“我是個無神論者。”一怒之下,教士讓老人離開他的家,他說:“我無法留一個無神論者在我的家裡。”老人一言不響蹣跚地就向黑暗中走去。
當教士在讀聖經時,有個聲音對他說:“孩子,你為什麼把那老人趕出去?”
“因為他是個無神論者,我無法忍受他和我過夜!”那個聲音回答說:“而我已經忍受他幾乎一百年了。”教士趕快沖出去,把老人請回來並友善地接待他。
如果我們蔑視非信徒,我們不是在事奉神。他要我們愛非信徒也像他愛我們那樣。猶大說:“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直到永生。有些人……你們要憐憫他們……有些人你們要存懼怕的心憐憫他們,連那被情欲沾染的衣服也當厭惡”(猶21~23節)。我們要在憎恨罪人之罪的同時去愛罪人。
神對我們的憐恤促使我們對其他人也表現出憐恤。
供進一步學習
在路加福音第6章27至31節,
耶穌顯示了對他人之愛的完美標準。
今天就請求他幫助你如何達到那樣的標準。
將你的心給別人比將你的思想給別人更好。
──《生命雋語》
【太五7】維多利亞女王是聖安得烈學校校長陶勞區(Tulloch)先生與夫人的摯友。王夫亞爾培特親王去世,留下維多利亞女王獨自一人。差不多在同時陶勞區校長去世,留下孤霜陶勞區夫人。維多利亞女王在先並沒有通知,就來看陶勞區夫人。當時她正在房內的睡椅上休息。有人告訴她女王來了,陶勞區夫人連忙要從睡椅上起來行禮,女王走上前來阻止她說:『親愛的朋友,不要起來,今天我到這裏來,不是以女王的身份來看臣民,而是以一個失去丈夫的女人,去看另一個境遇相同的人。』
這正是上帝所作的,祂臨在人間,並不是一位遙遠、分離、孤立、莊嚴的上帝,而是一個人。最崇高的憐恤,是上帝在耶穌基督裏降臨人間。惟有向人表示這種憐恤的人,才能接受憐恤。──《每日研經叢書》
【太五7同情的寶貴】有一天,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在路上走,一個窮人上前求他說:“我肚子餓了,請你給我一點錢,好買麵包吃。”屠格涅夫回答說:“好!”就伸手到衣袋裡去摸,可是袋裡空無一物,連一條手帕也沒有,他對窮人說:“
弟兄阿!對不起!對不起!我沒有帶錢出來。” 那個窮人說:“謝謝你!謝謝你!”屠格涅夫既抱愧又覺驚奇,就問他說:“你謝我是什麼意思呢一我連一文錢都沒有給你!”窮人說:“我謝謝你救了我的性命,因為我四十年來因貧窮被社會遺棄,所以想去自殺,你是第一個叫我弟兄的人,使我內心感到溫暖。”
主說:“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太五:7)
主說:“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太五:7)
現在世上有無數的人需要我們去同情安慰,物質的説明固然需要,更重要是心靈上的體恤,尤其有些還陷在罪惡火坑中的人,更需要有人把福音的好處帶給他們。──《為甚麼要用比喻》
【太五8】「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上面所引的經文,是神要求人的一個內心條件,為要成全祂在恩典裡的旨意。清心的光景,乃是表示沒有任何東西在攔阻我們看見神,諸天的國度就在這裡,所以人沒有理由看不見神,除非人自己樹起了障礙。
若有人要遮蔽你的視線,他並不一定要用一件髒物放在你的眼前,就是一件全然清潔的東西,也同樣會擋住你的眸子。寫詩篇的人所題那「清潔的心」,是要把我們心中不潔淨的東西掃除。但山上寶訓所題的「清心」,卻是要把一切的東西都去掉,不論是潔淨的,或不潔淨的,都得清除。許多人沒有正確的認識神,就是由於他們讓自己的心放蕩不羈,以致他們在神以外,還有許多與神爭競的利益與興趣,清心與眼睛純一是緊緊相連的。這就是說,神是我們唯一集中的目標。這樣的全神貫注,不會帶給人任何損失,其結果乃是:「你全身就光明了」!――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太五8】如果一個普通人在星夜到戶外去,他只見到滿天星斗,在空間閃爍發光,他只看到他所能看到。但從同一星空中,天文學家將會一一稱呼星座和行星的名稱,把它們稱作自己的朋友。而從這同一的星空中,航海家能夠有辦法使他的船隻越過茫茫的大海洋,到達他所想望的海口。一船人走在鄉村的路上,看見一排排的籬笆上面,除了雜亂無章的野草閒花之外,別無他物。但那受過訓練的植物專家,竟可以看看這個,看看那個,並喊得出它們的名字,知道它們的用途;他甚至發現某件東西乃為無價之寶、無上奇珍,因為他有一對能看的眼睛。把兩個人同放在一間充滿了古畫的房間,對古畫一無所知、一無所能的那個人,根本分辨不出那一幅是名畫,又那一幅是毫無價值的塗鴉;另一位受過訓練的藝術批評家,他可能在別人認為廢堆之中,找到價值千鎊的名作。思想卑鄙的人,在任何情況之下,都可能找到想入非非和污穢的笑柄。無論在生活的那一方面,我們只看到我們所看到的。
所以耶穌說,只有清心的人才能夠看見上帝。我們要記得這個警戒,我們或藉上帝的恩典,使我們的內心保持潔淨;或因人性的貪慾,使心靈的污穢不得見上帝;我們或者配見上帝,或者不配見上帝。──《每日研經叢書》
【太五10】假定一個人是石匠,這似乎是一個沒有妨害的職業,如果他的店號承接了一個合同,替一個異教神建築一所廟宇,他應該怎麼辦呢?假定他是一個裁縫,有人向他的店號訂做異教祭司的道袍,他應該怎麼辦呢?早期的基督徒常在相類似的情況之下,發現他們在業務的進展與對耶穌的忠誠上,有衝突的地方。
人對於教會有絕對的責任。在這時期的一百多年之後,還有人向特土良(Terrullian)提出這樣的難題。他提到他在事業上的困難,最後他說:『我該怎麼辦呢?我一定要生活下去!』特土良說:『並不一定,假使這選擇是在忠心與生命之間,真實的基督徒毫無猶疑的乃是選擇忠心。』──《每日研經叢書》
【太五10殉道者皮阿紐“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
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的帝王德修(西元249-251)為要撲滅基督教,遂大肆逼迫。於西元250年下令,全國基督徒在指定的日期到官長面前獻祭與羅馬的諸神,並吃祭偶象之物。遵命者領取免刑證;如無此證,以違法論處;施以驅逐、監禁、處死等刑。
士每拿教會長老皮阿紐,在這場逼迫中受刑審。公共會場中擠滿了看熱鬧的希臘人和猶太人。
有人善意地勸告:“皮阿紐,你的美德和善行,我們很尊敬,你應該活下去,人在日光之下生活原是美事。”
皮阿紐說:“我也知道人活著是好的,但我現在所追求的比生命更好,日光固然美麗,但遠不如真光。”
一個名叫亞歷山大的人指著皮阿紐頸上的繩子嬉笑他:“這是什麼東西?”
“這東西見證我不曾吃祭偶象之物,不願向假神敬拜而寧願受苦受死。”
司令官的朋友坡雷蒙大聲說:“皮阿紐,你要服從命令!”
“我巴不得你們能順服基督!”皮阿紐回答道。
“其實那死了以後被火焚燒,那才真是可憐的。”
皮阿紐的堅強不屈使在場的許多人感動下淚,許多在信仰上曾一度動搖的人重新堅固起來。他們不再畏縮不前,乃是願意在火刑柱上殉難了。
羅馬巡撫經親自審問見無法動搖他的意志,便將他懸掛起來,用銳利的鐵爪,抓他的皮肉,頓時鮮血淋漓,肉都破碎,最後有人用拉丁文宣讀牌上的判詞:“皮阿紐自認是基督徒,應處以活焚的極刑。”於是士兵們將他釘在梁木上,然後用木柴堆在梁木周圍。皮阿紐閉了眼睛,眾人以為他死了,其實他在禱告。禱畢,睜開眼睛,此時火焰己上騰,皮阿紐臉帶笑容地說:“主啊,接收我的靈魂,阿們!”遂氣斷而死。死於西元250年3月12日。 ── 佚名《喻道小品》
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的帝王德修(西元249-251)為要撲滅基督教,遂大肆逼迫。於西元250年下令,全國基督徒在指定的日期到官長面前獻祭與羅馬的諸神,並吃祭偶象之物。遵命者領取免刑證;如無此證,以違法論處;施以驅逐、監禁、處死等刑。
士每拿教會長老皮阿紐,在這場逼迫中受刑審。公共會場中擠滿了看熱鬧的希臘人和猶太人。
有人善意地勸告:“皮阿紐,你的美德和善行,我們很尊敬,你應該活下去,人在日光之下生活原是美事。”
皮阿紐說:“我也知道人活著是好的,但我現在所追求的比生命更好,日光固然美麗,但遠不如真光。”
一個名叫亞歷山大的人指著皮阿紐頸上的繩子嬉笑他:“這是什麼東西?”
“這東西見證我不曾吃祭偶象之物,不願向假神敬拜而寧願受苦受死。”
司令官的朋友坡雷蒙大聲說:“皮阿紐,你要服從命令!”
“我巴不得你們能順服基督!”皮阿紐回答道。
“其實那死了以後被火焚燒,那才真是可憐的。”
皮阿紐的堅強不屈使在場的許多人感動下淚,許多在信仰上曾一度動搖的人重新堅固起來。他們不再畏縮不前,乃是願意在火刑柱上殉難了。
羅馬巡撫經親自審問見無法動搖他的意志,便將他懸掛起來,用銳利的鐵爪,抓他的皮肉,頓時鮮血淋漓,肉都破碎,最後有人用拉丁文宣讀牌上的判詞:“皮阿紐自認是基督徒,應處以活焚的極刑。”於是士兵們將他釘在梁木上,然後用木柴堆在梁木周圍。皮阿紐閉了眼睛,眾人以為他死了,其實他在禱告。禱畢,睜開眼睛,此時火焰己上騰,皮阿紐臉帶笑容地說:“主啊,接收我的靈魂,阿們!”遂氣斷而死。死於西元250年3月12日。 ── 佚名《喻道小品》
【太五11~12】一個基督徒所忍受的苦刑,真是可怕到難以形容的地步。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基督徒被扔給獅子,或綁在柱子上焚燒的事,但是這些還是比較舒服的死法。尼祿王用松脂包紮了基督徒,將他們點燃,當作他花園的路燈。他把獸皮縫在他們身上,讓獵狗去追蹤他們把他們撕碎。基督徒在拷問台上忍受酷刑,被鐵鉗刮削;熔化的鉛澆在他們身上發出嘶嘶的響聲;用燒紅的銅盤印在他們身體最柔弱的部分;挖出眼睛;割下身體上的某些部分,且在他們眼前用火燒烤;用火燒他們的手腳,再澆上冷水以延長他們的痛苦。想到這些事,實在今人心寒,但是若有人要跟從基督,就心須在這些事上早作準備。──《每日研經叢書》
【太五13】「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
古時猶太地方和中東各地吃的鹽,多是『礦鹽』或『井鹽』,那些鹽塊從礦場或井裏挖出來時,就像拳頭大的石頭一般。在這石塊的外層包著一層鹽。猶太人在吃飯時,右手拿著菜,左手握著鹽塊,用舌頭舐鹽以取味。家中每個人都有一塊鹽放在廚房中,吃飯時就各用自己的鹽塊。等到鹽塊的鹹味逐漸減少,至完全失味時,原先的鹽塊就成為石頭了,於是隨手棄置,這些鹽份用盡的石頭就任人踐踏了。
在古老的傳統中,如果猶太人背叛了信仰,然後再回頭時,在蒙接納回到會堂之前,必須躺在會堂門口,請走進會堂的人用腳踩在他身上。有些基督教團體也繼承了這一個傳統,凡被教會法規驅逐的基督徒,在他蒙接納歸回以前,也要被迫躺在教堂門口,對走進來的人說:『踐踏在我身上,因我是那失了味的鹽。』
鹽若失去了味,只能夠丟在外面被人踐踏。這句話很難以瞭解,因為鹽並不會失去它的鹹味。依主教(E.
F. F. Bishop)在他所著的巴勒斯坦的耶穌一書中,引用牛頓(F.
F. Newton)小姐所提到的與此相類似的說明。在巴勒斯坦,普通人家的火爐是建在房子外面,用石塊砌成,底下鋪磚。這種火爐『為要保持熱度,就在爐底的磚上面,放一層厚厚的鹽。經過相當長的時間,鹽全部被燒壞了,就拿起磚來,把鹽拿開,丟棄在爐外……。鹽既已失去熱磚的能力,就把它丟棄了。』這可能正是所描述的情形。──《每日研經叢書》
【太五13“失味”】經文:“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太5:13)。
如果我們注意一下世界各地人們對於鹽巴推崇的情形,可以說那是很發人深思的事:
世界五大洲許多地方民間都有一種習俗,把鹽當做最崇高的禮品。碰到尊貴的賓客,舉行贈禮儀式的時候,禮物往往就是一小撮潔白的鹽。以蘇聯來說,按照古老民間傳統風俗的記載,也常常讀到以鹽作為珍貴禮品的記述。
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工業上,醫藥上,以及日常生活上,鹽都是不可少的東西,那怕是山珍海味,飛潛動植,無論怎樣美好的肴饌,要是缺了一味鹽,那味道雖然並非完全難以下嚥,但是老實說,淡而無味,令人感到食欲不振。
一個有名廚師說:“沒有鹽,就不會有烹調藝術。從廚房把它清除出去,所有吃的情趣會隨之飛逝,它的存在給佳餚以魅力,沒有它,就使珍饈變得乏味,使食客大失所望。”此話一點也不假。
正因為這樣,廣東有些地區,群眾竟給鹽起了一個可愛的綽號叫做“上味”。記得那是很早的時候,當我年輕在廣州讀書之時,有一次在朋友家吃飯,當吃了一半,忘記上了一碗什麼菜,發覺淡而無味,主人便叫喚道:“菜太淡快拿點‘上味’來。”廣東方言我還算會聽會講,可就是聽不懂“上味”是什麼意思,後來問過人家才知道是鹽。
平平常常的鹽,竟獲得“上味”的美譽。
一千多年前有趣的是主耶穌把門徒比方為“世上的鹽”。這說明基督徒在世上的地位,和他所應起的重要作用。
首先想到神把我們放在這個時代裡,是有他的美旨,叫我們起“鹽”的應有作用,有益於人民,千萬不要自暴自棄,認為活在世上,有我不多,無我不少的錯誤想法。應抱負著“鹽”的功能,使不可口變為可口,使淡而無味的人生變為生之樂趣。這須要我們作到以下兩點:一方面要作一個有味的鹽,不要作一個失味的鹽,也就是說要作一個與基督徒的名相稱的基督徒。
曾聽見有人批評一個掛名的基督徒說:“這那裡是個基督徒。連一點基督徒的味道也沒有。”很難想像一個失了味的信徒,那能使別人感到生之樂趣。另一方面“鹽”要起作用就必須溶解,調和,滲透在食物中。才能使食品有滋味。從這個道理叫我懂得主當日為什麼呼召跟從祂的人非“舍己”不可(參太16:24)。你想鹽若不溶化“自己”,它就無法與任何食物相調和。由此也讓我體會到保羅所說的:“向什麼樣的人,就作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林前9:22)。請不要誤解,此話並非意味著“同流合污”。乃是如同鹽一深入人民中去。目的只有一個,為的是“總要救些人”,我們記得主耶穌有一天在利未家與好些稅吏一同坐席,便遭到法利賽人中的文士的批評,說祂不應該與這般的人同吃喝,意味著與他們同流合污。耶穌卻對他們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可2:17)。另外主耶穌也告誡我們不要效法法利賽人。他標榜自己,自鳴清高,與人格格不入,假冒為善,瞧不起稅吏(參路18:1?4)。
其次鹽的妙用真是說之不盡,我這裡只提它有殺菌防腐作用。誰都知道是掩肉掩魚等之所以不會變質,其原因就是鹽所發揮的作用。基督徒生活在人間靠著主的力量不僅有免疫力,還要有抑止罪惡擴散的功用。正如主的兄弟雅各所說的:“這人該知道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出死入生,並且遮蓋許多的罪”(雅5:20)。身為基督徒有責任引人歸主,不僅救了他的靈魂出死入生,並且遮蓋許多的罪。千萬不要把“遮蓋許多的罪”誤解為是“包庇許多罪惡”。其正意乃是說使一個真正認罪悔改,成為信徒的人,便可減少一個作惡多端的罪人。正如有人說:禮拜堂能多一個名實相符的基督徒,社會上就可減少一個作惡的人。
總之,親愛的信徒們,我們趁有生之年理該發揮如鹽的作用,庶不辜負主的厚望。 ──《為甚麼要用比喻》
【太五13基督徒須發出鹽的功用】有一廠長,正要往日本考察工業,不幸被機器扎傷了手指。他到了日本後第三天,因為疼痛,便請醫生檢查,發現染上嚴重的敗血症。他發出急電給他的妻子,她就兼程趕往日本,等她趕到醫院,僅看見丈夫嚥凓最後一口氣。你想她是何等的傷心難過,在無可奈何中,她草草火葬了丈夫,就帶凓骨灰回到家鄉,一路的想到家中還有兩個小孩,如何能養大他們,越想越難過。當她回來,竟先到藥房買了一大包安眠藥,想回到家裏吞服,藉此了結殘生。這時另一位姊妹聽到她回來,就趕到她家,安慰她,那知見面,只見她大哭,那姊妹無法進言,只扶凓她的手,陪她一同流淚。她哭凓哭凓,突然跑到她自己的房中,拿出一大包安眠藥,放在那姊妹面前,並說:「真想不到在這個世界裏,竟還有同情和安慰,因此我不再想自殺了!」可見今天許多人都需要基督徒發出鹽的功用,叫他們無味的人生,變為有味的人生,叫今天處處製造紛爭的人生,變為和平相待的人生。
【太五13~14大解凍“你們是世上的鹽……你們是世上的光。”】
幾年前,一場大火燒毀了一座冰庫。作家卡爾·法蘭克說,雖然這幢房子裝滿了幾千加侖的潛在滅火劑,但是卻沒有可用的水。這幢房子裝滿了冰凍的財富!很不幸的,很多人和教會也有同樣的問題。儘管蒙受了許多的祝福,有充裕的資源可作見證及服事,但神的選民卻常成為神的“冰凍人”。
耶穌說我們是鹽和光,然而他警告我們要小心失了鹹味和鎖住了我們的光芒(太5:13~20)。以下兩個方法可以預防這種情形發生:
一、鹽是調味用的,但是除非它和食物混合,否則一點用也沒有。耶穌呼召我們來奉他名“調味”這個社會,這是要透過與人密切交往才行。
二、是要被看見的。信徒應該站出來用自己的善行證實他們所作的見證。慕迪說:“燈塔不必發射煙火來引人注意,它們本身就會發光。”
我們要為基督來調味社會,照亮世界。現在,該是讓我們生命中的冰凍財富解凍的時候了。
主啊,幫助我們成為亮光,
好讓人能看見
在我們努力面前的目標時,
有你的恩典和愛。
活在世上不是為了要適應黑暗,
而是要如明光照耀。
──《生命雋語》
【太五14~16】有名的教師與校長奧爾雄(Florence Allshorn)說只要她有機會責備學生,她總沒有忘記同時『用她的手臂環抱著他們』。如果我們所給予的警戒不是出於怒氣、憤懣、批評,定罪或有意加以傷害;而是出於愛心,一定會生效力。
能夠使人看得見的光,警戒人的光,引導人的光,就是基督徒所必須作的光。
穆迪(D. L. Moody)參加一次聚會,有幾位對信仰十分認真的青年人,也來參加聚會。一天晚上,他們舉行了一個通宵的禱告會,第二天早上,他們正要離開的時候,遇見了穆迪。他問他們在作甚麼?他們說明原委之後,接下去說:『穆迪先生,請看我們的臉是多麼光亮。』穆迪很有禮貌的回答說:『摩西並不知道他的臉在發光。』自己感覺到的良善,把注意力集中在本身的良善,這不是基督徒的良善。
有一位年老的歷史家,描寫亨利五世在愛琴柯特之戰以後的情形說:『他不在乎詩人寫了多少小調或詩歌頌他榮耀的勝利;他要把一切的讚美和感謝完全獻給上帝。』──《每日研經叢書》
【太五22眼睛單純】1801年四月二日,英國艦隊攻擊丹麥海軍艦隊,因為丹麥與法國的拿破崙聯盟。炮火非常激烈,持續三小時。英國艦隊統帥帕克(Sir Hyde Parker)升起39號信號旗,下令停止攻擊(那時沒有電子通訊,以旗語信號連絡指揮)。納爾遜(Horatio Nelson)將軍“提醒”他艦上的通訊軍官說:“有時我有`盲目’的權利,實在看不見那信號。”(七年前在科西嘉(Corsica)海域,與法國艦隊戰鬥中,納爾遜的右眼受傷。)繼續奮戰,打敗丹麥海軍。納爾遜借口視而不見,違命得勝,雖然英勇,卻不足法。但主耶穌說:“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太五:22於KJV譯本“瞭亮”作“單純”,讀為:“If thine eye be single, thy whole body shall be full of light.”聖徒的眼睛單純仰望主,必然得勝。── 于中旻《喻道集錦》
【太五24美元和自尊“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
有一天,當我讀到舊約聖經對於偷竊或損失財產該有所歸還或補償的法則時,我在想有什麼可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上。我立刻想起了一件事——打氣筒。在一個月前,我的腳踏車漏氣,於是我向鄰居借了一個打氣筒打氣。不小心弄壞了打氣筒。但是,我羞於承認,歸還時也沒提起東西用壞了。
顯然,神要我向鄰居認錯,而且買個新的還他。但是我卻猶豫不決,我心想:它本來就舊了,而且東西總會壞的;何況向人認錯,是多麼尷尬的事,會讓人看出我是個多麼軟弱的基督徒。
話雖如此,但是我明白自己的理由十分牽強。我明白神要我做這件事。於是,我買了一個新的打氣筒,去送還給鄰居,不巧他不在。第二天,主日的早晨,當我要把奉獻放入奉獻箱時,我想起了神的話,“……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太5:24)。於是,我又把奉獻收回來,決定等與鄰居和好後,再來奉獻。
當鄰居回來時,我向他說明經過,並致歉意,把新的打氣筒給他。他很親切地接受了。這只不過花了七元兩角三分及一份求好的心。付出這小小的代價,就重新修好我與鄰居的關係,並且可存無愧的心去面對神。
主啊!求你顯明,
我在哪裡失敗、得罪了人;
主啊!求你賜力量,
我願悔改、補償別人。
事情總能挽回,只要肯認錯。
──《生命雋語》
【太五28~30】教會的初期居住在沙漠之地的隱士與僧侶們,他們為了使自己脫離世界上的事物,尤其是身體的慾望,就跑到埃及的沙漠地帶,過單獨的生活,除了上帝以外不想任何其他的事物。其中最著名的是聖安東尼(St.
Anthony),他過的是隱居生活、禁食、不眠、虐待身體,三十五年之久,他一直住在沙漠之地,與他的試探展開一場永無休止的爭戰,在他的傳記中敘述到一件事:『魔鬼首先促使他不約束自己,在他耳旁用微聲提醒他回憶他的財富,對他姊妹的關心,有親戚關係,愛金錢,好榮譽,貪圖食物的享受,人生中各種其他的消遣,最後提醒他獲致美德的困難和辛勞……。魔鬼提出猥褻的思想,他用祈禱來反抗;魔鬼使他慾火攻心,他慚愧羞恥,以祈禱、信心和禁食來加強他肉體的力量。某晚魔鬼甚至假扮一個女人,用各種姿態來迷惑安東尼。』所以三十五年間他的內心一直不斷掙扎。顯然安東尼和他的朋友是在自找麻煩。──《每日研經叢書》
【太五28~30】巴利(Barrie)所著的名劇潘彼得(Peter
Pan)中有一段描述彼得在孩子們的睡房裏的情形,他們看見彼得會飛,孩子們也想飛起來,但是無論他們從地板上或者在床上試飛,結果都飛不成。約翰問:『你怎麼會飛的呢?』彼得回答:『你只要想那些可愛,奇妙的思想,它們就會把你帶到天上。』打敗惡念唯一的方法是開始去想一些其他的東西。──《每日研經叢書》
【太五34咒駡形於言表】
馬太五章三十四節說:「……什麼咒駡都不可說……。」
一位老牧師有一次搭乘馬車,坐在後座。駕車的年輕人,外表英俊瀟灑,只是沿途不停咒駡他的馬,說些難聽的話。起先牧師並不說話;但過了好一會兒,牧師以溫和的口吻問:「年輕人,誰教你這些粗魯的話,是你的母親嗎?」牧師這一問果然命中要害一針見血。年輕人著急地說:「誰說是我的母親,先生,我的母親是一位熱心祈禱的虔誠基督徒。假使她聽到我說髒話,會使她傷心的。」老牧師勸誡那位青年不僅要敬重母親的教訓,也要榮耀母親所敬拜的上帝。年輕人向牧師道了謝,果然不再謾駡了。
咒駡的表現方法極多,雖然有些人相信他們並不曾誤用言語,然而他們在心裡卻犯了咒駡的罪而不自知。我一位朋友的岳父是道地的哲學家,他常常在日常生活當中指出孩子們心裡所犯的罪,讓他們注意。比方有人「呼」的一聲憤怒地把門關上,這位慈祥的學者就會說,「這就是一種藉著木頭所發出的咒駡!」這話一點不錯,儘管我們的口一語不發,然而我們卻能藉著某些「實際的行動」表現出咒駡的心情,比方說用腳去踢貓,或者只是咬牙切齒,事實上你便無異是在咒駡了。耶穌要我們什麼咒駡都不可說。
從今時起,請你「禁止舌頭不出惡言」(彼前三10),也得留心你的行動,免得你藉著木頭發出你的咒駡。——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
【太五38~48行「第二里」】
耶穌講這一段話時,以色列正在羅馬帝國鐡腕統治之下。結果,他們時常被佔領軍強制去做一些內心極不願做的事。據說羅馬國會曾經通過一個條款規定非羅馬公民隨時都有為羅馬兵揹行李走一里路的義務。因為每一個現役軍人的裝備都相當重——約在六十磅至九十磅之間,我們也能想像得到一般人都不會樂意被抓去做這樣的公差,猶太人自覺是上帝的「選民」,他們認為不必受到任何人的轄制,故對羅馬人的這種要求,更為之氣沮。然而耶穌告訴他們,人若要求他們行一里路,他們不應當拒絕或生氣,寧可為他們多行一里。倘若朋友要求我們放下本身正規的工作,去為他們的事效命,有時我們都會左右為難;至於為仇敵服務,而且是加倍效勞,更須有很高的涵養才能辦到。一個能這樣做的人,必能討主的喜悅,因為證明他有天父上帝的心懷,馬太五章四十四節說,「要愛你們的仇敵,並且為那些迫害你們的人禱告;這樣,你們才可以做天父的兒女。因為天父使太陽照好人,也同樣照壞人;降雨給行善的,也給作惡的。」
我們必須在教會裡、在事業上、在社交生活中表現行「第二里」的精神,付出比別人所要求更多的愛心,因為世界要先看基督徒的生活表現,然後才肯聽我們的言詞見證。——H.G.B.——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
【太五38~48要能愛不可愛的人】
在耶穌當時的人和現世的人一樣。他們和朋友打招呼,幫助親戚做事,逢迎尊貴的人;但回避窮人和無助的人。然而,作為一個上帝的兒女,我們應當有更高尚的道德表現!我們的愛必須及於那些不可愛的人。這是不容易做到的。但如果做到這一點,必然蒙神賜福。
有一位姊妹,在她的見證當中承認,她因為遵照馬太第五章49節主的命令去行,克服了靈性的低潮,且獲致心靈的平安。她說:「在你的家中,是否有人時常觸犯別人的感情呢?在我家中就有一個。有一天,在我的靈命達到最低潮時,我遂祈助於基督。然而主告訴我,我必須去愛家中那個最不可愛的人。結果我的表情顯得益發難看了。可是主再三堅持要我這樣做,我想這大概是唯一的途徑吧。終於為了基督的緣故,我願意一試。很奇妙的,當我承諾主的要求時,我的心立刻被平安所充滿。我完全改變了對家中那個人的態度,我完全降服於基督的旨意。」
當我們還在罪中時,基督為我們死——他為我們建立了一個最好的榜樣。我們必須學像天父,因為他是最完全的。我們也必須為基督的緣故,去愛那原不可愛的人。——H.G.B.——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
【太五41】「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
在中國南部有一位弟兄,他有一塊在半山的稻田。當乾旱的日子,他利用腳踏的抽水車,將灌溉的水抽上他的田裡。他的鄰居也有兩塊稻田,在他那塊田的下麵。某夜,那鄰居將他的田堤開了一個破口,把他田裡的水全部流到自己的稻田中。翌日,那位弟兄發現了這事,就把田堤的破口修好,然後抽進更多的水到田裡,但他的鄰居又再重施故技,如此行了三、四次。因此,那位弟兄就請教弟兄們,他說:「我已經儘量忍耐了,也沒有實行報復。」又說:「不過,我這樣做,對嗎?」當他們為這事同心合意禱告之後,其中一位弟兄說:「如果我們只盡力去做「對的」事,那我們真是一些非常可憐的基督徒,我們應做一些比「對更進一步的事」。」那位吃了虧的弟兄大受感動,第二天早上,他把鄰居的兩塊田先抽滿了水,到了下午,才為他自己的田抽水。從此以後,他的田就一直有水了。他的鄰居對他的行為甚感驚奇,並開始查詢原委。後來他也得著基督了。
「對」或「不對」是外邦人和稅吏生活的原則(太5∶46-47),我們卻不是這樣。「模成基督」纔是管理我們生活的原則。――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太五44讓醫治展開“……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當一個人遭逢親人被殺、整個生命因這遽變而被撕裂時,這人會如何面對人生?當最親愛的家人被謀害時,是哪來的力量使人能夠繼續活下去?對於梅·亞倫女士來說,答案是“禱告”。她的丈夫吉米,是維吉尼亞州一個小鎮上的珠寶商,吉米在商業界及忠誠的顧客群中,博得貨真價實的好名聲。十五年前,他在店中被搶匪槍殺,而殺他的槍手至今仍逍遙法外。
就在那個寒冬的下午,吉米·亞倫的孫子們永遠看不到慈祥的爺爺了。而吉米與梅兩人三十八年的美滿婚姻,也就被迫從此中止。而他的女兒薇奇,是兩個小孩的媽,因受創太深,而必須依靠母親梅的安慰,才能不帶愁苦地面對未來的生活。
母親梅告訴女兒,“今晚睡覺前,為那槍殺你父親的槍手禱告;他之所以會這麼做,顯示這人一定不認識耶穌。”“為殺手禱告?這不是面對悲劇的正常反應,但這卻是最好的方法,讓受創的心靈開始得到醫治。”
在任何時候,我們被人冤屈對待時,讓我們能以神方法去回應。為那害我們的人禱告,可能是使受傷心靈得醫治最好的藥。
當生命中的苦難使你絕望,
當你的困難多到令你難以承擔,
靜靜地向主祈禱呼救,
你的心裡將得到寧靜與平安。
仰望耶穌生命的光,就能超越世上的陰影。
──《生命雋語》
【太五44】「我卻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
我認識一個朋友,他痛恨另一個人,因為後者曾經厲害的得罪了他。這件事嚴重非凡,以致我的朋友甚至把那人殺死,似乎還不足以報仇雪恨。以後,我這位被人開罪的朋友信主了,他已經很多年都沒有看見那個損害他的人。一天,他到了某一個市鎮,在主日和當地的信徒一同參加擘餅聚會,他被介紹的時候,忽然看見他以前的仇人也在聚會中,他心裡自說:「原來他在這裡!我不知道他已信主得救了,我該怎麼辦呢?」為此正當別人禱告時,他便安靜地走出去。在路上,他一方面思想自己如何得救,另一方面又對仇家滿懷痛恨。他走得越遠,心裡就因離開了聚會而越覺難過。同時,他對那個仇人的激怒也越發增加。他又回想十年前蒙恩得救的時候,主如何的赦免了他。另一面他又覺得自己不能夠赦免他的敵人。然而聖靈卻將主的話帶進他的心裡:「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他立即停下來向主呼叫說:「主阿,我赦免他!」然後轉身帶著眼淚回到聚會裡去。當他抵達聚會時,他們正要開始擘餅,他就站起,將過去的一切都交通出來,又告訴他們,神是如何從他心裡除掉一切的仇恨。――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太五45神工作的方式“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
買完了東西,拿起帳單一看是四元四角錢,我把口袋裡的鈔票和硬幣全搜出來,還是差四角錢。我旁邊的一位顧客看在眼裡,立刻遞給我四角錢:“神祝福你!”這意外之舉,讓我深受感動。離去之前,我再次向他致謝,他一笑置之:“沒什麼,世界就是如此運作的!”
這位先生的善意,使我聯想到神對這墮落的世界所賜下的恩惠,這世界能生存,不乃是因為神那種無條件的愛嗎?
耶穌說:我們的天父給我們溫暖、明亮的陽光,讓世上的萬物都得好處。燦爛的陽光照耀著好人也照耀著歹人(太5:45)。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天這個世界忽然沒有了太陽,那將是什麼情形。然而神不僅給了我們陽光,他還給了我們更進一步的賜予:他藉著耶穌死在十字架上,除去我們的罪孽、赦免我們罪並帶給我們永恆的生命。
請想一下,如果我無視於那位給我四角錢的先生的好意,甚至拒絕他的給予,那將是多不合情理?我也意識到我們經常用不領情的態度來對待神,而他是如何對我們的呢?他總是敞開那道赦免之門來接待我們!
讓我們時時感謝神的慷慨慈愛,並且幫助別人瞭解天父的恩惠。因著他的恩典,這個世界才能生存和運行。
他的慈愛無窮,他的恩典無邊,
他的權能更是無限,
由於在耶穌裡有無窮的豐富,
所以他一再地賜與、施恩。
愚昧人扭曲神恩惠,偏行己路;
聰明人信靠神恩惠,敬虔度日。
──《生命雋語》
【太五45】有一則拉比的故事論及在紅海所毀滅的埃及人。據說當埃及人被淹在水裏的時候,天使開始唱頌讚的詩歌,上帝卻憂傷的說:『我手所做的工作被淹在海裏,你們竟在我面前歌唱!』上帝的愛是如此之深,祂決不喜歡讓任何祂手造之物遭受毀滅。──《每日研經叢書》
【太五48】希臘文中的完全是teleios,它的用法很特別,與我們所謂的抽象、哲學的、形而上學的完全沒有關係。適合於獻給上帝的完全無瑕疵的祭牲就是teleios;一位達到完全長大的成人就是teleios,他與一位尚未成年的少年人不同;一位對於所學的科目己達成熟地步的學者就是teleios,與一位剛開始學習尚未摸著邊際的新學生不同。
換言之,希伯來文中對完全的觀念是功用性的。一件東西倘若完成了它被造的目的,就成為完全。其實這個意思是從這個字引伸出來。teleios是從名詞telos而形成的形容詞。telos意即終極、宗旨、目的、目標。假使一件東西實現了預計的目的,它就是teleios;一個人如果完成了受造及遣入世界的目的,他就是完全的。
我們來作一個簡單的比方,假定在我家裏有一個螺絲釘鬆了,我就出去到鐵器店買了一個螺絲鑽。我發現所買的螺絲鑽大小正適合我使用,不太大也不太小,不太粗也不太滑。我將螺絲鑽放在螺絲釘承受外力的凹槽,自然也非常地合適,我將螺絲釘扭緊了。按希臘文,尤其新約聖經的意思,螺絲鑽就是teleios,因為它正好達成了我要買它的目的。所以一個人倘使成全了他受造的目的,他就是teleios。──《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