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3日星期四

馬太福音第廿一章例證




【太廿一12~13去年復活節,我在耶路撒冷聖墓教會的一旁,看到有攤販在叫賣各種聖物、彩珠、刻字的帶子、顏色臘燭、鍍金十 字架、盛滿約但河水瓶子。在紀念耶穌的聖教會面前,竟有一大群生意買賣的人,而那些基督徒正在喋喋不休地揮舞著手臂,討價還價。我想但願耶穌像祂在許久以 前,在以色列推翻祂弟兄的桌子那樣,再來推翻祂的假僕人呢!』──《每日研經叢書》

【太廿一16據說偉大的雕塑家狄伐爾生(Thorwaldsen)有一次雕刻一尊耶穌像。他盼望凡看到這塑像的人,內心能夠引起正確的反應。他帶了一個小孩子來,要他看這 尊塑像,問他說:『你認為這是誰?』那孩子看了以後回答說:『這是一位偉人。』狄伐爾生知道他這次失敗了,因此他把第一尊塑像刮掉,再重頭做起。完成以後 他又去找那個小孩,要他再看,並且問他說:『你認為這是誰?』孩子徵笑著回答說:『這就是那位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的耶穌。』於是狄代爾生知道他這一 次終於成功了。他把他的塑像,於在孩子的眼光中作試驗。
         這並不是一個壞的試驗。麥克唐納有一次曾說,如果孩子不敢在某人的門口,或花園的門口玩耍,那人所信仰的基督教是沒有價值的。如果一個孩子認為某人是好人,這人多半是一個好人;如果孩子看到一個人就畏縮不前,他可能是一個偉人,可是他一定不會像基督。拜里(Barrie)在某處畫了一幅圖畫,一位母親在晚上把她的孩子於在床上,在他快睡著的時候俯視著他,從她的眼睛和心靈中 流露出這無聲的問句:『我的兒啊!我今天做得可好?』凡是經得起孩子清楚的凝視與孩子單純考驗的良善,才是真正的良善。這樣看來,學者盲目不見耶穌,孩子 卻認識耶穌,倒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每日研經叢書》

【太廿19伯勒郝斯(G. T. Bellhouse)從甘地的自傳中引證了一個驚人的例子;當他早年在南非的時候,在披雷多里亞(Pretoria),甘地實在登門求教過基督教,他有好幾個禮拜天去參加一個基督教會,可是他說:『那些會眾並沒有使我留下 特別虔誠的印象,他們並不是以虔誠心靈來聚集。按他們的表現,祇是一群屬世的人到教會去找一點娛樂,並履行一種習慣而已。』因此他下結論說:在其督教中沒 有甚麼是他現在所沒有的──甘地終於從教會中失喪了,這對於印度和世界,造成一個無可彌補的損失。
         應承卻不實行是我們所有的人多少會沾染一點的罪行。──《每日研經叢書》

【太廿一44人也許抵擋耶穌,拒絕耶穌,並且想要除滅祂,可是他們終必發現他們所棄絕的基督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物。羅馬皇帝猶利安(Julian)想要倒撥鐘錶的時間,他想要除滅基督教,把異邦古老的偶像帶回來。他失敗了,完全失敗了,完全失敗了,到最後劇作家竟使他說:『把基督從最高的神龕中拿走,並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在十字架上的這個人,已經成為普世的審判者與君王。──《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