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二十八1】「安息日將盡,七日的頭一日,天快亮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那個馬利亞來看墳墓。
」
RSV聖經說得十分清楚,事情發生的時間是星期日天快亮的時候。第一個短語opse……sabbaton的意思很自然是“安息日將盡”,而動詞epiphosko譯作天快亮的時候(路二十三54也用此動詞表示“快到了”之意),因為猶太人的一日“始自”黃昏。布萊克(Black, pp.136~138)在此基礎上認為馬太這裡指的是星期六的晚上,這便與其它福音書的說法不一致了,他們都說婦女們來到墓前的時刻是黎明時分。其實,其它地方epiphosko都指黎明,opse也清楚地用來作“以後”的意思,與 RSV的譯法一致(見 BAGD,
p.610b),這樣看來,RSV的譯法還是較為妥善的。馬可福音中的“清早……出太陽的時候”說得多麼明瞭,很難理解馬太為何不採納這一說法。來看墳墓,若與馬可福音十六1~2的描寫相比,她們的動機簡直太索然無味了,何況她們在二十七61時早已看到墳墓了;可見馬太的興趣不在述婦女去做什麼,而在述她們從未有過的經歷。常有人指出,空墓和復活。──《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廿八1】從這件事件我們看到愛的力量很不尋常。馬利亞深愛耶穌,她第一個來到墳墓。而約翰,這位耶穌所愛,而他也愛耶穌的門徒,第一個信了耶穌復活的事實。這誠然是約翰最大的榮耀。他是第一個了解並相信主復活的人。愛的力量使他看見就了解聖經的啟示。
人生之中有一個大原則,無論任何工作,除非我們與別人有著相同的感覺,否則便無法真正去推測別人的想法。我們打個此方,就很清楚了,如果有個交響樂團的指揮,他在指揮樂團演奏的時候,必須和樂曲的作者有著共通的感情,才能把樂曲的精神表現出來。愛心則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詮釋者。在恩攷力未能確定,還在摸索中時,愛心卻能掌握真理。一個人在從事某件事的研究而懵然不解時,愛心卻能了解這件事的意義。有一回,一個青年畫家帶著一幅耶穌的畫像來找杜雷(Dore{),請他品評。杜雷慢條斯理地,最後才道出一句真心話:「你不夠愛他,不然你會畫得更好。」除非我們把自己的心思,意念都呈獻給耶穌,否則我們無法了解他,也不能幫助別人去了解。――《每日研經叢書》
【太廿八1主日與安息日有何分別?】
答:主日和安息日,通常有時候都稱為安息日,因在這兩日同是休息的日子,但聖經記載起初教會歷史的定規,在遵守其意義上,卻是大有分別的,所謂主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啟一10,太廿八1),平常稱為禮拜日,這是主耶穌復活的日子,為信徒得救稱義的日子,每逢此日,教會信徒舉行聚會禮拜,讚美真神,傳講聖經神的真理信息(路廿四1-7,徒廿7,林前十六2,羅四25)。所謂安息日——既是七日的第七日(創二2,3,太廿八1),是現在平常的禮拜六,這是上帝創造宇宙萬物工作完成的紀念日,定為聖日(創一1至二3,賽五八13),為定規以色列人世世代代所守永遠的
約和證據,列為律法中的第四條誡命(出廿8,11,卅一13,16,17,申五12),今天我們基督徒不是活在律法之下,乃是活在恩典之下,因此所守的不是安息日,乃是主日,這是毫無疑義的。——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太廿八1,8~10幾個婦人首先來到耶穌的墳前】
星期六傍晚,三位婦人決定前往屬亞利馬太的約瑟的那個墓穴(星期五日落時,她們目睹耶穌的屍身安放在這裡)。星期五傍晚,約瑟和尼哥底母已膏抹了耶穌的屍身,但這三位婦人希望用多一點香膏,再抹耶穌的身體。根據馬可十六1,那三位婦人是抹大拉的馬利亞、雅各的母親(或妻子)馬利亞和撒羅米(路加沒有記載她們的名字,馬太則只記兩位馬利亞。約翰二十1記載她們清早(proi)就自耶路撒冷的家出發,但那時天還是黑的(skotias eti ouses)。但當她們到達墳墓面前時,已是星期日的早上(「到了七日的第一日」,eis mian sabbaton[太二十八1];而可十六2,路二十四1及約二十1均作te mia ton sabbaton),東面的天空已露出曙光(「天快亮時」,te
epiphoskouse,太十八1)。馬可十六2更指出,那時太陽已出來了。(「出太陽的時候」,anateilantos tou heliou,屬不定式分詞。伯撒抄本[Bezae
Codex]用現在式分詞,anatellontos,意味著「太陽正升起來」。)
可能是那三位婦人正在途中,地震便發生了,天使藉此輥開封著墳墓入口的大石。天使出現的時候,充滿著榮光,奉派看守墳墓的兵丁因而嚇得肝膽俱裂,昏暈過去(太二十八2-4)。當時的地震,影響範圍似乎不大。無論地震是在婦人離城前抑或在往墳墓途中發生,婦人都毫不知情;另一方面,亦沒有證據顯示耶路撒冷因此次地震而遭破壞。然而,地震的力量足以使封墓石輥開,沿著下坡方面滾下去。
婦人們本來因封墓石阻著進路而煩惱,但當她們抬頭一看,石頭早已輥開了;她們不禁喜出望外,但亦感驚奇(可十六3、4)。於是,婦人躡足走過兵丁的身旁(他們還未蘇醒),進入墳裡。她們發現有天使在墳內,以年青人的形像出現,衣服光潔如雪(可十六5;但天使的顯現可能是婦人發覺失去屍身之後(路二十四2、3)。根據路加的記載,墳墓內顯然有兩位天使,同婦女說話的,是為首的那一位:「不要害怕,我知道你們是尋找那釘十字架的耶穌。」(太二十八5)那時候,婦女一方面發覺失去屍體,正感驚奇,但另一方面又看見兩個充滿榮光的屬天訪客,自然嚇得說不出話來。
天使繼續說:「為什麼在死人中(meta)找活人呢。他不在這裡,已經復活了(路二十四5、6);正如(照)他所說的(太二十八6)。請看安放他的地方(可十六6);你們來看安放主的地方(太二十八18)。當記念他還在加利利的時候,怎樣告訴你們,說,人子必須被交在罪人手裡,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復活(路二十四 6、7)。」得聞天使這番說話,婦人便記起耶穌生前所作的預言(特別是在該撒利亞腓立比所作的),因而大得鼓勵。天使接著命令婦女:「快去告訴他的門徒說,他從死裡復活了,並且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要見他,看哪,我已經告訴你們了。」(太二十八7)接獲這個奇妙的命令,三位婦人以欣喜的心情趕忙離開,直奔往門徒聚會之處(可能是在城內約翰馬可家中,門徒都在那裡,一片哀愁),宣告這項震撼人心的消息。婦女沒有在途中稍作停留,沒有向任何人透露一絲線索(可十六8),可能因為她們仍有餘悸,在空墳墓裡的所見所聞,仍在她們心靈裡蕩。另一方面,她們也急欲將這項消息帶給耶穌的門徒;事實上,她們朝著門徒聚會處直走,希望儘快宣告這項驚人的發現。
抹大拉的馬利亞辛辛苦苦找著彼得和約翰,還喘不過氣時,就趕忙說:「有人把主從墳墓裡挪去了,我們不知道放在那裡。」(約二十2)
天使曾告訴她,主已從死裡復活了;但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然未全部明瞭天使的意思。馬利亞國耳聞目睹的一切而迷惘,腦子裡空白一片;她可以組織並說出來的資
料,就是:主的屍身不見了,她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亦不知道屍身被挪往何處。因此,馬利亞希望彼得約翰前往耶穌的墓穴,看過究竟。──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太廿八1~10耶穌是何時復活的?成何形禮?向那些人顯現?】
答:耶穌的復活是在安息日將盡,七日的頭一日,天快亮的時候。猶太人是以安息日為星期之末一日,是星期六,七日的頭一日為現在的主日,他們是從日落起(約下午六時),到日落止為一天(利廿三32),所以安息日照嚴格地說,是從前一天日落至二天日落,但在此照通常的習慣延伸到下一個夜晚,指為「七日的頭一日,天快亮的時候。」主復活了,祂的復活形體,乃是成為榮耀的靈性身體,簡稱之為靈體(林前十五35-44,腓三21),這個靈體並不是一種幻想,乃是祂原先的身體,能行走說話,與人同住,被人摸著,也能進食(路廿四15,17,29,39-43,約廿一12),祂的行動是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忽然出沒各處(路廿四15,31,36),隨時可以變了形象,向許多人顯現(可十六12,9,14),有四十天之久,講說上帝國的事(徒一3)。
①在七日的第一日(主日)清早,首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祂曾趕出她身上七個鬼(可十六9,路八2)。
②在清晨向婦女們顯現說,願你們平安。他們就抱著主的腳拜祂,並且報信息給門徒(太廿八8,9,10,路廿四10,約廿18,參路八3)。
③當日在以馬忤斯路上,向二門徒顯現,主與他們同行談論,講解聖經,並且同住坐席(可十六12,13,路廿四13-31)。
④同日向安得烈兄弟西門彼得顯現(路廿四34,太四18)。
⑤主日晚上在耶路撒冷,屋裡,向十一個門徒顯現(多馬不在),吹氣受聖靈,使他們明白聖經,奉差遣傳道(可十六14,15,約十六19-24,路廿四36-46)。
⑥過了八天,在屋內向是一個門徒現在,此時多馬已在其中,他原先沒有看見主復活顯現而不信,現在因看見主才相信了(約廿24-29)。
⑦在加利利海邊(又名提比哩亞海,約六1,參一一八題)向七位門徒顯現,是他們下網得魚,同進早餐。(約廿一1-14,參太四21)。
⑧在加利利耶穌所約定的一個山上,向十一個門徒顯現,他們奉差遣使萬民作主的門徒,給他們施浸(太廿八16-20)。
⑨最後一次顯現,領門徒到伯大尼的對面,舉手正祝福的時候,主就離開他們升天去了(路廿四50,51)。
⑩以上是照四福音所記主復活顯現的對象,並照保匯記的說法,主曾向磯法(即彼得),十二使徒,五百多為弟兄,雅各,眾使徒,和保羅自己等這些人顯現(林前十五5-8,參徒十四41,十三31),其人數之多由此可知了。——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太二十八2】「忽然,地大震動,因為有主的使者從天上下來,把石頭滾開,坐在上面。」
地大震動,請參看二十七51。在那裡聖徒的墳墓因此開啟,而在這裡石頭則因此滾開。主的使者從福音書頭兩章出現以來(見一20),現在是第一次出現。他在那裡是傳達神的聖旨,向約瑟和博士們作指示、作解釋,這裡他仍是來作指示和解釋(5~7節)。他並不是來打開墓門,好讓復活了的基督出來,第6節已指明基督已經復活了。婦女們並不是來看祂怎麼復活的(“彼得福音”恰恰增添了這方面的內容),而是來看祂已經復活的事實;墓門的開啟是為了她們,而不是為了耶穌基督。──《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廿八2耶穌復活時的天使究竟有幾位?】
答:關於天使的情形,請看十六題的解釋,當耶穌復活的時候,按馬太福音說,是有「一信主的使者」從天上下來把石頭輥開,坐在上面,他的相貌如同閃電,衣服潔白如雪(太廿八2,3),馬可福音說,他們進了墳墓,看見「一個少年人」坐在右邊,穿著白袍(可十六5),路加福音說,他們進去,忽然有「兩個人」站在旁邊,衣服放光(路廿四3,4),約翰福音說,馬利亞看見「兩個天使」身穿白衣,在墳墓裡面安放耶穌身體的地方坐著,一個在頭,一個在腳(約廿11,12)。
這四福音中不同的記載,說所見時間地方不同的事,並五矛盾,意思是聖潔的天使帶著人的顯形,在墳墓外面等著迎接來見耶穌的婦女,然後引領他們進去,講述耶
穌復活的消息。他們有時看到二位天使,有時只見到一位天使,其實天使是不止一兩位的,可能還有許多的天使在墳墓上翱翔,來迎接主的復活(參路二13),因為祂的復活在神國的歷史上是一個得勝的日子,也是信徒稱得救的憑據(林前十五12-17,55-57,羅四25)。當基督從天降臨及人人總復活的時候,天使要用號筒的大聲,負責將祂的選民從四方召集起來(太廿四31,帖前四16),可知天使凡所擔負這些重要任務的時候,當不是一位矣。——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太二十八3~4】對使者形象的描寫重現了但以理書十6(“面貌如閃電”)和七9裡神本人的形象(“衣服潔白如雪”)。關於看守的人的反應,可以與但以理書十7~9的話比較,另外啟示錄一17人們見到異象後的反應,也與但以理書十7~9部分一致。所以,這裡見到的“神的使者”,不單是個“使者”,從對他的描述看,他就是神本人的顯現。這在舊約中是常有的事。祂帶著神完全的尊榮而來,在祂面前沒有人能站立得住(5、8節裡說婦女們也是很害怕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廿八5】「天使對婦女說,不要害怕」;他並不對「渾身亂戰」的羅馬兵丁(4節)說這話。主顧念祂的兒女!―― 倪柝聲《讀經心得》
【太廿八5「天使對婦女說,不要害怕。」】
這句話重點是在對婦女們說。那些看守的兵士害怕,好像和死人一樣。婦女卻比他們大膽。那些人不認識耶穌,是與主為敵的,但是來尋找主的人不同,所以不必害怕。
求主寶血赦免的不要害怕!不要以為有太多罪無法得到赦免而害怕。不要怕祂的門會關閉。不要怕祂會計較祂所付的重大代價。不要怕祂會放棄你使你仍舊失落。你們是尋找那釘十字架的耶穌,不要害怕。
你要與主同死的不要害怕!生命若不與主的死與墳墓聯合,就不算真正的生命。我們必須深入與主聯合。祂為我們代求,為我們死,神必接受我們,但先要除去我們自豪,然後就由天使來安慰我們,叫我們心中原有的畏縮都可以除盡。我們所尋找的是那釘十字架的耶穌。
你將經過死穀的不要害怕!你對祂的印象不會像現在那樣。當你的必朽軀體除去之後,你才會進入那不是人手所造的房屋。身心可以衰敗,你仍不害怕。在經過那神秘的改變之後,再尋找那釘十字架的耶穌,就看見祂長遠活著,坐在神的右邊。
── 邁爾《珍貴的片刻》
【太二十八5~7】這幾節已將看守的人略去,使者的信息是專門傳達給婦女們的。被邀請去看安放主的地方的,正是那些看著主的屍體安葬的人(二十七60~61)──這樣就避免了產生差錯的可能性;復活了的正是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一切都照祂所說的應驗了。馬太曾多次記錄耶穌關於祂死後復活的預言(十六21,十七23,二十19是明確說出的,十二40是未明說的),使者在這裡特別提到二十六32的話:“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而這個預言將要在第16~20節裡應驗。在那裡你們要見祂一句為我們在討論二十六32時提的問題做了結論,就是說proago這個希臘詞在這裡的上下文中不作“率領”講,而是“先去”的意思。門徒們(不像婦女們,見9~10節)必須到了加利利才能見到復活的耶穌。──《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二十八8】「婦女們就急忙離開墳墓,又害怕,又大大地歡喜,跑去要報給他的門徒。
」
馬可提到他們害怕,馬太又加了大大的歡喜,從這裡開始為第17~20節那歡欣鼓舞的高潮作準備。這種複雜矛盾的心理狀態,正是她們遇此事後所產生的自然反應。去報給祂的門徒,說明她們確實馬上把所見所聞的轉告了,路加福音二十四9~11的記載即可證明。馬可的話“她們什麼也不告訴人”與上述記錄明顯不一致,可是馬可除了指她們暫時保持緘默之外不會有別的意思,不然他就把婦女們描寫成不順從耶穌在第7節裡給她們的指示了。我們不知道原版的馬可福音有沒有十六8以後的部分,若有的話,內容是什麼,因此我們現在難以確定該如何解釋婦女們的表現。──《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廿八9】復活的基督遇見她們的時候,所說的第一句話是:『願你們平安!』Chairete,這是通常用來打招呼的字,實在的意思就是:『歡樂!』凡遇見復活基督的人,必定要永遠歡樂地活在祂的面前,因為再也沒有甚麼東西可以使他們與祂分離。──《每日研經叢書》
【太二十八9~10】路加未提耶穌在墳墓外邊向婦女顯現的事,路加福音二十四22~24中找不到任何記載。此外,路加福音二十四34的意思好像主第一個是向彼得顯現的,如果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中是按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記錄的,那麼意思則與路加同。但是,當時婦女是不算見證人的,基於這個思想,我們很難要求在保羅所列的清一色男人的名單中包括婦女。約翰福音二十11~17和馬太福音一樣,都說首先是顯現給抹大拉的馬利亞看(在第2節裡又突然用了複數我們,說明馬利亞當時很可能不是獨自一個人),另外兩個鮮明的巧合之處(摸耶穌和去向耶穌的“弟兄”傳信的記述),說明約翰福音中的細節已經暗含在馬太福音這幾節中了。照以上的種種對照看來,可以說馬太述了耶穌向婦女顯現的事,而路加則刪去了,因為他更側重十二名門徒的證言,對婦女的證言未予注意。
“願你們平安!”是希臘人見面時正常的問候方式,就像我們的親切問候“你好!”一樣,與天使出現時那嚇人的樣子不同。她們抱住祂的腳拜祂是高興與虔敬的恰當表示(關於拜請看二2,八2),至於身體上的接觸(約二十17中耶穌說“不要摸我”可以證明),馬太在這裡只略為一提,目的是為回擊復活的耶穌只是個幻影的邪說(參,路二十四39~43)。就算這不是馬太的主要意圖,至少它從側面肯定了復活的耶穌有一個實在的身體。
耶穌除了本人肯定祂過去的應許之外,還加上了祂一條專門的指示:往加利利去,並且明確地稱門徒們為“我的弟兄”。照十二49~50和二十五40對弟兄一詞的使用,可以肯定這裡的弟兄是指門徒,而不是十二46和十三55中的意思。──《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二十八11】「他們去的時候,看守的兵有幾個進城去,將所經歷的事都報給祭司長。」
儘管士兵們歸彼拉多管轄,但他們這次的守墓任務是由祭司長們指派的,執行的情況如何,祭司長們比彼拉多更為關心,所以事情一發生,他們首先就進城去向祭司長們報告。──《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二十八12~13】祭司長們出的主意不僅有損士兵們的信譽,而且會給他們帶來危險,因為在崗位上睡覺是嚴重的過失,甚至有被處死的可能。若想說服他們去製造這樣的輿論,非拿出一筆重金不可(希臘原文是“足夠的錢款”──數
目很大)。不過,說服士兵也不難,他們必定想到,就算不說睡覺的假話,他們的失職也已夠嚴重的了,無論怎麼說也不用想從彼拉多那裡得到什麼寬恕。祭司長們
好像根本不考慮士兵們在整個墳墓被盜的過程中,一直沉睡不醒是不可能的,也不考慮士兵們在熟睡之中,卻能知道墓內所發生的事,是多麼無法令人相信──在他們看來,再不可信也比說真話好!──《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二十八14~15】很有可能巡撫根本聽不到士兵失職的事──歸根結蒂這是猶太人自己的事。但是,即使事情敗露,祭司長們也知道不難用行賄的辦法來勸住這位巡撫大人。──《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二十八16】「十一個門徒往加利利去,到了耶穌約定的山上。
」
馬太講述了猶大的結局(二十七3~10)之後,“核心圈子”裡自然只剩下十一個門徒了。更有人由此推斷說這就是“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林前十五6)的那次顯現。如果真是如此,則馬太或記載有誤,或故意掩飾出席的人數。當然,即使同意只有十一個門徒出席的看法,也不等於就相信第18~20節耶穌只派遣和應許他們十一個人;這裡也和別處一樣,十一個門徒是耶穌的“弟兄們”這個整體的代表。山在這裡並不特指某一處,只是耶穌在加利利傳道時某個地方的泛稱,是耶穌在二十六32和二十八10中指示他們去的地方。最初的使命始於何處,更廣大的使命也要從那裡展開,這樣便強調了門徒們的教訓是延續主的教訓。與此同時,正像五1~2和十七1以下一樣,山可能還含有另一隱義,即告訴我們耶穌是新摩西,是新誡命的授予者(20節),縱然以後的事將顯露祂有更崇高的權柄(見
Davies, pp.85~86)。──《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二十八16~20;路二十四章50~51主耶穌是在橄欖山升天呢?還是在加利利某山上?】
路加說得很清楚,主那穌領眾門徒到伯大尼的對面,即指橄欖山而言,他在該處被帶到天上。使徒行傳一章12節題及“橄欖山”,一般解經家都相信這山與上文所記主那穌升天有關,所以相信主那穌是在橄欖山升天。但聖經沒有一次明文題及。因此,有人看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6節所說,眾門徒到了加利利,那穌與他們約定的山上,便懷疑主那穌是否在加利利某山升天的(有一年老牧師曾向我兩次發此疑問)。看聖經地圖5,便知加利利有一“他泊山”(TABOR)。耶利米先知稱此山是“在眾山之中”(耶四十六章18節),相信此山形勢必壯觀,主那穌不能在此山上升天嗎?又有人看詩篇八十九篇12節所說的“他泊和黑門都因你的名歡呼”,可能是豫言主那穌能在黑門山上顯像和他泊山上升天而言。
解經家堅持主那穌是在橄欖山上升天,另外是根據撒迦利亞先知的豫言(一四章4節),說基督再來要降臨在橄欖山,這與主那穌升天時,那兩位天使所說的豫言相配合,天使說:“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徒一章11節)。這是指著那穌上去與回來在同一的地方(另有解經家則謂此言指他上去回來的方法,並非指地點而言)。
解經家又根據地理方面的指示,認為橄欖山比海平面高出2,723尺,他泊山只高1,843尺,因為主那穌應該在較高的山上升天。
我們認為主那穌與眾門徒先到加利利山上聚集,主那穌在馬太福音二十六章32節說要比門徒先往加利利。在主那穌復活之後,在空墳墓中的天使也重複主的話說:“他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可十六章7節)。然後,主那穌四十天顯現之後,再到橄欖山,在該處升天。升天之後,眾門徒從橄欖山回到耶路撒冷(徒一章12節),在一座樓上祈禱。
如果從加利利的他泊山走到耶路撒冷,最少要步行三天,那就與時間的程式不合了。――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太二十八17】「他們見了耶穌就拜他,然而還有人疑惑。
」
第18節提到耶穌“進前來”,似乎說他們起初是在一定距離之外見了祂,若按約翰福音二十一4~7所說,開始他們甚至看不出是不是耶穌。這可能是在某種程度上造成十一個門徒態度不明朗的原因。一旦認出了祂,他們自然而然就拜祂了,不過事情發生得如此突然和不可思議,以致還有人疑惑。不應將這句短語理解為十一個門徒內至終仍有人不信,這句短語只是說有人(如:約二十24~28中的多馬)接受耶穌復活的事實比另一些人慢一點。動詞distazo並不意味肯定不信,而是表示一種猶豫疑惑的狀況(參十四31,新約中唯一的另一處用這個動詞的地方)。門徒們常因他們的“小信”受責備(參六30,在十四31中更與“疑惑”一詞連用),遇到基督復活這樣不平凡的大事,難怪他們“猶疑”了。“在最早的記載中,𥱥述目擊者的反應時,也用了類似的詞句來烘托事件的神秘性:他們一下子又認不出復活的主,一下子又因天上的光而看不見,一下子又以為是見到鬼魂了。害怕、戰慄、不安、猶豫、疑惑與喜樂和敬拜不停地交戰。”鄧恩視馬太提到的疑惑為“歷史的真實反映”──當時在場的人永生永世也不能忘記,在這舉世無雙的事件面前,他們那種從未有過的感情與信心交織一起的矛盾心理。(他們的“踟躕”是否又因他們才拋棄、否認了主,故而害怕得不到主對他們的善待而加劇了呢?──《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二十八18】「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 」
見到他們“踟躕不前”,耶穌便進前來再一次消除他們的疑慮(十七7是馬太說耶穌“進前來”的唯一另外一處)。他那浩氣凜然的聲明,因以但以理書七14為基礎而顯得更具深意。耶穌在二十六64也引用過但以理那一節的話,並說“後來”必要實現;對那時來說,還是將來,而現在事情已經發生了(見二十六64,即耶穌引用但以理書七13~14的另一處)。這個表示“動作已經在過去某時開始”的動詞(都已賜給我了),說明“人子將得到王位並統管世界的預言,已在基督復活中應驗了”(Jeremias, NTT, p.310)。當然,耶穌在世上傳道時本已有權柄(見七29,九6、8,十一27,二十一23以下等章節),但祂現在擁有所有的權柄,而且所有的一詞還要在第19節(“萬民”)和20節(“凡……的”,“常與”)中不斷出現。在四8~9撒但要把“世上的萬國和萬國的榮華”都賜給祂,而現在,在祂經受痛苦以表順從之後所得到的,比撒但能給祂的多得多,祂得到了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二十八19】「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注: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
耶穌既在萬國萬民中作王,就要求有人到萬國萬民中去傳道。十5~6門徒只可以在以色列人中傳道的限令已經撤銷,因為但以理書七14說人子的國度要求萬民都作祂的門徒。ethne(“各族”)是希臘文中指外邦人的一個普通詞,因而有人提出,耶穌這樣要求,實質上是把猶太人劃到門徒傳道的圈子之外去了;其實不然,派門徒到“外邦人”中間去只是擴大他們的傳道範圍,而不是說要中止向以色列人傳道,因為向以色列人傳道是耶穌早已吩咐過的,並早已看為理所當然之事。再者,panta ta ethne(“萬族萬民”)這個短語在二十四9、14,二十五35中都已用過,從那裡的上下文中可以看出,以色列也屬於“萬民”之中,但以理書七14也肯定沒有表示人子統治的萬民中不包括以色列,耶穌本人就是以色列的代表。──《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廿八19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浸何意?】
答:這是耶穌復活以後向十一個門徒顯現時,曾吩咐門徒說:「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浸」——或作「給他們施浸,歸於父子聖靈的名」,乃表示受浸者歸於三位一體的神,與祂聯合,順服祂的意思。這裡的「奉」字或「歸」字,與加三27,羅六3,4節的「歸入」,徒八16,十九5節的「奉」字,在原文上意同,本句末的「名」字原文是單數字式(),不是複數式字,顯明聖父,聖子,聖靈雖含有三給位格,卻是合而稱為三位一體的神Trinity(林後十三14,約四24,十30,十四9,10)。可知其位是有三,其名則為一,所以使徒們為悔改的人施浸(徒二38,八16,十48),亦即是如同主飛吩咐「奉父,子,聖靈的名」其名是一樣的,若從名字上意義上說,耶穌之願意是耶和華為救主的意思,耶和華是自有永有的神(創二4,出三14),這個「神」字原意是一個獨一而複數的名字,是大能者的意思,在舊約聖經中含有三位一體神所共用的名字(創一26,27,三22)。神是個靈,聖靈是「保惠師」,乃是幫助者的意思(約四24,十四16,17,參一三二題)(注),與約壹二1節的「中保」(指耶穌)原文又是相同的(參來九15)。這樣看來更可明白,神的名就是三位合一的名字,只因其彼此的關係和在不同的工作職份上而顯出這三位不同的稱呼而已。
注:中保,保惠師——約壹二1,約十四16,26(),意即代人申辯之人,代人祈求之人,助人之人,保惠師,其字源是由()在旁,在,沿著和(),叫,請,召也,相結合而成字,如()即有中保,保惠師之意思。——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太廿八19受浸奉名】問:受浸既然非常重要的,在馬太福音28:19,與使徒行傳2:38中間,應選哪一個名受浸,才合乎真道呢?——菲島林
答:馬太福音28:19,與使徒行傳2:38所指相同。前者說到受浸是歸入父、子、聖靈的名下,後者說到受浸是奉主耶穌的名作的。── 江守道《問題解答》
【太廿八19;徒二38主那穌吩咐門徒要“奉父、子、聖靈的名”為人施洗,何以使徒時代有人只“奉那穌的名”施洗?】
在使徒行傳中曾有三次記載,使徒只是奉“那穌的名”或“耶穌基督的名,,為人施洗,該三處經文是二章38節,八章16節及十章48節。為什麼他們不照那穌的吩咐,奉父、子、聖靈三位的名字為人施洗?
主那穌所說的“父、子、聖靈的名”那個“名”字,原文卻是單數字,不是多數字,這就表示:不是奉父的名,子的名及聖靈的,共
三個名來為人施洗,乃是“父、子、聖靈”三者只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名字就是,“那穌”或“耶穌基督”。所以使徒們奉主耶穌的名為人施洗,並沒有違背主那穌的吩咐。
“耶穌”一名,原意為“耶和華拯救”。也許有人說,聖父的名字不是“耶和華”嗎?其實“耶和華”也是三位一元神所共用的舊約名字。又,聖靈的名字不是“保惠師”嗎?其實“保惠師”乃是“全助者”之意,並非一個名字,乃是一種表示工作或職份的稱呼而已。――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太二十八20】「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
迄今為止耶穌是那唯一一個教訓人的,馬太一直沒有用教訓這動詞來描述門徒的活動,現在祂的門徒們起來接替祂教訓人,也就是運用祂的“權柄”(18節);請看大衛斯(Davies)的著作第198~199頁。他們不是去教人一些抽象的思想,而是去教訓人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動詞“吩咐”與五19,十五3等處的名詞“誡命”同根(參十五4,十九7中的同一動詞)。所以,在這句概括基督徒使命和作耶穌門徒的話裡,倫理道德方面的份量很重,這和耶穌一貫的教訓是一致的。“作門徒”本身並不夠完美,必須因為作了門徒而在生活中遵守耶穌的吩咐行事才行。──《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廿八20】「我...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韓德里慕利(Handley Moule)博士曾為英國國教會的主教,也是著名的希臘文學者,他說「直到世界的末了」這話,可以解釋作「我必天天、時時與你們同在。」也就是說我們不僅每一天,而且是每時每刻都可保證基督與我們同在。── 葛培理《浩劫前夕──苦難的透視》
不要帶著懼怕的心去看前面將臨的事。要帶著盼望去看它們,因為主是我們的主,必要帶領我們一步一步過去。祂常與你同在,你只要緊緊抓住祂的手,祂會引導你安然經過一切。當你軟弱無力、站立不住的時候,祂會將你懷抱在祂大能的膀臂中。──
賽爾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