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十七1】「過了六天,耶穌帶著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暗暗地上了高山,」
過了六天,如此精確的計算是少有的。這次事件發生在耶穌退到該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之後;故高山便設想是指鄰近黑門山脈上的某一荒涼山峰,不過傳統看法早已把事件的發生地點定在加利利地區的他泊山上了(儘管那山並不偏遠,頂上還住有村落)。──《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七1~2】在該撒利亞腓立比事件以後六天,耶穌帶著彼得、雅各和約翰登上高山。那高山位於加利利。許多解經家認為“六天”含有特殊意義。例如蓋伯林這樣說:“‘六’是人類的數字,代表工作的日子。六天之後,即工作完畢,人類已筋疲力盡,主的日子──天國──便來到了。”
路加說“約有八天”以後,主便改變形象(路九28)。他說的“約有八天”明顯包括了最後和中間的日子。由於“八”是復活和新開始的數字,路加以新開始來描述天國,十分合理。──《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太十七1~8】在聖經中,變化山上是一次成功標準的聚會。主耶穌帶著彼得(要主)、雅各(為主)、約翰(愛主),暗暗的上了高山。迦拿婚筵是馬利亞作主,主「也」被請去做客,故起頭不顯榮耀。登山變像是耶穌作主,帶著門徒上山,將祂本來的榮耀顯現出來,叫他們更深的認識基督。如果在每一次聚會裏:(一)耶穌親自帶領,即給主有優越地位;(二)話語職事都有屬靈豐盛的生命;(三)新舊約都是豐富解開的。我想大家都要如彼得一樣,同聲的說:「主啊!我們在這裏真好!」但切不可有彼得錯誤的主張──搭三座棚,要把基督、摩西(代表律法)、以利亞(代表先知)當作同等階級看待。摩西和以利亞是神所用的器皿,被人敬重是應該的,但我們若高舉人,神就馬上把摩西和以利亞在雲彩中提去,因基督是一切,無人可以奪取祂的榮耀。──
張志新《七筐零碎》
【太十七2】「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 」
變了形像英文 transfigured 是借用拉丁語動詞的傳統譯法,在其它地方還譯作“變化”(羅十二2)或“變成”(林後三18)。它的具體內容由下面的句子予以解釋。祂的臉色明亮如日頭的描述,使我們聯想到出埃及記三十四29~35裡摩西的形像;衣裳潔白如光更使人想到天使(參二十八3;路二十四4);同時請看十三43“義人”在世界的末了所享的榮耀。──《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七2】登山易容所以賜給我們,祇是為了把每日工作的力量賜給我們,使我們能夠走十字架的道路。衛斯理約翰的母親蘇撒拿(Susanna
Wesley)有一個禱告:『主啊!幫助我記得宗教並不是限制在教堂或密室之中,也不單是禱告與默想,而是我無論在何處都活在你的面前。』榮耀的時刻並不是為它自己而存在,它的存在為要使普通的事物罩上一層從來未曾有過的燦爛光輝。──《每日研經叢書》
【太十七3「忽然有摩西以利亞向他們顯現,同耶穌說話。」】
路
加特別提到摩西與以利亞談論耶穌去世的事,即是在耶路撒冷將作成的事。摩西代表律法,使祂知道神的羔羊必須受死,為贖對人的罪;以利亞代表預言的先知,著
重在父神的榮耀,這些思想早為主所熟悉,但現在從別人口中說出來,就更增強祂的信心與喜樂。這在主復活的早晨,脫離死亡,就更有榮耀的光輝。
主
奇妙的受死與榮耀的復活,實在是最偉大的主題,神的性格已在這些事上表現得最和諧最具體了。人的罪與神的救恩也在這裡相遇而得以解決,創造的勤勞也有了關
鍵性的答案。這裡有新天新地的胚種,且有公義與和平在其中。所有的時間、年代、世界及人類都得以合而為一。人與天使能合在一起,還有離世的生靈以及靈界的
一切,包括彼得、雅各、約翰以及摩西、以利亞。他們都與偉大的神一切,神的聲音從敞開的天上發出祝福的話語。
我們也應登變樣的高山,我們越走近十字架,越多默想耶路撒冷城成就的事,我們必更接近一切事物的中心,也更融合自己與別人在神的生命之中。
── 邁爾《珍貴的片刻》
【太十七4】「彼得對耶穌說:“主啊,我們在這裡真好!你若願意,我就在這裡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 」
小棚(意即“帳篷”)是用樹枝搭起的臨時遮蔽處所,像人們為住棚節支搭的那樣,當然這段上下文並未說事情是發生在住棚節期間。──《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七5】「說話之間,忽然有一朵光明的雲彩遮蓋他們,且有聲音從雲彩裡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 」
在舊約,一朵雲彩常常是神臨在的徵兆(如:出二十四15~18,四十34~38),馬太加上光明的幾個字,更加強調這不是一朵普通的雲彩,而是顯現神榮耀的舍吉拿〔(Shekinah NBD, pp.1101~1102〕。正像出埃及記二十四16一樣,神從雲中說話。話的前一半與三17完全相同。後面加上的你們要聽祂應看為申命記十八15、19的重複,那時耶和華要求以色列人聽預定的先知摩西的話。這裡恐怕也暗含有責備彼得,剛才不領悟耶穌有關彌賽亞使命的教訓(十六21~23)之意。──《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七8只見耶穌「他們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在那裡。」】
我們活在人群之中,看見的人太多了,聽見人的聲音太多了。這一切占滿了我們的心,即或不是那麼多,可能是少數人,會成為崇敬的對象,心的所愛,將盼望寄托在他們身上,這是我們的錯誤,不但會失去唯一的目標,那一切也不會使我們得到滿足。
在
這裡我們看見主曾將三個門徒領到高山上,離開了人群、繁雜、紛亂,可是仍顯出另幾個目標,遂令他們不再願意失去,而願意和他們同在了。因為覺得他們可以和
耶穌同列,而這另兩個目標不但不是反對主的,更是和主站在一起,為主作見證的。他們是摩西和以利亞,是屬神的人,所談的是屬靈的事,難道這還不可以嗎?有
什麼不對呢?
可
是正當他們要搭三座棚的時候,卻出現了雲彩,將別的都遮蓋了。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祂。」別的任何人,連屬靈的人,神的僕人們
都不是要聽從的對象。最後他們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在那裡,這也是主要帶他們上山的目的,有一天主也要帶我們到這個地步,不止離開人群,也要叫我們放下其他
所敬愛,倚靠,親近的對象,直到我們不見一人,只見耶穌,才專一的聽祂、仰望祂、親近祂。──《每日天糧》
【太十七 8】「他們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
彼得把主耶穌與摩西、以利亞並列一起,要為他們搭三座棚,每人一座,神卻把主耶穌分別出來,對他們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祂」(5節)。
彼得看摩西、以利亞可以與主耶穌並列,神卻說,只有主耶穌是祂的愛子,是我們所當聽從的。神不喜歡人把祂的兒子與甚麼人並列。就是為神所大用、最忠心的
人,如摩西、以利亞,神也不喜歡人把他們與祂的兒子並列。神叫我們尊崇、高舉的,只有祂的兒子。在祂兒子以外,神不叫我們有所高舉,有所尊崇。神不許我們
把祂的兒子與人並列,與人同榮。所以,當彼得把摩西、以利亞擺在主耶穌同等的地位上時,神就立時把摩西、以利亞取去,使他們「不見一人,只見耶穌。」
把主耶穌與人並列,是人常犯的一個通病。摩西、以利亞固然有他們的榮耀,但他
們不過是神的僕人,惟有主耶穌是神的兒子。摩西在神的家中是盡忠的,以利亞在神的國裏也是忠心的。歷世歷代,有不少忠心、為神所大用的人,就是今日也有。
神叫我們尊敬他們。但是,不只我們高舉他們過於主耶穌,是神所禁止的,就是我們把他們擺在與主耶穌同等的地位上,也是神所不許的。不只神不許人這樣作,就
是那些向神真是忠心、為神所大用的人,他們也決不喜歡人高舉他們過於基督,或者把他們擺在與神的兒子同等的地位上。
在跟從主的道路上,神叫我們「只見耶穌」。如果我們看人,我們就要跌倒,就要灰心。因為人總是人,總有軟弱、總有灰心的時候。如果我們一直看摩西,我們就要像米利暗和亞倫一樣跌倒了(民十二章)。如果我們一直看以利亞,我們就要像他那樣灰心了(王上十九章)。如果我們一直「不見一人,只見耶穌」,我們就不會跌倒,也不會灰心。因為主耶穌是沒有軟弱的,是不會灰心的。「祂不灰心,也不喪膽」(賽四十二4)。所以,神叫我們在跟從主的道路上「只見耶穌」。雖然希伯來書第十一章告訴我們許多有信心的人,但神沒有叫我們仰望他們,思想他們。那許多有信心的人,對我們不過是見證。神叫我們仰望的,思想的,只有主耶穌(來十二1~3)。如果我們仰望祂,我們就不會跌倒;如果我們思想祂,我們就不會疲倦、灰心。如果我們仰望甚麼人,思想甚麼人,我們就要跌倒,就要灰心。但願我們在跟從主的道路上,「不見一人,只見耶穌」。──
選
你們不要說,聽他說吧!這聽他或者是指十六章廿一節而言。――
倪柝聲《讀經心得》
【太十七9】「下山的時候,耶穌吩咐他們說:“人子還沒有從死裡復活,你們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人。” 」
緘默也只須保持到耶穌復活為止,因為一旦祂受厭棄而且死去的預言成了現實,耶穌的自宣便再也不可能解釋為與民族政治運動沾邊,祂也不再可能去領導什麼起義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七10】「門徒問耶穌說:“文士為什麼說以利亞必須先來?” 」
以利亞的顯現已使人提出了問題:他預定的再來和耶穌是彌賽亞有什麼關係?那字起著銜接本節與上一節的作用(和合本未譯);如果以利亞已經來了(剛才我們已親眼看見),那我們為什麼還不能宣佈禰就是彌賽亞呢?也可能在他們看來,以利亞“復興萬事”(11節)與耶穌說的死而復活沒有關係吧。總之,他們末日時期的時間表已經亂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七11~13】耶穌肯定了文士所講的話(11節),但祂接著指出,現實與他們想像的有千里之距,所以他們不認識祂(12節)。是要復興萬事(動詞的將來式表示文士們的盼望,不應理解是耶穌預言說以利亞將來要來)反映瑪拉基書四6,指“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看第10節的注釋便知以利亞擔負著“復興”宇宙間萬事的責任。所以現在他們也未能認出,施洗約翰就是再來的以利亞,他的命運預表人子將遭同樣的厄運,因為二人都不能按照世人的期望所指出的道路行事。──《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七15】「說:“主啊,憐憫我的兒子!他害癲癇的病很苦,屢次跌在火裡,屢次跌在水裡。」
害癲癇的病譯自一個不常見的動詞seleniazomai(原意“受月亮影響的”,按通俗希臘語,通常應譯作“精神病”)。照這裡述的症狀(馬可的述更完全)我們也會稱之為癲癇病,可是第18節表示這實際上仍是一次被鬼附的事例。──《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七16】「我帶他到你門徒那裡,他們卻不能醫治他。” 」
門徒們本應有能力去處置這個病人:十1、8。他們的失敗表明,他們雖然具有神給的權柄,卻缺乏行使權柄所必備的信心,這種情況發生得太頻繁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七17】「耶穌說:“噯!這又不信、又悖謬的世代啊,我在你們這裡要到幾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把他帶到我這裡來吧!” 」
在申命記三十二5、20摩西也斥責他的同代人,兩處有著不明顯的聯繫。是門徒們的“小信”(20節)才引出了病人父親的這場抱怨,其實他們是代人受過,他們幾個並不是整個不信的世代。但是,就連門徒也受了“這世代”不信的影響。在這次實際的考驗中,他們的不信靠神,正代表了耶穌那世代的人所具有的典型態度。耶穌大聲疾呼地表達祂對麻木不仁的世界的氣憤和失望。──《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七18】「耶穌斥責那鬼,鬼就出來,從此孩子就痊癒了。」
病人是被鬼附的,但加上孩子就痊癒了說明病人除被鬼附之外還有身體上的病痛(可能是癲癇病);一般來說,趕鬼不應算在治病的範疇之內(參看第16節的“醫治”,與本節為同一動詞)。──《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七19~20】這裡的小信,正像耶穌的話指明的,不是說無信心,只是不夠;而是指根本沒有信心。因為,哪怕有最小的一點信心(像一粒芥菜種那麼小)也能把山挪開(指做出不可能的事;見賽五十四10;林前十三2,參Baba Bathra3b)。在二十一21耶穌又一次作出同樣的許諾,即有信心的人能做出無限的事。按耶穌的看法,信心絕不是在頭腦裡相信即可,而是要在實踐中表現出對真神的信靠。例子是十分鮮明的。能否使不可能的事成為可能,不取決於信心的“大小”,而決定於有“最小”信心的人也能得著的神的力量。領悟到這點是多麼重要啊!──《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七20】「耶穌說:“是因你們的信心小。 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它也必挪去!並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做的事了。
」
【太十七20】「你們沒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
有了信心,我們就沒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只要我們真的相信神有保守和得勝的能
力,我們就「能」看見祂所說的話和應許都是實在的。我們「能」天天把我們一切的掛慮和重擔卸給神,享受平安和喜樂。我們「能」管轄頭腦中的思想,晝夜繫念
神的話語。我們「能」在每一件事情上清楚神的旨意;不是用歎息,乃是用讚美去接受。我們「能」靠神的恩典剛強;我們以前的軟弱,以前叫我們不能忍耐、聖
潔、謙卑的罪,今天都能靠著愛我們的主勝過了,使罪完全失去它在我們身上的權勢。這些都是神恩典中「可能」的事,如果我們有了這些經歷,就會更願意俯伏在
神腳前,也就會更渴慕最高的靈命。我們如果不能每天、每小時、每分鐘在基督裏,藉著聖靈的能力與神同行,我們就不會得到滿足。──
慕爾
【太十七21】「至於這一類的鬼,若不禱告禁食,他就不出來(注:或作“不能趕他出來”)。” 」
【太十七22~23】聚集一詞不大常用(和合:住在),表明這是一次集合,也可能是那幾個人從山上下來以後,但更可能是更多的門徒集合起來,準備一起到耶路撒冷去過逾越節,那裡將是耶穌的預言實現的地方(十九1,在耶穌又進行了一些教訓之後,他們將登上旅程)。耶穌預言的內容與十六21同,不過這裡還包括了被交的思想。後面在𥱥述猶大的出賣行為時(二十六15~16、21等)也使用了這同一個詞,在整部新約裡,當描述耶穌受難的使命時(徒三13;羅四25,八32;林前十一23等)都往往這樣用。這個詞可以用來表示世人的行動(如:二十七2),但這裡用的是被動式,可能仿照舊約裡的被神交在敵人手裡的思想(出二十一13,二十三31;民二十一2~3、34;申一27等),這也就解釋了十六21“必須”的含義:神讓祂受苦,祂就必須受苦。──《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七24】「到了迦百農,有收丁稅的人來見彼得說:“你們的先生不納丁稅嗎(注:丁稅約有半塊錢)?” 」
丁稅原文字didrachma也就是指半舍克勒(half-Shekel猶太人的銀幣),這金額是二十歲以上的猶太男人(包括在巴勒斯坦之外的猶太人)每年應繳納的殿稅,作為維持聖殿的經費(出三十11~16)。既然在耶穌的時代猶太人極少使用半舍克勒的銀幣,通常兩人合繳一舍克勒(希臘字tetradrachma或stater也就是Shekel)作為殿稅(見27)。──《中文聖經注釋》
【太十七25】「彼得說:“納。”他進了屋子,耶穌先向他說:“西門,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誰徵收關稅、丁稅?是向自己的兒子呢,是向外人呢?” 」
世上的君王 猶太人稱呼執政者的慣語(詩二2)。
關稅原文字 tele 或譯作地方稅,指間接稅。
丁稅原文字 kenson 或譯作“人口稅”,每一家長必須繳納同等數額的稅,指直接稅。
自己的兒子應指自己家屬的人。以耶穌來說,應包括他的門徒(十二46~50),但耶穌以這例子特別暗示他身為神的兒子,可不必向他父的殿納稅(26)。──《中文聖經注釋》
【太十七27】「但恐怕觸犯他們(注:“觸犯”原文作“絆倒”),你且往海邊去釣魚,把先釣上來的魚拿起來,開了它的口,必得一塊錢,可以拿去給他們,作你我的稅銀。” 」
耶穌和他的門徒是自由的,是可免納殿稅的,但恐怕使他人因而跌倒(參見十一6)反不如繳了罷!基督徒生活的原則是,寧可放棄作自由人的權益,也不願使他人跌倒(林前八9~13)。
一塊錢 原文字stater也就是一舍克勒(shekel)。──《中文聖經注釋》
【太十七27】「你且往海邊去釣魚,把先釣上來的魚拿起來,開了它的口,必得一塊錢,可以拿去給他們,作你我的稅銀。」
主
的意思一定是用這個滿有恩惠的神跡,猶如比喻一樣向彼得說話。「作你我的稅銀」(可譯作「為你、也是為我」)。有人說,這件事是主耶穌為自己行神跡的唯一
例子。是的,但這不過是一半為著祂自己,因為另一半是為著彼得。你我也可以加上去說「為我」。因著恩典,那一塊錢應付了兩個人的丁稅,在此我們很奇妙的看
見了主耶穌和祂的僕人那親密的聯結。
那一條成就神跡的魚又是什麼呢?這豈不是向我們保證:當我們站在正確的地位上,顧到神的旨意時,一切的需要,神豈不是全然負責嗎?無論何時,愛心的事奉大於本分的要求時,我們可以仰望祂補足那些額外的需要。――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太十七27】耶穌說,一定要付,否則『恐怕觸犯他們』。新約之中常以特殊的方式來使用『觸犯』這個動詞skandalizein與名詞skandalon。這動詞決不是去傷害或觸怒或有損於他人的驕傲的意思。通常的意思是拿一塊絆腳石放在某人的路上,使其絆跤或跌倒。在希臘文中,skandalon並不是我們所謂的誹謗或觸犯的意思,經常是指使某一個人失足,滑跤或跌倒的東西,因此耶穌所說的是:『我們一定要付稅,使我們不致於對別人有壞的榜樣。──《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