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F%BA%E7%9D%A3%E6%95%99
基督教 |
系列条目 |
---|
![]() |
![]() |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約公元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由於耶穌在世時所居的巴勒斯坦屬於羅馬帝國版圖,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因此之後快速在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成為西方文化圈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天主教)、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東正教);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烏里希·慈運理、约翰·加尔文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之後又分化出一系列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後世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受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影響,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宣教事業,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對世界經濟及文化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成為世界上傳佈最廣的宗教,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約占美国人口的70至80%[2][3]。
目录
基督教的經典
一本中文版聖經
舊約聖經
《旧约圣经》是在耶稣的时代以前所写成的猶太教的《希伯來聖經》,记载了从耶和華创造天地到公元前5世纪为止以猶太民族为核心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摩西五經,記載了神给犹太民族的律法,另外还有歷史書、智慧書、先知書等内容,原文以希伯来语和亚兰语写成。成書約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500年。现今,有7卷被天主教和东正教承认的旧约经书未被列入現在犹太教和基督新教承认的圣经,被基督新教称为次经,不同教派间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差别,包括分卷、排列。天主教旧约圣经46卷,东正教50卷,基督新教39卷。
新約聖經
《新约圣经》是耶稣离世以后由耶稣的门徒写成,内容有福音书(记载耶稣言行生平)、使徒行传(天主教中文譯為宗徒大事錄)、使徒书信、啟示錄(天主教中文譯為默示錄)等几部分共27卷书,原文以希伯來語在第一世纪写成,从公元2世纪开始被编排成典。同时,犹太教并不承认新约,也不相信耶稣为神的独生子,只是一个先知,这方面与穆斯林意见相同。對聖經內容的觀點與論述
傳統的基督教教義认为圣经是神启示,由人写下来的,是基督教最重要的信仰根據。但不同教派和思潮對聖經的觀點有所不同。天主教對教會的聖諭也給予很高的地位,新教則提出“唯獨聖經”,19世紀出現的自由派神學否定聖經是神的啟示,與之對立的基要派則提出“聖經無誤”。聖經本身多處宣稱自己是神的啟示。聖經常常直接引用神的話語,“神吩咐這一切的話”(出埃及記20:1),“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耶利米書 1:4),新約福音書直接引用耶穌的話語,保羅對自己書信的內容宣稱“我不是從人領受的,也不是人教導我的,而是藉著耶穌基督的啟示而來”(加拉太書 1:12)。保羅總結說:“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提摩太后书3:16)。此處“聖經”原文應該是指《舊約聖經》,因為這封書信本身是新約聖經的一部分, 寫的時候新約聖經還未正式成典,但新約成典以後,基督教將這句話的意思推及整本聖經。
4世纪的奥古斯丁著有“论基督教教义”,专门讲读圣经的方法论和由此所得到的对神的认识,他认为圣经是教义的根本基础。在第四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以后,教会逐渐形成一些增补的教导、礼仪,後來教会认为也是神所启示的基督教信仰的必要部分,与圣经一样重要。16世紀宗教改革,以马丁路德、加尔文、慈运理為代表,提出“唯独圣经”,基督新教只承认圣经为信仰的唯一正确、不变经典,並且反对罗马公教教會与教皇有诠释聖經的最高权威。
19世纪开始出现自由派神学思潮,认为圣经最多來說是神對當時的人的一些啟示,有歷史的時限性,而且記載中有很多錯誤,中间很多東西根本只是传说、寓言、想像,認為圣经中有很多,甚至絕大部分,是错误、过时的内容,比如童女懷孕、死人復活、行神蹟等,因而反對用聖經作為信仰的基礎,只使用聖經中一些他們認為可取的道德教訓。这种思潮影响到不同教派。現代福音派基督徒反對這種看法,稱自由派神學的人根本就是不信基督教教義。福音派中間的一些對聖經的權威性進一步強調,提出“聖經無誤”,一般這些人被稱為基要派。
基本信仰
耶稣
神学教义
- 三位一体:独一神有聖父、聖子、聖灵(又譯為圣神)三个位格,圣父是万有之源,圣子是耶稣基督,聖灵是神的灵。三者同体、同质、同能、同永恒,圣父是神,圣子是神,圣靈是神,但只有一位神,而非三位神。阿塔拿修信经对三位一体进行了比较得到公认的解释,但这仍然是比较难理解的一个概念。圣经中没有“三位一体”这个词,所以这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中较受争议的一项,但也被许多相信三位一体的基督徒看作是最重要的一项教义。[4]由於源自猶太教思想的教派,也同樣堅持「一神」論,因此三位一体与非三位一体论的争论焦点往往是耶稣基督的地位问题。
- 罪与死:基督教的“罪”原文的字面意思是“不中靶心”,“罪”指一切不符合神的圣洁良善的行为、思想。人的始祖亚当和夏娃犯罪,带来了死。从此,罪与死進入了世界,世人生而有罪(罪性),必然会犯罪(罪行)。如果没有神的救赎,都要走上滅亡之路,不仅肉体要死亡,灵魂也要永远死亡,而靈魂的死,不是永遠的消亡,而是永遠受火湖折磨。
- 基督救赎:耶稣基督本为神的儿子,与神同在,他就是神。耶稣基督为了将世人从罪恶中拯救出来而降世为人,从三十岁开始传道,在十字架上被钉死,他的无罪之身成了赎罪的祭,赎了世人的罪。他第三日从死里复活,升到天上,与父同在,他让父差下圣灵住在信他的人心中,与他们同在。他还活着,他在继续地作工。他将要再来,审判一切的活人死人,彻底地消灭罪,成就新天新地。
- 复活与永生:耶稣基督将要再来,所有的人都要复活,接受最后的审判。信耶稣基督的人罪得赦免,得到永生,与神和好。罪不得赦免的最後會因罪而下地獄,與神永遠隔絕。(圣经对末世的启示不是很清楚,基督教的末世论在细节上可以很复杂,不同意见也比较多。)
- 榮耀:人生存的目的是為了榮耀神,全然歸給神,使人真正的謙卑下來,做「榮神益人」連結人的枝子。
人伦道德
与基督教的神学教义有紧密联系的是它的人伦道德的教导,如果说神学教义侧重于人与神的关系,那么这些道德的教导就是侧重于人与人的关系,但这两者之间也没有严格的界限。这些道德的教训是圣经和基督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大众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爱”是基督教信仰的道德观的最重要的一点,神对人最大的诫命是要爱神、爱人[5]。另外,基督教也强调认罪、悔改、饶恕、谦卑等等。“十诫”和“登山宝训”是圣经中对道德的比较集中的论述。
基督教信仰中的伦理道德观虽然与其他宗教、文化的伦理道德观有很多相通之处,但其根源、目的、方法、侧重又有诸多不同,这十分关键。基督教认为爱来于神,行善的目的是为了荣耀神,善行需要出于真心的爱。基督新教特別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的好行为应该是对神的信心的结果,不应该脱离信心而单独强调做好事。因为众人都死在罪中,没有能力行善,而真正能够行善也是圣灵借着信徒所结出的“圣灵的果子”。(加拉太书5:22-23)
宗教比較
基督教源於猶太教(獨一的真神),後來又有伊斯蘭教承接二者若干淵源而另立旁支,三者可稱為亞伯拉罕諸教。這三者有若干相似之處,與其他宗教相比,它們頗為獨特。- 相信有一位獨一的神。這與其他的多神論宗教就區分開了。
- 相信這位神是有位格的神,就是神有自我的意識,並進而有思想、意志、情感,這與自然神論不同。
- 相信這位神創造了世界,創造了人,是永恆、全能、全善、全知、全在的神,他還要來審判。相比起來,中國傳說裡的盤古、印度教的梵天,創造世界之後現在已經不在了。審判的觀念非常獨特(猶太教對於審判的觀念比較模糊一點,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很清楚)。
- 相信這個世界只是神的創造物,非常忌諱將神的創造物當作神來拜,因此非常強調不可拜偶像,這與許多宗教都不相同。
- 強調經典:猶太教的《希伯來聖經》,基督教的《聖經》,伊斯蘭教的《可蘭經》。這幾個宗教傳統上都很強調其經典是神的啟示,是無誤的,是其信仰的重要基礎。它們對經典的嚴謹態度比其他許多宗教更強(19世紀開始的自由派神學在這一點上反對傳統的觀念。)
而基督教實際上有多派系的,在某些派系的儀式和信條或組織上,其實和其他一神論信仰很相似的,如在中世紀的天主教和十九世紀前的東正教,有些像伏都教或薩滿教一樣有魔法化的儀式,而在新教卻有些像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的信條,如否定偶像崇拜和接受牧師結婚。
猶太教 | 基督教 | 伊斯蘭教 | ||
---|---|---|---|---|
屬性 | 神的名字(中譯) | 耶和華 | 安拉 | |
獨一性 | 獨一真神,創造世界,全知、全能、全善、全在、永恆,將來審判 | |||
三位一體 | 否 | 是 | 否 | |
工作 | 創造與審判 | 神創造天地,並造人。神是世界的審判者 | ||
揀選 | 揀選亞伯拉罕 | |||
揀選亞伯拉罕的二兒子以撒 (亞伯拉罕與其妻撒拉所生,是以色列人的祖先) |
揀選亞伯拉罕的大兒子以實瑪利 (亞伯拉罕與其妾夏甲所生,是阿拉伯人的祖先) |
|||
揀選亞伯拉罕的孫子以色列的後裔:以色列人 | 揀選一切相信耶穌基督的人 | 揀選一切相信安拉的人 | ||
救贖工作 | 神揀選以色列人 | 耶穌付上贖價,人信耶穌 | 安拉的仁慈,人行善功。 | |
聖者 | 耶穌是誰 | 褻瀆者 | 聖子真神 | 先知 |
穆罕默德是誰 | 褻瀆者 | 最大的先知 | ||
聖書 | 希伯來聖經是什麼 | 聖經 | 舊約聖經 (與猶太教的解讀有很多不同) |
受启示的经典,已被篡改。 |
新約聖經是什麼 | 褻瀆 | 新約聖經,神終極的啟示 | ||
古蘭經是什麼 | 褻瀆 | 安拉的啟示 | ||
總結 | 對猶太教的看法 | - | 是基督教信仰的前身,但錯誤理解揀選和律法 | 奉行已被篡改的宗教 |
對基督教的看法 | 是褻瀆神 | - | ||
對伊斯蘭教的看法 | 是褻瀆神 | - |
基督徒生活
相比起猶太教、伊斯蘭教來說,基督教對於基督徒的生活在形式上 - 比如在禮拜、衣著、飲食方面 - 要求是比較少的。舊約聖經中神給以色列人頒布了很詳細的律法,涉及到宗教禮儀、飲食衣著條例、司法民法等方面。基督教在從猶太教分離出來的初期過程中,與保守的猶太 教徒在是否要遵行舊約的律法條例產生了矛盾,以保羅為代表的基督徒認為舊約律法的目的是帶領人認識耶穌基督,律法的總綱是愛神與愛人,這是我們要堅守的, 而非關道德的律法不重要。律法終將歸於無有,而信、望、愛卻將長存,其中最大的是愛。關於律法的不同理解是基督教從猶太教中分裂出來的一個重要原因。後來 基督教在發展過程中漸漸形成了自己的禮儀,宗教改革中間新教教派對這些禮儀進行了改革,許多形式上進行了簡化,但增加了普通信徒的參與。
禮拜與聚會
基督徒一般會在禮拜天聚會和進行禮拜,這個做法在聖經上沒有明確的規定,但從尼西亞會議後就開始了。使徒行傳(宗徒大事錄)20章提到“七日的第一日,我們聚會擘餅的時候[6]”,可見那時就有了。一般解釋這是紀念耶穌基督在這一天復活。在希伯來原文中,基督是猶太教徒。一些教會按照需要會增開更多的禮拜時間,一般基督徒按自己時間參加其中一次。傳統宗派(天主教、聖公會、東正教)視主日為最主要的節慶,並按十戒守安息日的精神,邀請教友共同參與基督的祭獻(彌撒/神聖禮儀),把一週的成果奉獻。現代安息日聚會時間横跨週五晚上至週六太陽下山,開設數教會,以方便教友參加。
新教的禮拜堂一般比較簡樸,並且不用雕像,畫像一般也較少,用意是希望信徒全心敬拜那無處不在的神。
天主教、東正教傳統的教堂比新教教堂宏偉壯觀,堂內聖像或是聖像畫,展現基督在世的生活,或是教恩的果實(聖人),以激勵信眾在世成聖自己,並以聖人為榜樣。
基督新教的禮拜儀式一般有會眾唱聖詩和牧師講道的環節,部分傳統教會每次都領聖餐,有些教會不是每次都有,其他環節依各個教會安排而定。
天主教,正教會主日及每日的祈禱生活以彌撒為中心。分為聖道禮(悔罪、讀經、講道、信友禱文 (主日及大節日) )及聖祭禮,以聖體聖事作禮儀的高峰。
而同時亦有時辰祈禱(日課),在彌撒以外供熱心教友選擇在不同時間,個别或集體祈禱。
新教的教會常常在禮拜天的禮拜以外有其他的週間的小型聚會,稱為團契,或者查經班。天主教現在也有這樣的聚會。
婚姻與家庭
天主教要求全職的神父過單身的生活,基督新教沒有這個限制,牧師可有自由選擇建立家庭的權利。天主教認為婚姻是一種聖禮,基督新教認為不是,但也很重視婚姻,認為這是神所設立的的男女的神聖結合。
天主教在理論上不許可離婚,但可以宣告婚姻無效。基督新教的教導是反對離婚,但教會對於普通會眾離婚沒有制約權力。
天主教目前的正式教導是反對避孕的,認為嬰兒是從上帝而來,基督新教一般沒有這樣的看法,但不鼓勵。
天主教和傳統的基督教會反對墮胎,即使在對母親生命沒有威脅、並且不是由於強姦懷孕的情況下,也是反對墮胎的。
傳統的基督教會反對基督徒進行同性性行為,認為根據教義同性戀這是一種罪。現代不少教會基於此,反對同性婚姻。
工作與教育
基督教提倡積極工作,特別是基督新教往往這種思想比較突出。基督新教在週日除了禮拜以外一般開有主日學,是兒童和成人會眾進行聖經教育的時間,週間的團契的一個主要活動內容也是學習聖經。天主教現在也出現有主日學和團契的做法。
基督教設立了許多的神學院,授予從學士到博士多種不同的學位,神學院一般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宗派傾向。
在歷史上教會對於現代教育制度的出現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修道院就有教育的職能,後來又出現神學院,現代的大學就是從此脫胎而出。
教會組織
天主教只有一個教會,就是天主教會,是以教宗為首領的全球性的教會。基督新教在組織上有許多不同的宗派和教會,宗派下面有各個地方的當地教會,也有許多教會是無宗派的獨立教會,這種情況在華人教會中比較常見,因為沒有產生宗派的許多歷史因素。宗派和教會的組織結構往往是團隊領導,重大事情通過會眾投票來決定。
目前在基督教在各個容許宗教自由的國家一般都是奉行政教分離,這個理念最早從美國開始,現在被基督徒及教會廣泛接受這個原則。不過,不少基督徒認同教會在社會仍有一定的角色。
基督教历史簡介
创始起源
基督教認為,這個對獨一真神的信仰是從創世之初就有的。神起初創造了人,亞當(男人)和夏娃(女人)與神有親密的關係,這種關係是信仰的最高境界。亞當夏娃所犯的罪的根本就是不信神:神說“知善惡的樹所出的,你不可吃,因為你吃它的日子必定死”[7],但蛇對女人說“你們不一定死,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開了,你們就像神一樣知道善惡”[8]。人選擇了相信蛇,而不相信神,於是他們犯罪墮落了。後來的人常常悖逆神、忘記神,這個信仰就被遺忘、被扭曲。但神不放棄人,他派自己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來,將信仰的真義完全彰顯出來,將此一古老的信仰再次發揚光大。耶穌基督本身是三位一體的永恆的神的第二位格,稱為聖子,萬物都是藉著他造的,說他“建立了基督信仰”,在最純粹的意義是指他從起初創造人開始就在人心裡面啟示了對神的信仰。如果講到一個被世人稱為“基督教”的完整教義和獨立組織的建立,這是從聖子耶穌基督降世為人、傳道、受死、復活之後開始的。按照聖經,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地區,童貞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生下耶穌。他三十歲開始傳道,自稱神的兒子,宣揚愛神和愛人的福音,宣稱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傳道三年以後,他被猶太祭司控告,被羅馬官府判處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這正好成就了耶穌降世的目的,他的死為人的罪付上贖價。他死後第三日復活,顯現給他的門徒看有四十天之久,然後升天,坐在父神的右邊。他還要榮耀再來,審判一切的活人死人,信他的人將不至滅亡,反得永生,不信的人將與神隔絕,永遠沉淪。
耶穌受難的時候,他的門徒失去了信心,但耶穌復活以後,他們的信心被重新建立,開始真正理解耶穌所傳的福音。耶穌在升天以前,把傳福音的大使命交託給他們: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導他們遵守。看哪,我天天與你們同在,直到世代的終結。」這以後,門徒們開始聚集、傳道,這就是教會的開始。
《馬太福音》第28章第18-20节(和合本修訂版)
早期教會
聖經《使徒行傳》記載了初代教會到約公元60年的歷史,按照使徒行傳的記載,耶穌復活又升天以後,耶穌的門徒約有100人在耶路撒冷聚集,然後開始對周圍的人傳講耶穌是基督的福音,效果明顯:於是領受他話的人,都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他們都專注於使徒的教導和彼此的團契,擘餅和祈禱。眾人都心存敬畏;使徒們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信的人都聚在一處,凡物公用,又賣了田產和家業,照每一個人所需要的分給他們。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聖殿裏敬拜,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坦誠的心用飯,讚美神,得全體百姓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教會就這樣開始成長,但很快逼迫臨到他們,一位門徒司提反成了第一位殉道者,沒有經過任何審判被用石頭打死。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幾位使徒以外,眾人暫時逃離,這也使得福音開始傳向各地。
《使徒行傳》第2章第41-47节(和合本修訂版)
逼迫基督徒的人中間有一位叫做掃羅,他是一位年輕有為的法利賽人,精通猶太律法,司提反殉道他就有參與,然後抓了很多人下監。他拿了大祭司的文書前去大馬士革,要逼迫那裡的教會,路上耶穌向他顯現,他便改信耶穌,並改名保羅,從此一生致力於將福音傳給外邦人(就是非猶太人),並寫了新約聖經27本書中的至少13本書,最後殉道而死。
基督教開始還被看作是猶太教的一部分或者一個分支,比如,保羅去一個地方傳教的時候,都去到猶太教的會堂。保羅傳道很多猶太人都不接納,相比起传统的犹太教,基督教不強調行律法,而强调耶稣救赎的恩典,後來二者漸漸分道揚鑣,被他們自己和別人都看作是兩個不再相同的信仰。“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開始的”[9],這大概是公元43年的事情。基督教在外邦人中間反而漸漸傳開了。以上是根據聖經的記載。
公元64年,羅馬城發生大火,一說是尼祿皇帝為了建新城而故意縱火燒掉舊城。尼祿皇帝將大火歸罪於基督徒,大大迫害基督徒。後面幾個世紀教會也遭遇多次大逼迫,基督徒被火燒死,在竞技场中被野兽吃掉,釘十字架,等等。十二位使徒(猶大背叛之後補選一位)中只有約翰壽終正寢,其餘的都殉道而死。基督徒學習耶穌的榜樣,並不反抗。在逼迫中基督教卻越來越興旺。
後來君士坦丁大帝歸信基督教,於公元313年颁布米蘭敕令,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君士坦丁將羅馬帝國的首都遷往君士坦丁堡,引發了日後羅馬與君士坦丁兩地教會對教會領袖地位的爭執。
公元325年,教會召開尼西亞會議,確立了三位一體的教義。
使徒們在世的時候所寫的福音書、書信被教會保存,到第二世紀末,已經形成《新約聖經》的基本形態,到公元393年的大公會議被正式定型。
這時期著名的基督徒,在使徒彼得、保羅、約翰之後,有特土良、坡旅甲等。
羅馬國教
君士坦丁之後有一位羅馬皇帝尤利安被 稱為叛教者,重新恢復羅馬宗教,但他執政時間不長,到了380年,狄奧多西皇帝公布了一道諭旨,基督教正式成為羅馬帝國國教。這道諭旨在米蘭諭旨的基礎 上,指出基督教的信仰是值得全羅馬帝國人民、值得所有有思想的人、值得所有有智慧的人去接納的一個信仰。它雖然沒有明確的說,要定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國 教,但它作為皇帝的命令方式發布,結果帶來許多人不得不成為基督徒的氣氛。[10]羅馬帝國漸漸衰落,公元410年羅馬城被日耳曼人攻陷,476年最後一位西羅馬帝國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廢,西羅馬帝國滅亡。有一種理論認為基督教為國教削弱了羅馬帝國的武力,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之一, 可是同以基督教為國教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力量卻仍舊很可觀,直至1453年才滅亡。
這時期著名的基督徒有奧古斯丁,耶柔米、圣帕特里克等。
中世纪前期
中世紀前期包括從6世紀至10世紀,這段時間,特別是到9世紀初的歐洲被稱為黑暗時代。滅掉西羅馬帝國的外族,以日耳曼的一個分支法蘭克人為代表,建立了一系列的王國。這些外族在攻陷羅馬的過程中常常對基督徒禮待有加,他們自己在6-7世紀中間也漸漸歸信基督教。這些民族文化很低,甚至連自己的文字都沒有,可以稱為是蠻族。教士和修士讀書識字,成了黑暗時代中間文化的曙光[11]。教會中開始興起修道院,修道院在文化、農業、商業、慈善事業上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羅馬教會在眾教會中的領導地位越來越突出,與君士坦丁教會的矛盾也加深。
基督教在耶穌活動中心的中東阿拉伯世界發展不大。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教,迅速擴張,伊斯蘭教成為阿拉伯國家的主流宗教。
公元751年法蘭克王國進入卡洛林王朝,勢力擴大,查理曼大帝時代尤其強盛,公元800年,羅馬教宗里奧三世為查理曼大帝加冕,顯示並進一步擴大了基督教的政治影響力。歐洲開始走出黑暗時代。
這時期的著名基督徒有羅馬教宗格里高利一世等。
中世纪中叶
中世紀中期是11-13世紀,教會出現分裂。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公教(在中国称天主教)和正教(在中国称东正教)。天主教以罗马教廷为中心,教導權主要於教宗與大公會議;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教會最高权力属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1096年-1291年,天主教以维护基督教为口號,夺回被穆斯林占领的圣城耶路撒冷,展开了8次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
經院哲學成為神學的主流,引入亞里斯多德的思想,非常地思辨和哲學化。修道院的學校演變成為大學,教堂採用哥特式建築,顯示了技術的發展。教會漸漸腐敗。
這時期的著名基督徒有托马斯·阿奎那、聖法蘭西斯等。
中世纪晚期
贖罪券的發行日益盛行,成為後來宗教改革的導火索。新教改革
1517年,奧斯定會的修士馬丁·路德張貼了反對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引發了宗教改革運動,教會再次分裂。傳統派被稱為大公教會,中文又稱天主教,改革派被稱為新教,中文又稱基督教(狹義用法)。同時期的著名改革家還有慈運理,加爾文等。他們強調因信稱義,強調聖經的權威,否認羅馬教會和教皇的權柄,他們的信仰要點可以用五個唯獨來概括,與羅馬天主教會產生極大的對立。英國出於政治的原因也脫離天主教控制,成立了英國國教會。信仰衝突席捲整個歐洲,加上其他的各種社會、經濟、政治的原因,神聖羅馬帝國瓦解,歐洲爆發許多的戰爭,包括三十年戰爭。天主教會內部也出現改良運動。新教內部後來出現很多不同的宗派。
启蒙运动至今
隨著地理大发现以及西方帝國主義殖民扩张,基督教正式传到了世界各地,並成為西方殖民地的主要宗教,當時更有國教地位。1583年利瑪竇將天主教傳入中國,1807年馬禮遜將基督新教傳入中國。啟蒙運動開始了對神的理性質疑,基督教內部出現了自由派神學,與正統基督教神學傳承有出入。
20世紀出現與傳統基督教形式不太同的靈恩運動稱之為靈恩派, 重視方言、醫病、趕鬼等異能,反對教會有的傳統結構形式,也重視表現自己的屬靈經驗,例如不顧一切的去跳舞,及有現代先知講預言等事,在基督教圈中造成不 少影響,特別是在中南美地區。不少傳統教會抵制靈恩運動,認為其背離神的道,更至有些傳統基督教人士認為是邪靈上身,但靈恩派一般都認為自己沒有靈恩派之 分,而只是偏向受聖靈的充滿。
对基督教的批评与護教行為
基督教与暴力
基督教的傳播在經過三個階段,包括羅馬帝國(第一階段),中世紀歐洲(第二階段),到地理大发现(第三階段),使基督教傳播至全世界,但期間不少有帝國主義及暴力成分,如十字軍東征、宗教戰爭及殖民主義等,在宗教改革后數百年在歐洲進行的戰爭更影響基督教的發展。對文化的影響
以基督教為材的現代藝術。重要人物
初期基督教
教父时期
中世纪
宗教改革以来
- 圣依纳爵·罗耀拉
- 馬丁·路德
- 加爾文
- 慈運理
- 约翰·卫斯理
- 约翰·纽曼枢机
- 愛德華滋
- 司布真
- 查爾斯·芬尼
- 約翰·納爾遜·達秘
- 班傑明·威爾斯·牛頓
- 喬治·慕勒
- 約翰·貝勒特
- 伊凡·羅伯斯
- 賓路易師母
- 巴辛
- 倪柝聲
重要城市
基督宗教並沒有伊斯蘭教的麥加那種必須前往的聖城,但朝聖是古今基督宗教的一個重要項目(見一 聖年),古時作悔罪的行程,現今作反思信仰的行動。下面是基督宗教歷史中涉及到的幾個重要城市。
- 耶路撒冷——以色列的首都,耶稣被钉十字架和发生其他众多圣经事件的地方,並每主要地點都建有教堂作紀念,並作為朝聖點。
- 伯利恆(或譯為白冷,白冷多由天主教稱之)——耶稣的出生地。
- 拿撒勒(天主教稱納匝勒)——耶稣長大 的地方,耶穌又被稱為「拿撒勒人耶穌」
- 安提阿(或譯為安提約基雅)——基督教向羅馬帝國開展的中心。
- 羅馬——羅馬天主教教會的中心,歷任教宗的辦公地點。在前往耶路撒冷受阻的年代,該城作為替代耶路撒冷聖地的地方。
参考文献
引用
- ^ 聖經《創世記》第1章第26、27节(和合本修訂版):「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裏的魚、天空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以及地上爬的一切爬行動物。」神就照著他的形像創造人,照著神的形像創造他們;他創造了他們,有男有女。」
- ^ 皮尤調查:世界人口32%是基督徒 約1/3稱無信仰. Christian Post.
- ^ http://www.pewforum.org/2012/12/18/global-religious-landscape-exec/
- ^ 否認三位一體的理论當中有一位一體論(只有一个神,乃是父)、三位三體論(父、子、灵乃是三个神)、形態論等。
- ^ 甚 至是爱自己的敌人。圣经(和合本译文):“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 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22:37-40)“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约翰一书4:8)。“如今常存的 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哥林多前书13:13)
- ^ 《使徒行傳》第20章第7节(和合本修訂版)
- ^ 《創世記》第2章第17节(和合本修訂版)
- ^ 《創世記》第3章第4节(和合本修訂版)
- ^ 《使徒行傳》第11章第26节(和合本修訂版)
- ^ 基督教簡史(四)- 國教時期.
- ^ 《基督教發展史新譯》第六課,改革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