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第十四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保羅第一次出外傳道的後段和回程】
一、在以哥念傳道:
1.信的很多,但也有不順從的(1~2節)
2.倚靠主放膽講道,行神蹟證明恩道(3節)
3.被人凌辱,用石頭打他們(4~5節)
二、逃到呂高尼的路司得和特庇傳福音:
1.一面逃避逼迫,一面在所到之處傳福音(6~7節)
2.在路司得城裏醫好一個生來瘸腿的人(8~10節)
3.眾人以為使徒是神,要向他們獻祭(11~13節)
4.使徒自稱是人,極力勸阻眾人獻祭(14~18節)
5.再次被人用石頭打到昏死,拖到城外(19節)
6.起來進城,翌日往特庇去傳福音(20~21節上)
三、回路司得、以哥念和彼西底的安提阿:
1.回到受逼迫的地方去堅固並勸勉門徒(21節下~22節)
2.在各教會選立長老,藉禱告把他們交託給主(23節)
四、回到旁非利亞,在別加講道後轉往亞大利(24~25節)
五、坐船回到敘利亞的安提阿:
1.回到受託付作工的教會那裏(26節)
2.向會眾報告所行的一切事(27節)
3.在那裏同門徒住了多日(28節)
貳、逐節詳解
【徒十四1】「二人在以哥念同進猶太人的會堂,在那裏講的叫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信的很多。」
〔原文字義〕「以哥念」形象,影像,來者,降服。
〔文意註解〕「二人在以哥念同進猶太人的會堂」『以哥念』是屬於呂高尼行政區的首府,位於彼西底的安提阿(徒十三14)西南方約一百二十二公里,由此地往南三十公里便是路司得(參6節)。
保羅和巴拿巴原已宣告要轉向外邦人傳福音(徒十三46),但他們在以哥念仍然先進到猶太人的會堂,可見他們對於骨肉之親的得救,實在是滿了負擔(羅九2~3)。
「信的很多」『很多』原文由兩個字組成,意指『為數龐大的群眾』。
〔話中之光〕(一)傳福音不可在意人的歡迎或反對,而應該按著自己裏面的負擔而傳;同時也應該盡可能利用可用的環境條件。
(二)我們無論在哪裏傳道,只要憑著信心傳,就必得著信心的果效,因為神的話一經發出,決不徒然返回(賽五十五11)。
【徒十四2】「但那不順從的猶太人,聳動外邦人,叫他們心裏惱恨弟兄。」
〔原文字義〕「不順從」不信服,不信從,頑固;「聳動」挑唆,鼓動;「心」魂;「惱恨」苦待,苦害。
〔文意註解〕「聳動外邦人」『聳動』大概是指捏造壞話,惡意地挑撥離間。
〔靈意註解〕「那不順從的猶太人」他們代表所有按名是屬乎神,又有正當的傳統,篤守規條,過著嚴緊的敬虔生活的人們;由於他們缺少啟示,不認識基督,所以會在言語或行為上逼迫那些有神啟示的弟兄們。
〔話中之光〕(一)我們若缺少對基督的認識,也有可能會心裏惱恨那些真正有神啟示的弟兄們,處處為難他們。
(二)光有熱心,而沒有啟示的信徒,往往會偏激到一個地步,殺人還以為是事奉神(約十六2)。
【徒十四3】「二人在那裏住了多日,倚靠主放膽講道。主藉他們的手,施行神蹟奇事,證明祂的恩道。」
〔文意註解〕「二人在那裏住了多日」『多日』原文是指一段足夠的時日。
「倚靠主放膽講道」『倚靠主』原文是『在主裏』;信徒的心靈從環境事物中轉而進到主的裏面,就能激發膽量、自由自在地講道。
「主藉他們的手」這話表示他們所行的神蹟奇事完全是出於神的主動,並非他們自己隨時可以任意施行出來。這樣的結論,可由保羅後來未對提摩太、以巴弗提、特羅非摩等位同工施行神醫(提前五23;腓二25~30;提後四20),得到證實。
「施行神蹟奇事,證明祂的恩道」『恩道』原文是『恩典的話』,主耶穌恩典的話與摩西的律法相對(約一17)。
會堂裏的猶太人固守摩西的律法,對主恩典的話一無所知,因此保羅和巴拿巴向他們竭力傳講,要使他們從律法轉向恩典。『恩典的話』就是指神在新約的時代將祂
的獨生愛子賞給世人,為人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復活、升天,如今在靈裏進到信徒的裏面,被信徒所經歷並享受,使信徒的生命和生活有所變化,從而彰顯並見證神
的榮耀。
『神蹟奇事』本身並不是恩典的一部分,因為信徒接受了恩典並不一定就能施行神蹟奇事;神蹟奇事只不過是藉以證實使徒所傳講恩典的話,乃絕對是出於神,不是出於人。早期的基督徒,視神蹟奇事為有神與他們同在,且贊同他們所作見證的一種記號或明證。
〔話中之光〕(一)「二人」乃是同心事奉的基本單位;事奉主要有成效,最好能有同工一起「同住」、同行、『同進』(1節)、同出、同禱告(23節)、同交通(27節)。
(二)「主藉著他們的手,施行神蹟奇事。」聖靈與祂所選召的人同作見證,而且同工合作;他們在外面工作,聖靈在裏面工作;他們撒種,聖靈就澆灌。
(三)我們若要與聖靈合作,我們的手必須潔淨,如此,聖靈才會藉著我們施行神蹟奇事。這樣的同工,結果必定超過我們的期望,有意外驚人的成效。
【徒十四4】「城裏的眾人就分了黨,有附從猶太人的,有附從使徒的。」
〔文意註解〕「城裏的眾人就分了黨」『分了黨』意即分裂、分開。
「有附從使徒的」『使徒』的原文是複數詞,指保羅和巴拿巴二人(參1~3節);路加在此不稱呼其名,而改稱呼『使徒』,旨在強調神的差遣。
保羅和巴拿巴雖未列在十二使徒(徒一26)中間,但聖經仍稱他們為使徒(參14節),這是表明凡是被聖靈差遣(徒十三4)的人,都是使徒。所以使徒就是指神的工人,受神差遣到各地從事神召他們所作的工(徒十三2)。以廣義來說,所有的基督徒理應都作神的工作,因此都是神的工人。但是,聖經裏面的使徒,乃是專指那些有特別的呼召和恩賜,到各地開工傳福音設立教會、成全聖徒、建造基督的身體的工人說的(參22~23節;弗四11~12)。
〔話中之光〕(一)我們傳揚福音只求盡其在我,不求人人都有一樣的反應――有的信(1節),有的惱恨(2節)――主臨到地上,乃是叫人『分黨』(路十二51~53)。
(二)我們對於真理和真道,不是贊成,就是反對,不可能中立。
【徒十四5】「那時,外邦人和猶太人,並他們的官長,一齊擁上來,要凌辱使徒,用石頭打他們。」
〔文意註解〕「並他們的官長」這裏沒有指明是外邦人的官長(治理城的),還是猶太人的官長(主管會堂的),也許兩者兼指。
「要凌辱使徒,用石頭打他們」原文無『要』字,但句裏含有已經定意如此去作的意思;『凌辱』意指虐待、虧待、侮辱、蹧蹋。
本章記載兩次『用石頭打』保羅(參19節),但保羅本人僅提到『被石頭打了一次』(林後十一25),所以本節的『用石頭打』,大概是指惡意的威脅,或者是正要如此作而尚未執行之際(參6節)。
【徒十四6】「使徒知道了,就逃往呂高尼的路司得、特庇兩個城,和周圍地方去」
〔原文字義〕「呂高尼」狼地;「路司得」分解,贖回,人數雖多卻仍屬一個教會;「特庇」刺,硝皮匠,杜松。
〔文意註解〕「就逃往呂高尼的路司得、特庇兩個城」『呂高尼』是指加拉太省的一個行政區;加拉太是一個大省,其境內南部又分成彼西底(徒十三14)和呂高尼兩個行政區。『路司得』在以哥念之西南三十公里外,是提摩太的家鄉(徒十六1);『特庇』在路司得之東九十二公里,位於加拉太省的東南角落。
〔話中之光〕(一)「使徒知道了,就逃往…」主的工人有時需要逃避逼迫;傳道人逃難並不是羞恥的事,因為主也曾如此命令(太十23)。
(二)「逃」――退讓不爭――是基督徒應付迫害的原則;但我們的逃不同於一般世人的逃,他們是逃去躲起來,我們則是逃到別處去傳(參7節;徒八4)。
(三)使徒能夠施行神蹟奇事(參3節),此刻面對敵人的迫害,為何未顯神蹟去阻止呢?由此可見神蹟奇事乃是出於神的主動安排,而非出於人的意願。
【徒十四7】「在那裏傳福音。」
〔話中之光〕(一)人只能藉著逼迫基督徒攔阻福音於一地,不能攔阻於各地;只能攔阻於一時,不能長久攔阻。
(二)福音的洪流決不是暴力所能阻止的;人的逼迫越是厲害,福音的傳播越發興盛。
【徒十四8】「路司得城裏,坐著一個兩腳無力的人,生來是瘸腿的,從來沒有走過。」
〔靈意註解〕這一個生來瘸腿的人,象徵信仰異教偶像的外邦人,他們因著天然生命中的殘缺,無力行走正確的人生道路。
〔話中之光〕(一)「一個兩腳無力的人」從屬靈的眼光來看世人,人人都是『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七18)。
(二)「生來是瘸腿的」我們的難處是與生俱來的,是因我們的天然生命中有所缺陷。
【徒十四9】「他聽保羅講道。保羅定睛看他,見他有信心,可得痊愈」
〔原文字義〕「得痊愈」得救,得健全。
〔文意註解〕「見他有信心」『信心』原不是人的肉眼所能看見的,但當一個人真正有了信心,他的臉上可能會流露出一種羨幕、嚮往和喜樂的表情,使人能據而推知其存心。
〔話中之光〕(一)神的道與講道的人並聽道的人都互有關係:神的道本是活潑有功效的(來四12),但講道的人若不隨著聖靈的帶領而講,就會把神的道越講越死;聽道的人若不存著正確的存心而聽,神的道就沒有長大結實的機會(路八11~15)。
(二)傳道人不應一味地在台上滔滔不絕講道,而要注意台下聽眾的反應如何,藉以調整或加強話語,才能獲得更大的效果。
(三)主的工人應當學習「定睛」觀察別人,操練運用一種屬靈的透視力,能看出別人的屬靈光景如何。
(四)台下聽眾領受話語的氣氛,往往能影響台上講員的靈,所以我們不要存著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去聽道,因為可能會拖垮整個聚會。
(五)人蒙恩的關鍵,乃在於對主有信心。
(六)神不但藉著有信心的人施行神蹟,也藉著領受之人的信心,顯出神蹟。
【徒十四10】「就大聲說:『你起來,兩腳站直。』那人就跳起來,而且行走。」
〔文意註解〕《使徒行傳》記載了彼得和保羅兩位使徒叫瘸腿的人行走的神蹟,兩者之間至少有如下類似的點:(1)兩個對象都是生來瘸腿的人(參8節;徒三2);(2)兩位使徒都是『定睛』看對方(參9節;徒三4);(3)兩個得醫治的人都是跳起來行走(本節;徒三8);(4)兩位使徒都指出這是出於神的作為,而不是憑著他們自己的能力(參15~17節;徒三12~16)。
〔話中之光〕(一)「就大聲說」這是信心的宣告;聲音與信心絕對有關係,在信心裏的宣告決不會是有氣無力的。
(二)「那人就跳起來」這是信心的回應――信心的宣告雖然大有能力,但若缺少信心的回應就不能產生出功效來――深淵與深淵響應(詩四十二7),信心能激發信心,信心也能彼此共鳴。
(三)講道途中,有時不妨暫時中斷,而隨聖靈的引領穿插一點臨機應變的舉動,這樣反而會提昇講道的效果。
【徒十四11】「眾人看見保羅所作的事,就用呂高尼的話,大聲說:『有神藉著人形,降臨在我們中間了。』」
〔背景註解〕根據呂高尼人的迷信傳說,從前曾有兩位天神丟斯和希耳米(參12節)化身為人形下凡,到路司得探訪民間,但眾人因不認識而未加理會,惟有一對老年夫婦接待他們,後蒙天神獎賞,其餘眾人則受到嚴懲。
〔文意註解〕「就用呂高尼的話」『呂高尼的話』是一種當地的土語,與當時羅馬帝國境內通用的希臘話有別。
【徒十四12】「於是稱巴拿巴為丟斯,稱保羅為希耳米,因為他說話領首。」
〔文意註解〕按照希臘人的多神信仰,『丟斯』是眾神之王,『希耳米』是諸神的傳訊者。巴拿巴必然是個儀表堂堂、風采高雅的人,因此他們把他當作眾神之王丟斯看待;而因保羅是主要的發言人,他們便稱他為希耳米。
【徒十四13】「有城外丟斯廟的祭司,牽著牛,拿著花圈,來到門前,要同眾人向使徒獻祭。」
〔話中之光〕(一)撒但若不能用『石頭』(5節)威迫基督徒,就會用「花圈」來引誘基督徒;而「花圈」腐化人的詭計,遠比『石頭』軟化人的詭計更為可怕。
(二)「花圈」乃是從人來的榮耀;許多時候,我們為主作工,頂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喜歡將一切的榮耀歸於自己。
【徒十四14】「巴拿巴、保羅二使徒聽見,就撕開衣裳,跳進眾人中間,喊著說:」
〔文意註解〕「就撕開衣裳」猶太人常用這種方式來表示極其痛苦不安;他們二人之所以撕開衣裳,必定是因為認為此種將人當作神敬拜的行為,對他們來說,乃是極其可怖的褻瀆。
〔話中之光〕(一)基督徒決不可接受別人對自己過分的敬重,或將自己高抬至近乎神化,盲目崇敬的地步。
(二)任何人倘若明明知道別人過度高抬自己,而不加以阻止和糾正的話,那麼在他的心裏就已經犯了偷竊神榮耀的罪了。
【徒十四15】「『諸君,為甚麼作這事呢?我們也是人,性情和你們一樣;我們傳福音給你們,是叫你們離棄這些虛妄,歸向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神。』
〔原文直譯〕「…我們也是軟弱的人,和你們一樣(或作『我們也是和你們有一樣感覺的人』);…」
〔文意註解〕「是叫你們離棄這些虛妄」『虛妄』乃指假神(撒上十二21)。
「歸向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神」保羅在這裏簡介了真神的特性有三:(1)祂是創造萬有的主;(2)祂是從永遠到永遠一直存活的神;(3)祂是惟一的神(『神』字的原文是單數詞)。
〔問題改正〕當日使徒們擁有非同尋常的大能,能夠施行神蹟奇事(參3節),以致無知的世人認為他們是神,要把他們當作神來敬拜,但他們絲毫不敢自比『神』,鄭重聲明他們『也是人』(本節;徒十26)。然而今日有少數基督教異端邪派領袖,他們明明是平凡的『人』,卻偏偏喜歡自稱是『神』(或『基督』)。這個對比何等明顯,凡是信仰正確的基督徒,決不會茍同任何『自稱是神』的說法,也決不至於附和『人成為神』的謬論。
只
要是『人』,就不是『神』,並且一直到永世,『人』仍然是『人』,決不會成為『神』,這是聖經所給我們的亮光,也是基督徒正確信仰不可或缺的條件。今天在
基督教中有些團體,有的高舉其領袖至『神』的地步,有的則倡導『人成為神論』,乃是違反聖經真理的,茲列舉要點辨正如下:
(一)新約初期的使徒們,他們是建造教會的根基(弗二20);他們都反對將人當作神看待(徒十26;十四15)。
(二)舊約聖經中僅有少數稱『人』為『神』的經節(出廿一5~6;廿二8~9;以上各處經文中的『審判官』和出廿二28的『神』在原文乃同字;詩八十二6等),是指他們是神的代表,並不真正承認他們是神。
(三)新約聖經中僅有的一處,主耶穌親自引用舊約的話:『我曾說你們是神』(約十34~36;詩八十二6)。主在那裏是遷就猶太人的理解力,單純就著『祂自稱是神的兒子』是否褻瀆神、說僭妄的話而辯護,絕對沒有意思承認那些猶太人的審判官就是『神』。
(四)撒但原是神所創造的天使長,但因心裏高傲,居心自比神,想要高抬自己與神同等,結果就墮落而成為魔鬼(結廿八1~2,6,11~17;賽十四12~15)。
(五)將來那大罪人,就是沉淪之子顯露出來的時候,祂要高抬自己超過一切稱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神的殿裏,自稱是神(帖後二3~4)。
(六)主耶穌的榜樣乃是: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腓二6~7)。所以我們基督徒應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在地上安於作一個『人』,不必去強奪『神』的名分。
(七)我們基督徒乃是罪人蒙主恩(提前一16),得以『從神而生』(約一13),有權柄作『神的兒女』(約一12),得著『神的生命』(約壹五12),並且有分於『神的性情』(彼後一4);裏面的新人漸漸更新(林後四16;西三10),將來必要像祂(約壹三2),彰顯主的榮耀(林後三18)。
(八)一直到永世裏,我們仍然要作神的子民(啟廿一3)和祂的僕人(啟廿二3),而不是成為『神』。
〔話中之光〕(一)迷信的宗教信仰,乃是把『人』當作『神』看待;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乃是認識『人』自己敗壞的本性,轉而歸向那惟一的『真神』。
(二)「我們也是人,性情和你們一樣。」這句話說出信仰上最大的真理:只要是人,就不是神。
【徒十四16】「祂在從前的世代,任憑萬國各行其道。」
〔原文直譯〕「祂在從前的世代,任憑外邦各國各自行他們的道路。」
【徒十四17】「然而為自己未嘗不顯出證據來,就如常施恩惠,從天降雨,賞賜豐年,叫你們飲食飽足,滿心喜樂。」」
〔文意註解〕使徒保羅的講道乃是『因材施教』:對有聖經背景的猶太人,就採取『聖經歷史』講道法(徒十三17~41);對沒有聖經背景的外邦人,則採取『自然』講道法――從大自然的現象,證明有一位創造並管理大自然的神(羅一20)。
〔話中之光〕(一)祂是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提前六17);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裏降下來的(雅一17)。
(二)我們若是生活在衣食豐足、身心愉快的光景中,千萬不要忘了那施恩給我們的神,因為這正是祂施恩的「證據」。
【徒十四18】「二人說了這些話,僅僅的攔住眾人不獻祭與他們。」
〔文意註解〕「僅僅的攔住」意思是很困難地、好不容易地才算攔住了。
【徒十四19】「但有些猶太人,從安提阿和以哥念來,挑唆眾人,就用石頭打保羅,以為他是死了,便拖到城外。」
〔文意註解〕「以為他是死了,便拖到城外」他們知道羅馬帝國的法律不容許私自行刑殺害,因此想要拖到城外棄屍,以免被追究刑責。
〔話中之光〕(一)人心的變化何等巨大與難測:前一刻才將人捧上天,後一刻便要將人置之死地;不久前對主耶穌高呼『和散那』的眾人(可十一9),不久後竟喊著說『把祂丁十字架』(可十五13)。所以我們不要將自己交託給人(約二24)。
(二)「就用石頭打保羅」撒但對付信徒的手段,乃是『石頭』(5節)、『花圈』(13節)、「石頭」(本節)交互使用,軟硬兼施。
【徒十四20】「門徒正圍著他,他就起來,走進城去。第二天,同巴拿巴往特庇去」
〔文意註解〕「他就起來」按保羅當時的情況,若是未死,也是半死不活,但他一下子就能爬起來,也可算是一種神蹟。
「走進城去」上一節是被『拖到城外』,這裏是『走進城去』,二者成一明顯的對比,這告訴我們:(1)害怕的是施害者,而不是被害者;(2)信徒有時候要『逃』(6節),有時候卻須勇敢地面對敵人。
〔話中之光〕(一)神有時容許信徒遭遇苦難,面臨絕境,為的是要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復活的神(林後一8~9)。
(二)我們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林後四9)。
【徒十四21】「對那城裏的人傳了福音,使好些人作門徒。就回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去」
〔文意註解〕注意,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都是他們曾經被人逼迫、反對,並冒過生命危險的地方(參5,19節;徒十三50)。
〔話中之光〕(一)事奉主不能專挑安全無虞的地方,有時即使是要冒生命的危險,但因著工作的需要,便不能不去。
(二)真正獻身傳福音的人,乃是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的人(羅十六3~4)。
【徒十四22】「堅固門徒的心,勸他們恆守所信的道。又說:『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
〔原文直譯〕「…我們必須藉著經歷許多的患難,才能進入神的國。」
〔原文字義〕「心」魂;「所信的道」信仰(原文只有一個字)。
〔文意註解〕「堅固門徒的心」『堅固』由『在上』和『力量』二字組成,意即『從上加力』或『加上更多之力』。『心』字原文是『魂』,包括人的心思、情感和意志;因此堅固門徒的魂意即:(1)堅固其心思,使他們能更多認識並領會所信的道;(2)堅固其情感,使他們能更多愛主並愛教會;(3)堅固其意志,使他們能更剛強為主站住。
「勸他們恆守所信的道」『勸』原意『呼喚至身旁』,是個親暱之詞,有如『臨別贈言』、語重心長般的勸導。『所信的道』原文只有一個字,指他們客觀認識上的『信仰』;這話暗示基督徒的信仰有可能被曲解(猶3)而變質,甚至可能被人棄絕。
〔話中之光〕(一)我們不僅需要領人歸信基督,並且還要帶領已經有信心的人,堅固並加強他們的信心(西二6~7)。
(二)傳道人不但要播種――傳福音,也要栽培――教導與餵養;不但要勇往直前,也要『回頭堅固』。許多傳道人因為忽略了回頭堅固的工作,導致很多屬靈的嬰孩夭折,實在可惜。
(三)「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福音的目的,不是叫人在地上安逸,乃是使人在苦難中轉眼望天;不是叫人生活容易,乃是叫人生命有所變化。
(四)人生最佳美的東西,都是從苦難中得來。麥子必須磨碎,才能作成麵包。聖香必須經火,才能發出濃郁的香氣。泥土必須耕鬆,才能適於下種。照樣,一個破碎的心,才會得到神的喜悅。人生最甜蜜的歡樂,都是憂傷的果子。
(五)我們必須親身經歷許多艱難,然後才會去安慰別人。如果你渴望作一個安慰使者,如果你願意有分於憐恤的恩賜,如果你想從你身上流出新鮮的慰語,來扶持受試煉的弟兄姊妹,如果你要在日常過著光潤的生活,不叫別人感到你的酸辣,你必須甘心樂意的付上一筆代價─―為主受苦。
(六)神讓我們「經歷許多艱難」的主要原因,是要除去我們身上的天然成分,也就是拆毀我們的舊人,好叫我們裏面的新人一天過一天的變化成熟(林後四16)。必須是那些屬靈的光景通得過神審判的人,才『算配得神的國』,所以是為神的國受苦(帖後一5)。
(七)要「進入神的國」,就必須經歷患難;由於有許多的患難,所以必須學習忍耐。我們都必須認定:惟有那些有分於『耶穌的患難和忍耐』的人,才能在祂的『國度』裏一同有分(啟一9)。
(八)進入神國的道路是窄小難走的(太七14),所以必須努力(原文字意是『奮鬥』)才能進去(路十三24)。
(九)一般宗教徒,乃是以追求身體和心靈的平安福利為其旨趣;但基督徒卻是在苦難中或是藉著經歷苦難,而享受真實的平安和恩惠。
(十)一般人往往會因遭遇苦難而離開原有的信仰;惟有少數人懂得透過苦難來體驗信仰的內涵,他們乃是真正的得勝者。
【徒十四23】「二人在各教會中選立了長老,又禁食禱告,就把他們交託所信的主。」
〔文意註解〕「二人在各教會中選立了長老」『選立』原意『將手伸出』,喻權力的交接與託付。『長老』指其年紀較長、靈命較老練者,負有監督教會的聚會、主理行政、教導並勸勉、維持紀律的責任。
本節是新約聖經首次提到長老的設立。使徒在一個地方傳了福音,有人得救了,就成立了教會。有了教會,教會裏的弟兄姊妹們,就需要有栽培、牧養、帶領、管理、監督他們的人。使徒所設立的長老,就是為著應付他們所設立的教會的需要。從聖經看來,管理、栽培一個教會,乃是長老的責任。
我們從本節稍微能看出選立長老的條件:(1)長老是由設立教會的『使徒』選立的,並不是由眾信徒互相推選的;(2)『選立』表明長老不是隨隨便便設立,乃是經過使徒在主面前慎重甄選的;(3)顧名思義,長老想必是他們的實際年齡較別人『長而老』者,並且在靈性上也顯出『長』進又『老』練;(4)長老必定是從本地教會的信徒們中選立,而非由別地教會調來的;(5)『長老』的原文是複數詞,表示一地教會的長老大概是二人以上,這遠比一個長老治會為佳。
「就把他們交託所信的主」『交託』原意『放置』、『存放』,有如存款於銀行一般,完全信託給對方。
這句話也暗示:使徒在選立了長老之後,不再遙控長老;長老並非對使徒負責,乃是對主負責。這樣,才能保證各地教會的行政獨立,而不至於使教會成為主工人的囊中之物。
〔話中之光〕(一)傳福音的目的,不僅是要拯救靈魂免入地獄,並且是要建造教會,在地上彰顯神的見證。前者不過是傳福音的消極目的,後者才是積極的目的。
(二)教會是神的『金燈台』(啟一20),在這黑暗的世代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腓二15~16),作神榮耀的見證。
(三)教會是『神的家』(提前三15),給神的兒女提供照顧、餵養、保護與溫暖。信徒必須活在教會中,才能充分的經歷並享受神豐富的備辦。
(四)有一位早期的教父說:『人如果沒有教會作他的母親,神就不能作他的父親。』
(五)『無教會主義』的人,他們無論是怎樣的屬靈與追求,必然會逐漸地沒落。正常的教會,必然對神的兒女和神的國度都大有幫助。
(六)教會的治理要能上軌道,選立長老相當緊要;一旦選錯了長老,就會帶來許多不必要的情形,叫教會受極大的虧損。
(七)信徒若盼望能擔任教會的長老,這個存心原無可厚非,因為他可能是出於羨慕善工(提前三1),但並不是人人都適宜擔任長老的(提前三2~7)。
(八)為主作工,應當學習把人事物藉著禱告交託給主;盡本分作所該作的,其餘的就交託給主負責,相信主負責比我們自己負責要好得多(提後一12)。
【徒十四24】「二人經過彼西底,來到旁非利亞。」
〔文意註解〕『旁非利亞』位於彼西底的南方,是小亞西亞南部沿海的一個小省分,其西部臨接呂家,東部則臨接基利家。
【徒十四25】「在別加講了道,就下亞大利去。」
〔文意註解〕『別加』是旁非利亞省的首府;『亞大利』是在別加西南方僅數哩之遙的一個港口。
【徒十四26】「從那裏坐船,往安提阿去。當初他們被眾人所託蒙神之恩,要辦現在所作之工,就是在這地方。」
〔文意註解〕「往安提阿去」此安提阿乃指敘利亞的安提阿,就是他們此次出外旅行傳道的出發點(徒十三1~3)。
「被眾人所託蒙神之恩」『眾人』指眾同工和教會;『所託蒙神之恩』指將他們交託在神的恩典中(徒十五40),使他們得以完成所要作的工作。
「就是在這地方」此句的用意在將此安提阿和彼西底的安提阿(徒十三14)有所分別。
【徒十四27】「到了那裏,聚集了會眾,就述說神藉他們所行的一切事,並神怎樣為外邦人開了信道的門。」
〔話中之光〕(一)主的工人固然是對主負責,但是也不能因此就不顧同工和教會;向他們交通與報告自己的工作,乃是一件美事。
(二)凡我們所作的工,都是神藉著我們作的,是神自己的工作;我們不過是神手中的器皿而已。
【徒十四28】「二人就在那裏同門徒住了多日。」
〔話中之光〕工人出外時竭力多作主工,回來時與眾信徒一同交通與追求,千萬不能因為工作而與身體脫節。
叁、靈訓要義
【保羅醫治生來是瘸腿的】
一、施醫治的人:
1.是倚靠主放膽講道的人(3節上)
2.是主樂意藉他們的手施行神蹟奇事的人(3節下)
3.是遭凌辱與逼迫仍舊不改其志到處傳福音的人(5~7節)
4.是能定睛觀察人內心情況的人(9節)
5.是憑著信心說話的人(10節)
二、蒙醫治的人:
1.是一個兩腳『無力』的人(8節上)――不是不知如何行走,乃是無力行走
2.是『生來』就瘸腿的人(8節中)――這個毛病是與生俱來的
3.是『從來沒有』走過的人(8節下)
4.是留心『聽』道的人(9節上)
5.是『有信心』的人(9節下)
6.是聽話『就』遵行的人(10節)――立即信而順從
三、醫治的果效:
1.藉此證明主的恩道(3節下)
2.藉此彰顯神的作為(11節)
四、因醫治所衍生的問題:
1.拒絕人的『花圈』(11~18節)――拒絕人的榮耀與尊崇
2.反得人的『石頭』(19節)――蒙受人的羞辱與迫害
【主工人謙卑的榜樣】
一、撕開衣裳(14節上)――撤除所有外貌的榮美
二、跳進眾人中間(14節下)――與眾人站在同一的地位上
三、諸君,為甚麼作這事呢(15節上)――阻止別人的崇敬
四、我們也是人(15節中)――堅守自己為人的本分
五、性情和你們一樣(15節中)――毫不隱瞞自己敗壞的本相
六、歸向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神(15節下)――指引人歸向神
【論神】
一、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15節中)――神的全能
二、永生神(15節下)――神的永在
三、神(15節下)――神的獨一(原文單數詞)
四、祂在從前的世代,任憑萬國各行其道(16節)――神的忍耐
五、為自己未嘗不顯出證據來(17節上)――神的作為
六、常施恩惠(17節中)――神的慈愛
【主的工人如何看顧教會和信徒】
一、堅固門徒的心(22節上)
二、勸他們恆守所信的道(22節中)
三、預告將會經歷許多艱難(22節下)
四、在各教會中選立了長老(23節上)――託人照顧看管
五、把他們交託所信的主(23節下)――藉禱告交託在主的手中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使徒行傳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使徒行傳提要」末尾處
使徒行傳第十四章拾穗
【徒十四1】「二人在以哥念,同進猶太人的會堂,在那裡講的叫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信的很多。」
當
我們站起來講道了,聽眾立即可以發覺我們是著重道理或生命。如果是注重道理,我們就永無風險。我們會小心翼翼謹守自己在道理綱目的範圍內,以求絕對的安
全,避免一切可能發生的誤會:我們按邏輯次序擺出理由,而借著一個歸納的過程,達致在理論上是無懈可擊的結論。但如果我們是注重生命,我們宣講的方法就大
有差別了。我們會不大關心那些技巧上的準確性,因為我們自己早已知道,在某些情況下,單憑道理絕不能維持我們。只要我們能夠將基督在祂那活潑的身位裡擺在
聽眾面前,並讓聽眾面對面的遇見祂,那我們便知道,我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我們要用所認識的基督來服事教會。職事是需要我在神面前看見一個東西,神叫這個東西新鮮的在我身上,叫我能夠把這個東西拿出去擺在教會面前。――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徒十四1】保羅與巴拿巴向前到距離安提阿約九十哩的以哥念去。這是一個古舊的城市,據說比大馬色還要古老。在遠古的時候,它有過一個名叫南納卡(Nannacus)的王,而『自從南納卡以來』一語乃成為眾所週知的『自古以來』的意思。──《每日研經叢書》
【徒十四1~3】以哥念即現今的孔雅(Konya),在安提阿以東九十哩(145公
里)的羅馬公路上,同在加拉太省(前弗呂加境內)。宣教士一到那裡,就開始在猶太人的會堂傳道,很多猶大人和外邦人信了主。可是麻煩不久就出現了。拒絕福
音的猶太人拉攏外邦人,向他們譭謗宣教士。他們的遊說工夫並沒有即時生效,到了故事的下半,才見他們採取積極的行動對付宣教士。
當時,保羅和巴拿巴因見敵擋的形勢,決定必須多花時間在城中,繼續倚靠神放膽作見證。神叫他們能行神跡奇事,證實口頭的見證,正如在耶路撒冷的使徒一般(五12)。以“恩道”一詞形容福音信息,在二十32保羅于米利都的講章中也如此使用(參路四22);路加在此用它,可能是特意反映保羅當時的信息側重神的恩惠(參十三43;二十24)。第3節全句叫人想起希伯來書二3、4,那裡也說到,神用奇事神跡證實所傳的道。雖然如此,並不是人人信服福音。──《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四4】「城裡的眾人就分了黨:有附從猶太人的,有附從使徒的。」
「使徒」:這裡是路加第一次用「使徒」稱呼巴拿巴和保羅。──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十四4】「分開」就是路加福音十二章五十一至五十三節。―― 倪柝聲
【徒十四4~7】城中百姓開始警覺宣教士的存在,和猶太人對他們分歧的態度。他們之間就分了黨,有的人站在宣教士一方,這裡稱他們為使徒(亦見14節)。這是路加稱保羅為使徒的唯一經文;這個事蹟令人稀奇,因為保羅非常強調他為使徒的身份。有人爭論說,路加將使徒限於十二門徒,即那些與耶穌在世上同工,又見證祂復活的人(一21~25,十39~42)。所以,這裡和14節的用法,祇屬例外,與路加一貫的立場不合,也許祇是因為他用早期文獻時,沒有留意就用上了。對路加來說,保羅和巴拿巴都不是使徒。若是這樣,路加為使徒行傳作者的理論,就十分可疑。可能路加用這字的時候,是指一般性的意思,就是“安提阿教會差出來的宣教士”(參林後八23;腓二25)。可是更可能的解釋,就是路加認為使徒主要是指耶穌在世上選召的十二門徒(路六13,九1、2,廿二28~30),其使命是向猶太人。路加卻也清楚知道保羅的使徒身份,從目前這一節,和廿二21及廿六16、17所用“差遣”這同根動詞(希臘文apostello),就可以看出來。因此,他也承認另有一批耶穌所差派的使徒,是在十二門徒以外的;他不否認保羅和巴拿巴屬於這一批人。
等到逼迫真正臨到,保羅和巴拿巴才決定離開。逼迫他們的,是外邦人和猶太人,並他們的官長,這裡不清楚是指猶太官長,還是外邦官長,或是指兩者;不過第一及第三種看法較有可能。於是十三50的狀況重演,一旦當地方政府縱容人逼迫他們,宣教士就覺得不能再留了。他們離開了弗呂家的境地,進入呂高尼地區,到了路司得,約有十八哩(29公里)的路程,又再到特庇,約五十五哩(89公里)。儘管遭遇攔阻,他們仍繼續傳福音。──《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四5】在地位上,猶太人就以外邦人為犬,中間隔斷的牆,是何等的高;然而,在逼迫聖徒上,他們是何等的同心!魔鬼也有牠的合一!
第七節:不是逃匿,乃是傳福音!―― 倪柝聲
【徒十四8~10】路司得位於以哥念南南西方十八哩(29公里);它本來是個無足輕重的鄉村,在西元前六年成為羅馬殖民地,配合對抗當地好鬥部族的策略。路加已提過宣教士到這地來傳福音(7節)。
這裡提出一事,證明傳道的果效;一個瘸子,也許是個討飯的,一輩子從未走過。他對信息有所回應,相信他的病可得痊癒。這表示信息中提到耶穌治病的事蹟。這
段記載表示,這個人和其它居民一樣,聽得懂保羅的希臘語,保羅看出他的信心,便發出吩咐,同時,神的大能叫他能夠跳起來,開始行走(參三8)。──《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四12】丟斯,也就是古希臘的主神,權柄大過一切。希耳米是商業之神。──
何曉東《新約聖經難題探討》
【徒十四12丟斯,希耳米是什麼?】
答①丟斯——原意系幫組者,為希臘與羅馬至尊之神,其羅馬為Jupiter,丟斯廟建立在希臘的阿林匹亞(Olympia),故有阿林匹亞神之微稱,敘利亞王安提阿古,伊皮法紐(Antiochus
Epiphanes),曾建廟于雅典,且在耶路撒冷建立大廟獻于阿林匹亞之丟斯,以
謝其幫助戰勝之恩,同時又因撒瑪利亞人之請,稱基利心山所建立之聖所為丟斯,為異邦人之保護者,在丟斯廟中,亦有祭司,受花園,以及他種祭品之奉獻,人欲
求其降福,則殺牛羊以為祭,蓋當時此風已盛行與希臘,羅馬全鏡矣。
②希耳米——亦為希臘與羅馬人所崇拜偽神之一,希臘人稱為希耳米,羅馬人稱為牟古留mercury,
希臘人視丟斯為年老之神,為眾神與人之交,希耳米為其年幼之子,他是為丟斯及諸神傳信的使者。相信此偽神秉性靈敏,富有口才,並且對於文字音樂,及一切藝
術,皆為彼所創造者。保羅與巴拿巴在路司得宣道大行神跡時,使眾人驚奇,以為是丟斯和希耳米令,而向他們獻祭,即被攔阻之(徒十二8-18)。——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徒十四12丟斯與希耳米是甚麼人物?】
保羅與巴拿巴在路司得傳道的時候,因為醫好一個兩腳無力的病人,以致眾人大為驚奇,以為他們兩人是“神借著人形降臨在人間。”於是稱巴拿巴為丟斯,稱保羅為希耳米。
丟斯(ZEUS),英文聖經沿用拉丁文聖經即天主教的說法,改用羅馬名JUPITER。丟斯原意為“説明者”,羅馬人與希臘人崇拜之為“保護人之神”。
希耳米(HERMES),英文聖經亦改用拉丁文MERCURY。希臘人相信丟斯為年老之神,希耳米為其子,較年幼。但希耳米則富有口才,並相信希耳米為口才、文藝及音樂的賜予者。
路司得人們稱保羅為希耳米,因他領首發言。
路司得人有一著名“神話”,謂丟斯與希耳米曾從天上降臨,訪問鄰幫“弗呂家”(PHYRGIA)的一對老夫婦,名腓利門(PHILMON)懷包西斯(BAUCIs)。路司得人一向羡慕他倆有福,這次看見保羅與巴拿巴所講所行,便以為是丟斯與希耳米從天降臨,恩及路司得人,所以要向他們獻祭。
丟斯廟建在希臘的阿林匹亞(OLYMPIA),故又有阿林匹神之稱。敘利亞王安提阿庫·以比反斯(ANTIOCHUs·EPIPHANES)曾在雅典新建丟斯廟,並在耶路撒冷立巨廟獻與丟斯,以謝其幫助戰勝勝之思。同時撒瑪利亞人也請求他在基利心上建一丟斯聖所,以保護外邦人。
丟斯的英文名稱JUPITER,即木星學名。希耳米之英文名稱MERcURY則為水星。
羅馬人解釋丟斯為風雨雷電四行之神(中國人以金木水火土為五行),所以以雷電為記號,以虹為使者。丟斯又為倫常之神,主持人的婚姻。所以羅馬人結婚多以能在丟斯廟行禮為榮。――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徒十四13】「有城外宙斯廟的祭司,牽著牛,拿著花圈來到門前,要同眾人向使徒獻祭。
」
「牛....花圈」:都是複數型式。──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十四15】「我們也是人」──我們應當記得這個。因此傳道人不應當受人敬拜。可惜,許多人,已不記得他自己是「人」了。―― 倪柝聲
【徒十四15~18】這些虛妄”是形容偶像的話,舊約如此用過(耶二5),“歸向”在三19及其它經文,指悔改信主。這裡的語句與帖撒羅尼迦前書一9特別接近;那裡形容帖撒羅尼迦的信徒,怎樣“離棄偶像歸向神,服事那又真又活的神。”因此這句話顯然是描寫外邦人信主的典型句子。這篇講章所缺少的,是與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一10相關的內容,那裡說:“等候祂兒子從天降臨,就是祂從死裡復活的,那位救我們脫離將來忿怒的耶穌。”也不符合保羅的宣稱,說他單傳“釘十字架的基督”(林前一23,二2)。
不過,缺乏這些內容,並不等於說保羅沒有提及;路加的用心,乃是補充前面使徒講道的內容,說明他們對外邦人講道時,加插了什麼內容。事實上,從講章的內容
可知,他們一定繼續傳講出了明確的福音內容。因為既說明了神在從前的世代所作的事,勢必會接下去講祂如今作了什麼,怎樣以新的方式啟示祂自己。過去,祂讓
外邦人各行其道,隱約暗示他們不認識祂,神並不算為有罪。不過,人仍有足夠的資料可以知道祂存在,因為祂從大自然中見證自己,常賜美物(中譯:恩惠)給
人;賜雨水和四季(中譯:豐年),叫農作物生長,使人有糧得飽,心中喜樂滿盈。所以,大自然世界本是以叫人體認創造主的存在,祂的權能和美善。不過,這種“自然”的啟示,是屬於過去的;正如保羅在十七30、31所指出,這啟示現在已有神新的見證補足了,就是保羅在15節,所提的福音,不過他沒有詳細解說下去。這番話足以止住眾人原先向他們獻祭的心意,不過祇是“僅僅”而已,因為他們的迷信根深蒂固,而這次的神跡又留給他們極為強烈的印象。──《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四19】撒但使者的熱心,幾乎與使徒相埒!「用石頭打!」前豈不是要向使徒獻祭麼?我們若順著人意,隨他們的便,去敬拜神,就沒有逼迫。肯受人稱讚的人,人反愛他!否則,「用石頭打!」―― 倪柝聲
路司得是羅馬的殖民地;但是也是前哨站。不論如何,人們看到他們所行的事,便會害怕,因此他們便以為拖出城外的乃是保羅的屍體。他們都害怕羅馬法官的厲害,為求避免騷動的後果,他們便設法除掉保羅的屍體。──《每日研經叢書》
【徒十四19~20】事態突然有了變化。強逼保羅離開安提阿和以哥念的猶太人,這時來到路司得,也許與當地的猶太人聯合(故事中沒有提及),要讒害
人,叫他們敵對宣教士。然後他們發動攻擊,當然是猶太人執行的;他們用石頭打保羅,以為他死了,就丟出城外。人們對保羅態度的轉變,十分奇怪(參路四22~28),不過也絕非不可能,若人們不肯接受福音,正如18節所暗示的,他們就很容易被說服,認為宣教士不過是假冒份子,於是任由他們的同胞去隨意處置。無論如何,這事件的歷史性是毫無疑問的;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十一24、25所提的,必然就是這件事,其它如加拉太書六17,提摩太後書三11,也可能是指這件事。這故事不是說保羅真的死了,再活過來,雖然有人喜歡這說法;路加表達的方式,是說“以為他是死了”,他沒有提供任何與這句話相反的證據,表示這裡並沒有神跡性的復活。保羅回城去並不稀奇,刑罰已經執行過了,他不會再受折磨,祇要快快離開。他也立刻離開,到了特庇。特庇的舊址,過去以為是孔雅(以哥念)以南六十哩(97公里)的古德利仙(Gudelisin),現在卻公認為孔雅東南六十哩(97公里)的科提胡玉克(Kerti Huyuk),這一遺址中的石刻證明無誤。──《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四21~23】宣教旅程在特庇到達高峰,傳福音十分成功,沒有遇見猶太人的反對(參提後三11亦
沒有提及)。於是宣教任務就進入第二階段。保羅的一貫作風,是重新探望所建立的教會,或至少藉同工或書信保持聯絡。這一次,他和巴拿巴再訪各地教會,雖然
明知要回去的各城,都對他們採取敵對的態度。他們原可以向東,走陸路回安提阿,不必再經原路。不過,這裡沒有再記述任何意外,他們還可以鼓勵幼嫩的信徒堅
守信仰,不要跌倒,回到猶太教或異教去;又很現實地警告他們,根據過往的經歷,進入神的國並非易事。神的國(一3、6,八12)在這裡是指人或在死後、或仍活著將進入的國度,就是神在耶穌再臨之時,要設立的國度(提後四18)。走這條路的人,必須準備受逼迫(帖前三2~4;帖後一5;提後三11~13),但他們必蒙主保守,宣教士把他們交托在這位主的手中(參二十32;彼前四19)。
宣教士在各地教會設立領袖,這裡稱為長老。這是耶路撒冷以外,首次提及長老的地方,其它提及長老的,尚有以弗所教會(二十17),教牧書信中所提的教會事奉人員(提前五17;多一5),以及雅各書(五14),彼得前書(五1、5)。
由於保羅在教牧書信以前所寫的書信中,沒有提過長老,常有人堅持說,這裡提及這事,是年代上的錯謬,保羅當時根本不關心地方教會的領導問題。然而,從這些
事實我們最多祇能說,路加的用字可能是他那時代所通用對領袖的稱呼,至於早期則可能另有不同的稱呼。從哥林多前書十六15、16,腓立比書一1,帖撒羅尼迦前書五12、13,可見保羅對地方教會的領袖關注非常,我們不必對路加的敘述產生疑竇。至於設立的形式,包括禁食禱告,是根據安提阿的做法(十三1~3)。──《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四22】「我們」──信主得救的人。「進入」──得著。「神的國」──與主同王。「必須」──必經的路徑。「經歷艱難」──與主為王的條件。「許多」不止一次。―― 倪柝聲
【徒十四23】「二人在各教會中選立了長老,又禁食禱告,就把他們交托所信的主。」
「長老」:原文是複數,表示這是組成一個長老團來領導教會。──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十四24】「二人經過彼西底,來到旁非利亞。」
路加常用這個詞來形容一個傳道旅程,這裡保羅一行人也可能邊走邊傳福音。── 蔡哲民等《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徒十四24~28】回程中,宣教士經過彼西底荒野的地帶,大概沒有什麼傳福音的機會,到了別加(十三13、14),
才記述他們在那裡傳道。亞大利是鄰近的海港,他們就從那裡航行,直接回到敘利亞的安提阿。在那裡他們向全會眾報告工作情況:既然教會差派他們出去,就理當
歡迎他們回來,聽他們報告活動的情況;聚會的主旨顯然是讚美神,從報告中,可以明顯看出是神,讓外邦人有機會接受福音。不錯,安提阿教會向外邦人的福音工
作已經進行多時,但這個經歷更印證了神要他們擴展宣教的工作。最後,經文告訴我們!他們留在那裡與門徒同住了多日,暗示這祇是暫時的停留,不久神就要差他
們進行新的工作。可是,有一個萬分重要的原則必須先解決。──《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四27】「神藉,……神為,」不是他們自己。作見證者,應當記得這個。「神開了門」。──他們受苦,使人得進這門。―― 倪柝聲
使徒行傳第十四章例證
【徒十四1~7關心我們的事】
要向罪人見證救主往往是難而又難的。即使大使徒保羅也要求在以弗所的信徒為他代禱,好叫他放膽開口「把福音的奧秘宣講出來。」
美國佈道家慕迪有晚在回家的路上,見到一個人靠在電燈杆旁,他就伸手搭在他的肩上,問那人是不是基督徒。那人抓起拳頭兇狠的對慕迪說,「你少管閒事!」慕迪說,「很抱歉干犯了你,老實說,我並沒有多管閒事,其實這正是我的事!」說完,他就靜靜地走了。
約
莫過了三個月後,有一天晚上,這位佈道家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了。他問:「誰啊?」有人答話。但他還是認不出回話的人的聲音。他又問:「你要什麼?」門
外的人答說,「我要作一個基督徒。」於是慕迪開了門請他進來,那人正是以前怒目對他的那一位,他見證說,自從那一晚見到慕迪後,心中便總是不平安。於是慕
迪帶領他歸主,後來那人成為一個主日學老師,熱心到處見證他歸主的經過。
耶穌希望我們作祂的見證,因為當我們向罪人見證恩主時,我們不是管人閒事,事實上,這正是我們的事。——H.G.B.——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
【徒十四3「主藉著他們的手施行神跡奇事。」】
聖
靈與他們同作見證,而且同工合作,是有極大的鼓勵最大的果效,凡被聖靈充滿的,必進入神的相交裡,在工作中與祂合作,他們在外面工作,祂的工作在裡面。他
們撒種,聖靈就澆灌。我們必須十分謹慎,祂與我們合作,我們的手必須潔淨,祂就使我們施行神跡奇事。當我們與祂同工,結果必定超過我們的期望,有意外驚人
的成效。
有
一位在邊遠的地方從事傳道工作的,曾寫出他的經歷來:「我們來這裡已經有七年了,在這長久的年月中,一直是受著忍耐的試煉……一切似乎都很徒然,有人以為
宣教士工作毫無功效,於是自己點著了火,不僅抓住一個個人,而且從一個村落到另一個村落,到處有人問:我們怎麼可以得救,這些地方都變成基督的環境了。」
神有一定的時間,祂的遲延有原因的。我們不能立即看到撒種、勞苦。眼淚的果效,但是我們的工作是為我們的神,我們的請求必蒙應允,也必在指望中有喜樂,我們必須常發恩言,神的恩惠竟使我們反叛者成為祂的兒女,從罪汙中得著潔淨,也蒙祂回復、保守與成聖。
── 邁爾《珍貴的片刻》
【徒十四8~18】保羅與巴拿巴在路司得碰上一件奇特的事。他們被當為神,這一件事的解釋在呂高尼傳奇性的歷史。路司得附近的人有一個故事,說丟斯和希耳米神有一次化裝來到地上,沒有人接待他。後來有兩個老農人,就是腓利門和他的妻子葆茜(Baucis),他們倆請兩位神進去。結果全地的人都被神所減,只餘腓利門與葆茜二人,作了一座宏偉廟宇的守却。他們死了以後,變作兩棵大樹。所以當保羅醫好了那瘸腿的人時,路司得的人決意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巴拿巴必然是個風采高雅的人,因此他們才把他當作神中之王──丟斯,希耳米是眾神的傳訊者,而保羅是個講者,他們便稱他為希耳米。──《每日研經叢書》
【徒十四11~14】路加這裡用的“說話領首”,與一份異教文獻的說法很接近;而且,這兩位神祇同時出現的時候,希耳米作發言人,也並非不可能。一首俄維丟(Ovid)寫的拉丁詩,保存了這一段希耳米與宙斯降臨這地區的傳說。他用了這兩位神祇的羅馬名字:天神(Jupiter)和商業之神(Mercury);有一對老邁的夫妻腓利門和包西施接待他們,但對兩位訪客的身份全不知情。因此,考古學家考證,現在路司得附近,有將這兩位神祇並列的教派,日期約為西元二五○年。赫肯否定這教派可能早已存在的論調,全無確實的證據,無以立足。雖然,在路斯得尚未發現丟斯廟,在城前面(即城外)卻有一類似的廟,在哥勞地奧波利斯(Claudiopolis),離路司得不遠(見布魯斯,Acts, pp.281f)。依這些證據看來,若說人們原來是以當地呂高尼人的神名來稱呼宣教士,而路加用希臘神祗的名字來取代,因為讀者對它們更熟悉,這講法是極不可能的。不過,也可能呂高尼人早已把自己的神,與希臘的神祇融合起來了。
我們在此得一瞥亞拿突宗教的禮儀,他們從城中把牛牽到廟裡去,以毛線花圈裝飾著,準備宰來獻祭。使徒們一看見這種形勢,迅速地制止他們,撕裂衣裳,跳進眾人中間。在猶滴書(Judith)十四16、17有一段很相似的記載,用詞也相同,描寫猶滴謀殺何羅弗尼斯(Holophernes)時,巴歌亞(Bagoas)的悲痛情景。不過這裡的重點不同;撕裂衣裳是對以人為神的褻瀆行徑一種猛烈的反應;使徒快快跳進眾人中間,是避免被尊為師,招致頂撞神的罪。又有人認為,當地的祭司斷不會誤認兩個行神跡的遊行猶太人為神祇。不過韓森(p.148)提出類似的例子,表示這樣的題材完全可信。使徒一詞(十四4注)意思可能是強調巴拿巴和保羅的身份,不過是神的使者。──《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四20】主的道理,雖受逼迫,還會「起來」。廿個世紀以來,世人多少時候「以為祂是死了」呢!―― 倪柝聲
這故事的突出特色乃是保羅的絕對勇敢。他清醒過來,第一個行動便是逕直回到他被石擊的城市去。約翰衛斯理的忠告是,『常常大膽面對暴民』。保羅逕直回到那些企圖殺害他的人當中去,可說是絕頂大膽的事。這樣的一個舉動,其效果勝似一百篇講道。人們必然會自問,一個人那裏來的勇氣,使他敢於這樣作呢。──《每日研經叢書》
【徒十四22】「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
人生最佳美的東西,都是從苦難中得來。麥子必須磨碎,纔能作成麵包。聖香必須經火,纔能發出濃郁的香氣。泥土必須耕鬆,纔能適於下種。照樣,一個破碎的心,纔會得到神的喜悅。人生最甜蜜的歡樂,都是憂傷的果子。我們必須親身經歷許多艱難,然後纔會去安慰別人。
如果你渴望作一個安慰使者,如果你願意有分於憐恤的恩賜,如果你想從你身上流出新鮮的慰語,來扶持受試煉的弟兄姊妹,如果你要在日常過著光潤的生活,不叫別人感到你的酸辣,你必須甘心樂意的付上一筆代價─你必須像主那樣受苦。─
勞勃生
【徒十四22~23】他表示他確信基督教必須在團契中活出來,正如一位偉大的教父說過的,『人如果沒有教會作他的母親,上帝就不
能作他的父親』。約翰衛斯理說過,『沒有人能獨自上天堂去;他一定要找朋友或集合朋友同去。』保羅從起初便不只以栽培個別基督徒為目標,卻要使這些個別基
督徒進入基督徒團契之中。──《每日研經叢書》
【徒十四27】保羅與巴拿巴絕不以為是他們自己的力量成就了任何事情。他們說到上帝用他們所成就的事。他們只把自己當作上帝的同工。在阿金科(Agincourt一四一五年十月廿五日英軍於此地大敗法軍。編者注)大捷之後,英王亨利五世禁止製作歌曲紀功,卻命將一切榮耀歸於上帝。我們工作時,不以為是為我們自己的榮耀,而是由於以我們為上帝手中的工具這一信念,我們便開始對於基督教服務有正確的觀念了。──《每日研經叢書》
使徒行傳第十四章綱目
【宣教的順利和艱難】
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
一、在以哥念的事工
1.倚靠主放膽講道
2.信的很多
3.不信的人逼迫使徒
二、在路司得和特庇的事工
1.醫斥一個兩腳無力的人
2.離棄這些虛妄的事
3.眾人用石頭打保羅
三、受傷仍繼續傳講
1.堅固門徒的心
2.選立長老
3.繼續傳講
── Chih-Hsin Chang《An Outline of The New
Testament》
【使徒行傳第十四章】
一、以哥念的爭端(十四1~7)
二、路司得異教徒的福音工作(十四8~20)
三、返安提阿的旅程(十四21~28)
──《丁道爾聖經注釋》
【使徒行傳第十四章】
一、往前去以哥念(十四1-7)
二、在路司得的誤會(十四8-18)
三、保羅的勇敢(十四19-20)
四、堅定教會(十四21-28)
──《每日研經叢書》
【使徒行傳第十四章】
一、在以哥念的教會 十四1~7
二、在路司得和特庇的傳道 十四8~20
1.保羅在路司得的演講 十四15~17
三、回到安提阿 十四21~27
──《中文聖經注釋》
【給基層人士的福音(十四1~18)】
一、在以哥念傳道(1~7)
二、在路司得傳道(8~18)
──《新舊約輔讀》
【整全的使命(十四19~28)】
一、保羅被打(19~20)
二、堅固門徒(21~23)
1.宣講(21)
2.使人作門徒(21)
3.教導、堅固及勸勉(22)
4.建立教會(23)
5.選立長老(23)
三、宣教述職(24~28)
──《新舊約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