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十八1】「耶穌說了這話,就同門徒出去,過了汲淪溪,在那裡有一個園子,他和門徒進去了。」
「汲淪溪」:耶路撒冷城以東的谷地。除了雨季之外,其他時候溪水都是乾涸的。
「園子」:就是「客西馬尼園」,意思就是「橄欖園」。──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十八1】“進去”的字眼。無疑的,那是一個私人園子,而祂有權利進去。──《摩根解經叢書》
【約十八2】「賣耶穌的猶大也知道那地方,因為耶穌和門徒屢次上那裡去聚集。」
“賣耶穌的猶大也知道那地方。”人們可能對“至聖的所在”十分熟悉,而仍然行出最卑劣的勾當。他知道那地方,“因為耶穌和門徒屢次上那裡去聚集。”那就是說,耶穌經常帶門徒到那裡聚集。因此祂所去的地方,是猶大所熟悉的。──《摩根解經叢書》
【約十八3】「猶大領了一隊兵和祭司長並法利賽人的差役,拿著燈籠、火把、兵器,就來到園裡。」
「一隊兵」:原文是指羅馬兵的一個兵團,人數大約是六百人到一千人左右。這種兵團是由「千夫長」率領。不過在此可能只是指一個兵團的其中一部份人。
「差役」:相當於公會所派遣的「聖殿侍衛」。
「燈籠」:可以承載家用油燈的陶制器具。
「火把」:綁在一起的含油脂木塊。──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十八3】“猶大領了一隊兵。”那是羅馬兵的一個團(譯注:約有三百至六百人),祂的敵人已經下決心,一次就把事情解決了。他們派了一個團的人,無疑的說出他們預期在捉拿耶穌時,會遭遇困難。他們也帶著“祭司長並法利賽人的差役”,他們是聖殿警衛。約翰點出“祭司長並法利賽人”,祭司長並非法利賽人,他們是撒都該人。也就是說兩個在神學與政治上厲害敵對的黨派,在治死耶穌的事上一致的聯合。儘管當時逾越節有月亮高懸天空,他們來時還是“拿著燈籠、火把、兵器”。他們想祂說不定在某些地方隱藏避著,而且可能會反抗。──《摩根解經叢書》
【約十八4~6】“耶穌知道將要臨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來。”這一句話非常有意義,證明並強調一個事實:耶穌上十字架的道路,不是犧牲的道路,一路上祂知道一切要臨到祂身上的事,一方向祂對這一切知道得清清楚楚,另一方向祂“就出來”,祂很威嚴的走出來。當祂的眼睛專注在祂的十字架上時,祂所顯出來的是再威嚴不過了。
“衪出來”這一句話的意思乃指祂離開那園子。祂從那園子裡走出來。祂出到外面。
祂面對他們,說,“你們找誰?”他們說,“找拿撒勒人耶穌”。然後祂說,“我就是!”當
祂這樣說時,整團羅馬軍隊,聖殿警衛以及祭司長們和領他們來的猶大,全部退後倒在地上。從祂身上猛然發出的威嚴攔住了他們。可能從祂身上發出我們難以說明
的某種力量,如烈焰般的榮耀。我想可能當祂站著面對仇敵時所顯出的樣子,使他們畏縮而站立不住。他們無法下手捉祂。就在這節骨眼上,祂顯明一個祂所一再提
及的事實,(這是我們前此在這本福音書裡所看過的),除非祂的時候來到,沒有人能下手捉祂。如今祂的時候已經來到,但即使是這個時候,所有的兵丁,聖殿警
衛和長老們根本沒有力量來捉拿祂。當祂一說,“我就是!”他們就退後倒在地上。耶穌的威嚴在此顯出。──《摩根解經叢書》
【約十八5】「他們回答說:“找拿撒勒人耶穌。”耶穌說:“我就是!”賣他的猶大也同他們站在那裡。」
「我就是」:與 出三14 中上帝的自稱「我就是『我是』」酷似,暗示他是上帝。也就是因此,聖殿侍衛等會退後倒在地上。──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十八6】「耶穌一說我就是,他們就退後,倒在地上。」
主
耶穌在去加略的前夕,祂周圍的景況已顯出全不對勁兒,似乎處處都出現反叛和不息的氣氛,有些人匿藏起來,甚或有人為了急於脫身,赤著身子溜走。但主耶穌卻
很平靜的向那些前來捉拿祂的人說:「我就是」。驚惶、慌亂、戰栗而倒地的,竟是那些來捉拿祂的人,這種「裏面的平安」常是主耶穌身上特別的標記。祂能在風
浪打擊中的小船上安睡,祂也能在那些熙攘激蕩的群眾擁擠中清晰的辨認出信心的一摸,並問說是誰在摸祂。祂稱這種平安為「我的平安」。
祂說:「我把我的平安賜給你們」。(約14:27)
祂沒有將這平安帶走,因祂自己一直在我們中間,並且在我們裏面。所以那些從前的殉道者,也都將這一個平安表現了出來。他們可能即將被烈火焚燒或受酷刑,但
他們的身上卻顯出了一種神聖崇高的平安,那是沒有人能否認的事實。是的,在世上我們有苦難,但我們同時也有祂的平安。這平安,保羅強調稱之為「超越理解的
平安。」(腓4:7另譯)――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約十八7~11】“你們找誰?”他們重複的說,“找拿撒勒人耶穌!”祂又對他們說,“我已經告訴你們,我就是,你們若找我,就讓這些人去吧!”這是祂慈愛與威嚴的美麗揉和。祂十分清楚,如果門徒真被捉拿的話,他們就崩潰得更快,更可怕。因此祂說,讓他們去吧,捉我就行了。
於
是西門拔出刀來,砍了一刀,要保護耶穌。我很喜歡西門,他是一個敢作敢為的人。我知道他這件事作錯了。這是一個出於真誠的熱心,但那是一個缺乏見識的熱
心。別的福音書作者記載,由於一個門徒的冒失熱心而使耶穌必須在這最後關頭行超然和屬天的外科工作。我有時候想,我們的主今天仍然醫治那些因我們缺乏見識
而給別人帶來的傷害。我們的主如何說呢?“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這才是有見識的熱心。西門不明究竟的,就砍了一刀。這一刀砍得很糟。當一個人的刀出鞘對準著人的頭砍去而只砍到他的耳朵時,他的刀法一定很差。這是熱心的舉動,但他砍出那一刀時,可能心裡很緊張。──《摩根解經叢書》
【約十八10】「西門彼得帶著一把刀,就拔出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僕人名叫馬勒古。」
「刀」:原文是指「匕首之類的短刀」。──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十八11】「耶穌就對彼得說:“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
就對彼得「說」:「喝令」。──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十八11】「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
親愛的,你可知道,說這句話比平靜風和海、叫死人復活更偉大麼?先知和使徒能
行許多神蹟奇事,卻不能事事遵行、忍受神的旨意。遵行、忍受神的旨意是信心的最高點,是基督徒所能作到的最高一點。有時候你光明的希望遭受了無法恢復的毀
滅;你每天所背負的重擔一直得不著輕減;或者竟被身體上不治的病症困倒在病榻上;被剝奪了一切所愛的人,剩下你獨自一人孤孤單單的去遭遇一切人生中不幸的
打擊。在這種種試煉之下,你依然能說:「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這就是最高點的信心!這就是最高點屬靈的成功!最大的信心乃是在忍受上顯露出
來的。─
巴赫司脫
【約十八11】一
個沒有嘗過同樣痛苦的心,對於別人不會發生真實的同情。我們自己不出代價,就不能幫助別人,我們的痛苦就是我們所付的代價,叫我們以後能同情於他人的痛
苦。要作一個幫助人的人,必須先作一個受苦的人。要作一個救人的人,必須先經過十字架的對付。我們若不喝主所喝的杯,受主所受的苦,就不能享受救人助人的
那種人生最高的喜樂。
大衛的詩篇中最能安慰人的幾篇,乃是在苦難中壓出來的。如果保羅沒有一根刺加在他肉體上,在他的書信中一定會失去多少溫柔!
親愛的,你所受的痛苦,就是父親用來雕刻你的一件最合式的工具。不要去推開它──恐怕你一動,就會弄壞了父的工作呢!─ 選
【約十八12~28】猶
太人算日子的方法是,從晚上算起到次日晚上作為一天。所以逾越節的晚餐是逾越節那一天的開始。他們吃了晚餐之後,出了城到橄欖山半山腰的客西馬尼園去禱
告。而第十四章到第十六章的臨別贈言,是在晚餐之後到被捉拿之間說的。這樣看來,耶穌被捉拿的時候,已經夜深了,可能接近半夜,所以門徒們甚是困倦,甚至
睡著了(太二十六40,43,45;可十四37,40~41)。然而他們就在半夜到早晨之間,短短幾個小時內,一共作了三次宗教的審訊。一次是在前任大祭司亞那處,亞那就是現任大祭司該亞法的岳父;另一次是現任大祭司該亞法的審訊;最後又受猶太公會的審訊(參照太二十六59;可十四55,十五1;路二十二66~71)。他們雖然查不出任何的罪證,卻硬著心腸,定祂死罪。
“我們沒有殺人的權柄”(約十八31),這一句話把他們想殺人的企圖表露無遺。他們沒有殺人的權柄,所以他們就逼不想殺人的彼拉多,要判耶穌死刑。若是有權柄,他們早就自己殺了。他們受了撒但的迷惑和蠱動,棄絕,殺害那生命的主(徒三13~15)。但他們的愚蠢行動,反而成全了神的旨意。── 黃共明《約翰福音要義》
【約十八13】「先帶到亞那面前,因為亞那是本年作大祭司該亞法的岳父。」
「亞那」:是西元七到十四年的大祭司,後來被羅馬巡輔格拉都革職。不過當時的大祭司是終身職,所以羅馬人雖然把亞那革職,猶太人心目中還是把亞那當成是大祭司。──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十八14】「這該亞法就是從前向猶太人發議論說“一個人替百姓死是有益的”那位。」
「該亞法」:是西元十八到三十六年的大祭司,後來被羅馬巡輔維大利厄司所廢。──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十八15】「西門彼得跟著耶穌,還有一個門徒跟著。那門徒是大祭司所認識的,他就同耶穌進了大祭司的院子,」
「那門徒」:指的就是本書作者約翰。──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十八17】「那看門的使女對彼得說:“你不也是這人的門徒嗎?”他說:“我不是。”」
「你不也是這人的門徒麼」:使女的問話,按照原文的結構,是預期「否定」的回答的。亦即使女並不懷疑彼得可能是耶穌的門徒。──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十八18】「僕人和差役因為天冷,就生了炭火,站在那裡烤火,彼得也同他們站著烤火。」
「烤火」:耶路撒冷標高約海拔兩千六百呎,此時大約是三、四月,所以天氣冷須要烤火。──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十八23】「耶穌說:“我若說得不是,你可以指證那不是;我若說得是,你為什麼打我呢?”」
「指證」:原文是法律用語,表示耶穌邀請差役用正當的法律方式行事。──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十八25】「西門彼得正站著烤火,有人對他說:“你不也是他的門徒嗎?”彼得不承認,說:“我不是!”」
「你不也是他的門徒麼」:此問句預期的答案也是「否定的」。──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十八26】「有大祭司的一個僕人,是彼得削掉耳朵那人的親屬,說:“我不是看見你同他在園子裡嗎?”」
「我不是看見你同他在園子裡麼」:此句預期的答案是「肯定的」。──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十八28】「眾人將耶穌從該亞法那裡往衙門內解去,那時天還早,他們自己卻不進衙門,恐怕染了污穢,不能吃逾越節的筵席。」
「衙門」:指彼拉多在耶路撒冷的臨時官邸,因為當時正值節期,所以彼拉多會到耶路撒冷坐鎮。彼拉多平常到耶路撒冷時住在「希律堡」,此時是進駐聖殿西北方的「安東尼堡」。這時希律也到耶路撒冷,就住在「希律堡」。
「恐怕染了污穢」:按照猶太人的規矩,進入外邦人的住宅就沾染污穢,而這種禮儀上不潔的人就不能守逾越節。
「天還早」:可能是指「籠統的早」,或是特指晚上三點到六點的時間。──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十八29~36】這樣控告固然是無理,接下這樣控告的政治領袖也是一樣的無理。人對神的憎惡是不必講理由的,正因著人對神存這樣的心思,人就已經落在神的定罪下。
猶太人是以空洞的政治罪名控告主,盼望藉著羅馬的政權力量置耶穌於死地,彼拉多也就以政治作題目去審問主。“耶穌回答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36)。羅馬人很重視他們的帝國威榮,但是主說這些話,明確的表明屬地的國並不在祂的範圍內,也不接受祂的管治,祂的國是屬天的,祂的國的原則與內容都是屬天的,屬地的國在主的眼中是太低下了,因為屬地的國並不是建立在真理之上。── 王國顯《叫父因兒子得榮耀──約翰福音讀經劄記》
【約十八33】「彼拉多又進了衙門,叫耶穌來,對他說:“你是猶太人的王嗎?”」
「你是猶太人的王麼」:此句原文是含有一種「藐視的態度」。──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十八36】「耶穌回答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
不「屬」這世界:「來源」,而非「屬於」。
「爭戰」:原文的時態顯示是「早已經開始爭戰」。──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十八36「耶穌回答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
彼拉多問耶穌是否王,你這個貧苦、困倦、受人唾棄的拿撒勒人,你是王嗎?這與希律所建的審判法庭比較起來,真是十分奇怪!至少你的百姓就不認識你的王權!耶穌卻不否認,「你說我是王……」時代過去之後,這些話成為更真實的了。
國度的根源——「我的國不屬這世界。」主並非說這個國度完全無關這世界,只是不屬這世界。耶穌是王,不是地上繼承的王位,或人權促進的,而是父神的旨意。父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然而我的王在錫安的聖山上。
國度的增進——這不是以武力增進的,祂的臣僕不爭戰。他們是祭司,身穿白色的衣袍,有旗幟寫著「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他們像他們的主,為真理作見證。凡行真理的人必到主面前,好似鐵被吸石所引。
國度的忠臣——我們謙卑地受主的話,我們為此而生也為此留在世界,使我們沒項言行都為真理作見證。我們的忠誠不是出於人,而是主的性情在我們裡面。且藉著聖靈使人重生的恩典。
── 邁爾《珍貴的片刻》
【約十八37見證真理「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
只
有真理是實際的,是永遠的,其他一切都要改變,都要過去。雖然科學有些是符合客觀的規律,但那是屬物質界的,也不一定完全正確。對靈界和道德是不適用的,
不能解決我們與神的關係,和生命的問題,對宇宙觀和人生觀不能給以完全的解答。至於哲學,以及其他的思想,理論,宗教等更比不上聖經真理,不能給人以明確
的指導。
所以我們若沒有真理可遵循,實行,而不過按照人的常識,自己的願望或其他的目的,來度此一生,就完全錯誤。因為那一切不符合神的旨意,不會是必成的事實,只是一種自欺、受迷、愚昧的產物,對人毫無益處,以畢生精力、才能,投向無邊無際的海洋,歸於無影無蹤,何等可惜。
要尋求真理,只能從主耶穌那裡得到,與真理完全結合,思想,言行都在真理裡面。不合真理的完全不作,不愛,不求,這樣就不會徒然了。神的話就是真理,基督就是真理,聖靈引導我們進入一切真理,所以我們不能離開祂。──《每日天糧》
【約十八37】「彼拉多就對他說:“這樣,你是王嗎?”耶穌回答說:“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
「這樣,你是王麼」:可以翻譯為「這樣,你是王了,對不對?」或「這樣你是王了!」。前者比較可能。──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主
是以真理來管治全地的,真理就是主自己,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真相,所以真理就是從永遠到永遠真實的事。真理是不會改變的,真理是沒有不義的成分的,真理又
是存到永遠的。羅馬帝國雖是強盛,羅馬也有一個時期稱得上是政治開明的,但是在真理的對照下,羅馬所有可誇的事物,都成了微不足道,地上的邦國都是一樣,
在真理的主面前是毫無可誇的。彼拉多所執行的羅馬法律,在主面前所顯出的,只是有權力而沒有真理,這實在是屬地的國的真實寫照。── 王國顯《叫父因兒子得榮耀──約翰福音讀經劄記》
【約十八38~40】這
完全是個毫無道理的處置,一個沒有罪的人,怎麼可以當作罪犯一樣呢?怎麼可以用他去交換一個犯了該死的罪的強盜呢?在人看來,是完全不合情理的,但是主的
遭遇就是這樣,不是人要怎樣處置祂,而是神要祂作代罪的羔羊,給人看見祂是神的羔羊,是無罪的代替有罪的,叫有罪的因著祂的代替而得了釋放。
在神的管理中,主耶穌接受了人無理的對待,卻成就了神救贖的方法,顯明了神救贖人的事實,也應驗了神藉先知所說的預言。“至於祂同世的人,誰想祂受鞭打,從活人之地被剪除,是因我百姓的緣故呢?”(賽五十三8)“祂也被列在罪犯之中,祂卻擔當多人的罪,又為犯代求”(賽五十三12)。祂實在是作了神的羔羊,背負了世人的罪孽。── 王國顯《叫父因兒子得榮耀──約翰福音讀經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