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四3】「他就離了猶太,又往加利利去。」
此處譯為“離了”的字只出現過一次,是很強的字眼,在別處沒有出現過。它說出一種確定而有意的決裂。──《摩根解經叢書》
【約四4】「必須經過撒瑪利亞,」
「必須」:當日的猶太人都是繞過約旦河來往加利利與猶太地,因此耶穌的「必須」並非路程上的必須,或許是使命上的必須。
「撒瑪利亞人」:722 B.C.北國以色列亡後,百姓被遷徙外地,剩下的人與異族攙雜,後裔就是撒瑪利亞人。他們與猶太人互相仇視,猶太人視他們為雜種。──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這個“必須”也許是地理上的原因,但我想它有更深的含意。祂不走猶太人的道路,卻選擇他們所不願走的道路,以示反對他們不走這路的理由,反對他們的偏見與驕傲;也表示祂彌賽亞職分的包容性。──《摩根解經叢書》
【約四4主耶穌離開猶太到加利利去,為何“必須經過撒瑪利亞”?】
這裏所說的“必須”,不是“地理”上的,乃是“心理”上的。因為耶穌有一救人的重要任務要在撒瑪利亞完成,所以他必須去一次。
由猶太北上到加利利,或由加利利南下到猶太,自古以來,有三條路可走:
一、
西路。由加利刮之西,沿迦密山根南行。在主耶穌時代,他們要經過該撒利亞,約帕或安提帕底到呂大,然後上耶路撒冷。這條稱為“西路”,多為羅馬軍隊及行政
人員和與羅馬政府有關的猶太人物才走這條西路。那些由大馬色到埃及去經商的駱駝隊,也走這條海邊大道。一般猶太人不喜歡走這條西路,因為要避免看見羅馬軍
隊。
二、中路。由加利利任何地點均可南行抵撒瑪利亞,然後經敘加、伯特利,上耶路撒冷。猶太人不喜歡走這一條“中路”,因為他們和撒瑪利亞人素不往來(約四章9節),而且在撒瑪利亞地區可能無處住宿或購買不到食物,有時還可能遭受淩辱。但主耶穌這次由這條“中路”北上,為要拯救撒瑪利亞人。
三、東路。由加利利東行,過約但河,進入比利亞境內,沿約但河谷南行,再從耶利哥之東過約但河,然後由那條著名的“耶利哥大道”上耶路撒冷。該大道時有強盜出沒,但猶太人每年三次上耶路撒冷過節時,總是成群結隊走在這條“東路”上,平安抵達耶路冷。
傳道人應無人為的界限,亦無道路的選擇,隨上主安排,走遍各城各鄉。――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約四5】「於是到了撒瑪利亞的一座城,名叫敘加,靠近雅各給他兒子約瑟的那塊地。」
「敘加」:有可能是舊約時代的示劍,在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之間。──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四6】「在那裡有雅各井。耶穌因走路困乏,就坐在井旁。那時約有午正。」
「雅各井」:30公尺深,離敘加有一裡路,但敘加本身有水井。
「午正打水」:可能要避開別人的眼光。──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在
那裡有雅各井。”有的譯本加注這樣的話,“希臘文作泉源”。井和泉源有顯著的不同。這婦人說到它的時候,並不是說泉源,她是說井。耶穌過不久說到祂所要賜
的水的時候,祂說的不是井而是泉源。泉源與井之不同,乃在於泉源是活水的源頭,也就是說,有水不斷的湧上來;而井只是一個洞,儲存著靜態的水。──《摩根解經叢書》
【約四9】「撒瑪利亞的婦人對他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呢?”原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
「沒有來往」:或可譯為「不會共用物品」(來往原意為共用)。──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四10】「耶穌回答說:“你若知道神的恩賜和對你說‘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給了你活水。”」
「活水」:從泉源湧出的水。(當時的人認為比不流動的井水要好)四6的「井」字與 四14的「泉源」為同一字,顯示當時的人認為雅各井有活泉供應。四10中的「上帝的恩賜」(和)「對你說給我水....」中的「和」可能譯為「就是」(文法上有此可能)。
「恩賜」的原文是特別用來指「上帝的恩賜」。──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四10「你若知道神的恩賜。」】
這裡有奇特的對比,祂疲乏地坐在井旁,卻賜安息給人,祂是猶太人的彌賽亞,卻教導撒瑪利亞的婦人。祂要水喝,卻將水賜給人,在深處還有活水。
神的恩賜實在美好——光、空氣、自然的美、心靈的感受、健康、人間的愛,但最珍貴的是神的愛子。有什麼可以與祂相比呢?永生的活水,主在我們心裡打開的泉源,不只是外在的禮儀可以比擬,那是說不盡的恩賜,沒有什麼可以購物得,人就是變賣一切,也不能來換取。這只是恩典的賜予。
神的恩典可以求得——「你必早求祂,祂也必早給了你。」這是天生的律法,禱告是必須的連結,從神賜恩的手至人領受的心,我們得不著,是因為我們不求。在主的話語中,真正的敬虔是應該祈求的,神有完全的智慧是我們不能輕忽的。
神的恩賜必須多求——你若知道……你必求祂,你越知道祂在你旁邊保護你,你必在禱告中多求。你越知道禱告生活的長進,膝蓋功夫的益處,你必更多在禱告方面下功夫,因為禱告是你生命主要的目的。
── 邁爾《珍貴的片刻》
【約四13,14還要再渴「耶穌回答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涌到永生。」】
當天氣炎熱,人沒有水喝的時候,那實在是極為
痛苦的事,裡面如同火燒一般。肉體的渴,世上的水可以解決。但心裡的渴,卻沒有東西可以解決。雖然世上有許多事物,似乎可以滿足人的欲望,但是事實並非如
此。世上的事,人越想從其中得到滿足,越引起更大的饑渴。世上的名利,地位,享受,快樂,越追求越不能滿足,即或一時得到一些。但不久會感到渴得更利害。
因為世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和今生的驕傲,絕不能止住人心裡的渴,反而如同負薪救火。在人心裡助燃,增加乾渴。
主耶穌來,為的是解決人渴的問題,祂所賜的水
能使人喝了永遠不渴,別的水都是在外面,喝來喝去還是空的,惟獨主所賜的水乃真的進入人裡面,
並且成為泉源,直涌到永生。也所賜的水乃是從神那裡流出的生命之水,這水就是神自己的生命,豐富,喜樂,能力,福分,藉著耶穌基督都賜給信祂的人,神的靈
就將這一切帶到人的裡面,成為永流不息的泉源,使人的裡面有極大的盼望,無限的前途,永生的喜樂和無窮的福氣,那能再渴呢?──《每日天糧》
【約四23】「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祂。」
十
誡一開始,神就要求那獨一無二的敬拜。神在這誡命所顯示的旨意,不僅是祂的命令,也是祂的心願。但如果十條誡命告訴我們什麼纔能使神喜樂,那麼,魔鬼在曠
野裡的試探,也說出什麼能帶給撒但以喜樂。這兩件事,都是關係到敬拜。所以,我們看見了有一個東西(敬拜),是神和撒但都要得著的。借著這件事(敬拜),
我們可以滿足天,或滿足地獄。敬拜的價值是無比的。撒但的全盤計畫,乃是要引誘神的子民進入一些崇拜偶像的網羅裡,借此奪去神的敬拜。崇拜偶像,就是在神
以外,還要尋求另一位配得敬拜的物件。我們的特權乃是:借著堅守對神的獨一敬拜,來拒絕對偶像的崇拜。――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約四25】「婦人說:“我知道彌賽亞(就是那稱為基督的)要來,他來了,必將一切的事都告訴我們。”」
I am 在舊約中是上帝的自稱。
撒瑪利亞人接受彌賽亞,但只有五經部份。故他們知道的很少,主要是認為他是一個教師。──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四27】「當下門徒回來,就希奇耶穌和一個婦人說話。只是沒有人說:“你是要什麼?”或說:“你為什麼和她說話?”」
按猶太人的習俗,不相識的男女不應該在公共場合交談。──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四29】「“你們來看!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莫非這就是基督嗎?”」
「莫非....嗎?」:原文較不肯定,可譯為「難道這會是基督嗎?」。並非表示婦人不信耶穌是彌賽亞,而是當日婦女的角色促使她採用這種徵詢的語氣(而非教導式的宣告)。──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四35】「你們豈不說‘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嗎?我告訴你們: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注:原文作“發白”),可以收割了。」
「到收割的時候後,還有四個月」:一句格言,意思是收割的時辰是催促不來的。──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四36】「收割的人得工價,積蓄五穀到永生,叫撒種的和收割的一同快樂。」
「撒種的人」:在門徒之前工作的人:施洗約翰、眾先知。「撒種的人」:在門徒之前工作的人:施洗約翰、眾先知。──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四44】「因為耶穌自己作過見證說:“先知在本地是沒有人尊敬的。”」
「本地」:也許指耶路撒冷(猶太人心目中以耶路撒冷為故鄉)或加利利。──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四46】「耶穌又到了加利利的迦拿,就是他從前變水為酒的地方。有一個大臣,他的兒子在迦百農患病。」
「大臣」:原文是指「王的臣僕」,亦即指「希律王手下的一個官員」。──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四47】「他聽見耶穌從猶太到了加利利,就來見他,求他下去醫治他的兒子,因為他兒子快要死了。」
「求(四47 )」:implore 哀求、苦求。──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四50】「耶穌對他說:“回去吧!你的兒子活了。”那人信耶穌所說的話,就回去了。」
「活了」:原文是「好了」的意思。──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
【約四50】「耶穌對他說:『回去罷!你的兒子活了。』那人信耶穌所說的話,就回去了。」
如果有一件事需要你專一的禱告,就該禱告直到你能信神,直到你能發出無偽的讚美來感謝神的答應。如果神的答應一時還在中途,切勿重新求神答應你的祈求,因為這表示你沒有信神。這種不信的禱告,非但不能幫助你甚麼,反能減少或消滅你的信心。─
選
【約四52】「他就問什麼時候見好的。他們說:“昨日未時熱就退了。”」
「未時」:原作第七點鐘。即下午一時(猶太演算法),或下午七時(羅馬官式演算法)。── 蔡哲民等《約翰福音查經資料》